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用辅导书医学类基础综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12:12:11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用辅导书医学类基础综合

中公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用辅导书医学类基础综合试读:

前言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内容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公共科目主要考核应聘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科目主要考核应聘人员的专业基础。公共科目为招聘专业技术岗位和非专业技术岗位文职人员的共同考试科目,测查范围包括岗位能力和公共知识两部分。专业科目涵盖了教学、科研、工程、卫生、文体、图书、档案等专业。

卫生专业技术岗测查范围包括医学类基础综合和医学类专业知识两部分。医学类基础综合部分是应聘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考试的公共内容,主要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感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规等知识。医学类专业知识按照各专业相关知识进行考查,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护理学、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检验技术7门,其中护理学专业知识包括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

为了帮助参加军队文职人员卫生专业技术岗位招聘考试的考生掌握考试所考查医学类基础知识和医学类专业知识,中公教育师资团队与教材编研团队编写了一套辅导用书,包括医学类考试公共科目《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用辅导书·医学类基础综合》以及医学类专业科目《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用辅导书·护理学》,并配有配套的《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用辅导书·医学类基础综合·高分题库》与《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用辅导书·护理学·高分题库》,学练结合,便于考生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准备。

本书的编写具有以下特点:精心打造,内容丰富

本书经中公教育师资团队精心打造而成。编写人员长期从事卫生专业科目试题研究与授课工作,信息全面,经验丰富,紧密贴近考试重点,使备考的考生能够有效掌握考试重难点,融会贯通、成竹在胸,为备考的考生指点迷津。积沙成塔,体系完备

中公教育军队文职考试研究团队通过对《军队文职医学类专业科目大纲》和近年来考试真题的研究,总结考试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命题趋势,形成了以考试形式为“经”和以考试内容为“纬”的体系。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有利于提高考生备考的针对性。与大纲同步,紧贴考试趋势

本书依据《军队文职医学类专业科目大纲》编写,内容设置和章节结构与考试大纲保持统一。同时本书的编写,坚持了“与时俱进”的原则,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体现了时效性、新颖性。讲练结合,提升能力

本书对每章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详实的讲解,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将军队文职招聘考试医学类基础知识及护理学专业知识展现在考生面前。讲练结合有助于考生提升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培训与学员反馈得到了有效的佐证。因此本书在每章中设置了“经典例题”,在章末附有“全真模拟”试题和答案解析,为考生应对类型题目提供方向指引,让考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升考生的实践能力。

在编撰本书过程中,我们除了不懈地追求自身卓越,还借鉴了部分业内有关专家和理论刊物的成果,目的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此,谨向有关单位及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囿于作者的学识水平,本书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之处,我们在追求精益求精的同时,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斧正。

最后,祝广大考生事业有成,美梦成真!第一章解剖学考纲解读

本章内容主要测查应试者对解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评价其是否具备符合岗位工作要求的基本理论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第一节人体解剖学概述考点精讲

考点 人体解剖学概述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生物科学中的形态学范畴,主要阐述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

一、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自然科学的分科,它的发展与人类的医疗实践密切相关,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及采用,不断发展和提高。

在西方医学中,对解剖学知识的记载来自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他在著作中对头骨做了正确的描述,并认为心脏有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另一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做过动物解剖,把神经与肌腱区分开来,并提出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中枢。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比利时名医维萨利通过对尸体解剖,仔细观察,在1543年著成了《人体构造》一书,系统地记载了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形态与结构,并对他人的一些错误论点给予了纠正,创立了现代解剖学的基础。

二、我国人体解剖学发展历程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可见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医学家已有解剖尸体工作的记录。“解剖”一词因而出现在人类历史上。

三、人体的分布与器官系统

组织是由细胞及细胞间质组合而成,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种: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器官由不同组织组合而成,如心、肝、肺、肾等都是器官。系统是由一系列的器官组成,共同完成某一生理功能,如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等。根据每个系统所完成的功能不同可将人体分为如下各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肌肉三个系统组合而成,其功能是完成躯体的随意运动。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执行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功能。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和肛门等消化管道,以及唾液腺、肝、胆、胰等附属消化腺,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粪便的排出。

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完成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生殖系统:包括男性的睾丸、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精囊腺、射精管及外生殖器。女性的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乳房及外生殖器等,具有产生生殖细胞、分泌性激素,以及进行性交和繁衍后代的功能。

内分泌系统: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等,具有分泌激素、调控人的生长、发育和性功能的作用。

循环系统:包括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以及由淋巴管、淋巴结、淋巴干和淋巴导管组成的淋巴系统,主要承担运输血液、淋巴在体内的循环,用以转运氧、二氧化碳及营养物和代谢产物。

感觉系统:包括眼、耳、鼻、舌及皮肤内的各种感受器等,接受来自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并通过神经传向脑,而引起不同的感觉和反应。

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神经、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等,是人体各系统的总指挥,不仅接受汇集体内、外的各种传人信息,还将脑、脊髓的指令传达到肌、腺体、内脏等器官,以完成各系统的功能并维持机体的统一和协调。

四、解剖学姿势与常用的方位术语(一)解剖学姿势

也称标准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向前平视,两足并立,略分开同肩宽,足尖向前,上肢垂直于躯干两侧,手指并拢手掌向前。在描述任何结构时均以此姿势为标准,即使被观察者处于侧卧或仰卧或任何其他姿势,甚至只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时,仍应依此标准姿势进行描述。(二)方位术语

