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一定会更好地成为自己(成为我自己+关键改变)全2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19:44:33

点击下载

作者:(美)欧文·D.亚隆(Irvin D.Yalom),(美)科里·帕特森(Kerry Patterson)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可能不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一定会更好地成为自己(成为我自己+关键改变)全2册

你可能不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一定会更好地成为自己(成为我自己+关键改变)全2册试读:

前言

我们的承诺

本书的宗旨十分简单—只要运用书中提出的这些基本准则与策略,你就可以快速、彻底、持续地改变自己的行为(甚至是某些根深蒂固的恶习)。在这一过程中,你将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在生活中各个领域的表现都会有显著的进步!

为了弄明白到底什么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这一终极问题,我们[1]在“改变一切”实验室中观测研究了超过5000名“成功者”,我们想知道他们奋斗的历程以及在此期间采用了怎样的策略与尝试,从而最终取得成功。这些勇敢的参与者目标如下:

·实现事业腾飞。8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经错失晋升或是加薪的良机,因为他们未能做出上司期待的改变,他们都知道自己现在的行为模式亟需改变,但都苦于无从下手。

·达到财务健康。不到1/5的成年人正在改善他们的财务状况以使他们的未来更有保障,而他们的首要障碍是他们的行为模式。我们都知道改善财务状况的方法无非两种:花钱少一点,存钱多一点。但问题就在于,我们都不知道怎样做好这两件看似简单的事。

·挽回紧张的关系。我们研究了350段处于崩溃边缘的人际关系后发现,关系恶化并不是由于情感因素,而是源于行为因素。那些成功挽回甚至强化了与朋友和爱人之间关系的人,都是因为他们改变了对待朋友和爱人的方式。

·在组织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多受访者表示,他们正在努力适应老板强加给他们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很多人表示自己在组织中被强迫做一些非自愿的事情,并深受其害。但还有一些人,他们有策略地研究了工作内容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以恢复他们的控制感,甚至改善了他们的职业前景。

·减肥、健身、坚持。如今死亡和疾病的一大元凶既不是病毒也不是基因,而是我们的日常行为模式。那些成功跨过节食瓶颈的人并不是找到了什么灵丹妙药或神奇的工具;相反,一份雷打不动的健身计划使得他们最终得以把健康作为日常的生活习惯。

·逃离成瘾。克服成瘾的终极方法并不是找到其解药,而是改变看似棘手的日常习惯。那些成功摆脱成瘾的人的秘诀就在于,他们把追求个人成功的策略运用于面对各种挑战,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最终都获得了成功!

研究那些不论是处于成瘾困境还是努力改变职业生涯以及挽救紧张关系的生动例子使我们看到了希望。试验中数百名受调查者(我们称他们为“改变者”)不仅成功改变了他们自身的各种不良习惯,而且将这些改变成功保持了3年甚至更久。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群体吸引了我们,因此我们决定对他们进行详细研究,我们在他们身上发现[2]了“个人成功之道”。这些“改变者”不论身处肯尼亚的基昂古,还是加利福尼亚的卡梅尔,不论是克服酒精成瘾,还是改变懒散的生活方式,他们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影响行为模式的原则(后文将详细介绍)。

在“成功的改变者”光鲜的背后,是曾经无尽的坚持。他们曾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经历了漫长的黑夜才有了今天的改变。但现在有了这本书,你可以避免独自探索成功之道的艰辛。一旦你对成功之道融会贯通,你在未来对于成功的探索与尝试也将更加自由灵活,其效率必然也会有极大的提升。本书提到的方法与策略将会使你有意识地去运用别人需要努力才能发现的东西,而这将极大地加快你通往成功之路的脚步。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成功。我们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你将要学习到的方法会在你身上发生不容小觑的改变,用更数学一点的表达来说就是“指数级的改变”。运用本书所提供的方法的人比运用其他方法的人会在成功路上走得更远。

另外一则好消息是不论你想改变工作习惯还是想改正生活中的坏习惯,使用本书中所提到的方法都不会让你失望。举个例子,在本次试验中,很多人在成功克服生活中的某些挑战之后发现,自己的工作业绩竟提高了一半之多!他们的例子告诉我们,这样的策略可谓一石二鸟。“成功的改变者”同样也表示,当工作中的表现大大提升时,他们生活中的压力也会得到有效改善,对家庭生活也会更加有信心。最终他们能够在生活与学习中实现双赢。

所以,让我们一起重拾希望,整装待发,共同来学习个人“成功之道”吧!每个人都可以实现改变并且使其持续下去。跟随这些“成功的改变者”的脚步,你也可以最终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只要你行动起来,一旦习得了书中所述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策略,你就可以实现真正的改变一切。[1] 文中作者说明了存在这样一个实验室专门用于研究“改变一切”。[2] 该地名属于音译。致谢

我们所著的每一本书都在时时刻刻地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这些支持我们的人,我们应该一直对他们怀有最诚挚的感激之情。

本书能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以下各位:

·感谢亲爱的家人们,感谢你们的默默支持与无尽的爱。

·感谢在“活力睿智训练中心”一直辛勤工作的同事们,你们的工作为本书的面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感谢我们的助理、培训师以及国际合作伙伴在“活力睿智训练中心”中为全球客户所提供的高度专业化的服务。

·感谢我们的训练师,你们提供的“关键对话”还有“关键会议”以及“改变项目训练”都体现了你们全心全意为本书奉献的可敬精神。

·感谢全力配合我们进行试验研究的这些参与者,你们积极地参与我们的整个调查以及采访,还有在“改变一切”实验室进行的一切试验。

·感谢那些辛勤耕耘的学者们,你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探索“关键改变”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

我们还要特别感谢以下可爱的人:

·明迪·韦特女士,我们的主编,也是我们在“活力睿智训练中心”的秘密撒手锏。

·玛格丽特·马克斯菲尔德以及T.P.利姆,本书最早的两位读者,他们为本书提供了颇有远见的阅读反馈。

·瑞克·沃尔夫,我们的执行主编,现在我们有幸在Business [1]Plus公司共事。

·凯文·斯莫尔,“经纪人”或许已经不足以形容他的伟大了!一位心怀雄心想要改变世界的勇士或许更适合他!

