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自己学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10:23:35

点击下载

作者:曹华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为你自己学习

为你自己学习试读:

序言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每一个人的答案却是不同的:或为社会,或为父母,或为老师,或为自己……所有的这些,归结到一起,无非都是为了要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有用的人,无非是为了活得更精彩、更充实。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学习不仅能帮助一个人开拓前程,而且能帮助一个人成就事业。学习能使人聪明、智慧,并且能使人谦虚、自信,有耐心和机智,而这些都是未来成功必须的要素。

然而,许多中学生朋友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去学校学习,不清楚自己到底在为谁学习,更弄不懂自己学习的价值,因而不能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今后想成为怎样的人,也就不会珍惜今天的青春韶华和学习的大好时机,这无疑是很让人忧心的。很多家长、老师也为这一问题大伤脑筋,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其实,这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广大青少年没有认清学习的真正目的,以为自己是为父母、老师学习,从而缺乏努力读书的原动力。由此可见,唯有让孩子们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那么他们自然会勤奋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每天从早到晚,废寝忘食。但学习时间长了,就会疲倦打瞌睡。他怕这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用一根绳子将头发牢牢地绑在房梁上,这样当他再疲劳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他的头脑就会被“疼醒”,这样他就可以再继续学习了。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著名的政治家。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从而得不到诸侯的重用。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学习。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疲倦的时候,他就用事先准备的一把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猛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他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中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这两人亦通过自己勤奋和努力的学习,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下,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一个人如果拥有一种社会需要的才能和特长,无论他身处什么样的环境,终会脱颖而出。“有智吃智,无智吃力”,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也对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要想拥有过硬的本领,你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读书,热爱学习。假若把才华比作刀刃的话,那么勤奋就是那块磨刀石。毕竟求学的道路是无比艰辛的,没有什么捷径可循。你要想出类拔萃,无论走到那里,都是要勤学苦练。古今中外,大凡那些在他们的事业上取得一定建树的人,都必须面对这种考验,而其中的很多人更是上下求索一生才取得最后的成功。

事实上,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你可以选择用勤奋攻读,用知识的能力去挑战命运,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本书通过大量富于哲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的事例予以说明,让广大青少年读者真正认识到读书的目的、读书的重要性及读书和自己未来人生命运的关系等,是一本值得广大青少年朋友认真阅读的课外读物。

在此,善意提醒广大青少年朋友,切记:今天你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业,将决定着你未来成就的大小。青少年朋友从这一刻起就要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学习不是为了父母和老师,而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2010年6月于上海

第一章 学习改变命运

知识就是杠杆,帮你敲开幸福人生的大门

今天的学习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知识真的能变成力量吗?你是不是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呢?

道尔顿是英国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尔顿原子论”,被认为是近代化学基础理论的奠基者。

小时候,由于家里很穷,道尔顿13岁就辍学了。不过少年时期的道尔顿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找同学借来课本,在家里自学。由于道尔顿善于动脑筋,他的学习进度比同学还快。他有一位亲戚爱好自然科学,道尔顿就向他学习数学、物理知识。后来。道尔顿自己开设了一所学校,他不仅负责教学生的功课,而且还利用一切时间刻苦读书。

1781年,道尔顿到一所学校当老师,这是一所很简陋的学校,但是图书馆里却堆满了书。道尔顿看到书架上有这么多书,兴奋极了。从此,他天天坚持不懈地读书,攻读数学知识,努力培养自己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科学问题的能力。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学习天文,观测天气。小知识点拓展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尤其是在对原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因而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他提出了定量的概念,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和化合量(当量)定律、化合物的倍比定律,提出了元素的原子量概念,并制成最早的原子量表。人们为了纪念道尔顿,以他的名字作为原子质量单位。

道尔顿兴趣广博,阅读了大量书籍,并能够学为己用。他的读书方法很有独到之处。第一个特点是书本知识和实验相结合,这使他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第二个特点是他视野开阔,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书都广泛阅读,对哲学著作尤其倾心,这给他的思想方法带来了很大益处。他认为,博览群书,即使是看不属于自己研究范围的著作,也大有裨益。因为这样,不仅开阔思维,而且能让自己的见识更宽广,知识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融会贯通,方能在自己熟悉或不太熟悉的领域里有所收获。

我们大脑里掌握的知识越多,我们的创造性就会越强。知识按照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掌握将各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分析运用的方法。

你在学习的时候是否也曾经这样,脑子里突然闪念,课本里的知识就变得像阿拉丁神灯一样拥有了无穷的力量,然后一下子跳到你面前,帮你排忧解难、答疑解惑呢?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在实践中,知识就好比是一个支点,它将帮助你将事情做得更圆满,甚至是做到许多我们原本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

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早年生活困顿,四处流浪,可在每天繁重的劳动之余,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弄到书,然后躺在阁楼上、储藏室里阅读……晚年,回忆起这段时光,他曾这样说道:“我爱书,因为读书使我知道一切,我认为身上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书给予我的……所以,热爱书吧,它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愉快、舒畅,它会帮助你辨别形形色色的思想、情感,它能够教会你怎样生活……”

无可否认,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学习的接力棒就已经交到了你的手上:从吐字、说话到唱歌、朗诵……或许开始你还是无意识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反而会自觉地将手中的这根接力棒握得更紧了。

学习,在古人看来可以安身立命,可以修身养性,而且历史上的很多名人也都是由于知识的武装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战国时期的苏秦曾经求学于鬼谷子,但是开始时他骄傲自大,只是学到一点知识就不知天高地厚地出去游说诸侯,时间长达数载。因为没有真才实学,苏秦最终没有混到一官半职,后来他的钱用光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狼狈的样子也都懒得理他:父母唠叨个没完没了,妻子坐在织机前织布头也没抬,他哀求嫂子给他做饭,但对方却转身走开了……苏秦很伤心,这时他才真正明白一定要有真才实学。面对此情此景,他没有消极堕落,而是振作起来,刻苦读书,每晚读书困倦的时候,他就用锥子狠刺自己的大腿。后来,苏秦终于取得了成功,挂六国相印,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有了知识和技能,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知识和能力的作用越发凸显出来:好读书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在职场上游刃有余;而那些该读书的时候游手好闲,以为拿了毕业证就可以万事无忧的人自然难找工作,因为他们没有学到真知识,没有掌握真本领。

因此,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你都要坚信,唯有读书才能改变人生,改变命运,让知识带你开启最辉煌的未来之门!

学习改变你的命运

学习能够影响人的一生,甚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学习能够激发和鞭策我们不断奋进,从而获得幸福的生活。学习能够照亮和指明我们前进的方向,使我们从此走上一条事业成功的道路。学习是最好的、最简单的一种改变人生命运的方法,没有什么东西比读书更有魅力、更有力量了。

著名导演张艺谋曾经在农村插过队、当过国棉厂工人,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82年毕业,他和陈凯歌、田壮壮等一起成为了“中国第五代电影人”。从1984年担任《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摄影,到1987年出任导演,张艺谋推出的《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影片让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这位被美国《娱乐周刊》评选为当代世界20位大导演之一的中国人,一直都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小知识点拓展张艺谋,电影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他以执导充满浓浓中国乡土情味的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的浪漫互相映照,是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2010年5月24日获颁美国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张艺谋是天才吗?那么这个20多岁才开始摸相机的人,是如何成为电影导演的?让我们来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在我21岁时,因为有一些文体特长被破例从农村招进陕西国棉八厂,因为我的出身不好,能进厂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在厂里当辅助工,主要从事清扫、搬运一类的工作。还要经常“掏地洞”,清理堆积的棉花杂质,这种工作即使带三层口罩里面的脸仍是黑的,很脏很累,却没什么技术。“业余的时候我喜欢看书,逮着什么看什么,喜欢中国古典小说,那时候能找到的书也少,《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唐演义全传》都一遍遍地看,到现在对里面的人物也特别熟悉,它们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我导演歌剧《图兰朵》时,想到古典艺术、民族特色,心里涌起的,很多都是这些小说给我的感觉。“我学摄影是在1974年,因为工作之外很无聊,又不愿虚度青春,就想学点什么,后来觉得摄影不错,就买了照相机,又看了不少摄影方面的书,吴印咸的、薛子江的、人像摄影、灯光摄影等等,凡是有关摄影的,都找来看,一些借来的书因为要还,就整本整本地抄,记得当时一本两寸来厚的《暗室技巧》,我抄掉了大半本。“那时候对知识的理解没有现在这么明确,不愿混日子,觉得学摄影是个事儿,一个人在浑浑噩噩的氛围中把这当成了一种寄托。那时候我最大的想法,就是能到宣传科当个‘以工代干’的宣传干事。“因为努力,又有兴趣,我的照相技术在厂里开始小有名气,厂里有人结婚,常常会找个休息日把我叫到公园的花前柳下,留个剪影一类的‘艺术照’,之后放大镶框摆在新房里,当时在我们厂,谁结婚能挂这么一张照片,就是很有品位了。加上我会打球,又能画毛主席像,便有幸成为当时我们厂里的‘四大才子’之一。“如果不恢复高考,我可能真的会成为厂里写写画画的宣传干事,那时候年轻人想出路和现在不一样,除了入党、提干走政治这条路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我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上面这条路想都没有想过,我是车间里唯一没有写入团入党申请书的,那时棉纺厂停电时就组织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学习,每到此时,几百人的车间里退场的只有我一个。“1977年高考在我还没来得及想时就溜过去了,等一揭榜,厂里一下子考走了好几个,我不可能不受到触动,1978年再不考我就超龄了,直觉告诉我必须抓住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我当时只有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学的那点东西又在‘文化大革命’中早忘光了,复习得再辛苦也没把握,于是往偏处想:报体育学院?自己个子矮,喜欢运动却又都是野路子,不行;美术学院?绘画基础不足。正在琢磨时,别人向我推荐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说:‘课都与摄影有关,你的片子拍得好,一定行。’就这样,经过一番努力我如愿以偿拿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的命运将随着新的知识、新的朋友和新的体制环境而改变。“在电影学院,我跟其他同学最不同的有两点,一是年龄大,我差不多是我们这一级里最大的,系里别的同学一般都比我小十来岁;二是因为我的入学不是特别正规,因而总有一种沉沉的‘编外感’。这两点不同,使我感到压力。“按照当时的行业氛围,我们从摄影系毕业后分到电影厂,还要做若干年的摄影助理,然后才能做掌机摄影师。我想想自己毕业就32岁,再干几年助理,三十七八快四十了才能独立摄影,就觉得不行,于是给自己设计了两条路:一是走出电影圈做摄影记者,尽快独立工作;二是转行当导演。“我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很少幻想什么,当时我已经着手联系陕西画报社;同时,我从大三开始便自己偷偷看一些导演方面的书。导演班的人年龄和我差不多,陈凯歌、田壮壮……甚至可能有人比我还大,这也是我想转入导演的重要原因,大家同时起步,感觉可能会好一些。“记得当时我是请导演系的才子林大庆帮着开的书目,一共20多本,之后是很长一段时间的苦读,这期间还试着写了个剧本,请导演系的白虹评点……正是这一段时间的积累,才使我以后能很自然地由摄像向导演过渡,而无论是考电影学院还是转导演,开始的动机都是为了寻找出路,谈不上对电影或导演的热爱,而一旦选择了,我就想把它干好。“而且,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每次我去看父亲,他跟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学习’。父亲生前常对我不满意,他在家看我的一些访谈,总觉得我文采不够,口才不好,总说‘你看人家陈凯歌……’“在‘不断学习’这一点上我与父亲的认识是一致的,我总觉得我们电影人其实生活的圈子非常窄小,并不开放,而我们从事的工作又特别需要不断地补充给养、积累知识,因而我们必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从点滴生活中感悟和表达。对我们电影人来说,这样的学习可能比纯粹的书本上的学习更重要。你必须在与各种人、各种事的接触中,敏锐地感受,清晰地体悟,准确地表达,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坚定的毅力和勤奋的态度,否则便会走进死胡同,拍不出什么好的影片。“1978年考上电影学院,是我一生最大的命运改变。现在,我常常会在好的影片前落泪,特别是一些纪实类电影。生活中很多东西让我们感动,我希望在自己剩下的生命里,能尽可能多地记录下这些感动我们的人和事,拍更好的影片。”

正如张艺谋自己所言:“考上电影学院,是我一生最大的命运改变。”如果没有考上电影学院,那么,张艺谋也许还是工厂里的一个工人。可以说,正是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

张艺谋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美好的青春年华正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大好时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谁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谁就拥有了走向人生的通行证。”人们通过教育得到一定的知识,从而改变其认知、做事、生活以及生存和处世的能力。

知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没有知识,也就无所谓高素质。假如你想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最好先去掌握存在的知识。青少年时期一定要认识到,读书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人生需要智慧,智慧来自学习

培根说过一段精彩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学科的知识都能相应地提升我们的某种能力,启迪我们的智慧。

智慧能够决定好的命运,它是获得快乐和成功的源泉。人生如果没有智慧,就会活得窝囊和贫困。

古语云:“开卷有益。”小时候,我们的头脑如一张白纸,学什么就成什么。少年时期,看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课外活动和简单的劳动,对全面挖掘我们的潜能是大有裨益的。

课余时间,我们可以看看百科全书、科普读物、名人传记以及其他古今中外的优秀图书,也可以参观一些科普展,如航天展等。

课外学习能够弥补学校教育时空的限制,对于丰富我们的知识,滋养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学习动力将是十分有益的。

周恩来上小学时,进步教员高戈看到他是个聪明、勤奋、上进的学生,便经常找他谈心,介绍各种进步书刊给他看,如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受这些书刊的影响和启发,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以使自己不受别人蒙蔽的人。”一个人,获得智慧,感悟人生,决不能只靠个人的经历和实践,而须利用前人已积累的经验。而要学习前人的经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读书。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小知识点拓展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哲。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一切都飞速地发展着。倘若一个人在这信息时代中不读书、不学习,脑子中只保留那仅有的一点小聪明,我想,即使这个人天资聪明,也会很快被人们所抛弃,被社会所淘汰,被时代所遗弃。明朝的许仲琳说过:“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不读书,不知道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不知道国家的政事,岂不是“萤火之光,其亮不远”?

