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卫生信息化理论与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06:57:16

点击下载

作者:黄薇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区域卫生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区域卫生信息化理论与实践试读:

前 言

卫生信息化是我国实施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局部到全局,从医院向其他业务领域不断渗透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卫生信息化建设随之也出现了机构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孤岛”和机构之间“信息烟囱”的现象。区域规划的引进、“共享医疗”的需求,促使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开始破冰之旅,开始逐步探索如何建立以区域为范畴,涵盖社区卫生、大中型医院乃至各种公共卫生服务的共享架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在改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控制医疗费用上涨,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公共卫生防疫水平,促进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卫生信息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一种全新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且已被许多发达国家作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我国在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要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信息相互联通。2013年,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将计生体系纳入卫生信息化建设中,进一步扩展为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包括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概念、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建设情况,重点阐述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需求分析、基本架构、主要功能、主要内容以及技术实现方法,从风险分析、安全原则与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安全保护体系建设三方面阐述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安全的实现途径,介绍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慧医疗等新技术和新概念在区域卫生信息化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并详细讨论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组织实施的具体步骤和做法。

本书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理论探讨之外,提供了一个城市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实际案例和一些可供借鉴的做法,包括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化集成体系建设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市级平台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GIS系统建设。本书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我国城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集中建设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建设方案。

由于编者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的局限性,以及编撰的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期待与大家的交流和讨论。编者2015年12月第一章概 述第一节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背景及意义一、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背景(一)信息化的产生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首先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随后这一概念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开始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关于信息化的表述,我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进行过较长时间的研讨。1997年,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将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并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党中央、国务院将信息化工作提升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信息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二)卫生信息化的发展

卫生信息化是我国实施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信息化是指卫生系统中的各类组织(如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城市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卫生材料生产、供销及管理机构,医学科研及教育机构)利用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对卫生信息及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使用、提供服务,并对卫生领域和信息活动和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技术与设备等)进行合理组织与控制,以实现信息及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满足卫生行业信息服务与管理的需求。我国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局部到全局,从医院向其他业务领域不断渗透的过程。21世纪前,卫生信息化主要是将医院财务管理、收费管理、药品管理等业务管理模式计算机化。21世纪后,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卫生信息化加快了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如公共卫生、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的信息系统建设。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临床信息系统建设,如逐步推广HIS、PACS、RIS、LIS等临床信息系统,但各个机构封闭式的信息化模式使得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行为被分割为互不相关的几个部分。例如,当一个患者从甲医院转诊到乙医院,前者的检查、诊断、治疗信息不能传递到后者,而必须进行新一轮的重复检查、诊断和治疗。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信息仍然存在机构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孤岛”现象。(三)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向我国介绍并推荐了“区域卫生规划”这一卫生管理和发展模式。随后,前卫生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浙江省金华市、江西省九江市和陕西省宝鸡市这三个地级市进行了“综合性区域卫生发展项目”的试点。1997年和1998年,前卫生部确定青海省湟中县、民和县为世界银行贷款“加强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试点县,完成了地区卫生资源规划。1997年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999年又颁布了《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制定了“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0多个地级市制订了“区域卫生规划方案”。同时,在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大家迫切希望通过建立适用共享的卫生信息系统,使医疗服务人员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以便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公共卫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握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使居民能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使卫生管理者能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的目的。

区域规划的引进、共享医疗的需求,促使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开始“破冰之旅”。探索如何建立以区域为范畴,涵盖社区卫生、大中型医院乃至各种公共卫生服务的共享架构,成为新的课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信息共享平台作为支撑。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分散在不同机构的健康数据整合为一个逻辑完整的信息整体,满足与其相关的各种机构和人员的需要。这是一种全新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将这种模式作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先后开展了国家级以及地方级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通过卫生信息共享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及医疗风险的作用已得到充分验证,并被公认为未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新医疗改革方案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八大支柱”之一,卫生信息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要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信息的相互联通。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简称“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将计生体系纳入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并进一步扩展为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

前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明确提出:“围绕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目标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以地(市)县(区)范围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工作,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至2006年,拟建立5~8个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实现区域内各卫生系统信息网上交换、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集中存储与管理,资源共享的卫生信息化区域,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2008年7月,前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开展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案征集”,正式拉开了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序幕。

