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育美好人性(“人民教育家论坛”文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05:34:04

点击下载

作者:陈玉琨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育:培育美好人性(“人民教育家论坛”文库)

教育:培育美好人性(“人民教育家论坛”文库)试读:

总序

(一)

这是一部扎根于中国大地的“草根”教育学,作者是一批奋战在一线的现任中学校长。为不断完善中国的教育,他们一直在苦苦思索着“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办出真正的教育”。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中国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也急需中国教育工作者对这些问题给出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答案。

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

校长是学校教育的践行者,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决定着教育的样式。糊涂的校长办糊涂的教育,自觉的校长办自觉的教育。为此,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始终把提升校长的教育自觉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使命,并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培训中心的各类培训班,尤其是高级研究班,参加的校长也都把提升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作为学习的首要任务。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已经成了我国一批教育先行者的追求。

全国第一期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班长,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坚信:“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哪里?只有搞清这些问题,我们工作的目标、价值和意义才能更明确。……学校的使命是如此重要,它直指学校的存在理由与价值追求;使命是校园的灵魂,它让每一个前行的人听到有力的召唤,看到光明的指引。”

东北师大附中校长李桢则对此作了理论的回答。她说:“‘自觉’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主体表征,‘自’是主体性的表述,‘觉’是内心的觉悟和自我意识的主动觉醒与成熟。”她进一步指出:“自觉教育的内在含义,就是真正给予学生这个特殊阶段的‘人’以符合规律的教育,也就是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结合点上寻找中学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兴教当以百年计,育人当为百年谋

在今天的中国,“教育是什么?”是一个在马路上随意找一个人就能谈出一大堆见解的问题,当然,一百个人可能谈出几百种理解,一个人上午谈的与下午谈的就可能很不一样,前面谈的与后面谈的也会自相矛盾。尽管如此,可以肯定的是:“升学”是绝大多数人在谈教育时绕不开的关键词。对于中学校长来说,“升学”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办学校过程中的实践问题。初中面临的是“中考”,高中直面的是“高考”。面临着政府的、社会的、家长的巨大压力,于是,教育就变成了应付考试的教育。“应试教育”也由此得名。在一个充满浮躁与短视的社会氛围中,“反教育”与“假教育”盛行。

所谓“反教育”就是违反规律的、认“分”不认“人”的教育。拔苗助长,无视孩子的兴趣,忽视孩子的人格。说到底,反教育就是不把人当人的教育。在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本意。

所谓“假教育”就是行教育之名,收自己名利之实的“教育”。浙江杭州长河高级中学校长陈立群说,对孩子的爱有“真爱”与“假爱”之分。假爱:名曰爱学生,实则爱自己,教师把学生的成绩当作捞取自己名利的工具,校长把学校当跳板,贩卖文凭是假教育的典型。

对教育的这些问题,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绪培有非常深刻的论述。对他的见解,本人深有同感。

于是,社会呼唤着“正教育”与“真教育”。怎样才能办出真正的教育?“正教育”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教育。江苏省锡山高中唐江澎校长指出:兴教当以百年计,育人当为百年谋!这些话语载荷着中华民族的认识智慧与厚重文化,历经千载传承至今,给了我们一种谋划教育的眼界、一种思考教育的角度、一种认识教育价值的历史尺度、一种判断教育功效的时间标准。一派大气,视域宏阔!如果说中国当今教育还有许多饱受诟病的地方,积弊之由大概多是以眼前之虑替代了百年大计,用稻粱之谋遮蔽了生命之树,急近功利的倾向让本来雍容大度的教育变得短视、浮躁、萎靡。为此,唐江澎校长特别呼吁:要“把‘人的成全’作为教育的至上追求”。“正教育”是“与祖国共命运”的教育。关于“教育为什么”的问题,杭州二中叶翠微校长借用该校“赤子之钟”的一段铭文作了回答:“我们在此铭心相约:一切皆不能将我和祖国的命运分开,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是金钱,还是权势,是疾病,还是劳累。”在题为“铭心相约:与祖国共命运,让师生心连心”一文中,他强调:“‘铭心相约’意味着师生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意味着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呼吸;意味着学子们承担了为民族复兴和天下大同而求索奋斗的责任。”“正教育”是为了孩子成长的教育。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面对的是一批朴实无华的孩子。该校校长夏强深深地体会到:社会需要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然而,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与创新拔尖人才相比,我们周围更多的是平凡普通的人,他们说不上多么富有,有多高地位,但却以干净得体的衣着、礼貌谦恭的态度感染他人;他们说不上才华横溢、学识丰富,但却明事理,懂得关心温暖他人;他们活得幸福知足,虽然说不上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起着多大作用,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好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和谐音符、重要基础。基础教育阶段是为学生持久发展奠基的过程,初中三年可以影响孩子一生。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夏强校长提出“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的教育理念,并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守着这个教育的真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教育”也是回归生活的教育。深圳市前海学校校长程显栋说:“教育无小事,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其实,教育也没有多少大事,这也同样是被我们一天天的教育生活证明了的。为此,让学生过好每一天就成了学校教职员工的共同追求。”“教育是什么?”根据他的理解,教育“就是一排排高大的芭蕉树下的雕像,就是绿色草坪上铺满的鲜花,就是那阔叶树下自由欢畅游动的金鱼,就是那宣传栏里一张张孩子们的书画、海报,像一首首凝固的音乐,浸润着孩子们的灵魂”。于是,学校把该做的事变成好玩的事,用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学习。