·安迪·西伯格、玛丽·麦克切斯尼、布里特妮·马克斯菲尔德、迈克·卡特、詹姆斯·爱德以及瑞奇·如塞克也是我们在“活力睿智训练中心”的同事,负责本书成书后的宣传推广工作。

如果本书有幸为我们的世界带来一些好的改变,我们希望以上所有人都能感到充实,因为他们为本书的面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 美国一家著名出版公司。第一部分 成功之道远离意志力陷阱

市面上任何一本宣称可以帮助你改变生活以及职业生涯的书都应基于严格准确的科学研究。例如,增加你的可支配收入、帮助你进行职业选择、保持身体健康,抑或是减少吸烟、控制食物摄入或是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不仅如此,其研究结果理应达到数学上3位小数点那般精确。更为关键的是,书中所给出的建议都应该基于人类样本的试验研究结果,而不是拿老鼠或者猴子糊弄过关。

在有了这样的思考之后,本书的个人“成功之道”探索之旅即将开启,秉承专注的科学探索精神,我们将深入了解人类习惯对于其个人成功的意义与影响。此次试验将在“改变一切”实验室开展,该实验室位于犹他州的瓦萨奇山脉脚下。我们将以此为根据地,在这里查阅文献,搜寻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研究发现。我们还将对“成功的改变者”进行采访,还原他们曾经所经历的巨大挑战。这些“成功的改变者”在之前顺利克服了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并在3年内保持着他们的佳绩。这些“成功的改变者”以及有关于他们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实用的建议和具有科学性的试验结果,这让我们明白,改变是可行的,但好的改变才是最为重要的。

我们决定于实验室中开展一项有趣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一位名叫凯勒的4岁小男孩,我们打算对他抵制诱惑的能力进行测试。我们似乎可以从他紧张的面部表情推断出在本次试验中他一定会以失败告终。为了开展本次试验,我们在凯勒面前放了一张桌子,上面是一份几乎让全天下的小孩子都欲罢不能的美味棉花糖。[1]

50多年前,心理学界元老级人物沃尔特·米歇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棉花糖试验,结果表明,那些能一直坐在棉花糖面前并且克制自己在整整15分钟以内不吃掉它的小孩会比那些抢先拿起这份美味并马上享用的小孩在未来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更加有所建树(试验人员事先都会说明他们需要等待15分钟才会拥有第二块棉花糖)。

在后来的20年间,米歇尔持续追踪调查了这批小孩。他发现,当年那些延迟满足能力更强的小孩子在标准化的考试中成绩更高,并且他们的社交网络也更强大,在工作中经常受到提拔,总体生活幸福指数更高。米歇尔最终得出结论:延迟满足能力对个人的成功有很大影响。意志力陷阱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直到今天很多人从这个试验中得到的都是错误结论,而落入了所谓的“意志力陷阱”。他们假定那部分在延迟满足能力方面更强的孩子生来就有更强的意志力。因为在当时来看,这项研究中成功抵制住诱惑的孩子们体现出更多的是性格力量。因此,毫无疑问,他们未来的生活会更加快乐,更加成功。归根结底,他们在性格上天生就更强。

而这就是大多数人在解释我们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时做出的简单假设。当我们旧瘾复发,疯狂购物,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就向同事大发脾气,拖延工作任务或者暴饮暴食时,我们都将这些失败归结于缺乏意志力。显然,我们并没有足够想要追求意志力的欲望,因为还没有把自己逼到某个极限。而讽刺的是,当我们取得成功时,我们又会吹嘘自己的勇气、坚毅和承诺。不论是以哪种方式,当在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做某件事、为什么有某种想法时,最终的功劳或过错都会算在一种东西的头上—意志力。

这种过度简化的思想简直大错特错。错误的原因在于它本身并不完整,而更离谱的是当我们试图去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或是进行自我提升时,这种想法会让我们束手无策。当人们坚信自己能否进行正确选择取决于他们的意志力而非其他因素时,尽管他们往往对于自己天生是否有意志力也不甚清楚,但他们最终会停止尝试。意志力陷阱把我们困在一种令人沮丧的循环中,这一循环始于对改变的英勇承诺,而随之而来的是不断被侵蚀的动机,以及不可避免的因旧习惯复发而停止改变的想法。然后,在新一轮坏习惯建立起来的痛苦变得无法忍受时,我们又会振作起来开始另一次英勇但注定失败的尝试。我们觉得自己好像是在攀登高峰,而其实只是在平地上前行。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丝毫进步,这就是所谓的意志力陷阱。

幸运的是,米歇尔将这个研究更推进了一步。在最初的试验基础之上,他和另一位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所谓的意志力是一种后天可以学习的技能吗?这两位学者猜测,能够有效控制自己欲望的这部分孩子比起另一部分屈服于美食诱惑的孩子并非只是动机性更强,而是他们拥有更强的能力。在控制欲望之路上,这些孩子事先就习得了一些小小的技能。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两位心理学家证明他们的猜测是对的,那就意味着控制冲动的能力并非是天生的。尽管毅力等相关的意志力方面的性格特征都与基因有关,但技能依然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获得。对于延迟满足能力的这一解释给我们所有人都带来了希望,这也是我们在“改变一切”实验室坚持观察和研究凯勒和他同龄的27个小朋友的最大原因。我们迫切地想知道,能否通过教授当代的孩子们一些控制欲望的实用技能,来帮助他们提高延迟满足能力,而不是坐视不管,做着能够获得超人般意志力的白日梦。

为了验证我们的理论,我们再现了当年米歇尔的试验。让一群小孩子坐在一份棉花糖前,并且告诉他们如果能够在15分钟内不吃掉棉花糖,就会再得到一份额外的棉花糖奖励。这部分孩子组成了本次试验的对照组,不出所料,这次孩子们的表现和当年的试验简直如出一辙。1/3的孩子在棉花糖面前艰难地挣扎了15分钟,而其余2/3的孩子不到15分钟就对自己面前的棉花糖缴械投降。

接下来的试验组,情况就要更复杂一些了。试验组由凯勒和另外13个4岁左右的孩子组成,我们设置了同样的试验条件(即一份棉花糖和一份完成试验就能获得的甜食奖励)。但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会教给他们一些实用的技能,这些技能在他们想有意延迟自己满足能力时会有所帮助。不同于简单地告诉他们要沉住气来慢慢等待,我们教他们用空间距离以及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接下来就是这些孩子们在试验中表现出的一些十分有趣的画面。试验进行到6分钟时,凯勒开始拧紧眉头,似乎在想象着要是用舌头舔一舔面前的这份棉花糖那该是多么的美味啊!这表明他似乎快要屈从于美食诱惑。但在这时我们教授的技能开始发挥作用,凯勒决定转过身子背对着诱惑,嘴里开始念念有词。他在念一则爸爸妈妈睡前经常给他读的枕边故事。显然他在尝试一切可以使用的办法来远离桌上的诱惑,让自己分心不再去想它,而非仅仅求助于单薄的意志力。

