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杭州记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20:13:28

点击下载

作者:桑广书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杭州记忆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杭州记忆试读:

前 言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中“杭”指的便是杭州。杭州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这里有“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有“怒声汹汹势悠悠”的钱塘江,还有代表了杭州悠久历史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和余杭良渚文化。人们来到这里,既可以感受锦绣江南的温润细腻,又可以感受厚重历史的文化底蕴,真可谓一举两得。

上古时期,夏禹治水,天下分九州,长江以南的区域被称为扬州。周朝之前,杭州便在扬州的区域之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杭州就像一个漂亮的玩具,令各国间互相争抢,从而导致杭州数次易主,先属越,后属吴,再属越,最后归楚国。之后,秦统一六国,杭州被称为钱塘,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钱塘”之名。这个时候,西湖还处于萌芽阶段,并没有真正形成。

汉朝时期,钱塘的名称在新莽时被改为泉亭县,除此之外,一直沿用“钱塘”。与秦朝不同的是,这个时候杭州的农田水利兴起,西湖也逐渐形成。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兴盛,杭州也出现了很多寺庙,灵隐寺便是在这个时候建造的。连同许多古老的丛林建筑,本书中都有描述。

隋唐时期,“杭州”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在此期间,江南运河的凿通,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杭州以其优美景色,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来此观光,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其中,白居易曾在杭州任职,期间修建了著名的西湖白堤。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杭州已经成为中国的“富人”之所,经济繁荣、文化荟萃,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曾经在其著作中对这个时期的杭州赞叹有加。

宋朝时期,杭州成为江南人口众多的州郡之一,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杭州任职的官员,对于西湖的整治都十分重视,苏东坡便是其中的一位。那么,您知道苏东坡和西湖三堤中的苏堤有何关联吗?您知道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吗?这些内容我们也都会在本书中为您详细介绍。

清朝时期,杭州人口持续增加,西湖经过数次疏浚,就这样有条不紊地发展着,直到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杭州的拱宸桥一带成为了日本租界。由于资本主义的入驻,再加上洋务运动的开始,近现代工业在杭州也迅速发展起来。

发展至今,杭州已经成为浙江省第一大城市,是全国的一线旅游城市,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2016年9月在这里举办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G20),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切实推动全球新合作,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那美仑美奂的《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更衬托出它梦一样的迷人景色。

这就是杭州,一个充满故事的城市,您想要深入地了解它吗?《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杭州记忆》可以带着您充分领略它的风光。本书共分为七大章节,分别为“历史上的杭州与城门楼”“杭州的街桥与名人故居”“杭州的山水园林”“杭州的庙宇祠堂”“杭州的民俗特色”“杭州的美食特产”“杭州的人文景观和民间趣闻”。而这些章节还会细分为很多小节,其中不乏有趣的典故、传说,如“西湖长桥曾是梁祝相送之桥吗?”“断桥真的是《白蛇传》中白素贞和许仙邂逅的地方吗?”“苏小小死后为何会葬于西泠桥畔?”“济公是在净慈寺出家的吗?”“杭州大理寺真的是当年关押岳飞的地方?”等,通过这些趣味性的章节,让您充分了解这座美丽的城市——杭州。《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杭州记忆》是您旅行中的指南针,更是您旅行中的朋友,为您指明方向,照亮前往这座城市的路!

开 篇

出行前的准备

有时候,旅行是对心情的释放,如同在封闭的空间待得太久,需要到另一个空间,去感受一下那里的新气息,这样,我们就可以深呼一口气,在那个陌生的空间放松自己,不必伪装,不必彷徨。但是,在旅行前夕,我们需要做些准备。我们所定位的那个城市,它的历史,它的特色,它的最佳旅游季节,它的禁忌,它的方言等,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因为,我们只有了解它的历史,才能感受到它的文化底蕴;我们只有了解它的特色,才能找到它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我们只有了解它的最佳旅游季节,才能知道何时去那里才能欣赏最美的景色;我们只有了解它的禁忌,才能在那里与当地人进行愉快的交际;我们只有了解它的方言,才能真正品读这个城市。

杭州的历史

杭州,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南端,中国最为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素有“人间天堂”的称号。

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余杭良渚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而萧山跨湖桥遗址的发掘又将其历史往前推进了3000年,证明8000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活动。

从秦朝开始在此设县到现在,杭州已有超过2200年的建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杭州备受当权者的青睐,五代吴越国和南宋都将这里定为都城,而这也是促进杭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杭州是美丽的,元朝时期一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把她称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历史上的杭州文风鼎盛,名人辈出。它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前来。他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也为杭州的历史增添了几分色彩。白居易、苏轼二人都曾在杭州为官,分别为杭州的百姓解决了用水问题和西湖疏浚问题,西湖的白堤和苏堤便是他们二人功绩的见证。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屡下江南,杭州成为他们的必到之地,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杭州强大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杭州历史上还有很多名人,如岳飞、于谦、龚自珍、胡雪岩、茅以升、徐志摩等,他们都为杭州的经济和文化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杭州独有的特色

现在,人们常说,希望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啊,很潇洒,旅行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都在这句话中得到了体现。但是,潇洒并不等于盲目。在我们潇洒地奔往那个城市的时候,需要知道的是那个城市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诸如这个城市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美食等。我们只有了解这些内容,才能让旅行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愉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众所周知,杭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那么,您知道这座迷人的城市有什么特色吗?西 湖西湖是杭州的标志性景点,是人们杭州之旅的首选之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西湖流传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如“许仙和白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给西湖渲染了圣洁的爱情色彩。悠悠岁月,西湖带给人们的是诗意,是浪漫,是美丽,更是一种情系天下众生的自然风光。

西湖指示灯

历史上,杭州曾三次评选出西湖十景。这些景色美丽怡人,连称谓也极具诗意。

南宋时期的西湖十景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1985年评选的西湖十景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2007年评选的西湖十景是: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院、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美 食

旅行,不仅仅是让人们领略当地的自然风光,也让人们感受当地的美味。我们也可以称其为“美食旅游”。在旅行的过程中感受舌尖上的美味,何尝不是人生一大乐事。清爽别致的杭州菜将会满足您的这种需求。杭州比较有名的美食有蟹黄小汤包、贵妃松花饼、腊味煲仔饭、西湖醋鱼、片儿川面等。

美食指示灯

杭州有几条较为有名的美食街,现在为您一一陈列。

保俶路美食街:这里有很多极具特色的餐馆,如刘家香辣馆,它的特色菜为香辣小龙虾、片儿川面、酸菜鱼等。竞舟路美食街在竞舟路美食街上,有很多小饭馆,店里的装修别具特色,美食上也风味独特,如柴火食坊,特色菜有酸豆角辣子鸡、五香牛蹄等。

