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发展辅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18:27:34

点击下载

作者:宋来新、商云龙 主编 付国柱、周霞 副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学业发展辅导

大学生学业发展辅导试读:

前言

大学生学业发展辅导是以学生个体或群体为对象,对学生开展以完成学业、提升能力为导向的辅导工作,也是新时期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有大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学业发展辅导存在迫切需求,在入学适应、学业规划、学习技能、学习心态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待解决。这其中,有部分是个性化的状态,但很多都有明显的普遍规律和典型特征。当前,在理论推动和辅导体系梳理方面,国内一些高校已开始启动科学研究并付诸实践,也推出了一些面向学生的课程。基于现实需求以及北京化工大学近年来在学业发展辅导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从提升学生大学学习适应能力、学业规划能力、综合学习技能和端正学习态度等角度入手编写了本书。本书适合于大学生阅读,以提升个人综合学习能力,也可作为学校学业发展辅导相关课程的教材。

本书以大学生学业发展辅导的相关理论探究为导引,以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学业发展辅导实践和课程为基础,同时结合咨询辅导和课程讲授中的学生和同行的评价反馈与意见建议,综合相关辅导案例编写而成。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大力推进学生学业辅导工作,成立校院两级学业发展辅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获评首批北京高校学业辅导示范中心建设高校。学校搭建学业咨询服务、学业课程指导和学业活动教育的一体化综合性平台,通过专业化的指导和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与困难,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此外,中心还聘请校内外多名专家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担任咨询师,组建以奖学金获得学生为主体的“朋辈导师”队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学业压力应对、学习方法指导、出国留学咨询、知识难点答疑六大项咨询服务。目前,北京化工大学已建成全方位的学业辅导课程体系,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搭建了学业咨询、学业活动和课外科技竞赛三大平台,在学生学业发展辅导方面做出了扎实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一手资料。学校开设24学时的大学生学业发展辅导课程,课程体系、授课资料及案例完整,课程内容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授课效果良好。

编写本书旨在指导大学生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并为高校开展学业发展辅导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南,并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业、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能力、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养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书的具体写作目的如下:

一是为学生提供在专业学习与规划方面的有效指导。大学生在未进入大学前就已选定专业,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对自己的个性、爱好和专长等也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有部分学生往往简单地根据社会热点选择大学所学专业,但对于专业状况、自身兴趣、发展方向等都缺乏准备和思考。有调查显示,仅有29.5%的人表示满意自己当年的高考专业志愿,41.0%的人表示一般,还有29.5%的人表示不满意。因此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学习适应与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从心理上准备好大学学习过程,并逐步做到“知专业、爱专业”,进而实现学习上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方法掌握的有效指导。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需要适应新环境,适应从有严格学习规划与要求的环境到完全自主自由选择安排的环境,大多数学生对大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重视不足,如常表现出不重视基础课程学习、学习方法僵化等问题,但这些状况是否改善与整个大学阶段学习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时间相对于中学更灵活,属于个体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这样的情况使学生容易在适应阶段的迷茫中耽误入学初期的学习,从而影响今后的学习提升。大学阶段的课程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高中阶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都需做出相应的调整,自我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方面也亟待养成,但很多同学对此并未引起重视,或有所重视但却未找到合适的方法。学业发展辅导旨在帮助学生入校后迅速适应自由性较强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及时认清兴趣和能力之所在,解决专业学习和课程选择中的迷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通用性学习能力。

三是为学生工作者开展深度辅导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对大学生开展深度辅导是当前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要想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就要寻找突破点,打破与学生的交流瓶颈,大大提升深度辅导的效率,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互动平台。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学业方面最易出现问题,也是最难指导的部分。本书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从系统化、实用性的角度,为学生工作者提供了相关指导和参考。

四是为高校培养“人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人才提供路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业发展辅导让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开发自我,通过思维培养、记忆训练、广泛阅读等途径掌握学科规律和学习技巧,进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掌握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等方法,提升时间把控能力以及对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知识理解、融会贯通、提炼、升华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接受知识,还能发展技能,促进“人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本书综合了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学业发展辅导课程的全部内容,结合学业发展辅导领域相关的理论成果和实际工作案例,将课程改进与完善过程中受到的学生反馈、专业教师指导等转化为宝贵的经验,使本书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时效性。本书的特点如下。(1)学业发展辅导课程体系框架合理,内容全面

本书按照大学生学业发展辅导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除绪论及结束语部分外,主体共分为三个模块:①大学自我认知;②学习能力提升;③学业情绪管理。三个模块下又可分为12个章节,分别是:学习时代来临、大学角色适应、学业生涯规划、开卷有益、做好笔记、时间管理、思维培养、记忆提升、学习资源利用、情绪调节、压力管理、自我励志。(2)本书以方法介绍为主,注重结合案例

大学生学业发展辅导是鼓励学生勤思多做的课程,本书紧紧抓住这个特点,立足课程指导的理论基础、技巧指南与学业发展辅导中心日常学业咨询的诸多实用性案例,分析讨论,以引起学生对自身学业发展规划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认识。(3)本书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受众学生广泛。

编写本书不仅是为了配合大学生学业发展辅导课程,也为高校建立系统化学业发展辅导模式提供经验。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大学生的新生入学辅导、学业身份转变、学习习惯养成均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书不仅适用于新入学的大学生,也适用于高校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等群体。(4)本书的编写形式也有所创新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笔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大学生学业发展辅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有机地结合。体例格式上坚持每一章开篇以图片的形式展示本章知识框架,并通过目标和关键点使阅读者对章节内容有大体的了解,以便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本章内容与核心,章末还设置实操内容以检验辅导成果。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吴星、郑艳阳、弥志伟、王陶冶、徐宏洲、梁燕亮、董华、王宇明、王丹、徐娜、孙学霏、李国正、唐学文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8年10月第1章 学习时代来临导语

高中的时候老师总说“到了大学就解放了”,可是真正的大学学习是怎样的呢?

