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12:04:55

点击下载

作者:徐海圣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

中华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试读:

前言

中华鳖,俗称鳖、甲鱼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美味佳肴和高档滋补品,具有较高的滋补功效和药用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中华鳖养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顺应市场需求而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广东、江苏、湖北、安徽、湖南、广西等地人工养殖发展迅速,养殖技术不断提升创新,养殖规模、产量、产值逐年攀升,2012年全国商品鳖总产量达31万吨,产值150亿元,已成为我国发展农村经济、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之一。

目前,我国中华鳖的养殖以温室工厂化和外塘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为主,存在着病害频发、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等弊端,影响了养殖者的经济效益。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是根据中华鳖的生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建造环境友好的养殖场所,投放体质健壮、生长快、抗病力强的优质种苗,并通过科学管理、投喂优质饲料、科学用药防治疾病等措施,实现生态环境平衡、减少病害发生、提升产品质量的一种养殖方式,从而生产出高品质的商品鳖,满足市场需求,达到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健康养殖技术将成为中华鳖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将有力带动该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本书根据国内中华鳖健康养殖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中华鳖的生物学特性、养殖场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人工繁殖与育种技术、健康养殖技术、营养需求与饲料及病害防治等,内容通俗易懂,科学实用,可操作性强,可供广大中华鳖养殖户、养殖企业及相关水产科研人员、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参考使用。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叶雪平研究员提供了部分图片,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本书编写的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及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徐海圣于浙江大学第一章 绪论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俗称鳖、甲鱼、水鱼、团鱼、王八等,原产于我国,在越南、朝鲜、日本等国也有分布,隶属于脊椎动物门、爬行纲、龟鳖目、鳖科、鳖属。中华鳖在我国分布广泛,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发现野生鳖外,其余各地的河流、湖泊、池塘等水域中均有分布。

中华鳖在我国历史上渊源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设有专职“鳖人”,为帝王捕捉鳖。我国几千年前就有关于中华鳖的记录,如荀子的枟王制篇枠、汉代末期的枟礼记枠以及秦汉时期的枟神农本草经枠等都有对鳖的记载。公元前460年,范蠡的枟养鱼经枠中有“内鳖则鱼不复去”的记载。西晋文学家陆机、潘尼的枟鳖赋枠中有“穹脊连胁,玄甲四周”、“尾不副首,足不运身”、“缩头于壳里,盘跚而雅步”的记述。公元756—762年,唐肃宗立“放生池”81所,主要放生龟、鳖等水生动物。尽管中华鳖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是把中华鳖作为一种经济动物进行生物学研究和人工养殖还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一节 中华鳖的经济价值一、营养价值

中华鳖味道鲜美,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高档滋补品,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食用鳖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记载,早在公元前827—781年周宣王时代,就以鳖为上肴,犒赏部属;鳖在南方筵席上历来被称为“八珍”之一,特别是裙边部分更为脍炙人口。鳖不仅是我国大陆、港澳地区餐桌上的常见菜肴,近年来还大量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因中华鳖种群和生活地区的不同,营养成分不尽完全一致,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公明等人分析,每千克鲜鳖肉平均含水分750克,蛋白质179.6克,脂肪34.4克,碳水化合物9克,灰分8.4克,镁168.7毫克,钙612.9毫克,铁96.4毫克,锌27.3毫克,磷1.6克,硒0.2毫克,维生素A0.21毫克,维生素E4.18毫克,维生素B2.7毫克,维生素B1.2毫12克,维生素C6.6毫克,维生素D0.02毫克。

中华鳖的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鳖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中,赖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缬氨酸等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十分丰富,能促进新陈代谢,激活神经、肌肉等组织的功能,并有强精、生血的作用。(2)鳖体油脂中有70%以上为不饱和脂肪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占25%以上,其中二十碳五烯酸(DHA)和二十碳六烯酸(EPA)含量很高,能抑制血小板凝结,防止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降低体内有害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3)鳖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维生素E的含量极高,具有抗氧化功能,对防止人体细胞衰老、化解恶性肿瘤有重要作用。微量元素锌、铁和硒等含量丰富,具有养颜补血和延缓衰老的功能,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和增强人体抗病的能力。二、药用价值

中华鳖是我国传统中药材,浑身都是宝,鳖肉、血、甲、胆、头等均可入药。著于秦汉时期的枟神农本草经枠就记载有鳖甲和鳖肉治疗疾病的功能,魏晋时期的枟名医别录枠中称鳖肉有补中益气之功效,明朝李时珍所著枟本草纲目枠中记载,鳖肉有滋阴补肾、清热消淤、健脾健胃等多种功效,可治虚劳盗汗、阴虚阳亢、腰酸腿疼、久病泄泻、小儿惊痫、妇女闭经、难产等症。枟日用本草枠中称“鳖肉可补痨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中华鳖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胶原蛋白和多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有养颜美容和延缓衰老的作用;鳖肉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由于鳖肉及其提取物能有效地预防和抑制肝癌、胃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癌症的防治及其放疗、化疗后的体质虚弱、贫血、白细胞减少等治疗;鳖甲富含动物胶、角蛋白、维生素D及碘等,具有抗肝肺纤维化、抗肿瘤、抗辐射和提高机体免疫等作用;鳖脂是治疗痔疮的特效药,对由于油漆、膏药引起的皮炎或湿疹、皮肉溃烂、烫伤、外伤、结核、不妊症、便秘等也有疗效。此外,经常食用中华鳖,对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均有一定的疗效。第二节 中华鳖养殖现状与发展趋势一、中华鳖的养殖现状

中华鳖的人工养殖始于日本,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开始了人工养殖,并对其生态习性和饲养方法进行了试验,经过大约100年的发展,中华鳖的养殖在日本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采用常温自然养殖方法,饲养周期长,成活率不高,产量很低,发展缓慢。20世纪70年代以来,川崎义一等人研究冬季控温养殖方法取得成功,这种控温养殖方法打破了中华鳖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其生长过程不需要经过漫长的越冬休眠期,从而延长了中华鳖的年度生长时间,将需要4~5年常温养殖才能达到的规格(体重500克以上)缩短为12~15个月的时间,比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速度快4~5倍。

在我国,中华鳖的人工养殖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的。中华鳖作为高档滋补珍品和美味佳肴,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推动了人工养鳖的发展。近几十年来,浙江、广东、江苏、湖北、安徽、湖南、广西等地中华鳖的人工养殖发展迅速,据有关报道,在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中华鳖年产量为4427吨,至2011年全国年产量已达28.6万吨,其中外塘生态养殖产量约占总产量的30%。

纵观我国中华鳖的人工养殖业,虽历史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养鳖模式。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

该阶段的主要特征为人工控温养殖技术获得突破,商品鳖价格较高。20世纪70年代是以常温池塘养殖为主,养殖规模较小,养殖方式以季节性暂养为主,即将野外捕捞的中华鳖饲养于池塘中,经过一段时间暂养,于冬季尤其是春节前后出售,以获取较高利润;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中华鳖人工控温养殖技术研发成功,改变了中华鳖冬眠的习性,加快了生长速度,饲养8~10个月后稚鳖就可长成500克左右的商品鳖。此阶段商品鳖市场价格较高,每千克大约为150~250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因此引起了国内众多养殖户和投资者的关注,短时间内在江苏、浙江、湖南等地迅速形成了中华鳖人工控温养殖的热潮。

2.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

该阶段的主要特征为全面兴起温室人工控温养殖,逐步探索外塘生态养殖技术;商品鳖价格下降,成为大众普通消费品种。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养鳖业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向前发展,至1995年,年产量超过1万吨,形成了规模大、有影响的特种水产养殖产业,我国也成为世界第一养鳖大国。商品鳖已成为普通消费水产品,价格开始下降。因人工控温养殖商品鳖的品质、口感较差,药物残留量较大,至90年代后期商品鳖的价格暴跌,养鳖业遭受严重挫折。为了提高商品鳖的品质和口感,减少养殖过程中化学药物的使用量,21世纪初开始逐步兴起中华鳖外塘生态养殖。此阶段养殖产量急剧攀升,至2002年,年产量已超过11万吨。

3.稳步提升阶段:自21世纪初开始

该阶段的主要特征为养殖模式与技术多元化,产品质量安全得到重视。自21世纪初开始,我国各地根据当地特点及资源优势,发展了特色、多元化的养殖模式与技术,主要模式有池塘生态养殖(包括鳖鱼混养、鳖虾混养、白对虾池塘套养等)、种养结合(如稻田养鳖、藕田养鳖、茭田养鳖、菱塘养鳖等)、分段式养殖(鳖种温室培育、成鳖外塘养殖)及塑料大棚保温养殖模式等。产品质量安全普遍得到重视,有关部门或企业实施了无公害基地环境和产品认证,制订了多套无公害养殖技术标准(或规范),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了中华鳖养殖过程监管和产品质量的检查、监测。不同养殖模式的商品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品牌效应开始显现。二、中华鳖养殖的发展趋势

1.加大中华鳖良种培育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

种苗是中华鳖养殖业发展的基础,在养殖生产中推广良种可增产15%~20%。推广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是促进中华鳖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全国中华鳖的苗种需求量在10亿只以上,但鳖苗实际生产不足5亿只,尚有大量缺口,需从境外购入。由于产地种质不纯、种质退化,养殖过程中病害多发,养殖成本上升,而且苗种交流带来了疫病的传播,存在暴发性疾病流行的风险。尽管近几年我国先后引进或选育了中华鳖日本品系、“清溪乌鳖”等优良品种,但对于全国中华鳖养殖产业的大量苗种需求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保障中华鳖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加大、加快中华鳖良种的提纯复壮、培育选育力度,扭转目前中华鳖养殖良种生产能力不足、良种覆盖率低的局面。

2.升级改造传统温室养殖模式

温室工厂化控温养殖是我国目前中华鳖养殖的主要模式,产量占中华鳖总产量的70%以上,该养殖模式打破了中华鳖在野外冬眠的生活习性,具有周期短、见效快、产量高、土地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特点,深受养殖户的欢迎。但传统温室养殖存在能耗高、废气废水污染严重、商品鳖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等弊端,应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开发和推广环保节能的新型工厂化智能温室养殖,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泵、生物质锅炉等加温方式;养殖温室集中区域,应配套建设养殖尾水处理设施,通过物理或生物的处理技术,使尾水达到排放标准或循环利用。

3.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对中华鳖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生态、高品质的商品鳖市场需求量大,价格较好。因此,应在全国中华鳖主养区大力推广包括混养、套养、稻鳖共生等在内的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提升中华鳖的品质。同时,优化养殖池塘结构和布局,建立包括池塘、综合生物塘、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在内的复合池塘养殖生态系统,采用物理沉淀与过滤、生物吸收净化、人工湿地等组合工艺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渔业养殖水质标准,重新用于池塘生态养殖。通过养殖水体循环利用技术,不仅可以防止养殖污水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可以大幅度减少用水量,节约水资源,还可以避免外界环境污染对养殖的影响,实现高产、优质、低耗的节水型养殖模式。

4.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只有良好的生产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趋利避害,提高商品鳖的品质,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要建立健全中华鳖质量认证体系,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实施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着力提高商品中华鳖的品质和声誉。第二章 中华鳖的生物学特性第一节 形态特征一、外部形态

