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爱国人物故事:中华书圣王羲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21:19:32

点击下载

作者:冯吉,李凤村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中华书圣王羲之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中华书圣王羲之试读:

总序

胡维革《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历史上80位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革命领袖、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衣食于斯”的祖国的一种神圣感情,是人们对于自己民族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感召和激励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漫长的历史上,爱国主义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独立、统一、进步和繁荣而英勇奋斗。从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到统一全国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从秉笔直书著《史记》的司马迁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到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从七下西洋传播友谊的郑和到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从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到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谭嗣同,从威震敌胆的抗联将军杨靖宇到人民音乐家聂耳与冼星海,从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李四光到万婴之母林巧稚,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情系雪域献身高原的孔繁森……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由于热爱祖国的人们前仆后继地奋斗,国家和民族才得以生存,历经一次次历史危机关头而能转危为安,走向兴盛和富强,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儿女历经忧患、跨越沧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并有力地凝聚着五洲四海的中国人。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革命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独立自主出生入死;建设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砖添瓦;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我们要争做一名新时期的爱国者。新时期的爱国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都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强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民族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信心。要树立“祖国高于一切”的崇高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抛却个人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爱国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关系到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一代代人爱国主义思想情操的形成,需要不断地培养。培养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向爱国主义的英雄人物和典范事迹学习。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人们向英雄和先进人物学习,特别是对于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可提供一些生动的教材。祝愿此书出版发行成功,为培养“四有”新人作出贡献。于2011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卫夫人教学书

山东这个地方,真正是人杰地灵。被尊为“五岳之长”的泰山在这里崛起,孕育华夏民族的黄河在这里入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哺育出孔子、孙子两位文、武“圣人”,紧接着,又诞生了一位书法“圣人”——王羲之。孔子画像

王羲之,字逸少,小名吾菟,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临沂(现在为山东省临沂县)。西晋末年,大约在王羲之9岁时,王氏家族为避战乱离开山东,迁往江南居住。孙子画像

王羲之出生于官宦世家,名门望族。五世祖王吉,曾为汉谏议大夫;曾祖王览,西晋时官至光禄大夫;族伯王戎,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司徒;另一族伯王衍,历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职,是“朝中数一数二的头面人物”。父亲王旷,曾任丹阳和淮南太守;从伯王导,官做到丞相;族伯王敦,官做到中书监、广武将军,握有兵权。竹林七贤

王羲之也是出生于“书法世家”,书香门第。他的父亲王旷、母亲郗濬、伯父王导、叔父王廙,还有堂兄王恬、王洽等,都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一出生,就生活在一种酷爱书法、视书法为瑰宝的浓厚氛围中。伯父王导的楷书写得特别好,在书学史上地位很高。王导学钟繇、卫恒的字,平时百看不厌,即使遇到兵荒马乱仓皇出走时,还要把钟繇的《尚书宣示帖》藏在衣带中带走。叔父王廙的书、画水平也很高,善写章草、楷书,后人评价很高。那年逢战乱南下时,王廙把章草大家索靖书写的《七月廿六日帖》一层一层折叠起来缝在衣服里带走。王羲之的幼年时代,正是在这种气氛中度过的。

父亲王旷对王羲之从小教育很严。当王羲之7岁的时候,王旷先让他跟叔父王廙学习书法,不久,又让他拜卫夫人为老师。王戎画像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曾祖父、祖父、叔父都是名书法家。卫夫人直接受到西晋书法大家、叔父卫恒的教诲,是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写出的字极为妍媚,后人评论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卫夫人还善于书法理论研究,善于总结自己的书法创作经验。流传至今的我国较早的一篇书法理论著作《笔阵图》,就是她写的。卫夫人还是王旷的表亲,十分喜欢王羲之。

王羲之对书法怀有浓厚的兴趣,向老师学习书法自然非常认真。卫夫人告诉他,写字好比造房子,字的基本笔划就是字的建筑材料。要把字练好,就要把点、横、竖、撇、捺、提、钩等基本笔划练好,才能把基本功练得扎扎实实。卫夫人又手把手地教他轻、重、提、顿、转、折、起、收的基本笔势,以及藏、露、中、侧、回、逆等运笔的方法。小羲之认认真真地听讲,认认真真地练字,有时身体不太舒服,但也要坚持把字练完,作业完成后才回房休息。