古人云:“读书学礼。”读书的另一个好处呢,就是为了培养人们品德高尚,知书达礼。培根曾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古代名人们的优良传统思想,如敬老爱幼、珍惜时间、不耻下问等,都被后人记载在书中,读了它,领悟其中的道理,能应用,就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都出过不少名人,而这些名人的故事,他们的勤奋、刻苦,读一读,多少也会对自己有所影响,让我们能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虽说读书的好处数不完,但再好,世上不爱读书的人还是有很多。如我身边的某些人,自幼厌学,如今到了工作年龄,却由于书读得很少,四处碰壁,找不到工作,后悔也来不及了。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学习是真正的幸福之本

老师说,读书有智慧。

老师还说,小聪明,大智慧。

在青少年时代,我们一定要扪心自问:“将来以什么作为自己的安身之本和立命之本呢?”无数事实证明了,只有做一个社会不可或缺、自己有本领的人才能够快乐幸福一生,一个没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只有痛苦和悔恨的泪水陪伴终生。

要知道,只有你自己独特的个人资源,刻苦努力读书所获得的回报,才是你滚滚不尽的个人财富,谁都无法代替,这才是自己真正的幸福之本!明白了人生道理,重要的就是去努力读书。在认真读书学习中,去发现人生的乐趣,挖掘生命的潜力。

可以说,在青少年时代,世上或许没有别的东西,能够像读书那样有巨大的力量。智者说:“读书能够使穷人摆脱贫困,能够使不幸者脱离悲惨的处境,能够使肩负重担者忘掉负担,能够使病人忘掉痛苦,能够使伤心者不再忧伤,能够使受压迫者忘掉屈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书还不仅仅是通向事业的坦途,更能让人获得心灵的幸福与安宁。

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它往往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命运以及生活的道路。对每一个人来说,努力既是为了今天也是为了将来,而读书学习则是为了明天。知识本身没有什么力量,唯有化为自己的行动,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要想一生拥有幸福和快乐,那么现在就得不断地去刻苦学习,别让无知无能的烦恼和痛苦在以后不断地光临。

一个人在应该学习的时候,不刻苦学习,而天天玩乐或者混日子,那么将来肯定是要后悔的。父母只能照顾你一时,没有父母的保护,自己又没有任何知识和谋生的本领,那么这一生肯定是非常悲惨的。没有今天的刻苦努力,哪里有明天美好的生活?

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张涛和苏雷初中时是同班同学,张涛来自农村,家里非常穷,因此,读书非常刻苦,成绩常常是年级前几名。苏雷就不一样了,他的父母是生意人,家里非常有钱,因此,苏雷就常常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家里条件好,努力和不努力一个样,迟早自己会成为家里事业的继承人。于是,苏雷常常玩游戏、上网,初中毕业就不再上学了。张涛则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最终考上了首都的一所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家软件公司的工程师,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他就自主创业成立了自己的软件公司,成为了一名年轻的企业家。

而辍学后的苏雷整日在社会上游荡,有一次因为打架,把别人打伤,最后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成为了一名监狱中的犯罪少年,他对自己当初的行为后悔不已。

可见,在青少年时代,如果不好好读书,很容易走上不正之道,最终会毁掉自己一生的幸福。

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句话:读书不是使人越读越贫困,而是越读越富裕。不读书,就没有机会获得知识。没有知识,就会产生愚昧,甚至走向衰弱,就不能更好地生存,更谈不上去欣赏生活。学识浅薄的人求生存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没有知识,就会进入人生的死胡同。不知自己的无知,更是可悲的。缺乏知识的灵魂,只能算是僵死的灵魂。

世界大文豪高尔基就非常喜欢读书,且嗜书如命。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其他的任何东西都顾不上考虑。甚至为了抢救书籍,他自己的身上险些被火烧着。事后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巴金在生病期间仍在读书,他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小知识点拓展高尔基(1868—1936),苏联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代表着《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海燕之歌》等。

特别是在如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读书、不学习,仅靠一点小聪明,最后只会让自己成为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

学习使生命丰腴

假定有10年的时间,一种是让你坐牢,但有书看;另一种是给你自由,但没有书读。哪一种你比较能接受呢?

83岁高龄的金庸做客《艺术人生》时说,他选择10年的时间在牢里读书。

金庸所取得的成就非同小可。即便已经80多岁了,读书对金庸而言,也仍然是一件必须的事情,而不是无事可做时的消遣。金庸说,读书是他最大的乐趣,只要学会读书,不论在人生中遇上什么挫折或不如意的事情,他都不会放在眼里。可见,对金庸而言,读书的功用还有一重,就是让人变得豁达,在知识和心态两方面使自己不断得到提升。

由此可见,读书从一个角度上讲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思想行走。读书可以拓展人生,可以滋养人生,可以使人的生命更完整。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个放羊娃为啥要放羊?放羊娃说是为了挣钱。挣钱干什么?娶老婆。娶老婆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没有了精神的东西,生命就会成为一个简单的循环。要改变这个循环,就要有感悟、有创造,就需要精神上的营养,就需要读书。读书实际上是在观察第二生活,在第二生活中探索自己思想的答案。在阅读中,总会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与自己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笑、会哭、会同情和参与,这就是托尔斯泰说的“感情的传染”。不曾醉心于一本严肃的书的人,实际上是抛弃了第二现实和第二经验,因而最终就缩短了自己生命的时日。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可以定位人生的方向。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经常读书的人,在为人处世上会显得从容、得体。读书可以提高对人性的认识,锻炼心胸,逐步训练感受幸福的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养成阅读习惯将受用终生。

读书的过程就是生命丰腴的过程。沉醉于唐诗宋词的精神故园里,犹如于无垠的沙漠中找到了生命的绿洲。德国一位著名思想家留给我们一段劝学的话:“寒夜读书夜亦短,股股暖流涌心房,一卷好书捧在手,幸福引我上天堂。”在大雪纷纷的冬夜,倚在床头,捧着你最心爱的书,会感到一种妙不可言的温馨,一种无比超脱和放松的快感,一种心灵的净化。屠格涅夫说:“知识比任何东西能给人以自由。”他说的自由主要就是心灵上的逍遥。

清末著名学者罗振玉于1931年为燕京图书馆题字:拥书权拜小诸侯。这句话是借用《魏书·李谧传》中的一句话:“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有书读,是我们无上的幸福;有书读,有人连国王都不希罕做。

著名作家严文井有一句话很深刻:“读书,人才更像人。”

书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也就是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书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交友的情形来了解他的为人,同样地,可以从一个人所阅读的书来看他的品德修养。好书总是人们最好的朋友,是一个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良伴,它绝不会在患难时背弃你,它对你永远是那样亲切;年轻的时候,它教导你,使你从中得到乐趣;年纪大了,它又时时安慰你、鼓舞你。

人生如书,诗人高法莱有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人好像一本书,人诞生,即为书的封面;其洗礼即为题赠;其啼哭即为序言;其童年即为卷首之论见;其生活即为内容;其罪恶即为印误;其忏悔即为书背之勘误表;有大本的书,有小册的书,有用牛皮纸印的,有用薄纸的,其内容有值得一读的,有不值卒读者。可是最后的一页上,总有一个‘全书完’的字样。”

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阅读经典最初可能充满了沉重与痛苦,但当你走过泥泞崎岖的山路,到达峰顶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乐,与哲人对话的快乐甚至是站在巨人肩上的快乐,就会油然而生。这是心灵的快乐,是灵魂的升华,较之感官的生理快感,是一种超越具象的人生感悟,是更高境界的快乐。

在思考一个问题得不到解答的时候,可以去向古代的智者和当代的求索者求教。书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你没有上过任何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拒绝。你可以到里面去寻找快乐和安慰,也可以从中寻找苦恼和疑问的答案。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一本书就是一首交响乐,当你打开一本书的时候,会听到许多声音,有美妙的音乐,也有刺耳的噪声,有轻柔的小夜曲,也有雄壮的进行曲,你可以沉醉于其中,也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去品评。

有人将读书比作采金,金子这种珍贵的金属被分藏在地底下的细缝罅隙之中,需要去寻找,去挖掘,去采集提炼,历尽千辛万苦,才采到那么一点,所以古人在诗中咏叹说“吹尽狂沙始到金”。获取知识的情形与此相似,你要从成千上万的书籍中选择好书,选择对你有益的书,然后像矿工那样,以严谨、勤奋和钻研为尖镐利铲,从中采集对你有益的东西。书中表达的深刻思想和渊博知识就是你梦寐以求的黄金,书中的词句和段落就是含金的矿石,将它们打碎,以大脑为熔炉加以熔炼,才可以从中提炼出金子。坚持不懈地进行艰苦卓绝的开采和经久不息的冶炼,你就会成为一个知识和精神上的富有者。

只要你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绩,就需要不断地为自己补充新的能量。知识就像机器,也会折旧,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同的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和逐渐步入到社会中来,我们的学习也并不局限于课本,而是更宽泛、更自然,随时随地地发现也都成了一种学习。

养成读书习惯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读书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在人的一生中,要尽量多看书,活到老,学到老。在看书的同时,还要仔细品味人生。人的一生就好比是一本书,如果你仔细体味,就会受益匪浅。而且,你在人生之路上所得到的体验,远远超过你所看过的一切书。

现在我希望你进行精心阅读的,就是“人生”这本书。即使现在你将迄今为止所有已出版的书都读个遍,也不一定能够获得与你在人生之路上所获得的同样多的知识。所以,很多人都非常重视他们在人生之路上所获得的知识,因此,一旦他们被邀请去参加一场有很多优秀人士出席的聚会的话,他们会义无反顾地前往,甚至是牺牲自己学习的时间。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在这场聚会所学到的知识不会少于他们在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你们从这些优秀人才身上所学到的知识将会是你在书本上所获得的知识的数倍。

生活在喧嚣中的我们,平时总是忙忙碌碌的,没有太多的休闲时间。所以,有一些人开始将书本丢在一边。我认为,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做法。凡是那些有学问的人,不仅仅是在待人接物中学习知识,他们也注意看书,在书本中提升自己。那些有学问的人,总是想方设法挤出一些时间看书,他们认为,在喧闹和繁忙当中,抽出一些时间看书,是一种让人感到非常愉快、安逸和喜悦的消遣。当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挤出的用于看书的时间是很少的,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我们应该怎样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去充实自己呢?有关这一点,我想进行深入的论述。

首先,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将自己的时间花费在一些意义不大的书籍上。这里,我之所以提醒你们不要读这样的书,主要是因为我知道这些书都是一些没有多少知识的懒散作家写出来的。他们写这样的书,主要也是为了满足一些既懒惰又无知的人的需要。这样的读者很多,因此,在这样的需求下,这样的书也出现了不少。随便读一读这些书的话,当然,对你们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只有一点,它会浪费你们本来就已经非常宝贵的时间。因此,对于这些无害但也没有多少益处的书,你们还是尽量不要读的好。

其次,你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必须将自己的目的予以浓缩,从而使得自己的目标更加明确。你们的主要精力都应该用在实现自己的目标上面。在你们还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之前,千万不要去碰其他一些不相干的书籍。我认为,你们可以挑选与未来的事业发展非常有关系的几本书来阅读。我在这里建议可在现代史中挑选特别重要,同时又非常感兴趣的几本书。可以列出一个书单,然后根据这个单子进行阅读;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去网罗一些与你的目的、中心事件有关的书;也可以阅读一些自己信赖的历史书籍、文学书籍、回忆录、文献等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对这些书籍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帮助自己弄清一些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

虽然我并不主张你将这些都看作是一种学问来加以研究,但是起码你需要注意,在阅读这些历史书籍的过程中一定要非常专心。对于时间的利用,你可以研究一下究竟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我的一个体会就是,与其同时研究好几个问题,不如就针对其中的一个问题加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以后,你再转入解决下一个问题。通过这种方法解决问题,你会发现自己解决问题的效率还是很高的。

当你在阅读与一个主题相关的很多书的过程中,你也许会遇到一些论述矛盾的现象。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可以迅速再去找一些相关书籍来阅读。你可以将这些书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区分哪些是自己应该掌握、应该吸收的。出现了相互矛盾的现象,或者说出现了一些出入,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这种情况的出现反倒可以让你对这些知识加深印象。你既可以看这一主题的书,还可以看与此有关的一些背景书籍。看了一些相关背景材料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更全面了,也更容易弄清事情的真正面目。这样,通过集中地阅读,在你头脑之中就会对这一问题建立起整体的印象。这方面的思绪就会非常容易地进入你的脑海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你获得的知识将是一种全方位的知识。由于它们是一个整体,因此,你在记住这样的知识以后,还不容易遗忘。

现在你需要读很多的书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你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以后,仍然需要阅读很多的书籍。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中,我们需要读书。而关于你踏入社会以后看书的方法,我在这里想再赘述一遍。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踏入社会以后,你需要看书,需要学习。只不过你没有必要将所有的精力都用于读书,你还需要积极地去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你通过与他人的交谈来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和知识。这是一种除了书本以外对一个人增添知识非常有帮助的一种方法。千万不要忽视在交往中学习的重要性。(2)对那些虽然无害但是也没有什么益处的书,你要注意不要浪费时间。(3)要善于确定自己的阅读目标,选择一个主题,广泛阅读,阅读相关背景知识,真正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为你自己的前途学习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地问问自己:我到底在为谁读书?