按照上述解剖学姿势确定出不同的方位术语,以准确描述各器官、结构的位置关系。

上和下:凡靠近颅顶的为上,靠近足底的为下。

前、后及腹侧、背侧:凡靠近身体腹面者为前,靠近背面者为后。

内侧和外侧:以人体正中矢状面为标准,凡靠近正中面的为内侧,在四肢又称近侧。凡远离正中面的为外侧,在四肢又称远侧。

内和外:近体腔者或近器官的核心部位者为内,反之为外。应注意与内侧和外侧的区别。

浅和深:靠近皮肤表面的为浅,远离皮肤表面向人体中心部位者为深。

此外,在上肢还经常使用尺侧和桡侧代替内侧和外侧,下肢用胫侧和腓侧来替代内侧和外侧。左、右也常用于描述四肢及脑。(三)轴和面

1.轴

轴常用于分析关节的运动,又称为运动轴,人体基本的轴有三种:(1)矢状轴为前后方向设定的轴,与人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2)冠状轴为左右方向设定的轴,也称额状轴,与矢状轴和垂直轴相垂直。(3)垂直轴为上下方向设定的轴,与重力线和人体长轴基本平行,但与前两轴相垂直。

2.面

为便于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研究,经常要在身体或脏器作不同的切面,以剖析其内部结构。在标准姿势下可有三个相互垂直的切面。(1)矢状面:自左向右所作的切面,在正中线上所作的切面可将人体分成左、右两半,称正中矢状面,依此类推可作若干个旁正中矢状切面。(2)冠状(额)面:自前向后所作的切面,将人体分为前后若干部分的纵切面,此面与水平面及矢状面相垂直。(3)水平面:或称横切面,按水平面所作的切面,与上述两平面相垂直的面,可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并依次从头至脚切出若干平面。所谓横断面解剖即以此切面研究人体器官相互位置关系,为CT检查提供重要的解剖学依据。

经典例题【多选题】根据解剖方位,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面即()。

A.点状面

B.水平面

C.矢状面

D.冠状面

E.横切面【答案】BCD。经典详解:人体相互垂直的面有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第二节运动系统考点精讲

考点1 骨学

一、骨的形态与分类(一)骨的分类

成人共有206块骨。按其所在的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前两者又称为中轴骨,后者可分为上肢骨和下肢骨。根据骨的外形又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4种。

1.长骨

呈长管状,分为一体和两端。体又名骨干,骨质致密,围成骨髓腔,内含骨髓。在体的一定部位常有血管出入的滋养孔。端又名骺,膨大并具有光滑的关节面,由关节软骨覆盖。长骨分布于四肢,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由于长度大,在肌的牵引下,其运动幅度也大。

2.短骨

形似立方体,其内没有骨髓腔,多位于既承受较大压力而又能灵活运动的部位,如腕骨、跗骨等。

3.扁骨

呈板状,分布于头、胸等处。它们主要构成骨性腔的壁,对腔内器官有保护作用,如颅盖骨保护脑,胸骨和肋保护心、肺等。

4.不规则骨

其形状不甚规则,如某些颅骨、椎骨等。(二)骨的构造

1.骨质

由骨组织构成,分密质和松质。骨密质,质地致密,耐压性较大,配布于骨的表面。骨松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配布于骨的内部,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的方向一致,因而能承受较大的重量。颅盖骨表层为密质,分别称外板和内板,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薄而松脆,故颅骨骨折多见于内板。二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

2.骨膜

除关节面的部分外,新鲜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着于骨面。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别具有产生新骨质和破坏骨质的功能,幼年期功能非常活跃,直接参与骨的生成;成年时转为静止状态,但是,骨一旦发生损伤,如骨折,骨膜又重新恢复功能,参与骨折端的修复愈合。如骨膜剥离太多或损伤过大,则骨折愈合困难。衬在髓腔内面和松质间隙内的膜称骨内膜,是菲薄的结缔组织,也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有造骨和破骨的功能。

3.骨髓

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内含发育阶段不同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呈红色,称红骨髓,有造血功能。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活力。但在慢性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而在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的近侧端松质内,终生都是红骨髓,因此,临床常选髂后上嵴等处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

4.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血管:长骨的动脉包括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骺动脉及骨膜动脉。滋养动脉是长骨的主要动脉,一般有1~2支,经骨干的滋养孔进入骨髓腔,分升支和降支达骨端,分支分布到骨干密质的内层、骨髓和干骺端,在成年人可与干骺端动脉及骺动脉的分支吻合。干骺端动脉和骺动脉均发自邻近动脉,从骺软骨附近穿入骨质。上述各动脉均有静脉伴行。不规则骨、扃骨和短骨的动脉来自骨膜动脉或滋养动脉。(2)淋巴管:骨膜的淋巴管很丰富,但骨的淋巴管是否存在,尚有争论。(3)神经:伴滋养血管进入骨内,分布到哈佛管的血管周围间隙中,以内脏传出纤维较多,分布到血管壁;躯体传入纤维则多分布于骨膜,骨膜对张力或撕扯的刺激较为敏感,故骨脓肿和骨折常引起剧痛。

二、中轴骨

中轴骨即指躯干骨和颅骨。(一)躯干骨

躯干骨由26块脊柱骨(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骨组成。它们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

1.椎骨

椎骨由位于前部椎体和位于后部椎弓构成。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1)颈椎:椎体较小,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根部有横突孔,内有椎动脉及椎静脉通过;第2~6颈椎棘突较短,末端分叉。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呈结节状。(2)胸椎:横突末端的前面有横突肋凹,棘突较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3)腰椎:椎体粗壮,棘突宽厚呈板状,水平后伸。(4)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骶管上通椎管,下端开口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时常以此作为确定骶管裂孔的标志。(5)尾骨:由3~4块尾椎退化融合而成。

