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济青:引黄济青工程胜利竣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11:37:54

点击下载

作者:张学亮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黄龙济青:引黄济青工程胜利竣工

黄龙济青:引黄济青工程胜利竣工试读: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0年1月

一、决策规划

●青岛市老人张曰明说:“一旦遇到干旱天气,河里没水了,水井里也打不上水来,水厂就很难保证水源供应。”

●驻军战士每人每天一脸盆水,居民每天一担水。若遇大风、大雾船不能行,用水就更加困难。

●邓小平说:“一定要让老百姓有水吃。青岛市连水都没有,搞开放旅游是不行的,无法接待外宾,要赶快解决水的问题。”

交引黄济青工程报告

1984年10月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兴建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的报告》,报告中指出:

青岛市是我省主要的工业城市,是轻工、外贸、海洋科研和旅游基地,是国家确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自60年代末期以来,供水一直十分紧张……

在接到这份报告之前,中央领导同志来山东视察黄河,在听取了关于引黄济青工程方案的汇报后指出:

引黄济青采用明渠方案好,综合效益大。

青岛缺水由来已久,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青岛市区供水一直非常紧张,进入20世纪70年代,更是发生过几次供水危机。

青岛这座城市依山傍海,它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海之滨、山东半岛的东南部。

人们来到这里,看到壮美的山峦和迷人的海滨,感受到这里宜人的气候,欣赏着它秀丽的景色,品味着这个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青岛不仅是个避暑胜地,而且也是重要的工业生产城市,同时还是重要的商业港口和海防前哨。

这些都使青岛成为我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

可是,青岛人却说:

青岛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城市,是我国重要的外贸、港口、旅游和海洋科研城市,但也是一个严重的资源性缺水城市啊。

水是生命之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进步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缺水,会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痛苦和灾难。

水源包括河水,地下水,冰山融水,雨水等,青岛虽然处于海边,但海水含有大量的镁盐、钠盐等化合物,必须经过淡化处理,而淡化处理还未投入民用,不能算水源,只能算未来的水源。

青岛缺水这个致命的发展“瓶颈”挡在了面前,缺水,成了青岛市的“心腹大患”。

青岛全市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42立方米,亩耕地水资源占有水资源量为平均330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13%和18%,属于绝对的缺水区。

青岛市领导和全市人民都感觉到,青岛作为我国北方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多少年来,不断经历旱灾的困扰,它早已经处于极度“干渴”之中。

青岛市老人张曰明介绍说:“1950年刚到青岛工作的时候,城市常住人口有48万人,当时很多企业和居民都还在用水井,那时棉纺厂等企业都有自己打的水井,用泵机抽水供应生产。海泊河公园当时就是一个拥有很多水井的水厂,汇泉广场上也到处都是水井,有的用机器抽水,有的则直接人工提水、挑水。后来政府在白沙河等靠近河流的位置,建设了5家水厂,其中一些水厂供水,其实仍然是从水井里抽出来再输送过去的。”

张曰明还说:“一旦遇到干旱天气,河里没水了,水井里也打不上水来,水厂就很难保证水源供应。”

从1977年至1987年的10年之间,青岛就相继发生了9次旱灾,平均14个月发生一次,每次干旱,都很快造成水库干涸,水井枯竭,河流断流。

淡水资源的严重匮乏,给青岛市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困难。青岛在不断品尝着缺水的苦涩滋味,青岛人民的生活,也被水荒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严重的缺水局面,城区经常不得不采取定量配给的措施。

当时,曾一度在全市实行居民限时限量供水。机关、宾馆等单位也都限量用水,工业用水被严格控制,造成工厂停产或半停产。

甚至,有时还不得不停止给城建、公共浴池等用水大户的供水。

当时,青岛的“自来水”常常是不“自来”的,家庭、机关、工厂、旅店,甚至一些上档次的大酒店,都自己备有水缸,在指定有自来水的时候接满水缸,然后这一天的时间就只能用缸里的水了。

如果住招待所,早晨接一澡盆水,洗完脸洗手,洗完手还要冲马桶,用水可谓非常珍贵。

缺水的时候,水厂经常停水,群众的生活用水非常困难。当时,青岛几乎所有的宿舍、街道都是“供应”自来水。一户几口人,每月只能到唯一的水龙头去排着队挑几担水。

而且,水龙头和水站都有专人看守,定时开关,人们排着队,一排排的水桶边站着挑水的人。

挨到谁了,谁就把水牌递过去,水站的看守人就在递来的水牌上盖一个黑戳。

如果水牌上的黑戳盖满了,那他家这个月的水也就没有了。

1981年至1983年,包括饮用、做饭、洗澡、洗衣服在内,每人每天只能供应30斤水,一个月最多不能超过半吨。如果这一户人家超过了用水标准,整栋楼都会暂时停止供水,直到其认错并交纳罚款为止,才重新恢复供应。

