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06:28:56

点击下载

作者:韩新民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试读:

前言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本病是一种儿童时期较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学龄儿童为多,其表现与同龄儿童发育水平不相称,主要临床表现为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冲动三大核心症状。常伴学习或工作困难、情绪和行为方面障碍,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其症状及其功能损害可以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人期,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影响。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有研究指出青少年犯罪中儿童多动症的诊断居多,因此,该病已成为儿科、儿童精神科等多领域专家共识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互联网知识的普及,患儿家长、学校老师对儿童多动症认识也不断地提高,一些“问题儿童”也找到了原因所在。但是,仍有很多家长及老师对儿童多动症缺乏系统的认识,有的家长急于求成,对治疗效果期望太高,“拔苗助长”;也有的家长对治疗缺乏信心,放任孩子,导致孩子辍学甚至走向违法犯罪之路;有的老师在教育此类儿童时方法不当,导致孩子厌学,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怎样预防多动症的发生?如何判别自己的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多动症的日常护理有哪些?多动症的孩子饮食有什么忌宜?治疗多动症的专家有哪些,哪里可以找到他们……或许从《儿童多动症》一书中,您可以找到答案。

儿童多动症属于慢性病的范畴,其治疗和管理是漫长的过程,是需要临床医生、学校老师以及儿童家长共同携手去解决的问题。本书以问答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儿童多动症的相关知识呈现在普通读者面前。全书包含5个部分,即:基础知识导航、个人调理攻略、名家防治指导、药食宜忌和医患互动空间,每个部分各有侧重。基础知识导航着重对疾病的发展史、症状表现、发病机制及诊断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个人调理攻略重点讲述儿童多动症的饮食、药物、家庭及社会管理的原则;名家防治指导涵盖了目前为止儿童多动症的西医和中医、药物和非药物的防治方法;药食宜忌在药物和食疗方面给多动症儿童家长予以指导;医患互动空间聚焦了家长常见问题,给予解答,并且提供了国内知名中医专家工作的医院和联系方式,方便患者就诊。

本书旨在为广大的社会读者普及儿童多动症的相关知识,并给关注儿童多动症的家长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防治指导。在其写作过程中学习和参考了前人和当代专家的一些宝贵经验,在此表示感谢。由于科学研究水平所限,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所以本书有些问题没有完全阐明,敬请谅解。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医学在进步,随着中西医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儿童多动症相关问题必定能够解决,必将造福于儿童多动症孩子。

希望本书对从事儿科,尤其是对儿童多动症有兴趣的相关人士有所裨益,为多动症儿童家长提供参考价值,也希望为所有关心儿童多动症的老师及社会人士提供相关专业知识,为儿童多动症孩子服务!韩新民2017年7月于南京一、基础知识导航(一)什么是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亦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儿童时期较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近年普遍认为该病是具有生物学基础、执行功能明显受损的神经发育障碍。本病起病于学龄前(通常于7岁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度、注意缺陷、冲动任性三大主症,可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多动症患儿存在不分场合的活动过多,不但在玩的时候、在家里活动过多,在课堂、到亲朋好友家、到门诊都表现出活动过度,明显异于同性别同年龄儿童。多动症儿童由于存在注意力缺陷,他们很难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去从事某一活动,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思想听老师讲课,一节课听10分钟左右就坚持不下去了,很容易开小差,甚至干扰别的同学,放学后做作业也难以集中注意力,稍有干扰,立即离开座位,循声而去,因此一点作业每每需要父母多番催促,最后也多虎头蛇尾,难如人意。多动症儿童由于存在行为反应抑制缺陷,冲动控制能力差,因此遇事冲动,做事鲁莽,稍不如意即大吵大闹、打人毁物,极易滋生事端,老师多反映这类孩子难管理,亲朋邻里多反映孩子不懂礼貌、教养差,父母也是一筹莫展。(二)多动症知多少1.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

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因研究人群、地域、评估者、使用诊断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本病患病率为3%~9%,男孩的患病率高于女孩,二者的比例为(9~2)︰1。本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城市高于农村,而家庭功能不良、低社会经济阶层、有发育性损害或慢性躯体疾病患者更易患本病。我国报道的学龄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4.31%~5.83%,男女之比为(9~4)︰1。对于各亚型的患病率,陈顺珍(2004)调查了9162名学龄儿童,发现儿童多动症总患病率为4.25%,其中注意缺陷为主型占42.42%,多动冲动为主型占23.65%,混合型占33.13%。随着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家长、教师及医生对多动症认识的提高,多动症的患病率及确诊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认识儿童多动症经历的过程

