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红尘一寸心——荡漾在唐诗里的世态人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13:28:41

点击下载

作者:徐昌才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万丈红尘一寸心——荡漾在唐诗里的世态人情

万丈红尘一寸心——荡漾在唐诗里的世态人情试读:

一腔诗意向唐朝

徐昌才

写完这部书稿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我异常激动,无比幸福。不去想飞扬文采,光照千秋;不去想洛阳纸贵,浪得虚名;不去想春花秋月,快意几时。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沉浸在古老的唐诗中,透过一个个沧桑的文字,分享一段段跌宕的人生。那些遥远的风景,那些古老的诗魂,那些灿烂的生命,一一复活在我的生命里。我与他们感同身受,悲欢与共。我抑制不住激动与狂喜,要与古老的灵魂、鲜活的生命、燃烧的青春,还有天空大地、白云绿草,分享我的诗情画意与生命体验。这本书描述了我的感受和感动,表达了我的真情与真性。如果一言一语、一鳞半爪能够触动你的心弦,带给你一点人生的快意与生命的感发,我将感到万分欣慰。

读唐诗,可以站在自我的角度,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切境切情,感同身受。也就可以站在他者的角度,或是站在与诗人某首诗歌不同的其他诗歌的角度来品味,如此勾连贯通,比照呼应,可以激活我们的思维,唤起我们的兴味,当然更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诗歌的真意真味。比如,欣赏李商隐的《为有》,我喜欢这样的联想与比照。

想起古老的《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戈凫与雁。”描写一对夫妻幸福欢悦的生活场景,可以演绎成一段生动有趣、极富生活气息的故事。男欢女爱,缠绵难舍,共度良宵,不愿早起。情意朴素而真切,情调浪漫而有趣。与此类似,李商隐诗歌《为有》描写的正是这样一段缠绵款洽、难舍难分的情意。不过两首诗主人身份不同,李诗主人是朝廷官员,女子是贵妇,男女尊贵,生活富足;《诗经》主人是劳动者,普通平凡,生活艰难,夫妻恩爱。两诗最大的相同在于深入人物内心,表达人类共同的对于爱情,对于幸福,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渴盼与追求。时光已逝千年,昔人早已千古,我们相信爱依然还在,相信诗歌永远不老。

诗情源于诗心,诗心源于生活。欣赏一首诗歌,品味一段诗情,感发一种生命,不一定字斟句酌、演绎诗意,也不一定对应背景、印证诗情;更多时候,更本质的体验应该是超越古今、弥合时空,以生命对接生命,以情感交融情感,以智慧碰撞智慧,通过品读、玩味、体验、深思,达到古今浑然、生命同构的心灵共鸣。我们无缘与李白做邻居,无缘与杜甫做朋友,无缘与香山(白居易)同朝为官,无缘与王维参禅礼佛,但是,地不论东西,时不问古今,人不分男女,心理同构,生命同感。感动过李白的情意,也一定会感动你我;激励过杜甫的人格,也一定会激励你我。只是,由于年代久远,风云弥漫,我们需要拨开云雾,廓清烽烟,以清灵宁静之心,以智慧通达之理,以生命同构之情,彼此知会,默契共鸣。

读陈陶《陇西行》:“誓雪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你会为大唐将士捐躯为国、舍身效命的壮举拍案叫绝,赞不绝口。你可能还会想到,战争是为了什么,战争是不是被某种力量利用,战争付出血腥惨烈的代价,能够换来万千黎民的和平幸福吗?战争真是犹如某些人所宣扬的保家卫国、大义凛然吗?陈陶看到了白骨盈野,横尸成山,陈陶痛感年轻生命的凋谢,幸福家庭的破灭。陈陶不直说他的悲悯和义愤、他的呻吟与控诉,但是,我们却可以从生命出发,从现实出发,从历史出发,指责一场战争的不义与残暴,怒斥一些政权的狭隘与自私。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乐意不乐意,一首诗歌描绘一幅图景,展示一片鲜血,其实是告诉我们,战争没有过去,杀戮依旧嚣张。你能说,陈陶只是在替大唐万千冤魂叫屈吗?

诗歌来自感觉,来自感动。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诗歌也是感觉的捕捉,诗歌还是心灵的瞬间闪光。犹如照相,昧嚓一声,对准的镜头,定格成永恒,沉淀成古今。一刹那间的感觉,最精彩,最传神,但是,如何觉察,如何定位,如何凝练,却是耗费诗人心血的事情。大量唐诗,激情洋溢,生命鲜活,感觉灵动,诗性蓬勃。说白了,源自诗人的敏感,诗性的敏锐,诗心的灵妙。我们读诗,要走进诗歌情境,感知诗人生命,感触诗意空灵,势必忘情投入,率性参与,让诗情激活沉睡的生命,让诗心灿烂庸碌的心灵。换句话说,就是,脱略世俗风尘,褪尽功利考量,泯灭身份尊卑,还原一个纯粹生命,复活一颗诗意心灵,任凭感觉滋生,任凭心性漫游,心到哪里,情到哪里,天马行空,兴会淋漓。而且,还要相信,感觉的滋生,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漫无边际,而是建立在理解与体察、感受与沉淀的基础之上。

读杜甫诗歌《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今昔对比,感慨万千,再现感觉的复合与多变。对于大名鼎鼎的音乐家李龟年,诗人的印象一会儿是岐王宅里的风光无限,一会儿是崔九堂前的交口称赞,一会儿是江南时节的春光明媚,一会儿是落花时候的无语伤神,种种感慨,纷至沓来。诗人的高明也就在于以有限感觉写无限感慨,以眼前风光道世态冷暖。跟着感觉读唐诗,随心随意,随情随性。这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潇酒。

诗歌也是诗人性情的自然流露,脱口而出,下笔成诗,一片赤诚,一派天真,道尽所爱所恶,抒写悲欢离合。或是故国三千里,或是人生百年秋,或是“无边落木萧萧下”,或是“南湖秋水夜无烟”,多姿多彩,活灵活现。植根于心灵,凝聚着性情,飞扬出意兴,灿烂于诗文。不需雕琢字句,不需拘禁格套,不需观人眼色,我手写我心,我口吟我情。清代诗评家陈廷焯有言:“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一曰意高妙,一曰想高妙,一曰自然高妙。”诗理源自深思默会。诗意萌生,诗想奇幻,诗风自然,均与性情密切相关。古人作诗如此,今人读诗,自然需要回归性情,对接诗意,感受千古同构之生命体验,感动悲欢爱恨之情感交融。不分你我,不辨古今,我注诗情,诗情注我。

读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草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和韦应物一道徘徊滁州西涧,陪寂寞小草说话,听高树黄鹂唱歌,看春潮晚来急雨,看野渡无人舟横。几多清幽闲适,几多逍遥快意。当然,敏感一点,深沉一点,或许也会触动身世,感伤命运。人生无须高调,大鸣大放,自吹自擂,活在世俗的眼光中。人生可以驾一叶孤舟,徜徉江湖烟雨,追寻自在逍遥。人生也可以种一块青草,默默无闻,生机翠绿。我读这首诗,我就是将自己的喜欢和厌恶,清醒和迷茫,带进诗歌,对话诗魂。从诗歌中找到自己,从自己身上发现诗意。

