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23:26:05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上)

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上)试读:

编写说明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世界各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于一体的100卷本《话说世界》系列丛书。每一卷都系统而深入地展示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100卷本又在总体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把世界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涵盖历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世界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话说世界》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源远流长的世界古代史(上、下册);

第2卷 流光溢彩的世界古典史(上、下册);

第3卷 辉煌灿烂的世界中古史(上、下册);

第4卷 波澜壮阔的世界近代史(上、下册);

第5卷 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史(上、下册);

第6卷 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下册);

第7卷 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上、下册);

第8卷 浪漫优雅的古巴比伦文明(上、下册);

第9卷 浑厚深沉的古印度文明(上、下册);

第10卷 高贵典雅的古希腊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上、下册);

第12卷 夕阳辉映的拜占庭文明(上、下册);

第13卷 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下册);

第14卷 血泪交织的希伯莱文明(上、下册);

第15卷 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上、下册);

第16卷 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学(上、下册);

第17卷 响彻天籁的世界音乐(上、下册);

第18卷 鬼斧神工的世界建筑(上、下册);

第19卷 妙笔生花的世界绘画(上、下册);

第20卷 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上、下册);

第21卷 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上、下册);

第22卷 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上、下册);

第23卷 精华荟萃的世界教育(上、下册);

第24卷 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改变生活的科学发现(上、下册);

第26卷 创造生活的科技文明(上、下册);

第27卷 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上、下册);

第28卷 百花齐放的舞蹈思想(上、下册);

第29卷 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上、下册);

第30卷 神圣辉煌的著名宫殿(上、下册);

第31卷 独领风骚的工艺美术(上、下册);

第32卷 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上、下册);

第33卷 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上、下册);

第34卷 狂放粗犷的原始艺术(上、下册);

第35卷 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上、下册);

第36卷 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上、下册);

第37卷 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38卷 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上、下册);

第39卷 划破时代的世界变革(上、下册);

第40卷 改变时局的世界会议(上、下册);

第41卷 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上、下册);

第42卷 惊心动魄的世界战争(上、下册);

第43卷 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上、下册);

第44卷 耸人听闻的世界灾害(上、下册);

第45卷 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上、下册);

第46卷 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上、下册);

第47卷 独具特色的欧美奇迹(上、下册);

第48卷 轰动全球的影坛佳作(上、下册);

第49卷 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世界之谜(上、下册)。《话说世界》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的语言和故事体裁,对世界历史做一个概述。它只讲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对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选择了一种通俗的简明形式。其原因很简单,鼓励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去阅读一本生动的书,比沉闷枯燥的文字吓跑一个读者,对文化的意义更大。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专著的补充读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闲的方式去阅读它,读读停停,我们相信在历史人文的浪漫风景中,你不会感到乏味。当然,本书也无意于去取代那些优秀的历史专著。如果你对某一个局部历史细节有特殊的兴趣,还可以参考详尽的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话说世界》不同于现存于世的多种版本的世界通史,其往往“为通而通”,结果常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主干虽有,枝叶嫌乏。而《话说世界》则运用现代分类科学,在结构设计方面有总有分,有经有纬,条分缕析,纲举目张。《话说世界》重点选取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若干话题,逐一论说。纵横全书,既能看到世界历史的大脉络、大走势,又能细察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横断面,完整而丰满。《话说世界》用生动的文本和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恢弘画卷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人类社会的世界史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文化的瑰宝,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世界》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音乐艺术典故

莫扎特与《费加罗的婚礼》

沃尔夫冈·阿马丢斯·莫扎特(1756~1791),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身于音乐世家,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誉为“神童”。

在莫扎特短暂的一生中,他写了19部歌剧,其中最著名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47部交响曲,其中《第三十九交响曲》、《第四十交响曲》、《第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他还创作了27部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22部弦乐四重奏,29部钢琴奏鸣曲,37部小提琴奏鸣曲,其他各类乐曲100多部,给人类的音乐宝库中留下了珍贵的宝藏。

莫扎特的创作深受巴赫、海顿等人的影响。他的作品结构精致匀称,旋律富有歌唱性,风格明朗、乐观,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去世,因穷困潦倒被埋在穷人的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神童莫扎特

5岁时,小莫扎特看着父亲写乐谱觉得很有趣,便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他正趴在桌上,在五线谱上专心地写东西。他随手拿起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是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格。

一天,父亲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他要儿子把这个乐谱送到剧院院长家里去,并说明这是专为他女儿创作的。不料,路上一阵大风,把莫扎特手里的乐谱刮跑了。他一面哭着,一面追赶着到处飘荡的乐谱。乐谱没有全找回来,这可怎么办呢?莫扎特跑到小伙伴家里,借来笔纸,自己写了首乐谱送去。第二天,院长带着女儿来拜谢,说莫扎特父亲的舞曲写得太妙了,他还让女儿把舞曲弹了一遍。莫扎特的父亲听后惊呆了。他说:“这不是我作的舞曲。”他转身问儿子,“这首乐曲是谁写的?”莫扎特只得说出原委。父亲听后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一把把儿子抱在怀里。

同样是那年,一天下午,父亲带了一位小提琴家和一位吹小号的朋友回来,预备练习三重奏。莫扎特挟着他儿童用的小提琴也要加入。父亲呵斥道:“学都没学过,怎能来胡闹!”莫扎特委屈地哭了。朋友过意不去,替他求情,说让他在旁边拉吧,好在他声音不大,听不见的。父亲咕噜着说:“要是听见你的琴声,就把你赶出去。”得到父亲的应允后,他就坐下来拉起他的琴。吹小号的乐师慢慢地停止了吹奏,流露出惊讶和赞叹的表情。莫扎特把6支三重奏从头至尾都很完整地拉完了。

