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与能力培养模式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17:31:52

点击下载

作者:张丽荣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基础教育与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基础教育与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试读:

教学管理

加强小学科技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张丽荣

一、问题的提出

加强小学科技教育管理工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经济和科技竞争空前激烈,邓小平同志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面对高科技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他们能否适应新的挑战是关系整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科教兴国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

加强小学科技教育管理工作是提高现代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整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需要高级的技能。不仅如此,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一个缺乏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人很难适应现代生活,这就要求人们要会学习,会创造性思维,会解决问题,会操作技术。进行科技教育普及,使广大青少年儿童从小就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过程,是掌握这类高级技能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当代社会,进行科技教育是培养现代劳动大军的奠基工程。

加强小学科技教育管理工作是培养人的科技素质的基础工程。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开发的基础阶段,最敏感、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小学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开展科技教育,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形成勤于研究、勤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形成创新精神,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加强小学科技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学校要快速、持续地发展,科学的管理是关键。科技教育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学校将科技教育作为“阵性”工作。上级有要求、有比赛的时候,就抓一阵,临阵磨枪,平时就搁置一旁,没有系统的管理、整体的设计、长远的目标和相关的机制,教师对科技教育的意义缺乏明确的认识,造成“活动”痕迹重,实效性差。另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重标准答案,轻多途径探索和探究性学习;重应试技巧,轻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重知识灌输、知识掌握,轻智力开发和创新精神培养等。以上问题的解决对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关键。因此,我们不仅应大力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更要深化科技教育的管理改革,这对于学校的全面、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研究的过程(一)准确定位科技教育工作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准确定位。我校始建于1954年,是原煤炭部、石油部、电力部三大部委的干部子弟学校。学校位于中国传媒大学校区的中心,学生大部分是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单位教师家庭子女。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在校生886人。我校于80年代初就开始开展科技教育,20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因此,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优良传统、学校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以及高素质的学生家长群体既为科技教育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给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准确定位。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和美好人生奠基”。我们认为,教孩子六年,要为他今后的六十年乃至终身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孩子美好的人生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科技教育站位要高,不能仅仅局限于几次比赛,多少人获奖,而应该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形成实事求是、勤于钻研的科学态度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

因此,我们将科技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优秀的传统去继承,作为示范学校必须做好的教育立项和基础性工作,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作为落实我校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去努力做好。(二)明确工作思路与工作目标

明确的思路和清晰的目标是科学管理的前提。我们根据本校实际,确立了“继承发展、注重过程、全员参与、全面实施”的科技教育工作基本思路。

在组织教师集体研讨的基础上,确立了我们的工作目标: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基础能力,强化科学思想、科学情感、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确定保障措施与落实途径1.加强学习,明确意义,强化思想保障

我校通过组织学习,引导全体教职员工认识到科技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师认识的提高,增强了其开展科技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2.科学管理,完善制度,强化机制保障

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以及保持学校特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都离不开机制的保障。

首先,学校建立管理网络,明确人员职责。使相关人员的职责目标明确化,可操作、可检查,保证了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

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科技教育的相关制度,并把管理重点放在对落实制度的检查和反馈上。完善的制度及有效的落实保证了工作的顺利推进。3.学习培训,提高素质,强化人员保障

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优秀的队伍是关键。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分管领导、科技总辅导员组成的领导小组,组建了以科技总辅导员为负责人的学校科技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发动全体教职工进行全员支持。另外,我们还聘请原我校北京市特级教师周汝泽老师长期担任校科技辅导员,聘请陈经伦等重点中学的老师做无线电测向和电脑机器人小组的校外辅导员。

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的策略是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在引进优秀教师的同时,我们还加强对科技辅导员的培养。一方面对其进行思想素质的培养,强化奉献精神和扎实工作的严谨作风;另一方面加强其业务素质的培训。凡是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班,学校都积极支持辅导员参加。此外,学校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比赛和观摩活动,以达到开阔眼界、锻炼队伍的目的。4.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强化物质保障

我们的投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宣传投入。我们把教学楼一层楼道设计成科技画廊,在每个楼层的墙壁上安装了宣传橱窗,制作了大批的科普宣传展板。此外,还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广播站、电视台和学校网站,建立科技宣传阵地。二是师资投入。主要用于培训科技辅导员、高薪外聘专家和科技教师等。三是硬件设备投入。我们投资建立了两个计算机网络教室,购买了两套四驱车跑道,购置了无线电测向设备,建设了机器人活动专用教室。还对全校各班教室和科学实验室进行了改造,装置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特别是我们在教室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安排出两个教室作为科技专用教室,拓展了科技活动的空间。四是投入经费组织师生参加比赛、观摩活动,开阔眼界,提升层次。五是投入经费奖励获奖师生。我校建立了科技奖励制度,对于获奖的师生和班主任给予激励。同时在课时安排上对科技教师给予照顾,凡是有培训,学校都从时间、经费上予以优先保证。总之,仅近两年来,我校就投资了60多万元用于科技教育工作,保证了该项工作的快速推进。5.拓宽途径,全面开展,强化行动保障(1)让科技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

学校以“四壁育人”的橱窗工程为载体,在整体设计时,把教学楼一楼楼道作为科技画廊,展板上有科学家的故事和学生获奖作品的介绍。所有教室外都设立宣传橱窗,定期介绍科技知识。图书室每年都购入科技方面的书籍供同学们借阅,学校网站、电视台、广播站还开设了科技教育专题节目。这样,声情并茂的科技节目和无声的校园文化工程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科技氛围之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和感染。(2)抓好课堂,做好科技教育的学科渗透

学校引导教师充分挖掘学科中科技创新的教育因素,将科技教育纳入教学目标,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深挖课文中的科学思想,引发孩子的科技意识;在美术教学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绘制科学幻想画,其中优秀的作品推荐参加各级比赛;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总结、归纳、发现规律;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小实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技技能,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

我们将科技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学校编辑了无线电测向校本教材,建立了科技特色校本课程。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纳入学校课程整体目标,在课程结构中加以实施。

学校还通过科研手段推进工作。我校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小学教学方法创新试验与研究”的子课题单位,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研究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抓班级工作,让科技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之中

为了在班级工作中渗透科技教育,学校制定了《优秀科技学生及班主任奖励制度》《科技教育先进班级评选办法》,把参加科技教育活动人数和参加各类竞赛的获奖情况等学生科技活动成绩纳入班级评比,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做到了班级科技教育活动的自觉化和日常化。(4)抓课余活动,全员参与,全面普及,注重提高

首先,以科技节为载体,重视全员参与,全面普及。每年的科技节,我们坚持做好科普教育的“八个一”活动,即:读一本科普书,观看一部科普影视,参观一次科技展览,参加一次科技竞赛和活动,完成一件科技小制作,撰写一篇科技小论文,画一幅科学幻想画,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另外,以环境教育为龙头的科普活动也是我校的传统项目之一,每周有一天作为垃圾分类回收日,对学生进行科学环保教育。学校还以科普手抄报的展示和比赛为载体,人人动手,班班开展。以上科技活动的学生参与率都达到100%。在科技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的科学。我校曾有《盲人道的陷阱》《通惠河的考察报告》《垃圾分类》等多篇科技小论文荣获市区级奖励。我们还通过科普黑板报比赛、主题班队会展示、科普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广泛参与,达到了活动普及化、项目多样化的教育目的。

其次,以兴趣小组为载体,激发兴趣,因材施教,注重提高。学校在全员参与、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成立了航模、海模、机器人、无线电测向、业余电台、未来工程师等兴趣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加,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孩子的优势科技项目得到进一步提升。(5)抓课外活动,将科技教育延伸至社会大课堂

我们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先后走进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中国农业展览馆、中国科技馆、“SONY探梦”科技馆、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等处参观。我们还组织学生赴恩格贝沙漠植树,加强科学的防风治沙环保教育。2003年的科技节活动正逢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升空,我校组织学生到司马台长城参加“放飞神州祝福卡”活动。我们还在朝阳公园科技展、中国科技馆科技展活动中展出展板和科技作品,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在中国科技馆的展出中,我校学生作品被教委领导评价为最具科技含量的展品;在朝阳公园展出时,学生们接受了北京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并有四件作品被记者推荐到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展出。2007年暑假,我校学生在中国科技馆组织的科技庙会上制作的展品“磁控小电扇”被评为最受观众喜欢的展品,而且我校所在的七号展台也被评为最受学生们欢迎的展台。

三、效果与结论(一)科技教育已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

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我们认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是开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我校开展科技教育,历经二十余年风雨,一直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终于做到继承并发展这一项目。

第二是全员内化。我们认为创建学校特色不能是局部的、阶段的、少数人参与的工作,而应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校把学校的特色创建目标不仅内化为全体成员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而且扩展渗透到学校制度、管理、教学、环境建设等各个层面,有效地整合了学校各种教育因素去不断推进工作的开展。