既然我们已经否定了完全为父母或老师读书的不当想法,那么,我们在为谁读书呢?

当然,要真正明白读书的真谛不是那么容易,尤其对于还没有真正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但只要多多接触古今读书人的故事和榜样,就能从中领悟到读书的真正魅力,从而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通过读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因为只有你自己拥有了知识和技能这对强大的武器,才能在以后的人生征程上勇往直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清史稿·儒林》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叫李颐的年轻人,不幸少年丧父,家中非常贫困,一贫如洗。家庭生活支出仅依靠母亲替人帮工的微薄收入来维持。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根本无钱让他去正规的学堂读书。但是李颐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不为贫困所吓倒,常以忠孝礼仪来勉励自己,依靠自己发奋自学,终于成为清初著名的“三大儒学家”之一,也成就了一个出身贫贱而成大业的光辉榜样。

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科学文化知识,没有一技之长,就会寸步难行,被时代的浪潮淹没,更谈不上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当然不能成为现代文盲,今天的学习将给我们带来明日的光明和欢笑。读书是为了获得科学知识,而科学知识是将来的谋生之本。没有少年时代的刻苦读书,就没有美好、幸福的明天。小知识点拓展《清史稿》全书356卷,其中本纪25卷,志142卷,表53卷,列传316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296年的历史。是由中华民国初年特设的清史馆编修的,以馆长赵尔巽任主编,缪荃孙、柯劭忞等为总纂,另设纂修、协修、提调、校勘等职。参加编写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清史稿》于1914年开始编纂,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历时14年。于1928年刊印,1929年发行。

所以,一个人不管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管将来选择什么道路——独立经营企业、到机关当公务员或到部队等等,都必须从小好好地读书,努力地学习文化,用科学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你是在为自己读书。

清朝学者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写道:“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食以养其生,充之使长;学以养其良,充之至于圣人圣贤。”有知识的人,一生多幸福、多快乐,无知无识之人一生多不幸、多痛苦。没有文化,在少年时可能没有什么体会,可是到了青年、中年,那种哀痛与悔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当你还是一个孩子时,感觉读书学习的生活是如此漫长;当你成为一个青年走上工作岗位时,才会发现当时努力学习是多么重要;当你进入壮年时,你常常会为了知识的贫乏而懊悔当年的贪恋玩乐;进入老年时,你悲伤地发现人生是多么短暂啊!所以,珍惜少年时代的读书机会非常重要。

少年时期,好比四季中的春季,那是春花烂漫的美好季节,是万物复苏、生长的季节。但是我们不能只顾留恋春季的美丽时光,而要在春季的时节考虑秋收的事情。我们不妨来学习一下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精神。他们按季节时令来计划一年的春播耕种,精心呵护庄稼,到了秋天收获甜美的果实。试想,如果没有春天的播种计划,哪有秋天的收获?趁早进行人生规划,趁早去努力读书,年轻时候的努力,永远也不会白费。在美好的青春年华,如果能确定好人生的目标,并积极去努力,肯定会前程似锦。

生活总是默默地过去,并不会诉说什么,但是时间却会诠释人生的真谛。只有珍惜现在的人,才不会为时间的流逝而遗憾。若虚度现在的人生,那么明天的生活肯定难熬。假如学习中能多点属于青春的快乐,定能冲淡许多人所谓的那种“枯燥、单调、愁闷”的读书苦味。

高尔基曾经饱含深情地说过:“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声,犹如一股淙淙流动的泉水,把那陶醉于生活魅力的动人的欢笑,送上了生活的祭坛。”青春是人生幸福美好的象征,又是纯真与快乐学习的代表。

知识之光给人带来光明,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可靠保证。贫困多是没有文化的结果,不幸多是无知的代价,失败多是浅陋思想的误导。不读书,容易导致愚昧无知,那就犹如黑夜行路,漆黑一片,人生何以前进?没有勤奋读书做自己人生的坚强后盾,任何成就都谈不上。勤学苦读是获得成功的一大法则。刻苦读书,也是改善人生地位最好的武器。肯读书的人,将来必成大器。因为知识之光能够引导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爱读书、爱学习不仅使人幸福,而且能使这个人特别有出息。读书学习不仅能帮助一个人开拓前程,而且能帮助一个人成就事业。读书学习能使人聪明、智慧,并且能使人谦虚、自信、有耐心和机智,而这些都是未来成功必备的要素。日积月累的读书生活,是明天事业成功的关键。没有今天的勤奋读书作为人生的保证,何来将来的辉煌业绩?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希望。

你想获得人生的成功吗?那么从今天努力读书开始。你想出人头地吗?那么从今天努力读书开始。你想做不被人鄙视并且获得尊敬的人吗?那么从今天努力读书开始。你想让生命绽放灿烂的光芒吗?那么从今天努力读书开始。

没有今天的优秀学业,何来明天的成功事业?没有今天的辛勤耕耘,何来明天的丰收硕果?没有今天的品德修行,何来明天的崇高声誉?没有今天的执著追求,何来明天的掌声鲜花呢?

终生学习,永远进取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可惜人生太短暂,以80岁计,仅有29200天,一个人一生无法体验所有的人生经验,唯有读书,从间接经验中了解人生,用前人的经验来充实自己,先学习前人,而后发展前人,最后才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学习使人变得充实,学习可以改变人生。”

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渐加速。要是你没有每天学习,不断充电,那么你很快将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淘汰掉。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每一个现代人都不能忘记学习。而且可以肯定地说,只有那些随时充实自己、为自己奠定雄厚知识储备的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出类拔萃、笑傲江湖。

美国东部一所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在一座教学楼前的阶梯上,有一群机械系大四学生,他们显然很有信心,这是最后一场考试,接着就是毕业典礼和找工作了。

有几个说他们已经找到工作,其他的人则在讨论他们想得到的工作。怀着对四年大学教育的肯定,他们觉得心理上早有准备,能征服外面的世界。

即将进行的考试他们知道这只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教授说他们可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考试时他们不能彼此交头接耳。

他们喜气洋洋地走进教室。教授把考卷发下去,学生都眉开眼笑,因为学生们注意到只有5个论述题。

3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集考卷。学生们似乎不再有信心,他们脸上出现沮丧可怕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考卷,面对着全班同学。教授端详着面前学生们担忧的脸,问道:“有几个人把5个问题全答完了?”

没有人举手。“有几个答完了4个?”

仍旧没有人举手。“3个?2个?”

学生们在座位上不安起来。“那么1个呢?一定有人做完1个吧?”

全班学生仍保持沉默。

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说:“这正是我预期的。我只是要加深你们的印象,即使你们已完成四年工程教育,但仍旧有许多有关工程的问题是你们不知道的,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

于是教授带着微笑说下去:“这个科目你们都会及格,但要记住,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你们的教育才刚刚开始。”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以为天下的智慧都收录在了书里,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即使是最优秀的大学生,在生活的教科书面前,也只是一个学前儿童。那么,是不是我们永远都没有毕业的一天?是的,“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埃里克·霍弗曾经说过:“在剧变时代,善于学习的人将继承未来。有学问的人将会发现他们为生存其中而进行了准备的世界已经不存在了。”

那些高校毕业生,他们用了十几年甚至长达二十年的时间从书本中学习知识,到了社会上,他们依然可能失败,因为日月在更替,世界在变化,知识在更新,书本上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如果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善于学习,去学习新的知识。善于学习,就是从错误中,从正确中,从失败中,从胜利中,从对手那里,从朋友那里,从每一件事情中随时随地学习、总结、思考,把知识融入我们的头脑中。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就是要善于学习,并要在学习中创新,没有创新,用老一套去工作已经不被社会所接受。只有善于学习才能创新,只有勇于创新,才能立足于时代。

但是,许多人从学校毕业后就几乎停止了学习,这样反而很难有什么进步了。相反,一个毕业于普通学校的人,时常注意身边的事物,处处在意,时时学习,把社会当成自己永不毕业的学校,这样的人迟早会进步神速、成绩斐然的。

这也正如在自然界中,树木要生长出绿叶、开花、结果,必须充分吸收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和水。一旦供给停止,生长也会停止;吸收的能量越多,生长的速度就越快。同样地,我们不从社会中学习,把社会交给我们的东西吸收并把它转化成能力,我们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越来越无能,眼睁睁地看着时代的车轮绝尘而去。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不再学习,不再进取,我们的能力就会退化,甚至随着时光流逝而飘散。能力不会永远留在我们身上,它也有生命周期,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它就会从我们身上慢慢消失。在此,自我提高的工具就是学习,而学习就在我们手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来使用它吧!

勤学故事:知识改变了修鞋匠的命运

知识能改变命运,这道理人人都知道,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如何去读书才是正确地改变命运之道。读书要读透,掌握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润泽自己的精神与心灵。要想改变生活,就请多读书吧!要想改变命运,就请理性地多读书吧!只有这样,生活的阳光才能照进你的心房。

姜锦程,1966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柴沟镇大王校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高中一年级时,父亲去世,家庭负担日益沉重,他不得不辍学。务农3年后,他随一支建筑队到青岛打工。

刚进建筑队,他就开始自学,1年后就拿到了“建筑工程预算员资格证书”。他从搬砖的小工变成了预算员。他的命运第一次因为知识而改变。

他没有就此满足,他要继续靠知识改变命运。他考上了青岛市职工大学。他一边工作,一边用业余时间上大学。

可是不久,工程完工,建筑队要移师威海,他如果跟着建筑队走,就得中断学业,他如果留在青岛学习,就没有了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定留下来继续念大学。因为这决定他未来的命运。

他走遍大街小巷都没有找到工作。一个修鞋的人给了他启发,他觉得,这个活挺好,机动灵活,时间可以自己掌握,能保证学业,又解决了温饱问题。他拿出兜里仅剩的200元钱,花196元购买了修鞋工具,走街串巷去修鞋。

为了学习、上课,他长期以来养成了一个生活习惯: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看书到6点,大脑疲劳时再上床躺1小时,7点起来做饭,一边做饭一边看书。8点准时出摊。下午4点收摊,匆匆吃点儿剩饭就去上学。放学回来实在饿了就啃几口萝卜充饥,然后把教师讲的课温习一遍,10点上床睡觉。

就这样,他一连坚持读完了3个大学。1995年,他拿到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大专文凭,1998年,他拿到了法律专业大专文凭,1999年,他又拿到了英语大专文凭。

从1989年到青岛打工,到1999年拿到了3个大专文凭,他有10个除夕夜都是一个人在青岛阴冷的小屋里,在苦读中度过的。

1999年10月,他走进了律师资格考试的考场,但这次他名落孙山。

2000年10月,他又走讲了律师资格考试的考场。这一次,他成功了。不久,他就被青岛某律师事务所录用。

修鞋匠当律师的消息不胫而走,被新闻媒体报道,被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百姓故事》专栏予以报道……姜锦程从小小的修鞋匠成为一名律师,是他自觉地学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虽然吃尽了苦,但他真正体验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甜头。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明天会更灿烂。

第二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快乐学习的最好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之精妙,就在于培养学习的乐趣。“乐在其中”是人生追求学问真理的最高层次,只有以学习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习好。一些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只要加以合理的引导,就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有了兴趣,学习也就不再是无尽的黑夜,我们也不再是学习的奴隶。多少人在兴趣的指引下,不知厌倦,孜孜以求,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10年的课程,最后终于发现了“J粒子”,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学金的华人。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读书,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他回答:“不,不,不,一点儿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待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

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能够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能够激发我们主动思考。小知识点拓展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同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后,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学者。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

彬彬从小是个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3岁的时候,妈妈为他报了个小提琴班,想为他增加些音乐素养。可几次课下来,彬彬就不想学了,每次上完课,老师要求家长督促孩子练琴,妈妈都很认真,可彬彬每次都拉不了一会儿就问:“行了吗?到点了吧?”因为练得少,下一次上课时自然表现不佳,和其他家长交流经验,有人说:学琴的孩子无童年,你没看过傅雷家书吗?连傅聪这样的大师小时也是不爱练琴的。于是妈妈下了决心想试一下严教。当天晚上,彬彬练琴时,她就站在一边,拉错了,重来;又错了,再来。彬彬从哭丧着小脸到最后哭出了声,妈妈也没办法,冲他大吼大叫之后,只好让他去睡觉。这时,彬彬的爸爸说:“我觉得这琴不学也罢。因为孩子不快乐,你也不快乐。都说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不希望孩子被逼着学什么,这会让孩子以后讨厌学习。”思索良久,夫妻二人达成一致:不管学什么,首先得让孩子从学习中得到乐趣。

第二天,妈妈告诉彬彬,小提琴班咱不去了。如果彬彬觉得有什么是好学又好玩的,咱们就一块去玩。彬彬眨着眼睛看妈妈,突然一声欢呼:“真的?太好啦!”