几分钟后,凯勒终于战胜了诱惑,成功完成了试验。他喜出望外,手里抓着自己努力换来的两块棉花糖,自豪地走出了实验室。“我成功啦!”凯勒一边开心地大叫着,一边把两个棉花糖都塞进了嘴巴。事实上,在教授了一些转移注意力的小技能后,超过50%的孩子都成功做到了抵制第一块棉花糖的诱惑,成功完成了试验,获得了额外的第二块棉花糖奖励。这一试验表明,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缺乏勇气、胆量或是意志力,而过分迷信意志力才是改变的唯一关键要素。盲目的我们

我们从凯勒和他的朋友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要想抵制诱惑,仅仅依赖于个人的动机是完全不够的;而在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时,一些必要的技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但可悲的是,人们了解的人类行为模式以及改变自己行为模式的方法都是不完整的。依赖于我们自己脑中简单但实际上缺乏强有力论据的人类行为模型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实际上生活中有很多影响因素,它们既可能促进也有可能阻碍我们的行为。比方说个人能力,它也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事实上,生活中总是有许许多多的影响因素一直在影响我们的行为。

或许此刻你正处于意志力陷阱而无法自拔。假设目前你正处于煎熬的戒烟期、戒酒期或是戒毒期,立即彻底停止这些习惯是否是实现改变的最快途径呢?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控制自己购买最新上市的电子设备、克制自己不对爱的人发脾气、坚持早起学习一门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有益的技能,等等。难道真的坚持到底,你就会成功吗?

这里的问题不在于你过分迷信意志力在个人改变中所起的作用,个人的意志力肯定会对个人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于当你完全依赖于强硬的戒断策略时,你会很容易忽略其他因素对于你行为的或好或坏的影响。

举个例子,假设你走进拉斯维加斯或是中国澳门的一家赌场,这里的老板很想将你口袋里用于住宿宾馆的钱吞入囊中。但他并不直接行动,而是采取一系列你认为十分卑劣的方式来影响你。比如,你要投宿的那家宾馆前台恰好在该赌场的内部最里面的地方,需要穿过整个赌场才能到达前台登记入住。在这一段路程中,你必须绕过一张张摆放得像迷宫一般诱人的赌桌以及外表酷炫的老虎机,还有大把的筹码在桌上摆着。社会学家曾对此有过研究,比起输掉现金,人们更乐意用筹码在赌场中挥霍,这下你大概明白了为什么每次去赌场老板都坚持你必须使用筹码才能参与吧?谁想错过这令人激动的胜利欢呼声,还有大堆筹码不断的敲击声?“呯!梆!哐当!”大伙都冲你嚷道:“来啊兄弟!说不定下一个赢家就是你呢!”

明眼人其实一眼就能看穿这些影响策略,但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赌博中很多的影响策略都设计得十分隐蔽,其目的都在于吞掉你口袋里的钱。赌场的设计者通常会控制场内背景乐以及播放的频率、房间的形状、老虎机指针的长度、地毯的颜色和花纹。通常他们会故意将不搭调的地毯花纹和颜色搭配在一起,造成视觉上的不适,这就会使得顾客们抬头不看地板而径直走向老虎机。类似的策略简直数不胜数。

而在日常的人类活动中,比如饮食、酒瘾、与同事相处以及购物等方面,尽管有关的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它们的关注点都在于教你怎样成为工作狂。结果往往是,这些书籍创造的版税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而你却在迷信成为“工作狂”的过程中只“收获”到了满身堆积的肥肉、受损的肝脏、失败的婚姻,最后甚至还可能破产。

举个例子,你知道最能引人注意的声音是什么吗?答案是婴儿的笑声。婴儿一发出笑声,几乎所有人都会回头来看。声音学家对此有[2]过研究,并且将其充分运用到了广告营销中。曾经北缘大峡谷酒店[3]的一位风琴手偶然间在餐厅播放Peppie的歌时发现,餐厅就餐的顾客明显增多,因为人们普遍都吃得更快,顾客流入与流出餐厅的速度比他们预想的快了很多。你认为顾客之所以选择狼吞虎咽地吃下一顿本来要慢慢享受的午餐是因为当时播放的音乐使他们感到急迫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存疑。

这就是为何每当我们面对自我改变这个问题时,跳入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都是我们本身可能缺乏足够的意志与动力。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我们本身真的很差劲,而是我们太盲目。在改变老毛病这个问题上,一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其实才是真正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

同样,正是由于我们无法看清到底有哪些因素在阻碍我们改变,我们就理所应当地把所有罪责都归咎于一个可见的因素之上—那就是我们自己,因为这个因素是如此明显。再者,如果我们本身的种种恶习确实是由于缺乏个人动机,这意味着我们掌握了主动权。我们完全可以主导这些改变,至少在一段时间以内可以鞭策自己成为一个动力十足的人,并朝着好的方向自我改变。寡不敌众

幸运的是,在对抗那些纵容我们暴饮暴食、小题大做、盲目花钱、虚度光阴、吸烟纵酒、睡懒觉以及沉迷于游戏等种种邪恶欲望的力量时,我们并非仅仅寄希望于不堪一击的所谓意志力。我们还懂得多方求援,比如去捣鼓一下自家坏掉的训练单车,或者试试戒烟贴片,抑或用海报给自己加油打气,也有人跑去上健身课,等等。但坏消息就是,由于每次我们仅仅使用一种方式来对抗那些邪恶的欲望,所以最后起到的作用其实并不大。这些阻止我们改变的力量往往都十分顽固,因为它们总是各方联合一齐上阵。因此在解决自身问题时,我们失败并非仅仅由于盲目,更是因为我们寡不敌众。

