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05:58:22

点击下载

作者:包丰源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试读:

前言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家的传承!《少年中国说》有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在的孩子比上一代更聪明,而且接受的资讯更广泛,学习的方式也更快捷。相比之下,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也就面临着更多的障碍和沟壑。与过去相比,今天的父母和孩子都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和更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更有智慧地培养孩子的人格、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无疑是所有父母最为关心的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寄予厚望,但却往往忽略了一个规律: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要让孩子有所不同,首先要改变和提升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思想观念。

十年来,在对精神能量的链接作用与物质平衡关系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个案的处理,我清楚地看到:人受到的伤害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父母或者监护人。在每个人成长、受教育与社会化的进程中所产生的恐惧、失落、怨恨、内疚、害怕、自责、愤怒等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释放、清除和化解,这些情绪所产生的细胞记忆所形成的潜意识“程序”就犹如计算机病毒一样,只要条件满足,立刻会自动运行,由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日后的生活。

通过对心智规律的研究,我看到当人的现实生活中再次出现与以往经历有着相同感觉的情境时,潜意识就会自动启动“程序”,引导身体做出反应,导致人的烦恼与痛苦经历不断重现。这样,即使有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也会不自觉地受控于潜意识程序的影响和作用,而很难改变自己的现状。一个无法控制自己人生的人,经常会感到失败和沮丧,也就很难给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带来正能量,更谈不上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贡献。

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结果。孩子思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父母的思想、言行、生活态度、情绪控制以及与自己父母的关系,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事业、婚姻和人际关系等,父母既能成就孩子的一生,也可以毁掉孩子的一生。

因此,使孩子远离伤害、幸福成长的密码就在父母和其他家人手中。只有我们将尊重、理解的种子渗透到孩子的生命中去,才能够在他心里种下幸福和快乐的种子。这样,他才会成长为一个能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人,一个能够给周围人和环境带去积极影响的人,一个能够对国家和社会奉献正能量的人。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自身规律。我所创办的“为人父母”课程就是通过个案让人可以懂得一个人是如何成长,推动力的机制如何产生,造成影响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大家就很容易懂得应该怎样对待和培养孩子。

多年研究为人父母的教育使我懂得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教育、爱、修和智慧。孩子的成长需要爱,而如何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我们给予的爱?教育的重点不是看到什么、学到什么,而是让孩子将来遇到问题时能够面对和想办法解决。让孩子成为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不断提升思想高度,获得更高的精神链接。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就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我、孩子、我和孩子、家族系统。

0~12岁是人格形成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孩子逐渐定型的人格会影响他的一生,也会影响他的后代和整个家族。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很多事情会让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无法挽回,因此我们没有可以浪费的时间!

如果您很爱孩子,如果您很努力地培养孩子,结果却发现孩子离自己的期望越来越远;如果您和孩子的关系陷入困局,不知该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不知道怎样更好地面对已出现和将要出现的问题,那么,这本书将引领您走出困惑。

如果您希望通过提升自身,改善与孩子的关系,增强家族能量,推动家族的世代昌盛;如果您希望孩子能比自己更优秀,希望孩子能在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下快乐地成长,为了家族,更为了孩子,这本书是您提升智慧、改善亲子关系的开始,更是让孩子幸福一生的起点。

父母至亲,影响深远,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所以,解决孩子的问题要从提升父母的思想和智慧开始!第一章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做父母是一种智慧,是与孩子的精神链接,是懂得并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更是传承祖先基因和创造家族兴旺的责任。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通常,大多数读这本书的人已经是名义上的父母或者将会成为父母。但是,您是真正的父母吗?也许,您会说:“这毋庸置疑啊!我的孩子已经……”其实,我要说的是,无论您的孩子多高,不管您的孩子多大,都不能说明您已经是完整意义上的“父母”。因为为人父母并不是简单的生育孩子,而是更重要意义上的养育孩子!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小生长在上海的犹太姑娘,在与丈夫结婚后生育了三个孩子。后来丈夫离她而去,她就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并在孩子稍大后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以色列。

刚到以色列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又不懂当地的优惠政策,这位母亲一边辛苦劳作,靠卖春卷维持日常生活,一边又秉承着中国“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照料着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孩子们也理所当然地接受母亲为自己准备的一切。

这种教育理念与犹太人的教育理念是迥然不同的,因此他们一家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邻居们的责难。看着三个孩子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地等待母亲照顾,一位邻居训斥她家的大儿子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随后又转过头来训斥这位母亲说:“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这句话乍听起来很伤人,细想之下却发人深省,它在警醒我们重新认知“父母”这两个字。说实话,我们现在这些做父母的,哪一个不是以为生了孩子自己自然就升级成为父母了?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生了孩子只是证明你是孩子生理上的父母,却并不代表你已经具备了养育孩子的能力,而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养育才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不可否认,我们很多父母都秉承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来爱孩子。然而,我们的这种爱却往往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又怎么能够说是真正的父母之爱呢?后来这位犹太人母亲放手让孩子承担自己该做的事情,三个孩子主动勤工俭学,在帮助家庭的过程中挖掘出自己的商业天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踏上了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

做父母和有孩子是两个概念。生了孩子只是代表你有了孩子而已,这只是一种物质上的联系,并不能够说明你是在做父母。做父母是一种智慧,是与孩子的精神链接,是懂得并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更是传承祖先基因和创造家族兴旺的责任。