这样过去了两个月。每次到了兴趣班时间,全班小朋友都去上课了,只有彬彬一个人留在班里。有一天妈妈去接他,一见面彬彬就举着一张纸告诉妈妈:“我要学画画!今天我跟关老师去画画了,我画得最好!”妈妈接过来一看,是棕色的小熊,身上画满了大朵的五颜六色的花朵。老师告诉妈妈,今天大家上兴趣班课的时候,彬彬不愿意留在班里,就跟着美术班的小朋友走了!结果,他画的熊宝宝最漂亮——他还给熊宝宝穿了一件漂亮的花衣裳!美术老师说这孩子有想象力。因为有学琴的教训,妈妈不敢抱太大的希望,就跟老师说,那就先让他报美术班试试吧。

真没有想到,彬彬对画画这么感兴趣!因为那个美术班是培养兴趣的,因此儿童画、水彩画乃至剪纸等都接触一点。父母从书上看到孩子有自己的审美观,因而不能用像不像这种标准去评判孩子的作品,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于是,两人定了一条规则:不管他画什么,统统表扬。

或许是从一声声赞扬中享受到成就感,或许是绘画带给他自由空间。彬彬对绘画的兴趣越来越大。5岁时,彬彬就不再满足于幼儿园美术班的授课内容,而吵着要去少年宫。老师也觉得彬彬对美术挺有感觉,应该着力培养。于是父母就带他去少年宫从儿童画到中国画、素描、油画一个个班上下来,这一学就是7年,直到小学毕业。

因为对画画有兴趣,彬彬常常一有时间就躲在小屋画画,经常被老师推荐去参赛,先后得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奖项。父母问他得奖高兴吗?儿子大声说:“高兴,画画本身就让人高兴。”

从上面例子当中,我们看到一开始学琴是母亲单方面的美好愿望,但是孩子却并不这么想,孩子的学习目的其实是家长给强加的,从而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

明白了兴趣对激发学习潜力的神奇作用,我们就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我们的负担或者烦恼。我们可以把原有的其他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以培养新的学习兴趣。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如爱玩汽车、爱搭积木等。长大一些之后,不妨去主动探究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如怎样当个好驾驶员?汽车是如何发动的?汽车的构造原理是什么?所学的知识中哪些和它们有关系?这样就把对学习的兴趣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爱因斯坦中学时只对物理感兴趣,不喜欢数学,后来他在向纵深研究物理时发现数学是其基础,便又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

主动学起来,去发现学习中更多的乐趣,让学习变成我们的爱好,让兴趣成为我们学习路上最重要的老师。

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成绩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态度决定命运。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人生命运,同样,在学生时代,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则直接决定他的学习成绩。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专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被试者包括3组学生和3组白鼠。

专家告诉第一组的学生:“你们非常幸运,你们将训练一组聪明的白鼠,这些白鼠已经经过智力训练且非常聪明了。”

专家又告诉第二组的学生:“你们的白鼠是一般的白鼠,不很聪明,也不太笨。它们最终将走出迷宫,但不能对它们有过高的期望,因为它们仅有一般能力和智力,所以它们的成绩也仅为一般。”

最后,专家告诉第三组的学生说:“这些白鼠确实很笨,如果它们走到了迷宫的终点,也纯属偶然。它们是名副其实的白痴,自然它们的成绩也将很不理想。”

后来,学生们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进行了为期6周的实验。结果表明,白鼠的成绩,第一组最好,第二组中等,第三组最差。有趣的是,所有被试的白鼠实际上都是从一般白鼠中随机取样并随机分组的。实验之初,3组白鼠在智力上并无显著差异。那么为何会产生如此不同的实验结果呢?显然是由于实施实验的3组学生对白鼠具有不同的态度,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实验结果。简而言之,由于学生对白鼠具有不同的偏见,便产生了不同的态度,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它们。正是由于不同的对待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学生们虽不懂白鼠的语言,但白鼠却“懂得”人对它的态度,可见态度是一种通用的语言。

上述实验后来又在以学生为对象的实验中得到证实。该实验是由两位水平相当的教师分别给两组学生教授相同的内容。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位教师被告知:“你很幸运,你的学生天资聪颖。然而,值得提醒的是,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试图捉弄你。他们中有的人很懒,并将要求少布置作业。别听他们的话,只要你给他们布置作业,他们就能完成。你也不必担心题目太难,如果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倾注着真诚的爱,他们将可能解决最棘手的问题。”

另一位教师则被告知:“你的学生智力一般,他们既不太聪明也不太笨,他们具有一般的智商和能力。所以我们期待着一般的结果。”

在该学年底,实验结果表明,“聪明”组学生比“一般”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整整领先了1年。其实,在被试者中根本没有所谓“聪明”的学生,两组被试的全都是一般学生,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不同,导致了对他们的期望态度也不同,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其中一位教师把这些一般的学生看作天才儿童,因而就作为天才儿童来施教,并期望他们像天才儿童一样出色地完成作业。正是这种特殊的对待方式,使得一般学生有了突出的进步。

通过这个实验,相信你对心态的神奇作用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吧。态度决定一个人的前途与成功,你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学生时代,如果我们想成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只要我们认定目标,不断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成绩优秀的学生。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其智力程度都相差不远,为什么有的同学书读得好,有的同学书读得差?就是因为学习态度不一样。让我们时刻保持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读好书,相信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相信我们今天的每一分努力,明天都会得到加倍的奖赏,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把书读好。

满怀兴趣地对待你的学习

前苏联学者西·索洛维契克曾对3000多名懒于学习的学生进行过“满怀兴超地学习”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的实验要求是:(1)学习前做好充分准备,一再对自己说:“我喜欢你——植物学(原来最不感兴趣的学科),我将高兴地去学习!”(2)一定要努力去学习,要比平时更细心一些,要花更多的时间。因为,细心就是热爱学习的主要源泉。

实验进行几周后,陆续收到参加实验的学生充满兴奋情绪的报喜信。绝大多数学生实验成功了,开始对原来最感头痛的课程产生兴趣了。

其中一位学生说:“每次,我开始学习俄语语法时,就不断地打呵欠。现在,当我非常想打呵欠时,我就紧闭着嘴。在开始准备语法课前,我故意让自己表现出高兴的心情,就像在预习历史课时那样(历史是我最喜欢的课程),我跳呀,唱啊!我想象着一定会像历史那样有趣。这样持续了12天。您知道,现在,这种自我寻找乐趣的方法已经成了我的习惯。俄语课也真的使我觉得是一门有趣的课程了!”

西·索洛维契克指出:“实验本身表明,满怀兴趣地学习收到了成效,并且要继续下去。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直到正常的学习变成习惯,实验也不再是实验了,它已成为一种常规。”

但是,似乎学习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那么事实上,学习真的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吗?让我们不妨来看看“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是如何在学习中找到快乐的。李阳之所以每天都在学习英语,数十年如一日,这其中的奥秘其实也很简单:他是在享受学习,快乐地学习。

李阳每天早晨起床之后,首先为自己沏上一杯茶,打开录音机,然后开始朗读英语。早晨的宁静、茶的清香、清晰的英语朗读声……带着这样愉悦的感觉学习,对李阳来说就是一种享受。

而且每当看书累了,他就会看一会儿英语电影,听听英文歌曲;喜欢吃巧克力时,他就会在口中嚼上一块;喜欢喝啤酒时,他也会在学习时喝上一杯……小知识点拓展李阳,祖籍山西,1969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奔牛镇。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他摸索总结出一套独特的以一个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失败者为基点的英语学习法,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人称“疯狂英语”,在发音、口语、听力和口译上卓有成效。疯狂英语将英语的素质教育和传统的考试完美的结合。1989年李阳首次成功地战胜了自我,公开发表演讲介绍这套方法,并开始应邀到各大、中学校传授疯狂英语。多年来,运用这套方法的大、中学生更是创造了托福、四六级和高考成绩大幅提高的惊人奇迹。

其实,学习是苦还是乐,关键在于你对学习的态度,如果你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所在,如果你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如果你找准了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并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种享受、一种乐趣。这种学习法,其实就是要让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获得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情绪。面对同一事物,不同情绪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同样面对明媚的春光,情绪高昂的人会为之欢欣鼓舞,奋发上进;情绪消沉的人则会为缤纷的落花而伤感,为纷飞的柳絮而惆怅。同样面临一座高山,情绪高昂的人会为自己战胜重重困难,攀上顶峰而兴奋激动;情绪低落的人,则会对在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上跋涉感到苦不堪言,而最终望“峰”却步。

要善于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怎么控制?就从身边事、手头事、脚下事开始,从写一个字、记一个词、算一道题、理解一个公式开始。

硬是要施加一个快乐的意念,硬是不让低落的情绪干扰自己。快乐的意念施加久了,就成为习惯,成为一种在困难面前也满怀兴趣去思考、去实践的习惯。

试想一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你的学习过程中,你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纵横驰骋上下五千年,足不出户就知晓天下事……既然读书有如此好处,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享受读书的乐趣呢?

爱好与兴趣也是一种才能

世界著名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是美国十大行业富豪之一。1863年7月30日,亨利·福特出生于密歇根州的迪尔本。父亲威廉·福特,母亲玛丽,他的父母都非常勤奋而又性格刚强。他们尊重和培养了儿子爱鼓捣机械的兴趣,终于使儿子成为汽车大王。

亨利·福特从小精力旺盛,母亲也较早地对他进行启蒙教育。

亨利的记忆力虽好,但就是缺少耐性。母亲抓住他的手,教他写字。可他写不了20分钟就不干了。面对好动的儿子,父亲可没那么多耐性,他的教导方式是拳头和巴掌。小知识点拓展亨利·福特(Henry Ford 1863—1947),美国汽车工程师与企业家,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于1903年创立福特汽车公司。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同时,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

为了管住儿子,亨利7岁时,父亲便把他送进苏格兰人开的学校学习。在学校里,他的算术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其他各科的成绩平平,同时他又对各种机械有着强烈的兴趣。

那是一个北风呼啸的冬日,亨利跟父亲搭火车到8英里外的底特律去。在火车站里,他第一次看到火车头。这个庞然怪物,使他感到惊奇,也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那位好心的列车长,看他那样着迷,就让他进入火车头,并为他开动了车头,满足了亨利的好奇心。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驾驶台上,把汽笛按得哇哇响。

他回到家里,兴奋得整夜没有睡着。第二天一早,他瞒着母亲,从厨房里偷来两个水壶,一个壶里放满烧得火红的煤炭,一个壶里装上烧开的水,然后从贮藏室里取来雪橇,把两个水壶放到雪撬上。他一边在地上滑动着雪橇,一边叫着:“喂,火车头来了,火车头来了!”他沉浸在欢乐之中,为自己的创作而自豪。

亨利在自己的房间里,藏有7种“秘密武器”:钻孔机、锉刀、铁锤、铆钉、锯、螺栓和螺丝帽。

亨利对一切机械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不但研究火车头,还研究手表,想把全天下所有的手表都打开看看。这个“疯狂的破坏者”,引起家里人百般警惕,只要一看见亨利回家,便立刻慌忙地把所有的表全部收起来,否则那些装饰华丽的昂贵的怀表,顷刻便会“五马分尸”。

