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04:44:49

点击下载

作者:李荣和,于景华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作者:李荣和,于景华排版:昀赛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9-01ISBN:9787502367336本书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内 容 简 介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在林冠下开展农、林、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它使林地既是生态保护带又是综合经济带,能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极大地增加林地附加值。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包括林药、林菜、林菌、林草、林粮等多种形式。

本书主要针对林区职工及山林、经济林承包者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需求而编写,为承包者发展林药、林菜、林菌、林草、林粮等提供实用技术,适用性强,是林区及山林、经济林承包者致富增收与开辟新思路的理想参考书。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系统惟一一家中央级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您增长知识和才干。前  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地国家,70%以上是山地,56%的人口生活在山区,全国2100多个县市中有1500多个在山区。林地是山区群众经营和依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国家生态的保障,也是农民增收和林区发展的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启动了17项林业重点工程,有力地推动了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林业六大重点工程”是对我国林业建设工程的系统整合,也是对林业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性调整,六大工程建成后,我国生态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其中,尤以“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最广、影响力最大,被广大干部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林下经济自21世纪初开始在我国兴起,随着林下经济活动成就的取得,林下经济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在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科研人员和农林业从业者等多方力量的推动下,林下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与传统林业和现代农业并存的林业发展形式。可以说,林下经济已经成为当代林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

各地发展实践证明,发展林下经济不仅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而且还调整了农林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农民收益。但发展林下经济必须因地制宜,不可照搬乱套。各地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如现有环境、技术专长、兴趣爱好、资金实力和市场行情等因素,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保护好生态功能和管好生物资源的前提下,综合起来考虑,最后确定适合本地的林下经济模式,把风险降到最低。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相关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真挚的感谢。

由于本书涉及面广,实践性较强,加之时间较仓促,错误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第一章 林下经济发展概述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为了使更多农民因地制宜、更快更好的富裕起来,人们将更多目光放到了蕴藏着大量未开发财富的林地资源上。林地面积广阔,林下经济所依托的特殊空间环境已经形成。

所谓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林阴之下的土地资源,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产业,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林下经济是一项新生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林阴优势,进行立体复合种养,为生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也解决了林下大面积闲置土地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同时,农民承包山地、林地后,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收益,避免了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而长期得不到收益的问题。

发展林下经济可以促进林区和谐的发展和生态林区建设。林下经济培育了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了经济结构,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变了过去仅靠大量砍伐木材、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拓宽了就业渠道,分流了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山区、林区的社会稳定。

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有林菌、林草、林药、林粮、林牧等多种形式。它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植物和动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一节 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林下经济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林区及山林、经济林承包者增收致富的新渠道,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新举措。

1.社会效益

发展林下经济,一是拓宽就业门路,为劳力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二是林下产业已成为推进结构调整、促进林区及山林、经济林承包者增收的重要产业;三是对于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企业增效、职工增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生态效益

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加速了森林的新陈代谢,提高树木的生长和林分质量,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培育保护林木资源,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为林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林区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

3.经济效益(1)有利于林业综合效益的提高:林木生长周期长、短期收入跟不上的问题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不利因素。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可以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而林下集约化经营又会反过来促进林业生产,进而可以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新路子。(2)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当前,我国农村人才、技术、资金条件比较落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短期内不可能依赖高新技术来实现农民增收,在林下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民容易接受,也容易掌握。林下环境具有空气新鲜、清洁卫生的独特优势,林下种养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产经营方式,林下产品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充分利用林下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林木、林下立体发展,把单一林业引向复合林业,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使农民从林业经营中真正得到实惠。(3)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促使农村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将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还可以改变传统家庭养殖业污染居住环境、影响村容整洁的问题,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林下经济的迅速发展,还将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农民更加重视学习,掌握和应用科技知识、经营管理本领,这样必将产生更多的农民技术员和农民企业家,他们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推动力。第二节 林下经济发展原则

林下经济发展一定要注重与生态环境协调,以生态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对林下资源,要采取“适宜、适当、适度、适用”的原则,确保林地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成为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一。

1.根据林相结构选择适宜的林下模式

根据林木各生长期的不同林相结构特点,合理布局林下经济模式,在幼林中,一般以林下套种瓜、菜、药材为主。随着树木生长,林内阳光减少,林下草类生长较旺,可以重点以林禽、林牧套养,如鹅、羊、鸡、鸭等,而在树木成材后,茂密的树林提供了极为理想的生态环境,可以开发食用菌生产等,经济效益比较可观。

2.根据林地布局选择适当的林下经济规模

根据林地的布局确定林下经济的规模,一些规模化的林地可以较好地实施林下养殖,而一些小面积的片林,可选择林下种植为主,或者参与龙头企业的产业链的一部分。

3.根据生态环境评价确定适度的林下经济开发程度

林下种植和养殖关键技术,结合环境生态评价结果,确立林下高效种养技术体系,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的现象发生。

4.根据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寻求适用技术支撑

林(果)地养殖是一种生态的、可持续的、有利于食品安全的生产模式,探索才刚刚起步,许多适用技术需要研究,许多技术体系和产业链需要完善。第三节 发展林下经济作物的主要模式

林下经济可以概括为林下种植业和林下养殖业两大类,本书主要介绍林下种植,有林菌、林药、林粮、林菜、林草以及复合等模式,各地在实际发展中,可根据林木生长状况,结合自身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条件灵活选择。

1.林粮间作模式

一般以种植小麦、棉花、花生、大豆、甘薯、绿豆等低秆小杂粮和经济作物为主。这些作物不与林木争肥争水,又能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2.林菜间作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

3.林药间作模式

即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阴的半夏、柴胡、金银花等,幼林地还可种植白菊花、知母、丹参、射干、板蓝根、生地等。

4.林草间作模式

在幼林地,有选择的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等绿肥作物或牧草。

5.林菌间作

利用林下遮阴空气湿度较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香菇、双孢菇、平菇、金针菇、灵芝等。