父母是传承家族能量的通道。只有父母真正成为通道,才能够通过自己把家族的能量传递给孩子。透过自己的精神归属来传承家族精神能量,让家族延续,这是人类最为淳朴和基本的传承方式。让家族中的每一代,至少让你的下一代传承、延续、扩展上一代的能量,使自己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带着这种家族能量过更好的生活,家族兴旺的火种才能够生生世世相传。

也就是说,为人父母对于孩子不止是一种教育、一种艺术,更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事业!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这项事业的重要性,直到孩子出现问题,甚至无可挽回才幡然醒悟,后悔不已。

在“为人父母”课堂上有一对精明能干的夫妻,一心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孩子一生下来就交给爷爷奶奶带。经过多年的打拼后,这对夫妻终于如愿以偿地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家。然而,就当他们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人生成功的时候,儿子却找不到了。几经周折,他们才在一个网吧里找到了几天未曾回家的儿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对他们的话充耳不闻,完全没有耐心理会他们的苦口婆心,整日以网吧为家。儿子的状况让他们痛心不已,每每提到都会泪流不止,甚至许愿说:“只要儿子能回来,我们愿意花掉所有的资产与积蓄。”显然,这对父母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职,宁愿用所有的财产来换回儿子的回头。然而,这世间有很多东西是很难用金钱交换的,就像孩子的品行与健康一样。

这些年来,我遇到了很多这样的父母——在外人看来很成功,自己却觉得很失败,原因就是孩子出了问题。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了人生的至痛,最终醒悟到:人生最大的事业不是公司,不是业绩,不是资产,而是孩子。可惜,很多人却在孩子还能被用心“经营”的时候全然投身到所谓的“事业”中,把孩子的教育问题直接扔给了学校、老人或保姆,总是以自己很忙为借口,忽略与孩子的沟通,甚至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伤害,在孩子心里种下分离、恐惧、担忧、害怕等情绪的“种子”。而这些种植在孩子心灵中的情绪“种子”,当环境适合的时候,就会再次爆发产生负面效力,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每次我问大家有谁从小被父母打过,很多人举手;我再问有谁打过自己的孩子,大多数人还都高举着手。而且,人们往往会发现,当初父母是怎么打他的,他也会用类似的动作、方式打孩子。这就是细胞记忆,这就是潜意识的作用。如果父母不改变,那么孩子以后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培养孩子需要从改变父母的思想和行为开始。

人的命运来自行为,行为来自思想,而思想是由意识和潜意识共同作用形成的。意识是我们知道的部分,潜意识是我们做到的部分。人生很大程度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

对于孩子来说,衣服可以换,幼儿园可以换,学校可以换,老师可以换……唯独父母是永远不能换的。一个孩子将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孩子在幼年时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现实中的很多父母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总会以忙碌作为借口回避与孩子的相处。

但是,孩子的教育不可能等待我们去弥补,只要我们稍有忽略,就可能会造成我们和孩子一生的缺憾。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做父母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业,这项事业的成败决定着我们40岁以后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不管之前挣了多少钱,不管创造了多少的资产,如果没把孩子教育好,人生就是失败的。

为人父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父母代表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培养,一种引领,一种传承……真正的父母之爱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内心,懂得塑造孩子的价值,懂得给予孩子自由和能量……爱孩子不是户口本上你有几个孩子,而是一种境界,一种知道,一种做到,一种无怨无悔的陪伴,一种全心全意的付出……做父母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的事情,我们必须从头学起。“为人父母”课后分享

武绮玲:不要以为生了孩子就是母亲

2013年,怀着对孩子无尽的担忧,我走进了课堂。当时,面对孩子的叛逆、沉迷网游、前景迷茫,我充满无力感。自己在这个困境里走不出来,最后求助于外力,希望能找到解决方法。就这样,我走过了“心智能量”一阶、二阶和“心智禅修”课程,再来上“为人父母”课程。前面的课程让我解开了心灵的束缚,让我和孩子有了很大的改变,而这次“为人父母”课程,我发现仍然有许多没有觉察到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包老师说:“不要以为生了孩子就是母亲。”生孩子容易,养孩子也简单,但如何教育好孩子,却不是每一个父母都做得好的。世上的文凭五花八门,就是没有为人父母这个专业!大家都是懵懵懂懂地当了父母,然后摸着石头过河,全靠自己摸索或者是沿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老方法来教育孩子。有多少孩子一直在无知无畏的父母所创造的环境里苦苦挣扎,却无从反抗?有多少孩子带着创伤成长,伤痛不断重现?有多少孩子的天性被压制,变得呆滞愚弱?有多少孩子走上歧途,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而这些孩子所遭受的一切,都是在父母“爱”的名义下发生的!不懂真正地爱孩子,何以为父母!

