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互联网——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报告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20:43:43

点击下载

作者: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制造业+互联网——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报告集

制造业+互联网——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报告集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由“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报告汇编而成。“制造业+互联网”是两化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是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的最佳结合点。本书对《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战略定位、主要内容和工作部署进行了全面阐述,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机遇和挑战、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解读。

本书可为政府部门、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及对制造业和互联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在省部级干部“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代序)马凯

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起步阶段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由中央组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行政学院共同组织这次“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专题研讨班,十分及时,十分必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着力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发展智能制造,带动更多人创新创业”。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中国制造2025”的前途就在于“+互联网”,“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为更系统、有序、有力地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这是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着眼应对世界产业变革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双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围绕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这个主题,我从时代背景、历史机遇、主要任务和组织实施这四个方面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在学习中参考。一、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正在引领新一轮制造革命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即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贯穿《中国制造2025》的一条主线。“两化融合、三化制造”,既是《中国制造2025》核心,也是德国工业4.0的核心,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内容。纵观世界发展的历史,每一次具有引领性、标志性、颠覆性的科学发现,每一种新技术、新能源、新工具的发明及推广使用,都会对人类文明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8世纪,蒸汽机引发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机械化时代,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电机和化工引发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原子能、航空航天时代。20世纪下半叶,信息技术引发第三次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再次大飞跃。

进入21世纪,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创新最活跃、渗透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领域。互联网凭借着“通用、交互、开放、共享”四大属性,依托着“便捷、扁平、规模、集聚、普惠”五大优势,正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从生活到生产,从下游到上游,从外围到核心,从媒体、娱乐、商贸等服务业拓展到关乎国计民生的工业、农业,从浅层次的工具和产品深化为重塑生产和组织方式的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互联网不仅深刻改变着传统产业、传统产品和传统服务,也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一句话,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特别是互联网与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推动了机器、车间、工厂、信息系统、劳动者乃至产业链与价值链各环节的全面深度互联,促进了制造业产品、装备、工艺、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推动了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发展,加速了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融合发展也促进了决策和组织扁平化、用户和市场规模化、资源和需求聚集化、应用和消费普惠化,制造业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针对这一趋势,世界各主要国家高度重视,纷纷进行战略布局,加快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发展步伐。特别是发达国家,见势早、起步快,率先作出了战略布局。欧盟推出云制造战略,希望通过云制造向中小企业用户提供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支持中小企业高效配置资源和优化制造过程,促进产品定制化生产。德国提出工业4.0,由西门子主导,联合思爱普(SAP)、博世等行业巨擘,深度构建信息物理系统(CPS),谋求加速步入工业4.0时代。英国在2013年颁布了《未来制造——一个时代给英国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提出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法国于2013年颁布了《新工业法国》计划,2015年又发布了《新工业法国2.0版》,围绕智能化制造这个核心部署了九大工程。韩国发布《IT融合发展战略》,提出在汽车、造船、机械、机器人等十大领域加快IT融合发展。美国在2011年率先提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由通用电气(GE)主导,携手思科、IBM、AT&T等国际巨头,合作建设工业互联网。2012年,美国进一步制定并颁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和《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这个制造计划实施四年以来,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全美财富50强制造企业和8所全美排名前十的研究型、工程型大学参与其中,拥有1300多个会员企业。目前,美国已设立9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年底前还要增设6个。

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全球领军企业的带动下,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新技术、新装备与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呈现加速发展势头。国际产业巨头正在积极运用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新技术搭建平台,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整合,力图构建起数字驱动下的全球制造业新生态。以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网络化、智能化装备也不断取得新突破。3D打印应用已从简单的玩具、工艺品原型制造,快速向军工、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渗透。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电子、化工、危险品制造等领域,大量工人从密集、重复和危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运营成本大幅降低。网络新技术的渗透应用,还驱动了制造理念、模式和业态的创新变革,使企业深度挖掘市场需求、实现按需制造成为可能。借助网络新技术加快向服务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普遍共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紧探索。制造业分享经济也正在加快兴起,不断催生新兴业态。

