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临床经验辑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17:11:15

点击下载

作者:肖德华,肖德睿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针刀临床经验辑要

针刀临床经验辑要试读:

作者简介

肖往.华,男,1961年出生,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国际著名针刀医学专家,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亲传弟子。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长城医院病区主任(朱汉章教授任院长)、中国中医研究院针刀医学培训中心首任国内部主任。从事临床工作33年,其中针刀Ii氙床23年,对针刀治疗杂病有独特的理解。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疼痛科专家、北京八方颈椎病研究所所长。社会任职:欧洲中医针刀医学会 创会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 刮院长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 主席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东方生命文化研究所 研究员《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缟委《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缟委

张义,男,1980年2月出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现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曾发表过多篇论文,参与过多部著作的编写。

肖德睿,男,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现为北京汉章针刀医院专家、北京八方颈椎病研究所名誉所长、秦皇岛市中医院特聘针刀专家。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通晓中医经典,注重临床实践,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病证。近20年来主要从事针刀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软组织损伤性疾病,以及顽固性头疼、过敏性鼻炎、哮喘、非器质性心律失常等疾病。

前 言

今年是针刀医学创建40周年,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逝世10周年。为了纪念朱汉章教授为人类医学做出的伟大贡献,推动针刀医学快速发展,我们收集了100余种学术期刊的230余名作者的237篇文章,分为6章分别介绍了颈部疾病、肩背部疾病、上肢部疾病、腰臀部疾病、下肢部疾病和杂病等42种疾病的针刀治疗经验。

针刀医学是我国独有的原创性医学理论体系,是一项极具潜力、方便易行、见效快、费用低,以及低碳、环保、无毒副作用、纯绿色治疗体系,也是特别适合基层医疗单位推广普及的高新技术。

针刀医学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内涵丰富,是指用简单理论阐述复杂的病因病理;外延广泛,是指领悟机理,真正领会针刀医学的科学内涵,针刀除了治疗除颈肩腰腿疼痛以外,还可以治疗其他诸多疾病。疾病是人为分类的,人体是一个整体。针刀医学认为,疾病是因软组织粘连、瘢痕、挛缩及阻塞所致;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不通则“病”;西医学认为,疾病是微循环障碍导致的。我们认为,各科杂病是疾病同因不同症,疾病最早损伤的是肌肉,继之椎体失稳,随之椎体间神经的传导速度及伴随血管的流速受椎体周围筋膜组织卡压而发生改变,致使内脏神经功能紊乱。这些紊乱只是疾病的症状不是病因,真正的病因是稳定和保护脊柱的肌肉、筋膜等的损伤。人体内是一个骨架,外为皮,中间为肌肉,长者司运动,短者管稳定,上半身是动力性稳定,下半身是静力性稳定,神经支配,血管走行,掌握了正常情况,便可了解异常情况。针刀医学揭示了诸多疾病的病因病理,使复杂的治疗变得简单,使难治变得速愈,使不治变得可治,真正理解并应用于临床需要时间及悟性,“悟”是吾用心。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2004年12月曾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在全国调查了12个省市后出具了《中国科学院关于针刀治疗疗效及费用的抽样调查数据处理报告》。报告显示,在针刀治疗所需费用当中,药物费用仅占全部费用的15.7%;在针刀闭合性手术适应证范围内,目前全国每年针刀门诊比外科手术节约治疗费用6.8亿元,比药物和其他疗法节约费用5.6亿元。目前针刀医学的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药物及其他疗法的治疗效果相比,针刀闭合性手术适应证范围内疾病治愈率是外科手术的1.26倍,是药物和其他疗法的4.15倍。

针刀医学可以惠及患者、医生及国家,是一个多赢的创新医学体系。针刀医生必须练好针法,掌握好控针能力,这决定着临床效果的好坏。这个过程可以缩短,但不能跨越!重新认识疾病的病因,换个角度理解人体解剖的表里关系,肌肉、筋膜与内脏的关系,医生的治疗将变得简单,患者也能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针刀医学将减轻民众负担、家庭负担、国家负担。

2009年6月22日,我在欧洲的罗马尼亚开展针刀临床工作时,合作伙伴发来如下一段话:“非常感谢肖老师,7年前您首次将针刀引入罗马尼亚,引入欧洲,从零做起,千辛万苦,百折不挠,当地人从怀疑到崇拜,从上门免费治疗到现在提前一两个月预约(现在每天治疗六七十位患者),在欧洲人看来,针刀绝对是‘高大尚(上)’的高新技术,收费只有普通针灸的三四倍。应各国患者之求,治疗的疾病种类越来越多,而且都有疗效(斜颈除外)。这里的前卫生部副部长讲:‘你们一位针刀医生,治了我们一所综合医院几十位各科大夫治的病,几分钟就治一个病人,只用针刀治,不用任何药,立竿见影,真了不起。’……再次感谢您!”

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是伟大的!今年是朱汉章教授发明针刀40周年,朱汉章教授逝世10周年。本书的出版是对朱汉章教授的悼念,也是对针刀医学创建的纪念!愿本书能够唤醒人们对疾病的再认识!

肖德华2016年5月第一章颈部疾病颈源性头痛一、李石良经验【病例】82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59例;年龄17~73岁,平均41.57岁;病程0.5~50年,平均10.4年。【操作】

1.体位 患者取俯卧位,额部垫枕。

2.定点 ①乳突后压痛点。②乳突与C2棘突连线中点。③枕外隆凸与乳突连线内1/3交点。④C2棘突水平后正中点旁开1.5~2cm处压痛点。

3.操作 刀口线与患者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垂直皮肤表面缓慢探索进针刀,针尖到达骨面后纵切3~5刀,横行剥离2~3刀,出针,压迫止血,外敷创可贴包扎。每周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疗效】单次针刀治疗1个月后,多数患者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头痛痊愈16例(19.51%),好转51例(62.20%),无效15例(18.29%);痊愈及好转67例。治疗后6个月痊愈者维持14例(17.07%),好转者减少至34例(41.46%),头痛复发如治疗前者增加到34例(41.46%);痊愈及显效者减少至48例。【讨论】分布到头颈部的皮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高位颈神经等)、走行于头颈部的血管(颈动脉、椎动脉),以及头颈部的肌腱、筋膜、韧带、软骨等组织,构成了颅外对痛觉敏感的组织结构。皮神经位置表浅,其主要行程位于筋膜层内,当筋膜组织出现张力增高时容易使皮神经受到卡压,从而引起头痛。

