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20:25:30

点击下载

作者:初秀伟,王茹春,戴莉,李秀娟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试读:

编者的话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格局重组,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当代大学生中强化形势政策教育、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并正确看待国内外重大时事,让莘莘学子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认清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努力学习,投身改革,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教材的编者都是多年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他们都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本书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增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最新成果。此外,本书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内容选取、体例设置和教学安排等方面体现了以下“三个贴近”:

一、内容选取上贴近现实“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因此,与之配套的教材在选取内容时必须体现现实性。编者在认真学习、研读中宣部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当今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选取专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阐明政策。在专题内容的编写中,力图通过对现实形势的分析和对具体政策的解读,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容。

二、体例设置上贴近教学

本教材的体例把前几版的“一题三点”升级为“一题三微”。“一题”指某个具体的专题内容,它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三微”是指“微视图”“微词典”和“微观点”,它们是教材的辅助部分,对专题内容做进一步地拓展和深化。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现代人的阅读越来越趋向于扫描、搜索和抓关键词。“微视图”是用图示的方式展示专题内容纲要,其作用是“画龙点睛,易于理解”;“微词典”是对专题中涉及到且当下流行的热门词语进行简要的解释,其作用是“话语阐释,便于记忆”;“微观点”选取的是多名专家学者对专题中某些问题所做的精彩点评,虽寥寥数语,但“权威效应,主题升华”的作用十分明显。

三、在教学安排上贴近学生

本教材为2013年版,其内容涵盖2012年至2013年11月形势与政策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将宏观形势教育与微观形势教育结合起来。首先,“一题三微”的设计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教学上更贴近学生;其次,教材中引用了大量图片、漫画、图表,从而强化了教材的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及趣味性,进而更便于学生加深对相关专题内容的理解;第三,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案例引出论题,针对论题激发思考,根据实践佐证正确论点;最后,主要参考文献分设于各专题之后,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参考。

本教材由沈卫担任主编,由周雪梅、黄蕾、郁蓉蓉和滕叶担任副主编,由辛望旦担任主审。

本教材的编者们长期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齐心合力,刻苦钻研,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教材是前几个版本的升级版,在内容的选取、体例的设置和教学的安排上都有一些新意,相信在教学实践中会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讲的那样,“理论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况且“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门与时俱进、时讲时新的课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的内容,使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达到“泉古水新”的效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我国在新形势下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很多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希望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和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过程。辛望旦2014年1月

专题一 “中国梦”:引领中华巨轮扬帆远航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时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的精神要义。“中国梦”将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将国家、社会、个人联系起来,将中国、世界、人类联系起来,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高瞻远瞩的深邃眼光,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和指引中华巨轮扬帆远航的旗帜。

一、深刻领会“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根本战略任务。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在用“中国梦”凝聚共识、激励人心、引领未来上。深入领会“中国梦”的丰富内涵,继续推进以“中国梦”为起点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中国梦”的主题“中国梦”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多元解读。“中国梦”既是国家之梦,也是个人之梦;既是长远之梦,也是近期之梦;既是宏大抱负之梦,也是温馨康乐之梦。这说明,它具有很大的包容量,能调动最广泛的群众参与,具有高度的凝聚力,能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中国梦”有很大的包容量,但解读“中国梦”首先要了解它的主题,偏离了主题的梦想将是虚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显然,这里讲的“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怎么理解这个主题呢?顾名思义,“民族复兴”是相对于历史的曲折而言的,是“使曾经衰落的民族再度兴盛起来”,作为这种参照系的,一方面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另一方面则是后来曾经陷于的悲惨境地,包括直到现在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落后状态。在近代,民族复兴具有特殊的涵义:一是实现民族独立;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三是实现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同时,也赋予民族复兴以新的内涵,即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那么,中华民族在历史兴盛时期是什么样子,曾经有过什么样的辉煌?