当时对企业的要求是,增产不增水,增产的内容之一,就是还要比原来节省用水。

缺水,把青岛变成了一个节约用水的先进模范城市,全国大力推广青岛的节水措施。

当时,青岛市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节约用水”的宣传画。画面上,一个小姑娘,可怜兮兮地盯着水龙头,她伸出一双小手,接的只是似滴未滴的水珠。小姑娘显得十分无奈与无助。

这幅宣传画让人看了觉得心酸,让人不得不节约用水。但是,再节约也得用水啊!没有水又怎么节约呢?

在青岛,人们甚至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一盆水先洗脸,然后洗衣服,再用洗衣服的脏水去冲厕所或者去洗拖把擦地。

当时,青岛流传着一句顺口溜:

市民排长龙,工厂机器停,老少三辈一盆水,剩下留着冲厕用。

青岛市的缺水出了名,它极大地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好多企业都因为经常供水不足而处于限产或半停产的状态。连停泊在港口的外轮和停靠在车站的列车,也常常不能补充淡水。

1981年,山东异常干旱,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年,仅仅在这一年,因工业用水强令压缩一半,青岛全市因为缺水而停产或半停的的企业就达到100多个。这导致了青岛经济损失2.9亿元。

当时,对高级饭店里的高级外宾也实行了定量供水,缺水,成为制约青岛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阻碍。

青岛农村缺水,尤以山丘地区和沿海孤岛为重,有的村庄需往返几公里挑水吃。

有的地方到缺水村走亲带上一桶水作礼物;沿海9个主要孤岛在旱年全靠用船到内陆运水;有的村需深夜到几十米深的井底舀点浑水。

莱西县水集镇展格庄村,昔日曾流传着“有女不嫁展格庄,水罐挂在膀子上”的歌谣。

尽管国家每年都拿出一定资金补助农村人畜吃水工程,但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市政府领导解释说:“原因有三:一是连年干旱造成一些吃水工程水源枯竭;二是1980年前库区村修建的吃水工程多已老化损坏;三是水质污染。”

青岛市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农村自古就有不少村庄缺水,有些是季节性缺水,有些是历史性缺水。

建国后,青岛市委和市政府对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工作十分重视,在兴修水利的同时,逐年安排资金兴建农村饮水工程。

1980年,全国饮水工作会议以后,市、县、乡各级政府都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了投入。

各级水利部门加强了具体指导,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解决人畜饮水规划,落实了具体措施。8年来,在兴建大量饮水工程的同时,还基本上完成了除氟改水任务。

中央领导也早已经明白:

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影响青岛发展的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山东省政府向中央提交引水工程报告,中央关于解决青岛水源的决策即将出台。

青岛市采取供水措施

建国以后,青岛市委、市政府一直没有停止解决青岛市供水的努力。

青岛市很早就把节水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首先创立了节水机制,节约稀缺的淡水资源。青岛积极组织各用水系统大搞节水技术挖潜,大力推广采用顺流改逆流、水冷改风冷、干法空气洗涤等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了单位产品耗水量。咬定节水型技术改造不放松,是青岛市一贯倡导和实施的做法。

20世纪80年代初,青岛就明确规定:凡属大的耗水型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上。“九五”期间,青岛关闭了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水污染严重的200多家企业,整顿了20多家企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向节水型经济的大转轨。这是青岛市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型经济的重要举措。

另外,作为近海城市,青岛直接利用海水的历史较长,年海水利用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在青岛,海水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工业冷却水,此外还发展到做还原剂、化盐、除尘、冲渣、冲洗以及冲厕等方面,年利用海水量折合淡水为数千万立方米。

在广泛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青岛市委、市政府花大力气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动员组织广大群众投身于水利设施的建设当中。

早在1958年,青岛市政府集中大批人力,在崂山动工兴建属于崂山水系的崂山水库。

崂山水库原名“月子口”水库,位于城阳区夏庄办事处以东,距离市区35公里。

崂山水库是一座单一职能的城市供水中型水库,它曾是青岛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地,为青岛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由于城市的发展和供水量的逐年增加,再加上淡水资源严重缺乏,崂山水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青岛市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的需要。