教育是人社会化的过程,是基于孩子的实际,引领孩子发展的社会活动。然而,现代的不少学校为孩子确定的是虚幻的理想,让孩子在过度的竞争中过着变态的生活,强加给孩子的是过重的课业与心理负担,缺乏对孩子本性的关怀。这种教育是扭曲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正教育”呼唤“真教育”。“真教育”拒绝任何人把教育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它把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学生的成果当作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才是“真教育”的真谛。

教育执着于真善美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批先行者积极探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之路,创造了一批富有启示意义的素质教育模式,其中,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倡导的“本真、唯美与超然的诗性教育”、唐山市开滦一中校长张丽钧的“追求美的教育”、浙江省杭州长河高中校长陈立群的“爱与责任的教育”、上海市曹杨二中校长王洋的“文理相通,人文引领的博雅教育”以及河南省新乡市第十中学校长马玉芬的“阳光育人,多元发展的教育”等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柳袁照说:“诗性,是美好的,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是一种审美境界,也是一种道德境界,融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为一体。它是一种对高尚优美的人格的向往,也是受教育者的情不自禁的追寻。‘诗性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以‘浸润’为特征的教育,它让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流露和呈现。”

张丽钧说:“教育工作者要做一个美的‘布道者’。懂得教育之美,理解教育之美,并执着于教育之美。追求美的教育就是要以对教育美的理解,实现教育对美的追求;以教育对美的追求,丰富及完善教育之美。”

陈立群说:“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爱是教育的内在动力,而责任则是个体对外在社会规定与内在自我要求的意识与实践行为。教育需要责任,也需要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区分了教育中的“真爱”、“假爱”、“错爱”以及每一种不同的爱的相应责任表达。长河高中立足于爱与责任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走出一条从创办宏志班到提炼宏志精神,从宏志精神的迁移到精神教育的成功之路。

王洋说:“教育必须尽力让学生感悟人生真谛,诸如生命与生活、幸福与自由、个性与尊严等,增强对人生本质和价值的理解,寻找现实生活永恒的精神支柱,挖掘个人前进的不竭动力。”为此,他认为,“文理相通、人文引领”的博雅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体现,他倡导引导学生自我完善的人文追求;期望从师生的德性锤炼开始,让师生成为有思想、灵魂和判断能力、有人类共同理想和普世价值的文化人;期望通过博雅教育引导学生不要过分地追求功利,而是要淡泊名利成为精神高贵的自由人。

马玉芬说,我们确立“阳光育人”,志在把学校打造成充满理想和热情的学校,使师生人人都有内在的生命活力;努力营造阳光和谐校园,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乐土,学生成长的乐园。阳光是多彩的,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多彩的统一。单一的发展不可能是阳光的,也是违背人性的。确立“多元发展”目的是给每一位教师搭建多元发展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成长的一片天空。充分挖掘每个师生的潜能,充分张扬每个师生的个性,努力铸造每个师生的成功。

这是一线校长对教育的理解!一篇序言在有限的篇幅里不可能对本部丛书的每篇论文都作出概括。不过我相信,无论本序言中提到的还是没有提到的论文,它们都是独特的,对我们当下的教育都会有启示意义。(二)

本部丛书是“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成果的展示。“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是教育部为培养一批能引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家型校长而举办的高层次校长研究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造就社会需要的大批合格人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迫切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家办学问题逐步受到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一问题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1996年,江泽民同志强调“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教育家”。2006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先后四次发表关于教育家和教育家办学的讲话。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又提出:“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在促进我国教育发展专门举行的教育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大批教育家的重要性。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家和教育家办学问题的重视,不仅反映了国家对我国教育形势和任务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说出了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因而受到我国教育界的热烈欢迎和热情回应。教育部对“教育家办学”问题非常重视,将培养造就大批教育家型校长、促进教育家办学局面的早日形成作为促进我国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2007年3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提出:“举办实施素质教育高级研究班等班次,培养一批引领中小学校改革发展的专家型校长,努力造就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带头人。”2007年5月18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执行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更明确提出:“提倡教育家办学。选拔一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能力突出、潜心办学的优秀人才担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领导。改进对学校主要领导干部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学校发展与改革的能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力”。教育家办学由此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成为促进我国教育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重大政策措施。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提倡教育家办学”的要求和《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精神,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教育家型校长成长,储备教育家型校长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教育家办学”的格局,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教育部人事司作出了相应的工作部署。2009年4月23日,教育部人事司原副司长吕玉刚在武汉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研讨会”讲话中,将“以培养造就教育家型校长为目的的高级研修培训”作为“贯彻全国干教会精神,扎实推进大规模校长培训工作”的重大措施,并提出“为促进教育家型校长成长和储备教育家型校长后备人才,依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和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连续5年每年遴选一批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校长,通过名师指导、境内外访学、立项研究、资助出版等形式,进行为期1~3年的重点培养,努力造就一批教育家型的杰出校长”。

根据教育部人事司的工作部署和有关指示精神,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从2009年初开始筹办“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并于同年月正式开班。