在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堪称众国的楷模,以致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在《哲学词典》“光荣”条文中宣称:“世界的历史始于中国。”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也说:“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曾经领潮流和时代之先,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了1500年。直到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仍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在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多种类型的古老文明,但能够一直延续至今并且没有重大断裂的,只有中华文明。

古代中国盛世有三个重要标志:

一是疆域版图特别辽阔。从汉武帝始,疆域版图已经很大。唐朝的盛世疆域版图达1 000多万平方千米。元世祖忽必烈开辟的元帝国,其疆域版图达到古代中国的最大值,面积为1 500多万平方千米。清康熙年间将古代中国疆域版图定格为1 300多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及其所属钓鱼岛和南海诸岛。

二是GDP占世界第一。曾任经合组织经济部主任的麦迪森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历史数据考证与分析专家,他出版了《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对于中国近代以前的GDP进行了估算。为了尽量减少汇率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对统计真实的经济规模的影响,采取了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按照麦迪森的测算,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出色。从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一。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GDP的28.7%,大大高于英国GDP所占5.2%和日本GDP所占3.1%的份额。另据美国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提供的数字,1830年中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制造业生产量的29.8%,略低于整个欧洲所占34.2%,但大大高于英国和日本分别所占9.5%和2.8%的份额。麦迪森给出的数字表明,直到1880年,中国和美国占世界GDP总量的份额还是相同的,均为14%;自此之后,中国占世界GDP总量的份额一路下滑,到1913年中国下降为8.9%,美国上升为19.1%。

三是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是世界先进民族之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与此相适应,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居各国之首。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由清代宫廷画家绘制的《万国来朝图》,将万国来朝使团朝贡的场景绘于画面,场面宏大,十分热闹。画面显示,每到元旦朝贺庆典,各国度、各民族朝贺宾客穿着艳丽的服装,外貌气质各自不同,带着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贡品云集在太和门外,在左右两侧指定区域内人头攒动、等候乾隆皇帝的接见,充分展示出宫廷建筑群的宏伟壮观和天朝大国、万国来朝的盛世气派。

但到了近代,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王朝这个已在内腐的庞然大物轰然坍塌,迅即成为由多个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积弱积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仅仅五六十年间,几乎所有西方和东方列强都通过侵略战争,与中国签订了数百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疯狂掠夺,使中国失去了300万~50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掠走了十几亿两白花花的银子。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边缘。正是基于中国这种苦难的历史,呼唤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她接过接力棒,经过90多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终于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灿烂前景。(二)“中国梦”的基本内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目标,同时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目标,民族复兴的内容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正确认识、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内容,我们才能把握机遇和挑战,步伐坚定地朝着这一目标迈进。

在近代,当欧美一些国家从17世纪开始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从18世纪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清王朝的统治者仍在盲目地以中央帝国的“康乾盛世”而自傲,自我封闭,仍然陶醉于落日辉煌之中。从而使原来文明程度落后于中国的欧美国家,很快地跑在了中国的前面。到19世纪中叶,英国作为世界工厂,急于向外扩张,以鸦片和炮舰打开了清王朝这个封建专制帝国的大门。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在1840年遭遇了亘古未有的奇变,只有4 000多人,47艘舰船的英军,竟把一个近4亿人口的大清帝国打得割地赔款;自此开始的百余年中,黑云压城,群敌环伺,危如累卵,险逾危崖,其种种危局前所未有。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样,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便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标志,我们已经完成了。从20世纪中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成,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必须“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从而把现阶段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使命的三大任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统一起来,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新的时代内涵。由此可知,“中国梦”的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1.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进步。党的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一总体布局的重大战略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就是要通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实现祖国统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的领土和主权不容分割。没有祖国的统一,就不会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切实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努力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3.维护世界和平,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一个民族的兴盛,一个国家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要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加强团结,密切合作,携手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三)“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当代使命相联系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是眼睛向着历史,简单地重寻昔日的荣光;不是要恢复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而是从今天的现实出发,扎扎实实地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连续快速发展而带来的诸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代中国人民的“中国梦”的基本含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国家富强既包括物质的、制度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的、精神的软实力。国家不富强,军队不强盛,硬软实力不足,复兴也就无法实现。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斜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推进改革开放,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千方百计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实现伟大梦想。2.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