6.复合模式

复合模式包括以上几个综合的模式,形成立体或者循环种养模式。如利用林下种植的牧草,作为奶牛、羊、鹅等草食性动物饲料,放牧鹅等动物;利用修剪的林木枝条粉碎作为种植食用菌的袋料,利用食用菌生产的袋料废弃物作为林下牧草或林木生长营养,也可作为水产的饲料来源。第四节 发展林下经济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林下经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林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选择最为适宜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生产力。

1.林下品种的选择需谨慎,不能与林业本身有冲突

林下一般缺少阳光,通风也不好,因此并不适合大多数作物的生长。发展林下经济,引入外来植物时,一定要慎重,不能盲目引进外来物种。要经过科学论证和严格试验,才能确定是否适宜大面积推广。否则,很可能会造成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破坏森林。

2.林下种养的规模应恰到好处,不能过度

林下经济发展,需要有相关的科学数据来指导。林下种植不是简单将大田作物移到林下,而是选择喜荫、适应林地肥力条件、市场稀缺的蔬菜、中药材和工业原料型等农产品。

3.林下经济发展要坚持科学种养,不能毁掉林下植被

林下杂草、灌木等植被对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非常重要,发展林下经济要有科学观念,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不能毁掉林下植被种植经济作物等。第二章 林粮模式

林粮模式可以为林地增绿肥,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达到以耕代抚的目的,而且使片林当年就有收益。林粮间作这种模式技术简单,当年有效益,容易被农民接受。第一节 林粮模式种植的原则

林粮模式是在经济林造林初植密度为3米×4米的行间进行林粮间作。林下可种植小麦、棉花、花生、大豆、甘薯、绿豆等作物。林粮间作期于植树的1~3年进行,4年后树木郁闭就不能进行间作了。也可林间甘薯、大豆倒茬种植,第1、3年种大豆,隔年种一茬甘薯倒茬。这种种植方式可以为林地增绿肥,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达到以耕代抚的目的,而且使片林当年就有收益。林粮间作这种模式技术简单,当年有效益,容易被接受。但林粮间作要掌握一个原则,即林木行间严禁种植玉米等高秆作物。第二节 适合林粮模式种植的粮食品种一、小 麦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一)栽培技术

1.播前准备(1)选用抗旱良种:旱地高产品种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土层厚、地力好的林地,应选择增产潜力较大的品种,如鲁麦21号、山农优麦2号、烟农21、烟农18等;在土层较薄、肥力较低的林地,可选用鲁麦19、烟农18等品种。(2)种子处理:为防虫、防病,确保全苗壮苗,种子要用20%甲基异柳磷剂100克加水2.5千克,拌种50千克,堆闷3小时,晾干播种。或用种衣剂包裹种子,带药带肥下田。

2.适期播种(1)播种日期:播种期过早,冬前积温多,麦苗容易徒长,土壤养分、水分和植株养分过度消耗,易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苗”,春季较强的品种在冬季还易遭受冻害;播种过晚,冬前生长积温不够,出苗时间延迟,养分消耗大,出苗率低,冬前生长不足,形成晚茬弱小苗,分蘖少而根系不发达,严重影响产量。早播和晚播均会影响小麦品质。根据经验,冬性品种在日均气温16~18℃、半冬性品种在14~16℃播种为宜,具体时间视品种、地力、土质、墒情等情况安排。一般说来,冬性品种可早播,半冬性品种应适当晚播,瘦地发苗慢可早播,肥地发苗快应晚播。(2)精量播种:每亩基本苗要根据播期和土壤肥力等具体情况掌握。实践表明,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亩12万~15万基本苗为宜;分蘖成穗高的多(中)穗型品种每亩7万~10万基本苗为宜。地力水平高,播期适宜而偏早的,栽培技术水平高的可取低限。按种子发芽率、千粒重和田间出苗率计算播种量。(3)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不当易影响麦苗生长而导致减产。小麦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要求播量精确,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地头地边播种整齐。(4)种植规格:为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种植规格一般以小于树间宽度20厘米为宜。(5)播后镇压,查苗补苗:小麦播种后及时镇压,沉实土壤,利于提墒保墒、培育壮苗。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对缺苗的地块要及时补种。(二)管理技术

1.覆盖栽培

播种期温度低、干旱的地块,采用地膜覆盖或稻草覆盖,增温保墒,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表层结构,促进小麦生长,增加产量。

2.浇水

冬前阶段,麦苗疏密补稀,保证全匀苗。冬至至小雪期间浇冬水,墒情适宜时锄草,促进根系发育。起身拔节期、孕穗期浇水追肥。灌浆期及时浇水。注意及时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和蚜虫。

3.科学施肥

施肥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直接的影响。施氮量充足,可提高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及面筋的含量。氮肥在前期施用增产作用较大,中后期施氮肥有利于提高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氮肥的品种宜选用氨态氮;磷肥对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蛋白质的含量有直接的影响,维持土壤中有效磷含量22~30毫克/千克,对保证小麦的高产优质十分必要;施用钾肥能提高氨基酸向籽粒转移的速度和籽粒中氨基酸再转化为蛋白质的速度,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含量,增加沉降值。在开花期施用钾肥对提高籽粒的蛋白含量有明显促进作用。

一般亩产500千克优质小麦,在整地前亩施有机肥5000千克、纯氮9千克、五氧化二磷11.5千克、氧化钾7.5千克、硫酸锌1千克、缺硼的地块施硼砂0.5千克。追肥重点施用起身或拔节期肥,亩施纯氮9千克。在孕穗挑旗期和灌浆初期,喷施光合微肥、磷酸二氢钾,增强光合作用能力,增加粒重。

4.病虫害防治(1)纹枯病

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和茎秆上,幼苗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周围褐色、中央淡褐色至灰白色的梭形病斑,随后逐渐扩大,小麦拔节后叶鞘上的病斑常形成云纹状的花纹。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后,造成茎壁失水坏死,小麦感病后因输导组织受损而导致生长不旺、倒伏、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严重者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白穗。

防治方法:可用5%井冈霉素每亩100~150克,或20%粉锈宁40~50毫升,加水50千克,在小麦返青期向麦株中下方病部喷施1~2次。(2)白粉病

症状: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该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防治方法:当病叶率10%以上时,每亩用15%烯唑醇20~30克,加水50~60千克喷雾;严重地区可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喷洒。(3)条锈病