第三是整体的优化。

首先,特色要体现对于整体的作用。多年来,我校科技教育工作从管理到实施所总结出的经验,起到了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的作用,全面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其次,特色要体现出不同于一般学校的优势,要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管理中继承发展的思路、教师队伍的优化、全员的参与形成了我们的科技管理特色。同时,我校建校时间长,科技教育开展时间长,这种多方面的积淀是一般学校所没有的,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另外,整体优化还体现在多项目开展、多项目出成果上。我校的科技教育几乎涉及所有的科技项目,而且这些项目全部在区级以上的比赛中获奖,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获得市级奖励。(二)科技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1.科技特色建设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在科技教育工作中,我校有多位教师的科技论文获得市区级奖励,科技教师连续多年获得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2008年暑假,我校科技教师代表朝阳区和北京市参加了全国创新大赛并获得二等奖,这也是当年我区科技教师的唯一代表。科技活动的开展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机遇,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2.科技特色建设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学校每年都在全员参与、校级选拔赛的基础上,挑选优秀项目参加市区级比赛,各个项目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仅近两年来在计算机、航模、海模、车模、机器人等项目的比赛中,我校就有210多人次获得北京朝阳区一、二等奖。在近几年的市级比赛中,我校更是取得了突出成绩,有41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并且以上获奖学生中的毕业生都凭借其科技特长被市区重点中学录取。通过跟踪调查,我们了解到这些学生升入中学后也成为现所在学校的科技骨干,如我校科技特长生徐锦添同学升入陈经伦分校后的一篇科技论文就获得了全国奖。我们认为,开展科技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奖,更重要的是它切实激发了全体学生的科普兴趣,培养了积极思考、严谨思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科学思想、科学情感、科学方法方面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3.科技特色建设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开展科技教育使校园中形成了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学校也因成绩突出而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多次表彰,连续多年被评为科技示范校、科技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获得科技节优秀组织管理奖。科技工作的管理模式和经验也为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提供了示范。更重要的是,学校的科技特色已成为学校的品牌,在地区百姓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既促进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扩大地区优质教育作出了贡献。4.科技特色建设带动了其他学校的发展

我校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还重视带动其他学校共同发展。我们向农村手拉手学校领导介绍我们的科技管理思路,我们开放科技教室欢迎周边其他学校学生参观和活动,我们的科技辅导员为其他学校培训师资等等,有效地带动了其他学校科技工作的推进。

四、分析与建议

加强科技教育工作管理,重在过程。开展科技教育,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制作出几件科技作品,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几个名次,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科技技能和创造能力,要重在过程,在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因此,学校科技教育管理的立足点要重在过程中学生们的收获和提高,尽管有些成果不会在小学阶段显现,但这种意识、方法、精神一旦成为孩子的习惯,孩子们就会受益终生。

加强科技教育工作管理,重在坚持。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其重要性人人皆知。因此,作为管理者要克服浮躁心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把科技教育作为“阵性”工作,要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精神去整体设计、明确目标,并一如既往地坚持。

关于提高小学学科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

郝荣军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校,学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占到了一线教师的38%。按理说这个比例不算低,但是仔细观察这些骨干教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思想不够端正,个人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把“骨干”作为个人的一种荣誉,而忘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只顾自己发展,没有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第二,骨干教师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但有个别人在取得骨干教师的称号后,就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发展意识淡薄,全凭自己的老底来支撑。

第三,还有部分骨干教师有进取心,发展愿望强烈,肯于付出,但是由于个人能力等原因,出现了高台平原现象,凭借个人力量已经很难再发展了。

尽管我们对骨干教师培训的力度很大,但教育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基于此,如何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进一步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我们学校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运用发展性评价理论,提高小学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课题,并对此进行探索与研究。本文就是对这一研究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确定在骨干教师中实施发展性评价的研究,就要在学校内形成一个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氛围,为发展性教师评价提供一个有效的支持型环境。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树立了新的评价理念:1.发展评价理念

教师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注重教师未来的发展,注重长期的目标。在评价方向上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不仅注重教师的现实表现,更重视教师的未来发展,重在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我校的教师评价以“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为最终目的。2.人本管理理念

美国成功心理学家克利夫顿认为,“人本”管理的关键,就是在对人性的科学理解基础上,看准人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师,而教师是一个涌动着活力的特殊生命体。骨干教师又是教师群体的中坚力量,因此,对骨干教师的评价,更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为首”。要发现每一个骨干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和不同点,充分发挥其优势;关注教师个性的发展和特长的发挥,为教师营造一个既心情舒畅又严于律己,既有利于扎扎实实工作又有利于不断创新的环境。3.多元评价理念

评价既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教师的统一要求,更关注教师个体差异与发展的不同需求,为教师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坚持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常规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领导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以及学生评价相结合。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4.动态评价理念

发展型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发展与变化的过程。我们在对教师进行动态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跟踪,及时积累资料,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教师成长记录”就是展示教师成长过程的一个鲜活的痕迹。5.激励评价理念

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即通过评价建立激励机制,激发骨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力求营造一种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宽松和谐气氛,让所有教师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激励教师学习、研究、创新,培养其成就感、认同感,体会到成长的愉快和满足,在构建“学习型”学校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提高。

三、发展性理论评价的界定、意义和主要特点1.界定

发展性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理念。它是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2.意义

以前,学校实行的是奖惩性评价制度,对教师的评价是以量化形式做出的终结性、历史性、功利性评价。骨干教师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其积极性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施展,这样既不利于他们提高专业技能,也不利于激励教师对其专业潜能的进一步开发和挖掘。因而,他们在发展进程中就会放慢脚步,结果出现如上所说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思考,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可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实际上就是发展性评价。

骨干教师群体不是普通教师群体,在这一群体中恰当运用发展性评价,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更能激起他们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热情和需要,促进他们业务和思想品德的提高,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另外,在实施发展性评价这一过程中,要使骨干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真正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形成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把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学校集体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在为集体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骨干教师的优先发展,并以他们的群体力量来带动学校教师的整体队伍发展。

因此,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在骨干教师的群体中尝试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的运用。它是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前提下进行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是主体取向而非功利性的评价,是整体目标指向的评价,是即时性和过程性的评价。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旨在搭建一个促进骨干教师主动、可持续发展的平台。3.主要特点(1)评价主体互动化

发展性评价是指教师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实现目标,且不断进取——反思——进取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教师自我探索或在他人指导、支持下设计自我发展目标,能动实践,主动接纳外部信息及自我调控发展的过程。在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骨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被评价者,而是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在主动参与中加强与各评价主体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协作。最终,教师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能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倾听家长和学生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呼声,听取多方面信息反馈,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专业人士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2)评价内容多元化

根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强调对评价对象各方面活动和发展状况的全面关注:不仅关注骨干教师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奖情况等“教学业绩”,更关注骨干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素养、职业道德、与人共事能力等方面的发展。(3)评价过程动态化

发展性评价是一个过程,不仅仅发生在教育教学之后,同时也应伴随和贯穿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关注“过程”从而促进“结果”的提高。评价的重心在“过程”,即注重骨干成长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

四、在骨干教师培养中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一)创设安全、宽松、和谐评价环境的策略

在对骨干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形成一种双向交流、平等对话的局面,使评价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同时,创设宽松的氛围,鼓励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疑惑,并与骨干教师一起分析和探索。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开辟了“评价论坛”板块,根据学期初的重点工作按进度推进工作内容,对于每位骨干教师按照工作内容进行评价,每月进行一次,分为校评、群评、自评。评价后我们及时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按照统计情况把结果反馈到每个人的论坛“短消息”中(受权限影响,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的)。在分析评价资料和数据信息时,我们注意与教师进行充分的多方交流与沟通,整个评价过程高度重视被评价教师本人的积极参与、自我反思及其相应的意见和观点,以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也促使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其发展。(二)建构多元的全面评价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评价方法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因此,我们注意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去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包括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参与和共事的能力等内容的评价方法。在我校的“骨干教师发展性评价”实践中,我们借鉴了一些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校实际,探索出了一些新的评价方法。1.教学反思评价法

教学反思评价是发展性教师评价中的一种质性评价方法。教学反思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一系列的活动中,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等。还要求教师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我校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中也特别注重考核教师的反思能力。在评价指标中,对于骨干教师要求其“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教育教学问题,并有详细记录”、“每月摘抄教育信息不少于1000字,并有评论、反思”。期末由学校评审组进行检查考核,并把资料及时存入个人档案盒中。

我校在开展完“教师讲述大赛”后,一位年轻的骨干教师在反思中写道:讲故事谁不会?在参加讲述大赛之前,我心里就是如此轻视这件事。按照自己的理解,讲故事就是体现阅读,读得有感情,这不就是平时我们要求学生的吗?但从第一次辅导后,我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一”,让我受益很多:一个打击——……说这样讲故事会让人睡觉。这对我是个不小的打击,自尊心备感受伤。一次尝试——……又练两次后,心想:算了,怕什么?豁出去了。思想包袱一放下,动作大了,声音也粗了,反而倒自然了。正当我逐渐适应的时候,事情再一次发生了峰回路转般的改变。一个困难——……故事的角色声音是用我的声音无法驾驭的。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人建议我更换故事。已经背好了,准备了很多,又要更换故事。这个建议让我两天吃不香,睡不好。一次成功——……在第二次辅导中放不开已不再是我的困扰,对文本的再创造和语言的运用成为这次的主要辅导内容。在最后一次讲完后,我感受到了什么才叫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反思评价”,骨干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养成了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了研究意识,逐渐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育科研融为一体,做一个反思型和研究型的教师。2.访谈评价法