前国家卫生部陆续发布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试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等,为即将开展的各地区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业务和技术标准,让区域建设有据可依、少走弯路,高质高效地完成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在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发展区域卫生信息化是对医疗改革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各级政府,区域卫生信息化可以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和管理水平,提供应急指挥信息支撑系统,达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目的。政府可以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加强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处理能力。同时,政府还能通过网络加强宏观管理,提高区域内卫生资源的调配能力。

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域卫生信息化可以对区域卫生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公共卫生检测,为公共卫生管理部门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可以加强对疾病与疫情的控制,提高应变能力,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决策水平。

对于各医疗机构单位,区域卫生信息化可以节省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水平与工作效率。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利用居民健康信息系统进行医疗、健康信息共享,增大医疗健康资源的利用率;医护人员通过网络查看患者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可以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普通居民,区域卫生信息化将患者的资料、检查情况、检验结果、病史和过敏史等医疗信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有利于病情诊断和治疗,有利于档案的完整,避免重复检查、检验,使患者可以得到更高效、准确、便宜的医疗服务。此外,如果有了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居民除了可以通过网络在家里查询自己的健康资料,使用区域内统一的健康卡在各医疗机构便捷地就诊,还能主动了解各医疗、卫生部门提供的健康服务。

对于教学和科研,区域卫生信息化可以使科研和教学的区域变得更广阔,将局部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诊疗的经验得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可以有效地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促进医院之间[1]互相学习、互通有无、互为补充。

总之,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在改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控制医疗费用上涨、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公共卫生防疫水平、促进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卫生信息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医院信息化建设,还是构建个人健康档案等,都应对此报以极大的关注。第二节 相关概念一、区域

前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9年发布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界定了适用于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区域定义:区域是指有独立的财政支撑,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的行政区划地区。一般来说,区域至少是区、县,也可以是地级市、直辖市,甚至全国、全世界。独立的财政支撑指的是独立的税收和财政预算。这里的区域主要指行政区划中的地区(地级市或副省级城市及直辖市的区)。而街道和乡镇不是“区域”,原因在于街道不具备独立的财政体系,乡镇虽有独立的财政体系,但是不具有完整的疾控、卫监、妇幼等公共卫生机构。二、区域卫生信息化

目前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内涵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学术界对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相对而言,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与埃森哲咨询公司的描述较为完整地表达和阐述了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的特征:“区域卫生信息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传递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工作过程。”这一点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和认可。三、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指连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从业务角度看,平台可支撑多种业务,而非仅服务于特定应用层面。其所连接的机构和个人共有三类:第一类是上述描述所指的医疗卫生机构,它们是系统的主体,既是系统中共享信息的提供者,同时又是信息的享用者;第二类是行业的管理机构,可能延伸到公安政法机构、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机构、医疗物资配送机构等,它们从系统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是系统中信息的享用者;第三类是居民,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终端或其他接入系统的工具获得个人医疗和保健信息以及预约挂号等求医信息。四、电子健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EHR),也称为电子健康记录。2005年,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协会”(Health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Society,HIMSS)在其年会上提出EHR的概念,指出EHR是深度数字化的、关联的个人终生医疗保健记录,从时间跨度上覆盖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内容上强调完整的个人健康信息。

ISO/TR20514 2005中将基本与通用的电子健康记录(Basic-generic EHR)定义为:以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存在、关于医疗保健对象健康状况的信息资源库。EHR的首要目的是支持持续、有效、高质量的医疗集成。其内容包括回顾性的、当前发生的以及将来可以预期的信息。EHR最重要的特征是信息可以共享、支持跨机构的医疗协同服务。它有一个标准化的或被普遍认可的逻辑信息模型,以及标准化的术语、原型和模板,以实现语义层之间的相互联通。

由此看出,目前国际上的EHR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全部的个人卫生信息记录。国内外卫生服务体制存在差异,国际上的EHR涵盖了目前国内所指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电子健康记录在我国不仅包括特指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还包括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开展服务过程中,在卫生信息系统中生成的各类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记录。五、居民健康卡/一卡通

