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永铸:晓庄十烈士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18:57:57

点击下载

作者:蒋琏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青春永铸:晓庄十烈士传

青春永铸:晓庄十烈士传试读:

引子

2011年6月8日,大型历史油画《陶行知与晓庄十英烈》隆重入藏南京雨花台纪念馆。

油画作品《陶行知与晓庄十英烈》由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王承昊教授领衔组织,与沈建华、孔维平二位老师共同创作完成。

晓庄人画晓庄人。晓庄学院的三位老师创作态度严谨认真,从收集史料、创作小稿、专家审查到最终定稿,前后花费三个多月时间。先期创作的四幅小稿,从人物衣着、神态、表情、前后位置等方面反复推敲,邀请多位学生模拟当年场景造型写生。经党史专家审稿,确定了其中的一个方案。

出南京中华门,瞻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一次对心灵的洗涤。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陈展以“中华民族之崛起”为主题,陈列了170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陈列厅第二部分为“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前赴后继”,辟有一室专门介绍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十烈士。

油画《陶行知与晓庄十英烈》,一位老师,十个学生,长者睿智豁达,少者青春勃发,师生皆正气凛然,以天下为已任。作品采用散点透视的艺术表现手法,努力寻求历史的真实,生动反映了“乡村教育、行知合一”的主题思想,“对时代气息有敏锐的感受和把握,颜色的冷暖变化传达出人物特有的内心活动”。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教育革命的先驱。1927年至1930年,陶行知一手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时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兼农委书记、沪宁巡视员陈云,有一个评价:在南京的党组织中,晓庄师范的党组织战斗力特别强。

在全书开篇对晓庄十烈士逐一介绍很有必要。

石俊(1907-1930),原名石俊光,化名张惠如,江苏如皋人,1927年初加入中国共党。1928年2月由如皋师范转入南京晓庄师范,任学校学生会主席,中共地下支部书记。1930年6月,任中共南京市委委员。7月16日,在夫子庙组织反军阀集会示威时被捕,9月21日,于雨花台就义。

叶刚(1908-1930),原名叶道生,化名李建新,浙江南田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春考入南京晓庄师范,任学校中共地下支部委员。1929年底,参加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1930年夏,参加南京暴动准备工作,在策反晓庄国民党驻军时被捕。8月16日,于雨花台就义。

谢纬棨(1910-1930),又名宗晖,湖南长沙人。1927年春考入南京晓庄师范。毕业后被派去创办吉祥庵小学。1930年3月,参加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前身)。同年春参加南京自由大同盟。4月学校被反动当局查封后,转移上海。参加南国剧社公演。因叛徒出卖被捕。10月8日,于雨花台就义。

郭凤韶(1911-1930年),女,浙江临海人。1925年考入临海女子师范。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秋考入南京晓庄师范,在校转为中共党员。1929年底,参加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1930年9月,因叛徒出卖被捕。26日,于雨花台就义。

袁咨桐(1914-1930),贵州赤水人。1929年初入南京晓庄师范小学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初,升入晓庄师范附属劳山中学,任地下团支部书记。4月,学校被查封后坚持斗争。1929年底,1930年5月、8月三次被捕。9月17日,于雨花台就义。

姚爱兰(1912-1930),女,江苏六合人。1928年夏入南京晓庄师范小学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晓庄剧社的骨干之一。1930年4月,晓庄师范被查封后,参加护校团。后被敌人追捕,押解南京。9月17日,于雨花台就义。

沈云楼(1913-1930),化名沈一山,江苏兴化人。1928年考入南京晓庄师范中学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4月,晓庄师范被查封后坚持斗争,后担任秘密交通联络员,8月10日,因中共南京市委遭到破坏被捕。18日,于雨花台就义。

胡尚志(1907-1930),原名胡圣年,湖北潜江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由武汉转至南京安徽公学学习。翌年3月,转入晓庄师范学习。1930年春至北平新农学校。晓庄师范被查封后,赶回南京,参加南京暴动准备工作。9月26日,于雨花台就义。

汤藻(1908-1930),化名杨再生,江苏如皋人。192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由如皋师范转入南京晓庄师范学习。1929年秋天,在中山陵园区白马村创办乡村小学,后任东洼子小学校长。1930年7月,为准备南京暴动印发传单被捕,8月18日,于雨花台就义。

马名驹(1908-1930),江苏如皋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由如皋师范转入南京晓庄师范学习。1930年4月,晓庄师范被查封后至东洼子小学任教。为准备南京暴动分发传单被捕。8月16日,于雨花台就义。上部晓庄故事:“爱满天下”的前卫实验第一章 “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1

从前,晓庄不叫晓庄,叫小庄。劳山也不叫劳山,叫老山。

是陶行知先生为它们改的名。陶行知此时还不叫陶行知,叫陶知行。从知行到行知,得说上小半天。为了行文的方便,本书统用先生如雷贯耳的大名,陶行知。

南京晓庄诞生于血雨腥风的1927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满清王潮,结束了两千年封建帝制,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头等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闹剧一个接着一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第一次国共合作迎来了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

