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心理画:情商+学能+素养的72个培优方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23:44:42

点击下载

作者:童玉娟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亲子心理画:情商+学能+素养的72个培优方案

亲子心理画:情商+学能+素养的72个培优方案试读:

作者简介

童玉娟,中国台湾艺术与绘画治疗专家教授;亚洲艺术及绘画疗育创立人;国际艺术及绘画治疗师认证协会(IATA )认证讲师。

童玉娟教授20年前就在台湾地区推广艺术及绘画疗育工作,并将此技术应用于专业咨询中。2009年,她将此技术应用于心理辅导并进行全方位推广。

童玉娟教授从事幼儿教育20年,长期从事幼儿、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推动学校老师采用艺术与绘画疗育技术陪伴3至18岁青少儿健康成长,长期投注于幼儿教育及儿童辅导、成人心灵疗育等工作,并将其当做是永续不断的志业。

内容简介

绘画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家长及老师们在陪伴孩子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画中的颜色、布局等了解孩子,聆听孩子述说故事,进而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形成正向的思维,使他们学会观察,接受挫折,懂得体谅。

本书内容是针对3~18岁的孩子研发的,期待家长于日常生活中,运用艺术及绘画的方式陪伴孩子健康成长,促进孩子们在情商、学能、素养三方面能力的提升。

序言一

玉娟老师早在就读研究所之前,就已具备相当丰富的实务与教学经验。她当过多年的幼儿园老师、幼儿园园长,自己开设经营过幼儿园,也长期受邀担任幼儿园的评鉴委员,甚至是各大幼儿教育培训机构的明星讲师。早在十几年前,玉娟老师就开始从台湾到大陆推广绘画疗育课程,她有着丰富的实务经验,又秉持着认真教学、不断反思与开发新课程的精神,目前已经是业界非常知名的绘画疗育课程导师,授课地点更是遍布各大城市。玉娟老师的课堂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具有举例丰富、重视实操等特色,深受学员的喜爱与肯定,不但桃李满天下,更是培养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绘画疗育师!

玉娟老师的新书——《亲子心理画:情商+学能+素养的72个培优方案》,是集她40年儿童教育及绘画疗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是绘画疗育界的“宝典”。在这本书中,玉娟老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她多年来的教学课程方案,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在本书中,玉娟老师不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通过绘画启蒙并激发孩子的自主成长,还进一步说明了绘画疗育如何优化儿童的教育与辅导工作。本书中的精华部分是3~18岁孩子的培优辅导方案,包括情商训练培优方案、学习能力培优方案及素质教养培优方案三大部分,而且每个方案均详细交代了辅导目标、所需准备的材料、所需时间、实施方法、指导语、注意事项、案例示范、对作品的分析与应用等内容,真的是一本非常棒的儿童绘画疗育实战手册。一般的家长及老师即使不具备充足的理论基础,也能在本书指导下,一步一步地进行绘画疗育的操作,进而提升孩子的情商、学习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再次恭喜玉娟老师,能够把自己40年来从事儿童教育及绘画疗育教学经验的实践研究成果撰写成书。本书是玉娟老师在专业路上的高峰成就,可以惠及无数家长和儿童教育工作者。本书是实操式的写法,更让我感受到玉娟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与教育工作者那爱屋及乌、兼善天下的伟大情操。对于儿童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绘画疗育师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读会后悔的好书!台湾师范大学咨商心理学博士中国文化大学心理辅导学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台湾咨商心理学会理事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台北市咨商心理学会前理长事/常务监事黄政昌2018年12月

序言二

莫奈诺(Moneno)曾说 :“由于我们的文化中,孤立、非人性化与过度智慧化的现象不断地增加,因而我们更需要了解‘影响自我’与‘联系内在自我’之间的关系。”运用非语言的方式,如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来协助人们的心理成长与疗育,是近年来的趋势。人们可以借此从一个新的观点或透过一个新的媒介,察觉并体会到来自内在的意义。

在艺术疗法领域中,童玉娟老师的绘画疗育是首屈一指的代表。童老师在绘画与艺术的表达历程中,提供给人们一种不依赖语言的沟通方式,来探索个人问题。

克诺夫(Knoff)和普鲁特(Prout)也曾表示过,艺术绘画疗育有以下几个特点。(1)能够促进参与者与施测者之间的和睦关系,增加参与者的舒适感、信任与动机,是一种打破僵局的技巧。(2)将参与者的反应引入与施测者一对一的半结构性的互动关系。(3)在孩子的人格发展过程中,作为研究其与同伴、家庭、学校或重要他人之间互动关系的一种技术。(4)是一种结合临床优点、诊断指标的交谈技术,其在原本单纯以讨论为形式的辅导关系中,增加了绘画治疗的一连串过程,以刺激被治疗者产生改变的动力,达到更适用的心理学效果。

这些目标也在童老师多年的工作经历中展现无遗,甚至更精进。如今,童老师更是以其丰富的经验,使人们完整地了解到在儿童与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是十分需要被重视的。

书中也根据不同年龄段给出了不同的方案与指导意见。相信本书是绝对不能错过的上品佳作!世界自然医学大学亚洲区教务长蔡仲淮2018年12月

序言三

绘画就是最直观的艺术表达形式

童玉娟老师是中国台湾艺术与绘画疗育领域的领头人,也是第一个将艺术治疗引进亚洲的艺术治疗师,其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从业40年,一直想成为艺术治疗领域的“特蕾莎”。

什么样的沟通媒介对儿童更有吸引力?什么样的沟通媒介对亲子沟通更有效?怎样对儿童的情商、学能、素养进行培养更为适宜?这些是众多儿童咨询与辅导工作者、老师及家长在实践中常面对的困惑。针对这些问题,童玉娟老师融合40年儿童教育及绘画疗育教学经验的实践研究成果,在《亲子心理画:情商+学能+素养的72个培优方案》这本书中做了解答。在本书中,童玉娟老师总结和概括了她的绘画疗育实践方法,这套方法是在多年的课堂实验基础上的修正版,其最终版本包括适合3~18岁孩子的72个培优方案。有了这套方法,家长及老师们在零基础的前提下也能对孩子进行辅导。