中华鳖体躯扁平,略呈圆形或椭圆形,体表覆以柔软的革质皮肤,背腹有骨质构成的硬甲,通常背面为灰绿色或灰褐色,生活在岩石旁或山坑石洞里的为灰黄色或灰黑色,生活在底质为黄泥沙的水体中的为黄褐色,腹面大多呈灰白色或黄白色;体背面分布有许多不太明显的疣粒,裙边的疣粒较为明显,眼后缘有一纵行黑色条纹。身体可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和尾部五部分,头部、四肢和尾部伸在硬甲之外,遇到危险时可缩入壳内。

1.头部

鳖的头部粗大,前端稍扁,背面略呈三角形,头部后端与近似圆筒形的颈部相接。头部前端为吻部,吻尖而突出,吻端有一对外鼻孔,内为鼻腔,是呼吸的通道,同时还是嗅觉器官。鳖的嗅觉灵敏,在水中或泥沙中潜伏休息时,只需将吻部露出水面便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眼小,位于头的背面两侧,稍微突出,有眼睑及瞬膜,便于开闭,瞳孔圆形。口位于头的腹面,口裂较大,延伸至眼的后缘,所以鳖可以咬住比其头部更大的食物;两颌无齿,但颌缘有坚硬的角质硬鞘,可以压碎食物,也可以牢牢咬住食物不放。口腔内有肌肉质的短舌,但不能自由伸展,仅能起到帮助吞咽食物的作用。鳖没有外耳,头的中部两侧仅有中耳鼓膜,起听觉作用。

2.颈部

鳖的颈部粗长而有力,近似圆筒形,伸缩肌发达,伸缩、转动极为灵活,当腹甲朝上放在地面上时,头颈部可以顶住地面翻过身来。颈的最外层是坚韧的革质层,使颈部能够弯曲自如,一旦受惊,头和颈部均可缩入体内的肉质颈鞘囊内,呈“U”形弯曲。在咽喉部的黏膜上有绒毛状的增生物——鳃状组织,上面布满毛细血管,是鳖的辅助呼吸器官,具有较弱的气体交换功能。鳖冬眠时几乎不用肺呼吸,主要是靠辅助呼吸器官来呼吸。头颈部向身体背方伸出时可以达到背部中间,由于腹甲比较靠前,头颈部只能伸到腹部两前肢之间,所以抓鳖时最好先把鳖翻过身来,使其腹部向上再抓,以免被其咬伤。

3.躯干部

鳖的躯干部宽而短,近圆形或椭圆形,背腹略扁平,主要内脏器官都集中在此部位,并有背腹两块骨板(背甲和腹甲)形成的硬壳保护。背甲呈椭圆形,稍微凸起,腹甲则呈平板状,背甲和腹甲在身体侧面由韧带组织相连。背甲和腹甲的外层无角质盾片或鳞片,而是被以光滑柔软的革质皮肤。革质皮肤与背甲边缘的结缔组织构成“裙边”,游泳时起到“桨”和“舵”的作用,也便于鳖在泥沙中潜伏。缺乏皮肤腺,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和避免皮肤干燥。

4.四肢

鳖的四肢粗短而扁平,位于躯体两侧,一般情况下露出体外,也能缩入壳内。前肢和后肢均为五指(趾),后肢比前肢粗壮发达。四肢的指(趾)间生有发达的蹼膜,第一指(趾)至第三指(趾),末端生有钩状的利爪,突出在蹼膜之外;第四指(趾)、第五指(趾)的爪不明显或退化,藏于蹼膜之中。由于鳖有粗壮的四肢和宽大的蹼膜,所以既能在陆地上爬行,又能适应于水中自由游泳,在捕到食物时前肢和爪还能协助口将大块食物撕碎,便于吞咽。

5.尾部

鳖的尾部较短,呈锥形。雄性的尾稍长,能伸出裙边外缘,而雌性的尾比雄性的还要短,不超出裙边。在外部形态上,尾的长短是识别雌雄鳖的标志性特征。尾腹面近端有一个纵裂形的泄殖腔孔,内有雌雄外生殖器。二、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

鳖的消化系统较为齐全发达,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分为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泄殖腔(图2‐1),消化腺主要由肝脏和胰腺组成。图2‐1 中华鳖(雌性)的消化及呼吸系统(引自丁汉波)

鳖的上下颌均无牙齿,而被以坚硬的角质鞘,可咬碎螺、贝类的硬壳等。口腔内有肌肉质的短舌,舌上生有锥形小乳突。口腔内有唾液腺,但只能分泌黏液,使食物润滑有利于吞咽。食道呈管状,几乎与颈部等长,前接咽腔,下端与胃的贲门部相衔接。胃呈“U”型,膨大部不明显,下端由幽门部与小肠相接,胃壁肌肉发达,弹性强。小肠较长,是体长的2~3倍,有利于消化肉食性和植物性食物。小肠与大肠交界处有短小的突起,为盲肠。大肠可分为结肠和直肠,直肠末端膨大成为泄殖腔,由泄殖孔开口于体外。在十二指肠和直肠的肠系膜上(盲肠附近)有一个椭圆形、暗红色的脾脏,但它不是消化器官,而是淋巴器官。

肝脏呈深红褐色,较大,位于心脏的两侧,覆于胃和十二指肠的表面,分左右两叶。在右肝叶上有一粒暗绿色、圆形的胆囊,肝脏分泌的胆汁经肝管流入胆囊储存,再经胆囊管送至十二指肠,促进食物中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胰腺位于十二指肠的肠系膜上,呈乳黄色长条状,可分泌胰液由胰管输送至十二指肠。胰液中含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能对食物中的多糖、脂肪和蛋白质等成分进行消化。

2.呼吸系统

鳖的呼吸系统主要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喉、气管和支气管(图2‐1)。鳖的气管长而发达,气管壁有软骨环支持,在颈部与食道平行纵走,且能随颈的伸缩而伸屈,进入体腔后分为左右支气管,然后进入肺内。肺发达,为一对黑褐色、海绵状的薄膜囊,紧贴于腹腔前端背壁,由许多蜂窝状的肺泡组成。肺泡壁上分布着极其丰富的微血管网,呼吸效率较高。外界空气从外鼻孔进入,经鼻腔、内鼻孔、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到达肺部,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鳖具有两个副膀胱(又称泄殖腔囊),位于膀胱(其内一般充有液体)背面,是泄殖腔两侧向腹腔突出的囊状结构。除肺呼吸外,鳖的口咽腔和副膀胱壁的黏膜上分布有丰富众多的微血管,能从水中获得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可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

3.骨骼系统

鳖的骨骼系统分为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部分,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和运动的功能。

中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柱、肋骨和腹甲。头骨坚硬,由头盖骨、额骨、颌骨、枕骨、梨骨和蝶骨等组成;脊柱包括颈椎、背甲和尾椎。颈椎8枚,呈“S”形排列;背甲由10枚躯干椎、2枚荐椎和肋骨特化而成;尾椎多枚。鳖无胸骨,由腹甲替代,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附肢骨骼包括肢骨和带骨。前肢骨由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组成,肩带(前肢带骨)主要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后肢骨由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组成,腰带(后肢带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构成。鳖的四肢为典型的五趾(指)型附肢,末端有爪,这样的附肢结构,不仅可以使鳖在陆地上支撑体重,而且还可以在陆地上快速爬行。

4.肌肉系统

鳖的肌肉很发达,全身约由150束肌肉组成,主要集中于颈部、肩带和腰带的两侧、前肢骨和后肢骨的周围,与骨骼系统一起共同完成支撑身体、运动和摄食的功能。紧贴前肢的后外方和后肢的前背方,各有一团发达的脂肪组织。

5.循环系统

鳖的循环系统由动脉、心脏和静脉组成。心脏位于体腔前部略偏左侧,卵圆形,由2心房和1心室组成,心室内有不完整的纵隔膜,将心室分为左右两半,但仍有孔将其相连,不能将左、右部分完全分开,因此进入心室的血液仍有不同程度的混合,循环方式仍然是不完全的双循环。循环系统是鳖体内的运输系统,可将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由肺部交换吸进的氧输送至各组织器官,并将各组织器官的代谢废物通过同样的途径经肾、肺排出。

6.排泄系统

鳖的排泄系统由1对肾脏、1对输尿管和1个膀胱组成。肾脏呈红褐色,扁椭圆形,多叶状,表面密布沟纹,周围略有缺刻,位于生殖腺的背面、体腔后端的背壁上,是主要的泌尿器官,具有调节体液平衡和排除代谢废物的功能。输尿管位于肾脏外侧,末端开口于泄殖腔。膀胱位于直肠腹面,呈囊状的二叶,开口于泄殖腔的腹侧(与副膀胱的开口相对)。

7.生殖系统

中华鳖雌雄异体。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附睾、输精管和阴茎组成。精巢1对,长卵圆形,乳白色,位于体腔后端、肾脏的前方外侧;与精巢相连的是1对由白色小管迂回盘绕而形成的附睾,从附睾发出的输精管开口于泄殖腔;阴茎较长,是泄殖腔腹壁形成的一条黑褐色的棒状物,背侧有沟,通过此沟输送精液至雌鳖的泄殖腔内。

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和泄殖腔组成。卵巢1对,位置与精巢相同,形状不规则,随季节不同而有较大变化,一般为橙红色粒状物。性成熟期的雌鳖,腹腔内除消化道和肝脏外,几乎全被卵巢充满,卵巢内充满着大小不一、发育程度不同、数以百计的黄色的卵;卵巢旁有一对白色的输卵管,前端粘连于肠系膜上,有漏斗状的喇叭口,后段为子宫及阴道,开口于泄殖腔后部的侧面。成熟的卵在输卵管前端与精子相遇而受精,受精卵在向体外移动的过程中接受管壁分泌的蛋白质形成卵壳膜,随后接受石灰质形成卵壳,形成的鳖卵一般停留在输卵管末端待产。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中华鳖一般在4~5龄时达到性成熟,雌雄鳖可进行交配。精子在雌性鳖的输卵管中可存活较长的时间,2~3年后仍有较强的活力,当水温达到20℃以上后,中华鳖即有交配行为,通常每年交配2~3次。

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鳖的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脑神经等。脑较小,但大脑半球明显,大脑皮层中的新脑皮开始聚集,形成神经细胞层;嗅叶位于脑的前端,延长至鼻腔,鼻腔及嗅黏膜有所扩大,因此鳖的嗅觉灵敏,具有探测化学气味的功能;中脑和小脑也较为发达,延脑与脊椎相连。但鳖的神经调节机制尚不够完善,对体温还无法进行有效调控,仍属变温动物范畴。

感觉器官主要有鼻、眼和内耳等。嗅觉和听觉比较发达,在水中生活时,主要依赖嗅觉探寻食物和回避有害物质等,在地面爬行时,外界的声波可由鼓膜、耳柱骨直接通过头骨传至内耳。

鳖对外界的刺激较为敏感,对声、光等物理现象有较大的反应,对有毒化学物质也有较大的反应,如水体中过量的甲烷、硫化氢、氨等都会引起鳖的不适,甚至引起中毒。第二节 生态习性一、生活习性

中华鳖主要生活于江河、湖泊、池塘、水库等淡水水体,尤其喜欢栖息于环境安静、水质清洁、光照充足、饵料充足、无污染的水域环境中。中华鳖是变温动物,生活规律与季节、环境温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清明前后,当池水水温上升到15℃左右时,鳖从冬眠中渐渐苏醒过来,由潜伏的泥沙中爬出来活动,当水温达到20℃以上时,便开始摄食;炎夏季节,水温超过35℃时,鳖喜欢在树荫下或阴凉的水草丛中歇凉;秋季当水温降到20℃以下时,摄食减少,代谢强度降低,15℃以下时停止摄食活动;冬季水温降至10℃时,鳖则潜伏于池水较深的泥沙中进行冬眠。民谣“桃花水发爬上滩,三伏炎夏歇树间,九月重阳入水底,寒冬腊月钻泥潭”很形象地描述了鳖的生活习性。