不妨通过以下这个情景来理解我们尝试自我改变的典型方式是怎样的。假设你的城市越野车在野外因为没汽油而抛锚,距离最近的加油站有半个街区远,中间是一座不太高的小山包。你决定把这个大块头推到最近的加油站去,但这可不比家里那辆老式旧锡板的大众甲虫车。后者你可以轻松推动,但前者可堪比足球妈妈们的谢尔曼坦克,因此你向路边五六个十分壮硕的大汉挥手示意求助。每个人都使出了全力,嘴里嘟囔着,拼尽了力气往前推着这庞然大物。但每次只有一[4]人上前推。结果你的爱车依旧纹丝不动,顺着车的保险杠看去,你的爱车正得意扬扬地朝你示威。

目前来看这个情境已经够绝望了对吧?但后面的情况更糟。我们再想象一下,除了这些帮助你的人都在单打独斗以外,这群人里面其实有6个壮汉在从中捣乱,他们一起往后拽你的车使之后退从而阻止你上山。这样一来,你就明白了为什么自我改变的历程如此艰辛。问题不仅仅在于我们只使用了一种行为影响策略,还在于很多阻碍我们做出改变的因素正在这一过程中起反作用。

以上例子清楚地解释了在自我改变中我们为何总是失败。总的来说,大概有6个因素在影响我们某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而我们通常只采用其中的一种策略来对抗这些坏习惯的强大组合。当我们的策略失败时,我们先是感到震惊,继而开始去惩罚当初提出这些策略的人—我们自己。这真是一个令人绝望又沮丧的陷阱。只要你能看见,你就可以做出改变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让愿景与数字都如我们所愿呢?凯勒以及那些同样成功战胜了棉花糖诱惑的小朋友们给了我们启发:一切皆有可能。在学习了几项简单的技能之后,试验中又有50%的被试者成功抵制住了棉花糖诱惑。如果被试者本身就有意抵制诱惑,那么只需要一点小小的技能,他们成功战胜诱惑的概率就会显著提高。同样的策略也会对成年人起作用吗?在与我们内心的恶魔抗争时,如果将那些阻碍我们改变的影响因素与我们内心渴望改变的因素一一匹配,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次回到了“改变一切”实验室,在这里我们将和海勒姆合作。海勒姆是一位青年科学家,致力于探讨儿童是否会像成年人一样容易被现实蒙蔽,陷入寡不敌众的境地。他的研究团队对某地5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闪电式研究,以检验6大行为影响因素是否会影响这部分小学生的行为。并且他们还验证了这部分孩子对于自身所受到的外界影响是否有洞察力。

为了验证影响的多种来源,该试验设置了一个情境,在这一情境下,孩子们会受到成人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同样的诱惑。例如,尽管内心有为未来攒钱的美好愿景,却忍不住挥霍无度甚至濒临破产。在某个周六的早晨,本次试验正式开始。实时转播试验情况的电视机屏幕前坐着的是这群5年级小学生的父母,大家都很紧张,心里明白这些研究人员的目的在于影响他们的小孩在花钱或存钱问题上的行为表现,具体是哪一种还要取决于运气,对于孩子们接下来可能的表现家长们都十分忐忑。自己的孩子究竟会是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的人还是一个善于理财的小管家?好奇的父母们此刻都恨不得立马知道试验结果。

在所有小孩都进入实验室之后,海勒姆为大家解释了后续的活动规则。每一个小孩都会被分配到一个时长为10分钟的“职业”,在这一“职业”下包括4个简单的任务。每完成一个任务他们就会得到10美元的报酬。如果他们按规则行事,就可以轻松获得40美元。海勒姆同时也提醒他们沿途会有很多诱惑他们花钱的机会。为了帮助他们抵制住这些诱惑,海勒姆让他们思考一下自己回家以后会怎么花这些钱。

在孩子们谈论着自己即将赚到的钱时,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各自对于自己的战利品都有着十分宏伟的计划。关于抵制消费诱惑这一点,他们也显得动力十足。

随后所有人都开始了自己暂时的职业生涯。他们惊讶于赚钱之易。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将糖果按自己最不喜欢到最喜欢的顺序排列,这实在太容易了;第二个任务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玩具,还有比这更简单的事情吗?

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后,海勒姆就会给每个被试者10美元,并且邀请他们去一次“改变一切”商店,店内有一张柜台,上面摆满了廉价的糖果和玩具。但消费者最先能注意到的是这些商品的价格比起在[5]普通商店购买高出了5~10倍。例如,一包九柱游戏用的小柱就标价为8美元,但离谱的不仅是价格,最终这群孩子的行为也十分离谱。

情况是这样的,被试者对于自己手里的钱原本都有一个宏伟的计划,他们面临的唯一诱惑是那些高价的糖果与玩具。我们想知道的是这群孩子的选择会受6个影响力来源的影响吗?如果会,那这些孩子会意识到吗?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研究中第一批被试的15个孩子离开实验室时口袋里人均还剩下不到13美元(每个人手里本来总共有40美元),好几个孩子离开时身无分文,手里只剩下几个高价买下的商品。[6]

有一位疯狂的购物者将自己所有的钱都花在了购买喷丝彩带上,事后他的妈妈说当他们离开的时候,这个男孩悲伤地看着自己怀里的一堆罐子,遗憾地说道:“我怎么这么蠢!本来可以得到整整40美元,但现在就只剩这些没用的喷丝彩带了。”

但并非所有人都在挥霍。第二批被试的15个孩子平均省下了34美元。这一组被试者完成了与第一组同样的任务,也被带到了同样的商店,糖果与玩具还是同样的价格,但是他们却得到了34美元。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他们天生就被赋予了更强的意志力吗?他们意识到了那些阻碍他们的力量并采取措施去阻止它们了吗?