在全国首期“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开学典礼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称之为家的,如企业家,可以说这样的称谓现在并不少见,但是现在很少有人将教育工作者称为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他们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成果,没有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承认,其影响不能在更大范围内产生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成功的做法,往往被社会追捧,也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我们对教育家的认可。”李卫红坚定地认为:“让教育家去实践教育和管理教育,让他们真正成为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成为教育思想的创造者、教育实践发展的引领者、指导者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她说:“中学校长培训至今已经有20年的历史,20年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活跃在我们祖国各地,特别是名校的优秀校长。所以在20年后,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办这个高级研究班,是非常适时的,完全有能力办好的。如果说,在20年前就办这样的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或许还有些早,那么20年后的今天是完全可以办好的。”

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正是根据教育部与教育部人事司的指示,为在我国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长而进行的研究活动。这一活动受到了全国中学校长的欢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也逐步显现出了一定的成效。(三)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一直认为,教育家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仅仅依靠培训是不可能培养教育家与教育家型校长的。但是,培训确实能为校长走向教育家提供一定的帮助。这些帮助主要是:

第一,理论的支持。理论是千百年来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与实验基础上对教育活动理性概括的结果。如果能与实践结合起来,它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会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第二,交流的平台。校长与校长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是校长观念提升,能力提高的最好途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聚集了一批全国最优秀的校长,在这一平台上,校长之间的交流对校长思想的升华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第三,反思的机会。反思是人对自己以往工作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再认识的过程。在1—3年学习的过程中,校长有机会认真总结自己的工作,梳理自己的思想,在规律性水平上重新认识教育,以著书立说的方式呈现自己的研究结果。这无论对校长自身还是对其他校长都有促进作用。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理清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校长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我们的研究,一个校长(同样也适用于教师)成为教育家要经历下述三个阶段:

1.先成才(Being A Qualified Educator):先成才意味着要成为教育家,首先要成为教育领域的专门人才。教师要成为合格的教师,校长要成为合格的校长,他们要熟悉教育的规律,懂得国家的教育方针,知晓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与教学的经验,校长还要具有一定的学校行政与管理的经验,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能力去完成自己所承担的教育或管理工作。其承担的工作能使学生、同事、社会各界与政府领导满意。

2.后成名(Being An Advanced Educator):成为合格教师或合格校长后,基于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专注和付出,凭借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教育智慧,校长与教师都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办学绩效,在同行中和社会上享有广泛的声誉,为他人所敬仰。社会各界对他们办学成效的认可,使他们当之无愧地成为“名师”或“名校长”。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名师”或“名校长”的称号不是来自上级行政部门的加封,也不是学术职务评定的结果,这些称号来自社会的认可,来自同行的认可,“名校长”或“名教师”的称号具有较强的民间色彩。然而,这种民间的认可要比官方的承认更具权威性和影响力。

3.再成家(Being A Great Educator):不同于“名师”或“名校长”,教育家型的教师或校长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他们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是能够示范与迁移的,是能够带动、引领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时代教育发展的。这就是教育家的价值:他不只是在办一所学校,而是通过一所学校带动一个地区甚或一个时代的教育。

正是基于对教育家这种巨大社会价值的认识,近年来,浙江省、江苏省与吉林省等地正在分别实施“浙派教育家共同体”建设、“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与“吉林省杰出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工程”等工作,他们选拔一批特级教师及办学成效显著、有办学追求的中小学校长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长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具有鲜明教育风格的人民教育家。

此外,由上海市教委、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三地联合举办的“长三角地区中小学名校长培训班”也于2010年委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牵头,联合江苏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浙江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举办。

根据教育家成长的规律,教育部中学行政培训中心十分重视名校长教育思想的提炼。可以说,在为期1—3年的高研班培训期间,其核心工作就是为了这些校长早出思想并出好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其培训要点有:

1.隐性知识显性化。众所周知,人所知的往往比其所能说的与写的要多得多。在我国的校长队伍中,校长们具有大量的隐性智慧,如何将其潜在的、隐性的知识显性化,是培训的重点之一。每位校长在办教育、抓管理过程中都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知识当然有不少是隐性且不能言传的。我们承认“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知识的客观存在。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其中绝大部分只要我们仔细加以梳理是可以显性表述的,是可以用文字或口语的形式加以传播的。当然,这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所以很多人就以“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为由来加以搪塞。针对这一情况,“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把将校长“可意会的知识”转化为“可言传的知识”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帮助校长提炼思想,明晰理念。这就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个别知识普遍化。规律总是具体的,与一定条件相联系的。为此,按教育规律办学,就要排除偶然性的影响,个别知识的普遍化就是不断地排除偶然性,从而不断逼近教育本质与规律的过程。校长在办学中的诸多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个别知识普遍化就是要校长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和厘清这些问题的重要过程。其结果就是校长能更为坚定地坚守教育的规律,使其成果能有更大的推广价值。

3.零散知识系统化。办学过程中,校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体系,如果不把这些知识加以系统整理,那么校长的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做法,只能停留在“做法与想法”上。零散知识系统化则使校长的办学思想成为体系,使其他学校能够借鉴其思想,从而在自己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模式,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套一些所谓“成功的做法”。“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开班已经两年多,至今已有25位校长做了办学思想的介绍。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这些校长的思想一批比一批成熟,认识一批比一批深刻。“人民教育家论坛·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究”是开放性的论坛,相信以后还会有更优秀的校长登上这一论坛,发表他们更有质量的成果!陈玉琨2011年10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之夜于丽娃河畔