中华鳖是肺呼吸动物,当其在水中活动或栖息时,必须定时浮到水面露出吻端鼻孔进行呼吸,一般每隔3~5分钟呼吸一次,呼吸频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呼吸时往往在水面形成几个小气泡,人们可根据这一现象来判断水中有无鳖的存在。当遇到环境突变(如雷雨、敌害)或冬眠时,主要利用口咽腔和副膀胱壁的辅助呼吸器官来吸收溶解氧,因此鳖能较长时间地潜栖于水底。

中华鳖生性胆小而好斗,性情凶残,常相互撕咬打斗。离水上岸时,一般在离岸不远处活动,一旦稍有声响或干扰,会迅速潜入水中或钻入泥沙中。如遇敌害或受触犯来不及逃走时,头颈部便会缩入壳内,以御外敌,或迅速伸长头颈攻击并咬住不放。当人被咬时,应立即将其放入水中,鳖便会松口逃走。

中华鳖喜阳怕风,在温暖无风的晴天,常常喜欢爬上岸边或水中漂浮物上“晒背”,一般每天晒2~3个小时,夏天也不例外。晒背是鳖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通过晒背可以提高体温,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体内钙质的合成,促进背甲皮质增厚变硬,增强对外界侵袭的抵御能力,而且阳光中的紫外线还可以杀死体表寄生虫和细菌等有害病原生物,能预防病虫害。实践经验表明,自然环境中凡植物茂密的水域或长满水生植物的池塘中很少有中华鳖的栖息。二、食性

中华鳖是偏肉食性的杂食性动物,主要食物有小鱼虾、螺、蚌、水生昆虫、蚯蚓、动物内脏等,同时也兼食蔬菜、嫩草、瓜果、谷类等。在食物不足时,同类也可相互残食,所以在人工养殖时一定要按大小规格分池饲养,切不可将不同规格的鳖混养在同一池塘中,以免互相残杀,造成损失。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也可以投喂畜禽内脏、鱼虾、螺类、黄粉虫、蝇蛆等动物性饵料,或新鲜的南瓜、胡萝卜、瓜果皮、青菜等植物性饵料。

由于鳖嗅觉灵敏而行动迟缓,在摄食过程中并不主动追逐食物,而是静待食物靠近,迅速伸出头颈部将食物咬住,先用角质鞘将食物压碎然后吞食。鳖耐饥饿能力非常强,长时间不进食也能存活,只是个体逐渐消瘦,在人工养殖时一定要供给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生长。三、生长

中华鳖是变温动物,生长速度要受到环境温度的制约。鳖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此时鳖摄食力最强,新陈代谢最快,生长速度也最快。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生长,如果温度高于35℃或低于25℃,其生长均会受到限制;当水温降至15℃以下时,鳖停止摄食,活动呆滞;当水温降至10~12℃以下时,潜入水底泥沙中不食不动进入冬眠期。在冬眠期间不食不动,呼吸微弱,新陈代谢降至最低水平,体重逐渐下降;当翌年4月水温上升至10~12℃时,鳖逐渐苏醒过来,此时正值江南地区油菜花盛开的时节,中华鳖体内脂肪含量较低,味道特别鲜美,被称为“菜花鳖”,深受人们的喜爱;水温升至15℃以上时,游出水面开始觅食,进入摄食生长期。在自然条件下,一年中适宜鳖生长的时间一般只有5~6个月,要长到商品规格(500克以上)需要的时间较长,长江中下游地区需要3~4年,华南及海南地区需要2~3年,而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则需要4~6年。若是人工控温养殖,全年都可生长。

中华鳖的生长速度还与饲料、生长发育时期及雌雄性别有密切的关系。在饲料充足、营养丰富时,鳖生长迅速。在第1~2龄,相对生长速度快,而绝对增重慢;第3~4龄,绝对生长速度快,而相对增重慢。在生长初期雌雄鳖生长速度相差不大,当个体体重达100~300克时,雌鳖比雄鳖生长快,当个体体重达300~400克时,雌雄鳖生长速度接近,当个体体重超过400克时,雄鳖明显比雌鳖生长快。四、繁殖习性

中华鳖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地域中华鳖的性成熟年龄有所差别,在温暖地区性成熟相对要早一些,而在寒冷地区性成熟则要晚一些,一般华南与台湾地区性成熟期为2~3年,长江流域为4~5年,华北地区为5~7年,东北地区为6~7年。在人工控温养殖情况下,2~3年即可达到性成熟。

水温20℃以上时,鳖开始发情交配,交配的适宜水温为25~28℃,交配活动多在凌晨水中进行。交配后20天左右就开始产卵。鳖为一次交配多次产卵动物,产卵期一般从5月份开始,一直延续到8月份结束,最佳产卵期是在每年的6月中上旬至7月底,最佳产卵温度为25~30℃。产卵一般在夜间10时以后进行,雌鳖爬出水面,选择地势较高、背风向阳且无积水的树荫或草丛下,尤其喜欢在松软湿润的砂土上挖洞产卵。成熟的卵一次产完,若受惊扰立即停止产卵。产卵完毕,立即用后肢扒沙土将洞掩盖好,然后用腹部将盖沙压实、磨平,不留明显痕迹。

一只雌鳖每年在生殖季节一般可产卵2~3批(窝),最多的可达5批(窝)。前后两批产卵的时间间距一般为15~25天,最短的为10天,多的可达30天。卵的质量以第一批最好,孵出的稚鳖当年生长期也最长。鳖在一年中的产卵批(窝)数、每批(窝)产卵个数、卵的大小与亲鳖年龄、个体大小、营养条件有直接关系,一般说来,年龄大、个体大、营养条件好的雌鳖怀卵量多,产卵批数、产卵个数也多,反之则少,但年龄太大,产卵量反而会减少。一只雌鳖一般每年可产卵30~50枚,每批的产卵数少则4~7枚,多则40枚,平均为15~20枚。雌鳖的规格大小不仅影响到产卵数量,而且也影响到卵的质量,规格大的雌鳖产的卵多,卵的个体也大,而且大小较均匀。

鳖卵呈圆形,淡黄或乳白色,具有较硬的钙质硬壳。卵径一般在1.5~2.1厘米,重3~6克。鳖初次产的卵较小,卵径为1.2~1.3厘米,重2~3克,再次产的卵,逐年增大。鳖卵的孵化期一般为50~60天,时间长短与孵化温度有关,当孵化温度为30℃时,需50天左右的孵化时间,若温度低,则孵化的时间相对延长。第三章 中华鳖养殖场的规划、设计和建造第一节 养殖场的规划一、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是中华鳖养殖场建设的首要环节,应根据中华鳖的生态习性和拟发展的生产规模,综合考虑环境、水源与水质、饲料供给、土质、地形地貌等条件,同时还要考虑交通、电力及市场等因素。

1.环境条件

由于中华鳖喜静怕惊,生性胆小,在晒背、摄食和产卵时,外界稍有惊动,就会停止原来的正常活动迅速逃入水中躲避,从而对其生长和发育造成影响。无论是幼鳖、成鳖还是亲鳖,也无论是鳖的生长期、繁殖期还是越冬休眠期,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因此,在选择场址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养殖场必须建在环境较为安静的地方,尽量使鳖的正常活动少受干扰,特别是要避开繁忙的公路、噪声大的厂矿区、地面震动较强的区域等。

中华鳖喜阳怕风,养殖场应尽可能选择建在背风向阳、空间开阔的区域,这样有利于池水温度的升高和保暖,满足鳖对晒背的需求,对保证鳖的健康生长和繁殖、减少病虫害发生很有益处。

2.水源、水质条件

中华鳖的摄食、生长、繁殖、栖息等活动主要是在水中进行的,水是中华鳖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供水量的多少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鳖的生长、繁殖和成活率。(1)水源

中华鳖喜欢生活在无毒害、无污染、水质清洁、新鲜的水体中。养鳖场的水源可以是地下水、地面水和工厂余热水。地下水一般无污染,全年温度较稳定,透明度高,特别是地热水为养鳖场最理想的水源,但要注意大部分地下水含氧量较低,必须经过曝气后才能使用。盐碱度过高的地下水也不能用来养鳖。一般来说,地下水应先进行水质化验后再确定能否使用。地面水主要来源是河流、湖泊和水库,由于水体较大,环境参数变化幅度较小。地面水含有丰富的浮游生物,透明度较低,鳖生活在其中有安全感,相互干扰少;地面水溶氧量较高,但易受环境污染。工厂余热水只要没有化学污染,仍是养鳖场的良好水源,但事先也要经过水质分析。(2)水质

中华鳖生长发育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中度过的,因此要求水源的水质良好,不受工业污水或生活污水的污染。水源水质的各项指标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枟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枠(NY5051-2001)中的规定,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华鳖对水质的要求,使鳖在相对优越、安全的条件下快速生长。好的养鳖水质应该是溶氧量不低于p3毫克/升、H值为7.0~8.5、透明度为20~30厘米(水色为浅绿色)、氨态氮不超过1毫克/升、亚硝态氮小于0.1毫克/升、盐度小于0.5。

3.饲料要求

饲料要求充足,供应方便。中华鳖喜食动物性饲料,养鳖场最好建在动物性饲料来源丰富、运输方便的地区,如:能提供低质廉价鱼虾、贝类的渔区附近,或能大量供应畜禽、鱼类下脚料的肉食品加工厂附近等。

4.土质条件

池塘土质以保水性能良好、渗透性差的黏土或沙壤土为好,如果在底层土的上层有15~30厘米厚的淤泥和细沙的混合土层,更有利于鳖的栖息和冬眠。酸性土壤或盐碱地不宜建设养鳖场。

5.地形、地貌及地质

地形、地貌、地质等条件会对养鳖场基础设施的建造施工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选择场址时应调查当地的地形、地貌及地质等状况,以利于建造施工和养鳖场内池塘的布局。同时还要考虑进水、排污、土层渗漏、防涝等方面的问题。此外,选择场址应有发展的眼光和长远的规划,要为今后扩大生产规模留有余地。二、养鳖场的规划

规划是养鳖场建造前的重要工作,需要全面考虑场址的环境条件、自然资源、场内各类单元(生产区、生活区等)的合理排布,使其既有利于生产管理,又要环境优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完美结合。养鳖场规划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等特征,合理规划场内各类养殖池塘及设施的布局,尽可能使场地结构紧凑、美观、节约土地、工程量小、便于管理。养鳖场的规划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

地形是养鳖场规划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地形特点影响建场的规模,并进一步影响养鳖场内生产区、生活区及生产区内各类养殖池和辅助设施所占的面积、排布方式等;加温、供电、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布局也受到场地地形的影响,其中进排水设施一定要依照养鳖场内的地形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做到排灌顺畅、操作简便、节水、节能;尽可能将养鳖池布置在保水性能较好、底质为黏土或沙壤土的地段,而且池塘要做好防渗处理;根据场内地形,还应在生产区内规划出一定面积的尾水生物净化区。

2.规划应有利于生产和管理

一个功能完整的养鳖场应由养殖生产区、生活区和产品流通区三大部分组成。由于鳖有喜静怕惊的习性,尤其是池塘养殖,极易受到人、畜、车、船等因素的干扰,影响鳖的生活和生长;同时,养鳖又具有动物养殖业的共性,需要重视疾病的防疫工作。养鳖场的规划应便于生产和管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在规划设计养鳖场时应将生产区、生活区和产品流通区进行分区隔离。为此,要根据测量图、地形、地貌特征及面积,确定生产区、生活区和产品流通区的位置和面积。(1)生产区

