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20:54:18

点击下载

作者:于永玉,吴亚玲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天下为公(下)

天下为公(下)试读:

前 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她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与主轴。所以,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际是进行“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她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人类当代精神文明,推进世界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树立新的荣辱观,我们编选了本丛书,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即:理论卷,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并参考有关书籍做了分类。

各分册编排结构有综述,着重阐述本德目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所选取的内容集合。每个故事每条言论根据揭示德目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写,力求以内容明伦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样,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再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综述论证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06年6月

孙中山以天下为公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幼年时家境贫困,在辛劳苦难的童年,他亲眼看到清朝的差役来到翠亨村催粮逼税,村里的三家富户虐待打骂奴婢……这是为什么?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传统习俗,使他那幼小的心灵萌发出愤慨和不平。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不久,翠亨村里有一位曾经跟洪秀全打过清军的老兵,名叫冯爽观,他十分喜欢孙中山这个孩子,常常把太平天国的故事讲给孙中山听。8岁的孙中山听到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王殉难这些革命逸闻后,无限景仰太平天国的先烈们,革命的种子,从小便在孙中山的心里培下了。1886年,他进入广州博济医校就读,1887年转入西医书院,在这里,他可以自由地表白政治见解。毕业后,孙中山先后在澳门、广州开业行医,他医术精湛,不久就成为知名的良医。孙中山借行医为掩护,结识了一批爱国青年,共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1894年11月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经孙中山组织在檀香山正式成立,入会的誓词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个纲领的雏型。1895年,兴中会发动的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成了被通缉的流浪者。困难可以激发先驱者的智慧,挫折只会坚定革命家的决心。1905年,孙中山倡议将分散的团体统一起来,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同盟会,并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这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政治思想,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孙中山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一生不懈的努力,终于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立下不朽的功勋。

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他正式宣誓就职。

地位虽然变了,但他仍然甘当人民公仆,力主天下为公。他是艰苦朴素的表率,廉洁奉公的楷模。他的衣食住行,一点也不搞特殊。他把总统府设在旧两江总督衙门。他的办公室是普通平房。负责总务的同志,要给他添置一张沙发,他坚决拒绝,严肃地说:“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艰苦朴素!”总务没有办法,只好给他置一把藤椅。当时政府官员,除食宿由临时政府供给以外,每人每月只发给军用券30元。孙中山先生从不例外。

有人推荐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出任广东省都督,孙中山坚决反对。他说:“祁黄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然余今日却要避亲了。因兄不胜都督之职,恐贻国民之大事,误我革命之前程。”他又面见大哥,说:“大哥忠于国民革命,毫不吝惜钱财,多次资助国民革命军,弟铭记于心,革命党人亦不会忘记!兄无出任都督之才略,万望不要出任!”孙眉点头称是。

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北洋军伐袁世凯篡夺。在内外压力下,孙中山不得不让步,仅仅干了三个月,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在艰难的处境中,孙中山表示,只要此身尚存,此心不变,决心“再举革命”。

1920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重组护法军政府,并于1921年5月就任非常大总统。就在他准备挥师北伐之际,新军阀陈炯明突然叛变,炮轰总统府。

孙中山穿出叛军包围后,登上军舰,率领海军和部分陆军部队,向陈炯明叛军进击。孙中山自己所乘的永丰舰走在战斗的最前列。

叛军得到帝国主义的帮助,用鱼雷、大炮向孙中山的座舰猛攻。形势十分危急。根据各舰舰长会议的决定,孙中山只得暂时离开广东。孙中山临行前,对部下将士说:“只要我呼吸一刻没有停止,依然要坚持革命,决不放松。建立民主国家的责任,仍然在我们大家的肩上,切不可轻易抛弃,辜负了我们当初的志愿!”

孙中山回到上海,有好几千代表冒着暴风雪,到码头上欢迎。孙中山发表宣言,报告陈炯明叛变的经过。他严正地指出:“凡是忠于民国的,就是我们的朋友,不忠于民国的,就是我们的敌人。大义所在,定用全力来奋斗。不顾危难,不怕暴力,一定要完成中华民国的建设,使全国人民都蒙受福利!”