民族振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一方面,要实现经济发达、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另一方面,要提高处理国际事务和应对国际局势变化的能力。“中国梦”是世界人民的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中国梦”到“非洲梦”“欧洲梦”“世界梦”,中国人民的追求与世界人民的期盼连接在一起,要实现“中国梦”,要靠中国人民长期不懈艰苦奋斗,同时也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支持;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全人类的发展更多地做出贡献。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3.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民族梦、个人梦的聚集点,也是实现梦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人民幸福,必须在发展中注重保障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四)“中国梦”的基本特征“中国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13亿乃至更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为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崛起,所有这些都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全新的事情、全新的探索、全新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也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崭新的梦。“中国梦”显示了自己的新特征。1.“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与个体梦的统一“中国梦”萌发、形成于耻深痛极的近代百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作为一种最为朴素、浓烈的民族情感,它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强烈的危机意识。无论是谭嗣同“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哀恸,还是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誓把乾坤力挽回”的决绝,所体现的都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与焦虑。所以,“中国梦”是一个“大”梦,凸显着家国天下、民族命运的宏大主题。它讲述的不是个人主义的奋斗历史,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死中求活的血泪故事;二是坚定的民族自信。也就是说,始终坚信有着5000多年优秀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终将转危为安、再造辉煌。正如同毛泽东所说:“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中国梦”与“美国梦”不同。“美国梦”是在“西进运动”中形成的,是一个移民梦。在美国的广袤土地上,原本生活的是印第安土著人。后来,几百万、上千万移民涌入,在土地上开垦、种植,建立自己的家园。他们在美国扎下根来,塑造了普遍流行的观念:只要愿意下力气、只要肯干,就能创造未来,就能够争取到自己理想的“美国梦”。与强调个人奋斗的“美国梦”不同,“中国梦”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基础上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既是整个民族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个个人的奋斗目标。它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个人的尊严、富裕、自由发展很好地融为一体,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地揭示了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国家、民族发展和个人自我实现的关联性。2.“中国梦”体现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

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执着追求,也是今天中国人的强烈愿望。“中国梦”完美地把历史夙愿、当下实践与未来憧憬融为一体,把历史的连续性与未来的前瞻性联结起来。回望过去,我们要继承先人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扶正扬善、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和为国捐躯、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着眼当下,我们要脚踏实地干好我们必须要干的事情,我们一切的制度安排、一切政策导引都应努力扶正驱邪,去恶向善,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努力奋斗,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一步一步为走向民族复兴奠基铺路。面向未来,我们要始终把握好前进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及长远的共产主义理想,在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中实现伟大梦想。3.“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构建和谐世界的统一“中国梦”是复兴不是复古,是和平崛起而不构成对别国的威胁。复兴不仅是经济政治的强大,更是文化的昌明。我们要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个能彰显5000年灿烂文化、能传承5000年悠久文明、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共享、能用自己的软实力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复兴的中国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中国;复兴的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复兴的中国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倡导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梦”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和精神旗帜,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向未来的科学化、时代化、大众化表述。它源于中国、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3]它正确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期盼,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国梦”的要义,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中国梦”的旗帜引领下,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推动中华巨轮扬帆远航,驶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光辉彼岸。

二、奋力实现“中国梦”的科学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精神动力和根本力量,为我们团结一心、奋力实现“中国梦”指明了科学路径。(一)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中国道路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道路是现实途径、战略选择,是到达目标最基本的条件。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关键看这条道路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人们对道路的探索和选择,不是随意而为,道路更不会凭空而来。它承载着过去,也预示着未来。中国道路反映了中国人现实的共同利益,也凝聚着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为找到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正确道路,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回顾历史,我们深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开创中国道路之前,历史不是一片空白。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条道路,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亿万人民的奋斗与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中国道路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模式决定了它可以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让全国成为一盘棋,重点攻关解决难题,快速高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完成各种任务。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路,一条中国人自己走出来的道路。它既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国内某些人心存幻想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更不是西方某些人所期望的资本主义道路,而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当今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道路。(二)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5000多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虽受过侵略和挫折,但仍然创造出灿烂的辉煌,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在长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使中华民族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

几十年来,正是由于有了中国精神,中国的面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支撑伟大梦想。一个民族要繁衍生息发展,一个国家要立国兴国强国,不能没有厚重而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精神力量的激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梦不同,背后的精神与价值支撑亦不同。“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才能使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凝聚到一起,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凝聚成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能量。(三)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汇聚而成的整体力量。

有梦想才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家庭,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梦想,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扬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梦”是伟大的事业,“中国梦”是宏伟的蓝图,需要有强大的动力来保障。“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的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56个民族的共同努力;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只要每个中国人都坚定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凝聚成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手中,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跑好关键时期的接力赛,决定着能否如期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时代发展给了我们每个人实现梦想的舞台,只要我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聚,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一定能早日实现!