总之,从工业革命的演进历史和时代特征看,以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创新与渗透融合为突出特征的新一轮制造革命,其影响广度和深度都是全球性、历史性的,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有望重塑未来全球制造格局,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可以说,在这一轮制造革命中,谁能勇立潮头、走在前列,谁就能掌握先机、赢得未来。二、新一轮制造革命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总体规模大幅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目前占全球比重已经达到20%左右。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实力,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极大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但也要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谋划制造业发展,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意在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试图利用低成本优势,加紧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发达国家拦截和发展中国家追赶的双重挑战。从国内看,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优势正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强化,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过去我们的工业实际上是“踩着高跷腿的巨人”,一条腿是劳动力成本低、工资低,另一条腿是资源价格低,包括土地、能源、原材料等价格低。现在,这两条“高跷腿”都没有了。总之,无论是应对国际挑战,还是解决制造业长期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而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都迫切要求加快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优化。

恰逢此时,以互联网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核心的新一轮制造革命,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创新转型。众包、众创、协同创新等基于互联网的研发新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汇集企业内外部创新要素和智慧力量,显著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降低创新风险,提升创新效率。融合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减少中间环节、在线整合资源,互联网有力促进了相关企业的集聚化、协同化、生态化发展,企业资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配置成本明显下降。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绿色低碳。互联网在制造过程优化和能源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融合发展有利于深化开放合作。互联网加快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全球化进程,将有力地推动国内企业技术产品走出去和全球资源能力引进来。

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我们有不少有利条件。从制造业本身来看,中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体系完整,在一些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世界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都能在我国找到。从互联网发展来看,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已形成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中国拥有全球覆盖最广的宽带网络、规模最大的网民群体、增长最快的信息消费和应用市场,互联网、固定宽带、4G用户数均居全球首位,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4家企业进入全球前10大互联网公司,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这样庞大的市场规模,可以说是全球独一份,是中国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凭借这一优势,中国互联网跨界融合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已经从新闻传媒、网络零售等生活领域,加快向研发、设计、制造等生产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应该说,中国已经具备了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国有机遇,但是也面临不少挑战。一是缺乏关键技术。总体看,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不少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在制造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还比较薄弱。例如,中国3D打印厂家很多,技术也有一定基础。但是,3D打印的关键工艺、设备、部件和材料大都依赖进口。从互联网这一端来说,自动控制和感知、工业核心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融合发展的新基础也存在诸多短板,特别是工业软件领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融合发展的核心系统,自动化能力还很薄弱。二是缺乏安全保障。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使网络信息安全与产业物理系统安全相互交织,安全的边界日渐模糊,设备安全、控制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网络安全面临一系列全新挑战。如何在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的同时,又建立起安全可靠的保障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也是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三是缺乏龙头企业。新工业革命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特征非常明显,如德国有西门子、博世、SAP,美国有GE、IBM等。目前,中国还缺少这样的龙头企业,具备从智能产品到高端装备再到整体综合解决方案全领域覆盖的能力,更缺乏有能力将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高度集成、引领未来制造生态发展的领军企业。四是缺乏跨界人才。制造业与互联网加速融合,使得行业之间相互渗透交融,模糊了产业、部门的界限,这就需要大量融通互联网技术和行业专业知识的跨界人才。当前,中国传统产业人才占比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高端人才严重匮乏。人才的成长速度远远滞后于实际发展需要,特别是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领军型人才“一将难求”,已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掣肘。五是缺乏“三制保障”,即体制、机制、法制保障。在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市场监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亟待予以完善和加强。

总的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形成历史交汇。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牢牢抓住,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努力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加速中国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三、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认真抓好《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三个文件的贯彻落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需求牵引、重点突破、市场主导、政府推动、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立足我国制造业优势,充分发挥“互联网+”力量,深入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融合发展新生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我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具体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三个三”,即“推动三大变革、突破三大关键、强化三大支撑”。(一)推动三大变革

