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读本.中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20:32:20

点击下载

作者:方士华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读本.中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读本.中学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实施这个战略任务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

理想信念

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我们少年儿童教育全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编写和出版适合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通俗读物非常有必要。本书编纂的出发点正在于此。

本书利用一个个鲜活故事,传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使广大少年儿童不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直接的认知,而且能够增强他们学习榜样的动力,是他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选材料,也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

为了贴近少年儿童的实际和增强他们阅读互动的兴趣,本书还在故事之外,专门配有简明的图片和儿歌等,生动活泼、形象直观、互动参与、简单明了。

相信本书一定能够成为我们少年儿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本好书!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前进

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这是对我们每个青少年的基本政治要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体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

振兴中华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在不断失败又重新奋起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自觉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历史的比较和人民的选择中,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为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全民族的共同理想。

这一共同理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正确选择,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这一共同理想,描绘了我们美好生活的蓝图,展现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未来,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给全体中华儿女以巨大的激励和鼓舞。

这一共同理想,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团结一致,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纽带。

我们青少年朋友应该能够认同与自身利益密不可分的这一共同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马克思做主编为民请命

马克思,1818年公历5月5日生于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上。

1840年,普鲁士新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自由主义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须通过严格审查,大学失去学术自由。

但年轻的马克思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斗争……

1843年10月的一天,普鲁士的《莱茵报》上登出了一则招聘启事,内容是要招聘一位学识丰富的人来担任报社的主编。马克思像

招聘启事登出的当天,一个身穿西装、满脸络腮胡子的人来到编辑部。他的名字叫卡尔·马克思,看上去有40来岁,显得很稳重。可是,当报社老板问马克思的年龄时,才知道他只有25岁。“这么年轻,能当主编吗?”报社老板一边想一边犹豫地说:“马克思,虽然你给我们写过不少文章,质量也不错,可是你这么年轻,能担此重职吗?”

马克思微微一笑说:“先生,您的忧虑是无可非议的。可是,学识的高低与年龄无必然关系。请您耐心些,花5分钟看完我的应聘材料再说,您还可以考考我!”

于是,报社老板看起了马克思的应聘材料,当他知道马克思拥有耶拿大学哲学系的博士学位时,态度马上变了。他笑着说:“太抱歉了,请你原谅我刚才的失态。”

接着,报社老板拿出了聘书。聘请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

马克思认为,报刊应该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必须生活在人民之中,“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马克思上任不久,普鲁士的莱茵省议会讨论“林木盗窃”问题。谁是盗贼呢?议会认为是农民。

马克思立刻深入调查,很快就把事情搞清楚了。

原来,普鲁士西部有一片森林,一直都是当地农民的生活来源。

后来,几个贵族和地主强行霸占了,他们在森林里伐木开木材加工厂,却不允许农民去森林里捡树枝当柴烧,就连孩子们采草莓、蘑菇,也被认为是小偷。

这真是黑白颠倒!马克思愤愤不平地想,于是他写了许多文章登在《莱茵报》上,要求地主贵族把森林还给农民。

马克思坚决捍卫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反对剥夺群众使用公共树木的权利。

马克思指出,许多世纪以来,贫苦群众都在利用自然界的产物,这是他们的习惯权利。这种习惯权利是完全合法的,它比法律更有力量。贫苦群众使用林木,就是这种习惯权利之一。因此,禁止贫苦群众使用林木,就是损害他们的习惯权利,也就是对他们赤裸裸的剥夺。

普鲁士政府是保护贵族、地主的,他们立刻下令查封了《莱茵报》。

马克思从此认识到,无产者只有联合起来,通过武装斗争才能夺取胜利。

1848年2月,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64年他创立了“第一国际”,从此,国际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组织和行动纲领。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影响了全世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引领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雷锋做好事从不留姓名

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仅7岁就沦为孤儿。

新中国成立后,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后来,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又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

1959年8月,雷锋来到条件艰苦的鞍钢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报纸专门进行了报道。

参军后,雷锋努力钻研技术。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自炫,受到赞誉不骄傲,做了好事不留姓名。雷锋像

有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他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背着小孩儿的中年妇女。原来这名妇女从辽宁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都丢了。

雷锋连忙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眼含热泪地说:“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我叫解放军,家就在中国。”

5月的一天,雷锋冒雨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时多就起来,带了几个干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

路上,雷锋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牵着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想都没想,脱下身上的雨衣就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她们一起来到车站。

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直发抖,又把自己的贴身衬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们早饭没吃,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

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

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雷锋说:“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党和毛主席啊!”

