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美容学(新世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12:01:11

点击下载

作者:刘宁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美容学(新世纪)

中医美容学(新世纪)试读: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美容系列教材中医美容学(供中医美容专业用)

主 编 刘 宁(成都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 张理梅(浙江中医药大学)

    林俊华(湖北中医学院)

    李红阳(广西中医学院)

    闫志安(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美容学/刘宁主编.—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0(2018.8重印)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美容系列教材

ISBN 978-7-5132-3641-6

Ⅰ.①中… Ⅱ.①刘… Ⅲ.①美容-中医学-中医学院-教材 Ⅳ.①R27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221616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山东百润本色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 850×1168 1/16 印张 18.5 字数 432千字2016年10月第2版 2018年8月第3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5132-3641-6*定价 48.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010 64405510)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微信服务号 zgzyycbs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美容系列教材编委会

总 主 编 闫志安(中华中医药学会)

     李红阳(广西中医学院)

副总主编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 慧(广州中医药大学)

     刘 宁(成都中医药大学)

     刘华钢(广西医科大学)

     傅杰英(广州中医药大学)

编  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璟玲(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少锦(河北医科大学)

     王志萍(广西中医学院)

     吕明庄(贵阳医学院)

     刘宜群(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张理梅(浙江中医药大学)

     陈友义(福建中医学院)

     陆 绮(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林俊华(湖北中医学院)

     赵绛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赵树森(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段 渠(成都中医药大学)

     姚 新(长春中医药大学)

     高 晶(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翁丽丽(厦门市中医院)

     蔡念宁(北京市中医医院)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美容系列教材《中医美容学》编委会

主 编 刘 宁(成都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 张理梅(浙江中医药大学)

    林俊华(湖北中医学院)

    李红阳(广西中医学院)

    闫志安(中华中医药学会)

编 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 慧(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军文(湖南中医药大学)

    支 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任晓艳(北京任晓艳穴位埋线医学研究中心)

    刘 巧(海南省皮肤病医院)

    米雄飞(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 毅(四川省中医研究院)

    林 宏(福建中医学院)

    段 渠(成都中医药大学)

    翁丽丽(厦门市中医院)

    黄高敏(浙江中医药大学)

    蔡建伟(南京中医药大学)

协 编 罗 玲(成都中医药大学)

    许 婧(成都中医药大学)编写说明

中医美容学是中国传统医药和社会文明与时俱进结下的硕果,犹如“老树又发新芽”,其生命力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创新与发展。中医美容学是21世纪充满希望的医学分支学科,已受到国际医药界重视。为了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及时反映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果,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确定本书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

无论新技术还是传统技术,都必须首先立足于可靠和实用。本书内容上侧重结合临床实践,注意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本教材分上、中、下三篇,共十五章。上篇包括绪论、中医美容学的中医理论基础、传统美学基础、中医美容方法;中篇包括中医美容养生,精气神、皮肤、五官及形体的保养;下篇阐述色素变化性疾病、皮肤附属器官疾病、敏感性皮肤病、病毒性皮肤病、形体疾病及其他损美性病症等。

该书编委会是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专家、教授组成,他们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历,立足于中医特色,以医学美容的时代要求为主体,旨在指导临床美容医师继承、创新、发展中医美容,提高临床疗效。此书为中医美容专业教材,亦可供崇尚中医美容疗法的医生、医药院校其他专业师生、求美者及相关人员参考。

在此要感谢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闫志安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彭庆星主任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领导及各兄弟院校的支持、帮助,以及中医美容专业研究生张平、杨帆、石珂、王琳、伍景平、王玉梅等协助整理,使该书得以早日和读者见面。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广泛参阅国内外相关书籍,并参考引用了一些相关著作的相关内容,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水平有限,时间紧迫,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订提高。《中医美容学》编委会2016年8月上篇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概 述一、中医美容学的概念

中医美容学是一门在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美学,运用以自然疗法为主的方法,研究健康美丽容颜、形体的养护,损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或矫正,以达到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维护人体形神美为目的的学科。它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学家在漫长的岁月中反复探索、验证、逐步认识和实践后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完整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同时它又结合了现代美学思想,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医学学科。它的定义内涵包括:①表明了中医美容学是医学美学与中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医学人体审美的理论原则指导下,运用诸如辨证论治、中药、针灸、按摩、中药护肤品、手术等中医药手段所进行的美容。②反映了中医美容4种服务方式,即“维持”(美容保健)、“修复”(损美性疾病诊治)、“改善”(修饰、掩饰容貌缺陷或瑕疵)、“塑造”(美容外科术)。

根据目的与范围,中医美容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医美容,研究的内容广博,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形神合一、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中医理论体系为核心,不单局限于颜面等局部的美化,更突出的是与未病先防、养生健美、抗衰防老、延年益寿紧密结合,运用中药、针灸、按摩、气功、食物、养生等手段扶正祛邪、补益脏腑、通经活血、调气养颜,从而改善人体机能,达到内外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容悦形美、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狭义的中医美容,重在研究美化、养护容颜及损美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通过对皮肤病的防治及饰容、美发、固齿,以维护容貌美感,达到“驻颜”、“美颜”、“留颜”、“益容”的目的。广义的中医美容更强调天人相应、人体内外和谐健康的美,这种美的核心是和谐与健康。除了生理上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及经络功能和调而使皮肤红润有弹性、毛发爪甲润泽、肌肉丰满、身躯挺拔、行动矫捷,给人以外形上的美感外,还有心理上健康,而精神愉快、大度豁达、思维敏捷、积极向上,给人以气质上的美。因此,这里所指的中医美容学是取其广义,在中医理论中强调的是治病求本、标本兼治,而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哪一部分不美就治哪一部分。强调在美容过程中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标本两方面同时入手,调其内而荣其外,不仅使外观病症得到改善,而且又能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调补气血的目的,使内外皆调、内外皆美。

