民间传说:传说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11:43:27

点击下载

作者:许思文主编, 编著者杨桂珍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民间传说:传说卷

民间传说:传说卷试读:

“海上传说”

秦东门的由来

在赣榆东约15千米的黄海中,有一座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状如瑶琴的海岛横卧在烟波浩渺的海面上,人称“琴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曾五次东巡。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秦始皇率众出巡,途经黄海境内,他在船上向四方眺望,大海波翻浪涌,万里茫茫。他傲然屹立船头,威风凛凛。突然,在东部突然出现的一块阴影吸引了秦始皇,他好奇凝望,隐约可见不远处有一海岛,海岛的形状在烟雾中不可分辨。此岛远望虽不高,却也郁郁葱葱,烟雾缭绕,风景旖旎,酷似“仙岛”。秦始皇立即有了兴致,就催促加速前进。行了约两个时辰,海岛日渐清晰,在大海之中,此处海岛无疑为因多日行走而疲乏劳顿的将士们提供了很好的休息之地。大家上岸后,纷纷架起锅灶,开始淘米煮饭。秦始皇上岛后,心情很是激动,他手握剑柄,四处查看,希望能够找到仙人,以便求得不老之药。

秦始皇走了好远的路,也没有发现仙人留下的痕迹,随即他拾级而上,登到海岛最高处远眺,脚下的海浪声声,四周依旧茫茫。岛的东峰是刀削般的悬崖,秦始皇站在边上小心翼翼往下看去,崖下面不远处屹立着两尊约20米高的威如将军的海蚀岩柱,犹如玉柱擎天,直插苍穹。阳光下,巨石耀眼生辉,恰似一对宫门之阙,伫立东极海疆。

秦汉时期,门和阙虽然都是门,但其建筑形式和功用却有本质的不同。“阙”是中国古代庙宇、宫殿、陵墓等建筑的附属建筑。阙,缺也,它设在主建筑之外两侧,是一种左右对称的建筑物(也有单阙的),称为“两观”。它虽然是一种门的建筑,功能却主要是颂德、纪功,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

秦始皇一时兴起,想到:今虽未寻得仙药,但却得两门石阙,倒也值得,况此处东面尽是大海,不见有门,我何不在此处立石为门?以扬我大秦国威,昭示后世。随后,他点石为界,将矗立在海中的两块巨石赐予“东门”之名。

遥想当年,秦王所向披靡,“席卷海内,并吞八荒”,结束了战国以来长时期的封建诸侯割据,平定天下,功冠上古。此后,他手持疆土示图,沿驰道多方巡游,每到一地,动辄“勒石纪功”。

有人说,秦始皇建立的“秦东门”,正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关”哩。秦东门

神路的传说(三则)

秦山岛西南山脚下,有一条神奇的弯弯曲曲的石路,名叫“神路”。神路古称“秦桥”“秦帝桥”。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蚀、沙淤泥埋,神奇的神路仍然有十八里长(航拍),是中国最长最古老的海中大道。神路

秦山岛下的神路,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是大自然的造化,还是人工修筑的?没有人说得清楚,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有关神路的出现,在赣榆流传着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传说。

姑嫂打赌修路

不知是在哪一朝哪一代,有一天,秦山岛上飘来两朵白云,从白云上飘飘悠悠地落下两位神仙,一位是小姑,一位是嫂嫂。

落下云头,姑嫂俩惊喜地发现,秦山岛竟然是一处人间罕见的仙境。放眼望去,岛上海雾缭绕,迷迷蒙蒙。一群飞落到岛上歇脚的红嘴海鸥,相依相偎,亲密安详。山坡上,千奇百怪的野花竞相开放,散发出一阵阵令人沉迷的清香。“哎呀,这个海岛太美了,太迷人了!”小姑呼吸着清清爽爽的海风,望着岛下起起伏伏的海浪,乐得粉面生花,赞不绝口。

嫂嫂一听,不由得“扑哧”一声笑道:“小姑是井底之蛙,没见过多大的天,人间的好地方多着哪!”

这时候,小姑突发奇想,兴奋地对嫂嫂说:“这样美丽的海岛,不应该由我们姑嫂俩独享,我要修建一条过海路,让陆上的人,都来饱赏这个海岛迷人的风光。”

嫂嫂一听也来了兴致,趁热打铁地说:“小姑若能修建一条过海路,我也能建造一座上天塔。”

小姑一听,十分高兴地说:“嫂嫂的话当真?”“当真,决不食言!”嫂嫂接受了小姑的挑战。

于是,姑嫂俩击掌打赌,决定在天亮之前,看谁能先修通过海路,看谁能先造成上天塔。

当天夜里,姑嫂俩摆开阵势,各施法术,尽显神通,风风火火地干起来了。

谁知,节外生枝,好事难成。姑嫂俩打赌修路造塔的事,被隐居在海岛上的神仙奶奶知道了。“休想!”神仙奶奶闻风而来,怒气冲冲,两眼冒火星:“如果修成了过海路,岛上人来人往,让我怎么住?到那时,我该到哪儿去安身?”

神仙奶奶压一压怒火,平一平气焰,眼珠一转想出一条计策。

正当小姑还差一兜土就能把过海路修到岸上,嫂嫂刚刚造了九层塔,还差一层就能登塔上天的时候,神仙奶奶悄悄地摸到秦山岛东大头。只见她伸长脖子,尖起嗓子,“勾勾咯——”冷不丁学了一声鸡叫。

这一声鸡叫不打紧,却让姑嫂俩乱了方寸,慌了手脚。

小姑听到鸡叫,吃惊地说:“糟糕,鸡叫了,天要亮了。”

嫂嫂也慌慌张张地说:“小姑,赶快收起法术吧,天亮了,被凡人看见就麻烦了,前功尽弃了。”

于是,姑嫂俩恋恋不舍地收回法术,趁着夜色匆匆忙忙地隐身遁去。

神仙奶奶学的一声鸡叫,叫停了姑嫂俩打赌修路造塔的秘密行动。因此,过海路与上天塔都夭折了,成了不能如愿的半拉子工程。

如今,秦山岛山脚下,那条曲曲弯弯的石路,就是小姑修筑的神路;花果山下,那座巍巍峨峨的九层高塔,就是嫂嫂建造的阿育王塔。

海神行善建桥

秦始皇平定六国后,就志得意满,做起万里江山万年长的美梦。刚愎自用的秦始皇不听丞相李斯的忠告,偏信方士徐福的谎言,执意要到琅琊郡赣榆东部大海里的神山上去采仙药,以求长生不老。

想时容易,做时难。要到大海里的神山上去采仙药,必须得坐船。大海里无风三尺浪,有风浪一丈,坐船上神山有风险。怎么办?为了安全,秦始皇决定要修建一座过海大桥。于是,秦始皇下令征调沿海各郡几十万民工,在赣榆东部黄海滩上,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桥工程。

每天,几十万民工在赤日炎炎的海滩上、泥沙里,打桩作基,搬运石料。潮水来了,他们慌慌张张地离开工地;潮水退了,又匆匆忙忙地上工。泥水里人困马乏,人人怨声载道,受伤的、累死的不计其数。对于这一项荒唐的、劳民伤财的工程,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组诗里有过生动的描述:“秦皇按宝剑,赫怒震神威。逐日巡海石,驱石架沧津。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从这首古诗里,就可以知道秦始皇在工地上威风凛凛仗剑巡视的样子和民工们伤残之多的悲惨遭遇。

秦始皇兴师动众修筑过海桥的举措,惹得天怒人怨。黄海里一位有恻隐之心的海神,决定要帮助民工免受劳役之苦,就托梦给秦始皇说:“你不要再折磨民工了,修筑过海桥的事,我替你去完成。不过你可要保守机密,过海桥造成之后,不得张扬,不准摹绘我的图形。如若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就会查办我滥施法术的罪过,切记切记。”

那天夜里,秦始皇在睡梦里笑醒了,乐得大喊大叫:“海神要帮助民工修筑过海桥,为我排忧解难,真是天助我也!”