实现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必须顺应新一轮产业变革趋势,充分借助信息网络的巨大能量,推动制造业实现研发、制造和服务模式三大变革。

一要加快推动研发模式变革。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深度拓展,正在引领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加速聚集,催生了众包、众创、众筹等新的开放式创新理念和模式,有力促进了创新发展和成果转化。实际上,这几年中国不少企业正是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动研发模式改革,推进开放式创新,实现了转型发展。制造业要借互联网之力,加快推进研发模式变革,打破原有封闭式、中心化模式,深入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手段,开门搞创新,加快建立用户参与、众包设计、协同研发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下游有效衔接、跨行业跨领域有效协同的创新发展新格局。要鼓励制造业领军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建设一批“双创”平台,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技术、数据、计算等资源,提供研发、管理、营销等服务,汇聚各方创新力量,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建立线上与线下衔接、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动的新型创新生态体系。

二要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变革。人类历史上产业变革发生过很多次,但是能不能称之为“革命”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就是,制造模式这个最核心的部分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前互联网给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快速发展,构成了新型制造模式的基础框架。智能化制造是核心,它既是制造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生产组织高效协同、面向需求个性定制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工厂建设,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增材制造、人机智能交互等新技术、新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制造全过程、产业全链条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水平,加快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网络化协同是条件,它既是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抓手,也是充分发挥中国大工业、大市场优势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把网络化协同制造与开放性产业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积极推动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全面互联,推行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另一方面,鼓励互联网企业构建云制造平合,面向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加快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新生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是趋势,它既是满足市场需求多样化的重要依托,也是新一轮制造业升级的重要特点。近年来,中国家具、服装、家电等行业已经出现不少小批量、多品种、快翻新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实践,要再推一把、再上一层,大力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对接用户需求,推进制造过程关键环节柔性化改造,积极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互联网企业整合市场信息,挖掘细分需求,把握发展趋势,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撑,推动制造业加快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三要加快推动服务模式变革。过去,中国制造业重生产轻服务,产品价值链不长、附加值不高。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也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对延长制造业价值链条、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做强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企业面向产品和装备的全生命周期,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故障预警、质量诊断、预测性维护、远程智能管理等在线增值服务。促进中国制造加快实现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研发到销售的开环价值链向研发到服务再到研发改进的闭环价值链升级,从而降低运维成本、加速创新迭代、拓展价值空间。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已高达50%以上。相比之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规模结构、质量水平等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要充分利用制造业与互联网加速融合的机遇,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工业电商、工业大数据、供应链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深度渗透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二)突破三大关键

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技术是核心,装备是载体,安全是保障。这三个关键方面是融合发展能否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推进的重要决定因素,必须下大力气加以突破。

一要大力突破关键技术。当前我国信息网络技术还不能很好满足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核心关键技术还受制于人。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技术受制于人、产品受制于人、标准受制于人,而且还会影响到中国的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要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芯火”计划等科技专项,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下决心下力气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硬件上,要有自己的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等核心元器件;软件上,要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等重点工业软件的自主化和产业化;系统上,要在工业控制系统、云操作系统、云平台及大数据等领域,形成与国外品牌同台竞技的拳头产品;标准上,要紧紧抓住工业互联网全球同步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窗口期,推进工业数据共享、互联互通、网络传输等融合性标准建设,加快建立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