回顾自己十多年来对孩子的教育,我既惭愧又庆幸。庆幸的是这次在课堂上懂得了上行下效,始之为善;惭愧的是,由于我在序位方面没有做好,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自孩子出生,我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丈夫的感受。因此,夫妻间多了争执、吵闹,甚至长时间的冷暴力——不对话。我们只顾自己情绪的宣泄,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不知道在毫无温暖而言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内心所受到的伤害:恐惧、不安、不自信。表现在孩子身上就是自小就喜欢躲在狭小的空间里;冬天睡觉喜欢四周都是枕头棉被包围着;睡前喜欢吮手指,十几岁也戒不掉,导致手指、口腔和牙齿发育不良,必须矫形;身形肥胖不舒展,显得很不自信;做事拖拉,朋友不多,喜欢宅在家里玩网游……“心智能量”一阶课程后,我跟孩子做了深度链接,我才知道,我们夫妻的冷战以及对孩子的一些推诿,让他深受伤害。谈起当时的感受,他说:“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家没了!”每每想起孩子这句话,我就揪心地痛。不由得深深地向孩子忏悔!当丈夫病倒后,我将精力重新放在他身上,家庭气氛反而好了,孩子说:“我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我觉得爸爸病了以后,家反而像家了!”那是因为序位重新调整的缘故吧。

我很幸运,能走进这个课堂,让我有所觉察,有所改变。现在很多事情母子俩可以一起探讨,他看问题有时比我还到位。我不断在他身上贴上正向的积极的标签,我相信,假以时日,我的孩子会成长得更棒!对于孩子,我不再有担忧和焦虑,只有满心的祝福!2014年3月2日为人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现代企业中的每一个岗位几乎都需要经过事前的专业培训才能上岗。众所周知,做会计要有会计证,做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做律师要有律师证,开车要有驾驶证,唯独做父母这个世界上从业人数最多的岗位却没有上岗证。甚至在现实中,我们很少有人会意识到无证父母的危害甚至会高于无证驾驶。无证驾驶所造成的交通事故伤害的主要是人的肉体,而无证父母伤害的却是孩子的精神和灵魂。在现实中无证驾驶的人毕竟不多,而没有上岗证的父母却比比皆是。

因为没有上岗证,甚至在上岗前连最为基础的培训都未曾有过,所以我们在做父母的过程中难免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误区。比如:

过分强调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经常是在孩子刚开始说话甚至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让孩子背唐诗、认数、识字、学英语等,却不曾意识到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

有的家长会过早地对孩子进行专业化训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要求孩子练习的强度,却忽略了孩子心灵的痛苦和需要时间玩耍的快乐。其实不管是乐器还是歌唱,都是对人素质的一种提升,但不能因此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未来的演奏家或歌唱家。重要的是对孩子灵魂的净化和心灵的滋润,喜悦才能提升能量,寓教于乐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有些家长会不顾孩子的想法,直接替孩子拿主意或做决定。其实,孩子在两岁以后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与孩子建立链接,了解孩子的兴趣与想法,根据孩子的爱好与孩子一起做一些决定与安排。然而,现实中的父母常常会以“我都是为了你好”为借口,替孩子做一些自己想要却违背孩子意愿的决定。

有的父母把握不好爱的分寸,溺爱孩子,结果就把自己的爱变成了“碍”。大人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使孩子在一层层爱的“包裹”下,生长空间和自由度变得越来越小,几乎没有机会去经历一些挫折和磨炼。甚至,很多家长也根本就不能够接受孩子在外面受一丁点的委屈。

父母缺少对孩子应有的陪伴。由于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人们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也就造成了很多父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保姆照顾的现象。也许长辈或保姆能够保证孩子吃饱穿暖,不哭不闹,却替代不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教育缺失,往往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很大的影响。也许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够保证时刻都陪在孩子身边,但也绝不可以因事业的忙碌就牺牲对孩子的陪伴。

其实,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链接,特别是跟母亲的链接是天然的,也是独特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把自己的母亲与别的女性区别开来,而母亲也通常能够通过孩子的哭声准确识别出自己的孩子。

父母与孩子的链接有一种看不见的特殊通道与精神归属。在孩子不断长大的过程中,密切的链接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孩子和父母的链接是孩子开始一切社会学习的基础,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亲密、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为人父母作为我们人生中的一个岗位,不仅重要,专业要求也很高。我们要想把孩子教育成才,就必须认真学习怎样为人父母。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会使自己真正走出认知误区,才能够提升自己的能量与智慧,才会具备正确科学的育儿观,才能够掌握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专业知识。

在同样的社会大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有所作为,而有的人却一事无成?这就是家庭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之一。家庭成员给予孩子不同的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行为结果。所以,父母以及家庭成员的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父母错误的思想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不良影响。看看那些少管所里的孩子,哪个不是在家人的期盼与等待中呱呱落地的?哪个不曾被父母赋予美好的愿望?然而,短短的十几年之后,他们却被关到了高墙之内,有的甚至再也没有机会出来,为什么?

让我们看看他们的父母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衣服不小心弄脏了,妈妈说:“刚穿上你就弄脏了,真是不省心!”

考试没考好,妈妈说:“考这点分,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不小心犯了错,妈妈说:“这样下去,你总有一天会被抓起来的。”

……

家长们,你知道这些一时的气话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什么吗?你知道它们会带给孩子怎样的心灵创伤吗?这样的对待,只会让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是我们的言语伤害了孩子,造成了孩子今天的行为。

在“为人父母”课堂上进行个案处理时,就能够了解到孩子当初产生情绪的原因:“小时候,我爸妈不停地吵架,我很害怕,就躲在被子里捂着耳朵,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打了,我很害怕……”“我要怎么做,他们才能不吵架?求求你们,以后我会听你们话的……”“他们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生下我?为什么生下我又不管我?……”“我要考多少分,他们才满意?不如我死了你们就开心了……”

……

我们如何回答孩子?向孩子解释“妈妈是无心的,不知道会对你造成如此大的伤害”吗?如果我们还不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会持续地伤害我们的孩子。

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会对孩子日后生活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更不知道孩子对家族产生的影响是如此深远。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超限效应”,源于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