中国传统美学、中医基础理论及现代美学思想共同形成了中医美容学的基本理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内容在《荀子》、《易传》、《吕氏春秋》、《乐记》中初见端倪,以后推演更新、演变发展、日渐丰富,其内容包括阴阳、刚柔、中和、文质、神韵等,强调自然美、神韵美、文质并重等;中医基础理论则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等;现代美学包括审美形态、审美意象、审美感兴、审美文化、审美发生、审美体验等等内容,而现代美学思想渗透入西学的每个学科,随着国际交流,也渗透入中医美容学中。这三者的结合使中医美容学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和追求形神俱美、貌德俱佳的境界。二、中医美容学的特点

1.历史悠久,基础深厚 中医在美容方面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中就有了关于药物美容、针灸美容、气功美容、饮食美容等方面的记载。如《五十二病方》中就既有关于痤疮、疣等损美性皮肤病的治疗方,又有关于“色美”、“面泽”等皮肤保健美容方以及“乌发”方。可以说很早以前我们的古人就开始了中医美容的探索,而后经过后世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反复验证、筛选,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最终保存了大量精华,为现代中医美容学提供了宝贵文献资料及经验。

中医美容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中医基础理论也是中医美容学的基础理论,因此中医美容学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发展,与中医学一样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源头,它也为中医美容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中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疾病证候学说、望闻问切诊病方法、治法治则、遣药组方等理论,及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终其天年等养生学说,和天人相应学说、运气学说等等都为中医美容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后通过历代医家不断努力,使中医美容学的理论更加充实与完善,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多彩。汉代《神农本草经》,两晋《本草经集注》,唐代《新修本草》,宋代《证类本草》,明代《本草纲目》,以及清代《本草纲目拾遗》等古医籍全面论述了历代美容中药与方剂的内容;而晋代《肘后备急方》,隋代《诸病源候论》,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宋代《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元代《御药院方》,明代《普济方》,清代《医宗金鉴》等古医籍全面系统论述了损美性疾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大量驻颜美容、延年益寿的经方、验方,和中药美容化妆品的配方与制作方法;唐代《食疗本草》,元代《饮膳正要》,清代《随息居饮食谱》等关于饮食疗法的古医籍为饮食美容提供了宝贵经验;还有汉代《针经》(即《灵枢经》)、《黄帝明堂经》,晋代《针灸甲乙经》,宋代《针灸资生经》,明代《针灸大成》等古医籍记载并论述了丰富的针灸美容的内容。此外历代医书中还记载了不少关于推拿美容、气功美容和养生美容的内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医美容学有着丰富而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自《黄帝内经》以来代代相继、一脉相承的学术渊源,这为现代中医美容学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阴阳五行与脏腑经络学说把五脏六腑、眼耳口鼻舌、皮脉肉筋骨、毛发唇面爪、神魂魄意志、喜怒思悲恐、赤青黄白黑等有机联系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构成人体的各部分,结构上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它们也相互影响,即所谓“一脉不和,周身不安”。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强调对内在本质美的追求,中医美容学中也很重视由内而外的美。中医强调养生长寿驻颜,大量的古代医籍中记载的“益气补虚”、“养血活血”、“滋补肝肾”、“丰肌悦色”、“益精填髓”的美容方剂,通过药物内部调理,使脏腑功能协调、经络通畅、气血充盈和调而达到驻颜美容,给人以自内而外的美、根本的美、自然的美。如《圣济总录》“须发黄白”一篇中“还其润泽,复其绀黑,虽有傅染之法,曾不如益血补气为长服剂。血气调适,则滋泽外彰,其视傅染之功远矣”就明确指出益气补血,气血充盈,则可润泽乌发,比简单染发效果更好、更健康、更持久。同样又如《备急千金要方》中“芝麻枣糕丸”通过补肾益脾而乌发。肾主黑色,其华在发,益脾则益气血,因此通过对脾肾二脏的调补从根本治疗白发。故要得到局部的美,必先求整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安定、经络通畅、气血流通。

整体观还强调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密不可分,即“天人相应”的观点。根据古代哲学思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强调的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首先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的生活节奏必须与自然环境的动态相适应。人不仅是“以天地之气生”,而且人还必须应“四时之法成”,四时之法就是大自然的四季变化规律。《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中说“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季在皮肤,冬季在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这都说明人的生理变化与四季的变化相应、相参。《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中指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就是说人的阳气在早晨、中午、黄昏、夜半存在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表明人的生理变化与一日的昼夜变化相应、相参。总的来说如果人不能顺应季节性的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昼夜的变化规律而转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那么他就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身体不健康,也无从谈论美感。其次,人还要适应社会环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活,人通过顺应社会,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使我们工作、生活中各种关系更加融洽,而心情舒畅,身心愉悦,身体健康,美自内而出。因此处理好大自然、社会环境与人的关系对养生怡性,健身驻颜很重要,天地人的关系和谐统一是中医美容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同时,“天人相应”强调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生命和自然息息相关,生命受自然规律支配,和自然规律协调一致,才能体现出不可抗拒的自然之美,自然之美是任何形式美的基础。而人生命的自然之美是自然界中一种高层次的美,这种美是人的容貌形体美的基础,主要体现在生命是人体自然美的载体;健康使人体美增色,疾病使人体美减色,死亡使人体美消失。所以中医美容在塑造和维护人体美上,始终追求的都是自然美、本质美。我们应顺应自然规律,顺应人体生理活动规律,善待生命,通过养生保健、修身养性、调节起居、饮食、气功、房中术等方面的养生保健,达到人体功能的正常,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保养生命,将生命活动调整到最佳状态,从而使人体容貌与形体美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也是中医美容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能更具体、全面、深刻、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通过分析、综合四诊所得资料,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通过辨证论治我们认识到同一疾病中可能出现不同的“证”,或不同的疾病在特定的阶段出现相同的“证”,因此我们可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中医美容学运用辨证论治的思想,对损美性疾病进行审证求因、审因论治会取得很好疗效。如“雀斑”与“黄褐斑”属不同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都出现“肾水不足”这一证,因而用“滋养肾水”一法对两种病都有较疗效。又如面部色黑、粗糙,中医认为原因之一是风邪外袭,因此在一些润面、增白的化妆品中配上祛风类药如防风、白芷等,效果不错,这体现了辨证的特点。因此,辨证论治使中医美容的针对性更强、效果更突出。