二是大力突破关键装备。装备是工业的母机,智能装备是新一轮制造变革的重要支撑。在传统工业领域,大多数高端装备需要依赖进口,这是我们的“工业之痛”。当前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又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装备成为重要的方向,这既是重大挑战,也为中国装备跨越发展提供了机会。关键装备特别是关键智能装备,既涵盖设计、制造、检测、控制、感知等多个技术专业领域,又涉及生产、运营、物流、维护等诸多经营管理环节,所以发展关键装备,既是一个技术突破、系统集成的过程,也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协同攻关的过程。首先,要找准问题、聚焦重点。面向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和传统领域智能转型的迫切需求,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努力在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与仓储等五大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其次,要夯实基础、突破瓶颈。中国装备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表面看主要体现在整机,但背后却涉及材料、工艺、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等整个工业基础。这个基础打不牢,高端装备就上不去。要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加快突破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四基”瓶颈。再次,要群策群力、协同攻关。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无论是功能设计、制造工艺,还是管理决策、预测维护,都需要深度集成多个领域的技术和知识,远非单个企业或机构能够完成的。要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部件制造、自动感知、智能控制、管理决策、精准执行等多个方面狠下功夫,开发出一批功能齐全、性能优异,既是“中国造”、又有“中国芯”的成套装备。最后,要产用结合、以用促研。关键装备造出来难,这是关键一跃。但造出来后得不到使用,后续改进提高仍将无从着手,势必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低端,难以跳出亦步亦趋的老路。要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装备制造商、解决方案供应商与用户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深入合作,下大力气推进首台套装备集成应用,加快推动我国装备在产用互动中实现高端跨越。

三是加快突破关键安全难题。随着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深入推进,制造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对网络的依赖日益加深,特别是核心关键设施也越来越多地接入公共互联网,信息安全新老问题叠加、安全隐患倍增,必须引起极端高度重视。要紧紧围绕工业互联网这一底层基础,加快构筑系统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风险。要重点突破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防护、审计,以及漏洞扫描挖掘等关键安全技术。要加快制定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规范安全防护要求,指导企业开展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抓紧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融合发展安全管理工作要求,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应急、态势感知等能力建设。要大力实施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系统仿真测试、评估验证等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切实提高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和产品水平,确保控制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三)强化三大支撑

人才是竞争力的根本,网络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基本载体,解决方案是加速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必须紧紧抓住、夯实、打牢这三方面基础。

一要强化人才队伍支撑。产业强国一定是人才强国。实现融合发展,要坚持人才为本,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快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要引导高等院校加快探索融合领域新兴学科建设布局,夯实专业性、融合型人才培养基础。要鼓励产学研各方围绕融合发展新技能新要求,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继续教育等形式,加快培养一批应用创新型人才及新一代工匠。要着力打通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践行“揭榜挂帅”的理念,善用竞争性机制选拔任用特殊人才。要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健全凝聚人才队伍、发挥人才作用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评价制度,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等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潜力和活力。

二要强化网络基础设施支撑。工业互联网是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也是新型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发展的重要载体,要下大力气建设好、使用好、维护好。首先,要加强基础网络建设。紧紧围绕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求,推进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在工厂内,要重点推进网络扁平化、IP化和无线化,加快实现灵活组网,形成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的关键网络基础;在工厂外,要大力推进4G和全光网普及,推动5G、软件定义网络等新型网络技术与工业的融合发展。其次,要着力提高能力水平。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研究中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推进试验验证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国内互联网根节点建设,在重点领域布局试验网络、探索应用创新、提高能力水平。第三,要打造一批关键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当今全球产业竞争的重要制高点。要大力推进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积极支持先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平台开发、建设及生态培育,努力形成跨领域规模化应用能力,为中国工业互联网的自主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要强化解决方案能力支撑。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处于工业2.0阶段,对如何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既缺乏思路、也缺乏能力。近年来,我国不少解决方案供应商,立足中国产业发展实际,针对国内用户开发出一批系统综合集成解决方案,有效简化了应用部署过程,降低了综合集成成本,支撑了一批企业转型升级。部分制造企业也在探索自身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向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但也要看到,目前中国解决方案供应商总体水平还不高,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规模、技术、能力都有很大差距。我们要在产业实践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面向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解决方案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四、加强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组织推动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全国上下,既要加强战略布局、系统谋划,又要调动各方面资源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努力,才能使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真正落地。

