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寓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20:59:16

点击下载

作者:李穆南,郄智毅,刘金玲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代寓言

历代寓言试读:

前言

文学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以感情来打动人的、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用感情来打动人,一方面是由于作家本人受到强烈的感动并有较高的表现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作家的感情乃是基于人性的,所以能与读者相通。

文学的演进不仅有赖于人性的发展,也有赖于艺术成就的不断提高。例如,文学必须把基于人性——打上阶级烙印并不等于不基于人性——的强烈感情具体、丰富、生动、细腻地表现出来;寻求并把握最动人的瞬间;将作家的感情融入作品中的众多人物并使人物的感情更为丰满和鲜明、形象更为真实和凸出、其命运更能扣紧读者的心弦;把作家的感悟渗入作品的感情和人物;准确、优美地运用语言以便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等等。这是极其艰苦的创造。历史上的许多作家为此而不倦地探索并努力付诸实践。在这样的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原则,出现了种种具体的手法,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通过世代的积累,成为文学在艺术上不断更新的依据。没有这一切,文学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明催生了璀璨夺目的文学明珠,树立了一座不朽的文学殿堂。《中国文学百科》是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文学历史的大型百科丛书,它将中华5000年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加以综合整理,直观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以3000多幅珍贵图片,配以300多万字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诗、词、赋、曲、小说、散文、游记等各个方面。

全书共分为24卷,具体内容如下:中国文学百科之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百科之二: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百科之三: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文学百科之四: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文学百科之五:中国香港文学史;中国文学百科之六:中国台湾文学史;中国文学百科之七:上古传说;中国文学百科之八:神话传奇;中国文学百科之九:历代诗歌;中国文学百科之十:历代名词;中国文学百科之十一:历代名赋;中国文学百科之十二:文学名著;中国文学百科之十三:古典小说;中国文学百科之十四:古代散文;中国文学百科之十五:元代名曲;中国文学百科之十六:历代寓言;中国文学百科之十七:历代小品;中国文学百科之十八:历代笔记;中国文学百科之十九:历代游记;中国文学百科之二十:民间文学;中国文学百科之二十一:历代家书;中国文学百科之二十二:古代楹联;中国文学百科之二十三:历代碑铭;中国文学百科之二十四:文坛巨匠。

一部文学史所应该显示的,乃是文学的简明而具体的历程:它是在怎样地朝人性指引的方向前进,有过怎样的曲折,在各个发展阶段之间通过怎样的扬弃而衔接起来并使文学越来越走向丰富和深入,在艺术上怎样创新和更迭,怎样从其他民族的文艺乃至文化的其他领域吸取养料,在不同地区的文学之间有何异同并怎样互相影响,等等。要写好一部文学史,是一项浩大、繁难的工程。这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但我们的实践与这目标之间肯定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因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中国文学百科》编委会2006年5月

修身明镜

弈秋诲弈

【原文】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译文】

下棋在众技艺中,只是一种小技巧,但不专心致志,就没法学会。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向弈秋学习,全神贯注地听弈秋的讲授;另一个人虽然也坐在弈秋面前,但心里老想着会有天鹅飞来,想着张弓搭箭去射它。这个人虽说是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远不及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赶不上前一个人聪明吗?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豚子食于死母

【原文】

仲尼曰:“丘也尝游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目旬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庄子·德充符》【译文】

孔子说:“我曾在去楚国的时候,在路上正巧遇见一群小猪在一头死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便都惊慌失措地逃跑了。因为它们看到母猪不再用眼晴看它们了,不像一头活猪的样子了。小猪们爱它们的母亲,不仅是爱母猪的形体,更主要的是爱充实于形体的精神。

巫马其买鸩

【原文】

巫马其为荆王使于巴。见担鸩者,问之:“是何以?”曰:“所以鸩人也。”于是,请买之,金不足,又益之车马。已得之,尽注之于江。《尸子》【译文】

巫马其作为荆王的使者出访巴国。在途中,他遇见一个肩挑毒酒的人,于是问道:“这是做什么用的?”那人答道:“是用来毒害人的。”于是,巫马其就向他买那毒酒,带的钱不够,又押上随行的车马。买来后,全部都倾倒到江里去了。

黄公好谦卑

【原文】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卫有鳏夫,失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妹必美。”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尹文子·大道上》【译文】

齐国有位黄公,喜好自谦自卑,他的两个女儿都是国内最美丽的女子,然而黄公却因此常常谦逊地称她们长得很丑陋。这样一来,他女儿貌丑的恶名就传得很远,以致两个女儿过了结婚的年龄却没有一个国人来聘婚。

这时,卫国的一个老光棍冒冒失失地迎娶了黄公的大女儿;才知道是国色佳人。此后他逢人就说:“黄公喜好谦卑,故意贬毁他女儿美丽的容貌。因此,我妻子的妹妹也一定长得很美。”于是,人们争着向黄公的小女儿求婚,果然也是位国色佳人。