症状: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橘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三种锈病病部后期均生成黑色冬孢子堆。若把条锈和叶锈菌夏孢子放在玻片上滴一滴浓盐酸检测,条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防治方法:①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千克种子用药60克拌种。务必干拌,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影响出苗。②麦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兑水50~70千克喷雾,或兑水10~15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在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4)赤霉病

症状: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防治方法:提倡早期施药防治。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千克喷雾,扬花10%~50%时施药,若穗期高温,提前至齐穗期施药。(5)蚜虫

症状:小麦蚜虫又名腻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以成虫、若虫吸取小麦汁液危害小麦,再加上蚜虫排出的蜜露,落在麦叶片上,严重地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前期危害可造成麦苗发黄,影响生长,后期危害被害部分出现黄色小斑点,麦叶逐渐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当百株蚜量达到800~1000头时,可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兑水20千克均匀喷雾。(6)吸浆虫

症状: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防治方法:小麦播种前,最后一次浅耕时,用80%敌敌畏乳油50~100毫升加水1~2千克,或用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加水5千克喷在20~25千克的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施用,边撒边耕,翻入土中。在小麦抽穗至开花前,用4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喷雾。(三)收获与加工

1.收获

小麦蜡熟末期是收获的最佳时期,此时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多,千粒重最高,应及时收获。

2.加工

收获后要及时晾晒,防止遇雨和潮湿霉烂。二、棉 花

棉花是一种重要的年生天然植物纤维,为锦葵目棉属,有4个栽培棉种组成,即亚洲棉(粗绒棉)、非洲棉、陆地棉(又叫细绒棉)、海岛棉(又叫长绒棉)。(一)栽培技术

1.播前准备(1)灌水造墒与耕地、整地:秋、冬耕比春耕效果好,一般棉田应及时进行秋、冬耕。秋、冬耕更有利于熟化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的蓄水力和通透性,还可消灭越冬虫蛹、病原菌,减轻病虫危害。秋、冬耕的时间越早越好,可在棉花收获完后立即进行,以增加土壤风化的时间,接纳较多的雨雪。秋、冬耕棉田应在早春土壤表层刚化冻时,进行“顶凌”耙地,以利保墒。进行秋、冬耕的棉田,尽可能进行冬灌,冬灌可以蓄水保墒,利用冻融交替,使耕层土壤松碎踏实。冬灌的时间应掌握在夜冻日消时。未进行冬灌,或虽进行冬灌,但墒情不足的棉田,应在棉花播前10~15天灌足底墒水。秋、冬未耕或耕时未施基肥的棉田,应进行早春耕,耕后及时耙耢保墒。(2)施足基肥:棉田基肥可以在冬耕或春耕前进行,每亩施用优质农家肥2000~3000千克或腐熟饼肥50千克左右。地膜覆盖棉花基肥中氮肥施用总量的40%左右,即尿素10~12千克;露地直播棉花基肥氮肥施用量为全生育期总量的50%左右,即尿素13~15千克。磷肥全部基施,即过磷酸钙50~67千克/亩;钾肥全部基肥(硫酸钾10~14千克)或基施和蕾期追施各半(硫酸钾5~7千克);对于严重缺硼和锌的棉田,基施硼砂0.5~1千克、硫酸锌1~2千克。(3)种子准备:精加工包衣种子条播3.0千克/亩左右,穴播2.0千克/亩左右;如使用毛子,每亩增加1.0千克,选用70%高巧(0.4%~0.5%)或10%吡丹(0.4%~0.5%)等处理种子,或用72%的萎福吡干粉拌种防治苗病和苗蚜。

2.播种保苗(1)适期播种:露地直播棉花播种适期为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4℃以上,华北地区适宜的播种期为4月15~25日;地膜覆盖棉花播种适期为露地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以上(此时膜下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4℃以上),适宜播种期为4月中旬,比露地直播棉花提前5~7天。(2)密度与行株距配置:露地栽培棉花密度4000株/亩左右;地膜覆盖棉花密度3500株/亩左右。采用90厘米×50厘米的宽窄行配置,或80厘米的等行距配置。根据密度和行距确定株距。(3)查苗补种或移栽:在棉花陆续出土阶段进行检查,发现缺苗,采取催芽补种;当齐苗时,发现缺苗,采用芽苗(已露胚根的种子)补种;苗龄达到1片真叶以上时,采用带土移栽补苗。(二)管理技术

1.苗期管理(1)适时放苗:地膜覆盖棉花,当棉苗出土后,子叶由黄变绿,并且顶住膜面时,趁好天抓紧放苗。切勿在寒流大风天气放苗,遇晴天高温时要及时放苗,防止高温烧苗。放苗后,随即用土封严膜孔。(2)间苗、定苗:棉花出齐苗后,即开始间苗,每穴留2~3株健苗;2片真叶时开始定苗,3叶时定完。在地下害虫多的年份和地区,应先治虫,后间苗、定苗,并适当推迟间苗、定苗的时间。间苗、定苗所拔掉的棉苗,要带出田外,以减少病虫的传播。(3)中耕松土:棉花苗期中耕松土,可以疏松土壤,破除板结,提高地温,调节土壤水分,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害,是促进棉苗发根、壮苗、早发的关键措施。

2.蕾期管理(1)稳施蕾肥:基施一半钾肥的棉田,可在蕾期将剩下的一半钾肥(硫酸钾5~7千克)在棉行一侧开沟施入或在株间穴施;地力好、基肥足的棉田,为了防止棉花旺长,蕾期一般不追施氮素;地力差、长势弱的棉田,每亩施用尿素5千克左右。

