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 从心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教育成果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17:58:48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幸福教育 从心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教育成果集

幸福教育 从心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教育成果集试读:

前言

《幸福教育从心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教育成果集》以张雪门先生“行为课程”理念为指导,以社会领域活动为切入点,教师历时五年多的时间学习、感悟、实践并结合儿童年龄特点,从生活中取材,强调通过儿童的实际行为,使他们获得直接经验。同时要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组织教学,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体验和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教师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张雪门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基本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紧紧围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目标,坚持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以张雪门“行为课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旨。

本书精选了我园部分教师获奖论文、童心杯征文和张雪门行为课程获奖案例。其中,既有专业理论研究又有应用实践研究,既有教师成长分析、教育经验的梳理,又有园领导办园理念的提升,更有幼儿发展的真实展现。从这些不同形式、不同题材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教育理念的真实展现,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教师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在一次次活动反思中所呈现出的成长轨迹。他们是理论运用的实践者,也是教育理念的完善者。

本书凝聚了我园教师多年来在一线积累的工作经验,丰富了我园形成的特色理论依据,奠定了我园特色发展的历史轨迹,从而加深了对我园特色的认识与了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鉴于我们首次做此项工作,不足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5年3月第一篇人大幼儿园获奖论文在泥塑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行动研究法对大班幼儿在泥塑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行了研究。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泥塑活动中体现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现有水平,也显示出他们的天赋和潜能。教师在泥塑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不同潜能和表达意愿,为幼儿创造活动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使他们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泥塑活动 创造性思维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创造性思维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观点、新方法,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通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大特点。

创造,堪称新世界之母。古往今来,追求新异淘尽了人类的无知和平庸,从尘世到宇宙,创造竖起无数座科学和艺术的丰碑,在如今知识经济的形势下,人们对创造性的价值定位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因而在教育上对它的追求也变得尤其迫切。

最先对创造性思维做出充分描述性鉴定的心理学家是吉尔福特。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研究是根据吉尔福特的原则设计的,这些研究只运用心理测验题以及研究者认为的描述创造性思维最必要的那些鉴定。国外有关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研究论文为数不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托兰斯(E.P.Torrance)、格策尔斯(J.W.Getzels)、杰克逊(P.W.Jackson)的研究。

苏联的H.H.波季亚科夫在对学前儿童的创造性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研究儿童创造性发展的看法,它表现为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方面,从对儿童创造过程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以下矛盾:在发展的同时,儿童不断掌握社会经验,即掌握成人教给他们的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是严格固定的、标准化的,然而儿童在掌握过程中总是通过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来折射新知识、新技能,总是经过自己独特的个人经验来过滤它们,创造性地改变并获得自己的色调和特征,这些过程是幼儿即兴的、瞬间产生并实现的出人意料的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第二方面,幼儿的尝试行为越多样、越丰富,探究活动越灵活、越新奇,最后获得非凡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三方面,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始终是充满明显的积极情绪的,因此,对那些体验过首次发现的愉快和对自己的作品感到满意的幼儿来说,创造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他们不仅用语言,也常用艺术的手段,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作品,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泥塑活动符合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富于想象的特点,能使幼儿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若注意观察便可以发现,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旁若无人地进行泥塑活动,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创作想象之中。因此,我们要努力使泥塑活动成为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并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何使幼儿在泥塑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真正体验到快乐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泥塑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并且是幼儿感兴趣的。如果教师安排的内容幼儿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就不要把幼儿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安排的内容上来,因为那样表面上看似完成了教育目标,但实际上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我们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那么幼儿除了能增强艺术兴趣和提高技能外,还能产生成功感、自信心,并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告诫自己:泥塑活动不是机械的技能训练,模仿不是艺术。泥塑活动要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认识与体验的倾向。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艺术家,但如果我们保护孩子们对泥塑活动的兴趣,保护孩子们特有的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将来就会用良好的心态去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他们的生活就会更丰富,生活的质量就会得到提高。

在泥塑活动中,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在泥塑活动中片面追求技能技巧,过分注意结果,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儿童,其结果是压抑了很多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甚至常常使一些幼儿受到打击,失去自信心和对泥塑活动的兴趣。

在泥塑活动中,应支持和引导幼儿为实现自己的艺术表现目标而学习必要的技能。有的人认为,要让幼儿自主发展,教师就不要教幼儿技能。其实,教师不是不能教技能技巧,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技能技巧。

首先,应在幼儿有需要时融入技能技巧的教育。技能是为幼儿更好地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愿望服务的。当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把解决的方法告诉幼儿,应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并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和需要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如果教师善于给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积累经验,并在幼儿需要时教,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将幼儿要学习的技能技巧转化为幼儿的需要,使幼儿自觉体会到学习的意义。

