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俾斯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19:37:12

点击下载

作者: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俾斯麦

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俾斯麦试读:

不羁的少年时期

等待英雄的德意志

1815年,伟大的法国人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回法国,重整军队入驻巴黎,与全欧联军对垒,最终在滑铁卢一战中战败。战败后的拿破仑被英国军舰载往圣赫勒拿岛囚禁,郁郁而终。

就在该年的4月1日,伟大的德国人俾斯麦在普鲁士的首都柏林诞生了。

当时的普鲁士与今日的德国是大不相同的。德意志在1815年时只是个地理名称,有德意志民族、德意志语言、德意志文化,但没有德意志这个国家,德意志人民也根本没有国家意识。

当时的德意志分为30多个小邦,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很混乱。德意志位于欧洲中部,欧洲的战事常在德意志的领土上进行,最后一次大战役便是耶拿一战。普鲁士本是德意志诸邦中的大国,但因耶拿一战被拿破仑所败,失去了领土的大半,国力折损很大,日耳曼民族的自尊心也随之粉碎。最后除普鲁士外,德意志的其他邦国都对拿破仑俯首称臣,称拿破仑的弟弟为国王。

战败的德意志相继出现了一些英勇的爱国者,最著名的是斯坦因。他因受拿破仑迫害被放逐国外,乘坐雪橇经奥地利逃到俄国,寻求沙皇的庇护。后来拿破仑攻打俄国时,他向沙皇提议在莫斯科采用坚壁清野之策。

拿破仑垮台后,斯坦因回到德国,改革行政,解放了占全国人民三分之二的农奴,并宣布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建立了新兴德国的基础。斯坦因死后,奥登堡继承了他的心志,到夏恩霍斯特执政时,首次实行全国征兵制,建立了精锐的普鲁士陆军。

1815年,维也纳会议讨论拿破仑战败后欧洲领土的安排,普鲁士的领土扩展了不少,但还是比不上后来的德国的一半,人口也只有1800万左右,但在维也纳会议的安排下,日耳曼邦联诞生了。

日耳曼邦联由30多个小邦国,4个自由市组成,分别派代表到法兰克福集会讨论有关德意志的大问题,邦联的主权分属于各邦国,所以严格说来,日耳曼邦联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只是类似于国际联盟的集团。

日耳曼邦联中奥地利领土最大,国力最强,它的国民除了日耳曼人外,还包括了其他许多民族;而普鲁士虽然国家刚独立,领土还不到奥地利的一半,但国民全是日耳曼人。因此,关于日耳曼邦联的领袖任命问题,奥、普两国产生了激烈冲突。他们彼此抗衡的舞台是法兰克福的联邦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全是由各邦国选出来,代表各国君主的大公使。

当时欧洲的最大困扰就是君主专制问题,觉醒的民众逐渐开始从封建专制的君主手中夺回人民的权利,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可是在维也纳缔结同盟的俄、奥、普三国君主,却一意维持君权压抑民权。

反对君权的民主主义思潮,与民族主义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欧洲各国的民主运动,这个运动的目的是建立同一民族的统一国家。深受拿破仑侮辱的日耳曼民族就是因为发起这种民主爱国运动,所以在滑铁卢一战击败了拿破仑。但是,因为普鲁士的改革并非由下而上,而是由上而下,在专制政体下从事改革,这是日耳曼民族所感到的最大矛盾。

德意志如果想统一,就必须借普鲁士国王的领导,但是如果采用君主专制,那其他30多个邦国的君主一定不愿居于普鲁士国王之下,德意志也就不可能统一。在当时,想要统一德意志必须放弃君主政体而采用民主政体,就是要把普鲁士国王的专制君主改为立宪君主。因为存在矛盾,所以德国迟迟未能统一。虽然日耳曼民族有坚强的国民性和伟大的文化,但因自由主义者的偏激理论和保守主义者的顽固不化,所以德意志遭到了全欧的轻侮嘲弄。

18世纪的时候,欧洲流行过一句话:“法国领导陆地,英国领导海洋,而德意志领导的是天上的浮云”。人们都认为德国人的世界里都是些哲学概念与诗歌音乐,他们是一个不重实际的民族。其实德国并不缺少有政治天分的人才,曾出现过华伦斯坦、腓特烈大帝,但是在当时这种诸邦分裂的时代里,德国缺少一位英雄,究竟是谁呢?全德意志人民都在期待英雄的出现。

双重风格的家庭

俾斯麦就在这个大家都期盼英雄的时代里诞生了。俾斯麦的家在柏林西方100公里,是易北河岸边的兴奥森小镇。他家有大片的庄园,是世袭地主,属于贵族阶级,生活很富裕,俾斯麦的祖先世代从军,性格诚实、勇敢,他们不喜欢与人计较,只关心田地和管辖佃农,他们有一种很强烈的统治阶级的优越感。

在和平时期,他们的娱乐就是狩猎,他们生活粗犷而怠惰,喜欢喝酒,不办公也不读书,他们认为这些事是新兴的中产阶级该做的,而他们这些天生的统治阶级根本不用做这些。

俾斯麦的父亲23岁退伍,隐居在兴奥森庄园,过着单调的地主生活。他诚实,待人亲切,但是不爱读书,除了狩猎饮酒外没有别的嗜好。但这个懒惰的人却娶了一位勤勉而美丽的妻子。

俾斯麦的母亲出身于新兴的中产阶级家庭。家族中的人世代都在大学教授历史和法律。俾斯麦的外祖父曾任枢密院议长,属于自由主义人士,专门攻击专制政体,以致触怒了皇帝。俾斯麦的母亲受环境影响,理念清晰,她好胜,做事勤勉,品行端正。因为居住在都市,常出入宫廷,所以她爱好社交活动,喜欢打扮。

俾斯麦在家中排行第四,兄弟姐妹共6人,其中3人夭折了,除俾斯麦外,有一个大他5岁的大哥和小他12岁的小妹。他与小妹感情很好。

俾斯麦一岁的时候,全家就迁居到了柏林东北的小镇库宁堡,因为他父亲在当地继承了一片约8000平方公里的田地,他们家就坐落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中,有大片的平房,在中央有一间楼房,这就是俾斯麦幼年时期的房间。俾斯麦少年时代的记忆几乎都得于此。

站在楼上看下去,窗外广大的田地都是他们家所有,在他们家四周居住的都是佃农和仆役,俾斯麦是在驱役别人的环境中长大的,所以在他心中深植了支配阶级的意识。

俾斯麦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像祖先一样,做一个伟大的军人;母亲却希望他能努力读书,长大后像外祖父那样做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其实,俾斯麦心里很爱自己的父亲,对母亲很厌恶。喜爱交际的母亲大半时间都不在家,她似乎只关心社交活动,子女们的日常生活都委托仆人照顾,她信奉斯巴达式教育,觉得小孩应该严格管教,所以她从不对子女表示关爱,只以理智来教导他们,而俾斯麦对母亲的憎恶感,主要是因为母亲不把善良的父亲看在眼里。