河坊街

这条不长的街道上有很多传统小吃摊,如定胜糕、葱包桧、臭豆腐、油酥饼等,都是极佳的美味。除了小吃之外,这里还有很多饭店,美味实惠,如江南红楼,特色菜有酱鸭、酱肉等。

高银巷美食街

高银巷美食街在杭州非常有名,到了饭点时间,街道的两旁会停满私家车,热闹非凡。推荐:皇饭儿酒楼,特色菜有乾隆鱼头、西湖鲤鱼等。

河东路美食街

这里也有很多美食店,基本上包罗了所有浙江的美食,应有尽有。

杭州最佳的旅游季节

杭州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形成春多雨、夏湿热、秋气爽、冬干冷的气候特点。

游杭州四季皆宜,9月到11月是最佳季节,4月到5月次之。杭州美,美在西湖,伏旱期到西湖游览,别有风味。冬季前往应带棉衣,夏天要多关注天气预报。

来杭州需要了解的方言

旅行的意义在哪里?它或许是放松,或许是快乐,或许是重新燃起我们对生活的热情。不同的人,对此或许有不同的见解。在旅行之中,人们总是期望融入这个城市,想深层次地了解它。这时,懂得这个城市的方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懂得当地的方言,可以拉近我们与这个城市的距离,可以方便解决旅行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将自身带入这个城市,领略它的文化,感受它的人文气息。杭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具有吴语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的特征。

现在就为大家列举一些杭州的日常用语。

和时间有关的杭州方言:早上、早半日——上午;日里——白天;日中——中午;晚快边儿——傍晚;夜里头、晚上头——晚上;头毛——刚才;葛毛——现在;老底子——原来。

亲人间的称谓:阿爸——父亲;姆妈——母亲:爹爹——祖父;奶奶——祖母。而兄弟姐妹间都在前面加个“阿”字,如阿哥——兄;阿弟——弟;阿姐——姐;阿妹——妹。还有其他亲人的称谓,如娘舅——舅父;舅姆——舅母;丈人——岳父;丈母娘——岳母;小伯伯——叔父;婶娘——叔母。

对各种食物的称谓:菜蔬——指下饭的菜;菜馒头——菜包子;肉馒头——肉包子;烧酒——白酒;老酒——黄酒;温暾水——温水;六谷——玉米粒;黄豆——大豆;洋番薯——马铃薯、土豆。

其他的日常用语:戏文——戏剧:做事体——干活儿;吃酒——喝酒;吃烟——抽烟;吃茶——喝茶;洗浴、汏浴——洗澡;靠会儿——约会;困觉——睡觉;吃力——休息;煞子儿——玩儿;晓得——知道;有数——懂;啥时光——什么时候;一卯、两卯——一次、两次;则撒——做什么。

历史上的杭州与城门楼

当我们置身杭州,看着四周的车水马龙,脑海里便浮现时光隧道中的杭州。千百年前,杭州是什么模样?最早时,它的名字是什么?它的茶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宗教文化、运河文化等,这些文化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这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当人们了解它的历史文化后,才能在文化氛围中感受它,这是更高级别的旅行。杭州作为一个历史名城,其城门楼代表的就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沧海桑田,曾经宏伟的城门楼变成现在这般模样,它到底经历了什么,它们又给历史留下了多少故事?

杭州的历史文化

杭州最早为何会被称为“禹杭”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浙江省北部,东临杭州湾,与绍兴相接,西南与衢州相接,北与湖州、嘉兴两市毗邻,西南与安徽省黄山市交界。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以潮涌出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水域很广,湖汊交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扬州之域”。据说在夏禹治水时,华夏分为九州,所谓九州大地,就是从此处来。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称扬州。后来发了洪水,夏禹南巡,会诸侯于会稽,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于此,故名“余杭”。杭者,舟也。也有人说,禹在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至今在杭州仍有“余杭”这个地名。清朝最著名的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余杭小白菜文化园

杭州茶文化的起源

杭州的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宋代。北宋末年,因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宋王朝抵挡不住,为保政权,宋室南迁,建都临安。在迁徙的过程中,茶文化被宋王朝的贵族们带到了江南。茶文化到了南方之后,很快风行。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壶拎水者沿门点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点杯邻里茶水。”宋《咸淳临安志》中记有“岁贡茶叶”,可见当时杭州的茶叶已被列为贡品。

其实早在唐朝,就有关于杭州茶叶的记载。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钱塘天竺、灵隐两寺产茶”。作为名茶之乡的杭州,自古茶肆林立。《梦粱录》这样描述:“茶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夜市于大街有车担浮铺者,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茶起之时,需奏乐鸣鼓,非同寻常。”明《西湖游览志》称:“老龙井产茶,为两山绝品。郡志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未若龙井茶之清馥隽永也。”据说,清乾隆下江南时,曾到龙井胡公庙品茶,之后赞不绝口,封胡公庙前18棵龙井茶树为御茶。龙井茶叶由此声名大振。

杭州的良渚文化是什么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1936年当时25岁在西湖博物馆工作的施昕更先生主持了对余杭市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此成果1959年被命名为“良渚文化”。良渚遗址

良渚文化的诞生距今约5300—4000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初步查明良渚遗址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50余处,它们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土冢与祭坛遗址相符合,发现了大量以殉葬精美玉礼器为特征的显贵者专用墓地。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证实了良渚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古文化地区之一,将成为东方文明圣地。

杭州的丝绸文化有何历史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美称。从出土的四千七百年前的良渚丝织物,就可知道杭州丝绸的历史之悠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句称赞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从诗中可看出当时杭州丝绸制作水准就已经很高了。“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 从古时文人画家的诗句画作里可以看到杭州丝绸之盛,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是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虽然旧时代过去了,但杭州的丝绸业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落,反而更加繁荣。特别是如今的杭州中国丝绸城,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绸专业集散地。现已发展到绸、缎、绫、罗、锦、纺、绒、绉、绢等十几类品种。

从出土于良渚文化遗址中的一块灰褐颜色、薄如蝉翼的丝织品看,早在5000年前,杭州地区已有丝绸存在,因此足以证明杭州是中国最古老的丝绸出产地之一。杭州丝绸

杭州的宗教文化中有几种宗教

杭州自古有“东南佛国”之称,最早的佛寺出现在东晋时期。道教遗迹更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佛寺、道观加上大量民间俗神祠庙,丰富了杭州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东晋咸和元年,印度高僧慧理在西湖北高峰与飞来峰之间创建了灵隐寺,成为西湖佛教的开山之祖。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西湖孤山、玉泉等地出现了大量的寺庙。隋朝时期,灵隐寺附近新建了上天竺寺和中天竺寺。到唐朝,佛寺在杭州更加兴盛。建寺造塔为杭州带来了中世纪的佛教文明,西湖不再仅仅以湖光山色著称,同时又有了深邃的人文内涵。