三、“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梦想有多远,决定我们能走多远。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来,多次强调并系统阐述“中国梦”,充分体现了肩负国家和民族重任的使命与担当,完整展示了统筹中国和时代发展全局的战略智慧。“中国梦”系列观点提出以来,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各方面突显强大推动力,已经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彰显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时代价值。(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视野

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告诉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高度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打开了新视野。1.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空间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关键是它始终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并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梦”彰显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引擎。一方面,“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从根本上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实现“中国梦”也需要克服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时代课题,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引领实践、攻坚克难,提供了大有作为的空间。

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实际问题之“的”的结果。习总书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并继续向前跃升的特殊时期强调“中国梦”,回应了中国如何实现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时代课题。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这一时代课题,必将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2.确立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导向

习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彰显了“中国梦”是拓展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目标导向,彰显了“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和强大支撑。“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这是“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相互关系的生动写照,进一步指明了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中国梦”内蕴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标明了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理想。只有向着实现“中国梦”的方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展现中国精神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能量。“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汇合点,是中国力量的着力点、聚焦点、落脚点,各族人民只有向着“中国梦”的目标共同奋斗,才能真正形成大团结的磅礴力量。在“中国梦”这一目标导向的引领下,必将演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三足鼎立”的时代活剧,推出更加精彩绝伦、叹为观止的“中国故事”新篇章。3.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推进改革和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在这个总布局下科学统筹我国各项改革和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梦”集中体现了“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和“美丽中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推进各项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与此同时,习总书记还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强军梦也是“中国梦”的内在组成和强大支撑,必须将富国与强军这两大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结合得更为紧密,将安全与发展统筹得更加科学,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在强军的保障下顺利推进。因此,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既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富国与强军有机融合、相互推动的历史进程。(二)为凝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攻坚克难提供了新坐标“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说的是离目标越近,前进阻力就越大,道路也越艰辛,越要警惕功败垂成。

当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我们离民族复兴从未如此之近;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民族复兴遇到的阻力从未如此之大。这种阻力来自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从国内看,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之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处于质变的关键节点,改革遇到的都是“硬骨头”和“险滩”。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取得根本性突破,深化改革必须克服重重难关,化解种种风险。

从国际看,我们处于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特殊跨越时期,对全球战略格局正在产生深远影响,导致遏制我发展的阻力空前增大,我国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克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困难,只能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力。而真正能够凝聚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唯有“中国梦”。1.“中国梦”内蕴着攻坚克难的强劲动力

人民群众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是创造历史的强大动力。“中国梦”描绘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描绘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宏伟蓝图,最大限度地兼顾和包容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把全国人民更好地凝结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梦”,就能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让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所共享。这样,无论哪个阶层、哪个领域、哪个方面的群众,都能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中看到自身利益所在,都能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真切品尝自身利益的果实,从而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因此,“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的梦。共圆“中国梦”,必将焕发出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事业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2.“中国梦”内蕴着攻坚克难的价值支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灿烂图景,只有让人民公平共享,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习总书记强调:“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三个共同享有”,充分彰显了公平正义尤其是机会公平的价值理念。

过去的岁月,个人的创业梦、宜居梦、小康梦与国家的民族独立梦、两弹一星梦、奥运世博梦、航天潜海梦交相辉映,互动交融,从根本上讲,这是与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在全社会的伸张紧密相连的。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求从未如此强烈。在一个社会,如果某种特殊利益群体既垄断了现有利益,又垄断了追求未来利益的机会,堵塞了人民群众向上正常流动的渠道,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不稳定的社会。“三个共同享有”所倡导的公平正义理念,为全体人民共享机会公平和改革红利,提供了最佳道义支撑,必将引领当代中国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走向共同富裕与和谐稳定。3.“中国梦”内蕴着攻坚克难的广阔路径“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追求的高度统一,决定了“中国梦”是目标与手段、理想与路径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和解决了民族复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示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犹如一根系着一串又一串破解民族复兴难题金钥匙的红线,贯穿“中国梦”的全部篇章。

党中央基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提出的关于民族复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已经并正在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重大决策、战略部署、政策法规、制度机制、工作思路、精神动力等,为“中国梦”筑起坚实而广阔的具体道路。新时期以来,人民群众在这样的复兴之路上已经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震撼”。面向未来,党和人民必将在破解民族复兴的一个又一个时代课题中铸就新的更大辉煌。(三)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中国梦”与世界梦是辩证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利用自身特有优势推进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的新范式。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也丰富和拓展着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途径,必将为世界各国推动人类文明跃升提供有益借鉴。1.“中国梦”是发展自己与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统一