针刀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筋膜的切割松解,降低枕部和颈部筋膜组织的高张力状态,减轻或解除其对皮神经所造成的压迫刺激,从而缓解由此造成的头痛。如果针刀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或解除头痛,则说明其头痛的主要原因与皮神经卡压密切相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枕部及上颈部进行针刀松解对颈源性头痛的缓解有确切作用,其中17.07%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未复发,说明皮神经卡压因素确实是部分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主要病因。这一结果提示,对于颈源性头痛这种多因素致病的疾病,必须进行临床分型,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本研究提示,皮神经卡压型是颈源性头痛的一种类型(其数量大约占全部颈源性头痛患者的17.07%),其首选治疗方法应为针刀松解术。另外,单次治疗总有效率较高(81.70%)也说明皮神经卡压因素是多数颈源性头痛患者发病的因素之一。

另外,在单次治疗后的3个月内,颈源性头痛患者病情有明显复发现象,说明单次、限定部位针刀治疗不能消除引起头痛的全部病理因素,这些因素中可能包括无菌性炎症、椎间盘源性因素、椎间关节病变等,当然也可能包括存在于更广泛范围的皮神经卡压因素。这提示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确定颈源性头痛的临床分型,并探讨相应的治疗方法。在后期的研究中已经发现,扩大针刀治疗范围(扩展至颈部中下段甚至肩胛上角)有助于提高头痛的缓解率,说明颈源性头痛的皮神经卡压因素并不仅限于枕部和上项部。【来源】李石良,韩峰,王全贵.枕部针刀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伤,2012(1):22-24.二、乔晋琳经验【病例】30例患者。【操作】

1.体位 患者取俯卧位,胸部垫一软枕,使颈部向前弯曲30°~40°。

2.定点 于患者上项线、枕外隆凸,以及C4~C5、C5~C6、C6~C7旁开2cm处的压痛点或条索状结节定点。

3.操作 于定点处平行于肌纤维走行快速进针刀,纵向疏通切割、横向剥离2~4刀。术毕,针眼处用无菌纱块压迫1~3分钟,敷输液贴。每周治疗1次,2次为1个疗程。【疗效】痊愈9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讨论】颈源性头痛属中医学头痛、头风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经气皆上注于此。若感受风寒之邪,使邪滞经络,或劳累伤挫,筋络受损,七情六郁致气滞血瘀,使气血升降失常,运行逆乱,脑络壅塞,邪阻络痹,清阳不能上达而头痛。

针刀医学认为,慢性颈源性头痛的根源是颈部软组织损伤后的动态平衡失调。针刀可以解除肌肉挛缩,松解粘连及瘢痕组织,使局部组织达到力学平衡;同时针刀还具有针刺作用,针刀较一般针灸针粗,针感强,易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针刀具有针和刀的双重作用,能够快速使软组织缺血缺氧的症状得到缓解,从而改善组织代谢,加快组织修复,消除炎性反应水肿,故针刀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首选方法。【来源】钟亚彬,乔晋琳,程浩,等.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11):2282-2283.三、陈关富经验【病例】45例患者,会计、教师、绘图员占33.75%,其余占67.25%;平均病程2年6个月。【操作】

1.压痛点阻滞 0.25%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2.5mg+维生素B12500μg,用5号细穿刺针注射,每治疗点1~1.5mL。

2.针刀治疗(1)体位 患者取俯卧位。(2)定点 选择枕部、颈部、肩部3~6个压痛点作为治疗点。重点部位为枕部、C2~C4棘突间和棘突旁压痛点,以及双侧肩胛内上角压痛点。(3)操作 用4号针刀,根据压痛点不同的解剖部位采用不同的刀法组合。横向切开肿胀的后关节突关节囊2~3刀,纵向剥离颈椎小关节突外侧缘1~2刀,松解被卡压的颈神经后支,刺切松解颈部肌筋膜中挛缩的硬性条索、痛性结节。

3.手法治疗 在以上两个步骤的基础上结合X线改变,采用仰卧旋转复位法矫治。上述方法间隔7天治疗1次,2次为1个疗程。

4.颈围固定 连续固定14天。【疗效】1个疗程结束后的第1个月复诊,治愈33例(73.4%),好转11例(24.4%),总有效率97.8%。经1年以上随访,有2例复发。【讨论】颈源性头痛根据受累部位可分为神经源性、肌源性和血管源性头痛。高位颈神经后支包括C1~C4与颈源性头痛关系密切。第2颈神经从椎板间隙中穿出,其后支分出内侧支、外侧支、上交通支、下交通支和头下斜肌支。内侧支与来自第3颈神经的纤维共同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这些神经是与颈源性头痛相关的主要神经。解剖中发现,颈神经后支发出处穿行的头半棘肌以短平腱起于颈椎横突根部,其腱性部分与头最长肌等颈部肌群在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上点纤维交叉,部分纤维向后止于关节突关节囊,颈神经后支自颈神经发出后即在上述交叉纤维间穿行,继而通过由颈部肌群在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交叉纤维、上下关节和内侧椎板四者形成的骨性纤维管,并发出关节突关节支,然后以一定角度穿过头夹肌、半棘肌、头最长肌及斜方肌等,沿途发出肌支、皮支分布在颈部及枕部皮肤。因此,颈部肌群的痉挛、挛缩或关节突关节紊乱,均可使颈神经后支及其分支在通过骨性纤维管或在颈部肌群腱性交叉纤维中转折走行处受到卡压或刺激。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继发的骨质增生、椎体移位及非菌性炎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

针刀医学认为,颈部肌群因劳损导致的痉挛、挛缩与颈椎小关节紊乱是引起颈源性头痛的两大重要病因。针刀序贯四法强调的是四个步骤的先后顺序和彼此连贯,前一步骤为后一步骤打基础、创造条件,后一步骤进一步发挥前一步骤的治疗作用。其治疗要点是用针刀松解痉挛及挛缩的颈部肌群和被卡压的颈神经后支,并以手法矫正颈椎小关节紊乱,辅以后期的颈部功能锻炼,以期获得良好的近远期疗效。痛点阻滞既可阻断痛觉传导通路,又可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减轻针刀操作中的疼痛,有利于患者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针刀操作后配合手法是序贯四法中最主要和关键的治疗步骤。颈围固定既可让颈部肌群得到放松,又可使手法矫正后的状态保持稳定。【来源】陈关富,罗杰,孙竹娟.针刀序贯四法治疗颈源性头痛45例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2):106-107.四、毛希刚经验【病例】30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3.6±11.5)岁。病程2~25年,无颈枕部神经阻滞和针刀治疗史。【操作】