有一次,在寒冷的冬夜,母亲在家中招待了许多客人,为了让客人留宿,竟然把自己的丈夫从房里赶出去。当时年幼的俾斯麦就为父亲的遭遇大感不平,这件事也令他终生难忘。

还有一次,俾斯麦指着祖先的画像炫耀家世时,他母亲说:“不要依靠门弟夸耀自己。”然后便把画像都收起来了。

由于这几件事,俾斯麦对母亲及母亲的家族都很轻视。俾斯麦的母亲是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她的行为代表了一般知识分子对地主贵族的观感。俾斯麦对母亲的反感情绪转移到了中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分子身上,而这种憎恶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深。

俾斯麦的父亲性格善良而怠惰,母亲冷酷而喜爱社交,俾斯麦始终没有机会接受双亲的教诲。母亲知道俾斯麦禀赋优异,也曾经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但是却没有亲自教导他,把一切都委托给了学校和家中的仆役,所以俾斯麦在7岁到17岁的这段重要成长期间里,并未得到适当的教养。

不愉快的学校生活

俾斯麦8岁时进入柏林小学就读,同学们都是中产阶级子弟,只有他一个人是贵族后裔。学校的教育方式很严格,这更加深了俾斯麦的痛苦。俾斯麦对中产阶级的反感及对自由主义者的憎恶,可能与他少年时代的成长环境有关。

俾斯麦12岁上中学,母亲帮他选的学校,也是中产阶级的子弟学校。在学校里,俾斯麦身为没落的地主贵族后裔,在新兴阶级的子弟间,遭到了众人的嘲笑谩骂。“等着瞧吧!你们等着瞧吧!”俾斯麦经常在心中这样呐喊。当时俾斯麦很喜欢语言学这门学科,他有这方面的天赋,他学英语,后来他能流利地运用英、法两种语言。此外还学俄语,还学了一些荷兰语、波兰语。这是他日后成为卓越外交家的重要本钱。

除了语言学,他深爱历史学,他喜欢研究古希腊史及古罗马史,精读德意志史和英国史。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很多的大政治家在年轻时期都喜欢阅读历史书籍。

从15岁开始,俾斯麦每年夏天都回乡下的家中度假。在他的家中,只有一位家庭教师、一位女仆,还有比他大5岁的哥哥为伴。他母亲成天忙着社交,根本无暇照顾他,俾斯麦的父母对宗教都不热心,幼年的俾斯麦没机会接受宗教教育。

家庭生活冷淡,学校生活不愉快,双重压迫之下,俾斯麦比一般的青年早熟,也逐渐养成了凡事怀疑的态度,他对人生的看法充满了讽刺,毫无少年的天真、憧憬之心或青年的诗样情怀。缺乏温暖的生活环境,极易让人步入歧途,俾斯麦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有一些很不好的行为,而且停止了每日的祈祷。他自己说:“祈祷和我对神的观念不符合。如果神真是全知全能者,就算我不祈祷,也会按照他的方法支配一切,引导我的行为。如果我的意志是独立而与神无关的,就要用我自己的意志来影响神的傲慢不逊。所以我认为祈祷是不必要的。”这些话出自16岁的少年之口,实在非比寻常。

误入歧途的大学生

17岁时,俾斯麦进入哥廷根大学就读。进入哥廷根大学后,俾斯麦很快就成为全校知名的人物。当时有一位叫约翰·马特利的美国留学生与俾斯麦同班,他与俾斯麦很快结为莫逆之交,这位美国青年后来成为外交官及历史学家,而且颇有名气。马特利曾在他的小说中提到俾斯麦,他这样描述俾斯麦:他很年轻,还不满17岁,但少年老成,与一般的同学不一样,我从未遇见过面容这么忧郁的男孩子,可与他交往后,我渐渐发现他有副令人着迷的容貌。他的红褐色的头发乱蓬蓬的,脸上净是青春痘,眼球中央几乎透明,而四周有着红色圆圈。他最近与人决斗,留下了由鼻头到右耳的伤痕,缝了14针。前几天还被人剃了眉毛,我相信任何人见了他,都会认为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怪物。他身体清瘦,还没有发育成熟,但个子很高。看不出他的上衣属于何种式样,因为没有衣领和纽扣,也没有颜色。下身是裤裆宽大的裤子。鞋子后跟钉有铁钉,并加上马刺。他的衬衫不结领带,领子是敞开的。头发长至肩膀,唇上甚至还蓄有八字胡。还有一个很大的特征是,在他的腰间佩有一把很大的西洋剑。

俾斯麦就是像上面所说的形象,牵着一条大狗在大学校园里昂首阔步。如果有人觉得他样子奇怪要取笑他,那不管这个人是他的学长或学弟,他一定会与人搏斗,当时的学生都用西洋剑决斗。三个学期的时间,俾斯麦与人决斗了27次,大获全胜。他鼻头到耳部的伤口是唯一的伤痕。

俾斯麦剑术高明,喜爱滋事,是全校学生畏惧的人,加上他不遵守校规,在校期间,大多数时间都被关在大学附属的牢房中。俾斯麦曾经说:“在这里,我要做他们的头目;将来进入社会,我还要做社会的领袖。”但是在第一学期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马特利就在日记中感叹,俾斯麦的英雄资质,恐怕要被毁掉了。

俾斯麦的父母希望他学法律,日后成为外交官,所以把他送入大学,但是他却不认真读书,浪费了金钱和时间,收获的不是知识,而是一身的债。当时的他对政治毫无兴趣,虽然有著名的教授讲解政治,他也从不去听。在大学中,他结交了两位好友,一位是前面所说的马特利。俾斯麦很喜欢这位潇洒、智慧过人、个性温和的美国人。另一位好友是凯塞林,他是一位头脑清晰、极具才华的青年,随时会为俾斯麦弹奏贝多芬乐曲,以舒解他抑郁之情。

俾斯麦对人生感到厌倦,他开始酗酒、打斗、沉溺女色,以致名声很恶劣,有一次听说他要到耶拿游玩,耶拿大学马上召开教授会议,决议不许他入境。柏林大学(今为洪堡大学)

在哥廷根大学待了一年半,俾斯麦感觉长此以往不是办法,所以和好友马特利转到了柏林大学。到了柏林大学,俾斯麦对法律仍不感兴趣,当时给他们授课的是一位自然法学的权威教授,但俾斯麦也只上过两三堂课而已。

但是在柏林大学待了两年也并未完全浪费,俾斯麦阅读了很多哲学家与大文豪的著作,例如史宾诺莎、黑格尔、歌德、莎士比亚等,他还阅读了很多国家历史,这对他日后的成就有很大的帮助,俾斯麦对普通学科并不用心,但对课外读物却花了相当的工夫。