为什么一次决斗争,结果却一次次失败?一系列问题不断困扰着孙中山。他探索着,苦苦地思虑着,陷入了徬徨苦闷之中。

孙中山在绝望中,受到了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开始了他晚年的大跃进,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荣的新阶段。

1923年初,孙中山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宣言》和《孙文越飞宣言》,决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中国国民党成为革命各阶级的联盟。在1924 年1月于广州召开的由孙中山亲自领导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接受共产党人的建议,对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个问题的原则和纲领)重新作了解释,旧三民主义从此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包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纲领,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多年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孙中山积劳成疾,而身患肝癌,到天津时已卧床不起,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念念不忘地嘱咐着:“和平、奋斗、救中国……”还发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号召,激励人民继续前进。

孙中山的一生留下的个人财产只有三样:一是生前的衣物;二是2000多本书籍;三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为他集资购买的一所住宅。

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不愧为天下为公的楷模。在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园,耸立着中山陵墓,陵墓正门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这四个大字,正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谭嗣同以死醒天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这首诗近百年来传遍华夏大地,感染着每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而献身的仁人志士们的无限敬仰和怀念。

谭嗣同生活在清同治年间,当时国家正处在历史大变动时期,清朝腐败,社会动荡,谭嗣同经过几年的探索,他发现要使中国得救必须变法维新,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在中国彻底实行改革。为了深化变法思想,他不断地联系各地维新志士,不断地把变法思想推向全国,推向高潮。

1898年,谭嗣同奉光绪皇帝之召赴京进行维新变法,谭嗣同抱病到京,光绪帝破格提拔谭嗣同参与新政。从此,谭嗣同便在皇帝左右处理奏折,忙于变法事宜。

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保守派,势力很大,对变法维新恨之入骨。她日夜策划,要置维新派于死地。

维新派好景不长,形势急转直下。慈禧等人经过谋划,将光绪帝囚于中南海,同时,开始动手收拾变法维新派人士。

变法失败,维新人士纷纷逃走,谭嗣同却非常镇静,他对前来劝他逃走的梁启超说:“现在我们已无事可做!只有等死了,”他决心以死报天下,唤醒人民。他从容地准备自己的后事,作好杀身成仁的准备。9月25日,大批清军包围了他的住处,在谭处的“大刀王五”赶到谭身边,再次表示保护谭嗣同逃出重围,离开北京,谭执意不肯,从容走出屋门。

被捕后,谭嗣同与其战友们一道被关在刑部大狱中,他回顾往事,思考未来,雄心不灭,感慨万端,就拾起地上的一块煤屑,在牢房墙上写下了那首四句诗。

三天后,野蛮的清政府未经任何审讯,将谭等六君子绑赴刑场斩首。到刑场的群众达万人之多,谭嗣同意气自若,面对刽子手带血的屠刀,他字字铿锵,横眉冷对,高声朗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为了中国民众利益献出他一腔热血。

左宝贵抗日壮烈殉国

左宝贵,回族,山东费县人。因早年失去父母,生活艰难,咸丰初年,便带着两个弟弟投军入伍,因屡建功勋,被提为总兵。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左宝贵奉命率军赴朝驻守平壤。李鸿章临时派善于逃跑的叶志超为驻守平壤清军统帅。叶志超只作消极防御,认为:“万守不住”。9 月15日日军以四万人总攻平壤。日军先头部队一到城郊,叶志超就准备弃城逃跑。左宝贵异常愤怒,慷慨陈词:“自以奉命东征,誓当为国宣力。”“若不战而退,何以对朝鲜而报国家?”他立即派亲兵监视叶志超。日军向平壤发起总攻后,左宝贵在北城力战。先于制高点牡丹台奋力抵御。据日方《清日战争实纪》记载:中国士兵“激烈应战,不遗余力;硝烟蔽天,炮声震地。”但终因寡不抵众,孤军无援,牡丹台失守。左宝贵率军退至玄武门,按回民风俗沐浴净身,决心战死。他登上城头激励将士说:“我辈厚禄重饷,安食数十年”,今日“我身当先,尔等继之!”便亲自点燃大炮,指挥众军,杀伤日军无数。后来,日军打碎了清军的大炮,铁片刺穿左宝贵的胁下,他忍痛继续督战。不料,一颗飞弹击中了他的咽喉,左宝贵壮烈殉国。玄武门失守,叶志超令部将在平壤城头竖起白旗,率守军仓惶出逃,狂奔了五百里,退入中国境内。