亨利家中饲养了牛、马、鸡、猪、羊、火鸡等各种动物,开始,父亲经常强制他照看这些家禽家畜。而他的全部兴趣,都在钟表上。父亲曾责备他,但父亲也看到,儿子有强烈的求知欲,有孜孜不倦的探求奥秘的精神,还有一份天赋的悟性,这些是一般儿童所难具有的。他支持儿子,还特意把一块珍贵的“凯撒表”送给儿子。

亨利13岁那年,和父亲搭乘马车一同去邻村。突然,他眼前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发出巨大的吼声,并喷了亨利一脸蒸气。这是一辆无轨蒸汽机车,它的铁制的前轮很大,像战车一样的履带上,绕着粗铁链。前轮上方有个大汽锅,汽锅上横着水槽,上面还有顶棚。后轮比亨利还高,后面还拖着满载着石灰的拖车。亨利对这辆无轨蒸汽机车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又专心致志地研究起来。

一天,亨利突然从家中出走了。这一年,他刚满16岁。

美国人崇拜白手起家、奋斗不止的人。亨利要赤手空拳去创业。

他独自来到底特律城,到密歇根车厂当了一名见习生,日薪1.1美元。但在他上班的第六天,就被开除了。不是因为他偷懒和打架,而是因为他不费吹灰之力就修好了那些老资格的工人无法修理的机器,这使那些老资格工人非常恼火。

美国人也懂得什么叫嫉妒。

父亲听说儿子被辞退,火速赶到底特律,将儿子介绍到朋友开的一家黄铜工厂。可是他干了6个月,又主动辞职了。因为在这里他已经再也学不到什么新东西了。

亨利第三次是在底特律的一家船舶修理厂工作。这里的工资每周只有2美元,而房租和伙食费每月就要3.5美元,但可以学到技术,亨利还是决定留下来。为此,他不得不节衣缩食,并且到处打工。

在造船厂工作期间,亨利对蒸汽内燃机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两年后,亨利把该学到的技术都学到了,再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可学了,他又辞去了造船厂的工作。

迪尔本制材厂的约翰,买了一台很贵重的蒸汽引擎,但无法启动。这是一台西屋公司出产的移动式蒸汽引擎,它和亨利早年所见的机车一般大小,在四个车轮上安着圆筒形的汽锅,上面还有烟囱。“亨利,你会弄吧?”约翰说明了来意,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亨利问道。

望着那庞然大物,一向恃才傲物的亨利也失去了信心,但强烈的自尊心、一往无前的精神不容许他退缩,他决心试一下。

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认真地看说明,并试着发动,竟然意外地启动了。

约翰提出日薪3美元,请亨利来帮忙。这在迪尔本是很高的待遇了,同时这项工作又很有趣,亨利欣然同意。

3个月后,亨利又辞去了制材厂的工作。这一次不是因为工薪低,而是底特律的工业环境在吸引着他,他要创造自己的业绩,他不会为了高薪而长久地看守着一台机器。他去了西屋公司,担任移动式引擎的示范操作员。

在这里,亨利学到了许多蒸汽引擎的知识,终于在1896年试制了第一辆内燃引擎四冲程四汽缸式的福特汽车。1903年,他创立了福特汽车公司。

1906年,他自己设计制造的N型车投产。1908年T型轿车开始生产,并获得巨大的成功。后来,福特汽车不仅占领了欧美市场,也推向了全世界。亨利·福特逐步走进了汽车老板的行列,成为美国著名的汽车大王。

可见,培养我们的兴趣与爱好,实际上就是培养自己的能力,当我们的兴趣与爱好越来越浓厚的时候,我们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对我们日后的成功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帮助。

学业、爱好两不误

世上的一切都有相对立的一方面。一个是极度诱惑人的东西,一个又是你血与汗的结晶。这时,该如何抉择呢?对于中学生而言当然也存在着这方面的困扰:一是学业,二是爱好。

当然,一个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离开学习是不行的。如果一个人不学习,却想要创造什么价值,不仅没有强大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思维方面的磨炼也将十分匮乏,要想处理好各种关系也是枉然。当然,这里的学习,并不是指成天抱着书本啃,然后考上大学,得到一份好工作那么简单。学习的意义是十分广泛的,我们不要把它单一化。

北京十八中初三学生王博,业余时间参加了学校的管弦乐团,还代表乐团参加华夏艺术风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获得了全国唯一的金奖。

其实,像每个家长一样,王博的家长也希望儿子从小多才多艺。于是,在接触长号前,王博已学过6年的游泳,拉过2年的小提琴,还练习过书法。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妈妈偶尔带他去听了一次管弦乐团的演奏,王博由此迷上了西洋乐。

王博的指导老师说,最初接受王博是因为他的外形很适合吹长号,壮实、牙齿整齐。练习不到三个月,王博就能吹一首完整的曲子了,表现出很高的天赋。在接受了更专业的指导后,他开始参加比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此后三年,他多次在艺术小人才比赛中获得省级奖项,而这次的金奖,是他从艺以来获得的最高奖项。

这次参赛时,王博结识了不少同龄朋友。在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他发现他们中很多人都打算走艺术专业的道路,最希望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将来出国深造。对此,王博有自己的看法:“攻读北大经济管理学博士才是自己的目标,长号只是自己最大的课外兴趣。”王妈妈则希望儿子走艺术道路,最好再多学一门西洋乐器,以后做职业演奏家。但是,14岁的王博坚持自己的想法。

面对这样的选择,是坚持学业,还是选择放弃兴趣爱好呢?面对这样一道普遍却又复杂的难题,许多初中生陷入了极大的困惑与迷茫之中。

我曾对几位初中生做了一次小小的调查,他们面对我的问题也很真诚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也许,你可以从他们的意见当中找到一些小小的启示。“自己的兴趣爱好,一般人怎么舍得轻易放弃呢?可是,面对徘徊不前的学习成绩,面对升学考试的日日紧逼,即使你能承受住心理压力,爸爸妈妈却扛不住呀。看着我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自娱自乐,他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呀。于是,各种说教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地灌输进你的耳朵。面对他们充满期待和焦虑的目光,你又怎么忍心让他们替自己着急呢?”

那么,学习和兴趣爱好真是互相对立的关系吗?它们之间就不能取得“和解”吗?非也!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了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实质,会发现它们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一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通常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通常都会感到身心愉悦。学习不但不会阻碍我们兴趣爱好的发展,反而还可以使得我们的兴趣爱好更加完美。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时,如果有我们学习到的知识作后盾,发展起来就会更顺利、更迅速;相反,如果我们只一味地去发展兴趣爱好,而不掌握基本知识,兴趣爱好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也会停滞不前,所有的兴趣爱好也成了一种负累,一纸空谈。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里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尤其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我认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通过特殊的工作方法实现他的这一愿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

由此可见,我们要做的,就是协调好学习与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只要二者达到平衡,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怎样协调兴趣爱好与学习的关系呢?

1.学习为重

中学是人生求知过程中打基础的时期,只有循序渐进,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有机会向高、深发展,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需要。因此,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讲,考试前还必须复习巩固。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的前提下,可以看一些休闲类、益智类的书籍,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兴趣补充

不少伟人、科学家都是依靠童年时代的强烈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力量,推动着他们在今后的研究领域里默默奋斗,才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兴趣爱好是成功的不竭动力,有了兴趣才会有求知欲,才会有特长。但兴趣爱好不可成为生活的全部内容,不然人生就失去了目标,丧失了斗志。所以,要让兴趣爱好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切不可因之迷失了方向。

3.科学安排

恰当安排学习与业余兴趣爱好时间。只有安排得科学合理,才能相互促进,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要正确处理兴趣爱好与学习的关系,切不可搞一刀切。“学习的时候是学习,玩的时候是玩”,要有计划,并严格遵守,这样才能做到学习和发展兴趣爱好两不误。

4.全面发展

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再是仅仅强调以学习为中心了,而是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还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要全面锻炼自己的能力,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勤学故事:“鬼迷心窍”的法布尔

那种被“鬼迷心窍”似的投入与坚持,造就了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如果说兴趣是成功的基石,那么持之以恒则是成功的支柱。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石,立好支柱,才能支撑起成功的大厦。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村前小溪流水,村外山野树林,环境十分优美。自然万物的美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从小就喜欢观察动物,他想知道为什么鳃角金龟穿着栗底白点儿的衣裳,他想知道是谁在荆棘丛里鸣唱。昆虫世界是那么奇妙莫测,童年的法布尔总是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警觉地注视着虫儿和花草,好奇心唤起了他探求昆虫世界真相的欲望。小知识点拓展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 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在他5岁的时候,一天晚上他和家人在庭院乘凉,突然听见房屋背后、荒草滩里响起一阵“唧——唧唧唧”的虫鸣声,声音清脆好听。是蟋蟀?比蟋蟀的声音小多了;是山雀?山雀不会连续叫个不停,更何况在漆黑的夜晚呢。于是他决定去看看。大人们吓唬他说,有狼,会专门吃小孩子的。小法布尔却毫不胆怯,勇敢地跑到屋后去观察个究竟。结果他发现:发出鸣叫的不是小鸟,而是一种蚂蚱。从此,他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每天早晨,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不是在水边东奔西跑地抓蝌蚪、逮青蛙、捉甲虫,就是蹲下来静静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和身上好像披了五彩羽衣的蠕虫……有一次,在池塘的草丛里,法布尔发现一只全身碧蓝、比樱桃核还要小些的甲虫。他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放在一个空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夕阳西下的时候,法布尔欢欢喜喜赶着鸭子,满载而归。一路上,他默默地歌唱,心里甜滋滋的。法布尔一回家,父亲见到他衣服很脏,还捡一些奇怪的东西回家,便怒气冲冲地吼道:“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你呀整天不干正经事,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你见我还不够辛苦吗?”母亲在一旁也厉声地责备说,“捡石子干吗?撑破你的衣袋!老是捉小虫儿,不叫你小手中毒才怪呢!你呀,准是叫鬼迷了魂!”

听了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法布尔难过极了。屈服于压力,他只好恋恋不舍地把心爱的宝贝扔进了垃圾堆。

在扔那个装了小甲虫的蜗牛壳时,他看了又看,好像在说:“小甲虫啊,小甲虫,你先在这里委屈一夜,明天早晨我一定把你带走。”

父母的责骂并没有驱散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之情,强烈的兴趣已经深深种在他的心田。以后每次放鸭子,他仍然乐趣无穷地干那些“没有出息的事”,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满满的,躲起来随兴地玩。

正是这种被“鬼迷心窍”的兴趣,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为他建造了雕像。有趣的是,他的雕像的两个衣袋全都高高鼓起,好像塞满了沉甸甸的东西。

第三章 学会有效掌控你的学习时间

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生命太短暂了,我们不能将自己的美好青春浪费掉。比尔·盖茨说:“世界是不公平的,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比尔·盖茨并不是悲观,他是正视现实,我们相信社会是在逐步走向美好,走向平等、民主、自由。但平等、民主和自由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的平等、民主、自由是不存在的。所以正视现实吧!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我们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中得到其应有的价值。事实上,我们所抱怨的多是一些小事情,一些应该不屑一顾和很快忘记的小事情。不要让这些小事牵绊了自己,让我们把自己的时间、生活只用于值得做的行动上,去想一些伟大的思想,去经历真正的感情,去做必须做的事情。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蒙田一生都在思考人生和社会,但还是觉得光阴过得太快,岁月不等人。英国诗人布莱克高歌:“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生活有理想,我们便不会再为一些繁琐小事而怨天尤人;懂得时间的珍贵,生活中的阳光则会填补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时间是构成一个人生命的材料。”每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属于一个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在大千世界的所有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而“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容易令人懊悔的也是时间”。

杨树枯了,有再青的时候;百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飞来的时候;然而,一个人的生命窒息了,却没有再复活的机会。正如有这样一句话:“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也是如此,它一步一步、一程一程,决不辍步、永不返回。因此,青少年时期所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对我们的一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人生有限,必须惜时如金,切莫把宝贵的光阴虚掷,应当趁青春有为之时多学一点,以备日后成就大业之需。

自古以来,纵观那些取得成就的人,没有一位不是惜时如金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平均3天就有一项发明,他正是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时间进行仔细地研究,单是寻找用什么材料来作电灯丝就做了1000多个实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有句格言:“哪里有天才,只是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了600多万字的精神财富,正是由于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的缘故;数学家陈景润,夜以继日,潜心于研究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光是演算的草稿就有几麻袋,终于证明了这道难题,摘下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临死前还争分夺秒地写《资本论》。这些事例都生动地说明了:一个人要想在有生之年做点贡献,就必须爱惜时间。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达·芬奇也曾经说过:“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明。”列夫·托尔斯泰有这样一句著名的格言:“你没有有效地使用而放过的那点时间,是永远不能返回的。”还有人问过达尔文:“你怎么一生能做出那么多的事呢?”他回答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段时间。”这样一些名言、格言又怎能不是深切地告诉人们:有作为、有成就的人,他们无不是因爱惜时间而得到成功的,他们用珍惜时间的妙法度过了青春的岁月。小知识点拓展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华人社会亦常尊称为莎翁,被许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卓越的剧作家之一。他被誉为英国的民族诗人和“艾芬河的吟游诗人”(或直接称为“吟游诗人”)。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作。他的剧本被翻译成所有主要使用着的语言,并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剧作家。