其次,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并加以利用。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苛求完美,欣赏幼儿点点滴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沟通,为幼儿创造互相学习的机会。

本研究的目的:通过泥塑活动,培养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二、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观察法为辅。

研究对象: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大一班全体幼儿。三、具体措施(一)欣赏(1)为幼儿创设欣赏泥塑作品的环境。布置泥工活动区,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及热情。(2)参观陶艺厂,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3)欣赏泥塑作品、泥塑摄影及富有创意的艺术品。(4)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和欣赏好的建筑物。(二)实际操作,建立泥塑活动室(1)泥塑准备:在泥塑教室中,每次活动前都要准备好黄泥或陶泥,放在小桌子中间,泥的软硬程度要适合幼儿使用。教室四周布置好展台和展架,摆放一些泥塑作品,供幼儿欣赏。教师组织幼儿活动时,首先应建立好泥塑活动的常规。

1)幼儿进入泥塑室后,首先自取套袖并带上。

2)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取泥。

3)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可以自由走动,互相小声交流。

4)自己把做好的作品摆放在展架上。

5)把剩余的泥放在小整理箱里,并盖好盖子,以免风干。

6)把套袖取下叠好,整齐地放回原处。(2)在泥塑活动初期,教师组织幼儿玩泥,可以没有任何主题,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教师的任务就是观察、了解幼儿的创作过程,并进行观察记录。在不影响幼儿创作的情况下,可以个别与幼儿进行简单的交谈,了解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并做记录(见表1)。表1 幼儿泥塑活动的观察记录表(3)教师鼓励幼儿创作与别人不同的作品,并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述。(4)主题的操作活动。

在幼儿的泥塑创作有了一定的水平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多数幼儿的兴趣,也可结合幼儿身边发生的事情,组织有主题的创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一:秋天的水果;活动二:表现故事《龟兔赛跑》;活动三:汽车城;活动四:可爱的动物园。(5)在泥塑活动结束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在众人面前讲述自己的作品及制作过程,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新的制作方法和新的、独特的作品,在总结时,请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教师提问:你制作的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出来的?让幼儿演示教师想要教的技能部分,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和热情。教师要记录幼儿的讲述语言(见表2)。表2 幼儿泥塑活动后的语言讲述记录表(6)教师要记录幼儿何时能够运用辅助材料,创造性地解决创作中的实际问题,如运用了什么材料、解决了什么问题。同时,鼓励幼儿自己积累辅助材料,使幼儿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能利用的东西,并保存好,待泥塑活动时利用。在幼儿制作的桌子上,放好幼儿积累的辅助材料(见表3)。表3 幼儿利用辅助材料解决问题记录表(7)幼儿创作进行了几个月后,如果出现幼儿合作创作作品,教师要表扬、鼓励。如果没有,教师要开动脑筋,设置情境,促使幼儿间相互合作,以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8)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9)研究结束后写出研究论文。(三)效果指标(1)幼儿的作品新颖、造型独特。(2)幼儿可以持久地进行泥塑活动。(3)通过泥塑作品的制作,幼儿能用流畅的语言把作品编成故事进行讲述。(4)在泥塑活动中,幼儿能自己克服困难,想办法解决问题。四、收集资料的项目和方式(1)幼儿泥塑活动的观察记录表。(2)幼儿泥塑活动后的语言讲述记录表。(3)幼儿利用辅助材料解决问题记录表。(4)教师的主题活动设计。(5)教师对泥塑活动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评价分析表(见表4)。(6)用观察法收集效果指标,观察内容设计附后。表4 幼儿泥塑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评价分析表日期参考文献

1.刘占兰主编.幼儿教师知识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陈帼眉,冯晓霞编.学前心理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4.袁爱玲主编.学前创造教育活动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意]蒙台梭利.有吸引力的心灵.广州: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6.《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主编.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李燕贻主编.幼儿教育手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园长 曹春香实践行为课程理念,激发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通过应用行为课程理念,激发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认为:自主源于生活,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从行动中所得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

关键词:行为 生活 自主 学习 能力

现代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能力,激发幼儿的潜在的学习能力。我们幼教工作者应重新审视幼儿,思考幼儿园课程,思考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课程。一、自主学习从生活中来