除佛寺外,杭州还曾有过很多道教宫观和民间俗神祠庙。在南宋前期道观一度超过佛寺,而民间俗神祠庙自南宋以后一直在西湖山水之间占有一席之地,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尤以吴山一带最为集中。

杭州的运河文化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举世闻名,与万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一大批水利专家用他们的智慧和心血改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风景

京杭大运河始创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即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下令开凿从今扬州到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成为京杭运河的最初模型。从此以后不断对其开凿整修,直至公元1293年,即元世祖至元三十年,才完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比巴拿马运河长21倍,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这两条运河开凿的时间早两千多年。

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极大地方便了南粮北运,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西湖何以躲过填湖造城的厄运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纷乱的年代。军阀割据,相互征伐,百姓苦不堪言。整个神州大地,都处在战火之中。唯独杭州,在吴越王钱镠的保护下,百姓安居乐业,不受战火灼烧之苦。

当时的西湖还没有今天这种美丽气象,只是一大片水域。农民们辟田种稻,靠着湖水灌溉,但是常常遭到水灾的侵袭。那时候,钱王雄霸一方,中央政府为了笼络他,就封他为王,给了他很多特权,准许他造王府。钱镠请风水先生在杭州踏勘一番后认为,在西湖之上造王府的王气最盛,因此建议钱镠填湖造府,那样可以享受千年江山。钱镠听了坚决不同意,说:“百姓靠着湖水生活,我把湖填了,他们没法生活,就会离开。无水就无民,我还要王气干什么?”因此他不仅没有填湖,还在此设置了7000名“撩浅军”,专门从事西湖的疏浚工作,后人有“留得西湖翠浪翻”的诗句赞扬他。西湖美景

这段故事是有出处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的《西湖梦寻·钱王祠》里写道:“时将筑宫殿,望气者言:‘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武肃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不出真主者乎?奈何困吾民为!’”这话令人感佩不已。若没有一心为民的钱王,我们就看不到今天美丽的西湖了。因此后人为纪念钱王,就在西湖边上建起了钱王祠,并撰文书碑来歌颂他。

唐朝时期为何要将“钱唐”改为“钱塘”

“钱唐”作为县名,从秦朝一直延用到隋朝,直到唐朝时才改为“钱塘”。所以,“钱唐”与“钱塘”是不同历史时期县名的不同写法。我们可以根据这点来判断古籍和文物的年代。例如清代人在西湖西泠桥造“钱塘苏小小墓”,苏小小是南朝人,那时只有钱唐县,没有钱塘县,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那是后人伪造的了。

汉代的时候,人们创造了“塘”字,并且首次有了“海塘”一词。据南朝刘宋时期钱唐县令刘道真的《钱唐记》记载,钱唐县衙在灵隐山下时,县中大户敛钱雇人建筑土塘于山前,因此称为“钱塘”。后来会稽郡议曹华信发动百姓建筑新的捍海堤塘,他因时制宜,以挑土得钱的办法鼓动百姓参与筑塘,因此筑成的海塘也被称为“钱塘”。这是钱唐县历史上曾经有过二条与金钱有关而叫“钱塘”的海塘。

因此,唐朝以前“钱唐”是县名,“钱塘”是海塘的名称,不能混为一谈。唐朝以后,县名与海塘名才合二为一,都叫“钱塘”了。钱塘江风景

杭州的城门楼

清波门是《白蛇传》中白娘子与小青修炼的地方吗

清波门是南宋杭城十三城门之一,俗称暗门。吴越时称涵水门,宋代改名清波门。清波门外有绿地人称柳州,南宋时在此建有御园——聚景园。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就出于此地。

著名民间神话传说《白蛇传》里,白娘子跟小青就是在此修炼的。当时她们尚未被法海拆穿,白娘子和许仙就在此居住,非常恩爱。后来有一天,许仙去庙里上香,庙里的法海和尚看到他脸上有妖气,就把许仙留在寺庙,逼迫白娘子现身。白娘子为了救夫,动用法力,水漫金山。法海就用一个钵盂把白娘子罩在下面,后来在上面建了一座塔来镇压白娘子,塔名叫“镇妖塔”,这就是后来的“雷峰塔”,是西湖十景之一。

《水浒传》里的张顺真的死在涌金门吗

涌金门,位于杭州市旧杭城正西。杭城十大城门,九座城门都有重城,而涌金城门却没有。因为它依附西湖作为外势,可御可守。不似其他城门,以守为主。所以,《水浒传》里宋江领诏征讨方腊,攻涌金门的一路兵马就只能屯兵湖对面的北山上。古清波门

因为有湖水做屏障,宋江大军半个月都毫无进展。水军将领张顺立功心切,潜泅西湖,想从涌金水门暗入城去,按以前的老办法,到敌人后方去纵一把火,使城内自乱,然后里应外合,招城外的军队伺机攻入。他打定主意之后,不等李俊上报宋江,就下了湖,横穿到了涌金门边。

张顺的绰号是“浪里白条”,水性极好,可以在水底潜伏几天几夜。他沿湖底潜行到了城门边之后,露出水面,只听得更鼓正打一更四点,城墙上无一人巡逻。他便潜入涌金水门,上下一摸,水门全是铁栅栏,里面有水帘护定,上面系有绳索,绑着一串铜铃。张顺伸手去扯水帘,一下子扯到绳索,绳动铃响。城上的兵勇们闻声下来,以为是条大鱼。张顺赶紧退后,在水中又伏到三更。再潜向城边,爬上岸,摸一土块掷了上去。守城的兵勇又被惊动,出来看了,说:怪了,定是个鬼。不管他,我们只管去睡。但这人着实奸诈,一边声张去睡觉,一边暗中吩咐众人埋伏在城墙的雉堞后面。张顺听到他们说去睡觉,又把土石抛掷上去,不见动静,便扒着城墙的石缝往上爬。爬到一半,只听一声梆子响,城上兵勇们喊起来,强弩硬弓、苦竹箭、鹅卵石一齐射打下来。张顺赶紧往水里面跳,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像刺猬一样中了一身的弩箭飞石,被射死在河里。可怜这位玩了一世水的好汉,就这么死在了水中。