当王羲之练字有了初步基础时,卫夫人又教他正确的执笔姿势和执笔方法,教他掌握由上到下,从左到右,自外而内,先入后关等基本笔顺;接着又教他上下、左右、内外等字形结构。卫夫人对他说:“写小楷,要枕腕用指力;写中楷,要提腕用腕力;写大楷,就要悬腕用肘力。字的大小不同,用力也不同。同时,还要琢磨字的重心所在,使字站稳放正,有一个最基本的规格。”王羲之临钟繇《尚书宣示帖》碑刻

在老师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下,小羲之努力学习写字的基本功,进步很快。稍大一点后,他经常在自己的衣襟上用手指划字、练字;有时睡觉了,刚躺下,他也伸出手指在被子上面用手指划着练字。时间长了,他的衣襟上渐渐显出指痕来,被子也渐渐地被划破。那时候,我国纸张刚发明不久,写字用的纸帛价值昂贵。王羲之的母亲见他写字着了迷,就对他说:“羲之呀,你是否可以弄一块板来练字呢?”羲之就把母亲的话对老师卫夫人说了。卫夫人听了后说:“古人就有用‘书板’写字的方法,不是可以试试吗?”王羲之就要求父亲做一块“书板”。父亲听了,觉得很好,就请木工做了3块“书板”。七月二十六日帖西晋索靖“书板”是两尺见方的木板,上面请漆工涂上白色,可以平放着用毛笔在上面写字,随写随揩;也可以挂起来让自己看,或者请别人评议。“书板”做好以后,王羲之把其中一块放在自己书房的桌子上,另一块放在厅堂边,还有一块挂在房内的墙壁上。同时,他在这三个地方分别放着当代名家书帖,又分头摆着研好的墨,还备着大、中、小楷三种毛笔,以便随时取用。从此以后,王羲之只要一有空隙时间,便随手拿起笔来,蘸蘸墨水,对照字帖,在光洁雪白的“书板”上写字。这些自制的“书板”既经济,又实用,王羲之练字的兴趣更浓了,劲头更足了,进步也就更快了。蔡邕

到了12岁那年,王羲之已经学得了老师卫夫人书法艺术的精髓,写出的字与卫夫人写的很像,几乎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有时候,连卫夫人也分辨不出哪张是自己写的、哪张是小羲之写的了。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羲之发现父亲的枕头里有一本书。他好奇地拿出来一看,原来是前代大书法家蔡邕写的书法论著《笔论》。他随手翻开书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蔡邕书法真迹

书者,散也。……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像者,方得谓之书矣。……

蔡邕在这里给书法作了两条规定,一条是“散”,一条是“为书之体,须入其形”。“散”的意思是自己不拘束自己,也就是说,书写的时候要进入一种抒情的状态,自由自在地表达和抒发自己的心绪情感。“须入其形”的意思是,必须把人或者自然中的某种形态化入到字的形体中去,也就是说,每一个字或者笔画似乎都成了有生命的个体,都寄寓着书写人那丰富的感情。蔡邕笔论一则

小羲之虽然没有完全看懂,但是其中的很多意思是领会了,觉得蔡邕讲得非常好,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后来,王羲之偷读《笔论》的事情被父母发觉了。母亲对他说:“你的岁数太小了,许多事情还不懂,像《笔论》这样深奥的书是理解不了的,还是不要看吧。”父亲也对他说:“你还没有成人呢!过几年你长大成人以后,我会教你读这本书的。”王羲之听了后当即说:“如果等到我长大成人以后再读,那就已经晚了。”父亲见他求学心切,说得也有理,就同意他看了,还把《笔论》内容的大体纲要向他作了一番讲解。

王羲之读了《笔论》,学以致用,书法实践有了理论的指导,知道了一些作书写字的要诀,练起字来和过去大不一样,进步神速。几个月后,他的老师游历回来,看了王羲之的书法大吃一惊,心想:这孩子的书法,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好了呢?她对王羲之的叔父王廙说:“这孩子肯定是看了用笔的秘法了。”王廙不知道情况,就反问道:“你怎么知道的呢?”卫夫人肯定地回答说:“我近来观看小羲之写的字,发现他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而且简直是有些老练了,所以我才这么猜测的。”接着,卫夫人又感慨地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我在书法上的盛名,将来必然被小羲之的名气所掩蔽。他的书法成就肯定要超过我的。”说完,已是泪光闪闪了。

