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边疆:解放军发动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17:42:36

点击下载

作者:王治国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保卫边疆:解放军发动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

保卫边疆:解放军发动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试读: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0年1月

一、中国抗议印度挑衅

●面对印度侵略军,中国边防分队镇定自若,进行战斗准备,迅速占领有利地形,严阵以待。

●副班长武清国迎着印军的枪口,在岩石顶上端枪挺立,正气凛然地挥手喊话,要印军停止挑衅。

●战士们说:“我们要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决不给祖国人民、家乡父老丢脸。”

中央讨论中印边界争端

1959年11月,中国政府最高层决策会议在杭州举行,中心议题是研究中印边界争端的问题。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胡乔木。在这次会上,主要讨论如何避免中印边界冲突和流血事件。

会议首先由总参谋部的雷英夫口头汇报一个时期以来中印边界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他在汇报中透露,中印边界的解放军战士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这次汇报还提出了总参谋部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如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等。

与会人员听到这里,大家的神情都变得凝重起来。

毛泽东默默地坐在那里听着汇报,面色肃然。他手里夹着一支香烟,烟雾弥漫在他的周围。

当雷英夫讲到一些部队面临的困难和一线战士的抱怨时,毛泽东把烟头放在烟灰缸里,语气严肃地批评说:“我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着对方,冲突怎么能避免呢?”

听完雷英夫汇报之后,毛泽东提出: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如果印度方面不后撤,解放军就单方后撤。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央确定了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

1959年11月7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

但是,印度总理尼赫鲁竟然拒不接受中国的和平建议,反而认为中国政府软弱可欺,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是不堪一击。

印度在中印边境进行的武装挑衅,已经越来越公开化了。

在尼赫鲁拒绝中方建议之后,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毛泽东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

1960年1月,中方又下令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在中方实际控制线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而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要先提出警告,劝其撤退,劝阻无效时,才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让其离去。

中国军队的这一系列措施,在国际舆论界反响强烈。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军队的忍耐和克制,是着实让世人大为惊叹的。

事实上,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是由印度尼赫鲁政府采取的“前进政策”一手造成的。自从朝鲜战争结束之后,印度在中印边境便不断推行“前进政策”。

在东段,印度军事力量强占了中印传统边界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在中段,强占了中国2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在西段,硬是把3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版图。

为了达到目的,印度派遣大批部队强行入侵我国,在中国境内设置10多个军事据点,不断挑起事端,多次打死打伤解放军边防人员。

1959年3月20日,印度总理尼赫鲁竟然厚颜无耻地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上述领土并入其版图的要求,这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政府的严辞拒绝。

即便如此,中国政府继续坚持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以息事宁人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忍让措施。

毛泽东希望中印和平相处

早在1951年1月26日的时候,毛泽东在印度大使举行的印度国庆宴会上发表祝词,表达了他对中印关系的重视与珍惜,以及对两国能够和平相处的真切期盼。

毛泽东的祝词内容如下:

印度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印度人民是很好的人民。中国、印度这两个民族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几千年以来是很好的。

今天庆祝印度的国庆节日,我们希望中国和印度两个民族继续团结起来,为和平而努力。

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中印友谊是相当爱护和珍惜的,可以说是做到了仁至义尽,尽了最大努力的。

中印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早在1000多年前,佛教就由印度传入中国,中印两国人从那时起就开始和平相处了。

尼赫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头几年里,还曾把与中国的友好作为印度外交政策的重点,为了促进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0年4月,印度作为非社会主义国家,率先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红色中国”进行遏制,印度却表示坚决反对。

尼赫鲁认为,一个“新亚洲”的崛起已经打破了“旧的力量均势与平衡”,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对“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视而不见。

尼赫鲁认为,尽管印度在世界上具有某种“道义”方面的影响,然而应该承认与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相比,世界的命运与未来,将更多地取决于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

1952年5月22日,尼赫鲁在印度国会人民院公开表示:“中国是我最崇拜的国家。”

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带领他的女儿英·甘地访华,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给予热情接待。当时,北京群众对他的到来也表现得特别地友善。北京当时人口不多,但欢迎场面却非常壮观,是世界历史上欢迎外国领袖绝无仅有的盛大场面。

