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志:宁夏杂文20年作品摭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13:03:38

点击下载

作者:朱昌平

出版社: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思志:宁夏杂文20年作品摭拾

思志:宁夏杂文20年作品摭拾试读:

背起行装,继续前行——《思志:宁夏杂文20年作品摭拾》序

牛撇捺

一个国家每过几年就要举行一次阅兵仪式,三军仪仗队、大炮、坦克、导弹等依次通过检阅台,接受检阅,并向全国人民及世人展示国家的军力及军队的精神面貌。阅兵式的要义不在于听“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或“首长好”“为人民服务”,而在于振兴军威,巩固国防,凝聚民心,促进发展。

仿照阅兵式,宁夏杂文学会检视自己近20年的创作情况,编辑出版《思志·宁夏杂文20年作品摭拾》。这种检阅,与阅兵不同,不是“首长”检阅士兵,而是我们自己回头检视自己: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自己的作品。我们展示自己作品的目的,不是为了博众人的喝彩,而是为了总结经验、查找教训、鼓舞信心、规划未来,寻求突破。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杂文素材却又不好写、不便于写杂文的时代。说充满了杂文素材,大家都明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均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社会矛盾很多,也很尖锐。即以腐败问题而论,就有说不完的话题。远的不去说,只说十八大以来的事,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挖出省部级以上贪官40余名,其中副国级的就有4名。军队中,已揪出上将1名,中将4名,少将28名。有网友调侃,这比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损失的将军都多。贪官贪腐的程度令人发指,贪贿几千万、几个亿的,几乎成了普遍现象。处级干部贪赃过亿的也不鲜见。如此的社会,有多少问题需要人们去思考、去揭示?又有多少杂文的素材可以去写?!但是,杂文却又相当难写了。最明显的例证,一是发行30年,个人订户7万多的全国唯一的一张杂文小报《杂文报》不知何因停刊了,还有就是备受杂文人关注与喜爱的《杂文选刊》,从半月刊变成了月刊。真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社会的发展可能就是这样螺旋式上升的吧。

面对纷繁复杂、瞬息多变的社会现实,杂文作者该持怎样的态度呢?放眼望去,感觉大家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写什么写什么。解放60多年,文人学者们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杂文作者的神经是强健的。

回到被检阅的队列里去。《思志·宁夏杂文20年作品摭拾》一书,是宁夏杂文学会同人20多年来的作品集结。看作者姓名,无比亲切。这里面,有我们第一任会长、曾为宁夏的杂文事业做出了奠基工作的吴宣文先生。吴宣文是一位精明干练的杂文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杂文家,更是一位在宁夏创造创作氛围、培养杂文作者、建立杂文队伍的开拓者。这里有宁夏杂文学会创业初期的骨干力量,如暮远、马河、温尚志、杜再良、刑魁学、季栋梁、马展、穆图、朱正安、朱世忠等等,这里还有学会的青年才俊王涂鸦、闵生裕、岳昌鸿、保建国、马自军、闵良、张不狂、徐向红、张贺等等。本书所收的杂文,是从20多年来会员的作品中选出来的。一篇篇展示开来,便是宁夏杂文学会一串串或前行或徘徊的足印。这些作品,有无思想性、文章写得是否精彩、对社会的发展有无一定的警示与矫正作用,那已不是受阅者我们所要界定的,只能留给读者、留给历史去评判。我们所要做的,是不管风吹雨打,不管天阴天晴,背起行装,继续前行。

是为序。

信息是一座金山

□吴宣文

美国人约翰·奈斯比特写的一本名叫《大趋势》的畅销书告诉人们:“全世界的科技信息每年增加13%,五年半增加一倍。”“美国在1950年时约有17%的人从事信息工作,现在则有60%以上的人同信息打交道。”书的结论是:虽然我们还是认为我们生活在工业社会,但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这是一种“最微妙”和“最具爆炸性”的转变。

的确,信息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宛如一座金山,蕴含着巨大的战略资源。能否及时地开采它,并且高效地运用信息的能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水平高低和各企业活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之一。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和即将加入“关贸总协定”的历史性举措,使建立信息市场,发展信息业,成为一件十分急迫的事情。

信息是人们在与物质相联系的运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各种消息、情报、指令、数据等可表征事物属性的信号,包括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一切知识、学问,以及从客观事物中提炼出来的各种消息的总和。

信息的威力在于,它既具有无限性、共享性、可传输性,又有可浓缩性、可替换性、可扩散性。一项重要信息,处置、运用和决策得当,往往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银川制钠厂因引进了北京某科研机构的一条信息而成为“中国之最”;银川变压器厂及时消化了德国的“波纹油箱”信息,得以迅速发展,走出了国门;“宁春四号”良种信息的传播,使数省春麦区的农民获得了5亿元的新增效益。信息真是一座灿烂无比的金山。英国学者雅伦说得好:“对中国来讲,掌握信息技术,现代化的进程可以快十年。”

但是,金山也会混有比黄金多得多的无用的杂石。信息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条件性,时间的延误和条件的变化会使信息的价值衰减或消失。因此,我们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不但应大量地掌握信息,更应敏捷地鉴别出有效信息,摒弃失效和无效信息,才能使信息转化为生产力。独具慧眼的宁夏广通信息产业公司正是急工商客户之所急,以每天精心筛选的70万汉字、30万英文单词的国内外24小时之内的最新信息,提供这方面的咨询服务。它是有远见的企业家开掘信息这座金山的得力助手,这样的信息公司必定会在首府的经济振兴大业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善待生命的选择