不满现状,刻苦读书

俾斯麦这位不守规矩的坏学生踏入社会后,立即感到无所适从。过去他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将来,只是说不做军人,俾斯麦出身军人世家,但他却厌恶从军,因为他喜欢命令别人,讨厌受人命令,俾斯麦为了避免被征召从军,所以下定决心做律师。

他努力朝目标迈进,付出了很大心血,来弥补大学三年中没有好好上课的损失,他请了一位老师指导,最后终于通过了考试,成为有审判权的正式律师。

俾斯麦就任正式律师后,总是独断专行,大胆地判决。有一次,因为蔑视推事和证人,差点被免职。在参与了社会实务后,俾斯麦的想法与学生时代完全不同了,他发现了自己过人的办事能力。法庭或宴席中会遇到许多达官显要,他也想努力奋斗让人刮目相看。俾斯麦在写给哥廷根大学友人的信中曾这样表示:学生时代的我,没有强烈的功名心,但最近它却深深地萦绕着我,鞭策我做最大的努力。现在任何有利于晋升的手段我都愿意尝试,也许你会骂我是个名利的奴才,还嘲笑我,但我仍然坚持我的看法。目前我的脑海里只有工作,那些毫无目的的娱乐简直是浪费时间。但仔细考虑后,我发现自己现在的生活实在很可怜。白天我需要为不情愿的工作忙碌,晚上还要出入宫廷或公家宴席,整日笑脸迎人,花了这么多心力,最后得到的只是在名片上加些头衔,这到底合算吗?我常常想,干脆弃政从农算了!德国的莱茵河畔

可见,俾斯麦发现了读书和工作的兴趣,但他对目前的律师职务不满意。他一心一意想往上爬。想做一位支配者或独裁者要经历的道路是崎岖的。焦虑与烦闷不时地缠绕着俾斯麦,最后他决心从司法官转为行政官,于是他便蛰居在诞生地兴奥森乡下,开始准备考试。

他的故乡有一望无际的麦田和森林,有清澈的溪流,阳光下,成群的牛悠然自在地吃着青草。俾斯麦家中有三十多个房间,不过能用的只有两间,他最敬爱的父亲就住在这里。从早到晚,他都很用功地读书。

当时他给朋友写信这样描述:我从没像现在这般感到满足,我一天只睡6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在用功看书,我很愉快。过去我自认为像这样用功读书实在是不可能,如今却做到了!

在优美的环境中,有慈祥父亲的照顾,俾斯麦第一次感到自己内心的烦躁已不存在,过去那冷嘲热讽的态度逐渐转变为忠厚诚实,他继续阅读哲学家史宾诺莎的作品。俾斯麦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书记,被派往德国西部小镇夏伯尔。当时他21岁。

经母亲安排,俾斯麦来到了夏伯尔,这个小镇是罗马人发现的温泉胜地,查理曼大帝登上神圣罗马帝国宝座时,此地是首都。拿破仑垮台后,此地成为普鲁士的领土,因为气候、古迹及温泉之胜,吸引了欧洲各国社交界人士。而一心一意想让儿子成为外交官的俾斯麦的母亲,认为在此服务,必定大有前途。

这个小镇曾在德、法两国间数度易手,所以此地有很多法国人,而因气候与地理关系,还聚集了许多英国名流,真可谓德、法、英三国文化交流地。此地的领主是普鲁士人亚宁伯爵,他与俾斯麦是同乡,俾斯麦带着介绍信来到夏伯尔镇,找到亚宁伯爵,受到了伯爵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款待,他很欣赏这位与自己同族的贵族后裔,还教他许多待人处世的秘诀。年轻的俾斯麦开始学习骑术,进入社交界的欢乐场,常与17位英国人、两位法国人一起进餐。

俾斯麦的酒量与食量都很惊人,在一次宴席中,他吃掉了150个大牡蛎。还有一次退伍军人的宴会中,他把一大杯葡萄酒一口饮尽。另外,俾斯麦还喜爱女色,他在夏伯尔曾经两度与人订婚,最后被一位漂亮的英国女士抛弃后,他这位浪荡子终于回家了。

浪子返家

当时俾斯麦家债台高筑,陷入了困境。母亲对子女感到失望,加上操劳家计,卧病不起。善良无能的父亲彷徨无措。俾斯麦这时也抛弃了他的锦绣前程,被英国女士甩掉后,背负着一千镑的赌债,带病回到家中。

卧病的母亲见到不成材的儿子,气得脸色苍白,一向慈祥的父亲也面露不悦之色。后来母亲又四处奔走,为他在柏林郊外波茨坦找到了一个小职员的职位,可俾斯麦做了不到3个月便不辞而别,理由是他看上司不顺眼。

家中已濒临破产,母亲被告知患了癌症,到柏林治疗,但不久后又返回兴奥森。家中债务必须高利偿还,破产之日迫在眉睫。这该如何是好呢?

俾斯麦想找回大哥,两人合作经营这块8000平方公里的田地。父亲马上同意了,母亲没有意见,因为她的余日已不多。

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享年50岁。这位一生追求名利的女性,一直梦想着次子能飞黄腾达,但却在失望中去世。她万万想不到在她死后13年,就是这位游手好闲的少年成了普鲁士王国的宰相,还被誉为欧洲第一英雄。

母亲的去世,对俾斯麦而言是一个转折点。随着母亲的死,家中经济发生了大变化。父亲决定在乡下自由自在地度其余年,俾斯麦与大哥接管田地,挽救家庭经济危机。当时俾斯麦的思想世界是怎样的呢?看看他写给表妹的信:我并不喜欢当官,即便晋升为皇室大臣,我也不认为那是幸福的事。我认为种田和写公文是一样的。可能种田更适合我,因为我的个性不爱听命于人,喜欢命令别人。对少数政治家来说,担任公职是出于爱国之情,不过大多数人的动机都是追逐功名利禄,我也不能说自己全无此心。官场生涯即使顺利,在40岁以前也很难名利双收。假如有所成就,也必会损害健康,使自己的妻子变成护士。我并不向往这种虚荣的生活,所以,我把追逐名利的职位让给别人,自己以自由独立的方式谋生。

24岁的俾斯麦对人生的看法如此冷静透彻。他对从政生涯感到失望,他知道做一位部长或大臣就必须牺牲自己内心的自由与独立,所以决定退出官场,经营田庄,做个自由无羁的地主,享受生命。在这样的心境下,俾斯麦开始了他的农村生活。