大学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我们还应该学习什么呢?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这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本章的知识框架如图1-1所示。图1-1 本章的知识框架

本章的学习目标:(1)了解当下新时代的学习的六大变化;(2)了解学习时代的三种主要学习类型;(3)基于“互联网+”的碎片化学习方式;(4)构建终生学习的学习理念。

本章学习的关键点:(1)明白学习时代三种主要学习类型的学习情境、学习特征、关键词和适用范围等区别;(2)碎片化学习方式的利弊和应对措施。1.1 学习时代的六大变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建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目标。而作为大学生,“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也是人类认识和改变世界的主要实践活动,在以知识经济为基本特征的当代,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学习的内涵、动机和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内容的改变,由单一到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核心就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且人才的需求量巨大。而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基础宽厚,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国际竞争力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在读大学期间不再是单纯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更多地去跨学科学习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科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新时代需要学习的内容已由单一型的学习逐渐转变为复合型的学习。(2)学习动力的改变,由被动到主动

古人曾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说的是农业时代的百姓是通过读书进入官僚阶层来改变自己生活的,后人又鼓励通过学习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来养活自己和家庭,学习的动力是被动的,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具有太多的利益因素,即使在当下的应试教育的体系下,学生学习也是为了高考取得好成绩,上一所好大学,而上了大学之后又容易因为缺乏远大目标而感到迷茫。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渐渐得到满足,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发展金字塔,人们渐渐意识到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基本的生存,而是个人的发展,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由之前的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主动去获取自己感兴趣、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提升自我的技能。(3)学习主体的不同,由个人到集体

在以前,学习基本都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出于一个人的生存目的或者个人爱好,但是在当下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下,很多竞争和发展是依靠团队的力量,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成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一方面在组织中集体学习,大家目标相同,个人的学习效率能提高,另一方面,个人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互相弥补能打造最强团队,提高整体的竞争力,所以新时代学习,学习主体也悄悄地发生着改变。(4)学习重点的不同,由重“学”到重“习”

平常所说的狭义的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学习,也就是在各类学校环境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进行,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广义上的学习是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变化。这里所说的“学”和“习”是分开的,也就是说之前主要重视“学”的过程,即知识和经验获取的过程,而所谓的“习”指的是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即学习时代更加注重理论学习和践行知识之间的互动,重视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5)学习周期的不同,由阶段到终身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知识爆炸”,就是知识量在短时间内发生急需增加的现象,二是因为知识更新较快,出现的“知识老化周期”变短现象。基于这种情况,无论当代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多么的现代化,都会逐渐过时,而且未来面临的挑战也是不同的,所以只有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知识来充实自我才能适合新的形势变化。(6)学习渠道的不同,由单一学校教学到复合多渠道多途径

过去所说的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实现。学校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但是随着终身学习的提出,一个人接受的学校教育只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学习阶段,大部分学习还是来源于社会和生活。同时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信息化、科学化和全球化的学习时代,“互联网+”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在校教育、碎片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案越来越得到推广,新的学习时代,学习的渠道不是局限于学校教学,而是逐步发展成为线上线下社会机构等多渠道多途径获取知识和技术技能。1.2 学习时代的三种主要类型

笔者将学习时代的大学生学习方式主要分为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三种类型。1.2.1 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

所谓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是指学生在高校期间以所学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的系统性的学习,包括其学科方向的基础学科、专业学科,任课老师有计划、系统地讲授。学习的情景一般是学校教育、网络教育或者是社会机构教育,学习的特征是:①分学科和专业,按照课程知识体系有计划地进行;②有明确的计划和考核体系;③以教为主,学习者是被动的。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一般适合学习硬知识,其知识结构一般为金字塔型或者是静态的。

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一般讲授的是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其学术理念、方法、规范和逻辑等,学科内部一般由总论、各章节等构成线性或者树状结构,学科外部由基础学科、专业学科、前沿领域等构成金字塔式的结构。一般以显性知识为主,但也包含专业领域的部分隐性知识,随着隐性知识的不断增多,会逐步向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转变和过渡。其优势是知识点比较明晰、条理清楚、易于测评学习的水平,劣势是所学的知识需要经过内化和迁移才能发挥实际作用。

在以学科为导向的系统学习中,随着科技进步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学科交叉”,亦由学科的有机综合逐步成为当代科学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主流。多学科交叉融合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支柱,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因素,是一流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题。学科交叉、思维交叉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利用多学科之间相关性、相融性、互补性,使学科之间知识对流、理论互鉴、模式组合、方法碰撞,在多学科之间自然地耦合互动和多向交流中,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学科的繁荣,提高知识创新的速度和密度。所谓交叉学科,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融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综合理论或者为了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而将不同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一般的交叉学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本专业的交叉,也就是在大学科的背景下,细分的专业学科的交叉,比如数学专业中的代数和几何专业的交叉可谓是解析几何学等;二是跨专业的交叉,比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可谓是教育心理学,生物与化学的交叉可谓是生物化学。本专业的交叉和跨专业的交叉比较常见,还有一些比如相邻学科交叉的邻近交叉、不相邻学科交叉的远距交叉等。1.2.2 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