心不在马

【原文】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於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韩非子·喻老》【译文】

赵襄子向王子期学习驭马驾车,不久就和王子期驾车竞赛,赵襄子换了三匹马,三次都比输了。

赵襄子说:“你没有把驾车的技巧全教给我,所以我三次都落后于你。”

王子期回答说:“我的技巧已全教给您了,您运用却不恰当。大凡驾车最重要的,是要让马的身体安于驾车,人的注意力集中在马身上,此后才能加速快跑,到达远方。现在您驾车,落后一点就一心想赶上我,跑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上来。但驾车在一条路上赛跑,不是跑在前面就是落在后头,但您却把心思全用在了是否能比赢我上了,还有什么心思去驭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三次都输掉的原因。”

子罕之宝

【原文】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韩非子·喻老》【译文】

宋国有个边城小民得到一块璞玉而献给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接受。这位小民说:“这是块宝玉,应是君子所用之器,而不该让小百姓使用。”

子罕说:“我们的看法不同。你以为璞玉是宝贝,我认为不接受你的璞玉才是宝贝。”

海上沤鸟

【原文】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往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列子·黄帝》【译文】

海边有个喜欢海鸥的人,每天早晨他都去海上,和海鸥一起游玩。向他飞来的海鸥成群结队,源源不断。

这个人的父亲说:“我听说海鸥都不断飞到你的身边和你一起游玩,你捉几只来给我玩玩。”

第二天这个人来到海上,海鸥在天空飞舞,但并不落下来和他一起游玩。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足此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天瑞》【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崩地塌,自己没有容身之处了,因此吃不香睡不着,忧心忡忡。又有一个人为那个忧天的杞人担心,便前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气的积聚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你起坐呼吸,整天在天空中生活,怎么还担心天会崩塌掉下来呢?”

那个忧天的杞人说:“如果天真的是气积聚而成,那么太阳、月亮和星辰不会掉下来吗?”

开导者又说:“太阳、月亮和星辰,也都是会发光的气积聚而成的,即使它们掉下来,也不会打伤人的。”

那个忧天的杞人问:“那么地陷了怎么办呢?”

开导者又说:“地是土块积聚而成,它充塞四野,无处不有,你迈步行走,整天在它上面生活,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塌陷呢?”

那个忧天的杞人听了后,如释重负,非常高兴,开导者也因此消除了忧虑,高兴起来。

关尹子教射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列子·说符》【译文】

列子学习射箭,射中了箭靶,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列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会射中靶子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那还不行。”列子回去再进一步练习,练习了三年,又返回关尹子那里向关尹子回报自己练习的情况。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的原因了吧?”

列子说:“现在我知道了。”

关尹子说:“那就行了,你要把它牢记在心,千万别忘记了。不但射箭是如此,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汤问》【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唱歌的本领,却自以为都学好了,便向秦青告辞回家。秦青也不阻止他,还在城外的大道边为薛谭饯行。秦青在席上按着节拍动情地歌唱,歌声振动了路边的树木,留住了天空飘荡的云彩。薛谭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到老师的本领,便向老师道歉,请求回去再学。一辈子再也不敢说学成回家的话了。

卫人迎新妇

【原文】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

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

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

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

主人笑之。

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战国策·宋卫策》【译文】

有个卫国人迎娶新嫁娘,新娘上车后,问:“这骖马是谁家的?”驾车人答:“借的。”

新娘对仆人说:“要轻轻地拍赶骖马,也不要用鞭子抽打自家的服马!”

车刚到家门口,新娘就侧身凑近伴娘指使她说:“去把灶膛里的火灭了,不然怕失火。”

进到房里,新娘看到一个石臼,说:“把它移到窗户下面去,不然妨碍往来走路。”

婆家人都笑她。

新娘子说的这三句话,其实本身都很在理,但却被人耻笑,这是因为刚过门就说这些,未免为时过早了一点。

嗟来之食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檀弓下》【译文】

齐国闹起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路旁煮了粥,等待饥民来后给他们吃。

有个饿得非常狠的人,用农袖蒙着脸面,拖着破鞋子,踉踉跄跄地走了来。黔敖见了,左手捧着饭菜,右手端着汤水,喊道:“喂!快来吃吧!”

那饥民睁着双眼盯着黔敖,说:“我只是因为不吃这种吆喝着施舍的饭食,才饿到这种地步。”黔敖便向他道歉,但他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齐庄公出猎

【原文】

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是螳螂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庄公曰:“此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车避之,而勇士归之。韩婴《韩诗外传》卷八【译文】

齐庄公外出打猎,有一只螳螂抬起前腿,准备与庄公车上的轮子拼搏。庄公便问驾车的人说:“这是什么虫呀?”车夫回答说:“这是螳螂。这种虫,只知道往前进,而不知往后退,从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就轻易地与对手交锋。”庄公说:“这只螳螂如果是人,就一定成为天下的勇士了!”于是,庄公让车夫绕开螳螂而行。天下的勇士闻知此事后,都纷纷归顺了他。

公仪休嗜鱼

【原文】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

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淮南子·道应训》【译文】

公仪休任鲁国的宰相,很喜欢吃鱼。国内不断有人给公仪休送鱼,公仪休不受,他的学生劝说道:“老师爱吃鱼,却又不受鱼,这是为什么?”