梦想出头的议员生涯

年轻的地主

如今年轻任性的贵族回到了田园,征得大哥同意后,他分了一半的田地,自成一农庄领主。

当时德国乡下解放农奴刚30年,许多地主还保存着封建时代的领主权利,享有参政权、司法权及宗教庇护,犹如一国之君,所以俾斯麦感到骄傲而幸福。

他开始学习农事,对农业感兴趣和关心。他还到附近的大学研究农业、化学、植物学等,同时也学习簿记,亲自记账。他骑着马巡视农地,研究地质,调查种子,观测气象,并且和佃农聊天,学习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

白天巡视农庄,晚上便专心读书,这段时期可算是他的读书时期。他晚年时常说:“我后来拥有的知识是在毫无出路时自己进修而得。在农庄时,我有许多有关思想和事业方面的书籍,当时我把精力全都投入其中。”

他精读历史,尤其是英国历史,另外还读了很多社会科学书籍,包括社会主义学者路易布朗的著述。他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也喜爱吟诵拜伦的诗句。他还阅读了许多地理书籍,详细地翻阅了20卷的德意志地理书,这些知识对他后来的议员工作有很大帮助,他比任何一位议员都熟悉选举区的地理。

他记忆力很好,凡是读过的书都能熟记不忘,这种能力有助于他日后处理政事。欧洲各国的政治家与他讨论时都佩服他的博学,而这一切知识都是他自己进修而得。

当然俾斯麦的生活并非只有农事和阅读,狂饮、暴食、豪赌、女色,他还没完全改掉学生时代的恶习。一次他去访问友人,这位朋友有意和他开玩笑,把大门关上,用椅子抵住大门,阻止他进入。但他却翻墙入室,走到客厅窗外,拔枪射击屋内的天花板,这种粗暴的举动吓坏了他的朋友。

他的暴力与恶行影响了他的婚姻,他本来已经与附近的农家女订婚,但因对方家长极力反对,婚事告吹,这事让他终身怀恨。俾斯麦为了排解忧烦,到英国旅行,当时他27岁。船只抵达英国的时候,正是星期日,上岸后,他吹着口哨在街头漫步,忽然,走在身旁的一位英国人提醒他星期日不可吹口哨。俾斯麦听后一言不发,掉头就走,搭船去了苏格兰。

他四处旅游,经瑞士返回故乡,他感觉自己的国家面积实在太小了,心中想:“在这块小小的普鲁士,我的才能没法发挥,与其在乡下种田养猪终老,不如变卖一切到各地游历。对!旅行去吧,我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像拜伦一样,经过意大利到希腊去看看吧。”他在心中描绘着南国的山水。“不,地中海太近了,到东方去吧!”“对,去印度去,再到中国。”他开始准备行装,打算去印度旅游。

首先,他想说服好友阿宁与他同行,可是当这位朋友来到俾斯麦家与他商议旅行细节时,却与俾斯麦的妹妹坠入情网,并很快订婚了,因此阿宁放弃了远游。

俾斯麦不仅没找到东方旅行的同伴,还失去了善解人意的妹妹。所以他放弃了印度之游,继续经营农庄。如果俾斯麦照原计划到印度旅行,欧洲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事后有人问俾斯麦为何打消了印度之游的念头,俾斯麦回答:“我仔细考虑后,发现自己并没有遭受印度人的迫害。”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没有理由到印度去和那些英国人一起欺负印度人。

取消了印度之游,但他依然喜爱旅行,一有时间便去欧洲各地游历,俾斯麦去过的地方有英国、法国、瑞士、俄国、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及挪威,并且每到一地,都会给故乡的亲友写信,描述当地的风土人情,这种喜爱旅行的癖好对他有很大影响,研究历史的人不能忽略旅行对人的益处。

田园生活过得太久,让俾斯麦感到烦闷,他已经30岁了。农庄事务对他已不再新鲜,读书、旅行、饮酒也无法消耗他充沛的精力。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在庄园中孤独地生活了5年,乡下地主的生活已让我无法忍受,我正考虑是不是该去做一位公务员,或者是去远方旅游,现在这样孤寂的生活实在乏味。

他给新婚不久的妹妹的信中写道:最近我的生活很单调,每天巡视橘子园两次,察看羊舍一次,每个小时观察家中的4个温度计和晴雨计,然后把家里所有的钟表对时,最后才把书房中会报时的大钟对准。这就是我最近的生活。

俾斯麦也曾再度担任公职,但是不到3个月,因为与上司发生冲突便辞职了。他还代替大哥担任过州议员,但不久后又觉得:“我疲倦,马也疲倦。”便不再出席议会。俾斯麦虽然精力过人、才干不凡,但时运不济,以致他闷闷不乐地隐居田园,这是他生活上的倦怠期。

1845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为了继承兴奥森,他离开库宁堡返回故居。他把库宁堡的庄园出租,一切手续办完后,傍晚时分,他向四周的景色告别,他走向牧场、田地、森林和小溪,心中无限眷恋。

俾斯麦虽然性情粗暴,仍有细腻的一面。比方说,后来他当宰相时,一次遇到伤心事,竟然在众人面前放声大哭。俾斯麦舍不得离开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到兴奥森去是因为当地有一份公职等着他就任,如果一切顺利,不久就能竞选州议员,然后竞选国会议员,大展宏图。他不想像父亲那样终老乡下了。

他现在期盼的不是地主贵族,而是普鲁士王国的政治舞台,还有全欧洲的政治舞台。

遇到了爱与信仰

在他离开库宁堡几年前,当地便有了宗教复兴运动,他的很多好友与家庭都脱离了自由教会并加入路德教派。玛丽小姐是俾斯麦的好友之一。她与俾斯麦的好友毛利兹订了婚。她很欣赏俾斯麦,但因为信仰虔诚,所以没有表明自己的感情。但她决定拯救俾斯麦的灵魂,使他重回教堂。

玛丽还把自己的好友乔安娜介绍给了俾斯麦。玛丽后来因流行感冒病重不治而去世,她临终前,把俾斯麦叫到床边,求他为她祈祷。“在我闭上双眼前,请我为我祈祷吧!”