从1960年开始,青岛市政府为了解决青岛的缺水问题,通过扩大水源,以缓解水危机。除了新建井群水厂以外,政府还通过增建水库、从河流取水等措施,改善用水紧张的局面。

1968年,青岛市的年降水量只有467毫米,这只相当于年平均值的68%,而主要的供水来源崂山水库年底存水只有458万立方米。

这样,如果按照最低极限供水标准,即日供水12万吨来计算,那也只够使用38天时间。

由于这种情况,青岛市政府调集人力,开挖了18公里长的水渠,利用桃源河引大沽河的水来支援青岛。这是第一次为了挽救青岛供水危机而搞的应急工程。

崂山县临近青岛市区,20世纪80年代以前很多市属、县属企业以及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市区供水系统供水。

为减轻市区供水压力,经崂山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开辟崂山县供水水源地,建立自己的供水网络。

1981年,由流清河水库干渠2号隧洞出口处,铺设了13公里长、直径为600毫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将水送到庄子南水厂。

除流清河水库供水外,在李村河下游段凿井群取水作为辅助,设泵站一处,配30千瓦机泵3台套,7.5千瓦机泵3台套,13千瓦机泵一台套,河床内凿井3眼,利用原有直径62米大口井一眼,配机提水送往水厂。崂山县在莱西县机关院内竣工第一眼城区供水井,年供水5万立方米,后又成立莱西县自来水公司。

至1985年,城区内共有自来水井8眼,主要供水管道17公里,由3处供水站向11个单位4000余户居民供水,年供水量101.87万立方米。

其他企事业单位建自备水井80眼,日取水量1.4万立方米。

至1987年底,主要供水管道已达23公里,向5600户企事业单位供水,年供水量188万立方米。

对于较大厂矿的供水,除县酿酒厂在黄花观村打机井引水入厂外,大部分厂矿以库水为主要水源。

莱西县化肥厂在水集镇、炉上村西河内打截流连环井,1971年从产芝水库东干渠引流补充。

1982年在展格庄建水厂,设专管引入化肥厂。至1987年,产芝水库向该厂累计供水2490万立方米。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胶州市火车站设供水所,开始向城区供水,日供水仅100立方米。

1968年,在省地质部门协助下,在杨戈庄打成一眼深45米的水井,是胶县城内第一眼正式供水水井,最大日供水量2000立方米。同年成立县自来水厂。

1974年,开发青年水库下游池子崖水源地和庄里头水源地,有井12眼,最大日供水量7000立方米,缓解了城区供水紧张状况。

1979年6月,以平度县城建局为主筹建自来水公司,至12月建配套机井两眼,日供水1200立方米,解决了城区11个单位近千人的生活用水。

1980年3月,正式成立平度县自来水公司后,开辟3处水源地:一是北城区水源地,有井3眼,日供水能力1200立方米,1982年后水井干枯;二是东城区水源地,有水井4眼,日供水能力2500立方米;三是白沙河水源地,在崮山乡大宝山村东、沙岭村南的白沙河古河道内,1984年成井13眼,设计日供水能力1.6万立方米。

到1987年累计投资520万元,日供水量9000立方米,是平度城区主要水源地。

1976年成立胶南县自来水公司,建水厂一个,日供水3000立方米。

至1987年,胶南县供水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已完成446万元。但由于未能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水源,对地下水源重采不补,导致地下漏斗加大,水质污染。

一水厂水源地风河地段,由于挖沙、工业废水等原因,产水量由建厂初期的每天1.2万立方米,降到每天0.3至0.5万立方米。自备水源也呈逐年减少趋势。

黄岛区淡水资源奇缺,境内无大河流,地下水多系第四系浅层水,储量不丰且随降水而变化。

1985年前,黄岛区主要在辛安镇10平方公里范围内打井,属黄岛区的水井两眼,日供水2000立方米。

黄岛区属胜利油田末站的水井6眼,日供水3200立方米。

黄岛电厂在距厂20公里以外的漕汶河、岛耳河之间打井4眼,提取浅层地下水,日供水4000立方米。合计总供水量9200立方米。

1985年,黄岛区自来水公司成立,开始规划集中供水的实施方案。

1987年11月,黄岛供水工程开工,由青岛市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包括黄岛电厂二期工程日用淡水1万立方米,前湾港日用淡水1.2万立方米,黄岛区居民及部分工业用水0.8万立方米。