公仪休答道:“正是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要这鱼。如果接受了这鱼,那么,就会因受贿而被罢免宰相之职,到那时,我虽然还爱吃鱼,却再也不能满足这一嗜好了。现在不接受这鱼,就不致于被罢免宰相职务,就能永远地、经常地吃到鱼了。”

师旷劝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刘向《说苑·建本》【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现年七十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就是晚了点!”

师旷说:“您为什么不点燃蜡烛照明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人臣的随便与国君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这个瞎子大臣怎么敢与国君开玩笑呢?我听说,年少时而好学习,就如早晨初出的朝阳;壮年而好学,就像升入中天的阳光;老年而好学,又有如点燃蜡烛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不是比在黑暗中行走要好得多吗?”

晋平公说:“很对!”

周处改过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译文】

周处年轻时,粗暴好斗,被乡里人看作祸害。义兴县河里有两条蛟龙,山中有只猛虎,都一同侵害老百姓。于是,义兴县里的人把周处连同这蛟、虎一齐称作“三害”,而其中又以周处之害最大。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斩掉蛟龙,其实是希望“三害”之中只留下一个。周处就去山中杀了老虎,又去河中斩那蛟龙。蛟龙忽而浮出水面,忽而沉入水底,游了几十里,周处一直跟着它走。经过三天三夜,乡里的人都以为周处死了,便互相庆贺。谁知他竟杀死了蛟龙而游出水面。他听说乡里人都互相庆贺,才知道大家都把他当作祸害,于是产生了改过自新的念头。接着,又到吴郡去寻找陆氏兄弟。陆机不在家,却正碰见了陆云。他就把义兴人以他为患的情况全说了,还说自己想改正错误,而年纪已大,终究不能有所成就。陆云说:“古人认为早晨懂得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何况你的前途还远大!而且人怕的就是没志向,有了志向,又何愁美名不能远扬呢?”周处听了这番话,就改过自励,终于成了忠臣孝子。

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地。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矣;今天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译文】

江西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人,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方仲永五岁时,还未尝见到纸墨笔砚之类的文具。有一天,他突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便从邻居家借来给了他。他马上书写了一首四言诗,并且自己还定了个题目。这首诗是以奉养父母、家庭和睦为主题,并很快被同乡的读书人传阅了一遍。自此以后,指定事物要他写首诗,他可立刻写成,而且那文采、立意都是相当不错的。同县的人都把他看作奇才,渐渐地,人们也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来招待,有的人还拿出钱币来接济他们。他父亲觉得这样有利可图,便每天牵着方仲永遍访同县之人,不再让他学习。我听说方仲永的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父亲回到家乡,在舅父的家中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再叫他做诗,但做出的诗与以前的名声很不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舅父家中,问起此事,众人都说:“方仲永的才智已经消失了,与众人已差不多了。”

我认为:方仲永的才智、悟性,是先天就有的。他从先天获得的东西,比起那些有才能的人要多些。他最终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则是因为他后来得到的东西太少了。像仲永这种人,从先天获得的东西如此之多,也如此之聪慧,但后天缺乏应有的培养,尚且成了一个普通人,那么,现在那些天赋差,本就是普通智力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的学习,难道能赶得上一般人的才能吗?

铁棒磨成针

【原文】

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故,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妇曰:“功到自成耳。”白感其言,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虞韶《日记故事》【译文】

李白读书,还没完成学业就跑了。路上遇见一位老妇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她为何磨这铁棒,老妇说:“想作根针。”李白笑他愚蠢,老妇说:“功夫到家了就自然可成功。”李白听后,大为感动,于是马上回去继续学习,完成了学业,终于成了名士。

蜀鄙二僧

【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彭端淑《白鹤堂诗文集·为学一首示子侄》【译文】

在四川的偏僻地方,住着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找到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富和尚问穷和尚:“你依靠什么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呢?”

穷和尚回答:“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只吃饭的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又说:“我好多年来,想租一条船到南海去,可至今仍没能实现。你这样贫穷,依靠什么去呢?”