艺术是个人经验和自我外在的一种形式,是可视的思想和情感。绘画就是最直观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可以读懂孩子内心的风景,体会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行为,以更好地爱孩子,帮助孩子更好地自主启发无限潜能。在欧美各国、韩国、日本、中国等地,艺术及绘画治疗早已作为一种主流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治疗技术被广泛使用。现如今,社会压力大,小到3岁幼儿,大到成人,在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事业竞争等方面,常会因为处理不当而带来很多负面情绪和能量,长久累积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本书的72个培优辅导方案课程通俗易懂、方便操作,不但可以帮助致力于心理咨询行业的同人、中小学教师学习并掌握心理咨询专业技术,还可以帮助3~18岁孩子的家长学习并掌握一套系统而高效的亲子沟通方案和全方位的培优计划,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在绘画治疗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买一套颜料、画具让孩子自己画,自己玩,可以起到疗育的效果吗?其实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艺术疗法治愈因素的问题。如果买一套颜料、画具让孩子自己画,自己玩,那这个过程就只是绘画,而非绘画治疗。绘画治疗是在分析师所营造的“自由与安全的空间”中,把绘画运用于系列意象的创建。分析师与体验者的关系以及“自由与安全的空间”便是艺术疗法治愈的关键。那么应该如何营造这种艺术的分析氛围呢?童玉娟老师在本书每一个培优方案的设置中,都清晰地为我们呈现了“自由”与“安全”的和谐与统一。

我从十几年前开始学习绘画治疗,其后一直进行绘画治疗的研究与实践,童玉娟老师的很多著作一直都是我学习中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是童玉娟老师融合了几十年的教学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是精华,更是心理咨询行业的同人、中小学教师及家长们的福音!作为一名艺术疗法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我心怀感恩地记录下点滴阅读此书的感想,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在阅读此书过程中有所获益。

少年强则中国强,也祝愿更多的孩子能从本书中受益!中山大学心理潜能开发研究所所长广州力凡中心创始人兼首席咨询师张缦莉2018 年12月

自序

让绘画走入孩子内心,使孩子自主启发无限潜能

常有人这样问我:童老师为什么从事艺术治疗呢?理由很简单,因为绘画是情绪与情感表达的方式之一,色彩选择呈现出孩子当时的心情与情感投射,借着色彩在画纸上的铺陈,孩子可以将情绪一点一滴地挥洒在画纸上。所以,绘画比语言、文本(口说语言或故事)更能精确地表达情绪与感受(王秀绒,2001),同时也是孩子情绪与压力等情感释放的渠道。绘画是一种不带威胁的表达方式,能将复杂的情感与情绪清楚地呈现出来。

我在实务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文本或口语表达能力(口说语言或故事)困难的孩子,如果强迫孩子用文本或口语表达,父母、老师和孩子都会产生挫败感。如果能以画画方式呈现,除了可以增加孩子表达的意愿外,同时也能提升亲子之间的亲密度。绘画作品可以投射出孩子在意、挂心的事,因为绘画是心理投射工具,可以促使孩子自由联想,疏通想法和情绪,而且绘画有助于孩子将潜意识中的感觉、感受、心理问题表现出来(王秀绒,2002)。对孩子而言,有些事不适合用语言表达出来,透过绘画表达内心会比较有安全感,而且比较直观,不容易产生防御、抗拒或逃避行为。

画画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特性,进而使孩子产生自信心,并因此感到独立与自主。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孩子的画画技能一直在被评比,过多负面的评价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思考、觉察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会让孩子感到无力与挫败。所以,辅导课堂上,父母、老师若能营造出没有评分的情境,引导孩子天马行空地画,会使孩子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惊人的创造力和乐趣,孩子也可以经由这个渠道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重拾对画画的自信心与自主感。

绘画不但可以充实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还能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耐挫、觉察、表达能力,这些能力是孩子在未来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具备的。中国的教育偏向应试,对读书、认字、计算与逻辑思考较为重视,而对创造、思考、觉察、表达、身体灵巧度等方面的培养却稍有欠缺,后者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进行补充。绘画还有助于孩子未来书写与学习能力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绘画是书写的前身,孩提时代父母如果多提供绘画的机会,孩子的手就会比较灵巧,以后写起字来也会较为轻松,也能写得更漂亮。绘画还能提升孩子对美的感受能力。孩子在绘画之前,需要用眼睛观察,会去思考:如果想表达某一个主题,一定是因为它有某些吸引人的地方。看多了这些美丽的事物,孩子自然会培养出其对事物的美的感觉,同时也就培养出了具有高尚品格、素养的好国民。孩子长大之后,就会重视家庭教养,亲子之间有良性的互动与沟通,对国家、社会而言,必然有所贡献,孩子也能成为国家未来的主人翁。

孩子如果懂得欣赏美,生活就不会呆板、一成不变,情绪就会比较稳定,生活态度也会较为柔软稳定,做事也不会过于冲动。因此,笔者认为孩提时期的美感教育主要是为了追求一种心灵的改变,在父母、老师的共同努力培育下,培养出品格高尚、有素养的国民,而不是为了让孩子学好美术技巧或当画家。

那么,如何通过艺术疗育对孩子进行启发呢?培养孩子的觉察能力与感受力可以说是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必要条件,孩子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到触觉被开启,就是感受力增强的开始。孩子接受各种不同的讯息,并开始有不同的情绪与情感反应,父母、老师这时候可引导孩子体会外在事物、生活环境的各种特色,使孩子对事物产生好奇心,这个过程也是在对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觉察力,以及潜能进行开发。孩子借此可以获得掌控自己的发展与学习的能力,使自己独立于社会与家庭,从而获得独立与自主的满足感。此时父母、老师要适时放手,并专心聆听,努力去了解、欣赏孩子的观点。不要过于担心孩子会失败,要让孩子从失败中学习经验。第一章用绘画启蒙并激发孩子的自主成长

在竞争环境下,教育重点常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家长及老师需要透过多样化的才艺学习、课外活动的参与等,来观察并寻找孩子的多元智能,同时对待孩子的天赋,要用不同的教养方式,强弱互补,协助孩子发展天赋。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对世界的观察、想象和感情等,通常通过绘画创作来表达。他们的绘画没有经过修饰,处于原始纯粹的发展阶段,也是天性流露的情感表达及倾诉情绪的方法之一。因此,孩子的艺术创作是表达思想、感情和情绪的语言,从孩子三岁起,家长及辅导老师们即可通过游戏、绘画、捏黏土、说故事等方式,来与孩子做互动沟通。

咨询师:童玉娟

情境一:小学三年级的小佳在学校成绩很好,但喜欢赖床,上学天天迟到,妈妈快气死了,她说:“都三年级了,为什么还这么爱赖床,是故意的吗?”