3.形神合一,形神俱美 “形”指人的外在形体,“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则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因而神的表现范围极广,包括行为举止、言语对答、思维反应、目光、体态等。当一个人活动灵活、反应敏捷、思维清晰、语言清楚、目光明亮、体态自如,则被认为是“得神”,反之则认为是“失神”。《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描绘出了“得神”的令人心怡的神韵美,由此可见神对人体美的重要性。

由于受中国传统重神轻形审美观的影响,中医美容特别强调调养情志、美神怡性,追求恬淡从容平静的精神境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可见健康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度的情志,有利于脏腑气机升降出入,以保持健康美观的形体容貌,且又能养神,达到形神合一的美。因而在追求健康基础上的形体美时,又同时追求气质美、精神美、神韵美,达到形神统一、形神俱美的最高境界是中医美容学追求的目标。

4.疗法自然,疗效持久 中医美容学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除了用天然的中药以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气功、情志、食膳、音乐、运动、养身、手术等各类美容方法。而每一大类又有若干种具体方法,每一类每一种方法都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首先如药物美容,有内服法,有外用法。内服法又有汤、饮、酒、露、丸、散、膏、丹等,外用法又分贴敷法、洗浴法、导入法、熏洗法等,又可再细分为患处皮肤贴敷、脐敷、穴位敷、熏洗、擦洗、扑撒、涂搽、沐浴、浸浴、湿敷、喷雾、电离子导入、超声导入等。食膳美容是用食物,或食药两用的天然食品,以及食物配少量药物制成的药膳以美容,可分为饮、汤、羹、酒、粥、鲜汁、菜肴等。药物食物美容都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针灸美容、推拿美容则是以针灸、推拿按摩的方式作用于经络、腧穴以及身体一定部位,使气血经络通畅,脏腑阴阳气机平衡而达美容之功。方法上又可分为毫针刺法、三棱针刺血法、火针、水针、电针、皮肤针、芒针、皮内针、埋线、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麦粒灸及各种罐法。

音乐美容是通过音调、节奏、旋律、乐曲以陶冶人的情操,调节人的情绪,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人心情愉快,而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和调以健身美容。情志美容认为正常的情志变化并不致病,持久而强烈的情志刺激会损害美和健康,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内伤会导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则面色晦暗,有色斑,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如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则便秘、痤疮、痈疖、皮肤粗糙等。

气功美容是通过调息、调意、调形,使人消除紧张与疲劳,达到放松的状态;运动美容通过适度、合理的运动,包括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等等;养生美容则通过各种养生方法,如起居、房术等。三种美容方法皆可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使其功能保持最佳状态,以驻颜美容、防病健身。

所有这些方法都属于自然疗法,是经过历代医家反复验证,又经过历代文献记载的精华,安全可靠,无副作用。化学化妆品有其特点和长处,如效果肯定、见效快、使用方便等等,但由于其本身的化学成分,有些皮肤敏感的人在使用后出现程度不同的过敏反应,有的甚至产生接触性皮炎,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因此人们越来越提倡回归自然的天然疗法,这恰好与中医美容的方法合拍。法于自然、安全有效是中医美容的特征。

中医美容学不排斥文饰的外在美,但更追求的是自然美、内在美,追求治病求本、美容求本。内在美的追求从时间和周期上相对较长,一旦显效维持的时间又较长。而文饰美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即时效性好,甚至有立竿见影之效,因其既能掩暇藏丑,又能锦上添花,故历代医家也较为重视,不少医书中载有大量令面悦泽方、增白方、白牙方、染发方、香口方、香身方,以及口红、胭脂、发蜡等的配方,应有尽有。同时历代医书中也不乏内外结合的美容驻颜方。总而言之,内外结合、先内后外、以内为主,长效与短效结合、长效为主,这也是中医美容学的特色之一。内外并重、内外皆美,这也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与审美。

5.以动为要,动中求美 中医美容十分重视气血。美的容貌一方面有赖气血充盈以滋润濡养,一方面还要气血流通,气机畅通,脏腑功能才和调,人才会有“神”,五官才会透出生机,皮肤才会红活润泽,肌肤才会富有弹性。中医美容注重气血的畅达,在气血的流通中求得健美。

美容中药中辛香走窜、活血化瘀的药物被大量使用,或内服调气活血,或外用润肤增颜祛斑。针灸刺激某些穴位,使经气流通,气血畅达。按摩以经络穴位为依据,通过各种手法,促使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气功是以意念导引真气运行,也是为了舒畅气机,通达血脉,交通阴阳。音乐、情志调理也是条畅人体气机,使气机升降出入有常,运动可使气血经络畅通,新陈代谢加快,增强体质。因而中医美容是以相对动的方法,来达到气血流通的动的目的。第二节 中医美容学发展概况和趋势