咱们就不卖关子了,直接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吧!我们首先来探索一下这些“消费者”的想法。我们逐一询问了他们令人不解的购买行为。每一位都十分清楚自己高价购买的东西的实际零售价,他们也明白自己在让钱打水漂。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能够如此大手大脚地花钱。反之,他们在不停责备自己的过程中掉进了意志力陷阱,其中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很困惑,他说道:“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当时一定是真的很想要那个东西。”

不仅仅是这些“消费者”不明白是什么击中了他们,“节约者”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促使他们节约。在“消费者”背负了大部分责任时,后者则获得了莫大的美誉。他们猜测自己之所以更加自律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更强,更有动力且目标明确。

但两组都错了。6种影响力来源

到底是什么因素对消费行为有如此重大的影响?研究团队在“改变一切”实验室里控制了6种影响力来源,进而影响被试的行为。第一组(“消费者”)的试验中6种来源是用于促进消费的,而第二组(“节约者”)的6种影响力来源是用于促进节约的。

那么,这6种影响因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其中的2个因素—个人动机与个人能力。回忆一下,我们帮助凯勒和其他试验者通过分析策略和隔断策略来强化他们自身的动机,进而抵御棉花糖的诱惑。我们也可以从最终的结果中看出:一份更健康的改变计划必定会有所回报。

接下来两种影响你的影响力来源十分容易觉察。你的习惯会受到周围人潜移默化甚至更为直接的影响。举个例子,可能你不想戒烟,但是你的伴侣却想,那对你来说十分重要。或者你的同事总是递给你香烟,在休息时间邀请你和他们一起吸烟。这些强大的社会力量为我们影响力来源模型又加入了两个影响力来源:社会动机与社交能力。

接下来是两个比较微妙的影响力来源。如果不考虑人的因素,你周围的物理环境依旧会影响并直接促成你的改变—无论好坏。举个例子,一个装满软饮料的冰箱若是放在你的训练单车旁,会让你没有动力坚持自己的饮食计划。电视上眼花缭乱的广告对你节约开支并不能有所帮助。房间里的电视显示器也会极大地影响你完成晚课学习的动力。但一段新颖的视频录像—需要你跳来跳去并且踩单车—能帮助你完成锻炼计划。没错,这些“小事”对我们每天做的事情都有影响。

通过将这些影响(我们将其称为结构化的动力与能力)与个人和社会力量相结合,我们对为什么人们做某些事的完整模型这一问题有了一个解释。这6个影响力来源就像6个庞然大物,要么助推你,要么阻碍你。重返实验室

为了弄明白这6个影响力来源是怎样起作用的,让我们回到这些参加了“节约”试验的小孩身上。研究人员通过以下方式控制了6种影响力来源。

来源一:个人动机

首先我们利用试验者本身已有的欲望与追求。在排列了糖果的顺序之后,“消费”组被邀请品尝他们最喜欢的口味,糖果自然十分美味。相反,另一组“节约”的试验者则被询问他们最想用这40美元买什么。“改变策略”:在关键时刻通过联想自己目标的方式来打消自己的冲动,你就能大大提高成功的几率。

来源二:个人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放在个人能力上,方式是教“节约者”怎样在一张纸上记录自己的开销和结余。“节约者”都很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然而,“消费者”却没有被告知这个技巧。因此,他们的资产净值在抢购热潮中渐渐消失。“改变策略”:改变顽固的习惯往往需要学习新的技巧。

来源三:社会动机

我们会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就像试验所揭示的那样,另外3位花钱如流水的孩子(我们研究组的成员)加入了这群“消费者”,并且前者还邀请后者加入他们的消费行为中。这群“节约者”中也加入了3个研究人员—其中2个花钱大手大脚,而另一个则声称她正在努力存钱,并且鼓励这群试验对象也加入其中。“改变策略”:坏习惯往往是社会的蛀虫,一旦身边的人对我们产生不好的影响并且鼓励我们的坏行为,我们往往会感到自己成了他们的猎物。把“帮凶”变成“朋友”,你成功的几率将有2/3。

来源四:社会能力

接下来我们会用研究人员来促成好习惯或坏习惯。“节约者”的“朋友”会提醒他们,这个商店的东西价格都高得离谱,如果再等上10分钟,他们就可以在别的地方买到更便宜的,而“消费者”没有接收到这样的讯息。“改变策略”: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总是需要帮助、信息以及来自外界的坚实的支持。找一个教练,你成功改变的可能性会变大。

来源五:结构化的动力

最后我们再考虑事物的影响。“节约者”拿到的是又冷又硬的零钞,在花钱的时候,他们必须清点数量才能花出去,因此在付钱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的损失。与之相反,“消费者”被告知自己的钱都存在一个账户里,他们的钱是通过虚拟货币的扣除而减少的,因此在花钱的时候他们一点也不会感到心痛,没有耕耘,却能获得丰收,直到坐上回家的车他们才会后悔。“改变策略”:把你即将养成的习惯带来的短期回报与惩罚直接联系起来,这样你就更有可能始终保持在正轨上。

来源六:结构化的能力“消费者”会走进一个贴满诱人的糖果图片的房间,而“节约者”走进的房间里则没有这样的图片。“改变策略”:所处环境中一点微小的改变会极大地影响你的选择,例如只要增加一些视觉上的提示,你的行为就会立马做出改变。“眼尖”的孩子

正如试验揭示的那样,6个影响力来源能够且确实会极大地影响你的行为。当他们的购买行为受到鼓励和帮助时,控制组的成员花销了其所得的68%(别忘了,这种疯狂的消费行为发生在他们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会存下大部分钱之后不到10分钟)。当这6种影响力来源作用于“节约者”时,却变成了鼓励与帮助他们节约的力量。最终他们仅花费了自己所得的15%左右。[7]

若是有人无意瞥见了“葫芦里卖的药”,事态又会如何发展呢?要是这个人发现了研究的真正目的,又会怎样呢?而事实证明确实有这样一个男孩发现了。他的名字叫以撒,他最后存下了30美元,跟大部分在“节约组”里的小孩子存的差不多。但区别在于,以撒并不在“节约组”里,他所在的组为“消费组”。我们用6种影响力来源诱使他消费,但最终他只花了一点点钱。这个孩子到底是谁?是什么让他如此不可战胜?