一次,雷锋从安东回来,要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通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迈着,雷锋走上前去问道:“大娘,您到哪去?”

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

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用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您到抚顺。”

老人感动极了,一口一个好孩子地夸他。

进了车厢,他给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边,掏出刚买来的面包,塞了一个在大娘手里,老大娘往外推着说:“孩子,俺不饿,你吃吧!”“别客气,大娘,吃吧!先垫垫肚子。”“孩子”这个亲切的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他觉得就像母亲叫着自己小名似的那样亲切。他在老人身边,和老人唠开了家常。老人说,她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是第一次来,还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啊!说着,掏出一封信,雷锋接过一看,上面的地址他也不知道在哪里。

老大娘急切地问雷锋:“孩子,你知道这地方吗?”

雷锋虽然不知道地址在哪里,但雷锋知道老人找儿子的急切心情,就说:“大娘,您放心,我一定帮助你找到你的儿子。”

雷锋说到做到。到了抚顺,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大娘用地图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的儿子。

母子一见面,老大娘就对儿子说:“多亏了这位解放军,要不然,还找不到你呢!”母子一再感谢雷锋。

雷锋却说:“谢什么啊,这是我应该做的。”

雷锋就是选择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锋。因为他是我们的好榜样!

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在我们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人民。

雷锋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杨善洲不辞辛苦地为党工作

1988年3月,中国共产党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了,该好好休息一下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选择了另一种活法。这是一次还债,也是最后的报恩。

杨善洲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说过的话就要兑现,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

杨善洲退休的第三天,他卷起铺盖,当晚就赶到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不辞辛苦的杨善洲

第二天,他带领着从各方调集来的15个人,雇上18匹马,驮着被褥、锅碗瓢盆、砍刀镢头,一鼓作气上了山。

晚上,他们搭起草棚,挖出炉灶,点起篝火,召开了大山上的第一个火塘会议,作出计划,第一年种树10000棵。当天夜里,狂风四起,大雨瓢泼,窝棚被掀翻,炉灶泡了汤,一群人只好钻到马鞍子底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杨善洲的大亮山植树造林就这样开始了。“好个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着栗炭火,后面积起马牙霜”。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住下来,成为第一考验。

最初用树枝搭的窝棚,不到半年就被风吹烂了。他们又修建起40间油毛毡棚,冬天冷,夏天闷热,碰上下雨,被窝经常被淋湿。上山几年,杨善洲患了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夜深人静,人们常常听到他阵阵咳嗽声从毡棚里传出。

没有路,他们往山上运苗子和物资都是马驮人扛,杨善洲常常一边赶着马,一边挑副担子,在山里一走就是大半天。

1992年,林场建起了砖瓦房,职工们首先想到了杨善洲,可他死活也不住,他说:“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什么?”

最后硬是把房子让给了新来的技术员,自己仍住在油毛毡棚里,一住就是9年,直至全部人搬进了砖瓦房。

每年的端阳花节,是保山地区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杨善洲就发动全场职工,一起到街上捡果核,成了花市上一道“另类”风景。

有认识他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

他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大亮山上,在杨善洲住过的油毛毡窝棚里,他的全部家当是:一张床、一张学生用的书桌、两个小坐凳、一个火盆;火盆上架着锅架,锅架上是一把熏满火烟的烧水壶,旁边是用来煮药的两个小锅,4个小碗摆放在桌上;火塘边的墙旮旯摆放着雨伞、蓑衣、马灯、手锤、砍刀、板锄、镐、钉耙、油纸帽;床头挂着水准仪、黄布帽、草帽、手套、袖套、围腰;床脚下一双黄胶鞋、一双翻毛皮鞋、一双拖鞋,墙壁上两条用旧的毛巾。

窝棚外面,是20年前他从地委宿舍移栽过来的雪松盆景。4棵雪松如今已经有七八米高,显得格外挺拔坚强。这是杨善洲最爱的树种……

为种树造林,杨善洲倾注了多少心血与艰辛,大亮山知道,每一棵树也知道,每一片绿荫都知道。

1999年,杨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树杈时,一脚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书记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后,他拄着拐棍,又走进了大亮山。

有人说,何必自讨苦吃?