生产区是养鳖场最主要的区域,一般占养鳖场总面积的95%,主要由养鳖池、进排水渠道、活饵料生产区及辅助设施组成。

由于中华鳖有相互撕咬和同类残食的习性,因此养殖时必须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规格大小进行分级、分池饲养。养鳖池一般可分为稚鳖池、幼鳖池、成鳖池和亲鳖池。亲鳖池一般建在最安静、远离生活区的位置。幼鳖池、成鳖池与亲鳖池最好能够兼用,以利于不同季节池间的调节使用。

生产区内各类养鳖池的配比并无统一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养鳖场的规模、基础设施条件、技术水平和养殖模式等来确定。若养鳖场采用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稚鳖池、幼鳖池、成鳖池和亲鳖池的面积可按1∶3∶20∶6的比例设计;若养鳖场采用“温室培育鳖种、池塘养殖成鳖”的分段式养殖模式,人工控温温室应建在生活区附近,面积占5%左右。(2)生活区

生活区包括饲料制作加工场、仓库、孵化室、办公室等设施。考虑到鳖有喜静怕惊的习性,生活区一般不建设在养鳖场的中央处,而应在交通方便的边角处,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鳖生长的影响。(3)产品流通区

产品流通区主要是销售或购买养殖产品(如商品鳖、鳖卵、稚鳖或幼鳖等)的区域。由于在鳖产品流通活动中存在着疫病传播的风险,因此这个区域应该规划在养鳖场排水渠道的下游出口处,并应建立隔离带,与生产区实行严格的隔离。

3.规划设计应符合生态学原理

由于养鳖排放尾水中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COD)含量较高,直接排放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极易引起周围水域的富营养化,所以在规划养鳖场时应考虑在生产区留出养殖总面积10%~15%的区域,用来对排放尾水进行生物净化,使其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养鳖场内应适当进行绿化,如池埂、道路两旁等可种植果树、观赏植物等,既美化了环境,又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池塘底泥循环利用、调节场内微气候等作用。第二节 养鳖池的设计与建造一、养鳖池的设计

中华鳖是水陆两栖爬行动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但主要是用肺呼吸,养鳖场及养鳖池的设计应符合鳖的生态习性,以确保鳖能健康、快速生长。养鳖池一般应具有栖息、晒背、冬眠、摄食的场所及防逃、防敌害的设施,亲鳖池还要具备亲卵场所。

1.养鳖池的类型

养鳖池根据建造用材可分为3种:一是土池,适宜养亲鳖和常温下养商品鳖;二是水泥池壁、土质池底的池塘,各种规格的鳖均宜养殖;三是水泥池,适宜室内或室外稚、幼鳖的培育。无论哪种结构的养鳖池都必须加设防逃、防敌害设施。养鳖池的形状不限,可依地形而建,但以背风向阳、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为宜,原则是节约土地,合理布局,设施使用方便,有利于生产管理。

2.养鳖池的面积和深度

养鳖池的面积和深度无严格的规定及统一标准,但一般来讲,稚、幼鳖规格小,放养密度可以适当高一些,水位要浅些,所以稚、幼鳖池面积应该设计得小些;随着鳖个体的长大,放养密度逐步降低,养鳖池的面积逐步加大,水位也要加深。各类养鳖池的面积可参考表3‐1。表3‐1 养鳖池的参考设计参数

3.防逃设施

养鳖池四周要建防逃设施。土池可用内壁光滑、坚固耐用的材料将各个养鳖池围栏,围栏建在距塘边50厘米以外的池堤上,高出堤面40~50厘米,竖直埋入土中15~20厘米,池塘四角处围成弧形;水泥壁池池壁顶端用水泥板或砖块向内压檐10~15厘米,池塘进、排水口处安装金属或聚乙烯的防逃拦网。

4.晒台

在养鳖池的向阳面,利用池坡用砖块或水泥板将池边硬化,做成与池边等长的斜坡,让鳖爬上休息、晒背或摄食;或用木板、竹片等材料做成浮排形晒台,固定于池中水面上。

5.食台

食台可采用石棉瓦(规格为150厘米×50厘米)制作。食台数量按鳖的规格和放养数量来确定,稚鳖池中每200只铺设一块,幼鳖池每100~150只铺设一块,成鳖池和亲鳖每50~100只铺设一块。食台均匀铺设于池塘四周,与水面呈20°~30°夹角,2/3淹于水下,1/3露出水面。二、养鳖池的建造

1.稚鳖池

刚孵出的稚鳖比较娇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养鳖池的要求较高。稚鳖池可以建在室外,也可建在室内。现阶段有条件的生产单位多把稚鳖池和幼鳖池建在室内,通过人工加温方式保持水温恒定,并有良好的通风设施,使之能顺利、安全渡过孵化后的第一个冬天。也可将稚鳖池、幼鳖池建在塑料采光保温大棚内,延长生长期,提高越冬成活率。如果把稚鳖池建在室外,则须选择向阳、背风、比较温暖的地点,以防严冬水温过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室内或塑料大棚内稚鳖池面积可比室外小一些,一般为10~20平方米。根据生产需要,一次修建数口或更多稚鳖池时,应当排列在一起,方便管理。

2.幼鳖池

幼鳖的养殖介于稚鳖和成鳖之间,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逐步增强,因此幼鳖池的建造和使用有一定的灵活性。幼鳖池建造方法与稚鳖池基本相同,只是面积稍大些,一般水泥壁池为200~1000平方米,土池为1000~2000平方米。有条件的养殖场多把幼鳖池建在室内或塑料保温大棚内,面积一般为20~50平方米。

3.成鳖池

成鳖池主要用于商品鳖的养殖,或者选取为后备亲鳖。进入成鳖饲养阶段的中华鳖个体一般在250克以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逆能力增强,但同时攀缘潜逃能力也增强,撕咬打斗现象也较为严重。因此,成鳖池的防逃设施要比稚、幼鳖池更牢固、更完善。成鳖池一般应同时建造多口,以便在放养幼鳖的开始阶段即按大、中、小规格分池饲养。成鳖池一般建在室外。

4.亲鳖池

亲鳖产卵需要非常安静的环境,为防止外界的干扰,亲鳖池应建造在养殖场内最僻静、向阳的地方。一般亲鳖池面积为2000~5000平方米,水深1.5~2.0米。亲鳖池的建造与成鳖池相似,不同的是亲鳖池的一边必须修建产卵场,产卵场有沙坪和产卵房两种形式。(1)沙坪

在池塘的背风、向阳、僻静的堤岸上,用沙质土铺设沙坪。每个沙坪长3~5米,宽50~60厘米,沙厚30~50厘米。为保持产卵场的干湿度,产卵场需高出水面1米左右。沙坪的数量要根据池中雌亲鳖的数量来定,一般按每只雌亲鳖占0.1平方米左右的面积进行设置。沙子要求松软,沙的粗细以亲鳖产卵挖洞不倒塌为度。鳖喜欢在向阳背风、无直射阳光的环境中产卵,因此,产卵场上应种植一些阔叶树木,或杆高叶茂的植物,并盖以顶棚,创造出一个隐蔽、凉爽、幽静的产卵环境。(2)产卵房

为了防御敌害和便于产卵,可将室外产卵场围建成产卵房。产卵房大小应根据雌亲鳖总数而定,每100~120只雌亲鳖配建2平方米的产卵房,房高1.5~2米,房内铺厚约30厘米的细沙,沙面与地面持平,由亲鳖池铺设坡度小于30°的斜坡至产卵房。堤外的一侧或两端开一小门,供管理人员进出。靠池塘水面的一侧留出一排洞口,便于亲鳖爬入产卵房内产卵。

除修建产卵场的一边外,亲鳖池的其余三边不宜露土或者铺以较硬的路面,以防亲鳖分散产卵。第三节 养鳖温室的设计与建造

常温培育稚幼鳖,当水温降至10~12℃以下时,便潜入水底泥沙中不食不动进入冬眠期。冬眠期间稚幼鳖不但会减轻体重,而且死亡率很高,成活率一般只有20%~30%。为提高成活率,可采用塑料采光保温大棚或全封闭加温温室培育稚幼鳖,然后用室外池塘养殖成鳖。一、塑料采光保温大棚

塑料采光保温大棚养殖不采用任何人工加温设施,而是通过覆盖塑料薄膜,使大棚内的池水与外界空气隔开,通过合理的采光和积温,减少大棚内热量的散发和棚外冷空气的侵入,有助于延长稚、幼鳖的生长期,同时减轻稚、幼鳖越冬期的冻害。据测定,塑料大棚内的水温可比棚外高5~8℃。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室外气温为16℃时,棚内气温可升至35~38℃,水温可升至28℃左右,到夜间室外气温降至7℃时,棚内气温仍在23℃,水温仍维持在25℃左右。在南方地区,秋末延长和初春提早使稚鳖、幼鳖进入适温生长期,每年可以延长生长期2~3个月,成活率提高到50%以上。

1.大棚结构

塑料采光保温大棚可依照地形,因地制宜建成单坡式或全弧式,以全弧式为好。一般全弧形、中间无柱支撑的大棚宽度为8~15米,中间有柱支撑的棚宽可达到20米以上,棚高为2.5~3.0米;单坡式大棚的宽度为6~8米。棚架用镀锌管焊接成圆拱形衍架,在四周池埂上安装纵向钢筋联接固定。棚面用0.12~0.14毫米厚的聚乙烯塑料薄膜覆盖,冬天时采用双层塑料薄膜覆盖,内外层间距10~15厘米。大棚下檐四周(留门处除外)塑料薄膜用土严密覆盖,以利保温。棚顶需设置一层网眼为15毫米左右的加强网,来防护塑料薄膜。

为了保证大棚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同时又符合经济实用的要求,设计时要对每一个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其形状和规格,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即固定载荷(大棚结构的自身重量)、积雪载荷和风压,特别要注意的是棚顶不能积有雨水,设计和建造时必须达到落至棚顶的雨水能沿薄膜顺利流至地面排水沟内。

中午棚内温度达到35℃以上时应将薄膜揭开一角,使温度下降,下午或傍晚盖好薄膜,保持棚内温度。当外界气温下降到5℃以下时,晚上应在塑料薄膜上加铺一层厚草帘子,进行保温;白天太阳亮度较大时,可将草帘收起,增加棚内光照,提高棚内温度。

2.养鳖池

塑料大棚内养鳖池一般设计成并列2排。单个养鳖池规格以长6~8米,宽4~6米,深1~1.2米,面积20~25平方米为宜。养鳖池采用砖砌池墙水泥抹面、土质池底,池壁顶端用砖块彻成“┌”形防逃檐,四周池埂高出地面15~25厘米。排水口应设在养鳖池的边角,位于池底最低处,以便排放污水,同时排水口处还需增设铁丝网防逃。排水控制可用PP管插拔方式来进行,池底与排水沟的落差不得低于30厘米。进水管道设在靠近中间走道的池墙内壁上,并在每个池的角上装一个注水阀门。养鳖池内还需设置食台和晒背台,面积占养殖池面积的10%,材料可用石棉瓦。二、全封闭加温温室