所谓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是指新建构主义所主张的,以一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为中心的,俗称“零存整取式”的学习策略。学习情境一般是自发性学习、创客式学习,学习特征是:①根据兴趣和需要,围绕某个主题、中心或者技能进行的学习;②一般没有详细的计划;③以学为主,学习者占有主动权。适用的范围一般是部分的硬知识、软知识。其知识结构为网状式学习结构或者是动态的。

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一般是学习者围绕个人兴趣、需要以建立信仰、爱好、知识、技能、经验或者概念等为出发点进行学习,学习的结构是以个人兴趣爱好、各种需要为中心构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网状式结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重,但是以隐性知识构成整个系统的核心,将显性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其优势是所学习的知识深刻、实用性强,也能和学习者个人的特点联系起来,劣势是知识点不够明晰,难以测评其学习的水平,只能在具体的情境下才能发挥作用。

在新的学习时代,要想成为一个有自主导向的学习者,就需要培养自己具有以下几个能力:①有学习的倾向,能把握住学习机会,愿意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各种技能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享受学习的乐趣,具有创造力;②对学习有一定的计划,对自我知识体系的认知让自己能够辨别自己什么时候“学什么”以及“如何去学”,并且有意志按照计划进行系统学习;③有整合资源和环境的能力。以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一般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需要和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学习,很好地整合环境和资源,将杂乱无章的知识片段整合为自己有用的知识地图,也可以通过与他人沟通,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1.2.3 碎片化学习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式以及组织形式、陈述表达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读者所接受的信息被切分成为碎片化的内容和资源,而且在网络上的社交媒体中快速传播,如何从信息爆炸中快速定位、理解和吸收所需的知识,如何在碎片化的时间和碎片化的阅读中提取自身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有效补充和构建自我知识体系,是当代碎片化学习者必备的技能。(1)碎片化学习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所谓碎片化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媒体进行的非正式的学习。学习情境一般是日常碎片化时间里的非正式学习。其特征是:①无明确的学科和主题,带有很大程度上的随意性;②无明确的计划和方向,一般只起拓展知识面的作用;③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被动有时主动。适应的范围一般是简单的知识或者软知识。其知识的结构一般是碎片式的结构或者是动态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一方面网络信息的来源渠道多元而便捷,信息的内容多样而零散,导致学习者学习的角度更为分散化;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节奏快和爆炸式的信息量之间的矛盾也在悄悄改变着人们学习和阅读的方式,可以说人们是被迫地进入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浪潮中;另一方面是新媒体平台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最后是社会大量提倡的“微视频”“微课堂”等措施也为人们碎片化学习提供了优质的资源。总而言之,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导致当代人们越来越钟情于这种便捷的碎片化学习。(2)碎片化学习的三个特点

通过平常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发现碎片化学习可以理解为我们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利用媒体或者社交平台或者APP等载体,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需求获取相关的知识或者信息,并进行学习。它与一般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本章前两节讲述的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和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相比,有以下几点特点。

① 知识获取缺乏框架化的顶层设计,而且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演变。因为碎片化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所以学习者不会像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或者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一样有一个框架的顶层设计,而且碎片化学习中的知识一般都是知识片段,而且是把传统的知识体系进行切割,很容易使之前成体系的知识结构分崩离析,网络的平台只是选取出短期有用的知识片段将其散落在网络中,并以不同的媒介形式散布出来,不同的媒介不同的事件对于选取出的知识片段也有不同的立场和解读,这对于学习者来说,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结果。

当下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交平台越来越多,日常比较常见的是微信、微博等,它们具有自己独有的传播机制,可以有效、快速、大范围地推进这些碎片化知识在大众群体中流通传播和创新。由于社交网络的发达,各个学习者对接触的碎片化知识都会进行二次编辑和加工,使得碎片化的知识会不断更新,导致其在短时间内发展演变。

② 知识的“噪声”较大。由于社交平台和网络的发达导致碎片化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演变的过程变得便捷,且因为所有接触碎片化知识的学习者都可以对其加以编辑和加工和自我认知,导致其传播更加多元,这一方面是好事,因为便于不同知识的融合和汇聚,便于知识的演变;可是一方面也是坏事,因为没有经过检验的知识有可能是信息噪声,甚至出现知识的矫误,这就需要碎片化知识学习者在碎片化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从杂乱无章的碎片化知识中剔选出正确且对自己知识体系有用的信息。

③ 学习的平台和媒介相对较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变得越来越热门,而正是由于移动终端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碎片化学习者可以在不同情境下利用各种数字化的终端学习硬件来学习,极大地降低了学习者对于学习环境和学习设备等软件的要求,同时由于碎片化知识的信息载体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甚至还可以利用游戏作为碎片化知识的承载形式,最近常见的是一些手机APP,像“喜马拉雅FM”“得到”等都是音频、视频和文本相结合的碎片化学习的APP,这种多样化的形式可以同时满足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和动觉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的需求。(3)碎片化学习的问题及其对策

