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结合教育康复模式实践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04:55:45

点击下载

作者:马振敏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教结合教育康复模式实践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医教结合教育康复模式实践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试读:

医教结合教育康复模式实践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马振敏 著该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音频技术由讯飞有声提供下面由谷臻小简为您带来10%本书干货版权信息

医教结合教育康复模式实践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马振敏 著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9

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翻印、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

或图表。

DNA-BN:ECFD-N00017389-20190313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体育场路347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10号

电子邮箱:cb@bookdna.cn

网  址:www.bookdna.cn

BookDNA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电子书出版机构,为作者提供电子书出版服务。

如您发现本书内容错讹,敬请指正,以便新版修订。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LTD,2019

No.347 Tiyuchang Road, Hangzhou 310006 P.R.C.

cb@bookdna.cn

www.bookdna.cn目 录1. 第一部分 概述2. 第二部分 案例集3. 第三部分: 虹口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指导手册第一部分 概述一、 课题简述

区域性小学阶段,不同安置形式,特殊学生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的实践研究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由于“医教结合”工作需要从整合特殊学生的鉴定安置、特殊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工作制度、医教结合专业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康复训练等各环节独立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而学校作为医教结合实施的主体,难以独立开展该项工作。二、 概念界定

1. 不同安置形式

在本研究中,不同安置形式是指根据特殊学生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将小学阶段特殊学生的安置形式确定为四种,即随班就读、特教班、辅读学校和送教上门。

2. 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

在本研究中,特殊学生的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是指以学校为主体,以医教双评估为导向,以课程实施为路径,针对特殊学生生理、心理和学习状况等特点,由专家、教师、医生等人员共同为他们制定适合其学习与社会发展需要、补偿其缺陷及发展其个人潜能的教育康复训练计划,并加以有效实施的整体构架。三、 研究目的及内容(一)  研究目的

通过对区域内小学阶段实施的随班就读、特教班、辅读学校和送教上门四种安置形式下特殊学生医教结合教育康复训练工作的实践研究,形成针对特殊学生的医教结合康复训练“四环节”模式,探索四种不同安置形式的特色医教结合训练模式,并形成相应的工作机制。(二) 研究内容

1. 特殊学生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的构建

2. 四种不同安置形式医教结合教育康复训练模式差异的探索

本研究基于四种不同安置形式在实际工作中的现状,围绕不同安置形式下学生的身心障碍特点、评估工作参与人员、教育实施途径、学校及相关人员参与情况等方面,在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总体框架下,提炼不同安置形式特殊学生康复训练工作经验,探索四种不同安置形式下医教结合教育康复训练模式的特色差异。

3. 不同安置形式多元化教学课程的探索

探索能够满足四种不同安置形式特殊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多元化课程成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之一。

4. 医教结合训练模式的相关保障机制的探索

本研究总结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解决人才匮乏、专家稀缺、培训不足、部门工作要求不明确、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家长不配合、资金设备及人事保障不充分等方面问题的有效经验,形成在管理、部门协调、医教结合工作制度、经费保障、师资建设等方面相关保障机制,以确保不同安置形式特殊学生医教结合训练模式工作的顺利开展。四、 研究过程(一)  研究对象的筛选

从小学阶段四种不同安置形式的学校选出研究对象。(二) 研究团队的组成

本课题在开展过程中由于涉及多所学校、医疗机构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工作,故参与课题人员众多。(三) 研究方案的实施

1. 鉴定与安置“鉴定与安置”是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的起点,是“四环节”工作模式的第一环节。(1) 四种安置形式,实现“全纳”教育(2) 规范“鉴定与安置”流程,确保工作开展切实可行

2. 前期评估与计划制定(1) 实施多元评估,精准定位教育起点(2) 充分解读评估结果,有效实现教育转化

3. 教学与训练“教学与训练”是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的核心模块,是“四环节”工作模式的第三环节。(1) 整合校内外资源,有效推进课程实施(2) 积极推进个案研究,验证课程的有效性

4. 阶段性评价与调整/转衔

第四环节“阶段性评价与调整/转衔”用于监控第三环节“教学与训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便及时调整。五、 研究结论(一)  形成特殊学生医教结合康复训练的“四环节”模式

本研究在区域实践工作中,逐步形成一套特殊学生医教结合康复训练“四环节”工作模式(二) 总结四种不同安置形式下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的差异

1. 不同安置形式的“医教”参与比例不同

2. 不同安置形式的“鉴定与安置”环节流程不同

3. 不同安置形式的“1+X”康复训练架构实施路径不同(三)  形成不同安置形式的多元化特殊教育课程

本研究以特殊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为蓝本,根据四种不同安置形式的教学环境特点,依据特殊学生障碍程度,合理配置医学资源,按需兼顾医学康复,为特殊学生提供扎实、精致的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服务。同时参考辅读学校的医教结合课程,构建以“生活适应”为核心,基础性、补偿性和发展性三类课程为支撑的课程结构。(四) 形成医教结合教育训练模式的相关保障机制

