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色巷影 我的街拍之旅(全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10:41:39

点击下载

作者:陆文鹏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街色巷影  我的街拍之旅(全彩)

街色巷影 我的街拍之旅(全彩)试读:

前言

一天下午,我正在巴黎的一个地铁站台上拍摄。地铁进站,一位原本正在等车的女士走到我的身边。她有点上了年纪,但穿着讲究。“先生,您正在拍摄一些巴黎的不寻常的照片吧?!很好,很好!”她说,很肯定的语气。我稍稍有点惊讶,向她微笑着致谢。她鼓励性地点了点头,然后上了地铁。我有了一整个下午的好心情,拍摄也很有感觉。

但是很多时候,许多路人往往不明白街头摄影师为什么盯着一个地方或角落,不理解摄影师在用相机拍什么。他们会顺着你的镜头看过去,再看看你,不得其解。喜欢街头摄影的朋友应该都有被当成怪人的经历,同时却乐此不疲,十分享受。在身边这些似乎平常的环境中,靠自己的敏锐捕捉一闪即逝的瞬间,靠自己的观察抽离出光影和色彩巧合的画面,就是街头摄影师最大的乐趣。

出色的街头摄影师可以在方寸之间,借由时间的变化和人事的流转,通过一双慧眼拍摄出众多灵动的画面;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心灵撞击,拍出的作品始终延续着自我的印记。以不同的眼光看同一个地方,用同一双眼睛看不同的地方。生活的场景和环境的细节,仿佛一幕幕没有预设的戏剧,一幅幅没有边框的图画,在街头巷尾上演。

我不是一个与自然对话的人,我更喜欢城市环境与人的互动,于是我爱上了街头摄影。我不会开车,公共交通总会给我带来惊喜的画面。我喜欢行走,用脚步丈量城市的街巷,可以走得更近,看得更细致,感受也更鲜活。我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但即使在旅行中,与参观各个景点相比,我更喜欢的是游走在当地的大街小巷,寻找一个个触动我的街头画面。

这本书是我这些年拍摄经历的分享。书中使用了大量的照片,并且所有这些照片都是我自己的作品。不是因为这些照片都多么出色,而是因为我熟知这些照片前前后后的拍摄经历、左左右右的拍摄环境。将这些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拍摄的照片和其拍摄背景放在一起,我邀请所有的读者,借由这本书,经历我拍摄当时的种种,希望可以起到借鉴作用。在书中我甚至特意将同一场景拍摄的多幅照片放在一起,除了分享自己“场景与加法”的拍摄思路,更是为了让拍摄经历和经验的分享更具体、更多元,使每个人都能身临其境。

对于色彩、光影、构图等摄影的基本入门常识,我不会特意从头一点一点地详细讲解。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有许多,而且加入街头摄影的人一般对于摄影都有了一定的经验。我更看重的,是这些摄影元素和概念在街头摄影中的运用,并通过一张张照片的拍摄经历,将这些元素和概念与街头摄影的拍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构图,这个从绘画中借过来的概念。摄影有着自身的限制,特别是街头摄影,并不可能如同画家那样从零开始自由地“构图”。街头摄影师需要的是迅速分析所处的环境,将拍摄的意图和场景拍摄可能性综合考量,果断地走位并按下快门。与其分门别类地讲构图的规则性,不如从一次次的拍摄实践中探讨构图的可能性。

用眼思考,用心观看。和其他摄影类别一样,街头摄影同样需要理性和感性的结合。街头摄影讲求机遇。在一个街口向左转还是向右转,带来的拍摄机遇很可能完全不同。这种未知性也是街头摄影的魅力之一。街头摄影同样讲求眼光和技巧——看和拍。我希望自己的这些拍摄经历和经验,可以帮你和你的拍摄机遇产生出更加出彩的碰撞。同时,我也希望可以传递街头摄影给我带来的快乐,发现的快乐、捕获的快乐、分享的快乐。