通过上面的介绍和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的体会会发现:与以往常见的学习方式相比,碎片化学习方式减少了学习者、知识承载平台和学习内容上的束缚,使得学习者获得知识更加便捷也具有个性化;但是与之伴随而来的是,正由于碎片化学习的便捷性和多元性,却导致学习者容易知识信息超负荷,在碎片化的学习过程中,对信息整体难以形成正确且成体系的知识认知体系。而根据构建学习理论,所谓学习就是指对信息知识等构件进行加工的过程,但是由于碎片化知识自身的特点,碎片化学习的弊端是学习只能停留在浅层,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学习者不能通过碎片化的时间来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内部逻辑联系,也不能建立或者和自身原有的知识框架进行有效联系,这就需要学习者在利用碎片化学习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要学会对碎片化知识进行收集、整理、组织、交流、共享和创新等能力,也就是在碎片化学习的过程中,能将碎片化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框架体系进行有效的联系和补充,借助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的能力和方法来有效地管理、吸收知识碎片,这也是碎片化学习对个人知识管理的需求。下面我们就从基于碎片化学习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势、挑战和如何进行三个方面来分析。

① 基于碎片化学习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势。一提到碎片化学习,人们首先想到是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所以其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势也必然体现在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参与和云端化技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参加,因为现在学习者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对知识进行传播,由于社交平台基本实现实名制认证,对用户的专业身份进行认证,这就让学习者可以快速找到某一领域知名的学者进行有效学习和沟通,这样才能大大降低了个人知识管理的成本;由于社交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互动性强、参与感明显的特点,使学习者更加积极参与到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互动的过程更有助于学习者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地表达出来,更有利于个人知识管理的获取、分享、加工和应用,实现高品质的个人知识管理;由于社交网络平台本身网络化的特点,又加强了学习者个体和组织之间的联系,使得学习者个人知识体系能很好地和团队组织知识体系有效连接、有效衔接。二是云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便捷性。根据2014年12月29日发布的《2014年中国个人云存储行业及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的个人云存储用户已经达到四亿人,各大公司都退出云服务的平台,2015年年底云存储用户达到4.5亿。云端化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知识管理的成本,能有效地满足当今社会学习者需要移动灵活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和学习方式的需求,所以近几年云服务、云端化学习已经是学习者离不开的学习习惯,是一个新的消费习惯。

② 在碎片化学习的大环境下,学习者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挑战。一是碎片化的知识片段导致学习者难以建立独立的知识体系。一般碎片化学习的过程,学习者会在短时间浏览知识片段,也就是所谓的“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而不能像系统学习那样从整体上对知识框架进行把握,这就容易使得知识碎片只能短期存在于学习者的脑海中,而未能进行有效地提取归纳合并到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加上网络噪声容易使学习者被某些群体思潮所左右而偏离正确方向,不能经过自身的深刻思考形成自我独立的知识观和见解。二是碎片化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注意力容易涣散。因为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的来源多样,学习者面对大量的信息时,目不暇接,一般都会被有意思的题目所吸引,也就是往往喜欢阅读一些“标题党”的标题,一味地去寻找新鲜的内容而不能深层次阅读,渐渐地养成浅层次阅读的学习习惯,对循序渐进的系统深层次学习产生排斥,不能静下心来注意力集中地进行思考和学习。三是记忆障碍。根据认知图式理论的定义,学习过程指的是在原有的认知图式的基础上,对所学的新鲜知识进行同化和归纳,而碎片化学习中的知识碎片没有知识体系和框架,导致其与学习者本身的知识体系进行联系的难度加大,对记忆形成障碍,而且碎片化的学习,也不会在短时间进行归纳和整理,又导致其一般只是短时间记忆,很难形成长时间记忆。四是思维障碍。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人的一般思考方式即线性思维或者是整体立体化思维,这部分内容会在思维导图中更为深入地学习,而碎片化学习的知识或者信息之间缺乏明显的线性线索,缺乏整体思维,知识碎片导致的知识体系的不全面性很容易使得学习者不能围绕着某一主题展开深入透彻的学习和思考,由于得不到完整的外延知识的支撑,就很容易在网络噪声的影响下形成对某一知识或者信息的认知偏差和认知缺陷。

③ 基于碎片化学习对个人知识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正确应对。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进行知识的复原。根据原有的学科的系统知识体系,对所见过的知识碎片进行整理和还原,使其作为课程的有效外延知识和支撑,从而有效地服务于学科导向的系统化学习。二是对知识碎片进行重构。即学习者以个人兴趣或者问题解决作为目标,对所存储的知识碎片进行筛选、整理、组织,使其围绕着某一主题进行整合和归纳,从而形成学习者自我的知识地图,这种方法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创新。以上第一种方法即知识复原,有利于在校期间的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第二种方式即知识重构,则有利于在日常生活中或今后工作中的快速学习,是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的有力补充。1.3 终身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回应,另一方面又标志着我国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说明构建一个学习化社会,形成终身教育的理念是当今社会教育的潮流和必然趋势。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未来的挑战是不确定的,所学的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特别是在进入社会以后,没办法再系统地接受教育,所以要从其他教育环节、实践环节和教育形式中去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这就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要进行终身教育,首先要注重学科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积淀和传承。其次要培养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其中,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通过阅读学术著作或者期刊等,能够快速并准确地从中提炼出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并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效补充和加深理解;研究能力是指学习者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设计等能力,思维主要包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和想象创新等能力。