情境二:初中一年级的强强很喜欢上课后班,一周排满了作文、英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可是回家却不读书,也看不出对学习有什么热情。妈妈说:“不要参加了好不好?我们专心先把英文学好,妈妈又没有要求你什么都会。”可是强强还是每种课都想上。

在以上这两个情境中,我们发现:小佳再聪明,也会因为自控力不足难以遵守规则规范,所以每天都迟到挨罚;强强上课后班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本身,而是为了结交不同的朋友,在“什么都想学”的背后,其实是人际交往需求的展现。

在多元发展的概念下,我们可以从更宽广的角度了解孩子。父母、老师通过正确认识孩子的绘画作品,从形式、表现特征、陈述分享等方面,判断每个孩子在不同智能上的强弱,从而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比较容易判断他是“不能”还是“不愿”,对孩子的表现也较能给予恰如其分的响应:对弱项不过度要求,也不拿孩子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做比较;面对孩子的强项,可投注较多资源,将这项优势发展成孩子的“能力之岛”,让孩子从中找到学习的路径,得到信心。还要给予孩子热情的鼓励与正向的引导,帮助孩子从挫败、困境中恢复过来。家长、老师、辅导师在陪伴及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提升孩子的自我觉察力、专注力、创造力、思考力与耐挫力,使其产生向上的动力,这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能使其在未来工作上展现出创意和热情。第一节 珍视孩子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

西方国家早已将绘画广泛应用在心理健康辅导技术中,美国艺术治疗协会对艺术治疗的定义是这样的:

艺术治疗提供非语言的表达与沟通机会,在艺术治疗领域中有两个主要取向 :一,艺术创作即是治疗——透过创作的过程,缓和情感上的冲突,提高当事人对事物的洞察力,达到情绪净化的效果;二,把艺术作品应用于心理状态的分析——对作品产生的一些联想,有助于个体维持个人内在和外在经验的和谐,使人格获得重整。

绘画属于艺术治疗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可应用在3岁以上的人群中,包括幼儿、儿童、青少年、中年人及老年人,且能在各种场合中发挥效用,如学校、医院等。不同于传统的心理辅导方式,绘画艺术治疗以温和间接的非语言表达方式为主,鼓励孩子借助多种媒材表达自己,增加参与度。

孩子的绘画是本能,创造力是天生的,从一岁起,手能握笔就开始涂鸦。常有人错误地以为幼儿期就该开始教他们绘图,其实画画是孩子天生的能力,早期无须过度学习,只要鼓励,孩子就能发挥创造力,尽情挥洒创作。

孩子天生就喜欢绘画,色彩能为孩子带来情绪的安定感(童玉娟,2005)。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爱画画是因为没有天分,其实不然。孩子的绘画行为实质上反映了其认知过程,如果大人对孩子的作品多给予肯定和赞美,孩子天生的创造力就能够发挥到极致;反之则可能会使孩子渐渐丧失创作的意愿,此时孩子的内心可能会受创,“创造力”也可能会因受到限制而无法茁壮成长。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们应自控,不要对孩子的创作进行干涉、批评。要珍视孩子与生俱来的绘画创作能力。

画画是孩子表达自我的有效工具,是表达潜意识的直接工具,它是投射技术,能够反映孩子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孩子对画画的防御心理较低,它所传递的信息量远比语言丰富,表现能力更强,而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孩子可以进一步厘清自己的思考与想法,把无形的东西转化为有形的,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明确化。画画会显现出孩子的无意识心理,是孩子内心世界外在化的呈现,包括人格、心理状态、情结、阴影、面具、人际关系、自我评价、心理成长过程等心理内容。第二节 了解孩子的启蒙与成长关键

在过去,父母及老师们教育孩子的经验非常老到,可是现在世界变化那么快,新科技、新产品、新术语、新信息层出不穷,年纪和经验的“厉害”常不管用。面对孩子能力比你强,而传统权威又被冲击的现状,父母及老师们必须以自信、明理和情感赢得孩子的尊重,首先了解孩子的启蒙与成长关键,学会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陪伴孩子度过成长中的每一个“关键期”。

有些家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从小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在孩子长大后,他们和父母之间总是隔着一段“距离”。而也有一些家庭,孩子明明是自己养大的,亲子关系却突然变得陌生可怕,父母发现孩子失控时,爱无用、恨不行、说不听……当他们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往往分析出来的答案只有一句话——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成长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先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并针对不同时期的孩子给予适当的推力,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帮助者或推手”。

罗恩菲德(Viktor Lowenfeld)教授采用了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观点,将孩子绘画的发展阶段分为6个时期:涂鸦期、前图示期、图示期、写实萌芽期或群党期、写实时期、决定期。

2~4岁是涂鸦期,孩子涂鸦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产品,是本能的表现。罗恩菲德教授认为孩子刚开始涂鸦是无意识的反射动作,无创作的意图。3~4岁的孩子,从单纯涂鸦的动作转为具有想象思考的涂鸦,会赋予涂鸦意义,但形象仍难以辨识,同时会发现图与背景的关系,但仍未能表现空间;会为涂鸦命名或用不同色彩来区别不同意义的涂鸦。