过了一年后,那个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并将去南海的经历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听了,感到很羞惭。

西蜀与南海之间的距离,有好几千里,富和尚不能去,而穷和尚却去了。

察情法门

鲁侯养鸟

【原文】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译文】

从前有只海鸟栖息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并设宴款待,给海鸟演奏《九韶》古乐来取乐,准备了牛、羊、猪三牲来作为它的膳食。结果海鸟晕头转向,忧惧悲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就死了。

鲁侯是在用他自己享乐的方法来养鸟,不是用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

望洋兴叹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译文】

秋汛季节如期到来了,各条小溪都奔流着汇集到了黄河,河流猛地涨大,两岸的岸堤和岸边的小洲之间,都宽阔得看不清对面的牛马。河伯因此而自我陶醉了,认为世界上只有自己是最为壮观的了。他顺着河流往东走,一直走到了北海边,朝东一望,只见茫茫然一片,看不见海的边际。河伯于是乎脸上不再有喜色,仰望海洋,向海神若感慨说:“民间有句俗语说,‘听到了百分之一的道理就以为天下没有人赶得上自己了,’说的就是我呀。况且我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子的学问少,并瞧不起伯夷的仁义,我开始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您这样辽阔浩瀚,我才知道那是完全可能的。我如果不到你门前来领教这番道理那就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那些深明大道的人所耻笑!”

山雉与凤凰

【原文】

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曰:“然。”则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尹文子·大道上》【译文】

有个楚国人挑着野鸡赶路,路上,有个过路人间道:“这是什么鸟?”挑山鸡的人骗他说:“这是凤凰。”过路人说:“我听说有凤凰,今天竟亲眼见到了。你卖不卖?”挑野鸡的人说:“卖!”过路人给他十金,他不肯卖;过路人又请加倍付钱,他才卖给了过路人。过路人想把它献给楚王,不料过了一夜,野鸡死了。他无暇心疼他的金子,只是遗憾不能把凤凰献给楚王。楚国人纷纷传说着这件事,都认为那是只真凤凰,很珍贵,所以过路人想把它献给楚王。终于这件事传到了楚王的耳中,楚王很受感动,召见了过路人并重赏了他,赏金超过买野鸡钱的十倍。

目不见睫

【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杜子曰:“臣患。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韩非子·喻老》【译文】

楚庄王准备进攻越国,杜子进谏说:“大王您为什么要去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越国政治退乱,军队弱小。”

杜子说:“我担心人的智慧好比是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东西,但却看不见自己跟前的睫毛。大王您的军队自从被秦国和晋国打败之后,丧失了好几百里的土地,这就说明您的军队很弱小。庄足乔在楚国境内东偷西抢,但官吏禁止不了他,这又说明大王您的国玫非常混乱。大王您国内的兵弱政乱的局面不在越国之下、但还想去攻打越国,这就说明您的智慧像眼睛一样。”楚庄王因此便打消了当初的念头。

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之处,不在于知彼,而在于知己。故曰:”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就叫做聪明。”

詹何猜牛

【原文】

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鸣于门外,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在其题。”

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使人视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

以詹子之术,婴众人之心,华焉殆矣……《韩非子·解老》【译文】

詹何坐在屋子里,弟子们在旁侍候他,门外传来了牛的叫声,弟子说:“这是一头白色额头的黑牛在叫。”

詹何说:“是的,这是一头黑牛,但白色是在它的角上。”派人一看,果然是黑牛而角上裹着白布。

用詹何这种猜谜的办法,来打动众人之心,是虚浮有害的啊……

美与丑

【原文】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韩非子·说林上》【译文】

杨朱经过宋国往东去,住在一家旅店里;店主有两个小老婆,其中长得丑的那个受宠尊贵,长得美的那个被轻视和冷落。杨朱问店主这是什么原因,旅店的老板回答说:“长得漂亮的,自己认为她漂亮,我不知道她美在哪里,长得丑的知道自己丑,我也就不觉得她丑了。”

杨朱对身边的弟子说:“行为高尚而又不自以为了不起,这样的人无论到哪儿,都会被人认为美的。”

所长无用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

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韩非子·说林上》【译文】

有个鲁国人自己会编织草鞋,妻子则很会织一种白色丝绸,却想搬到越国去居住。有人对他说:“你到了越国一定无法谋生。”

这个鲁国人说:“为什么呢?”

那个人回答说:“草鞋编出来是为了穿在脚上,但越国人个个打赤脚;白丝绸是做帽子用的,但越国人全都披散着头发。以你的长处,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去,要想不穷困,那可能吗?”

远水不救近火

【原文】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钅且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晦,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韩非子·说林上》【译文】

鲁穆公派他的众公子有的到楚国去做官,有的到晋国去任职。犁钅且说:“向越国去求人来救鲁国人落水的孩子,越国人虽然很会游泳,但鲁国人的孩子也一定活不了。住内陆地方的人家里失火了,而到海边去取水来救火,海水即使再多,也一定浇不灭火,因为远处的水没法解救近处的火情。现在楚国和晋国虽然很强大,但齐国离我们很近,一旦它来侵犯,我恐怕晋楚两国大概救不了鲁国吧!”