通过日常的学习和了解,可以将终身学习总结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终生持续性学习。学习者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教育阶段,而是覆盖一生的时间,体现的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观,或者是一种人生态度。二是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教育里的正规学习,还有日常的系统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等。三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强调的是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所以自主学习能力是影响终身学习至关重要的因素。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已有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模式有以下三种。(1)Big6培养模式

Big6培养模式是一个解决信息问题的过程模型,其主要步骤如图1-2所示。图1-2 Big6培养模式步骤图

该模型主要应用于学习者在网络主题的探究式学习中,解决相关的信息问题。第一步是任务界定,第二步是信息搜寻策略,第三步是定位并获取信息,第四步是使用信息,第五步是组织整合信息,第六步也是最后一步是评价信息,这个过程在学习者获取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锻炼其信息搜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整合定位能力等。(2)问题求解策略的能力培养

终身学习的过程,其中一部分的学习就是不断地以问题为导向去有目的地学习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的过程,而进行问题求解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基本的布置如图1-3所示。图1-3 问题求解模型的布置图

通过图1-2可以分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主要涉及“评估问题→管理问题(收集信息和问题分解成若干部分)→做出选择和决定(确定解决方案和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采取行动)→检查结果(检查和回顾)”五个基本环节,而贯彻着这些环节的过程,就可以有效锻炼学习者澄清问题、陈述问题、搜集信息、整理知识、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PDCA循环

所谓的PDCA循环可以用于学习者对于自我学习过程进行切实可行的管理。PDCA循环具体指的是: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其循环如图1-4所示。图1-4 PDCA流程图

在整个PDCA循环中,自我计划在自我管理中是第一步,特别是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良好的自我计划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科学而有目标地进行系统学习,也帮助学习者提高自我计划的能力;自我执行是自我管理的第二步,是实现自我计划的有力保障,其实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执行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习者的时间管理能力、按照计划执行能力、应急能力和自我激励、自我监督等能力;自我检查是自我管理的第三步,主要是学习者对自我计划执行结果进行阶段性的分析和反思,这一过程可以锻炼学习者自我反思能力、分析评判能力、结果修正能力;自我处理是自我管理一个周期过程的最后一步,需要学习者对这一周期的自我计划、自我执行、自我检查进行结果分析、知识整理和吸收等,从而进行调整进行下一个学习周期,这一过程锻炼的是学习者知识信息整合吸收组织,再次调整计划的能力。

总而言之,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提高每一个公民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素养是当今社会,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必然趋势和要求,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在“最应该”学习的年龄和时期提高终身学习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为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第2章 大学角色适应导语

莫道别离催人老,未知前方不是新。渡过紧张重压下的高考,同学们终于要打开大学生活的大门了。这是一个不同于之前学校生活的地方:成绩不再是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与人交往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白天上课才能见到的几个小时,几人同住一个宿舍,生活规律,性格爱好,都成为彼此需要磨合的一部分。

正因如此,大学的挑战充斥在方方面面,初来乍到时,茫然无措,思想依然沉浸在之前学习中不知从何下手,往往是还没有对大学生活做出规划,就被一系列活动和学业弄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一个学期结束了,还是新鲜感大于实在感。因此,如何快速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进而对个人发展做出规划,是初入大学的必修课。本章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入学适应情况的分析,从五个方面对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进行阐述,介绍了转变心态和角色的相关策略,提高应对学习环境变化的能力,最终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

本章的知识框架如图2-1所示。图2-1 本章的知识框架

本章的学习目标:(1)阐述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性;(2)培养自我调适的基本意识;(3)了解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四个层面。

本章学习的关键点:(1)适应大学就是适应自我管理的生活;(2)构建适合自己的自我管理模式。2.1 大学是什么

在我国古代,“大学”一词除了指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外,还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其英文University则是从拉丁语Universitas中派生出来的,意为“教师和学者之社区”。从中外两方词源,不难看出,大学是一个充满知识与思维碰撞的地方。而恰恰是因为这些活动需要大量思考和研究时间,才使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稳定日常生活,为学业上的发展与进步营造出合理的空间。2.1.1 为什么要适应大学生活

来到大学,很多同学在接触到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活时,都会在兴奋中迅速对近期生活进行规划:认识新朋友、熟悉校园、出去参观等。有些同学认为经历了这一切的自己,已经快速适应了大学生活,其实则不然。“只要我们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不就行了吗?”有的同学这样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们会发现,其中的难度远远超乎想象。且不说一个宿舍,室友来自天南海北,生活作息不全一样,光是完全打理好自己的内务,就已经让初为独立的新生们叫苦连连。没洗的衣服攒了好多,找不到要用的东西,早上没人叫起面临迟到,赶到教室连饭都来不及吃等。学习上,老师讲课也不再像高中时那样专注于基本概念,而是把重心更多地放在发散思维和拔高上,如果缺乏复习和预习的意识,就很容易落下进度。

适应大学生活,不是短期的顺风顺水,更重要的是真正认识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针对这些变化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长期适应性的调整。