访谈法评价是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直接关系到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成败。强调生活化、情境化的访谈法评价应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我们一般在学年末对骨干教师进行一年一次的访谈,访谈评价的提纲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你对自己哪些方面的工作最满意,怎样才能使这些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2)你对自己哪些方面工作最不满意,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3)哪些问题和限制条件妨碍你获得预期的目标?怎样改变这种状况?(4)为了改善你的工作,是否需要下列人员的帮助?……(5)你明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6)学校怎样才能帮你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

在访谈评价中,骨干教师通过与领导的交流,通过回顾总结,增强了参与意识,使他们的心情得到放松,工作得到理解,情感得到宣泄。也正是通过谈心、交流,骨干教师才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会发展,学校才会发展。3.课堂教学评价法

在发展性教师评价中,课堂听课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师评价方法。对于骨干教师,我们不定时、不打招呼、随时随地推门听课,并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同年级教师、同学科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对每位骨干的课堂教学,根据评价量表进行评价、交流,并把评课结果记入期末的骨干教师考核评价中。4.教师成长评价法

教师成长评价是以激励教师主体能动参与、积极自我反思、主动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全新的评价方法,它也是教师发展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把它看成是骨干教师展示才华、追求卓越、完善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们希望并且能够掌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前途,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决定和实现自己的发展需要。“成长记录”收集了骨干教师专业学习的成就和进步的材料,真实反映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是教师师德、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继续教育等全方位的记录和展示,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教师在收集材料、展示成就、体验成功的同时,会逐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潜能和努力方向,并及时对经验进行梳理和挖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有助于教师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反省,主动学习,取长补短,也有助于教师群体形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整体氛围,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我们把教师成长评价作为对教师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作为教师年度考核、优秀教师选拔、职称评审的考核内容之一,对此项工作实施较好的教师进行奖励,对其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交流和推广。

我校的“教师成长记录”包括了领导寄语(校长赠言)、个人基本信息(个人资料、个性特长、个人三年发展计划、实施计划等)、个人记录(教学日记、成长随想、教案、论文、反思、案例分析等)、同伴互助(同伴温馨提醒、同伴交流谈话记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5.多元评价法

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不仅能帮助骨干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还能加强对骨干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促进骨干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和反思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家长、学生参与对骨干教师的评价,我们的做法是:(1)组织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情况,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我们诚挚地邀请家长参加家长开放日的听课和评课活动,在听完课后让家长填写对教师评价的调查问卷,以便学校及时了解教师教学状况和学生学习的状况。家长在对骨干教师评价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对教师的改进与提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组织学生评价教师的活动。通过学生问卷调查,让学生对骨干教师进行评价。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工作的重心和目标,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交往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骨干教师一般都会高度重视并及时听取学生对自己在教学、师生交往和其他方面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并且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或者转变某些不恰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而,我们设计了一些调查问卷,让学生参与评教评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五、研究的结果和需要讨论的问题(一)结果

评价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骨干教师都开始逐步转变观念,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校近三年培养了市级骨干教师2人,区级骨干教师8人,引进骨干教师4人,学区级骨干教师16人。每位骨干教师年获奖项均在5~8项以上。

第二,引导骨干教师走出了“高原平台”现象,使其得到了新的发展。

第三,提高了骨干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二)需要讨论的问题

由于评价周期短,有些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和不可控因素还应尽量避免,力争对骨干教师群体的尝试尽早在全体教师中运用,以发挥发展性评价的积极促进功能。

六、研究的结论

我校通过近三年的研究,实践了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和策略,我们认为发展性评价理论的应用是培养骨干教师的有效途径。

语文

实施大语文教学观拓展教学途径的研究

温建新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通过大量阅读获取知识,是成为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繁荣富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进行大量有效的课外阅读。

现在小学生的阅读范围虽较为广泛,但阅读量很少,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纯属是无意识的自由阅读,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有意识的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另外,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虽然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已提倡多年,但在教学实际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截然分开;没有重视母语教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割裂语言;教学缺乏有效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少、费、差、慢”的现象。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以后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价值和意义1.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作家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一书中曾指出: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童年阶段的阅读激发着儿童求知的欲望,启迪着纯真的心灵,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陪伴他们的精神成长,为他们的心灵涂上最初的底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儿童阅读教育的开展,让孩子们亲密接触那一本本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童书,感受语言世界的奥妙,倾听纯净心灵的跳动,享受当下的幸福,守望一生的优雅与美丽。2.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便于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儿童文学作品还能激发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从而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3.国内外现状

儿童的阅读能力与其未来的学习成绩有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其各方面的学习,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因此,近年来在世界各国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都把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在日本,文部省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2001年底,日本颁布儿童阅读推进法,指定每年的4月23日为“儿童阅读日”。在中国台湾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推行“故事妈妈”活动。随后,有关部门开始介入,1996年提出开展“书香满宝岛”活动,将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目前台湾有大大小小的读书会三千多个,阅读运动蔚然成风。

韩兴娥老师在阅读教学方面的成绩闻名遐迩。一本现行教材教学一个学期,这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撼之不动的定律。可是,韩老师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册语文教材教授完毕,而且不再布置任何与课文相关的作业。潍坊韩兴娥老师的“海量读写”实验以及扬州的“亲近母语”实验,都将读写融为一体,使阅读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实践证明,大量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三、有关概念的界定1.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以0~15岁的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为吸引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鉴赏力而创作或改编的文学类型。儿童文学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三个层次。幼儿文学主要是供三岁至六七岁的学龄前儿童阅读的文学,主要体裁有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生活故事、图文并茂的图画书等。童年文学主要是供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阅读的文学,主要体裁有童话、儿童小说、儿童诗、科学文艺等。少年文学主要是供11~18岁的少年阅读的文学,主要体裁有少年小说、报告文学、少年诗与散文等。2.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国外著名的教学设计大师梅耶提出教学有三种结果:一是无效学习,是指学生记不住也不理解所学知识,尚未掌握本节课应培养的基本技能,更不会运用相关知识与技能。二是机械学习,是指学生记住了所学知识,掌握了基本技能,但不理解,更不会运用。三是有效教学(又叫“有意义学习”或“建构学习”)是指不但记住并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所学的技能,而且能够运用(这是“有效学习”的标准,也是判断学生某节学习是否有效的科学依据)。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衡量指标。

事实证明,仅仅学习一本语文教材,学生是不可能有具体的进步和发展的,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目标。这就要求老师们树立“大语文观”,即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上几节语文课、每学期学习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单单是要把握住课文,更应向外延伸,让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

四、通过师生共读促进语文有效教与学的途径(一)教师读书会带动学生读书会

由于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大,教师们的阅读往往比较注重专业书籍,讲究实用性阅读,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比较缺乏。这导致教师在很多时候都是在用成人的视野代替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瞭望,用成人的感悟代替孩子对文学情感的体验,用字词的训练代替对孩子语感的培养。

大多数教师认为,教语文就是教语文教材,于是花大量的时间去“磨”一篇篇的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使孩子们丧失了阅读的乐趣,没有理想甚至也没有梦想,缺乏想象力,也缺乏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有许多教师也能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向学生推荐的却是《飘》《巴黎圣母院》《简·爱》等作品。我们知道,这些作品虽然是经典,但是却不适合儿童阅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挫伤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知道孩子们应该读什么。

基于这种状况,我校开展了“教师读书会”活动。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参加“教师读书会”。通过这种活动,教师不仅要读成人读物,而且要必须读儿童文学,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我们给教师们提供了购书卡,并且规定了必选书目,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这类书籍旨在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以及《安徒生童话》《窗边的小豆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在规定时间内要求教师们读完这些书,读过之后,我们利用教师读书会的时间开展讨论。在教师读书会上,会有一位主管领导组织教师讨论,引导教师发言,各抒己见。因为教师共读一本书,于是就形成了真正的对话与交流。这种读书会的目的并非是要达成共识,而是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带给教师们一种特别的感受和回味。由于教师读书会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读书的积极性,也使教师们清楚了读书会的操作方法、策略,于是“班级读书会”也就应运而生。班级读书会通过“选书——阅读——讨论”等环节,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现在,我们学校的每个年级都有一位教师在坚持开展“班级读书会”,教师们能够跨越一本教材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令人欣喜的。(二)开发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语文教育是儿童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工程,也是儿童语文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是儿童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儿童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而儿童文学又因其个性品质天然属于儿童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牢不可破的地位。儿童对文学的需要是一种天性,它伴随着儿童成长。

从教材看,小学语文教材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很多,例如童话《丑小鸭》《小猫钓鱼》《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寓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科学小品《蟋蟀的住宅》《琥珀》等。这些课文都有很强的文学因素,会对小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如何打通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呢?经过实践,教师们提出了“听、读、悟、想”的儿童文学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要让孩子们通过听和读去充分体会课文美的形象、意境,感受美的语言、韵律。有人说:“感人的作品不是制造感动,而是真的令人感动。让孩子们读,和孩子一起读,读出那种感觉来就可以了。有些东西是要时间慢慢品尝的,能读出感动来就可以了,一篇文章不能承受太多。”同时,还要在激发学生的感悟和想象力上下工夫。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本身不具形象性,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要使小学生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而小学生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美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这就需要我们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三)大胆分配教学时间,扩大阅读量

教师们经过摸索,大胆分配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提出了课前引发期待、课后拓展延伸的两种新型授课模式。1.课前引发期待