尼赫鲁离开北京前夕,毛泽东主席亲自将他送到车门,临别前,毛泽东紧紧握住尼赫鲁,嘴里念出了屈原《楚辞·少司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毛泽东为什么给尼赫鲁这么盛大的外宾礼遇,还赠送如此动情的诗句呢?这是因为毛泽东和尼赫鲁虽然语言不通,但对和平的期盼却是真诚的。

尼赫鲁在和他的女儿英·甘地访华后,更是对新中国的成就由衷地敬佩。他回国后,在印度国内大力宣传,要和中国人民和平相处。

尼赫鲁那时常常对身边的人说,在中国的每一块土地上,人们都在为美好的明天努力着。看到中国万众一心的团结景象,尼赫鲁对伟大的中国人民产生了由衷地敬佩之情。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尼赫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一起,极力倡导并通过了举世瞩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尼赫鲁也因此成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在国际事务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和其他历史人物一样,尼赫鲁也有他的局限性。当时的印度上层普遍受到英国绅士风度的影响,非常清高,认为别人永远也比不上自己。

印度军方曾有个文件,以武器装备的精良程度来判断、对比各国的军力。这个文件宣称,中国军队是最不行的,印度士兵足可以以一当十,甚至更多。

后来他们的军事代表团参加了朝鲜停战监督,对这种估计作了修订,认为中国士兵能吃苦耐劳,但即使加上这个因素,他们仍然认为,印军的单兵战斗力仍是一个能抵挡五六个解放军战士。由此可见,印度是多么狂妄自大。

印度军方的这种自以为是地估计,在中印边境武装冲突前,报纸上公布的尼赫鲁本人的一次讲话中也得到了证实。

后来,中苏分歧,苏联公开站在印度一边,对新中国横加指责,使印度上层原本反华的一些政治派别占了上风。

印度上层一些人故意在中印两国争端、尤其是西藏主权与边界线等问题上大作文章,尼赫鲁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逆转。

接着,印度向中国发起一连串的政治攻击与武装挑衅,使中印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周恩来对印度发出声明

1959年8月25日和10月21日,印军小分队分别越过“麦克马洪线”和西段传统习惯线,先后在朗久和空喀山口向中国境内的边防分队开枪挑衅。

事后,印度却反诬解放军“侵略”印度,在其国内蓄意掀起反华浪潮。

面对印度政府蛮横无理的态度,周恩来在朗久事件后致信尼赫鲁,义正辞严、同时又采取讲道理的方式发出中国政府的声明。

声明如下:

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对中国西藏地方执行侵略政策的产物,从未被中国的任何一个中央政府所承认,因此肯定是不合法的。

中国怎么能够同意强迫接受这样一个丧权辱国、出卖领土、而这块领土又是如此之大的非法界线呢?

在此前的1958年12月14日和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两次致信周恩来,声称“阿克赛钦只能是属于印度的”,并坚持“麦克马洪线”就是中印国界,公开向中方提出大片领土要求。

印度政府不甘心其怂恿、支持的西藏叛乱失败和企图建立“缓冲国”的计划受挫,不断派兵越境对中方进行挑衅,制造中印边境紧张局势。

1959年,中方组成一个考察团,对中印边界线进行实地调查。

这个考察团由西藏外事处蒋副处长和军区派的白团长带领,沿错那宗至杂日圣山一带考察。

出发前,西藏工委、军区领导一再指示,要遵照中央的指示,小心谨慎,不要引起纠纷与冲突。

中方考察团从错那宗出发,到了朗久。当时,朗久驻有印度边防哨所。

0根据当地藏民的报告,马其顿、朗久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藏民们过去一直从那里去朝拜杂日圣山。可是现在,印度军队占领了那里,不许他们再去朝山了。

蒋、白两人商议后准备去马其顿、朗久附近勘察。但白天去就会被印军哨所发现,于是决定,夜间由向导带路摸索前去。这个决定当时没有向上级报告,而是由蒋副处长定下的。

到了夜间,因为看不清周围景物,结果走到了印军哨所附近。值勤的印军发现后,立即开枪射击。蒋副处长他们为了自卫,便开枪还击。

解放军的自卫还击打死打伤印军各1人,其余印军10余人连夜撤离哨所逃走。

这就是“朗久事件”的始末。

后来,印度西部军区根据其陆军当局的指令,派出几支边境巡逻队,还要在中印边界西段增设新的哨所。

9月中旬,印度一支100多人的边境巡逻队,由正、副司令官亲自带领,在邻近中国境内的错格斯查鲁、基阿姆温泉建立哨所,尔后,又进抵中国境内的萨莫尔,妄图再设据点。

10月20日,这支巡逻队派出由3人组成的武装侦察组,偷偷越过传统习惯线,向空喀山口方向侦察。当这3名印军进入中国空喀山口附近的西隆格巴尔马河以西山沟的时候,与中国边防分队的3人巡逻组相遇。