感谢所有在照片中出现的陌生人。

文前插图

文前插图

是与不是

阳光照在这面红色的墙壁上,十分抢眼。大块的强烈色彩容易增强照片的表现力,这是一个可以拍出好照片的场景。我习惯性地前后张望了一下,看看将要经过的路人是否穿着鲜艳色彩的衣物,或者是打着伞、拿着什么东西。一个戴着紫色编织草帽,穿着鲜艳的柠檬绿色短袖衣服的女人正向我这边走过来。

小巷不宽,我赶紧靠着另外一面墙,选好拍摄位置,这样可以确保她不会从我的后面绕过去。我没有立刻端起相机,因为有的路人看到你在拍照片会很有礼貌地停下来,等你完成拍摄。女人走过我面前的时候,我迅速拿起相机分别拍下了她在画面不同位置的照片。在这张照片中,红色墙壁在画面左边,占了画面大约2/3的面积,女人的紫帽和绿衣位于红色墙壁的中间,产生了明快、强烈的对比效果。

摄影爱好者所说的“街拍”和潮人的“街拍”、明星的“街拍”不同。前者是街头摄影(Street Photography),后两者则是在街头拍的时尚写真和人物报道。“什么是街头摄影呢?”我们可以先从“什么不是街头摄影”开始。

街头摄影不是风光摄影,它展现的不是自然风光的瑰丽壮观;街头摄影不是野生摄影,它关心的不是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街头摄影不是产品摄影,它凸显的不是产品的价值和吸引力;街头摄影不是建筑摄影,它表达的不是建筑自身的设计理念和空间规划;街头摄影不是棚内摄影,它依赖的不是摄影棚的灯光布置和场景道具……

街头摄影拍摄的是公共空间中的偶然和巧合。城市中的动物可以成为街头摄影的主角或点缀;售卖商品的广告招贴和橱窗,可以和街头场景中的其他元素在画面中产生互动;建筑空间和人物的互动激发了街头摄影师的画面灵感;街头为摄影提供了丰富的道具和场景;光影环境不需要布置,街头摄影师只需要仔细观察和巧妙利用。

街头摄影和新闻摄影及人文摄影有着坚固和深入的联系,许多新闻摄影或人文摄影作品其实就是具有新闻报道价值或人文关怀精神的街头摄影作品。街头摄影和它们有很大的交集,但又不会被新闻价值和人文精神所局限,观察对象和表现手法更为自由。或者可以说,适用于更泛化的人文概念。

街头摄影最忌讳的是摆拍。街头摄影可以抓拍、等拍、偷拍、盲拍、连拍后筛选,可以选择距离和角度,可以预见性地站位;但是街头摄影不容忍操纵。街头摄影者创造画面依靠的是镜头,而不是指令。街头摄影者拍摄的是偶然。在这一点上,街头摄影是被动的。

街头摄影又是主动的。街头摄影者需要通过观察,从环境中提取出画面,预见可能发生的画面。街头摄影者虽然不可以操纵画面,却可以创造抓住画面的机会。当偶然和巧合发生的时候,自己的镜头正好在那里,生活的场景日复一日,自己的镜头却让它趣味盎然。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方,使用合适的角度——时机与视角,是街头摄影者永恒的乐趣与动力。

街头摄影关注身边的生活日常,所以是基础的、广泛的、丰富的,街头摄影的手法、风格、视角多变,所以是极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

许多前辈摄影大师,如Henri Cartier-Bresson、Marc Riboud等都留下了大量的街头摄影作品。以Henri Cartier-Bresson为例,他的那些极为著名的作品,如街角的自行车、水洼上的跳跃、抱酒瓶的孩子等都是街拍的经典之作。Steve McCurry的色彩表现和对构图的严谨,Alex Webb对于色和光的敏感,以及对复杂场景惊人的把握,是现代大师中自己的最爱。

法国巴黎·2017

Leica Q+Summilux 28mm f/1.7

冬天,天气寒冷。街旁的咖啡店,室内的温暖让落地的玻璃窗蒙上了一层雾气。坐在窗边的顾客的身影被模糊了,同样被模糊的还有室内的灯光。画面左边的小伙子身上穿着的红白蓝外套,让经过旁边的我不禁拿起相机,想拍下这一画面。