诗歌是语言的钻石,诗歌的语言唯美、精致,像一件玲珑剔透的工艺品,需要细细观赏,用心咂摸。其实,我们品读唐诗,更多是借助语言携带的吉光片羽寻找诗人的心路,一路上,我们遇见了风尘仆仆的诗人,千姿百态的人生,也遇见了山花盛开、青山叠翠,也遇见了风雨烟云、电闪雷鸣……我们面对纷至沓来的风光,目不暇接,心花怒放。但是,我们停不下脚步,要跟上诗人的步履,继续走向无穷无尽的远方。

相会在唐朝,相知在生活,相约在诗歌。2016年9月于长沙雅礼

【第一辑】相思离愁满天涯

辜负香衾千百媚——李商隐《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人生迷离莫测,人心复杂纷纭,人情幽微曲折。对于诗人来讲,留心世态人情,体察复杂情意,捕捉瞬间表情,定格人生美丽,是一种本事,更是一种必要。几句话、几个词,含蓄暗示、婉曲达意,令人回味、耐人咀嚼。对于读者来说,借助文字表达,品味深浅意味,揣摩心灵悸动,体验生命悲凉,是一种分享,更是一种升华。读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许多表现内心丰富情意的诗篇,笔者就感觉到,诗人既想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生命苦痛、爱恨情怨,又想尽量地隐藏自己的幽微心曲、人生苦闷,隐隐约约之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恍恍惚惚、迷迷离离,给人朦胧缥缈、幽深莫测之感。有人说,李商隐是晚唐的朦胧诗人,更有人说李商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朦胧诗人。这些评价均从一个侧面表明,读懂李商隐十分困难,求证诗人的内心情意亦十分复杂,同时也表明李商隐诗歌具有强大的心灵感召力和吸引力。就拿他的绝句《为有》来说,写仕宦之家一对年轻夫妇的怨叹愁忧,却难以确证诗句背后的生命苦忧、人心郁闷。

标题拟制沿袭古老《诗经》的做法,就取诗歌首句开头两个字作为标题,貌似随意,不是刻意深思细想,不是反复斟酌词句,不是一鸣惊人的字眼,类似他的许多无题诗,不存在有胜于无,或略胜于无之说,有题与无题,一样的不经意,一样的不被看重,给读者一种感觉,李商隐的诗歌,标题无关紧要,可有可无,有之不为多,无之亦不少。似乎也潜藏着诗人的一种想法,不想用一个惊心夺目的标题吸引你去揣测诗人的心思,就让可有可无的文字使你忽略诗人内心的忧闷。诗人在暗示什么,又好像在隐瞒什么,或者有什么东西不便明说、不好明说。和读者在玩文字游戏,捉迷藏,进进出出,躲躲闪闪,调动你的兴趣,激发你的情致。越是如此,越能吸引读者。相反,一览无余,波平浪静倒是毫无余味。

官宦人家,华堂高屋,豪门大户,生活优裕,地位尊贵。诗歌一开篇就推出一间屋子,一位美女,浓艳生辉,妩媚风流。深居闺房,云母作屏,珍贵奢华,香风漫散,清新淡雅,珠帘垂挂,玲珑剔透,帐幕低垂,柔软似水,熏香静燃,空气朗润。一位女子也许卧床刚起,披衣出神,思绪恍惚,意态朦胧;也许端坐书桌,铺纸研磨,准备挥毫,神闲气足;也许对镜览照,描眉画黛,面庞红润,眉目舒展;也许秀发披肩,如云如墨,神情倦怠,意态慵懒。诗人极言女子千娇百媚,风情迷离,娇羞可爱,秀色可餐。云母屏风,娇媚女子,华丽金屋,流光溢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两情相悦、缠缠绵绵、甜甜蜜蜜、幸福无比的生活状况。注意“无限娇”这个表达,极尽夸张溢美之能事,既现女子娇羞美丽、楚楚动人之容貌,又现诗人(或是夫君)深情赞美、无比激动之情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当然,结合诗歌一、二两句来看,大约是男子口吻,怜爱语气,赞美女子,自然也就暗示着男女深情,难舍难分之意愿。

按照常情常理,男才女貌,富贵之家,温馨之爱,甜蜜之时,双方应该珍惜美好时光,怨叹春宵苦短才对,可是,诗歌第二句却写道,春风送暖,京城寒尽,男女双双竟然害怕春宵来了。一个“怕”字,触目惊心,无理反常,也大有深意,耐人寻味。“怕”什么呢?在这春宵一刻值千金,夫妻一室甜蜜蜜的特定时间节点上面,难道有谁惊扰了小两口的缱绻恩爱?难道有谁遭遇了人生重大挫折?难道外面喜鹊叽叽喳喳破坏了春梦?难道远处牛羊的喧闹影响了心情?不看下文,不明就里。唐代诗人金昌绪有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描述一个女子梦到辽西,相会夫君,却被黄莺吵扰,美梦惊醒的故事,女子害怕、厌恶、驱赶黄莺。层层转折,逼出原因,都是黄莺惹的祸,都是美梦已成空。李商隐诗中会不会也是类似情况呢?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其实,换个角度思考,首句说原因,第二句说结果,你会发现,这两句并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可是诗人偏偏加上“为有(因为有)”,这又是为何呢?

诗歌一、二两句侧重从男子的角度落笔,极言女子娇媚迷人,双双惧怕春宵,设置悬念,引人深思。诗歌三、四两句侧重从女子的角度揭示问题的答案。寒冬退尽,衾枕香暖,小两口情意绵绵,如胶似漆,本应“春宵苦短日高起”,可是偏偏嫁与你这个佩戴金龟的朝廷官员,你天还没亮就要起身去上早朝,留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守空房,实在不是滋味啊。女子在夫君早起离开时对他说这番话,极为私密,不为人知,诗人将这样的生活内容写进诗歌,格外有意味。从妻子这个角度看,可以理解为妻子抱怨、嗔怪甚至有点责备夫君,后悔自己不该嫁给这样一个忙于官事,疏于私情的夫君。颇似王昌龄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又似李益的诗歌《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又像是在责怪夫君,向他诉苦,表达自己独守空房,孤寂难耐的冷清与落寞。“无端”二字是无缘无故、无头无脑之类的意思,流露出对夫君上早朝行为的不理解与不满意。显然,女子并不在乎、不看重高官厚禄,不追求功名富贵,她需要小两口朝朝暮暮、相守相伴,她需要恩恩爱爱、须臾不离,她对于爱情与幸福有切实的理解。“无端”的背后潜藏着少妇对夫君的留恋,对春宵的难舍,对幸福的向往。

结合诗歌一、二句来看,不难知晓,女子的苦恼与怨恨其实也是夫君的困惑与纠结。他应该是青春飞扬,风流倜傥,高度珍惜小两口缠缠绵绵、甜甜蜜蜜的幸福生活,他也埋怨、责怪早朝,他也不忍心让妻子独卧春宵,他也害怕听到妻子的嗔怪与责备,他不愿早起离去,但是又不得不离去,仰人鼻息,无可奈何,一筹莫展啊。这里面有十万个不愿意,十万个不甘心,十万个莫奈何。当然,就诗句来看,男子也不是沉湎爱情,不能自拔,追求安逸,毫无抱负,他肯定也是有理想、有追求,希望为官朝廷,有所作为;而女子也不是不能理解这一点,所谓夫贵妻荣,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一向是许多人的梦想。应该说,女子的抱怨也是夫君的抱怨,夫君的理解也是女子的理解,男女二人既重情重意,和和美美,又知书达理,通晓大局,正因为这样,在早起上朝这件事情上,二人才表现得如此艰难,如此矛盾,如此纠结。也唯有如此复杂、矛盾的心理刻画,才更能逼真地再现一对血肉饱满、情意真实的人物形象。