中医美容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史悠久,几乎与中医药学同步产生,并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概要叙述中医美容学的发展及成就,了解中医美容学的学术渊源、特点和规律,对于中医美容学的研究、应用与发展,将是十分有益的。一、远古至先秦时期

有了人类,人就有自己的美欲。人体审美意识早就产生,我们的古人很早就知道采用某种方式来美化自己。中医美容与人体美密不可分,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万多年以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遗物中发现许多装饰品,有钻孔的小砾石、石珠、贝壳、兽牙,刻沟的骨管等。小砾石的形状颇像鸡心,而所有钻孔都磨得很光滑,都发红色,说明我们得古人对饰物的外形、颜色、光洁都具有一定审美水平。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遗物中各种饰品在数量、质量、材料、制作都有了很大提高。在代表仰韶文化的宝鸡北首岭出土的原始遗物中有大量的装饰品,从质地看有石饰、骨饰、牙饰、陶饰等,从用途看有头饰、发饰、耳饰、项饰、腕饰等,这些饰品数量更多、制作更精美、造型更优美。另外出土的这一时期人头陶塑,都饰以虎纹之类的兽型花纹,说明这一时期人们就有头面部文饰美容行为。而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之发现,为我们研究了解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古代蜀人服饰文化提供了翔实而丰富的资料。古代蜀人不仅有形式多样的冠帽和服装,而且有各种装饰品,特色鲜明,自成体系,说明三星堆时期古蜀王国已经大致形成了一套服饰制度。并且出土的青铜“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穿有耳孔。

文字记载的最早美容行为是洗脸,甲骨文中“沐”字就像一个人在披散着头发洗脸,其后较普遍的美容行为是敷粉,这种粉最早是用米制作的,色白,敷面可以增白。而后又染红,作红妆。在夏商周又以铅为粉敷面。除了粉外,胭脂出现也较早,《中华古今注》曰:“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地所生,故曰燕脂,涂之作桃花状。”燕脂又作“燕支”、“焉支”,因其产于燕地,焉支山而得名。到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面脂、唇脂、发蜡。唇脂即今之口红。同时眉毛的修饰也是此期人们美容的重点,《楚辞》有“粉白黛黑饰芳泽”,黛黑是以黛石画眉使其黑,而形容眉毛美多用“娥眉”。除追求颜面五官的美之外,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头发美饰同样很重视,人们不仅用发蜡,还用假发以装饰。这时人们对仪容美的追求不光是爱美的天性使然,而且成为礼仪的要求。《礼记》有云“妇人不饰不敢见姑舅”,孔子曾说“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可见,那时人们不仅追求美,还以美来规范人的心态与行为。

文史资料表明,此期的中医已很重视人的容貌美。西周时对损美性皮肤病就有了内治法,对皮肤病有了专门的医师治疗。战国时《山海经》就记载一些美容的药物可以治疗痤疮、疣、狐臭等。《十问》中还讨论了缺乏哪些因素会使皮肤粗糙、苍老、黧黑,具备哪些因素可使皮肤细腻、白嫩、有光泽的美容保健方法。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古代文献,大都是战国至秦的著作,其中有许多损美性疾病,如黧黑斑、疣目、漆疮、白癜风、痤疮、斜视、陈旧性瘢痕、体气等的病因病机,或诊断方法,或防治方法。《五十二病方》中有六个关于瘢痕的方,其中一些是预防瘢痕产生的,一些是治疗瘢痕的,如用男子精液、水银、丹砂治疗“故瘢”,即陈旧性瘢痕。同时马王堆古医书还提出运动养生,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及通过各种养生之法达到健康长寿、驻颜美容的目的。

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各自提出自己的养生术、养生论,以达延年益寿、驻颜美容的目的。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璞归真,通过养生、清心、寡欲等方式以祛病延年,并提出静气功、呼吸运动的方法,及模仿鸟、兽动作以运动以养生,后世华佗在此基础上创立“五禽戏”。儒家提倡修身养性,以“中庸”为修身养性的手段,认为“中也者天下之达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人性修为不要太过,不要不及,达到中和境界就会无病长寿。法家管子主张“静”,《吕氏春秋》重视动静结合锻炼的重要意义。所有这些养生理论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养生理论,至今仍然指导中医美容的实践。二、秦汉三国时期

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日趋繁荣,生活美容技艺及装饰品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开通后,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包括医药的交流。国外的美容用品及具有美容功效的药物、食物传入中国,如胡桃、龙眼、犀角、麝香、琥珀、羚羊角等传入后都成为中医美容常用的药物。又如骡子黛则是一种高级眉笔,画出眉为青绿色,价格很昂贵。这一时期,眉型及眉毛色彩都极大丰富,有了各种不同变化的发型,并配以不同发饰,还出现了染发,如《汉书·王莽传》记载有王莽“染其发鬓”。脂粉的使用更广泛,连皇宫中男性也施以脂粉,民间经营化妆品的商人也大发其财。同时这一时期民间流行佩戴香草、香花、香囊等饰品以香口、香身。