小伙子应该是觉察到我的动作,由于玻璃上的雾气的遮挡,他看不清,便用手抹了一下窗玻璃,然后低下头,从抹开的雾气缝隙中向外观看。那清晰的睁大的眼睛在周围模糊的雾气衬托下很是抢眼。我赶紧按下快门,拍下这一意料之外的瞬间。

对于这张照片的拍摄,我是幸运的。如果我是看到这个小伙子向外张望时才拿起相机抓拍,那么很可能他已经抬起了头,错过了拍摄的时机。街头摄影讲技巧、讲眼光的同时,不得不说同时也很讲运气。“这个时候我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但问题是,其他很多时候他都不在。”一个摄影师在和我聊天的时候这样开玩笑。

很难说这个画面有什么新闻价值或人文关怀,但不正是这些平常而又稍显特别的画面碎片组合成了缤纷的生活吗?

意大利佛罗伦萨·2013

Canon 5D Mark II+EF 35mm f/1.4 L

1月的佛罗伦萨是寒冷的,即使是在下午。我吃完了午饭,正走回位于河边的酒店,就看到河堤上走过一个提着公文包的男人,背景是河对岸的教堂和民居。

为了靠得近一些,我赶紧走上前,在男子走到画面中央,和教堂的穹顶、太阳几乎连在一起的时候,按下了快门。太阳正对着镜头,画面中可以看到产生的眩光的光斑。我没有选择将行人放在靠右或靠左的三分位进行拍摄,一是因为画面垂直方向上并没有中分,二是画面水平方向上没有与之产生平衡的元素。

这是我拍摄的照片中后期处理比较重的一张。逆光拍摄而又不想要剪影效果,我大幅度提亮了暗部,并且压低了高光,然后再加了对比度和清晰度,最后为了保持了冬天清冷的感觉,特意降低了饱和度。

葡萄牙里斯本·2012

Canon 5D Mark II+EF 35mm f/1.4 L

对于喜欢美食的我,做菜的人和做菜的地方总是让我觉得有吸引力,虽然未必都可以成为拍摄的对象和场景。这个餐馆的后厨开在一条小巷里,当我经过的时候,却不禁为通过窗口看到的画面所吸引。

厨房中最主要的照明,来自中央灶台上的灯管,周围的环境稍稍偏暗,于是就造成了有些戏剧感的照明效果。这个时候接近晚餐时间,厨房里的人正在忙碌。许多大锅已经放在了火上,水蒸气也开始升腾,加上不锈钢厨具和橱柜上的反光,加重了厨房的环境氛围。画面上方的烟气被光照射产生的蓝色、锅中蔬菜叶的绿色,以及前景那一盆暗暗的马铃薯,都给近乎黑白的画面带入了一些色彩。

厨师们各司其职,分布在画面中。最为显眼的当然是在中央灶台的那一位,面对画面,双手持一个大勺奋力地在一个锅中搅动。无论是她的动作姿态,还是被主光源照亮的光照效果,都让她得以凸显出来。

德国慕尼黑·2017

Leica Q+Summilux 28mm f/1.7

下午刚开始,阳光十分强烈。3月的德国,即使是下午,阳光的入射角度也并不是很高。这条道路上有许多专卖店,尽管建筑墙壁被阳光照得明晃晃的,但是商店前的人行道却被阴影所遮盖。商店门前的遮阳蓬在旁边的墙壁上投下阴影,场景中的明暗对比很强烈。

离墙壁近的路人,部分身体会被阳光照亮,而离墙壁稍远的路人,则完全处在阴影当中。这是一个很适合拍摄剪影效果的场景。我选好拍摄位置,观察经过的路人,希望捕捉到合适的走位和侧身轮廓。这张照片中的两个路人分列画面左右两个三分点位置,行走方向相反,一大一小,一前一后,一个被光照亮,一个则完全处于阴影当中,产生并置对比的效果。