突然想起古老的《诗经·郑风》,有一篇是这样写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诗歌描写了一对夫妻幸福欢悦的生活场景,可以演绎成一段生动有趣、极富生活气息的故事。

女人说:“才是鸡鸣(凌晨1点至3点)时,天还早呢,咱俩再躺一会儿。”男的说:“不,该是昧旦(相当于凌晨3点至5点)了。我得起来了,趁天还没亮,该去射凫射雁。”女的说:“还没到昧旦,才是鸡鸣呢。”男的说:“是昧旦了。”女的说:“那咱俩打赌!你看看外边,看看星星,谁是对的。”小两口从热被窝里出来,揭开窗帘,看看外面,哇,外面星光灿烂!女的说:“还能躺一会儿,别起来,还能再躺一会儿吗?”于是小两口就安心地睡下去。

男欢女爱、缠绵难舍、共度良宵、不愿早起。情意朴素而真切,情调浪漫而有趣。与此类似,李商隐诗歌《为有》描写的正是这样一段缠绵款洽、难舍难分的情意。不过两首诗主人身份不同,李诗主人是朝廷官员,女子是贵妇,男女尊贵,生活富足;《诗经》主人是劳动者,普通平凡,生活艰难,夫妻恩爱。两首诗歌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深入人物内心,表达人类共同的对于爱情、对于幸福、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渴盼与追求。时光已逝千年,昔人早已千古,相信爱依然还在,相信诗歌永远不老。

红叶好去到人间—— 韩氏《题红叶》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我的网名原来叫残雪,又叫古典诗韵,前者体现出我的一种趣味,春回大地,晴日朗照,冰雪消融,泥土解冻,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这个时候,没有人注意到墙角冰雪,残存一点,缓慢消融,冷彻肌肤,寒凉人心。当然,也有敏感多情的诗人发现,屋檐之下,或山崖之畔,冰凌瘦身,滴水成韵,滴滴答答,嘤嘤作响,自成天籁。诗人听到了冰雪退去、春意葱茏的欢悦之音,心生喜悦,欢欣鼓舞。基于如此考虑,我取残雪作为网名,暗喻自己不为人知,无意扬名,沉静耕耘,默默读写的人生追求。后来有朋友觉得,这个网名太过萧索冷清,太过含蓄蕴藉,不易为人理解,不能给人欢悦,建议我改一个新名字,我想到了与之对立的“香山红叶”。原因有二,一是读初中、教初中的时候都接触过杨朔的一篇散文《香山红叶》,喜欢饱经风霜考验而变得满身通红的枫叶,喜欢北京香山漫山遍野、层林尽染的壮丽景色,欣赏枫叶不惧风霜、红艳灿烂的顽强生命力;二是读过一首唐代宫怨诗《题红叶》,了解一个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叹人间真情,命运神奇,进而喜欢红叶这个形象。据《云溪友议》记述,唐宣宗时代,诗人卢偓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看见一片红叶,上面题写的就是这首《题红叶》,就从水中取去,晾干之后收藏在巾箱之内。后来,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韩姓女子。一天,韩氏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叹息道:“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想不到收藏在这里。真是缘分啊。”这就是有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

韩姓宫女何以想到要用红叶题诗,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据实推测一下也是蛮有意思。依照常理,纸笺绢帛、绸缎衣物什么的,都可以当作写诗写信的道具,而且都比红叶要方便好用。可是,考虑宫女的生活环境和人生境遇,不难知晓,幽居深宫大院,与世隔绝,失去自由,纵然思绪万千,洋洋洒洒,也无由传递出去,更不允许你与外界书往信来。岑参远在异乡,邂逅驿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无纸无笔,不能寄信,只能托付驿使给家乡的亲人捎去话语,报声平安。岑参还算幸运,比较而言,离家久远、与世隔绝的宫女可是凄惨至极,有话无处说,有亲不能见,有爱不能传,有情无处诉,整天虽然锦衣玉食,养尊处优,但是内心凄苦,没有关爱,没有自由,没有欢乐,没有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有一天,她看到宫里枫叶凋零,飘落水中,突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何不题诗其上,让它随水流去,流出宫外,流向广阔的天地呢?兴许哪位有缘之人看到了,可以了解我的一片苦忧,了解我的一生隐痛呢。于是,她捡拾一片红叶,题诗寄意,让它沿着御沟,流出高墙大院之外。外面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她不知道,也不奢望,她只期盼有一个人能够拾得这片树叶,读懂她的心意。《云溪友议》的记载让我们看到了故事后续发展,让我们看到命运对宫女的垂怜,感慨之余,还是欢欣。我读这段故事,我猜宫女情怀,唏嘘不已,悲悯顿生。我还想,一片红叶,经严寒秋霜浸染而不褪色,遭凛冽秋风摧残而更见红艳,坚强不屈,红艳灿烂,像一面鲜红的生命旗帜,飘扬在树上,飘扬在空中。于宫女而言,承载了一片红色的向往,承载了一片美好的期待。是的,即便囚禁在高墙大院,即便囚禁了身体,也囚禁不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喜欢红叶,喜欢红叶精神,所以给自己取了一个网名——香山红叶。

回过头来看这首《题红叶》,朴素简单,明白如话,却情真意切,字字珠玑,意蕴丰富,耐人回味。宫女端坐门前台阶之上,闲得无聊,寂寞度日,看浩浩青天大雁飞过几只,听墙外往来喧嚣多少,想父母双亲白发增添几缕。突然惊觉,眼前御沟,流水匆匆,十分湍急,一时间触动了她敏感的心灵。是啊,除了流水逝去,除了红叶凋零,除了春去秋来,还有一同流逝的青春年华。常言说得好,流年似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易老,千愁万恨涌上心头。自己已经失去了自由,被囚禁在深宫大院之内,没有爱情,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没有亲情,没有生命的欢欣鼓舞,没有人生的热切憧憬。人在世上活,心却早死去。“何太急”是宫女的叹惋、怨恨,与水流无关,与年华相连。女子痛心时光匆匆如流水,红颜老去不青春,女子叹惋幽禁深宫不自由,良辰美景奈何天,女子哀怨流水无情落花无意,人生长恨万念成空。

诗歌第二句叹惋自己,虽然身居华府,富丽堂皇,虽然锦衣玉食,养尊处优,虽然整日悠闲,无所事事,但是,身不由己,仰人鼻息,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整天不过就是浓妆艳抹,描眉画黛,期盼得到皇上的宠幸;整天不过就是闲坐深宫,百无聊赖,鹦鹉陪伴,花草相随;整天不过就是孤独寂寞,郁闷失落,度日如年,煎熬生命。诗中一个“尽日”不但揭示宫女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单调乏味的生活状态,也暗示女子苦度时光、痛苦难熬的内心体验。流露出怨愤与不满,郁闷与无奈。埋怨这种日子,一成不变,死气沉沉、埋怨这种生活了无生趣,毫无希望。一个“闲”字绝非逍遥自在、闲适自得,绝非浅吟低唱、自得其乐。这里的“闲”是闲愁无限,碧水悠悠,是闲得无聊,苦闷至极,是消磨时光,浪费青春,是度日如年,自我煎熬。流水警醒女子年华易逝,闲愁憔悴女子花容月貌,身为宫女,毫无自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凋零时光,凋谢青春,凋谢女子对于未来、对于幸福的一切憧憬。何等悲惨,何等无奈,又是何等可怜。