面向全体,全面培养领袖才能—清华附中的教育使命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王殿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谈到高中阶段教育时强调:要“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发现、发掘与发展学生的领袖潜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途径,是我们高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清华附中多年来立足多元成功的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领袖才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观点的澄清:领袖、领袖才能与领袖人才及其培养

纵观人类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杰出人才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领袖可以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的发展,甚至能对全世界和全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同样,各个领域的大师们也可以引领一个甚至若干个领域的巨变。大师和领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时代发展的引领者。要成为领袖,需要具备一定的天赋和潜质,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离不开社会的影响,更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培养。领袖的成长不完全依靠教育,但是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培养模式,一定有利于领袖的成长。而不适当的教育则很容易埋没具有领袖潜质的学生。

为能说明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几个概念作些讨论。(一)领袖“领袖”原意是指衣服上的领口和袖口,这两处因与皮肤直接接触,摩擦比较多,容易起毛破损,所以古人制衣时,均单独用料,并镶以金边。后来引申为同类人物中的表率和突出者。由此可见,领袖应当是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和不同群体之中的杰出者。

许多人对“领袖”这个词比较敏感,容易理解为“政治领袖”。我们说的领袖,是指在各行各业中热爱自己的工作、卓有成就,并引领行业发展的人。用流行的话语来说,就是这个行业或者领域中的杰出人才、拔尖人才。(二)领袖素质与才能

领袖应当具有哪些基本素质与才能?这是个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觉得,领袖人才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素质与才能:

第一,高远的理想。纵观历史,领袖都有远大的抱负;

第二,高尚的品格。保持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高尚的情操;

第三,出众的才能。业务能力突出,而让众人信服和追随;

第四,超常的耐力。能够适应时局的起落变化,不怕挫折,坚韧刚毅;

第五,服务的意识。懂得如何服务他人,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三)领袖人才

领袖人才就是具有领袖素质和才能的人。领袖人才与领袖又有很大的不同,领袖人才并不一定是领袖,也不一定能成为领袖。但是,领袖应该是具有领袖才能的人,是领袖人才。不能简单的把“领袖”和“领袖人才”等同起来,更不能把“领袖”与“政府官员”等同起来。(四)关于领袖素质与领袖人才培养的几个基本观点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的体会是:

第一,每个学生都在某一或某些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领袖素质与领袖才能。有的可能在社会活动,有的可能在科学研究,有的可能在工程技术等不同方面有着潜在的领袖素质与才能。

第二,不同的教育对学生领袖素质与才能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优质教育有助于学生领袖素质与才能的发现与发展;劣质教育则可能压抑与埋没学生的领袖素质与才能。

第三,所谓“名校”就是善于发现、发掘并发展学生才能的学校。

第四,教育要面向全体、追求公平。但是,面向全体、追求公平的教育不应当是标准化、同质化、平庸化的教育。忽视学生领袖素质与才能的培养,对极大地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真正实行人才强国的战略非常不利。我们缺少的是具有拔尖创新能力的“领袖人才”。我们缺少优秀的士兵,更缺乏能引领发展的杰出将帅。作为国家与地方的名校应当主动地承担起培养杰出人才的任务,为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领袖人才奠基。

当然,在中学阶段,也许使用“领袖人物”比用“领袖人才”更加贴切。中学主要在于发现学生的领袖素质,培养学生的领袖才能。

二、名校的使命:培养领袖才能,为领袖人才奠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校长,我思考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学校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只有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工作的目标、价值和意义才能更明确。学校使命应该是国家、民族、社会赋予学校的责任与学校对这些责任的担当。学校的使命既要传承历史,也要激励和面对当下,更要前瞻未来、面向世界。学校的使命是如此重要,它直指学校的存在理由与价值追求;使命是校园的灵魂,它让每一个前行的人听到有力的召唤、看到光明的指引。

简单而宏观地讲,每个学校的使命应该都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但是,每个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校情况不同,社会行业分工对人才的需求也千差万别。所以,同样的学校使命可以有不一样的学校特色。没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就无法适应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我特别赞成陈玉琨教授所说的一句话:“办学要办奥运会,教育不搞世界杯。”世界杯只有一个唯一的冠军是胜利者,其他都是失败者;而奥运会体育项目众多,各路豪杰均有用武之地,而且设有金、银、铜牌,成功者众多。所以,学校只有如《规划纲要》所倡导的那样,走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只有为不同潜质、兴趣的孩子提供了适应其个性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多样化的杰出人才,才能满足国家发展壮大的需求。

我以为,我国的各类著名中学,必须把为国家所需要的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奠基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要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让自己的学生具有领袖那样的气概,具有领袖那样的坚韧刚毅,具有领袖那样的卓越追求,具有领袖那样的素质修为。(一)实践的呼唤