卫夫人、王廙都是当代书法名流,又都是王羲之的老师。王廙的书法风格偏于古朴,卫夫人的书法风格极为妍媚,这对王羲之日后形成的寓古雅于姿媚的书风是有直接影响的。

名山观碑

王羲之十几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见他学书日进,文章写得也好,就常常在客人面前夸奖他。但王羲之没有沾沾自喜,他以更远的志向策励自己。他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发现,学习书法,单学一家两家不行。单学一家两家,容易产生许多弊病,比如局限于老师的知识,见闻不广,很难站高望远、有所突破。于是,他决定普遍地向名家学习。他除了向卫夫人、王廙学习,还学习钟繇的楷书、张芝的草书,也学习李斯、曹喜、梁鹄、蔡邕等名家的墨迹。他还游历名山大川,观赏书、碑。他来到东岳泰山,在山上看到秦汉著名的古刹里有许多古代石碑时,看得发呆了。他又来到了孔子的故里曲阜,观赏城北门外松桧参天的孔林庙碑时,禁不住对这位先师产生了敬仰之情,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激起了无比自豪的感情。张芝像

他来到中岳嵩山,在石室里寻访蔡邕的《石经》和钟繇的《受禅碑》。蔡邕的书法采李斯、曹喜之法,创立了古今杂形的八分法、飞白体,显得华艳飘荡之极,一个一个字看去,果真是像他的《笔论》中所说的“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极富动态意趣,王羲之看了,心中非常喜爱。李斯像

钟繇的书法是从曹喜、蔡邕这里脱胎而来,其真书刚柔相济,多有异趣,幽深无际,古雅有余,被称为“秦汉以来第一人”。在这里,王羲之仔细观察碑文中的每一个字,用心研究笔势笔力,越看越有劲,越看越有味,一连观摩了好几天,最后用拓碑术拓下了一些碑文,又用心临摹了一份,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石室。梁鹄

王羲之接着又来到西岳华山。在华山,他看到了张芝的《华山碑》,不禁喜出望外。他站在众碑前,左看右看,远看近看,呀,真正是气派通达,眼界为之大开。这位汉代著名的书法家,后人评他“草书冠及古今”,名不虚传啊!王羲之又想起这位书法先辈临池学书,水为之黑”的刻苦学习书法的故事,一股敬意油然而生。

后来,王羲之又游历了大河上下许多地方。在游历时,他留心各地的文化习俗,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怪石、老松、波涌、烟袅、猿行、鹤飞等等形状,和书法上的探索结合起来。经过广泛的学习,深入的研究,王羲之扎下了雄厚坚固的书法根底,篆、隶、楷、行、草,无所不精,为他日后在书法艺术上的突破和创新,在艺术上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少年王羲之在书法上就有了名气,但在他同代人中,并不是首屈一指的。当时,庾翼、郗愔这两个人的书法水平就比王羲之高。但后来,王羲之进步很快,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纷纷学习他的字,庾翼就很不服气。庾翼在信中对人说:我的字像家鸡,羲之的字像野鹜(鸭)。只有那些不懂事的小孩子们才会轻视家鸡、喜爱野鹜,都去学羲之的书法。等我回去时,我要与他比试比试。王羲之曾经用章草的字体写了一封信给庾翼的哥哥庾亮,庾亮把这封信给庾翼看了。庾翼看了羲之的信,想不到他的字写得这么好,深为叹服。他给王羲之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过去有十张张芝写的章草,在南下过江时丢失了。我为此常常痛惜,觉得这么美妙的墨迹再也见不到了。今日忽然见到了你寄给我哥哥的信,只见你的字焕若神明,我好像顿时看见了张芝的那些美妙的墨迹。”原来不服气的庾翼,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水平不仅超过了自己,而且已经达到了他心目中的最高标准——可同草圣张芝媲美了。

王羲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超过自己的老师,超过同代的名流,超过前代的名家,直至成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泰斗,就是因为他在名师的指点下,善于学习,从小就经心构筑一个广博、精深的基础。墙基既已坚实,何患高楼之不立?孔林鸟瞰