4~7岁是前图示期,孩子与环境的接触面逐渐扩大,对世界的探索意图大于对自身身体的操控,孩子开始有意识地做具象表现,能发现现实、思想与画画之间的关系,因不断地接触新概念,所以常常会改变符号或形象。假如这个阶段的孩子仍然停留在涂鸦期,即使是有秩序的涂鸦状态,或显示其认知发展未达到本时期孩子所能画出的人或房子的象征图像,这种迹象表示孩子可能有发展迟缓或某些知觉、情绪和生理的问题,应进一步加以诊断测评。此时期孩子的画画特征是:人物画以蝌蚪人、棒棒人为主;无空间秩序的表现,物体星罗棋布,色彩与画面中形象的关系由自己的喜好来决定。

7~9岁是图示期,孩子会发展出其本身固定的画画符号(陆雅青,2005;童玉娟,2005)。孩子所用的图示选择外在人事物的形状、样态等来作为创作的表征,代表孩子对视觉对象的明确概念,也是象征性的图形。若无特别的经验或刺激,此图示将会不断地出现2~3年。此时期孩子画画的发展特征是有明确的人物概念,经常出现人物图示。若要强调某特殊经验或特征时会以夸张、变形重要的部分或省略不必要的部分而与原图示不同。空间表现呈多样化趋势。

9~11岁是写实萌芽期或群党期,是孩子在画画发展方面具有戏剧化发展的阶段,也是伙伴意识萌发的时期(陆雅青,1993),开始出现与外在视觉对象有关联的表现。对环境与视觉对象有较多知觉,在绘画表现上尝试呈现其视觉上的真实性,也有强调非现实想象的倾向,会注意到物体之间的比例问题,也渐渐具有抽象思考能力。此时期孩子画画的发展特征在人物部分,图标消失,而以写实的线条代替;会强调衣服与性别的不同特征,描绘出更多的细节如衣服的褶子。群党期的孩子特别容易改变自己以前所惯用的色彩样式,也较愿意接受新的感情刺激。

11~13岁是写实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做抽象性的思考,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批评意识。由于批判性自决能力增强,虽想如实表现,但未能充分做写实的表现,而逐渐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形。孩子开始重视结果而非创作的过程。依据孩子知觉反应的不同,在画画表现上出现视觉型与触觉型:前者注重视觉刺激,关心色彩、光影的变化及透视的空间;后者则强调主观经验、情绪特性或身体感觉的表现,有如表现主义者。但并非就可以此将儿童画的特性一分为二,大部分孩子的画仍介于两者之间,而表现较倾向视觉型或触觉型作画。

13~17岁是决定期,此时期孩子已成长为青少年,须面临身体、心智与情绪等方面的巨大变化,罗恩菲德教授称此时期是青少年创作活动的危机时期。此时期的青少年已能做有意识的表现,对自己的作品持续增加批判意识。创造性表现遇到瓶颈,很多儿童甚至会失去绘画的兴趣。第三节 用绘画陪伴孩子的启蒙关键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艺术启蒙的关键人物是父母或老师。当孩子开心地画画,并不停地将各种颜色涂抹在画纸上时,父母及老师们关注的是完成度、相似度或真实度,孩子却享受着创作的过程,即使色彩看来又脏又乱。双方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情。此时父母及老师们须了解这是孩子的阶段性的发展现象,要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只有与其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孩子才能自主、自信地发挥潜能。

常有家长这样问我:“老师,要用什么方法才能了解我的孩子?到底他在想些什么?”又或者问:“绘画疗育有测评工具吗?有量表可以衡量孩子的进步吗?”

在此要提醒各位父母及老师们,所有测验都是为了帮助“聚焦”,找到方向与方法,因此千万别让测验将你与孩子“标签”在某些个性、情绪、智能里,而是期待以此为起点,帮助彼此进行一场自我探索、正向成长的旅程,并期望能达成最终目的:丢掉标签,使每个孩子展现独一无二的自主动力。

透过绘画作品与孩子进行沟通,不难察觉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此时师长们要适时给予孩子辅导,让孩子知道画画能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平衡内心的情绪。同时若能因势利导,将更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与群我关系的建立。绘画治疗具有灵活多面性,它为孩子提供了特有的表达可能,它适合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对象,可以在不同地点实施。绘画治疗可以打破语言的局限,直接用图像和意向建立联系,有利于搜集孩子的真实信息,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其实,生活中孩子常常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如果父母或老师能够学会通过绘画的形式,对绘画本身的图像进行解读,通过提问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互动沟通,不但可以让孩子释放其情绪,更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久而久之,孩子便会降低心理防御,更容易接受父母或老师的教诲,如此便能激发孩子自主提升向上的驱动力。第四节 激发孩子自主提升向上的驱动力

许多研究报告指出,天才的共同特征是“创造力”。创造力需要左右脑并用,也就是除了要涉猎知识,还要有创新求变的思考力,两者都非常重要。因此,孩子不需要变成擅长记忆的背诵高手,而是应该随时保有好奇心与探索动力、勇于尝试创新的想法,习惯多元思考。

孩子的学习动力从哪里来?一种看法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喜欢什么就做什么,这种学习动力被称为兴趣驱动力,兴趣驱动力以快乐为原则;另一种看法是孩子应该承担责任,应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种学习动力被称为责任驱动力,责任驱动力以道德约束为原则。做与不做,或者做得好与不好,与社会评价紧密相连。

那么,这两种驱动力是怎么产生的?它们分别怎么推动孩子的学习?