6岁的时候,莫扎特的父亲带着他和姐姐开始了维也纳之行。在维也纳,莫扎特的演奏得到了玛丽亚·特雷莎女皇的赞赏。小莫扎特兴奋极了,他对女皇说:“你住的房子可真漂亮!”并且他还爬上了女王的膝盖,搂住她的脖子亲吻她。还有一天莫扎特在宫殿里乱跑,不小心滑倒在地上,正好在一旁的公主伸手把他拉了起来。当时他大言不惭地说:“哦,你真是太好了!等我长大了,我要娶你!”而这位公主最后成了法国路易十六的皇后,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砍去了高贵的头,而那时莫扎特已经不在人世了。

7岁那年,他在法国巴黎一个音乐会上,为一位著名的女歌唱家弹琴伴奏。只听她唱了一遍,莫扎特就能不看乐谱,自由地伴奏,从头到尾一点不错。女歌唱家再唱一遍,他又在琴上另作新的伴奏。每唱一曲,他的伴奏都会变化无穷,和谐动听,令听众们惊叹不已。这件事被欧洲人称为“18世纪的奇迹”。博马舍的《费加罗三部曲》之二《费加罗的婚礼》是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一部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讲述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与该镇的阿尔玛维瓦伯爵遇到了貌美无比的罗西娜。伯爵为罗西娜的容貌所打动,非常想娶她为妻,可是罗西娜的监护人巴尔托洛医生对罗西娜严密看管,为此伯爵不敢轻举妄动,无法如愿以偿。于是他求助费加罗,在聪明的费加罗的精心策划下,伯爵与罗西娜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费加罗的婚礼》讲述的是阿尔玛维瓦伯爵与罗西娜婚后发生的事情。由于费加罗帮助伯爵如愿娶到罗西娜,作为奖赏,费加罗被伯爵提升为侍从,他也爱上了伯爵夫人的侍女苏珊娜,两人相亲相爱准备结婚。但是阿尔玛维瓦伯爵生性风流,对自己的夫人日益失去了激情,开始喜新厌旧。他老是想染指夫人的女佣苏珊娜。苏珊娜早已明白伯爵的意图。她告诉费加罗,伯爵给他们结婚的新房实际上是为了方便他自己追求她,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好意。费加罗告诉苏珊娜,他有办法对付他的主人。

费加罗、苏珊娜联合伯爵夫人罗西娜巧妙地设下圈套。夜晚,在黑暗的花园里,正当伯爵喜不自禁地大献殷勤的时候,突然四周灯光齐亮,费加罗、苏珊娜等人从花园隐蔽处走出来,这时伯爵才发现在自己怀里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夫人罗西娜。原来伯爵夫人换上了苏珊娜的衣服,来和自己的丈夫会面。伯爵的企图被当场揭穿,他无地自容,只好当众跪下来向罗西娜道歉,乞求原谅。

聪明的费加罗用这样的办法获得了胜利,他和苏珊娜的婚礼也如期举行。歌剧的“神话”——《费加罗的婚礼》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成员之一。他的创作是18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但他最出色的还是歌剧,创造出一种现实主义音乐剧的新体裁,为民族歌剧奠定了基础。

l786年的某一天,达·庞蒂来找莫扎特·提出由他把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的婚礼》的戏剧脚本改编成歌剧脚本,由莫扎特负责谱曲。莫扎特早就想做这件事了,现在他们俩的想法真的是不谋而合了。他激动地说:“我太愿意了!”于是,他们又找来韦茨拉男爵,将这事悄悄告诉他。韦茨拉男爵十分赞成这一计划,并且保证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于是他们说干就干,立即就着手做这件事。

莫扎特谱曲的速度特别快,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他的脑子里完成。当他要把它们写到纸上的时候,他只要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就行了,速度自然是很快的。但是在2月份,莫扎特意外地收到皇帝发来的一份聘书。原来荷兰的总督要来维也纳造访,约瑟夫准备盛情款待他,所以要求莫扎特写一部短小的音乐滑稽剧。没办法,莫扎特只好将写了一半的《费加罗的婚礼》暂时放到一边。其间莫扎特还为他自己写了两部钢琴协奏曲。

此时达·庞蒂已经将剧本写好了,莫扎特也就加快谱曲的速度。曲子谱完之后,达·庞蒂将脚本和总谱带到皇宫,说服皇帝允许这部歌剧首演。皇帝约瑟夫说:“我相信你的音乐鉴赏能力。你把总谱交给抄写员吧。”

达·庞蒂告退了皇帝,立刻飞奔到莫扎特家,告诉他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什……什么?”这个时候莫扎特还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费加罗的婚礼》!他下命令了!”“哦!真的啊?”他太激动了。

莫扎特用他美妙的音乐,充分展现了各个角色的不同特点,非常动人,首演当晚就引起了轰动。剧院里座无虚席,观众热情高昂。在现场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几乎每首咏叹调都重唱了一遍,结果整出歌剧无限期地延长。最后奥地利皇帝约瑟夫只得下令禁止“再来一遍”,这样演出也到半夜才结束。

当“费加罗的咏叹调”响起的时候,剧场里热闹非凡,大家不约而同地叫好!台上的全体演员和全体乐队队员,不约而同地大叫“好呀,好呀,大师!伟大,伟大,莫扎特!”乐队队员们也从没有停止过用弓敲着谱架子喝彩而莫扎特呢,他神采飞扬,脸上泛起天才的红光。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以完美的形式和鲜明的思想性,标志着莫扎特的音乐创作走向了巅峰时刻,而当时莫扎特年仅30岁。《费加罗的婚礼》取得了成功,但是莫扎特仅得到微薄的报酬。由于他呕心沥血地创作,一年以后他就累得生病了。

如今这出《费加罗的婚礼》已成为世界各地歌剧院常演的戏码之一了。

贝多芬与《英雄交响乐》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1792年他定居维也纳,3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始创作生涯。

到了1820年,他不幸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菲德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小提琴奏鸣曲10首和弥撒曲2部等。

法国著名文学家、音乐史家罗曼·罗兰将贝多芬称为“胜利的普罗米修斯”!莫扎特的震惊

在德国有一条美丽的蓝色莱茵河,河畔有座美丽的小城——波恩。这里诞生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出身于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他的第一个老师,便是父亲约翰。约翰是一位脾气暴躁的先生,他急不可待地想让小贝多芬成为莫扎特。