幼儿的学习应尽可能地置于自然生活和社会中,因为他对于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和人事种种本来一无所知,更一无所能,他们所以日进月长,渐渐从无知无能变为有知有能,完全由于个体和环境的接触。近一年来,我园积极实践张雪门先生的行为课程,充分利用人大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推行生活就是教育,提倡园本课程首先要注重的是实际行为,凡是如擦桌椅、浇花、放风筝、滚轮胎、骑木马、种花、制标本等能够实在行动的,都让他们实际去行动。在明德班“中医院”主题活动中,由于一名幼儿耳朵被蚊子叮咬了,肿得很厉害,家长给涂了些药,但还是没有消肿,老师见了就顺手在花盆里掐了一小块芦荟给他涂上,下午孩子的耳朵就消肿了。如此神奇的效果,在得到家长感谢和询问的同时,教师抓住了这一教育契机,把这盆神奇的植物请到了班上,一时间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起来:我喝的酸奶里有芦荟,我妈妈的化妆品里有芦荟,我们家洗手液里也有芦荟……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当你不舒服的时候,爸爸妈妈有什么好办法吗?一名幼儿抢着说,我大便干燥奶奶就给我按摩神门穴;一名幼儿说,我妈妈带我看眼睛,医生给我按摩太阳穴、风池穴和四白穴;还有的说,我感冒了妈妈给我喝姜糖水……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都在积极思考,把自己已知的经验在积极、主动、自由的状态下表达出来。可见,平等和谐丰富的环境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主动积极地参与所带来的快乐,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二、自主学习在生活中展开

随着主题活动的展开,孩子们对植物更加感兴趣了,他们找来很多有关植物的资料,知道了很多神奇的植物,有些植物可以入药,有些植物可以做保健品,有些植物是有毒的。除此之外,孩子们还了解到红色的食物可以补心,白色的食物可以补肺,绿色的食物可以补肝,黑色的食物可以补肾,黄色的食物可以补脾。于是每当幼儿在园或在家吃橘子时,都会把橘皮全部留下来洗净晾干做陈皮;吃西瓜时他们主动吃到瓜皮处,因为他们知道,西瓜的红肉和绿皮接壤处是最利尿解暑的;家里吃冬瓜,有的幼儿把冬瓜皮带来晾干做药材。此外,老师带幼儿在春游颐和园时把车前子采回,种在花盆里,有的幼儿从家里带来枣、姜、绿豆、枸杞、黄芪、金银花、麦冬、菊花、西洋参、三七花等。问他们为什么带这些来,他们说这些都是药材。问这是谁告诉他们的,有的说是妈妈、姥姥、爷爷。还有的说:“是《本草纲目》上写的!”孩子们的脸上显出了无比的自信。孩子们之所以对大自然的植物如此好奇,是源于教师给他们讲了古代四大名医的故事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典故,讲了神奇的汉字;给孩子们听了我们民族最动听的音乐。源于家长在生活实践中让孩子们体会我们祖国的医学瑰宝带来的神奇功效。他们是从行动中得到知识,这种知识是真实的。三、自主学习在生活中得到升华又回归生活

幼儿在学习中自主学习性能否得到充分体现,获得较大发展,教师的指导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弘扬。

张雪门先生讲:生活本来是流动的,所以教材的本体更应该切合现在,教师对于幼童,要常运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以唤起其生活的需要,扩充其生活的经验,培育其生活的力量。

在实施游戏化活动中,我们非常重视使之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幼儿提供多元学习内容,以便充实我们的教材。

在一次国乐欣赏活动中,教师用两个汉字——“樂”与“藥”引起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听一段国乐。有的幼儿说,一个小朋友家里有病人,他采到了草药很快乐;有的说,植物可以做药,草也可以做药,所以在樂上加了“艹”;有的说,我听到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吹笛子;还有的说,我总觉得月宫中有草,大家在编一个大篮子,很高兴。老师肯定地点点头说:“你们想听听老师的感受吗?当我听到这首乐曲的时候,我感觉特别优美,我平时最喜欢喝茶,听了这首曲子就像喝了一杯清茶,特别放松特别舒服。”说到这儿老师停顿了一下,“谁能说说音乐还有什么作用?”这时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音乐能让我们战胜困难!”紧跟着另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音乐能治病!”这时老师惊喜地问:“为什么音乐能治病呢?”一个女孩说:“因为音乐很美,听了以后舒适快乐!”一个男孩说:“听了音乐心情很舒畅,病自然就会好了。”这时老师又将“樂”和“藥”两个字放在一起说:“其实早在古代,人们就知道音乐是高于药的……”这时老师想了想又说:“如果我们把音乐带给我们班的嘟嘟小朋友,你们猜他会怎么样?”(嘟嘟是班上的一名幼儿,前几天在家玩时不慎伤了手指。)一个女孩说:“嘟嘟听了一定很高兴,说不定手指就好了。”一个男孩深沉地说:“我感觉他会很伤心,他一定不高兴。”另一个女孩说:“他一定会特别高兴,就像手没受伤一样。”这时班里一个男孩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们把音乐带给嘟嘟吧!”老师也站了起来说:“好啊!”大家立刻鼓起掌来……