为了弄明白以撒这样做的原因,我们查看了所有视频资源。我们记录了整个试验的过程。

他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心思,只是巧妙地利用了这6个影响力来源。他控制了自己的动机,使用一些技巧来强化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做出了改变,以掌控自己所处的物理环境。下面就是他的具体做法。

在视频中,以撒小心翼翼地走进商店,他看起来比同组其他所有小孩子都要谨慎。以撒后来告诉我们,当他不慌不忙地走进这片“诱[8]惑之地”时,实际上正在想着等试验结束用这些钱去买电视游戏,于是他便战胜了我们团队设计用来引导他即刻消费的诱惑。

接下来,以撒还采用了一个“节约者”都会使用的技巧—在每一次购物前,他都要在心里计算一下自己的账户平衡与否。没人给过他一张纸,但这并不妨碍他计算,因为他充分利用了自己在脑海中记录所有花销的能力。

你也会很容易看到,视频中以撒一直在小心翼翼地使自己远离“消费组”中伪装的研究人员,并减弱研究人员对他产生的影响。他慢慢地观察四周,并且站得远远的,比起同组的其他孩子,他站的位置离柜台更远,而剩下的孩子都卷入了这个零售商店的漩涡中。

随着我们对以撒的深入采访,他开创性地总结了本书的前提假设。在问及在研究人员想尽一切办法来诱使他消费的情况下,以撒为何还能存下这么多钱时,他答道:“我明白当时周围的情况,所以我必须小心行事。”

这项试验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总的来说,6个影响力来源对于我们的行为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当人们被诱使去消费,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消费;而被影响去节约,就相应地学会节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影响,上述试验中的那位小男子汉就明白了当时的情况,并且轻松地抵制了这些影响。他并不盲目,因此他没有陷入寡不敌众的境地,所以也没有失败。对于自己的选择他游刃有余,因为他控制了影响其余“消费者”的6个影响力来源。当被问及他为何成功时,以撒并没有将其归功于自己的勇气或坚韧不拔的品质。简言之,他逃离了意志力陷阱。

你一定很喜欢以撒,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应该成为“以撒”。个人成功之道

事实上,这就是本书的宗旨。我们都需要学会怎样像以撒那样有意识且自然地做事。我们与那些成功完成了我们正在努力达成的目标的人之间,主要的区别不仅仅是意志力,而是这些成功者天生或者有意识地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逐步将这些影响力来源变成自己的盟友。这就是个人成功之道,它会使得我们以从前大部分人无法想象的高效率去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一旦我们明白了作用于我们自己身上的力量,就不会再沦为其受害者。我们会有意识地为自己制订改变计划。我们的努力也将不再是随意而偶然的。我们能够通过极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以改变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举个例子,在棉花糖试验中我们已经见证了只要稍稍提高个人能力就能额外帮助50%的孩子成功实现延迟满足。在后面你还会看到,将你生活中某些“共犯”变为真正的“朋友”,成功几率会提高60%,并且还会变得越来越好。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我们查证了超过5000位“改变者”的个人改变与努力的各种细节,他们都是在世界范围内战胜了自己某些顽固习惯的“改变者”(例如,为了减肥、实现事业腾飞、摆脱旧瘾、逆转低迷的销售业绩、还清债务积累财富,等等)。在所有的这些尝试中都有着很明显的成功或失败的规律。

举个例子,2008年“改变一切”实验室出版了一项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管理学报的重要研究发现。我们的发现证明了那些将6个影响力来源整合到自己改变计划中的人比起没有这么做的人,改变成功的几率高了整整10倍。

现在又有一项发现会持续引发你的关注。10倍?尽管数据听起来让人惊讶,但这项发现还得出了令人沮丧的结论—对于那些依旧盲目且势单力薄的人,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0。本书所描述的内容会帮助你发现自己的瓶颈,并且使你能够充分利用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以此来推动你前进。

本书还会帮助你掌握和利用成功之道。在这一过程中,你不仅会学习理论知识,还会遇到很多优秀的“改变者”,他们都成功地利用[9]了这些理论知识并付诸实践。举个例子,迈克尔说影响策略使他克服了多年来的酒瘾和毒瘾。而梅勒尼运用该策略成功地让自己摆脱业绩评估的风险,事业转而蒸蒸日上。帕特里夏挽回了一段几近失败的婚姻。另一位改变者迈克尔也减肥成功并且保持了好几年。以上所有人成功的原因不是使用其中两三个影响力来源,而是综合使用了6种影响力来源。他们的眼界十分开阔。你不会听到他们吹嘘自己的鸿鹄之志,你只会听到他们怎样将困难变成盟友,以及如何利用到现实环境中,怎样接受训练,等等。你还会听到他们怎样逃离意志力陷阱,为自己有意制订了改变的计划,而这些计划都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

在你开始学习的同时,我们需要提醒你的一点是,在本书中我们有着明确的议题: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描述改变,而是怎样帮助你去实现改变。

你手中拿着的并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位教练。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不断有想法从脑海里涌出—怎样适应多种方法与策略从而在你想要改变的旧习惯上取得进步。

将你的阅读从一种简单的学习经历转变为教练的指导过程的方法,就是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对其进行修改。不要等到你读完了全书才开始行动,现在就开始!把你从本书前面学到的所有观点都写下来,然后写下你打算做的事情和做的时间以便尝试。我们最关心的,是你在走向成功之道这一过程中的经历—其中包括测试、阅读、记录、坚持、行动以及观察自己改变的能力在不断提高的证据。

欢迎学习个人成功之道,欢迎探索自我改变的能力。[1]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2] Rim Grand Canyon Lodge,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3] 一乐队。[4] 汽车保险杠是吸收和减缓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前后部的安全装置,形状酷似大笑的嘴巴。[5] 九柱游戏是一种模拟保龄球的竞技游戏,用保龄球击倒9个木桩的人就是赢家。[6] 喷丝彩带,一种经常在节庆期间使用的内含气溶胶的喷雾罐。[7] 借指卖关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8] 代指商店。[9] 简单起见,我们有时会用一位“改变者”来合并所有案例,而不是引入多个人物。成为专家以及研究对象

读罢“远离意志力陷阱”,该书作者之一的一位好友提姆决定尝试采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自己减肥。他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减肥的方式都是间歇性的,偶尔借鉴时下流行的某些简单速成的减肥技巧,而从未有过一个系统完整的减肥计划。其原因在于他从没把6种影响力来源结合起来考虑,自然没有成功实现减肥,更别提坚持下去了。

因此这一次,提姆决定改变自己的减肥策略。他从本书中获得了很多有用的建议。而这种策略中包含了你对6种影响力来源的控制。举个例子,为了强化提姆的个人动机,他必须努力去找到那些健康而[1]自己又爱吃的食物,这样他就可以告别奶昔和西兰花布丁这样难以下咽的健康食物。为了提升其个人能力,提姆还学会了热量计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多亏学会了查询食物热量表,他现在才能够做到准确计算每天摄入的卡路里数。“我还在大刀阔斧地改造自己的社交圈子。我女朋友总是把我家里的冰箱塞满各种油腻的食物,储藏室也总是放满了各种甜食。讽刺的是,她做这一切都只是想让我吃好,但她不怎么关心食物的热量或健康问题。后来我们在一起聊了这件事,最终决定家里只储存健康食[2]物。我也提议,一旦我瘦掉1磅,我们俩就庆祝一番。这些方法能让我一直保持高昂的减肥热情。”

在成功提升了社会动机和个人能力之后,提姆又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减肥的奖励机制上。起初,他并不知道吃一顿健康的减肥餐在经济上有怎样的吸引力。后来他无意了解到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他很讨厌的一个组织存钱。一旦他没有完成减肥的月目标,他就必须把之前每顿饭存下来的钱全部捐给那个组织。这样一来他就不敢再对减肥掉以轻心。“我受不了亲手去帮助一个自己鄙视的组织!”