□暮远

几个学生参加研究生的面试,试题是《谈谈你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评价》。其他的人均按照书本上已有的常识倒背如流地述说着莎翁作品的伟大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只有一位考生犹豫了片刻后说,他不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并自圆其说的解释着不喜欢的原因。可能被录取的是谁呢?这根本上取决于考官的主观意志。一般来说,更有可能被录取的是前者。莎士比亚作品的伟大难道还可怀疑吗?但如果考官是一位主张个性解放不与流俗为伍的人,那么,被录取者就一定是后者。因为后者的思想表现了他个性的张扬,他更具备着认识生命、把握生命、实现自我的能力。这位考生很幸运,他得了高分。因为他遇到了一位具有个性的考官,一个清醒地面对命运而不盲目为从众心态所迷惑裹挟的教师。这个教师就是余秋雨,一个凭借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内涵的著名学者。这件关于面试研究生的事情见于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散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的一句古话。所以从我们自小受到的教育中,就有“不得显示自己,凡事要随众人”这样的内容。如果什么时候言行偏离了这个轨道,就会有人从旁严厉地指出:你臭显什么?就你能?读到的书中,也常常遇到因排斥从众心态,力主个性解放而身陷囹圄的人,便也常常把屈原的投江、陶潜的归隐、李白的漂泊看作是不愿从众流俗偏要守定自我的自食其果。我们的思维定式和行为准则是“鸭子过去鹅过去,孙子过去爷过去”。只要与大多数人在一起,就有了安全感,有了心理上的平衡和情绪上的稳定,即使天塌下来,想想我们大家都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心理上的恐惧感也就因此而消解大半。“文化大革命”的悲剧无情地让我们看到了盲目从众极其可怕的一面。无数的“革命群众”在从众心态的驱使下,稀里糊涂地随了别人一道投入“运动”,又有多少明智清醒的人畏于世俗和时事,把自我个性完全交付,传统心理顷刻之间变异于暴力和鲜血。“文革”的群众运动,既是一次典型的从众心态的集中反映,又是个性泯灭、盲目从众导致的直接恶果。噩梦醒来,人们这才发现上当了,上了盲目从众的当。然而善良的中国人却并没有真的汲取经验教训。政治的狂热刚刚消退,经济的狂热又接踵而至,“十亿人民九亿商”。个性的解放依然在从众心态的顽石下艰难地发着芽。生活中,一个能够深刻认识自我、藐视世事的喧哗与骚动,保持特立独行操守的人,依然被视为大众的异己,是一个古怪僻陋的人。

当社会上依然充斥着媚俗和流俗,当从众还是人们的生活原则,个性的解放和张扬就依然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我们很难要求人们都摒弃从众心态转而高举张扬个性的旗帜,但面对现实,我们至少必须对从众心态保持一份清醒的警惕。不为别人,只为避免自己被无情的命运所玩弄。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她,利用她,我们就不能让自己的命运由别人拨弄。张扬个性,守住自我,才是善待生命的选择。

变种的“享受在后”

□牛撇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口号和行动准则。一提到此,共产党人就应有一种使命感和自豪感。但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这句话的内涵在逐渐地、无声地发生着变化。“享受在后”的“后”,初时指时间顺序,而从“三年困难时期”开始,已成为时间和位置的混同概念,并偏向后者。

困难时期社员吃食堂,饿肚子,某些生产队长、炊事人员只留待社员们在辘辘饥肠中昏昏睡去后,便弄些面条油饼乃至肉块之类的东西美餐一顿。这种享受,时空上都在百姓之后,何其美哉。少数当官的不但在众人饥饿中保持了一个温饱油润的肠胃,还以食品为诱饵,拐骗霸占百姓妻女。这种“享受在后”,为人们所深恶痛绝。

目前一些人的“享受在后”,比起“三年困难时期”更上了几个等级,提高了几个层次。同是开会,一般代表“享受”在“前”,在大厅里吃“四菜一汤”,某些领导人“近水楼台”者却躲在雅座等旮旮旯旯里享受在“后”,品尝着山珍海味、美酒佳酿。百姓们在市场上购买三四元一斤的鱼,个别人待在家里就有人送上七八角钱一斤甚至一文不要的活鱼。至于宴会酒会招待会品尝会发布会鉴定会等等名义下的吃喝拿要,那是不能上镜头上版面曝光亮相的,其享受也只能在众人的目光之“后”。因为这种享受毕竟不正当不光彩、见不得阳光上不得台面,为党纪国法所不容,既要无视这一切强行享受,就只好屈驾躲在阳光照不到之处了。

今日之“享受在后”,已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和憎恨,如果听任此风蔓延,后果堪忧。

我们的社会不要寄希望于个别人的道德内省和行为自约,而应当切切实实制定出相应的限制、监督和惩治措施,以禁此风。

穿越世俗的浊流

□马河

龙应台女士在她的那篇《人真的很脏》一文里有段妙论,她说:“哎,人真的很脏,不管在什么制度下为了争夺权力而使用最卑劣的手段果然是原始人性的一部分,民主制度并不使人变得干净一点点。它唯一做到的是,承认人真的很脏而以监督和制衡来防止脏的扩散。”

我以为此言直率地揭示了“社会人”的本质特性。人并不是都很脏,尤其是平民阶层,他们独自守护自己的家园,无力与有权势的人争夺什么,也不抱有攫取权力的贪欲,只是渴望着多些薪水让老婆孩子过得舒坦一些。这些人无脏可言。人的脏并不是他自己的脏,而是用他的肮脏来扩散肮脏,形成了一股世俗的浊流,突出地显示了“人欲横流”罢了。

前几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起震惊全国的副职谋杀正职的案件。人们把自己的肮脏欲望直露地表现出来,真是令人惊异不已。我常常想到教育的可笑之处,当我们小的时候,老师们教育我们如何如何要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正派、正直、大公无私、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等等。但是,等我们长大了,我们看到了什么?无处不在的浊流在暗沟里流淌:为了争权夺利,拉帮结派、宗派主义盛行,很有“山大王”的意思;为了满足私欲,不惜破坏他人的名誉、幸福,甚至剥夺他人的生存权利;为了踩倒异己,搞点桃色新闻、罪案新闻、写匿名信、贴小字报、四处播散;为了树立权威,设雷布阵,处处设卡,防同事如防贼,生怕权力之威遭遇动摇。诸如此类,哎,简直让你搞不清今夕何夕,今时何时。这些制造者的行为倒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们都是以革命的名义,都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过或正在继续表达正确的原则,这是多么令人恐惧和作呕。

我是声嘶力竭地呼吁人们要“穿过世俗的浊流”,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我也有欲望想使用“肮脏”的办法来对付肮脏。我对愤怒的人或事,的确想通过正当的渠道来解决。可是不行,没有人相信你是对的,更没有人相信你是出于公心而非有个人的目的。怎么办呢?只能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采用原始人的“同态复仇”的方法也许更好些。在这点上我是极喜欢外国的拳击比赛的,那毕竟是公开的打斗,谁有能力就打倒别人,不需要使用暗斗的手法。不过,我虽然想过肮脏的手法,但是我并没有使用过,无论什么样的人,他还不配让我来此一招,出此下策。

我常常苦思而不解的是:人为什么与人过不去?既然做了“人”谁也不是完美的,为什么就不能采取“宽容”的态度容忍他人的缺点和不足?总是要去斗,斗来斗去,斗出一个“文化大革命”,有什么好?然而,依我的拙眼,“文革”的土壤依然存在,一旦气候成熟,“文革”的幽灵还会来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此身愿埋鸩毒否?