1.温室设计与建造

全封闭加温温室保温性能好,热量损失小,水温保持在30±1℃,气温保持在33℃,稚幼鳖摄食旺盛,并打破了鳖冬眠的习性。平均个体5克左右的稚鳖,经5~6个月的饲养,平均体重可达200~250克,提高了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温室设施包括温室大棚、养殖池、加温装置、增氧系统、进排水系统及操作室等。建造温室大棚可根据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单栋温室一般长50~60米,宽8~12米,面积一般控制在500~600平方米。温室大棚高度2米左右,顶部弧形。四周墙体高度为50~60厘米,用空心砖砌成,中间一层夹5~6厘米厚的泡沫板保温;屋顶采用直径为4厘米、壁厚为2毫米的镀锌管弯成“钢管拱架”。顶层部分分层处理,由内向外分别为厚塑料膜、5厘米厚的泡沫板、塑料膜、5厘米厚的泡沫板、塑料膜、防水帆布,并用绳索牵拉至地面,以压紧温室顶棚防风。在温室的一端设置操作室,主要用于放置加温设备、生产资料,同时为温室增加一道防风御寒的屏障,有利于冬季保温。

养鳖池建在地面下80厘米,采用水泥池结构,池壁用水泥抺光,池四角做成圆弧形,池顶向内出檐10~15厘米,防止幼鳖逃出。池底最好设计成为锅底形,以方便排污和操作管理。单个养鳖池规格长4~6米,宽3~5米,深1~1.2米,面积以15~20平方米为宜。养鳖池平面布局一般采用“两边池、中间路”的方法,即温室内中间设置过道,在过道的两侧设置养殖池及排污口、排污管、排水沟。

2.温室的配套设施

温室的配套设施包括加温装置、增氧系统和通风设施。(1)加温装置

温室养殖需要在低温季节依靠供热采暖系统来保持养殖所需要的水温和气温。中华鳖养殖最适生长水温为30±1℃。在外界温度低于最适生长温度时,需要给温室内水体和空气加温。加温装置主要有燃煤锅炉、生物质锅炉、水源热泵、太阳能等。

燃煤低压蒸汽锅炉较适合于养殖生产。根据生产规模选用不同蒸发量的锅炉,一般每1000平方米温室配用1吨/时蒸发量的锅炉,即可满足生产需要。锅炉产生的热量一部分用来加热供水,另一部分用来加热室内的气温。锅炉蒸汽输送到调温水池,通过调温池的盘管或直管加热调温池的水体。用于直接向鳖池供水的水温不能超过30℃。如果平时向鳖池补充供水,则调温池的水温可稍高一些,35~40℃即可。在向鳖池加注热水时,要控制热水流量,防止水温波动过大,一般不能超过2~3℃。室内采暖由锅炉蒸汽通过散热器加热空气,保持室内气温高于水温3~4℃。

水源热泵是利用专用空调机组从机组内同轴套管式换热器的水中吸收热量,再由水源热泵机组驱动的压缩机和热交换器把能量集中,并以较高的温度释放到室内,使大棚内的气温升高。热泵机组运行无任何污染,无燃烧、无排烟,不产生废渣、废水、废气和烟尘,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量,用户可以得到4.3~5.0千瓦时的热量,按照每栋温室500平方米计算,需要水源热泵功率为5匹的空调机组2台。(2)增氧系统

中华鳖虽然不像鱼类必需依靠水中溶氧生存,但池水缺氧时,易使水体中氨、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水质变坏,水中有益微生物消亡,有害微生物孳生,使鳖生长缓慢,体质下降,极易患病。生产中无增氧设施的养鳖池,水色常呈黑色,带有一股硫化氢气味。一般养鳖池每天充气增氧4~8小时,增氧可采用罗茨鼓风机,通过管道输送到温室内,分支后用软塑料管接入养鳖池中,出口处装微孔沙滤头,气体从滤头微孔压出,形成小气泡,增加溶氧量。(3)通风设施

为了保持温室内空气新鲜,需定期排出室内污浊空气,因此在建设温室时最好设有排风扇或排气窗等通风设施,但每次排气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室内气温下降过多。(4)进排水系统

进水系统可用不同型号的PVC管,安装在养殖池的顶部。排水口位于养鳖池的最低处,便于排污。排水系统可以是水渠,亦可是涵管、PVC管等,但都要低于养殖池的池底。第四节 养鳖场的水处理设施

养鳖场的水处理包括源水处理、养殖排放尾水处理、池塘水处理等方面。养殖用水和池塘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养殖排放尾水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达标后,才可以排放到外界环境中。一、源水处理设施

养鳖场在选址时应首先选择有良好水质水源的地区,如果源水水质存在问题或阶段性不能满足养殖需要,应考虑建设源水处理设施。源水处理设施一般有沉淀池、快滤池、杀菌消毒设施等。

1.沉淀池

沉淀池是应用沉淀原理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水处理设施,水力停留时间一般应大于2小时。

2.快滤池

快滤池是一种通过滤料截留水体中悬浮固体和部分细菌、微生物等的水处理设施(如图3‐1所示),一般滤速达8米/小时,最大可达35米/小时。快滤池一般有2节或4节结构,每节结构的滤层滤料一般为3~5层,最上层为粒径较细的石英砂,向下依次选用粒径逐渐变粗的滤料,如无烟煤粒、石榴石粒、磁铁矿粒、白云石粒、花岗岩粒等。

3.杀菌、消毒设施

养鳖场稚、幼鳖的培育用水最好进行源水杀菌消毒处理。目前一般采用紫外杀菌装置或臭氧消毒杀菌装置,或臭氧‐紫外复合杀菌消毒装置等处理设施。杀菌消毒设施的图3‐1 一种快滤池结构(摘自徐皓)

大小取决于水质状况和处理量。

紫外杀菌装置是利用紫外线杀灭水体中细菌的一种设备,常用的有浸没式、过流式等。浸没式紫外杀菌装置结构简单,使用较多,将紫外线杀菌灯直接放在水中,即可用于流动水杀菌消毒,也可用于静态水消毒。

臭氧具有强氧化能力,是一种极强的杀菌剂,能够迅速广泛地杀灭水体中的多种微生物和致病菌。臭氧杀菌消毒设施一般由臭氧发生机、臭氧释放装置等组成。淡水养殖中臭氧杀菌的浓度为0.1~0.3毫克/升,处理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在臭氧杀菌设施之后,应设置曝气调节池,以去除水中残余的臭氧,确保进入养殖池的水中臭氧低于0.003毫克/升的安全浓度。二、排放尾水处理设施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富营养化物质主要通过排放尾水进入到外界环境中,已成为水产养殖地区主要的面源污染物之一。对养殖排放尾水进行处理回用或达标排放是养鳖生产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养殖尾水的处理一般采用生态化处理方式,也可采用生化、物理、化学等方式进行综合处理。

养殖尾水的生态化处理,主要是利用生态净化设施来处理排放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并将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转化为可利用的产品,实现循环经济和水体净化,因此,养殖排放尾水生态化处理技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生态沟渠

生态沟渠是利用养殖场的进排水渠道构建的一种生态净化系统,由多种动植物组成,具有净化水体和生产功能。如图3‐2所示为生态沟渠的构造示意图。图3‐2 一种生态沟渠(引自徐皓)

生态沟渠的生物布置方式一般是在渠道底部种植沉水植物、放置贝类等,在渠道周边种植挺水植物,在开阔水面放置生物浮床、种植浮水植物,在水体中放养滤食性、杂食性水生动物,在渠壁和浅水区增殖着生藻类等。

生态沟渠也可利用生化措施进行水体净化处理,主要是在沟渠内布置生物填料,如立体生物填料、人工水草、生物刷等,利用这些生物载体附着细菌,对养殖水体进行净化处理。

2.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一种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沼泽地类似,但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是一种人为地将石、沙、土壤、煤渣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的水处理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人工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是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工湿地按水体在其中的流动方式,可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两种类型。

人工湿地水体净化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净化过程。当富营养化水流过人工湿地时,沙石、土壤具有物理过滤功能,可以对水体中的悬浮物进行截流过滤;沙石、土壤又是细菌的载体,可以对水体中的营养盐进行消化吸收分解;湿地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其根际微生态环境,也可以使水质得到净化。利用人工湿地构筑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可以实现节水、循环、高效的养殖目的。

3.生态净化塘

生态净化塘是一种利用多种生物进行水体净化处理的池塘。塘内一般种植水生植物,以吸收净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通过放置滤食性鱼类、贝类等吸收养殖水体中的碎屑、有机物等。生态净化塘的构建要结合养鳖场的布局和尾水排放情况,尽量利用废塘和闲散地建设。生态净化塘的动植物配置要有一定的比例,要符合生态结构原理要求。生态净化塘的建设、管理、维护等成本比人工湿地要低。三、池塘水体净化设施

池塘水体净化设施是利用池塘的自然条件和辅助设施构建的原位水体净化设施,主要有生物浮床、生态坡等。

1.生物浮床

生物浮床净化是利用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植物,以浮床作为载体,种植在池塘水面上,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吸附作用,消减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并为多种生物生息繁衍提供条件,重建并恢复水生态系统,从而改善水环境。生物浮床有多种形式,构架材料也有很多种。在池塘养殖方面应用生物浮床时,须注意浮床植物的选择、浮床的形式、维护措施、配比等问题。

2.生态坡

生态坡是利用池塘边坡和堤埂修建的水体净化设施。一般是将沙石、绿化砖、植被网等固着物铺设在池塘边坡上,并在其上栽种植物,利用水泵和布水管线将池塘底部的水提升并均匀地洒到生态坡上,通过生态坡的渗滤作用和植物吸收截流作用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第四章 中华鳖的人工繁殖与育种技术第一节 中华鳖的人工繁殖

在自然条件下,中华鳖生长发育缓慢,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低,孵化时间长。因此,为了满足当前中华鳖产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人工繁殖就成了提供大量种苗、保障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华鳖的人工繁殖就是根据鳖的繁殖习性,人为地创造适宜的营养、气候、水温、湿度等条件,从而提高鳖的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繁殖方法。一、亲鳖的选择与培育

亲鳖是从自然界或人工养殖条件下筛选出来的达到性成熟年龄的成鳖,它的个体大小、年龄差异、健康水平与其产卵数量和质量有着密切关系,优质亲鳖的产卵数、受精率和孵化率都较高,而且孵化出的稚鳖体质健壮、生长发育也较快。(一)亲鳖选择

应挑选品系纯正、外形和体色正常、皮肤光亮、体质健壮、无伤病的成鳖作为亲鳖。人工培育的成鳖年龄应在三龄以上,自然生长的成鳖年龄应在四龄以上,体重要求1千克以上,雌亲鳖体重1.5~3千克为最佳。

选择亲鳖,应首先正确识别雌雄。已达性成熟的鳖,雌鳖的尾部较短,尖端不能自然露出裙边,体较圆而厚,后肢间距较宽;而雄鳖尾部稍长,尖端可以自然伸出裙边,体较薄呈长椭圆形,后肢间距较窄。(二)亲鳖培育

1.放养前的准备

亲鳖放养前必须对池塘进行清塘,杀灭池塘中的有害生物,以保证亲鳖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①干池清塘:放干池水,清淤,日晒3~5天后,每亩用生石灰75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再用铁耙耙一遍。隔日注水至1.5~2米,5天后即可放养亲鳖。

②带水清塘:水位深1米时,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20~150千克,化浆后均匀泼洒;或用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10~15千克,加水溶解后,立即全池泼洒。5天后药效消失即可放养亲鳖。