设计按日供水3万立方米,最大4万立方米。工程采用多水源方案:把洋河、漕汶河汛期及平时径流调存起来,存入水库;利用小珠山水库的合理调度,既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水要求,又满足黄岛区生活与工业用水需求。

该工程由水源地和供水系统两部分组成:水源地包括拦河橡胶坝两座,加压站一座,调蓄水库一座;供水工程包括净水厂两座,高位水池一处及供水管网。

黄岛区水厂设在小珠山水库处,其流程为隔板反应、斜管沉淀、虹吸滤池、清水池,到送水泵房,途中设5000立方米高位水池两个,对中途经过的一座小型水库经净水机处理后纳入管网,日供水2000立方米。

1977年,崂山水库在汛期之后,存水也只有350万立方米,当时大沽河已经断流,市区5个井群水厂的地下水位迅速下降。

青岛市政府针对这种情况,在沽河沿岸新打了82眼机井,并修建了输水暗渠和76公里长的管道,以输送淡水来供应青岛。

1981年,青岛又遇到了一个大旱之年,青岛全市日供水量仍然不足13万吨,市民生活用水每人每月只有0.5吨。

这次干旱,造成部分工厂被迫停产或限产,给青岛市全年的工业总产值造成巨大损失。

青岛市政府为了缓解旱情,不得不在胶县、即墨县、平度县等地新打机井255眼,同时,利用303眼民井来修建输水渠和162公里长的管道。

这样,再加上崂山水库和市区的井群,才勉强维持日供水13万吨。

1983年,大沽河已经断流3年了,而青岛的地下水位还在大幅度下降,大部分水井已经干涸。

基于这种情况,政府不得不到大沽河上游的平度与莱西两县去开辟新的水源。

后来,在平度和莱西新打了200眼水井,又新建了77公里长的输水管道,这才保证了青岛在1984年汛期来临之前勉强维持日供水15万吨。

但是,这些供水应急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青岛的水危机。

因为青岛市附近的水系流域面积都比较小,水源严重不足,而且基本上属于同一个气候区,降雨量在每年都具有同步性。

青岛高层领导意识到,这无法真正解决保证率要求很高的城市供水。

因为,当青岛市由于枯水而急需供水的时候,周边这几个县市的水系也同时处于干枯阶段,基本上是没有水可以调的。

而且,为了能使度过青岛市的断水危机,年年超量开采这些地区的地下水,造成了胶州、即墨、平度市、县境内约100公里长的大沽河堤防出现近200处纵横裂缝。还有70余处出现塌陷的大坑,有的坑深竟然达到了3米以上。

甚至,这些采水地区的许多房屋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裂缝。

专家们看过之后说:

这种杀鸡取卵之举,太不可取了。

但是,持续多年的严重水荒却仍然在困扰着青岛市的人民。

青岛市将这种情况上报中央指出:

在这种形势下,只能通过加强综合利用、合理计划、节约用水等方法,才能缓解青岛的水危机。

1984年全年中,青岛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7.34%,生活用水按每人每月计划一吨供应,而实际用水则是0.6吨。

1984年10月,国家计委正式向国务院上报了《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设计任务书》。

水利电力部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按照国务院指示,共同对“任务书”进行了初步审查。

审查后大家一致认为:

引黄济青虽然投资较大,但水源有保证,是解决青岛城市供水问题的根本途径。原则同意《任务书》所列向青岛市日供水55万吨的明渠输水方案……

1985年8月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又提交了《关于兴建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的补充报告》。“报告”中说:

兴建引黄济青工程,缓和青岛市供水的紧张局面,是关系到青岛市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翻番的关键措施,刻不容缓。我们恳请中央能及早批准,争取今冬开工。我们决心……高标准、高速度地完成这一造福子孙后代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为祖国四化大业做出贡献。

随着党中央越来越关注和引黄济青工程的即将实施,青岛市可望从根本上解决供水问题。

邓小平视察青岛谈饮水

1979年7月,邓小平视察青岛,中央领导开始设计引黄济青的宏伟蓝图了。

7月26日,邓小平来到青岛,他置身于青岛这风景美丽的海滨城市,武杰时任青岛市委副书记,参与了接待工作,并陪同邓小平参加了一些重要活动。

大家刚开始面对邓小平时都很紧张,但邓小平很会调节现场气氛,叫大家随意提问题,自己也带头提问。

现场气氛很活跃,邓小平还突然提出休息休息,去照相的建议。

在青岛期间,邓小平每天下午去第二海水浴场游泳,武杰也跟着下水了。

当时虽然邓小平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身体很好。他每次大约游一个小时,主要以蛙泳为主。

当时有专人陪同负责安全保卫等,武杰就在离他稍微远一些的地方游。

邓小平游完泳后要冲水,但水流很慢,很费时,这件事让邓小平发现,八大关一带供水不足。

有一天清晨,邓小平在住处周围散步,偶然发现几辆消防车开过来,就问:“这是干什么的?”