杭州谚语所说的“钱塘门外香袋儿”是什么

杭州有一句老谚语,叫钱塘门外香袋儿。钱塘门外香袋儿指的是钱塘门外的香市。杭州有很多香市,光是一个观世音菩萨的诞辰,就有三次香会:第一次二月十九;第二次六月十九;第三次九月十九。还有三月三是玄天上帝的诞辰,七月初一到十六是东狱大帝的朝圣。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涌金门

这些日子里,城里的人都要从陆路出去,走钱塘门;城外的香客进城采买,也要走钱塘门。一座城门整日川流不息。杭州城里的三百六十行,每年都盼着这几个香市,指望靠它坐吃一年。那时候香市规定,每个行当的摊位,不能超过十家。虽然只有十家,但三百六十行,使得松木场水岸往昭庆寺的路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只见灯笼雨伞、香烛土产、经佛珠罄、素食糕点,比比皆是。

据《杭俗遗风》中记载,西湖的香市,从钱塘门到昭庆寺,再到灵隐、天竺,从早到晚,道路一直堵塞。当时的香客们拿着大蜡烛从人群中挤过,到了天竺寺庙,一点燃,马上就吹灭。吹熄的蜡烛带回家去,在晚上照蚕,据说能保佑蚕茧无灾无难,壮实饱厚。所以,光是这大蜡烛的一进一出,就使得这条街热闹不凡。“借光借光!”“小心揩油!”的声音此起彼伏。此外,松木场往西溪路走,从道古桥的地藏殿到小和山,沿途共有十八处灵宫殿,处处也有香市。这一路的香客,也是摩肩接踵,“不下数十万”人。

“武林门”一名的由来是被讹传出来的吗

武林门,最早为“北关门”。南宋高宗建都杭州,将它改为“余杭门”,作为北城的唯一旱门(另外还有“天宗”“余杭”两座水门以通舟楫)。其后,杭州城城门虽屡有兴废,但此城门始终未变。明代,改余杭门为武林门。辛亥革命后城门被拆除。

武林门,始建于隋朝。吴越国王钱镠修建杭州城垣时命名为“北关门”。因为在吴语里面,“北关”同“百官”发音相近,因此民间俗称为“百官门”。因为旧时杭州城门外有山,叫虎林山,因此杭州旧称“虎林”。据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记载:“土阜陂陀,高可三丈,广不满百步……弄虎出焉,故名虎林。吴音承讹,转虎为武耳”,可知此门也称为“虎林门”,不过后来被讹传为“武林门”了。古钱塘门

武林门外一路,黄土铺地,清水遍洒,极其洁净。因为“朝廷恩泽自北而来”,康熙、乾隆下江南,都是由此门入的杭城。为此,凡是不吉利的和污秽的东西,就绝对禁止进出了,尤其是“居人之槥”。“槥”是棺木,强调“居人之槥”,估计寿材还是可以的。元朝后期,虽然天下大乱,但这个规矩仍无人敢破。至正年间,有一个京城的高官,“死而返其乡”,要从武林门进棺材,杭城的最高长官也只能“姑曲从之”,这事轰动了整个杭州城,西大街一时观者如云,人们都说从这个门进棺材真是破了天荒。

《水浒传》中宋江征方腊时真的攻打过武林门吗

据《水浒传》第114回,宋江受朝廷诏令,率领梁山众好汉镇压方腊农民起义军。当时的杭州,属于方腊占领的城市。宋江大军到了杭州地界,派好汉李俊、张顺、阮小二、阮小五等人,率马、步、水三军,分作三队进发,直取武林门。

是日,宋江等部率领大队人马,直近北关门城下勒战。城上鼓响锣鸣,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敌军将领石宝首先出马来战。宋军阵上,急先锋索超生平性急,挥起大斧,也不打话,便飞奔出来,径取石宝。二人相斗未及十合,石宝卖个破绽,回马便走。索超在后面紧追,宋江阵上关胜急叫休去时,石宝回头一锤,打在索超脸上,将索超打下马去。邓飞赶忙去救,石宝的马又到,邓飞措手不及,又被石宝一刀砍做两段。城中的宝光国师见挑战胜利,就引了数员猛将,冲杀出来,宋兵丢兵卸甲,大败而逃。幸好花荣、秦明等斜刺里杀出,冲退南军,援救及时,救得宋江回寨。古武林门遗址

宋江等回到大寨歇下,升帐而坐,眼见杭州城久攻不下,今又折了索超、邓飞二将,心中很是苦闷。军师吴用谏道“城中有此猛将,只宜智取,不可对敌。”于是众好汉劫持富阳县袁评事解粮船携带子母炮潜入城中,在吴山顶上放炮,并在城内四处放火,内外夹击,这才一举攻破了杭州城。

艮山门是杭州的 “丝绸之路”吗

艮山门位于杭州旧城的正北偏东。宋元以来,这道门在屡次战事中,都不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而是丝绸业集中之地。由此发展而兴的杭州工业,大都出于此地。

艮山门外丝篮儿,说的是丝绸制作工序中挽着竹篮去河港漂洗丝绸的女人。此外,也说投售土丝的蚕农。他们的竹篮,不是挽,而是挑,那竹篮的直径有两尺多。东街的丝行每年正月十六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才是东街真正的黄金日子,投售土丝的蚕农纷至沓来。近到笕桥、乔司,远到南浔、湖州。蚕农们一般是上午看货作价,交割结账,中午吃八菜一壶黄酒的招待餐,下午返回。一时走不掉的,丝行也会提供一宿两餐。多住几天的蚕农,吃住一般就在船上了。东街上最风光的要数银号送款的伙计,挑两只装了银圆的细篾竹篓,在大街上走得两脚生风。竹篓的外面贴两张封条:某某银号,大洋壹仟,送某某丝行。这一天,要是某某丝行的解款在东街上反复出现,这丝行的上上下下,脸上就像涂足了油彩,是忙,也是兴奋。资金少的丝行,就只能高挂“告满”的牌了。古艮山门遗址

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就摇船赶来了。这一赶,就赶到了七月。也就间隔了几天,艮山门外的夏蚕,又开始上市。东街的丝行,从骆驼桥到宝善桥,每年要忙到秋风起时。有的丝行,本身就是织坊。生意非常兴旺,日进斗金。当时有儿歌吟唱这种盛景:唱唱唱,洋机响,洋机开了五百张;角子铜板不算账,大洋钞票来进账。