中朝人民深为左宝贵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奉天人民在盛京南门外为他建祠。山东费县人民为他修建了衣冠冢,至今屹立。朝鲜人民在他战斗过的地方立了标石。左宝贵永远活在中朝人民的心中。

陶成章四近家门而不入

辛亥革命前期,除了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当时还有一个反清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叫光复会。陶成章就是光复会的领袖之一。他满腔热情地从事革命活动,从南方到北方,又从北方到南方,不辞劳苦,为革命到处奔波。

1903年冬天,陶成章同一个叫魏兰的同志到了杭州。那天是农历腊月26日,眼看就要过春节了。常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离家在外的人,年底都要赶回家里过春节,和亲人团聚。陶成章的家在绍兴,离杭州很近,坐上小船,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回家了。再说,陶成章一直在江苏和浙江一带活动,已经好久没有回家了。他曾经三次到了家门口,也没有回去。魏兰想到这一点,禁不住劝陶成章说:“过几天就要过春节了,这儿离你家又很近,你这次还是回去一趟吧。”

陶成章笑笑说:“按说,过年了,应该回去看看家里人,可是我想还是不回去为好。”“为什么?”魏兰诧异地问。“情字难却呀。回到家,亲人一见面,难免舍不得离去,会误大事的。”

魏兰说:“我们冒着生命危险干革命,亲人们跟着担惊受怕,回去一趟,对他们也是一个安慰。”

这番话,说得陶成章心情很激动,他想起三年前,慈禧太后卖国求荣,勾结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起义,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陶成章自己一怒之下离家北上,要去刺杀慈禧太后,先后两次都没有成功。后来,他忍饥挨饿走了整整七天七夜,回到家中的时候,已经饿昏了。家里人见他面容憔悴,脚上磨起了血泡,都心疼得哭了。

想到这儿,陶成章感到一阵辛酸,眼中饱含着泪水。但是他毅然决然地对魏兰说:“我已经投身革命,就要把整个身心献给这个事业,哪能顾自己的家庭呢?”

陶成章没有回家过年。他利用这个时间,去探望关在监狱里的同志了。

邹容义写《革命军》

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字蔚丹,四川巴县人。

他自幼聪慧好学,12岁就已读完“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少年时期的邹容,酷爱名人传记。少年英雄夏完淳的故事,维新志士谭嗣同的事迹,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青少年时代,中国正面临亡国危机,他的故乡巴县成了帝国主义的通商口岸。他看到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清朝的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心中无限愤慨,决心为拯救中华民族而献身。

13岁那年,父亲叫他去参加“童子试”(考秀才)。他看了考题,很是生气,立即退出考场,说:“国家都要灭亡了,还写什么死八股!”

17岁那年,他去日本东京,自学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爱国革命运动。他决定写一本宣传爱国的革命书,起名《革命军》。回国后,在上海他结识了爱国志士章太炎,受到了章太炎的激励,更加勤奋。为写好这本书,邹容经常彻夜不眠。章太炎感动得流下眼泪。邹容在书的末尾公开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记”。《革命军》一问世,立即轰动了国内外,各界人士争相购买,买不到的就借来连夜抄写。这部书在国内外翻印了20余次,销售总量100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销售量首位。

章太炎因支持邹容被捕入狱。邹容得知,捶胸顿足,悲痛不已,说:“我必和他生死与共!”于是,不顾亲友的阻拦,来到英国巡捕房。对巡捕说:“我就是你们要抓的邹容!”巡捕不信,吼道:“你还是一个小孩子,哪能写出《革命军》!我看你是疯了,快走吧!”邹容答道,“你们不信吗,拿《革命军》来,我讲给你听听!”邹容被捕入狱。为人耿直的邹容,在狱中受尽了折磨,一病不起。病重期间,他还同章太炎和诗,道:“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气;昨日我和你,同兴革命军。”终于,病死在帝国主义的监狱中,年仅20岁。