在每学一课前,教师让学生们查阅各种工具书,通过各种途径查找与课文有联系的相关知识。如:教师节的由来是什么?科学家竺可桢的基本情况怎样?生物界里的“老师”还有谁……然后将查阅的资料打印出来,归类到班级的“资料库”里。课前5分钟由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查找并内化掉的资料。演讲学生必然会对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这会提高他们浏览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能力;而听的学生又会感觉“不解渴”,这就必然促使他们课下去阅读“资料袋”里的内容,或者是再去寻找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觉读书的欲望,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背景基础,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这课前的五分钟,还可以由教师来利用。例如:我们有的教师就坚持利用课前的五分钟为学生朗读精彩的儿童作品片断,有的是连续一周或数周朗读同一本作品,每天孩子们都会期待着老师带领他们走进新的故事情节;有的是每天朗读一个独立的小故事。儿童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本身对学生而言就有一种无穷的魅力,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每一个孩子都会从心底产生一种对书籍的渴望。久而久之,他们怎能不喜欢上阅读呢?2.课后延伸拓展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在学习完一篇课文之后,我们可以利用五分钟时间引领学生进行拓展。可以是文体的扩展,如学完《去年的树》之后,可以阅读其他童话故事;学完《盘古开天地》之后,可以阅读《女娲补天》。可以是文章内容的扩展,如学完《赵州桥》之后,可以阅读其他关于古建筑的文章。还可以是作家作品的扩展,如学完《风筝》之后,可以阅读贾平凹的其他作品。有的教师说,五分钟能读懂什么呢?这就错了。由于儿童知识经验贫乏,文学欣赏能力较低,所以他们在欣赏作品时,其感知往往是跳跃式的。他们主动跳过不感兴趣的和不太明白的生字、生词,对整个作品进行大体把握,以这种“不求甚解”的处理方式,获得一种对文本朦胧的感受。这正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所追求的“语感”及“整体性”。如果语文教师认识到儿童文学欣赏的这种特殊性,在阅读教学时就不会在字、词、句上纠缠不休,就不会把文本肢解得只剩几根“筋”,让整体语感荡然无存,使学生觉得学语文索然无味。现在,我校的语文教师已经达成共识: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学生很难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们一致认为要把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留给孩子,缩小课内课外的区别,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学生的精神面貌会有所改变,学生的文学底蕴也会慢慢地厚实起来!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也会迅速形成!

五、研究效果和应讨论的问题1.研究效果“儿童文学促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开题不到一个学期,已初步呈现出良好的效果。师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日渐浓厚,教师们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来从事语文教学,拉近了教师与文本的距离、与学生的距离,极大地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2.应讨论的问题

教师们已经能够认识到“海量阅读”的远期效果和深远意义,但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引领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遨游。

参考文献:1.《朝阳区小学儿童阅读工程》(创刊号),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小教科,2008年4月。2.《“儿童文学促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手册》,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2007年7月。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途径与方法的探索

李丽娟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重要工具,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作为母语的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任,而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听和说是吸收、理解,是内化;读和写是表达,是外化,其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发展。古人云:“虚之于心,宣之于口。”正说明了想与说的一致性。说话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起始于说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感受、体验等认知,并发展了认知基础上的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由此可见,四种能力相辅相成,表达是否优美、流畅,便取决于思维成果的质量如何。

二、培养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年365天,人们天天都要说话——教师授课需要说话,售货员答复顾客提问需要说话,学生在一起做游戏需要说话,如此等等。各行各业中的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都要在不同的场合说话,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说话的存在,可见说话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乃至生存的需要。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立世和处事的成败,高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行走社会和成就事业的万能绿卡。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1.在启发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启发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方式是让学生借助相关的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等,通过想象来练习说话。启发想象说话,可以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为了让低年级的学生理解“一边……一边……”这一组关联词的意思,我先充分利用课文的主题图启发学生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设置教学过程:(1)展示课文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看一看图中的人们都各自在做些什么;(2)请学生再设想一下,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3)请学生再看图把刚才说的几方面内容连起来说一说;(4)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是如何对待长辈的,今后他会怎样做;(5)请学生再阅读书中的四句话,进一步体会“一边……一边……”的用法,并用它练习说句子;(6)教师再最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中的那四句话。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一边……一边……”的意思,而且也在启发想象中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用这种方式训练说话时,教师应该提出话题和要求,启发学生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然后让学生围绕此话题,把想象的内容组成几句话或一段话,借助有意识记忆能力有条理并连贯地讲述出来。2.在续编故事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续编故事是由教师讲述或听录音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让学生续编后半部分,也可以只讲故事的结尾部分,让学生编出开头和中间部分。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狼和小羊》这篇文章里,当教师讲到“狼向小羊扑去”时,可以有意识地戛然而止,引发学生的思考,并提出问题:“现在请大家设想一下故事会有怎样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并分析各自想出的种种办法。最后再根据确定下来的方法练习说话,续讲故事的结果。

续编故事的练习可以在发展学生的语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的时候,教师要尽量开放问题的角度,让学生能够多想一些。3.在看图说话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看图说话是让学生观察图画,并根据图画上的内容进行说话训练的一种将看、听、说结合起来的练习,是教师经常采用的说话训练方法。

看图说话,通过仔细观察画面,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通过画面形象来理解图画的内容和意义,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用口语把图画的内容描述出来,可以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本领。看图说话分为看单幅图说话和看多幅图说话两种。从说话的不同要求上分,可分为看图回答问题、看图说一段话、看图说一件事、看图听讲并复述、看图讲故事、看图分角色对话等多种类型。4.在情景讲述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景讲述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通过观察体验、亲身经历或具体实践,而后练习说话。例如:观察小实验说话、观看表演说话、做游戏说话、制作介绍等。5.对话练习

对话练习形式非常新颖,内容丰富多彩。可设置一些以打电话、问路为主题的对话,也可提出一些如“你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学校上学,今年几岁了,家里都有什么人”等询问性的问话,让学生回答。这种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因为它一方面需要提出问题,另一方面需要直接回答。要求学生不但有一定的听辨能力,而且还要有灵敏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编织语言的能力。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学生的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换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说话训练,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鼓励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说,有说话的兴趣,而且有话可说。(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表达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写,作文必须用书面言语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这与用口头言语与人交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口头交谈可以借助于语调、手势和表情动作等作为补充及辅助手段来传递信息。口头语言中,逻辑顺序、语法结构的要求不那么严格。而书面语言则不同,虽然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但它不能运用口头语言的补充、辅助手段,所以要求使用合乎逻辑的言语来表达思想。书面表达要求学生要带有更多的有意性,因此也对学生提出了比口头语言更高的、全新的要求。1.在仿写中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种做法即为仿写。小学生作文必须通过模仿才能逐渐发展并有所创造。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情真意切、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值得我们借鉴。在训练中我们可以借助典型课文或片断,让学生仿写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的句子,亦可以仿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鲸》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种类和生活习性。教师在讲完这篇文章后,可以让学生按照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训练,介绍一种小动物。由于学生学习了这篇文章,因此有文可依,写起来也就会得心应手。

小学生进行仿写作文练习,必然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进行仿写时加强指导。要让学生在选材和叙述上避免雷同,在仿写中尽量促使学生的作文向“百花齐放”过渡。如果到了“百花齐放”这一阶段,就已经看不出模仿的痕迹了,而学生学到的语言、写作方法和技巧,也就会合理地融会在一起,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即所谓的“我手写我口”,这也正是作文教学所需要达到的境界。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尽量促使学生达到这一境界,而不能只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上。2.在口头作文中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口头作文的训练时机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为主,也可以在“计划外”产生。好的教师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巧妙安排学生口头作文的训练。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会有感而发,会不经意地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更有激情的一面,甚至脱口而出几句绝妙精彩的词句。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最佳时机,引导学生口头作文,开拓写作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例如在一次语文课上,突然狂风乍起,天空骤然变得昏暗,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学生们望着窗外,表情各异:有的好奇,有的惊讶,有的害怕,思路无法回到课文中。于是我放下课本,索性让学生走到窗前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然后让学生交流、议论、谈感受。稍做准备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有的学生口头描述了暴风雨的可怕景象,有的学生着重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把描述、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使得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得以训练。事后,我再让学生把口头即兴作文整理成《暴风雨来了》的笔头作文。由于抓住了最佳训练时机,学生们情动而词发,争相发言,语言生动、富有个性。

又例如在讲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课时,文中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段话:“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当时我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只是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体会的教学设计。我说:“如果此时你来到这广阔美丽的草原,你会低吟哪首小诗,你能自己写一写吗?”没想到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的浓厚,有的学生写道:“骏马绵羊白如雪,碧草连天阔如云。天涯海角何相比,一见草原望江南。”还有的学生写道:“广阔草原翠色流,牛羊骏马醉其中。翠色轻轻入云际,草原乐趣回味浓。”

这样的口头作文训练既引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使之更加敏捷、灵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3.在写日记中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小学生对写日记有着浓厚的兴趣。写日记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旦他们有了表达能力,就想提笔尝试。让学生写日记会促使他们去关心周围事物,做到时时留意,事事关心,不断地开阔视野,把观察点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培养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让学生天天记日记,不仅有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对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及人格的形成都会有重要的意义。4.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修改作文就是让学生对自己已写完的作文进行改写或修饰,使文章日臻完美。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鉴赏力,使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成果养成自我批评的态度,学会自我监督。如果学生能够学会检查出自己的作文是否离题,善于找出多余的描写,善于发现叙述中缺乏联系和不合逻辑的地方,能找出错用的字、词、句等,那么,他们写好作文就有了一定的保证。5.在生活积累中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总是对作文有畏惧心理,他们不是不写,而是没有素材,不知写什么。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了解学生生活,抓住写作时机,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作及时、客观的报道,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积累材料。