2.胸骨

胸骨是一块条形扁骨,位于胸前壁正中,由胸骨柄、胸骨体及剑突组成。胸骨柄上缘微凹,中份为颈静脉切迹。胸骨柄与体的两侧缘有与第2~7对肋相连接的肋切迹。胸骨柄与体相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剑突扁而薄,下端游离。

3.肋骨

肋共12对,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第1~7对肋的前端与胸骨相连接,称真肋;第8~12对肋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接,称假肋,其中第8~10对肋的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称浮肋。

4.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1)颈静脉切迹在胸骨柄上缘,并平对第2胸椎体下缘。(2)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结处微向前凸的角,两侧接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3)肋弓由第8~10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左右肋弓,是临床肝、脾触诊的重要标志。(4)骶管裂孔在骶骨背面正中的下端,左右两骶角之间,为骶管向下的开口,齐脊髓硬膜外腔的终点,是骶管麻醉的进针部位。(5)第7颈椎棘突头向前俯屈时,在项下部正中最突出处,可作为确定椎骨棘突序数的标志。(二)颅

颅位于脊柱的上方,由23块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1.脑颅骨

脑颅骨共8块,包括有成对的顶骨、颞骨和不成对额骨、筛骨、蝶骨、枕骨。

2.面颅骨

共15块,包括成对的鼻骨、泪骨、颧骨、上颌骨、下鼻甲和腭骨,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和舌骨。

3.鼻旁窦

在鼻腔的周围,有些骨内有含气的洞腔,与鼻腔相通,称为鼻旁窦,包括:额窦、蝶窦、筛窦、上颌窦。

4.翼点

颞窝内侧壁前部有额、顶、颞、蝶四骨相交形成“H”形的骨缝,称翼点。

5.颅窝

颅底内面高低不平,呈阶梯状,孔裂较多,可分为颅前、中、后窝。

三、附肢骨

附肢骨即指上肢骨和下肢骨,由肢带骨和自由肢骨组成。(一)上肢骨

1.上肢带骨(1)锁骨:为一横置的“S”形骨,位于胸廓的前上方。其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全长均可于体表扪及。(2)肩胛骨:为三角形的扁骨,贴于胸廓的后外面,介于第2肋与第7肋之间。

2.自由上肢骨(1)肱骨:为典型的长骨,分一体及上、下两端。上端有半球状的关节面,称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2)前臂骨:有并行排列的两块骨,内侧为尺骨,外侧为桡骨。(二)下肢骨

1.下肢带骨(1)髂骨:上部扁阔为髂骨翼,其上缘为肥厚的弓形骨嵴,称髂嵴。髂嵴前端突出,称髂前上棘;后端突出,称髂后上棘。(2)耻骨:构成髋骨的前下部,可分上支、下支及体3部分。上、下支移行处的上缘呈粗钝骨嵴,称耻骨嵴;内侧呈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两侧联合面以纤维软骨相连结,构成耻骨联合。(3)坐骨:构成髋骨的后下部,分坐骨体和坐骨支。

髂骨、耻骨、坐骨三者的体融合为一圆形的深窝,称髋臼。窝内半月形的关节面称半月面,其中央非关节面部分称髋臼窝,其下缘的缺口称髋臼切迹。

2.自由下肢骨(1)大腿骨:包括股骨及髌骨。股骨颈与股骨体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为大转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可在体表扪及。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2)小腿骨:包括胫骨和腓骨。(3)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经典例题1【单选题】下列不属于短骨的是()。

A.月骨

B.钩骨

C.髌骨

D.骰骨【答案】C。经典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基本概念。短骨是指形态上呈方块状的骨,主要位于活动灵活的部位。C项是人体最大的籽骨,分类不属于短骨。

考点2 关节学

一、骨连结的分类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称骨连结。按照骨连结的方式和机能不同,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二种。(一)直接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软骨、致密结缔组织或骨直接相连,其间没有腔隙。这类连结,运动性能很小或完全不能运动。

1.软骨连结:骨与骨之间借软骨组织直接相连称软骨连结,多见于幼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软骨组织发生骨化,骨与骨之间融合在一起,软骨连结则转变成骨性结合,这类软骨连结多为透明软骨结合,如骶椎之间的骨性融合、颅骨缝的骨化等。还有一些软骨连结终生不骨化,称作纤维软骨联合,如椎体之间的椎间盘、耻骨之间的耻骨联合。

2.纤维连结:骨与骨之间借致密结缔组织直接相连称纤维连结。可分为两种:(1)韧带连结:连接两骨的纤维结缔组织比较长,呈条索状或膜板状,如椎骨棘突之间的棘间韧带、前臂骨间膜等。(2)缝:两骨间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相连,见于颅骨间,如颅的矢状缝和冠状缝等。如果缝骨化,则成为骨性结合。

3.骨性结合:两骨间以骨组织连结,常由纤维连结或透明软骨骨化而成,如骶椎椎骨之间的骨性结合以及髂、耻、坐骨之间在髋臼处的骨性结合等。(二)间接连结

又称滑膜关节,简称关节。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囊互相连结而成,囊内面附有一层滑膜,囊内有腔隙。

二、关节的基本构造(一)关节的基本结构

包括关节囊、关节面和关节腔。

1.关节面: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有关节软骨,多为透明软骨构成。

2.关节囊:包在关节的周围,封闭关节腔。可分为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

3.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二)关节的辅助结构

包括韧带、关节盘、关节唇。

1.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的运动。

2.关节盘和关节唇:关节盘是指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其周缘附于关节囊。关节唇是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可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