首先要训练被动的责任驱动。孩子年幼时无生活经验、无知识、无所谓感兴趣与否,大多时候是跟着周围人行动,尤其以模仿父母、老师的行为为主。此时父母及老师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意志,要求孩子做这做那,除了学校的学科学习之外,可能还会根据自己的判断,给孩子布置许多兴趣任务,如弹钢琴、学绘画、学英文、学奥数等。此时孩子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对其来说,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时,他们处于被动的责任驱动状态下,在父母及老师们的威逼利诱下,亦步亦趋地向前走,因此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并不高,得过且过。

如果师长能够使用合适的方法,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那么就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主动地去完成父母及老师们布置的任务,以期得到更大的鼓励。渐渐地,孩子就会从被要求去做某些事转变成自觉主动地去做。此时,孩子就能改变被动责任驱动的状态,进入主动的状态。

其次要“栽培”主动责任驱动力。父母及老师们应逐渐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孩子自身的要求。一旦孩子意识到这个任务完全是为了自己,那么将更加自觉。父母及老师们要有耐心,并及时地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孩子自己做学生时也曾经考试失败,说说工作的艰辛,聊聊做大人的不易,笑谈创业的惊心动魄。如此孩子们就会感受到,学习状态的高低起伏、一时的不快乐,其实是生活的常态,从而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效率提高,不仅想做,而且能愉快地做。渐渐地,就会进入兴趣驱动状态。

由于心情愉快,学习效率提高,孩子仿佛具有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学习过程变成了挑战和享受胜利的过程,学习行为已经不再是完成任务,而成了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这些孩子会告诉别人:自己喜欢学习,自己的兴趣就是学习。不仅如此,孩子的兴趣会从学科学习慢慢扩展到生活的其他领域。在责任驱动阶段获得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使得孩子在学习其他内容时也能从容不迫。孩子因此处在高度自觉和自律的生活状态中,根本不需要父母在旁催促。这时他们会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给自己布置更多的任务,进入更高一层的责任驱动状态,完全处在乐而忘我的境地。这时孩子的状态会处在全新的责任驱动与兴趣驱动的交替之中。此时,孩子会非常骄傲地告诉父母:自己正在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业。

画画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孩子的兴趣,为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条件。如果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父母及老师们在组织绘画活动时,应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题材,如此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孩子感兴趣的画画题材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使其积极投入画画活动中,充分展示其创造力,使画画活动成为孩子表现、表达和展示自我的形式,而且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会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引起其联想,并能激发其表现欲望。越是孩子熟悉的事物,越能引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会使孩子们自觉地将事物变成自己的表现对象。

所以,在教学中,师长若能利用表扬、赞美的方式鼓励孩子,对孩子的画画活动给予积极评价,将更有助于提高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兴趣。老师鼓励孩子时应该注重鼓励的指向性。例如,老师可以说:“瞧,冰冰的小鱼多别致啊!是不同形状组成的小鱼,大家还见过哪些形状呢?这些形状是不是也能变出小鱼来呢?”这样孩子就能打消顾虑,以创新想法用各种图形组成小鱼。创造力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创造力的枯萎意味着自发性、自主性,甚至是自制力的衰退。而孩子在小时候的画画活动,正是培养个人创造力最重要的方式。第二章绘画疗育是心理素质培优教育的辅导工作

培养孩子们成为积极向上、主动学习、懂沟通、讲道理、能思考、会合作、有信心、能包容的“未来主人翁”,是每位父母及老师们的愿望。绘画疗育的辅导工作,主要就在于促进孩子个人的发展,使其心理向社会化成熟性的方向成长。

绘画创作过程能够帮助孩子释放出心中潜藏和期待的情感,所以孩子可以在其生命的画布上,运用丰富、富有创造力的色彩,自信、勇敢地表达其情感与情绪。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挑战与引导。因此,孩子所表现的独特、唯一的创作值得被珍视与鼓励,同时在孩子创作的过程中,自发性的表达、独立性的思考与创作,以及孩子尝试性的冒险,都值得给予刺激与加强。无论孩子画得多么不合逻辑,甚至毫无美感,对孩子而言,他们已经运用了自己的心理语言来说明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情绪,所以父母与老师要做的是尝试去倾听与接受孩子的心理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发掘孩子的心理需求。

本书着重于孩子的心理素质培优教育,其辅导重点在于情商管理、学习能力与素质教养三方面,简单说明如下。

情商管理(Emotional Quotient Management)即个人能了解自我情绪,认识他人情绪,通过情绪的控制、调节和转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亦即了解他人的感受和动机,接着创造出共赢的局面。

学习能力(Learning Ability)即个人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学习能力直接决定了个人在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成效及成功概率。学习能力包含专注力、耐挫力、觉察力、创造力、思考力、表达力六种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

素质教养分为两层含义——素质与教养 :素质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包括个性(性格)、情绪、意志、认知能力等;教养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怀,是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智商、情商层次的高低以及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综合体现。

家长和老师们可通过本书与孩子们互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秉持以人为本、关怀、尊重、专业的理念,营造与孩子的良性互动氛围,搭建畅通的沟通桥梁,与孩子们充分建立起信赖关系,辅导孩子们使其能做明智的抉择,并适应这种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才能让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地学习与成长。第一节 参与孩子的心理素质提升计划

现代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孩子拥有父母及家人给予的丰厚的爱与关注,这些爱与关注有时容易转换为心理压力与负担。如果孩子的物质与情感拥有量过剩,而精神层面却没有均衡发展,就容易造成“营养不良”,使其心理发展失衡。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德、智、体、群、美等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孩子成功的关键。良好的心理素质包含稳定乐观的情绪、积极健康的情感、健全发展的个性、正向的社会适应能力、坚强的意志、很好的耐挫能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且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并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建议家长和老师们从以下方面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提升控制思考、行为和情绪的能力。1.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首先父母要有意识地改变观念,不溺爱、迁就孩子,给孩子提供更多自我锻炼、自我学习的机会,减少他对父母的依赖,从小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他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其次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应采取民主的态度,给予孩子自主权,倾听孩子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并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起责任。如此将有助于孩子自主、独立地发展。2.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抗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在家长及老师们所营造的轻松与温暖的氛围中,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喜欢的生活模式,使他们养成客观、宽容、忍耐及平和的心态。如此,孩子才能在遇到挫折时泰然处之,并保持乐观与自信。3.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

应从小对孩子进行平等竞争意识的教育,以培养其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们能以平常心看待成败,胜不骄、败不馁。同时,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各种不同的竞争,并在过程中多注意引导孩子争取机会去表现自己。4.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基本方式。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通过互相合作去完成,这就要求孩子们必须从小学会与他人交往并能和睦相处,适应协作的方式。师长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正确处理交往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在不断的协作中掌握与他人互动沟通的正确方法。5.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观