第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要将推进融合发展摆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突出位置,加快建立“统筹指导、分工明确、狠抓落实、督导检查”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对重大问题、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的综合协调,部署开展督导检查,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协同、合力推进,打好政策组合拳,形成共谋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本地方的推进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细化重点任务,制定实施方案,确保融合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完善政策,强化支持。促进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但也需要政府发挥好引导作用。国发〔2016〕28号文提出了很多创新的举措和配套政策,但目前有些政策还只是引导性、方向性的。各相关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抓紧制定出台针对性、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加大对智能化改造、“双创”平台建设运营的资金投入,鼓励政府采购云计算等第三方服务。加快完善有关税收政策,鼓励制造企业开展融合性新业务。要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融合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双创”平台提供结算、融资、咨询等一站式金融服务,探索多样化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要支持制造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开展“双创”“云制造”“工业大数据”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务新业态。

第三,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的创新变革,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利益格局等一系列深刻变革,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革除制约融合发展的各种障碍,更大程度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宽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市场准入要求,破除行业融合壁垒,推动相关行业领域在技术、标准、安全、监管等方面充分对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前准入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深化选人用人、薪酬分配和考核制度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等试点,探索引入有限合伙制,鼓励国有企业开门搞创新,形成融合发展新机制。要推进数据开放和信息保护。加强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互联网企业和电信企业向创业者开放计算、存储和数据资源。同时,要加快制定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等法律法规,落实好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和信息公开有关规定。要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改进知识产权管理,推进专利基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加强融合领域关键环节专利导航,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

第四,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积极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带动更广区域、更高水平融合发展。要组织开展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进一步提升五大关键技术装备和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水平,形成一批关键领域智能制造标准,加快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应用。要组织开展好制造企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支持大型制造企业探索平台建设、运营、管理新模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转型动力和发展潜力。要组织开展好工业云、大数据和电子商务试点示范,探索基于工业云的生产经营新机制,支持制造企业开展大数据平台建设、应用和服务,深化重点行业工业电子商务应用。要组织开展好系统解决方案试点示范,围绕架构设计、综合集成和解决方案,加快提升精益研发、智能工厂等解决方案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开放合作,共同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推动企业在开放合作中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要加强政策规则联动,推动建立中外政府和民间对话交流机制,有效解决制度、标准、规范的不对称问题,努力提升“中国标准”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要着力开拓国际市场,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与企业共同打造“中国智造”国际品牌,推广融合性产品、技术、标准和服务,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全链条“走出去”。要进一步提升“引进来”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利用全球人才、技术、知识产权等创新资源,支持和促进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同志们,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切实有效的工作举措、更加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大力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中国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 《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苗圩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围绕制造强国建设总目标作出了战略部署。针对这一文件,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文件?第二,文件的主要内容、核心要义是什么?第三,如何贯彻实施好这个文件?一、为什么要制定《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和互联网的发展,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等重大战略和政策,部署了智能制造工程、“双创”示范基地、专项资金支持等重点工作。国发28号文就是立足于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统筹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双创”,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作出的前瞻性、战略性部署。(一)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全球产业演进的时代趋势

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正在进入信息社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本身还在继续发展和突破,由此带动的信息技术应用更是方兴未艾。这在制造业领域尤为突出,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

一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亮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就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开始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领域着手布局,开展智能制造相关研究。比如,1989年日本就提出了智能制造系统,并在1990年倡导“智能制造系统”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吸引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参与。目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网络和信息技术加速集成创新,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不断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不断深化发展。

二是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战略。为抢抓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时代机遇,加快经济复苏步伐,以美国、德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美国从2011年开始实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意在将互联网、信息通信等领域的突出优势,与材料、工艺、装备等工业领域的既有优势相结合,推动新一代制造技术与制造模式的创新应用,重塑其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先优势。德国在2013年正式提出了工业4.0战略,强调把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到制造领域,推动制造业加快智能化转型。此外,英国的高价值制造、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韩国的IT融合战略等,无不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作为重要着力点。可以说,利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变革已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