3.滑膜襞和滑膜囊:滑膜层折叠突入关节腔形成滑膜襞,滑膜呈囊状膨出形成滑膜囊,起充填和减少摩擦的作用。(三)关节的运动形式

1.屈和伸:运动时相关节的两骨互相靠拢,夹角变小称为屈,反之为伸。

2.内收和外展:骨向正中矢状面靠拢为内收,反之为外展。在手部,手指的运动以中指为中轴;足趾以第二趾为中轴。

3.旋转:骨的前面转向内侧称旋内,反之称旋外。在前臂,手背转向前方称旋前,反之称旋后。

4.环转:这实际上是屈、收、伸、展四种形式不断转换的连续动作。

三、关节的分类

关节可按其关节面的形态或所具有的运动轴进行分类,亦可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分类:(1)单轴关节只有一个运动轴的关节,包括屈戌关节(滑车关节),可作屈伸运动。(2)车轴关节可作旋转运动。(3)双轴关节具有两个互为垂直的运动轴的关节。例如,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也可作环转运动。(4)多轴关节具有三个互相垂直的运动轴的关节。例如,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可作多种形式的运动。

此外,还有联合关节,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完全独立的关节,但必须同时进行运动的关节,故又称联动关节,如下颌关节等。

经典例题2【单选题】关节的辅助结构是()。

A.关节盂

B.关节盘

C.关节软骨

D.关节面【答案】B。经典详解: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关节唇。

考点3 肌学

一、总论

运动系统的肌附着于骨,故又名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上,少数附着于皮肤,称为皮肌。(一)肌的配布与命名

1.拮抗肌

肌在关节周围配布的方式和多少与关节的运动类型密切相关,即每一个关节至少配布有两组作用完全相反的肌,互称拮抗肌。

2.协同肌

一个运动轴同侧配布,并具有相同功能的两组或多组肌,因其功能相同,互相协同,称协同肌。(二)肌的作用

肌通常起于一骨,止于另一骨,中间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肌收缩时,使两骨彼此接近,从而使关节产生运动。

定点: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为起点,也称定点。

动点: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为止点,也称动点。

全身肌的起止点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将接近身体正中面或四肢近侧端的附着点称为肌肉的起点或定点,另一端称为止点或动点。

作用:在解剖姿势下,根据肌肉的起止点和肌纤维的走行方向推断出作用,起点相对不动,止点相对运动,结果是止点靠近起点,这就是肌肉的作用。(三)肌的辅助装置

肌的辅助装置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摩擦和保护的作用。

二、全身肌的组成和功能(一)头颈肌

1.胸锁乳突肌

位于颈阔肌深面,以两头分别起自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两头会合后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乳突。一侧收缩使头偏向同侧,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2.斜角肌间隙

在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之间,形成三角形裂隙,称斜角肌间隙,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临床上可将麻药注入此间隙,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二)躯干肌

1.背阔肌

位于背下部,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份,肌束向外上方集聚,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使臂内收、旋内和后伸。如上肢上举并固定,可引体向上。

2.斜方肌

位于颈部和背上部,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和全部胸椎棘突,上部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肌束水平向外,下部肌束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全肌收缩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收缩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缩可下降肩胛骨。如肩胛骨固定,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3.竖脊肌

又称骶棘肌,位于脊柱两侧的沟内,是背肌中最长、最大者。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向上以肌齿分别止于椎骨、肋骨及颞骨乳突。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并仰头。

4.胸大肌

位于胸前壁上部,使臂内收、旋内。如上肢上举并固定,可引体向上。

5.腹肌(1)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居腹直肌鞘内。有多个肌腹,腱划与腹直肌鞘前层紧密结合。(2)腹外斜肌:位于腹外侧壁浅层,以肌齿起自下8个肋骨外面,肌束由后上斜向前下方。后部肌束向下止于髂嵴前部;其余肌束向内侧移行为腱膜,向内侧越过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并在腹壁前正中线上与对侧同名腱膜交织于白线。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并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向下后发出一束腱纤维,止于耻骨梳,形成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在耻骨结节上外方,腱膜形成一个三角形裂孔,称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3)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2。其后部肌束向上止于下3肋,余部行向前上移行为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分别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后层,并止于白线。腹内斜肌下部肌束形成游离弓状下缘,越过精索的前面和上方,延续为腱膜,与腹横肌部分腱束会合,形成腹股沟镰,经精索内侧端后方,止于耻骨梳内侧端和耻骨结节附近。腹内斜肌与腹横肌最下部发出少量细散的肌束,包绕精索和睾丸,称提睾肌。(4)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束横行向前方,参与腹直肌鞘和腹股沟镰的构成。

6.白线

位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三层扁肌腱膜的纤维在腹前壁正中线上交织而成。白线连于剑突与耻骨联合,中部有圆形的腱环称脐环。

7.腹股沟管

是腹前外侧壁下部肌和腱之间的一条潜在性裂隙。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由外上斜向内下,具有两口、四壁。外口为浅环(皮下环),由腹外斜肌腱膜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内口称深环(腹环),约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腹壁下动脉外侧,是腹横筋膜向外突出形成的卵圆形孔。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和部分腹内斜肌。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下壁为腹股沟韧带。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共同形成的弓状下缘。在腹股沟管中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8.膈的裂孔

膈有3个裂孔:主动脉裂孔,在两侧膈脚与第12胸椎体之间,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约平第10胸椎,在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孔,约平第8胸椎,在主动脉裂孔的右前上方,有下腔静脉通过。(三)上肢肌

臂肌均为长肌,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

1.肘窝

位于肘关节前面,为三角形凹窝。外侧界为肱桡肌,内侧界为旋前圆肌,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的连线。窝内主要结构自外向内侧有肱二头肌腱、肱动脉及其分支、正中神经。