黎丘丈人

【原文】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言喜!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侣氏春秋·慎行论·疑似》【译文】

梁国的北部有个黎丘部,那里有个奇鬼,善于模仿人的子侄兄弟的模样。乡里有位老者去赶集,喝醉了酒回来,路上,遇见了奇鬼。黎丘奇鬼装成他儿子的模样,扶着他回家,在路上苦苦地折磨他。老者回到家,酒醒后责问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难道可以说不慈爱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苦苦地折磨我,这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说:“冤枉啊!没有这回事呀!昨天我到邑东讨债去了,别人可以作证。”老者信了他儿子的话,说:“唉!这一定是那个奇鬼干的,我早就听说过它了。”第二天老者特地又去集市上喝酒,希望再遇到那个奇鬼,杀死它。第二天一大早,老者就上了集市,喝醉了酒,他的儿子担心自己的父亲回不了家,就去接他。老者看见他的儿子,以为又是奇鬼来了,就拔出剑刺死了他。老者的理智被装成他儿子的奇鬼所迷惑,而杀死了真正的儿子。

大鹏与焦冥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天下有极大物乎?”

晏子对曰:“有。鹏足游浮云,背凌苍天,尾偃天间,跃啄北海,颈尾咳于天地,然而谬谬不知六翮之所在。”

公曰:“天下有极细者乎?”

晏子对曰:“有。东海有虫,巢于矗文睫,再乳再飞,而矗不为惊。臣婴不知其名,而东海渔者命曰焦冥。”《晏子春秋·外篇第八》【译文】

齐景公问晏子道:“天下有最大的东西吗?”

晏子回答说:“有。大鹏的脚在浮云上游动,背上升到青天,尾巴倒伏在天空里,跳起来嘴到北海啄食,脖子和尾巴横隔在天地之间,可是还不知道它那有六根翎管的翅膀在什么地方。”

齐景公说:“天下有最小的东西吗?”

晏子回答说:“有。东海有种虫,在蚊子的睫毛上筑巢,不停地产子,不停地飞动,而蚊子却若无其事,不因此而惊慌。我晏婴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东海的渔夫却把它叫做焦冥。”

九方皋相马

【原文】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蹴。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

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列子·说符》【译文】

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大了,你的儿孙辈中有没有可以派去帮我寻求千里马的?”

伯乐回答说:“良马可以从它的形貌和筋骨上加以考察,但天下最好的马,评判的方法却似有似无,很难直观地把握。这种马奔跑不扬起灰尘,跑过后不留下足迹。我的儿孙们都是些凡庸之辈,他们可以找到一般的好马,却识别不了天下的最优良的马。我有一位共同打过柴挑过菜的伙伴,叫九方皋,这个人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我请求您召见他。”

秦穆公便召见了九方皋,让九方皋去寻找天下最优良的马。九方皋去了三个月,然后回来报告说:“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儿。”

秦穆公问:“是匹什么样的马呢?”

九方皋说:“是匹母马,黄色的。”

秦穆公派人去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高兴,把伯乐找来,而对伯乐说:“差劲啊,你让我派去找天下无双的名马的九方皋,连马的毛色公母都分辨不清,还能识别马的好坏吗?”

伯乐长叹一声说:“难道他真的达到了这样的地步了吗?这就是他胜过我千万倍的地方,没有人能抵得上他,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圣手所看到的,是马的天生的秘密。他抓住了马的根本,而忽视了马的皮毛粗迹,看到马的内在品质,而忽略了马的外表。他看到他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而没看到他认为不需要看到的地方;观察了他认为必须观察的,而遗漏了他认为不必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方法,有着比相马本身更重大的意义。”

等到把马取回来一看,果然是匹天下无双的优秀马。

杨布打狗

【原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列子·说符》【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遇上天下雨,便脱掉了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里的狗认不出他了,便冲上去对他乱叫乱吼。杨布非常生气,准备上去将狗痛打一顿。

杨朱说:“你不要去打狗了,其实你也是这样的。如前让你的狗在你出门时是白色的,而你回来时变成了黑色,你难道能不感到奇怪吗?”

枯梧不祥

【原文】

人有枯梧树者,其邻父言枯梧之树不祥,其邻人遽而伐之。

邻人之父因请以为薪。

其人乃不悦曰:“邻人之父徒欲为薪,而教吾伐之也。与我邻若此,其险岂可哉?”《列子·说符》【译文】

有一个人家里的梧桐树枯死了,他邻居家的一位老头对他说让枯死的梧桐留在门前将不吉祥。他听了,马上把这棵枯梧桐砍了。

邻居家的老头便趁机请求把枯梧桐给他作柴禾。

这个人听了很不高兴,说:“邻居的老头只是因为想要拿梧桐树当柴禾,才叫我把梧桐砍了。与我做邻居的人竟是这种人,这难道不是太危险了吗!”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列子·汤问》【译文】

孔子到东方去游说,路上碰到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孔子便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升起的时候离人近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些。”