第二天天刚亮,就有一位大臣前来报告:“启禀皇上,皇上洪福齐天,昨天夜里有人已经把过海大桥造好了。”秦始皇一听大喜过望,真有此事?!他迫不及待地大喊:“备马,朕要速速上岛!”秦始皇到了黄海边,放眼一望,果真看见波翻浪涌的大海里,有一座漂漂亮亮的大桥,把海岸与海岛连接在一起。“这真是天助我也,神助我也。”秦始皇一边自语一边扬鞭策马,带领一群随行大臣,一起登上过海大桥,向海上神山奔去。

就在秦始皇一行人马快要到神山时,海神在海面上现身了。这时,一位随行的画师看见虬须环眼的海神,相貌如此怪异,忍不住用手指头在手心里偷偷地勾画海神的模样。海神一见,勃然大怒,吼道:“嬴政,你为何失信,暗中指使人勾画我的模样,汝等帝王不可助也!”吼罢,海神举起双手,用力一推,过海大桥就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般,轰隆隆地依次倒塌了。“快跑!”秦始皇一见前面的大桥倒塌了,吓得大惊失色。他急忙带领一行人马回头就跑,差一点掉进波浪滔滔的大海里。

民间传说,被海神一怒推倒的过海大桥的桥基,就是如今秦山岛西南脚下的神路。

秦始皇鞭石成路

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为了自己能稳坐江山、长生不老,执意要到神山去采仙药。为此,他征调几十万民工修建过海大桥的工程,可把老百姓坑苦了。

建桥民工的不幸遭遇,被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怎么办呢?如何才能解救他们呢?善良的王母娘娘为此忧思不已。突然,王母娘娘转忧为喜,她想起了头上的宝物银簪子。她拔下银簪子,迎着太阳光一晃,说声“变”,银簪子就变成几十万根细细的银针。一夜之间,王母娘娘把银针分送给民工,并嘱告他们如何如何使用,怎么怎么神奇。

民工们得到王母娘娘的银针,人人乐得笑逐颜开,干起活儿轻松多了,再也不用肩扛人抬,累死累活了。干活时,只要是用银针轻轻地一拨,就能把石料拨到应该安放的地方,省力省心又省事。这样一来,民工们劳累减轻了,筑桥的进度自然也就加快了。

工地上出现的离奇事,很快就有人向秦始皇报告了。秦始皇闻言大喜,心里想:如果把民工手里的银针收集一起,打造成一根粗大的银鞭,法力不就会更大了吗?于是,秦始皇下令收集民工手里的银针,让工地上的铁匠烧旺熊熊的炉火,日夜锤炼,很快就打造出一根神奇无比的银鞭。

秦始皇雄赳赳地来到连云港云台山下,双手举起银鞭对天叩拜:“多谢王母娘娘慈悲为怀,赐我这根法力无边的银鞭。”拜罢,顺手挥鞭一抽,就把云台山下一座小山的山头削掉了,紧接着他又挥手一鞭,又把那座被削掉山头的石块,统统地赶到大海里造桥的工地上去,成就了那条绵延十几里的海上神路。

从那以后,连云港云台山下,那座没有山头的小山,就叫平顶山了。(王家宏)

朱蓬渔火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海岸边海脐村住着一对勤劳恩爱的夫妻,丈夫姓闫名海仙,他的父亲给其起此名时,大意是要他学会慈悲为怀,知足为乐,乐做一个以海为生的“神仙”。

闫海仙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下海打鱼,搏击风浪,年轻时就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本领。他成年后娶妻生子,靠出海打鱼养活全家。每次出海后,他贤惠的娇妻就在家操劳家务、带孩子,还会主动帮庄邻织网、补网,赚点小钱补贴家用。每次潮汛,闫海仙出海回来,大多总会满载而归。除了将大部分海鲜挑往市场上售卖外,余下的小鲜虾和小蟹子等,他就别出心裁,与老婆一起,将它们精心制作成虾酱、蟹酱等备存,并让老婆免费送给左邻右舍们品尝。

闫海仙不经意间制作的海味蟹酱和虾酱等,口感滑嫩,香味浓郁,鲜美绝伦,特别是佐餐或以地方煎饼卷之食用,竟妙不可言,令人舌尖生津,回味无穷。时间久了,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海脐村有个会腌蟹、虾酱的高人,名叫闫海仙。后来,不知是人们故意为之,还是以讹传讹,“闫海仙”竟成了“腌海鲜”。盛名之下,前来讨买蟹酱、虾酱的人越来越多,但夫妻俩总以“小鱼小虾做的,不值得”为由不收一文钱,免费送之。

由于制作原料需求量的增长,闫海鲜为保证蟹、虾酱的质感和口味,每次都不得不往更深的海里去打鱼。回来后,又得和贤惠的妻子一起忙着腌制海味酱,经常累得腰酸背痛,却从无怨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闫海仙和其妻子腰都累弯了,走起路看起来一个人像一只蟹子,另一个人像一只对虾。于是,人们便分别称他们为蟹公公和虾婆婆。

每到蟹公公出海,虾婆婆总要到海边守望丈夫归来,天天如此。茫茫大海,风帆点点,每天虾婆婆总是带着儿子在那里等呀等呀,期盼着丈夫早一点平安归来。为了让心爱的妻子和儿子少一分牵挂,蟹公公就把自己的船帆用猪血染成红色。这样,每当出海归来,虾婆婆在大海的远处,从点点风帆中,一眼便能看到他归来的渔船。

有一天,蟹公公又出海了,直到天空的火烧云把大海都染成了猪血色,也没有看到那条红色帆船归来。一天、两天……那条红色帆船就再也没有回来。虾婆婆却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总会在海边等呀等呀,幻想着奇迹的出现。