□温尚志

人在世间,要成就一件事,可有多种途径。条条大路通罗马,如同作文章“文无定法”一般,各有各的路数。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无非是说手段与目的看似南辕北辙,实际呢,苦尽甘来,世间的事原就是这样玄妙。《菜根谭》有语云:“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耳中有逆耳言,心中有不快事原是用来修研人品德行的,唯有不畏苦难、不辞艰辛、不避危急才可以在险峰观景,在贫薄处收获。这样说,对纨绔子弟是刁难,对机会主义者是苛刻,对意志薄弱者是挑战。但若真失去了这些个磨炼的机会,耳中多奉承,眼前尽是称心快意,一片和悦,连荆棘中过来人的也会浑身绵软无力的,最后就等着昏沉沉命归西天。

我们说,顺境是造化赐予的片刻休养时间,苦难才是真正的财富,虽然冷酷,但却多情,会有效地阻止你在快活林里自戕自害。

做人如此,推而广之,做事亦为不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朝旧事不只是过眼烟云。其创业之初,必经艰辛,亦懂得君轻民贵,此时创业者以国事为重,言必由衷,事必躬亲,顾不得言语偏激还是中平,行止过度还是得体。统治者也深知建功立业之难,不能算计到臣下言行的平和还是乖张。而江山一旦到手,则骄奢之气渐涨,繁文缛节日增,耳中喜入溢美之词,眼中喜映吉祥瑞事。腐败生成,恶气四溢,灭亡之势终不可挽回,“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不是说人可作镜,史可当鉴吗?人要学会从艰险处起步,于苦难中奋起,国家与民族更要在风雨飘摇中把定航向。除此,尚要永远铭记“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五十年前的一场争论

□巴图

整整五十年前,曾经有过一场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争论。这是一场涉及政界和学界双方的争论。学界的代表就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

或者,那场争论只是做个样子吧?梁思成先生认真了。不管怎样,争论毕竟煞有介事地开始了。主张拆除城墙者的理由是:城墙乃封建帝王的遗迹;阻碍交通,限制城市的发展;有墙砖的地皮可资利用等等。梁先生撰文一一予以分析驳斥,他建议开辟城市新区,把北京古城完整地保存下来,未被采纳。他退而求其次,希望能把城墙和城楼留给后人。

在梁先生的文集中,我找到了这段让人一咏三叹的文字:“这环绕北京的城墙……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总都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进而,对全长近四十公里的城墙的未来,梁先生幻想着成为有益于人民身心两健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环城立体公园”:“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放些圆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休息……古老的城墙正在等待负起新的任务,它很方便地在城的四面,等候着为人民服务,休息他们的疲惫筋骨,培养他们的优美情绪,以民族文物及自然景色来丰富他们的生活。”

然而,等候北京城墙的,是万劫不复的灾难。

梁先生任劳任怨地四处陈词、奔走呼号。这种真诚和固执,很让一些人反感、头痛。北京市的负责人谈话了:“谁要是再反对拆城墙,是党员就开除他的党籍!”争论之声戛然而止。梁先生的童话随着块块墙砖的剥落破碎了。也许梁先生至死都不明白,他面对的绝不是一次平等的讨论,而是一个巨大的专制机器和盛气凌人的长官意志。知识分子不过是一只花环,谁能喜欢带刺的花环呢?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梁先生还激动地对他的学生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闻者,无不为之动容。“戊戌变法”的策动者梁启超,决心让子女们远离政治。梁思成秉承父训,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研究为自己的终生选择。政权更迭除了在他优美文字中出现几处应景的点缀外,没有太多的波动。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背景下,在波澜壮阔摧枯拉朽的伟大事业中,他的理念,他的工作是陈旧、落后的。中国人民需要革命,但为什么不能给梁思成们一个适当的位置呢?

今天重提这次少为人知的争论已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北京已成为一个让大家不知身在何处的城市。但对于新生的共和国,这是一次不同凡响的开场锣鼓。

1972年,梁思成在孤苦冷寂中死去。几十年后,他的名字被逐渐恢复理性的中国人一再提起。梁先生有着深刻的建筑思想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如同一股清新的小溪,在经受了专制的挤迫后,正从荒山峻岭中汩汩涌出。

雕虫一得

□邢魁学A.且说学习

中国人极崇拜伟人。无论中国和外国的伟人,都依其言而苦修苦行。什么呢?如把政治运动叫学习。每次,都说提高了多少多少,于是成绩甚佳,皆大欢喜。四十余年,将这每次的提高累算起来,该与珠穆朗玛峰比肩了吧?然而现在细细看去,好像那高度仍贴于地面。

由此可知,以前的学习是怎样一回事了。

学习,自然还是该学的,但须不是奴化和驯化。离开了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学习”,都有奴化和驯化之嫌,因为其中加进了欺骗和恫吓。B.迷们一瞥

人生万象,世间百态,看久了,于是渐悟。

影迷、歌迷、球迷、舞迷或戏迷们,独得其乐,也为一生一味,不枉这人世一遭了。

财迷们觅钱,留于儿孙,好作个念想儿。虽则空空道人那句:“孝子儿孙谁见了”的警世之言,明彻得很,然而悟透者几人?数钱听声,也是一乐呢!

官迷虽然苟且营营,但“纱帽里面出万物”,那份苟且那份营营那份无人品,便也有了补偿,于是沉于物欲之乐,不止。你说已成“官冗”,然与官乐何涉?

书迷亦是迷,然而无乐,因为不当吃不当喝。可有位胡适先生说:“金钱不是生活的主要支撑物,有了良好的品格,高深的学问,便是很富有的人了。”

此话当真?

为那富有,愿从迷而进为痴!C.善恶

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我以为这是自慰。冥冥中无人司善恶的因报,全在人自己的制定,对恶的不报,便是对善的扼杀,自以为是善,而实则抑善了,于是世上恶行横恣!

是为妇人之仁而已!D.真话与事实

我们历来倡真话事实。但“真话”被印成铅字时,人们又都不信,缘何?事实求证。

真话和事实被极力倡求,是好事,然而也悲哀,因为还须一个“倡”字而后行,可见那二者的罕贵了。

言好心声,文好心言。当杂文被磨改成评论议论时,我们便与真话相去愈远了,就因为他仅仅是一些真话而招白眼。今后,我们可还提倡真话?