适应大学生活,是开展大学挑战的第一课。大学充满挑战,但首当其冲的挑战就是如何快速积极地应对多变的大学生活。虽然在大学中,很多同学认为学生组织面试、学生干部竞聘、奖学金评定、竞赛获奖才是挑战,但这些挑战需要在长期的学生生活中才能得到体现,可以说,其紧迫性远不如适应大学生活这一入学开始就要面临的问题来得重要。

适应大学生活,是良好学习生活的基石。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同学在学习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都比较单一——不需要负担家务、打理自己的内务,只要专心学习就可以了。但进入大学后,远离家长的看护和照顾,在欣喜自己终于独立的同时,对这种完全自理的生活又充满不安。如果不能处理好人际、心理、学习、自理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活就会平添障碍,反之,如果能够及时适应这种转变,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将事半功倍。

适应大学生活,是走向社会的必要锻炼。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培养机变性和普适性。机变性,就是无论遇到何种变化,都能快速应对自我调整;普适性,就是面对不同环境,都能保持相同的心理状态,不至于受到环境改变的影响。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从高中到大学的环境跨度,与大学到社会的环境跨度程度相似,因此适应大学生活,是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试炼,更是检验自我能力的试金石。

因此,每一个新生都应当正视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性,力争在短时间内完善自我,规划好大学生活。

请写出你进入大学后,周围环境与高中有何不同,并谈谈自己对这种变化的感想。2.1.2 大学生适应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入学的大学生逐渐趋近于“00后”,从小就享受着科技飞跃带来的便利,不但在思想上更为活泼,思维方式也更多跳跃,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在入学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不适应问题,这些问题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点。(1)心理承受能力与目标意识不成正比

如今的大学生并不缺目标意识,事实上,因为出生于我国全面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全民竞争的时期里,竞争意识和目标意识已经占据主流,从家庭到学校,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无不是和这两种意识挂钩的,加上教学资源的阶梯性和优质教学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点还在被不断放大加剧。更由于现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常年享受家庭核心位置的情况下,也会培养出更为强烈的目标意识,一般表现为较强的功利心、嫉妒心、利己思想、失败恐惧感等。只是相形之下,面对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就明显不够,在进入大学远离父母,以及生活转变的双重变化下,很容易产生迷茫、逃避等消极情绪。(2)自我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不成正比

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现今大学新生从出生开始就享受着家庭核心关注地位,习惯了自我意识,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善于关注自身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对自我评价过高、自尊心过强、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欠缺等缺陷。但这些从步入大学,与他人宿舍生活开始,就是重要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加之缺乏交流的环境和平台,同学之间关系不和谐、宿舍矛盾突出等问题时有发生。(3)社交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不成正比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平台的兴起,使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网络是一个非常便利的交流场所,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观点,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网恋。但网络对人性格的表现远不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即使是网上聊得来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也未必会一拍即合,而现代的新生们已经习惯了在网络中寻找这种“完全合拍”的朋友,这种满足感反而让他们慢慢地脱离了真实的世界,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恐惧和排斥,并且形成“交往能力欠缺—交往意愿减弱—交往能力退化”的恶性循环。(4)独立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不成正比

在良好的教育与环境下全力冲刺学习,很多大学生都有着“能动口不能动手”的特点,对家务和其他生活技能知之甚少。虽然开阔的教育让他们有着高情商和高智商,渴望独立,期待自我管理,但从小生活在完全的保护之下,反而常常是行为跟不上思想,缺乏抗挫折锻炼更缺乏实践,甚至无法生活自理,对父母依赖惯了,空有理论学习的能力,却没有足够的实践能力给予支撑。(5)学习目标与自学理解能力不成正比

大学的教学方式无疑是综合而开放的,这与初高中时学校的填鸭式教学十分不同,新生入学后就面临学习方式和方法上的转变,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学习节奏。不能合理安排业余时间,兼之自学能力差,造成学习效率低,成绩下滑,跟不上课程教学进度;缺乏学习动力,对学科认识不够,无法快速掌握节奏,造成热情减退。特别对于高中时成绩优异的同学来说,这样的落差很容易引发困惑、焦虑等心理。

以上都是新生在进入大学后普遍拥有的问题,也反映出新时代大学生入学适应情况,在这样的现状下,片面回避问题显然是无效的,只有正视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才是最简便高效的途径。2.2 适应大学,四个层面

大学新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中。走出初高中的封闭式环境,面向形形色色的人,经验和阅历都处于短缺状态。而这也影响了大学生对自我的价值判断,从而在受到一些思潮冲击时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面对入学前后环境的巨大变化,不安、敏感等情绪充斥了大脑,困难随即而生。要提高他们入学适应能力,加快其对入学环境的适应性,应当从以下几点出发。2.2.1 调整心态,树立目标

相信每一个新生在进入大学前,都从书本、影视作品以及网络等渠道猜想过大学生活的样子。在他们心中,大学是一个美好的“圣地”,没有束缚,充满乐趣,在这里只要尽情地享受青春、施展才干,就能过得有声有色。但现实却是,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本职仍然在学习专业知识上,繁重的课业和充满跳跃性的思维模式,让新生们感受到了现实与想象的大不相同,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失落感。