居民健康卡是由国家卫计委统一规范发行的、面向中国境内常住居民的一种智能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IC卡)。居民健康卡的功能和作用是,支持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的身份识别、个人基本健康信息存储、实现跨区域和跨机构就医数据交换以及医疗费用结算等。居民健康卡是基于平台实现卫生计生服务跨机构、跨地域信息共享所必须依赖的个人信息基础载体,是居民提取EHR和获取医疗保健服务的“金钥匙”,也是鉴别平台是否真正实现相互联通的试金石。第三节 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一、国外发展现状

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医疗风险,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先后投入巨资,较早地开展了国家级和地方级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一)美国

根据IDC报告回顾,美国最早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表现为以社区卫生信息网络(Community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CHIN)为主的区域级卫生信息共享探索。由于当时网络技术不成熟、缺乏支持互操作性的标准、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合理的商业模式以调动医疗机构参与,以及财务上无法支持长期运营等原因,导致该项目最终失败。少数生存下来的项目也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由原来临床信息共享的初衷转变为以处理医疗费用单据结算(clearing house)的电子传输平台。

2004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出建设国家卫生信息网络(N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NHIN)的战略规划,其目的是建立跨区域和医院系统的医疗卫生信息通用存取模式,用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医疗系统的整体效率,从而最终降低医疗费用。作为建立NHIN的基本单元,新设立的美国国家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官办公室(Office of the National Coordinator of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ONC or ONCHIT)提出了建立区域卫生信息组织(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RHIO)的概念。RHIO的作用是将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卫生服务单位(医院、医生诊所、诊断中心等)召集起来并管理、协调成员间的卫生信息共享,以提高地区医疗健康水平。2005年,NHIN选择了四家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厂商作为总集成商,在四大试点区域分别开发全国卫生信息网络架构原型,研究包括EHR在内的多种医疗应用系统之间互通协作能力和业务模型。此时,RHIO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已建立300余个州、区域或地方性的RHIO。

2009年,由奥巴马总统提出的《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ARRA)中的HITECH法案进一步加快了健康信息技术的应用,并由ONC牵头,联合制订了“联邦健康信息化战略规划(2011—2015年)”。该规划提出了五项战略目标及各阶段的任务。具体的战略目标包括:通过有效使用卫生信息网络(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HIT)来实现信息技术使用和信息交换的目标;通过应用HIT达到改善服务质量、人群健康及降低卫生服务费用支出的目标;激发对HIT的信心和信任;通过HIT赋予居民改善个人健康、赋予医疗服务供方优化卫生服务系统的能力;实现快速学习和技术进步的目标。阶段一(2011—2012年)的任务重点包括实现数据采集及共享;阶段二(2013—2014年)的任务重点包括证明基于HIT的卫生系统的改善;阶段三(2015年及以后)的任务重点包括通过HIT转变卫生服务模式及改善人群健康。该五年规划旨在通过HIT,增强对卫生服务提供及卫生费用支付体系的研究能力、赋予个人健康管理能力、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善人群健康结果。(二)英国

1998年,英国在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中成立了信息管理局(Information Authority,IA),主要负责全国卫生信息化架构、EHR建设,并为各NHS信托机构设定了EHR和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及标准。2002年,英国启动了“国家医疗信息化项目”(National Program for IT,NPfIT),旨在统筹规划、统一部署英国国内的卫生信息化项目,在国内建立统一且集中一体化的电子化卫生保健服务记录系统,以覆盖和连接约30 000名全科医师诊所及300家医疗机构,为医疗专业人士提供安全且经过认证的使用这些记录的途径。此外,患者能通过在线的健康空间(Health Space)服务来获取个人卫生保健服务记录。由于NPfIT建设目标之宏伟及规模之庞大,该项目被英国卫生部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全民信息化技术项目”。2012年,NPfIT终止,卫生联络机构(NHS Connecting for Health,NHS CfH)被取消,卫生和社会保健信息中心(the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formation Centre,HSCIC)成立。英国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从原先的统一集中化部署转型为由各区域信托机构自主信息化建设。新成立的HSCIC的职责定位:继续维护关键信息架构及系统的运营,包括Spine、NHS-mail、N3、电子处方服务系统、GP信息系统、电子预约系统以及电子病历小结系统;提供如下服务,包括病例组合、绩效考核框架(Quality Outcomes Frame-work,QOF)、GPES以及数据管理服务;帮助各区域最小化NPfIT终止所带来的利益损失及最大化建设成效产出;确保合适的信息资产管理方法,保护个人隐私权;促进现有数据挖掘利用;提高数据质量及保障,帮助用户确保数据可靠性;根据技术及临床安全标准,审批当地及全国的IT系统;支持委员会发布信息应用标准,支持各地区信息化服务,并通过数据分析利用来促进人群健康改善。(三)加拿大