提姆还充分利用了他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挂海报、测体重并向外界公布他的减肥计划,让众人监督,还用电脑给手机发送一些振奋人心的消息以提醒自己减肥,甚至把零食都搬到自家的地下储藏室里,免得他总是顺手就拿起零食大吃特吃。表面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很棒的计划,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事实上提姆确实瘦了好几磅,但问题在于,在1个月之内他就放弃了减肥计划。体重开始反弹,不仅回到了减肥前的状态,还长胖了5磅!在这次减肥失败后不久,他跟我们聊了聊他的看法,他很沮丧但也很无奈地抱怨道:“我明白‘改变一切’这个计划会有用,但问题出在我自己身上,我不行。”

显然,提姆掉入了意志力陷阱。这并不容易

正如你猜到的那样,在着手改变自己坏习惯的路上,并不只有提姆一个人在挣扎。要真正实现持久的改变,失败才是唯一的定律。只需要看看以下这些数据,你大概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说。

·婚姻咨询有效的夫妻占比2成不到。

·高达85%的职场人士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老板曾努力试图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98%的人都缺乏改变恶习的决心。

·70%的美国人通过抵押房产进行贷款或是其他贷款形式来支付他们的信用卡账单,最终这部分人的债务负担在两年内都没有变化(如果不会更高的话)。

·采用节食瘦身的肥胖患者最终成功减肥,并且能保持1年甚至更久的概率只有1/20。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提姆的问题呢?在减肥之路上他哪里做错了吗?大部分人未能达到自己的个人目标是因为他们总是在困惑是什么影响了他们的行为。而提姆并不盲目也没有陷入寡不敌众的境地,他制订了一个自以为十分完美的计划。在仔细学习了6种影响力来源之后,他甚至还为每一个来源想出了一两个对应的策略。但他为何依旧和其他人一样笨手笨脚,最终导致减肥失败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思考一下最近一项有趣的研究。一群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学者测试了当下美国最为流行的4种减肥方式,以验证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以下是他们的发现:

1.所有的减肥方式都有效。

2.只要人们使用这些方法。

3.但问题是很少有人使用它们。

这就是提姆的问题所在。他制订了一个自己很满意的计划,但问题是这个计划的作用微乎其微,它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怎样在提出一份优秀改变计划的同时,还能坚持去实际运用它呢?你需要探讨自身

我们的“改变者”给出了答案。当你研究那些不仅成功实现了改变,而且将改变延续多年的人时,你很快就会发现2件事情:

1.他们成功的背后也充满挫折。

2.他们的改变计划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我们所研究的改变者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探索以及失败的过程发现了什么对自己是有用的。他们并没有一蹴而就,也很少有人能够这样。相反,他们采用的方式是迂回前进。前进两步,再倒退一步,或者有时候截然相反。但他们十分擅长从自己的挫折中学习经验,因此他们的计划会按照明确的方向不断地进行更新。他们这里拆一块,那里再补一点。每当尝试一个新方法,他们会观察、学习并再次尝试。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不断前进,直到有一天他们的计划终于克服了各种奇怪的挑战,这样一来他们就成功了。

制订自己的专属改变计划时,同样需要这样带有目的性的实验主义精神。

让我们来看看这种科学的“探索与挫折”并行的策略怎样才能对你起作用。假设你和提姆一样,正在尝试减肥。这意味着如果要成功,你必须消耗比日常摄入(仅仅是改变饮食)更多的卡路里(运动量会增大)。这是为了减肥你必须要做的事情。

当然,在怎样燃烧脂肪与摄入更少的热量这一点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建议无非是减肥食谱、办运动会员卡、私教服务、药物减肥、手机运动软件以及招募一个“监督人”,等等。而这些恰好是计划失败的根源所在。那些出于好心的同事热情地为你出谋划策,但那些建议可能仅仅对于某些人,甚至是只在某些地方或者某些时候有用,而并不能满足你的特殊需求。研究者能告诉你所有关于减肥的科学方法,但不会有人告诉你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控制那些黏在你肚子上的令人厌恶的卡路里。

你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的减肥方法,你还需要关于减肥的社会科学性研究为你所带来的帮助,包括在你个人的怪癖之下进行对你的研究,在特殊的环境里过一种属于你的独特生活。

当然,这里没有人会研究你,也没有人能够对你进行研究。研究人员会提供针对大部分人的一般性提示,但这种提示只对一小部分人在一小段时间内有所帮助。你必须自己成为一名社会科学专家,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唯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方法。

与你认识的改变者聊天,你会从他们成功的故事中听到同样的建议。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怎样在第一个月发现自己必须停止和“胆固醇俱乐部”那群人在工作时外出就餐,怎样在第四个月发现抽屉小盒子[3]里的薄荷糖原来“威力无穷”,以及怎样发现第八个月出差时自己的计划功亏一篑。慢慢地,他们不断研究自己,就像把自己当作某种生物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直到制订出一套适合他们自己的计划。

上文中的建议听起来十分麻烦,但你还有其他选择吗?想象一下,既想要获得某些建议以帮助首席财务官去获得首席执行官的职位,同时还想用这样的建议去帮助一名每天受到表扬却从未获得加薪的运输人员,这有多滑稽!一对新婚夫妇又怎么可能从一对因为其中某一方吸毒而濒临离婚的中年夫妻身上,获得一些关于夫妻关系的建议以渡过难关呢?