陪同的青岛市负责人回答:“青岛缺水,消防车是来送水的,而老百姓只能按时按定量配给水。”

邓小平听后,他指着干涸了的喷池说:

这么好的风景,没有水就把名声败坏了,条件不具备先不要开放。

邓小平还认真询问了青岛居民饮水、工业用水等问题。当邓小平得知居民饮水难时,心情沉重地对身旁的省、市领导说:

一定要让老百姓有水吃。青岛市连水都没有,搞开放旅游是不行的,无法接待外宾,要赶快解决水的问题。

青岛的水危机问题,引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严重关切。

党中央和山东省委就如何尽快解决青岛市的缺水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征求意见。

这时,有人想到了流经山东入海的黄河,提出了用黄河水滋润青岛的设想。

他们说:

单纯依靠发掘青岛附近地区水资源的潜力,用限制大耗水工业的发展以及采取限制居民用水等措施,这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要想彻底解决青岛的水荒问题,就需要从水量丰富的大江大河跨流域调水。

而黄河与青岛地区不同属一个气候区,而且实测资料说明,当青岛附近的水系发生枯水情况的时候,黄河正是水量丰沛的时候,这对于跨流域引黄河水接济青岛来说无疑是可行的。

中央出台引黄济青决策

1982年1月,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在青岛召开“青岛市水资源研究讨论会”,引黄济青的设想在这时被第一次提了出来。

山东省政府向国家计划委员会呈报了青岛市的供水工程计划任务书,推荐了引黄济青的工程方案。

国家计委、经济委员会、水利电力部与城乡建设环保部进行了联合考察,在认真听取了青岛供水危机的情况汇报后,又对引黄济青工程的经过路线进行了仔细的现场考察,最后确认:

远距离、跨流域从黄河调水是解决青岛用水问题的最佳方案。

国务院在批复《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就曾特别强调:

为解决远期城市用水的需要,省、市与有关部门要抓紧进行从其他地区水系引水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山东省计委、建委还召开了“青岛市城市供水方案论证会”,省内外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现场考察。

与会者达成了一致的看法:

由于青岛周围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必须跨流域、远距离地从黄河引水。

在采用管道输水还是采取明渠引水的问题上,有专家主张:采用明渠比较好,因为举办引黄济青工程应尽量考虑农业灌溉及沿途地区的用水,以发挥更大的效益。如果不照顾沿途地区及农民的利益,将来也不好管理。

7月,万里、李鹏等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率领有关部委的专家、学者乘直升飞机视察了黄河。

中央领导在听取了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关于引黄济青方案的汇报后,他们提出:

既要保证青岛用水,又要考虑沿线人民的利益及旱地用水急需,要尽快制定出可行性方案,以备邀请全国专家进行审查论证。

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山东水利学会在青岛召开了“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可行性研究论证会”。

国家计委、水利部、建设部及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61个单位的学者专家应邀参加了论证会。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

引黄济青势在必行,肯定采用明渠输水的方案,它在经济上是比较合理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紧接着,山东省水利厅编制《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设计任务书》,并呈报国务院。

水电部与国家计委、建设部联合召开审查会,初审确定基本同意“设计任务书”提出的向青岛市增加日供水55万吨的工程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

1985年1月,国务院领导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讨论引黄济青工程,要求对采用明渠或者采用管道输水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和论证。

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受国家计委的委托,来山东及青岛对引黄济青工程进行实地考查和论证。

山东省水利厅在济南召开《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设计任务书修正说明》论证会。会议充分论证与比较了明渠、明暗结合及管道输水3个方案。

大部分与会者倾向于明渠输水方案,大家认为:

虽然明渠方案土方工程量较多,但具有投资和材料用量少、工期短、能源消耗和年运行费用少等特点,也可以兼顾沿线农业用水,而且还可以与南水北调工程连接,扩大面向胶东半岛调水的范围,对缓和半岛地区缺水的状况,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7月26日,山东省政府第八十二次常务会议明确了引黄济青工程采用明渠方案。