心理学认为,人在内外界刺激因素发生变化时,便会形成新的心理状态。新生进入大学前,目标十分单一,就是考取大学,这也成为他们长期的动力源泉。但进入大学后,目标实现了,却没有及时确立新的目标,加上内外界刺激因素多发,引发了多种复杂的变化,最终,学习生活失去了重心,没有了动力,就会出现情绪低落,茫然彷徨的现象。此时,必须正确调整好这种消极情绪,在心理上适应大学生活,树立目标,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为接下来四年的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面的案例让人不禁有“伤仲永”的感觉,事实上,小A不是个例,在大学里有很多个“小A”。他们初高中时是优等生,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但当高考发挥失常,现实偏离规划好的轨道时,就一蹶不振,放任自己在懒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从一个有潜力的学生变成一个后进生。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事情更不会全如自己所想。特别是在大的转折点,一步没踏好导致短期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高考,这个正好处于初成年阶段的转折点,就是同学们不得不面临的一大考验。也许是意想不到的好结果,也许是意料之外的挫折,此时最重要的不是欢呼更不是哀叹。而是看到以后的路还很长,调整心态,重树目标,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仍可让自己走向更优的发展之路,主要做法有以下四点。(1)要克服心理落差

在进入大学后,很多新生反映,自己经历最大的问题就是落差。生活方面并不像平时看父母做起家务来那样简单,学习也不像高中时有老师紧盯敦促,每一个知识点都细细讲评。在这样的情况下,烦恼、焦虑就免不了了。但此时切忌把这些不快闷在心里,而应当积极寻求方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宣泄不良情绪,平复心情。并且要尽快对现实有客观的认知,适应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一个乐观的心态,是积极重树目标,迎接新的大学生活的必备良药。(2)要平复心理失衡。

大学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的综合性,评判个人的标准已经不再单一靠成绩决定。也许你曾经是班里备受老师关注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也有可能被淹没在众多佼佼者中。每个人都会有竞争意识和比较心理,适度的比较能够帮助你汲取动力力争上游,但过度在意甚至发展成攀比就会引发骄傲或自卑。因此,戒骄戒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认识自己和他人,准确定位,才能达成内心平衡。(3)要克服理想间歇。

我国高考竞争十分激烈,对升学率更是看重,导致很多大学生只能看到考上理想的大学这一短期目标,对未来究竟要如何进修职业技能毫无规划。大部分同学都听家长说过“考上大学就轻松了”“考上大学你想怎么玩都可以”这样的话,因此刚进入大学时,难免会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完全放松了,而忽略了重树目标和理想的重要性,期间很多同学因为放纵自我,习惯了懈怠的学习生活,也就再难重拾努力的目标。针对此,时刻给自己设定小目标和小理想,才能保持勤奋状态,不致被安逸的生活扰乱前进脚步。(4)接受学校进行的校园文化教育。

新生入学后学校会举行一些具有校园特色的入学文化教育,如校史、校训、各专业的教学及就业情况、军事理论、心理健康等系列教学活动。新生在系列教育中可快速了解学校,不但可以首先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及思维方式,也能够在对学校的了解中,快速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进而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不安。同时愿意在老师和辅导员的帮助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未来四年的奋斗目标,将愿望与现实、学习目标与理想抱负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激发动力,积极向上地迎接新生活。

以上四点需要依靠新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正确认识自己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第一,通过生活经历了解自己。比如说,来自城市或是乡村贫困家庭的新生,电脑、娱乐等新东西知道得少;可是更懂得勤俭,生活自理能力强,能吃苦,干活好。其他同学还可从个人成长中成功失败的经历告诉你的强项和弱势在哪里。

第二,在比较中认识自己。找与自己环境、条件相似的人作对比,估计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

第三,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从学习、群众基础、工作能力、同学心目中的评价和辅导员心目中的评价几个方面认知自己;在各种学科竞赛、课外活动、评比活动中进行对比。

此外,校方也应当开设心理辅导咨询室,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心理健康培训,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困惑,找回自我,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帮助同学们在目标意识中快速适应大学生活。(1)初上大学时,以下情况哪些是你出现的?

① 被欺骗感

② 被抛弃感

③ 找不到自身定位

④ 自控能力下降

⑤ 找不到归属感,自我封闭

⑥ 以上情况都没有(2)上大学后,您遇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2.2.2 主动学习,倍思进取

主动学习在大学学习中十分重要。有的新生形容大学里的一门课很有可能是这样的:黑板上的内容是积分微分微积分杂化轨道能级化,老师眼中简单地像2+2=4,学生眼中是叽叽歪歪不知所云,下课后脑中是一片空白,考试时是密码一片。事实上,大学的学习方法十分多变,但无一例外都与初高中完全不同,从开始接触的充满综合性的基础知识,到后来衍生的个人研究,课堂展示甚至论文研讨,都离不开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学期讲完一本厚厚的教材,一堂课研究一到两章专题,因为只是教授纲要和框架而不细讲,在大学中并不算是特别的速度。如果同学们依然保持着“只要上课听讲就好”的学习习惯,忽略预习复习,课下积累,就会发现课堂上的东西很难理解消化,所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将很难第一时间掌握,更不要提运用自如了。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长,对专业知识综合性运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要求学生必须基础牢固,才能在面对专业问题时不露怯,不惧挑战。