青丝变白了,虾婆婆每天仍然要到海边张望。终于有一天,她看到了,看到了大海远处那红色的帆船回来了。一条、两条……大海里,所有渔船的风帆全都染成了猪血色。原来,是当地的渔民感动了,他们从妇人的忠贞和期待中,看到了做渔民妻子的艰辛还有那份永恒的爱。于是,在一个出海的前夜,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自己渔船上的风帆全都用猪血染成了红色,为的是给这位每天守候在海边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一份安慰。

也就在这时,这位在海边守候了多年的妻子,起身奔向了大海,去拥抱她日夜思念终于出海归来的丈夫,与被残阳染红了的大海融为一体。

从此,这里渔船的风帆就变成了朱红色,停放船舶的港口从此也叫朱蓬口。后来,明清时期这里成为重要的交通渔港,市井繁华,夜间船上渔火点点,酒肆兴旺,这便是有着明清八景之一的“朱蓬渔火”。而蟹公公和虾婆婆的儿子“海龙娃”,长大后则继承了父母的本领与善良,继续以出海打鱼为生,勤劳勇敢,并将其腌制的蟹酱、虾酱等送给邻居食用,博得十里八村渔民的交口称赞。(陈博林王洪德)

海上蟠龙

海头镇董家庄原董氏(明嘉靖举人董志毅)祠堂内有松树一株,长势奇特,犹如一条巨龙蟠卧在庭院之中,人称之为“龙松。”

据说清朝知县徐树锷上任不久,就体察民情来到董庄,立时被龙松的长势震撼,遂焚香布祭,祈掌叩首,饱蘸笔墨,挥毫写下“海上蟠龙”四个大字。从此,这棵龙松就有了正名“海上蟠龙。”

1941年6月,日寇侵华总司令畑俊六带领日伪军5万余人对滨海区进行大“扫荡”,赣榆的日伪军趁机向北侵犯,占据了兴庄、海头等部分镇村,约有两个小队日军欲安设据点,看中了董祠堂,想把指挥所安放在此。日军小队长围着院子里的龙松转来转去,总觉得龙松身上好像长着无数的眼睛,正在愤怒地盯着自己;又觉得龙松的枝枝蔓蔓正似无数利爪,时刻准备把他们撕成碎片。一时间,这龙松就成了小鬼子的眼中钉肉中刺。终于,小队长鼓足勇气,挥舞指挥刀向龙松砍去,可是他的心分明在颤抖,手好像也不听使唤,一股强大的威慑力最终让他放下了沾满中国人鲜血的屠刀。

龙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拉倒。如今,在龙松的旧址上,只有那刻有“海上蟠龙”的石碑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海上蟠龙碑

海水是这样变咸的

从前,黄海岸边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里有一位母亲和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成,二儿子叫二成,母子三人靠仅有的一点薄地为生,生活极为清苦。

这一年,大成考中了状元,被分派到东海做官;二成和母亲实在过不下去了,弟弟就独自一人去找哥哥。大成见弟弟破衣烂衫、蓬头垢面,觉得影响了他的面子,就火冒三丈地对随从说,他不是我弟弟,我不认识他,给我把这个叫花子赶出去!二成只好回家,一路上痛心疾首、万念俱灰,心想与其回家饿死,不如现在就死了吧,省得再赶这么多冤枉路。二成心念已定,找准一棵歪脖树要上吊,但因为赶了一天的路实在太累太困,就倚靠在树下打起了盹。朦胧中,一位白发老人出现在眼前,当他得知二成的际遇后说:“十里外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里面藏着很多金银财宝,你随便拿一件,就够你和母亲用一辈子了;山洞里还有一盘石磨,用它可以把凝干的海水磨成盐换钱,石磨的转动与停止需要用咒语方可。记住,金银财宝与石磨只能选其一,不可兼得。”二成醒来后,将信将疑地找到了那座山,又找到了小山洞,里面果然有很多金银财宝和一盘石磨。二成想了想,没拿什么财宝,单单拿了一盘盐磨回了家。二成母子俩用这盘盐磨把海水凝干后磨成盐,然后卖给周边的村民和南来北往的客商,日子便越过越红火起来。

大成听说了这些后,利欲熏心,妒火顿生,回家气死了老娘,抢走了盐磨,押解着二成坐上一条渔船从海上往回返。途中,他想象着自己发财后妻妾成群、瓦屋楼舍、良田万顷、富贵荣华的美好日子,不禁心痒难耐,逼迫二成念起咒语让石磨转了起来。很快,白花花的盐出现在眼前。见目的已经达到,大成指挥手下将二成捆绑成一团后扔进了大海。石磨磨出的盐越来越多,眼看船舱都装不下了——因为大成没有从二成那儿学会让磨停下来的咒语,所以磨还一直在转。

终于,船被盐压沉了,磨却没有停,海水里的盐越来越多。年复一年,海水就这样变咸了。

望海寺

原马站乡驻地仲湖村西约500米处(即现在马站中学西侧)有一个土岭,年纪大的当地人说这就是“望海寺”的旧址,虽然这个寺院早已不存在,但这个称呼至今还在沿用。

相传,望海寺是明代当地一位张姓富商兴建的。有一年春天,年少的他和小伙伴在土岭上刨草,每每举头东望,大海就在眼前,云雾缭绕,波涛滚滚,大小渔船往来穿梭,景致煞是好看。他就对小伙伴们说,以后如果我发了财,就在这里盖一座望海楼,既能望到远处的风景,又能祈祷亲人的平安。

事过多年,他已长大成人,凭借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打拼,没用几年就成为商行的老板,整日往返于大江南北。有一次他随船到浙江,船忽然停在海上怎么也走不动了。但见海面上风平浪静,过往船只穿梭如常,并无异样。船老大烧香磕头、放鞭炮,船还是纹丝不动。船老大疑惑间就问张老板:“你平日许过愿没有,你要细细想想。”张老板想了许久,终于想起他在幼年拾草时说过的那段话,船老大一听就说:“轻易不许愿,许愿就要办,你快应愿吧!”张老板遂跪下说:“海神大人在上,张某船到南方卖了货就采购上等材料,回家后就动工兴建,绝不食言!”说完,船就顺利开走了。张老板说到做到,带着木料自南方回家后即着手动工兴建望海寺。

建成的望海寺共九十九间房屋,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是穿心殿,两边是八大金刚塑像,各手执兵器,怒目圆睁,威风凛凛,塑工精湛,形象逼真,四周墙上均是壁画:有小哪吒闹海、罗成马陷淤泥河等,其形象无不栩栩如生。第二进院落是阎罗殿,阎王神像约丈余,两边是大鬼小鬼和巡捕带差等神像,龇牙咧嘴,凶相逼人。四周墙上的壁画是描绘阴曹地府的情形,是人们假想的图画,用以教育后人的,如有的描绘人在世间做买卖缺斤少两,死后到阴间用秤钩脊梁筋;有的描绘做坏事或打爹骂娘,死后受油炸、磨推等刑罚。第三进院落是玉皇殿,正殿是玉皇大帝塑像,正殿西侧是望海楼,站在楼上向东眺望,大海尽收眼底。寺院最盛时期有和尚几十人,他们在寺院里除了念经修身以外,还给乡里俗家做道场。逢年过节时,善男信女都到寺院进香,磕头膜拜,祈求神佛保佑。该寺院每年至少唱一次大戏,多数是还愿戏,每次唱三天,在这三天当中寺院周围热闹非凡,看戏的、做买卖的、凑热闹的人特别多,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至清朝末年,望海寺由于年久失修,房屋逐年倒塌,到光绪年间就成为一片废墟,只剩下寺院南面一个大石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石门尚在,后被拆掉作为石料他用,望海寺再无踪影可循。