加拿大政府于2001年投资成立了名为Infoway的机构,以推动加拿大的卫生信息化建设。Infoway作为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机构,负责领导全国医疗信息化建设,并在全国建立可交互的电子健康系统。其目的是建立符合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法规的电子信息系统,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医疗差错;改进患者服务、提高公众健康、降低患者的风险,使公众更容易得到医疗服务;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效率和效益。Infoway全部活动都有政府的参与,便于政府的领导和监管。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循序渐进的方式确保电子病历等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完善,从而实现和加速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共享。2002年,Infoway得到政府10亿美元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全国性的EHR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系统;建立用户、医疗服务机构的统一识别系统以及基础架构和标准研究等,并计划在2009年为50%的加拿大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2020年覆盖到全部人口。2003年,Infoway发布了《EHR解决方案蓝图:互操作的EHR框架1.0版本》。2006年,Infoway发布了《EHR解决方案蓝图:互操作的EHR框架2.0版本》。

截至2012年年底,Infoway计划通过和省(市)级或区域政府共同投资的方式,资助了370多个项目,具体涉及EHR、EMR、远程医疗及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建设等,并资助了“泛加拿大”项目以支持卫生信息架构及标准建设,推进健康信息共享。目前,已有97%的经费经过项目审批,其中,63%经过审批的经费已用于相关项目投资。(四)澳大利亚

2002年,澳大利亚国家电子健康档案工作组推出了一套电子健康档案系统Medi Connect。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又开始实施了Health Connect计划。该计划的长期目的是通过标准化的或共享的临床诊疗信息,促进服务质量及安全性的提高、疾病预防以及健康结果改善。根据澳大利亚专家测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投入后每年可创造超过50亿澳元的收益,其中约23.1亿澳元(21亿加元)是避免药物不良事件(ADE)所节约的费用。

2005年,澳大利亚成立了全国E-Health管理局(National E-Health Transition Authority,NEHTA),负责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该机构由澳大利亚政府和各省(市)政府共同提供基金支持,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基础架构和标准建设以推动E-Health计划的进行。

2008年9月30日,澳大利亚卫生与老龄部公布了由德勤咨询公司拟定的澳大利亚国家E-Health战略。该战略在对当时全国E-Health发展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设定了E-Health计划的发展策略、实施路径、资金投入和预期效果,并计划在十年内完成。

澳大利亚省级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也有很大进展。南澳大利亚州政府通过在主要医院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企业级临床信息系统,向医护人员提供患者病史信息访问,改变南澳洲医疗服务系统的信息保存、传递和访问手段,乃至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该卫生信息共享项目覆盖了其省会城市阿德莱德的八家主要公立医院,这几家医院服务全州75%人口。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等地都在进行类似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工作。除以上各国外,欧洲部分国家、新加坡、日本等国也都在进行类似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从国际趋势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医疗体制下、不同的医疗市场环境中,区域卫生信息建设工作都在进行着。这是因为通过卫生信息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以及降低医疗风险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并被公认为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二、国内发展现状(一)相关政策

2002年,前国家卫生部制定了《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提出要围绕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目标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以地(市)和县(区)范围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工作,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总结经验后,逐渐推广。福建省厦门市、上海市闸北区等东部沿海城市率先探索,陆续开始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前国家卫生部提出“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即3521工程”。2012年,《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3521-2工程”,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区域(地市或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化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业务中的深入应用;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建设一个医疗卫生信息专用网络;逐步建设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按照“3521-2工程”规划,在省级层面进行试点,要求建立省级平台,试点若干地市级平台及下属县级平台,在省内建立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库,通过试点为三级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2013年12月,国家卫计委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将计生体系纳入卫生信息化中,构建了国家卫生、计生资源整合顶层设计规划——“4631-2工