1927年,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一个重要拐点。

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断言“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

3月21日,陈独秀、罗亦农、周恩来、赵世炎、汪寿华等组成的特别委员会领导上海工人总罢工,随即转为武装起义,周恩来担任武装起义总指挥。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战斗,工人纠察队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所有地区,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宣告成立,屯兵上海南郊的北伐军开进市区。

就在北伐军占领南京前夕,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呱呱问世。

陶行知和胡适是同年人,徽州同乡,均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归国后胡适投身新文化运动,陶行知献身平民教育运动。1923年,陶行知恳辞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和教育专修科主任之职,潜心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工作,雄心勃勃,设计出一幅理想的蓝图: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叫中国个个乡村变为天堂,变作乐园,变做中华民国的健全的自治单位。”“叫中国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在南京远郊。长江三矶之一的燕子矶近旁,栖霞山余脉有一座小山名老山,有一个村庄名小庄。栖霞山和燕子矶都是著名的风景区,往返市区有公交车经过小庄。陶行知从中华教育改进社争取到一笔开办费,买下二百多亩土地。时局动荡,战乱频仍,地价低贱,正是“圈地”的好时候。

至此老山更名劳山,寓意劳动最光荣。小庄更名晓庄,“我们在这里创办试验乡村师范,要劳力上劳心,中国的教育必将破晓,从这里放出时光。”

乡村师范学校董事会在上海召开,陶行知向董事们汇报了学校筹办经过。会上讨论通过了乡村师范组织大纲、董事会章程,决定校内设执行部(校长兼部长)、研究部、监察部。执行部下设第一院(小学师范院)、第二院(幼稚师范院)。推袁澜任董事长,王云五为司库(后改选蔡元培为董事长、王云五为副董事长),陶行知任秘书长兼校长,赵叔愚任研究部部长兼第一院院长。2

头等大事是招生。时局动荡,人心惶惶,一处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师范,能够吸引来什么样的生源呢?

且看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这肯定是古今罕有的招生广告——

初中、高中、大学一年半程度的学生及在职教师,有农事或土木工之经验者方可报考;

愿与农民共甘苦,有志增进农民生产力、发展农民自治力者,方有报考的资格。

考试科目:(一)农务或木工操作一日;(二)智慧测验;(三)常识测验;(四)作文一篇;(五)五分钟演说。

本校准备:(一)田园二百亩供学生耕种;(二)荒山十里供学生造林;(三)最少数经费供学生自造茅屋住;(四)中心学校数处供学生实地教学做;(五)指导员数人指导学生教学做。

招生广告特别指出: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要来。

文似看山不喜平,语不惊人死不休。试验乡村师范的招生广告并非为了夺人眼球,它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培养目标有三:(一)农夫的身手;(二)科学的头脑;(三)改造社会的精神。其终极目标是增进农民生产力和发展农民自治力。

这会是一座怎样的学校?它的学生毕业后会满足于担任乡村小学教师吗?

冲着校长是大名鼎鼎的归国博士陶行知,来信询问的不少,真敢报名的不多。3

1927年3月11日,试验乡村师范入学考试。

校舍刚刚开工建设,临时借用燕子矶小学的校舍。考生一共十三名,他们是操震球、戴伯韬、王洞若、王琳、李楚材、程本海、季雪云、徐企周、陈昌嵩、葛尚德、李相维、裴志发、谢纬棨。

十三名考生,分别来自江苏、上海、安徽、江西、湖北和浙江。年龄、水平、经历,千差万别,各各不同。相同的当然有,那就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有热情。

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晓庄的招生广告,“推案乍起,喜跃欲狂”,写信给陶行知,信中说:“自信以我目前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知识不加高,科学的生产方法无从推行;生产不加多,知识的教育势难普及。两者须同时并进,不能偏废。此种责任,舍中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创建中心学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

陶行知看到操正球来信后当即回复。震球先生:

接读您的来信,晓得您愿意离开清华学校投考试验乡村师范,不禁喜出望外。您在清华学校好比是天上的天使,皇宫里的王爷,现在要发宏愿,放弃养尊处优,回到人间,过我们茅草屋的生活,这种“佛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简直要叫我们五体投地的钦佩。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倘使全国青年的念头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路上去,地狱都可以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的甘苦,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您,还望您慎重考虑一番,再行决定。田家生活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您不怕把雪白的脸晒得漆黑吗?您不怕软手上起硬茧吗?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做工吗?您不怕挑粪吗?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城里人的眼光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乡间山清水秀,尽您浏览。您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晚上可以待月西山,助您吟咏。到了收成的时候,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的洋洋乎盈耳。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的一年一年的长大,一直到成家立业。您还能亲眼看到全村农夫农妇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您也许可以看见您的村庄和全国村庄都成为村民自有自治自享的村庄,也许您亲眼看不见,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专此奉复,敬请新安。陶行知