又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象车盖那样大,等到中午,只有盘钵那么大了,这不是因为离人远就看上去小,离人近就看上去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不对。太阳刚出来时,我们还觉得冷冷清清的,等到了中午,我们就觉得滚烫滚烫的,这难道不是因为离人近时才感到热,离人远时我们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之后,也说不清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连这个问题都说不清。”

疑邻窃斧

【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扌日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列子·说符》【译文】

有个丢了斧头的人、心中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邻居家这个儿子走路的样子,像是偷了斧头的;再看看他的脸色,也像是偷斧头的;讲话的姿态、动作、神态,样样都像是偷了斧头的。

不久,这个丢了斧头的人在山谷里挖土,找到了他的斧头。隔日再看他邻居家的儿子,动作神情没有一点像偷了斧头的。

歧路亡羊

【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共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

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

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列子·说符》【译文】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已带领全家去寻找,又跑来请杨子的僮仆去帮助追寻。

杨子说:“嗬!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派那么多人去寻找呢?”

邻居回答说:“岔路太多了。”

等到找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找到羊了吗?”

邻居回答说:“没有找回来。”

杨子又问:“为什么没有找回呢?”

邻居说:“岔路中又有岔路,我不知该往哪条路上去找,所以只好回来了。”

杨子脸色有些不高兴,半晌没有讲话,整天都没有笑容。杨子的门人们觉得很奇怪,向杨子问原因道:“羊,不过是不值钱的牲口,况且又不是您的,但您却整天不说不笑,愁眉苦脸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杨子不予回答,门人们得不到答案。

杨子的学生孟孙阳出门,把这件事告诉了心都子。心都子和孟孙阳一起去见杨子,问道:“从前有这样三兄弟,在齐鲁之间游学,跟随同一个老师学习,学得了仁义之道后回家。他们的父亲说:‘你们已学完回来,请给我说说什么是仁义之道,行吗?’老大说:‘仁义之道就是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然后才谈得上名誉。’老二说:‘仁义之道就是要不惜生命地保护名誉。’老三说:‘仁义之道就是既要保全生命,也要保全名誉。’他们兄弟三人的仁义之道完全不同,但却出于同一个儒士的教导。谁对谁不对呢?”

杨子说:“有个居住在河边的人,熟悉水性,敢于游水,驾船摆渡来赚钱,供养百口之家。背着粮食来向他学习游水的人成群结队,结果淹死的人差不多达到半数。这些人本来是来学游水的,而不是来学淹水的,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你认为谁对谁不对呢?”

心都子无声地退了出来。孟孙阳责备他说:“你提问为什么那么拐弯抹角的,而我们老师的回答又那么古里古怪?我更加困惑不解了。”

心都子说:“大路因为岔道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对一种学术的理解不同而丧失这种学术的本义。学术的本源是一致约,相同的,但到后来却像现在这样互相分歧。唯有回归到本源上来,才能不丧失这种学术的本义。你长期在先生的门下求教,学习先生的学说,而竟不懂你先生说的什么意思,太可悲了!”

惊弓之鸟

【原文】

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战国策·楚策四》【译文】

从前有一天,更羸和魏王站在高台之下,仰头看见有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可以为您用拉弓而不发射箭矢的方法射下鸟来。”魏王说:“难道射术可以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吗?”更羸说:“可以”。

停了一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羸虚拉了一下弓弦就把它射下来了。魏王说:“射术怎么可以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啊?”更赢说:“这是因为这雁有伤病”。魏王说:“你怎么知道的?”更羸回答说:“它飞得很慢而且叫声很凄惨。飞得慢,是因伤口痛;叫声凄惨,是因离群很久了。所以它伤口没有好而又惊魂未定,这时它听到弓弦发出的声音,用劲振翅往高处飞,导致伤口撕裂而坠落地上。”

螳螂捕蝉

【原文】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韩婴《韩诗外传》【译文】

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正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时,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螳螂弯起颈脖,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螳螂正要吃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黄雀是想啄死螳螂吃掉它。黄雀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之下有个拿着弹丸的小孩,那小孩拉开弹弓正准备射黄雀。孩子正要射时,却不知脚前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这些鸟虫和这孩子都是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的祸害。

宓子论过

【原文】

宾有见人于宓子者。宾出,宓子曰:“子之宾独有三过:望我而笑,是扌蹇也;谈语而不称师,是返也:交浅而言深,是乱也。”

宾曰:“望君而笑,是公也;谈语而不称师,是通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

故宾主容,一体也;或以为君子,或以为小人,所自视之异也。《淮南子·齐俗训》【译文】

宓子的一个朋友带一位客人来拜访宓子。客人走后,宓子对这个朋友说:“你带来的这位客人别的都好,就是有三个错误:一见我就笑,是轻慢和不懂规矩的表现;言谈中从不提起自己的老师,是一种对师门的叛逆行为;刚见面,交情还不深,就推心置腹地说一大堆,这是稀里糊涂的表现。”