东床袒腹

王羲之小的时候不善于讲话,说起话来显得迟钝,因此周围的人并不觉得他特别聪明。13岁那年,吏部尚书周伯仁大宴宾客,王羲之也跟着大人去赴宴。吃饭之前,周伯仁自然要和客人们说说话,见见面,表示热情欢迎。当周伯仁看到王羲之时,一下就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这个孩子虽然不像别的孩子那样伶牙利齿、能说会道的,但是站在那里,自有一种内在的气度特别令人喜爱,以后长大了必定是个大人才。周伯仁拉着王羲之的手问:“你叫什么名字?”王羲之结结巴巴地说:“回大人,我叫王羲之。”“哦,你叫王羲之。来来来,你先吃一块牛心炙。”周伯仁非常高兴,把王羲之拉到桌子边,割下一块牛心炙给王羲之吃。吏部尚书周伯仁

牛心炙是古代用来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还带有礼仪性质,地方贵客才能享用。周伯仁的名气很大,在没有开宴之前先给小羲之吃牛心炙,显然是说明他对王羲之非常喜爱,非常赏识。大家见此,一个个也都对小羲之刮目相看。王敦《蜡节帖》

在朝廷当大官的伯父王敦、王导是看着羲之长大的,知道他从小聪颖好学,志向远大,气度不凡,必成大器,都很重视他。王敦曾经当面表扬王羲之说:“羲之啊,你是我们王家的佳子弟。你以后的名气,将不会低于阮主簿的。”阮主簿指阮裕,很有才气,当时名望很大。阮裕也很看重王羲之,认为王羲之、王悦(王导的长子)和王应(王敦的哥哥王含的儿子,出嗣王敦)是王氏家族众多少年子弟中的代表,称为“王氏三少”。王旷

王羲之13岁的时候,父亲王旷不幸逝世,伯父王导对他也就更加关心。王羲之长大以后,一改少时说话迟钝的毛病,变得能言善辩,而且性格耿直。做丞相的王导常常感叹自己的有些子侄不争气,没有什么才能,唯独对王羲之非常看重,想把重任委托给他。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转眼间,王羲之到了20岁。那年,当朝太尉郗鉴想招一个称心如意的女婿。郗鉴曾经当过皇帝的老师,学问很深,地位很高。他的宝贝女儿,年已十八,爱好文学,聪明过人,容貌出众。那时候是封建时代,门第观念很严重,男女联姻讲求门当户对,还由父母包办。郗鉴了解王导,知道王导教子有方,家规谨严,而王家公子众多,挑选的余地大。再说,王导权势显赫,王家也是当今大族,门第正好和自家相当。经过一番思量,郗鉴就派遣一个门生去王家说媒,想从王家众位公子中物色一个女婿。王导

郗鉴的门生兴冲冲地来到王家,说明来意后把太尉的亲笔信呈给王导。王导一看,正中下怀,就对那个门生说:“郗翁看得起我,想从王家招女婿,王家真是有幸。只是我的儿子、侄儿众多,不知郗翁想选哪一个?”那个门生说:“太尉说,如果愿结亲眷,不妨让我看一看各位公子的相貌模样,我回去也好有个交代。”王导听了点点头说:“行。这时候公子们正在东厢房里习字念书,你自己去看看挑选吧。”说罢,他向家童示意了一下,自己便离开堂厅径自往夫人房里去了。“郗太尉选女婿来了!”那家童一边叫嚷,一边带着郗鉴的门生来到了东厢房里。房里窗明几净,四壁上挂着不少书帛画卷,公子们一个个生得眉清目秀,气宇不凡,有的在写字,有的在描画,有的在轻轻谈论,显得相当文静。郗鉴

家童见房里没有什么反应,忍不住又喊了一声:“郗太尉选女婿来了!”这一喊不要紧,顿时使得众公子不自然起来。王家公子知道郗太尉派人来相女婿,非同小可,不少人都盼望自己能被选中,结果一个个都紧张起来,显得很拘谨。那门生看了一会儿,也不说什么,只是随意问了一句:“听说还有一位公子,他在哪里呀?”“喏,他不是在角落里吗?”那门生举目望去,只见厢房角头的床上,有一位公子袒胸露怀地躺着,吃着东西,怡然自得。原来,这位公子对太尉招亲这件事干脆不放在心上,泰然处之,若无其事。那门生看后闭目沉思片刻,就举步离开了厢房。