此后,山东省政府将《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修正设计任务书》呈报国务院,其中将供水规模由每日的55万吨调整为30万吨,并推荐了明渠输水方案。

国家计委会同水电部、建设部及相关专家审查了修正设计任务书,并向国务院呈报了审批请示。

1985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审批同意,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了引黄济青工程设计方案。

国家计委发出《关于印发《关于审批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设计任务书的请示》的通知》。“通知”中说: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审批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设计任务的请示》业经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按此执行。

二、勘测设计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测量队、山东省治淮安装工程队,也为青岛段输水河线路施工放线和亭口泵站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孙贻让不顾年近古稀,从工程的论证讨论到勘测、设计、施工,都亲自上阵把关,以确保把工程建设成优质工程。

●钱正英说:“我赞成明渠输水方案,这个工程很好,很合理,要相信群众,水可以送到青岛。”

引黄济青纳入治黄规划

1955年12月,山东河务局制定了《山东黄河规划纲要》。关于引黄兴利的措施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这项措施包括引黄济青工程在内,以及其他沿线工程,都给沿途百姓带来了利益。“黄河规划纲要”为黄河山东段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山东人民从此开始了治理黄河的事业,把黄河由一条害河变为一条为人民服务的利河、宝河、生命河、黄金河。

无论是在黄河的历史上,还是在山东的历史上,1855年,即咸丰五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年6月黄河在铜瓦厢决口,从此黄河改道走山东。

在这之前,黄河沿着旧河道已经流淌了500多个春秋。

黄河的改道也给山东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清政府无计可施。直到光绪十年即1884年,山东黄河的官修堤防才建立起来。

黄河不仅是山东农业的命脉,还是山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生命线。

黄河水也随着引黄济津,流进千家万户,为人民带来舒心幸福的生活。

同时,黄河水域机器隆隆的厂房,带来一个又一个的工业增长点。

黄河水还流进了井架林立的油田,带来一桶桶原油。

解放前,滔滔黄河空自流,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干渴的土地得不到滋润,只能望天发出兴叹。

解放后,山东的引黄灌溉事业蓬勃发展,黄河水流进了干旱的农田、林地和果园,人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丰收年。

黄河和沿黄城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担负着供给沿黄城镇工业用水和人畜吃水的“光荣使命”。

而且,黄河还补给了山东省内的内河和湖泊大量的水源。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等地区,地下水含盐量很高,根本不能饮用。另外,还有一些沿黄城镇利津、垦利等地,同样面临着缺水的难题。

在引黄之前,部分缺水地区的群众全靠坑塘蓄水的方法解决饮水问题。

黄河水给沿黄缺水的城镇带来了福音,滨州引黄兴利事业发展40多年来,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滨州大地。

滨州沿黄河300多万人口、500多万牲畜的饮水问题都离不开黄河。

因为引来了黄河水,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得以在滨州土地上扎根生长。

引黄济津工程建成之后,1981年和1982年两年之内,黄河就有8.5亿立方米的清水被输入到天津市。

不仅解了天津市缺水的燃眉之急,而且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黄河使长年受缺水难题困扰的天津市不仅恢复了元气,还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同天津一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岛市同样感到“干渴”。

因此,国家就顺理成章地想到引黄济青工程。而且同时想到引黄济青中,也要给沿线人民带来很大的利益。

所以,引黄工程就要把黄河的淡水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开工伊始,济南军区即调集5000余名官兵,率先参加了桃源河改道工程。

市区的大中学校师生也主动利用星期天参加义务劳动。

水电部五局一分局承担棘洪滩水库建设任务后,分别从河北岳城水库、唐山引滦工程、山西张峰水库、东北吉林热电厂、烟台开发区等工地抽调精干力量参加施工。

青岛地质矿产局组织的第四地质队、第五探矿队、水文地质总站和区域地质调查队,每天工作15个小时,为棘洪滩水库、市区输水线路及白沙河净水厂、蓄水池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工程设计资料,为全线同时开工赢得了时间。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测量队、山东省治淮安装工程队,也为青岛段输水河线路施工放线和亭口泵站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安徽省合肥市省建水泥制品厂、河北省保定水泥制管厂、北京第二制管厂优先为青岛制做了优质大型水泥管3400根,计17公里。