2.腕管

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即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四)下肢肌

下肢肌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1.髋肌(1)前群:髂腰肌、阔筋膜张肌。(2)后群: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闭孔外肌。

其中臀大肌位于臀部浅层、大而肥厚,形成特有的臀部隆起。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肌束斜向下外,止于髂胫束和股骨的臀肌粗隆。作用是使髋关节伸和旋外。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肉。

2.大腿肌(1)前群:缝匠肌、股四头肌。

缝匠肌:是全身最长的肌,呈扁带状,起自髂前上棘,经大腿的前面,斜向下内,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作用是屈髋和屈膝关节,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股四头肌:是全身最大的肌,有四个头,即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及髋臼上缘;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在股内、外侧肌之间,起自股骨体的前面。四个头向下形成一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向下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作用是伸膝关节,屈髋关节。(2)内侧群: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大收肌。(3)后群: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3.小腿肌(1)前群: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踇长伸肌。(2)外侧群:腓骨长肌、腓骨短肌。(3)后群:浅层有小腿三头肌,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构成。深层有腘肌、趾长屈肌、踇长屈肌、胫骨后肌。

4.足肌

内侧群有踇展肌、踇短屈肌和踇收肌;外侧群有小趾展肌和小趾短屈肌;中间群由浅入深排列有趾短屈肌、跖方肌、4条蚓状肌、3块骨间足底肌和4块骨间背侧肌。各肌的作用同其名,跖方肌的作用是协助趾长屈肌腱向正后方屈足趾。

经典例题3【多选题】关于胸锁乳突肌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侧收缩,头向同侧屈

B.双侧收缩使头后仰

C.受颈丛神经的支配

D.受副神经支配

E.一侧收缩、头向对侧屈【答案】ABD。经典详解:胸锁乳突肌是颈部最重要的肌肉之一。注意此肌的止点是颞骨乳突,在颅骨重心之后,正常作用是一侧收缩、头向对侧屈,双侧收缩使头后仰。支配此肌的神经是副神经(脑神经),常被误解为颈神经支配。第三节消化系统考点精讲

考点1 胃的形态与功能

一、概论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是一条自口腔至肛门长而迂曲的管道,自上而下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部。临床上常将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消化管称为上消化道,空肠及其以下的消化管称为下消化道。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及消化管壁内的小腺体,其分泌物都排入消化管内。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食物残渣。

二、胃的形态与功能

1.胃的形态特点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除具有受纳和消化食物的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

胃为前后略扁的囊状器官,有两壁、两缘和两口。两壁即前壁和后壁。上缘凹而短,朝向右上方,称胃小弯,其最低点明显转折处,称角切迹;下缘凸而长,朝向左下方,称胃大弯。胃的入口称贲门,与食管相续,出口称幽门,与十二指肠相接。

胃可分4部分:

①贲门部:贲门周围的部分,没有明确的界线。

②胃底:指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凸向膈穹隆的部分。

③胃体:贲门平面以下,至角切迹,占胃的大部分。

④幽门部:或称胃窦,自角切迹向右至幽门。

2.胃壁的分层与作用

①黏膜层:黏膜柔软,血供丰富,呈橘红色,当胃空虚时胃黏膜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皱襞减少或展平。在食管与胃交接处的黏膜上,有一呈锯齿状的环行线,称食管胃黏膜线,该线是胃镜检查时鉴别病变位置的重要标志。幽门处的黏膜形成环状的皱襞称幽门瓣,突向十二指肠腔内,有阻止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功能。

②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较粗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③肌层:由三层平滑肌构成,内层斜行、中层环行、外层纵行。在幽门处,中层环行肌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具有延缓胃内容物排空和防止肠内容物逆流至胃的作用。

④外膜层为浆膜。

经典例题1【单选题】胃朝向左上方的膨隆部称()。

A.贲门部

B.胃底

C.胃体

D.幽门部【答案】B。经典详解:通常将胃分为4部:贲门附近的部分称贲门部;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为胃底;自胃底向下至角切迹处的中间大部分称胃体;胃体下界与幽门之间的部分称幽门部。

考点2 肝胆的形态与作用

一、肝的形态与作用

1.肝的形态

肝脏面朝向下后方,邻接许多脏器,在中部有“H”形沟,分别称左纵沟、右纵沟和横沟。横沟又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以及神经、淋巴管等出入。这些结构在肝门附近由结缔组织包绕,形成肝蒂。肝蒂中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是:肝左、右管在右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在左前,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

2.肝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的前面大部分被肋所掩盖,仅在腹上区左、右肋弓间有小部分露出于剑突之下,直接接触腹前壁。

肝的上界与膈穹隆一致,在右锁骨中线上平第5肋,左侧相当于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隙的交点。肝下界右侧与右肋弓大致一致。体检时,在成人腹上区剑突下35cm范围内,可能触及肝的下缘,但在右肋弓下一般不应触及。3岁以下的健康幼儿,肝下缘常低于右肋弓下1.5~2cm。

二、肝外胆道

1.胆囊

胆囊为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呈梨形,容量约40~60mL。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胆囊分底、体、颈、管4部分。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2.输胆管道

胆汁经肝左、右管出肝,在肝下面合并为肝总管。肝总管走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其下端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壶腹周围有环形平滑肌包绕,称肝胰壶腹括约肌(括约肌),可以控制胆汁和胰液的排出。

经典例题2【单选题】下列描述肝的形态正确的是()。

A.肝的膈面由冠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

B.肝裸区由两层腹膜形成

C.左冠状韧带位于左纵沟前部

D.肝下面横沟的前方是方叶【答案】D。经典详解:肝的膈面由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后部无腹膜覆盖部分称“裸区”。左纵沟前部有肝圆韧带、后部有静脉韧带,右纵沟前半部容纳胆囊、后半部有下腔静脉通过,横沟有肝管、门静脉、肝固有动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称肝门。两纵沟之间的部分又被横沟分为前方的方叶和后方的尾叶。