被照亮的路人身上的黑色衣服与阴影连为一体,头部位于墙面的阴影前面,很是抢眼。剪影效果的路人靠近镜头,侧脸的轮廓由于接近广角画面的边缘,而被夸张化,效果更为突出。

摩洛哥丹吉尔·2017

Leica Q+Summilux 28mm f/1.7

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是我第二次经过这个街角。第一次经过的时候没有什么特别的光照,而这次却形成了一个近乎三角形的光照区域。拱顶的门洞,以及墙壁上的红色和蓝色,原本就让我很喜欢,现在再加上光影效果,以及明暗交界形成的线和面,这里就成为了一个漂亮的拍摄场景。

门洞位于三角形光照区域的中间,同时也是行人穿行前后不同空间的位置,这里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画面的结构点。我调整画面,让门洞偏右,使得画面左边被红色的墙壁占满。我特别留意在构造画面时,不切掉光照区域三角形的尖角,以保持形的完整性,这样可以强化画面的形式感和对于视线的引导。

我拍摄了两个不同的路人,另一个穿着彩色的运动衣裤。我更喜欢这位身上黑白条纹的带帽长袍,一方面和墙壁的彩色产生对比,另一方面这是当地的传统服饰,稍稍带有一点神秘感,更有风情。

巴西萨尔瓦多·2012

Canon 5D Mark II+EF 35mm f/1.4 L

萨尔瓦多的海滩围绕着市区,并不需要走较远的路。海滩上的人—享受日光的、游泳的、玩沙滩球类运动的、售卖食品和杂货的,熙熙攘攘。沿着海滩道路另一边的则是餐馆。当时刚过了中午不久,我正在一家餐馆的外面吃中午饭。路对面白色栏杆下面就是海滩,不过不走近的时候看不见,可以看见的是蓝蓝的天和深蓝的海,很是惬意。

一个戴着红色棒球帽,穿着红色短袖、蓝色短裤的小贩从右向左走了过来,肩上挑着一大捆粉红色和黄色的货品。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在蓝色的海天背景及白色的栏杆前很是抢眼。正好路上没有车,我赶紧拿起相机跑出去,追上了小贩,在路边拍下了这张照片。

他当时正好迈开双腿,并且转头看了我一眼,稍显意外。当天傍晚,我在海边看日落的时候又遇到了这位小贩。他十分友好地和我打招呼,还特地招呼另一个同为小贩的朋友一起摆好姿势,叫我拍照。

葡萄牙波尔图·2017

Leica Q+Summilux 28mm f/1.7

小道旁的一栋楼房正在维修,建筑周围拉起了蓝色的防护帘,竖起了工程挡板。灰色的金属工程挡板,上半部涂上了红白相间的条纹图案。阳光照射在了挡板上,小道则处在阴影当中。

我原本打算借着被光照亮的工程挡板拍摄剪影效果的片子。但是场景中的明暗对比不是很强烈,经过的行人的剪影效果并不理想。我正准备继续前行的时候,这位妇人走了过来,她身穿红、灰、黑相间的条纹图案的上衣。衣服上红、灰的色彩间隔呼应了工程挡板上半部的红、白条纹,条纹图案本身也呼应了挡板上起伏的肌理。

这位经过的妇人和工程挡板单独存在时我应该不会特别去拍摄,而当他们组合在一起时,彼此间的呼应和联系就产生了巧合的画面。

古巴哈瓦那·2016

Canon 5D Mark II+EF 35mm f/1.4 L

清早,哈瓦那有名的海边大道上,几乎看不到行人,经过的车辆也不多。天上的云虽然不厚,但不少,阳光没有强烈地直射下来,散射光下没有产生什么显著的阴影。

画面分为了两大块不是很重的灰色:天空和海水是较浅的,稍稍带点蓝色调;路面和河堤是稍稍深一些的,带点赭石色调。每一块色调中又可以分出深浅稍有不同、宽窄各异的两三条横带。