孙中山先生追认邹容为大将军,并说:“邹容当国民醉生梦死之时,独能著书立说,激发人心。实为可贵。”

邹容和他的《革命军》是不朽的,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民族英雄。

嘎达梅林刚正不阿

嘎达梅林(1892—1931)名那达木德,也叫孟庆山,是一位被蒙古人民广泛赞誉的少数民族英雄。他1892年出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草原的一个贫苦牧民家庭里。“嘎达”意为“幼子”,“梅林”是他的官职。由于家境贫寒,小时候他就以给别人放牧为生,16岁到旗卫队当兵,25岁被提升为“扎兰”。由于饱受没有文化之苦,因此他发愤读书,刻苦学习,终于学会了蒙汉两种文字。33岁时被王爷提升为“梅林”,统领旗卫队的一万多名兵丁。

嘎达梅林刚刚任职的时候,士兵们该换冬装了。他派人去订做衣服,旗卫队的管家及几个小头目想趁机会每人做一件质好价高的细毛皮大衣。嘎达梅林知道后,立即制止并直言对这几个说:“你们这种只顾个人,不顾士兵的作法是不对的。”管家及几个小头目毛皮大衣没做成,因此忌恨在心,煽动不明真象的人们反对嘎达梅林。还散布流言蜚语,中伤嘎达梅林。结果嘎达梅林被削去兵权,进行“调整”并呈报王爷处理。

过了不久,嘎达梅林在奉天(今沈阳)到王府晋见王爷。王爷的福晋(夫人)先接待了他,并提出要嘎达梅林把旗卫队收租的60方土地交还王府支配,卫队的军饷则由王府支付。这是个讨好王爷福晋的好机会,可是嘎达梅林婉言拒绝道:“很对不起,在这件事上,我不能为福晋效力。福晋实在需要钱花,我自己可以尽力给您凑些钱。”说罢,他不辞而别。王爷的福晋没有料到嘎达梅林会拒绝她,因而恼羞成怒,向王爷进谗言罢免了嘎达梅林。1929年,该旗托萨克达尔罕王出卖旗地并勾结东北军阀开垦这块土地。嘎达梅林挺身而出,代表人民在奉天控告王爷的出卖人民利益的行为。但是,腐败的政府却将他投入监狱。嘎达梅林越狱成功后,在“打倒测量局,不许抢掠民财”的口号下率众起义,后终因寡不敌众,1931年在辽河战死。

嘎达梅林为维护人民的利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是他刚直不阿的无私品质受到了人民的钦佩和赞扬,至今在哲里木盟地区还流传着人民歌颂他的民歌。嘎达梅林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金顺姬舍己救群众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陈列室里,珍藏着金顺姬烈士的三件遗物:一只钮扣、一个腰带卡和一块衣片。1932年3月4日,即将临产的金顺姬和其他八位满身血污的同志被日寇推进一间茅草屋,在一阵枪声之后,草房烈焰腾空,这几位抗日志士牺牲在熊熊烈火之中。

金顺姬,1910年出生在吉林省安图县小河村一个朝鲜族农民家庭。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金顺姬受党组织的派遣来到和龙县药水洞村任妇女委员。

日本侵占东北全境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抗日武装并未停止斗争,这成了日军的心腹之患。1932年3月,日军计划对吉东一带抗日武装进行一次讨伐,扑灭抗日烈火。为保存革命力量,继续打击敌人,党组织决定金顺姬的丈夫宋太益带领赤卫队和部分干部撤离药水洞,时值金顺姬临产,宋太益考虑她留下太危险,便动员她随队转移,她不愿在这种紧急情况下给组织和同志们增加负担,坚决留下来。