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超限效应,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父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孩子强调你不够努力,不够认真之类的批评话语,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不耐烦、不自信的种子,久而久之,就成了孩子负面情绪的来源,并且难以化解。

至此,你应该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也已经知道了为人父母这个岗位的重要性,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做父母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必须明白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好父母,但希望与成为实在是两个境界,我们必须跨越这其中的鸿沟,真正提升为人父母的智慧,才能够成就孩子的美好人生。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地去找寻、去做履行我们曾经丢失的职责,在不断的学习与改变中,在希望与成为之间架起一座美丽的桥梁。

其实,带孩子就跟读书一样,只要我们用心,就可以在孩子的身上寻找到此生中最为甜美、最为细腻的感觉,我们甚至会焕发出自己久违的童心,与孩子产生共鸣!当然,这也是最为复杂、最难理解的一本书,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读不懂、读不透,但不要紧,只要我们把教育子女当作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只要我们愿意静心谦卑地去学习,我们就一定能够理解并品味到孩子带给我们的那种无比纯洁的爱和美妙的感觉。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是纯洁无瑕的,没有半点尘埃。可是,为什么长大后有的孩子善良仁爱,有的却霸道自私呢?其实,这一切都是父母长辈们书写的结果。这也就是我们会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的原因。看一个孩子你就会知道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看父母你也就会知道他们的孩子会是什么样。这样的结论放在别人身上,我们会觉得很准,可如果用来说自己,我们却总会说不是,真的是这样吗?

豪豪的妈妈总是以豪豪为傲,因为豪豪从小就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可是,这天妈妈带着豪豪去姥姥家,豪豪在与表弟玩耍时,妈妈无意间忽然听到豪豪在骂表弟笨。妈妈听了很是生气,就把豪豪叫到身边质问:“为什么骂弟弟笨?你以前可是从来不骂人的啊!”然而,让妈妈没想到的是,豪豪反而振振有词地对妈妈说:“你也骂过我笨啊!为什么妈妈就可以骂人,而我却不能呢?”豪豪的话让妈妈猛然想起,前些天她在教豪豪算术时,因为教了几遍豪豪都没学会,实在耐不住性子了,就顺嘴说了一句:“你怎么那么笨呢?简直笨死了!”面对豪豪的问话,妈妈无言以对,她终于深刻地体会到了“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这一简单而深具影响力的教育原则。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能够在孩子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作为父母,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有不好的现象出现时,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评孩子,而是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无论何时何地,请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在你身边,时刻有着一双纯真无邪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你。

电视上曾有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使人难以忘怀:一个小男孩透过门缝看到自己的母亲在给家里的长辈洗脚,于是,男孩立刻去厨房自己端来了一盆水,要为母亲洗脚。

父母总是处在孩子默默地关注中,无论我们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在孩子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世界里,父母的一言一行永远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他们的潜意识会认同自己的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自己的父母,把父母的举动真实地复印出来。如果妈妈是一位特别注重穿衣打扮的人,孩子一定也很爱装扮自己;如果父母爱说别人的不是,孩子也不会例外;如果父母经常说脏话、粗话,孩子也一定如此……这是家庭教育的定律。

刚上初中二年级的玲玲动不动就抱怨社会不好,还动不动就说老师势利……为什么一个刚刚十二三岁的孩子会带有如此大的负面能量?带着这样的问题父母来找我做咨询。通过个案处理,发现原因是她的父母总是在家里饭桌上抱怨社会的不公以及领导的不好,父母的话刻印到了孩子的心上,导致她在不知不觉中也带着这样的思想看待社会、看待周围的一切。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的复印过程,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

这十年来我在心智家园课程上进行个案处理的过程中,清楚地看到很多大人以为孩子还小,觉得孩子还听不懂我们的话,但其实孩子在胎儿期就已经有了对于外在的感受和记忆了,只是孩子的语言和能量还无法表达自己的主张而已。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要尽量减少给孩子输入错误的记忆和负面的能量。我们吃饭时说的话、在生活中做的事,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复印到孩子的心里,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的心是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可以说,父母的言行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父母若性格开朗,孩子也会积极向上;父母若尊卑有序,孩子也会尊老爱幼;父母若善良友爱,孩子也会爱心十足;父母若勤劳勇敢,孩子也会勇往直前;父母若相亲相爱,孩子也会内心强大,对未来充满信心……

所以,作为父母,当你发现孩子口不择言时,你应该警醒:问题的症结其实就出在自己身上。我曾经看到一位母亲大呼小叫要孩子赶快去洗手:“你为什么就是不肯照我的话去做?你为什么非要逼得我骂人?”没想到儿子居然无辜地回答:“我没有要你那么大声地说话啊,根本是你自己想骂人的。”这个孩子是完全正确的,当大人情绪失控的时候,完全是父母本身的问题,不要把自己的错全部推到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孩子被迫充当了父母的心理医生,充当了父母释放情绪的通道。

管教孩子时,父母有时候难免会失去耐心,但亲子关系本就不是对等关系既然父母拥有大部分的权利,当然也就必须肩负大部分的责任。要想解决互相抨击的问题,关键还在大人身上。为人父母者千万不可忘记,当你在教训孩子的时候,他们并不会把耳朵捂住,他们会记下你说过的每一句话。孩子难免会犯错,需要大人的教导,可他们毕竟还年幼,对于很多事情都只是一知半解,发脾气并不能让孩子真正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在管教孩子时,父母一定要明确指出孩子的错误,避免使用粗俗的语言抨击孩子,更不可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特别是应该避免使用类似“你总是……”“你从来不……”等措辞,因为在这些说法里,父母并没有明确指出孩子到底错在哪里,而只是一味地暗示孩子整个人都有问题,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变得自暴自弃。父母应该对孩子说:“记得用纸巾把嘴擦干净哦”,而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个恶心的邋遢鬼”!