清泰门外如何查验私盐

挑盐担挑出丰功伟绩的,有吴越王钱镠。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提到民国初期浙西的私盐贩子,一根扁担,两头是溜尖的乌铁,一旦与官兵遭遇,常有万夫不挡的枭雄出来。但清泰门外盐担儿,说的是官府对盐的统购统销,并不是私盐。在古代,盐行业严禁私人插手,全是政府统管。宋朝以前,杭州的“盐榷”在盐桥旁;元、明时期,称为盐业批验所。盐商盐贩,都要到此得了官府的确认,才能“称掣放行”“分行各地”。所以,清泰门外的盐民,往往挑了白花花的晶盐,就要行走在城墙的外面,从庆春门进城,以待官府稽核。

清时,杭州府辖下的盐场,在清泰门外有“三保”。“三保”设有灶保三名,役使四名,属于杭州府的“干部”编制,负责盐场的“稽煎缉私”。盐的整个制作流程,全在这些稽缉人员的眼皮下进行。盐场的产出,除了配给仁和、钱塘、余杭三县的挑夫每人一百斤外,剩下的盐全由官府收买。

不过,清时还有一条贩盐的规定还算人性化,这就是杭州府另拨仁和、钱塘两县的老年人贩盐名额三百个,凭“筹”每日“止许负盐三十斤”,使无依无靠的老人能够糊口。

庆春门为何会与“污秽”一词有关系

杭州谚语里有一句:庆春门外粪担儿。那么这句话从何而来呢?古清泰门遗址

原来满清入关后,兵分八旗。杭州的十座城门,从顺治年起,九座城门的钥匙均由八旗的门卒掌管,汉人的巡抚都不能节制。钱塘门由正黄旗掌管;武林门由镶黄旗掌管;凤山门由正红旗掌管;望江门由镶红旗掌管;候潮门由正蓝旗掌管;涌金门由镶蓝旗掌管;清泰门由正白旗掌管;清波门由镶白旗掌管,艮山门由旗人专管。唯独庆春门由汉兵把守,因为这城门洞内进出的,多是粪担,属“污秽之门”。《清史稿·年羹尧》里说年羹尧遭雍正皇帝猜忌,被剥夺军权,调任“杭州将军”,后罢职授“闲散章京”。“章京”是满语的读音,相当于高级别的文秘,本来也是高官,不过因为前面加了一个“闲散”的定语,也就无权了。民间野史里说年羹尧被调任杭州之后,开始守的就是“污秽之门”庆春门。后来才改守涌金门和钱塘门。

六十年前,“污秽”一词,简直就是庆春门的标签。据老人们回忆,当年的庆春门内有三多:死伢儿多、蛇虫八脚(蜈蚣)多、清水茅坑多。城东的人家死了婴儿,往往到城墙脚边一扔了事。荒草丛生,阴潮凛人,城墙脚边到处都是蛇虫八脚。城墙外面出了名的络麻地蟋蟀,叫得也是嘤嘤的森人。钻出城墙的破口,城河里的虾清晰可掬,水却凉得逼人。不过对于今天高楼林立的庆春门来说,那些都只是记忆中的事了。

“钱镠射潮”的典故与候潮门有何关系

白居易有诗云:“杭州老去被潮催”。候潮门,旧杭城东南的第一座城门,它所表现的正是一个在潮水中“老”去的杭州。“不是前人功德远,沧桑几度事模糊”。说起功德,倒让人想起来海龙王钱镠了。庆春门

钱镠是私盐贩子出身,后来从军,逐步高升,渐成一方霸主,后被封为钱王,主政杭州地带。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钱镠扩建杭州城,将城墙扩到了中河的东面。这一扩,东南一角就紧邻钱塘江了。潮水无情,城墙屡建屡毁,钱镠大怒。他说,既然朝廷封我为杭州之主,那我不光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连这一方的鬼神也得听我的。潮水怎么敢如此无礼,屡次破坏我的善政,这未免太藐视我这个钱王了。于是他调集了一万名身强力壮的兵士,各持强弓劲弩,面对潮头一字儿排开。时辰一到,浊浪排空,钱塘江潮自远而近,吞天没日而来。钱镠鸣炮三通,一阵锣响,兵士万箭齐发。羽箭嗖嗖出去,箭箭射在潮头之上,一万箭过去,又是一万箭,于是恶浪瞬间退去,军民欢声雷同。然后运来巨石,盛在竹笼(竹车)里,沉落江底,再打入木桩捍卫,城墙的基础就这么巩固了下来。城门建起,称“竹车门”。

到了公元1158年,宋高宗赵构筑杭州城,在竹车门的旧基上重建城门,此门才取名为“候潮门”。

“凤山门外跑马儿”说的是什么

北宋,有一个不取功名的高士徐复隐居在杭州双门的南面,这便是“高士坊”地名的由来。现在,有“直高士坊巷”和“横高士坊巷”之分。清时,这里是清军骑兵的营房。旁边是养马的棚舍。那时,厂内骡马成群,四蹄乱腾,风啸马嘶。民国初期,这里也养马,不过养的是私人的马。养马的有官府颁发的执照,马匹供出租骑游,有马保儿相陪,东去凤凰山,西去清波门。后来日本人来了,骑兵占了马厂。马多了,范围大了,从现在的烟厂到南面轧米厂旧址,当年全是日军养马遛马的地盘。“凤山门外跑马儿”,尘土起处,狼奔豕突,烟尘四起。

凤山门外的双门“政变”

宋高宗赵构没来杭州之前,现在的凤山门外,是州治。再早,这州治是吴越钱王的都城,现在的凤山门方位,就是都城的北门,称“双门”。公元1129年二月,赵构来此避难,进了双门,只见稀稀拉拉几间房舍,扈从叶梦得说:“这几间屋宇,怎么安置得了后宫?”此时的赵构,由于前方战事吃紧,危在旦夕,倒也不太在意住所的精致与否,只是嫌太潮了。战事一消停,就开始讲究了,下雨了,新建的主殿没有瓦,马上要;宫内设宴,红桌三百张,限期一日;火炬三千,当晚要用。刚升了知府的赵从善,天天忙得团团转。但是也有他算计不到的,皇城内发号施令的太监康履,想看潮水,要求知府用篾席将双门到海塘的道全都遮挡了。正是仲秋,篾席落市,无处可觅。康履大发淫威,终于酿成激变。士兵哗变了,为首的叫苗傅,另一个叫刘正彦,俩人共有一万两千兵士,在三月初五那天 ,先斩了御营都统制王渊,然后就开始杀太监,双门一带没有胡子的汉子被误杀了一百多。

苗刘军队挑了王渊的首级,簇拥在双门前,要求朝廷交出康履。赵构在宰相的陪同下登了双门城楼,一看下面群情激愤,就温言软语地安抚道:“苗、刘两位爱卿,今日之事,你等也是以社稷为重,为朕清侧。为表彰你等精忠,苗爱卿加封为承宣使兼御营都统制;刘爱卿加封为观察使兼副都统制,望两位速速退兵。”