秦汉时期,中医药学取得巨大成就,出现了一些经典医药学著作,使中医药学逐渐形成统一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也为中医美容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中医美容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部巨著中多处散在涉及中医美容内容,综合概括起来可见中医美容整体观的雏形,它从人-自然-社会这样一个大视角来审视人的美。首先人自身是一个整体。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为基础使人体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对人体健美有着很大的影响。其次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变化将影响人的功能变化。气候的变化,饮食的不同,地域的不同都将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与形体外貌的美。再有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环境、工作环境都可通过影响人的情绪来影响人的健康与外貌。这一系列理论,都为美容药物的内调、外敷、经络美容、推拿美容、饮食美容、情志美容提供理论依据,打下基础。《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汉以前本草知识的总结。它根据药物的性味、功用、主治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所载的365种药物,有一半都具有保健美容和医疗美容的作用,而且还专门讨论了美容药物,如白瓜子“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白僵蚕“灭黑,令人面色好”等,可见《神农本草经》对人的容貌是相当重视的,因此本书为后世中医美容学及食膳美容奠定了理论基础。《黄帝明堂经》成书于西汉末年到东汉延平年间,发展了《黄帝内经》的针灸内容,是对汉以前针灸、腧穴的一次全面总结,为我国第一部腧穴专著。其明确记载的损美性疾病有17个,包括“疣”、“口歪”、“面黑”、“羸瘦”等。补充了《黄帝内经》中没有提到的心俞及具体募穴、郄穴、交会穴等内容。为后世针灸美容、推拿美容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的原则,奠定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中医美容提出辨证纲领。同时对某些疾病病因病机的阐述,也为后世治疗损美性疾病提供了思路。如面色黑的病因病机,涉及肾虚、脾虚、湿热、瘀血阻络四个方面,几乎囊括了目前为止中医对黧黑斑病因病机的主要认识。

东汉末年华佗为中医外科鼻祖,他在模仿鸟、熊、虎、猿、鹿动作基础上创造了“五禽戏”。他和他的弟子吴普都年到高龄仍然耳聪目明、牙齿完坚、容貌年轻。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不仅生活美容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中医美容理论也开始建立与发展,并从“术”向学转变。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这一阶段为传统中医美容学形成的时期,也是中医美容发展鼎盛的时期。两晋南北朝虽动荡不安,思想却高度自由,形成包括美学在内的学术思想的高度发展。隋唐统一后,尤其是唐朝,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对美的追求更加强烈。无论在装饰、发饰、服饰上都更加讲究。从面妆上看,仅眉型就有十几种,唇型也至少有十七种。脸上除了涂脂粉外,还要贴上花细。花细是用极薄的金属薄片,或彩纸,或鱼鳞做成花叶虫鸟等的图形贴在脸上,以作装饰。五代时期花细发展到高峰。面妆式样很多,在唐代除了红妆外,还有黄妆。从遗留文物看,有一种式样出现较多,可能是流行式样,即眉间有一星状或花纹黄色图案,面颊两侧加月牙形装饰,两嘴角酒窝位置加两小点胭脂。而此期的发型也更加丰富多彩。

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促使传统中医美容学逐步形成。此时期也出现了不少著名医家和著名医学著作。

西晋的葛洪,无论在美学思想还是在中医美容技术的实施上都有建树。《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是其代表作。葛洪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抱朴子》外篇50卷中,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又和审美主体认识有关,他提出了美的多样性的问题,强调了美的人为加工,反对离开内容而只重视外在的装饰之美;审美方面,他论及了审美主体因爱憎、偏好、认识、生活习俗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审美评价等。在美论上,他继先秦两汉的有关思想,对许多问题或有新的发挥,或有更深刻的论述,对南北朝至以后美学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至今对中医美容仍然有着指导意义。在《肘后备急方》中将美容内容列为专篇,专论美容及损美性疾病的治疗,收载关于黧黑斑、粉刺、体气等33首效方。同时葛洪又是我国早期著名的药物化学家,首创以鸡蛋、杏仁、香粉制成面膜,且研究了粉剂、膏剂、水剂、酒剂等多种美容外用剂型。如“疗人面体黧黑,肤色粗陋,皮厚状丑,细捣羊胫骨,鸡子白和敷面,干以白粱米泔汁洗之,三日如素,神效”,这不仅是一首有效的美容验方,也是最初出现的中药面膜。

南北朝齐梁·陶弘景的《养病延命录》是一本养生气功专著,介绍了很多动功与静功以祛病健身、长寿美容。其中记载“……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去邪气,令人面有光……”这可以说是按摩推拿美容的起源。其《神农本草经集注》在美容药品的数量和功效方面比《神农本草经》有所增加,内容上也在《神农本草经》“长肌肤,悦颜色”的基础上,又增加“可作浴药面脂”等方面的内容。

龚庆宣所著《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基本上反映了两晋南北朝在外科方面的主要成就。其内容包括皮肤疾病及一些损美性疾病的疗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唐代医家孙思邈为中医美容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孙思邈之前美容方法多秘而不宣,他将美容秘方公布于世,使美容方能“家家能悉,人人自知”,在《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有美容保健方剂330余首,并开辟美容专篇,在《千金要方·卷六下·面药》中,列方8首,在《千金翼方·卷五·妇人面药》中,列论、方39首,在《千金翼方·卷一·悦人面药品》中,列药9味,在《千金要方,卷十三·头面风》中,列生发、美发方57首,《千金要方·卷六上·口病》和《千金翼方·卷五》中还记载了香身、熏衣方48首。从美容部位看,涉及颜面、牙齿、口唇、眼眉、头发、肌肉等;从美容作用看,涉及润泽、悦色、增白、除皱、生眉发、乌发、固齿、芳香除臭,从治疗病种看,涉及头秃、白屑、面黑、面疮、黑痔、酒渣鼻、唇裂、腋臭等。并在食膳、气功、养生等方面全面论及了美容,以自己亲身实践提供了养生长寿驻颜的实例,堪称中医美容史上一代巨匠。《外台秘要》是唐代王焘所著,收载美容方430余首,书中第32卷《面部面脂药头膏发鬓衣香澡豆》等34门是美容疗法专卷,所载口脂有系列颜色,如紫色、肉色、朱色等。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著《食疗本草》中记载了很多美容保健食品,丰富了中医食膳美容内容,是我国第一部食疗本草专著。隋唐时期还出现第一本美容方专集《妆台方》。