教师在活动中不断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进行深入的思考,真诚地接纳、认可每一名幼儿的表达,挖掘每一名幼儿的独特欣赏价值,长此以往,全班幼儿的想象力得以迸发,最终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人格……这样,孩子们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就在生活中得到升华。

总之,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与自然、社会、生活积极互动,幼儿与教师积极主动地交流、平等互爱,幼儿之间真诚友爱,以及富有深刻含义的教育活动,都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和内在动机,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参考文献

1.张文军.让幼儿主动学习.学前教育研究,2001(5)

2.张博.论儿童的学习方式.学前教育研究,2001(1)

3.李嫔琦.实践活教育课程理念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学前教育研究,2004(3)副园长任志红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功利化行为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是,忽略了对儿童的人格和人文的培养,即教育的一种功利化、工具化的倾向。有些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了家庭中的“太上皇”,这导致幼儿身上存在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在幼儿园中,发现个别幼儿屡次拿班上或别人的玩具、以我为中心、没有为班级服务的责任意识。0~6岁的幼儿是人之初,他们像一张白纸,没有分辨真、善、美、丑的能力,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家庭教育、幼儿园的教育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对大班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分析与反思,通过诵读经典与幼儿教育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活动,使幼儿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为幼儿园进一步开展经典诵读开辟了途径。

关键词:经典诵读良好行为习惯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易经》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这就是说,在蒙童时期,要培养儿童纯正的品质,形成一个造就正人君子的氛围。若在这个时期把乌七八糟的、暴力的东西传给他,他也能接受,但这不是培养正人君子之道。如果你天天给他聆听经典音乐,讲述圣贤的话,把人类最好最精华的东西给孩子,他就会慢慢接受,这就是圣功。第一阶段:培养幼儿的诵读兴趣

有位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引导幼儿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这句话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一句句地去解读、去领悟经典,就会发现它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工作、做人。《弟子规》涵盖了培养人之初所应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而且语言精练、浅显易懂。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首先培养他们的诵读兴趣。在饭前、午睡前,播放《弟子规》的磁带,让幼儿在无意识、无压力下潜移默化地吸收经典内容。当幼儿能记住一些内容时,再把《弟子规》的内容去糟粕留精华地讲述给他们听,再配合肢体语言表演给幼儿看。接下来启发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小组合作进行表演。在幼儿已基本理解的情况下,再引导他们运用接龙、走线、打击乐的形式诵读《弟子规》。当问到“谁能把喜欢的一句讲给大家听”时,幼儿争先恐后地举手描述。他们把《弟子规》当成一首儿歌随时随地地诵读。在录音棚录音时幼儿一气呵成,赢得了大家的好评。第二阶段:实施环境育人,“开展诵读伴我行活动”

1.营造氛围,环境渗透

教育环境是幼儿生活环境中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身心愉快、主动、和谐地发展。

当幼儿熟悉《弟子规》内容后,引导他们选择《弟子规》里的内容作为各环节的规则,如:门口画出了“朝起早,夜眠迟”、“揖深圆,拜恭敬”;图书区画出了“读看毕,还原处”;盥洗室画出了“便溺回,辄净手”;吃饭的地方画出了“对饮食,勿拣择”。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都用《弟子规》里的词语来规范,如户外活动之前运用“步从容,立端正”,“冠必正,纽必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用“兄道友,弟道恭”;睡觉或入园整理衣服时,提醒幼儿做到“置冠服,有定位”;等等。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教育功能。没用多长时间,幼儿的一日常规就做得有序到位。