1.体位 患者取坐位,头前屈。

2.定点 根据头痛部位,在患侧枕部颅骨上项线区域枕大神经、枕小神经投影区和上颈部仔细寻找敏感压痛点(与健侧对比),多在乳突后缘、枕外隆凸外侧2.5cm、C2棘突旁开3~4cm相当于近C2横突之椎板外缘。

3.操作 以7号短针垂直进针,触及骨质,充分回吸无血和无脑脊液后各注射除痛液(2%利多卡因3mL+维生素B12 1mL+曲安奈德5mg+生理盐水6mL)2mL,分别阻滞于枕小神经、枕大神经、C2~C3颈神经后支周围。

然后取4号针刀,刀口线与后正中线垂直,体会颈枕后筋膜及直达骨面前变硬的软组织,可能有夹针的感觉,纵向切开数下,有踏雪样声音,感手下软组织变松弛即可出针,压迫数分钟止血,贴创可贴。

注意神经阻滞治疗时需防止药物入血及脑脊液。严格遵守针刀操作规程,在靶点骨面操作时,尤其颈椎旁,不能过深,避免损伤枕神经、枕动脉、椎动脉。每周1次,共治疗3次。【疗效】治疗后1个月疗效评定,优21例,良7例,优良率93.33%。治疗后3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满意25例(83.33%),治疗后6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满意23例(76.67%)。【讨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由Sjaastad等于1983年提出,门诊患者中多被诊断为偏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抑郁症等而延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炎症理论和会聚理论;支配头部的高位颈神经(C1~C3)所经过的结构发生病损,传入信息在高位颈神经之间及高位颈神经与三叉神经等传入纤维在中枢会聚,导致伤害感受信息传入紊乱而引起神经支配区域的牵涉痛。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突出和肌肉痉挛,可使C1~C3神经受到刺激和压迫而产生疼痛。颈源性头痛最主要的体征是上颈部及枕部压痛,颈部活动受限或可诱发及加重头痛。早期及轻中度头痛可以采取一般药物及综合康复治疗,病程长、程度重且一般治疗难以控制的慢性颈源性头痛,需要积极进行神经阻滞、射频及微创介入治疗。

神经阻滞,特别是颈椎旁神经阻滞是颈源性头痛常用、有效的方法,既有诊断价值,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神经阻滞疗法的机制是阻断疼痛传导的恶性循环,治疗局部炎症,改善微循环,解除肌肉痉挛等。如果高位颈神经及其主要分支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等受到所经过的颈部腱性组织(肌腱、筋膜、韧带、软骨)变性变硬所致的压迫、刺激和牵张,导致颈部比较固定的压痛点和激痛点存在,单独使用神经阻滞疗法对患者疗效较差或容易复发。

压痛点是局部软组织损伤、炎症、水肿、缺血,或化学性炎性刺激物沉积、变性变硬、压迫周围神经血管等的结果。针刀疗法主要针对压痛点治疗,经过多年临床验证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颈源性头痛在支配头部的高位颈神经周围常有固定敏感的压痛点,多位于C2横突、枕大神经出口处。颈源性头痛为针刀疗法的适应证,神经阻滞联合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既能有效解除局部炎症、改善循环、解除肌紧张、阻断疼痛恶性循环,又能快速解除病变软组织对神经血管的刺激和压迫,恢复神经的营养和功能,促进致痛炎性物质的吸收,见效快,疗效稳定持久,优于单纯神经阻滞治疗,值得临床推广。【来源】毛希刚,肖克,唐伟伟,等.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8):469-471.五、李健康经验【病例】60例患者,男性2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52.60±7.69)岁,病程5个月至2年。【操作】

1.体位 患者取俯卧位,上胸垫高15~20cm;或取端坐位,双手叠放于治疗台上,前额置于双手上。

2.定点 枕骨之下,约双侧乳突与枢椎棘突连线中点取风池穴(相当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

3.操作 风池穴处垂直皮肤进针刀,刀口线与肌纤维平行,刺入皮肤0.2~0.6cm,针刀触及的硬组织为筋膜,稍用力即可刺入,有突破感,在此层面纵向切开2~4刀,然后继续刺入达颅骨骨面,稍退针刀,先纵向切开、剥离3~5刀,再横向剥离2~3刀,然后退针刀到筋膜,呈“十字”形剥离2~4刀。要求操作过程中使患者局部产生酸胀等得气感。出针刀后压迫针孔1~2分钟以止血。每周治疗1次,2次为1个疗程。【疗效】第1疗程后,痊愈1例,显效18例,有效2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0%。第2疗程后,痊愈2例,显效19例,有效3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讨论】中医学认为,颈源性头痛属痹证、颈肩病、筋痿范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因而不论感受外邪,犯于内伤,或是外伤瘀血,只要导致气血不畅、头部经络失养,皆能引起头痛。

针刀疗法一方面运用针刀在经穴和病变局部刺入,并行运针法,与毫针一样,有得气和循经感传的效应。另一方面,针刀在病变局部进行松解手术时,切断和松解组织的粘连瘢痕,使病变局部组织结构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及正常的生理功能,解除病变局部血管神经的压迫和牵拉,消除物理致痛因素;同时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积蓄的酸性代谢产物和其他化学致痛性物质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进一步减轻疼痛,从而在恢复正常解剖生理状态和消除物理性和化学性致痛因素的基础上,消除病理性应力状态,使软组织病理性初始荷载减小或消除,从而促进软组织生理功能的恢复。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又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一穴通多经,具有通经活络、疏风解热、清热开窍、明目益聪、调和气血的功效。《资生经》曰:“风池疗脑痛。”《胜玉歌》有“头风头痛灸风池”的记载。针刺风池能疏通经络、气血,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从而调畅头颈部脉络之血运与气机,又能调整全身阴阳气血之平衡,使清阳之气上入清窍,头颈部疼痛得以缓解。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治疗后患者疼痛指数显著降低,第2疗程总有效率达88.3%,高于第1疗程的80.0%。【来源】李健康.小针刀经风池穴进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J].华西医学,2009(9):2411-2412.六、何云清经验【病例】67例患者,男性28例,女性39例;年龄22~74岁,平均43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5年,平均7个月;单侧头痛56例,双侧头痛11例。诊断依据:单侧(偶可双侧)头部胀痛,头皮麻木,以枕部为重,多伴有颈部发僵酸痛,活动不适,或同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在上颈部椎旁及项筋膜区域可触及压痛及阳性反应点;多有长期固定姿势及风寒、潮湿区域工作或颈部外伤史;颈椎X线片可见上位颈椎小关节突及椎体钩突增生,椎间隙变窄,部分可见颈椎关节微小移位。【操作】