三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制造企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国际制造业龙头企业都在借助融合技术实现创新发展。比如,2012年GE在印度普纳投资建设了一家高度数字化、柔性化的“多模式工厂”,基于对设计、制造、供应链和分销等环节的有效整合及对庞大数据的挖掘分析,重新优化了整个生产链条,使得一个工厂可以同时生产航空发动机、发电设备、油气生产设备及其零部件,显著提升了个性化定制产品的生产效率。德国西门子公司应用数字工厂解决方案建设的安贝格电子工厂,将数字化手段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规划、工艺规划、生产执行和服务等全流程,一分钟之内即可完成产品和工序更改,产品不合格率从20年前的百万分之六百降到了现在的百万分之十二,在场地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二)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主体的活力不断得到释放,奠定了我国全球制造大国、网络大国的地位。然而,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制造业领域供需结构错配问题凸显。一方面,我们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现有的需求我们还不能保证供给。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起。“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我们看到,互联网技术在制造领域的融合渗透,正在推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加快经济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步伐。

一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过剩产能化解、产业结构优化。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消除了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了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据统计,当前我国部分行业数控机床利用率不超过50%,许多行业不超过30%,监测设备的利用率只有10%。推动这些闲置产能在线交易,实现供求精准匹配,可大幅提升优质产能利用效率,促使低劣过剩产能尽快退出市场。比如,大连创客空间利用互联网平台,汇总了东北地区3万台机床数据,提高了机床利用率,并集合线上创客的优势技术,研发出了机床虚拟仿真加工系统和解决方案,可对机床进行智能改造。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渗透应用,催生出更多切合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推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比如,增材制造融合了数字模型、数字控制等先进技术,通过将材料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与传统“切削式”制造工艺相比,增材制造不仅能够显著减少材料消耗、提升生产制造效率,而且能够促进集中式生产向分散式生产转型,形成更加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的生产组织模式。由此,未来制造业将从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模式重新回到分散的、个体的加工制造模式,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二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速新经济成长与经济结构优化。一方面,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催生大量新兴经济增长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新型产业快速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模式加快成长。以大数据为例,工业化时期数据量大约每十年翻一番,现在数据量每两年就翻一番。根据预测,全球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将由2015年的1220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870亿美元。其中,制造业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将是主要的投资方向。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将推动研发创新开放化、全球化,生产制造智能化、协同化,营销模式在线化、精准化,售后服务智慧化、延伸化,加快提升全产业链整体价值。我国在应用工业互联网后,工业企业效率将会提高20%左右,成本将下降20%,能耗将下降10%。

三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投资与消费结构优化。一方面,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成为资本争相追逐的投资热点,引导传统领域过剩资本向新兴领域优化配置。据统计,2016年1至2季度我国云计算、大数据领域分别获得6.2亿美元和9278万美元投资,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7.6%和33.5%。这些领域的投资将推动技术进步,加快转化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动力,并通过示范效应进一步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制造企业能够深度发掘消费者需求,并通过个性化定制等模式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新市场、新空间。例如,2013年年底海尔在与67万网友互动的基础上研发出的海尔天樽空调,独创风洞混流专利技术,解决了空调出风冷的用户痛点,上市首日全网销售量就达1228台。青岛红领集团本是一家传统的服装企业,但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成功地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服装定制,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三)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实践“双创”的主阵地

制造业历来是创新最集中、创业最活跃的领域。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全社会创业创新氛围已有显著改善,创业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制造业已成为“双创”的主阵地。

一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当前“双创”成效最明显的领域。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不仅是“双创”的重要内涵和应有之义,而且是制造业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中信重工、胜利油田、海尔、荣事达、宝钢等大企业在激发内部员工创新潜力、加快融合创新步伐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突出成效。例如,荣事达依托家电核心业务打造了“智能家居全价值链双创”平台,扶持创业创新项目,以公司“智能家居”产业链为中心开展融合创新。2014年以来,荣事达孵化了14个项目,成活率100%,2015年这些项目累计完成销售收入3亿元,实现了提升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加速“双创”成果孵化的双赢。