当今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与世界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自身的发展往往与世界的发展具有联动性,呈现同频共振、互动发展的态势。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本国的发展,甚至以牺牲别国的利益为代价谋求自我发展,人类就会陷于纷争与冲突之中,最终也会危及自身发展。因此,追求自身发展必须同时着眼于推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进步。“中国梦”把发展自己与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统一起来,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实际上,既不搞对外掠夺扩张,也不把国内矛盾转嫁到国外;既不搞冷战对抗,也不依赖所谓西方“扶持”,而是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的巨大贡献。我们在有效利用国际和平环境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以自身繁荣稳定回馈世界,不仅为世界经济逐步走出危机低谷发挥了强大引擎的作用,而且通过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深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互动和合作,给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红利”,注入了更多富于建设性的能量。2.“中国梦”是推进中华文明与丰富社会主义文明的统一“中国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展开,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结下的实践之果,体现了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统一。我们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而必须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与本国那些最具包容性、开放性、进取性的优秀民族传统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了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明的“密钥”。

我们打破“一大二公三纯”的僵化模式,引入市场经济,把多种所有制与公有制主体结合起来,把多种分配方式与按劳分配主体结合起来,使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社会主义竞相释放潜能。我们把附加在社会主义名下的错误的东西剥离开来,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向着“自由人的联合体”方向跃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在探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必将进一步焕发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和内在生命力。3.“中国梦”是与世界各国共享战略机遇与共同应对挑战的统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机遇往往也会惠及他国,任何国家在抢抓战略机遇的过程中,都应摒弃“独占”“独有”“独霸”思维,树立“共有”“共享”“共赢”理念,与其他国家一起共享战略机遇,分享全球红利。同时也要看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面临的风险,往往也会波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因此,各国在应对全球性危机的过程中,都应树立团结协作意识,彼此分担相应的国际责任。而“中国梦”就是把共享战略机遇与共同应对挑战统一起来的伟大梦想。它做出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的庄严承诺,体现了惠济天下的大国胸襟和分担全球责任的铁肩道义。“中国梦”的大力倡导和实践,促进世界各国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战略高度携手应对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必将使人类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光彩夺目。

四、当代青年与“中国梦”

美好蓝图令人憧憬,宏伟目标催人奋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重任在肩。完成庄严使命,当代青年要坚持正确的人生道路,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祖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实干托起“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中国梦”是当代青年的共同理想之梦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作为一名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梦想之中,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奉献自己的青春才干。

回顾历史,无论哪个时代,青年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梦想。古有司马光警枕励志、文天祥少年正气、林则徐对联立志……近有李大钊、刘胡兰、雷锋等为共产主义事业甘愿牺牲、奉献的典范。所以,从历史的纵轴上看,“中国梦”就是青年渴望的强国梦。“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理想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操,一直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开国元勋,到为了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甘愿在大漠中隐姓埋名的海归青年科学家群体,每一代爱国的青年都在燃烧激情岁月,助力青春中国,驱动历代中国青年实现“中国梦”。

从改革开放的横轴上看,“中国梦”也是青年追求的成才梦。尽管不同时期不同个体青年的梦想千差万别,但立志成才却是大家共唱的“同一首歌”。从独领风骚的IT精英占领财富榜,到载人航天的一线科研人员,再到普通修脚女工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没有30余年改革开放和社会创新的“变革之梦”,不会有今日青年百舸争流的成才环境。“中国梦”对青年而言就是一种休戚相关的发展红利。

从未来发展的趋势上看,“中国梦”更是青年共享的幸福梦。“中国梦”其实是国人美好梦想的汇集和体现,每个中国人自身的各种梦想,也只有在中国梦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具备实现条件。放眼望去,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下青年人从青年步入中年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现在的青年既是“中国梦”奋斗过程中的参与者,也是“中国梦”实现后四海同庆的分享者。对于青年来说,实现“中国梦”,谁都不是看客,更不应是过客。(二)实现“中国梦”是当代青年的庄严使命

有梦想才有希望,有梦想才有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从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中国梦”,到戊戌变法时期的青年谭嗣同,都是青年人在践行着“中国梦”;特别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那是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追梦民主与科学,探索强国之路的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五四运动的主力军也是学生和青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历史将实现“中国梦”的重任赋予了新时代的有志青年。王选三十多岁打造方正集团,中国载人航天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也是三十多岁,所以,青年人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开拓精神的群体,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历史昭示我们,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赢得了希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持续奋斗。作为当代青年,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应当怀揣梦想,大步前行。(三)当代青年如何实现“中国梦”1.当代青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今天,青年人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应该用激情点燃梦想,大胆去梦想,当有“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坚强意志,当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信条,也应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动,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李大钊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时代在呼唤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例如,科学巨匠钱学森就是这样,1950年他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关进监狱,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被软禁生活。但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他,报效祖国就是他当时的“中国梦”,在经历了重重磨难,终于回到梦寐以求的祖国后,他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伟大的“中国梦”的践行者、先行者,是所有热血青年报效祖国学习的榜样。