人们对于多动症的探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Hoffmann)即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来描述。1932年Kramer和Pallnow以“儿童活动过度综合征”报道了本病。1947年Strauss和Lehtinen认为这类症状与脑损伤有关,因此命名为“脑损伤综合征”。1949年Gesell和Amatruda明确提出“轻微脑损伤”(minimal brain damage,简称MBD)这一诊断名称。1962年在英国牛津召开的国际儿童神经病学研讨会上,提出在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之前,暂时保留MBD的诊断名称。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第8版ICD-8(1969)、第9版ICD-9(1977)及第10版ICD-10(1989)认为该病以多动性症状为主,命名为“多动性障碍”(hyperkinetic disorder)。而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3版,即DSM-Ⅲ(1980)认为本病的主要症状是注意障碍,故命名为“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简称ADD)。对于伴发明显多动症状的,命名为“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with hyperactivity,简称ADDH)。进一步研究发现多动也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故DSM-Ⅲ-R(1987)又改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即DSM-Ⅳ(1994)仍然命名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同时将本病分为两维度三亚型,即多动/冲动为主型、注意缺陷为主型和多动/冲动及注意缺陷混合型,认为注意缺陷明显而多动并不明显时,仍然可以诊断为本病。DSM-Ⅴ(2013)延续了ADHD的命名,保留了两组症候群,即注意缺陷与多动,但描述上有些变化,增加了疾病严重程度的描述。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颁布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即CCMD-3(2001)仍称本病为“多动障碍”。虽然ADHD这一命名包括活动过度和注意缺陷两方面,较为全面,现今国际上有关教科书、期刊和文献资料较多称本病为ADHD。然而,“儿童多动症”这一名称为我国儿童精神科和其他学科所惯用,并易于被广大患儿家属所接受,故仍习称本病为“儿童多动症”。3.西医认为儿童多动症的病因

儿童多动症病因较为复杂,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本病是具有复杂遗传特征的家族性疾病,平均遗传度约为0.75。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本病与多巴胺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系统、5-羟色胺系统、儿茶酚胺类代谢酶基因等有关。(2)脑损伤因素:

母孕期、围生期及出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轻微脑损伤可能是部分患儿发生本病的原因。但并非脑损伤均存在于任一多动症患儿,也不是所有脑损伤的儿童都患多动症;许多患儿并没有脑损伤的证据,有病例对照研究表明,有明显脑损伤证据的仅有10%。(3)神经解剖及生理生化因素:

研究发现本病患儿存在胼胝体、尾状核和小脑体积的减小,及尾状核、额区、前扣带回代谢减少;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同时,本病还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代谢障碍和功能异常有关。(4)家庭社会心理因素:

早期智力开发过度,学习负担过重,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如经济过于贫穷、父母感情破裂、性格不良,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分溺爱、暴力式教育)等均可增加儿童患本病的危险性。(5)其他因素:

本病可能与锌、铁缺乏,血铅增高有关,食物添加剂可能增加儿童患本病的危险性,但目前尚未有直接的证据显示这些因素与多动症发病有关。4.中医认为多动症的病因

通过近30多年来中医药对多动症的研究,我国的中医学者对本病的病因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护养失当、产伤、外伤及情志失调。(1)先天禀赋不足: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如果父母的健康状况不佳,特别是精神神经系统健康欠佳或母亲孕期感受外邪,精神、营养失调,可致子女先天不足,其中尤以肝肾虚弱者多见。小儿“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肾阴不足,水火失济,水不涵木而致心火易炎,肝阳上亢,出现注意涣散,多动冲动,烦躁易怒等症状。(2)产伤、外伤及病后失调:

分娩时有难产、产伤、窒息病史,或头部外伤史,可导致患儿气血瘀滞,经脉不畅,髓海失充,心肝失养而神魂不安;或小儿罹患其他疾病,如感染、中毒、高热、抽搐、昏迷,由于疾病所伤或病后失养,造成气血不足或气血逆乱,使心神失养,神不安藏,或致脏腑虚损,阴阳失调而阴虚阳亢。(3)饮食因素:

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择食不辨优劣。如果饮食营养不当,生冷不节,易损伤脾胃;若过食肥甘厚味,则酿生湿热痰浊,阻滞气机;或过食辛热炙煿,则积热化燥,致心肝火炽,均可扰乱心神。(4)情志因素: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神气怯弱,稚情稚志,其神易动,其志易往,易惊易怒。若环境不良,教育不当,溺爱放纵或挨打受罚,委屈不悦,所欲不遂等,皆会影响肝之疏泄功能,致使肝失条达,气郁化火,而心神受扰;或因学业负担重,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脾失健运,心失所养,亦致性情不稳,意志不坚,神思涣散。(5)生长发育影响:

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肾精尚未充足,肾气亦未旺盛,而生长发育迅速,阴精相对不足,故易出现阴不制阳,阳盛则多动的现象。5.中医认为多动症的病机

中医认为多动症是精神、思维、情志兼病,其病机特点在于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失常。阴静不足而阳动有余;五脏之中,尤以心肝脾肾最为密切。多动冲动以心肝火旺、痰火内扰为主;注意缺陷以心脾两虚、脾肾不足为多。本病病性为本虚标实,多以肝肾不足为其本,心肝火旺为其标,或可兼痰浊、痰热、瘀血。6.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年龄

儿童多动症大多数起病于3~4岁,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父母察觉到孩子与其他同龄儿不同时的年龄。据相关文献报道,本病起病年龄范围从幼儿期到11岁。DSM-Ⅳ儿童青少年工作组对门诊就诊的4~17岁的儿童多动症患儿380例,采用临床诊断访谈量表(clinical diagnostic interview scale,CDIS),与父母面谈,分析起病年龄标准(<7岁)的效度,发现多动、冲动为主型的患儿,平均起病年龄为4.21岁,有98%符合年龄标准;混合型患儿平均起病年龄为4.88岁,82%符合年龄标准;注意缺陷为主型的患儿平均起病年龄为6.13岁,57%符合年龄标准。7.不同年龄儿童多动症表现有所不同

不同年龄的多动症患儿,其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幼儿期本病以多动为主要表现,和正常儿童的活泼好动难以区分,但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至青少年期可能只有坐立不安的主观感受。青少年期多动症以注意力集中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导致明显的学习成绩低下,且随年龄增长而症状逐渐加重,是青少年就诊的主要原因。由于青春期发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亲子冲突、愤怒情绪、攻击、违抗更明显,易发展为品行障碍、药物或酒精滥用、青少年违法,积极治疗可以阻断继发问题的发生,防止不良结局。多动症尚可持续到成人期,“成人多动症”的概念于1976年提出,除具有儿童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外,还伴随品行障碍、对抗性障碍、反社会人格、物质滥用、广泛性焦虑及心境障碍等,最终导致社会功能受损。8.多动症的临床表现有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多动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存在差异。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本病男女患病率之比为(9~4)︰1;而女孩多动症的患病率较就诊率低,反映出家长和教师对女孩多动症症状的认识不足。Gaub对女孩多动症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发现男女儿童多动症症状的共同之处为:冲动性、学习成绩和社会功能差、精细运动不协调、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和多伴有抑郁情绪等。同时发现,男女多动症患儿在行为问题上表现出以下差异:女孩多动症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表现,多动程度较轻,伴随品行问题较少,外化行为(攻击、违纪)发生率低,但有较严重的智力受损,伴随的焦虑和学习困难相对较多,预后不佳。由于女孩外向性问题不如男孩明显,不易被家长和老师发现,但她们有更多的认知损害,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分型诊断的应用,可以使更多的女孩纳入诊断,避免漏诊。9.儿童多动症的危害

儿童多动症可造成患儿学习、情绪和人际关系三方面的障碍,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70%可持续到青春期,约30%可持续到成人,可引起品行障碍、反社会人格、药物滥用、抑郁症甚至犯罪等,其风险是正常人的5~10倍。有学者通过对1292名违法犯罪少年的调查,发现其中有978名在学龄期曾被诊断为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75.53%。(1)对个人的影响:

多动症儿童在学习上由于注意缺陷,不能专心,逐渐导致学习困难;在行为上不能自控,冲动任性,易与人发生争吵,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教师批评、家长打骂和同学们冷遇,会逐渐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成年后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人际关系不好,社会适应能力差,也较易产生各种问题。(2)对家庭的危害:

多动症儿童由于注意缺陷,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甚至干扰其他同学,学习成绩差,因此,家长经常受到老师的“关照”。孩子成绩差,冲动任性,经常和别人发生争执,甚至经常顶撞父母等长辈,使父母操碎了心,也无济于事,有的甚至对家长产生对抗、仇恨情绪,影响家庭和睦。(3)对学校的危害:

在学校里,多动症儿童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打架斗殴,偷窃破坏,成绩低下,即使老师花很大精力也收效甚微。如果一个班多几个这样的孩子,则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使老师特别恼火,总想让他们留级,甚至把他们开除。(4)对社会的危害:

多动症儿童如不及时治疗,到成人后由于自控能力差,冲动,可表现为学业荒废、攻击性、反社会行为、社会适应不良、打架斗殴等,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10.儿童多动症的共患疾病

共病即共患疾病,是指个体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定疾病,这种情况可以是一种疾病引起另一种疾病,也可以是独立存在两种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儿童多动症常共患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学习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抽动障碍、语言发育障碍等。有报道显示,儿童多动症共患对立违抗障碍者占35.2%,共患品行障碍者占25.7%,共患学习障碍占6%~92%不等,共患焦虑障碍者占25.8%,共患抑郁障碍者占18.2%,共患抽动障碍占7%。有着共病的多动症儿童比单纯多动症儿童社会功能损害更严重,在治疗上更困难。11.认识多动儿童的活动过度

多动症儿童的活动过度,是与年龄发育不相称的活动过度,即与同年龄、同性别大多数儿童相比,活动水平超出了与其发育相适应的应有水平,在需要安静下来或需要有秩序的场合表现得更为突出。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多场合性,不但在玩的时候多动,在教室上课、在家学习做作业、到医院就诊、到需要安静的公共场所都表现出活动过度,难于安静。②持续性,他们从幼儿期就表现出活动过多,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也都如此,睡眠时也可能不安宁,往往从床的这一头转到另外一头。③控制性差,多动症儿童的活动过度难以控制,难于接受环境的约束,任父母打骂,老师批评都改不了。这种活动过度,主要表现为躯体运动过多、小动作过多和语言过多,表现为体力与脑力活动不相称,在需要脑力活动时易于疲劳。12.认识多动症儿童的注意障碍

多动症儿童的注意障碍主要表现在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特征上的异常。正常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注意集中的时间不同,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延长。一般来说,2~3岁时专注时间为10~12分钟,5~6岁达12~15分钟,6岁以上儿童神经系统自制能力的发育可以成熟到80%,可以自我控制静坐听讲至少20分钟,初中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更为明确,他们更能独立地、专心一意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注意力的稳定性一般保持在40分钟左右。此外,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和注意分配的能力也有相应地扩大和提高。青春初期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一般已达到成人的水平。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明显地超过上述范围。多动症儿童的专注时间明显缩短,甚至在从事他们自己喜爱的活动时,专注时间仍然短于上述范围。因此,他们很难维持较长时间注意去从事某一活动,每节课听5~10分钟后就坚持不下去了,做事往往有始无终。有听觉注意障碍者,上课听课特别不专心,幼儿期也不喜欢听故事,平常别人对他讲话,似听非听,因此,这些患儿难以服从指令完成任务,甚至要大人连续不断地发出命令时才开始去执行命令。上课或在家做作业时,只要听到有一点声响,他的注意立即循声而去。这种注意力易分散与注意力的选择性差有关,不能从同时感觉到的各种刺激中选择性地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而忽视另外一些刺激。由于分心,对于要完成的学习或工作任务,总是粗心大意,差错百出。尤其是一些需要有耐心去观察和完成的细节性任务更容易出错。13.认识多动症儿童的学习困难