孩子时时刻刻都会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所以,当孩子犯错误时,一定要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给孩子以指正和建议,父母的举手投足始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家庭是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主导孩子一生的基础教育。每个家庭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方式,通过家庭环境氛围以及父母的言论、行为对孩子产生深入骨髓的影响,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品德与基本素质,这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都永远替代不了的。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看到我们相亲相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互相信任的幸福画面;让孩子看到我们认真读书、勤奋工作的努力身影;让孩子看到我们乐于助人、懂得感恩的生动形象;让孩子看到我们孝敬父母团结亲友的美好场景……如此,不管将来我们的孩子身在何处,无论他面临怎样的困境,他都会受到存储在自己心智中的这些美好记忆的激励,从而强大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能量,勇敢地走出困境,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作为父母,我们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培养出孩子的好品德,奠定孩子美好未来的基础。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让作为原件的自己美好一点,再美好一点,更美好一点,我们的“复印件”才能够更加璀璨和优秀!不是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用错了方法

教育孩子是我们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事业,这并不比任何自然界的问题简单。面对孩子所出现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用理性的逻辑去思考原因,更要用真诚的内心来感受孩子的心灵。同样,教育孩子的效果也是由心而发的。作为父母,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我们教育孩子的观念和爱孩子的态度,盲目地使用培养孩子的方法,不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改变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

刘女士是某公司的行政主管,自从有孩子后就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教育,绝不允许自己因为工作而耽误孩子。为了好好培养孩子,她让孩子从小听音乐以陶冶情操,背诵唐诗宋词培养文化底蕴。在待人接物上,孩子也按她的要求做到了礼貌问好,谦让有序。孩子的聪明和乖巧,深得周围人喜爱。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孩子时而脾气暴躁,时而懦弱胆小,完全不见了小时候的聪慧与懂事。这让刘女士非常难过,她不知道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自己精心培养的孩子会变成这样?

其实,孩子的表现是在提醒父母反思自己。在与刘女士沟通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刘女士把自己工作中的角色带入了对孩子的教育中,她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管理对象,把教育孩子取得的成果当成了自己的目标,为了取得好的成效,她付出了很多心血与努力。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却并没有跟孩子沟通,没有征得孩子的认同,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必须这么做或者必须那么做。每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特有的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开始追求自由与平等,自然就会从内在来反抗刘女士的管理,也就造成了之前的状况。听了我的解释,刘女士恍然大悟:“看来问题全在我身上啊!”最终,刘女士接受了我的建议: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

你的世界不是我的世界,同样,我的世界也不是你的世界。人与人有着很多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能量源泉和成长道路,所以我们需要彼此尊重。这些年来我深有体会: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时都是很快乐的,都带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却在父母亲的教育下变得不快乐了;孩子本来学得很好,觉得学习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往往却在父母的教导下觉得学习是件很困难的事……天下没有不是的孩子,父母也都是爱孩子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用错了方法。

父母过多地管理孩子,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弱。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适度地给孩子自由,在制定规矩或做决定之前与孩子好好地沟通,让孩子从内心真正地认同。要知道,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孩子的自尊心也会越来越强。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做任何决定——特别是在发现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只有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才能帮助孩子树立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使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父母的指正和建议。否则,就可能刺激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得不偿失。

其实,现实中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所采取的不当态度和方法。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不使用让孩子心悦诚服的办法,而是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当父母对孩子抱有过高期望,而又没有和孩子及时有效地平等沟通时,就可能导致孩子对父母滋生仇恨的情绪。

我认识一对本来幸福快乐的母女,因为母亲对女儿的要求近乎苛刻,导致了孩子对母亲的敌视,甚至是仇恨。母亲对女儿怀有深切的爱,每天早起晚归只为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早日成才。为了培养女儿,母亲主动承担了家里的一切劳动,只要求女儿用功读书。为了让女儿更快地提高学习成绩,母亲拼命地给女儿增加作业量,女儿每天都学习到很晚。在寒暑假或者周末更是如此,堆积如山的作业压得女儿喘不过气来,连休息和出去玩耍的时间也被剥夺了。由此,女儿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渐渐地和母亲疏远,当作业繁重的时候,女儿竟然产生了害死母亲的可怕想法。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母女之间缺乏真诚、平等、有效的沟通,母亲完全没有考虑到女儿的感受。其实学习不应该成为孩子生活的全部,一个花季少女应该享受玩耍和游戏的快乐,充分体会生活的乐趣。

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或“盼女成凤”的希望能否实现,取决于父母能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采用了错误的态度和言行。

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稍有下降,父母就劈头盖脸地训斥、阴阳怪气地嘲讽,甚至对孩子执行所谓的家法:实行各种体罚或拳脚相加。这些行为都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孩子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即使父母事后对孩子表示关心和鼓励,亦不能使孩子痊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发产生叛逆的心理,对父母抱有抵触情绪,这样又怎么能够如父母所愿,获得进步与成功呢?