2.亲鳖放养

放养时间一般选择在秋末,通常是10~11月份,水温不低于15℃,此时亲鳖入池后还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在冬季到来之前寻找适宜的场所潜入泥沙中冬眠,能安全越冬。若是在冬天放养,会因干扰其冬眠而造成死亡。放养时间也可以选择春季,当春季水温升高到15~17℃时即可放养,此时亲鳖一般不吃食或吃食量很少,利用这段时间让其对新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几天后随水温升高,即开始摄食。

放养密度根据亲鳖个体大小、池塘条件而定,一般每1~3平方米放养1只,每亩水面放养量为250~300只。放养比例应是雌多于雄,一般雌雄比为4∶1~5∶1较为合理,雌雄鳖的个体大小基本一致。

放养时应对鳖体进行消毒,常用消毒方法有:

高锰酸钾溶液:浓度15~20毫克/升,浸浴15~20分钟。

食盐溶液:浓度3%~5%,浸浴10~15分钟。

聚维酮碘溶液(含有效碘1%):浓度30毫克/升,浸浴15分钟。

上述三种消毒方法可任选一种使用。放养时将装有消毒亲鳖的箱或筐轻轻放入水中,让亲鳖自行爬入水中。

3.亲鳖饲养与管理(1)亲鳖饲养

以鱼虾、蚯蚓、蝇蛆、畜禽内脏、熟动物血、螺肉、蚌肉等鲜活饵料为主,也可使用亲鳖专用配合饲料,或将鲜活饵料和配合饲料按比例混合后投喂:鲜活饵料占40%,配合饲料占60%。鲜活饵料每天投喂量占鳖体重的8%~15%,配合饲料每天投喂量(干重)为1%~3%,定点投在未被水淹没的食台上。具体投喂量要根据天气、水温、亲鳖的摄食情况确定,一般以投喂后1小时内吃完为宜。

刚放养时,亲鳖往往头几天吃食不多,甚至不吃食,此时可停食数天,用鳖最喜食的蚌肉、畜禽内脏等诱食,直到正常吃食为止。开春后水温回升至18℃以上时亲鳖开始觅食,此时投饵量要少,可投喂鱼、螺、蚯蚓等鲜活饵料进行诱食,使它尽早开口摄食。水温在20~25℃时,每天只在上午10时左右投喂一次,水温25℃以上每天投喂两次,上午8时和下午5时各一次。产卵繁殖季节,亲鳖需要消耗大量的钙、磷等矿物质,因而此时应适当在饲料中添加钙、磷和维生素等。同时还应投喂一些鲜活饵料,如鱼虾、蚌、螺、蚯蚓等,特别是在繁殖季节投喂一定数量的螺蛳,既能满足鳖对营养的要求,又增加了对钙的吸收。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对产后亲鳖的培育,特别是9~10月份,性腺发育开始进入下一个周期,并且亲鳖还要增加体内能量,准备进入漫长的冬眠期。因此应调整饲料配方,便于产后亲鳖体质能得到及时恢复。产后亲鳖的饲料配方可调整为:配合饲料占60%,鲜活动物饵料占35%,全脂奶粉占5%,也可添加适量的防病中草药。(2)日常管理

亲鳖池的水位在春、秋季节应控制在0.8~1.2米,夏、冬季节应保持在1.5~2米。水质应保持肥沃清新,活而爽,水色呈淡绿色或茶p褐色,透明度为30厘米为宜,H值保持在7~8之间。每天要清扫食台,清除废渣,保持水质和周围环境清洁。每月投放生石灰1次,每立方米用量10~15克,既可消毒鳖池、防病、控制水质变肥,又可增加水中钙质含量。要经常巡池,发现病鳖及时隔离治疗,发现防逃设施损坏要及时修好,如有鼠、蛇等进入伤害亲鳖或偷吃鳖卵,要及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4.交配产卵

当水温达到20℃以上时,雌雄亲鳖开始发情交配,交配时间一般从下半夜到次日凌晨。交配前雌雄亲鳖在浅水中潜游,戏水追逐,互咬裙边,然后雄鳖骑在雌鳖背上,将交配器插入雌鳖生殖腔中进行交配,持续时间大约为5~6分钟。交配完成后,精液贮存于输卵管内,精子存活时间可达半年以上。雌鳖交配后20天开始产卵。

在亲鳖临产前要做好产卵场的清整工作,翻松沙床,清除杂草,疏通排水渠道。沙子不够应予补充,沙子干燥则应适量淋水,使之保持湿润。产卵通常在夜间进行,又以下半夜居多,产卵时,雌鳖往往用前肢支撑,固定身体位置,用后肢交替挖穴,穴深10~15厘米,直径5~10厘米。穴挖好后,雌鳖将尾部伸入穴中,开始产卵,每次产卵数一般为8~25枚。产卵完成后,用后爪扒沙土将洞盖好,然后用腹部将沙土磨平压实,雌鳖即离开。

在亲鳖交配、雌鳖产卵时要注意保持环境安静,进排水时应尽量控制不出现流水声。

5.鳖卵收集

在产卵前期和后期,即5月中下旬至6月初、8月中旬至9月上旬,这两段时间内由于产卵量较少,采卵时间可掌握在每2~3天一次。由于6月中旬至8月上旬是产卵高峰期,应每天采卵一次,采卵时间一般在产后8~12小时,即下午3时左右。采集鳖卵时,最好使用木制收卵箱或泡沫箱,箱底铺3厘米厚的细沙或垫其他松软物,细沙湿度与孵化用沙相同。收卵时,应注意轻手轻脚,轻拿轻放,细心操作,卵间距1厘米以上,避免鳖卵因撞击和挤压而损坏。待卵装满箱后,做好标签和记录,即可运送至孵化室。收卵后将产卵场的细沙抹平,以利下次亲鳖产卵。

收集的鳖卵要避免阳光直射,遮荫摆放,并尽快运回孵化房。如果收集的鳖卵是出售的,则应一层细沙、一层鳖卵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坚固的木制卵箱内,或将每只鳖卵架放在塑料泡沫的卵架上,然后上面覆盖约2~3厘米厚的湿海绵,放入透气包装箱中,用飞机、汽车或船等运至目的地。

亲鳖产出的卵并非全是受精卵,未受精卵、弱受精卵不能与受精卵混在一起孵化,要及时剔除,以免腐烂、发霉而影响受精卵胚胎的正常发育。受精卵、弱受精卵与未受精卵的区别见表5‐1。表5‐1 鳖卵的特征

鳖卵的大小与亲鳖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亲鳖个体大,所产的鳖卵也大。鳖卵规格为3~7克/枚,多数为4~6克/枚,鳖卵大,孵化后的稚鳖相对也大,以后养殖生长速度也快,一般4克/枚以上的鳖卵孵化出的稚鳖在3克以上。二、鳖卵的人工孵化

在自然条件下鳖卵孵化的时间较长,往往受到周围环境条件、敌害生物等的影响,孵化率不高。为了提高鳖卵的孵化率,缩短孵化周期,可将鳖卵收集起来,在人为控制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孵化,孵化率可提高到70%~80%,甚至达到90%以上。

1.影响孵化率的环境因素

影响孵化率的环境因素有孵化温度、湿度和通气状况。孵化用的沙子应用粒径较小的河沙,使用前用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否则会影响孵化效果。(1)温度

鳖卵孵化所耐受的温度范围是22~36℃,适宜温度为30~33℃。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卵内胚胎的发育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在30℃左右时,胚胎的整个发育过程需积温36000℃·时左右,即需要50天左右的孵化时间。孵化温度过高(37℃以上)时,胚胎在几小时内便会死亡;孵化温度低于25℃时,胚胎发育缓慢;当温度低于22℃时胚胎发育停止。

孵化温度不仅影响孵化时间和孵化率,还会影响稚鳖的性别比例,出壳后稚鳖雄性的比例与孵化温度成反比,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孵化温度越高,出壳后雄性稚鳖的比例越小,因此,控制孵化温度既要考虑孵化时间的长短,也要考虑对性别的影响。(2)湿度

湿度包括空气的湿度和孵化介质的含水量。孵化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75%~85%较好,如采用细沙作孵化介质,含水量应保持在8%~12%之间。孵化室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会影响孵化介质含水量的变化,而孵化介质含水量变化直接影响孵化率的高低。如果沙子含水量超过25%,胚胎很快因窒息而死亡,如果沙子含水量低过3%,则会引起卵内水分的过度蒸发,从而降低孵化率。在实际生产中,孵化用沙的湿度以“捏之成团,落地散开”为标准。(3)通气状况

胚胎发育需消耗一定量的氧气,尤其是胚胎发育的后期对氧气的需求量更大,所以孵化室内要保证有较好的空气环境,在不明显影响孵化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前提下要定时通风。同时要尽可能选用透气性能较好的孵化介质,在生产中常选用细沙作为鳖卵孵化的介质。影响细沙通气状况的因素主要是沙子粒径的大小,若沙子的粒径太粗(1毫米以上),通气性虽好,但保水性差,不能长期保持沙子的适当湿度;若沙子的粒径太细(0.1毫米以下),保水性虽好,但通气性差,容易板结。因此,鳖卵孵化用沙的粒径应以0.6~0.7毫米为宜。

在孵化过程中,温度、湿度和通气状况是相互联系的,都要严格控制,如果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孵化要求,都有可能降低孵化率,甚至导致孵化失败。

2.孵化室的设计

为便于孵化管理,孵化室一般建在亲鳖池、稚鳖池或养殖场的生活区附近。单个孵化室的面积不宜过大,以15~20平方米为宜,过大会增加环境因子的控制难度。孵化室一般采用空心水泥预制板作为屋顶结构,屋顶、墙体中间填加保温材料,还要有通风设施,定时通风,以保证孵化室内空气新鲜。孵化室地面上、紧贴孵化架建几条水槽,用作集苗沟,水槽略长于孵化架,宽0.5米、深0.2~0.3米,出水口加防逃网。室内地面、集苗沟等最好瓷砖贴面。孵化时水槽内注入清水10~15厘米。

孵化室内的主要设施包括控温控湿装置和孵化设备两部分。鳖卵孵化对温度和湿度要求比较严格,是影响孵化率的关键因素,所以最好能对孵化室的温度和湿度实行精确控制,有条件的养殖场可选用自动控温和控湿装置。简易孵化室也可选用红外线灯泡加热、喷雾器加湿,每1.5~2平方米吊挂1个250瓦红外线灯泡加热,选用的喷雾器以喷出的水汽雾珠越细越好。孵化设备主要包括孵化架和孵化箱。孵化架用L30×L30角铁制作,或用直径2~3厘米的无缝钢管焊接而成,层间距25厘米。孵化箱一般用厚1.5厘米的杉木板制成有底无盖的浅箱,规格为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10~15厘米,底板上每隔5~6厘米钻1个直径为5毫米的小圆孔,以利于箱内孵化用沙多余水分渗出。

小型养鳖场的小批量生产可用恒温恒湿孵化箱孵化。

3.孵化方法与管理(1)孵化前的准备工作

①孵化室和孵化设备的消毒:在人工孵化前,孵化箱必须洗刷干净,并在阳光下晒干后放入孵化房内。对孵化室和孵化设备进行清理,打扫干净后关闭门窗,用4%福尔马林溶液25毫升熏蒸消毒。隔24小时后打开孵化室的门、窗和排风扇,排尽消毒气体,2~3天后就可将鳖卵送进孵化室。孵化房的清洗消毒,也可用高猛酸钾、漂白粉等药物。