海鸥的传说

从前,黄海边有一个小渔村,小渔村里有个小伙子叫小渔郎,靠打鱼砍柴养活母亲。同村有个姑娘叫英姑,长得漂亮出众不说,还会一手精细的针线活,与父亲相依为命,很小的时候就和小渔郎定了亲。

有一天,渔郎进山打柴,路遇一位白胡子老头,这老头打量了小渔郎很久,非要送给他一盘石磨,并告诉他一念咒语磨就会转动,就能磨出盐来。小渔郎喜不自禁,回家后就按照老人的话去做,果然就磨出了白花花的盐。村子里的人们从此就吃上了盐,小渔郎还把剩下的盐挑到集市上卖,母子俩从此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这件事被一个老渔霸知道了,他不但想去抢小渔郎的石磨,还想去抢英姑做他的小老婆。渔霸指使儿子带领打手先抢来英姑放到船上,又去威逼小渔郎交出石磨,他才能交出英姑。为了救英姑,小渔郎带着石磨跟着渔霸的儿子上了他们家的大船。当小渔郎念着咒语、石磨不断地磨出盐的时候,渔霸的儿子趁小渔郎不备,把他打下了海。可是小渔郎还没有教会渔霸的儿子将磨停下来的咒语,所以船上的盐越来越多,终于把船压沉了,渔霸的儿子也淹死了。石磨在海里仍然不停地转着,久而久之,就把海水弄咸了。老渔霸知道儿子已死,石磨已沉,心想总不能什么都不得吧,就逼迫英姑就范。失去情郎的英姑悲痛欲绝,说只要你答应我提出的两个条件,我就从了你:一是穿孝服拜堂,二是孝服得由她自己亲手做。老渔霸只想快快进洞房,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成亲那天,老渔霸喜滋滋、醉醺醺地走进洞房,英姑从枕头下面摸出事先准备好的剪刀,对着老渔霸的眼睛猛戳了下去,老渔霸捂着鲜血淋漓的眼睛大喊着:“快把她扔进火里烧死!快把她扔进火里烧死!”家奴们在海边点上火,把英姑推进了火堆。

忽然,从火堆里飞出一只鸟,飞着飞着就变成了海鸥。人们都说那只海鸥是英姑变的,因为英姑当时穿着白色的孝服,所以海鸥的身体是白色的。

沙光鱼的传说

沙光鱼是连云港的特产,又名鲨逛鱼、沙逛鱼、地龙鱼、小龙鱼、推浪鱼、天浪鱼、逛鱼等,属虾虎鱼科,矛尾刺虾虎鱼种,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一带咸淡水域。沙光鱼

传说早年间,沙光鱼生长在深海处,常常在龙王面前怨自己长得太小,受气、挨欺负不说,还没有气力游到近海,无缘见识山海美景。龙王见它小巧玲珑、傻头傻脑,煞是可爱,又嫌它成天在面前啰里啰嗦烦人,就顺嘴说道,好吧,就许你一年长一尺长,长大好去孝顺娘!沙光鱼高兴坏了,把龙王这话当成圣旨到处炫耀。一年长一尺的沙光鱼很快跻身强者的行列,不但瞧不起以前和它一样身小体弱的同类,而且还经常以强凌弱、横行霸道,后来竟口出狂言说:“我一年能长一尺长,三年就赶上老龙王,然后……”还好,关键时刻,沙光鱼闭上了嘴,没有说出憋在内心的话。鲳鱼瞧不起沙光鱼由来已久,对它的狂妄早有耳闻,有意要坏它的事,就故意进一步诱使它说出更出格的话。沙光鱼果然上当,就说出了心里话:“然后赶走老龙王,住东海龙宫的床。”

鲳鱼把沙光鱼的这番话添油加醋地禀报给了龙王,龙王气得七窍生烟、胡须乱颤,命人速速把大胆狂徒沙光鱼扭送到面前,口谕道:从今天起,本王就叫你一年一脱胎,一生只长一尺长,永远不能称霸王!

打这以后,沙光鱼虽然因为胸中憋着一团怨气,行动起来还是凶乎乎的样子,但因为自己真的长不大了它又觉没脸面,也就知趣地躲在海边浅滩上,最终成为众人喜欢的一道菜了。因其肉质细微鲜美,既可红烧,又可做汤,滋补营养价值极高,早已列入《中国名菜谱》。《食物本草》载曰:沙光鱼“暖中益气,食之主壮阳,健筋骨,利血脉……”

海边的人说,正月沙光赛羊汤,二月沙光软叮当,三月沙光满墙撂,四月沙光没人要。寥寥数语,说的其实就是沙光鱼的一生。

十龙子的前世今生

相传,黄海有位老龙王,他有九个儿子,个个身怀绝技,都能自觉坚守龙宫禁规。老龙王和他的九个儿子,都以造福黄海岸边黎民百姓为己任,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和敬仰。每逢初一、十五,海岸渔民都会到龙王庙里上香拜祭,以表敬意。

老龙王550岁那年,又喜得第十个龙子,老龙王高兴得手舞足蹈、笑不拢嘴。这十龙子,集中了老龙王和王后长相的全部优点,比他前面的九位兄长要帅气十分。更让龙宫上下惊奇的是,这十龙子落地有声,迎风生长,三天会笑,七日能说,未满月便能下地走路、驾雾腾云。老龙王认为,这简直就是玉帝恩赐、佛光普照。于是他给这第十龙子取名曰“萨光”,寓意是菩萨光辉照耀黄海的结果。到萨光出生第七七四十九日那天,老龙王几乎倾龙宫所有,在灵虚殿张灯结彩、大办宴席,上至玉帝王母,下至虾兵蟹将,全部请来,隆重庆贺。之后的日子,老龙王把这萨光含在嘴里怕牙碰着,捧在掌中怕掉下摔着,萨光想要个月亮,老龙王不会给他摘星星。

龙宫一月,岸上一年。转眼萨光已身长丈余、仪表堂堂,鳞若蒲扇、爪似钢钩。走,气势汹汹;站,威风凛凛。由于自小娇生惯养,萨光养成了专横跋扈、唯我独大的性格。什么龟甲蟹鳌他想揭就揭、说拽就拽,龙宫上下给他折腾得众心惶惶、八邻不安。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萨光又伙同他的一些虾朋蟹友,变换了人形,来到了黄海岸上,看见的是男捕女织、老炊童欢,听到的是号子悠扬、渔歌袅袅,更有一群渔家姑娘婆娑婀娜、美似天仙。萨光一时眼花缭乱、心猿意马,飘飘然追随而去,缠上一位漂亮的姑娘不放,却被村民们一顿教训。萨光恼羞成怒,呼一阵黑风、唤一场狂雨,把美丽的渔村搞得七零八落、满目疮痍。萨光却沾沾自喜、扬长而去。自此,萨光三天两头上岸作乱,欺男戏女、残害百姓,弄得渔民四处逃荒避难,几十个渔村荒无人烟。