大一新生必须树立自学意识,不能过分依赖于老师和课堂。大学的选择千千万,最终的发展走向也人各有别,庞大的学生群体中,老师没有办法依照各人想法分别调整授课方式,只能将最“万变不离其宗”的内容教给同学们,而是否汲取知识,汲取的百分比是多少,是否能自己学习课堂以外的内容,就完全依赖于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了。

小B的情况让人惋惜,但这恰恰反映出了大学的特点:学在平时。一场考试能够说明的内容非常有限,所以大学的评判从来都是整体性的:出国要提交本科的成绩单,评优要考虑各个学科的全面发展,课程分数除了试卷,平时上课的出勤、发言和作业也占据不小比重。正因为存在这样综合性的判定机制,所以时而松懈时而勤奋并不足以达到理想的目标。甚至仅凭勤奋也是不行的,还需要严密的学习计划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保驾护航。对于同学们来说,学习是一场不能停歇的长跑,虽然前进速度在变化,但只要不断前进,坚持到底的人终将获得胜利。

那么,如何提升大学的学习效率呢?(1)要制订高效可行的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有计划;第二是计划高效可行。计划自不必说,成功的规划对适应大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一个短期的计划目标——比如一天背20个单词,也许不会花费很多精力,但却能保持学习意识的清醒。不至于过分沉溺于新鲜的世界,也不会因学习毫无进展而丧失信心。而高效可行则是提醒同学们切莫急着“一口吃成胖子”,给自己设置过多的任务。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最重要的不是瞬发性和爆发性,而是持久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甲同学每天背10个单词,因为任务很轻松,成功坚持了三个月;而乙同学每天规定自己要背100个单词,最初的几天还好,随着需要复习的课业和单词越来越多,没几天就偃旗息鼓,整个人也因为计划失败而怏怏不乐。毫无疑问,甲这三个月坚持下来,背的单词量早就超过了乙,虽然在爆发性上不及乙,却是为自己找到了综合效率最高,可行性和耐久性最强的学习计划。因此,大学新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结合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开展针对性的学习规划。(2)制订阶段性的具体计划

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是大学新生的必修课,而分阶段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点,课业的准备有长期计划也有短期计划,根据课程时间更要考虑先后顺序,每周每项功课要进展到何种程度,必须心中有数。同时还要注意计划的具体性,过于概括性的计划可变性太多,往往造成冲突和不平衡,计划尽量细化,不但可以保证不同课业间互不耽误,也能监督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3)掌握大学学习特点和方法

中学时代的优等生,到大学后成绩大幅度下降的绝不是个别现象,这主要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所致。新生入学,掌握学习信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和前辈们交流。对口班联谊、宿舍学长等机制都能够为同学们提供充足的交流空间,新生们可以通过询问同专业的学长学姐,或与辅导员、班主任座谈的方式增进对专业和学习方法的理解,把他人的学习窍门化为己用,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摸索出符合自己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1)在学习方面,您觉得最难适应的是什么?

① 学习方法

② 大学的教学方式

③ 课程难度

④ 和老师交流沟通

⑤ 没有不适应(2)您最喜欢下列哪种教师授课方式?

① 课堂讲授

② 课堂互动

③ 讨论教学

④ 实践教学2.2.3 与人为友,互帮互助

古语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对于在外求学的学子而言,就是指人际关系了。人际关系存在于日常交往中,通过交流建立一种心理上的练习,并反映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与心理状态。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排挤,敌对的人际关系是不良的人际关系。

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小学同学,可能来自附近的小区;初中同学,或许来自同一个县或市;高中同学,来源的范围扩大到省;而大学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同住一个宿舍的室友,将是这四年始终陪你一起奋战到底的人,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大不相同。你无辣不欢,他却点辣不沾;你习惯熬夜,他却每逢11点就准时入眠;除此之外,还有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前后辈关系,同乡关系,如果加入学生组织,还有和部员之间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占据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成为开展大学生活的重要因素。

离开家乡来到新的城市,身边的人一下子都成了陌生人,起初难免会有孤寂感,但孤寂感是可以通过交新朋友来化解的。微笑、主动和热情从来不会让人孤单,开始一段新的交流,也许就能收获一段珍贵的友情。但在融入新的集体的过程中,如果行为不当,不但影响人际交往,还会使得自己心情抑郁,终日无精打采,甚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年龄的增长,彼此交往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磨合迅速。在此过程中,常常有同学困惑于如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烦闷不已;也有同学因为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如鱼得水。可见,处理好人际关系,对新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吃苹果还是吃香蕉、橘子、梨,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人友好相处的意识。小C就像很多刚入大学的同学的缩影,作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照顾下长大成人,习惯了家庭核心的地位,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都很强。在与人交往中,难免在惯性思维下依然保持着“唯我独尊”的心态,这也是还未适应集体生活的表现。小D则代表已经适应了集体生活的同学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释放善意并收获善意,同学关系明显更加亲密。

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然在大学中还远没有这么夸张,但对于一群离开家乡独自求学的新生来说,相互扶持,互帮互助,才能加快适应大学生活的脚步,快速融入集体。

尽快适应集体生活,首先要积极主动,有意识地使以自我为中心向以集体为中心转变。尽管大学同学来自不同地方,为交往增添了一些小障碍,但相对而言,也是新生们打开世界的好机会。交往时,首先要树立自信,热情地与别人交往,在注重沟通技巧的同时多思多看,了解他人,切莫想当然地把自己的“善意”施加于人,平添他人困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