印度入侵者不听劝阻,并举枪威胁。中国巡逻组在自身生命、尤其是国家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解除了入侵者的武装,并暂行拘留了这些人。

拘留越境印军人员后,中国边防部队为严守边防,防止对方的挑衅报复,派出6人巡逻组,彻夜防守于章图山南侧的胜利山的一个独立小高地上。

10月21日上午,中国边防部队骑兵第六团作训股长段海珍、第二连政治指导员文万秀等7人到西隆格巴尔马河一带勘察地形。

当段海珍等行至胜利山时,与一支约60人的印度军队相遇。

这支入侵中国境内的印军,由正、副司令官迪亚吉和辛格指挥,是准备到中国萨莫尔设立军事哨卡的武装巡逻队。当他们看到中方只有13人携带轻武器时,便气势汹汹地分两路包围过来。

面对印军的行为,中国边防分队镇定自若,马上占领有利地形,迅速做好战斗准备,严阵以待。为了避免武装冲突,中国边防分队向他们挥手喊话,让其后撤,退出中国领土。

印军一副根本不在乎的样子,全然不顾中方的严正警告,公然抢走了边防分队的马匹,并继续向中方阵地包围。他们又喊话示意,要中国边防分队缴械投降。

面对印军的无耻行为,中国边防战士仍然强忍着怒火,坚持不打第一枪,以最大地忍耐争取和平解决。

15时9分,入侵的印军向中国阵地左侧开枪。中国边防分队未予还击,并继续向他们喊话,因为战士们觉得,印度不会做得太过火。

15时19分,印军又向中国阵地右侧开枪,并继续分兵包围逼进,逐渐逼至中国阵地50米、40米,直至5米处,企图活捉中国边防战士。

中国边防分队于15时27分对空鸣枪,予以警告。副班长武清国迎着印军的枪口,在岩石顶上端枪挺立,正气凛然地挥手喊话,要印军停止挑衅。

凶残的印军突然以密集火力疯狂射击。武清国当场中弹牺牲。

面对印军的暴行,中国边防分队忍无可忍,被迫自卫还击。19时15分,中国边防分队集中火力压制右侧印军,以一个战斗小组迂回至印军侧后进行兜击。

19时30分,武装冲突结束。

入侵印军被击毙9人,伤3人,副司令官辛格中尉等7人被俘,其余印军逃出中国国境。中方参战13人,牺牲1人。

事后,辛格副司令官等印军被俘人员,对擅自越过边界蓄意挑起武装冲突等事实供认不讳。

中方再次以大局为重,释放了辛格等人,并且交还了他们的武器和装备。

中印边界问题的争议

9月11日,周恩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作《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报告》。

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扩大会议作出决议,批准了周恩来的重要报告。

然而,印度总理尼赫鲁并未听取周恩来和毛泽东的严厉劝告,而是一意孤行,继续做着破坏中印友谊的事,使中印关系陷入僵局。

自西藏达赖发动叛乱之后,印度不断对中国边境进行武装挑衅。

尼赫鲁还在1959年8月6日至9月4日,先后10次在印度议会上发表有关中印关系的谈话,歪曲事实。

在谈话中,尼赫鲁硬说1914年西姆拉会议期间由英国人划出的所谓“麦克马洪线”是中印两国的国界,把印度越界挑衅说成是“中国侵略的事件”。

9月7日,尼赫鲁还提出中印关系的“白皮书”。

9月8日,周恩来总理致信尼赫鲁,对其“白皮书”作出答复,提出中方的严厉声明。

中印之间约有2000公里的边界,虽然从未正式勘定过,但在历史上按照双方的行政管辖范围,早已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的边界线。在1959年以前,除个别地点外,中印双方的实际控制范围基本上符合传统习惯线。