有一次,我们班的陈宇新和靳冠楠同学在课间嬉戏时,陈宇新不小心把靳冠楠的手磕破了,同学们急忙把靳冠楠送到了卫生室,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卫生室里充满着同学们的关爱之情。第二天不仅陈宇新为靳冠楠带来了很多好吃的,其他同学也为靳冠楠带来了慰问品,还有的同学拿来了红药水、创可贴等常用药物。我让学生们根据这件突发事件写日记,他们不仅把事情记述得很完整,而且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其中有的写道:“看到身边的同学是这样相互关心,相互爱护,自己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感到特别的温暖,我爱这个集体的每一位同学。”

通过恰当地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学生去写作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也教会学生要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要学会在生活中积累材料。

作文是体现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是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得到综合训练的一种途径。因此,作文能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积累生活和学习经验。

三、研究效果和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开始乐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注意在说话时做到口齿清楚,把意思说明白。在书面表达方面,有1/3的学生能够坚持每天写日记。除此之外,学生们也开始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有意地进行材料的积累。每个单元的作文从内容到叙述,都有明显的进步。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问题:(一)要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口语表达训练要结合学生的语言实践进行。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选择的内容知识面要宽,引导儿童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广泛地、生动活泼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生活。训练内容要丰富、具体,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指导学生说话还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二)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说话、阅读、作文训练紧密结合

阅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说话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从阅读中可以丰富词汇,学习语法,扩展知识,学到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阵地。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此作文时应该从说到写,先说后写,把说话和作文紧密结合起来。(三)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表达能力的培养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全体学生创造有利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练习的机会,绝不能只顾少数尖子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对那些胆小、缺乏勇气的学生,或性格内向、说话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做到以鼓励为主,进行耐心帮助,调动起他们说话的积极性。

四、研究结论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觉得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读、写的水平,提高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以及敏捷的思维能力等,使其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善于表达自己已经成为一个人获取竞争机会的优势。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说和写入手来培养,为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尝试与探索

王会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都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信息技术的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功能等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某一综合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上课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类别,并告诉学生找到这些相关资料的方法以及资料的用途,激发学生寻找资源的热情,让学生有主动寻找资源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搜集材料的价值观点,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坚持两个理念:

第一,辅助的理念。整个教学都应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信息技术只作为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虽然在随机性问题、危险场合、珍稀场景、时空变化及创设情景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但仍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第二,整合的理念。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把开放的网络环境作为探究学习的一个平台。

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开放式个性化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下面,我结合我们设计的《太阳》一课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几个重要环节:1.创设问题情境

本课的设计中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帮助梳理,最后归纳出两方面的问题:了解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我们的密切关系。这样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并把学生的单方面的信息储存起来,输入电脑中,根据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启发,汇总整体信息,提高学习质量。2.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生于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太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展示传说中后羿射日的一个动画课件,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继而教师又播放了关于太阳特点的光盘,观看后请学生回答:“你对太阳有什么新的感受?”这犹如在平静的小溪中投下一枚石子,激起了智慧的浪花,使学生畅所欲言:“太阳真神秘,那么大,那么热,简直是个大熔炉。”“我真想将来登上太阳考察船,亲自去探索太阳的奥秘。”“科学家真了不起,他们是怎样观察太阳的呀?”……这样就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景,铺设好了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思想上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走进大自然的情绪中。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3.确定选题

教师帮助学生把“太阳与人们的密切关系”的问题归纳成三大学习主题,即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太阳与气象的关系,太阳与人们健康的关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围绕一个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诸多语文实践能力。4.协作学习《太阳》这一课接下去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自己组合,就解决某一问题进行合作学习,上网搜索。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产生意义建构。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难总结出——“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此时再要求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就能加深他们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5.合作交流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了一个以九大行星为主题的网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散学习。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使40分钟的课堂向无限的课下延伸,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体现出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性。在了解了太阳是我们生活的好伙伴之后,学生探索星空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迅速打开网页,有的学生查看太阳与其他星球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有的学生兴致勃勃地查看其中一个星系的知识,对相关的细节认真思考,主动上网搜集资料并发到行星的网页上,让该网页传播更多的有效知识;有的学生仿照《太阳》的写法,以写作文的方式介绍熟悉的一个星球,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还有的学生和同伴合作制作自己的星球网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达到了有效学习的目的。这样就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和从课堂实践中获得的信息与他们的学习活动产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原则,我觉得《太阳》这一课还有一些值得大家注意的地方: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地位,语文课堂中还要突出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强化朗读的个性化发展;所选用的技术材料要与课文的内容紧密结合,不可忽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可忽视对写作特点的把握;小组合作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实践尝试,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教学模式的整合,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教学方式的整合,是学习环境的整合,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整合,它促进了学习过程中各要素的互动:人机互动。师生运用电脑作为学习工具,电脑帮助我们打开学习空间,两者相互依存。具体体现为:师生上网搜集学习资源——网上信息激发学习欲望——师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进一步上网搜集学习资源——分析、处理信息。信息互动。具体体现为:网上信息——激发学习积极性——实践中获取信息——激起探究主动性——上网寻找信息支持学习——网上信息加工与内化——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师生互动。具体体现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生随着自主学习的深入发现问题——教师对教学问题进一步思考与探究——教师帮助学生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生生互动。具体体现为:根据相同的目标设计主题——学生搜索不同的信息——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学生和谐学习,互补共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有科学的课程设置、好的教材,还必须辅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整合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让学生从网络广泛、海量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并按照他们各自所好自行设计学习成果。通过展示,使学生充分张扬个性,能够使其产生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挥集体的力量,培养出祖国需要的优秀人才。

小学语文学科实施调整策略的研究报告

李莉

一、问题的出现

教师在课上能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课堂的实效性,但课堂上却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教师在课上生动地讲解,而学生的表情却是一片茫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小结,学生却只会背条文、重复教师的话;学生一听就懂,一丢就忘,一做就错。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完成教案,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不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情况,并主动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

教学要讲究策略。“策略”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后也应用于教育。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在教学中运用调整策略有利于师生双方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创造性的学习。调整策略是指把学生学习的结果返回教师和学生中,从而调整教与学,重新组织第二次学习,由教师进行查漏补缺,根据学生的心态、情感、学习方法、练习梯度等进行调整。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及时掌握教学效果,有利于及时调控,改进教学法;对于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曾经在全国八个城市所做的全国青少年注意力状况调查显示,仅有58.8%的学生表示在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能持续集中注意力30分钟以上的比例则更少,只有39.7%。据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高定国教授介绍,注意力不集中,教师上课内容听不懂,是学生成绩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及时调整这种现状,提高学生上课的实效性。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调整的主要步骤(一)从心态上进行调整

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学习是否快乐,根据其上课的表现就能大概推断出来。学生的脸就是一面镜子,一个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晴雨表。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了解学生在心态上的变化,从而进行教学调整。1.根据眼神进行调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同的眼神传达不同的感情。眉开眼笑,表示欢乐;目眦尽裂,表示愤怒;目不转睛,表示专注;不屑一顾,表示轻蔑。内心的感情和体验是眼神表意的基础和前提。例如:

表示勇气和决心:两眼向上注视——坚定无畏

表示高兴和希望:眼皮轻轻上抬——情不自禁

表示惭愧和悔恨:两眼视线朝下——心力交瘁

表示失望和悲观:两眼茫然凝视——表情木然

表示憎恶和反感:两眼向一侧看——嗤之以鼻

表示惊恐和愤怒:两眼圆睁——怒不可遏

表示激动和兴奋:两眼光芒闪烁——万分喜悦

表示怀疑和轻蔑:横眼斜视——不屑一顾

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传授方式、方法,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动静,要从他们的眼神中了解他们的学习信息。2.根据面部表情进行调整

人的面部是内心态度的显示。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情变化,可以从五官和面部肌肉的活动中反映出来。例如:学生心情愉快时,眉毛微弯,眼睛向上扬起,眼角边出现皱纹,开口,上齿露出,嘴唇呈八字形。学生经常出现的表情有平静、愉快、狂喜、羞怯、怀疑、悲伤、难受、憎恶、敌意、苦闷等。国外心理学家曾对学生的各种面部表情变化进行观察研究,发现课堂上学生的面部表情变化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课堂提问时,教师如果能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变化规律准确判断学生的心理活动,调节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进行导答,就会取得最佳效果。3.根据体态进行调整

人往往运用手臂、肘、腕、指的动作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这就是态势语中的手势语。和眼神一样,手势语是最常见、用途最广的一种体态语。人们平常说话,总是靠手来帮忙,如击掌表示坚决,挥手表示再见。掌握这些含义,在提问和导答中就能事半功倍。

含笑举手,眸眼炯炯者——“不成问题”(胸有成竹)

频频举手,目光祈求者——“叫我答”(急不可耐)

笑得娴静,不求发言者——“这题早会!”(隔岸观火)