市内各县、市、区承担的工程,更是派出了精兵强将,投入各项任务之中。

设计组勘查输水河线路

1984年7月,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级领导的历次指示,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作为引黄济青工程的主体设计单位,承担了该工程的大量勘探、测量与规划设计工作。

引黄济青工程是“七五”期间山东省的重点建设项目,是山东省第一个远距离、跨流域、跨市地的调水工程。工程具有规模大、战线长、项目多、数量大、工期紧、施工难等特点。

承担此项工程初步设计的是由山东水利工程勘测设计院和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承担。他们深入现场,详细考察,很快完成了引黄济青工程方案的初步设计。

引黄济青工程与其他引水工程相比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黄河水的含沙量比较高,在引水时必须处理好泥沙问题;二是引黄取水口地处黄河下游,来水量受上中游的用水量影响较大,灌溉季节与非灌溉季节的中上游用水量的不同导致下游的来水量也不相同。

对此,引黄济青工程方案的初步设计中考虑了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搞好泥沙处理。要做到不能淤积输水管道,不能造成沉沙池周围土地沙化,不能影响黄河本身的冲淤规律。

二是采用短时间、大流量的供水方式,避免与农业争水。每年的4至6月正是春灌期,此时黄河水量较小,不宜引水,而冬春季节适宜引水与输水,把水库灌满,然后再全年均匀地供水。

三是尽量减少水质污染。引黄济青工程是为青岛市供水的,水质要求较高,所以沿途输水必须采取工程与行政管理措施,采用专用渠、管输水,保证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

职工们以能为引黄济青工程做出自己的贡献而感到光荣。引黄济青输水河线路设计组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组建起来的。

无声的命令在告诫人们,行动刻不容缓,必须快马加鞭,要以争分夺秒的革命干劲去抢、去挤时间,保证按时或提前完成各个设计阶段的具体任务。

这个设计组早期由12人组成,其中有高级工程师一人,工程师6人。自1984年以来,他们一直在夜以继日地进行着紧张而又艰巨的工作。设计组的办公室,晚间常年灯火通明,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这儿不是战场,但紧张的工作气氛却胜似战场。现实生活就是这样,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可以在那血与火的斗争前线表观出来,也可以在和平建设的环境中得到体现。此时此刻,他们正在这引水工程的战场上奋力拚搏。

这个设计组不但能人自为战,出色地完成各人所分担的任务,而且更能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

在工程建设的初期,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参与按时完成了《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设计任务书》和《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初步设计》等阶段输水河线路的规划设计任务。

以后又单独相继完成了《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输水河工程施工图设计》,《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输水河衬砌工程施工图设计》,《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桃源河改道工程施工图设计》、《棘洪滩水库库外排水工程设计》、《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交通道路设计》等8套设计文件,总计130余万字,设计各种图纸350余幅。

完成这些工作量,如按一般程序正常进行,少说也得2.5万个工日,但由于全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结果大大缩短了设计工作的周期,保证了各个阶段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

引黄济青输水河线路全长250余公里,涉及4个地市,上下游左右岸各方面的需求关系相当复杂。进行这样一个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规划设计,无异于是在做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研究。

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每一项设计指标的确定,设计组都需要做大量的分析比较工作。遇到某些特殊情况,他们总是本着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同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现场进行反复协商,力求妥善解决,不留后患。

设计组的工作信条是:

干工作,不仅要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而且要有全面创优的雄心壮志。不干则已,要干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他们瞄准20世纪80年代的先进水平,要争取拿到国家级的奖牌。设计人员心里是这样想的,在具体工作上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这么干的。

由于各个河段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很大,在衬砌设计中对排水,防渗和防冻胀等几项主要技术中措施均需相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他们在做排水流量计算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先将线路分为61个河段,用以确定需要设置逆止式集水箱的间距与个数,根据沿线各地不同的气象条件,又将线路分为56个河段,统计分析了数以万计的气象资料。

据此算得沿线不同走向渠道各个阴阳坡面的冻胀深度,用以确定铺设聚苯乙泡沫保温板的厚度。

根据沿线河床的岩性,渗透系数、地下水埋深、渠道的设计断面和边坡的开挖情况,他们把输水河再分成98个河段,按实际需要做出精心安排,分別采用了8种不同的渠道衬砌形式。

为了摸清初步打算不作衬砌,利用原有河道输水能否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设计组还专门派出人员会同省水科所,进行了重点河段的渗漏观测试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解决了在设计工作中一度有所争议和不大放心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实践,渠道衬砌设计中的渗漏问题,已随着塑料薄膜的广泛使用而求得较为理想的解决。