性情刚烈的俾斯麦终于被玛丽说服,跪在床前虔诚地祷告。这是他自16岁停止祈祷15年后的第一次。玛丽的死让俾斯麦第一次感到了椎心泣血的悲痛,父母去世,他都没有流泪,现在他却跪在玛丽的床边痛哭失声。

几周后,俾斯麦向乔安娜求婚,乔安娜也早已爱上了俾斯麦,但她期待俾斯麦能恢复信仰。乔安娜见俾斯麦跪在玛丽床畔祈祷时,便下决心为这位不平凡的男性奉献一切。两人立即订婚。这一切都是玛丽安排的,俾斯麦有了信仰与妻子。俾斯麦对乔安娜的感情并非一般所谓的爱情,浪漫的俾斯麦过去曾结识过许多明眸皓齿的美女,有过3次订婚记录。乔安娜没有美丽的容貌,也无特殊才华。她只是一位瘦小的黑发女子,但她感情激烈,做事有时会欠缺考虑,可能会因为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独断专行,而且好恶感很强,会为自己喜爱的人牺牲一切。

已经30多岁的俾斯麦,所需要的不再是恋爱侣伴,而是一位能够安慰他、拯救他脱离内心空虚与忧郁,同时也能给他一个安定温暖的家庭的妻子。乔安娜正是他的理想对象,对乔安娜而言俾斯麦也是一位出乎意料的好丈夫。但他们的婚事并不被乔安娜的父母接受,他们不想让自己可爱的女儿随便嫁给一位品行恶劣、没有宗教信仰、举止粗暴的酒鬼。俾斯麦的妻子乔安娜

但俾斯麦找到了自己理想的伴侣,还获得了乔安娜的许诺,虽然她的双亲反对,俾斯麦也绝不会轻易放弃。首先他进行书信攻势,他从兴奥森写了许多信给乔安娜,信中告诉乔安娜他的生活充满了信仰,再加上乔安娜的感化,也坚定了他的信仰之心。他知道信件的内容一定会传到乔安娜父母那里,乔安娜的父亲热衷于宗教复兴运动,对自己女婿的第一要求就是坚定的信仰。这些准备工作做完后,俾斯麦采取了更进一步的手段,这也是他后来对欧洲各国外交官和德国国内政治家所惯用的方法,可见他的确是个政治天才。

有一天,俾斯麦去拜访乔安娜的父母,他请求乔安娜的父母答应他与乔安娜的婚事,他说:“现在我不想说我对令嫒的感情如何深厚,我相信你们从我的言行中能看得出,我不想立下所谓的誓言,因为如何判断一个人,你们一定很清楚。我对令嫒日后的幸福所能做的保证并切实做到的,就是日夜对神祈祷。”

这简直是一篇一流的外交辞令,但乔安娜的父母并不动心,固执的乔安娜父亲在心中自认为:“你这小子,我一次关于你的好评都没听说过。”正在这时,乔安娜从房内走出来,俾斯麦毅然采取行动,他突然站起来,走到乔安娜身旁拥抱亲吻。

这是个奇计,这突然袭击他后来数次用在威廉一世、德国政治家及拿破仑三世身上。乔安娜的父母为此大吃一惊,俾斯麦的行为出乎他们意料,他们不得不答应了女儿的婚事,于是俾斯麦与乔安娜公开订亲。订婚后,俾斯麦产生了极大的改变,过去那种单身汉时的狂妄习性完全消失,而隐藏于内心的英雄本色开始展现。

走上政治舞台

俾斯麦回到兴奥森不久,就利用其高明的政治手段,放逐了易北河的堤防监督官,自己接掌其职。初春时,易北河中的结冰渐渐分裂而冲到下游堤防,这会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堤防监督官与一般公务员不同,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俾斯麦一连数月与河中冰块战斗,这种工作很适合他那富有斗争的性格,因此他工作得很愉快。另外这个工作是让河畔居民认识他的才干的好机会,是竞选议员的一条快捷方式。

当普鲁士王公布要召开八州的州会时,在柏林设立联合代议院时,俾斯麦欣喜若狂,他认为自己期待已久的时机终于来临了。可惜萨克森州的地主贵族们却选举俾斯麦为候备议员。不久后他迫使一位议员以患病为由隐退,由自己接任其职。

1847年5月,32岁的俾斯麦登上了柏林州议院的议席。这个议会是定制普鲁士宪法的历史性议会。500位议员中,保守派议员仅占70位,自由主义派议员占压倒性的多数。自由主义派人士的共同目标是“统一德意志”,普鲁士王亦深表赞同。先王曾反对统一德意志而主张建立强而有力的普鲁士,但现在的国王却赞同自由主义派的主张。

在这样的情况下,俾斯麦虽然极为反对自由主义派的主张,但却不愿意反对国王,为此他必须努力奋斗。他想他是为了奋斗而进入议会,所以必须把握任何机会。俾斯麦攻击某位议员的失言,但他的批评完全离题,因此其他议员纷纷指责他的错误,然而俾斯麦却继续发表演说。

全场议员都觉得忍无可忍,他们受不了这位最年轻的议员在讲台上大放厥辞,在满场喧哗声中,议长不得不敲击桌面要求肃静。这时,俾斯麦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报纸,然后大声宣读。大家看到他这种不可思议的举止都愕住了。随后俾斯麦又攻击那位失言的议员。俾斯麦所有的友人都认为他这次演说很失败,完全文不对题,但一位颇有见识的人说:“噬血的狮子不久就要发出怒吼了!”的确,这头狮子以另外一种姿态登场而令全欧洲闻风丧胆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政治舞台的落伍者

1847年秋天,俾斯麦与乔安娜结婚了,新婚旅行了两个月后,他们回到了兴奥森。他们的婚姻生活很幸福,乔安娜的宗教信仰逐渐弥补了俾斯麦心灵上的多疑和空虚。乔安娜的牺牲奉献精神使家庭安宁温馨,俾斯麦很幸运自己娶了一位与他母亲全然不同的女性。

新婚旅行回来后,俾斯麦在兴奥森度过了6个月的快乐时光,国王解散了议会。这短短的6个月,可能是俾斯麦一生中最平和的时期。

1848年,全欧爆发了自由主义的革命运动。3月19日,俾斯麦带新婚妻子拜访朋友华尔顿伯爵时,屋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马车停住后,几位女用人匆忙跑进屋说:“不好了!不好了!柏林发生革命了,国王被民众俘虏了,幸亏我们逃出来了。”

巴黎的“二月革命”传到了柏林,俾斯麦立即与妻子回到兴奥森家中,他想一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要走的路只有一条——“无论如何都保护国王,镇压革命。”他迅速召集镇上所有的农户讨论攻击柏林的计划,集中村内所有的武器——共有70支枪,并马上派人购买弹药。他想用这些武器和人力镇压柏林革命。

但俾斯麦很快又恢复了政治家的本性,他否定了这种类似儿戏的举动,决定单身前往柏林。途中他经过国王行宫时,才知道国王已经下令禁止很有可能夺回柏林的御林军出动。他对国王的怯懦而愤慨,他立即去求见了国王的弟弟威廉亲王,但这位亲王已经逃离了宫中,俾斯麦只好去求见亲王的王妃。

俾斯麦被领进佣人房内,王妃已在等候他,因怕人窃听,才安排在佣人房内会谈。他们商议的是一个惊人的计划,这件事影响了俾斯麦的一生。当时王妃认为国王和自己的丈夫已经保不住王位,所以想让王子登基,王子未成年的时候由她摄政。

因为普鲁士王威廉四世是一位没有主见的君主,有时赞成君主专制,有时又同情自由主义,意志薄弱。国王又没有王子,他的弟弟威廉亲王是继承王位的第一人选,但威廉亲王是一介武夫,有负众望,王妃是威玛王公的女儿,精明能干,她认为国王已宣布退位,而自己的丈夫继承王位没有希望,所以想让自己的儿子登基,由她摄政,来维持普鲁士的君权。王妃平时就听闻俾斯麦是议会中保守派的硬汉,所以想借他的力量集合保守党人士实现自己的计划。但这个计划如果失败了,就等于犯了叛逆罪,俾斯麦该如何处理呢?