中度或轻度缺硼、锌的棉田,在棉花现蕾期喷施0.2%的硼砂水溶液和0.1%~0.2%的硫酸锌水溶液,每亩用液量30~40千克。(2)去叶枝:为促进主茎和果枝的生长,当第一果枝明显出生后,及时打掉果枝以下叶枝,保留全部真叶。(3)适时浇水:棉花蕾期仍以营养生长占优势,既要防止营养生长过旺,又要避免由于受旱而使营养生长受阻,棉蕾大量脱落,应看天、看地、看苗适时灌水。地力较高,墒情较好,主茎生长速度不减慢,红茎高度少于2/3,可不浇水;如果墒情差,红茎高度超过2/3,叶色深绿发暗,就要开始浇水。(4)中耕培土:棉花蕾期根系发育迅速,必须加强中耕,促进根系深扎。(5)化学调控:对于肥力高、棉株长势明显偏旺的棉田,蕾期可每亩使用缩节安0.5克,加水15~20千克均匀喷洒棉珠。长势较稳健或偏弱的棉田,蕾期一般可不使用缩节安。

3.花铃期管理(1)中耕培土:为了便于棉田中后期灌水排水,促进根系下扎,防止后期倒伏,在初花前结合中耕培土护根。(2)重施花铃肥:地膜覆盖棉花揭膜后,随即结合中耕开沟追肥,此次追施氮肥占全生育期氮肥总量的40%左右,即亩用尿素10~12千克;为防止出现早衰现象,在7月底或8月初盛花期再亩追施氮肥5~6千克。露地直播棉花在初花期追肥,追肥数量应占全生育期总氮量的50%左右,即每亩施用尿素13~15千克。缺硼、锌的棉田,在棉花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喷施0.2%的硼砂水溶液和0.1%~0.2%的硫酸锌水溶液1次,用液量分别为40~50千克和50~60千克。在花铃后期对有早衰现象的棉花,叶面喷施0.5%~1.0%尿素溶液;对长势偏旺的棉花,可喷施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每次用液量50~75千克。根外追肥一般在8月中旬开始,至9月初结束,根据棉花长势连续喷施2~3次。(3)浇水、排水:棉花进入盛花期,既不抗旱,也不耐涝。这段期间遇旱要及时浇水,遇大雨要及时排涝。(4)化学调控:初花期(大约在6月底至7月中旬初),每亩可用缩节安2~3克兑水25~30千克喷施;7月下旬盛花期每亩用缩节安3~4克兑水40~50千克喷施,控制棉株生长和无效花蕾。(5)适时打顶心,去边心:打顶心应掌握“时到不等枝,枝到看长势”的原则,华北地区一般丰产棉花7月15~20日打顶;个别发育晚长势强的棉花,为了充分利用有效蕾期,打顶时间也不宜晚于7月25日。打顶的办法是打下一叶一心,一块棉田要一次打完。对于采用简化栽培棉田(留叶枝),在打顶的同时应打去叶枝顶心。8月10日后棉株的蕾已属无效,为了使棉株养分集中供应现有的铃,增加铃重,8月10日前后可人工打边心或用缩节安控无效花蕾,保证9月初断花。

4.吐絮期管理(1)坚持浇水:初絮期只有少部分棉铃吐絮,大部分棉铃正在充实,还有一些幼铃正值膨大体积,这是增结秋桃、增加铃重、提高品质的关键时期,若遇旱必须坚持浇水,以防止早衰,延长叶片功能。但浇水量不宜过大,浇水时间不宜过晚,以免造成贪青晚熟。(2)合理整枝,促早熟防烂铃:在棉花吐絮阶段,对于后期长势足的棉田,应及时打去上部果枝的边心和无效花蕾,促使养分集中供应棉桃,促进早熟;对荫蔽棉田,要及时打去棉株下部主茎老叶和空果枝,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防止烂铃。(3)及时采摘老熟桃:若在初絮阶段阴雨连绵,早发棉田会出现烂铃。为减少损失,应及时把铃期40天以上的棉铃提前摘出,用0.5%~1%浓度的乙烯利原液浸泡后晾晒,就可以得到正常的吐絮铃。

5.病虫害防治(1)红腐病

症状:在棉苗未出土前受害,幼芽变棕褐色腐烂死亡;幼苗受害,幼茎基部和幼根肥肿变粗,最初呈黄褐色,后产生短条棕褐色病斑,或全根变褐腐烂。

防治方法:在苗期阴雨连绵,棉苗根病初发时,及时用40%多菌灵胶悬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5%多菌灵或3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5%多菌灵或3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托布津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隔1周喷1次,共喷2~3次。(2)黄萎病

症状:现蕾期病株症状是叶片皱缩,叶色暗绿,叶片变厚发脆,节间缩短,茎秆弯曲,病株畸形矮小,有的病株中、下部叶片呈现黄色网纹状,有的病株叶片全部脱落变成光秆。

防治方法:在轻病田和零星病田,采用12.5%治萎灵液剂200~250倍液,于初病后和发病高峰各挑治1次,每病株灌根50~100毫升。(3)红粉病

症状:整个铃壳表生松散的橘红色绒状,比红腐病的霉层厚,病铃不能开裂,僵瓣上也长有红色霉粉。

防治方法:可喷用50%多菌灵、70%托布津、75%百菌清或65%代森锌等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4)炭疽病

症状:棉籽和幼芽受害,变褐腐烂;棉苗受害,幼茎基部初呈红褐色斑,渐呈红褐色凹陷的梭形病斑,病重时斑包围茎基部或根部,呈黑褐色湿腐状,棉苗枯萎而死;子叶受害,叶缘产生褐色半圆形病斑,病斑边缘紫红色。

防治方法:同红腐病。(5)枯萎病

症状:病株一般不矮缩,多由下部叶片先出现病状,向上部发展,病叶叶缘和叶脉间的叶肉发生不规则的淡黄色或紫红色的斑块。

防治方法:在轻病田和零星病田,采用12.5%治萎灵液剂200~250倍液,于初发病后和发现高峰各挑治1次,每病株灌根50~100毫升。(6)立枯病

症状:棉籽受害,造成料籽和烂芽;幼苗茎基部受害,出现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并渐扩展围绕嫩茎,病部缢缩变细,黑褐色、湿腐状,病苗倒伏枯死;子叶受害,多在中部发生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易破裂脱落成穿孔。