说“真话”

□王涂鸦

巴金给自己的一本随想录起了一个名字,叫《真话》。而且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多次撰文,说要讲真话。按巴老的概括,所谓讲真话,即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有人说,讲真话并不难,想什么说什么有什么说什么而已。其实不然,否则,老外安徒生怎么早在19世纪就通过他的童话《皇帝的新衣》来倡导讲真话呢?所以,就有人以戒讲真话作为自己的生活信条,这“戒”字,甚至都可以戒到自己老婆头上。不是有文章还说,为了保持家庭和睦,夫妻间讲一些假话都是必要的吗?再比如开会,讨论某某人的入党晋级职称等类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领导说什么大家也都跟着“人云亦云”,一人举手全体通过。果真没有意见吗?甚或连个建议都没有吗?底下一听,就全然不是这么回事了。

戒讲真话,不是说他真的没有真话,而是憋在肚里不敢说,怕打击、怕报复、怕给小鞋穿,怕领导不爱听。有时还有这样的情况,一人说了领导不爱听的真话,其余人明知是真话却依然群起而攻之,皆为了讨好领导。由此来看,讲真话,还得要从领导做起,率先讲真,从而垂范。

时下,讲真话者往往受到冷眼。一样的平头百姓倒无所谓,就怕领导们的冷眼。他眼一冷,讲真话者的心便也凉了。讲真话还有一个俗称,即说实话。能说实话者,一般都是老实人。有一句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即老实人吃亏。所以吃亏,其中还因为说了真话。

伪装着做人,固然不好受,可把真话讲出来,又要吃亏。如此这般,想想也真够烦人。巴老说,我们需要真话。然而,我们需要的又何止只是真话?

“商德”与市场管理

□荆竹

从事商业工作的同志应该具备从商的道德,姑且谓之曰“商德”吧。商业直接服务于社会,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因此,商德之优劣,直接反映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道德文化水准。

银川市场的“商德”如何,有赞扬也有批评,总的来说,群众对银川市场商业服务水准和服务态度,有个较好的评价。但好的方面不应该遮掩差的。就拿市场上的短斤少两来说,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制止。有的商贩卖鱼卖肉卖菜卖豆腐卖凉粉,甚至有卖了两斤半短了一斤秤的,笔者曾买过三斤二两凉粉,拿回来一秤是二斤三两。这种欺骗顾客的行为,早就引起不少人的反感和指责。少数国营商业,也时有短两现象的发生。这就是许多家庭主妇上街买菜不得不随身带上弹簧秤的缘故。另外有少数商贩,还有借机敲诈顾客的行为。像这样有损声誉的不良“商德”,应该引起注意。

我们从事的是社会主义商业,要讲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商业道德的优劣,主要还有赖于有关部门加强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出若干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有的城市,就对短斤少两的商贩采取了适当的制裁措施,并有专人监督实施,这个办法效果不错。我们银川市的商业及市场虽然有的也设有复秤台,但只是复秤时少了再让顾客拿去补上就是了,而对这种短斤少两的行为却不能给予制裁。最近,给汉民凭票供应的冷冻肉,顾客出了优质肉的价格,这种现象更是无人问管。我们的市场管理部门,似乎还需要在这些方面多想些办法。

“牛吃虎”的感想

□闵生裕

宁夏人爱玩一种扑克游戏——掀花花,又名“砍牛腿”。在这个游戏中“9”为虎,“12”为牛,游戏规则中牛可以吃虎。对此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从攻击性讲,食肉动物总是猛于食草动物,虎是兽中之王,而食草的牛凭什么吃虎?古人用九牛二虎形容人的勇气,大概九牛和二虎的力量相当,这似乎也符合常理。不久前我在广东卫视上看到这样一幕:人们把一头牛投入有两只老虎的围栏里,两只虎本能地向牛发起了进攻,一个时辰后,虽然牛受了伤,但两只老虎并未将它拿下,而是沮丧地在一旁呼呼喘气。是谁煞了山中之王的威风,难道虎的野性被人类的文明感化了吗?不,是人类的恶性阉割了兽王的本性。

老虎是在禁锢中丧失了野性,蜕化了它与生俱来的攻击性。想来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我们常说人类有着伟大的创造力,也应该承认,人类同样有着无与伦比的毁灭力,人类一边创造着所谓文明,一边践踏着自然和万物的本真。现在生命可以“克隆”,但自然和本真是“克隆”不出的。在文明的进程中,我们究竟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宗教的感化、道德的教化、政策的同化,这些共同交织了文明人类的“围栏”。作为社会化的人,他比老虎生活得更有序,除了行动之外,他还有高于一般动物的东西——思想。而且,我们也不能否认,似乎后者更重要些,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也正缘于此,人有时比老虎更容易驯服。所以历代治人者都是“劳心者”,而驯虎者大概只能算是劳力者。这就是治人与降虎的区别。人在竞争中努力适应环境,在强化着某种功能的同时也丧失着某些功能。至少可以肯定人的天性在蜕化。于是人们像笼中的老虎,在安逸中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对人思想的禁锢将意味着什么?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当属阉割。而阉割又有精神和肉体之分,如果肉体阉割丧失的仅是某种功能的话,那么,思想阉割则贻害更甚。在肉体上,司马迁和历代太监的经历相似,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思想没让阉割。围栏中的老虎变成了人类的玩物,在没有生存之虞的太平盛世里被人类观赏,其驯顺之状可掬,这就是比老虎更凶残的人类对野性的阉割。

挽救老虎的办法是放之山林。而挽救“围栏”中的人类呢?

名家的劣品

□吴淮生

不久前读到一个颇领风骚的作家的一篇散文,不禁大失所望。文章从甲国际问题谈到乙国际问题,两件事无论是时间、空间和事件本身都毫无联系。接着又写到诗人改行写电视剧剧本挣钱,作家下海,等等。既无章法,又乏逻辑,也看不出有多少浓郁的感情和深奥的哲理,全篇可以说杂乱无章,不知所云。最令人不解的是,用了一个和所写内容八竿子打不着的标题:《稻草人》。这就是先锋派吗?我看是伪先锋派,是名家的伪劣产品。倘换个陌生的署名是决然发表不出来的。

无独有偶,最近又看到一篇名家的散文,这篇是有了题旨和中心了。作者在文中写了一首诗,公开宣称他写的是七绝,诗的意境很一般,诗意也不浓,这些且不谈。它至少有两点和七绝相悖:第一,诗共四句,每一句中平仄均不符绝句的规定,句与句之间粘对失调;第二,本诗是二、四句叶韵,却分别是“能”和“同”,这两个字无论是现代汉语或古代汉语都不是一个韵,不能叶韵。所以,这首诗不是七绝,不能标明七绝。这种现象,于一般人尚可勉强马虎过去,于名家则不可。这也是一首名家的劣品。

著名作家大体上可分三种情况:一种人文学功底扎实,生活基础深厚,艺术技巧娴熟,创作态度严谨,因此,写下了传世之作。他们哪怕写一篇短文随笔,文辞也能经得起推敲。鲁迅、茅盾、巴金、老舍……莫不如此。

另一种人本无很深的文学素养,却颇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在时代的转折关头写出了好作品,从而一举成名,进入开一代文风的作家之列。他们成名后,深知底气不足,乃多方充实自己,辛勤研读,刻苦磨炼技艺,严肃地进行创作,因而艺术上不断进步,做到名实两符。

还有一类作家,起步时和上述第二种人情况相似,但在成名以后,便躺在“名”上,不思进取,再也难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却把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拿出来,以名卖文,浪费纸张,贻误读者,也有损于自己的名誉。这第三种情况自然不好,但是,知耻近乎勇,知不足而能改,便是好样儿的。但愿这类作家,从“名”上立起来,努力提高艺术造诣,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精心创作,再写出无愧于自己成名作的好作品来,真正做到盛名能符。如何?