那客人对这番批评辩驳道:“我一见你就笑,说明我坦荡无私,谈话中不提及我的老师,是为了打通师门之间的隔阂,以便交往;交情不深而敢说心里话,是对朋友忠诚和信任的表现。”

因此,这客人的言行本来就是一个样,但却可以被看作君子,也可以被看作小人,这完全是由于各人自己的看法不同。

辨伏神文

【原文】

余病痞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

余戍然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众矣,又谁辨焉!柳宗元《柳河东集》【译文】

我得了痞病,经常心悸,到医生那里求诊,医生说:“只有服食伏神最妥当。”第二天,我从市场上买来伏神,煎煮后服了,哪知病情更加严重。请来医生,责问其中的原故,医生要求观看一下药渣子,说:“唉,这全是一些老芋头啊。那卖药的欺骗了你,让你买了假药。你也太无知了,却反而来责怪我,你难道不感到错了吗?”

我听后,感到紧张而惭愧,又恼又忧。将这件事推而言之,世上像以芋头充当伏神卖而坑害人的事是很多的了,但又有谁能明辨是非呢?

宥蝮蛇文

【原文】

家有僮,善执蛇,晨持一蛇来谒曰:“是谓蝮蛇,犯于人,死不治。又善伺人,闻人咳喘步骤,辄不胜其毒,捷取巧噬肆其害,然或慊不得于人,则愈怒;反啮草木,草木立死。后人来触死茎,犹堕指挛腕肿足,为废病。必杀之,是不可留。”

余曰:“汝恶得之?”曰:“得之榛中。”曰:“榛中若是者可既乎?”曰:“不可,其类甚博。”余谓僮曰:“彼居榛中,汝居宫内,彼不汝即,而汝即彼,犯而斗死以执而谒者,汝实健且险,以轻近是物,然而杀之,汝益暴矣。彼耕获者,求薪苏者,皆土其乡,知防而入焉,执耒操鞭持芟朴以免其害。今汝非有求于榛者也,密汝居,易汝庭,不凌奥,不步,是恶能得而害汝?且彼非乐为此态也,造物者赋之形,阴与阳命之气,形甚怪僻,气甚祸贼,虽欲不为是不可得也。是独可悲怜者,又孰能罪而加怒焉,汝勿杀也。”柳宗元《柳河东集》

[译文]

家里有一僮仆,擅长捉蛇。早上,他拿着一条蛇来拜见我,说:“这是一条蝮蛇,咬人后,人只有死路一条。这蛇还善于观察人,听到有人咳嗽、喘息以及迈步急走的声音,就可判断出他们抵挡不住自己的毒性,于是就敏捷地攻取,巧妙地咬食、肆意地加害他们。然而,有时它不能加害于人,就大发起脾气来,转过来咬噬草木。草木被它咬后就立刻死掉。以后的人只要触及到了这已死草木的茎部,也会烂掉手指、手腕挛曲、脚部浮肿,成为残废人。所以,对这种蛇,一定要杀死它,不可留下它。”

我说:“你是怎么抓住它的?”亻童仆回答说:“在树丛中捉来的。”我说:“树丛中的这类蛇可以捉完吗?”他说:“不可,这类蛇非常多。”我告诉僮仆说:“蛇住在树丛中,你住在屋子里,它不靠近你,你却接近它,触犯并杀死它后来进见我,你确实需要强健和冒险才能接近这东西,然而,你还是杀死了它,这说明你更残暴啊。那些耕田种地的人,砍柴割草的人,都是与土地为伍,不得不提防蛇的侵入,他们拿着农具,端着鞭子,握着镰刀以免受其害。而你现在并不是一定要涉足于树丛之中,你只要把屋子密封好,把庭院整修好,不去水边深曲之地,不在阴暗处行走,这蛇又怎么会加害于你呢?况且蛇也不是自己乐意成为现在这种模样,而是造物主赋予了它那种形体,自然的阴阳之气赋予了它那种品性,形体非常怪异,品性十分阴毒。它即使不愿这样也不可能啊。它也够可怜的,又怎么能怪罪它,加怒于它呢?你再不要去杀它们了。”

蠹化

【原文】

桔之蠹,大如小指,首负特角,身蹙蹙然,类蝤蛴而青,翳叶仰啮,如饥蚕之速,不相上下。人或枨触之,辄奋角而怒,气色桀骜。一旦视之,凝然弗食弗动,明日复往,则蜕为蝴蝶矣。力力拘拘,其翎未舒,衤詹黑遘苍,分朱间黄,腹填而椭,糹委纤且长,如醉方寤,羸枝不扬。又明日往,则倚薄风露,攀援草树,耸空翅轻,瞥然而去,或隐蕙隙,或留篁端,翩旋轩虚,风曳纷拂,甚可爱也。须臾,犯蝥网而胶之,引丝环缠,牢若辈梏,人虽甚怜,不可解而纵矣。