[2]程”,提出合理构建四级信息平台(国家、省、地市、县),统筹建设六大业务应用系统(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统筹建设三大数据库(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加快推进人口健康卡建设与应用,强化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健全制度和统一标准体系。“4631-2工程”是“3521-2工程”的深化和扩展,人口健康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既定医改目标的有效实现,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有效落实和卫生[3]计生事业的科学发展。(二)实践情况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全国各地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国家相关部门、各地政府、卫生厅/局、医院及下属社区医疗机构、医疗IT厂商等,均对其表现出极大关注并积极行动起来。目前已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实践。厦门市以标识市民个人身份的电子标签(社会保障卡)为线索,通过网络的相互联通、信息共享互调来实现业务的协同运作(包括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医疗机构的协同医疗平台、面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平台、面向妇幼保健的信息服务平台、面向第三方的信息服务平台、面向政府的工作平台),成功建立了“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实现了在一个[4]城市区域内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卫生部社区服务试点,北京东城区以居民步行10分钟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标准,将全区126个社区整合成为包括4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7个卫生工作室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到2010年,全区社区卫生人员全部持证上岗,每2 000至3 000名服务人口配备1名全科医生和至少1名社区护士;每2 000名服务人口配备1名预防、保健人员,并在全市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逐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康复返回社区”的医疗格局。上海闵行区域内签约建档68.9万,约占全区居民的77.6%,50岁以上的占49.76%。健康档案信息存储在卡中,此卡既是身份识别卡又是健康档案信息载体。社区实现基本医疗、高血压防治、糖尿病防治、儿童保健、计划免疫、肿瘤防治及筛查等服务。珠海市由卫生局主要领导挂帅,市卫生信息中心具体负责,邀请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作为技术指导,完成了《珠海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制订了《珠海市区域卫生信息战略规划》。此规划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以健康服务为线索,制定出包含社区、医院、120、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卫生监督所、卫生局的全面业务及社保、民政、药监、公安、边检等部门在内的全面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内容及架构。

截至2013年,全国已经建成152个地市级和372个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各地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渐发展出四种主要建设模式:①卫生行政部门主导,以区域平台为核心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模式。②卫生业务部门主导,以具体业务系统为核心推动条线业务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开展卫生统计报告系统、电子病案报告系统、计划免疫体检健康档案分拣落地。支持户籍、参保、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③以大医院或地区中心医院或大学院校为中心的建设模式,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区域内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实施的大型综合医院区域协同医疗示范工程。④以医疗联合体为核心,实现联合体内共享建设模式,如瑞金医院领衔,覆盖上海市原卢湾区7家医疗机构的“区域医疗联合体”。然而各地区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水平不均衡,影响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进程。总体来看,目前的区域信息化还无法从国家级、省级大范围地统一规划展开,只能小范围地试点。经济和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开展得更加快速和深入,而经济和信息化水平较弱地区则相对困难一些。有的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有的还处于探索阶段。

国家卫计委于2013年对全国东、中、西部9个省份,64家省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地市、区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从以下八个方面反映我国区域卫生[5]信息化建设现状。

第一,政策保障方面。超过80%的受调查地区已建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各种较为完善的制度。

第二,人才队伍方面。信息专业人员比例较低,数量较少,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不够稳定。

第三,基础设施方面。平台机房建设大多参照国家标准。地市级和区县级平台接入带宽多数小于100M,网络建设以卫生专网和租用运营商网络为主。

第四,安全措施建设方面。地市级及区县级平台网络安全措施大部分均配备了防火墙,系统安全措施以双机热备和病毒防杀为主,应用安全措施以权限管理为主。各级平台对于隐私安全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第五,技术框架方面。各级平台对《WS365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的遵循情况较好;采用国家标准技术服务中,存储、调阅服务最高,协同服务、数据仓库服务建设比例较低;平台数据存储模式中以集中式存储模式居多,分布式、混合式较少;平台数据采集方式中,以批量定时采集方式居多,实时采集较少;平台数据交换形式中,以关系型数据库交换形式居多,文档交换形式较少;平台与异构系统整合方式中,以数据层整合方式最高,业务层整合方式最低;各级平台均提供Web Service应用。