2.领域整合,促进幼儿形成习惯

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下,5~6岁的幼儿能形成初步的品德行为,但幼儿的社会认知行为必须经过体验、内化才能真正形成。幼儿园教育具有启蒙性、全面性,所以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有机地把五大领域相互融合起来,同时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参与性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在体现《弟子规》的内容时,我们尝试用各种方式引导幼儿。当问到什么是“孝”时,有的幼儿说“尊敬长者就是孝”;有的说“妈妈洗澡的时候,帮她搓背就是孝”;有的说“有好吃的先让爷爷吃也是孝”;等等。接下来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表现自己喜欢的内容,如:在美工区(捏泥、绘画、剪纸),有的捏出给爷爷过生日的情景;有的捏出帮妈妈晾衣服的情景;有的画出“斗闹场,绝勿近”的情景;等等。在表演区,幼儿互相合作,分配角色,按照句子的内容即兴表演,如“出必告,返必面”,“物虽小,勿私藏”,“将上堂,声必扬”等。还会互换角色,演得其乐融融:在娃娃家,表演“长者先,幼者后”,“揖深圆,拜恭敬”;还有的幼儿在一起做“猜一猜”的游戏,其中一名幼儿做动作另一名猜他表演的是哪一句。《弟子规》的内容已成为幼儿心中的向导。一次户外活动,吴东健小朋友跑过来说:“老师,我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了,叶子瑞摔倒了我把他扶起来了。”一天早上,蒋鸿承小朋友异常激动地说:“老师我做到‘长者先,幼者后’了,我和妈妈坐车时,我坐在妈妈的身上给一个老爷爷让座位了。”班里还有一个叫徐颂的女孩特别爱美,家长反映早上穿衣服时最令她头疼,挑选衣服要花一个多小时,如果不合适还要哭闹。有一次实在闹得她心烦了,到幼儿园和老师反映了一下情况。第二天起床时,孩子突然说了一句“衣贵洁,不贵华”,并说这是老师专门给她讲的,从此穿衣难的问题解决了。在吃饭时经常听到孩子们之间互相提醒“勿摇臂”。早上入园时,幼儿会主动地说:“老师我‘朝起早’了。”每当听到幼儿用稚嫩的语气讲出一个个精彩的名句,看到幼儿巨大的进步时,不禁让人感叹经典的魅力!

3.家园共育,形成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的各项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理解,是家庭与幼儿园共同托起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平台。为了教育的一致性,家长会上,我特意提到开展经典诵读的活动,家长们一致拍手称赞,并给孩子买来相应的书。

我们建议家长以身作则,做到“凡出言,信为先”,多给孩子提供机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培养孩子“泛爱众,而亲仁”的情怀。在家里让他懂得“孝”的道理,学会“长者先,幼者后”。并把孩子的点滴进步写成表扬信带到幼儿园里来,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他的进步。

在家长的支持下,诵读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当看到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时,家长发自内心地高兴,随之一封封表扬信送到了幼儿园。一位家长这样写道:“我们对幼儿园读经典活动举双手赞成,因为你们的教育使孩子逐渐脱离蒙昧,已懂得知书达理的重要性,通过学习经典,已懂得感恩、关爱,当家里人生病时,她能关心地问寒问暖,帮助倒开水、拿药,希望家长快点病愈。教师节时,我问她全世界的人中她最爱谁。她说,最爱老师,让我这个同样身为人师的人感慨了半天,我不知道我的学生中有没有人把我当作他世界上最爱的人。”

另一位家长这样写道:“大二班的《弟子规》使孩子受益匪浅,孩子的举止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我每次下班回家,孩子都会主动帮我拿拖鞋,有时看我很累,她会安排我坐到沙发上,给我捶背,尽管她的小手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那份认真却让我感动。当然,更让孩子受益的是那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和老师的讲解,她回家也会很高兴地给我讲解,如《孟母三迁》、《黄香温席》,而且还会用它来教育别人。如果我许诺按时下班,但由于其他原因需要加班,她就会给我讲《曾子守信》,说我不守信用。反过来,如遇到她任性时,我就用《弟子规》里的内容来教育她。她每次都会乖乖地听话。经典诵读教育着孩子,也教育着我们家长。我感觉自己和孩子共同进步,这进步不能不让我对老师说声谢谢。”第三阶段: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良好的语言教育,不仅对幼儿一生的语言发展起重要作用,而且对幼儿的认知能力、社会行为及情感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讲故事是实施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幼儿最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但是,要把故事中的道理落实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中去,却不容易。为了使幼儿更乐意接受经典,我把其中的典故抽出来讲给幼儿听,并开展“小故事,大道理”的讨论活动,如:《黄香温席》、《曾子守信》、《贪小失大》等。采取演小剧的形式,引导幼儿观看后进行讨论,在《曾子守信》的故事中,当我问到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时,幼儿争先恐后地说:说话要算数,不能骗人;曾子是个说话算数的人,我要向他学习;要说到做到;老撒谎,就没人相信你了;等等。在讨论《贪小失大》这个故事时幼儿的反应更激烈。有的说:“‘物虽小,勿私藏’,人家的东西再好也不能私藏。如果你偷了人家的东西,妈妈知道了会伤心的。如果你偷了人家的东西,人家就再也不请你做事了。”有的说:“人家偷你的东西行吗?”还有的说:“如果老偷东西就养成了一个小偷的习惯,大了就进公安局了。”为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进良好行为的养成,引导幼儿把这些故事画出来,并附上他们的讨论记录贴在墙饰上。这样,经典故事与《弟子规》内容的融合,使幼儿的认知和分辨能力有了大的提高。班里已形成一种知耻明理、向上向善的氛围。第四阶段:巩固习惯,发扬光大