②孵化介质的准备:鳖卵人工孵化的介质主要是细沙和海绵。细沙要选用粒径为0.6~0.7毫米的淡水沙,切勿用海水沙和咸沙。细沙须先用筛子筛掉大颗粒沙石和杂质,浸泡于2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中消毒10~15分钟,取出后倒在干净的水泥地面上晒干备用。孵化介质也可选用1~2厘米厚的海绵,先按孵化箱大小裁剪好,每箱用海绵4~6层,然后将这些海绵同样浸泡在2毫克/升漂白粉溶液中消毒10~15分钟,取出海绵,尽量挤干水分,晾干备用。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定期用紫外灯对孵化室进行消毒,可每周一次,每次15~20分钟。

③其他准备工作:孵化前还要检查孵化房内的加热、加湿系统,对加热、加湿系统进行检修。(2)鳖卵的摆放

①细沙孵化法:先在孵化箱底部铺5厘米厚的细沙,用板刮平,用手指每间隔2厘米点一个小凹坑,然后把挑选的受精卵逐一放上。摆放时应将鳖卵的植物极朝下,动物极(有白色亮斑的一端)朝上。鳖卵摆放好后再铺一层3~4厘米厚的细沙,与箱口相平。根据孵化箱的高度,可排1~2层鳖卵,卵层之间要间隔3厘米左右厚的细沙。因箱沿四周易于干燥,排卵时不宜太靠近箱沿。为便于孵化期间和出苗时的管理,同一个孵化箱内应摆放同一批次的鳖卵。在每个孵化箱上贴上标签,注明日期、卵数、孵化箱编号,并做好记录。

②海绵孵化法:先在孵化箱的底部铺上2~3层已经消毒过的海绵,用喷雾器喷少量的水,以用手指一抹海绵能见到细微水珠为宜,然后放上孔径1厘米、孔间距1厘米的塑料泡沫模板,再将挑选出的优质受精卵,像细沙孵化那样将其白色亮斑朝上逐一放到模板上,最后盖上与箱底海绵湿度相同的海绵2~3层,即可送入孵化房孵化。(3)孵化箱的摆放

已铺好受精卵的孵化箱送进孵化房后,排放在孵化架上。孵化箱可在孵化架上排放8层左右,最下层的孵化箱离地面至少20厘米。(4)注水

当孵化箱摆好后,立即给孵化房集苗沟内注入10~15厘米左右的清水,注入时不要让水珠溅起打湿最底层的孵化箱。(5)孵化期的管理

①日常检查:鳖卵的孵化期较长,但日常管理工作时刻都不能放松。每天早、中、晚应检查孵化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并做好记录。

②控温与控湿:当温度达35℃以上时,应做好通风降温工作。若发现孵化箱表面的细沙干燥发白,应及时用喷雾器喷上少量的水雾,增加其湿度,至表面细沙湿润即可。一般在孵化的中后期,每隔5~7天就要给孵化箱喷一次水雾,确保孵化介质的湿润,以利鳖卵的孵化。所加水的温度要与沙的温度相同,而且加的水要经过消毒处理,注意不要用盆、桶等容器大量洒水,在喷水时切勿搬动孵化箱,以防鳖卵翻动影响正常孵化。

③通风:每天要定时开窗通风,湿度太大时,还应开窗或开动排风扇排出雾气。开窗通风一般选在中午气温较高的时间进行,每次通风时间以孵化箱内沙子温度下降2~3℃为宜,时间约为0.5~1小时。

④补水:孵化房集苗沟内的水可以补充孵化房的湿度,当集苗沟内的水低于10厘米时,应该及时补水,恢复到原来的水位。

⑤翻箱:为了尽量使同一孵化房内各孵化箱的孵化温度和湿度相同,促进鳖卵胚胎均衡发育,孵化期间应该每隔5天对同一孵化架上不同层的孵化箱进行一次上下位置的调换,以使孵化箱的沙温、湿度和通气状况尽量处于一致。

⑥鳖卵的检查:在孵化过程中要经常翻开沙子观察鳖卵的发育情况,若发现死卵要及时剔除,以防死卵感染霉菌影响健康卵的孵化,具体方法为:用手轻轻地拔去孵化箱上层的一小部分细沙,见到鳖卵后,观其色泽,当发现鳖卵的色泽发生变化时,再用食指与大拇指轻轻夹取鳖卵,观察鳖卵底部的卵壳周围有无水珠。若有水珠,则表明该鳖卵胚胎发育正常;若无水珠,则表明该鳖卵胚胎发育已经停止,或已死亡。应该及时剔除死卵和霉卵,以免影响周围鳖卵的发育。

⑦严防敌害:在孵化过程中,对鳖卵危害最大的动物是蛇、老鼠和蚂蚁,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发现蛇、老鼠和蚂蚁踪迹时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造成大的损失。

⑧记录:为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提高鳖卵人工孵化技术,值班人员要及时记录当天孵化房内的沙温、气温和湿度以及开门、开窗通风的时间等。(6)鳖卵的胚胎发育

在孵化过程中鳖卵外壳的颜色会随着孵化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因而可以通过卵壳表面的颜色来判断孵化时间。现介绍一下在常温条件下(30℃左右)胚胎发育过程中卵壳表面发生的变化。

①初产受精卵:卵壳新鲜而有光泽,呈淡粉红色或乳白色,经过8~24小时后,在卵壳一端出现1个圆形白色亮斑即胚胎所在的位置,称为动物极,白色亮斑出现的快慢与环境温度有关。白色亮斑逐渐扩大,其边缘清楚圆滑,动物极和植物极分界明显。将卵对着强光看,可见内部透明。

②一周卵:壳面白色亮斑扩大,呈圆形的白色亮斑区占卵表面的20%。对着强光看,卵内有血丝分布。

③二周卵:圆形白色亮斑区占40%,血丝明显。

④三周卵:圆形白色亮斑区占60%,下端壳面呈黄色,对光看,卵内胚胎可显出一团黑影。

⑤四周卵:白色区占70%,下壳由黄色逐渐转为橘红色,对光看,卵内胚胎已经略有活动。

⑥五周卵:壳面基本变白,壳底残留一块橘红色,色彩鲜艳,对光看,上端为气室,中间黑影为胚胎,下端为淡红色的卵黄。

⑦六周卵:壳面呈青灰色,表明卵黄已经吸收完毕,对光看,壳内黑影活动明显。

⑧出壳卵:壳面转为粉白色。胚胎发育完成,在环境温度、湿度适宜时即破壳而出,出壳时间多在傍晚及黎明前后。(7)稚鳖的收集与暂养

根据鳖卵孵化所需的积温,可推算出稚鳖的出壳时间。通常鳖卵孵化积温为36000℃·时左右,若平均孵化温度为30℃,那么需孵化的天数为36000℃·时/(30℃×24小时)=50天。当胚胎发育完全后,稚鳖用嘴或前肢撞击卵壳,经4~5分钟的紧张挣扎,破壳而出。在估计出壳前2~3天,将即将出壳的孵化箱从孵化架上层移到下层,以便出壳的稚鳖能安全落入集苗沟内。刚出壳的稚鳖,有趋水性,出壳后会自行爬出孵化箱而跌落集苗沟内。此时不要将少量的稚鳖立即捕出,一是因为刚孵出的稚鳖,羊膜尚未脱落,脐孔还没有完全封闭,体质太嫩,立即捕捉,容易受伤而引发病害;二是因为大批量的稚鳖孵出还需要2~3天。此时应该准备好内壁光滑的暂养稚鳖用的容器,一般用水盆,将这些容器清洗干净后待用。

刚出壳的稚鳖,背部呈土黄色或浅褐色,腹部呈橙红色,腹部脐孔处残留有胎膜,刚出壳时胎膜上面还有血丝,出壳3~5小时后即变成乳白色,不久即脱落。部分稚鳖出壳后还带有黄豆大小的卵黄囊,这种稚鳖要取出单放,待卵黄吸收完全后,再放到暂养水盆中。

一般刚孵化出来的稚鳖体质较弱,要精心收集和暂养,避免因环境条件不适而出现病害、死亡等现象。捕捉稚鳖时,首先切断孵化房的电源,停止加热设备,打开孵化房的门、窗,将孵化房内的温度和湿度调整到与室外基本相同。由于开门开窗,受降温和通风的刺激,孵化箱内会有大量的稚鳖破壳而出,与前面已经孵出来的稚鳖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收集稚鳖时,一定要经过挑选,把那些羊膜已脱落、脐孔已封闭的稚鳖捉进暂养容器内。捕捉时,可以用两手掌合拢,轻轻插入稚鳖的下面,然后慢慢地将稚鳖捧出并放入盛有1/3水量的暂养容器内。不可将稚鳖放入没有水的容器,并且也不能在一个容器内放入稚鳖数量过多,以免稚鳖受伤。三、提高亲鳖繁殖率的措施

在自然条件下,亲鳖繁殖周期长,产卵量少,孵化成活率不高,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高亲鳖的繁殖率,获得质优量多的稚鳖,对于提高养鳖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选好亲鳖

稚鳖的成活率与亲鳖的健康状况关系很大,因此要想获得优质的稚鳖苗种,精选亲鳖无疑是很关键的因素。理想亲鳖的要求是6~8龄左右、体重2~3千克的成鳖,并且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行动敏捷、仰身能立即伸出头颈撑起前体翻身逃跑的个体。个体小的亲鳖,特别是0.5千克以下的亲鳖虽能产卵,但卵的数量少,尤其是卵的受精率低且畸型卵的比例大。

2.合理的放养密度和雌雄比例

由于鳖有相互残食和打架的习性,尤其在争夺食物、配偶时更加突出。因此,亲鳖的放养需要一个合理的密度,一般每亩水面放养量为250~300只,总重量不超过500千克。由于中华鳖一次受精后精子的存活时间较长,因此亲鳖放养时可以适当减少雄鳖的放养比例,从而提高亲鳖池单位面积的产卵量。一般亲鳖池中雌雄比例保持在4∶1~5∶1为宜,雄鳖不宜过多,否则将出现雄鳖为争夺配偶而互相撕咬导致伤病,且与雌鳖争抢饵料、干扰雌鳖的正常交配活动,雄鳖过多还会使养殖成本上升;但如果雄鳖过少,则会导致卵的受精率降低。

3.适当延长产卵期

温度和光照时间是影响中华鳖产卵期的重要因素,在生产实践中可采用塑料采光保温大棚和日光灯照射,来适当增加温度和日照时间,使亲鳖的产卵期扩展至5~10月份。

4.保持良好的产卵环境与及时收卵

雌鳖产卵对周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产卵场所应选在清洁僻静的区域。亲鳖产卵往往是在夜间,此时应绝对保持安静,也不应有灯光或手电筒的照射,以免亲鳖受到惊吓。亲鳖的繁殖季节为5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产卵高峰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这段时期,可每周预先在产卵场地喷洒2次清水,使沙土保持湿润,诱使雌鳖前去产卵。

亲鳖产卵8~12小时后方可收集,时间一般在产卵后的当天下午,取卵时应小心轻放,避免破损撞伤,如果看到卵的一端有一白色亮斑,说明是受精卵,否则为未受精卵。卵收集后及时清理产卵场,尽量恢复原样,以利于亲鳖第二次产卵或其他亲鳖产卵。鳖卵收集过早会因胚胎尚未定位而难以辨别是否为受精卵,而收集过迟则易受产卵场不稳定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其他亲鳖产卵活动的影响。

5.控制好适宜的孵化温度和湿度

虽然较高的温度可以缩短鳖卵的孵化时间,但是温度也不能太高,若孵化温度过高(37℃以上),胚胎在几小时内便会死亡,适宜温度为30~33℃。

湿度包括空气的相对湿度和孵化介质的含水量,空气的相对湿度主要是为了保持孵化介质含水量的稳定,应保持在75%~85%之间,孵化介质含水量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鳖卵的孵化,含水量应保持在8%~12%之间。