你认为一份为某六旬患有抑郁且有情绪性饮食习惯的老太太制定的减肥食谱,对一位30岁因为换了新工作而久坐不动,长胖20磅并且想减肥的男性会起作用吗?当然不会。尽管我们明白他们都需要燃烧比摄入更多的热量,但要实现这一壮举,他们需要截然不同的改变计划。

如果你想成功的话,你需要做成功的改变者所做的事情。放弃那[4]种简单的“成为某个聪明人的试验对象”的幻想。你需要同时成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去探索对你来说最为重要的社会科学:怎样成功实现改变?个人成功的“社会科学”

伟大的改变“专家”并不只是反复地尝试每一种畅销杂志的封面建议。相反,他们采用了一种科学探索的特殊形式。以下就是关于“改变者”怎样确保自己缓慢前进而不是在不断倒退的快速概览。

首先,检查一下最近在何时何地,自己面对欲望时会败下阵来,汤姆第一次失误也是因此。他并没有仔细观察挑战的独特所在,而是另外选择了一些听起来更新鲜有趣的策略。其实恰恰相反,他本应该检查一下我们所说的“关键时刻”,在这种时候或者这种情况下他的选择至关重要。

汤姆就好比在找自己弄丢的车钥匙,他并没有到自己丢钥匙的车下面找,而是选择到临近车子旁的路灯下找,因为那里更亮。他选择了最简便又最酷炫的影响策略,而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一旦你发现了自己特有的弱点,制订一份个人改变计划(或是假设)。这份计划包括你怎样在关键时刻抵制、移除甚至是转移自己的欲望。

最后,实施这份计划,观察其结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针对哪些有效而哪些没有,然后在新计划中进行调整),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成功。

以一位胆小的改变者爱丽丝为例,让我们看看在实际生活中这一过程将怎样发挥作用。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爱丽丝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社会“科学家”。她是一位31岁的呼吸道疾病医师,也是一位母亲和妻子,家住在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但在经历了一场相当骇人的事故之后,她开始对检视自己的行为产生兴趣。

爱丽丝曾经是一个“老烟枪”,每天都要吸两包烟。她所就职的医院的主管对于职工在抢救病人时将烟灰洒落在病人身上的行为十分不满。因此,爱丽丝趁着自己的休息时间溜到指定的吸烟区,急急忙忙掏出一支烟,以缓解自己的烟瘾。

某一天,当她被叫去抢救所在医院8楼的一个病人时,她决定戒烟。接到任务时她在1楼,经过一系列医院的手续,她绕过了电梯(医疗紧急事故可不等人)直冲向楼梯。当她到达3楼时,她发现自己喘不过气了。等她到达4楼时,她突然晕倒在地上。幸运的是,其他的团队成员最终抵达了8楼,成功拯救了病人。但当爱丽丝羞愧难当地坐在水泥地板上大口地喘着粗气时,她决定做出改变。科学策略1:辨明“关键时刻”

在爱丽丝思索着自己将要面临的挑战时,她马上意识到自己生命中的所有瞬间并不都具有同等的意义。大部分时间她在“自动驾驶仪”上忙活,因此没有兴趣吸烟。好吧,是兴趣不够足。她真正十分想吸烟的时候其实并不多。

这对于所有人以及所有坏习惯来说都是一样的道理。并非我们生活中每一个瞬间都具有同等的挑战性。举个例子,当我们知道某个项目的工作是用来评估我们是否适合晋升时,我们不会在办公室里消极怠工。当我们的支票账户达到平衡时,我们不会有想要花钱的冲动。

没错,当自我改变时,你不必时时刻刻都逼迫自己达到极限。你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最危险的时刻。我们把这些特殊情况称为关键时刻。在这些时刻,如果你遵守正确的行为方式,它们会引导你逐步达到你想要的结果。

一个辨别关键时刻的好办法是回想那些对你诱惑最大的时刻。举个例子,当一个顾客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你更倾向于忽略他。当你压力较大时,你会对自己的伴侣变得冷漠无情。当你有点感冒的时候,[5]你不会爬上跑步机去锻炼。

在你搜寻自己的“关键时刻”时,思考一下它们是否在某个地方、靠近某个人时偶尔发生,或者是当你处于某种生理或心理状态时才会发生。不同的环境对不同的人影响也不同,只有你才可以系统地辨别出对自己改变意义最大的情况。科学策略2:采取关键行动

一旦你发现了自己的“关键时刻”,你下一个任务便是为自己设定一套规则,以免诱惑不时“造访”你。研究表明,如果能在面临挑战前预先设定一套规则,在“关键时刻”来临时,你更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不要把每一刻都当作一件需要你对其重新进行抉择的独特事件,反之,你早已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只有做这些你才更有可能成功改变自己的行为。

当进行自我改变时,你想要设置一套具体的规则(并不是模糊的指南)来引导你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其称为“关键行动”。“关键行动”是引导你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的高效行为。“关键时刻”告诉你什么时候处于风险之中,而“关键行动”则告诉你怎样做。

为了弄明白关键行动怎样与改变计划相互契合,让我们思考一项由皮特·戈尔·韦兹开展的精彩研究,该项研究的对象是21位正在康复的吸食海洛因的患者,他们曾经都迫切地想要在远离毒品的同时找到一份工作。现在我们来明确一下这些研究对象所面临的挑战:长期对海洛因上瘾,前48小时脱瘾期导致其肌肉疼痛、抽搐、不停流汗、全身发冷以及腹泻。

那么,皮特·戈尔·韦兹是如何帮助这些瘾君子忍耐如此严重的脱瘾症状并找到一份工作的呢?他首先鼓励这些瘾君子写一封简历,以此作为找工作的第一步。想象一下,在脑子里的欲望不停叫嚣的情况下为自己写一封简历会是什么样的体验。

在接受了写简历的指示之后,研究对象有7个小时来完成这一项任务。一半的研究对象直接开始进行这项任务,而另外一半则在开始之前做了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辨明了未来这7个小时里他们会面临的关键时刻和当这一时刻来临时自己会采取的关键行动。

举个例子,“当我感到恶心想吐的时候,即‘关键时刻’,我会去厕所,然后马上回来完成这项任务,即‘关键行动’。”这部分试验对象认识到了生理状态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种巨大的诱惑,并且为之制定了一套规则来克服它。而控制组则没有使用这项策略。

这项具有开辟意义的研究结果令人惊叹,第一组没有一位“瘾君子”完成了简历任务。令人震惊的是,提前为自己的关键时刻规划了关键行动的这部分人中,80%都成功完成了简历。

回到爱丽丝身上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