赤卫队刚离开,日军“讨伐队”便包围了药水洞村,全村人都没有来得及转移出去。敌人妄图通过严刑逼供找到坚壁起来的粮食和转移出去的赤卫队线索,日本强盗的皮鞭上沾满了同胞的血泪。金顺姬看着乡亲们被打,心如刀绞。穷凶极恶的敌人见问不出什么名堂,便对着人群架起了机枪,准备疯狂屠杀,一场惨祸迫在眉睫。“慢着!我是共产党员,是村干部,粮食和赤卫队我全知道。”只见金顺姬从容走出人群,逼向敌人。小胡子队长打量了一下她,要她说出粮食藏在哪,可她闭口不言。强盗见问不出什么,便拳打脚踢,她被打得几次昏厥过去。“说不说!看看是你的舌头硬,还是我的皮带硬。”

无言的反抗使敌人暴跳如雷,轮流折磨她。当敌人再次举起皮带施展淫威时,“噗”的一声,金顺姬将咬掉的舌头连同鲜血,直向敌人喷去。一时间,敌人惊得目瞪口呆。

敌人还不死心,又将纸和笔拿到她面前,叫她写。她轻蔑地扭过脸去,过了一会儿,她艰难地把手放进嘴里,把自己的十个手指都咬破了,一颗颗汗珠从她苍白的脸上滚落下来,然而她目光炯炯,眉宇间透出一股浩然之气。

敌人束手无策,丧心病狂地把金顺姬绑在一块门板上,抬到她伯父家,敌人把老人连踢带打赶进屋里,接着遍体鳞伤的郑泰京、李德吉、黄益斗等抗日志士也被推进这间屋子,敌人的枪响了,大火烧起来……

年仅22岁的金顺姬,把宝贵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烈火烧毁了她的身躯,但她舍己救群众的献身精神却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

章炳麟不屈不挠

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中国辛亥革命的先驱,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

章炳麟先生是鲁迅的老师,鲁迅称他为“有学问的革命家”。他一生在革命和学术两大事业上做出了卓越贡献,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作为革命家的章先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1903年,章先生在爱国学社和苏报馆工作。他因发表两篇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是在《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直斥光绪皇帝为卖国小丑,二是为邹容的《革命军》一书撰写一篇序言,称此书是“义师先声”。两篇文章揭露了清朝的黑暗统治,提出了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的观点。清政府惊恐万状,勾结帝国主义分子查封了爱国社和苏报馆,先后逮捕了章炳麟和邹容,警察去抓章先生时,问道:“哪一个是章炳麟?”他指着自己的鼻尖说:“要拿章炳麟吆?我就是!”

在会审公堂上,法官说:“章炳麟,你若从实招认,可免一死!”章先生说:“革命不能不流血,我被缉拿已是第七次!”他与邹容在公堂上坚持斗争。清政府做原告,在外国租界法庭控告爱自己祖国的人大逆不道,这就是成为千古笑柄的“苏报案”。

1913年,由于章先生揭露了袁世凯妄图称帝的野心,遭到了袁世凯的监视。章先生出门坐车,总有宪兵“护卫”。一次,他知道了这是袁世凯特派的“保护者”时,勃然大怒,拿起手杖硬是把宪兵打跑了。

1914年1月7日早晨,章先生身穿蓝布长衫,拿着一只团扇,扇下系着袁世凯过去授予的勋章,大摇大摆地去总统府见袁世凯。袁世凯的秘书长阻拦他时,他大骂袁世凯“包藏祸心”、“卖国求荣”,还砸碎了总统府的家具。袁世凯把他囚禁在九泉监狱,让儿子袁克定给他送去锦缎被褥,章先生用火点燃后扔到了门外。

作为学者的章先生,治学严谨,造诣极深。他一生为振兴中华,培养了大批知名学者。他临终前几天,哮喘厉害,不能进食,还坚持去给学生讲课。家人劝阻时,他说:“饭可以不吃,病可以不养;书,仍然要讲!”