1.体位 患者取低头正坐位。

2.定点 ①项筋膜区域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②C1横突上下斜肌附着点,C1横突在颞骨乳突后下方2cm处;C2棘突头后大直肌附着点,C2棘突较长且分叉,低头易触摸到。

3.操作 用Ⅰ型4号针刀,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进针刀深达骨面,在项筋膜处不可横切,以免伤及神经,纵切纵摆,通透剥离2~3刀;在C1~C2棘突纵切纵摆、横切横摆,通透剥离2~3刀,出针按压针孔,敷创可贴。若有颈椎关节微小移位,行正骨复位手法。每周1次,治疗1~3次。【疗效】痊愈57例,占85.1%;好转9例,占13.4%;无效1例,占1.5%。总有效率达98.5%。【讨论】颈源性头痛主要是由于项部及枕部肌肉、筋膜的急性或慢性损伤,在病理代谢过程中,肌肉、筋膜产生粘连、瘢痕、挛缩,卡压在该处通过的枕神经,造成神经根的炎症水肿而引起疼痛。针刀能松解粘连,切除瘢痕,解除痉挛,有效地松解神经根的卡压,快速消除神经根的炎症水肿状态。同时,针刀不仅具有刀的作用,也具有针灸针的作用,通过针的刺激达到激发经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的目的,正所谓“通则不痛”。因此,针刀有效地解除了颈源性头痛病理根源,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来源】何云清,徐静,黄振华,等.小针刀松解项筋膜及枕下肌治疗颈源性头痛67例[J].中国针灸,2009(S1):43.七、姚新苗经验【病例】80例患者。【操作】

1.针刀治疗(1)体位 患者反坐靠背椅,双手扶椅背,屈颈,前额枕于自己手背上。(2)定点 枕外隆凸与乳突尖连线的中、上1/3交点(约为枕外隆凸下方2.8cm旁开2.6cm处),寰椎横突末端,枢椎棘突及明显压痛点。(3)操作 2%利多卡因针5mL,地塞米松针2mL(5mg),复方丹参注射液5mL,配制成药液12mL,每点注射1~2mL做局部阻滞麻醉。

医者左手拇指压迫固定位置,右手持4号针刀由外下方斜向内上方对准枕骨上项线刺入,由外上向外下方贴枕骨膜线面纵向分离松解,再由外向内横向松解后出针,压迫止血。然后用左手拇指于患者乳突下前约1cm处,摸到寰椎横突末端,此点压痛明显,指压固定后用4号针刀刺入,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达横突骨面,行上下纵向剥离,出针后压迫止血。摸清枢椎棘突后,针刀刺入棘突达骨面,向两侧划拨后出针,压迫止血。

2.手法治疗(正骨) 针刀术后休息5分钟,按照患者X线所示,如棘突偏移或齿状突偏歪,或两侧钩椎关节不等宽,或椎体旋转等情况以手法整复。以C4棘突左偏为例,患者取端坐位,医者右手环抱患者下颌做牵引状,左手拇指按压患者C4左侧,当医者右手旋转到一定角度时左手轻压可听到复位声,即为成功。

每周1次,连续治疗3次为1个疗程。【疗效】1个疗程后,痊愈47例,好转24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3%。【讨论】颈源性头痛与颈部高位的神经、血管、韧带、筋膜等多个组织密切相关。任何一个组织病变皆可引起颈椎病发作而头痛。经研究发现,第1颈神经在寰椎后弓上方发出第1颈神经后支,分布到头后直肌、头上下斜肌,该神经后支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第2颈神经从椎板间隙中穿出,其后支分出内侧支、外侧支、上下交通支和头下斜肌支。内侧支与来自第3颈神经的纤维共同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这些神经是传导颈源性头痛的主要神经;外侧支分布到头最长肌、头夹肌和头半棘肌。第3颈神经出椎间孔在椎动脉后方发出第3颈神经后支,其内侧支分布到多裂肌,外侧支分布到头最长肌、头夹肌和头半棘肌。上述第1、2、3颈神经离开椎管后大部分路径在肌肉、韧带、血管等组织间,其中任何部位的无菌性炎症、缺血、劳损、压迫等都会影响神经功能,均可引发颈源性头痛。

针刀对椎体移位或骨质增生造成的软组织痉挛、变性、挛缩,如头后小直肌、大直肌、头半棘肌、头夹肌、头后上下斜肌及其筋膜的高应力点进行切割或剥离,消除拉应力和压应力,从而使该部位因致痛物质堆积产生的疼痛消失,恢复该处组织的动态平衡,改善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筋膜等痉挛,疏通气血。同时以枕大神经卡压点作为进针刀点,切断、剥离缠绕枕大神经分支的腱纤维、筋膜束,疏通其间的硬化粘连部分,为手法整复移位椎体提供条件,调整各椎体的应力平衡,以消除局部区域的炎症水肿,达到“骨正脉通筋柔”的目的。【来源】姚新苗,陈于东,万全庆,等.针刀合并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84-85.八、郭建中经验【病例】100例患者,男41例,女59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5岁;病程最长30年余,最短数天。在治疗的100例患者中,以偏头痛为主49例,以双侧太阳穴痛为主22例,以枕后及前额痛为主29例。查体可见双侧斜角肌压痛,呈结节状或挛缩,以及颈椎曲度强直。【操作】

1.体位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双手相叠,额头放在手背上。

2.定点 双侧斜角肌的病变部位即压痛点。

3.操作 医者持4号针刀,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于标记处刺入皮肤,直达骨面,纵横通透剥离出针刀,按压片刻后贴创可贴。

治疗后10天复诊,如症状未彻底消失,可行第2次治疗,最多治疗3次。【疗效】经过1~3次治疗,痊愈9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0%。【讨论】颈源性头痛在临床上发病率很高,因头痛就诊患者中,70%~80%为颈源性头痛。其发病原因与长时间低头工作、精神紧张等导致寰枢椎关节失稳及颈项部肌肉的损伤、炎症、痉挛相关。高位颈神经包括第1~4颈神经,分别从第1~3颈椎椎间隙发出,组成枕小神经、枕大神经和耳大神经,它们与斜角肌密切相关,沿枕骨下缘上行。当斜角肌发生病变时,压迫、牵拉、刺激这些神经,就会引起头痛,常常伴有头晕、颈部疼痛等颈椎病症状。利用针刀松解斜角肌,解除对神经的压迫,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确切。【来源】郭建中,孙立靖,黄宪梅.针刀松解斜角肌治疗颈源性头痛10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5):23.颈源性眩晕一、金福兴经验【病例】120例患者,男性48例,女性72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30岁,平均43岁;病程最长30天,最短1天,平均5.8天。【操作】