考点3 胰的形态与作用

一、胰的形态特点

胰位于胃的后方,在第1、2腰椎水平横贴于腹后壁,其前面被有腹膜。胰质地柔软,色灰红,分头、体、尾3部分:胰的右端膨大,称胰头,被十二指肠包绕,胰头后下部伸向左后下方,形如钩状,称钩突;中部呈棱柱状,为胰体;左端较细,伸向脾门,称胰尾。

在胰的实质内,有一条自胰尾沿胰长轴右行的输出管,称胰管,它沿途汇集许多小导管,到达胰头时与胆总管汇合后,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二、胰的作用

胰是人体第二大的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胰的外分泌部(腺细胞)能分泌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等),有分解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作用;其内分泌部即胰岛,散在于胰实质内,胰尾部较多,主要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

经典例题3【单选题】下列对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人体内大消化腺之一

B.可分为头、体、尾三部

C.可分泌胰液和胰岛素

D.胰液和胰岛素经胰管排入十二指肠降部【答案】B。经典详解:胰岛分泌的激素称为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主要参与调节糖代谢。胰液和胰岛素经胰管排入十二指肠大乳头部,该部属于十二指肠降部。胰腺分头、颈、体、尾四部分。第四节呼吸系统考点精讲

考点 呼吸系统主要器官的特点与功能

一、概论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此外,还有嗅觉和发音功能。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主支气管,它们的壁内均有骨或软骨作为支架,以维持呼吸道处于开放状态,保证气流的通畅。临床上把鼻、咽和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主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各级分支称为下呼吸道。肺由肺内各级支气管及肺泡组成,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此外,鼻尚有嗅觉功能;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喉兼有发音功能。

二、喉

喉既是呼吸道又是发音的器官。喉的软骨包括不成对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喉腔内外侧壁有上、下两对黏膜皱襞突入腔内,上一对称前庭襞,两侧前庭襞间的裂隙称前庭裂。下一对称声襞,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窄裂,称声门裂。声襞以及由其覆盖的声韧带和声带肌三者组成的结构为声带。

喉腔借前庭襞和声襞分为3部分。喉前庭是喉口至前庭襞之间的部分;前庭襞至声襞之间的部分,称喉中间腔,喉中间腔向两侧延伸至前庭襞与声襞之间的梭形隐窝,称喉室;声襞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之间的部分是声门下腔。

三、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和主支气管是连接喉和肺之间的管道。它们均以“C”形的气管软骨为支架,以保持其开张状态,其缺口向后,并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壁所封闭。相邻软骨间借环韧带连接在一起。(一)气管

气管上端于第6颈椎下缘处起于环状软骨下缘,向下达胸骨角水平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权处称气管杈,气管杈内面形成向上凸的纵嵴,呈半月状,称气管隆嵴,常偏向左侧,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方位标志。

气管根据其行程和位置,可分为颈、胸两段。颈段短而浅表,沿颈前正中线下行,在颈静脉切迹处可触及,当肺和胸膜疾患时,气管颈段可发生偏位,具有诊断价值。临床遇急性喉阻塞时,常在第3~5气管软骨环上沿正中线作气管切开术。(二)支气管

右主支气管较左主支气管短粗而陡直,左主支气管较右主支气管细长而走向横斜,气管异物多坠入右主支气管。

四、肺

肺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由肺内各级支气管及无数肺泡组成。

1.肺内侧面

亦称纵隔面,有肺门,是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之处。这些结构由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

2.肺的分叶

肺借叶间裂分叶,左肺的叶间裂为斜裂,由后上斜向前下,将左肺分为上叶和下叶。右肺的叶间裂包括斜裂和水平裂,将右肺分为上、中、下3叶。

3.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

支气管入肺后,反复分支,越分越细,最后连于肺泡,其分支呈树枝状,称支气管树。在肺门处,左、右主支气管分为肺叶支气管,进入肺叶。肺叶支气管在各肺叶内又分出数支肺段支气管,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为支气管肺段或简称肺段。

经典例题【单选题】下呼吸道是指()。

A.鼻和咽

B.鼻、咽和喉

C.鼻、咽、喉和气管

D.气管和主支气管【答案】D。经典详解:通常称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道。第五节泌尿系统考点精讲

考点 泌尿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一、概论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是泌尿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尿液。肾通过尿液的形成,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等)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对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肾的泌尿功能障碍或丧失,可以危及生命。尿生成后,经输尿管输送到膀胱暂时储存,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

二、肾

1.肾的形态

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左、右各一。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有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出入肾门的诸结构为结缔组织包裹组成肾蒂。肾蒂内主要结构的排列,由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自上而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的分支、肾静脉的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及脂肪组织等。

2.肾的构造

肾实质分为表层的肾皮质和深层的肾髓质。肾皮质富含血管,呈红褐色。肾髓质位于肾实质的深部,约占肾实质厚度的2/3,色淡,较致密而有条纹,由许多小的管道组成,可见15~20个圆锥形、底朝皮质、尖向肾窦的肾锥体,2~3个肾锥体尖端合并成肾乳头,并突入肾小盏,肾乳头顶端有许多小孔,称乳头孔。浅层的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为肾柱。每一肾锥体及其周围的肾皮质构成一个肾叶。