当俾斯麦拜访温克的时侯,温克很热心地告诉他应该用王妃之力去说服保守派人士。可俾斯麦威胁温克说:“这样做会犯叛逆罪!”温克很害怕,便放弃了支持的念头。也就是说,俾斯麦并不支持王妃的计划。

俾斯麦离开温克家后,立刻去拜访守备柏林的军队司令官,想借助他的军事力量镇压暴乱,未能如愿。俾斯麦想请国王下令出动军队,便去了王宫,却无法谒见国王,之后他便黯然地返回了兴奥森。像俾斯麦这样在全国暴乱之际,为了镇压叛乱只身奔走的勇气,实在不多见。这也是他一生的行事原则,不畏艰危,也不考虑民众对他的好恶。

1848年他的做法失败了,但他这样的处事态度,离获得辉煌成就的日子也不远了。当国王威廉四世答应民众的要求决定公布宪法后,他才被允许从柏林王宫返回波茨坦宫中。国王回宫后,立即命自由主义派内阁定制新宪法,召开新议会。

俾斯麦以新议员的身份出席了议会,议会召开时,首先宣读国王诏书,文中说当德意志统一后,普鲁士必须是德意志的一部分并尽其义务。俾斯麦听到这里,忍不住跑到讲台上。他因过于激动而数度语塞,但他仍大声说:“如果按照一种崭新的方法来统一德意志,建设德意志,我也会由衷地赞成,但是目前是不可能做到的。”说到这里,他因激动又再度语塞,同时流下了眼泪,在讲台上放声大哭。

他对国王的懦弱感到气愤,他认为向人民和自由主义者屈服,丧失了统一德意志的机会。当时的俾斯麦是“普鲁士至上主义”者,他相信只有靠普鲁士精锐的军队才能统一德意志,光靠民众和议会是绝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的。所以当他看到国王向自由主义派屈服时,禁不住放声哭泣。但是没人谅解他,议员们以为立宪是时代的潮流,而俾斯麦就是一位不合潮流的地主议员,仍在怀念中世纪的封建时代,实在是滑稽可笑。

在1848年欧洲的政治舞台上,俾斯麦是一位落伍者。

年轻的外交大使

破格录用

1848年自由主义暴动赶走了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德国诸邦的自由主义力量逐渐抬头,欲以人民自由、独立的名义,完成德意志的统一运动。

当时的自由主义者主张以普鲁士为中心,建立立宪的德意志,而反动主义者则希望以奥地利为中心建立专制的德意志。普鲁士屡次遭受奥地利的侮辱,国民的愤怒之情高涨,威廉亲王、外相及参谋总长等一致主张对奥宣战,但俾斯麦却主张和平,这是他觐见国王后所表示的态度,同时也代表保守的内阁阁员的想法。这是因为对战事没有胜利的把握,也怕国内自由主义者趁机坐大,因此俾斯麦认为合理的办法是与专制主义的奥地利谈和。

继梅特涅为奥相的是舒森堡,他曾召见过普鲁士的宰相兼外相曼特斯斐,并且对其严词责备,普鲁士外相忍受了一切的屈辱,还表明普鲁士无意统一德意志,并保证重回两年前脱离的法兰克福邦联会议。这是1850年11月末发生的事,这个情报传到柏林后,全国国民都很激愤,宣战的怒涛四起。俾斯麦比其他人更重名誉、爱国家且易怒,他究竟会采取何种态度呢?

这次他站在了议会的讲台上为政府辩护,对首相兼外相所做的决定给予支持,并说明对奥宣战的不利,并对自由派议员说:“各位曾在1848年3月19日柏林革命时,企图把普鲁士军队改为国会军队,这万万使不得,因为普鲁士军队永远是国王的军队,这次的约定对普鲁士的名誉并没有损害,普鲁士真正的名誉是不与民主主义同盟。”

他此次演说是给国王听的,因为他想脱离议员生活而担任政府要职。事实证明俾斯麦的大胆演说起了作用。第二年春天,他被任命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的普鲁士代表,不久便升任为大使。这是普鲁士重要的外交使臣,对年仅36岁的俾斯麦而言,实在是破格拔擢。

俾斯麦在法兰克福这段时期是他思想上的转折点,私生活上也有很大改变,从此以后,俾斯麦变成了另一个人。

首先是他得在宫廷内生活。过去,他对自己的职位毫不在意,不如意时就会拂袖离去,很任性。在家乡的庄园中,他被农奴称为男爵,兴致好时通霄达旦地看书,兴致不好时就带着枪,淋着大雨连续打猎十几个小时,回家后便豪饮香槟,大啖火腿,再睡上14个小时的大觉……但在法兰克福,这样的自由不复存在,他必须要耐性地与上司协调。威廉四世好恶感强烈,性情善变,他很喜欢俾斯麦,讨好他没那么困难,但是皇帝身边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吉拉,皇帝对他特别信任,所以对俾斯麦而言,取悦吉拉也很重要。

为了这个重要人物吉拉,俾斯麦使出了浑身解数,极力迎合。吉拉是军人出身,是宫中的阴谋家,他看出和俾斯麦携手对自己有利,所以尽量在国王面前为俾斯麦说好话。

其次俾斯麦必须奉承的是首相兼外相曼特斯斐,其实曼特斯斐才是俾斯麦真正的上司,因为俾斯麦是驻外大使,一切都得听命于外相,所以这位首相兼外相应是他最需要巴结的人。但是在君主专制国家,政治实权并不属于内阁,所以对俾斯麦来说,取得曼特斯斐的好感远不及得到宫廷的信任来得重要。

如果皇帝不信任他,那首相之职是不会给他的。这也是专制政体下为人臣的无奈之处。曼特斯斐之后的有力继承者就是俾斯麦,因此与其说曼特斯斐是他的长官,倒不如说是他的政敌。俾斯麦深知其中的道理,而曼特斯斐也很明了这种微妙的关系,所以在他们二人之间根本无和谐可言。

任命俾斯麦为大使,并非曼特斯斐的愿望,而是吉拉一班人的计划,所以曼特斯斐对俾斯麦有敌意。曼特斯斐心胸狭窄、性情狡诈,他伪称自由主义,与俾斯麦的个性截然不同。曼特斯斐自觉地位不够稳固,而俾斯麦又个性刚烈,所以他尽量避免与俾斯麦发生正面冲突。在表面上,他从不反对俾斯麦的意见。