第六,业务生产系统建设方面。医疗服务方面以HIS、LIS、PACS系统建设居多,部分已探索建设了手术麻醉、临床路径、体检管理等系统;运营管理方面以药房、药库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等系统建设居多;公共卫生以传染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系统建设居多,部分地区也建立了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和孕产妇保健、重症精神疾病管理系统等;各地不同程度建设了基本药物管理系统和新农合管理系统。

第七,数据采集方面。50%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已实现跨区域数据采集,采集信息以医疗服务业务居多,公共卫生业务次之,医疗保障业务较少;采集内容以原始明细记录、索引采集较多;采集方式基于平台居多;跨行业数据采集以社保、公安部门信息采集较多;数据质量控制技术保障中以统一数据集接口规范、统一数据集规范为主。

第八,服务应用方面。面向临床医务人员的应用中,健康档案调阅、个人基本信息调阅查询应用比例较高,电子病历调阅、双向转诊服务应用比例居中,重复检查提示、重复检验提示、重复用药提示应用比例较低;面向公共卫生人员的应用中,健康档案调阅与共享、健康档案管理任务提醒、慢性病管理任务提醒应用比例较高;面向管理人员的应用中,卫生资源管理、医疗质量监管、医疗费用监管、医疗机构运营管理应用比例较高;面向居民的应用中,一卡通应用、健康档案自我查询、网上预约挂号等应用比例较高。第四节 挑战与机遇一、问题与挑战

虽然我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事业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和进展,但目前仍处于探索、研究和试验的阶段,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筹资不足,渠道单一

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硬件更新和长期的系统集成维护,需要稳定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目前各省投入模式单一,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专项投入为主,其他投入形式较少,缺乏长期持续的资金保障[6]机制。(二)数据质量与利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各地区医疗信息化水平不均衡,各医疗机构所使用的系统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的各医疗机构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导致了数据来源不一致、统计标准不同、统计方法不同,从而影响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因此,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采集质量参差不齐。接入平台的医疗卫生机构上传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存在很大的问题。从个案角度看,居民的健康档案不全;从群体角度看,无法为业务管理、科学研究提供支撑。

究其原因,一是医院和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基层的卫生信息系统发展还很不完善;二是医院对区域卫生信息化没有积极性,医院管理者并不情愿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数据,特别是业务、收入和费用等数据。

此外,由于数据采集的范围有限,数据采集的质量较低,卫生行政管理者很难采集综合卫生管理应用产生的数据,更不要说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开展绩效考核。(三)信息共享利用少

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向医院提供的应用主要是健康档案调阅。对医院特别是对门诊量较大的医院来说,医生在看门诊时,花在每个患者身上通常仅有几分钟,医生很少有时间主动调阅患者的健康档案,仔细查看其既往病史。此外,目前大部分地区开发的健康档案调阅应用,需要多次点击才能找到相关信息,医生使用不方便,所以也[7]不愿意调阅。。(四)业务协同服务有待推进

目前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协同应用还很少。在医疗协同领域,虽然也开发了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系统,但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实际使用率并不高。在公共卫生领域,条线垂直系统仍然是主流,对于目前已有系统的改造意愿不足。例如,市县级医院和社区医疗点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的难度很大。因此,现实情况是区域卫生业务协同和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协同和共享流程无法规范化,真正意义的区域协同无法实现,少数得以实现的协同也仅停留在局部演示或个别业务应用的阶段,设计目标无法实现。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创新组织管理模式。(五)信息安全隐患形势严峻

部分区域建立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实施资源共享时不能确保个人隐私数据资源的绝对安全。造成信息安全隐患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缺乏专业知识与整体网络项目建设经验,造成网络体系安全隐患;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应急与预案;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不完善,造成物理环境、网络及应用的安全风险;缺乏有效的网络安全监控管理手段;黑客攻击手段和病毒不断更新;缺乏信息安全管理专业人才[8]等。此外,相关的法律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无法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力。(六)区域卫生信息化人才匮乏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求具备比较丰富的信息科学、医学、卫生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充分了解现行的卫生信息系统功能及问题,能够对卫生信息系统结构涉及的硬件、软件、网络等相关问题提供设计维护等解决方案,具备研究、开发、应用卫生信息系统的能力,并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研究应用以及拓展的知识和技能。就目前来看,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人才相当匮乏,直接制约着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引进、编制、晋升、激励等方面的政策也并不完善,同时还缺乏规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及职业规划晋升体系。二、发展机遇