1.针刀治疗(1)体位 患者取俯卧位。(2)定点 在C2棘突两侧找寻筋结、筋索、钝厚等阳性反应物或压痛点,其次是C3~C6两侧的阳性反应物或压痛点,以甲紫标记。(3)操作 局部常规消毒,用无菌纱布包裹针刀,从标记处进针刀。对疼痛较敏感或对针刀有恐惧感者,可先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在进针处打一皮丘,快速刺入皮肤后,缓缓推进,直达病变层次,做纵横摆动,遇筋结或筋索则纵横切割1~3刀。拔针后用纱布按压3分钟,如有出血按压时间可延长,然后以创可贴覆盖,嘱3日内针眼处勿沾水,以防感染。每周治疗1次。住院患者每周2次。

2.手法治疗(指压) 以拇指指腹按压两乳突连线(乳突及枕骨肌肉附着点),每侧各选3~5点,每点按压3次;然后,依次按压颈椎棘突两侧各3点、颈椎横突各3点、肩胛内上角各1点、冈上窝和冈下窝各1点、胸椎棘突两侧各6~12点、胸椎棘突与肩胛内侧缘之间的中线(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内侧线胸段)各6~12点,每点按压3次。每点按压时用力由轻到重,持续5~7秒,以出现可以耐受的酸胀感或微痛感为度。继而轻轻揉捏项肌14分钟,双手托枕部,轻轻拔伸颈椎约1分钟;提捏两侧耳根数次;轻擦肩背部5~10次。每周2~3次。

3.中药治疗 基本方:葛根20g,熟地黄20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天麻10g,姜半夏10g,白术15g,地龙10g,细辛3g。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钩藤;肝肾阴虚者加山萸肉、女贞子;气滞血瘀者加红花、鸡血藤;肾阳虚者加锁阳、鹿角胶;耳鸣、耳聋者加远志、石菖蒲。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疗效】120例中,针刀治疗最多8次,最少1次,平均3.2次;手法治疗最多12次,最少3次,平均6次;中药治疗最多20剂,最少5剂,平均8剂。结果:显效105例,占87.5%;有效14例,占11.7%;无效1例。【讨论】颈源性眩晕患者颈椎棘突、两侧项肌、上下项线、两侧颈椎横突通常有明显压痛,颈椎棘突旁可扪及筋结、筋索。针刀松解C2~C6棘突两侧筋结、筋索、钝厚等阳性反应物或压痛点,可促进脊柱外平衡的恢复;C2棘突两侧相当于风池穴,也是治疗眩晕的要穴。指压颈椎相关部位并拔伸颈椎,可进一步促进颈椎的内外平衡;背部的软组织松解对改善脾胃、心肺功能有明显帮助,因脾俞、胃俞、心俞、肺俞等均位于胸椎棘突两侧,脾胃功能增强对增进食欲、增强体质、促进疾病的康复均有益。中医学认为,本病病机为正气虚弱、风寒湿邪凝结日久而致痰瘀交阻,治宜扶正祛邪。中药治疗基本方中白术益气健脾;白芍、熟地黄补肝肾;天麻、葛根、细辛、地龙、川芎祛风湿、通经络、解表邪、舒项背;姜半夏化痰结、止呕吐;当归活血。中药可为针刀治疗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来源】金福兴,王秋芳,杨松,等.针刀治疗颈性眩晕[J].科学之友(B版),2007(4):102.二、权伍成经验【病例】60例患者。【操作】

1.针刀治疗(1)体位 患者取俯卧位,令其下颌与床头边缘齐平,胸部垫枕,使头部尽量下垂。(2)定点 在枢椎棘突、寰椎后结节、寰椎横突及枕骨下项线处寻找硬结、条索状物及压痛处。(3)操作 常规备皮及皮肤消毒后,于定点处行针刀松解术,在枢椎棘突进刀时,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项部垂直刺入,达棘突上缘后调转刀口线90°,切开棘间韧带2~3刀;在寰椎后结节及横突处进针刀时,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项部皮肤表面垂直刺入,达颈椎横突骨背面后调转刀口线90°,切开横突间韧带2~3刀;在硬结条索状物进针刀时,刀口线与颈部纵轴平行,垂直刺入硬结或条索状物处,在刀下有硬厚感、患者酸胀感明显时切1~3刀,刀下有松动感时出针刀。术后切口以无菌敷料覆盖固定,压迫止血。

2.手法治疗 根据患者X线中所反映的寰枢关节紊乱情况进行整复。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医者站于患者的床头侧,一手托其下颌,一手托其枕项部,助手按压住患者双肩,进行对抗牵引约1分钟后医者突然加大拉力。然后,于患者乳突和下颌角之间触及寰椎横突,以寰椎的横突为接触点,用食指推、顶、压寰椎横突,矫正向左或右的侧移和向前或后的旋转。注意复位时手法应轻巧,不必强求有复位弹响声。复位完毕后,用颈托外固定,晚上睡觉时也需佩戴,嘱去枕仰卧,术后5天去除颈托。7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个疗程。【疗效】近期疗效,治愈率48.15%,显效率22.22%,有效率85.19%。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完整病例20例,只有1例复发,再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痊愈。【讨论】有学者认为,由于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解剖结构的差异,二者之间存在力学差异。寰枕关节以屈伸运动为主;寰枢关节主要是旋转运动,并有非常大的中性区,占其运动范围的75.99%。研究发现,寰枢关节在进行屈伸和侧屈运动时,伴有耦合的轴向旋转运动,说明正常的寰枢关节较为稳定,同时也有潜在旋转不稳的趋势。

针刀医学认为,造成寰枢关节紊乱的原因是颈部的动态平衡失调及力平衡失调。在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不良姿势、劳累、感受风寒等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引起颈肩部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劳损,继而出现无菌性炎症,在代偿性修复过程中,形成粘连、瘢痕、挛缩、堵塞等新的病理变化,造成颈椎的动态平衡失调。长期、慢性的软组织损伤进一步影响颈椎的静力平衡,造成颈椎的寰枢关节紊乱,使颈段脊柱处于失稳状态,形成力平衡失调,久而久之引起患椎骨质增生。在寰枢关节紊乱的各个病理阶段,损伤的软组织、小关节的紊乱、骨质增生及退化的椎间盘组织都可以刺激或压迫邻近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针刀松解病变软组织,改变和解除粘连、挛缩、瘢痕、堵塞等病理变化,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刺激或压迫,恢复颈部动态平衡;再根据颈椎X线改变来确定分型,利用针刀医学特有的手法调整紊乱的寰枢关节,使之力平衡恢复,进而使颈段脊柱生物力学平衡得到有效恢复。