虽然大事上曼特斯斐不敢与俾斯麦作对,但小事上,却总是暗地里搞破坏。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俾斯麦担任了8年之久的法兰克福大使,并且表现卓越,实在令人惊叹!所以说,俾斯麦并不是一位傲慢顽固、有勇无谋的莽汉,而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优秀政治家。

初露锋芒

当时俾斯麦在国内的情况如此,国外的关系也是困难重重。

普鲁士在德国联邦的地位岌岌难保,日耳曼各邦互相争斗,情势混乱。拿破仑垮台后的国民解放运动唤醒了大家的民族意识,民族统一的运动蓬勃发展。但是把统一德意志的重心放在哪里呢?这是爱国志士们难以抉择的大问题。

专制或立宪?君主或民主?保守或自由?这些问题困扰着德意志,不但在普鲁土议会内有派系之争,在宫廷中也形成了两大势力相互夺权。政界与宫廷的派系斗争,常常导致普鲁士的外交政策不稳定,引发巨变。那么地位很重要的法兰克福大使俾斯麦的态度如何呢?

他下定决心要在德国外交史上开拓出新局面。他希望保持国内的专制政体,保持驱逐邦联内的奥国势力,不要求自由主义人士的帮助,希望与自由主义者协调经由普鲁士领导,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不过俾斯麦是否能把专制政治与统一理想协调一致呢?因为统一德意志必须得到德意志诸邦的支持才可行,若无国民舆论的同情,是不可能统一的。但是国民舆论操纵在自由主义者手中,如何能统一德意志呢?

俾斯麦的见解独特,他想要借助普鲁士陆军的力量完成统一,这也是他后来的著名口号:“铁血政策”。但现在时机还未成熟,他把这个重大的决策藏在了心中。欧洲外交界将因俾斯麦的独特见解而产生极大的改变,俾斯麦明确地肯定了他的政治目标,那就是:“统一德意志!”

在法兰克福8年的大使生活,使俾斯麦的见识增长了,他领悟了时代的潮流,奥地利大使的傲慢不逊,也刺激了他一心一意要统一德意志的决心。

俾斯麦有意驱逐奥国势力,要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大业,首先自己得担任首相,俾斯麦这么想。

法兰克福的邦联会议虽由日耳曼诸邦派代表参与,但大权是由奥地利大使所掌握的。尤其从腓特烈大帝以后,奥地利视普鲁士为第一大敌,经常借机侮辱。

法兰克福会议的议长是奥地利大使,每次会议,他总是以上司对下属的态度进行。奥使召见诸邦使节时,都坐在椅子上,而来访者就需要站立回答,会议席上,唯独奥使口叼雪茄,其他公使则一概不许抽烟。

性情刚烈的俾斯麦无法忍受这种差别待遇。有一次,他拜会奥使时,看奥使坐在椅子上,他也不发一言地拉了一张椅子坐下与奥使交谈。他的举动打破了数十年的习惯,从此以后,各国公使都与奥使对坐交谈。俾斯麦看奥使在议席中口叼雪茄,他便走到议长面前,掏出口袋里的雪茄说:“借个火吧!”在满场惊愕的注目下,俾斯麦点燃了雪茄,大模大样地走回自己的席位,从此各国公使也都照样吸烟,数十年的惯例终被打破。

奥使总是窜改会议记录,并向议会报告:“如果诸位认为记录有误,就是在指责我是个说谎者。”奥使高站在议席上睥睨全场,俾斯麦出奇意外地站起来说:“一点没错,阁下就是个说谎者!”这个举动激怒了奥使,他向俾斯麦提出决斗,俾斯麦立即接受挑战。后来经人调解,更正记录,此事才算平息。

后来的继任奥使者也窜改会议记录,俾斯麦依然激烈抗议。奥使依照绅士礼仪要求决斗,并决定在附近森林中采用手枪决斗的方式。俾斯麦泰然自若地回答道:“何必去那么远的地方,就在这个庭院中决斗好了,现在我们身边就有枪,我可以马上叫大使馆的武官来做见证人,你也要立刻选定一个见证人,这样就齐备了。不过决斗前我有个要求,我得把这一切经过写信告诉国王,请你给我点时间,不然的话,世人会误认为我不循外交途径而以武力解决事情呢!”

说完俾斯麦立即提笔写信,奥使惊慌之余,俯首认错,取消了决斗之事,两人言归于好。身为普鲁士大使,行事稍有差池,便可能引起两国间的战事,俾斯麦屡次与奥使作对,当然了解其中的危险,但他依然以国家利益为重,可见他勇气过人。但是奥使没有借武力使他屈服,可见除了勇气,他还有过人的智慧。

当时一位奥使评论道:“他头脑明晰,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而且深谋远虑,行事彻底,是位可怕的人物!”

一次晚宴时,奥使见俾斯麦的胸前挂了许多勋章,故意问:“这么多勋章,是你在哪次战争中立功而得的呢?”俾斯麦以声震全场的口气大声说:“这些都是在法兰克福战争中立功而得的。”每当遇有这样的应酬谈论时,俾斯麦那过人的勇气、伶俐的口齿、聪明沉着的态度,都让人退避三舍。因此法兰克福会议渐渐变成了俾斯麦一人独演的舞台,奥使们一个个被他玩弄于股掌,而无力与之抗衡。

酝酿普奥战争

俾斯麦这种粗野的态度,并不被当时的外交界所接受。俾斯麦在法兰克福的名誉一天天下降,他与妻子乘马车出游时,甚至遭到路人的攻击,但俾斯麦对这一切一概不予理会。他认为世人的批评就像是天上的浮云,时聚时散,并不可靠,所以他不信任群众,看轻他们。

从法兰克福的经验中,俾斯麦体会到奥、普两国绝不能共存,因此他决心攻打奥国。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必须要拉拢一些国家,为此他费尽心思,最后决定拢络俄、法两大强国。

德国北部诸邦以普鲁士为中心,缔结关税同盟,这是统一德国的初步行动,对此奥地利想加以破坏,但是俾斯麦想办法很成功地排除了奥国的势力,当时他受到奥国朝野的严厉指责,但却得到了一位知己,那就是年仅22岁的新帝弗朗西斯·约瑟。

俾斯麦的另一个作为就是前往巴黎会见了拿破仑三世,这件事很大地影响了他在柏林的声誉,因为拿破仑三世是以革命手段夺取皇位的人,与他来往,等于承认欧洲的革命主义。俾斯麦早已下定决心,即使此举让普王不高兴,他仍要接近拿破仑三世。因为一旦普、奥宣战,很需要法国保持中立。相比之下,拿破仑三世以革命手段登上帝位的事已不再那么重要,这也是俾斯麦只重现实的处事态度。