4岁的贝多芬开始学钢琴和提琴。因为他太小,所以他两只小脚踩不着钢琴的踏板,一双小手也够不着钢琴的象牙琴键,只好在椅子上再放上小凳子。小小的贝多芬坐在这小凳子上,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一双不知疲倦的小手在键盘上飞舞着……在历经4个春夏秋冬后,小贝多芬终于获得了成功。

小贝多芬登上了演奏的舞台。他父亲为了向世人表现儿子是莫扎特第二,故意将贝多芬的年龄缩小两岁,当时的报纸广告上写道:“6岁儿童的音乐会。”即便如此,贝多芬的音乐会,仍然轰动了整个的音乐界。

1787年的春天,17岁的贝多芬为了深造,去了当时的音乐圣地维也纳,拜访他所崇拜的大音乐家莫扎特。

莫扎特望着远道而来,多少带着粗犷、土气的青年,略加思索之后,他让这个青年坐到钢琴前,叫他弹奏一曲。贝多芬演奏完了乐曲,等待大师的评价。但莫扎特并没有给予赞许,却出了一个很难构思和表现的音乐主题,让贝多芬当即按命题创作并在钢琴上做即兴演奏。

贝多芬仰着头,凝神沉思着,波浪似的头发向后掀起,他的一只手平放在键盘上,下意识地轻轻抚摸着琴键……突然,美妙的旋律像潮水般涌动起来,贝多芬的钢琴即兴曲征服了莫扎特。莫扎特凝神地欣赏着,他肯定地对身边的朋友说:“请注意这个来自莱茵河畔的孩子,不久他将要惊动全世界!”

在后来的日子里,贝多芬从海顿手中接过莫扎特的精神,用他的音乐同伟大的海顿与莫扎特一起,影响着整个音乐世界。专注的作曲家

在维也纳人人都知道伟大的贝多芬。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饮食店,店里的食客、老板和侍从都十分崇敬地望着他,而又不敢上前去打扰他。只见贝多芬神经质地用手指变换着节奏,敲打着桌面,像弹钢琴一样。对而沉思凝想,一动也不动,时而又敲打起来,激情洋溢……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当侍从走过来时,贝多芬喊住了他:“算账吧!多少钱?”

侍从感到莫名其妙,不解地回答:“先生,您还没吃东西呢!您看需要上点什么菜?”“请随便吧,什么菜都可以。最好不要扰乱我……”随即他从衣袋里掏出五线谱,伏在餐桌上写起来……跳跃的水滴

贝多芬的那架大钢琴是他的生活伴侣,每天他向它倾诉着心灵中的一切。不管他居住在什么地方,他的房间里总有动人心弦的琴声……

很多时候,只要贝多芬的房间里飘荡出美妙的音乐声,楼下房间的天花板上就时时有水珠滴答滴答落在地板上以及房东太太的头上。听得入神的房东太太,总以为是贝多芬描写流水的音乐使她陶醉,好像身临其境,产生了艺术幻觉呢!

不过,当她发现自己的衣裙被打湿时,才猛然发觉那是天花板的缝隙里漏下的水滴,她不免大惊小怪地叫喊:“屋顶漏雨了!”仆人跑到贝多芬的房间,看见地板上都是淋洒的水。只见贝多芬身旁放了一盆凉水,他不时地把手放在水盆中浸泡,然后甩甩双手,又继续练琴。原来他的演奏如狂风暴雨,十指弹久了就发热,为了不停地练琴,一盆凉水快蘸光了,地板上也洒满了水,水悄悄地流到楼下……英雄的乐声——《英雄交响乐》

贝多芬不仅是一位音乐家,而且是一位革命者,是一位充满暴风雨式激情和坚强意志的革命者。

1789年,欧洲大地上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革命——法国大革命。这场风暴席卷了整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潮冲击着一切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攻陷巴士底狱的炮声也鼓舞了年轻的贝多芬,让他激动不已。

当时,贝多芬求学的波恩大学是德国革命思想的传播阵地,常有政治性的集会、演讲和洋溢着革命激情的诗歌朗诵会。进步的教、在讲坛上不断地宣讲革命、人权、民主、科学、自由。其中有一位名叫奥洛格·希那哀特的教授,是雅各宾派人士,是贝多芬德国文学课的老师。当象征着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被攻陷的消息传到这所大学时,希那哀特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朗诵自己创作的革命诗歌,呼喊着:“专制的铁链斩断了!”那革命的热情鼓动着在场每一个学生,他们狂热地追寻着……希那哀特的革命诗集出版后,很快被一抢而空。贝多芬捧着诗集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些诗句激励着他,成为他后来创作《英雄交响乐》的动力。

贝多芬和先驱者一样在为真理而奋斗,为自由、民主而献身。反对黑暗专制,他希望有真正的共和国出现。有人曾这样回忆道:“他渴望大家同心协力地建立国家的政府,渴望法国实现普选,希望拿破仑建立起这个制度来,替人类的幸福奠定基石。”

在贝多芬的心目中拿破仑是实现他共和理想的伟人,是打倒专制、解放人类的勇猛的英雄。于是,他倾注了全部的热情,用音乐来歌颂这位曾叱咤风云的人物。

1804年,贝多芬终于写完了歌颂这位伟人的交响乐——第三交响乐《英雄交响乐》。在这部辉煌的交响乐作品的扉页上,他怀着无限敬意和衷心的爱戴写道:“献给拿破仑·波拿巴。”

正当贝多芬准备把颂歌献给拿破仑的时候,不幸的消息传来:拿破仑称帝了!

革命的果实被他独吞了,他在封建专制的废墟上又重新建立了暴君的专制。这对法兰西人民和贝多芬来说是一个多么难以承受的打击!