各种问题和挑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停滞或步入困境。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挑战的存在使得各方面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要求更高、希望更大。因此,困境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现阶段,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新技术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和跨界融合,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内容。移动医疗、健康物联网、健康云服务、医疗大数据等新兴概念与技术引起了医疗卫生行业和信息通信行业的普遍关注,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以这些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医药健康服务成为可能,并催生了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

这些新技术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以至于在建设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如果没有引入上述技术就会显得落[9]伍,更不用说其真正的实用价值。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已经从单纯的完成软硬件配置、建立信息中心、实现相互联通、就诊记录和健康档案共享等信息工程向云端高度集成、大数据应用、与医疗卫生管理实践日益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以下几个领域将得到快[10]速发展:

1.移动应用

当前移动信息化得到医疗和公共卫生应用开发者的关注,移动应用目前主要应用在护士和医生查房工作中,今后还将在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家庭护理几个方面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社区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和看病就医方面,实现医疗卫生信息采集和应用无处不在这一发展要求,远程医疗和家庭互联应用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2.智能应用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可视化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日益普及,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快速提高,卫生信息化将快速进入智能化发展渠道,从过去支撑医疗卫生业务处理和过程应用,向智能化决策支持发展。临床决策支持应用将在降低医疗差错、提高临床决策水平方向发挥重要作用。公共卫生智能化信息采集也将进一步提高信息采集快速性和决策科学性。

3.个性化应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居民将更加关注健康生活,社交网络的发展为居民获取健康信息,增加患者与卫生专业人员的沟通提供便利,同时,患者参与健康管理也将进一步拓展应用需求。此外,随着基因检测应用的发展,个性化医疗将为个性化应用提供更为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二)卫生政策全力支持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

目前中国卫生信息化正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新医改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重要任务之一,信息化已经从过去现代化的标志变成了一家医院的基础需要,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持为流程的优化提供了可能;同时,新医改的推进,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2015年相继出台的最新政策也为区域卫生信息化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以及难得的机遇。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要求在2015年年底前,实现行政区域内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8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区域平台对接,6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信息系统。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指导意见》围绕转型升级任务迫切、融合创新特点明显、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提出了十一项具体措施,其中要求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益民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各项相关卫生政策都希望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整个环节中的协同和整合,使患者能够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解决长久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效率。而区域卫生信息化是破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等目标的强有力抓手和重要途径。(三)医院管理决策者越发支持融入区域卫生信息网络

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实践中,经常出现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不愿将自己的信息系统接入区域平台的情况,他们怕自己的“家底”太透明,怕自己的资源被别人使用,怕数据泄漏造成安全问题等。由于机[11]构的信息系统无法接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成为了“空中楼阁”。

然而近年来,许多颇有远见的著名院长开始在不同场合主动倡导把医院信息化建设接入区域卫生信息网络,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大数据和信息共享。这种远见卓识实际上是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痛苦摸索精炼产生的,是在深厚的医疗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积淀上的升华,预示着医院主动深层次融入区域卫生信息网络逐渐成为共识。医院管理者有了这样深刻的认识,让我们看到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拓展来源和提升质量的新希望。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医疗卫生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是当前新医改工作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我国医疗服务可及化、均等化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我国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巨大压力,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确定与实施,社区医疗事业的发展,政府提出的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宏伟目标的逐步实现,所有这些都会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原动力。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正在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和可持续性发展,也必将在方便区域内居民看病就医、保障健康、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王佐卿,王树山,邱洪斌等.新医改模式下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1):47~48.

[2] 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3-12-09].http://www.nhfpc.gov.cn/guihuaxxs/s10741/201312/09bce5f480e84747 aa130428ca7fc8ad.shtml.

[3] 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3-12-09].http://www.nhfpc.gov.cn/guihuaxxs/s10742/201312/2519dea9a 4b14318a0736881116275ee.shtml.