但在排水与防止冻胀等方面,当前仍存在着若干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设计组在工作中经过多方比较,科学论证和系统研究,终于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

他们精打细算,为国家节约每一分钱,在有限的投资范围内,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设计具有引黄济青工程自己的特色,体现出20世纪80年代水利建设的先进技术水平。

随着我国化纤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一种由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成的针刺无纺布当时在国外普遍使用。国内在交通、冶金、军事工程和市政建设等领域中也已开始使用这种材料,但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将这类材料大量应用于衬砌工程,国内尚无先例。

由于这种材料具有强度高、投资省,耐老化、易于施工,并有很好的排水反滤效果,不少工程界人士认为:土工织物的普遍使用,是近代岩土工程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今后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大有取代传统砂砾滤料的势头。

为了推广使用这一新型建筑材料,设计组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消化吸收了国内外这方面的已有经验之后,冒着冰冻三尺的严寒,到现场分段采集土样,又到各厂家了解生产情况。

他们将各河段的典型土样与拟选用的土工织物样品送请国内具有高检测水平的单位进行各种不同组合情况的测试,选择符合衬砌设计指标要求的土工织物产品。

为避免厂家在批量生产过程中可能疏忽质量的情况发生,施工期间,设计组还派专人进行了产品的抽样检测工作。

初期设计中,人们对冻胀问题一直疑虑较多,鉴于以往某些工程中因冻胀未能妥善解决,致使衬砌工程屡遭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设计组像对待使用土工织物一样,对打算采用的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板材料,也是慎重搜集样品并送请有关单位认真进行了检测,在证明性能的确可靠之后,才决定大量采用的。

在全线需要衬砌的201公里输水河小,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应当采取排水减压措施的河段就有133公里之多,这是衬砌工程设计成败的关键所在,必须设法寻求较为理想的处理办法。

为此,设计组拟定出4种排水方案,并且从技术、经济以及今后的运行管理等方面权衡利弊,经过优选比较,最后淘汰了其中两个一次性投资较多,且在近期一时又无电源保证的方案,而采用了既能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浮托力,又可避免工程设施在长期运行中逐渐产生淤积的暗管排水与透水砼板排水两大排水系统。

为了研制暗管排水系统中的主要部件逆止式集水箱,耿福明等人冥思苦索,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模型制作了一个又一个。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番周折,他们终于将逆止式集水箱设计成功。鉴定合格后,立即委托专门厂家进行批量生产,并在输水河全线,普遍推广使用。

在5年多的时间里,设计组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好作风。他们编写的设计文件要反复校对多遍,对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或是某个参数的上下脚码等,也都是严格要求,从不马虎的,因而文件的差错率减少到最低程度,是全院当时公认的第一流水平。

他们绘制的各种设计图纸,除少部分线条是用手工精心描绘的以外,图中各种文字都用“透明注记纸”植字以后,再逐个剪贴而成。

酷暑盛夏,汗流浃背,他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用小镊子夹起那些薄得几乎难以量出厚度的字片,将其准确地贴在底图上,其操作场面俨然像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家们在加工艺术作品一般。

一些施工单位来拿图纸时,都情不自禁地翘着大拇指夸奖:“到底是省水利设计院出的图纸,质量就是过得硬!”

技术人员亲抓勘测设计

山东省水利厅总工程师孙贻让在引黄济青工程上马伊始,就提出要把国内外先进技术充分应用于工程建设。

孙贻让不顾年近古稀,从工程的论证讨论到勘测、设计、施工,都亲自上阵把关,以确保把工程建设成优质工程。在他的主持下,工程采用了许多当时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

各种世界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引黄济青工程,不仅保证了工程的高质量,而且也提高了效益,节省了资金。

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王大伟,在引黄济青的方案提出后,他便一头扎到了这上面,不断进行实地勘测,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使之更适合实际需要。

在工程建设期间,王大伟大多数时间花在工地上,为工程建设尽了最大的努力,被评为全国水利战线的劳动模范。

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工程处人员担负着集管理、设计、施工于一体的任务,他们自始至终参加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工程处为了使工程高效率运转,他们不但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增强对工程的宏观管理,而且还设计了工程的总体网络计划,使得整个工程从勘测、设计、动迁、开挖到地面上的建筑物及竣工验收等全过程,都纳入总体网络计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