人民被愚弄了,被欺骗了!贝多芬内心痛苦不堪,他愤怒之下撕掉了交响乐扉页上的献词,并要撕毁交响乐的总谱。在朋友极力地劝阻下,作品才得以保留下来。

贝多芬在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平定之后,他庄交响乐上重新题写上:“《英雄交响乐》——纪念一位伟人。”

然而历史证明,真正的英雄是伟大的贝多芬。《英雄交响乐》演出的时候,大剧院坐满了维也纳上流社会的名流、显贵和艺术家,挂有红天鹅绒帷幕的包厢里坐着亲王、夫人、小姐。坐得满满的观众怀着欣喜的心情等待演出开始。剧场内的灯熄灭了,独有舞台的脚灯亮着,映照着台上的黑金丝绒帷幕,给人一种肃穆、庄严的感觉。此时整个剧场静下来,鸦雀无声,静得可以听见人们彼此的喘息声。一种富有神秘和幻想的幽暗笼罩着……把人诱进艺术的幻想世界——沉重的大幕徐徐拉开:刹那间雄浑、庄严、有力的主旋律从帷幕后倾泻而出,冲撞着每个听众的灵魂……

贝多芬用他独特的富有激情的音乐语言,生动地描写一位人民的英雄,他征服了维也纳,也征服了贵族!革命的先驱者

在向旧势力作斗争和音乐革命上,贝多芬自始至终都称得上是一位革命先驱者。

贝多芬经常自由地出入贵族们的文艺沙龙。在一次沙龙上,一位年轻的贵妇人来到音乐家身边,殷勤不断。她渴望能取得音乐家的一缕黑发作为礼物,贝多芬允诺了。后来当她向人们暗暗炫耀的时候,贝多芬狂笑着说:“那是准备好的一缕山羊胡须!”这立时引起沙龙中满堂笑声。

他嘲讽着整个贵族。

贝多芬在与贵族相处的时候,绝不做贵族的侍从者。维也纳的大主教很喜爱音乐,便跟贝多芬学钢琴。按当时社会礼节,每次老师到来时要按世俗的等级和教规先向大主教通报,并且得先向大主教行礼。但贝多芬认为那是对自己的侮辱。没有办法,大主教只好宣布免去这些常规礼节,让这位特殊的老师自由进出。

在一次音乐会上,贝多芬演奏着大家极为喜爱的《月光曲》,把听众带到了音乐的幻境之中。突然,一位伯爵在旁边高声讲话,贝多芬认为这些人根本不懂音乐。他愤怒地站起来离开了钢琴……在座的亲王的母亲请他继续演奏下去,几乎是哀求。贝多芬像狮子一般吼道:“我不弹给这些蠢猪们听!”

亲王认为贝多芬太无礼了,但是贝多芬毫不退让:“亲王,您之所以是您,是靠了偶然的出身;我之所以是我,是靠了我自己。亲王们现在有,将来也有。至于贝多芬,却只有我一个。”

施特劳斯与《蓝色的多瑙河》

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是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挥家。

由于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享有“圆舞曲之王”的美名。

1899年6月3日,小约翰·施特劳斯因患肺炎在维也纳去世,享年74岁。他的葬礼极为盛大,10万名维也纳市民自发地加入送葬的行列。他的遗体被安放在维也纳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圆舞曲王朝”

在奥地利,急流或者小溪都焕发着迷人的韵味,更为它的美丽增添无限的色彩。母亲的河流——蓝色的多瑙河,拥抱着这块欢快的土地。

这片土地上,曾演绎着一个“圆舞曲王朝”。

如果要说到“圆舞曲王朝”,就不得不从老约翰·施特劳斯及他的3个儿子说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族。

1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跳舞的世纪”。

父亲约翰·施特劳斯以前只是一家乐团里的中提琴演奏者。后来他自己创建了一个舞会乐队,并且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使其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乐团。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拉德斯基进行曲》。这是一首颂扬奥匈帝国常胜将军的乐曲,作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后一个保留曲目,传播到全世界亿万百姓的家中。他的一生共作有152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

小约翰·施特劳斯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被誉为“圆舞曲之王”。老约翰原本想培养他当银行职员,可是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私下偷偷地跟着父亲的乐队队长学习小提琴,并随当时的著名作曲家德雷希斯勒学习作曲。为此这位坚决反对儿子搞音乐的父亲,还曾诉之法庭告过儿子。

19岁的时候,小约翰·施特劳斯终于带领一支由15人组成的乐队登台演奏《寓意短诗圆舞曲》及其他3首舞曲。而《寓意短诗圆舞曲》在“再来一个”的喝彩声中,连续重奏了19遍,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此,他不断地创作乐曲、拉小提琴以及指挥自己的乐队,接受国内外无数次的定期邀请巡回演出。

后来小约翰·施特劳斯开始主持圣彼得堡彼得罗鲍洛夫斯基公园的夏季音乐会,他担任此职务长达20年,之后又担任奥地利宫廷舞会乐队指挥。

小约翰一生创作了170余首圆舞曲,成为奥地利欢乐和感情的缩影,其中《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故事》等广为流传。45岁之后他转为舞台创作,其中轻歌剧《蝙蝠》是其代表作之一。

约瑟夫·施特劳斯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二儿子。他原来是一个建筑师,后来一个机会让他替代哥哥担任乐队指挥,从此他喜欢上了这种生活,随后索性自己组建乐队。但是他因为拒绝在深夜为俄国官员演奏而遭受残酷的迫害,最终得病而死。现在他的《波尔比圆舞曲》也常常被人们演奏。

爱德华·施特劳斯是老约翰·施特劳斯最小的儿子。1862年他以指挥家的身份首次演出,后来他接替了哥哥小约翰在圣彼得堡的职务。他一生中也创作了300多首圆舞曲,其中多数为波尔卡。

在这3个兄弟中,小约翰·施特劳斯是最为出众的。他一生的时间都在创作和演出,他的指挥和演奏光彩夺目,使听众心旷神怡。他的作品也赢得了许多作曲家如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彪罗和瓦格纳等的高度评价。法国音乐家德彪西曾称他为“绝妙的魔术家”,并说“他亲自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使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音乐享受”。非正式的第二国歌——《蓝色的多瑙河》