他一生著述颇丰,除刊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外,部分遗稿刊入《章氏丛书三续》。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林觉民,字意洞,福建闽县人,八岁时丧母,由叔父抚养。林觉民从小聪颖好学,自幼饱读诗书。1900年他进入福建高等学堂念书,接触到西方自由平等的社会政治学说、新颖奇巧的自然科学知识,眼界为之大开,思想趋于激进。19岁那年,林觉民遵父命与陈意映结婚。陈意映是一位美丽贤慧、又颇有见地的女子,对林觉民体贴入微,林觉民也非常爱她。第二年,他们生一男孩,取名依新,小家庭生活更充满乐趣。

林觉民非常爱自己的妻儿,但他没有因为留恋小家庭的幸福温暖而放弃革命的理想。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榨下,民族危难深陷于渊潭,人民颠沛在荒瘠的沟壑。林觉民在与同学们谈论国家形势、民族前途时总是怒目圆睁。婚后一年,他远涉重洋去日本留学。久有革命之志的林觉民,到日本后,加入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1905—1910年同盟会在国内多次发动起义,均遭失败,许多革命同志英勇牺牲。林觉民得知后表示“吾辈既以壮士自许,当仗剑而死”。1911年春,林觉民这位血气方刚的壮士压抑不住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勇猛地冲上了民主革命的火线。广州起义前三天,他非常激动,多少年来讴歌革命、向往革命,当革命风暴即将来临的时候,不由得思绪万千,热泪如珠。林觉民在桌面上铺展一块洁净的手帕,挥笔写了一封脍炙人口、历久犹新的《与妻书》,他写道:“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林觉民率领百余名福州志士挺进广州城,林觉民臂缠白巾、手执武器,象一群出山的猛虎、搏击的雄鹰迅猛地攻进了督署。两广总督张鸣歧狼狈逃窜。经过彻夜战斗,革命党人寡不敌众,林觉民力尽弹绝,受伤被俘。在敌人提审时,他毫无惧色,正气磅礴地宣称“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将来国家安强……吾死瞑目矣。”第二年,年仅25岁的林觉民被一伙凶神恶煞的刽子手簇拥着,昂首挺胸,从容地走上刑场……黄花岗上的青松翠柏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也正为捐躯报国、引颈就戮的烈士感伤和哀泣。

林觉民这位年轻的烈士,用高尚的爱国主义理想与深挚的革命志士感情交织成一首不朽史诗,他那感人至深的绝笔书,为千秋后世留下了值得传诵的宝贵精神财富。

李大钊为革命舍爱女

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为共产主义运动,为革命英勇战斗,不仅奉献了自己,也奉献了自己的爱女。

1924年春天,李大钊的小女儿钟华三岁,聪明伶俐,天真烂漫,很讨人喜欢,每当李大钊进家,首先是小钟华发现,扑到爸爸的怀里,高兴地喊:“爹爹回来了!”李大钊把小女儿举得高高地,亲吻她那红扑扑的小脸蛋,他最疼爱小女儿。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小钟华病了,而且病得很厉害,连续几天高烧。李大钊忙于工作,很少过问孩子的事情,李夫人几次请医生治疗,连续服药也不见好转。一天夜里,病情开始恶化,小钟华脸烧得通红,不睁眼,一直昏睡。李夫人心里十分焦急,流着眼泪守在钟华身边不知如何是好。

在李家的雨子妈急忙去找李大钊。她走到南屋书房门口,见里面许多人在开会,雨子妈知道李大钊的脾气,只要他在工作,家里有什么大事也放不下。雨子妈想到小钟华病得很厉害,李夫人急得直哭,她鼓起勇气,推门进去说:“钟华病得很厉害,她妈急得一点办法也没有,想跟你商量商量。”李大钊说:“我们这里正忙,你告诉她妈,开完会我就回去。”

谁知,这天夜里,会又开到一点多种才散。会刚开完,他匆忙赶到女儿身边,看她病成那个样子,他心疼地摸着小女儿连声叫着:“小钟,小钟,睁开眼看看爹!”小钟华毫无反应,象是什么也没听见。他急忙返回南屋书房,想找同志们一起想想急救的办法。多数同志已经回去了。屋里只剩下两个女青年因为对门有便衣特务盯梢,大家一起走容易被特务发觉晚走了一会儿。李大钊声音颤抖地说:“小钟华病得很厉害,已经昏迷了,这么晚了,到哪里去请医生呢?”