如何拯救自己,如何改变目前这种状态,宫女只能求助于一首诗歌,一片枫叶,一沟流水。写诗明志,借物传情,希望这一片红叶,流到外面的天地,邂逅一位好心人,知晓深宫的可怜女子。宫女似乎将红叶当作一位红颜知己,有生命,有情感,懂人心,殷勤叮嘱,苦口婆心,不厌其烦,至真至诚。这是一桩重要的使命,这是一次神圣的交接,这也是一场郑重的等待,这还是一片美好的祝福。宫女希望这片承载自己心意的红叶,好好去往人间,遇到好心有缘之人,进而希望这个好人知晓、理解深宫大院之内一颗孤独苦痛的心。注意宫女的用词“人间”,这里的“人间”是寻常人家夫妻恩爱,是儿女相伴亲情呵护,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男耕女织过日子,是幸福甜美乐开怀。宫女希望红叶流去人间,其实是暗示自己想挣脱束缚,奔向外面的世界,过普通人家的生活。当然,“人间”一词,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它的反面——非人间,人间地狱,暗示深宫大院远非人间,宫女已成囚徒身。身心憔悴,希望渺茫。另外,我们也可以读到一层悲凉,人不如叶,命比叶薄,红叶飘零,尚可随水漂流,去往外面的广阔天地,人呢,不知日月变化,不知未来如何,拘禁在深宫,封闭在华屋,没有自由,没有生趣,没有爱情,没有亲情,一切正常人应该拥有的东西统统没有。就那样,闲坐宫中,消磨时光。生命像一只蝼蚁悄然消失,青春如一片树叶无声凋零,不为人知,黯然神伤。想起了杜牧笔下的宫女,“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又想起了元稹的诗歌,“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行宫》)身为宫女,一生一世,黯淡芳华,蒙受尘垢,消灭于无声,陨落于无形。何等悲凉,何等凄惨。

读完这首《题红叶》,我突然想到,不只是宫女有此奇特而悲苦的人生经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生命个体,我们都被囚禁在世俗的高墙大院之内,我们都与他人保持着或近或远的距离,很多时候,我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认同,希望得到爱与自由,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无法突围,无法走近我们想要的生活和想要的爱情。我们长时间挣扎、煎熬,消磨了青春,虚掷了时光,憔悴了身心,凋零了生命。我们希望有一个契机,一道光明,引领我们走出困境,走出孤独与苦闷。我们也像那位韩氏宫女一样,希望找到一片红叶,写上我们的心声,表达我们对于未来、对于幸福的憧憬与追求。只是困惑,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呢?

明月虽同人别离—— 白居易《江楼月》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一个人牵挂一座城市,源于一个朋友;一个人吟咏一首诗歌,源于一份友情;一个人进入一场清梦,源于一腔思念。中唐时期,白居易与元稹是好朋友,志趣相投,情深义重,心心相映,灵犀相通。最能说明两人不同寻常情谊的一件事情是两人的一次诗歌唱和,元稹写诗给白居易,说自己做了一个梦,与你一块儿在曲江之畔游玩,后到某处一块喝酒;就在诗歌寄出不久,元稹收到了白居易写给他的一首诗,也是记录一个梦境,与元稹诗歌所写内容完全相似。两个人做梦,你梦见我,我梦见你,彼此思念,情深似海,动人肺腑,传唱千年。最近读到白居易的《江楼月》,也是写两个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虽然没有做梦,虽然没有魂兮相应,但是,一样动情动心,一样感人肺腑。

元和四年(809)春天,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东川,离开京都,也离别正在翰林院任职的挚友白居易。他独自寄居嘉陵江岸驿楼之中,圆月在天,清辉四射,江波粼粼,神思恍惚,浮想联翩,随即写下七律《江楼月》寄赠乐天,表达相思之情。白居易接到元稹的七律之后,感同身受,产生共鸣,也情不自禁回应元稹,写下了一首同题诗。彼此唱和,传情达意,交相呼应。

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一个在东川,一个在长安,相距遥远,各在一方。恰逢皓月当空,银辉四射,天地空明,自然会触发文人的怀人念远、乡思无眠之情。天上一轮圆月,地上一对离人,月圆人缺,月满人亏,不能相聚赏月,不能诗酒唱和,不能海阔天空,不能管弦丝竹,不能游山玩水,不能寻幽览胜。分开的两个人,各自孤独,各自忧伤。月光虽美,投下丝丝缕缕,搅乱一片心海。江水虽亮,散发道道光芒,刺痛迷离双眸。是啊,恨天恨地恨月光,不能帮助离人排解忧愁,不能安慰失落的心灵。怨山怨水怨分离,不能诗酒风流快意人生,不能品茗赏月诗性飞扬。诗歌一开篇,就点出相思离恨,无穷无尽,纠结人心,痛断肝肠。如江水曲曲折折,绵绵不尽;如皓月辉映山川,弥漫天地。注意两个意象。一个是“江”,嘉陵江与曲江,两江相隔如天如涯,如东如西,但是,因了一个“曲”字,曲曲相连,似乎两江相连,流水相通,恰如王昌龄诗《送柴侍御》所云:“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水流所往,心意所至,水流交汇,心意相融。不知诗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读到开头一句,很容易使人产生人在离别心却相通之感,自然烘托相思之意。一个是“月”,古往今来,明月入诗,暗关离愁,蕴含情意。李白送别王昌龄曾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离开家乡,也曾写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苏子瞻词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诗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一轮明月升起,都托出一夜相思,托出一片赤诚。同样,在白居易的诗中,“月”亦有丰富而复杂的情味。一方面隐喻相思如月,流光所及,朋友身边,相依相伴,形影不离;另一方面,月圆月满,辉映天地,人分人离,望月伤怀,触目惊心,彻夜无眠。一轮月,写满团聚明媚,也烘染离愁别恨。

首联遥想,跨越空间,借助明月,沟通流水,暗接情意,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加深了诗人的情感。颔联悬想,时空交错,两地相隔,风云各异,气象悬殊,托出一片迷茫烟雨,托出一腔哀痛情思。一个晚上,通宵达旦,辗转无眠,面壁思念,暗自神伤。不知道明月在天,此地明朗,彼地如何,或这此地风雨,彼地又是如何,音讯杳无,隔绝时空,一个不知道另一个的情况,一个牵挂另一个的牵挂,一个忧念另一个的忧念,相信两颗心心相印的魂魄会产生默契,会有灵犀相通的神奇感应,但是,不得不承认,白居易诗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隔膜、一种渺茫、一种困惑。并且,诗人还深深陷入这种迷茫困惑之中,一夜不能自拔。元稹也这样吗?不好臆度,但是,既为真挚好友,乐天如此思念,如此牵挂元稹,元稹又如何不是深入骨髓地思念乐天呢?又如何不会产生心灵共鸣呢?一个“潜”字,描写诗人暗自思虑,愁眉不展,忧心忡忡的神态,加上“一宵夜”的时间夸张,更凸显诗人的睡卧不宁,以及无以释怀的相思。一个“远”字,扩大了距离,加重了程度,透露出愤懑不满,折射出相思透骨。那一夜,曲江不宁静,嘉陵江也不和缓;那一晚,乐天失眠,元稹也不好睡。