这条边界线西段沿着喀喇昆仑山脉,中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它一直受到两国的认同。

但在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上,英国代表背着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代表,在会外暗地里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划了一条“麦克马洪线”,企图把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使中印两国边界传统习惯线遭到了破坏。

西藏解放后,中国驻印度外交特使杨公素开始着手进行对中印边界的调查研究工作。

杨公素会同西藏军区边防处拟定了一个调查计划,经工委批准后进行实施。

西藏军区的边防部队陆续向边境地区进驻,他们也迫切需要了解中印、中尼、中不(丹)的边界情况。

经过阿里分工委、骑兵支队,以及阿里外事分处的调查了解,英印政府过去占领及巡逻的中国领土,在阿里方面、即我们称为中印边界西、中段地带,有什普奇、普兰江巴、香扎、拉不底、巨哇、曲惹、沙则。被英印政府占领及巡逻的还有葱沙等地。

1954年后,印度又新占领了楚鲁普、波林三多,还强占桑格藏布河西岸属西藏的碟穆绰克。

中印边界东段,即“麦克马洪线”的一段,印度军队越过这条线,占领了朗久、马其顿。

在中段,印度1956年后又派边防部队占领了乌热。

在同新疆接壤的地方,印度竟然派军前来“巡逻”,企图“巡逻”阿克赛钦地区。

由此可以看出,印度是在全面地向中印边界进军,能占领的就占领,一时不能占领的也常派巡逻队来“视察”,致使中印关系出现紧张局势。

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出对于中印边界问题的指示。

内容如下:

一、中印边界全为未定界,历史上由于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造成不少纠纷。西藏解放后,印度进一步侵占,又形成一些新的纠纷。近年来印度在军事上和外交上都加强活动,企图扩展印度的领土范围,中印边界问题已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印度对中印边界的意图,是想通过使我承认英印历来侵占西藏领土所造成的既成事实,并利用边界尚未划定的情况,乘我军力尚未控制的空隙,抢先进占一些地方。同时,由于中印边界问题尚悬而未决,印方对我尚有疑惧。

三、我国对中印边界的基本方针是:既要维护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在外交交涉中坚持立场和原则,在边防工作中,采取积极措施制止印军侵入,又要从团结争取印度的目的出发,不使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

目前彻底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条件还不具备,但我内部加强各种准备工作,争取在将来的适当时机,同印方通过外交途径求得这一问题的合理解决。

不久,解放军边防部队陆续驻进西藏各地与印度交界处,有的地方双方边防军对峙着,有的地方,印军在中方无边防军时就向中方进占或者“巡逻”。

西藏边境不时送来报告,详说印军进占及横暴对待藏民的行为。

中国驻印度外交特使杨公素把上述这些情况陆续汇报给外交部。

外交部又发来中央对中印边境问题的方针。中印边境以稳定为主,确保我方控制线,避免武装冲突,印方过去占领的地方要收集证据,视情况提出交涉,新占领的通过交涉,劝其撤退。

1958年,杨公素特使从印度回到北京,向外交部汇报谈判情况。

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听完后,对中印边界问题作了长篇发言。

陈毅说道:“‘麦克马洪线’事实上我不越过,但应逐步将‘麦克马洪线’以北重要地点控制起来,发现印度军队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由外交部提出交涉,我当地部队应避免武装冲突。难以判明‘麦克马洪线’南北的地方,习惯上虽属西藏而在线南的地方我暂不进驻。”

中方如此克制的态度却没有得到印度的理解,印度方面还是一意孤行,致使发生了前面提到的几起边境流血冲突事件。

全国各族人民谴责印度

印度军队不断入侵中国领土,在边境制造挑衅,激起了全国军民的极大愤慨,人民群众纷纷对印度的侵略行径表示强烈地谴责。

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官兵在深入学习中国政府声明、照会,以及弄清中印边界问题的真相后,看穿了印度扩张主义的本质,撕开了尼赫鲁和平中立的外衣,纷纷指责其猖狂入侵中国领土的罪行,并要求中国边防部队严惩入侵者。

一名小学生在写给中国边防部队的信中说:

从报上看到印度侵略军入侵我国的消息后,非常气愤,想和叔叔们一起保卫祖国,但我们年纪小,去不了。献上两条红领巾表示心意。希望你们提高警惕,保卫好祖国西部边疆。

9月28日,拉萨市各族各界僧俗4000多人集会,沉痛追悼在扯冬地区被印军杀害的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刘道臣、冠子夫、谢富田、崔道华、钟世民5位烈士,愤怒抗议印度政府蚕食中国领土的军事挑衅行为。

参加大会的各族各界代表庄严表示,解放了的120万西藏人民,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回击印度的无耻行径,彻底粉碎印度政府的一切侵略阴谋,为中国领土的完整而努力。

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西藏军区政治委员谭冠三将军,在列举事实和揭露印军对中国领土的侵略罪行后指出,西藏各族人民和边防部队官兵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在对印军的进犯保持克制的基础上,更要对其行为进行严厉地批评和揭露。

印军频繁入侵中国领土,在中印边境大肆蚕食推进的侵略行径,激起了新疆各族人民无比的愤慨。

从昆仑山到阿尔泰山,从喀什原野到伊犁河畔,军民同仇敌忾,纷纷谴责尼赫鲁政府的入侵罪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将士,深感保卫祖国的重大责任。

当了解中印边境形势紧张、印军步步进逼、并开枪开炮,打死打伤中国边防战士后,全军指战员无不咬牙切齿,恨透了印度侵略者。

驻守在中印边境的西藏、新疆边防部队,面对印军疯狂的军事入侵和蓄意制造的流血事件,怒不可遏,决心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安全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6月份,西藏部队开展了以揭露尼赫鲁反华真面目为中心的控诉教育,愤怒谴责印军蚕食中国领土,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罪行。

西藏驻军纷纷表示,坚决拥护中国政府提出的抗议,坚决拥护中国政府关于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抗议印军的入侵挑衅,决心为保卫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山南军分区步兵第二团在各种小型集会上,用亲身经历的事实,谴责印军得寸进尺地侵略中国领土的卑劣行为。

驻守在新疆边防线上的步兵第二团和阿里支队,眼看着印军的不断蚕食入侵,面对着印军的据点和枪口,都想狠狠地打击印军。

广大指战员积极要求上前线,干部停止休假,战士停止复员,取消正常换防,机动分队上山,连刚从内地调来的干部和新兵也纷纷上了边防前线。

有的说:“保卫边防是我们神圣的职责!”

也有人说:“我们要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决不给祖国人民、家乡父老丢脸!”

还有的说:“谁侵犯我国领土,谁就是我们的大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事当前,家事后推,我在这个时候离开就等于临阵脱逃。”

千里迢迢进藏参战的机动作战部队,一面行军,一面教育,面对恶劣的高原气候和入侵者这两个敌人,干部战士士气高昂,斗志旺盛,纷纷表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山再高,高不过我们的脚底板;困难再大,大不过我们的决心和毅力;天再冷,冷不了我们火热的爱国心”。“我们是毛主席的战士,人民的子弟兵,保卫祖国是我们的责任。这次进藏上山,不消灭侵略者绝不回来”。

通过声讨印军侵略罪行,全国各族人民擦亮了眼睛,认清了印度的扩张主义本质,激发起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人民解放军特别是驻西藏、新疆部队更加感到肩负的责任重大,有效地提高了战备观念,促进了战备工作的落实,增强了反侵略的胜利信心。

二、周恩来率团访印度

●周恩来表情镇定,轻轻抚了抚韦尔娜瘦削的肩膀,说道:“放心吧,新德里的子弹打不倒我。”

●周恩来笑了笑说:“强盗,有,但不是印度,而是英国的殖民政策。中国和印度是朋友,而且应该永远是朋友。”

●全场猛然爆出一阵畅快的笑声,与刚才舌战群儒、大展辩才的情形相比,此时的周恩来,倒真有些腼腆了。

中国建议两国总理会谈

1959年12月26日,面对印度的侵略行径,中国外交部再次向印度政府发出《备忘录》,建议两国总理举行高级会谈,为双方今后的讨论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提供指导思想。《备忘录》内容如下:

中国为了答复不公正的指责,不得不进行若干争论,但是中国政府的意愿和目的不是争论,而是争论的结果。

停止争吵,迅速地使边界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巩固和发展两国人民在共同事业中的伟大友谊。