尿液的引流管道,位于肾窦内。肾窦内约有7~8个呈漏斗状的肾小盏,小盏包绕肾乳头,以承接排出的尿液。相邻的2~3个肾小盏汇成一个肾大盏,肾大盏为2~3个,再集合成一个前后扁平、漏斗状的肾盂。肾盂出肾门后,向下弯行,逐渐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3.肾的位置和被膜(1)肾的位置

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的上部,为腹膜外位器官。因受肝的影响,右肾略低于左肾,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体下缘,下端平第2腰椎体下缘;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体上缘,下端平第3腰椎体上缘。两肾上端相距较近,距正中线平均为3.8cm;下端相距较远,距正中线平均为7.2cm。如以肋为标志,可见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肾门约平第1腰椎平面。在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为肾区。(2)肾的被膜

肾的表面由内向外有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3层被膜包绕。

纤维囊为贴附于肾实质表面的薄而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膜。脂肪囊为包在纤维囊外周及肾上腺周围的脂肪组织,肾筋膜来自腹膜外结缔组织,包裹着肾、肾上腺及其周围的脂肪组织。

三、输尿管

输尿管是一对细长的肌性管道(为平滑肌),位于腹膜后,全长约20~30cm,管径约0.5~0.7cm。上端起自肾盂,沿腰大肌前面下降,在小骨盆入口处,右侧输尿管跨过右髂外动脉起始部的前方,左侧输尿管跨过左髂总动脉末端的前方。入盆腔后,输尿管的行程,男女各异,男性沿骨盆侧壁弯曲向前,与输精管交叉后转向前内,斜穿膀胱壁;女性输尿管入盆腔后,行于子宫颈两侧,距子宫颈约2cm处,从子宫动脉的后下方经过,在膀胱底外角处输尿管斜向前内到达膀胱底,开口于膀胱底内面的输尿管口,此部称壁内段,长约1.5cm。

输尿管全长有3个狭窄部:(1)输尿管与肾盂移行处;(2)输尿管跨过小骨盆入口处;(3)输尿管的壁内段。

这些狭窄处常是输尿管结石滞留的部位。

四、膀胱

膀胱是贮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正常成人膀胱的平均容量,约为350~500mL。

1.膀胱的形态

膀胱空虚时,内面黏膜聚集形成许多皱襞;膀胱充盈时,壁伸展变薄,黏膜皱襞减少或消失。膀胱底部有一呈三角形的区域,位于两个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称为膀胱三角,此区缺少黏膜下组织,肌层与黏膜结合紧密,无论膀胱处于充盈或空虚时,其黏膜均保持平滑状态,不形成皱襞。膀胱三角是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是临床膀胱镜检的重点区域。

2.膀胱的位置

成人的膀胱位于小骨盆腔的前部,前方为耻骨联合。膀胱空虚时全部位于盆腔内,腹膜由腹前壁反折至膀胱上面,膀胱尖不超过耻骨联合的上缘。当膀胱充盈膨胀时,则可高出此界,膀胱尖上升,腹膜也随之上移,使膀胱前面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此时在耻骨联合上方进行膀胱穿刺,可避免损伤腹膜和减少腹膜腔的感染。

经典例题【单选题】()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膀胱镜检查时应特别注意。

A.膀胱体

B.尿道门

C.输尿管口

D.膀胱三角【答案】D。经典详解:在膀胱底内面,有一个呈三角形的区域,位于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此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黏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膀胱三角。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膀胱镜检查时应特别注意。第六节生殖系统考点精讲

考点 生殖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一、男性生殖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睾丸

是产生男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生殖腺。

2.输精管

全程可分为4部分:(1)睾丸部:起自附睾尾,沿睾丸后缘上行,在附睾头高度移行为精索部。(2)精索部:输精管位于精索内后内方,位置表浅,活体触摸呈索条状,男性节育手术常在此处进行。(3)腹股沟部:位于腹股沟管的精索内,经腹股沟管深环入盆腔,移行为盆部。(4)盆部:沿骨盆侧壁向后下行,经输尿管末端的前上方到膀胱底的后面。输精管与精囊的排泄管汇合成射精管。射精管穿前列腺底实质,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3.男性尿道

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开口于尿道外口。全长可分为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1)前列腺部:为尿道穿过前列腺的部分,管径最宽。后壁有一对细小的射精管口和前列腺排泄管的开口。(2)膜部:为尿道穿过尿生殖膈的部分,管腔最为狭窄。周围被尿道膜部括约肌环绕,此肌收缩可随意阻止排尿。尿道外伤多发生在膜部。(3)海绵体部:为尿道穿过尿道海绵体的部分,行于尿道球内的尿道较宽,称为尿道球部,尿道球腺开口于此。在阴茎头处的尿道扩大成尿道舟状窝。

男性尿道在行程中,粗细不一,有3个狭窄、3个扩大和2个弯曲。3个狭窄分别在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尿道结石易滞留于这些部位。3个扩大在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和尿道舟状窝。

当阴茎下垂时,尿道有2个弯曲。耻骨下弯,在耻骨联合下方,凹向上,阴茎在任何方位的变动,此弯曲无变化。耻骨前弯,在耻骨联合的前下方,凹向下,随阴茎上提,此弯曲可消失。