师长们要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孩子获得可掌握的能力。家长及老师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必须是合理可行的,切忌因期望太高导致其做不到而产生挫败感。父母所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要让孩子学会自己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接纳自我。可设计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并耐心地等待孩子独自去参与其力所能及的活动,父母切不可加以干涉或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孩子获得成功的经验,使其体验不到成功的满足感。父母对于孩子的言行必须给予适当的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与长处,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去接纳孩子的各种表现 ;不要给孩子负面评价,因为成人的评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因此,父母要教孩子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调整不足之处以获得改进。第二节 绘画疗育辅导工作发挥跨界沟通的功能

辅导是跨界沟通,包含家长、老师、孩子的跨界交流,包含教学、辅导、训育的三界整合,三者交互作用,整合发展。为顺利开展孩子的辅导工作,校内必须整合教师、辅导师、训育人员这三方面力量,校外必须结合小区整体的辅导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心理健康方法的全面推广及心理问题预防工作的正常运转。本着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的教育理念,配合学校行政组织进行弹性调整,激励教师全面参与孩子的辅导工作,并结合小区资源,构建学校辅导网络,为孩子规划一个更绵密周延的辅导服务工作(廖凤池、王文秀、田秀兰,1998)。跨界沟通最好的结果是双赢,其目标是:通过家长及老师的努力,共同把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

3~18岁是孩子人生发展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孩子需要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所衍生出的各种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仅从单向思考切入或掌握单一领域专业知识不能获得解决,需要跨界的沟通与合作。因此,世界先进国家早已开始重视教、辅、训的三合一跨界沟通,该方式已逐渐成为教育革新发展趋势及国际潮流。

在孩子尚未发展出完整的表达能力前,家长及老师们可通过其创作内容从线条、造型、颜色等方面一探其内心世界,掌握其需求,再辅以问答,同时通过画画与孩子建立关系,适时地从教育、辅导、训育三合一的心理健康的推广及心理问题预防工作上着力,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此就能使孩子从小学会调节情绪与压力,让他们在愉快的状态下产生乐于学习、爱学习的动机,并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我。这有助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找到人生的发展方向,自主地做出职业选择与生涯规划。第三节 绘画疗育辅导师的任务及伦理守则

绘画疗育辅导师在疗育中要做些什么?怎么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疗育的第一步,也是疗育自始至终须秉持的信念。辅导师看到、感受到的不应只是孩子可观察到的言行举止,还要擅长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经验,去诠释眼前的现象,了解孩子创作的历程和作品可能传递出的信息。辅导师在疗育中的陪伴可以是技术面和情感面的,除了提供可选择的媒材和必要的疗育技巧协助之外(如澄清技术、同理心等),偶尔辅导师会应疗育的需求来参与创作,譬如对非志愿型、极度抗拒、不合作或唱反调的孩子,辅导师会征求其同意为其速写或素描。即便此类孩子的回答通常是“随便”“不知道”,辅导师也会因此而有机会名正言顺地观察孩子,并在画中传递出对其当下存在的感受,孩子多半也会因好奇而开始与辅导师建立联系。辅导师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创作来响应孩子,或以与孩子共同创作的方式来觉察、见证特定的历程,创作会表达、传递潜藏的信息,辅导师的创作能否确切反映孩子当下的状态,则主要看辅导师个人修业和修身的程度。有些孩子可能因辅导师画得太好而不敢创作,因此,辅导师在疗育中的首要任务是用恰当的技巧鼓励孩子创作表达,非必要情况,不轻易创作(江学滢,译,2004;陆雅青,2010)。

针对师长们的辅导工作,以下从目标、任务、应用范围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1.辅导工作的目标

辅导工作的积极目标在于运用专业的辅导技能帮助孩子了解自我、进行自我管理,并积极发展自我,以达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消极目标在于帮助孩子解决发展、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协助孩子克服困难,并培养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2.辅导工作的任务(1)起到预防作用。让孩子从小学会正确调节情绪与压力,在愉快状态下产生乐于学习的动机,掌握提升自信心、探索自我、认识自我的途径。这有助于孩子在成长中找到人生发展方向,自主地做出生涯规划。(2)发挥“修正行为”的功能。当孩子出现小的行为偏差时,辅导师能及时地陪伴孩子,并引导父母帮助孩子进行行为矫正。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避免因忽视小问题而对孩子产生影响。(3)起到“提醒”与“转介”的作用。当我们发现某孩子疑似产生了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辅导师评估后无法解决时,应该在第一时间通知父母,转介孩子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了解问题并寻求帮助。3.辅导工作的应用范围

辅导工作的应用范围包括3~18岁孩子需要面对及解决的各项问题,具体如下。(1)个人方面。自我了解不够、自卑、自傲、缺乏信心、思想偏激、悲观、个人中心主义、不良生活习惯、暴力倾向、顺手牵羊(偷窃)等。(2)学校方面。学习意愿低、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与就读科目不相符、对教师管教有意见等。(3)家庭方面。不认同父母管教态度、父母情感不和或离异、父母偏心等。(4)社交方面。结交不当朋友、交异性朋友吃亏上当、早恋等。(5)人际关系方面。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礼仪欠周到、行为举止常惹人嫌或触犯校规等。(6)生涯规划方面。对未来的生涯、就读科系选择上没有想法,对于实现个人理想没有目标及方向。(7)学习方面。不了解自己的学习专长、才能、嗜好等,在学习过程中多听从他人意见,对于如何建立学习档案以呈现个人特色作为未来学习的参考没有概念。

身为父母及老师,我们不仅希望孩子好,更希望孩子学会自主,变得更好!我们期待绘画疗育辅导师能发挥角色功能,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爱自己,产生自信心,学会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使自己变得品格高尚且有素养;我们也希望孩子长大后能以正面的教养方法,让自己子女的人生能够正向发展 ;我们更希望在这样的氛围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社会因此更加和谐,国家因此更加安康。第四节 启蒙并激发孩子自主成长的关键培优计划