我们总是热衷于改变孩子,却从未想过改变自己;我们总是想着去矫正孩子,却不去想孩子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孩子性格、品质塑造的最直接的老师。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的影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更是家族的未来和民族兴旺富强的希望。作为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才能去影响孩子。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努力地去为生活和工作忙碌,更重要的是要在回家后正确地面对自己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记住:一定要时刻打起精神做好孩子的表率,用爱心、行动去影响孩子,切不可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更不要有什么功利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只要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我们平日里身体力行的,那么教育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的孩子自然就会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正如古人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认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父母特别关爱孩子,特别照顾孩子,可孩子却总是不尽人意;而有的人看似对孩子不管不顾,孩子却表现得很不错。这是为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为人父母的第一步——明晰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有人说是朋友,有人说是共同成长,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超越了朋友、亲情的。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对个案的解析,我发现父母与孩子之间就是一个系统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父母的思想言行会影响孩子,另一方面孩子的表现也往往暴露出父母的问题,父母可以通过孩子获得人性的发展与生命的成长。

通过多年努力,我总结出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以下四种关系:教育、爱、修和智慧。

第一,教育。父母与孩子之间首先是教育关系。

家庭教育往往决定着人的一生,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长大的孩子,通常适应能力比较强,长大后也比较自信,能够很好地处理问题,性格坚毅果敢,具有领袖品质;而处在不良家庭教育中的孩子通常会坐立不安,长大后也比较容易脾气暴躁,不容易接触,做事情容易走极端。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度过一生。然而,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却让家长们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似乎只有孩子考入顶尖学府、拥有他人难以企及的财富与地位才算是教育的成功。殊不知,如果一个人缺乏内心的信念与宁静,即使他获得再多的成功也无法拥有快乐的心灵。因此,父母教育孩子应该摒弃功利思想,着重培养孩子愉悦的精神状态与阳光健康的心理。

美味营养的食物可以给予孩子健康的体魄,而美好上进的观念却可以滋润孩子的心灵,打造孩子善良、勇敢、自信与乐观的态度!我们陪伴不了孩子一辈子,但孩子的思想观念却可以陪伴他一辈子!所以,教育一定要摒弃功利主义,让孩子学会平和地与自己的内在对话,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而不是去盲目追求所谓的成功。

良好的教育就是在孩子的心灵中输入美好的精神食粮,以强大孩子的内心世界,使孩子能够全身心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勇敢地接受一切挑战,在平和与愉悦中度过美好的一生。

第二,爱。父母是爱孩子的,孩子也是爱父母的。

有时候父母的爱甚至比不上孩子的爱。因为我们的爱常常是有附加条件的,但孩子给予我们的爱却是无条件的。想想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常用自己的个性来约束孩子,总希望孩子满足自己的条件?一旦孩子不如自己所愿,你就会生气甚至愤怒。而孩子却总是那么轻易地原谅我们的过错和失误。我们是真的爱孩子吗?不是。我们只是在满足我们自己内心的需求,希望孩子成为我们所希望的样子。

有人会反驳说,“不对,我非常爱我的孩子,我对孩子好得无止境,我几乎把我的全部都给了孩子”,其实这也不是爱,这是牺牲。

我们常常将我们的行为赋以“爱”的名义,其实却是在害我们的孩子。爱孩子就应该尊重孩子,通过日常的生活赋予孩子感受爱和享受生活的能力。

或许,我们可以从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所写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子女》中获得一些提示。《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子女》

纪伯伦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inite,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

射得又快又远。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

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第三,修。孩子的到来是为了成全我们自己。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获得一个个的提示,在不断的认知中提升对生命的认识,获得更多的生命能量,成全更好的自己。通过孩子,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需要改进和成长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够在课堂中通过一些心灵治愈的方法解决一些孩子的问题。而且这些孩子不需要在现场。这是因为其实孩子是没有问题的,真正有问题的是孩子的父母。当发现并疏通父母被卡住的生命节点之后,父母的能量流动就会带动家族的能量流动和提升,孩子是家族中的一员,也会在这个系统中得到能量而改变,这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是一个道理。

孩子的今天就是父母的昨天。孩子今天对你叫喊,那是因为昨天你对他大声训斥;孩子今天对你不耐烦,那是因为昨天你对他没有耐心;孩子今天埋怨你不如别人的父母有权势,那是因为昨天你怪他不如别的孩子优秀;孩子今天自卑懦弱,那是因为你昨天对孩子处处苛求完美;孩子今天崇尚暴力或奴性十足,那是因为你昨天对他非打即骂;孩子今天对你不负责任,那是因为昨天你界限不清……

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一场真正的修行,孩子纯真、无私的灵魂可以洗涤成人浮躁、功利、自大的心理。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通过孩子这面镜子,不断地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通过改变自我成为孩子的榜样和表率,在遇见更好的自己的同时,成就孩子的美好。

第四,智慧。

父母与孩子同处于一个家族系统之中,只有站在系统的角度,运用系统的智慧正确面对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才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与孩子的能量,从而传承与提升整个家族的能量。

孩子的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不是一个点上的问题,而是一个面、一个系统的问题。比如,父母可以通过改变自己而使孩子得到改变;有时候,孩子有问题,老人也生病,当孩子的问题解决掉之后,老人的病也突然就痊愈了……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带有系统影响的,当系统的一环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另一环也出现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改变也会改变其他事物。