二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为“双创”提供了广阔空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加速发展,在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产值占到全球总额的20%左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发达国家为了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出路,纷纷开启了“再工业化”道路,引领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反观我国,制造业整体仍处于工业2.0、3.0阶段,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获得竞争优势,在要素成本加速上涨的趋势下,发展动能失速。表面上看,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一次巨大危机和挑战,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次重大机遇。制造业规模大、差距大,转型升级、加速追赶的空间也很大。近年来,已经涌现出工业大数据、工业云、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这些技术和产品的广泛应用还将引发制造业资源配置、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这是未来“双创”最大的空间、最广阔的“蓝海”。(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关键结合点

当今世界制造强国普遍拥有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和持续的发展能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趋势下,制造强国的这些特征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制造强国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基础就是各类互联网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和支撑平台,而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其关键结合点。

近两年,我们关注到工业互联网在全球逐步兴起,有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依托的革命性、关键性基础技术和产业。美国产业界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力图打造工业企业和IT企业的跨界联盟,探索以数据为核心的工业智能化发展路径。德国政府和产业界共同推动工业4.0,旨在充分利用工业已有优势,加快建立以信息物理系统为驱动的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英、法、韩等国也纷纷布局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战略。尽管各国提出的具体发展战略不尽相同,但其本质都是一致的,都把建立工业生产各环节、各要素间的网络互联作为重要内容。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广泛连接机器、物品、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人,通过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实现海量工业数据的集成、处理与分析,实现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切入点,是“中国制造+互联网”的重要突破口。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获取全球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抓手,也会对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和国际治理产生深远影响。二、《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之初,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把工业技术(Industry Technology)和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合在一起。实践表明,党中央国务院这一决策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正确之举。发达国家走的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路径,我国是在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赶上了信息化浪潮,历史性的交汇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从那时起,我们就把两化融合作为立部之本,作为我们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自2009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全国59个细分行业、70000多家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我们以此为样本,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经济增长、政策支持、时间跨度等因素,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走势进行了测算。一是到2018年年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相比2015年年底,工业云企业用户翻一番,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2%,库存周转率提高25%,能源利用率提高5%。二是到2025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形成新型制造体系。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双创”基本完备,新模式广泛普及,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

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目标的实现,国发28号文提出,要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重点打造两个平台、培育三个模式、增强三个能力、落实七项政策。(一)打造“双创”平台,注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动力

国发28号文提出打造两类“双创”平台,即制造企业建设的开放式“双创”平台和面向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平台。同时,还设定了到2018年年底,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到2025年“双创”体系基本完备的两阶段目标。

过去两年,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工作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鼓励互联网企业、制造企业、信息通信企业、电力企业等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建设。比如,支持猪八戒网开展工业服务众包平台建设、沈鼓集团开展云服务平台建设、三一重装开展智能装备制造与运维创新服务云平台建设等。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实施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工程和“双创”服务平台支撑能力提升工程,细化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的发展目标,加强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制定“双创”平台标准体系,提升工业软件支撑能力,深化在科技创新、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重点领域的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等技术集成应用,构建开放式研发、个性化定制、自组织管理、服务化转型等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一批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建设面向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平台,完善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营造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双创”新环境,开创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创业的新局面。继续贯彻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大对“双创”基地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服务水平。(二)培育新兴发展模式,拓展制造业与互联网发展新空间

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过程,也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拓展企业发展新空间的过程。目前来看,发展方向比较明确、应用效果比较显著的是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