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分析其原因为寰椎横韧带受到损伤,无法起到稳定寰枢关节的作用,建议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来源】权伍成,朱汉章,张秀芬,等.针刀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引起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12):1107-1109.三、俞杰经验【病例】52例患者,男性18例,女性34例;年龄18~68岁,平均47岁,其中21例年龄低于40岁,包括7例年龄低于30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26年,平均14个月。【操作】

1.体位 患者取俯卧低头位,保持头颈部稳定。

2.定点 用拇指以中等力度在枕外隆凸与乳突后下缘连线及乳突后下缘与第7颈椎棘突连线上寻找痛性条索或结节,根据压痛程度从高到低每次选4~8点,用甲紫标记。

3.操作 术野皮肤常规消毒,用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1%利多卡因,在标记点逐一进行浸润麻醉,深度不超过皮下1cm,推药前必须回抽无血,以防局麻药进入血管。麻醉生效后左手中指按于治疗点,右手持4号针刀于左手中指旁刺入皮下,刀口线与条索走行方向一致,无条索者与颈部纵轴方向一致,然后继续加压,垂直刺入皮下组织至肌筋膜,此时医者可听到瘢痕粘连组织松解开的“嚓嚓”音,松解性点刺2~3次,然后将针刀体分别与上、下皮肤呈30°角对肌筋膜瘢痕、粘连组织点刺2~3次即可。治疗中患者如有“电击样”麻痛感,则将刀口线旁移约1cm,继续操作。以相同方法对各治疗点逐一进行治疗,然后用纱布对术后针眼加压不少于3分钟,针眼用创可贴覆盖。

针刀松解术后,患者去枕仰卧,医者立于患者头部,一手固定住患者下颌,一手固定枕部,让患者略屈颈位向右侧旋转45°,在此角度沿患者身体纵轴方向牵引拔伸颈部约1分钟,左侧牵引拔伸方法同右侧。牵引后用颈围领固定颈部3天。术后第2天复查伤口,根据患者症状恢复情况,共需治疗1~4次,间隔5~7天治疗1次。

术后第3天去除颈围领后,教会患者项争力势、哪吒探海势、犀牛望月势及金狮摇头势等颈部四步功能练习操,早晚各练习1次,常年坚持;并要求其伏案每工作1小时需进行挺胸回头、耸肩、绕肩动作练习3分钟,以避免颈肩肌肉过度疲劳。【疗效】52例随诊6~24个月,平均9.6个月,痊愈31例,占59.6%;好转19例,占36.5%;无效2例,占3.9%;总有效率96.1%。【讨论】颈源性眩晕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不少学者认为是由于椎动脉受到增生的钩突关节、关节突关节或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或刺激,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致。然而在临床中发现,有一类颈性眩晕患者并无骨、关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但眩晕症状却很明显,本研究中占34.6%(18例);有些患者颈椎及椎间盘退变比较明显,但病程却很短,之前从无不适感。此类型患者眩晕及伴随症状经颈枕部按压、针灸或理疗后大多能有不同程度缓解。此外,颈性眩晕的发病呈低龄化趋势,本研究年龄小于40岁者占40.4%(21例),年龄最小者为一名18岁的在校生。因此,软组织因素很可能在该类型患者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枕颈部肌筋膜劳损,一方面可直接卡压或刺激穿行于其中的交感神经丛,使椎动脉收缩痉挛,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劳损的肌筋膜还可卡压或刺激穿行于其中的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第3枕神经,产生枕项及头部的疼痛症状。另一方面,枕项部肌筋膜劳损还可导致头颈部活动时枕颈部肌力不平衡、不协调收缩,引起寰枢关节的轻微错位或不协调运动等生物力学改变,穿行其周围的椎动脉受到刺激或扭曲,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产生眩晕;寰枢关节的轻微错位或不协调运动,还可以使寰枢椎横突前方的颈上交感神经节受到牵拉性刺激,引起与其节后纤维相连的睫状神经节兴奋,导致瞳孔开大肌、上下睑提肌异常收缩,出现视物模糊、易疲劳等症状。

针刀治疗,一方面可对枕颈部劳损的肌筋膜表面进行剥离、切割,松解挛缩变性的肌筋膜,阻断肌筋膜挛缩引起的恶性循环,解除对穿行于其中的血管神经的卡压和刺激,还能减轻因反复慢性无菌性炎症引起的肌筋膜鞘内压力增高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切断因肌筋膜劳损形成的变性挛缩的肌筋膜纤维,解除因相应肌组织挛缩而形成的局部高应力点,使被约束的肌肉获得解放,有助于颈椎生物力学动态平衡的恢复。此外,针刀治疗后的仰卧位牵引拔伸,对寰枢关节紊乱也能起到复位和恢复生物力学平衡的作用。

本研究中获得疗效的50例患者经复查颈椎X线片,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颈椎退行性变化均无改善,从侧面也证实了颈椎退行性变并不一定是引起颈性眩晕的唯一原因。本研究为枕颈部肌筋膜劳损所致的颈性眩晕,尤其是影像学改变不明显的中青年颈性眩晕,以及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症状不相吻合的颈性眩晕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对枕颈部肌筋膜劳损点进行治疗,解除其对颈部血管神经的卡压或刺激,重新恢复颈椎尤其是上颈段生物力学平衡是本治疗的关键所在。【来源】俞杰,张秀芬.针刀松解颈枕部肌筋膜对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2):8-12.四、任平霞经验【病例】74例患者,男性35例,女性39例;年龄22~65岁,平均47.2岁;病程3周至16年,平均4.2年。【操作】

1.针刀治疗(1)体位 患者取俯卧位,上胸部垫枕,头稍前屈,以扩大寰枕间隙,方便操作。(2)定点 在枕骨上下项线及颈枕间隙寻找敏感压痛点作为进针刀点。(3)操作 采用针刀四步操作规程,刀口线与人体正中矢状面平行,针刀体与压痛部位骨面垂直,遇硬结与条索状病变软组织(此时患者多有酸沉感)纵向切开数刀,至手下有松动感时再进针刀达骨面,横向疏通剥离2~4刀。