噫!秀其外,类有文也;嘿其中,类有德也;不朋而游,类洁也;无嗜而食,类廉也。向使前不知为桔之蠹,后不见触蝥之网,人谓之钧天帝居而来,今复还矣。天下,大桔也;名位,大羽化也;封略,大蕙篁也。苟灭德忘公,崇浮饰傲,荣其外而枯其内,害其本而窒其源,得不为大蝥网而胶之乎?观吾之《蠹化》者,可以惕惕。陆龟蒙《笠泽丛书》【译文】

桔树的蛀虫只有小指那么大,头上长有一只长长的角,身子一伸一缩地动着,很像天牛的幼虫,身子只不过是青色。它隐藏在树叶下面,仰面吃食,与饥饿的蚕儿吃桑叶速度不相上下。如果有人拿东西碰它一下,它就竖起角来发怒,气鼓鼓的,显出一副桀骜不驯的架势。一天,人们发现它呆在树上,不吃树叶,也不动弹。第二天再看它时,这蛀虫则蜕变成了蝴蝶。它的身子动动停停,翅膀还没舒展开来,身子却像披上了黑裙白衫一样,其中还点缀着红、黄两色,椭圆形的肚子也是各色相间,头上还长了一对又细又长的糹委缨般的触须。那模样就像酒醉刚醒,瘦弱的四肢还不能张扬。又过了一天再去看,它已经能凭借微风和露水,沿着小草树木攀登爬行,翅膀轻轻地展开,飞向高空,眨眼之间就飞不见了。它有时也隐藏在蕙草之间,有时停栖在竹子枝头,有时或在广阔的天空中盘旋飞舞,飘飘扬扬的,非常可爱。没过多久,它撞到了蜘蛛网上,被粘上了。蜘蛛吐出丝来,将它缠了个结实,如同戴上镣铐一样。人们虽然同情它,但不可帮它解脱,使它自由飞去。

哎,美丽的外表、好像有文彩;内心默默,好像有德性;没有伴侣,孤独地飞翔,像是很高洁;吃食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像是很清廉,从前如果不知道它是桔树的蛀虫,后来又没看见它触上蛛网被困住,人们还可能会认为它是住在中央上帝那儿,现在又回来了。天下,就像一棵大桔树;名位,有如大的蜕化;封疆,有如大的蕙草竹林。如果失去德性,忘记大众,崇尚浮华,骄妄自大,表面华美,内心空虚,损害本性,堵塞源流,怎么可能不落得那种触网受粘的下场呢!阅读我的《蠹化》的人,可以此为鉴戒。

雁奴

【原文】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缊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宋祁《宋景文集》【译文】

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雁,性情尤其机警。每当群雁夜晚停宿时,唯独雁奴不睡觉,为雁群观察放哨。有时稍微听见人的声音,它一定要先鸣叫起来,群雁便杂然而动,相互呼唤着飞离而去。

后来乡里人便巧妙地设下诡计,使雁奴上圈套而捕捉群雁。于是,乡里人先观察好堤岸、湖边这些为群雁所常栖的地方,在那里暗中布下大网,又在大网旁边挖上许多洞穴。

太阳还没落山,人们各自拿着绳索躲在洞穴中,等到夜尽天明时,就在洞外点起火来,雁奴先发出警叫声,人们连忙扑灭火。群雁惊醒后,没有发现什么异样,便又接着睡起觉来。

这样三次点火又三次扑灭,雁奴三次警鸣,众雁三次惊醒,最后都没有发现什么动静,众雁就责怪雁奴报警不灵验,都用嘴去啄它,并轮番攻击它,然后又都安然休息。

过了一会儿,火又点燃起来,雁奴害怕众雁的攻击,不敢再鸣叫。

乡里的人们见雁奴不再鸣叫,便张开大网捕捉,众雁大概十有五只被捉。

祷钟辨盗

【原文】

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述古乃绐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沈括《梦溪笔谈·权智》【译文】

枢密院直学士陈述古任建州浦城知县时,有人丢失了东西,抓得了一些嫌疑分子,但不知谁是真盗。陈述古便哄这些涉嫌分子说:“某某庙里有一口钟,能辨认盗贼,十分灵验。”于是派人将那口钟抬到官署后阁祭祀起来,又把那一群囚禁的人领到钟前,对他们说:“没有偷东西的人,摸这钟是不会响的,而偷了东西的人一摸它,它就会发出响声。”陈述古亲自率领同事,在钟前很严肃地祷告了一番。祭祀完毕,便以帷帐将钟罩了起来,又秘密地派人把墨汁涂在钟上。过了一些时,他便领着被囚的犯人,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然后又分别检验他们的手,发现唯独一个人手上没有墨汁,其余的都有。陈述古对那个手上无墨汁的人进行了审讯,那人便承认了自己做盗贼的事。原来,那人是怕钟发出响声,所以没敢去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