印度收到中方的《备忘录》后,觉得再拒绝中国的建议将使自己在外交上自处于被动,因此,1960年1月底,印度政府邀请中国总理周恩来访问印度,“探索可能导致和平解决的各种途径”。

对印度政府邀请中国总理周恩来访问印度,印度的舆论像油锅一样炸开了。反对党议员召开紧急会议,对尼赫鲁政府“突然地、毫无理由地”改变政策的举措进行讨论。

印度反对党人米努·马萨尼把邀请中国总理说成是“国家的耻辱”,克里帕拉尼甚至说:“印度被本届政府的领导人出卖了……我们的名誉,我们伟大的民族气节都毁在本届政府的手里。”

面对印度反对党的强烈反应,尼赫鲁只好为自己辩称说:“会晤不是谈判。”

尼赫鲁的这种解释连印度人自己也不相信,以至于印度政府召开一个议会,竟用了大量时间来讨论会晤与谈判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最后,印度反对党决定在周恩来访问印度期间组织“不投降周”,在新德里和其它一些城市进行示威游行,让中国代表团知难而退。

最后,尼赫鲁同意反对党可以把“不投降周”搞到周恩来访印前一天结束,并答应不为周恩来举办例行的群众欢迎集会。

在周恩来抵印前两天,印度人民同盟纠集几千人,以摩托车队为先导到总理官邸示威,游行者打出“侵略者滚出印度去”、“决不放弃印度领土”和“打倒中国帝国主义”的无耻标语。

在印度反对党的蛊惑下,印度的民族虚荣心极度膨胀,他们宣称,谈判成功将被视为印度的耻辱,只有谈判失败印度才有脸面可言。

印度一家报纸社论写道:

如果会谈取得成功,在亚洲小国的心目中,将会提高中国的力量和威信,而印度的行动将被认为是默认和屈从于中国的态度。如果会谈失败,印度将被指责为不讲道理,但宁可暂时被视为不讲道理,总比被视为软弱怯懦要好一些。

印度的政治舆论希望政府不要谋求解决,当时只有极少数人持不同的意见。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到处充满了极不友好的声音中,周恩来访问印度,毅然走向谋求和平的前沿。

周恩来率代表团访问印度

1960年4月19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天空上阴云沉沉,地面上到处弥漫着腐朽的树木发出的气息。这个时候,周恩来的专机已进入新德里上空。

周恩来的心情是沉重的,他不知道这次到访会不会减少两国的摩擦。

自从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政府继承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事实,不断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推进,不断蚕食中国领土,不断在边界挑起武装冲突,制造了一系列流血冲突。即便这样,中国政府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

周恩来总理这次访印,就是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境争端。中国的态度是诚恳的,做法是积极的,要不要和平,完全在于印度了。

此刻,印度总理兼外交部长尼赫鲁站在国际机场贵宾厅宽大的落地窗前静静地站着。看样子,他的心情显得很沉重。

尼赫鲁身穿着印度传统的长袍,棕色的脸庞上嵌着一对黑亮的眸子,微微颤动的嘴唇仿佛在自言自语,没有人知道他想说些什么。

尼赫鲁在等候一位贵宾,一个老朋友,这人就是5年前在万隆会议上,曾和他并肩站立,向世界呼唤和平的中国总理周恩来。

当年的朋友,是否就要成为今天敌人呢?尼赫鲁心里说不好。

周恩来乘坐的专机开始降落,划过湿淋淋的跑道,最后缓缓地停在机坪的中心。

许久,舱门才拉开,第一个走出机舱的就是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似乎没有注意到前来欢迎的仅有10余人,他仍然微笑着扬着手臂走下舷梯,充分显示了一个大国总理的风范和稳重。

冷冷清清的欢迎场面的确令人寒心,与周恩来前几次访印形成了鲜明地对比,除了印方接机的外交使团外,就是几个板着面孔的印度官员。

周恩来走过来,脸庞比往昔清瘦了不少,鬓角也添了几根华发,只是握手还是那样有力,拥抱仍是那样真诚。

这个时候,一个身穿西服裙,肩挎照相机的年轻女记者走上前来,双手紧握着周恩来的手,用流利的中国话问:“周总理,还认识我吗?”

周恩来和蔼地看看她,笑着说:“《泰晤士报》的记者,大名鼎鼎的韦尔娜小姐,我怎么会忘呢?记得嘛,咱们碰过杯,喝的是茅台酒,不过,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杯子里可掺了不少矿泉水噢!”