松解的重点部位在寰枕筋膜及大小头直肌、头上下斜肌、颈夹肌及斜方肌在枕部及C1、C2横突和C2棘突的附着点处。每周1次,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1~3次为1个疗程。针刀后1周内手法治疗应避开针刀部位。

将2%利多卡因针5mL与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曲安奈德注射液10mg均匀混合,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mL后备用。每个点注入已配制好的药液2~3mL。

2.手法治疗 不合并寰枢关节紊乱者,由助手挽住患者的双肩部,向足端用力牵拉,医者左手托住患者下颌,右手放在患者的后枕部,用力向上拔伸,与助手对抗牵引约2分钟后,医者突然加大牵引力度,并立即回复至原牵引力,如此反复2~3遍后,结束手法治疗。

合并寰枢关节功能紊乱者,需采用旋转牵扳复位法:患者去枕仰卧,颈部自然放松,医者坐在患者头前,两手分别放在后枕部及下颌部,由助手挽住患者的双肩,与医者对抗牵引2~3分钟后,医者在牵引下将患者头部稍抬起,沿颈椎纵轴向患侧缓慢旋转,当旋至最大极限时,快速做一个有控制的小角度扳动手法,常可听到小关节弹响声。然后用同样的手法操作健侧。每次行牵引治疗之后,行放松手法治疗1次,5天为1个疗程。待颈枕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减轻后,施行治疗手法1次。休息2天后,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疗效】痊愈36例,显效3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6%。【讨论】寰枕关节是连接颈椎和头颅的关节,也是人体活动较频繁的关节。由于寰枕关节关节囊松弛,其稳定性主要依靠跨越该关节的枕下小肌群,这些肌群主要有寰枕筋膜、头夹肌、头半棘肌、头上斜肌及大小头直肌等。它们均附着于枕骨上、下项线及其之间,其中大小头直肌、头上斜肌及其附近的头下斜肌四组肌肉在防止头部过度前屈及头部旋转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头部的频繁活动或长时间低头工作、颈部姿势不当等,容易使颈部肌肉筋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造成积累性损伤,产生慢性无菌性炎症,从而出现颈枕部疼痛、酸困不适,同时由于病变部位的软组织内负压增高和无菌性炎症的刺激,通过软组织内感受器传入小脑和前庭神经,产生眩晕症状。据统计,在引起颈性眩晕症的诸多疾病中,本病约占25.68%;在引起颈枕部疼痛的诸多疾病中,本病约占18.15%。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则会出现颈枕部肌肉痉挛,筋膜增厚,失去弹性,或产生挛缩,使寰枕间隙变窄,压迫或刺激椎动脉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出现记忆力减退、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寰枕部肌肉、筋膜挛缩、增厚,还可造成对从枕部筋膜穿出的枕大、小神经的刺激与压迫,产生头痛或偏头痛等。由于枕小神经与耳大神经相交通,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耳鸣,甚至耳聋等。

针刀疗法是对病灶部位软组织的粘连及挛缩进行松解、剥离,可缓解枕神经的卡压、刺激,并可减轻寰枕间隙内压力,消除对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改善脑部供血。同时,注射少量的局麻药物,可以阻断疼痛恶性循环,并改善局部血液供应。少量的类固醇药物可帮助消除局部的无菌性炎症,缓解颈枕部的疼痛及头痛、眩晕等症状。

手法治疗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可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血液供应,促使病变组织修复。另一方面,还可纠正寰枕及寰枢关节的结构紊乱,从而恢复寰枕部正常的解剖关系,消除对颈部交感神经及椎动脉的刺激,恢复椎动脉的正常血供,从而缓解头晕、头痛等症状。

枕项线综合征是骨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但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病名,对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临床实践中发现,通过牵引手法及针刀松解综合治疗该病,可有效恢复颈枕部的生物力学平衡,取得满意的疗效。【来源】任平霞,李旭阳,闫强.针刀结合手法治疗枕项线综合征146例[J].光明中医,2012(8):1605-1606.五、任旭飞经验【病例】90例患者,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龄19~62岁,平均42.3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1.3年。患者头部做屈、伸、旋转及混合型运动时眩晕加重者分别为33、21、17和19例;临床上伴偏头痛、颈项部疼痛者24例,伴恶心、呕吐者8例,伴视物不清者6例,伴心悸者7例,伴耳鸣者13例,伴持物不稳者11例,伴失眠者15例,伴多汗者4例。【操作】

1.体位 患者取仰卧位,保持枕和背部在同一高度;或将薄枕置于双肩下,使头尽量后仰,以充分暴露颈部,面向上方,下颌抬向前,口微张以减小颈前肌张力。

2.定位 在环状软骨水平旁开约1.5cm与胸锁关节上2.5cm之重叠点为进针刀点,触激星状神经节。要求定位时的体位与施术时的体位一致。

3.操作 医者左手食指触及C7横突,下压时将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推向外侧,与气管、食管分开。在动脉搏动的内侧从右后垂直进针刀,深达左手按压的横突2.5~3.5cm,微动针刀体以加强星状神经节触激,以患者最大耐受为度,但针刀不能离开骨面滑动。

临床上针刀触激星状神经节时要注意以下事项: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术中可能出现强烈的手臂和咽喉异常感觉,应退出针刀;对颈部短粗者或老人亦可在C6触激,在环状软骨中线旁开1.5cm,胸锁关节上3cm处;星状神经节针刀触激术绝不能注射任何药物;术中应保持针刀的垂直,针刀偏向尾侧可能刺破胸膜造成气胸,针刀偏向内侧触激易引起喉返神经的刺激症状,针刀偏向外侧或过深易引起臂丛神经的刺激症状。

伴颈肩部疼痛者,多为上颈段(C4、C5以上)颈部软组织损伤或劳损,多见于头颈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小直肌、头上下斜肌、斜方肌及项韧带等损伤,临床检查枕外隆凸外下方、C1横突、C2~C3棘突间、肩胛上区压痛、紧张、僵硬。可采用针刀在上述部位进行切割,以松解粘连、挛缩的纤维组织和筋膜及棘突间的压痛点。【疗效】临床治愈65例,显效14例,好转9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72.2%,总有效率达97.8%。全部患者未发生明显副作用。【讨论】颈源性眩晕大多是由于颈项部软组织、椎间盘、骨关节等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血管、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引起的临床症状,目前认为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密切关系。其产生的因素主要有颈部静力性损伤和动力性损伤,如长时间低头劳累、受寒,高强度或高频率的颈部运动造成慢性积累性劳损,并逐渐引起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失调而导致颈部交感神经受激惹,椎动脉受压、痉挛等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发作性眩晕。