佯装走神,智求召唤者——“犯纪律,看你叫不叫”(以假乱真)

手举又止,三心二意者——“答?没有把握”(举棋不定)

双唇翕动,温诵答案者——“演习一遍,求个把握”(有备无患)

急问左右,迅速补漏者——“不行,还欠火候!”(临阵磨枪)

握手翻眼,随便举手者——“最好别点我!”(仓促上阵)

愁云满面,眼神飘忽者——“怎么答?从哪儿想起?”(一筹莫展)

教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眼神、表情、体态等传达自己的想法,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正在被关注,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讨论中;而教师也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眼神、神态、动作等,了解其传达出的意义,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二)从情感上进行调整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活动必须促进活动者内部的体验,引起对认识、对创造的需要,才能取得活动的良好效果。知识如同课堂中播撒的种子,而情感就是滋润种子的甘露。1.学生对教师的情感

教师一般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往往会产生震撼作用。学生心扉的启闭随着学生所受到刺激的领悟不同会发生变化。据调查,许多年轻教师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和学生们有说有笑,此时学生的心扉是打开的。尽管教学经验不足,但从教学效果上看,年轻教师却常常能与老教师平分秋色甚至超过老教师,这正是情感的作用。统观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学生就像春天的鲜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而有的教师上课,课堂却像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学生就像暴风雨中的麦苗,趴在桌子上,无精打采。因此,教师要学会理解学生,体会学生的心情,以增强自我调整的能力。这样,学生才会用同样的感情回报教师,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他们才乐于接受,即使教师偶尔出点差错,学生也会谅解与合作。2.学生对教材的情感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不可能取得教学的成功。现在的学生情感丰富,想象力、理解力很强,但是缺乏深刻性。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发现学生对于离自己生活较远的课文,尤其是对革命故事性的课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此时,学生的情感和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之间就出现了沟壑,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来点燃学生激情的火焰,让学生感情激动,灵感产生,将气氛激活。例如:在学习《丰碑》这一课时,学生无法理解老战士自己将棉衣让给别的战士,自己被冻死的事实,更无法体会老战士舍己为人的精神。笔者在课上发现这个问题之后,迅速创设了三种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1)老战士发完棉衣之后自己也穿上棉衣,在路上他发现前面受伤的战士没有棉衣,他……(2)老战士发完最后一件棉衣后,自己的棉衣没有了,他……(3)老战士自己没有棉衣,为了不让别的战士知道,他……

学生们在教师教学环节的调整下,对课文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对老战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当学生对教材的情感理解不够时,教师要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阻隔时,教师要给予恰到好处的疏通;当学生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时,教师要及时地收拢学生的注意力,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加以调节。(三)从学习方法上进行调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调整也应该采取多种方法。仅靠教师在眼神和语言上进行调整,那只是在事情的表面上做文章,真正的调整是从知识层面进行调整。调节的方法有:重复;换说法;改变提问角度;把问题由浅入深分解成几个有梯度的小问题;放慢速度做必要的强调或阐述;再补充几个例子,提出一些问题启发思考;在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具体如下:1.利用语言环境

儿童入学时,已经初步掌握口头语言,但是何时运用这些语言,却是孩子不能一时掌握的,需要孩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为句子加上标点,并用恰当的语气说出时,发现学生并不理解句子的意思,于是笔者在教学中调整为另一种方法:同样一句话“你到我这里来”,在下面五种不同的情况下该怎样说?(1)妈妈要明明帮着抬桌子时说:(2)明明突然在草丛中发现一条大蛇时说:(3)明明欺负妹妹时,爸爸对明明说:(4)明明做成了一艘很漂亮的军舰模型后对亮亮说:(5)妹妹的辫子被椅子上的钩子勾住时对明明说:

这样的及时调整能够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用表述、恐惧、命令、自豪、请求等语气来调控自己的语调,从而提高语言的辨识和表达能力。2.交融多种朗读形式

以阅读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呈现的形式较多的是朗读。“读”是一节课的灵魂,但是在课上单一形式的朗读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应对朗读的形式进行调整。传统的朗读形式有:男女生读、小组内读、师生互读、分角色朗读。其实在教学中将传统的形式进行一下改进,效果就会好许多。将教师指名读这种形式变成让学生自己找朗读的伙伴;将分角色朗读变成去掉提示语读,这样孩子更容易进入角色;将师生互读变成教师提问,学生用读的形式来回答,这样可以增加难度。在课堂中多种形式朗读如果交错出现,则每一种朗读都会吸引学生参与,每一次朗读都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3.延伸课内知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学生写文章的素材一定是从生活中来,用理解这支笔来写。在课堂上,教师要从阅读教学入手,结合学生对文章的感情进行有效的调整。例如:在讲《雪猴》这一课时,当学习到“雪猴的生活日益受到人类的破坏”这部分时,学生的感情十分沉重,于是笔者将原定的朗读改成让学生在文章标题旁边写出几句想对雪猴说的话;在讲《小珊迪》这一课时,当学习到“小珊迪去世”这部分时,学生们流露出深深地被珊迪的兄弟情所感动的表情,于是,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给在天堂里的珊迪写一封信。这样,在阅读课上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既改变了阅读单一的形式,同时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情绪进行了调整,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一举多得。4.突破旧有的“小组讨论”

现在每节课都会出现的“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却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面学生齐刷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张嘴就说“我怎样……”。笔者对小组合作是这样进行调整的:先建立基本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用很简单的话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在小组进行汇报时,教师要将“哪个同学愿意说一说”改成“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在小组讨论时,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事,而是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重点和认识的进程,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四)在练习中进行调整

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指出:任何材料,熟记过后遗忘都是很快的,并且发展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所以,教学中还应控制好信息强化的周期。课堂练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重讲轻练,那么肯定谈不上这是一堂好课;如果在课下没有相应的练习和巩固,那么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断层。因此教师要注重每一次作业反馈、每一次单元练习,找出学生在知识上的遗忘曲线。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建立一个记错本,记下容易出现的错误,用于今后复习。

四、结果

调整策略经过两年时间的运用,学生学习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家长们一致反映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是我校针对五年级学生实行调整策略前后的学生变化情况统计表(全年级五个班,共计148人):

这些数据表明,通过实施调整策略,学生上课发言的参与度提高了22.9%,课外读书人次增加了60.8%。学生成为学习的最大受益者,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讨论

通过调整策略,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了,学习兴趣高了,想象力丰富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调整策略有很多优势,但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很高,课堂上有时仍会出现一些问题:

1.教师没有找准“调整”的契机,课上的调整角度学生不适应。

2.在进行调整策略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缺乏多种训练,学生灵活度不够。

3.教师对班中“死点”学生的关注不够。

六、研究结论

学生是活动教学的主体。活动教学策略的制定、内容的确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而定。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研究和把握住学生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富有实效性。调整策略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眼神、语言、肢体入手,让教师通过敏捷的思维、巧妙的语言来调整教学过程,将语文教学的多种形式交融在一起,初步达到了活有序、散有点、思有创、学有趣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邱学华:《小学语文尝试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刘显国:《反馈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版。傅国亮:《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关于阅读理解与反思能力培养有效途径的探索

关秀伟

一、问题的提出

每次期末考试,面对那一张张失分率较高的语文阅读试卷,教师们总在一起议论: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引起了我的重视,于是对班上的阅读试卷进行了分析:四年级(3)班2006~2007学年度语文期末测试中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三方面的失分率分别为1.8%、22.6%和14.8%;五年级(3)班同学年度语文期末测试中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这三方面的失分率分别为1.45%、22.3%和13.8%。以上两组数据说明:语言的理解是语言运用与语言积累的基础与前提。时下造成小学生阅读能力与水平较低的瓶颈问题,就是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较低。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就成为我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亟待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所谓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中,运用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即将阅读中的新信息与个体认知结构有机融合,并对文本产生个性化的体验、感悟和心得,因此,理解的过程也是信息的整合与运用过程。相关研究与实践证明:重视阅读理解与反思有利于提高阅读理解、运用和积累能力。

所谓“阅读反思”,即是对阅读过程的再思考,是对已过去的阅读历程、阅读效果进行重新审视,旨在总结经验,反思不足,随时进行拾遗补缺,纠偏救失,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行为与步骤,有效地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阅读反思既有“质疑问难”或“反躬自问”的个体反思,又有“比较辨别”“修正、创造”的群体反思;既有“温故而知新”的纵向迁移之思,又有“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的横向联想之思。在反思中,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更全、更新的方向延伸。

二、提高阅读理解与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与反思呢?我做了以下尝试:(一)在疑问探究中理解反思,建构文本意义

自我探究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惑,面对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时,通过反思提出相关问题,促使自己深入探究和思考,以使冲突解除,达到认知平衡,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的真正理解。通过自我探究、阅读反思,不仅使之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对“鸟的天堂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并自觉进行阅读探究。生1: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没有看见鸟,只看见了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这是因为傍晚时分,鸟儿已经回巢休息了。生2:这棵大树枝繁叶茂,根本看不到鸟巢,不是没有鸟,是大家没看到鸟。生3:作者第二次去是在早晨,鸟都醒来了,大榕树上好一番热闹的景象,鸟生活得快乐无比。在人们看来这就是鸟儿快乐的家园,好似人间天堂一般。生4:大榕树和榕树上的鸟就像生物链一样是互相依存的,鸟依偎着树,快乐地生活着,树因为鸟的存在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蓬勃地生长着,这样美的地方还能不称其为鸟的天堂吗?