把握孩子的人生发展黄金期,透过情商管理、学习能力、素质教养三方面的培优计划,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合为一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潜能,轻松愉快地为他们奠定扎实的、有助于在未来社会发光发热的能力。

具体的培优计划包括以下内容。1.情商管理方面

情商管理方面培优的关键在于帮助孩子学习情绪与压力的管控与调节。(1)学习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以正向态度面对困境。(2)进行压力调节与管控训练,以保证孩子身心能健康发展。(3)进行情商管理与控制训练,以帮助孩子身心向正向发展。(4)鼓励孩子表现正向情绪,并接纳其流露的负向情绪。(5)调整焦虑、抑郁的心理,以杜绝自杀现象的发生。2.学习能力方面(1)训练孩子的专注力,以使学习能力获得提升。(2)提升孩子的耐挫力,以建立其挫折忍受度并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3)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进行探讨,并进行心理疗育,以使孩子建立自信心。(4)进行耐挫力探索与疗育技术学习,让孩子能以言语或肢体表达自己的需求。(5)帮助孩子提升主动学习能力,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有趣。(6)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让孩子察觉自己与他人内在想法的不同,同时学会面对困境、处理问题、接纳自我,进而使其克服挫败感,建立自信心。3.素质教养方面(1)对孩子进行自我概念、自我认同的探索与疗育,以激发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认可自己的能力。(2)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与自尊感。(3)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与规则,启发孩子感知生活环境中事物的规律性及其发展。(4)帮助孩子提升素养与品格。(5)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与素质教育,培养孩子建立同理心与合作的态度。(6)偏差行为的探讨与辅导,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7)进行人格违常行为的心理疗育,以避免孩子出现人格违常行为。(8)进行家人关系与亲子互动沟通问题的探讨,让孩子体会、感知“家”的重要。(9)进行亲子教育的培训,以增进亲子关系。(10)进行家庭教育的培训,以增进亲子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沟通。(11)完善家庭的教养方式,并使之保持正向发展,帮助孩子学习沟通技能。(12)人际互动与沟通能力的建立,培养孩子的合群习性。(13)建立亲师、师生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第三章3~18岁孩子的培优辅导目标

孩子的画应该如何看?怎样引导?要不要让孩子去上绘画培训班?如何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把绘画当成一种沟通的渠道,通过与孩子的对话、互动、观察,深入浅出地分析孩子在自然绘画状态下所隐藏的宝贵信息,帮助自己正确认识孩子的绘画作品以及孩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辅导师(家长及老师)可以从儿童心理和生理全面发展的角度,真正了解孩子涂鸦的内在需求,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帮助。

辅导师要先创作。许多家长及老师曾表示疑惑:“我专业性不够,如何才能像您一样给出深度陪伴?”或是表达质疑:“在辅导现场强调结果跟速效,这样缓慢的陪伴方式有效吗?”在这些问题中,我感受到了老师与家长们的焦虑,以及他们的不自信。画画有时候是需要引导的,可请辅导师们先陪伴孩子,进而强迫自己抽点时间陪孩子看绘本、作画、说故事,这样一来能使孩子养成绘画解压的习惯,二来也有助于在辅导孩子作画的过程中养成共同合作创作的习惯,并借此进行良性的亲子互动与沟通。

辅导过程中共同合作创作的精髓是陪伴。从学术性的角度分析,绘画除了会对幼儿的脑部发育产生影响以外,还能促进亲子间的情感发展。只要抽一点时间,陪孩子找一个主题一起创作,让他们不仅能借助绘画的图像刺激视觉发育,还可以借助父母及老师的引导音律刺激听觉发育,并能获得满满的安全感。或许有些辅导师担心自己平时跟孩子不够亲近,互动的过程可能乏味,但只要愿意实践,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在分享创作故事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疑惑,互动因此就能流畅地进行了。

绘画是好玩的游戏。辅导师此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他们多元选择的启蒙者,而不是制造压力的施威者。我们对辅导师的要求是 :可以尝试让孩子创作,但不强迫孩子一定依照主题进行创作,也不强迫孩子画画技术好,创作有逻辑、有组织。绘画,应该是好玩的游戏之一!

针对3~18岁的孩子,必须依据年龄发展而制定不同的培优辅导目标。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Montessori)指出,婴幼儿期(0~6岁)的婴幼儿有一种特殊的心智,称之为“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孩子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外界给他的讯息。这个时期孩子的吸收能力非常强,学习效果非常好。儿童时期(6~12岁)是一个平静的时期,儿童情绪很平和,有稳定的学习风格,可以坐着和大家一起上课。同时,孩子继续发展自我的概念,逐渐迈向心智上的独立。在婴幼儿期和儿童时期,3岁、7岁、10岁不但是脑部发育的转折点,更是强化潜能的黄金期。要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帮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要好好把握这三个黄金时期,从小锻炼孩子的大脑潜能!青少年时期(12~18岁)是孩子的青春期,这是一个动态且变化非常大的时期。孩子已有自己的是非观,虽然他的判断可能和社会的不一样。孩子在这个阶段有可能会出现反社会、反权威的情形。这个时期的任务是道德上的独立(Morally Independence),也就是要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第一节 情绪训练的主要关键发展及课程训练目标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际案例显示,孩子拥有稳定、健康的社交情绪能力不仅有助于其个人情感得到正常宣泄,还有助于持久集中注意力,完善其在智育学业上的表现。社交情绪是孩子解读内外在刺激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的整体反应,其技巧可以从小学习。情绪的出现,须先有外在的刺激,因事而起,孩子只有接触到这件事并产生了感受与想法,才会出现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通过学习可以感知、辨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随着同理心的增长及自身情绪经验的累积,孩子可以理解自身情绪的来源与产生原因。

当孩子的情绪好时,就能清楚地辨识出自己的情绪,关怀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然后以正向思考及各种策略调节负向或过度激动的情绪,并合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孩子因此会获得健康的身心以及优质的人际关系、学习效能与工作质量。一、孩子各阶段主要关键发展1.情绪认知发展