首先,要重点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模式。2016年4月,为了贯彻《中国制造2025》,我们组织编制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实施指南。其中,《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将网络协同制造列为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之一。6月,按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经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专家评审,着重围绕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等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选择了63个试点示范项目,比2015年增加了17个。依托全国智能制造先进经验交流会等平台,企业间研发系统、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系统可横向集成,信息数据资源在企业内外可交互共享,企业间、部门间的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实现有效集聚与对接,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环节实现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我们还鼓励云计算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把云服务作为重点,将发展公共云服务作为首要任务,以形成安全可靠的先进云计算解决方案为核心,发挥国内市场优势,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产业链协同。我们将大力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改进对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形成促进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服务体系。中央财政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示范城市奖励支持,由示范城市统筹使用。示范期内,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奖励总额为9亿元,一般城市(含直辖市所属区、县)奖励总额为6亿元。示范期为3年,奖励资金分年拨付。

其次,要重点发展个性化定制模式。加快发展以用户为中心的按需生产方式,是实现2018年库存周转率提高25%的重要支撑。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目前约有51.6%的企业认识到个性化定制的重要性,但只有16.8%的企业开始探索定制化生产。当然各个行业的特点不同,个性化定制的需求也不同。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根据行业发展特征和需求,组织研究编制细分行业的推进指南,鼓励并支持行业先行企业制定并规范个性化定制业务的标准体系和运作体系。根据工信部关于实施推进《中国制造2025》“6+1”专项行动的总体要求,滚动实施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年度专项行动”将突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的分业推进思路:在服装、工艺品、家电、电子、家居等已经有较多成功经验的消费品行业,重点开展典型经验的示范推广工作;在钢铁、有色、汽车、安防等出现个性化定制模式萌芽的行业,重点开展试点探索工作;在更多尚未出现个性化定制模式应用的行业,尝试进行开放式试点申报和支持工作。深入推动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过培育定制模式解决方案提供商,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第三,要重点推动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在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中,制造环节利润率最低,研发、营销和售后服务利润比较高,这就是所谓的“微笑曲线”,是客观发展的规律。很多领先企业都认为:卖产品不如卖服务,卖服务要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结合起来。例如,陕鼓、沈鼓等企业过去只局限于生产单台设备,而现在都在向成套设备、“交钥匙”工程过渡。在服务型制造方面,陕鼓集团走得更快。从2013年的销售收入看,沈鼓集团是69.66亿元,比陕鼓集团62.89亿元的销售收入还多,但是陕鼓集团的利润比沈鼓集团高出很多。陕鼓集团已经从单纯卖设备、卖产品,扩展到租赁设备、卖服务,增加了服务收入,提高了利润率。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加快服务型制造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7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了《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以下简称《行动指南》)。《行动指南》提出最近三年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为:到2018年基本实现与制造强国战略进程相适应的服务型制造发展格局。下一阶段,工信部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落实好年度工作任务。我们分解出17项重点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将2016年度的工作任务细化为40项,各部门将围绕工作任务,不断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强化产业政策引导。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密切部门分工协作。根据国务院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总要求,提升制造业企业进入生产性服务领域的便捷程度,减少中间环节审批事项,推动相关部门优化财政、税收等政策,为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三是开展示范宣传推广。《行动指南》设立了推动创新设计发展、优化供应链管理等五个专栏,将重点围绕这些任务和工程,积极开展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示范平台的创建工作,健全示范评价体系和遴选管理工作办法。四是加强经验总结和案例推广。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工作意见》,确定了6大重点发展领域。四川省计划在重装、纺织、电子信息等领域积极推广8~15个典型服务型制造案例,培育约20户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又据《深圳特区报》报道,中集集团通过提供海洋工程“一揽子”和“定制化”服务,已进入全球深水平台设计建造第一梯队,至2015年年底占国内市场份额70%,订单量居世界第二,占全球订单份额的25%以上。(三)提升支撑能力,夯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基础

国发28号文提出要重点提升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工业信息系统安全、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三种能力。为加快夯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基础,加快提升三大支撑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开展工作。

首先,要夯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基础。加快自动控制与感知关键技术、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能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