氛围安宁平和,唯一有点跳跃的颜色就是来自路中央,划分行车方向的黄色双线。

一辆哈瓦那所特有的Coco Taxi就在这个时候开了过来。我等待车子来到画面中央的时候按下了快门。

车子的黄色和黄色双线相呼应,而司机居然也穿着黄色的上衣,和场景中的灰调产生了对比。三轮出租车小巧可爱、圆圆的外形,仿佛一个移动的椰子壳,很是生动。

波兰华沙·2017

Leica Q+Summilux 28mm f/1.7

这个小市集我曾经在2011年游览华沙的时候来过。当时就很喜欢里面众多的由绿色、蓝色木板构建的小商铺,以及商铺周围的挡雨棚所使用的透光塑料板。这些塑料板呈波形的起伏,有黄色、绿色、蓝色和红色的,由于时间的磨损和灰尘的堆积,在光线下形成斑驳的肌理,无论是在黑白还是彩色照片中,都十分漂亮。

经过了6年的时间,这里并没有什么变化,开门营业的铺子照样不是很多,并没有熙攘的行人。我在里面闲逛着,一面拍摄有趣的角落和美丽的肌理,一面期待着某个光影丰富的场景会有行人经过产生生动的瞬间。

我突然看到一个女子在前面的路口跑了过去。根据以往的拍摄经验,我觉得她应该会跑回来,给我第二次拍摄的机会。果然在我赶紧走到那个路口的时候,就听到了跑动的脚步声。为了可以拍摄下更多的挡雨棚,我微微蹲下,在女子跑过的时候按下了快门。

奥地利维也纳·2013

Canon 5D Mark II+EF 35mm f/1.4 L

旅游者在景点中的种种行为,往往会比景点更能给我带来拍摄兴趣。和巴黎歌剧院不同,维也纳歌剧院不允许自由参观,而需要分时段在导游的带领下进行。在等待下一个时间段的时候,这两位游客选择拍照留念。

歌剧院的入口大厅中,摆设着供人拍照留念的歌剧表演服装。与其他人选择屈腿低下身子不同,男游客绷直了双腿,挺直腰板平平地将身子前倾,以便将脑袋套入合适的位置。而为他拍照的女游客也似乎不自觉地向前伸长了脖子。两人的姿态形成了生动诙谐的画面。

为了将这两个人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我特地加大了光圈,使背景相对模糊一点,既交代了环境,又不至于扰乱注意力。

法国巴黎·2017

Leica Q+Summilux 28mm f/1.7

我很喜欢这条地铁通道,无论是它红色的墙壁,还是位于墙壁和天花板交界处的灯管带来的照明效果,形成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包含色彩和光影的场景。只要经过的乘客在衣服的颜色上或动态特征上有什么特点,就会给画面带来出彩的一笔。

这个经过的女孩一身黑色,大大的连衣帽盖住了脑袋,虽然背景光照并不是特别强烈,但也形成了剪影一般的效果。连衣帽上厚厚的一圈皮毛边饰,在光照下反射出棕黄色,加上皮毛生动的肌理,从红色的背景及黑色的身体轮廓中脱颖而出,很是引人注目。

她手上的手机屏幕则是整个画面中微小却最加分的一个细节。画面中除了占大部分面积的红色和做对比的帽子边上一圈的棕黄色,手机屏幕加入了一丝蓝色,虽然面积很小,却绝不会被错过。同时也清楚地交代了人物的动作,暗示了手机在其生活习惯中的重要位置。

摩洛哥丹吉尔·2017

Leica Q+Summilux 28mm f/1.7

丹吉尔的渔人码头热闹繁忙,打渔、卖鱼、买鱼的人来来往往,充满了场景和画面。这张照片拍摄的地方位于码头一栋建筑后面,那里有一排饭馆。我前往的时候是上午,饭馆还没有在遮阳篷下摆开桌子。

我很喜欢这面粉红色的墙壁,于是走到遮阳篷下,想用它做背景配合路人拍些照片。让我惊喜的是,墙面的反光让遮阳篷染上了一层漂亮的粉红色调,配合着篷布上的文字图案,整个场景比我预想的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层次感。