这年的五月二十日,是四大海龙王聚会之日,渤海龙王、东海龙王、南海龙王均向黄海龙王提意见,责备黄海龙王疏于管教、纵子为虐。一个十龙子把原本富裕祥和的黄海之滨搞得村村荒凉、户户萧疏,海上渔帆稀无,岸上香火不旺。黄海龙王一向好面子,听着大家的指责,顿觉天旋地转,怎也没有想到他最宠爱的儿子会犯上作乱、不守禁规、祸害百姓,让其在众龙王面前无地自容。“本王教子无方,万望各位兄长休向玉帝禀报,本王回去定对逆子萨光严惩不贷。”

随着一声“传十龙子萨光”令下,只听得一阵狂风乍起,刮得司曹殿“吱吱”作响。萨光挺胸阔步、趾高气扬,一步三甩尾、两步一摆角地来到大殿。这萨光也的确无礼,对满脸怒气的老龙王不作揖不下跪,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他狂言道:“老龙王,你传本王子有何贵干,快快说来,我还有事要忙。”话音未落,老龙王早已气得七窍生烟、手脚发抖,拍案大骂:“你这大逆不道的东西,还知道你是王子,我宠你惯你,想让你能像你九位兄长那样,兢兢业业,以造福黄海岸边黎民百姓为己任,可是你,破坏龙宫禁规,到处兴风作浪,搞得民不聊生,你搜刮敛财,拉拢喽啰,私藏兵器,暗伤兄长……你居心何在,又该当何罪?”萨光听罢,哈哈大笑道:“你这个老不死的,你已体力不支,法力颓废,每天都在掂量着前九个龙子谁能接你龙位、掌管龙宫,从来就没有考虑我这第十龙子。可喜,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玉帝、菩萨赐给我满身的武艺才华,我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我一年长一尺,十年长一丈,很快就能和你老龙王一战。你何不知趣退下,让我来接你龙位,掌管这黄海龙宫?!”“休想,罪该万死的东西,悔恨当初没有把你掐死在襁褓中,鳝力士、龟夜叉等众将帅听令,速给我把这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萨光拿下,拉出龙宫,就地砍头,重振我黄海龙宫之威严,还岸上百姓之安宁!”说时迟那时快,老龙王话音刚落,对萨光行为早已痛心疾首的鲸提督、鳝力士、鳜都司、鲅太尉、龟夜叉、鲤总兵、鳖帅、蟹将、獭长、虾兵等,挥舞着虾针、蟹钳、鱼剑、龟钩、章链、鳗鞭一拥而上,昔日专横跋扈、趾高气扬的十龙子须臾间就成为黄海龙宫阶下的可怜小囚。老龙王下令之果断、众将帅缉拿之神速,让在帘帐后的王后目瞪口呆,来不及顾忌清规戒律,脱口而出:“请刀下留人!刀下留人!老龙王,萨光是罪该处死,但请你能看在他毕竟是你亲生儿子的份上,饶他一死。萨光从小由你娇生惯养,疏于管教,到今天这个地步,你也有推脱不掉的责任。所以请你饶他不死,只要能留他条小命,哪怕不让他当龙子,做个小鱼小虾也可以,老龙王请你开恩!”说完便抽泣起来。这时,鲸提督、鳜都司、鲅太尉也跪拜老龙王说:“老龙王,王后此话不无道理,就留十龙子一条小命吧!让他成为小鱼小虾,以向黎民百姓赎罪。”老龙王见此,稍加思索后道:“萨光身为龙宫王子,不能洁身自好,不守龙法宫规,上不忠于龙宫,下不爱惜黎民百姓,砍他头颅,也是他咎由自取。也罢,他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本王就贬他为一条小鱼,允许他生育繁衍,但必须当年生当年死。本王现令割掉他的龙角,拔光他的龙须,轰出龙宫,抛其于沙滩、泥洼,让他永做一名小鱼,以飨百姓,若再有说情者同时砍头!”

从此,黄海之滨的沿海沙滩、泥洼,到处生长着一种小鱼,名曰萨光鱼,也叫做沙光鱼,正是当地老百姓砧上上好选料,盘中绝佳美食。(王家宏)

“山水传说”

绣针河里有传说

绣针河是一条美丽而古老的河流,原名荻水河、汾水河,全长46千米,流域面积412千米,自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朱芦镇甲子山上一路奔流至荻水东南入海,是日照市与江苏赣榆的界河。绣针河旧名白羊河,因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四射,似无数绣花针,故名绣针河。据当地人说,此河原无名,因古时候有一位叫绣锦的农妇,为救邻家的儿子在河中遇难而得其名。

相传,在隋朝年间,有一洛阳女子叫绣锦,跟母亲学得一手好绣活。其父原是朝廷中将官,武功上乘,因不满隋炀帝杨广暴政,辞官归隐乡里,门下授有不少学艺弟子。没过几年,绣锦母亲染病身亡,朝廷又征父亲从军,父女俩只好逃难至此隐居。当地一家田姓人家经常接济他们,绣锦父亲便将女儿许配给田家为妻。几年后,父亲病重而逝。

绣锦过门后为田家生一子,夫妇俩男耕女织,日子过得也舒心。有一年夏天连降几天大雨,绣锦家门前的小河里洪水暴涨。雨稍停,绣锦九岁的儿子与同伴跑到河边玩耍,两个孩子为争抢从河上飘上来的葫芦,不幸卷入水中。幸亏河边倒下的一棵大树挡住了两个孩子,绣锦的儿子攀着树干爬上河岸,他的同伴却抱着树枝怎么也出不来,急得绣锦的儿子在岸上大哭大叫。绣锦在家听到儿子的哭喊声,放下手上的针线活,跑出家门,直奔河边,眼见邻居的儿子在洪水中危在旦夕,便不顾一切地跳入水中救人。当她沿树干把邻居的儿子救上岸来,自己却被洪水连同大树卷走了,从此就再没有了踪影。待邻居们赶来,只见汹涌的河水滚滚而下。为悼念绣锦舍身救儿童的义举,邻居们捐资为她出了个大殡,以后年年在绣锦遇难的地方梵香祭奠,并把此河称为绣锦河,后演绎为绣针河。

几年过后,京城长安僧人仁安寻师来到这里。这仁安早年曾拜绣锦父亲习武,今知师父师妹均已故去,又见当地百姓在河岸祭奠师妹,便化缘几年,与百姓共建一塔,取名香塔。塔有数丈高,两边各有石鼎一个,重约千斤,以供百姓梵香。后来又建寺庙,称为香塔寺,寺院分中金堂、升避堂、礼仁堂、诉仁堂,庄重气派,从此香客不断。如今,香塔寺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唯有这条绣针河依旧流淌,向人们诉说往事。绣锦救人(王家宏)