在这一教例中,学生以问题为线索,通过深入的探究和反思,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文本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学生在探究反思时对课文中相关言语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便是阅读的理解、分析、综合和对言语的运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平和语文素质得到了真正的提高。(二)在咬文嚼字中理解反思,剖析语言本质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着。”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好的立意与写法等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品评赏析,在品味过程中进行阅读反思,反思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用“增、删、调、换”的方法,在积累词汇、探求其内在韵味中感悟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传神;用“比较、推敲、揣摩”的方式加深体验,感悟语言表达的方法规律,就能更好地提高阅读质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例如在执教老舍先生创作的《猫》这篇文章时,可以抓住一个“蹭”字做文章。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生自由读文)生1: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这句话写出了猫的可爱。师:感受得不错,能说说“蹭”字在这儿的意思吗?生1:是“摩擦”的意思。师:请同学们把“摩擦”一词代入句中读一读,再与原句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生朗读比较)生2:用“摩擦”代替“蹭”,就没有猫可爱、温柔可亲的感觉了。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不仅仅是“摩擦”这么简单。大家再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联系上下文细细读这句话,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生自由朗读,细细品味)生3:我觉得“蹭”是轻轻地“摩擦”,如果很重的话,老舍爷爷肯定要不高兴了。生4:我觉得这里的“蹭”应该是一种温柔的“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猫对主人很友好,它用身子蹭着老舍爷爷的腿,其实是在和老舍爷爷打招呼呢。生5:我觉得这个“摩擦”还很亲昵。因为老舍爷爷很喜爱猫,所以猫对他也很好,他们两个就像好朋友似的,见了面非常亲热。师:说得真好!你看,猫还“伸出脖子要求给抓痒”呢!同学们,猫这样“轻轻地”、“温柔地”、“亲热地”蹭着老舍爷爷的腿,你要是看见了,会怎么想?生6:这只猫实在是太可爱了,我也要去养一只。生7:这猫和老舍爷爷关系真好,猫其实也是很有感情的啊!生8:我觉得老舍爷爷和猫已经不是普通的朋友了,你看他们多好,他们的感情多深啊!我要是有这样一只猫,就真是太幸福了。师:说得真精彩啊!同学们,一个“蹭”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亲人”的动人画面。老舍爷爷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语言大师!让我们再次来朗读这句话。

这样的咬文嚼字、阅读理解,不仅使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了信息,而且还使学生认识到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负载情感信息的,从中内化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用词的贴切,表情达意的准确,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并且学生在潜意识里对遣词造句需要反复推敲也会有新的认识。(三)在鉴赏评价中理解反思,发展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评价不光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评价,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他们参与评价。这个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理解与反思的过程,要求学生在交流式的互评中评价同学的朗读、回答、表演,指出其优点,提出建议,特别是面对众多“美丽的错误”、“可爱的偏见”、“荒谬的异端”、“灵动的创见”等信息不迷茫。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与反思,参与评价,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小珊迪》一课,教师抓住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创造因素,创设情境,促进语言转换。通过情景对话:“假如我是文中的作者,假如你就是小珊迪”开展对小珊迪这个人物的评价。师:看到躺在破床上的珊迪,我的心揪得紧紧的。师:珊迪,为什么你要跑着给我换钱?生1:我怕您等久了,我要做诚实守信的人。师:他极需要钱却用自己的生命还钱。师:明知道自己身受重伤,为什么还想还钱给我?生2:做人要诚实守信,答应您了,就一定做到,即使付出生命。师:他用生命换来诚信。师:你的生命难保,为什么弟弟的事你还要如此牵挂?生3:弟弟只有我一个亲人,我死了,他更可怜孤单了,我放心不下。师:他既善良又有很强的责任感。师:此时小珊迪在你心目中还只是可怜吗?(出示外貌描写的句子)再读,有什么新的发现?生4:他穷、饿、冷,急需要钱,但还是把钱还回了,体现出他的诚实守信。师:他是一个( )的孩子。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生1:他是一个急需要钱却用生命还钱的孩子。他是一个用生命换来诚信的孩子。他是一个有着责任感的善良的孩子。

在情境的创设、语言的转换中,小珊迪这个急需要钱却用生命还钱的孩子,用生命换来诚信的孩子,有着责任感的善良的孩子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阅读质量。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会了聆听、理解、赞赏、争辩和互助,达成共识,达到了共享、共进的目的。

阅读理解与反思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从未知或知之不全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追求结论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探索与成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对语言感知、理解、欣赏感悟和体验的过程;是纠正“读误”、补充“读漏”,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会阅读反思可以使学生自行调节阅读策略,选择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三、探索的结果

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2007~2008学年度六年级(3)班语文期末测试中,学生在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三方面的失分率分别为1.19%、17.3%和12.5%,与前一年相比分别下降了0.26%、5.0%和1.3%。以上结果说明,阅读理解与反思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探索的结论

本探索说明:在探索中理解反思、在品味中理解反思和在评价中理解反思是提高学生语文理解运用和积累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吴礼明著:《建筑生命的课堂》,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

关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有效途径的研究

李玉荣

一、问题的提出1.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直观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孩子对动画片都很痴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本书,一块黑板,两支粉笔足矣”的思想是不对的,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到语文课枯燥无味。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光、电、画等功能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使之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2.课程改革的需要

全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实现新课程的标准,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就必须树立课程是不断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资源的新课程观,建构生命课堂,创设一个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提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教育技术无疑将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是以现代教育技术学、现代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情境就其广义来理解,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其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情境相联系的,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它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非线性的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能够表现思维的复杂性,提供丰富的信息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化。

根据新课标制定的语文学科的目标,我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这一课题进行了相关的探索,本文就是这一探索的重要成果。

三、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索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对人生的兴趣。而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教师则依据问题情境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问题情境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不断地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将学生吸引住,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它能把许多枯燥、抽象的文章内容以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学习欲望。

例如学习《琪琪的心事》时,同学们通过前几个自然段的学习体会到了琪琪和爷爷都喜欢小鸟,只是喜欢的方式不同。此时,我出示课件——空空的笼子,创设问题情境:“你有什么疑问?”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小鸟是怎样飞出笼子的?是谁把小鸟放出去的?为什么把小鸟放出去?小鸟现在生活得怎么样?”同学们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发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他们认真阅读课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问题的理解,表现出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

再如学习《称赞》这篇文章,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小刺猬和小獾为什么互相称赞,又是怎样称赞的。我首先运用课件出示小刺猬称赞小獾的画面,画面上三个做得十分粗糙的小板凳非常突出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我问学生:“小獾的板凳做得好吗?”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发现小板凳的纹理不整齐,板凳的面不平,甚至腿都钉歪了。我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哪个词说明小板凳做得不好,学生读书后认为从“粗糙”一词可以看出这一点。这样,对于“粗糙”这个词我没有让学生查词典得到抽象的解释,而是通过看图就得到了很好的理解。接下来我又问学生:“既然小獾的小板凳做得这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请你再仔细观察图画,想想小刺猬为什么要称赞小獾?”学生进一步细心看图,发现小獾已经做成的三个小板凳,虽然做得很粗糙,但是一个比一个做得好,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时我要求学生在文中画出小刺猬是怎么称赞小獾的。随着学生的汇报,我将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用文字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个比一个好!”我引导学生思考:“小刺猬为什么能够发现小獾做的板凳一个比一个好呢?”学生之前通过课件进行了认真观察,所以很快得出了结论:“小刺猬也是在细心观察下才发现小獾做的板凳一个比一个好。”为了使学生对这个结论理解得更为深刻,我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小刺猬,你是怎么仔细地观察小獾做的板凳的?”之后我再小结:“原来用心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别人的优点。”(二)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创造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力是创新的潜力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一篇文章可想象之点很多,教学要因文而异,要紧扣课文训练点,以课文中某一重点关键处作为想象的生长点,或让学生填补文本空白,或让学生续写结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教材因素,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例如《鸟的天堂》一文,课文的第十二、十三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许多鸟,描绘了一幅热闹的画面。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鸟的叫声的录音,然后问学生:“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们根据听到的声音充分发挥想象,畅所欲言:“听到了鸟欢快的叫声、扑翅声,由此想象到这里的鸟种类繁多,颜色各异,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热闹非凡。”同学们通过想象仿佛看到了一个欢快的鸟的乐园,感受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鸟的天堂。

再如《义犬复仇》,我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令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很多学生找到对军犬文尔内的这句描写:“可它不愿服从新主人的指令,变得焦躁不安,老是挣脱链子,跑到斯达罗被打死的地方哀鸣不止。”此时,我适时地出示文尔内的正面图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斯达罗牺牲,凶手还活着,难怪文尔内会焦躁不安,哀鸣不止,从它的眼神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看到文尔内心里的悲伤。”有的说:“看到了它对主人的依恋。”有的说:“看到了对敌人的仇恨。”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材内容,把握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三)创设审美情境,培养审美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美育功能,创设审美情境,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从而创造美。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动人们的心灵,具有美育之功效。如光学设备幻灯、投影,可储存、再现、放大教学中的文字和图像,鲜明地表现主题,清楚地展示细节,突出地展现静态的美,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录音机是一种录音、放音的声响设备,能协助教师课堂教学,朗读示范欣赏,给学生以音乐美;电影、电视、录放机,活动性强,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又有其动态美、情境美、色彩美的特点。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学生们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看到、听到了事物及现象,从而丰富了感性认识,发展了智力,陶冶了美的情操。1.展示自然美