中国正面临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的转变。当前全球面临的金融危机要求中国加速经济的转型。以往单靠劳动密集的发展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我们不能不考虑:只靠简单的、没有核心技术的“代工厂”,中国的经济还能持续地高速发展吗?建设创新大国需要有一大批在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这些领军人物就是各行各业的领袖。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此外,多元智能理论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践都告诉我们:学生是有差异的。差异是宝贵的教育财富,是学校应该而且可能办出特色的基础。我们都知道多元智能理论。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智力类型方面有突出的才能和潜力。如果承认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就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必须彻底改变对学生的培养和评价机制。允许学生多元成功,多元卓越。所谓多元成功,不是多方面成功,更不是全面成功,而是选择自己的智力优势方向、感兴趣的方向去努力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作为学校教育,就要肩负着发现学生智力优势方向,为学生实现多元成功创设平台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在某些方面极为优秀的杰出人才,使他们某方面的领袖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基础教育问题很多,所以基础教育的发展机遇也很多。当我们说,学生是有差异的,其实这就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来关注未来精英、大师和领袖的培养?想到这个问题是必然的,但是提出这个问题和讨论这个问题却需要勇气,而且需要很大的勇气。第一,容易被误认为与教育公平的理念相矛盾;第二,容易被误认为很狂妄,不自量力。但是,面对今天的教育危机,总需要有人敢于公开站起来,勇敢面对“钱学森之问”。现在大家都认可,教育公平是指享受教育的机会公平,承认学生潜质的差异,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公平。许多人把教育公平片面的理解为一个标准的杠铃,学生们都要去举这个杠铃。让永远也无法举起这个杠铃的孩子天天试图去举起,天天灰心丧气,失去自信;让能轻松举起这个杠铃的学生也天天重复举,以至于失去兴趣。教育和培养好一个杰出人才很难,但是,不适当的教育耽误甚至毁掉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却很容易。

一个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一生就如一场持久战。培养人才就如一场马拉松式的接力赛。这个接力赛是换接力棒、换运动场,不换人。一个学生,如果把培养看成是接力棒,学校看作是运动场,那么,整个从小到大的培养过程,就是一棒接一棒地传递着,一个运动场到一个运动场地跑动着。许多时候,我们把每一段都视作一次短跑,一次决赛,让孩子全力以赴去冲刺,去冲高分,去冲状元,完全没有整体概念。如此反复,我们耽误了太多富有天赋的孩子。

一个杰出的人才,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往往就在一两个领域之中,人才最重要的是有特长、有专长,在某一领域是领袖。但是,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培养、评价和选拔都采用N项全能,必须让孩子全面发展,样样精通。教育方针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里的智育中的知识学习应当全面,但是,并不一定非要科科卓越。在一定意义上而言,每科都全面远不如每科都合格而某一科极其突出更有意义。但是,现行评价和选拔机制的导向是全面优秀,而不是全面合格、专项卓越。(二)国际的经验

美国是公认的教育普及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但是,美国依然十分重视英才培养。美国的各行各业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但是其领军人物基本上都是美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美国能培养出如此众多的英才绝非偶然。美国的教育体系是多元化的,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每个州都有自己不同的教育制度。虽然许多课程也有国家标准,但是,这些标准也仅是参考性、选择性的,并不是强制性的。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教育开始普及,但是,在普及的同时,联邦政府就通过了特殊的方案,设立专门的资金用于培养数学、科学和外语等方面的天才学生,20世纪70年代还专门设立了天才儿童教育处,甚至就天才儿童的培养专门立法。美国在大学和中学教育衔接方面也很有自己的传统特色,有非常完备的大学先修课程(即AP课程)体系。尤其建立了一些非常出色的科技高中,为杰出人才培养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位于弗吉尼亚州Fairfax郡的杰弗逊科技高中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所。这个学校提出要“培养21世纪有责任感的公民和领袖”。

多样化、有特色的高中培养模式,灵活的培养机制,是美国杰出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他们把各中学5%左右的资优生单独划分出来,予以特别关注和培养。这种培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培养模式和师资配备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对一般学生的培养。他们最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之一就是普及与提高一样受重视。

英国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也有其自身传统和独到的做法。他们利用全国最高水平的公学精心培养2%左右的资优生,为这些资优生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配备最好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配备一些大师级的教师,可见其对英才教育之重视。世界著名大学牛津和剑桥有50%以上的学生来自英国公学,这些资优生会在大学得到进一步的良好培养。

法国英才教育制度设计也很完善。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在一些高水平的中学设立了大学预科。要进入大学预科,必须接受非常严格的选拔,只有10%左右的非常优秀的高中生才能进入大学预科。完成两年的大学预科学习之后,还要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成绩优异者可以进入法国大学校深造,成绩不合格者,则分流升入其他普通的学院或大学继续完成学业。法国的大学校肩负着法国英才教育的任务,培养了一大批学术、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精英人才,这些学校的规模都不是很大,但是,学生水平非常高。可以说,法国是大学与中学教育衔接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之一。特别要指出的是,针对这样的教育体系的设计,他们的课程体系和教师的选拔培养也非常严格。

亚洲的许多国家也纷纷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逐步建立起了自己国家的杰出人才培养体系,这其中包括韩国、日本、新加坡等。我们的近邻印度也非常重视英才培养。