其中一个女青年急忙说:“我认识一个女学生,我去请她准会来。”说完便跑了出去。

过了不长时间,医生请来了,她给小钟华仔细、认真地检查,确诊是患了肺炎。医生毫无信心地说:“孩子的病治晚了,恐怕没有希望了。”

第二天,小钟华便停止了呼吸。

李大钊是不轻易流泪的。爱女小钟华的死给了他沉重的打击,这次他流了泪,亲自收殓了她。后来李大钊为死去的小钟华写了一首长诗作为永远的悼念。

夏明翰为革命视死如归

夏明翰(1900—1928),湖南衡阳人。1928年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1928年2月,由于叛徒宋若林出卖,在武汉不幸被捕。国民党反动派把夏明翰关进监狱,戴上几十斤重的刑具,用尽种种刑罚摧残他。软硬兼施的手法都没有从夏明翰口中得到任何情况,他们决定进行最后一次审讯。

主审的是国民党高级军官,他一脸杀气,恶狠狠地问:“你姓什么?”“姓冬。”“胡说,你明明姓夏,为什么乱讲?”“我是按照你们国民党反动派的逻辑讲话的,你们都是这样,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就当然应该说成‘冬’!”

主审官一开始就碰了个软钉子,悻悻地继续问:“多少岁。”“我是共产党,共产党万万岁!”“籍贯?”“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我相信世界总有这么一天,全世界的无产者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站起来,推翻你们这群吸血鬼的罪恶统治,捣毁你们的天堂!”“这成什么话?”敌人慌了,故作威严地问:“夏明翰,你有没有宗教信仰?”

夏明翰扶扶眼镜,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共产党不信神,不信鬼,不象你们的蒋总司令,又当基督教徒,又当杀人刽子手!”“那,你没有信仰啰?”

夏明翰凛然地回答说:“怎么没有信仰,我信仰共产主义!”

主审官气急败坏地问道:“河北省委机关在哪里?省委委员在哪里?你究竟知道不知道?”夏明翰笑着说:“知道,都在我心里。”

主审官歇斯底里地吼叫道:“夏明翰,你不怕杀头?”

夏明翰仰天大笑:“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

对于这样一位共产党人,敌人用尽心机也没有丝毫效果,使出了最后一着,宣布将他“就地解决。”

2月8日清晨,在武汉郊外的刑场上,夏明翰昂首挺立,用尽全身力气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最后大声说道:“给我一张纸,一只笔。”等纸笔一拿来,他用戴着手拷的手握住笔,飞快地写下了一首正义凛然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写毕向敌人喝道:“开枪吧!”

夏明翰就义诗连同他英雄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

黄公略大义灭亲

黄公略(1898—1931),湖南湘乡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指挥员,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与组织者之一。

1931年夏天,红军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后,蒋介石想出一条诡计,委任黄公略的堂叔黄汉湘为宣抚使,以此来分裂红军。一天,有两个人顶着烈日,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进入苏区境内。黄昏时来到村镇前,两个正在巡逻的红军战士走过来询问:“你们是干什么的?从哪里来,找谁?”其中一个年纪大的连忙弯腰回答:“我们是来探亲的,从湖南湘乡县来找红军军长黄公略先生,我们是他的兄弟,分别多年,特地从家乡来看望他。”

红军战士仔细将这两个陌生人打量了一番,觉得没什么疑点,才把他们送到团部。团部立即用电话向上级作了汇报。

第二天,这两个人被送到三军军部指挥所。原来,当时黄公略率领的红三军并不在这里。三军的一些负责人早就听黄军长说过他哥哥在乡下不是个正派人,于是对这两个人加以仔细盘问,然后设便宴,由首长彭德怀出面接待。

经过宴会上的一番盘问,这两个人交待了这次来苏区的使命。那个年纪大的叫黄枚庄,是黄公略的大哥,是个十足的大流氓。黄汉湘派他做说客,并交给他一封蒋介石致黄公略的亲笔信。让他们到苏区劝黄公略投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