可是,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少数人对时间很不珍惜,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他们把今天所要干的事放在明天去干,蹉跎岁月,一点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他们或是白天痛玩,晚上开夜车,这样不仅谈不上珍惜时间,反倒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

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谈道:“一个人即使是有两次生命,这对于我们青年来说也是不够的。”董必武同志给《中学生》的诗句:“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人云此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所有的这些,都在提示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当然,珍惜时间也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行动当中的。

珍惜时间,我们首先必须明了时间是怎样被耗费的。而要想知道时间的耗费情况,又必须先记录时间。我们应该养成勤于记录时间消耗的习惯。办法是在做完一件事之后,立即记录下所耗费的时间,每天一小结,连续记一周、两周或一个月,然后进行一次总体分析,看看自己的时间究竟用到了什么地方,从中找出浪费时间的原因。有学者已经证明,凡是这样做的人,对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收效甚大。现在人们常常把“应该”花费的时间,看成是实际已经花费的时间,而这两者往往是不相等的两个量。如果人们问一位领导者:“您今天上午做了什么,花了多少时间?”答曰:“起草报告花了3个小时。”其实,在这3个小时中,他喝茶、抽烟花费了18分钟,中途休息了两次,花费了23分钟,与同事聊天,花费了27分钟,接3次电话,花费了5分钟,这样总共花费了73分钟,实际上真正用于起草报告的时间只有1小时47分钟。可见浪费时间是多么惊人。因此,进行时间消耗记录,对时间使用进行统计分析,对于每个人提高时间利用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我们先在这里介绍一位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方法。在柳比歇夫的一生中,成就赫赫,硕果累累,他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写了12500张打字稿的论文的专著,内容涉及遗传学、科学史、昆虫学、植物保护、哲学等广泛的领域。在这些成就中,有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他那枯燥乏味的日记本——“时间统计册”。柳比歇夫每天的各项活动,包括休息、读报、写信、看戏、散步等等,支出了多少时间,全部历历在案。连子女找他问话,他解释问题,也都在纸上作记号,记住花了多少时间。每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写一封信,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时间都算得清清楚楚,内容之细令人惊讶。

依据效率研究专家的说法,在相同的时间内,用相同的劳力做尽可能多的事情的最佳方法就是即时处理。所谓即时处理,简单地说,就是凡决定自己要做的事,不管它是什么事,就立刻动手去做,“立刻”这一点至关重要。立刻动手,这不仅省去了记忆、记载或从头再干的工夫,而且可以解除把一件事总记挂在心上的思想包袱。

如果对一切事务性的工作都采取“一次性处理”,那么就省去了对一件事再花第二次、第三次的工夫。

然而,生活当中的一些人却有一种很不好的拖拉作风,本来可以随手处理的事,却拖得几天几周办不了,几天内可以办的事,却几个月不见踪影。这样导致学习效率极低。殊不知,被拖延的事务,将来仍然需要做,而且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做。

中国有句格言,“今日事,今日毕”。要赢得时间,必须养成随手处理可以处理的事务的作风,不能总是想着明日。否则,就如古诗所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当中还是让我们谨记海伦·凯勒的那句名言吧:“将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看待。”这样,我们的目光将不会再狭隘,我们的心态将会更乐观豁达,我们的人生也将丰富而美好!

学习,珍惜青春的最好方式

古罗马哲学家小塞涅卡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没有人会感觉到,青春正在消逝;但任何人都会感觉到,青春已经消逝。”

是的,对于正值青春美好韶华的青少年朋友而言,你们一般是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但终有一天,你们也会很明显地感觉到青春的流逝的惊叹!

我们为什么怀念青春?有人说:“人总爱回首过去,不管过去是苦是乐,总改不了留恋的习惯。”还有人说:“因为惧怕时间的流逝带来身体上的缺陷,所以一味地追忆过去,活在美好的过去中,简单点说就是害怕面对。”对于时光飞逝的迷茫,一代奸雄曹操也曾有诗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但,事实上所有的河流都在朝着大海的方向奔流,你何时见过它们再回头?青春也正如歌词里面写的那样像一只小鸟,这会儿还在你眼前叽叽喳喳地闹个不停,而下一秒,它就飞得不见踪影。

你看太阳每天的升起落下,像不像是一个慢动作的抛物线?太阳只是按着既定的轨道爬升,生命的抛物线却可以由我们自己把握。

青春时抛起的速度和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高度和路径。

人们都说,青春最可爱。青春就像一个单纯的孩子,谁认真呵护她,她就对谁绽放迷人的笑容。

你熟悉雷锋这个名字吗?

雷锋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2年光阴,他的故事却被我们传颂了近半个世纪。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身上可学的东西很多,不同行业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会有不同的侧重。我想对青少年来说,最值得学习的应该就是他那份刻苦读书、不负青春的精神。

7岁时,雷锋就成了孤儿,可他努力上进,抓紧一切时间努力读书。在鞍钢工作期间,由于表现出色,县委机关破例让他进入机关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学习。每次上完课回来已经很晚了,雷锋还想多看点书,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他特意把宿舍的电灯接长了电线,把灯泡拉在自己床头边上,再用报纸和枕巾遮住光。有一次他看书看得睡着了,灯泡烤焦了枕巾和枕头,险些出了事故,于是他又买来长筒手电代替电灯继续开夜车。

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雷锋还坚持写日记。

关于青春,他写下这样两段话:“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我们为未来带来些什么呢?

宝贵的青春年华,我们是任它白白流逝,还是让它一展婉转的歌喉?

现代科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大脑在一生中可能储藏的各种信息的最高值,相当于50个平均藏书1000万册的大型图书馆。青少年时期是用脑的黄金时期,多读书、读好书,这就是我们珍惜青春的最好方式。

如果你想收获一个金灿灿的秋天,请现在就在你的心中撒下知识的种子,付出时间和汗水的浇灌,让智慧的阳光伴你茁壮成长,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最高的理想。

青春需要我们去珍惜,去把握。青春的时光在风的指间滑落,在雨的洗礼中流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青春若一去,遂不复返。不要让青春在空虚的日子里悄悄逝去,也不要让它在迷茫与困惑中被剥夺,当雨水淋湿了你的青春时,要重新去拥有七彩的阳光。

青春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比赛。时钟嘀哒而过,青春也在无声无息间悄然溜走。只有牢牢把握住点滴的时间,才能载着青春的小船顺利驶向理想的彼岸。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少年时期的放浪是晚年的汇票,人生的最大悲痛莫过于辜负青春。”的确,青春是有限的,但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学习无穷的智慧,等到我们成功的那一天,你会想起青春岁月所留下的痕迹。青春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并不是生命的终点。珍惜青春,就等于珍爱生命。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以青春的活力防止生命的衰老,以一颗纯洁无暇的心面对这唯一的青春。当生命将冻结时,拿出自己的“青春纪念册”,多苦都会变成甜!青春如梦,或许今天的快乐会被明天的悲伤所带走。但我们不必害怕,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处于一生中最美的时光,未来由我们填写,所以还是努力学习吧!

学会合理安排和分配学习时间

有这样的一则故事,一个青年非常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劳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法布尔赞许说:“看来你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说:“是啊!我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对音乐和美术我也感兴趣,我把时间全都用上了。”法布尔听了青年的话,笑呵呵地从衣袋里掏出一块放大镜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事实上,老天很公平,给每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但是,同是24小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率。如有的同学善于科学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生活、休息井井有条,学习效果也很好;而有的同学却相反,不善于安排时间,整天忙作一团,但学习、生活无规律,学习质量也不高。所以,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兴趣,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能在某个领域做出自己的一番功业,诚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是排斥兴趣的广泛性,但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甚至是人的一生,确实需要精力,专心致志地完成一项事业。当前,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如果不纵向深入,就会把有限的精力白白浪费掉。

马克思认为,研究学问必须在某处突破一点。歌德也曾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都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纵观中外,凡大学者、科学家们无不是将分散的精力聚集起来,获得某个领域的突破。小知识点拓展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德国犹太人,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逝世于英国伦敦。伟大的哲学家,革命理论家,经济学家,政治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

我们再次拿法布尔来说,他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一天,他一大清早就趴在一块大石头上。几个农妇早晨出工时见到他,到了傍晚收工时见他还是趴在那儿,她们实在不明白:“他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怎么就只看一块石头,简直是中了邪!”其实,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法布尔不知花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以这样的精神从事一项事业,怎么还会有不成功的道理呢?那么,怎么安排才算合理呢?

1.拟好计划

一个学期要有一个学习的计划,有了学期的计划后,还要有每周的计划。可以说,制定周计划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清楚一周内所要做的事情,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制定一张日作息时间表。在表上填上那些非花不可的时间,如吃饭、睡觉、上课、娱乐等。安排这些时间之后,选定合适的、固定的时间用于学习,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正常的阅读和课后作业。当然,学习不应该占据作息时间表上全部的空闲时间,总得给休息、业余爱好、娱乐留出一些时间,这一点对学习很重要,值得注意。

拟订学习计划除注意劳逸结合外,还要注意每天预习和复习的时间分开进行。复习尽可能在当天课后作业前进行,预习则在课前进行。无论复习、预习都是距离听课时间越近越好。一句话,及时复习、预习事半功倍。

2.了解生物钟的规律,高效学习

时间安排是学习计划的重点内容。我们首先应该顺应自己的生物钟节律。从一天24小时的生物钟节律来讲,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上午7~9时是短暂记忆的高峰,适合背记东西,但所记内容不易维持。

上午9~12时是思考高峰和分析推理的最佳状态,适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上午10~12时是一般人最清醒敏锐的时刻,也是我们操练对话的最佳时间。

下午1~3时瞌睡虫袭来,感到昏沉沉,可以小憩一会儿或借助运动来提神。

下午3~4时午后清醒,精神开始恢复,长期记忆达到高峰,是准备考试或背记单词的好机会。

下午4~6时为技术性工作高峰,是学习打字、练习乐器、做数学运算的好机会。

晚上6~9时,衰退期来临,思考力、反映力开始逐渐迟钝,这时最适合做的是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读点课外书籍后准备按时睡觉,不要期待做任何挑战性的工作,尤其应该避免激烈地运动,以免导致失眠。针对生物钟的情况,我们应该合理地安排学习:(1)记忆方面。早晨短时记忆好,比其他时间高15%左右;下午长期记忆强,所以,应当设法在下午做大部分功课,不要留到晚上。(2)活动方面。上午头脑清醒,最好从事认识活动,到了下午,由于手的灵活度、速度和协调性逐渐达到高峰,适合从事技巧活动以便更好地发挥身体的潜能。(3)感觉方面。早晨体温低,各种感觉的敏锐度低。下午体温上升,黄昏时达到高峰,于是各种感觉的敏锐度随之上升。因此上午宜思考,下午宜背记。

学习,无疑是一个比较繁重的脑力劳动,拥有一个缜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安排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方法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最主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而根据自己的生物钟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是再好不过的方法了。

在计划中,自学时间集中使用不如分散使用效果好,尤其是前后内容连贯性不强的功课,如记英语单词,与其花40分钟集中强记,不如在睡觉前和起床后各花20分钟记,后者效果肯定好于前者。

为了能较长时间持续学习,一定要注重45分钟后的10分钟休息,10分钟不做剧烈运动,但可以做简单的体育运动,如出去散步,玩一会儿飞镖等。

3.见缝插针利用空余时间

如果我们注意一下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我们还是有不少的空闲时间的,如上学路上,等车的时候,饭前饭后等。如果利用这些点滴的时间,记一两个单词,看一段阅读等,日积月累也会有可观的收益。我们不妨试一试下面的方法:(1)放学晚走5分钟。刚放学时,同学们急着回家,走廊里人很多,走得又慢,不如利用5分钟时间读一篇外语短文,天长日久,将大大提高你的外语阅读能力。(2)见缝插针记单词。把单词做成小卡片,或者买那种可以撕下来的单词本,随时放几张在身上,只要有琐碎的时间,如上学放学路上或者排队等公交车时,每次记两三个单词,睡前把这一天分散记忆的单词用几分钟的时间梳理一下,这样,将大大提高你的外语词汇量。

另外,要养成随身带书的习惯。特别是出远门时,如果遇到塞车等情况时就可以开始学习了。(3)锻炼、学习两不误。边锻炼边听英语新闻广播,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练习了英语听力,还不用看新闻了,真可谓一举多得。

其实,在学习中利用琐碎时间的方法很多,关键是你要有这种意识,比如语文知识,特别是词汇的积累,也可以利用上面的方式达到“零存整取”的效果。

以上只是如何利用琐碎时间的一些参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时间。

4.学会休息

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同样,不会休息的人也不会学习。事实的确如此,大家既要充分利用时间学习,也要充分利用时间休息。一根弦绷得太紧会失去弹性,机器运转久了也需要加油,何况是人呢?