孩子行为的整体性提醒我们,所有的发展阶段都是互相有关联的,所以认知和情绪发展阶段的联系是密切不可分的。柯尔博格、杰利根(Kohlberg & Gilligan,1971)和维高斯基(Vygotsky,1962)相信,没有不带情绪的认知或学习,没有认知因素的情绪是不存在的。皮亚杰(Piaget,1964)认为,认知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情绪。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处于运思预备期(3~6岁)的孩子,情绪与外部事物分离的意识在增加。外部世界被视为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是由孩子的直觉反射而成的。以运思预备期孩子表现出的智慧,已可以体验到对不在面前的人、事、物的情感。孩子可以运用符号思维通过游戏、模仿和语言来表现情绪。2.情绪表达发展

情绪到底是与生俱来再慢慢分化的,还是彼此独立或通过学习而来的?从学者的研究成果得知,情绪是连续分化的结果,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分化过程。甚至有研究认为三个月大的婴儿已出现快乐、惊奇、害怕、生气、伤心、挫折或讨厌的情绪(Campos et al.,1983;Stenberg & Gaenbauer,1984:童玉娟,2005;郭静晃,2002)。3.0~6岁幼儿的情绪表达发展特征

复杂情绪指害羞、不好意思、罪恶感、忌妒、骄纵等,是在婴儿期结束、幼儿期开始之际所萌发的情绪,这些情绪会对自我的发展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当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却被别人指出有不妥时,觉得自己不是乖孩子的罪恶感便油然而生;反之,骄纵则是对自己的成就感到很高兴。一般来说,3岁的幼儿开始出现罪恶感与骄纵的情绪,也可以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上观察到忌妒的情绪。不过,孩子也需在合适的环境中才会出现这些情绪。一般而言,孩子要学习如何恰当地表现自己的情绪。孩子表现情绪的经验来自平日与父母或照顾者的互动,以及对大人言行的观察;在这方面,电视剧也可提供相当丰富的学习榜样。3岁以后的孩子开始感知到假装生气或其他如快乐等正面的情绪。4.7~12岁儿童的情绪表达发展特征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其发现,7~12岁的孩子无论情感的内部世界或事物的外部世界,都被赋予了独立的地位,不过还有些勉强。尽管情绪是由于特殊的人或情境而产生的,但人们通常把情绪看作是孩子的内心体验。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借助具体的推理而使多种心理能力得到强化,因而能表现出更精微细致的情绪(Vygotsky,1962;Piaget,1964;Piaget,1996;Kohlberg & Gilligan,1971),具体如下。(1)喜悦状态。

①爱与情感的发展。喜悦的情绪体验是孩子健全发育的重要助长力量,孩子的喜悦状态以爱与情感两类最为特殊,孩子需要接受来自成人及同伴的爱与情感,同时也要学习如何表达与付出爱与情感。

②爱与情感的扩大。孩子的爱与情感以孩子自身的情绪体验为基础,再转而扩大到对家人、小区、学校、异性的爱与情。其中对异性的爱恋除了受性成熟的生物力量的影响外,社会力量更助长了其发展,加上目前异性间的来往被允许,因而孩子对异性的爱慕之情比上一代发展得更早。(2)抑制状态。

①恐惧。这个阶段孩子常见的恐惧情绪表现在“惧学症”,也就是学校恐惧症,这是一种对学习感到恐惧的情绪反应,其一方面反映了孩子对学校老师或教练以及同伴竞争的害怕,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一种内在冲突的表现,是一种心理困扰,如因父母过度保护而产生了分离焦虑,因父母的期望高而导致压力过大,亲子关系不佳等(Atwacer,1992;童玉娟,2005)。

②敌意状态。敌意通常会表现在攻击、怀疑、暴躁、怨恨、忌妒等层面,孩子敌意太强则容易与人产生冲突,也较不受人欢迎。除此之外,孩子常会伴随愤怒的情绪,尤其在希望破灭、生理需求被剥夺、不受关注时,最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也有些孩子会因为自己的无能、所遭受的挫折与自己的错误而对自己感到愤怒。若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敌意情绪,往往会造成情绪适应不良,产生发脾气、攻击或反抗等行为。

③焦虑。焦虑通常是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也是孩子烦恼、苦闷的主观经验,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孩子常会因为担心考试、担心失败、害怕责罚或被别人瞧不起而感到焦虑。5.13~18岁青少年的情绪表达发展特征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青少年正处于典型的烦恼争执期,在情绪体验与情绪表现上带有明显的年龄特征。由于认知发展与生理变化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青少年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并具有十分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

青少年由于认知能力及意识水平的提高,其情绪发展呈现出以下五大特征(Vygotsky,1962 ;Piaget,1964;Kohlberg & Gilligan,1971)。(1)延续性。孩子在青少年期(高中阶段),情绪爆发的频率降低,作为心境的延续时间加长,再加上情绪的控制能力提高,情绪体验时间延长、稳定性提高这些因素,青少年的发怒时间可长达数小时,甚至有些情绪体验会长期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并改变其个性。(2)丰富性。青少年正处于多梦的年龄阶段,人类所具有的几乎所有情绪都可以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出来,各类情绪的强度大小不一,并且有不同的层次。悲哀有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绝望之分,这些不同的层次在青少年身上都存在着。(3)个别差异性。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为个体的情绪发展增添了独特的光环,这里面包含个性、自我感知及性别的差异。有的就如同林黛玉般郁郁寡欢;有的就如同文天祥般慷慨从容。对于负面的情绪体验,男生倾向于发怒,女生则倾向于悲哀和惧怕。在日常生活中的心境则趋向于感知:外向的学生容易被兴奋、乐观的情绪所笼罩;内向的学生则易被悲伤、忧郁所感染。(4)两极波动性。青少年的情绪表达常有明显的两极化现象:胜利时得意忘形,受挫时垂头丧气;欢喜时花草皆笑,悲伤时草木流泪。情绪的反应常会走极端。(5)装饰性。随着青少年的社会化逐渐完成与心理的逐渐成熟,个体能够根据特定条件、规范或目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使外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