人不是鸡

□陈琢如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位当年被打入另册的“右派分子”,他在提到当年受到不公正待遇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家鸡打得团团转,也不离家;野鸡你不打它,也不着家。”以此表达自己的不计前嫌和爱党爱国之心。这句话猛一听,似乎还有道理,但是细细一想,非也。

我记得最早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位有名的作家,20世纪50年代曾被誉为神通。1957年戴上了一顶荆冠。“帽子”被摘掉时,他感慨地说了这番话,因此被树为一种样板。当时笔者听了之后,就想写点感想,但是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还不解放,我不敢写杂文,因而只能作罢,事后也就淡忘了。看到现在还有人引用,便觉得有写一点的必要了。

我不知道人类豢养鸡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我想,世界上本没有家鸡,正像没有牛、马、羊、鸭、鹅一样,是人们把这些东西捉来,吃不了了,把它们喂养起来,久而久之,就成“家”的了。

家鸡的生活倚仗人类。它们靠人类帮它们繁殖(原来还用老母鸡孵蛋,现在也用不着了),然后又靠人工喂养。最后,它们的命运很惨,都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因为家鸡是靠人类喂养的,人类食用它们,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了。但是对待野生动物则不同,现在国家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一些珍禽异兽都在保护之列了。我查了一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我们所谓的野鸡,属松鸡科的就有7种,属雉科的有26种,共有33种之多。其中我们熟悉的有蓝马鸡、褐马鸡、锦鸡、绿孔雀、红腹角雉等等。这些野鸡如果人类伤害它们,便要负刑事责任。

再说,这些野鸡,都是人类的朋友。如果它们绝迹了,世界上就会少了多种物种,世界也就会因此而变得异常单调。这些野生动物不需要人类喂养,如果靠人类喂养,它们便成家鸡了,它们便失去了自己的一切,包括这个物种。因此,人类制定保护法,是非常必要的。所谓“家鸡打得团团转,也不离家”,意思是说,它们挨了整,毫无怨言,意愿自然是好的。但是仔细想想,就有失偏颇了。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其一,摆错了关系。把自己比作“家鸡”,不就把整人的人比作主人了?那么两者之间,既不是同志关系,也不是主仆关系而是人与其喂养的动物之间的关系了。《宪法》规定,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这下倒好,主人不当,奴仆也不当,却愿意当一种任人宰割的动物,这不是失去了自己的身份了?

其二,鼓励了整人。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就是做错了事能承认。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对过去反右扩大化作了反省,作了更正,这是件大好事。我想,为了今后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应该深刻地反省,找出原因来,这样才能杜绝将来悲剧重演。但是偏偏有些人挨了整,却总认为整的应该,是打家鸡,这不是肯定了整人是什么?这不是鼓励了整人是什么?

人不是鸡,人是人,这一点并不是谁都明白。或者说有的知道自己是人,但是不知道怎样来做人。作为自然人,《宪法》保障了他应有的权利。这个权利的得来,是很不容易的,是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既然这个权利来得如此不易,人们就应该倍加珍惜,切不可轻易放弃。

“小不忍”辩疑

□孙虎桥

我主观地揣度:古代人待人处事方面也许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要不然孔老夫子咋会在《论语·卫灵公》中大声疾呼“小不忍则乱大谋”呢?也正因为孔子能忍受饥饿,颜子能忍受贫困,闵子能忍受寒冷,他们才能在众多的不忍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成为贤人、圣人的。

相比之下,我以为有些现代人就很有点儿涵养功夫。买菜回家短斤少两,鞋穿几天底裂帮离,虽一时怫然作色,但很快以怕被人讥笑为“小气争嘴”或怕劳神费事,就进入“小忍”状态。更有甚者,见到有人以权谋私、化公为私、损公肥私,以及搞种种不正之风时,不是睁只眼闭只眼,就是避而远之,表现出高度的“涵养性”。

当然,“小忍”用之于处理民事纠纷,可以息事宁人,运用于军事行动,倒可以稳扎稳打。但如上述种种“小忍”,却有百害而无一利。它会使人磨圆棱角,削弱锐气,不但使舞弊者难以曝光,而且给他们制造了一个安全的外部环境,更不利于形成抵制歪风邪气、铲除不正之风的社会风气,这对党贯彻肃贪倡廉的方针、政策是有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忍”则可乱大谋。

如果大家胸怀大局,以党以国家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并从这个高度出发,对违反政策的人与事来个“众目所视、众手所指”,“小不忍”去据理力争,勇敢地去揭露,则群众性的监督作用无疑会明显增强,那么,改革大业也将会顺利得多。

放“虎”出笼

□张德泉

看到这样一幅构图并不复杂的漫画:在赛跑冠军身后有一只猛虎紧追不舍,冠军拼命往前跑……这是什么意思呢?细细揣摩,终于悟出了一点道理:虎乃百兽之王,一是跑得快,二是会吃人。倘若跟在冠军屁股后面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只蜗牛或老绵羊,那么,冠军未必属于他。如果笔者的这个理解没有大错,那就以此为立论的依据,借画喻今,引出一点不招人喜欢的议论。

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慢节奏,慢一拍还是慢两拍,那就说不清楚了。反正我们给人的印象是干劲不大磨劲大,疲软。这几年,听到过特区和东南沿海开放城市的人回来说,那边的人加快了生活节奏,“一杯茶水两张报,三根油条四泡尿”的现象不多见了。说得夸张一点,甚至连吵架的工夫也没有了。他们忙忙碌碌,有些人是要挤出时间赚钱,更多的人是生怕干得不好被“炒”了鱿鱼。如此看来,国人的慢和懒不是不能改变的,问题在于,看你身后是否有撵着你往前跑的“老虎”。