在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百首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蓝色的多瑙河》。由于这首圆舞曲深受人民喜爱,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同时,它还受到许多专业音乐家的赞赏,真可谓是雅俗共赏。

德国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以写作严肃音乐而闻名。有一次他在舞会上见到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夫人杰蒂,杰蒂请勃拉姆斯在她的扇子上题字。勃拉姆斯先写上《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的主题,然后在下面写道:可惜这首曲子不是我创作的。

当年,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这首乐曲时,正是普奥战争时期。这一年的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地利一败涂地,甚至普鲁士已兵临首都维也纳城下。在普鲁士的压迫下,沉闷的气氛笼罩全城。为了扭转维也纳市民低沉的情绪,在1866年前担任过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的约翰·冯·赫尔柏克委托小约翰·施特劳斯写一首声乐曲。

奥地利境内的多瑙河景色迷人。每当春暖花开时,阿尔卑斯山山顶积雪未融,山下则是一片苍翠的丛林。对作曲家来讲,多瑙河如同母亲一样的亲切、熟悉。小约翰·施特劳斯不知多少次泛舟多瑙河上,漫步在她的两岸。那湛蓝的河水,如画的风光,村民朴实的舞蹈,美丽动人的传说,使他感到犹如投身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之中,经常流连忘返,不愿离去。他更喜欢阅读诗人们赞美多瑙河的诗篇。

当赫尔柏克一提出要他创作一首以多瑙河为主题的圆舞曲时,多瑙河那一幅幅秀丽的景色、生动的画面,便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小约翰·施特劳斯把自己的感受讲给一位诗人好友听,两人产生同感,诗人很快写下一首歌颂多瑙河的诗歌: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和柔顺,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畔,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婉转,在多瑙河畔,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

当小约翰·施特劳斯看到这篇诗歌时,美妙的音乐如奔腾不息的河水,流淌过他的心头。

1867年,这首将流传百余年而闻名全球的作品在维也纳完成了,同年2月15日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行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

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蓝色的多瑙河》的那天,传说他忘记带乐谱纸,于是在自己的衬衫袖子上匆匆记下了这些乐思。那夜他没有回家,直到清晨,他才回到家里脱掉衬衫入睡。

他的夫人杰蒂·德雷弗丝是一位歌唱家。她发现丈夫衬衣袖上的乐谱,知道这是他的新作,就没有动它。可是,当她有事出门归来时,发现这件写有乐谱的衬衣被仆人当作脏衣服拿去洗了。她不由得一惊,急忙跑出去找。幸好仆人刚刚将衣服丢进洗衣盆里。杰蒂从水中将衬衣捞出,还好,乐谱的墨迹还未被泡掉。《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问世之后,反响并不强烈。不过在同一年的7月30日,在巴黎万国博览会的会场上,作曲家把它改编成管弦乐曲,并亲自指挥演出,乐曲受到热烈欢迎。法国诗人巴比叶用法文为这首圆舞曲填写了新的歌词,从此《蓝色的多瑙河》像长上了翅膀一样飞翔于世界各地,成为了一首经典的圆舞曲。

在维也纳,由于大家都会唱,所以它被称赞为奥地利“非正式的第二国歌”,成为奥地利人民的骄傲。经典《蓝色的多瑙河》

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著名的《蓝色的多瑙河》的地方,现如今已是约翰·施特劳斯纪念馆。这里陈列着音乐家生前用过的物品,记述了他真实的生活。

在奥地利,有一个免费聆听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的好地方,那就是城市公园。在这里,每年4~10月间,每天下午都有一个乐团在风景如画的音乐亭里演奏华尔兹舞曲。晚间,职业舞蹈家们还为游客们表演华尔兹舞,并且邀请观赏的人们一起跳舞。

奥地利是音乐的故乡,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传统。从1954年开始,每年的元旦,在国家歌剧院举办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音乐会向世人介绍了大量的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与波尔卡。一些指挥大师如:勃斯科夫斯基、卡拉扬、阿巴多、马泽尔、梅塔、穆蒂等都曾先后多次在音乐会上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是以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为主,曲目年年不同,但压轴曲目却只有《蓝色的多瑙河》,而返场曲目也只有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盛况空前的演奏会

演奏《蓝色的多瑙河》的最高潮是在1872年的世界和平大会上。

当年,小约翰·施特劳斯应邀来到美国波士顿主持《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的演出。据说他同时指挥14场音乐会,音乐会在特地建造的大厦里举行,可以容纳10万名听众,参加合唱的人数竟多达两万人,伴奏乐器多达1087件。为此,安排了100名指挥给他当助手,盛况空前。

加此规模的演出要怎样同时开始呢?最后有人想出一个办法:用炮声作为开始信号。这次演出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受到听众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大批观众拥向后台,希望见到这位著名作曲家,并纷纷要求签名留念。

李斯特与《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

李斯特·费伦茨(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被誉为“音乐皇帝”、“欧洲第一钢琴家”、”钢琴之王”。

李斯特是西洋音乐史上重要的浪漫派音乐家,首创出“交响诗”体裁,并创立了钢琴独奏会的表演形式,促进了欧洲音乐的发展。

他创办了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他一生创作了钢琴曲、合唱曲、交响乐、宗教音乐。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等13部,钢琴曲《旅游岁月》、《匈牙利狂想曲》等19部,此外,还有协奏曲、清唱剧、独奏曲和改编曲等。贝多芬的吻

早在童年时代,李斯特这位“音乐皇帝”就已经才华横溢,崭露头角。

李斯特的父亲是一位公爵的管家,爱好音乐还会弹钢琴,经常指导李斯特学习弹钢琴,小时候的李斯特就很有毅力,常常从清晨起来一直练琴到中午。他还很聪明,一学即会。9岁那年他就举行了演奏会,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父亲看到儿子的音乐才能逐渐显露,决心让他进一步得到深造,便决定送他到“音乐摇篮”——维也纳去。他们卖掉了家具和用品,凑够了路费就上路了。