悠悠仙人洞

在赣榆北部、黄海之滨,有一座山,山上一年四季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半山腰处,怪石丛中,有一口深不可测的井,井水终年清澈见底、甘冽爽口。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对年过七旬、鬓发如霜的老两口就住在山顶上,平日里就吃这井里的水,而且住得极其简陋。有一天,天上的王母娘娘下凡来到这里,看见老两口日子过得可怜,就派天兵天将给他们重新修建了房子,还送给他们一盘大磨。老两口感激不已,连声谢恩。就在天兵天将将要升天的时候,见老两口老是围着大磨转,就对二人说,老人家,用磨的时候,只管念“转、转、转”就行了,不用费力费神。

一天早晨,老太太念咒推磨,老头子下山挑水,正当老头子弯腰从井里打水的时候,只听见身后有“叽里咕噜”的响声。说时迟、那时快,一声巨响响彻苍穹。老头子顺着响声望去,只见火光冲天,烟雾缭绕,一块青黑色的巨石把山腰打了一个大洞,深约一丈。回家一说,原来是老太太念咒推磨时,不知怎么的磨掉到山下边去了。

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傍晚,徐福的同学卢生受秦始皇的指派,来到山脚下找徐福。天渐渐黑了,正当卢生左顾右盼的时候,深山里传来鹧鸪的叫声。卢生寻着叫声望去,一个山洞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喜出望外,大步朝山洞走去,看到洞里有一盘磨和两个石鼓,石鼓上有两盆花草甚是好看,一盆是萱草,一盆是绿萝。卢生为了找徐福,已经三天三夜没能合上眼皮睡上一觉了,看着看着,精疲力竭的他就睡着了。睡梦中,卢生好像已经找到同学徐福了,只见他骑着骏马、满面春风地向他奔来。卢生深情地向老同学诉说自己跋山涉水找他的经过,说到伤心处,不禁潸然泪下……卢生突然醒了,这时候天已经亮了。

卢生想起秦始皇的旨令还没有完成,不敢回去。他摸摸自己口袋里平日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银两,遂走下山去。

卢生来到离山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找到几个石匠,央求他们在山洞门上錾了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济苍生”,然后就在这座山上安家落户,每天到山上采药,用自己学到的医药知识为当地的黎民百姓解除疾苦。

卢生白天不辞辛苦地漫山遍野采集药草,晚上就配制药方,时常亲自尝验功效,对当地的百姓他也是有求必应,即便是穷苦的拿不出药钱的病人他也不计较,依然热情认真地诊治。时间久了,他的医术医德远近闻名,无论什么疑难杂症他都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几年过去了,卢生想到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内心里惶惶不安,就在一个夜晚,他默默地辞别了大山,洒泪启程。第二天,人们才知道卢生走了,当地的百姓个个垂泪,人人悲伤,祈祷他一路平安。

为了表达对卢生的怀念,人们就把卢生住过的这座山取名为芦山,把卢生住过的山洞取名为仙人洞。每逢年节,都设酒祭拜,遥相祝愿。(郑继耐)

龟 泉

有山的地方,必定有水,没有水,山也就失去了灵气。

龟泉是夹谷山四泉之一,位于汪于村南。泉口四尺见方,深二尺有余。泉水汩汩而出,清澈见底,味甘而不冽。自有龟泉的记录以来,泉水从没干过。龟泉最有特色的季节是在冬季,寒冬腊月,别处滴水成冰,而龟泉上雾气氤氲,越是寒冷,雾气越浓,水触手温暖,从不结冰。

龟泉的传说由来已久。

很久很久以前,夹谷山地区遭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干旱。一时间,赤地千里,河干井涸,庄稼全部旱死了,就连夹谷山原本碧绿的松针也旱得纷纷落下。为了求雨,人们每天排成队,抬着祭品,到夹谷山老母奶奶洞前,祈求神明保佑,降雨救灾。

尽管人们的诚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天还是没有下雨,大旱使得一些人开始离乡背井,四处逃荒。

这情形时刻焦灼着住在老母奶奶洞边的一对少年兄妹的心。哥哥叫山哥,妹妹叫山妹,兄妹俩是孤儿,跟随在山上看荒的叔叔长大,后来叔叔也死了,兄妹俩也没下山,就一直住在山上。

兄妹俩看着每天络绎不绝求雨的人诚心而来,失望而去,就想帮他们想想办法,可是想来想去也没想到好办法。兄妹俩突然灵光一现,老母奶奶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听老人说,观音菩萨就住在南海,于是兄妹俩决心亲自到南海去求她帮忙。

兄妹俩带着乡亲们为他们准备的干粮,日夜兼程,向南海赶去,磨破了无数双草鞋,走了无数个日夜,经历了千难万险,来到了南海。

观音菩萨被兄妹俩执着的精神感动了,她对他俩说:“夹谷山大旱,这是天意使然,天意不可违!不过,我教你们一法,照此去做,可解燃眉之急,渡过难关。”

说完,观音菩萨取出一只晶莹剔透的玉瓶,里面装有半瓶水,奇怪的是,水里竟游动着一只大拇指般大小的乌龟。“你们回去,在汪于村南,可找到一块很潮湿的土地,你们能在那儿挖出一眼泉水,将这玉瓶中的水连同这只乌龟一起倒入水中,就可与我南海碧玉泉相通,且永不干涸。到那时,你们兄妹可要随这只乌龟回来,随侍我座下,永不得再回去。”观音菩萨交代完毕,双手一合,口中念道:“你们这就去吧!”

兄妹俩刚要叩头致谢,只觉得脚底下生出一股力量,身子也已渐渐升起,升到半空,只觉耳畔生风,直朝夹谷山方向飞去。

求雨的人们见到山哥山妹从天而降,都惊讶地围了上来,问这问那。

山哥山妹向人们讲述了见到了观音菩萨的经过,人们都欣喜万分,纷纷焚香膜拜。

山哥山妹拿了铁锹带着乡亲们来到汪于村南仔细寻找,果然发现在一块巨石旁边有一潮湿的地面。山哥领着几个棒小伙挥锹挖土。泥土被挖后露出了岩石,水就从岩石缝中汩汩涌出,越涌越多,最后竟向南流去。

人们纷纷捧水而饮。

山妹拿出玉瓶,将水连同那只乌龟倒入水中,没想到乌龟竟然越变越大、越变越大,最后同泉水洼一样大。乌龟将头抬起来,竟说起话来:“我本是南海碧玉泉的龟神,奉观音菩萨旨意,帮助山哥山妹挖泉救灾。现在,泉水已和碧玉泉相通,山哥、山妹,观音有旨,跟我一起走吧!”