星状神经节隶属交感神经系统,是由颈下交感神经和第1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的交感神经节,故又称颈胸神经节。该神经节位于椎动脉三角内,在第7颈椎横突和第1肋骨头前方、椎动脉的后内侧、食管与气管的两侧。其前外侧为肺尖,与胸膜顶相邻;在星状神经节的后方有C8脊神经前支经过;紧贴椎动脉在锁骨下动脉的起始处为星状神经节的前下方;外侧是斜方肌;前方是颈总动脉鞘;内侧为椎体,椎动、静脉紧贴神经节的上端。神经节前方还有右淋巴管、胸导管、迷走神经、甲状腺下动脉、头臂静脉、膈神经等结构通过。星状神经节接受来自T1(有些也接受T2)神经的白交通支,常与膈神经、迷走神经或喉返神经有交通。星状神经节发出分支上行至C6~C8的灰交通支,到椎动脉丛并可进入颅内,下行至锁骨下动脉丛、颈下心神经。它是支配脑和脑膜、眼、耳、咽喉、舌、泪腺、腮腺、舌下腺、肩、上肢、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肺、胸臂及头颈部皮肤的主要交感神经节,故可调节颅内、上肢及心血管功能等。

通过针刀实施星状神经节触激术可抑制颈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使其节前、节后纤维的功能受抑制,支配区域的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同时解除周围肌肉的粘连对交感神经的压迫、刺激,从而相应抑制了椎动脉痉挛,使椎-基底动脉供血得以改善,并可抑制颈胸部组织及内脏的痛觉传导,以及增强其对自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故应用针刀星状神经节触激术可明显改善因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及椎动脉型颈椎病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如眩晕、偏头痛、心悸、恶心呕吐、出汗异常等。针刀触激星状神经节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在较短时间内得以改善,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来源】任旭飞.针刀触激星状神经节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3(21):43-44.六、钟志年经验【病例】42例患者。【操作】

1.针刀治疗(1)体位 患者取倒坐靠背椅位,双手重叠扶撑于椅背上,颈部稍前屈。(2)定点 以问诊时患者主诉的疼痛区域,以及触诊时寻找的阳性反应点为进针刀点。病变部位主要为椎枕区上下项线之间,其次为C2横突、C3~C7棘突旁及横突、各椎体棘突间韧带,以及枕大、小神经出口处。每次选择2~4个点,最多不超过5个,并做好标记。(3)操作 常规消毒、铺巾,严格按照无菌操作。选择4号针刀,医者一手按压进针刀点周围皮肤,一手持针刀使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刀口线和血管神经肌纤维方向一致,快速刺入皮下,深达骨面,进行纵向切割、横向摆动2~3次,至黏滞感消失后快速出针,压迫片刻止血,无菌敷料覆盖。嘱患者休息半个小时观察病情,无不适后方能离开。左右交替治疗,2次为1个疗程。

2.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患者取仰卧位,用5号牙科注射针头抽取1%利多卡因8mL,于C6横突距正中1.5cm、胸锁关节头侧2.0~3.0cm处进针,针尖与颈椎冠状面垂直,抵C6颈椎横突,回抽无血及液体后注入药液,以患者出现霍纳征为注射成功的标志。每周2次,左右交替,2周为1个疗程。【疗效】痊愈17例,显效13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4%。【讨论】颈源性眩晕是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目前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学说:①机械压迫学说;②颈椎失稳学说;③神经刺激及神经-体液致病学说;④颈椎和椎动脉解剖学变异;⑤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异常。

临床上颈部软组织病无菌性炎症、颈椎肌肉劳损、外伤、骨质增生、颈椎失稳等均可破坏颈椎力学结构,刺激支配椎动脉的颈交感神经,使椎动脉痉挛、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晕。因此,目前国内外学者更偏向于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故减轻椎动脉受压或刺激可能是解决颈源性眩晕的一种重要手段。针刀治疗通过对颈椎粘连、挛缩软组织进行松解、剥离,纠正小关节紊乱,恢复颈椎力学平衡,解除软组织、骨质对椎动脉的机械性压迫,同时针刀的机械刺激可加速血液、淋巴循环,使炎性物质和有害的代谢产物吸收、消散,减轻椎动脉痉挛,改善脑部血供。颈交感神经可通过节后纤维交通支与颈上交感神经节相连,当受到刺激时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产生颈源性眩晕。星状神经节阻滞术通过阻断交感神经传导,缓解椎动脉痉挛,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血供,从而有效缓解眩晕症状。针刀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在松解颈肩部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同时消除交感神经兴奋,抑制椎动脉痉挛,增加大脑供血,从而有效改善眩晕。【来源】钟志年,王庆甫,劳积毅,等.小针刀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2):44-46.七、童利民经验【病例】126例患者,男性72例,女性54例;年龄19~72岁,平均42.3岁;病程8天至22年;脑血流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或供血障碍103例,正常23例。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轻度滑脱及韧带钙化119例,正常7例。【操作】

1.五线法 患者取坐位,结合颈部活动受限的方向或诱发眩晕的活动方向判定主要病损区与受累颈椎节段;医者用拇指沿患者椎体后缘线(C1~C7椎体)、双侧横突线(C1~C7横突)、双侧乳肩线(乳突至肩峰),即五线自上而下,用力轻巧点压、点揉,扪及痛性筋束或敏感压痛点则重点压揉拨顺。每日1次,8次为1个疗程。

2.二剥法(1)手拨 压揉拨顺、拔伸牵引、旋转复位,五线法治疗后,医者立于患者背后,两前臂尺侧放于患者肩部,双手大拇指顶在风池穴上方,其余四指及手掌托住下颌部,前臂与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把颈椎牵开,边牵引边使头颈部前屈、后伸及向左右方旋转,整复关节及椎体。隔日1次,8次为1个疗程。(2)刀剥 选择压痛点1~4处,用针柄呈葫芦形,针身为圆柱形,长4cm、直径1mm,针头为楔形,长1c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线0.8mm的针刀,按针刀四步操作规程及八法行疏通剥离、切开剥离、铲磨削平、切割纤维,术毕按压针孔片刻,贴创可贴。4日1次,2次为1个疗程。【疗效】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106例(84.1%),好转17例(13.5%),无效3例(2.4%),总有效率97.6%。脑血流图示正常90例,改善21例,无变化15例。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正常117例,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