在维也纳,李斯特一家三口人挤在一间屋子里,中间只有一张单人床,妈妈睡在床上,爸爸睡在凳子上,李斯特则睡在钢琴下。

虽然生活很清苦,但是他们为李斯特聘请了当地很有名望的老师。学习两年后,李斯特举行了演奏会,并且获得了成功。

演奏的那天,12岁的李斯特走上舞台。可是当他一看到台下的听众时,顿时惊呆了,原来就坐在第一排的竟然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那时候的贝多芬早已失聪了,而且他对当时弥漫于维也纳音乐界的肤浅、堕落之风十分反感,一般的音乐会他从来都不参加。可是这次,他竟然破例来听一个12岁的匈牙利孩子的演奏会,这又怎能不引起轰功呢?李斯特又怎能不感到震惊呢?喜悦和兴奋涨红了他的脸,他的心激动地怦怦直跳。

在演奏过程中,由于李斯特技艺精湛,弹奏得特别出色。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热烈的鼓掌声迫使他在演奏中常常停顿下来。

这时候的贝多芬虽然什么也听不见,可是他如磐石般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用他的身与心去感受回旋在他四周的乐曲。李斯特演奏完最后一曲,从钢琴旁站起来,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向这位音乐巨人致敬。

突然,贝多芬从座位上站起,像头雄狮一样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台去,他紧紧地搂住李斯特,亲吻了他的额头。

即刻,李斯特感受到这位巨人给予了他音乐的巨大冲击力!浪漫爱情

早年,李斯特深受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演奏的启发,以辉煌的演奏技巧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并且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的即兴演奏也非常出色,因而得到了“钢琴之王”和“钢琴中的帕格尼尼”的美誉。

他那强烈的个性魅力,风靡了整个贵族社会。他首创侧对观众的钢琴演奏坐资,那轮廓分明的但丁式的侧影,曾令多少贵族少女为之神魂颠倒。

作为著名的钢琴家,他也有过许多浪漫的爱情故事。

16岁的时候,李斯特来到巴黎,开始以教授钢琴为生。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位非常美丽的少女卡罗琳·圣格雷,师生之间滋生了热烈的爱情,很快就到了论及婚嫁的地步。但是因为卡罗琳出身贵族,她父亲圣格雷伯爵极力反对女儿下嫁平民音乐家,严禁二人再次会面。李斯特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内心极感痛苦,一度曾以宗教作为解脱,这也成了他日后皈依宗教的源头。

不过,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李斯特在22岁的时候,终于走出了第一次恋爱的阴影。多年后他遇到了28岁的玛丽·达葛尔伯爵夫人。她和丈夫达葛尔伯爵相差20岁,当才华横溢的李斯特出现在她眼前的时候,很快就获得了这位少妇的芳心。

1835年12月,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布兰丁在日内瓦出生。1837年第二个女儿柯西玛也随之诞生。而这位柯西玛,后来就成了音乐家瓦格纳的妻子。

李斯特一生中最重要的爱情就是与卡罗琳公主的恋情。

那时,李斯特来到俄罗斯举行演奏会。他那迷人的风采使俄国的卡罗琳公主大为倾心。卡罗琳公主28岁,而且因和丈夫感情不和而分居。10月间,在李斯特结束了俄国的最后一场演奏会后,二人就一同回到魏玛。在此期间,李斯特完成了12首交响诗、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15首匈牙利狂想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达到了创作的巅峰。

这位比李斯特小8岁的卡罗琳夫人,据说长得并不漂亮,可是李斯特却心甘情愿地为她付出了大半生的代价。

那一年,李斯特36岁,他到俄罗斯举办他的独奏音乐会的义演活动,义演所得用来捐助当地的慈善事业。可是在俄罗斯的义演中,居然有人花了贵宾席票价的100倍即1000卢布的价钱买了一张票,这消息让李斯特有些吃惊。这个人就是卡罗琳夫人。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李斯特对她一见钟情。而这位家中光奴隶就有3万的贵夫人,宁可被沙皇开除国籍、剥夺一切财产,舍弃了两个孩子和地位,也要同他出走,共赴天涯,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至死也要嫁给李斯特。

李斯特和卡罗琳的爱情历经周折,在李斯特50岁生日的时候,本来已经被教皇允许和卡罗琳结婚了,可是由于宗教和沙皇的阻挠还是没有结成婚,梵蒂冈将他们的婚事予以无限期的延缓。失望之余,李斯特对宗教的信念更深,最终皈依了宗教。但是“神父”李斯特,并没有减少世俗的活动,仍然从事各种音乐工作。

等待是漫长的,一直到75岁的李斯特撒手人间,他们还是没能结成婚。半年多之后的春天,卡罗琳带着无可言喻的遗憾与世长辞。

李斯特和卡罗琳等待了39年,李斯特在他的遗嘱里曾经写下这样的话:“我所有的欢乐都来自她,我所有的痛苦也总能在她那儿找到慰藉。”“无论我做了什么有益的事,都必须归功于我如此渴望能用妻子这个甜蜜名字称呼她的卡罗琳·维特根斯坦公爵夫人!”

此外,他与著名作家乔治·桑,及“茶花女”的原型玛丽·杜普莱西等著名女子都有恋情。

也许是因为李斯特那高亢激昂的音乐中流淌着忧伤,伴随着欢快、诙谐和梦想,这种与旋律一起经历那如生死般的起伏,经历着那高潮间来回往复,让人不得不跟随他的脚步。走向解放的民族热情

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他的钢琴曲已被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

19世纪,李斯特是钢琴英雄,是钢琴上的帕格尼尼。他与肖邦并列为巴黎乐坛的双璧。肖邦令人陶醉,但李斯特却能震慑众人!