我们在家族系统中的作用包括链接和序位。我们现在的一切都和我们的祖先、我们的长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影响着我们的现在,而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又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孩子以及后人。对于孩子来讲,我们就是他们与家族系统链接的通道,只有有效地链接才能够使家族能量得到提升和传承;而对于序位的遵从则能够使整个家族系统得到更好的运转,使自己与孩子的智慧得到有效提升。

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在这个系统中得到尊重,如果有缺失或者没有及时弥补都会对现在的孩子产生影响和作用。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关系,父母自身成长中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改变或者解决,就会将这样的思想传承给孩子以及后人。

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的思想和行为开始。第二章教育孩子的重心是教育自己

我们总是纠结于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却从来没有从自身的行为和心灵上下功夫, 从来都只认为孩子应该如何,却忽略了其实我们眼中的孩子就是我们自己。以“教育”的名义伤害孩子的本真

人的生命是在不断地自我学习中逐渐完整起来的,我们最早的学习环境常常是父母有意或无意打造的,关于如何为人父母的知识,也绝大部分来自上一代的经验。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专门接受过“如何做更好的父母”的教育。所以,我们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延用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记得有一次我在惠州做演讲时讲到“人对孩子的教育行为,很多都是来自于自己曾经的经历”时,突然一个身材魁梧、脸色灰暗、在当地做幼儿教育的人跑上台来对我说:“老师,我突然想起,在我小时候,我做军人的父亲每次看到我不听话时,都会这样用手抓着我的头往墙上撞。”他边说边用手抓起了自己的头发,做着往墙上撞的动作,眼中满是怒火,脸上愤恨无比。接着他用手将自己的头发掀起,让我看他头顶上的伤疤。我对他说:“请你模仿一下孩子惹你生气时你打他的样子。”这时,他继续握紧拳头做出了抓住孩子头发往墙上撞的动作,只是这次他的脸上不再有刚才的怒气了。我说:“请你告诉我,父亲打你的时候,你感受如何,有什么情绪,当时想对父亲说什么?”他说:“我非常害怕,也很恐惧,很想说‘不要再撞我的头了’。”于是,我让他摆出了刚才用手抓住孩子的头发往墙上撞的动作,并不断重复“不要再撞我的头了”这句话,当他重复这个动作和这句话到第六遍时,内在的情绪一下子就爆发了出来,刚才的平静变成了愤怒,到最后居然大声叫喊起来,在场的六百多人一下子就被这一情景震惊了。

看着他用手抓住自己的头发声嘶力竭地喊叫着刚才那句话,我知道,虽然只是不到五分钟的时间,但这对于他来说却是一种完全的释放与解脱。一个人如果有被压抑的情绪却没有得到正确释放,那么,一旦遇到相同的情景就会将那深藏的情绪再次激发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遇到一些看似平常的事情时却会表现出别人难以想象的反应。谁又能想到,早年经历中产生的情绪会一直蕴藏在潜意识中影响我们的生活,自己被父母打过的经历会如此完整地复制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更为可悲的是,作为家长,我们很多人还总会为自己的行为赋予“教育”的名义。

经过几分钟的释放后,他的情绪慢慢地平复下来,这时我问他:“现在你能理解你打孩子时孩子的心情吗?”他说:“他也是恐惧和害怕,也很想对我说‘不要再打了,我很害怕’。”至此,已经四十岁的他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不同的是,他这次的哭不是因为怨恨父母对自己的打骂,而是为自己打孩子的行为给孩子造成了伤害而忏悔。看得出来,他是个很爱孩子的父亲,这次他没有用手抓自己的头发,而是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脸。再看他的身体已经不再是刚跑上台时的硬朗和刚强,而是柔软了很多,镁光灯下的他就像是个孩子,我上前给了他一个深深的拥抱,以此鼓励一个父亲的重生。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情绪阻碍了我们的思想,而这些情绪又都是在以前也就是在我们小的时候所种下的“种子”。一旦我们遇到与早年相同的经历就会触景生情,做出很多后悔的事情,如果这些“种子”不能被有效清除,就会一直存储在生命的细胞记忆中,就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负面的情绪或者认识就像是影子。两只小猫都觉得影子很讨厌,一定要摆脱它,然而不论走到哪里,它们发现都能看到一团阴影。后来,它们都用自己的方法获得了解脱:一种是永远闭着眼睛,一种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这种影子效应,就像我们受到的伤害或者经历过的不悦一样,我们可以一直逃避,一直不回忆,但实际上这些负面的心理情绪一直存在,只有正视,只有倾吐,只有勇敢地面对阳光,才能让我们重新获得生活的幸福,也才能带给别人更多的快乐。

在我处理的离婚个案中,一些离婚的双方,有一方是在早年经历中,母亲因为父亲有外遇或者是母亲觉得父亲有外遇,生发怒气和委屈,怒不可遏地骂道:“男人没有好东西。”这样的话看似很简单,很有理由,也很能让人同情,但是当女儿听到时,通常都会站在母亲这一边,充满了同情和害怕,同时也怨恨父亲。可是,这个时候的孩子潜意识是打开的,听母亲讲“血泪家庭史”的情绪会存储在细胞中。她长大后与男朋友交往的时候,就会本能地带着怀疑或审视对方的态度。看似那个时候是母亲在抱怨父亲,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父亲就是男人,男人就是这个样子,“男人没有好东西”这句话所形成的潜意识会一直存在,从而造成对男性的不敢完全接受。