防治方法:同红腐病。(7)曲霉病

症状:在铃壳裂缝处和虫孔处产生黄绿色或黄褐色的粉状霉层,高湿时呈绒毛状褐色霉层,棉絮也霉变,铃不开裂。

防治方法:可喷用50%多菌灵、70%托布津、75%百菌清或65%代森锌等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8)角斑病

症状:真叶发病,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成油渍状透明病斑,后变为黑褐色病斑,扩展时因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喷洒1∶1∶(120~220)波尔多液、25%叶枯唑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9)黑星病

症状:全铃受害,铃壳变黑、僵硬,不开裂。铃壳上密生小黑点。高湿下全铃满布烟煤状粉末。病铃棉絮径黑色僵瓣。

防治方法:在烂铃病原较复杂的棉区,可喷洒50%多菌灵、70%托布津、75%百菌清或65%代森锌等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为提高防治效果,可用波尔多液或铜皂液加入上述药剂混合施用。(三)收获与加工

1.收获(1)棉花吐絮后,及时采摘,以提高棉花品质。(2)采摘时,收摘充分开裂的棉桃,忌收尚未开裂的棉桃。(3)收摘时,要使用棉布包(袋),不能使用化纤包(袋),防止异性纤维混入。(4)采收时,实行“四分”,以提高棉花质量。即好花与坏花、霜前花与霜后花、僵瓣花与白花分收、分晒、分储和分售。(5)对成熟晚的棉田可在9月底或10月初喷施乙烯利催熟。

2.加工

收获后要及时晾晒、装袋贮存或脱籽加工。三、花 生

花生为豆科作物,优质食用油主要油料品种之一,又名“落花生”或“长生果”。(一)栽培技术

1.播前准备(1)选择适宜土壤,平整好土地:花生不宜重茬,一般连作2年减产10%,连作3年减产30%,所以要与其他作物轮作换茬。因此,应选择地势平坦、能灌能排、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较高的未连续种植花生的砂壤土或半沙半泥土,以带植轮作、换土轮作为好。为确保土壤上松下实,通透性良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一般深翻达20~25厘米,做到土细土爽、上虚下实、垄面平整。地膜覆盖栽培的以83~100厘米开厢起垄,垄高15厘米,垄坎垂直,垄沟深15~20厘米。(2)使用良种:选用优质高产的品种,种子要求具有双仁饱果率高、整齐度好、网纹清晰、大小适中、外形美观、结果集中、易收刨等特点,以提高其商品价值、市场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3)种子处理:主要使用花生种衣剂拌种,也可使用药剂处理。在播种前选晴天中午,连壳晒种5~6小时,连续晒2~3天,再剥壳选种。要选择种仁饱满,充实完整,无质变、无虫害的种子作种。花生籽粒分前后段,应分区段播种,有利于提高全土出苗的整齐度。播种前每20千克种子用25%多菌灵100克加水8.3千克(浓度0.3%)浸种后,再用90%钼酸铵10克与种子混合拌匀,宜现混现播,不要过夜,以免影响种子发芽。

用花生种衣剂处理的,在使用前先将种衣剂充分搅动均匀,按药种比1∶50将种衣剂与花生种仁同时倒入准备好的干净干燥的桶或其他容器内迅速搅拌均匀后即可播种。经过处理的种子不可食用或饲用。(4)平衡施肥:要根据花生生产水平、土壤主要养分的丰缺等因素确定施肥量,每生产50千克荚果需要吸收氮3千克、磷0.5千克、钾1.5千克,其中一部分氮素来自根瘤菌。底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施用,每亩用优质土杂肥2500~3000千克,配合5千克尿素、30千克钙镁磷肥、10千克氯化钾或100千克草木灰混匀,在整地时深施匀施。应重底早追,酸性土和花生重茬地每亩还要增施生石灰25~30千克。老冲击黄泥土缺钙,还应亩施煤灰500~750千克,以减少瘪果。

2.适时早播,合理密植(1)地膜覆盖播种量及密度:花生播种出苗要求地表5~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达到12℃以上,因此,地膜覆盖栽培在3月上旬播种,比露地栽培提早20天左右上市鲜销。露地栽培3月底至4月初播种。

花生种子在30℃左右催芽18~20小时,粉嘴后,在已盖地膜的厢面上划“十”字口打孔播种。每厢错窝播两行,行边距15~18厘米,83厘米开厢的窝距16.7厘米,100厘米开厢的窝距13.3厘米,亩植0.9万~1万窝,每窝2粒平放,单株栽培每亩1.4万株左右。播种深度以3~4厘米为好,然后回膜盖土。(2)露地栽培播种量及密度:间作亩播量10千克,亩植4000~5000窝,净作亩播量20千克,亩植9000~10000窝,行窝距40厘米×17厘米。(3)喷除草剂:播种后,亩用都尔150毫升或乙草胺200毫升兑水50千克均匀喷洒厢面后及时盖膜。双子叶杂草多的土块宜选用都尔,喷药后切忌翻动土层并要及时盖膜保墒、保温。(二)管理技术

1.破膜放苗、清棵蹲苗、查窝补缺

地膜覆盖栽培的在播种后半月左右,当子叶出土时用小尖刀破膜放苗,做到出一棵放一棵,防止高温烧苗。当80%的幼苗达到三片真叶时,3天内用灰抿子将花生幼苗周围泥土向四周扒开,使两片子叶及子叶叶腋的侧芽露出土面,见到阳光,以利第一对侧枝(结荚占全株产量的60%~70%)的正常发育,幼苗生长健壮,同时起到蹲苗的作用。基本齐苗后,要及时进行查苗补缺,补种种子最好做到浸种催芽(以仅露胚根为宜);补苗以苗龄3~4叶的小苗带土移栽为好。

2.根外施肥

花生叶面施肥具有肥料吸收利用率高、节约用肥、增产显著的效果。叶面施用氮肥,花生植株吸收利用率达55.5%以上,饱果数明显增加,经济系数显著提高;叶面施用磷肥,一般可增产7%~10%;叶面施用铝、硼、锰、铁等微肥,一般可增产8%~10%。氮、磷、钾、钙等大量元素及钼、硼、锰、铁等微量元素均可叶面施用。