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不懂汉语的人赶紧问翻译:“总理先生的话很可笑吗?”

许久,韦尔娜问:“周总理,您的和平使命能完成吗?”

周恩来两手一张,意味深长地说:“尽力而为吧,办这样的事情,一个诚意是不够的,需要两个……”

印度的欢迎仪式是冷淡的,尼赫鲁别有用心地准备了印度文讲话稿。

周恩来仍然表示,中国代表团是抱着解决问题的诚意而来的,对印方的冷淡并不介意。

欢迎仪式进行了25分钟便草草结束了。

车队沿着空寂的大街,向中国代表团下榻的总统府驶去。

周恩来和尼赫鲁艰难会谈

在为期6天的会谈中,周恩来总理和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实际上是把过去讲过的话再重复一遍,一些核心问题并没有实质性解决。

为了向中国代表团施加压力,印度政府有意安排中国代表团与各个内阁成员会谈,让大家按统一的口径向中国表达印度政府在边界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在会谈中,周恩来一再声明:

尽管“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不公正的,但考虑到中国和印度人民之间的友谊,中国政府仍然愿意接受,但必须根据有取有予的原则,即印度在西段作出同样的让步,这种让步实际上对印度并没有太大的损失。

周恩来在同印中友好协会会长潘迪特·森拉德尔会谈时,直率地告诉他说:“你们保留你们所掌握的地方,你们也可以取得存在争议而又未被双方占领的地方,而我们保留我们所掌握的地方。”

事实上,中国根据这个原则曾经成功地处理了同缅甸的边界问题,中方以为,印度也会同样接受中国的主张。但没有想到,早在周恩来到达印度前,印度政府就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了。

尼赫鲁在会谈结束时对记者说:“如果我把那块地方(指阿克赛钦)给他们,我就不是印度总理了——我绝不会这样干。”

印度狂妄地认为,边界问题根本不能用来交换,“麦克马洪线”不是非法的,不容讨论。解决争端的前提是中国不仅要接受“麦克马洪线”,而且还必须承认阿克赛钦是印度领土。

中方善意的主张无法得到印度方面的正面回应,而且印度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周恩来的建议,说这个建议“有损我国北部边界在法律上的有效性,而且也有损国家领土的完整”。

印度的态度就如同一个强盗在抢劫得手后,反而理直气壮地说,赃物本来就是他自己的,被抢者反而没理了,真是荒谬之极!

既然印度不愿意达成原则协议,那么中方就只有退而求其次,努力维持边界现状,争取尽量避免发生冲突。

为此,中国代表团建议,双方维持边界现状,停止边界巡逻。但这个问题印度也不同意,因为双方对“现状”的理解有偏差。

尼赫鲁在会谈前就对反对党表示,“不做任何限制我们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去解放被中国‘占领’地区的权利的事情”。所以,印度政府要做的一切,就是要中国单方面承诺、放弃对西段的巡逻,印度则保留自己“收复失地”的权利。

但是,如果就这样赤裸裸地向中国提出来,尼赫鲁也觉得不太妥当,这会被看作是公开的威胁,中国必然会对此作出强烈反应。

因此,尼赫鲁就绕着弯子向周恩来说道:“我们觉得对于巡逻问题,如果说得太精确是有困难的,也是不适宜的。”

实际上,要对“停止巡逻”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并不困难,但如果真正这么做了,印度就不能利用定义的模糊来自行其事了,也不能在冲突发生后把责任推到中国一方了。

由于印度方面顽固不化,中印双方在这次会谈中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周恩来舌战外国记者

1960年4月25日19时30分,在新德里,周恩来举行记者招待会。

消息传开,顿时轰动了新德里的记者。各外国大使馆及新闻台、社在早前就获悉了。

在这之前,周恩来曾提议和尼赫鲁共同举行记者招待会,这个意见还是遭到了印方的拒绝。

为了使各国外交使团和舆论界对中国立场有进一步地理解,周恩来决定单方面召开记者会。

人一到齐,工作人员便开始散发早就打印好的一份声明,上面扼要简洁地阐述了中国的立场。

内容如下:

边界从未划定,问题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在谈判未达成协议之前,双方应维持边界现状,不应片面行动,更不允许使用武力来改变这种状况。

这天19时20分,周恩来、陈毅带领随行人员走进圆柱厅的边门,和众多记者见面。《泰晤士报》记者韦尔娜突然出现在周恩来的面前,带着关切说道:“总理先生,有一些人准备不顾外交礼仪向您发难,您可要小心啊!”