美容外科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一定水平,晋代已能做兔唇修补术,唐代假眼植入水平已很高,并已出现齿科美容。所有这些说明中医美容学发展日趋完善,中医美容学体系基本形成。四、宋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是传统中医美容学拓展时期,宋代程朱理学的影响很大,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女子衣着华丽,从宫廷后妃到民间女子都以淡雅、含蓄的化妆表达对自然美的追求,这种化妆一直延续到清代。随着宋代贸易交流,国外药品尤其香料大量输入我国,如高丽参、麝香、丁香、木香、沉香、乳香、檀香等等,使美容药物方剂都更加丰富。宋代由于印刷术与造纸业的革新与发展,使医学专著增多,促进了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太平圣惠方》中载有并增补许多新的美容方药,总共980余首,其第40卷以美容方为主,有方187首,第41卷为须发专方,有方120首,其他还有各种美容方、驻颜方及治疗损美疾患方680余首。《圣济总录》收载100余首美容方,对损美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较《太平圣惠方》更深入,且更前调内调法在美容中的作用。

金元时期医学界百家争鸣,产生了很多医学流派,在促进中医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医美容学的发展。几大名家创造的如防风通圣散、补中益气汤、黄连解毒汤等方药到现在仍用于治疗损美疾病。

元代《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极大地丰富了饮食美容内容。许国祯的《御药院方》收录了宋、金、元三代宫廷秘方千余首,许多方剂为他书所不载的。《普济方》集明以前方书之大全,辑载大量美容方,其中有一首治疗头面靥子的方叫美容膏,这是“美容”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在医书中。

明代外科从痈疽疮疡向皮肤病方面发展,《外科正宗》记载了许多损美性疾病的病理、症状、治法、方药及制作方法,对中医美容有很大贡献。明代在美容外科也有很大发展,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收录了先天性缺唇及耳部畸形的手术治疗,随局麻药出现,促进了其发展。明代眼科有了相当成就,也推动了中医眼科美容的发展。

清代著作首推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部巨著,其对中外医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主治第四卷”中诸风、眼目、面、鼻、唇、口舌、声音、牙齿、须发、诸疮等,就集中介绍了数百种美容中药,为中医美容提供了宝贵资料。

清·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是一部较为全面的医学参考文献,其“外科心法要诀”记载不少损美性疾病的详细治疗,包括方药,很多沿用至今。五、近现代及中医美容学的发展趋势

近代化妆品工业有了较大发展,1905年化妆品工厂广生行创立,这是我国率先从作坊式生产发展到机械化生产的化妆品工厂,且该厂的化妆品1916年在美国的赛会上获得特奖金牌。1911年中国化学工业社在上海建立,后建立系列化妆品工厂,并逐渐形成一定规模。20世纪50年代化妆品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80年代化妆品生产形成一定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再后来化妆品工业极大发展,品牌众多、门类齐全,甚至远销国外。而中医美容也随着时代历史的兴亡盛衰而时起时伏。近20年中医美容学有了很大发展。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成立。1996年、1998年和2004年第一、二、三届国际传统医学美学及美容研讨会召开,标志中医美容从中国走向世界,为中医美容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在所有传统医学中,中医学是保存最完善的,目前流行的针灸减肥、针灸除皱、火针及穴位埋线治疗痤疮疗效都较好,因此中医美容学是世界求美者的财富,它必将走向国际。

随着近来医学模式的转变,奠定了中医美容的学术地位。而人们对疾病健康和保健的认识更加深入,从医学生物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建立,从生了病才去求医治病到健康时保健养生,从内在健康到外在的形式的完美统一,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这种医学模式下,出现了非“健康状态”、非“疾病状态”、非“康复状态”的“第四种状态人”,这种人在心理和适应社会上处于一种“非完满状”,自觉“不美”,具有强烈的改善自身的要求。由于中医美容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五脏为中心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辨证论治等中医理论为指导,讲究未病先防、辨证求因、标本同治、美容求本,体现人的健康美、自然美、整体美。同时中医美容学是以中医学为基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体现,它把人的生理与心理,人与社会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中医对人体的维护是广角的,凡是能够影响人体的内在和外在因素,都予以重视,认为有其内,必形于外,形神兼备,外在的精神面貌是由内在气血精髓所涵养的。不仅如此,中医的“天人相应”,把人放在自然宇宙的大系统中来调摄,寻求人的生命规律和自然适应性及其对应关系。因此中医美容学正符合这种新的医学模式。

从消费者取向看中医美容的未来,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皮肤病变的日益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越来越有独到之处。从世界美容的发展看,中医美容的未来在一片崇尚自然的声浪中散发着自然美,是世界求美者的财富。第三节 中医美容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中医美容学是由多种基础和临床学科分化、组合而成的一门学科,包括治疗美容和保健美容,其目的是维护人体的健美,因此中医美容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与中医各学科的关系

中医美容学追求的美,不是单纯的局部的美,而是一种整体的、健康的、自然的美。由于人体的外在表现是体内各脏腑功能的反映,因此,中医美容离不开全身调理这个根本的方法,并运用各种自然方法,全方位地调动人体内部的各种积极因素,来达到未病先防、治病求本、驻颜防衰的美容目的,这就使中医美容和众多的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基础学科看,中医美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学、腧穴学、中药药理学、中医营养学等;从临床学科看,牵涉到中医皮肤学、中医内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外科学、气功等。这些学科,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需要的前提下,萌生出了和美容有关的边缘学科。如皮肤美容、眼科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针灸美容、推拿美容、中医养生美容、饮食美容、气功美容。然后又在社会需要的催化下,各学科边缘交叉,产生了以人体美为对象的现代中医美容学。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发展为中医美容学打下了基础,中医美容学又从各学科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同时中医美容学与其他各临床学科又有一定区别。在损美性疾病的治疗中,临床各科是以治愈疾病为目的,不必进行美学上的考虑;中医美容学是以美容为目的,既要治疗疾病又要考虑人体美。二、与西医学科的关系