李斯特虽然长年生活在国外,但他始终以身为匈牙利人而自豪。他的音乐凝聚着整个匈牙利民族的灵魂,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匈牙利气质。

长期以来,李斯特以令人惊叹的钢琴技巧独步乐坛,不仅为他个人带来声誉和名声,同时也重燃起他对故乡音乐的感怀,产生了写作匈牙利音乐的想法。

19世纪40~80年代之间,李斯特共创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这些乐曲大多取材于作者在1839~1847年选编出版的《匈牙利民间曲调集》。因此,传统匈牙利的民谣风格与特色便成为每一首狂想曲的精神所在。其中,《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最为著名。

19世纪的匈牙利民族正处于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中叶,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下,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一度风起云涌,其间产生了革命家科苏特和伟大的诗人裴多菲等民族英雄。虽然这场民族革命最终遭到残酷镇压,但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写出了不少蕴涵着斗争性质的民族音乐,这首狂想曲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具有显著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李斯特在本曲中注重了钢琴这种乐器的华彩效果,使各个音区的特色都得到最为完美的发挥。

如果音乐真有生命,那么匈牙利狂想曲一定是那不死的火鸟,可以在烈火中重生,具有最高的生命力。《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几乎成了李斯特所有狂想曲甚至是他所有音乐的代名词,在很多音乐会中被广为演奏。在迪斯尼动画片《猫和老鼠》中这首乐曲的旋律也经常出现。

这首让老猫弹得滚瓜烂熟的乐曲,帮助该动画片获得奥斯卡金奖。记得汤姆演奏时:头高高仰起,眼睛闭起来朝着天上,一副很是痛苦或是忧伤的样子。而《匈牙利狂想曲》通篇贯穿的就是激情和无边的痛苦,这是波希米亚民族的象征,也成了他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的历史创痛、东欧式的相对明亮的忧伤、苦中作乐的传统天性,统统融入了这看似简单的旋律之中。“死去,在年轻时死去——多么幸福!”李斯特也以浪漫主义独有的伤感这样说过,但其实他是作曲家中少有的非常长寿和富足的一位,他与许多浪漫主义领袖人物如:雨果、德拉克洛瓦、乔治·桑、柏辽兹,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期在魏玛时,李斯特退出舞台后,开始专心作曲,与瓦格纳开创了他称之为“未来音乐”的标题音乐。

75岁时,李斯特来到英国看望他的女儿——瓦格纳的妻子柯西玛,不幸却在演奏瓦格纳作品的音乐节期间逝世。

李斯特的音乐有许多独创性,法国作曲家圣桑提起李斯特和他创造的交响诗时说过:“这一光辉的创造,使他最有资格流芳百世。”

帕格尼尼与《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

尼科罗·帕格尼尼(1782~1840)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演奏家之一,被称为小提琴魔术师。

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显示出惊人的才华。作品有《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等。天才的光芒

1782年10月27日的这一天,在意大利热那亚一个贫民区的家里,一个造船工焦急地踱着脚步。当他听到婴儿的啼哭声时,他激动万分,终于做父亲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叫帕格尼尼的孩子日渐长大。人们发现这个孩子的手、手肘、手腕关节、肩膀和一般小孩子不一样,异常的柔软,胸膛宽阔,小脑特别发达,听觉格外灵敏,似乎他生来就是拉琴的。他那宽大的胸膛使他不必使用肩垫及腮托就能自如地拉琴。更让人惊异的是他的手不可思议的大,据说可以用4根手指在4根弦上拉出4个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厘米以上。正是这样的原因,在日后,他可以用改变指法的方式,将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来拉。那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个贫民区的孩子会成为一代小提琴大师。

虽然帕格尼尼的父母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对音乐倒是有一定的了解。他父亲经常在港口防洪堤上举办的晚会上演奏曼陀林,母亲则经常在酒店唱歌。

天才的光芒难以被尘世所掩盖。幼小的帕格尼尼崭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贫困艰苦的生活在帕格尼尼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多么想利用音乐给予他的机会离开这片让他感到压抑的故土。他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倒是可以这么做!”于是他每天都花很长时间来练习小提琴,幻想着有一天他在音乐上成功了,他就可以把父母简陋的住所换成一座华丽的宫殿。

帕格尼尼的父亲终于发现了上天赐予他孩子的礼物,他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具有超凡的音乐才能,他竭尽全力支持儿子。

11岁的时候,帕格尼尼开始自己作曲,也开启了他的演奏生涯。那时候,他的父亲琢磨着:“看来我必须为我的孩子找一个老师,好好地教育他。”

于是,在帕格尼尼1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带着他,踏上了求师的道路。帕格尼尼和父亲一同前往帕尔马——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罗拉的家。

不巧得很,那时的罗拉正生病卧床,真不知道能不能见到他。父子俩在大厅里忐忑不安地等候着。这时,大厅桌子上放着一把小提琴和罗拉新创作的协奏曲谱子,帕格尼尼有点激动。父亲看到了儿子眼中闪现的光彩,他微微一笑,得到了父亲的鼓励,帕格尼尼雀跃地拿起小提琴,开始拉了起来。

罗拉闻声惊起,他赶忙跑出卧房。当他来到大厅时,只见一个孩子正如痴如醉地拉着他珍爱的琴。在这扣动心弦的琴声中,他们都沉醉了。

当帕格尼尼拉完曲子的时候,他发现一个陌生人凝视着他,正当他想开口说明自己的举动时,只听见那个人激动又亲切地说:“我没有什么可教你的了,我的孩子……”

就在这一年,13岁的帕格尼尼在意大利登台演奏了,首演大获成功。

然而,关于帕格尼尼的谣言也四处飞扬,有人甚至说,这孩子之所以技艺超群,是因为他与魔鬼为伍。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挡他散发出的那耀眼的艺术光芒。魔鬼的脚步

1805年,帕格尼尼来到法国,当时正是拿破仑统治时期。拿破仑有个妹妹叫伊莉莎公主,她十分喜欢音乐,对帕格尼尼仰慕不已。在伊莉莎公主的强烈要求下,拿破仑想尽办法,最终使帕格尼尼成了伊莉莎公主的宫廷音乐总监。在这段时期,帕格尼尼以E弦代表女孩,G弦代表男孩,写了一首《爱人的对话》,而后又仅以D弦写了《拿破仑奏鸣曲》。