苗傅说:“退兵可以,请将康履交出。”

苗、刘一再逼迫,赵构只得让康履出城。双门轰隆打开,康履战战兢兢出来,没等他站定,苗傅放马上前,大刀一挥,将康履拦腰砍成了两截。赵构不敢看,说:“这下两位爱将该退兵了吧。”不料苗傅又威逼赵构退位,由其子赵旉继位,隆祐太后垂帘听政。赵构无奈,只得宣告退位,让赵旉当了皇帝,国号“明受”。

一个月后,抗金前线的韩世忠等部赶到杭州,苗、刘二人仓皇出逃,赵构才得以复位。古凤山门遗址

杭州的街桥与名人故居

随着城市的变迁,老

杭州的街桥地名

有的也随之消失,而那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掌故、人文传奇也随之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当人们来到这座美丽的城市时,鲜有人将目光转向这一方面,这是极其遗憾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将目光转向杭州城的街桥地名,细细品味历史带给它的故事。如牛羊司巷到底是不是宋代牛羊司所在地?那么,问题来了,牛羊司为何物?再比如,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真的是从江涨桥登陆的吗?问题又来了,这两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来到杭州为何要从江涨桥登陆,毕竟杭州有很多桥梁。除了街桥地名之外,杭州的名人故居也值得留恋,如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故居、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故居、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故居等。在之前一段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历史名人都一直在此居住,那后来他们在这里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当时光流转,他们的身影仿佛再次出现。杭州的街桥地名

“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发生在白马庙吗

“泥马渡康王”是一个民间流传已久的故事。北宋末年,时为康王的赵构赴金营为人质,金兵押送他一路北上。途中赵构偷偷跑掉,逃到了黄河边上的磁州,夜宿在崔府君庙里。突然有神人向他托梦,说金兵将至,要他快逃。赵构惊醒,见庙外已备有马匹,遂乘马狂奔。这匹马居然载着赵构渡过黄河,更令人惊讶的是,马刚渡过黄河,就停下不动了,变成了一匹泥塑之马。

据史籍记载,赵构赴金营为人质,历史上确有其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兵兵临开封城下,宋廷向金求和,金兵要求以亲王或宰相为人质,方可退兵。于是宋钦宗命令康王赵构前往金营。接下来的事情就与传说完全迥异了。赵构在金营被软禁了20余天后,金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怀疑赵构不是亲王,将其遣返,而不是像故事中所传,押着赵构北上,所以赵构根本无需逃跑。这是赵构后来当皇帝故作的神话,并修建了白马庙,来祭祀这匹“白马”,以荧惑人心,好让人们以为他就是真命天子,有神明守护。结果宋钦宗只好命肃王赵枢代替赵构赴金营为人质。在宋钦宗答应割地、赔款等要求后,金人暂时撤军,但却没有放走肃王,而是把他掳至北方,致使他最后惨死在苦寒的北方。白马庙巷

清水潭巷里“接待鸣钟”的传说

据《杭州市拱墅区地名新志》记载:“清水潭又名碧沼,始名于宋。清水潭邻运河,水极清冽。”清水潭巷子里有“接待鸣钟”的传说。话说从前这里住着一个铸钟师傅,他精心铸造了两口钟,一口进贡给皇帝,挂在金銮殿外,一口就给了杭州湖墅的接待寺。谁知,这两口钟有灵气,寺里的是雄钟,京城的是雌钟。寺中钟声一响,千里之外皇宫里的钟,不撞也响,遥相呼应。皇上知道后龙颜大怒,命杭州知府把钟运到京城放到一起。

知府接旨后准备船只,打算在清水潭装钟,从水路运往北京。谁知,还没搬上船,钟就滚到清水潭里去了。河水很清,钟在水里看得一清二楚,可偏生了根一样,怎么也捞不上来。知府吓得脸色煞白,寺里住持说,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试试:一母所生的十兄弟,一起下水,或许可捞。知府贴出告示,如有十兄弟能捞起大钟,赏银万两。一天,果然来了十兄弟,他们在水里围着铜钟边搬边喊“大哥用力”“小弟用力”,铜钟真的被慢慢抬出了水面。这时候,岸上看热闹的人都为他们喝彩。可哪里晓得,十兄弟中一人脚底一滑,眼看着要掼跤了,最小的兄弟脱口喊了声“姐夫当心”,这喊声刚出口,那刚刚抬出水面的大钟又“轰隆”一声沉入水底。原来,十兄弟里有半个儿子(指女婿),算不得真正的一母十子。

此后,小船经过清水潭,有时一竹篙撑下去,偶然会碰到这只大钟,发出“当”的声音。

草营巷曾是南宋时期的娱乐场所所在地吗

草营巷位于拱墅区,北靠信义坊特色商业街,东起湖墅南路,西至莫干山路,全长520米。草营巷一带在古时草很多,有半人高,曾经驻扎在这里的兵营用这里的草喂马,故由此而得名。 草营巷里曾经有过一座庵、一座法云寺和一座元帅庙,香火很旺。

据说,法云寺在清朝年间建成,来烧香的人很多,当时的名气和香积寺一样大。法云寺的左边是元帅庙,据民间传说,历史上草营巷内居住着一位姓温的元帅,他英勇善战,深爱士兵,爱民如子,对贫苦百姓乐善好施。他去世后,草营巷百姓为纪念他,在巷内修建了一座温元帅庙,平时香火十分旺盛。每逢农历五月十八,都要举办一次温元帅庙会,场面十分热闹。20世纪50年代初,草营巷是一条铺着石板的小巷,巷口窄,巷尾宽。解放前肖大隆剪刀店开在巷的左边,房子有高高的风火墙。景福百货店开在巷口的右边。巷子中间有几座筑着高高风火墙的二层砖木结构老屋,依河而建。

梅花碑与焦旗杆有何传奇故事

早年间,杭州有心灵手巧的老石匠,在杭、嘉、湖三府出了名。这老石匠凿了一辈子石头,雕了一辈子石头,胡须头发都白了,除了落下一身好手艺,别的什么也没有。

老石匠年纪大了,背驼了,眼也花了,但他仍旧天天上山。有一天,老石匠在南山脚下发现一块白花花的石头,那石头仿佛映着一株梅花的影子,老石匠疑心自己眼花,揉揉眼睛又仔细看了看,可不是!石头上面清清楚楚地映着一株梅花影子,就像长在石头上一般。老石匠伸手在石头上摸了摸,平平的,光光的,那石头好比姑娘媳妇刺绣的白绫,才描上花样儿还没动手绣呢。老石匠越看越喜爱,越看越舍不得离开,便使出全身力气,把那块石头挖起,一步一踉跄地背回家来。