1.创编故事

进入第二学期,为了做好小幼衔接,巩固已有的好习惯,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我们引导幼儿自编故事书,自己命名,如:“小故事,大道理”、“《弟子规》的故事”、“有道理的故事书”、“中华美德故事”、“道理大王”等。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能运用《弟子规》中的词语编出丰富多彩的故事,而且还能把动物创编进去。幼儿的故事道出了他们认识各种事物的观点,从而培养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为他们适应社会环境奠定了基础。

2.点读《大学》

尝试着用点读的方式引导幼儿诵读《大学》。为了不使幼儿厌倦,每天的诵读时间定为5~10分钟,当第一次带领幼儿诵读的时候,幼儿的表现出乎意料,他们不但有兴趣,而且记忆力让人愕然,一章下来最多三到四遍,就能流利地背下来了。为了使幼儿保持诵读的兴趣,诵读的间歇时间让他们找一找或数一数他们已认识的字。把里面的典故讲给他们听,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幼儿就点读完了《大学》。与此同时,为了表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精神,引导幼儿从自身做起。当讨论《大学》讲了什么道理时,幼儿各抒己见。有的说:改正缺点。有的说:让我们长大做一个君子,有好的习惯。还有的说:要学尧舜,不学桀纣。其中熊于轩小朋友这样说道:小的时候做小事情,长大了做大事情。他还解释说小事情就是:一个小朋友跌倒了我把他扶起来,长大了让世界变美好!从此,每天早上总有几名来得特别早、为班里做事情的孩子,如给花浇水、搬椅子、折毛巾、整理活动区等。一次穆文博小朋友和妈妈坐电梯的时候看到一个广告牌倒了,他主动把它扶起来,妈妈感动地写来一封表扬信。袁择方小朋友在和妈妈逛商场时看到一个老人脚上踩着个塑料袋,他赶紧跑过去告诉老人,妈妈也写来表扬信。受《大学》的影响,类似这样的表扬信很多。这就是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中,养成了幼儿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及责任心。参考文献

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总务主任石金平甲骨文教育在幼儿园的实践探索

摘要:引导幼儿从小探知“甲骨文”,了解造字文化的大智慧,这种承载、播种传统文化内涵的培根筑本教育意义是深远而长久的。代表传统文化的元素符号“甲骨文”,不仅给予心性广大的幼儿充分的精神养料,还能使他们在探知甲骨文的过程中学习传统古老造字的创造性思维。结合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我们试行以“甲骨文”为教育载体,结合水墨画、拓印、捏泥等极富传统文化色彩的教育内容,打破以往识字教育的单一枯燥形式,通过游戏、捏字、水墨画、表演等多种学习渠道促发幼儿自主建构知识,让孩子充分感受自主建构学习的快乐。在孩子们感受甲骨文直觉表象意义及甲骨文造字的奇妙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伴随幼儿语言、情感、创造力、想象力等的发展而综合发展起来,自主学习甲骨文的兴趣与日俱增。孩子们犹如打开一扇“大智慧”的天窗,能自主建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甲骨文 自主建构学习 创造性思维

在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面临文化断层危机的今天,从娃娃抓起传承传统文化内涵的任务更为紧迫严峻。我国文化中瑰宝之一的甲骨文,是建立在象形具体表象意义基础上的文化,这点与幼儿喜欢形象生动事物的认知特征有相似之处,而且甲骨文中包括的图画现象,蕴含着三千多年前古人的哲学思想体系。孩子们在认识甲骨文的同时,就能潜移默化地获得浅显的辩证方法。这也是从哲学的角度教育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方法,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一种根基教育。通过引导幼儿感知古老造字智慧,探知“甲骨文”造字的奇妙,孩子们先天的直觉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等都得以充分发展起来。在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探索出一种以此为教育途径来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行之有效的自主建构学习方法。一、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甲骨文教育意义深远

幼儿认知学习的主动性建立在感兴趣的事物上,而甲骨文的图画形象写实性正是能满足幼儿好奇心的事物,甲骨文是古人占卜后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用图画直觉形象来表现内容。“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人、日等这些酷似图画的文字,特别符合幼儿阶段的形象思维特点。作为我国文化中的瑰宝,甲骨文首创的知识体系表现在:它把运动着的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中的各种事物的现象、本质用笔画或者叫笔道形象或抽象地展现出来。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直觉力对形象的甲骨文图画很容易产生兴趣,对造字的奇特过程也有强烈的好奇探索心。幼儿很容易对甲骨文图画的构象“画的是什么”产生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幼儿去探知造字起源的象形图画的表象意义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成为幼儿学习认知的内部动机,而内部动机是幼儿学习的不竭动力,只有内部动机,才会使幼儿产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望,才能使幼儿产生势不可挡的学习劲头。也就在这种学习动机下,教育内容“甲骨文”变为幼儿的活动内容,变为游戏性的学习过程。