现在,乐天是收到了元稹的来信,读到了元稹写给他的诗歌,理解了嘉陵江对曲江的款款深情,理解了元稹对自己的默默思念。当时怎么就没想到呢?想到你会写诗给我,表达离别相思?想到我们两个一向你唱我和,互赠诗文。想到我们两个各在一边,你想我的时候我也在想你,或者就像现在人们所说,你念我的时候我的耳朵发烧,我念你的时候你的脸颊发烫。想到彼此同声相求,同气相呼。现在懊恼、后悔,也许都错怪了你,也许冤枉了你,也许我自己神思恍惚了,也许我昏话连篇。你在嘉陵江畔,想念我的时候,我在曲江池岸也在想念你。两个才情横溢、志趣相投的朋友,天各一方,心近为邻,彼此思念,刻骨铭心,不是爱情胜过爱情,不是兄弟胜过兄弟。不容亵渎这份真情,不容玷污这份纯粹,更不容非议这份坦荡。试问今天,红尘滚滚,利欲熏心,真情在否?几人能比?“谁料”表示惊讶、懊恼、后悔,也有自责、内疚、不安,当然还有安适、欣慰,为友人和自己无时无处不相思,为友人与自己事事诗歌酬唱往来,为友谊深似大海净似山泉。“谁料”的反面是要是想到,早就想到,可以推想,如果知道你对我的思念,你给我的诗歌,又哪里用得着一夜未眠,饱受望月相思之苦呢?“正当”表示正在进行时态,强调两地相思同时进行,同步相随,几乎也是同诗相寄。暗示朋友情意相通,心神默契。它的反面是“先后有别,早晚不一”,也就是不同步,不同调,显然这不是元稹与乐天之间密切关系的准确写照。

诗歌最后回到现实,回到双方,思念过,歌咏过,投赠过,终于明白彼此心意与感情,言语一致,心声一致,情意一致,格调一致,梦幻一致,感觉一致,太多的一致,不是简简单单一个思念、一声朋友所能表达的。诗人用一个“悔”字表达后悔、自责、遗憾与不安。是啊,怎么就没想到呢,多愁善感,相思想念,何不早早吟诗抒情、寄赠达意呢?何苦一定要望穿云山、望断鸿雁、望尽千帆呢?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又有何等交情,一个“共语”,一个“同悔”揭示了双方彼此思念的情感之深沉,应了李白那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稍稍改动一下,切合白居易诗歌意境,“千江水映千江月,千里路转千里情”。

有那么一条江,有那么一座楼,有那么一轮月,月照天地,人在江畔,念在楼阁,人问明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个声音回荡在夜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的,人可以作古,明月不灭,诗歌不死,思念亦不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对于举子崔护来说,科考落第,人生失意,当然令人难堪,脸面无光,尊严荡然无存;但是,崔护又是幸运的,他踏青城外,邂逅春天,邂逅桃花,也邂逅一位令他一生倾慕不已的女子,有那么一段静观默会、心旌摇荡的时刻,看那么一张艳如桃花、含羞带笑的脸,想那么一曲杨柳春风,不能释怀的心声,也许有失落和沮丧,但是更有温馨与期待,更有等候与热望。我们似乎难以明断是科考重要,还是一场艳遇重要。对于人生而言,任何经历都是财富;对于过去而言,任何时光都值得回忆。我想到了今天匍匐在应试教育脚下的万千学子,书山文海,潜心苦读,身心憔悴,形容枯槁,精神恍惚,神经兮兮,感受不到人生的幸福与生命的欢悦,感受不到春风的柔和与春光的明媚,人生错过了许多风景。青春少年偶尔陷入爱河,钟情另外一个美好的生命,或许也是一生中难得的体验、宝贵的经历。待到岁月流转,人世沧桑,再回过头来品味这段稚嫩而青涩的情感,自然感慨万分,唏嘘不已。带着这种珍惜与感叹,带着某种期待与不安,也带着一定的释然与淡定,读崔护的诗歌《题都城南庄》,意味深长,美妙无比。

去年的今天,大约应是清明节前后,桃花开放,万物欣欣向荣的日子,崔护原本想等待一场惊喜与幸福,就像许多寒窗苦读十年的书生一样,科考中举,金榜题名,天下知晓。他甚至能够想象中举之后的得意与招摇,骑着高头大马,戴着大红花,披着红绶带,随着浩荡的队伍,游行在长安的大街上,万人喝彩,全城轰动,何等威风,何等扬眉吐气啊。孟郊一生苦读,不就是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吗?其诗歌如此描写中举之后的盛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看花吗?是看花,看万紫千红,看国色天香,看满城美女,看灿烂前程啊。和孟郊相比,崔护远远没有这么幸运,他落榜了,榜上无名,脚下也暂时找不到出路,一个人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出城去溜达溜达,期盼在美丽春光中释放一下自己的郁闷与愁苦。一路走,一路埋怨,命运为何对我崔护不公平,上天为何不垂青一个贫寒书生呢?想不通,想不明白,自己已经非常用功了,头悬梁,锥刺股,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孜孜不倦,苦读经书,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叫崔护如何能够想得通?正当他踯躅郊野、烦恼至极的时候,突然感觉喉咙干涩,头皮发热,要找杯水喝,要小憩一会儿。这附近,哪儿有人家呢?放眼望去,前面不远处,绿树葱茏,院墙掩映,好像是人家所在。诗人快步走近,只见墙垣上面爬满青藤,一扇柴门紧紧闭合,门外一株桃树开满粉红花朵,很是艳丽。崔护以手叩门,砰砰几声,木门应声而开,露出张笑脸,问,相公要找谁啊?诗人说,在下不找谁,今日郊游城南,天热口渴,想讨杯水喝,解解干渴。不知姑娘可否……不等诗人说完,姑娘掉头转身进去,没有几分钟,早已端着一大碗水出来。姑娘将水呈给诗人,倚门而立,张大眼睛,看着诗人一咕噜喝完水。她的身边正是那株怒放的桃树。诗人将碗递给姑娘,忙说谢谢。就在这时,他惊呆了,电光石火一般被震撼了,眼前站着一位面如桃花、目如秋波、眉似远黛、神态天真的姑娘,姑娘正张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眼前这位讨水喝的相公呢。桃花掩映,春风轻拂,阳光明媚,越发衬出姑娘的美丽深情。诗人看呆了,一下子忘记了干渴与疲劳,忘记了落榜带来的屈辱与不快,沉浸到美好的想象之中。寒窗苦读,十年茫茫,何曾想到此时此刻会遇见一位让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子?一时间,他脑海里闪现很多念头,托人提亲,车马迎娶,拜堂成亲,相携游园,对月盟誓,等等。就在他无限神往、无比幸福的时刻,姑娘突然转身进门,木门咯吱一声合上了。诗人竟然没有发觉,还久久站在门前,发呆,出神,恍恍惚惚,心旌摇荡。不知道诗人是怎样离开的,不知道诗人何时离开,不知道诗人后来发现姑娘消失之后神情姿态又是如何。总之,诗人那天肯定是走了,这一走,差不多过了一年,才再次回到曾经的城南庄,寻觅曾经的旧梦。