老石匠对着石头看了三个月,摸了三个月,又想了三个月,才动手在石头上雕刻起来。这石头好坚硬呀!一凿下去只崩起一点粉末,一锤下去只冒出几颗火星。但老石匠不灰心,没气馁,只管一锤一凿地雕下去。锤呀凿呀,十日雕个瓣,百日刻朵花,过了一月又一月,过了一年又一年,老石匠一天不停地雕,白日黑夜地刻,终于把那株梅花雕在石头上了。

梅花雕成了。多美的梅花啊,迎着春风,向着朝霞,白玉似地开满一树。这时老石匠却死在梅花边上。

老石匠没有儿女,也没有产业,大家都敬重他,便把他埋在一块公地里,将他最后雕成的这块梅花碑竖在坟顶。

时间久了,奇怪的事情也就出现啦!石碑上的梅花变得会开会谢了,每年春天,别的树上梅花才含苞,石碑上的梅花却已经盛开;夏天,别的树儿刚青,石碑上梅树早已一片葱郁;秋天,别的树上叶儿落得一片不剩的时候,石碑上的梅树才开始落叶;冬天,西北风把别的梅树刮得七歪八斜,只有石碑上的梅树挺立在那里一动不动。

这块石碑还能预报天气:天要晴时,石碑上明晃晃、亮光光的;天将阴时,石碑上雾蒙蒙、潮卤卤的;天快要下雨时,石碑上阴沉沉、湿漉漉的。人们从这块石碑上就可以知道时令节气,天晴落雨。有了这块石碑,农家犁地下种就不会错时节;出门人该歇该行心里也有安排。大家都很喜爱这块石碑,把它当做宝贝。

有一年春天,杭州来了一个大官。大官早听说过这块奇妙的石碑。刚到杭州不久,便带着一群手下人,来到了老石匠的坟地,一看,雕在石碑上的梅花果然盛开着。他高兴极啦,回去和狗头师爷一商量,就在老石匠坟地旁边造了一座衙门,筑起一堵围墙,把那块石碑围进后花园里,还堂而皇之地贴出布告说:这是一块公地,公地官有,庶民不得进入。梅石园

说来也奇怪,这块石碑被围进大官的花园里,不到两天,碑上的梅花就隐谢了。以后,不论天晴落雨,石碑上始终是阴沉沉、湿漉漉的。慢慢地,石碑上爬满了青苔,不但没有一丝光彩,而且变得难看极了。为了这事,大官郁闷得吃不下,愁得睡不着,整天在石碑前后打转。狗头师爷见了,便过来献计:“老爷,我看这是地气潮湿的缘故,如果在石碑脚下架起火来烘一烘,烘干潮气便会好了。”大官听完觉得有道理,急忙叫人搬来干柴木炭,在老石匠的坟顶上烧了起来。

火苗一舐到石碑,轰地一声,便爆裂开来,熊熊的火焰喷射得好远好远;一霎工夫,衙门和花园都烧了起来。大官和师爷想逃也逃不及,烧死在里面。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衙门烧成一片瓦砾,只在大门前面剩下半截焦烂的旗杆。

这块奇妙的石碑就是这样被毁掉的!如今,在杭州东城还留下两处地名:一处叫“梅花碑”,另一处叫“焦旗杆”。

大井巷的井水故事

大井巷位于吴山之下,是老杭州的一个标志。这条长仅有两百余米的老巷里有着名声在外的钱塘第一井、医药界著名的胡庆余堂和传得神乎其神的朱养心膏药店。当然,对于老巷名字的由来,还要说到一口井。大井巷中的古井

大井巷出名,多半是因为巷内有一口大井,被人们一直称为钱塘第一井。这口井,谁也说不清楚它是什么时候开凿的,总之,住在大井巷的居民,从住进来就一直喝这口井的井水过日子。人们都说,这口井从未干过,纵使碰到大旱天也不会干涸。井水越用越清澈。但是前一段时间,井水忽然变臭了。这倒是史无前例的。据留守在大井巷的本地居民解释说:“大井是有灵气的,最热闹的时候,井水边挤满拎水和洗衣服的人,迟来的人都只能在门口排长队,水从来没有臭过,如今搬迁后,人少了,井水也没人用了,水就自己变臭了”。

孩儿巷里流传着什么故事

孩儿巷位于杭州市中心,两头连着武林路和中山北路,在杭州小巷中知名度很高。宋朝时称“保和坊砖街巷”,因为住在巷子里的人许多都做泥孩儿,所以又名“泥孩儿巷”。南宋时,这里就变成了专门卖小孩子物品的地方。于是就把“泥”字省略了,改名为“孩儿巷”。巷西原建有经略华夷坊,俗称西牌楼。南宋著名大诗人陆游62岁时任朝奉医生,来杭住在孩儿巷内的南楼,曾于春雨不眠之夜,写下了著名的《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刮风尘叹,犹及晴朗可抵家。

说起孩儿巷,还有另一个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巷子里住着一对孤儿寡母,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有一天,隔壁店门前晒着一排受潮的白鲞,这家小孩子乘人不备,捡着一片白鲞,藏在身后带回了家。母亲见此夸儿子小小年纪就知道顾家,今后一定大有出息。小儿受到鼓励之后,变本加厉,如法炮制,多次盗窃成功,终于演变成一名大盗。有一次犯下严重的盗窃案被官府抓获,行刑前,儿子要再吃一口娘的奶。其母撩开衣襟,儿子一用力,将母亲的奶头咬下。儿子伏法,其母也悬梁自尽……后来,人们就把故事里的小巷称为“害儿巷”。因杭州话里“害儿”与“孩儿”读音相近,因此小巷也就成了“孩儿巷”。孩儿巷街头

牛羊司巷到底是不是宋代牛羊司所在地

《元宝街:杭州唯一石板古巷》一文中说,“牛羊司巷,相传南宋时有牛羊司在此,牛羊成群”,这一说法不准确。据《咸淳临安志》载,太常寺下的牛羊司是掌管御膳祭礼之牲的机构,牛羊司另有“涤宫”在赤山,是圈养祭祀用的牲口的地方。

另外,该文说元宝街1号是源丰祥茶号旧址,“据说昔日曾为皇帝晒制御茶,据考证,此处还曾住过一户朱姓大户人家。最早一代一位叫朱智的,据朱智还在世的曾孙回忆……”这也欠确切,理由如下:

一、这里一直是朱宅,据《枢垣记略》载:朱智,钱塘人,咸丰辛亥年(公元1851年)中举进京后,(咸丰)八年七月由工部主事入直。朱智在京城任职期间,太平军攻入杭城时,朱宅部分被焚。