俾斯麦会见拿破仑三世的时候,正是拿破仑三世威震欧陆、势不可当之时。俾斯麦改变了平日模棱两可的口吻,直截了当地与拿破仑三世讨论外交事务。

拿破仑三世问俾斯麦:“如果法奥开战,普鲁士会支持法国吗?”俾斯麦巧妙委婉地表示拒绝,“陛下对臣的信任让臣很是感激。在此臣宣誓绝不把此事告诉他人,虽然臣无权决定此事,但依臣的个人立场而言,普鲁士国王对于普、法联合之事可能不会同意。所以关于这件事,臣以为最好不要向本国报告,将有助于两国的友好关系。”俾斯麦觉得如果答应了拿破仑三世的请求,那法国日后会以干涉德意志问题为口实而参与其政事,同时他认为普、奥之战是兄弟之争,最好不要让别国介入。

俾斯麦的回答给拿破仑三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日后普、奥宣战时得到了法国的中立支持。当俾斯麦从巴黎返国后,就把拿破仑三世的意见报告给国王威廉四世,同时还建议招待拿破仑三世到柏林。这件事触怒了国王,此后俾斯麦渐失宠信,但他并不在意,因为他心中有个征服奥地利的大目标。拿破仑三世

驻俄大使

威廉四世精神错乱了,担任摄政王的威廉亲王已是60岁的老人了。摄政王一向站在反俾斯麦的立场,所以大家都以为他摄政后会疏远俾斯麦。但军人出身的摄政王不徇私情,关心国事,他知道俾斯麦的能力,所以召见了俾斯麦,派俾斯麦为驻俄大使。这项任命实际上是把俾斯麦放逐到了国外,因为在普鲁士,所有的外交官中法兰克福大使的地位最高。

俾斯麦根据过去8年的经验,详细报告法兰克福的会议情况,并强调普、奥难免一战的事实。他坚决地说:“这些问题迟早要用火与剑解决,此外别无他法!”他的语气深深感动了威廉亲王,而他的见解不久后便成为了普鲁士的外交方针。

俾斯麦在俄都住了3年,其中一半时间在旅行或住在柏林,他在外交界的才能也日渐被世人所重视,大家都认为任命他做首相的日子不远了,俾斯麦也使出了各种政治手腕,在摄政王身边建立自己的势力。

俾斯麦借着驻俄3年的机会开始研究俄国,俄帝是普鲁士摄政王的外甥,俄帝的母后是威廉亲王的姐姐,所以俄宫内充满了亲普之情,在加以克里米亚战争时,普鲁士保持中立态度,所以俄国上下对俾斯麦很感谢而大表欢迎。在俾斯麦出任首相兼外相的28年间,也一贯主张绝不与俄为敌的政策。拿破仑及威廉二世都是因为与俄为敌而灭亡的,俾斯麦当时就明白与这片茫茫的大自然做斗争,是徒劳无功且极为危险的。

俾斯麦前往俄都时,法国与萨丁尼亚联军在意大利北部打败了奥地利,普鲁士国内的舆论都认为应该援助同文同种的奥地利,但俾斯麦反对,他认为这是普鲁士打倒奥地利的大好时机,而现在普鲁士最需要的就是法国的友好中立。

摄政王及一般有识之士都认为俾斯麦是众多外交使臣中的佼佼者,大家一致认为由俾斯麦出任首相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事实上,首相的人选曾数度更替,却始终没轮到俾斯麦,这一切是王妃从中作梗,同时,俾斯麦的亲法政策也引起了摄政王的不满。

1861年1月,卧病的威廉四世崩逝,摄政王以63岁高龄登上王位。新王处境艰困,因为军人出身的新王一直希望扩充军备,但大多数议员和皇族反对他的政策,唯一支持他的是陆军司令。

这种情况下,新王在即位当天就想退位,陆军司令暗中为新王物色能处理此难局的适当人选。他想到了儿时一起长大的好友俾斯麦:“今天能够辅助国王达成扩充军备目的的只有俾斯麦。”所以他为新王提建议,召回俾斯麦出任首相兼外相,但新王却顾忌宫中的反对势力,只同意俾斯麦担任内相之职。

陆军司令立即拍发电报,催促俾斯麦回柏林。俾斯麦知道是出任内相,感到非常失望。他便写信回谢了陆军司令的好意,俾斯麦赌气没有回柏林,在他慢条斯理回到祖国后已失去了这个机会,新王连任他为内相的念头都打消了。不过当俾斯麦在温泉胜地巴登拜谒新王时,恰恰是新王在逃避一次暗杀危机,行刺的动机是因为国王无意统一德意志。善于把握机会的俾斯麦趁新王意志动摇之时,提出了他前年就已计划好的统一方案,并详细说明。

他的方案是将采纳自由主义者的部分建议,实行议会制度统一德意志。过去德意志诸邦君主极力反对德意志统一的原因是害怕丧失君权,而保守主义者的矛盾是想既保有君权政制又想国家统一,自由主义者则主张削弱数十位小邦君主的君权,建立德意志议会,让普鲁士国王做新德意志的元首。10年前,俾斯麦曾认为这是民众革命而极力反对,但如今他采纳了自由主义者的主张——建立德意志议会,由各邦推选的代表组成上议院,由人民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下议院。这个统一德意志的方案打动了新王的心。

出使巴黎

1862年,普鲁士内政日趋不稳,年底大选时,自由主义者获得全胜,国王扩充军备的愿望更无法实现,所以国王和议会间的冲突也无法解决,在这种恶劣的形势下,国王身边没有一位杰出人物,国王的处境很艰难。

同年春天,俾斯麦从俄都返回柏林时,国王还是不肯让步,俾斯麦连内相的职务都得不到。因此俾斯麦递上了辞呈,这是对国王发出的最后通牒,此方法俾斯麦以后用过数次,每次都很奏效。

提出辞职不到3个小时,俾斯麦便被任命为驻法大使。出使巴黎对俾斯麦而言是一大挫折,但他还是压抑住了心中的愤怒,毅然地接受了新任命。

俾斯麦被派驻巴黎的时间并不长,但就在这短短的时期内,却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是俾斯麦与拿破仑三世的会面。两人在林中并肩漫步,一位是声势如日中天的大国皇帝,一位是失意郁闷的小国大使。

拿破仑三世见四下无人,突然对俾斯麦说,“你们国王是否愿意与我国同盟?”这句话是个陷阱。俾斯麦立即接口道:“我国的国王对陛下个人有深厚的友谊,过去我国报纸上出现的反法论调,现在早已不见了,不过我认为同盟的事,必须要到真有必要而能使双方共同获益时才可行,同时我认为结盟应该有具体的动机与目的。”

法皇听了,同意了他的看法,并且说:“事情的发展是很难预料的,所以我们应早做准备。”然后建议法、普两国缔结外交同盟。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