在生产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任选下面一种或几种进行施用。(1)叶面施用氮肥:称取尿素0.5千克,用清水50千克充分搅拌溶解为1%的尿素水溶液。花生生育中后期如有脱肥现象,或花生生长期连续降雨,土壤渍水,根系吸收养分困难时,即可喷施。(2)叶面施用磷肥:花生对磷的吸收能力较强,在生育中、后期叶面喷施2%~3%的过磷酸钙水溶液,可增加光合产物向荚果运转的速率,提高荚果产量。具体方法是将1~1.5千克过磷酸钙放50千克清水中,搅拌浸泡,经1昼夜后,取其上层澄清液施用,一般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喷2~3次,每次每亩喷60千克左右。要注意彻底去掉残渣,以免伤害叶片。(3)氮、磷混施:在缺磷又缺氮的花生田,可以喷1%的尿素和2%的过磷酸钙混合液,既省工,效果又好。混合液的配制方法是在50千克2%过磷酸钙水溶液中加入尿素0.5千克。(4)叶面施用钾肥:一般用草木灰配制。配制方法是取未经雨淋的草木灰2.5~5千克,加水50千克充分搅拌,浸泡12~14小时,取其澄清液,即为5%~10%的草木灰浸出液,每亩每次喷施60千克左右。也可采用硫酸钾或氯化钾水溶液,配制方法是在50千克清水中加入硫酸钾或氯化钾1千克,搅拌溶解后即成2%的硫酸钾或氯化钾水溶液,每亩每次喷施60千克。(5)磷、钾合用:取干草木灰2.5千克,加水20~25千克浸泡,同时取过磷酸钙1千克,撒入浸泡液中,充分搅匀,半天后过滤出清液,余下的再加水10千克浸泡过滤,然后合并2次的过滤液,兑水至50千克,即为土法制造的磷酸二氢钾,每次每亩喷施60千克,喷2次即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花生叶面施肥要根据花生生长情况和生育时期确定施肥时间,一般应在生育后期施用。要选择无风阴天,或晴天上午9时前和下午4时后喷施,以增加叶片吸收量,防止伤害叶片,喷后4小时遇雨,应于雨后补喷。要严格掌握喷施浓度,浓度大易伤害叶片,造成肥害。喷药时要喷匀喷细,叶的正反面都要喷到。

3.病虫害防治(1)茎腐病

症状:苗期子叶黑褐色,干腐状,后沿叶柄扩展到茎基部成黄褐色水浸状病斑,最后成黑褐色腐烂,后期发病,先在茎基部或主侧枝处生水浸状病斑、黄褐色后为黑褐色,地上部萎蔫枯死。

防治方法:茎腐病主要以种子带菌为主,连作病重,早播病重,因此应实行合理轮作,种子贮藏前要充分晒干,播前要进行晒种、选种,不用霉变、质量差的种子,做好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量0.3%进行药剂拌种。(2)根腐病

症状:茎基部水浸状,黄褐色,植株较矮,叶片自下向上干枯,主侧根变褐腐烂,后期只剩褐色干缩的主根。

防治方法:合理轮作,严格选种、晒种,用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拌种,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全田喷雾。(3)叶斑病(主要包括褐斑病、黑斑病)

症状:褐斑病病斑圆形、暗褐色,较大,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后期有灰色霉状物;黑斑病病斑圆形、黑褐色,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比褐斑病小。

防治方法:①合理轮作;②选用抗病品种;③高温多雨的7、8月份是防治叶斑病的重点时期,发病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800倍,每隔15天喷药1次,共喷2~3次。(4)花生锈病

症状:底叶最先开始发生,叶片产生黄色疱斑,小形,周围有很窄的黄色晕圈,表皮裂开后散出铁锈色粉沫,严重时叶片发黄,干枯脱落。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25%粉宁500倍液全田喷雾。(5)蚜虫

症状:蚜虫不仅吸食花生汁液,也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

防治方法:花生蚜虫必须立足早治,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防治即可。(6)地老虎、蛴螬

症状:老虎和蛴螬是地下害虫,不仅危害期长而且危害严重,常造成缺苗断垄现象。

防治方法:①合理轮作;②秋季深翻:秋季深翻可将害虫翻至地面,使其曝晒而死或被鸟雀啄食,减少虫源;③种子包衣:播前用种衣剂包衣,此方法也能有效的防止鼠害;④土壤处理:播前整地时,每公顷用3%颗粒剂呋喃丹22.5~30千克或3%甲拌磷颗粒剂22.5~30千克均匀撒施于田面,浅翻入土;或将呋喃丹、甲拌磷颗粒剂撒于播种沟内,之后播种;也可将杀虫剂拌入有机肥内做基肥使用;⑤防治幼虫:6月下旬和7月下旬在金龟子孵化盛期和幼龄期每公顷用辛硫磷颗粒剂35~45千克加细土250~300千克撒在花生根际,浅锄入土。也可用50%辛硫磷或90%敌百虫1000倍液灌根。(三)收获与加工

1.鲜销收获

一般在约六成熟时(7月上中旬),就可及时收挖上市。

2.干花生收晒

干花生应在九成熟时(8月上中旬)收获,摘果洗净,用晒席、簸箕由厚到薄晾晒(不能在水泥地、三合土、石板上曝晒)。干燥冷却后,装进麻袋、布袋或稀编织袋,放入干燥通风的稻谷仓房内,秋天晴好时再翻晒1~2次。四、大 豆

大豆为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根据种皮颜色和粒形分为5类: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他大豆(种皮为褐色、棕色、赤色等单一颜色的大豆)、饲料豆(一般籽粒较小,呈扁长椭圆形,两片子叶上有凹陷圆点,种皮略有光泽或无光泽)。由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一)栽培技术