二、女性生殖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卵巢

位于盆腔子宫两侧的卵巢窝内,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属于腹膜内位器官。

卵巢借韧带保持其在盆腔的位置,上端借卵巢悬韧带连于盆腔侧壁,下端借卵巢固有韧带连于子宫角,前缘借卵巢系膜连于子宫阔韧带,内含卵巢血管、淋巴管、神经等。

2.输卵管

为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道,由外侧向内侧可分为4部分:(1)输卵管漏斗:为输卵管外端漏斗状扩大的部分,漏斗的基底部有输卵管腹腔口。游离缘有许多指状突起,称输卵管伞,覆盖于卵巢表面。(2)输卵管壶腹:是由输卵管漏斗向内延续的部分,管径较粗,是输卵管最长的一段,卵细胞在此受精。(3)输卵管峡:是由输卵管壶腹向内侧延续的狭窄部,短而直,约占输卵管全长的1/3。输卵管结扎术常在此处进行。(4)输卵管子宫部:为输卵管通过子宫壁内的一段,最狭窄,开口于子宫腔,称输卵管子宫口。

3.子宫

是供胎儿生长发育的肌性器官。(1)形态:成人子宫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子宫可分为4部:位于两侧输卵管子宫口以上的部分称为子宫底;子宫下端狭窄的部分为子宫颈;宫颈的上端短而狭细的部分为子宫峡;子宫峡与子宫底之间的部分为子宫体。(2)位置:位于盆腔的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成年女子,子宫正常位置为轻度的前倾和前屈。(3)固定装置: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主要韧带有4对。

①子宫阔韧带:位于子宫两侧,由两层腹膜构成,呈冠状位,将子宫固定于盆腔侧壁,可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

②子宫圆韧带:呈圆索状,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起自子宫前面的上外侧缘,输卵管结合处的前下方,卵巢固有韧带附着点的前面。于子宫圆韧带两层腹膜间,沿盆腔侧壁前行入腹股沟管,出浅环,止于大阴唇及阴阜皮下。它是维持子宫前倾的主要结构。

③子宫主韧带:由子宫阔韧带下部的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构成,自子宫颈连至骨盆侧壁。它是使子宫不向下脱垂的主要结构。

④子宫骶韧带: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起自子宫颈后面,向后绕过直肠,止于骶骨前面的筋膜。此韧带有牵引子宫向后上的作用。

4.阴道

为前后略扁的管状器官,上端宽大,呈穹窿绕子宫颈称为阴道穹,分为前、后穹和两侧的侧穹。当腹膜炎症渗出或宫外孕破裂时,可经阴道后穹穿刺或引流。

经典例题【单选题】关于子宫圆韧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起自子宫体前面的上外侧

B.止于阴阜和小阴唇皮下

C.被子宫阔韧带的前叶覆盖

D.穿过腹股沟管【答案】B。经典详解:子宫圆韧带终止于阴阜及大阴唇皮下。第七节循环系统考点精讲

考点1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和血管组成。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一、心的位置和毗邻

心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在身体正中矢状面的左侧,1/3在右侧。心的前方隔心包对向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只有一小部分与胸骨体下部左半及左侧第4~6肋软骨接触。

二、心的外形

心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表面尚有4条沟。

1.心尖

指向左前下方,体表投影一般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2.心底

朝向右后上方,心底的下界是冠状沟,是心房与心室的表面分界。在心底后面,右心房与右上、下肺静脉交界处的浅沟,称房间沟,是左、右心房的表面分界。

3.胸肋面和膈面

胸肋面朝向前上。左、右心室之间有前室间沟,它的上端起自冠状沟,下端终于心尖稍右侧的浅凹,称心尖切迹。膈面朝向下后,与膈相对。左、右心室之间有后室间沟,它在冠状沟的起点称房室交点,下端终于心尖切迹。

4.下缘、左缘和右缘

心的下缘(锐缘)介于膈面与胸肋面之间,接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左缘(钝缘)居胸肋面与肺面之间,绝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仅上方一小部分由左心耳参与。右缘不明显,由右心房构成。心左、右缘形态圆钝,无明确的边缘线,它们隔心包分别与左、右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以及左、右纵隔胸膜和肺相邻。

5.心表面的4条沟

作为4个心腔的表面分界。(1)冠状沟(房室沟):呈额状位,近似环形,前方被肺动脉干所中断,该沟将右上方的心房和左下方的心室分开。(2)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分别在心室的胸肋面和膈面,从冠状沟走向心尖的右侧,它们分别与室间隔的前、下缘一致,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前、后室间沟在心尖右侧的会合处稍凹陷,称心尖切迹。冠状沟和前、后室间沟内被冠状血管和脂肪组织等填充,在心表面沟的轮廓不清。(3)后房间沟:在心底,右心房与右上、下肺静脉交界处的浅沟称后房间沟,与房间隔后缘一致,是左、右心房在心表面的分界。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称房室交点,是心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处是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在心后面相互接近之处,其深面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由于在此处冠状沟左侧高于右侧,后房间沟偏右,后室间沟偏左,故房室交点不是一个十字交叉点,而应视为一个区域。

三、心的血管

心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心自身的血液循环称为冠脉循环。

1.心的动脉(1)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窦,由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入冠状沟,分为两大支。

①前室间支:沿前室间沟下行至心尖切迹,前室间支除了发出心室支至左、右心室的前壁之外,还发出若干室间隔支供应室间隔的前2/3。

②旋支:沿冠状沟绕心左缘至左心室膈面,分支至左心室外侧壁和左心房。(2)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右窦,由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进入冠状沟,绕心锐缘至心膈面的房室交点处分为两终支:后室间支,发支供应左、右心室后壁,还发出室间隔支供应室间隔的后1/3;左室后支,分布于左心室后壁。

2.心的静脉

心的静脉血约有90%由冠状窦汇入右心房。注入冠状窦的主要静脉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四、肺循环(一)肺循环的动脉

1.肺动脉干

短而粗,起自右心室肺动脉口,经升主动脉前方向左后上方斜行,至主动脉弓的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

2.左肺动脉

走行到左肺门处分为上、下两支,分别进入左肺上、下叶。

3.右肺动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