那门生回府后当即对郗鉴汇报说:“王家看了你的亲笔信,满口答应这门亲事,还让我去东厢房看公子们的模样,任凭挑选。”郗鉴听了连忙问:“你到厢房看了以后,选中谁了呢?”门生回答说:“我看王家公子,不愧为将门虎子,一个个都是气度不凡,才貌双全。但是,他们一听说我是去相女婿的,神情都显得紧张起来,举止很不自然。但有一个人却躺在东床上,袒胸露怀,若无其事地吃着东西,好像没有听到这个消息似的,显出豁达大度的样子,我看他真是个奇人哩!”东床袒腹

郗鉴听了高兴得叫了起来:“这个人,正是我要招的好女婿啊!”郗鉴赶紧派人去王家,询问躺在东床上的公子是谁。一问,这人乃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王羲之为妻。郗夫人,字子房,也精通书法,被后人称为“女中仙笔”。

王羲之东床袒腹,竟然意外地被郗鉴选中为女婿,这件事,在历史上一直被传为美谈,以至于后人就把女婿称为“东床”,“东床”也就成了佳婿的代词。人们津津乐道于“东床袒腹”这件好事,其实是人们赞赏王羲之从中表现出的那种超脱不羁、潇洒纯真的性格和气度。我们知道,书法艺术与书写人的见识、修养、性格、气度密切相关。王羲之的这种强烈而鲜明的性格,给他的为官生涯带来了种种痛苦和失望,却帮助他熔铸成了千古独绝的书法艺术。

耿直的王右军

王羲之,出生和成长在一个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又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又极富于智慧、浓于热情的时代。当然,王羲之的思想、行动以及他的书法艺术创造,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晋元帝司马睿像

东晋开国之君元帝司马睿,与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伯父王导关系非常密切。王旷、王导为东晋王朝的建立都曾做出过重大贡献。可惜王旷在西晋末年逝世,未能发挥更大作用,而王导则是辅佐司马睿、支撑东晋局面,后位至丞相。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民谣:“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琅琊王氏的势力之大。王导非常欣赏王羲之,当丞相时就要提拔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却不愿做官,谢绝了伯父的提携。

王羲之年轻时就享有美誉,朝廷公卿都认为他是个人才,多次召他去朝廷任侍中、吏部尚书等要职,王羲之都婉辞谢绝。琅琊山石刻

王羲之有个好朋友,名叫殷浩。殷浩知道王羲之饱学多才,自己在朝廷做了大官后,就想到重用王羲之,请王羲之出任要职。王羲之给殷浩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写道:

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向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固当不同于凡使。

这封信的大意是说:我平生不想做官,如果想做官的话,伯父王导位丞相时就可以飞黄腾达了,但我坚决地拒绝了,没有答应他。现在,已经儿婚女嫁,我已经像汉代的向子平那样感到满足,要过隐逸生活了。但是,如果国家需要,朋友信任,就是到关陇、巴蜀那样的偏远和危险地区去也会在所不辞,并且一定做出一般人所难以做出的成绩来。

这封信清清楚楚地说明了他的平生志趣和对现实问题的态度。他向往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不愿做官,但愿意为国家出力。虽然心情矛盾,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官场中度过的。当时,士族高门子弟年满20岁不经选举就可以担任秘书郎,或者著作郎。像许多世家子弟一样,王羲之最初任秘书郎。后来,征西将军庾亮很赏识他,请为参军,接着又升为长史。庾亮临死前还向皇帝上疏,说王羲之“清贵有鉴裁”,赞扬他有非常强的鉴识能力。后来,王羲之又升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还当过会稽王友、临州太守、吴兴太守、永嘉太守等,最后由护军将军改授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人也就称他“右军”、“王右军”。庚亮

王羲之虽然无意仕途,但是他是一个认真办事的人,更可贵的是,他关心人民疾若,廉明尽职,在任职期间做了不少好事。他任会稽内史时,连年灾荒,百姓流离失所,逃荒讨饭。他就命人打开官仓,用官粮来救济穷人。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的赋税、劳役还是很重,王羲之就经常上疏表明情况,要求减轻赋役,减轻人民负担,多次收到好效果,受到百姓拥戴。百姓因灾逃荒