1.播前准备(1)选茬:适宜大豆的前作为禾谷类作物,如小麦等。(2)深耕整地:春播大豆在播种前深耕整地并结合施有机肥,夏大豆可利用前茬深耕施肥的后效,但播种前也要浅耕灭茬,为大豆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3)种子处理:播种前将大豆晾晒、筛选,去掉硬粒、杂粒、病粒、秕粒、虫蛀粒。之后根瘤菌或微肥拌种。①根瘤菌拌种:每亩用根瘤菌剂0.25千克,加水搅拌成糊状,避光条件下均匀拌种,拌种后不能混用杀菌剂,阴干后24小时播种;②微肥拌种:每1千克种子用钼酸铵0.5千克,溶于20毫升水中,喷洒于种子上,阴干后播种;③种子包衣: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2%~0.4%进行包衣。

2.适期播种(1)播种时间:春播大豆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夏播大豆播种越早越好,最迟在6月20日前播完。(2)播种方法:主要有穴播和条播两种,穴播每穴2~3粒种子。(3)播种深度:3~5厘米。(4)播种量:春播每亩条播5~6千克,穴播3.5~4.0千克;夏播每亩条播7.5~10千克,穴播6.5~8千克。(5)密度:行距40厘米,株距10~15厘米,春播每亩留苗1.2~1.5万株,夏播每亩留苗1.5万~2万株。(二)管理技术

1.苗期管理(1)查苗、补苗: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缺苗补苗,确保苗全,并及时间苗剔除疙瘩苗。达到苗全、苗壮是栽培中一个重要环节。补苗时可以补种或芽苗移栽。(2)加强中耕培土:在间苗后立即进行中耕锄草,全生育期最少中耕3~4遍。中耕深度随根系生长状况由浅到深再浅的方式进行。随中耕锄草,向根部拥土,逐渐培起土埂,利于耐旱、抗倒、排涝。(3)看苗追肥灌水:薄地没施底肥的,为保壮苗可在幼苗期追肥,每亩硝酸铵5~7.5千克、过磷酸钙7.5~15千克,对促进分枝形成及花芽分化均有很好作用,也有利根瘤菌和发育,增强固氮能力。如果缺墒要合理灌溉,能促花芽分化形成丰产株形。如果苗有徒长苗头,在第一片复叶展开时于晴天中午顺垄镇压豆苗,可起到压苗促根的作用。采取如上处理,可增加产量,据国内报道可增产8.5%,国外报道可增产13%。

2.开花结荚期管理

开花结荚期主要争取花多、花早、花齐,防止花荚脱落和增花、增荚,这是此期管理中心。要看苗管理,保控结合,高产田以控为主,避免过早封垄郁闭,在开花末期达到最大叶面积为好。具体措施是封垄前继续锄草,看苗酌情给水肥,弱苗初花期追肥,壮苗不追肥防止徒长。花荚期追磷肥效果明显。此时大豆叶面积达到最大值,耗水量增大,蒸腾强度达到高峰,需水也达到高峰期。当叶片颜色出现老绿、中午叶片萎蔫时,要及时浇水,否则花荚脱落。

在盛花末期摘顶心(打去2寸顶尖)可以防止倒伏,促进养分重新分配,多供给花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及瘠薄土壤土的大豆不适合摘心。

高产田为防止倒伏和旺长,可以喷施矮壮素防倒。及时防治病虫害,否则到雨季会造成绝收。

3.成熟期管理

成熟期是大豆积累干物质最多的时期,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促进养分向子粒中转移,促粒饱增粒重,适期早熟则是这个时期管理的中心。

这个时期缺水会使秕荚、秕粒增多,百粒重下降。秋季遇旱无雨,应及时浇水,以水攻粒对提高产量和品质有明显影响。

4.病虫害防治(1)顶枯病

症状:多数大豆品种苗期不表现明显症状,只在叶片上出现少数锈状小点。典型症状出现在开花后,病株茎顶部向下弯曲成钩状,顶端嫩叶。芽和茎变褐,干枯易脱落,髓部也变褐色,坏死部分向下蔓延。叶柄上产生褐色坏死条纹,豆荚上也有不规则形褐色坏死斑,叶片常不表现症状。发病早的植株明显矮化,不结荚或结荚很少,有的不分枝。此外,病株还可出现矮化、花芽及复叶丛出、节膨大、叶呈非正常深绿色症状,至收获季节往往贪青还保持深绿,多不结实,病株种子外观正常,不产生褐斑粒。

防治方法:①选育抗病品种和采用无毒种子。②防治蚜虫可减少病毒病为害,在苗期喷2.5%敌杀死乳油5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2000倍液;也可每亩用3%呋喃丹粉剂2千克混湿润细土15千克在播种时顺豆垄撒施,兼治蛴螬及孢囊线虫。(2)孢囊线虫病

症状:苗期染病,子叶和真叶变黄,生育停滞枯萎。植株矮小,花芽簇生,节间短缩,开花期延迟,不能结荚或结荚少,叶片黄化。重病株花及嫩荚枯萎、整株叶由下向上枯黄似火烧状。根系染病,主根一侧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如面粉粒的孢囊;根很少或不结瘤,由于孢囊撑破根皮,根液外渗,致次生土传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合理轮作;③药剂防治:可用甲基异柳磷水溶性颗粒剂,每亩300~400克有效成分在播种时用器械撒施在沟内;也可用3%克线磷5千克拌土后穴施。虫量较大地块每亩用3%呋喃丹颗粒剂2~4千克或5%甲拌磷颗粒剂8千克或10%涕灭威颗粒剂2.5~5千克撒施;也可用98%棉隆5~10千克或D-D混剂40千克在播前15~20天沟施。(3)细菌性病害(包括斑点病和斑疹病,又叫叶烧病)

症状:叶片、叶柄、茎及种荚上均可发病,以叶片为主。细菌性斑点病在叶片上初形成褐色不规则形水渍状的小斑,后扩大成多角形或不规则斑点,大小3~9毫米,病斑中间干枯呈黑色,边缘有黄色晕环。病叶由于受细菌分泌毒素的影响,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少而变黄。夏季遇多雨气温降低,病斑迅速扩大呈不规则的大斑,病部干枯后易脱落使叶片呈破碎状。病株底叶往往早落。子叶发病在边缘形成暗褐色斑,病苗生长受阻或枯死。荚上症状为小型水渍状斑,后扩展至荚的大部分,变成暗褐色,种子受病后表面包被一层细菌黏胶,病粒萎缩,稍褪色或色泽不变。茎及叶柄发病后产生大型黑色斑。细菌性斑疹病在叶片上初生淡褐色小点,后扩大呈多角形褐色小斑点,大小1~2毫米,叶肉体积增大而隆起,细胞木栓化呈疹状,许多病斑密集可使叶片枯死早落。