我们东邻日本,是个经济大国,厉害得很。日本的经济发展那样迅速,说到底,是靠日本国民的奋发图强。日本面积不大,资源贫乏,所以日本人有一种危机感,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不跑到别人国家前头去,就无法生存。这“危机感”“炒鱿鱼”,就是逼人奋进的“老虎”。我们应该有勇气承认,我们跑得没有人家快。据我国一个科研机构调查,目前我国人均创造的财富只有日本的二十七分之一,可怜兮兮。我们人多,但没有多创造财富,除了有科学技术不发达等因素外,和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总是慢吞吞、没有紧迫感、不讲效率不无关系。

人有惰性,也有潜能。如果缺乏主观能动性,作风上懒懒散散,不想竞争也不愿竞争,潜能就难以发挥出来,所以对精神不够振作而又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要借助“老虎”的力量,逼他跑得快一点。咱们银川虽已跨入全国100个大中城市之列,但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却排在170位之后。在如此严峻的形势面前,不少单位稀稀拉拉、松松垮垮的面貌依旧,工作迈不上新台阶。原因之一就是在我们这个地方,放出“炒鱿鱼”这样的大“老虎”倘说条件尚不成熟,似乎还说得过去,但把执行严格的工作纪律认真而不是敷衍地奖勤罚懒、按照德能勤绩进行优化组合等这样一些“小老虎”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服装大赛联想

□邢魁学

借了电视的荧屏,看服装大赛美不胜收。服装美,当然人也美,关键在人美。不信?那衣服倘若让我穿,大概谁也不肯多看的。模特儿的美,不仅是在肉体,关键在文化、在气质、在素养,在对美的理解,不然的话,天下美女多多,何以当模特儿者寥寥?所以模特儿要考取,便是此因。生活中,有不少“湖波送暖,唯我先知”的“天鹅”们,乃新潮服装的前驱,为了自身美,无意中他们便起了模特儿的功用。

芸芸众生,谁不爱美?于是便纷纷效仿,这才有“流行”“新潮”一说。然,在她们模仿之始,美便流失,因为这种重复和照搬中,没有自我,欠缺对美的理解,也没有创造,所以便流失。别人构成美的条件,于你不一定合适,而人们只注重外在的如衣物,却忽视了内在的如文化气质等,便悲从中来,别人的服饰总是美,而自己的总是不够美,于是常换常新,却仍然不美。这很使人苦恼,但无法解决,却使商人们高兴。于是新潮服装化妆品如浪涌,也走俏。怎样能更美?我以为不该忽略潇洒文雅气度,可这又模仿不来,因为气质这东西是“熏”出来的,并且须用书,而又非一日之功。美,其中文化素养占很大成分。美是什么呢?我以为是和谐统一均衡对称。如果不注意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只往脸上搽什么膏往身上套什么装,是达不到和谐统一均衡对称的,达不到,便没有美,想也是枉然。

古人说书能医愚,我说书可去俗,而愚和俗与美是无缘的。

有则化妆品广告开首一句话:“与他们并肩同行,最重要的是自信。”自信不是挺胸凸腹端架子,更不是拉长了脸。自信是什么呢?是对自己的相信,当然包括对美的理解和认识,这须得知识垫底。没有厚厚的底子,何来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脸上搽什么身上穿什么都难以气质好。气质差,你还想美么?东施效颦而已。我想,生活中没有人愿做东施,那么不妨读点书吧!去寻求自信吧!也就是说去寻求内在的美,这和武术练功一样,坐在梳妆台前那只是练外功,而读书则是内功。内功是练气,俗语“练功不练气,到老一场戏”,是有道理的。美是有层次的。当然也有不少女士以几件新潮衣或脸上的一层化妆品作为自信的基础,无可非议,这也是一个层次的美。我以为,在镜子里寻求到的美远比从书里得到的美层次低。所以,女士们不防在梳妆台前少坐会儿,去图书馆里多坐会儿,梳妆台上的瓶瓶罐罐少些,架上的书多点。女士们,你们将美得无与伦比!

话说脸皮

□海国新

很多人是看中脸皮的,“三思而后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恐让人戳背,丢了脸皮。做错了事,说错了话,挨了批评,脸皮马上红涨起来,自愧自咎。此之谓薄脸皮,属爱面子的人。也有人一味想占便宜,即使被人奚落、指骂,掴了耳光,仍毫无愧疚之色。此之谓厚脸皮,属爱钱不爱脸者。

如今还有一种脸皮,既要权势钱财,又要脸面光彩好看。此类人于大庭广众之中大讲原则、政策,标榜克己奉公,为人民服务,背地里却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拉帮结派、庇佑亲朋,干出许多对不起老百姓的亏心事。对此,不妨称之为“鬼脸皮”。

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兵围垓下,四面楚歌,自感大势已去,逃至乌江,悲叹“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假如他学一学两千年后今天的某些人,明明在蝇营狗苟,大搞不正之风,却高谈如何廉洁;明明官僚主义严重,使人民事业受损,却硬说自己是为群众办事的“父母官”……项羽如果也这样厚着脸皮,只谈建西楚、渡漳水、钜鹿大破秦军的功绩,避而不谈兵败垓下之事,人们也许还会对他敬重、崇拜。然而,项羽毕竟是个堂堂正正的人,要脸皮的硬汉子,败了就是败了,绝不打肿脸充胖子,自欺欺人。

时下,决策失误,事业遭损,以权谋私,伤害百姓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人和事屡见不鲜,偏偏却很少看见为了脸面,甘愿辞职、受罚或治罪的堂堂正正的硬汉。脸皮似乎分文不值了。

不过,脸皮总是给人看的,它的价格就存在于人们的目光之中,都一目了然地装在众人心中。不管是薄脸皮、厚脸皮,还是装腔作势的“鬼脸皮”,都是如此。于是,脸皮的要与不要,光彩与否,不在于地位的显赫和名字的响亮,而在于到底做了些什么,是不是对得起他人,对得起老百姓。

谁笑谁?