可见,父母才是伤害孩子的最大来源,当我们说爱孩子的同时,我们的行为、语言、情绪却在不断地伤害孩子,不断地贬低孩子。回想我们自己小时候,不也是遭受来自父母的伤害与贬低吗?所以,我们不可以再用自己的认知标准及经验模式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不可以再用错误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不可以再让这么残忍的伤害一代一代地相传和复制下去,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当然,也有很多的家长意识到了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开始让自己不停地去学习很多听起来很有价值的、所谓的打造优秀孩子的教育理念,然后在孩子身上反复“实验”,却往往都不对自己的“实验”后果负责,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是孩子不服管教、不成器。

记得有一个人来找我说,他要创办“教育孩子的N种方法”课程,让我提一些建议。我告诉他:“教育孩子不是靠方法,而是靠德行!”他没有理解我的话,于是拿着那些想让我看而我没看的资料无奈地走了。看着他的背影,我很感叹:“孩子又不是物品,怎么能用技术或方法来进行管理呢!”

我们知道,人有着意识和潜意识,人有身体需要,更有精神追求。人与人之间有差异,人是环境的附属品且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集体意识的影响。即使那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好的,但如果我们将技术应用于孩子,那就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抹杀孩子的天性。

小杰本是一个很健谈、很乐观的孩子,但他步入高中后,父母开始不断给他施压。在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下,他的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下降了。父母更加着急,唠叨越来越多。在周围侵略性的目光中,小杰越来越沉默,逐渐成为同学眼中标准的“宅男”。可是,与别人不同的是,宅在家中的他既不玩游戏,也不学习,而是呆坐着,有时会因臆想自己头痛而吃一些止疼药。然而,面对小杰的这些异常表现,母亲非但没有及时给予安慰与关心,反而骂他不争气。直到小杰最终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时,母亲才懊悔不已。

这些年来,我接触到的一些患有所谓抑郁症或自闭症的孩子,其中大部分是父母用自以为是的“技术手段”缔造出的恶果。很多父母都以“教育”的名义将自己的孩子打造成了自己不想要的结果,却还在愤世嫉俗地埋怨环境、埋怨孩子。岂不知,错在己身!

任何结果都与多个事物有着必然联系和因果关系,教育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记得有一位走进“为人父母”课程的学员在分享她的经历时讲到,她离婚后将全部的爱都给予了孩子,这辈子对孩子唯一的期望就是让孩子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成为钢琴演奏家,所以她的时间大多都用在教孩子弹钢琴上,很少给孩子玩的时间。儿子有一次不想弹钢琴,她立刻抱起儿子要从六楼的窗户扔出去,逼着儿子在死和钢琴之间做出选择!也许那只是当时的气话,但是会给孩子的一生造成很难弥补的阴影,她根本没有考虑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还好,她通过学习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碍”,回家后和孩子深谈才看到由于自己的无知,差一点儿让失去生活信念和乐趣的孩子离开这个世界。

如果将孩子比喻成树的话,那么,只有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适宜的养分,他才能茁壮成长。为人父母者真正需要做的,就是自己成为孩子的环境,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爱和关怀呵护孩子的本真。教育孩子的重心是教育自己

孩子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的,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的知觉来认识事物并形成概念,以此为基础建立这些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感觉是我们与古往今来所有关系的一种延伸和链接,它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搭起桥梁,把个人与宇宙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联系在一起。感觉组成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认知产生了思想,思想作用于行动,行动创造结果,结果刻画人生。

家庭是孩子启蒙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系统的建立,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基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与父母有巨大关系,都被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认识影响。

人的大部分认知来自小时候的经历。由于幼时的思想还未成熟,自身及家庭成员的思想、言语和情绪很容易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建立关联并形成情绪“种子”,从而制造了孩子长大成人后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影响其日后的生活。

李先生一直为与妻子的关系闷闷不乐,他这已经是第二次婚姻了,虽然已经有了可爱的孩子,但总觉得精神和心理上少了些什么,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李先生说话不多,声音也很微弱,一副忧愁郁闷的模样,其实,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来自李先生小时候的经历。

在我的引导下,李先生很快回忆起:6岁时,李先生正高兴地玩着小朋友送他的玩具。母亲推门进来,抢过玩具勃然大怒,抬手就打……原来,母亲那天恰巧丢了5元钱,看到玩具后就断定是他偷钱买了玩具!面对母亲的痛打。他大声哭喊着自己是冤枉的,没有偷钱。可不管他怎么喊叫和解释,母亲不管不顾,越打越厉害。

当回忆到这一幕时,李先生再一次感受到了当时自己内心那种莫大的委屈和恐惧。在心灵结构中,他看到了母亲愤怒的样子,听到了母亲谩骂的声音,身体接收到了被打的疼痛。于是,李先生的心灵中就形成一个“得到好东西会被冤枉并会受到痛苦”的心灵程序。这个存在于他心灵中的种子严重影响着他的生活,以至于当遇到自己应该享有的婚姻、事业、财富时,都会产生畏惧。

情绪彻底释放的半年后,李先生告诉我,他与妻子的关系缓和了很多,事业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他已经感觉到了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悦……

一个人的细胞记忆是真实且不会有偏差的,存储在人潜意识中的种子也是充满力量的,这种力量可以消耗自身的能量,让我们在原本应该得到一切时却觉得力不从心。在意识层面本来有着喜欢的思想,但受心灵程序的作用,身体就会形成对这件事的对抗或不良反应。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