我国在英才培养上已经严重滞后。今年教师节前夕,温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之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教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适应国家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让总理放心,没有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没有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的教育与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英才教育方面的差距很大,基础教育阶段的英才教育差距更大。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采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培养方式,完全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天赋,没有很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我们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误认为学生学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创造力也越大。我们的课程内容普遍偏多、偏难,学习时间几乎挤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实际上,传授知识不是目的,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启迪智慧和掌握方法才是培养目的。知识的掌握需要很大的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过度传授知识会严重降低培养效率,付出沉重的智力代价。

这种理念的差别导致了人才培养水平的极大差异,尤其是英才培养能力的巨大差异。虽然英才在任何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是少数人,但他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十分巨大的。如果一个国家缺少了这样一部分杰出人才,其发展势必会变得缓慢甚至衰退。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的英才,但是,我们对英才的渴望仅仅停留在呼唤和渴望上。我们缺乏对英才教育的足够重视,缺乏对英才教育的系统研究,甚至不敢正视自己英才培养的缺失和失败。难以相信,一个最需要英才的国家,在最需要英才的时代,却完全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英才教育体系。我们的政府和民众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的公平、均衡和普及,不愿意承认学生天赋的差异,不敢理直气壮地提英才教育,这种状况怎么能不令人担忧?(三)理论的基础

心理学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许多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最佳时期,在最佳时期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才教育和创造力的培养的最佳时期就是中学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可以起到承上启下、发挥英才培养的奠基作用。中学是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最重要的时期,所以英才培养必须首先从初中和高中抓起。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具备突出天赋的学生一般占全体学生的2%~5%左右。如果按照这种比例来计算,我们国家的资优生数量可谓相当可观。他们是我们未来最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杰出领袖的人,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金矿”。但是,我们的教育体系的设计中却完全忽略了这部分资优生,于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最多也只能成为一名高考状元、考高分者或者竞赛金牌获得者而已。

我们的教育发展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不能等待我们理想中的教育均衡达到之后,再来考虑英才培养问题,那样的做法是对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不负责任。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国家的英才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大胆创新,勇于改革,虚心借鉴国际英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同时认真研究英才教育的规律,开创出中国英才教育的新局面。

三、基础的奠定:领袖素质与才能培养之要点

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领袖素质与领袖才能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领袖精神、领袖素质和领导能力;对于在学校中已经表现出一定领袖潜质的学生,学校应当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全面培养他们的领袖才能,为他们未来成为某个领域的领袖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领袖人才奠基,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具备领袖素质。应该注意到,世界上许多杰出人物、大师和领袖,早在中小学阶段就崭露头角,表现与众不同。因此,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及早发现、保护和培养富有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毫无疑问是教育非常重要的责任。

首先,奠健康身体之基。健康的体魄是实现梦想的资本。我们强调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为未来大展鸿图奠定强健的身体基础;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最重要的时期,要均衡营养、加强锻炼。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养成爱好体育运动、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其次,奠能力之基。包括领导能力:积极进取、勇于表达,锻造凝聚他人的魅力、影响他人的实力、号召他人的魄力;协作能力:不怕竞争、学会合作,尊重团队、乐于付出,真诚待人、善于沟通;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意识、战略眼光,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排疑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了解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造社会;抗挫折能力:遇到挫折能够自我调整,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继续奋斗,坚持不懈。

第三,奠习惯之基。习惯决定命运,中学影响一生。在中学阶段,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人:多看别人的优点,多从别人身上学习好的东西;对事:付诸行动,行胜于言。如果话说得很满,事做得很差,势必不会赢得人心;兑现比承诺更重要,人生要勇于承诺,全力兑现。这样会获得比别人更多的信任和机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主动、高效地学习,不断反思、总结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侧重。培养兴趣、投注热情、保留激情。与他人探讨、与老师互动,自己寻找答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掌握,在完全掌握后收获更多。健康用脑、轻松自然。养成好的沟通习惯:平等、尊重、自尊、耐心、真诚,发自内心地与同学、老师、父母、社会沟通。在社团活动中,既要抒发己见,又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学会团队合作,分享成果。培养精准、生动的书面的、口头的、肢体的表达才能,培养演讲能力。

学生中的“领袖人物”,必须具备一种具有公信力和征服力的内在品质,在品德风范、道德情操、理想志向、认知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具有示范性。

作为“领袖人物”,必须具有一种富含亲和力、凝聚力、号召力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从具有善于与人沟通的交际能力、准确传情达意的表达能力、深入打动人心的鼓动能力等方面具体表现出来。

作为“领袖人物”,还必须在认识事物时表现出视野的开阔性,在分析形势时表现出判断的准确性,在组织活动时表现出策划的缜密性,在实施计划时表现出控制的有效性,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表现出应变的机敏性,在实现目标时表现出的坚定性和面对挫折不放弃的坚韧性。当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不可能要求学生领袖能够充分满足每一个条件要求,只希望通过努力,能够促进学生把自己的个性才能发展与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为学生树立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目标,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素养的培育:领袖人才培养的几个关系问题