诗人就是诗人,不像小说家那样给你铺排一系列具体生动的细节,也不精准描述内心的幽微曲折,更不直白地表达自己的一见钟情、痴迷不醒,他只是用文字定格了一幅画面,用美丽的意象引发你对生命和生活的联想。一扇木门,一堵墙垣,一墙青藤,一株桃花,还有一位长得水灵灵的姑娘,就这么几个词句,展示出一古朴静美、幽远素雅的画面,你能想象它有多美它就有多美,你想想象姑娘怎样迷人她就怎样迷人。崔护那天的确是被震撼了,迷惑了,他觉得,人面和桃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美得一塌糊涂!他记住了那个超级幸福的时刻,他记住了那张令他一生难忘的面庞,他想入非非,内心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不同于读书科考,不同于追逐功名,他想换一种生活,他想体验生命的欢欣畅快,他想体验生活的浪漫多情。有了那一次艳遇,崔护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改变。

又是一年春好处,又是桃花灿烂时,崔护还是崔护,来到京城,来到城南,不为赶考,不为功名,只为心中的梦想,只为那位灿如桃花的姑娘而来。可是,命运捉弄人,人事不可量,春风依旧浩荡,桃花依旧绽放,墙垣依旧静穆,木门依旧紧闭。敲门,连续几下。叫门,连续几声。没有回应,没有动静,墙院里面甚至连一只狗的叫声也听不见。寂静,幽深,空旷,无人。门上的铁环,锈迹斑斑,风雨沧桑。可曾知道姑娘到哪儿去了吗?又可曾知道这院内的一家人一年来遭遇了怎样的变故呢?诗人疑惑、埋怨,怎么不等等我,怎么不告诉我一声去向何方,又怎么不对我怦然跳动的心有丝毫的感应,难道忘了我一年前神驰魂断的眼神,难道忘记了我一见钟情的模样。诗人想得很多,万千念想涌向心间,只为一位美丽而淳朴的姑娘啊。站在门口,怅然若失。看桃花绽放,亮丽一春风景;看草木葱茏,翠绿一墙小园;看春风吹过,惊动一池心思。院在屋空,花是人非,情何以堪,暗自神伤。桃花似乎在嘲笑诗人,怎么现在才来,怎么不早点联系,怎么赶上春天将逝去的时候。人生没有假设,没有预料,该发生的总会发生,一如高天的流云,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来,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只能将命运交给无常,交给虚无。

突然想起唐代诗人杜牧:《丽情集》中记载,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景色秀美,且多丽人,便到湖州游玩。当时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便盛情款待。他把全湖州在籍的名妓都召集过来,供杜牧挑选,又专门为其举行一次赛船水戏,引得全城仕女都出来观看,但杜牧却一个都没有相中。后来,杜牧遇到一老妪带的十来岁的小姑娘,认为其将来必成绝色佳人。于是,他给老妪一些财帛定聘。约定10年之内他必来湖州当刺史。到时再行迎娶,10年以后,姑娘自可另嫁。

13年后,杜牧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湖州刺史。上任伊始,他就派人去寻找当年的小姑娘,谁知那女子3年前已经嫁人,并有了两个小孩。杜牧心知这事是自己失约,怨不得别人。写诗来自我解嘲,感叹命运无常,“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自我安慰,自我解嘲,不无酸楚,不无失望,更多自责和后悔。不过,他比崔护命运好一点,历经沧桑,还是看到了当年非常欣赏的小姑娘如今变成了中年妇女。崔护一生只看到美女一次,就那么短暂的一段时间,留下无穷念想,无穷遗憾,无穷懊悔。

一首诗歌源自一场艳遇,一场艳遇源自一次落榜,一次落榜带来一次心灵的悸动,也意外地唤醒诗人生命的觉醒。是的,对于生命,对于人生,我们应该有丰富的想象和体验。除了学而优则仕,除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除了扬名立万、彪炳史册,还有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发现与呼应,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的热恋与挚爱。科场失意,情场有幸,未必不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喜欢一句诗,总是因为它触动了自己柔软的心,感发自己的生命联想。读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几乎被诗歌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文字深深打动。人生百态,世相纷纭,心海狂澜,跌宕起伏,幽微玄妙,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就拿这首《无题》诗来说吧,就连标题似乎也隐隐透露出诗人的一种微妙曲折的心态。无题也许就是没有标题,追问一下,为何没有标题呢,是无心去想一个标题,还是想了很久,苦思冥想,殚精竭虑,想不出一个合适的标题,还是原本就不想要标题,随意以“无题”二字了事。若是不要标题,为何不要,都说标题是诗歌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就是文章的灵魂聚焦,我们读诗,借助标题可以窥见诗意内核啊。现在竟然不要标题了,我大胆推想,肯定是有心事,不便告知读者,不便直接写出来。那么,心事是什么呢?留下谜一样的诗句,等待我们去体会,去猜读,去感发。

诗歌不是说理的艺术,不以议论分析取胜,但是,诗歌却是可以借助议论融会情感,张扬个性,凸显气势,增进读者对于形象和情感的体验与认知。李商隐说人生在世,草木一秋,萍聚萍散,悲欢离合,无可预知,不可把控。但是,他的人生沉浮,他的感情经历使他认识到,两个相恋相爱的人,迫于世俗的种种压力,迫于时空的诸多阻隔,相见不易,离别艰难,相聚仓促,相守苍凉。我在诗歌里面等你,你在红尘世俗突围;我在花前月下徘徊,你为柴米油盐操心;我用生命心血逐梦,你让青春容颜憔悴。我在天之涯流浪,你在海之角踟蹰;我在高墙大院深宅苦闷,你在群芳争艳花园低泣。不管出于怎样的原因,天命注定还是人为阻拦,门第等级还是才貌般配,出生贵贱还是修养深浅,总之,你我相见相聚万分艰难。也许上天垂青苦命人儿,也许我们费尽百般周折,终于相见一时,不敢相信,真耶梦耶,迷离恍惚。眼前是你吗?眼前又是我吗?怎么你的眼角噙满泪花?怎么你的脸上布满皱纹?一时半会儿,说不完万语千言;三杯两盏,饮不尽悲欢离恨。是的,相隔太远,分别太久,积蕴太深,人事太烦,不见的时候想着要说这儿说那儿,事无巨细,点滴不漏,娓娓道来,无穷无尽。可是,一旦相见,悲喜交加,破涕为笑,顿时幸福到了极点,兴奋,狂喜,陶醉,欢悦,说不出一句话,也不知从哪儿开口,就这样面面相觑,手足颤抖。让时光凝固,让呼吸激烈,让心跳突奔,让耳根清静,让心魂欢畅,让神思千里,让一切感染幸福,涂抹快乐。祝福你我,祝福人生。世事难料,还能相聚,殊为不易啊。可是,欢乐总是短暂,幸福总是仓促,相聚不久,衷肠还未叙完,叮嘱尚没说尽,又要启程,又要分离,万箭穿心,万刀割面,万分难受啊。不知何时再见,不知可否能见,不知身向何方,不知流离几许,一切未知,一切难料,人之于命运,何等无助,何等无奈。