远古人最初选用图画形式来描述事物的特征造成字,从而把自己要表述的事物通过图画传达给别人的这种直觉形象跟幼儿时期的思维特征有着相似的特征表现。正如人降生后,从爬到走,从直觉到思维,又仿佛在重复人类文化进化的历程,这是一条人类心智和文明进化的重演规律。从这种规律演变中,我们不难看出幼儿的思维特征恰好和先民阶段的思维有些类似,因此以甲骨文进行幼儿教育是有科学根据的。距今相当遥远的文字在现代的我们看来晦涩难懂,而幼儿在第一次活动中就能感受到趣味,盯着字猜测图画上的内容,这是因为孩子大都对形象生动的事物感兴趣。我们应帮助孩子维持兴趣点,深入挖掘当前教育内容中所隐藏的全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它,并呈现给孩子一片发散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幼儿为本”告诉我们,幼儿学习需要知识作为依托,幼儿的学习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主动的知识建构,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幼儿能力养成的前提,是知识储备的保证。甲骨文能够成为孩子学习的原动力,不断促发着他们自主学习、丰富认知。二、寻求多种方法引导幼儿自主建构学习探知甲骨文造字文化

在幼儿园实行甲骨文教育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甲骨文的教育理念跟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甲骨文教学过程不是简单认识记住甲骨文字形而已,孩子们自主学习处处体现在猜甲骨文、表演甲骨文、创造甲骨文的教育三部曲中:(1)在前期甲骨文猜字教育过程中不只是告诉幼儿甲骨文的字形、字意,还要让幼儿通过观察图画内容去猜测画面表达的意思,激发幼儿通过观察甲骨文象形造字奇妙的兴趣,去自主学习了解远古时代的背景文化及造字的起源文化含义。(2)在孩子认知甲骨文后,会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理解甲骨文的意象,如在认识“江、河、水”几个甲骨文后,认识“冰”时,孩子说水结成冰,液体水就少了,水不流了,就少了些水,所以就剩两点水。(3)在孩子用泥土捏字、水墨画字时,孩子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对自己所学的甲骨文经验丰富提炼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有选择性地加工、处理以更好地表现自己要创作的甲骨文字。孩子在探知学习甲骨文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倡导三点:(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是甲骨文教学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甲骨文教育也正是以幼儿周围生活环境为教育的出发点,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感觉甲骨文就在他们身边,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认知甲骨文的兴趣与日俱增。如在认知甲骨文“家”字时,他们生动地讲道:一个人在房子里养猪、睡觉,他不愿意离开这里,因为这是他的家。还有的幼儿说,古代人在房子里养猪,猪长大了,人也有肉吃了,人累了就在房子里休息,也不会受风吹雨打,人有家的感觉真好。就这样,在孩子们联想的过程中,甲骨文已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为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引导幼儿学习也凸显出甲骨文教育的价值所在。(一)无处不在的多方面、广渠道的甲骨文环境教育给幼儿提供自主学习的广阔平台

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采用环境暗示法,在幼儿园的橱壁上、墙壁上画了许多甲骨文字和卡通图案,使幼儿每天都可以看到、接触到甲骨文字。幼儿常常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谈论着墙上、柜子上的甲骨文,争论着、讲解着、探索着甲骨文的神奇。在环境中给幼儿营造出了甲骨文文化的氛围,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感悟甲骨文,甲骨文成了幼儿实际生活的点缀。幼儿园还利用环境优势,开展了开放亲子游园活动,活动的主题就是认识幼儿园内的甲骨文,讲解人员不是教师,而是班上的幼儿,讲解的对象是家长。“看,这个画儿不是河,是甲骨文‘垂’字。”没有水了,树就垂下来了,“看,那个不是草,是甲骨文‘春’字”。甲骨文不断在幼儿的脑海中得到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甲骨文字在幼儿的心里扎下了根。(二)猜字游戏促发幼儿发散创造性思维