我微微蹲下,调整拍摄角度,使得篷布上的光照效果比较理想,然后在一个工人经过的时候按下了快门。当时太阳被云遮挡了,墙面上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光照和光影对比效果,反倒让光照氛围更加微妙。之后我还拍摄了光照强烈,墙壁上有清晰阴影的照片,虽然明暗对比更为强烈,但是我还是偏爱这张照片的光感。

机子和片子

2016年古巴哈瓦那之行倒数第二天的晚上,由于自己不小心,我使用了7年的Canon EF 35mm f/1.4 L连同相机一起摔在了地上。相机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镜头却被摔坏了。自从2009年买下后,这个自己心爱的镜头就一直装在我的Canon 5D Mark II上,从没有拿下来过。一机一镜,35mm定焦行拍,它们陪我一起走过了许多城市。我心里很不舒服。回到租住的民居,想着第二天还有一天的时间,而且还有些街区没有走过,已经习惯行走时右手握着相机的我,顿时又有些不知所措。

我想,用手机拍吧,比起错过画面,画质的不尽如人意应该是可以接受的。第二天一早,我拿着自己的Google Nexus 5X刚出门时拍下了图题的照片。清早斜斜的阳光照在街道上,给建筑和骑着自行车的路人拉出长长的影子,并带来了暖暖的光色氛围。画面中的烟雾来自于哈瓦那常见的用于房屋的烟熏。红色的老式敞篷轿车,配上斑驳的绿色墙面,满满的哈瓦那特色。车子微微开出画面,加上手机的广角效果,似乎让人身临其境。这是这次哈瓦那之行中,自己最喜欢的照片之一。

由于镜头和感光元件之间距离很短,手机镜头大都为广角镜头,换算后大约是28mm的视野,这让已经习惯于35mm的我有一种放开了的、全然一新的感觉。在随后一天的拍摄中,我有了许多不一样的体验,无论是画面上的、操作上的,还是路人的反应。

都说相机后面的镜头最为重要,出色的摄影师拿什么相机都可以拍出好的照片。这一点我是绝对赞同的。但是如果从此引申出,拿什么相机、什么镜头拍摄不重要,没有什么差别,我是不敢苟同的。任何相机都可以拿来拍摄,但是拍摄的体验不同,拍出的照片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更不用说镜头焦段、画幅对于画面的影响。不说好坏高低,只说不同,其中还有拍摄手法和个人偏好习惯的影响。

由于父亲是一位职业摄影师,我很小就学会了如何使用胶片相机拍摄和暗房冲晒的基本技巧。但是我并没有从小就爱上摄影,上了中学之后就没有碰过相机。之后出国留学工作,我开始有机会前往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因为母亲的一句“拍些照片吧,让我也可以看看异国的风光”而拿起了相机。只是我对于一个地方的著名景点和标志性景物,往往不是很在意,更加关注的是街头的生活痕迹和时空偶然。

卡片机和手机

2006年,我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相机Canon IXUS 750,丢失后又买了另一台卡片机Canon IXUS 75。当年的手机还没有如今那么强大的摄影功能,不知道如今手机当道的形势下,卡片机是否还有很大的市场呢?

把卡片机和手机这两者放在一起,有3个原因。一是它们都很小巧,便于携带,完全可以做到在任何时候都有相机在手,这对于专注于时时都有可能发生的偶然与巧合的街头摄影来说,是很关键的。而且拍摄时不容易引起被拍摄对象的注意,即使被发现了,对方一般也只会把你当作旅游者,不会和摄影联系起来,反应会小很多。

第二个原因是它们都没有取景窗,都是通过显示屏实时观察需要拍摄的画面的。电子取景真正达到了所见即所得,白平衡和明暗对比的实际表现等都可以看到,那是光学取景窗所不具备的。电子取景最大的问题就是可能会稍有延时,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已经越来越微小。显示屏取景,画面被截取下来,已经是平面的东西,拍摄者会更加注意画面各元素的排布,这和用取景窗取景的感受有很大不同。取景窗取景看到的画面虽然加了框,但还是感觉在看一个立体的世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