□阿德

前不久,笔者写的《“大度”辩》刊出后,友人给我出难题,说我的文章只做了一半,问我为何不把对联下句“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也写出来。为了给读者有个交代,于是写下这篇惹人讨厌的《谁笑谁》。

世上是否有可笑之事,可笑之人?应该说是有的。然而,以此写成文字就难了,因为这几年“可笑”的概念变得非常模糊,使这个本来很容易说清楚的问题变得说不清楚了。对同一件事,你可以笑他,他何尝不可以笑你?比如市场上“黑牛”,生拉硬拽顾客的滑稽表演,够可笑吧,可是呢,在“黑牛”看来,可笑的倒是那些多掏了钞票还自以为买到了便宜货的糊涂爷。还有更使人心寒的,是生活中常把可笑与不可笑的事完全颠倒过来。不占不贪,公事公办被人笑为“老正统”;不吹不拍,不去投机钻营被人笑为“没本事”;说真话,道实情被人笑为“不识时务”;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被人笑为“犟板筋”;不把心思放在吃喝穿戴上,被人笑为“活得可怜”……多么遗憾呀,不该笑的在笑,该笑的却笑不出来,这类不该发生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人们纳闷,真善美为啥不美?假丑恶为啥不丑?这里头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是一些热爱什么、追求什么的心理趋向出了偏差,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万万不可等闲视之,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心理失重将使人们偏离共同的思想行为规范,影响民族的进步。我们如能在什么是可笑,什么是不可笑方面取得共识,我们的民族就会更有希望。

最好“今不为例”

□马展

常看见、听到这样的常例:发现违纪违法行为时,某位上级或检察人员说一句“下不为例”,但到了下次或下次的下次,旧例重演,而且愈演愈烈。

本来,“下不为例”是只通融这一次。为什么总有“下一次”呢?一是非分者尝到甜头,意犹未尽,不甘心到此为止;二是上级或监督人员或碍于情面,或自己染指得利,刹不正之风不狠。“这一次”开了绿灯,不守法纪的人安全通过,他们便有了“经验”和“胆识”,而他们的同党同类有了此例作为借口和依据,便也跟着违背“交通规则”。“交通警”因为立下了一个“下不为例”,似乎还在那里维护交通秩序,于是心安而理得。凡此种种,怎能不酿出“车祸”?怎能不“车祸”频频?“下次复下次,下次何其多?”要想有效地制止违法乱纪,最好是“今不为例”。发现破坏正确准则的做法,这一次就不放过去,能挽回损失的,立即采取补救措施,而不是撒手不管。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坚决处理决策者、经办者,让他们尝一尝厉害,使本人和旁人不敢再以此为例。

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今不为例”的榜样。周恩来同志的住处,发潮发暗,家具陈旧。但他不准动用公款改善居住条件。管理人员趁他外出,搞了个“旧貌换新颜”。周恩来同志回来后,断然拒绝为他作的安排,不在家里居住。在经办人员作了严肃的自我批评,把一切能取下来搬出去的新增物品退回公家之后,他才回家。曾经有一位老同志劝他说:“已经这样了,以后注意就行了。”总理回答:“不能以后,一讲以后就止不住了。”

我们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都应当学习周恩来同志,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注意从自己“这一次”开始,抵制错误和歪风邪气,不要推到“下一次”。

少一些“马后炮”

□绪义“马后炮”是象棋中的一种弈法。但这里说的“马后炮”,是泛指“亡羊补牢”诸类事情而言。如今,这类事情太多,造成的损失也太大了。

就拿“教授卖煎饼”一事来说,本来是个常识问题,连小学生恐怕也懂得这是“用”非所学,浪费人才,可就不见有关部门出来纠正。直到后果日趋严重,最近才看到国家教委明文“答疑”——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即使兼职也要结合本人知识专长,并须经学校领导批准。

又如多年来沸沸扬扬的“选美”活动,其脱离国情、劳民伤财及“挑选”中有损女性尊严等弊端显而易见,因而不但引起广大群众的反感,也遭到一些大学女学生的坚决抵制,直到这个时候,有关部门才公开表态——“不支持,不赞成,不组织,不参与”!

再如私人办学,如果作为国家办学的一种补充,为国分忧,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人把教育当作“商品”,超高收费,大辟“财源”,一个中小学生,每年收费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他们置义务教育国策于不顾,反正“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由于各界反映强烈,最近教育主管部门才出面干预,禁止一切学校乱收费、超高收费。

这些姗姗来迟的举措,都可说是“马后炮”。尽管“马后炮”比“不放炮”好,但也造成了原本可以避免或减轻的损失,难免有“亡羊补牢”之憾。“马后炮”难免,但终归越少越好!

从“窝里斗”到“窝里和”

□穆图

曾有“窝里斗”一说,指领导班子内钩心斗角,闹不团结,发生内耗,这对工作和事业极为有害,应当反对。但眼下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出现了一种“窝里和”的不良现象,彼此之间你好我好大家好,对过分的不合理要求,同情大于教育,对错误言行,迁就多于抵制,不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原则换取所谓的“团结”。这种“窝里和”现象,同样有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应当切实加以纠正。

领导班子内要讲团结,不能搞“窝里斗”。然而,有的部门、单位领导消极接受这种教训,热衷于不讲原则讲人情的一团和气,这就值得警觉了。有的领导甚至认为维护这样的“窝里和”局面,才是对干部爱护。这不禁使人想起来古代的一则故事,尹绰和赦厥是赵简子手下的两个大臣。有一次,赵简子说:“赦厥是很爱护我的,他从来不肯当面指出我的缺点。尹绰却不是这样,总是在许多人面前批评我!”尹绰在旁边听了,心里不服,便说:“这话不对,赦厥因为爱上了你的丑恶,所以看不到你的过错。我处处留心你的过错,提出来请你改正,但决不爱护你的丑恶!”这则故事发人深省。在领导班子内,批评某个人尤其是“一把手”的缺点、错误,有助于其改正缺点、纠正错误、避免失误,提高素质,廉政勤政,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友谊和支持,确是对同志对领导的真正爱护。倘若明知不对,也不说不批评,爱护一个人的缺点、错误,那就会纵容、主张其身上的小毛病变成大毛病,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最终会害了他,给我们的工作和事业造成不应有的危害。所以,爱护干部爱护领导,不应放弃原则性。

谁来给农民做主

□闵生裕

最近,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河北晋州市刘庄村干部吃喝败家的丑行予以曝光,刘庄村民每开一家饭馆最终都难逃被吃垮的命运。有的饭馆被吃垮后,老板仅有一把几万元的欠条,有的甚至被吃得家破人亡。更富戏剧性的是曾吃垮两家饭馆的前任村支部书记卸任后也开了饭馆,最后他也尝到了被“吃”“倒灶”的滋味。而现任村干部还不加商量地卖掉农民视为命根子的土地,以解窘迫。村民们怨声载道、民愤迭起。

村干部虽说是无品之官,但他是村民的当家人,刘庄的村干部换来换去,馋嘴下了馋嘴上,瘪三走了,来的是瘪四。村民的当家人一个个都成了败家子,难道刘庄真的无人为村民当家了吗?非也,刘庄的村干部根本就未经选举,是上面指定的。他们就不是村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要说党的农村政策,实属一本真经,但歪嘴一念,调变了,味也变了。