[4] 陈先波,金盾,金新政.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3):10~11.

[5] 孟群主编.卫生信息化案例设计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6] 宗文红,周洲,刘月星等.我国“十二五”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现况及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5(2):196~201.

[7] 冯东雷.全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过程与趋势[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4(3):36~38.

[8] 温海燕,穆卫农,胡华等.区域卫生信息化环境下信息安全策略与实践[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2):157~162.

[9] 孙卫.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4(3):34~36.

[10] 孟群.卫生信息化案例设计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11] 冯昌琪,甘华平,陈文等.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4(2):149~155.第二章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第一节 建设目标一、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

信息的整合和共享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是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信息系统之间、医疗机构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之间的数据能够相互联通,即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能够被正确地传输和理解。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为实现区域内的系统共享,应该确保这三大数据库基本信息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在避免重复采集的基础上,对外授权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对内有效提升临床和基础医学科学研究水平,实现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升人口健康战略[1]决策和精细化服务管理水平。二、实现区域内卫生计生部门的业务协同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之一,就是卫生行政部门、机构及单位间长期的业务独立、各自为政。因此,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打破长期以来依照行政关系形成的区域和部门分割的格局,打破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医疗卫生单位之间以本单位为中心形成的业务壁垒,打破以往城乡之间因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造成的信息交互困难的结构,利用区域卫生信息技术平台及其通用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以及相关卫生信息服务规范的标准化构件,以网络信息化服务为手段,对有限的卫生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区域内外医疗机构间的远程医疗、双向转诊等服务,实现卫生系统与计生系统、妇幼保健系统等的业务联通,实现医疗机构与相关部门的信息采集、传送、存储、共[2]享、交换和协同服务。三、建立全民健康档案系统

建立全民健康档案系统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建立健全的居民健康档案有助于衡量区域内居民的健康水平,客观评价区域内医疗费用负担以及卫生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时间范围上,以居民个体为中心,围绕从生命的孕育直至生命的终结整个生命周期,建立起个人完整的终生健康档案。内容包含居民个人的基本信息和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的卫生服务活动以及健康干预措施等。在健康状态上,建立包含居民有关健康、疾病、康复等全部信息的动态信息链。在空间范围上,全面健康档案系统应该覆盖家庭、社区、单个医疗卫生机构、一定行政区域以及国家范围,使得[3]每一位居民均可调用其完整的终生健康管理信息。四、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构建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区域内卫生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也是实现区域内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国家卫计委在2013年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建设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分级管理、安全可靠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4]平台。各级平台的定位不同,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发挥不同作用。第二节 建设原则一、以人为本原则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一项促进居民个人健康的民生工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关键就是要努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因此,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应该以服务居民为中心,以居民的个人健康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卫生服务水平,提供具有公益性质的信息服务。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优化医疗业务流程,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卫生机构的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简化居民的医疗保健流程,解决居民在健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健康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来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5]提高,从而提高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二、制度先行,统筹设计原则

为了保证各医疗卫生机构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各地区在进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时,应当按照国家、省、市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区域的卫生系统实际,做好顶层设计,紧密围绕深化医改、完善生育政策和卫生计生政策共同发展,进行信息资源统筹规划,统一建设规范、标准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因地制宜,分[6]类指导,分步推进,促进卫生信息化工作协调发展。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规模庞大、过程繁杂的工程,需要进行充分细致的整体规划,确立整体目标,明确需求,制订统一的规划,保证系统建设的各方面目标一致、标准统一、有序衔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地区逐步实施,由浅入深,全面推进。四、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障,是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本原则。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应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指导下开展。系统的业务流程、安全体系、相关技术、信息表达和交换、网络协议、软件结构和接口等都必须遵循国际、国家和行业等有关规定。遵照标准化原则进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才能实现不同机构间信息的相互交换和操作,才能达到相互联通、资源共享的目的。五、开放性原则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除了需要与各类卫生医疗机构内的有关信息系统相互联通外,还需要从政府的其他信息系统中获取数据,如公安、社保、计生、民政、教育等政务信息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开放性,满足其与其他政务系统进行双向信息交互的需求。六、可扩展性原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