离别很难,又是暮春时节,又是百花凋谢的时候,春风啊,似乎理解人意,轻轻地吹,柔柔地吹,有气无力,生怕伤害了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离人;似乎又有心事,颓靡不振,哀怨绵绵,好比一个闺中女子,经受了无数孤独等待还是没有盼来心上人,哀叹、惆怅、虚脱、乏力,形容憔悴,面色苍白。不比秋风,横扫万物,生猛强悍,毫不留情。挣扎于春风之中的百花,早已凋谢,残枝败叶,红断香消,生命枯萎,楚楚可怜。看花花枝残败,听风东风无力,赏景全无心情,何故?一切皆是离别惹的祸。一对相恋相爱的人,千方百计,千回百折,好不容易相聚,不到半刻,又要离别,迫于各种有形与无形的压力,流离远方,分隔天涯,不想走却不得不走,一旦走又千难万难,就这样犹犹豫豫,延宕时光,一分一秒都在受罪,一言一语无不伤怀。春风无力烘托出离人饱受相思煎熬,身心疲惫,苦不堪言;百花凋残烘托出离人心怀伤痛,意趣寥然,形容憔悴,痴心不改。春天本是欢乐景,娇弱残败显悲情。

离别之后,自然相思,不随时间久延而减淡,不因空间阻隔而断绝,不因两不相见而淡漠,相反,越是分离,越见情深,越是久长,越显心切。诗人想到春蚕,一生吐丝,毫不倦怠,恪尽职守,直到生命的终点。诗人又想到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无怨无悔,尽心尽力,直到流干泪水,燃尽生命。两种生活现象,用来比喻相思情长,至真至切,形象生动,意味无穷。“丝”谐音“思”,一语双关,言此意彼。说春蚕吐丝,实乃比喻人生相思。蚕不死,丝不尽。“泪”字拟人,说蜡烛流泪,其实比喻相思煎熬,泣泪成血,烛不尽,泪不止。对于相爱的两个人而言,思念何等强烈,何等执着,又是何等悲壮。爱就意味着倾尽心血,无私奉献。爱就意味着生命不息,思念不止。爱就意味着赤诚一心,无怨无悔。

其实,这两句诗,人们也常常引用过来描述一种职业精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牺牲自己,成就大家。最典型的莫过于教师,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关爱学生,比男女之爱恋更强烈,比父母之疼爱更真挚,比菩萨之怜爱更慈悲。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计报酬,毫无所求,热烈真挚,动人肺腑。每每读到这个句子,想得更多的不是爱情,而是教师的爱心。爱在人间,爱在学生,爱在天下,正是因为有无数的教师像春蚕一样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学生的心灵才能健康发展,学生的人格才能日渐健全。

诗人还想到,离别之后,彼此相思,各在天涯,各自煎熬。说自己晓妆对镜,抚鬓自伤,女为谁容,膏沐不废,痴心不改,一往情深。一幅画面浮现出来,一位女子临镜梳洗,描眉画黛,涂脂抹粉,想打扮出青春风采,想展示出最美形象,可是突然发现,如云秀发增添几根白发,如霜两鬓显见岁月无情,心思一时陷入苦恼沉思,与云鬓俱变的还有自己的青春容颜,如水东流,如花凋谢,如树苍老。人生能有几度春秋,青春能耐多少消磨,想起一句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是的,谁不想挽留时光,谁不想永葆青春,谁又不想守候爱情,可是谁也不能阻挡时光的流逝,一切都会随着时光而苍老。孔子叹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诗亦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面对此情,诗人怅然若失,无可奈何。一个“但”字表明诗人的忧虑仅此而已,别无其他,此为关键,伤心伤神。一个“改”字暗含岁月无情,人生有恨,青春憔悴,爱情杳渺之苦忧。诗人还想到浪迹天涯、游走江湖的自己,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独自对月伤怀,对蜡垂泪,对风诉苦,时而吟咏清词丽句,时而露出愁眉苦脸,时而仰天一声长叹,时而神思缥缈不定,整个状态就像一个失魂落魄、穷愁潦倒之人,饱受风霜冷寒的侵袭,饱受相思愁苦的折磨,无人诉说,无法排遣。“夜”已经很深,还不能入睡,心事重重,忧心烈烈。只能“吟”诗敲韵,消愁解闷,消磨时光。“月”已经很冷,比月更冷的是男子的心境。因为漂泊无依,因为相隔遥远,因为相聚无缘,因为相思如月。注意一个“应”字,是推测,是女子从自己的角度推想对方。她想,我是如此思念对方,梳妆打扮,容颜憔悴,备感伤心,想来对方也应如此思念我吧,他肯定会步月吟诗,临风伤怀,以至夜深人静,月落西天,还在庭院徘徊,还没有安然入睡。对面落笔,情思曲折,更见凄苦。两句诗结合起来,完整地表达一对情侣昼夜相思,肝肠寸断的痛楚,读来令人悄然动容,令人生死恍惚。

既然不能相见,无由聚合,可又相思入骨,痛断肝肠,只能托之于梦,或是请之于神,希望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帮助自己联系对方,宽慰彼此,了却心愿。诗人说,对方(应该是女子)居住在海上仙山——蓬莱仙境,距此不远,可以托付青鸟殷勤来往,传书送信,沟通双方。显然,这是一种梦幻,或者说是一种呓语,近乎天方夜谭,荒诞至极,但是,无理而妙,痴语深情,恰切表现男主人公对女子的急切思念。给人感觉,似乎灵魂出窍,情飞千里,神驰海外,直抵女子身边。千山万岭阻隔不了绵绵思念,万水茫茫阻隔不了刻骨相思。隔天隔地,隔山隔海,永远隔断不了你我的思念。诗句用典,神话虚诞,固然浪漫,同时也传达一份隐忧,不能相见,无以释怀。说女子居所,宛如海外仙山,暗示女子既貌若天仙,又虚无缥缈,说路程不多是假,遥不可及是真,女子不可遇亦不可求,何谈相聚?何谈亲近?表面上可托青鸟传情达意,实际上海天茫茫,人仙悬隔,不可交接,无由往来。诗句透露出寒心彻骨的绝望与悲凉。表面上的自我安慰,反衬出骨子里的失意与无奈。

一段相思苦痛,一段缠绵时光,一段分离哀曲,定格在文字间,定格成凄凉美。不知道诗人是在说自己,还是在隐藏一段心曲;不知道诗人是在表达希望,还是在宣泄痛苦。我们读诗,也许不一定知道诗人的人生际遇,爱恨情愁,但是,我们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只为一段美丽的相思,只为一份真挚的爱情。

湘女多情盼郎归—— 李益《鹧鸪词》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湘女多情,自古皆然,情有直率,亦有婉曲,直率给人炽热火爆、热烈张扬之感,婉曲给人深沉内敛、含而不露之感。唐代诗人李益的《鹧鸪词》抒发湘女的相思情怀,应属婉曲情长风格。情由景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创设了一个深思渺远、情味悠长的艺术世界。

湘江缓缓流淌,流不尽千古如斯,流不尽千古冤情。屈原光明磊落,遭谗受贬,行吟江畔,抱石沉江,留下两袖清风,留下忠心义胆,也留下千古思念;贾谊胸怀韬略,后生可畏,终遭嫉忌,贬逐长沙,谪居三年,洒下辛酸泪水,留下千古遗恨,也留下万众叹惋。湘江扬波,闪射文采风流,也奔腾愤愤不平。历史让这条河流淌千年,流过诗人的心头,回响在诗人的耳畔。