杨善洲回答:“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22年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56000亩人工造林、16000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100亩美国山核桃……

杨善洲走了,不仅给家乡人民留下了郁郁葱葱的山林,更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爱国爱民

爱国精神促团结进步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我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植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相融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贯穿于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渗透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献身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使中国走向了繁荣富强,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的中国。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爱国主义还必然表现在维护祖国统一上。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径,都将遭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我们青少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须继承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特点。

我们青少年朋友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发扬“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我们青少年要深入了解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们青少年要以开放的精神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善于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吸取营养,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以昂扬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

弘扬民族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也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

弘扬民族精神,更多地表现在我们青少年朋友的日常生活中。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

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弘扬者,都应当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化作励志图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

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多千米,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

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一位。

1905年,清朝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至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詹天佑雕像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3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竖井开凿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这样一来,6个工作面可以同时施工,大大缩短了工期。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变成拉,原先拉的火车头变成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京张铁路不满4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计划提早了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

好书记焦裕禄一心为民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闪光的名字———焦裕禄。

焦裕禄担任县委书记的兰考县,是个靠国家救济的贫困县。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1962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至历史的最低水平。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除夕夜,刚上任不久的焦裕禄和县委领导一班人来到兰考县火车站。

看到一群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准备外出逃荒的农民,焦裕禄说:“党把兰考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害,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呀!”

焦裕禄立志改变灾区面貌。

焦裕禄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概万千。他说:“兰考的人民有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有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像在108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焦裕禄身体力行,无论工作多忙,总是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他经常开襟解怀,卷起裤腿和群众一起干活,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

他经常和群众一起翻地、封沙丘、种泡桐、挖河渠……

就在县委决定他住院治疗的前几天,他还挥舞铁掀在红庙公社葡萄架大队和群众一起劳动。因此,他经常要求下乡的干部要带劳动工具和行李。

焦裕禄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他说:“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要把这些钱用到改变兰考面貌的伟大事业上去,用到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上去。”

焦裕禄还经常教育子女多干脏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穿衣要朴素,生活要节俭。

有一次,焦裕禄发现大儿子去看戏,问道:“戏票哪来的?”

孩子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没有。叔叔问我是谁?我说焦书记是我爸爸,收票叔叔没有收票就让我进去了”。

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

后来,他又专门起草了一个《干部十不准》的文件,规定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这个《干部十不准》的通知,是一份既平常又不平常的通知。说它平常,是因为《干部十不准》所规定的每一条,都是每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时刻应该想到的,做到的起码准则;说它不平常,是因为《干部十不准》所规定的每一条准则,都闪耀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对特权思想的有力批判。

焦裕禄把职位看做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职权看做是受人民的委托,为革命掌权。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无私的崇高革命精神的表现。

焦裕禄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

焦裕禄就是这样一心想着人民……

孔繁森甘做人民好公仆

1979年5月,孔繁森服从党组织安排,从山东奔赴西藏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学会了骑马,熟悉了藏语。他每到生个地方,就访贫问苦,和人民群众一起劳动,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孔繁森塑像

有一次,孔繁森在看望牧民的途中,由于路陡雪滑,他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当时就昏迷过去。当地藏族群众抬着他,在冰天雪地里跑了30多千米,送到县医院抢救。他昏迷了七天七夜,才转危为安。

1992年,拉萨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在那里,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3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

孔繁森将他们带回拉萨,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年幼的孩子常在夜里尿床,他就不厌其烦地换洗床单。节假日里只要有空,他就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

过重的生活负担,加之孔繁森每次下乡,还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个月刚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

为了给孩子们增加营养,他悄悄地来到了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护士不认识孔繁森,认为他年纪已大,不适合献血。他就恳求护士:“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

护士见孔繁森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他的请求。

他先后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共收取医院按规定付给的营养费900元,都用于了和孩子们生活补贴。900毫升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后来,市长格桑顿珠见孔繁森负担太重,就领走了曲尼。

1994年年初,正当孔繁森带领全地区人民为实现阿里发展的宏伟蓝图而奋斗时,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

在孔繁森的带领下,地委和行署迅速组织了10多个工作组分赴各灾区。

顶风冒雪,孔繁森背着他每次下乡都随身携带的小药箱,走村串户,慰问受灾群众,给被冻伤的牧民们看病。他当兵时曾在部队医院工作过,精通一些医疗知识。到西藏工作后,为了解决当地缺医少药的困难,每次下乡前,他都要买上几百块钱的药,为农牧民看病治病。

一次,有位70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发作,浓痰堵塞了咽喉,危在旦夕。当时,没有其他医疗器械可用,孔繁森就将听诊器的胶管伸进老人嘴里,又对着胶管将痰一口一口地吸出来,然后又为老人打针服药,直至转危为安。

这一天,雪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紧。长时间的高山反应,持续不断的超负荷工作,使孔繁森本来就带病的身体更加虚弱。他感到眼前阵阵发黑,身上不住地冒虚汗,但还是坚持着给每个冻伤的牧民做了检查。