中医学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中医美容学也同样要吸收西医之长,加之现代中医美容学是一门时代的新学科,更应注重现代信息,取长补短,做到传统和现代结合、中医和西医结合。因此美容和中医学现代医学的许多基础和临床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皮肤病学、眼科学、口腔科学、免疫学、外科学、诊断学、营养学等。三、与生活美容的关系

中医美容学属于医学美容范畴,它与生活美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活美容主要指装饰美容,即运用各种美容化妆品使人体外表有缺陷的部分得到掩饰和纠正,或使无缺陷的部分锦上添花、更赏心悦目。其也包括服饰美容、美发等。中医美容与生活美容相同之处在于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均是为增进人体美。中医美容除了药物、针灸、手术等纯医疗手段以外,还有按摩、气功、饮食、中药化妆品等天然保健手段,自古就与生活美容相融,因此中医美容与生活美容密切相连。它们的主要区别在:

1.具体目的不同 生活美容主要是修饰性美容,而医学美容则多为治疗性美容。具体说中医美容采用中药、针灸、手术等医疗手段对损美性疾病进行治疗,或对损美性生理缺陷进行矫正,以达到治疗和美化的双重目的,而生活美容是以各种化妆品掩饰或矫正美容缺陷以达到暂时美化的效果。

2.侧重使用的方法不同 中医美容采用的治疗手段技术复杂,难度较大,尤其是手术,需要专业的医学与美学知识。而生活美容在技术上与各种操作上相对简单。但在药物应用、物理设备应用上两者也有交叉。

3.实践者不同 中医美容的实施者是医务人员、经过严格医学专业的培养与训练的,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务人员,他们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较高,往往需要近10年的培养才能算合格的专业人才。生活美容的实施者则是美容师,多数人经短期训练便可胜任,其专业性较美容医生有很大差距。四、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由于中医美容的对象是人体美,所以它又和一些人文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如医学美学(包括中医美学)、审美心理学、健康学、素描学、色彩学、化妆品学、哲学等。中医美容学是在中医美容理论指导下来实施的,面对一个病人,美容医师不仅考虑如何治好他的病,还要考虑病人愈后的外观美。因此,美容医师在治疗中必须发挥医学审美创造力,采取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达到治病和维护人体美的双重目的。人的外形美是和形、色是分不开的,这就使中医美容学和素描学、色彩学有了密切的联系。同时在治疗或保健方案的制订上,给予病人(或求美者)审美心理咨询时,都要运用素描学、色彩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一个中医美容师,还应该懂得现代化妆品的理论与技术,将历代行之有效的美容配方与之结合,研制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中药化妆品,促进中医美容学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章 中医美容学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圭臬,它是中医美容学的理论基础,指导着认识疾病、寻求病因、辨证施治、谴方用药以及养生保健美容等各个方面。第一节 病因与发病

美容包括两个部分,其一健康人群为美容而追求预防衰老、防止皮肤老化;其二患有损害容颜性皮肤疾病的患者为治疗而求医。所以,学习病因一节时应该有这个概念,就是预防和治疗两种需要。一、病因(一)自然衰老《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其中女子的“齿更发长、发长极、面始焦、发始堕、发始白”,男子的“发长齿更、肌肉满壮、发堕齿槁、面焦、发鬓颁白、齿发去”均涉及美容的具体内容,而这些衰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肾脏衰。肾衰引起自然衰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失神。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和肾的关系密切。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瞳仁属肾,眼神的变化也反映肾精气的盛衰。由于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的外观形象如面色、体态、须眉等,也和肾的功能有关。所以,神是对人体美的一种整体综合评价。美容所追求、塑造的,正是这种整体美容的形象。从整体出发注重肾气的摄纳的导引美容法,二便咬齿以固肾气等美容方法,内服补益肾之精气的药物美容法等,其着眼点均在肾上。在佛教、道教的健身功和武术锻炼中,除一般的强身健体、美容按摩功外,尚有专门的咬齿、练眼神功法。所以,肾衰是一个人类生长的自然过程,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美容的目的是采取各种养生方法,阻止这种进程的到来,尽量延缓肾衰的进程。(二)七情变化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态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正常情况下,这些情志变化是不会引起疾病的,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理范围才会导致疾病,这样的疾病,叫情志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七情致病常使人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并而影响颜面、头发甚至爪甲。七情常常通过感情、声音、行为表现出来。高兴时满面笑容;悲哀时愁眉苦脸,没精打采;忧思时焦眉蹙额,阴沉着脸。可见,七情能够改变人的容颜。或愁肠满肚,情绪低沉;或诚惶诚恐,坐卧不安;或喜乐无极,悲哀太过,久则造成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使容貌早衰,再漂亮的人也会黯然失色。《内经》早就指出:惊恐思虑太过则伤心神,忧愁思虑太过则伤脾意,悲哀太过则伤肝魂,喜乐太过则伤肺魄,五脏受损,神、魂、意、魄等意识思维活动障碍,则易致皮毛憔悴,面部枯槁无华。故明代大医家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一书中总结道:“颜色憔悴,良由心思过度。”乐观的情绪,豁达的胸怀与面容的关系至为密切。古医书《长生秘诀》说:“人之心思,一存和悦,其颜色现于外者,俨然蔼美。”中医认为:“笑为心之声,喜是心之志。”喜笑与心情关系密切,并且直接联系脏腑功能。由于心主神明,又主血液,“其华在面”。喜笑则心气和平调达,营卫通利,气血流行,充盈于面,故面色红润,神采奕奕。