二、元宝街1号的朱宅厅堂是在抗战前期租给源丰祥茶号的。

“留下镇”一名的由来与宋高宗有何关系

杭州的留下镇是一座千年古镇,接余杭,多山林,是一个典型的山乡集镇。留下镇原名西溪,据清光绪《钱塘县志》记载 :“宋建炎三年七月,高宗南渡 ,幸西溪 ,初欲建都于此 ,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故名‘留下镇’。 ”留下镇风景

留下镇的“西溪秋色”曾是古代西湖组景之一,西溪梅区曾被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推为全国三大梅区之一,与江宁蟠龙、苏州邓尉齐名。 历史上的留下镇曾相当繁华,有西溪“三井”、梅花泉、花坞、东岳庙等,由于久经沧桑变迁,很多景点都不复存在。桃源岭下有卫匡国墓,为意籍传教士之墓;汉学家马丁诺·马丁尼病逝杭州之后,也葬于此。

晚清“八千卷楼”的主人丁申、丁丙两兄弟,曾在留下镇暂住。如果不是他们在留下镇上发现包食品的纸居然都是《四库全书》的散页,就不会有后来的“文澜阁”《四库全书》了。

钱塘江大桥是谁设计的

钱塘江大桥位于杭州西湖之南的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是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的国内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南北,是连接沪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1937年9月26日竣工,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时间,总投资540万银元。

在旧中国,钱塘江大桥建成之前,没有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沈阳的浑河大桥是日本人造的,郑州黄河大桥是比利时人造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造的,蚌埠淮河大桥是英国人造的,云南河口人字桥是法国人造的……年轻的茅以升经常在想,难道中国人自己不能造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吗?钱塘江大桥

他苦苦等待,机遇终于来了。在他学成回国十三年后,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授职务,南下杭州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钱塘江自古就是一条凶险之江,每遇潮信,浊浪排空,势不可挡,高达5~7米。杭州人还传言钱塘江无底,早年,杭州人若说起某件事绝对办不成时,就会说:除非钱塘江上架起一座大桥。故有的外国工程师放言:能在钱塘江上造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但是茅以升知难而进,他发明了“射水法”,将木桩打进江底40米厚的泥沙层,克服了最大的难题。他集思广益,聚集众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智慧,排除万难,攻克了80多个施工难题,花费三年时间,终于将大桥建成。

历史上的钱塘江大桥为何刚建成就要被炸毁

雄伟壮丽的钱塘江大桥,屹立在波涛汹涌的钱塘江上,作为那个时代自立自强的见证,足以激发我们的豪情壮志。而铭刻其中的“殚精竭智千日功,通车之日却炸桥”的历史也使国人永生难忘。

公元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此时,大桥尚未通车,茅以升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公元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仅3个月后,上海沦陷,杭州危在旦夕。11月16日,南京政府发出炸桥命令,深明大义的茅以升沉重地点了头,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然后流着眼泪,把大桥的致命点一一标出,并亲自把100多根炸药引线接好。11月17日公路桥开通,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10万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风驰电掣而过。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先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算是空前的了!”

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接到炸桥命令。炸桥前,茅以升曾赋诗一首:“徒地风云突变色,挥泪炸桥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这首诗流露出茅以升炸桥的无奈,以及今后复建的决心,诗中第三句“五行缺火真来火”是诗眼,很多人想不明白,其实把“钱塘江桥”四个字联系起来,就能知道个中原因了。因为这四个字在五行之中,正好对应了金、土、水、木,只缺少了火。

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建成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建成后的第89天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茅以升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他的愿望在1946年得以实现,抗战胜利后,钱塘江大桥被修复,成为浙赣线上的关键性工程之一。

钱塘江大桥为何是炸不掉的大桥

钱塘江大桥自1937年9月26日建成至今,就像一位历史的长者,伫立潮头,老而弥坚,守望着往来的行人。而下游不远处的杭州钱江三桥建成通车不过14年,引桥就塌了。人们纷纷发问:茅以升修的这座桥,设计寿命50年,已经超期25年了,就是不倒,连大修都没修过,而后来修的那些桥,那么快就塌了,这是为什么?

沿着钱塘江桥的人行道一走,就能看出大桥历经沧桑。桥墩上和护栏底部,弹痕随处可见,它曾被大规模炸过三次,但是岿然不动。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钱塘江大桥日通行汽车超过一万辆,火车超过150辆。“茅以升修桥的时候,是按照20公里的时速设计的,设计荷载铁路面轴重50吨、公路面15吨。当时平均每天仅有150多辆汽车、4.9对火车通行。70多年过去了,在这座桥上,动车可以跑到时速120公里,汽车也可以跑到时速100公里,40吨甚至60吨重的汽车也在桥上跑,的确是非常神奇。”大桥的车间主任这样说。放到今天的标准来看,钱塘江大桥不仅超期服役,而且也超限、超载。工程班子每次为大桥做完评估检查,都会肃然起敬,当年的人们是把修桥当成百年基业在做!

大桥至今没有进行过技术上的大修,2000年进行过最大规模的一次维修,也仅仅是更换了公路桥的桥面板。这是一座炸药不放对位置都炸不掉的桥,大桥的5号、6号桥墩在1937年、1944年和1945年几次被炸,但至今仍能正常使用。

塘栖广济桥真是由一位僧人修建的吗

广济桥,曾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位于杭州市塘栖镇,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是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桥中间高高拱起,从两端拾级而上,像是在爬山。走到桥顶,就可以看到古镇的全貌。

广济桥的始建年代不祥,无从考证。据说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一个姓陈的僧人,为了修建此桥四处募捐,一直走到北京。当时皇太后听到了很感动,就赏赐他很多钱,宫中的众嫔妃与朝廷大臣们也纷纷解囊相助。所以清光绪《塘栖志》卷三《桥梁》载:“通济长桥在塘栖镇,弘治二年建。”弘治十一年(1498年)建成。

历经五百多年,广济桥

依然雄踞在京杭大运河之上,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连同江南的富庶繁荣和江面的船夫号子声,一起写进了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史中。广济桥是塘栖的骄傲,有人称它为塘栖的龙鼻,高峻挺拔。在旧社会,江南的民间还有“走桥”的民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江南的人们除了吃元宵、迎花灯、猜灯谜外,还会走桥祈福。因为南方是水乡,有很多桥。据说元宵节晚上走的桥越多,得到的福气就越多。所以到了那天晚上,人们就成群结队,提着花灯,在河边、桥上游走,远远看去,颇为壮观。

南宋御街为何被称为“天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