防治方法:①采用无病种子;②种子消毒处理,可用50~100单位的农用链霉素液浸种30~60分钟,或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③种植抗病品种与药剂防治相结合可明显减轻危害。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种类较少,重病田可试用100单位的井冈霉素兑水喷雾。(4)豆天蛾

症状:以幼虫危害大豆叶片,造成缺刻或孔洞,轻则吃成网孔,重者将豆株吃成光杆,不能结荚,影响产量。一般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发生盛期,初孵化幼虫有背光性,白天潜伏叶背。1~2龄危害顶部咬食叶缘成缺刻,一般不迁移;3~4龄食量大增即转株危害,这时是防治适期;5龄是暴食阶段,约占幼虫期食量的90%。6~8月份,雨水协调,有利于豆天蛾发生,大豆植株生长茂密,低洼肥沃的大豆田,豆天蛾成虫产卵多,危害重。

防治方法:于3龄前幼虫期喷药处理,可用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或用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千克喷雾。(5)大豆造桥虫

症状:大豆造桥虫种类较多,以银纹夜蛾为多。幼虫危害豆叶,食害嫩尖、花器和幼荚,可吃光叶片造成落花落荚,子粒不饱满,严重影响产量。造桥虫每年可发生多代,尤其以7月上中旬到8月中旬为害最重。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强,喜在生长茂密的豆田内产卵,卵多散产在豆株上部叶背面。幼虫幼龄时仅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窗孔状。3龄幼虫食害上部嫩叶成孔洞,多在夜间为害。

防治方法:可用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每亩40千克喷雾。(6)大豆食心虫

症状:大豆食心虫又叫大豆蛀荚螟,以幼虫蛀食豆荚。幼虫蛀入前均作一白丝网罩住虫体,一般从豆荚合缝处蛀入,被害豆粒咬成沟道或残破状。

防治方法:10%氯氰菊酯乳油,亩用35~45毫升,或敌杀死乳油,有效成分0.5~1克,兑水40千克均匀喷雾。(7)大豆蚜虫

症状:自苗期起为害,以植株的生长点、嫩叶、嫩茎、嫩荚为取食对象,传播病毒,造成叶片卷缩,生长减缓,结荚数减少,苗期发生严重可致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均匀喷雾。(8)豆秆黑潜蝇

症状:豆秆黑潜蝇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淮流域以及南方等大豆产区。以幼虫在大豆的主茎、侧枝和叶柄内蛀食,在茎内形成弯弯曲曲的隧道。

防治方法:①采取豆田深翻、提早播种、轮作换茬等措施,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②北方夏大豆开花期,平均每株有1头时,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或用90%万灵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也可用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倍液喷雾防治。(9)大豆卷叶螟

症状:大豆卷叶螟为华北和东北地区大豆的重要害虫。幼虫将叶片卷成筒状,尤以大豆开化结荚盛期危害最重。

防治方法:①种植早熟或叶毛较多的抗虫品种;②卵孵化盛期,用25%天达灭幼脲1500倍液。或用50%杀螟松800~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喷雾防治。(10)豆荚螟的防治

症状:幼虫蛀入大豆及其他豆科植物荚内,食害豆粒,影响产量和品质。我国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南方较重。

防治方法:①选种早熟丰产、结荚期短、少毛或无毛的品种;调整播期,使结荚期避开成虫产卵盛期;绿肥结荚前翻耕沤肥,绿肥留种地喷药防治;②在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湿度高时施用白僵菌粉每亩1.5千克,加细土4.5千克撒施,也可喷25%天达灭幼脲1500倍液;③成虫盛发期或卵孵化盛期,用25%天达灭幼脲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均匀喷施。(三)收获与加工

1.收获

大豆茎秆呈棕黄色,有90%以上叶片完全脱落,荚中籽粒与荚壁脱离,摇动时有响声时,可即时收获。

2.加工

大豆收获后,要代棵晾晒,以防豆粒炸腰和退色。待种子水分降到12%以下时及时脱粒,稍晾晒入库保存。留种大豆收获后注意防雨,防霉变。五、绿 豆(一)栽培技术

1.播前准备(1)选地:绿豆耐瘠薄,一般地块都可种植。但绿豆忌重、迎茬、盐碱度过大(pH超过8),不利于根系生长,抑制根瘤活动。(2)整地:播前要精细整地,最好是秋翻、秋耙,来不及秋耙地块,春季要顶凌耙地。要求整平耙细,绿豆“带瓣”出土,整地不细易造成缺苗断条。绿豆适合垄作,因植株矮小,占地面积小,垄距不超过60厘米为宜。(3)科学施肥:绿豆生育期短,需肥集中,应以底肥一次性施入,农肥与化肥结合,缺钾地块适当施入钾肥。绿豆对微肥敏感,适量施入钼、硼等微量元素,增产效果明显,一般公顷施量5~10千克即可。(4)选用良种,精选种子:选用优良品种是绿豆生产的首要措施。绿豆种子粒中常混有10%左右的硬粒种子,俗称“石豆子”,吸水性差,不易发芽,播后易造成缺苗断条。因此,播前应精细挑选,剔出病粒、杂劣粒和“石豆子”,然后晒1~2天,以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2.适时播种,接种根瘤

绿豆播种期的早与晚,对其产量影响至关重要,播种过早、过晚,生长发育对水肥要求规律与自然因子变化规律不相吻合,因此对产量影响极大。(1)播种时间:以5月上、中旬为宜。适于本地栽培的绿豆品种生育期90~106天,墒情好的情况下7~10天出苗。出苗~花期150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