情志不仅使正常人过早出现衰老征象,而且能引起许多疾病。白癜风的发生与精神刺激有密切关系;秃斑、雀斑、粉刺、其他色素斑也和情绪有关;就是双目无神、暗淡无光也受心绪的影响。这些都是因为情志活动影响了脏腑气血阴阳,使脏腑功能失调,而在外的器官受到损伤,导致血不润肤、血不荣发、气血瘀滞、肺气不利、肾精不能上注,故产生以上诸病。

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但贵在节制,特别是要保持乐观的情绪,豁达的胸怀,避免情志过激,以及长时间处于一种情绪状态。只有笑口常开,青春才能长在。(三)六淫侵袭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对人体有较大影响。正常情况下,气候是促进万物生长变化的必备条件,对人体无害。同时,人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逐步适应了六气的变化,故六气在正常情况下不至于危害人体。只有当气候异常变化,如发生太过与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等情况时,六气即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叫“六淫”。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人的面部终年暴露在外,饱经风霜,受尽寒暑。每当气候骤变,或应温反寒,或本寒反热,或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则面部首当其冲。所以,六淫是外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六淫之邪侵袭经络,影响气血运行而引起皮肤疾病(只是其致病没有六淫所致疾病的明显季节性,疾病深入侵害脏腑的可能性比其他疾病要小得多)。《素问·生气通天论》即指出:“汗出见湿,乃生痤痱”,说明汗后复被湿邪侵袭,郁于皮肤,可发生痤痱。《素问·热论》说:“脾热病者,鼻先赤”,即脾经湿热上熏于肺所致。痤疮和酒渣鼻都是影响美容的疾病。中医学在2000年前就认识到它们的病因,是非常可贵的,这种认识对后世乃至现代治疗这两种疾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外用治疗痤疮、流传甚广、疗效确切的颠倒散,由硫黄和大黄组成,其中硫黄即有较强的燥湿杀虫之力。

六淫之中,于美容危害最甚的是风邪。“风者,百病之始生也”(《素问·骨空论》),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颜面、须发、眼耳、鼻诸器官均暴露在人体上部,所以,在人体正气亏虚之际,这些部位最易受风邪的侵袭而生病,《神巧万全方》中说:“头面者,诸阳之会,血气既衰,则风邪易伤,故头病则或生恶疮,或生秃疮,面则有黯、疮痣、粉刺、酒糟之属。”《普济方》也指出:“夫风邪入于经络,血气凝滞,肌肉弗泽,发为疣目。”正因为如此,在美容方剂中,不管内服外用方,多配伍祛风药,如白芷、藁本、僵蚕、蔓荆子等均为常用之品,针灸治疗也多取曲池、合谷以祛风。

寒、热、湿之邪多依附风邪形成风寒、风热、风湿等侵袭人体,但也可单独为患,引起损害容颜的疾病。风热外搏,火热郁于孙络,可导致雀斑;外感风热毒气,可引发面疮;肺经被风热郁于皮肤,可致发根疏松而脱发;湿热郁于皮下,可手耳生冻疮。根据这些病因,在治疗时常采取疏风散寒、祛风除湿、清热除湿、行气活血、清利湿热、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法治疗。

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内在病理反应,其临床表现与风、寒、湿、热的致病特点和证候相类似,唯究其致病原因不是外来之邪而是机体内在的某些病理状态,称“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对美容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内湿、内寒、内热、内燥,如肾水不足,无从上注于肺,引起肺燥,因肺主皮毛,肺燥皮毛无以滋养,则毛发干燥少光润,皮肤干涩不适。前面提到的脾热病者,鼻先赤,也是由于脾有热邪而致酒渣鼻。肝肾阴血亏虚,水不制火,血弱不能外荣于肌肤,火燥结成黧黑斑。情志失调,气机不畅,气郁化火,可引起面如雀卵色。更有肾阳失调,寒湿内生,浸淫皮肤者,可致毛发脱落,须眉不茂。嗜食辛辣,或过食肥甘,饮酒过多,酿生湿热,上熏于面,亦可发生痤疮。对内生五邪所致损容疾病的治疗,仍离不开散寒、清热、化湿、润燥之法,但对久病及血络,引起血滞、血瘀者,还当注意行气活血通络,如《医宗金鉴》内服治酒渣鼻的凉血四物汤,用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养血活血,加红花、五灵脂增强活血之力,用黄芩、赤芍清热凉血组方,治疗酒渣鼻可谓对症。

火热之邪均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常常混称。凡火皆向上窜动,故火热之邪有炎上的特点,其致病部位多在人体的头面部,且常外受热邪,内蕴火热,合而为病。可以这样说,面部所患的疾病,几乎都与火热之邪有关。如肺胃积热,上熏于面,复受风寒,血行不畅,瘀结凝滞,可发生酒渣鼻;若肺经郁热,外受风寒之邪,或用冷水洗面,以致热血凝滞,结于颜面,则可长粉刺;如肝胆本有血热,又外感风热之邪,二邪相合,热极化毒,蕴阻于皮肤,则可导致扁平疣的发生;如肝肾阴精亏虚,水不制火,血虚不能外荣于肌肤,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可以引起面部黧黑斑;如情志过激,气机不畅,郁而化火,再加风热毒气而生面疮,疮愈而热毒滞留,郁于血脉之中,则可导致面部瘢痕。《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可知,六淫主要通过侵袭人体皮肤,使气血失和,津液不行,血液凝滞,而导致各种影响损美疾病的发生。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一方面要强身健体,提高抵御外邪的能力,做到正气存内;另一方面,还要谨遵“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古训,做到季节、气候变化时,及时添减衣服,不在或少在酷暑、严寒、大风之下工作,从而预防面部疾病的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