尔后,又把解决曲仓乡受灾牧民的搬迁、转场和买牛的资金及口粮、油料等问题研究落实,一直忙至凌晨2时多,才躺下休息。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完成任务返回西藏阿里地区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6元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孔繁森就是这样,视人民为父母,为西藏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受到当地群众拥戴,被藏民称为“雪山的儿子”。

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遵纪守法指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纪律和法律。遵纪守法是我们每个青少年朋友应尽的义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遵纪守法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之一,胡锦涛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为基础。

遵纪守法是我们青少年朋友维护和发展自身权益的条件,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保障。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每一个青少年都应当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依法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自身权益。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每一个青少年都应当富有正义感,敢于同违法乱纪、危害社会的现象作斗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让遵纪守法成为我们的荣誉。

遵纪守法是我们每个青少年朋友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一个国家即使经济实力再强,假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遵纪守法的国民,仍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文明、强大的国家,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我们离真正的强盛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构建起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框架,普法教育也搞了多年,但实事求是地讲,“遵纪守法”4个字还远没有成为所有公民的自觉行动。

应该说,我们这个5000年的文明古国,虽然距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国家尚需时日,但却并不缺少建立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道德传承。

为了建立良好社会秩序,人人都应当遵纪守法。在人民当家做主的现代中国,法律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制定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的基本意志,我们更应当自觉遵守和维护。

什么时候,我们国家不仅经济实力足够强大了,而且“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也真正成为一种被全社会广泛认同、自觉追求的公共时尚时,中华民族的实力才能软硬兼备,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遵纪守法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和义务,是保持社会和谐安宁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社会。在民主法治的背景下,违法乱纪就是践踏民意,危害社会。有人似乎觉得违法乱纪可以捡便宜、捞好处,所以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甚至沾沾自喜于钻一下法纪的空子。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玩火行为。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一代。

郑培民做官两袖清风

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一生为党的事业奋斗,临终以3件遗物和一句遗言让无数人感动。这3件遗物是:一个防腐账本、一本廉政纪录和几十本日记。郑培民塑像

郑培民最后的遗言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不要闯红灯。”

这平平常常的5个字,正是郑培民一生人格最好的诠释。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老百姓眼里,郑培民就是个在廉政问题上一辈子清清白白、只做好事的人。

对于下级单位送的礼物,郑培民从来是能拒就拒,或让秘书去退。

集邮是郑培民唯一的爱好,但他这个爱好也绝对保密,生怕有人投其所好。

在湖南省,无论是调离湘潭还是调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郑培民总是挑选在早晨未上班时悄悄离去,事先也不告诉周围人。他不想惊扰大家,也怕可能送来的人情礼。

郑培民记日记的习惯是大学时养成的。走上领导岗位,这个“一日三省”的习惯细分为备忘录、工作笔记和日记。他收到的每一笔稿费,数额、收到的时间及发放单位都在工作笔记上有详细记录,稿费的出路只有一个:交秘书登记收存。

郑培民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工作时的日记有这样两段:“这次回湘潭度春节,我谢绝了办公室派车送我的盛情,同时谢绝了办公室要为我报销路费的好意。坚持自费返家,往返火车票近80元,自己掏腰包。有人讲我太板,我想,宁肯自己吃亏,对自己严格要求,是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做到的。”“在吉首市给两个孩子分别定做了一件羽绒上衣,这是我给孩子们买东西中最大的一次,计247?61元。不占企业的一点便宜。”

从20世纪80年代起,郑培民就先后担任市委书记、州委书记、副省长、省委副书记;又曾长期分管全省农业、文教、政法和党群工作,可谓位高权重,但他总强调,“情浓钱淡,永葆清白”,“君子之交淡如水”。“对待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郑培民写得清楚,做得更明白。

郑培民的儿子在湘潭大学读书时,有一次爸爸从长沙去六七十千米外的湘潭开会,正在家中休假的孩子,便想搭便车去学校。谁知郑培民一上车,看到已坐在车里的儿子,立即严词厉色、毫不留情地把孩子从车上轰了下来。

郑培民曾这样鼓励自己的孩子读书上进:“与其我留给你们财富,不如给你们留下创造财富的能力。读书就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2002年3月11日,郑培民被抽调到北京参加中央干部考察组,工作中急性心肌梗死突发。在赶往北京医院的路上,他已无力地倒在秘书肩膀上,嘴里还在嘱咐司机:“不要闯红灯”。

郑培民经常念叨的4句话,“大浪淘沙,警钟长鸣,不忘宗旨,永葆本色”,已经变成精神遗产,留给了后人。

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

郑培民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德风范,在人民心里树立起一座公正廉洁为民的丰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