山哥山妹看着乡亲们,看看即将恢复绿色的夹谷山,流出了依依不舍的泪水,他们跳上龟背,向乡亲们挥手告别。“山哥,山妹,山哥,山妹……”人们呼唤着兄妹俩的名字,他们知道,山哥山妹这一去,是再也不会回来了。

在人们的呼唤声中,山哥山妹连同那只乌龟竟然越变越小,越变越小,小得直至看不见踪影。

人们说,山哥山妹这一去,定是做了观音菩萨座前的金童玉女。观音菩萨早就知道夹谷山将有大旱,所以就派了山哥山妹到夹谷山来经受磨炼,并帮助人们挖泉抗旱。

后来,人们就把这眼泉水叫做龟(归)泉,他们多么希望山哥和山妹再回来看看。(王维聪)

龟山的传说

龟山原名叫船山,因为雾后整个山就像一只船,人们站在龟山最高峰,但见薄雾朦胧、波涛汹涌的大海;而龟山呢,则像一只船,在破浪前进。

传说很久以前,山上出现了一对青花的大龟。这对青花的大龟,整天在山上山下嬉戏。有一年洪水泛滥,眼看洪水要淹没附近村庄,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一只青花大龟乘闪电扎入东海,瞬间大雨停息,洪水也渐渐小了,这场天灾也平息了。

后来,当地的人为了纪念这个青花大龟,有一姓王的石匠,就精心做了一只青花石龟放在山上,和另一只配成了一对,龟山因此而得名。这对龟,仰视东方俯瞰大地,平息人间灾难。可惜后来,另一只龟也不见了。从此,龟山的秀丽景色渐渐地消失了。据传另一只龟爬到了海州,在钟鼓楼旁边吃斋念佛。

明朝末年,高家庄、韦家庄、石趄三村争这一座山,都想把它归为己有,争得难解难分,三村便找县太爷给断案。可是糊涂的县官却把龟山分成三份,山分给高家庄,土分给韦家庄,龟分给石趄。所以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高家庄,韦家庄,石趄分龟祭老祖。(董作美)

孟良石的传说

赣榆境内的夹谷山上,有一块很大的青色石头矗立在半山腰上,人们叫它“孟良石”。不远处的山麓下,有一泓泉水叫“孟良泉”,水的流势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游丝,随着水流不停地飘动,游鱼细石历历可见。因为这泉、这石的存在,让夹谷山平添了些许英气,也让人们在探寻历史渊源的同时,生发出无限的慨叹。

相传,古时候有对蝎子精,闻听夹山后有眼仙泉,这仙泉喷出来的水不仅能治百病,还能活血通络、延年益寿,这对蝎子精不远万里赶到仙泉边,刚要吮饮,忽听一声巨响,如雷轰顶,只见一只大红公鸡傲立山泉北面,正怒目而视,大有一口啄食它们的气势。顿时,两只蝎子精周身瘫软,吓得昏死过去。后来这只公鸡化为一座小山雄峙在山泉的北面,蝎子精也化为两个小土岗,分别在山泉南侧、西侧,名曰“东蝎子地”“西蝎子地”。

宋朝大将孟良、焦赞领兵出征,大队兵马浩浩荡荡所向披靡,屡建战功。战事间隙,将士们来到夹谷山区稍事休整。连日征战,辛苦劳顿,加上水土不服,军中竟有三分之一的人上吐下泻、痛苦不堪,就连统帅孟良肚子里也“咕噜咕噜”响个不停。孟良拖着病体和焦赞一起来到夹谷山北麓察看地形,觉得口渴异常,遂令士兵找水。士兵在深谷中发现了这泓清泉,立即禀报孟良,孟良喜出望外,在那士兵的引导下赶到泉边,双手捧水便喝,泉水清凉甘甜,煞是爽口,孟良索性开怀畅饮。怪哉!孟良自从喝下泉水后,不但肚子里不再“咕噜咕噜”地响,连阵阵腹痛也好了,浑身顿觉无比轻松。孟良认定是泉水治好了他的病,便命将士皆饮用此山泉水。不出几日,患病的将士渐渐痊愈了,又恢复了往日的斗志。孟良很高兴,下令兵士搬来石块将山泉四面垒砌起来,每每征战至此,皆令三军在此休整,后来人们便称这山泉为“孟良泉”。

有一天,孟良去海州送信路过夹谷山,实在太困乏了,便倚在一块大青石上歇息。当时夹谷山上有一伙土匪,自封“夹山王”,常常打家劫舍,谋财害命。孟良正歇息着,忽听得一阵人喊马嘶,原来这伙土匪在山下劫杀了几个过路客商,正往山寨上运银钱。孟良路见不平一声吼,跳了起来,挥舞战刀,如砍瓜切菜一般杀掉了夹山王,打败了众匪徒,然后一把火烧毁了山寨。临走,孟良对着山寨里堆积如山的银钱犯了愁:带走吧,这么多钱财,单人独骑,搬运不了,虽然军中正缺钱粮;放在这里吧,荒山僻壤的,又怕丢失。正在为难,抬眼看到自己倚着歇息的那块大青石,不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使出浑身的力气挪开石头,在石头下面挖了一个地窖,将金银财宝埋入窖内,又把石头推在上面压住,然后对着巨石磕了三个头,说道:“此乃不义之财,非孟良一人独有,如夹谷山四周百姓有如天波杨府一龙八虎父子九人者,愿天降神力使他们推开巨石,享用这些财宝……”孟良一去未归,这块石头就被人称为“孟良石”。年长日久,夹谷山四周流传开了一句话:“推倒孟良石,银钱随便拾。”只是这一父八子的家庭未曾出现过,人们也就不动什么心思了。

好多好多年过去了,夹谷山下的一个村庄里出了个大财主,姓王,众人皆叫他“王老贪”。这个王老贪吃一扒二眼观三,恨不能把世上的财宝皆据为己有,他听说孟良石下压着大批财宝后,便动了贪心。

一天,王老贪领着他七个儿子和一个女婿来到孟良石跟前。他一本正经地烧了一炷香,磕了九个头,高声祈祷说:“孟大将军神灵在上,我王某一生吃斋行善,广积阴德,生得八子,今日前来推石,一旦财宝出世,定为将军建造庙宇,修塑金身,供奉香火……”祷告完毕,九个人蜂拥而上,拼命推那大青石。推呀推呀,石头居然轻轻晃动了,王老贪瞅着石头,恨不能马上把它推到一边,取出财宝,就狂呼乱叫道:“他姐夫,加劲呵!他姐夫,加劲呵!”这一喊叫不要紧,突然“砰”的一声巨响,如同天崩地裂一般,孟良石复归原位,王老贪一伙躲闪不及,全被压在石头底下。