王羲之十分痛恨腐败官吏,对官场的腐败现象痛心疾首。他了解到国家粮仓监守自盗的现象十分严重,就提出揪出典型者杀之。但是,他的这个办法未被采纳,他只有感叹而已。

身为父母官的王羲之,眼看着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忧心如焚。他向朝廷提出过一些切实的政改措施,可惜都是石沉大海,没有什么结果。他在一封信里表达过他那种沉痛的心情:“百姓之命……倒悬,吾夙夜忧此。”

王羲之有宁远将军、右军将军等军事头衔,但是他并不实际带兵。不过,他在许多重大军事行动上都提出过切中要害的意见,而且许多意见都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显示了他卓越的“鉴裁”能力和坦荡的胸怀。康帝建元元年庾翼请求北伐,多数人反对,王羲之却站出来热情支持。王羲之曾在庾亮军中任职,比较了解庾翼,认为庾翼能够胜任北伐军队统帅的职务。同时,他认为当时朝廷内部比较团结,北伐的条件具备。他就给康帝写信说,如果让庾翼带兵北伐,取得胜利的日子一定是指日可待的。可惜未等北伐计划施行,庾翼却病逝了。王羲之《丧乱帖》

后来,殷浩又提出北伐请求。王羲之虽和殷浩个人关系非常好,可是对殷浩的要求却采取了否定态度。他深知殷浩是个清谈家,缺乏处理军政事务的实际能力。更重要的是,王羲之看到殷浩以及他所依靠的辅政王司马昱同真正具有军事实力的桓温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司马昱是因为桓温实力过大才拉殷浩参政和北伐,以同桓温对抗,这种北伐动机是不纯的。

当时桓温也想通过北伐得胜提高自己的威信,同皇室对抗,曾多次要求北伐而不得允许。在这种情况下,王羲之认为北伐的条件不具备,主张首先要搞好内部团结,加强实力。他提笔给司马昱写信,分析“今外不宁,内忧已深”的形势,提出保淮河的保守主张。信末写道:若不行此,社稷之忧计日可待。桓温

司马昱、殷浩不听王羲之的劝阻,还是出兵北伐,果然不出王羲之所料,大败而归。败后,殷浩等人不死心,还要再次亲自北征,王羲之再次劝阻,给殷浩写信道:

……不可复令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愿复与众共之。淮河流域图

王羲之在信中分析了“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的形势,提出守不了淮河就守长江的主张,最后提出警告,如果亲自出征,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殷浩还是不听王羲之的劝阻,于永和九年再次北征,结果又是不出王羲之所料,大败而归。桓温乘机上疏,罪责殷浩,殷浩就被削职为民,两年以后,忧郁而死。长江流域图

王羲之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同情人民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同时胸怀坦荡,一点儿也不阿谀权党,分析人物事理,往往具有远见卓识。只是因为他在书法艺术中的名气太大了,后人只知道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却不太清楚王羲之原来还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廉正清官”、“耿直将军”呢!书法研究者们则说,王羲之超人的见识和耿直的性格,以及他那一流的人品,在他的笔法正锋、腕力遒劲的书法艺术中都能体现出来。

父母墓前辞官

王羲之虽然自称“素无廊庙志”,无意仕途,但在他年轻做官时,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然而,官场的复杂,仕途的曲折,再加上道教的影响,使他想过隐逸生活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后来,他又受到了同僚王述的排挤,对早就厌倦了的官场生活更感到忍无可忍了。王述

王述也是出身名门大家,少年时也很有名气,与王羲之齐名。后来,王羲之的名气大大超过了王述,特别是在书法和才气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在王羲之的眼里,王述不过是个庸庸碌碌、一心求官的凡夫俗子,和他的豁达大度是无法相比的。因此,王羲之向来就看不起王述。谁知,就是这个被他瞧不起的王述,却是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一直升到扬州刺史,地位大大超过了王羲之。因为扬州是个大郡,是京城所在地,其长官过去一般都由丞相一级兼任。更让羲之难以忍受的是,他所守会稽郡正好由王述管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