多动症儿童常因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而导致听课质量差、做作业不认真、粗心大意等学习困难,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成绩下降:有的患儿成绩很差,可能不及格,有的患儿成绩能达到班级的中等水平。学习成绩下降的时间也不一致,有的在入学后就出现,多数在三年级以后出现,少数在初中才发生。Barkley报道,多动症儿童约90%学习成绩差;标准化成就测验得分比同龄儿低10%~15%;标准化智力测验智商比同龄儿低7%~15%;有阅读障碍者占21%,拼写障碍者占6%,计算障碍者占28%,以及其他障碍(如书写障碍)。14.感觉统合失调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南加州大学的爱瑞丝博士(Dr. Jean Ayres)提出了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SI)理论。人通过不同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不同的信息,传入大脑,在大脑皮质各区之间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组合后,形成了感觉-认知-协调-运动的高级行为模式,对感觉的事物形成全面、完整的认识,这种感觉刺激信息进入大脑并在大脑内有效组合的过程,就叫感觉统合。当受到先天或者后天不良因素的干扰,使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大脑中进行有效组合时,则身体不能和谐有效地运作,这就称为“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SID)。感觉统合失调可造成的行为失常包括: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脚、严重害羞等,影响其生活和学习。国内文献报道,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中,各种运动协调失衡的约占28%,学习困难的约占31%,ADHD约占41%,可见感觉统合失调与多动症、学习困难有密切的关系。而国内学者研究发现ADHD儿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率占61.7%~84.3%,因此,对ADHD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是有依据的。15.多动症儿童的感觉统合异常表现

多动症患儿常见的感觉统合异常表现有以下几类:(1)感知觉异常:

多动症儿童智力并不比正常儿童差,但是许多患儿感知觉表现异常,如阅读、书写困难、辨别左右困难、精细调节困难等。(2)学习困难:

该现象往往在孩子进入小学后表现明显,年级越高学习困难表现越明显。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方法和技能掌握不好,成绩往往低于正常同龄儿童。(3)眼-手协调能力差:

如拍球不灵活,打乒乓球接球不好,不会系鞋带或动作笨拙,投球不准,写字常把“p”和“q”、“b”和“d”混淆不分。(4)自我评价低:

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技能掌握不全,学习成绩低下,加之服从组织纪律性差,时常受到家长及老师的批评,导致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不高。(5)合作性差:

多动症儿童常常不能按照指令和规则去做事,平素脾气急躁,我行我素,冲动任性,这导致他们在同龄的孩子中不受同伴喜欢。(三)多动症常用评估量表

在多动症的诊断治疗中进行心理评估是必须进行的,儿童行为评定量表是常用的儿童行为评估方法,采用问卷的形式,由父母、老师或儿童自己按照指导语的要求逐项作答,通过将结果与常模相比,来了解儿童行为是否有偏离,为儿童多动症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定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数量化的辅助工具。常用于儿童多动症的评定量表有:①Conners评定量表,是目前最常用的儿童多动症行为评定量表,主要包括父母用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教师用评定量表(teacher rating scale,TRS)和简明症状问卷(ASQ)三种形式,常用前两种,适用于3~17岁的儿童。进行PSQ评定时,不必认真思考,只是根据一般的印象评估即可,也没有必要一定在父母双方商量或讨论后进行评定。TRS评估时,老师要与学生有至少2个月的接触时间,反映儿童在学校环境下的行为表现。②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儿童行为评定量表之一,用于多动症不仅可以了解多动症的症状,还可以评估共病情况,主要适用于4~16岁的儿童。③SNAP-Ⅳ量表,是近年来国际上较常用的评定工具,可作为多动症诊断的辅助工具,用于筛查和评估。筛查得分阳性者再根据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也可以使用SNAP-Ⅳ评估确诊多动症儿童的症状严重程度,用于症状基线评估、治疗效果与症状改善程度评估等方面。量表具体内容请参见相关资料。(四)多动症的诊断

多动症的诊断需要依靠对症状识别、体格和精神状况检查、必要的心理行为评估后,才能给出诊断。评估量表可以协助诊断,但是评估量表代替不了诊断标准。家长、教师通过量表对孩子进行打分判断,结果往往不一致,需要把双方的资料结合起来使用。家长或老师可以通过以上评估量表初步判断孩子是否属于儿童多动症,一旦判断孩子可能属于儿童多动症,建议尽早就诊,由医师做出最终诊断。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多动症诊断标准有:ICD-10、DSM-Ⅴ、CCMD-3三个诊断标准。确诊后应尽早进行干预,一方面可以降低治疗的难度和成本,提高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多动症问题对儿童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诸如行为问题、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等)。1.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多动性障碍诊断标准(1989)

注:对多动性障碍做研究用诊断需肯定存在异常水平的不注意、多动不宁,而且发生于各种场合,持续存在,并非由其他障碍如孤独症或情感障碍所致。【症状标准】(1)不注意:

下列不注意的症状至少具备6条,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患儿的发育水平不一致。

1)常常不能仔细地注意细节,或在做功课、工作或其他活动中出现漫不经心的错误。

2)完成任务或做游戏时常常无法保持注意。

3)别人对他(她)讲话时,常常显得没在听。

4)常常无法始终遵守指令,无法完成功课、日常杂务或工作中的任务(不是因为违抗行为或不理解指令)。

5)组织任务或活动的能力常常受损。

6)常常逃避或不愿意参加需精力持久的任务,如家庭作业。

7)常常遗失某种活动的用品,如学校的作业、铅笔、玩具或工具。

8)常常容易被外界刺激吸引过去。

9)在日常活动过程中常常忘事。(2)多动:

下列多动性症状至少有3条,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患儿的发育水平不相一致。

1)双手或双足常常不安稳,或坐着时经常扭动身体。

2)在课堂上或其他要求保持座位的场合离开位子。

3)常常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在少年或成年期,可能只存在不安感)。

4)游戏时常不适当地喧哗或难以安静地参与娱乐活动。

5)表现出持久的活动过分,社会环境或别人的要求都无法使其显著改观。(3)冲动性:

下列冲动性症状至少具备2条,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患儿的发育水平不相一致。

1)常在提问未完成时,其答案即脱口而出。

2)在游戏或有组织的场合常不能排队按顺序等候。

3)经常打扰或干涉他人(如冲撞别人的交谈或游戏)。

4)常说话过多,不能对社会规则做出恰当的反应。【年龄标准】

起病年龄不晚于7岁。【弥漫性标准】

应在一种以上的场合符合上述标准。例如不注意与多动应在学校和家里都有。或同时存在于学校和另一种对患儿进行观察的场合,如门诊(通常这种场合的证据需要一种以上来源的信息,如父母对患儿在教室中行为的报告似乎并不充足)。【功能损害标准】

上述症状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损害其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排除标准】

不符合广泛性发育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或焦虑障碍的标准。2.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Ⅴ)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2013)

一种持续的注意障碍和/或多动-冲动的模式,干扰了正常的功能和发育,以下列(1)和/或(2)为特征:(1)注意障碍:

下列症状存在6项(或更多),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程度,并影响了社会、学业/职业活动。

注:这些症状不是对立行为、违抗、敌意的表现,也不是因为不理解任务或指令所引起的。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和成人(17岁以上)至少需要符合下列症状中的5项。

1)在完成作业、工作中或从事其他活动时,常粗心大意、马虎、不注意细节(如:经常忽略或遗漏细节,工作常出错)。

2)在完成任务或游戏活动的时候经常很难保持注意力集中(如:很难保持注意力于听课、谈话或阅读冗长的文章)。

3)当直接对他讲话时,常像没听见一样(如:思想好像在别处,尽管并没有任何明显干扰他的东西存在)。

4)很难按照指令与要求行事,导致不能完成家庭作业、家务或其他工作任务(如:开始启动某个任务后很快离开主题,转而去做另一件事)。

5)经常难于组织好分配给他的任务或活动(例如,很难处理和保持有序的工作,难以有秩序地收拾好资料和属于他的物品;工作凌乱、没有条理;时间管理能力差;不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

6)经常回避、不喜欢、不愿意或做那些需要持续用脑的事情(例如,课堂或家庭作业;年长儿或成人不愿撰写报告,绘制表格或阅读冗长乏味的文章)。

7)经常丢失一些学习、活动中所需的东西(如:学习资料、铅笔、书本、工具、钱包、钥匙、文件、眼镜和手机等)。

8)经常容易因外界的刺激而分散注意力(年长儿或成人可能是因无关的想法)。

9)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忘事(如:处理琐事或办事时,年长儿或成人则会忘记回电话、付账单和赴约会)。(2)多动-冲动:

下列症状存在6项(或更多),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程度,并影响了社会、学业/职业活动。

注:这些症状不是对立行为、违抗、敌意的表现,也不是因为不理解任务或指令所引起的。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和成人(17岁以上)至少需要符合下列症状中的5项。

1)经常坐不住,手脚动个不停或者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2)在教室或者其他需要坐在位子上的时候,经常离开座位(如:在教室、办公室或其他工作场所,或其他需要留在位子上的地方)。

3)经常在一些不适合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注:年长儿或成人可能仅有坐立不安的主观感觉)。

4)经常无法安静地玩耍或从事休闲活动。

5)经常活动不停,好像“被发动机驱动着”一样(例如:在饭店就餐或开会需要耗时较长时,不能保持安静或感到不舒服,可能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