1. 优化管理机制,强化部门协调机制

2. 注重制度建设,促进医教结合工作有序规范开展

医教结合康复训练工作是一项长期持续开展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开展过程的有效可控,本研究通过调研、督导等形式强化执行过程中对学校医教结合工作的指导,建立了相关工作调研评估制度。

3. 给予经费支持,保障医教结合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开展基础六、 研究成果

形成以下研究成果:

1.  形成《关于“区域内小学阶段不同安置形式特殊学生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  拟出版《区域内小学阶段不同安置形式特殊学生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的实践研究》图书;

3.  编制《随班就读特殊学生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工作指导手册》;

4.  编制《特教班特殊学生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工作指导手册》;

5.  编制《辅读学校特殊学生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工作指导手册》;

6.  编制《送教上门特殊学生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服务工作指导手册》;

7.  形成《区域内小学阶段不同安置形式特殊学生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的实践研究相关实践案例集》;

8.  在《现代特殊教育》《上海特教》《理论观察》《虹口教育》等杂志发表课题相关论文26篇。七、 效果与反思(一)  效果

1. 内涵提升,成效显著

本研究通过在区域实践医教结合康复训练工作,带动了区域医教结合工作机制建设与内涵的发展,规范了区域不同安置形式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流程,《指导手册》细化了工作指导要求,明确了医疗、教育、家长三方的权力和职责。

2. 结构优化,专业提升

3. 发展学生,支持家庭(二) 反思

1. 四种安置形式有待进一步在区域内均衡发展

2. 庞杂的过程信息梳理缓慢二、 医教结合工作模式各环节简述第一环节鉴定与安置

第一环节鉴定与安置一、 环节设定意义“鉴定与安置”在“四环节”工作中处于第一环节,是所有医教结合教育康复服务工作的起始点, “鉴定与安置”是后续所有特殊教育支援的前提保障,决定了如何为特殊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安置环境,以及如何构建适宜的“最小限制环境”。本环节依据不同安置形式特点形成两套工作流程: 特教班、辅读学校和送教上门严格按照并配合市级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安置、教育和康复管理一体化工作;而随班就读具有分散、随机、隐蔽、复杂的特点,鉴定与安置工作难度更大。为此,针对随班就读,我区在市级规定的流程上又增加了疑似对象筛查工作,攻克这一难关。二、 实施对象(一)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持有指定残疾鉴定医疗机构的鉴定诊断报告的特殊儿童。(二) 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后,表现出难以克服的学业困难或严重的情绪行为问题,经指定残疾鉴定医疗机构的鉴定之后,持有残障诊断报告的特殊学生。三、 实施安排(一)  特教班、辅读学校和送教上门的鉴定与安置

第一,5月新生报名,审核材料。

第二,6月入学前残疾诊断与健康评估。

第三,8月确认安置。

第四,9月学校制定个别化教育、康复和保健计划。

第五,9月开始全年提供特殊儿童入学咨询(二) 随班就读的鉴定与安置

第一,9月至12月疑似对象筛查摸底。

第二,12月至次年2月组织二至四年级智力障碍疑似对象检测。

第三,6月召开区特殊学生“两委会”会议。

第四,6月底发放认定通知书。

第五,9月学校安置特殊学生。

第六,12月至后年2月组织智力障碍随班就读学生复测。

第七,6月重新调整安置形式。四、 参与人员(一)  特教班、辅读学校和送教上门的鉴定与安置

学校制定《上海市医教结合特殊儿童健康评估实施方案》,根据市级专家评估意见制定个别化教育、康复和保健计划。(二) 随班就读的鉴定与安置

随班就读的鉴定与安置中,疑似对象筛查和“两委会”认定是两项关键实践。五、 注意事项及要求

第一,遵循自愿原则。

第二,严格遵照标准。

第三,注意时间节点。六、 政策参考

我区根据国家、市、区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严格执行残疾标准对特殊学生对象认定。在特殊学生持有医学残疾诊断证明的基础上,根据区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委员建议,结合家长申请,对符合相关残疾标准的特殊学生进行随班就读、特教班、辅读学校、送教上门四种分类安置。

第二环节前期评估与计划制定一、 环节设定意义

如何有效地解读医学评估结果,使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主体人员——教师,更好地理解评估信息,用于指导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提升和改变,也成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环节。二、 实施对象

全区小学和初中所有被安置为随班就读、特教班、辅读学校和送教上门的特殊需求学生。三、 实施安排

主要分为以下五项流程:

第一,9月初开展医教双评估。

第二,9月底解读评估信息。

第三,10月初初步研讨个别化教育计划。

第四,10月底召开个别化教育计划研讨会。

第五,11月初形成个别化教育计划。四、 参与人员

我区由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牵头,成立了一支囊括医学、教育和其他支持人员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工作团队。五、在前期评估和计划制定工作中需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多学科人员合作。

第二,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工具多次评估。

第三,评估中须激发儿童的最佳反应。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特殊学生的发展水平。

第四,发挥专职特教教师的纽带作用。

第五,家校的良性合作。六、 政策参考

作为特殊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难点,政府也在特殊教育政策中多次强调评估与计划的重要性。《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教委发布的《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若干意见》,虹口区认真贯彻落实市级文件精神。

第三环节教学与训练一、 环节设定意义

基础性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反映特殊学生课程与普通学生课程的共性要求的课程,着眼于特殊学生基本素质形成,满足所有特殊学生的一般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学习基本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社会技能。在这一区域课程体系下,四种安置类型学校以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目标为依据,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课程排布。二、 实施对象

全区小学和初中所有被安置为随班就读、特教班、辅读学校和送教上门的特殊需求学生。三、 实施安排(一)  组织形式“教学与训练”的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集体教学和个别训练。(二) 教学内容

在实施基础性课程时要秉持“面向全体,兼顾差异”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个别化特点对集体教学的课时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作业和练习、教学评价等进行适性调整。五、 注意事项及要求(一)  基于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教学与训练

在已有课程框架下,学校要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目标,最大化、最优化地配置校内外课程资源,教师要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二) 注重跨学科、多领域实施教学与训练(三) 以生涯发展视角规划教学与训练六、 政策参考

上海市政府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5月1日发布实施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上海市教委的《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若干意见》;虹口区教育局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的实施意见》。

第四环节阶段性评价与调整一、 环节设定意义“阶段性评价与调整”在“四环节”工作中处于第四环节,包含“评价”与“调整”两部分,即以学期或学年为节点,评价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的达成度,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个别化教育计划,监控教育与训练的真实性、有效性和适切性,在“四环节”中起到重要的调控功能,是个别化教育计划长期稳步落实的重要保障。二、 实施对象

全区小学和初中所有被安置为随班就读、特教班、辅读学校和送教上门的特殊需求学生。三、 实施安排(一)  确定评价频率(二) 确定评价标准

阶段性评价的标准源于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学期目标”,即每学期初制定的教育和康复目标就是阶段性评价的标准和内容。(三) 确定评价形式

IEP团队可根据学生特质出发,从材料呈现方式、学生表达方式、评价场所、评价时限等方面考虑个性化的评价调整。医学类评价以医学要求为准。(四) 制定下阶段目标四、 参与人员

与第三环节“教学与训练”相似。五、 注意事项及要求(一)  评价与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二) 生涯视角审视评价与调整

从短期实施来看,阶段性评价与调整的作用是检验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的达成度,监控教育与训练的真实性、有效性和适切性;而从整体历程来看,每一次的阶段性评价与调整既是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反复论证,又与最终转衔目标遥相呼应。(三) 注重评价过程资料的保存六、 政策参考

政策要求随班就读学校需研究与制定适合随班就读学生特点的、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多元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随班就读教师则应开展随班就读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的发展过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评价内容,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二、 医教结合工作模式下各安置形式

简述随班就读的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一、 概述

随班就读是我区“鉴定与安置”的四种安置形式之一。随班就读学校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维度为“学科调整与个别训练”相结合,即以集体教学有机调整为主,个训课加以补充的形式。二、 随班就读的“1+X”教育康复模式

随班就读的“1+X”教育康复模式中,“1”是指以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为基础;(一)  对集体教学进行适切调整

对于随班就读学生集体教学的调整,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1. 教学目标的调整

2. 教材内容的调整

3. 教学运作过程的调整

4. 作业练习呈现方式的调整

5. 教学评价的调整

6. 教学环境的支持(二) 针对特殊需求开展个别训练

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个训活动开展,我区进行了以下探索:

1. 个性化学业辅导

2. 补偿性康复训练三、 实施对象

本区随班就读学生是指参与过区内“鉴定与安置”会议,家长自愿签订过《上海市残疾儿童教育安置意见表》的特殊学生。四、 鉴定时间

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申请随班就读。此类随班就读学生一般两年进行一次复测。五、 鉴定流程

1. 发现申报2. 组织检测3. 反馈信息4. 专家建议5. 中心认定6. 学校安置7. 特殊服务六、 参与人员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人员:校领导、普通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康复训练师、心理、教育及医学专家。

特教班的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