当帕格尼尼的事业攀上巅峰的时候,美丽的法兰西没能留住他的脚步,他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从欧洲大陆的一端走到另一端,他的整个人生旅程就像是一个谜,他的名字总是和一些神秘的传说连在一起。有人甚至说他杀了人进了监狱,也有人说他魔鬼缠身。在1831年,他又回到了巴黎。之后他又辗转英伦三岛……所到之处,人人为之倾倒,尖叫、献花甚至珠宝绸缎,都不断地丢到他身上。他的演奏会,几乎就是一本19世纪前期的名人签到簿,从李斯特到柏辽兹,诗人、画家、政要……所有的人都为他疯狂。

不仅如此,帕格尼尼生性吝啬,而且性格古怪、多疑。42岁的时候他爱上了一个女歌唱家,他们还有了一个儿子,名叫阿基里。4年之后,帕格尼尼带着这个儿子离开了女歌唱家。儿子阿基里是他一生中最宠爱的人。只有阿基里真正了解他,也只有阿基里能够呆在他身边,仔细地看他作曲或演奏。

帕格尼尼从20岁起就疾病缠身,到1834年时体质每况愈下,他不得不减少音乐会演出。只是,1840年5月27日他难逃命运之神的安排,逝世威尼斯。在他死后的60多年里,他的遗体曾经被反复挖出来查看,又被重新掩埋。他的坟墓也几经转移,因为人们不愿让那所谓的“魔鬼”长眠在他们的圣地。魔鬼的音符——《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

身材瘦长的帕格尼尼,拉琴时始终饱含激情,如痴如醉。他的长发总如波浪般优雅而傲慢地披在双肩,一双黑色的眼眸总像燃烧着的火焰般散发出光芒,热情又怪异的性情,忽冷忽热的个性……但当他把弓搭在琴弦上,开始摩擦的一刹那,火光闪现,令人战栗。

犹如魔鬼附身一般,帕格尼尼既充满吸引力,同时又有几分令人反感。许多漂亮的贵族小姐都曾经为他争风吃醋,同时他又遭人诋毁,甚至有人说他走上舞台时,身上散发着一股硫磺味。

然而,他的技巧如魔鬼般不可思议,他运用超高难度手法,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也使他在小提琴界有了如神一般的地位。

在器乐中,除了小提琴,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不仅如此,他还将吉他的技巧运用到小提琴的演奏中,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他那被称为魔鬼所赐的精湛技巧,有24首小提琴独奏的随想曲为证。其中某些新技巧由李斯特和舒曼移植于钢琴练习曲中,由勃拉姆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用于钢琴变奏曲中。

无论何时,听着帕格尼尼的《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那极具意大利式优美明快的曲风,如歌般的旋律和鲜明而富创意的戏剧性效果,让我们不得不叹服,也更加明白了它为什么能成为后人雅俗共赏的经典。

这首《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11年。乐曲充分发挥了帕格尼尼独特的技巧,是一首具有巨匠风格的精品协奏曲。曲中充满了意大利民间音乐的风格,展现出如歌般优美的旋律。但音乐本身并不特别深奥,也非常单纯。

乐曲刚一开始就让听者得到一种厚实的乐队效果,低音大鼓雄浑低沉,小提琴声不慌不忙地扬起,从容不迫。在舒缓的旋律中,帕格尼尼的醇厚感情和浓郁滋味涤荡着人的心灵。那种亚平宁半岛所特有的东西,像橄榄油一样澄澈,那既厚又稠的情感被和盘托出,并一再地凸现。

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已成为后世作曲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所运用的变化多端的节拍曾经在音乐史上引起轰动,勃拉姆斯、舒曼、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以及布拉赫尔、卢托斯瓦夫斯基等作曲家都从帕格尼尼的演奏技法中获得了启发和灵感。《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钟”被李斯特改编成钢琴曲演奏。

天才的大师难免有些古怪,帕格尼尼的古怪在于他生前并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作品。也许是不想让其他人演奏,他甚至将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移调记谱,以增加其技巧的神秘性。他一共写了数十首以小提琴主奏,并加入管弦乐的乐曲,其中小提琴协奏曲至少也有6首以上。但经印刷出版的小提琴协奏曲则只有两首,至今常被演奏的只有一首《D大凋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协奏曲是D大调,但神奇之处在于当年帕格尼尼演奏时是把4根弦调低半音,因此乐谱是降E调指法。为了减少小提琴演奏的难度,显现特殊效果,现在演奏的时候都将乐器调高半音,并使用D大调乐谱。而且,如今无论是管弦乐或主奏小提琴,一般都是以D大调演奏。

尼科罗·帕格尼尼——这位有着超乎寻常的精湛技艺,又有着魔鬼般性格的大师人物,他所创作的乐曲堪称典范,将技巧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高难度的技巧至今仍然是对世界上最出色的小提琴家的挑战,使得帕格尼尼身后的无数杰出小提琴演奏家们几乎终其一生地追求着,努力着,不断向作品的难度挑战。

20世纪上半叶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小提琴家,如海飞兹,克莱斯勒、米尔斯坦,但是一直都没有人公开演奏过帕格尼尼全部的《二十四首随想曲》,更没有人将之全部录音。直到70年代,新生代的小提琴家如阿卡多、里兹、帕尔曼、拉宾等,才完整地演奏了这部作品。所有的小提琴演奏家无一不以演奏录制帕格尼尼的6首小提琴协奏曲为至高的荣耀;因此,他们中不少人一生反复录制,精益求精。

帕格尼尼,为小提琴这件乐器赋予了非凡的生命力。他创作的音乐也将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德彪西与《牧神午后前奏曲》

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19世纪末,德彪西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和音乐评论,同时,还研究了当时的印象主义绘画风格。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