任何一种自然美,都是由多种多样的形式、因素构成的。一朵花的美,就是由它的色彩、线条、姿容、芳香构成的。一只动物的美,就是由它的体态、毛色、动作、叫声构成的。它们都能给人以形态、声响等方面的丰富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把音、像、文字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情境化,增加教材的艺术感染力。现代化教育技术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呈现自然美的多姿多彩,从而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求得发展。

例如《夏夜荷花》一文中,第二自然段是对雷雨后夏夜荷花的描写:“一根根荷箭婷婷而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在这段话中,有两类词要求学生特别注意,一种是动态词,一种是数量词。首先我引导学生理解动态词,通过“婷婷而立”、“挨挨挤挤”、“滚来滚去”、“盛开”这几个词,学生体会到荷箭就像淑女一样苗条,荷叶一片紧挨着一片,水滴在荷叶上晶莹透亮,风一吹,滚来滚去,荷花开得非常茂盛,香气袭人。而几个量词“一根根”、“一片片”等则不仅体现出荷花多,而且运用得非常形象、生动。然后我再播放录像,把这一池动感十足的荷花展现在学生面前,配以优美的音乐,学生在音像结合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壮观美。2.感受情感美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展示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使声音和画面并存,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和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富于变化的图画,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之产生感情共振。

例如《义犬复仇》课即将结束时,我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是主人斯达罗的大坟和义犬文尔内的小坟,并配上悲怆的音乐。我总结:“‘我’将文尔内的尸体葬在斯达罗身旁,永远守护着主人。它用自己的生命为主人复仇,让我们记住这个正义的复仇之神,也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令人回味的画面,这悲怆的音乐,这生动的描述,使得学生,甚至在场的所有老师无不为之动容。本来应该就此下课,但是这时学生纷纷站起发表自己的感触,有的说:“老师,我必须说几句,我真的是太感动了。”有的说:“文尔内,你真是一条忠诚、正义的军犬。”有的说:“文尔内,你的仇报了,你安息吧!”有的说:“这两座坟,会永远刻在我的心里。”正是因为我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情境,才使得本课在结束时再一次掀起师生情感和谐共振的高潮,使学生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和洗礼。

再如学习《语言的魅力》时,为了使学生体会盲老人连美好的春天都看不到的痛苦,激起学生对盲老人的同情,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当一次盲老人。然后我播放轻快优美的音乐,随着音乐描绘春天的景色:“春天到了,冰雪消融,哗哗的流水声清脆悦耳,好像在欢唱春天的来临。花儿争芳斗艳,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引来无数的蝴蝶。树上,绿油油的枝条随风飘荡,轻轻地跳起欢迎春天的舞蹈。鸟儿在林间飞来飞去,舒畅自由地向着蓝天高歌:‘春天来到了!’”接下来我问学生:“你刚才有什么感受?”同学们的积极性特别高,有的说眼前一片漆黑,有的说仿佛看到了老师描绘的画面。我又问:“你的眼前为什么会出现这美丽的春景呢?”学生回答说那是因为自己曾经看见过这种景象。我继而追问:“盲老人也许从出生就双目失明,从来没有欣赏过万紫千红的春天。此时你想对盲老人说些什么?如何表达你的感情?”同学们又踊跃发言:“盲老人,你真是太可怜了;盲老人,我同情你;盲老人,如果从你身边路过的是我,我一定会给你很多钱的;我会把你带回家,让你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从孩子们稚嫩而又发自内心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盲老人的深切同情。

四、研究成果和需要讨论的问题(一)研究成果

在研究中,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积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想象力的培养和基本功的训练,训练学生在阅读、活动和生活中学会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耳去听,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思考。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作为教师,我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了培养,特别是运用教育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现在,我能根据教学方案,设计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需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如何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度,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用得适时、适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这一点需要我们继续探讨。

第二,要探索多媒体辅助下的教学模式,使之不断充实、完善和推广。

五、研究的主要结论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想象能力的提高和审美情感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它仅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只要教师合理科学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把提高课堂效率的金钥匙,它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刘金宇

人在做任何事时,如果主观上积极上进,相信结果一定会事半功倍,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谓“自主”,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有一种自主求知、兴趣盎然、不懈努力、孜孜乐读的情怀。要想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方法,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逐步达到不待教师讲、无须教师教的境界。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快节奏、高效率的信息社会中,文盲不仅指不识字的人,而且包括那些不会自主获取知识、没有自学能力的“文化人”。因此,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乃是大势所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改变以前教师堂堂灌的教学模式,我们教师都在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一堂课上再也不让学生围绕着教师所认为的几个重点,展开这样或那样的学习。实际上这样的学习,学生只是课堂的表演者,而真正的操作者还是我们老师。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要以学生的疑问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学习,也真正体会到了“学生所不知不解的,正是我们课堂所要解决的”这句话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古人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时,我首先把“培养问题意识”引入到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

一、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1.整体感知,就课文题目进行提问

课文的题目往往能体现课文的内在思想,如教《语言的魅力》这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题目进行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经教师的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什么语言有魅力?”“语言有什么魅力?”……学生的疑问正好是文章的重难点部分。此时,教师不必马上告诉学生答案在哪,而是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自己去寻找答案。2.就文章中重点词句进行提问

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往往包含着文章所要表现的深刻内涵,指导学生就词句进行提问能够为学生解疑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例如,教《山沟沟的孩子》这课时,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1~4自然段后,问学生:“你对这几个自然段的写法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文中的二、四自然段为什么采用同样的手法对景物进行描写,难道不重复吗?”提出这个问题后,就为学生后面理解山沟的孩子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去上学的原因进行了铺垫。3.就文中的标点符号进行提问

不同的标点有着不同的含义,指导学生就标点进行提问,不仅能解决文中所涉及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拓展了空间。例如教《山沟沟的孩子》一课时,文中最后一段说:“山沟沟的孩子一定能迎来灿烂的黎明……”在教给学生就标点提问的方法后,学生会问:“文中的省略号省掉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到:省略的部分是写经山沟的孩子建设后的新山村的面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憧憬山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在让学生畅想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口语表达能力。4.其他一些提问的对象

如对比喻句、排比句的提问,对反义词、近义词等内容提出问题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理解文本,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尤为重要。—篇文章除了要预习生字、新词外,上面所提到的提出问题就是需要学生预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学生只有经过充分地阅读课文后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然后再阅读课文,再提问并解疑;最后把通过查阅资料仍没解决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们再次学习,共同解疑。经过这样循环往复的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把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弄明白;(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3)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外收集的材料来解决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4)细读课文,把仍不懂的问题标在书中;(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备注:课前应搜集与文章有关的资料,如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以及作品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等。

三、课堂学习时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适时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盎然时,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潜能。在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开展自学或小组学习。有的学生喜欢朗读课文,我就指导他们通过练习朗读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趵突泉》这课时,有的学生选择用朗读的方法来学习。通过反复的朗读后,有的学生从“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这句话体会到:这泉不仅具有纯洁、活泼、鲜明的特点,而且它是那么具有生命活力,仿佛不知疲倦,不知退缩;有的学生体会到:我们人就应该学习泉水这不知疲倦,永不退缩的精神;还有的学生体会到:大自然造就了这泉,自然的力量真是伟大啊!这些正是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体会到的。除了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法来学习之外,我还指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语来体会文章的内涵。如在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中的“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时,通过精读,学生体会到这句话中的“挂”字用得实在妙。妙有两点:一是非常形象地写出了瀑布挂在万顷高山的姿态,字用得妙;二是衬托出了山的高。正是学生抓住了诗中重点词语,所以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得到了深化。除了用朗读和抓重点词语的方法来学习之外,通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还创造了用展开想象的方法来学习,或是通过文中不同的修辞方法(比喻、排比、夸张等)来学习,以及用理清段落内容的方法进行分层次学习等。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他们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为自主学习找到了有效途径。在学生选好自学方法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在这个群体中解决一些问题,而且也是学生之间自主学习的一种积极表现。

四、在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中自主学习

语文课标中要求:“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注重结合课文的不同内容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具体做法有: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去图书馆、上网或请教别人来搜集与文章有关的知识,进行内化后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知识的共享。在课上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学生学习创造环境,如在学李白的古诗时,引导学生吟诵曾学过的李白的其他诗句,进行古诗文的对比赏析;在学习《和时间赛跑》后,引发学生对珍惜时间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组织题为《我们该如何和时间赛跑》的小型辩论会;学习《海上日出》后要求学生用画笔画出日出时的美景……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课前、课中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后还要让他们做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例如,学了老舍的《猫》后,推荐学生去了解这位作家,并为其找来《骆驼祥子》《茶馆》等这样的名著阅读,以提高对老舍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学了《趵突泉》后,在了解到由于人类的过度开采导致趵突泉几次断流的情况后,引发学生对当前环境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组织学生与少先队联手开展对通惠河的考察工作,培养学生参与探讨社会问题的习惯。

当童年的达尔文发现花园中没有红色报春花的时候,他自己就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