休息分为积极的休息和消极的休息。积极的休息是根据大脑两半球的特点,让左右脑交替工作。比如,文理交叉复习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再如,学艺术的考生可以让文化学习与专业练习交替进行。消极的休息就是放下学习去做学习以外的事情,比如散步、听音乐等。不管用哪种休息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当然,在日常学习中课间休息也是不可忽视的。课间休息时不要坐在座位上不动,可以到走廊走动走动,放松心情,眺望远方,让眼睛和大脑都得到休息。还可以听听舒适优美的音乐、爬爬楼梯等。

合理安排时间,就是预约成功

大多数人都认为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因此有些人为了获得好的成绩甚至以牺牲睡眠时间为代价,日夜不歇。但事实表明,睡眠不充足,学习成绩也是难以提高的,甚至还有可能降低,所以成绩好坏的关键并不在于时间的量,而是在于质的方面。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就做过这样的实验,结果表明:每周用功不到35小时的学生的成绩远比35小时以上的学生的成绩好。简而言之,就是学习效果的好坏全在如何利用时间。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人的身体状况来说,不容许我们一次睡很久,也不容许我们一次吃很多,同样地,学习也不可一次学很长时间。可是我们经常会有部分同学将困难或讨厌的科目留至考前的最后时刻,这种做法是极为错误的,曾有人做过这样一种实验,让实验对象反复做20次某种练习,如果将练习集中起来不停地做,那么最后一次所需的时间是80分钟,但是如果每练习一次就休息一天,最后一次的练习却只花50分钟。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其把学习任务集中起来完成,不如中间隔一些时间,边做边休息,这就像学习开车一样,当你到汽车驾驶训练班去报名时,训练班绝不会让你在一天之内学习很多,而是一步一步地慢慢学下去。因此,临时抱佛脚的方法是无益的,它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功课要分开来做,不要连续数小时做同一科目,只要懂得这一道理就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活背景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每个人的时间感觉也各不相同,这便是外在的规律。例如工薪阶层,他们是把一天分为上班和下班的时间,把一周分为上班的日子和周末来安排生活;而学生一天的生活都是根据课表来安排的,以周为单位不断地重复。因此,无论是工薪阶层还是学生或是家庭主妇,都要根据个人不同的社会地位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人类的身体具有生理上的规律。例如,天一黑就想睡觉、春天的午后在课堂上打盹……这都是受内在生理规律的影响所致。有的人学习很努力,可是却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追究其原因,发现这是由于内在生理规律和外在生活规律的脱节所致,因此出现这种情况,不要勉强内在去配合外在,而应将外在规律更改一下,这才能有效地使用时间。

此外,临时抱佛脚的学习一样缺乏效率,既然要学习,为什么不寻求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呢?人的记忆是相当不可靠的,有的东西虽然已进入脑中,但如果没有经过反复不断地再记忆,很快就会忘掉,尤其是在记忆后的第八到第九小时之间容易忘记。因此采用临时抱佛脚的方法是:在考试前一个晚上强记很多内容,第二天早晨起床后重新复习一次头天晚上记忆的东西以弥补临时抱佛脚的不足。

调查分析生活有规律的人的作息时间,我们就可归纳出人们在哪个时候头脑运作得最为灵活,但不排除各人生活习惯所存在的差异,有的人觉得晚上用功有效率,有的人觉得白天用功有效率,这就是所谓的“夜间型”和“白天型”,此外,还有认为黎明时学习效率最好的“晨间型”。人的生活规律是一定的,这一点也不容忽视。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即让人在不分昼夜的洞窟里生活100天,结果发现人们每天的生活规律与以前仅差40分钟,由此可知,如果我们要改变生活规律,就需要好几天的时间,这也就是到达与出发点有很大时差的国家时总有好多天不能适应的原因所在。

因此,如果你是个“夜间型”的人,就必须在升学考试的前几天调整学习习惯,否则就会因临时不能适应而遭遇失败。

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朱自清对于时间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莎士比亚也曾有过这样的话:“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昨天唤不回来,明天还不确定,一个人能拥有、把握的就是今天的时间,虚度今天,就是毁了昔日成果,丢了来日前程。

古今中外,凡事业有成者,都是十分珍惜和善于驾驭时间的人。并且他们很多利用时间的方法,借鉴过来用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上,仍然很有效果。

1904年,正当年轻的爱因斯坦潜心于研究的时候,他的儿子出生了。于是,在家里,他常常左手抱儿子,右手做运算;在街上,他也是一边推着婴儿车,一边思考着他的研究课题;妻儿熟睡了,他还到屋外点灯撰写论文。爱因斯坦就是这样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日积月累,一年中完成了四篇重要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装饰品,那就是窗帘上、衣架上、橱柜上到处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小纸条。这些小纸条上面写满各种各样的文字:有美妙的词汇,有生动的比喻,有五花八门的资料等等。杰克·伦敦从来都不愿让时间白白地从他眼皮底下溜过去,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他一边穿衣,一边读着墙上的小纸条;刮脸时,镜子上的小纸条为他提供了方便;在踱步、休息时,他可以到处寻找启发创作灵感的语汇和资料。不仅在家里是这样,外出的时候,杰克·伦敦也不轻易放过闲暇的一分一秒。出门前,他早已把小纸条装在衣袋里,以便随时都可以掏出来看一看、想一想。小知识点拓展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德裔美国科学家,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看了这几则故事,你是不是很有感触呢?时间有时是那么漫长,有时却又那样短暂,一分一秒的时间收集起来也能做成大事。

据心理学家的调查,中学生在学习时浪费时间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主要有以下10种表现:(1)胡思乱想;(2)坐立不安;(3)东寻西找;(4)勤去厨厕;(5)读写书信;(6)乱写乱画;(7)电视吸引;(8)抓耳挠腮;(9)闭目打盹;(10)别人干扰。

为了有效地杜绝以上浪费学习时间的现象,要特别注意下面几点:(1)切实加强学习时间的计划性,按时间进行学习,在最佳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多安排学习任务,“乘胜追击”。(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自习时不宜一边看电视一边解题等。(3)注意在每天临睡前做一下总结,看今天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及时间是否抓得紧等。

杜绝浪费时间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摧毁“三个M”的习惯。“三个M”分别是指“明天再说”、“慢慢来”、“马马虎虎”三个词开头的声母。要牢牢记住今天的事今天完成,不要总安慰自己明天一定完成,从而养成拖拉的习惯。

以上是在合理安排时间上的一点总结,当然在时间保证的前提下,要进一步讲究学习方法,如对知识的分类掌握,勤问好问等等都是取得好成绩的必经途径。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从聪明的人身上我们学习智慧,从善良人那里我们萌生爱心,从愚蠢的人那里我们可以吸取教训。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会为我们带来终身的益处。

看到别人的愚蠢,不要嘲笑,想一想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也许有的时候我们会犯同样的错误。

事实上,我们看到别人的愚蠢常常会暗地里发笑,其实你笑了,除了给别人带来伤害,不会对你有任何价值。而如果你从这些事情中认真地思考并懂得了道理,那么以后也许会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起作用。

5年前,有位朋友对我说,等他学会了电脑,他要做网络。1年后,再遇到他,他说他正在学。几天前打电话给他,他说网络知识发展太快,他学的东西已经过时,等他学会了新的东西,再来搞网络。

我不知道这位朋友什么时候能干上网络的工作,也许网络对他一生都只是一个梦,因为他总是生活在等待中。

生活中,当你和一些老年人聊天时,你常常会发现这些两鬓斑白的老人,总会沉浸在过去。有一位老人总喜欢说:“我年轻的时候如果搞摄影,现在就不会是这个样子。”“那为什么没搞呢?”“想等学会了,再去做就已经迟了……时光不等人啊!”

看着老人一脸的懊悔,我又想起那位想要搞网络的朋友,如果他还一味地等着把新的知识学到手才去搞网络,那么他必然会像这位老人一样,只能在年老体衰时发出时光不等人的叹息了。

其实,现实是不会给你留出准备时间的,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等你学会了新的知识,你的新知识已经变成了旧知识。如果你老是在做准备,你将发现永远也准备不完。你应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读书,不仅仅是眼到,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次,我去一处大型煤矿企业采访,当我和一群在井下工作的矿工闲聊时,才发现自己无知得像个傻瓜。

那些工人们说,井下的白鼠是不能随便杀死的,我很是疑惑,井下的小白鼠有什么用呢?他们告诉我,如果矿井出现塌方事故,只要你的身边有小白鼠,那么你就有活的希望,因为那些小白鼠最清楚什么地方可以跑出去。

谁能想到小白鼠会在生命危难的时候给人希望,但是这些普通的工人们都知道,他们从实践中学来的东西要比书本上的丰富得多。在书本上我们只知道上螺丝时应该顺时针,卸螺丝时应该逆时针,但没有哪一本书告诉过我们,井下的小白鼠会带我们逃出塌方的地方。从那时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只有生活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勤学故事:王冕放牛读书

知识不像春天的花和秋天的果,举手就可以摘下来。获得知识的钥匙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勤奋永远是成功的敲门砖,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如果真的想有所成就,就应当静下心来,“拿起”这块“敲门砖”。

王冕是元代著名的诗人、花鸟画家。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王冕不能上学读书,父亲便叫他给人放牛,好挣点儿钱补贴家用,当时他才七八岁。

一天,王冕从学堂门前走过,被里面的读书声吸引住了,就把牛拴住,趴在窗子外面偷听老师讲课。老师的讲解,有时深奥,有时浅显,还夹杂着许多闻所未闻的典故,使王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久久不愿离去。他还把老师写的字记在心上,听完之后,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就这样,他不仅学会了不少字,还能够背下来不少文章。但是,由于害伯父亲骂他贪玩,他不敢把这事告诉家里。

有一次,王冕听完课后,发现牛不见了,只有半截缰绳扔在地上。他知道,牛等不及了,自己挣断缰绳去吃草了,急忙四处寻找,直到天黑透了才把牛找到。回到家里,正赶上一个邻居找上门来,说王冕的牛偷吃了他家的麦苗。父亲一怒之下,举起棍子就把他抽打了一顿,问他还敢不敢再贪玩。王冕说:“我不是贪玩,我是听先生讲课去了。”父亲不相信,问他听到了什么。王冕便把他听到的文章背了一遍,父亲一听,还真有那么回事。见父亲面有喜色,王冕又在地上画了几个字让父亲看。这时,父亲摸了摸儿子的头,感慨地说:“儿子,爹错怪你了。爹没钱供你读书,你却这样用功,爹对不起你啊。”小知识点拓展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闲散大夫、老龙、老村、梅翁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

看到儿子是一个读书的苗子,父亲对母亲说:“孩子自个儿用功,咱做爹妈的也不能看着不管。放牛时间太长,耽误他读书,不如找个空闲多的活儿让他干,这样他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了。”商量好之后,父母到处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个人告诉他们,附近庙里需要一个打杂的,活儿并不多。于是,父亲对王冕说:“想不想去庙里干?那里空闲时间多,还能挣钱。就是要离开家里,住在庙上。”王冕虽然不愿与父母分开,但一想到能读书,就答应了下来。

来到庙里,王冕很勤快,老和尚很喜欢这个聪明好学的孩子,除去工钱外,还给他一些小钱,王冕便把这些钱攒起来买书。一到夜里,他就悄悄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的长明灯的灯光诵读,有时一直读到深夜。

正是靠着这样的勤奋,王冕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和画家。

第四章 为理想,快乐学习

十年后,你要成为谁

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可见,人生目标的确立是人生幸福的标杆,有了目标,人生才会过得更有意义。努力实现目标的成就感,就是幸福的内涵所在。

正如,春天种下一棵苹果树,夏天花开满园,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沉甸甸地挂在枝头。我们立即摘下来品尝,或储藏起来制作更美味的果酱,留在冬天回味。

10年,苹果树由矮小变得挺拔,它的根深深地扎进泥土,花香浓郁,果实甘甜。

10年的时间,你也将由少年成为青年,那时的你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是外科医生、记者还是运动员?也许在你的头脑中已经浮现出了未来生活的画面,但是这些画面最终能够变成现实吗?

林语堂先生说:“人生不能无梦,世界上做大事业的人都是由梦得来,无梦则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也就没有兴趣。”这里“梦”就是理想。

怎样才能让自己达到这些要求呢?