6.精心投喂亲鳖

饲料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产卵数量、产卵批次及卵的质量,因此对亲鳖的投喂和日常管理也是提高繁殖率的关键措施。亲鳖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在40%~50%,且应以动物性蛋白质为主,动物性蛋白质最好占80%以上,脂肪含量在1%以下。另外,还应多投喂一些鲜活饵料,如鱼虾、螺蚌、蝇蛆、蚯蚓、蚕蛹、泥鳅、畜禽下脚料等,并严格按照“四定”原则进行投喂,投喂量以亲鳖能在1小时内吃完为宜。要特别注意产后亲鳖的培育,要加强营养,尽快恢复体质,促进性腺再次发育。第二节 中华鳖的育种技术

中华鳖育种是指应用各种遗传学方法,改造中华鳖的遗传结构,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好、抗病力强等优良性状的品种的过程。通过对中华鳖的育种技术研究,可以保护中华鳖野生资源及其优良的品质特征,选育优质品种,实现中华鳖人工养殖的增产、增效,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一、引种驯化

引种和驯化是中华鳖养殖的重要环节。要养好中华鳖,首先要引进性状优良的鳖种,为此必须了解和掌握中华鳖的优良品种及其引种方法。

1.中华鳖的品种(1)品种的定义

品种不同于种或亚种,不属于动物的自然分类阶元,它是根据人类的经济需要、经人工选育或培育而确定的。因此,品种是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的结果,是一个具有一定经济性状、遗传性稳定、来源相同、数量足够大的群体。作为品种,应该具备五个条件:①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生产性能、繁殖力、适应性等较高,能满足人类生产的需求;②有较高的种用价值,能将其优良的经济性状稳定地遗传给后代;③有一定的整齐度,同品种的个体,由于有共同的祖先和相同的选育方法,在生产性能、体型外貌、生理特征、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适应性等方面的表现都基本相似;④有足够多的个体数量,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可避免近交引起的衰退;⑤有一定的品种结构,一个品种是由若干个各具不同特点的类群构成的,品种内的差异叫品种结构,包括地方类型、育种场类型和品系。(2)关于中华鳖品种的划分

目前,很少有人进行专门探讨中华鳖的品种划分问题,各地出现了中华鳖的各种地方俗称,这导致了中华鳖品种划分不清。如周天元(1994)在甲鱼全息杂交试验报告中按产地不同将中华鳖分为苏系、皖系、浙系、鲁系、赣系、闽系、豫系、鄂系、湘系、粤系、桂系、川系等;蔡完其(2002)按照水系和产地不同把黄河以南地区的中华鳖分为黄河鳖、淮河鳖、鄱阳湖鳖、洞庭湖鳖、台湾鳖、崇明鳖、太湖鳖等。

不同产地或不同水系的中华鳖在生产性状、体表颜色、裙边大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品种的第五个条件,它们应属于中华鳖的不同品系。目前在我国各地普遍养殖的中华鳖有以下几个主要品系:

①太湖品系(俗称江南花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浙江、江苏、安徽、上海一带。太湖品系除了具有中华鳖的基本特征外,主要是背上有十个以上的花点,腹部有块状花斑,又称梅花鳖。太湖品系的特点是抗病力强,肉质鲜美。

②黄河品系(俗称黄河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甘肃、宁夏、河南、山东境内,其中以宁夏和山东黄河口的为最佳。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黄河品系形成了其独有的特点:体色呈橘黄色,体型椭圆紧凑,裙边宽厚;生命力顽强,即使水体及气温高低频繁交替变化,长时间冬眠或生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均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体内富含多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胶原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鳖种;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

③日本品系(俗称日本鳖):是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初从我国引进的江苏太湖产纯种中华鳖,通过几十年的人工精心选育、提纯复壮而成的鳖种。1995年,杭州地区重新从日本引进,通过适应性养殖、筛选及提纯复壮,已成为适应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的优良鳖种,特点是生长快、抗病性强、商品品质好、繁殖力强、耐存放运输等,但对养殖水环境的要求很高,如控制不好极易发生暴发性疾病。

④台湾品系(俗称台湾鳖):主要产于我国台湾南部和中部,体表和形态与太湖品系相差不大,但养成后体高比例大于太湖品系。台湾品系是我国目前工厂化养殖较多的品系,因其性成熟较其他品系早,较适合工厂化养殖、小规格商品上市(400克左右),但不适合池塘多年生态养殖。

⑤洞庭湖品系(俗称湖南鳖):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和四川部分地区,其体形与太湖品系基本相同,但腹部无花斑,特别是在鳖苗阶段腹部体色呈橘黄色,生长和抗病力与太湖品系相差不大。

⑥鄱阳湖品系(俗称江西鳖):主要分布在湖北东部、江西及福建北部地区,成体形态与太湖品系相差不大,但出壳时稚鳖腹部呈橘红色、无花斑,生长速度与太湖品系也相差不多。

⑦西南品系(俗称黄沙鳖):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地方品系,身体长圆,腹部无花斑,体色较黄,成鳖体背可见背甲肋板。西南品系在工厂化养殖环境下体表呈褐色,有几个同心纹状的花斑,腹部有与太湖品系一样的花斑。食性杂,生长快。

⑧北方品系(俗称北鳖):主要分布在河北以北地区,体形和特征与普通中华鳖基本相同,但较抗寒,可在10~-5℃的气温条件下水下越冬,是一种适合北方和西北地区养殖的优良品系。

另外,中华鳖还有乌鳖、砂鳖、墨底鳖、小鳖等品系,因群体数量较少,不再细述。

2.引种

引种是将野生或外地经济动物引入本地,即人为地将经济动物向新的环境定向迁移或养殖的过程。引种一般分为商品养殖引种和育种引种,前者是指从具有一定养殖规模和质量保障的养殖场购入已驯化的或半驯化的优良健康个体作为养殖种源;后者必须从原产地或种源地获得纯种个体或遗传谱系明确的个体作为种源。

目前我国中华鳖的野生资源已越来越少,直接引种野生鳖难度较大,可直接从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中华鳖原种场或良种场引种。由于不同产地的中华鳖存在个体差异,养殖中华鳖品系较杂,各地养殖环境和养殖模式不同,因此引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要有计划引种。主要是考查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是否适合中华鳖的养殖,而且引种数量要与养殖场的规模、财力、饲料资源、市场销售等相适应。

②要引进优质鳖种。要从信誉度较高的规模化原种场或良种场引入优良品种的鳖种。

③杜绝引入伤病鳖。

④建立引种档案,防止近亲繁殖。引种时最好采取交叉引种,即从某一地区引入优质雌鳖,而从另一地区引入无亲缘关系的优质雄鳖并按比例配对。

⑤加强对引入鳖种的管理。从异地引入的鳖种在运输和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防止外逃,以免与当地的野生鳖种产生杂交,从而对野生鳖的种质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3.驯化

驯化对于开发生物资源、增加养殖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是按照人类的意愿把野生动物培育成家养动物的过程,人工选择淘汰不利性状,保留和发展有利性状,使野生动物适应新的环境并能获得对人类有益的可遗传性变异的过程。生物在驯化中逐渐由适应自然向依赖人类制定的目标方向变异,向适应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驯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栖息条件(变野生条件为家养条件)、动物行为(去除野性)、食性(变肉食性为杂食性)、繁殖习性(变洄游、迁徙为定居)、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寒、耐热)等、抗病力等,被驯化的生物学特性往往本身不是一种经济性状,但可以直接影响到生产力的发挥。动物驯化后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为3个方面,即形态适应、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

中华鳖驯化的目标是变野生鳖为驯化鳖,提高其生长速度和繁殖率,从而提高产量,满足人类养殖生产的需要。通过驯化使中华鳖在生活习性、生理机能和形态结构方面,特别是在生产性能方面朝着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中华鳖的驯化并非是一个由野生变家养的简单过程,其驯化会受到光照、温度、水质、食物等的影响。二、选择育种

1.选择育种的原理

选择育种,简称选种,是根据育种目标,在现有品种或育种材料内出现的自然变异类型中,经比较鉴定,通过多种选择方法,选优去劣,选出优良的变异个体,培育新品种的方法。选择育种本身并不能产生新基因,但可以增加群体内具有育种价值的基因频率,降低育种不需要的基因频率。因此,选择育种是重新安排育种对象遗传物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选择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变异的积累方向

变异是多方向的,但通过选择可控制变异积累的方向。在育种工作中,通常是跟踪优良性状的表现型,结合其他育种方法和检测手段,多代选育,逐步降低表型分离,提高后代纯度。(2)促进变异的积累和增加

在选定变异的积累方向后,选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一代一代地积累和加强变异特性,使原来表现并不显著的特性更为显著和稳固,而不易丧失。(3)创造新的品质

在选择过程中,由于生物自身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选择可能使育种对象向预定目标发展时产生适应性的新的变异,而这种新的变异在育种过程中可能得到积累和加强,创造出新的品质。

2.选择育种的原则

选择育种的主要目的是从某一个原始材料中或某一品种群体中选出最优良的个体或类型。选择要通过鉴定、比较和分析研究,同时掌握以下原则:(1)选择适当的原始材料

一是在优良品种中进行选择。优良品种的底子好,基础好,具有各种优良的性状。在优良品种中再选拔出具有特色的个体,往往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二是在混型程度较高的品种中进行选择。有些品种,本身是一个由多个基因型混合的混型群体,这是由于育种工作者在选育这个品种时只注意主要性状的一致,而对一些次要性状考虑很少;另一种情况是,一些数量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情况复杂,在育种过程中很难估计到它的纯合程度,这样有意无意地造成了品种本身就是一个混型群体。在这样的混型群体中,通过选择,有时可以选出新品种来。三是外地良种引入本地推广后,常因环境影响、天然杂交或突变而形成丰富的变异类型,成为选择育种良好的原始群体。(2)在关键时期进行选择

原则上,在整个发育期内都应留心观察记载,进行选择工作。如果发现了优良变异类型,应及时做好标记和记载,以免遗忘,如一、二龄鳖的生长速度、养殖成活率、性成熟年龄等。就某一性状而言,有其最合适的选择时机,如抗病性选择就要在病害严重发生的时期进行,抗寒能力的选择则应在自然条件下越冬,翌年春季苏醒后观察其成活率。(3)按照主要性状和综合性状进行选择

主要性状选择,一般是指历代选择过程中只对某一个性状(单项性状)进行选择,而不管其他性状的提高或降低。其选择效果,对被选的性状来说是快的,这是特殊情况下为要选育出具有某一突出优良性状的品种作为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或某品种存在某项特殊缺点,对其缺点进行改进采用的选择方式。综合性状选择,是对几个性状同时进行选择的方法,即在选育工作中,对数项重要经济性状同时改进,但照顾项目过多,选择效果就慢。因此,选择育种必须分清主次,着重某一二项性状的选择。

3.选择育种的方法

选择育种的方法较多,有家系选择、亲本选择、混合选择和综合选择等。(1)家系选择

将群体中具有目标性状和优势性状的个体选出来作为亲本繁育,建立几个或若干个家系并繁育后代,逐代选择表现良好的个体。家系选择实际上是对基因型的选择,因为原始群体中包含有许多同质结合的基因个体,通过不同性状家系的建立和累代近亲繁殖,使隐性基因的纯合率累代增加。一般来说,大部分隐性基因所表现的性状对生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