后来,人们皆说王老贪弄虚作假,企图欺骗孟良大将,骗贪钱财,如今被石头压死,实属活该!从那以后,没有人再敢打孟良石的歪主意了。

秀美吴山传说多

在赣榆西北隅耸立着一座山,名吴山,海拔364.4米,面积约7平方千米,系赣榆第一高峰。在其北面和东北面,还有姊妹山小吴山、二龙山、九泉山。

相传唐贞观元年(627),有一吴氏名凤英,在此占山为王,除暴安良,多行善举,故把此山称吴山。

吴山秀美,群峰竞高,壁立千仞,霞蔚云蒸,风姿特色,气象万千,旧时号称十六大景者,无一人工雕琢之迹,皆为天成奇观,无怪乎自古即为文人僧道畅游雅聚之地。

吴山古老,历经世事变迁,因而传说很多。

锥把石

锥把石,位于吴山东北,横空矗立,似锥子把倒立。相传很早以前,吴山一带山清水秀,百姓安居乐业,年年五谷丰登。不料,从远处来一道人,名曰合田。这合田身上藏有一小龙,来到吴山吃了仙草,长成火神巨龙。此龙不为人造福,专门口吐火焰,毁坏山林,破坏吴山的好光景。无奈,众人上山求大帝娘娘惩治小龙,此时娘娘正在给大帝纳鞋底,闻言一怒之下便把手中顶锥抛出,将那作恶的火龙钉在石壁上。从此,吴山便转灾为福,变难呈祥。打这以后,每年三月廿八众人便云集吴山,焚香摆祭敬娘娘。年复一年,这把锥子化为巨石,是为“锥把石”。

歇马台

吴山顶峰有“歇马台”,传说是神仙常常在此歇脚的地方。如若凡人登临远眺东海日出,则太阳如同在海浪中沐浴一样,金水欲滴,霞光万道,蔚为壮观,因而“吴峰望日”自古便被列入“赣榆八景”。歇马台下半山腰有一洞口,腹大口小,状如巨瓮。相传有一条“大虫”长期蛰伏在这里,凡经此地的飞禽走兽,皆被其吸而食之。歇马台下开有一朵奇大无比、奇香四溢的花,每当有人欲采摘,不但因为其过大而无法采摘,而且让人有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神秘莫测。但凡大虫出没之时,此花便施展手段,麻痹其手足、蒙蔽其目光、缩小其身躯、掩闭其口唇,使其不得伤害弱小生灵。久而久之,大虫饿死在洞中,临死前拼命撞壁挣扎,头破血流,血水混雨水顺涧而下,染成一道道赤水涧溪,于是就有了大赤涧、车赤涧、张赤涧、仲赤涧、顾赤涧、盛赤涧、万赤涧等诸多村庄。

葫芦涧

吴山西侧有一形似葫芦的涧,名为“葫芦涧”。相传涧内住着一位善良的葫芦奶奶,专爱普及天下穷人。有一位富家太太见穷人找到葫芦奶奶后万事不愁,于是就想借机捞一把。她挎着篮子装扮成穷人的样子求见葫芦奶奶,要求葫芦奶奶赐予钱财。葫芦奶奶说,没有好东西,给你把豆芽回去吧!只见黑暗中有一只大手抓来一大把豆芽,放进富婆的篮子里,转眼葫芦奶奶就不见了。富婆不屑地说,谁稀罕豆芽呀!随手把豆芽倒在山涧,回到家看见篮子边挂着两只剩下的豆芽,竟然是两只金光闪闪的金耳丝,于是返身跑回葫芦涧寻找倒掉的豆芽,结果一点也没有了。富家太太这才悔悟:做人不能贪得无厌。

九十九间房

吴山南面有一条石头铺成的上山之路,拾级而上即可到达山顶。山顶上建有九十九间庙宇,住着一百位和尚。长老一直想再修建一座房子,凑足一百间,一人一间。但奇怪的是,第一百间房子总是建着建着就倒了。后来长老顿悟:这也许是上天怕和尚养尊处优,贻误法事,特意安排一人不休息当班的吧!自此,这里终年晨钟暮鼓,香火兴旺,众僧人唱经念佛加倍勤奋。

雹子殿

吴山西南侧半山腰,有一座庙堂叫“雹子殿”。殿后有一眼水井,清澈见底,甘甜清冽,一年四季不分干旱阴晴,井水不干不满,人们弯腰可取。有一年天气大旱,有十名伙计在一家财主家做长工,东家天天要长工们担水供一家人使用。其中有个小长工是个孤儿,年幼体弱,其他长工非但不照顾他,反而天天逼着小长工上山担水,并且常常故意把小长工好不容易担来的水泼掉。这天,骄阳似火,天气异常炎热,十名长工正在田里锄地,大雨忽然而至,他们急忙跑进雹子殿避雨。这时雷声滚滚,不时绕殿炸响,总不离去。领头的长工说,看来我们当中有人惹怒了上天,我们把斗笠挂在锄头上举在空中,谁的斗笠被风吹走,谁就走出庙门,不要连累别人。大家依言照做,一阵风把小长工的斗笠吹走了,众人遂把他赶出庙门。就在小长工刚离开庙门的那一刹那,雹子殿应声倒塌,九个人全部压死在里面。原来是上天在帮助弱小的孤儿惩罚恶人哩!

传说中,吴山上还住着很多“仙客”,就是狐狸、野兔、獾子、蟒蛇等。之所以称它们为“客”,是因为它们与周边百姓相处久了,彼此产生了感情,甚至与人交往起来。遇有红白之事,如狐狸便会穿衣戴帽,乔装打扮,赴宴吃酒,有的还会披上孝袍,冒充孝子贤孙混进人群,给逝者“送汤”。人们明明知道来者是这帮家伙,不但不气恼,反而以此为荣,好酒好饭热情善待。傻乎乎的狐狸们大吃大喝,直至酩酊大醉,露出狐狸的尾巴。

吴山上有“神仙泉”,就在歇马台不远处,相传当年徐福炼丹、薛礼东征都用过这眼“仙泉”的水。

单公选碑

单公选碑

登临吴山的人,都会心怀敬仰地驻足在一块石碑前久久不愿离去。这是一块六角形的碣石,上刻“忠义公单公选故里”。“公”即吴山单店村人氏,南宋宝祐四年(1256)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在宋元战争中与陆秀夫负皇帝同死崖山。单店人不仅清明时节会前往祭奠这位名相,即使在平时农耕过往,也不免驻足碣前,遥念先祖。

金蟹泉

赣榆县墩尚乡境内,有一座小山,名叫武强山,高只有五丈多,方圆不到一里,坐落在它周围的是一马平川的平原。

相传,武强山东麓有一眼泉水,名唤“金蟹泉”。金蟹泉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泉水里有一块形状像蟹子一样的石头,有铜盆那样大小,那股泉水就是从蟹子嘴里流出的。一天到晚,泉水汩汩,长流不断。令人惊奇的是,每到夜晚,那蟹子形的石头就熠熠发光,犹如一颗特大的夜明珠,落在清冽的泉水之中;又如一只金蟹子,在泉水里徐徐爬动。

因泉水甘甜异常,周围村子的人家都到金蟹泉汲水饮用。泉水不紧不慢地流着,旱不干涸。久旱无雨时,水井见底,河水断流,金蟹泉依旧泉水汩汩,连十几里路以外的人都到金蟹泉挑水浇地。挑水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