斑竹,节节生长,伫立君山,相守洞庭,浸透了混浊泪水,定格了千年相思。历史的深处走来两位貌如天仙的女子,她们不但有美丽的容颜,尊贵的地位,她们还有一颗善良多情的心,她们就是传说中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随舜南巡,寻舜而死,泪洒斑竹,魂留君山,铸就了一段感天动地的爱情神话。如今,二妃不再,翠竹依然,青青翠翠,勃勃生长,是欢天喜地迎接春天,还是热烈相思播洒天涯?诗人书写了千年不灭的相思,我们缅怀刻骨铭心的真情。

鹧鸪,身着羽衣,头戴花冠,振翅丛林,飞翔江畔,且飞且鸣,其声凄清哀怨,其影孤独寂寞,它在寻找失落的另一半,它在呼唤心中的爱情,“行不得也哥哥,愁死我了妹妹”,声声啼鸣,划破江天,回响耳畔,敲击诗人的心坎,刺痛游子的情怀。思妇闻声惊悸,梦越千山万水,神飞天涯海角,哪儿是情郎的所在,哪儿就有梦在飞翔。游子闻声痴想,江流万里,流不尽我对女子的思念;路转千山,转不完我对女子的深情。鹧鸪在呼唤春天爱情的到来,鹧鸪也在哀怨秋天爱情的失落,不管怎样,山高水长,地阔路远,鹧鸪声声,永远回响在中国人的心里,永远响彻在湘女的心中。

阴云弥漫,笼罩江天,春天失色,秋天昏暗,倚楼而望的女子或是历数斜晖脉脉,绿水悠悠,就是不见情郎的身影,或是伫立码头,热切打听,盼望从来往的船只中得知情郎的音信,可是等来一船又一船的失望;或是徘徊江畔,忧心忡忡,盼望情人给她一份惊喜,让她阴云弥漫的心空阳光灿烂,可惜就是不见阳光从哪里射来。多情而可怜的姑娘啊,面对悠悠江水,面对幽幽青山,面对浓浓阴云,大声呼喊,心爱的人儿啊,你在哪里?你还会回到我身边吗?你从哪里回来?……青山无语,江流呜咽,天地间久久回荡着孤独的声音。湘女,驻立江畔,凝眸远处,形成一道凄美的风景。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还记得,李益笔下的多情湘女,就一直那么站着,化成一尊石头,任江流拍打,冲不走悠悠思念;凭斑竹滴泪,滴不完脉脉深情;任鹧鸪鸣叫,诉不完缠绵情思;任阴云笼罩,罩不住满天相思。一个声音,永久回响,回来吧,远在他乡的人儿啊!

愿随孤月流照君—— 沈如筠《闺怨》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古往今来,男女相思,诗词歌咏,数不胜数,浩如烟海。凝视一朵花开,感伤美丽的凋谢,感叹爱情与年华一块老去;注目一只大雁,目断神枯,等不来遥远的问候;展开一方信笺,含愁带恨,写下纤纤弱弱的文字;倚栏迎风,任凭秀发飞扬,衣襟飞舞,心在风中疼痛;聆听一声喜鹊鸣叫,一位郎君将至,喜不自胜出门迎接,却发现这是打马而过的游子。凡此种种,自然风物,人生百态,含情含意,相思相念,无不折射爱恨情长,无不打动肺腑人心。读唐代诗人沈如筠的小诗《闺怨》,你会觉得,人生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大鸣大放,爱情不一定要电光石火,烈火干柴,幸福不一定要朝朝暮暮形影不离,即便天南地北,相距遥远,只要一声问候,一份牵挂,一字相思,甚至一瞬心念,就足以动人心扉,催人泪下。分离两地对于相爱的人来讲,也许是撕心裂肺的剧痛,但是,对于读者来讲,心心念念,牵牵挂挂却是感人肺腑的真情实意。沈如筠的诗歌正是捕捉女子相思的瞬间念想,定格一份执着而高贵的感情,咏唱一曲爱到深处、情伤天地的歌曲。

女子独守空房,度日如年,以泪洗面,伤心伤神。天天盼望,天天等候,盼望一只大雁飞过南天,盼望一只驿马经过门前,等候夫君突然降临,等候爱情幸福圆满。可是,苍天有眼,人情凉薄。秋风起,雁南飞,或者一字排开,或者人字铺张,成群结队,飞过高天,一只又一只,一去不回头,没有捎来远方的书信,没有捎来片言半语。莫非夫君征战不休,无暇相思?莫非夫君战死沙场,湮没无闻?莫非夫君薄情寡义,见异思迁?不管遭遇怎样的变故,毕竟夫妻一场,毕竟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一回,不可说了就了、说断就断啊。她不去这样想,她不愿意相信这种意外的变故,她甚至从不怀疑夫君的感情减淡,她只是设身处地理解夫君,军务繁忙,战事紧张,腾不出时间款叙衷情,腾不出时间问候亲人。她将牵挂与忧虑化作婆娑泪水,她将孤独与寂寞化作字字句句,一天天,一夜夜,写下相思,写下苦怨,装进信笺,堆叠起来,等待机会,捎给远方的夫君。也许夫君接到书信,看到和墨带泪的文字,会体察到她的刻骨相思与良苦用心。可是,等啊等,盼星星盼月亮,没有一只大雁停下来,没有一只大雁理解她,愿意帮她这个忙,捎去真挚的问候与牵挂。大雁都回到北方去了,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了。女子写好相思信,寄不出去,如同相恋的男女,采摘好美丽的芙蓉花,却送不到对方手上,结果留给自己一腔幽怨。诗中一个“难”字准确地描绘出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

既然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添愁怨。忧心忡忡,坐卧不安,茶饭不思,整天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似乎沮丧、郁闷到了极点。如此被相思苦恨折腾,如此被时空遥隔困扰,女子自然无法安心生活。要知道,封建社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子就是女子的全部世界,女子将自己的爱情、命运、生活、未来全部交给男子。得不到男子的音信,犹如生活失去了重要的精神支柱,随时可能身心坍塌。因为愁思萦绕,心乱如麻,因为杳无消息,意趣全无,就是夜色深深,万籁俱寂,女子还是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无眠要是能够进入梦乡,梦中能够短暂相会夫君也好,想象女子一定是喜上眉梢,浅笑盈盈,可是,愁苦纠缠身心,以致久久不能入梦。不能入梦,心更着急,欲见夫君不成,只能更添苦痛,更惹愁思。恶性循环,煎熬人心!怎么办?毫无办法,左右为难。唐代金昌绪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写一个女子梦到辽西,相会夫君,好梦不长,被黄莺打扰,这个女子还算幸运,毕竟梦中与丈夫有过短暂的幽会。晚唐诗人陈陶的边塞诗《陇西行》也写了一个做梦的女子:“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女子梦见了驻守边关的夫君,也有甜蜜幸福的相会,但是,她不知道,夫君早已战死沙场。这个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控诉了战争的罪恶。相比沈如筠笔下的不能入梦的女子,凄惨许多,恐惧许多。要是这种情况,宁可不要入梦也罢。但愿可怜巴巴的女子好运,但愿她的夫君平安。

书信难寄,好梦难成,相思离恨,情天恨海,久久郁结,缠绕心头。女子独守空房,形影相吊,何等凄清,何等落寞。难道就眼看美好时光渐渐流逝,难道就忍心美丽的青春悄然老去,难道就整天这样哀怨连连,以泪洗面?不能想象未来的日子如何挨过,不能回首过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