今天,“中国梦”的号角已经吹响,青年人应该以钱老为榜样,有理想有奋斗去做时代的追梦人,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2013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了“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共度节日。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进步,刻印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春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由此可见,青年承担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历届党和政府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所以,青年人能否有着自己的“中国梦”,关系着我们党能否继往开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系着我们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用“中国梦”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坚定不移地按照科学理论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成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2.当代青年应该坚持发奋学习

斯大林说:“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而要有知识,就必须学习,顽强地、耐心地学习。向所有的人学习,不论向敌人或朋友都要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学习是青年的首要任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青年一代整体素质强不强、拔尖人才多不多。广大青年一定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地学习,既认真学好基础知识,又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既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既重视学习文化知识,又努力掌握实用技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年轻的他从海外回国后,百倍珍惜青春时光,白天到学校讲课,晚上以案板当书桌,在灯下从事数学研究,常常忙碌到深夜。他刻苦学习的事迹,成为广大青年的榜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任何人的成功成才,莫不来源于一点一滴的积累、锲而不舍的努力。广大青年唯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以时不我待的进取之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刻苦学习,才能成为践行“中国梦”的生力军。同时,把学习书本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时代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给予广大青年以广阔的成才舞台,同时,也对广大青年的知识视野、精神境界、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当代青年来说,担当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崇高使命,就必须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迎接挑战和赢得胜利的准备;就必须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心志,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洪流。在火热的实践中砥砺自己,以崇高的“中国梦”引导前行,用知识之光照亮青春。3.当代青年应该注重品德修养和锻炼

优良品德的养成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做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从自身做起,努力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模范的实践者,做良好社会风气的倡导者和引领者。4.当代青年应该坚持开拓创新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掌握民族发展命运的关键之举,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制胜之道。而“中国梦”是以开拓创新为支撑的梦想。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在13亿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以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发展等,所有这些都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全新事物、全新探索、全新实践。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也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的梦。这就要求我们尤其是青年人不能满足于寻常的做法,更不能因循守旧,而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寻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采取新举措,用创新走出新路,用创新实现新梦。

青年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应该有一种勇立潮头的浩气,超越前人的勇气,与时俱进的朝气,立足岗位、立足实际,把创新的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为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贡献聪明才智。只要青年人的创造热情极大增强、创造能力极大提高、创造活力极大迸发,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一定能够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实现。5.当代青年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这些警世名言,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所以,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青年难以担当重任。青年要干成一番事业,就必须不畏艰难、矢志奋斗。

广大青年应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不怨天尤人、不贪图安逸,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开辟人生和事业的前进道路,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不沉湎幻想、不好高骛远,用埋头苦干的行动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不畏惧挫折、不彷徨退缩,在千磨万击中历练人生、收获成功。【微视图】【微词典】

正能量: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

美国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讲是一种信念,在美国,只要努力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成功,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层和他人的援助。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

两个百年:是指十八大报告中的“两个一百年”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微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春涛:时下热议“中国梦”,有人不免会联想到“美国梦”。“中国梦”与“美国梦”当然不是一回事,两者有着本质区别。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从路径选择上讲,美国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概念内涵上讲,“美国梦”主要以自由、繁荣为标签,宣称一个人无论什么背景,只要来到北美新大陆,通过个人奋斗,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这经不起时间和事实的检验。美国直至建国87年后才废除奴隶制,随后又长期推行种族歧视。现在种族藩篱消除了,但阶级阶层的鸿沟依然存在,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美国梦”十分虚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层面,落脚点是“人民幸福”。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受益者。因此,“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社会主义的强国富民之梦,是对“美国梦”的超越。

提出“中国梦”的概念,是自信和实力的体现,吹响了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新的进军号角,令人心潮激荡,豪情满怀。从动态或趋势上讲,“美国梦”早已褪去其耀眼光环,缺少新内涵和活力,缺乏可持续性。我国则持续保持着强劲发展势头,中国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梦”正一步步地从理想变为现实。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中国梦”既有很大的包容量,又要凸显它的本质内涵。实现“中国梦”要经过几大战略步骤。第一步,就是党的十八大明确宣布的在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就是邓小平从1987年3月以来一直讲的,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步,就是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后,继续奋斗,接近和达到世界上最发达国家水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