(一)知识与兴趣

有一次在清华与一位计算机学科的著名教授闲谈,谈及中学教育,他向我说起了他的一个博士生的事情。这个学生当年是以高考前十名的成绩进入清华的,本科阶段几乎每门功课都是全年级第一,毕业时学分累积全年级第一,顺利免试推荐在清华读研究生。攻读硕士阶段,各科成绩依然是年级第一。但是,攻读博士阶段却没有了学习动力,整天无精打采。老师甚为担忧,仔细交谈之后,感到哭笑不得。原来,此天才学生,一直以考第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到攻读博士阶段,没有了考试课程,主要是读文献,研究问题,完成项目,撰写论文。没有成绩可比,于是她就没有了拿第一的机会,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老师屡次找她谈,也无济于事。好不容易,经过师生努力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拿到博士文凭。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自己就读过的中学担任教师。导师问及原因,她说是要回去继续培养能考第一的学生,导师闻之无语。我闻听此事,也感到十分惋惜,只有一声叹息。(二)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

现在奥数在全国很热闹,因为许多名校都把奥数作为培训和选拔学生的手段。我们国家是近二十多年来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团体冠军和金牌最多的国家。国际上最高的数学奖是菲尔茨奖,近几年世界上有好几位菲尔茨奖获得者是国际数学奥赛的金牌获得者。但是,中国有如此多的金牌获得者,却鲜有大师。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远远不是我所能分析清楚的。但是,下面的两个例子应该可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

有一个中国学生,两次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数学奥赛,两次以满分的成绩获得金牌,应该算是少见的富有数学天赋的奇才,最后也顺利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但是,由于偏爱数学,迷恋数学,在数学上投入过多精力,没有特别重视其他一些非数学类必修课的学习,最后因为一些非数学必修课没有通过而未能从北大顺利毕业,未能拿到本科文凭。在这样一个崇尚文凭的时代,其后来的发展之路可想而知。我自己常常问自己,究竟是谁剥夺了他成为大数学家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国教育的一个悲哀。我们是不是过于强调了全面,而忽略了专长?我们用人的时候,需要的是他的专长,而我们培养人、评价人、选拔人的时候,却过分强调全面。

有一个澳大利亚华裔数学家陶哲轩,他1975年出生在澳大利亚,也曾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金牌和银牌。2006年他获得了菲尔茨奖。2010年4月他被英国一家重要媒体的专栏记者评为最伟大的十位数学家之一。中国也有不少奥数奖牌获得者,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取得像陶哲轩这样杰出的成就,有些人甚至远离了数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陶哲轩自己分析说,数学研究和奥数所需的环境不一样,奥数就像是在可以预知的条件下进行短跑比赛,而数学研究则是在现实生活的不可预知条件下进行的一场马拉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独立钻研。在中国,有一些学生将奥数视为升入一流学校的捷径和敲门砖,达到目的后就放弃了。陶哲轩认为这个目标太小了。放弃数学那是学生和家长的自由,但是,用僵化的体制和机制毁掉那些不想放弃的、有数学天赋的奇才,无疑是教育的过失。

陶哲轩一直在环境宽松的私立学校读书,学校和家长一起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他可以选听高年级的数学课程,自学大学微积分。尤其重要的一个细节是,由于成绩优异,父母起初试图让孩子跳级,但是,发现他在行为和心智上,很难与年龄大的孩子交流和相处,最后,还是决定让他与同龄孩子一同学习,只是学的内容与其他孩子不同,有很多超前。而我们也从中领悟到应当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对超常儿童的培养模式。智商、知识、情商、心智的成长有各自的规律,不能随意违背。

以上的例子,应当引起我们思考。我们的教育如何克服短视行为,如何克服片面追求学生智育“全面”的问题,如何才能发现、保护、培养好我们那些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为像陶哲轩那样的中国的天才儿童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平台,把他们培养成不同领域的学术领袖。

我们的教育在均衡发展、公平就学、全面普及等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到高等教育,入学率和毕业人数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是,我们的教育依然“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我们的人才培养虽在量的方面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但在高水平杰出创新人才和领袖人才培养方面,还差得很远。

应该看到,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化、同质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严重影响了精英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都十分不利。因此,解决我国具有拔尖创新能力的“领袖人才”的培养问题已是刻不容缓。“领袖人才”培养的时代责任应该是优质中学的教育使命。

中学阶段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形成个性、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纲要》把普及高中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从普及的角度看,高中阶段教育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责任。但是,从提高的角度而言,为了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优质高中必然要通过特色化发展,承担起培养杰出人才和领袖人才的使命。(三)英才培养与教育公平

英才培养往往要占用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容易受到教育公平方面的质疑。英才教育是建立在学生智能差异存在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国家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上的,不能把搞好英才教育与教育公平对立起来。实际上,为每个学生提供更适合他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四)自发生长与早期培养“领袖人才”的培养就是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有潜力的学生跑得更快、更远。这是人才培养战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领袖人才”培养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通过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手段等一系列的转化过程才能实现。所以学生“领袖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探索如何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活动机制,确保学生“领袖人才”的培养能够具体体现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活动设计中,体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的现实发展中。

五、实践的探索:清华附中领袖人才培养的实验

(一)清华附中的文化理念和教育改革实验

清华附中的教育理念是: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每一位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确立的培养目标是:品德高尚,理想远大,全面发展,学有所长。附中想努力体现的特色是:大、中、小学衔接,进行多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努力培养高层次的杰出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今天的附中人依然在努力着。