活动之前教师做好示范教具,教师在吹塑纸上刻一些甲骨文,然后制作了一些衣服、手绢、扇子、书签等的纸样,老师先让幼儿欣赏、仔细观察,而后抛出问题,让幼儿通过直觉感知甲骨文图画表达的意向,猜猜是个什么字。幼儿看到这些具体象形的甲骨文学习兴趣高涨起来。幼儿开始关注字的形状、笔画、造型中蕴含的意义。如:有的甲骨文像人在床上睡觉,有的甲骨文像一个人在洗澡。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立刻被激发出来,显现出孩子童真的直觉力。那些在大人眼中难已揣摩的象形文字,孩子们凭借未被框限思维的直觉力却能一针见血地道出其最本真含义。如:在一次对“病”字的认识中,有的孩子说,看上去像一个老人在床上躺着,没人关心他,他就难受了,病了。还有的孩子说,是一个人冬天很冷,他家很穷没衣服穿,就躺在床上,躺久了就爬不起来了。孩子们猜甲骨文的发散的创造性思维也由此展开,就是不认识的甲骨文也非常愿意去猜测,把看后的直观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于是教师抓住了幼儿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找来《仓颉造字》的故事材料,并制作成课件供幼儿观看,让他们感受古人敢于创造、敢于尝试的勇气。生动的画面给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翅膀。他们把一个个甲骨文连在一起形象地创编成了生动的故事。例如把云、雨、人、门、伞这几个甲骨文字连在一起讲道:“有一天,天上乌云密布,不一会儿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一个人因为有急事要办,不得不出去。于是,他只好拿起雨伞,匆匆忙忙地离开了家。”当人、日、舟、网、禾、火这几个甲骨文字连在一起时,幼儿讲道:“一个勤劳的渔夫,早晨迎着初升的太阳撑船去海上捕鱼,由于渔夫的撒网技术很高,每次撒下的网都能网很多不同种类的鱼。渔夫不但捕鱼技术高,而且心地也很善良,他把捕到的鱼分给乡亲们,乡亲们兴高采烈地在森林里生起了火,架起了锅,做出了美味可口的佳肴。”当车、马、人这几个甲骨文字被幼儿放在一起时他们顽皮地讲道:“有个人坐着马车出去旅游,因为没有遵守交通规则,撞倒了人。自己的马车翻了,他也跌在了地上。大家要是出去旅游时,一定要吸取这个人的教训,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呀。”幼儿编的故事丰富特别,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聆听着他们绘声绘色的讲解,你会惊讶地发现,幼儿的想象早已穿越了时空的限制,他们会讲到远古先人的耕作,也会讲到宇宙太空的奥妙,还会讲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看到幼儿如此飞速发展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从活动的实验中找到了促进幼儿语言良好发展的技巧。孩子们发言的兴趣盎然,也越来越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普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与之密切相关的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各方面也同步发展起来了。

甲骨文在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实现了教育教学的价值。同时也推动了幼儿语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的语言教育必能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从幼儿阶段抓起,打好牢固的基础。(三)印拓甲骨文、动手捏黄泥造字,深入了解甲骨文造字的奇妙

为了深入激发幼儿学习甲骨文的兴趣,调动他们认识甲骨文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了教幼儿“印拓”的方法来实现教育目标。每次活动幼儿都对用泥来捏出甲骨文图形特别感兴趣。孩子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甲骨文造字的奇妙。此外,我们教给幼儿正确的印拓方法,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甲骨文印拓在自己喜欢的装饰画上,这样,幼儿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孩子们在认知学习后,通过体验动手操作来巩固已知经验,重新建构知识,自主学习获得新的认知经验。

甲骨文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出幼儿涉世未深、心性纯净、记忆力超强的优势。孩子们在这种丰富宽松的教育背景下,自信快乐地主动学习,这满足了孩子们教育主体地位,通过甲骨文松开了孩子思维的枷锁,孩子们的发散思维由此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延展。孩子们在耳濡目染的大智慧中日渐茁壮成长起来。皮亚杰认为,知识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强调个体与环境的有效互动。通过甲骨文的探索认知让孩子真正在活动中发挥主动性、富有创造性地表现对某个甲骨文的认识理解,孩子这种自主建构学习获得了比较充分的体现。致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首先要向在论文写作中给予我鼓励和指导的'俞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意,老师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执着忘我的工作作风、独树一帜思维方式,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我的同学、同事给予的帮助,除此之外,我还应该感谢我班的孩子们,正是在教育过程中孩子们不断给我莫大的启发,让我在教育教学中不断闪现灵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参考文献

1.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编写组编.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指导用书(小班).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制.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

3.吕宗尧主编.甲骨文哲学初探.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编写组编.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指导用书(中班).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大三班 杨丽萍浅谈儿童经典阅读——基于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启示

摘要:就儿童天赋及心智发展的阶段而言,13岁之前多记性而少悟性,特别是在幼儿园阶段。因此,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活动,可以达到开发儿童智慧、激发儿童潜能、塑造儿童人格的目的。通过儿童对经典的反复诵读,使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发育成熟,渐渐能体悟出圣贤为人处世与人生之智慧,长大后自然成为一个有道德理性、有文化修养、有才能见识的正人君子。经典诵读对于儿童来说,是单调、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师在开展这一教学活动中必须采取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本文在阐述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活动的必要性及教学方法的同时,重点结合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的若干实例,揭示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经典诵读 教学启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