在一般人眼里,村干部实在算不上是什么官,也正是因为这个,在对村干部的任用上,许多乡镇领导对此不够重视,不够严肃,而最终深受其害的是农民。有些村干部因为没品没级加上没文化,于是也就没了原则性没了责任感。他们无视党的政策,甚至称霸一方,成为无法无天的“土霸王”。电视连续剧《河湾湾,路弯弯》里的那个村长借手中的权力玩弄妇女,还很堂皇地美其名曰“研究研究”。类似的情况其实并非偶然,只不过是程度轻重而已,刘庄有,张庄李庄也难说。

我们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应尽可能去保护农民的利益,那么,我们让谁来给农民当家呢?这个当家的必须是由农民选举的能代表农民利益的人,而不是鱼肉乡里的恶棍。

话说“三碗不过冈”

□朱正安《水浒传》里有一段妇孺皆知的故事,武松过景阳冈途中,在一店里歇脚,要了酒肉吃喝,喝了三碗“透瓶香”,店家再不为他续喝,并指着“三碗不过冈”的招旗,讲出了山上有虎的原委。武松不依,硬是喝了十五碗,然后过冈,便引出了武松打虎这段脍炙人口的故事。过去我曾暗自提出过质疑,既然明知山上有虎伤人,这店家又为何开了酒肆让人喝酒却还要挑出“三碗不过冈”的招旗来吓唬人呢?这不是十分矛盾的吗?无意间在抽烟时瞥见了烟盒上标明的“吸烟有害健康”字样,才算恍然大悟。景阳冈的店家也是为利益所驱动,才下此招数的,否则人命关天,县政府定会找他的不是,这里有空子可钻。我专门查阅了这一段故事中武松在冈下读到的《阳谷县示》,文中只是要求过往客商人等只能结伴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并未言及让不让喝酒。

从“三碗不过冈”联想到前后左右发生的许多离离奇奇的事情——一面是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公路“三乱”,一面是处处设卡要钱;一面是中央把环保列入了基本国策并投入了大量治理环境的资金,一面却有不少环保部门却只是罚款而不管治理,还有把环保罚款做了奖金搞了福利乃至中饱私囊的;一面倡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21世纪有用人才,一面是学生书包越来越重,各种特色班、重点班越办越多,高考的题目出得也越来越深越怪;一面在说任人唯贤,一面在搞卖官鬻爵;一面在搞“三下乡”,一面在走穴挣钱;一面在提倡实事求是,一面在闹“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闹剧……这里面有没有“三碗不过冈”的味儿?

其实,“三碗不过冈”不只是个利益驱动的问题,更重要的确乎是个传统问题——传统的治理方法,传统的思维模式,说穿了,是一种民族的劣根性。如是,立法不严谨,执行不严肃,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干什么都掺假走样。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出了“三严”,是否就是针对这种劣根性的?若是,我们真该治治这种“三碗不过冈”现象了。

电视肥皂剧

□邢魁学

讲求深刻你就不能看肥皂剧,那是模拟人生,然而不到家,缺乏生活。生活是什么?是你的感受。编导没感受,或许感受不是你这一类人的层面,但他要演绎诠释你这个层面的生活,所以透着拙劣。精明的思维害了你,面对肥皂剧,你得不到快乐,只有诅咒和怨恨了。但时光得打发,于是打麻将,那是一个你可以决定和操作的局面。

肥皂剧与你无关,别人决定和操作好了的东西,看不看就是它了,硬塞,仿佛强奸,不理会你的感受。但你是人,只有逃了,逃是败的行为,于是败走方城。看电视肥皂剧,你先是蠢头蠢脑,把愚蠢变成味精,那就吊足了你的胃口,可以对着电视机生吞活剥地咽了。蠢的要点是你没有生活,以前的生活统统忘了,不会归纳总结提高,所以也就不会用你的臭生活去印证肥皂剧里的生活。这么一说,你准不受用,别动火,我说的你不是你,是我,用第二人称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如此而已。虽然生活像石头,沉重而坚硬,但你太爱泡沫,并被它的五光十色所惑,于是钟情肥皂,咯吱咯吱一搓,哎呀一大堆。肥皂剧正中你的下怀,编导用了现代手段,你等着滋润就是了。20世纪就是个大肥皂,人生如皂,五光十色让你晕了一辈子,其实你自己就是其中的一集。你有生活感受,但你的思维还如同孩子,太纯洁。从哲学的角度说去,纯洁就是愚昧,很多人如此。所以生活经历七零八落串不成线,连不成片,一派荒芜,只好由编导策马奔驰,践踏得一片狼藉。

相信是美德,但先要弱智,电视编导最喜欢有美德的人,你不轻信,你就没有生活的味精。守着电视机你不换频道,生活中你也不换频道,得,生活频道的线一断,你就饿饭吧!幸好你爱看肥皂剧,如同孩子听童话,总算是个事儿。人都相信自己是聪明的,仿佛按财力购买商品,于是按智力选择电视节目。寄托希望,满怀幻想,自己做不到,就看电视里的人做吧。学肥皂剧中人的化妆,当然还有装扮,把剧中人物想成自己的另一半,于是崇拜。一说那演员来了,正吃饭的就放下了碗,见了爹妈,却仿佛见了老奴仆。

那些很俗的肥皂剧就是给那些很俗的人看,津津有味。这世上有谁不俗呢?现身荧屏,便自诩艺术家了,点起银子来,比你这个俗人还过三分。真理呀学术呀,俗人不喜欢,就像不喜欢苍蝇蚊子,来了就赶走,赶不开就躲开。遥控器真好,随便按,真理和学术被荧光屏罩着,一点办法也没有。很俗的肥皂剧,招泪惹笑,有滋有味,忘掉俗世的俗事,当然还有腐败臭气。俗能救人,亦能渡人,通往极乐。

智慧之人,少聪明,似笨拙,这合了古人的大智若愚之说。聪明是皮相,智慧是骨相,于是从骨子里轻蔑肥皂剧,为真理学术而诅咒电视这个现代魔物,其实呢,是自寻烦恼。有个作家写了个小说,叫《烦恼就是智慧》,为真理学术而有烦恼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他们没有快乐。快乐需要大脑的思维空间,而空间被烦恼所占据,于是他们早早夭折,太累了。这不好,但没办法,上帝造人不能叫你都智慧,当然也不能都俗愚。大多数人很俗,于是大多数人快乐。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你注目的就是那些很俗的节目,俗得你喷饭弯腰,捶胸跺足的乐,然后抹眼泪。高雅的维也纳音乐会,听的人少,也有快乐喜悦,默默地。那是给有烦恼的人预备的。俗人只喜欢笑话,很浅薄的笑话,不失幽默。有些像咸菜,但有味,下饭。下饭就身体好,民以食为天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