周恩来笑了笑,说:“谢谢您,韦尔娜小姐。”

周恩来说完继续前行,韦尔娜又迅疾地抢到周恩来前边,语音凄颤地说:“总理先生,这不是招待会,而是射击场,您是唯一的靶子,上千只枪口都瞄准了你,你不能进去!”

周恩来表情镇定,轻轻抚了抚韦尔娜瘦削的肩膀,说道:“放心吧,新德里的子弹打不倒我。”

韦尔娜所担心的情况的确存在,印度新闻托拉斯的一伙人,预先抢占了有利位置,准备在周恩来一走进大厅时就狂呼口号,想给中国总理一点颜色看。

可惜,所有的人都被周恩来总理那镇静的神态吸引住了,以至于周恩来跨进大厅、缓缓走上讲台时,才有一个细微的声音怯怯地说:“中国佬,滚出去!”

但这个不和谐的音符并没有掀起波浪,很快就被热烈的掌声淹没了。

周恩来作了45分钟的讲演,他的语音沉稳,略带沙哑,却极富魅力和感染力。

演讲内容如下:

中国、印度,都有着5000年的古老文明……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和平相处,休养生息,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印之间从未发生过真正的战争。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即使遇到再大的问题,也应坐下来,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切不可对上辜负了列祖列宗的遗德,对下贻害后世子孙……

周恩来的演讲刚一结束,圆柱厅里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大家为中国总理的精彩演讲表示喝彩。

周恩来端起茶杯,轻轻喝了一口水,说:“有位朋友告诉我,在座的有不少是战神鸠摩罗的子孙,准备好了炮弹轰击我。我觉得,心里有火、有气,就应该发出来,我愿意承受。因为,我是你们的朋友。”

终于,有一个留大胡子的人站起来说:“我是印度新闻托拉斯的记者,请问周恩来先生,中印边界的领土划分已经是十分明确的了,难道还有什么必要再进行谈判、再重新划分吗?”

周恩来耐心地回答:“如果你对中印边界的百年历史多做些研究,并且能真诚地倾听一下中国政府的呼声,我想,你是不会提出这种问题的。”

一位欧洲人站了起来说:“我是英国路透社记者詹姆斯,总理先生口口声声要靠谈判来解决问题,请问,原本属于别人的东西,你认为有什么资格和必要去讨论这东西的归属吗?”

周恩来严肃地说:“詹姆斯先生,在国与国的领土纠纷中,你刚才的比喻显然不十分恰当,我愿就这个比喻再作些说明,如果一个强盗夺走了别人的东西,那么原物的主人不该向强盗讨还吗?”

詹姆斯脸一下子红了,说:“你……你敢说印度政府是强盗?”

周恩来笑了笑说道:“强盗,有,但不是印度,而是英国的殖民政策。中国和印度是朋友,而且应该永远是朋友。”

后排一位记者站起来接着问:“总理先生,你们不打招呼,在有争议的地区擅自修了一条公路,这难道也是在表示和平、尊重和友谊吗?”

台下响起得意的嘘声、口哨声,一些人开始起哄,仿佛他们找到了反击中国的依据。

周恩来诚恳地回答:“不错,我们是在喀喇昆仑山侧修了一条公路。这就是青藏公路,是为了改善新疆、西藏地区的交通困难状况而修筑的,其中有几段因山脉阻隔,穿越了阿克赛钦地区的一角。”

周恩来停了停,继续说道:“我们原本以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领土。后来印度政府提出了抗议,我们愿意就此问题进行协商解决。如果这不算和平、尊重、友谊的话,那么印度政府越过传统的边界,在有争议地区建立军事据点,武装巡逻,不但不打招呼,而且逐步推进,动枪动炮,这又算是什么呢?”

周恩来讲完后,台下的记者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他们对于周恩来能言善辩的口才虽然早有耳闻,但今日才是第一次领教。

印度记者不服气,继续提问:“我是印度独立报记者托姆拉。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