在秉承清华大学的精神和文化的基础上,附中形成了自己“民主、宽松、和谐、大气”的校园文化。我们沿用了与大学一样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营造着与大学相一致的文化:德先于智,行胜于言;我们有着与清华大学一脉相承的追求:明德启智,修己树人。我们让老师们牢记“今天我影响你,明天你影响世界”这句沉甸甸的话。我们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进去,带着感悟学出来”。尤其是,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作为大学附中的独特优势,继续了前辈们在衔接培养人才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首先,大胆而明确地提出了要“依托清华,衔接培养”,并充分挖掘传统优势,背靠大学优越的资源,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在大中学衔接部分进行多种培养模式的教改试验,为一流高校,特别是为清华大学输送各类优秀学生,是清华附中突出的传统特色。早在20世纪60年代,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就开始在高中生中试办“大学预科班”。80年代,为探索优秀田径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途径,与大学一起举办了“马约翰体育班”。90年代,为探索理科拔尖人才培养,受原国家教委委托,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又试办了“高中理科试验班”。1998年开始,清华大学附属学校“一条龙”整体教育改革实验计划开始启动,试办了“一条龙”试验班。2000年开始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起试办“高中美术特长班”。这些实验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意义深远。

1986年,经国家教委和北京市高教局批准,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共同创办了以田径为主的马约翰体育特长班,面向全国招生。该班以清华大学著名教授马约翰先生之名命名,已开办了22年,为各大学输送优秀体育人才400多人,其中有100多人进入清华大学,其余大部分学生进入北京市其他重点大学,共培养出国际健将4人,田径健将19人、一级运动员106人;有11人次获北京市金帆奖,44人次获北京市银帆奖,在各种中学生国际、全国、市、区体育运动会和比赛上获得好成绩。该班教练员队伍由清华大学的教授、副教授和外聘的高级教练组成,目前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体育特长班。

全国理科试验班试办11年,我校聘请了吴文虎、关治、张三慧、徐功华等十多位清华大学名教授到校任教,把科研方法和学科前沿知识渗透到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使“一条龙”的教育改革实验在外语、计算机、语文、数学、体育等学科取得了明显进展。

理科实验班多由教授自编教材或选用实验教材。例如,英语学科针对现行英语教材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适当改编国外教材,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测试标准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并且在部分班级进行了优秀学生在中学阶段一门外语过关(达大学英语4级要求)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从1993年开办到2003年停止招生,11年中共招生227人,毕业207人。理科实验班,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现在均活跃在不同的战线,完成了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今年颁发的《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大学与中学衔接培养人才的理念,也算是对理科实验班探索的一种肯定和借鉴,会迎来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又一个春天。

在清华大学领导下,积极进行附属学校“一条龙”整体教育改革的研究与试验,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探索大中小学衔接培养高素质、有特色、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高中“一条龙”试验班的学生从本校初三和高一新生中进行选拔(部分学生可在中考前认定)。在学生培养方面,注重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在“一条龙”的教学实验中,我校将“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数学学科把自主性作为三性之首,教学时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自身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活动性并不单纯指学生形体上的运动,更是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通过教师规范的语言和板书,培养和训练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创造性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有的能力素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创造、探索的环境和科学研讨的氛围,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索方法,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

为发挥背靠清华大学的优势,探索培养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美术素质与文化素质优秀的美术后备人才,附中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于2000年创办了高中美术特长班,美术课由美术学院教师讲授,文化课由附中担当教学任务。八年来,试验取得很大进展,为清华美院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清华附中90多年的发展历史充分体现了清华附中作为探索大、中学衔接的“一块教改实验田”这一创立之初的理念,这也成为清华附中探索创新之路的坚实基石。(二)为领袖人才奠基的探索和实践

当今时代,青年领袖人才培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青年领袖”、“领导力”等词语也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继承了清华附中勇于改革的精神,从2009年开始,针对现在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大视野、大追求的弊端,开办了“学生领袖训练营”,这也是学生成长模式上的一次创新。

训练营立足于清华附中优秀的学生资源,希望培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国际视野、追求卓越的领袖人才。通过开设系列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创新精神和领袖气质,使学生在责任意识、优秀能力和多元文化视野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

首先,目前的项目通常是在短期内(一周左右)通过高峰论坛、交流研讨和活动体验来搭建一个提升交流的平台,而我们的探索希望通过比较长期的过程来真正影响学生,让他们能有真正内在的改变和提升。

其次,从具体的方式来说,通过邀请社会各界精英和专家进行演讲,给学生创造了开阔视野和提升交流的机会;通过课外拓展活动来拓宽学生视野,并让学生在行动中感悟和成长;通过开展系列读书推荐和交流活动,并以推荐书目和举行读书报告会的方式来营造读书的氛围,提高人文、科学等综合素养,并在结业前进行毕业活动方案设计或某个研究项目的设计。

一年以来,按照学生领袖营的课程计划,共组织了10次主题活动,包括不同领域的嘉宾讲座、课外拓展、读书交流和项目设计。下面以大事记的形式呈现领袖训练营一年的历程。

大事记之一:领袖营开营

我作了题为《努力提高竞争力,为领袖人才奠基》的演讲。希望同学们具备勇气、创造力、竞争与合作精神、兴趣与激情、品位与境界、领导力和行动力等等,并鼓励大家树立理想,有激情并积极地去行动。演讲结束后,我与同学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回答了同学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