让我们看看毛泽东16岁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少年时的毛泽东,非常喜欢读书。有一天,他得到一本描述帝国主义对中国威胁的小册子,册子开头第一句便是“呜呼!中国其将亡亦”,令他十分震惊。正是这本书,让毛泽东从此将国家兴亡放在心上,小小年纪便开始忧国忧民。1910年,毛泽东刚好16岁,他的父亲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法。在离家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日必看的账簿里,这就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后来,毛泽东继续努力读书,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居里夫人两度获得诺贝尔奖也和她从小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分不开。居里夫人幼年时就对自然科学有着强烈的兴趣,父亲实验室中那些奇形怪状的实验仪器让她十分着迷。长大后因家境贫寒,居里夫人一边做家庭教师,一边自学各类相关课程,终于攀上科学的高峰。

这样我们知道了,今天和明天的关系其实就等同于春种和秋收。成功不是一件偶然的事,而是需要我们明确地追求目标。

那么,想好了吗?10年后,你要成为谁呢?

或许你的答案不止一个,那也没关系,因为各个学科之间都是相通的。你今天读什么书,决定着明天你会成为怎样的人。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打开的窗子越多,展现在你眼前的世界也就越广阔。小知识点拓展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lodowska-Curie 1867—1934),波兰人,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是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科学家,也是第一个两次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自从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之后,120多年来,称颂她的文章、书籍从未间断,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给予了她很高的评价,可见她所建立的勋业和她所具有的品质深深地留在后人的印象中,成为科学家和广大人民学习的楷模。

总之,从今天开始就学着为自己加分吧,使自己从内到外都更接近你想要变成的那个样子,坚持下去,明天的你就会是你想变成的那样!

做一个志向远大的人

一个杰出的青少年,应该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因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自身的潜能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人之伟大或渺小都决定于志向和理想。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斯宾塞·约翰逊认为,理想如果是笃诚而又持之以恒的话,必将极大地激发蕴藏在你体内的巨大潜能,这将使你冲破一切艰难险阻,达到成功的目标。《圣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去追求吧,这样做了将有所获。去探索吧,这样做了将有所发现。凡追求者得,凡探索者获。

理想是以现实为根据的一种理性想象,是人们对自己、对社会发展的设想与追求。崇高的理想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人,一般同时具有坚定不移的决心、信心和毅力,在困难面前不动摇、不退缩、不迷失方向。理想远大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其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意志力都较强,因此,学习成绩就优异。相反,不考虑自己将来做什么工作,没有想过将来做什么样的人,没有明确目标的学生,表现在学习上是消极被动、敷衍应付的,成绩也多不理想。因此,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就要不断地、反复地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学?

我将来要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我将来准备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把你思考的答案,工工整整地写下来,贴在客厅墙上或床前、写字台前,使自己经常看到,以便自我激励。

我国杰出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在学生时代,就确立了“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民族争光”的学习目的,使自己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他在比利时研究实验胚胎学时,同宿舍住着一个研究经济学的俄国人,他很瞧不起中国人,嘲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童第周愤怒地对他说:“不许你侮辱我的祖国,我们打个赌,你代表你的祖国,我代表我的祖国,从明天起,我不去实验室,和你一起研究经济学,看谁先取得学位。”那个俄国人不敢应战,赶紧溜掉了。经过4年努力,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尤其擅长于在显微镜下做当时外国人还不能做的精细手术,得到了欧洲生物界的赞扬,受到世界许多专家的瞩目。

革命家李大钊说过:“青年啊,你们临开始活动以前,应该定定方向。比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那目的地的一天。”

目的不明确的学生,如同没有方向的航船,只是随波逐流,不可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有时候,一句话就会使你产生一个梦想。

知心姐姐卢勤在她的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男一女两个中学生认识了一位生物学家。生物学家告诉他们,中国有一种叫白头叶猴的濒危动物,仅在我国广西有200只。现在人们要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以保护这些野生动物,结果这两个孩子就有了一个梦想。他们从2003年开始,利用寒暑假去跟踪调查白头叶猴。

调查的环境非常艰苦,茫茫的原始森林是野兽和虫子的天堂。每天睡觉之前都得先抖抖被子看里头有没有蛇,早晨起来先抖落抖落脚上的鞋看看有没有蝎子。这种猴是很难看到的,有一些老猎人一辈子都没看到过,所以他们的追踪很辛苦。有一天,他们太累了,那个叫董月的女孩儿,一屁股坐在地上,她突然觉得腿上刷刷地有东西在爬,原来她坐在了蚂蚁窝上……这种事他们遇到了许多许多,但是他们只有一个梦想,一定要研究出白头叶猴的生活习性,一定要保护我们国家仅有的这200只白头叶猴。3年的寒暑假,他们都是在大森林里度过的。

最近,这两个孩子的论文在美国纽约的世界少年科学家大会上获得了一等奖。2009年,男孩儿进了清华大学,女孩儿进了北京大学。

亲爱的朋友,你有什么样的远大的梦想呢?如果没有,你一定要为自己设立一个远大的梦想。同时,你要实现你的梦想,第一步就是要好好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梦想会给你带来强大的动力!因此,你的人生不能没有梦想。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所说: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苦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超越平庸,追求卓越

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曾这样说道:“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这是因为越是远大、崇高的理想,越能激励人的斗志,越能使人执著地追求,从而做出不平凡的成就。特别是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应该向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生在世,就要有雄心壮志,就要不甘于平庸。

我国也有这样的谚语:人无志不立。志者,方向也;目标,理想也。立志,就是要树立理想,找准人生的目标。一个孩子要想成才,必须树立宏伟之志,否则,没有非常之志,就不可能行非常之事,更不可能建非常之功。通俗一点说,理想就是远期的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就是孩子上学时的短期理想。一旦孩子有了正确而远大的理想,孩子的厌学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美国总统林肯小时候家里十分贫困,林肯的父亲在西雅图买下了一个农场。因为那个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所以他的父亲才得以较低的价格买下它。

有一天,他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他父亲却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农场原来的主人就不会将它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于是,这些石头继续呆在那儿妨碍他们的劳作。

那天他父亲去城里买马,他母亲带着林肯和他的兄弟姐妹在农场劳作。面对着碍事的石头,母亲再次提议:“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林肯说:“妈妈,这些石头像小山似的,爸爸都说没法搬,我们几个人更搬不动了!”

林肯的妈妈爱抚着他的头说:“孩子,有些事情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做到。而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只要有勇气去做,很多想法都是可以实现的!”

在母亲的鼓励下,他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它们并不像林肯父亲想象的那样是连着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看着石头的晃动,孩子们都兴奋起来。

林肯的妈妈高兴地说:“孩子们,看见了吧,石头是可以搬走的!以后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也是一样,不要轻易地说不行,要勇于尝试就可以改变它们。就好比人生中的远大抱负和宏伟目标,它看起来似乎可望而不可及,但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向它迈进,目标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林肯一边和大家晃动着石头,一边激动地说:“妈妈,我明白了!今天给我的感觉真是不一样啊!”

用了不长时间,林肯他们就把那些看似山头一样的石头都弄走了。

这件事对林肯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影响了他整整一生,甚至决定了《解放黑奴宣言》的签署和颁布。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

一位叫马维尔的记者去采访林肯,他们有这么一段对话——

马维尔:“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想过废除黑奴制,《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们那个时期就已草就,可是他们都没拿起笔签署它。请问总统先生,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下来,给您去成就英名呢?”

林肯微微一笑,平静地回答道:“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的!”

马维尔还没来得及进一步提出他的疑问,林肯的马车已经出发了。因此,他一直都没弄明白林肯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1914年,直到林肯去世50年后,马维尔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了答案:

在信里,林肯谈到了他少年时前面所提到的那段经历,并且在信的末尾写道:“我原本是个连一块石头都不敢去移动的人。如果没有母亲那次对我的教育,我不可能确定我这一生的理想,不可能拥有坚强的执著和勇气,更不可能成为美国的总统!”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孩子拥有崇高的理想并不是在口头上空泛地说教,而应该渗入到生活的一言一行当中。

所以,我们对自己也不能敷衍了事,凡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一辈子都不会有出头之日。我们要追求尽善尽美,学习工作时给自己制定一个更高的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受懒惰等不良习惯的侵蚀,我们才能竭尽全力,充分享受成功时带来的充实感。

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是对超越平庸、追求卓越的补充和完善,当我们考试得了99分全班第一名时,在一片赞誉声中我们会怎么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对我们的鼓舞,但是我们还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完善。当我们顺利地解答了一道数学难题的时候,我们怎么想?是否还可以用另外更好的方法解答,如果没有现成的公式,我们能否自己创新呢?这就是我们平时所提倡的“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绕九个弯”。在强者的字典里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这就是卓越者的品格。“志当存高远”,“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指路明灯,没有远大的理想将会使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到头来一事无成。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只要你从小立志成为最优秀的人,你就能成为最优秀的人,人生成就的大小和青少年时期的梦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你为自己的人生设计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呢?

如果你坚持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有不尽力的行为的话;如果你能够在每一件事情上严格保持自己的高标准,只要你能够有毅力、有决心追求你的目标,你就一定会成功。

让梦想为我们的人生导航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理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郝伯特也曾经说过:“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风向都是逆风。”可对许多人来说,比起选择随波逐流的游弋式生活,设定一个目标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他们一直迷茫地走在没有目的地的道路上。因为迷茫,我们感到了空虚,于是我们利用所有的时间来追求享乐,参加对己对人都无益的活动,在嬉笑怒骂中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他们就像一群毛毛虫,不停地绕着一个圈子,往往他们的结局也并不比开始好。

毋庸置疑,青少年时期是我们人生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谨记一个重要的理念:我们是自己生命的建筑师,现在设定的梦想和蓝图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形象!我们未来的前途和命运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这就犹如你今天买到去哪里的车票,决定了明天你将到达哪里!而人生犹如夜航的船,没有灯塔的指引,将失去航向。

100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两个儿子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到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很多人都看过《大长今》这部电视剧,剧中的女主角长今为什么可以不断战胜自我,不断战胜环境?7岁的长今为什么可以进宫?8岁的长今为什么可以手捧水盆熬过通宵的惩罚而获得考试资格?在多栽轩那让人绝望的地方,为什么长今能被破例召回宫中?在崔氏家族的多次迫害之下,为什么长今仍能振作精神?

这要感谢长今的母亲,这位伟大的母亲在离开人世前,送给女儿一个最大的理想,一个超值的礼物,那就是给长今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梦想——当最高的尚宫娘娘。

有了这个梦想,当种种磨难来临时,长今只要一想起自己的梦想就全身充满了力量,这个梦想给了长今战胜自我、战胜环境的勇气。

但是,有很多人却因为年轻的时候没有梦想,而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遗憾。少年时期虽然青涩,却往往是梦想的诞生之时;40岁练达,但经常成为埋葬梦想的坟墓。到了80岁,人之将去,仔细回味,好像还有什么没有完成,发现梦想都留在了20岁的青春岁月里。

美国黑人马丁·路德·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梦想黑人与白人一样平等、自由;孙中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毕生都在实践推翻禁锢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的梦想;邓小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亲手设计的强国梦真的让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强大起来。

人,因梦想而伟大!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行业,最主要的是要心存梦想,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就可以步入成功。

有梦想才会成功,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只有自己奋斗,才能得到又大又香的馅饼。

有人认为成功是一种幸运,他们整天无所事事,等着成功的大馅饼砸到自己头上。不错,有的歌星、影星确实看似一夜走红,但他们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奋斗历程,他们将无数的汗水与泪水洒在了他们通往成功的路上。他们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辛勤,他们怀着梦想,努力拼搏,最终才获得了成功。

出生在亚拉巴马伯明翰种族隔离区的赖斯,因为是黑人,所以从小受到白人的歧视。但她牢记着母亲的话:“要改变自己低下的社会地位,只有比别人做得更好,你才会有机会。”从此,她怀着梦想,努力学习,因为她坚信只有教育才能让自己获得知识,做得比别人更好;教育不仅是她自身完善的手段,还是她捍卫自尊和超越平凡的武器!最终,她通过自己的拼搏,成为了美国国务卿,荣登《福布斯》杂志“2004年全世界最有权势女人”的宝座。

赖斯的成功正如其母亲所言,只要你有梦想,并为之奋斗,你就可能做成任何事!

是啊,达成任何目标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提高成绩,每一篇课文,每一道习题都是迈向成功的台阶。教师的每一节课,科学家的每一个实验,公司经理的每一个会议,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个机会。小知识点拓展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1948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1948年到1951年间,马丁·路德·金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有金牧师之称。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下榻洛林汽车旅馆。4日晚饭前,他站在2楼300号房间的阳台上,与人谈话。这时在街对面的一幢公寓里,一个狙击手端着一架带有观测镜的汽步枪,向他射去。子弹从前面穿过他的脖子,他随即倒地不起。他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至今仍堪为经典。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明星的飞黄腾达,比如刘德华、周杰伦等,但是往往忽略了他们成功途中的跋涉。仔细研究他们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是扎扎实实走过来的,而绝不是一般盲目的热情所促成的。刘德华对事业的执著竟能让每个认识他的人动容。当然,我们的社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