中华书局编辑所图书馆主任程本海,任职已经七年,毅然辞别大上海时,中华书局总经理费伯鸿先生再三挽留。程本海在辞职信中写道:“近有一重大发展,方放其光芒于吾国教育界中,足以使吾国奄奄垂毙之教育,立获得一勃勃之生机。以晚之浅识测之,吾国此后之教育方针,行将依此潮流而一变其历来之趋向,辟一大转机之新时代,殆无疑矣。其事维何?即中华教育改进社陶知行先生所创办之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是也。”费伯鸿劝程本海不要放弃驾轻就熟的图书馆事业和编校工作,程本海再次写信,说:“现当年富力强,犹有可为。再缓数年,必致悔之无及矣。”

从湖南赶来考试的谢纬棨年龄最小,十七岁。

什么叫有志青年?伟人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前有周恩来“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后有一群年轻人义无反顾来到劳山脚下,决心披荆斩棘,开创一条试图改变中国面貌的教育救国之路。

入学先要考试。

上午考国文。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话对不对?孟子的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者”,是为两千多年来天经地义的“警句名言”。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向传统的儒家思想发起冲击,走进考场的这些年轻人,有谁不是离经叛道的热血青年?“对不对”不是问题,鞭辟入里、痛快淋漓才是问题。

陶行知要求考生畅所欲言,特别贴了安民告示,说,试卷保密,批阅之后一律封存,不必有后顾之忧。

下午,智慧和常识测验。然后是每人五分钟的演说。

第二天,测试生产劳动能力:开荒。

转移了考场,就在劳山脚下,未来的学校农场。每个考生两分地,地是缓缓的坡地,用白灰划出疆线,工具是钉耙,铁镐,还有草鞋。都不是官宦巨富子弟,对草鞋并不陌生,问题在时令。早春二月,春寒料峭,脱下布鞋换草鞋,有点冷。

陶行知不是主考官,他要去做开学的准备工作。走前说,我们不搞形式主义,重实效。把草鞋套在布鞋的外面,既保护了布鞋,又方便劳作。

杂草众生,盘根错节,开荒不易。

笔者下乡插队劳动七年,知道两分地是个什么概念。一个壮劳力,两分地差不多要翻一整天,还得是熟田,开荒要花几倍的力气。陶行知先生出身农村,知道劳作的艰辛,是所谓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没有三分三,不上花果山。十三个考生铁了心要做陶行知的入室弟子,程门立雪,披荆斩棘。

最惨的当然是十七岁的谢纬棨。

谢纬棨身材单薄,还是个孩子。他是长沙人,没下过地,没做过农活,免不了手忙脚乱,全无章法。陶行知不放心,折回头,亲自指导。拿起钉耙示范,不顺手;丢下钉耙拿铁镐,也不甚顺手。解嘲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丢了功了。陶行知招呼他的农民朋友陆大哥过来帮忙,陆大哥有了在大学者面前露一手的机会,一时间双臂生风,砍翻荆棘一片,赢得众人喝彩。

十三个考生人人脱了棉衣,喘着粗气,手上打了泡。天色已经近午,快的也才开得几个方。主考官宣布考试结束。清华过来的操震球大着嗓门问:考试手册上说要考一天农务,下午什么时候接着考?陶行知笑道,结束了结束了。谢纬棨心中忐忑,问,陶校长,我不会被淘汰吧?陶行知说,知道农人的艰辛就好。又说,小小年纪就走南闯北,敢来报考我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有志气!第二章 犁宫、黄金屋和《锄头歌》1

十三名考生尽数录取,皆大欢喜。

3月15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学典礼。

远处可以听到隆隆的炮声。

就在这一天,北伐军第二军、第六军向困守在南京城的北洋军阀褚玉璞的部队发起总攻击。

劳山脚下的一片旷地上搭起简易主席台,主席台前立着一支毛竹,飘扬着陶行知亲手设计的校旗。校旗的中心是一个小圆,圈内写着“活”字,圈外为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上面有一红心,左边一支笔,右边一把锄;三角形之外为一大圆圈,四射的光芒中现出一百颗小星星。这大概是古往今来最为繁复的校旗,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意蕴:一个“活”字,代表活的教育,培养人的生活力;等边三角形代表“教学做合一”;“红心”献给农民;笔和锄表示“在劳力上劳心”;大圆圈是太阳,象征着理想的光芒;一百颗金星则代表着创建一百万座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建设欣欣向荣的新中国。

操震球、谢纬棨等十三个学生排队进场,胸前戴着红花,脚上穿着草鞋。红花是陶行知力主要戴的,不只是出于标新立异,他是要让乡村师范这最早的一批学生感觉光荣和责任。草鞋是学生自作主张穿的。新的学校,新的生活,第一天,表明一个态度,这很重要。

农艺指导员邵仲香、教育指导员杨效春、科学指导员吕镜楼、生物指导员姚文采、美术指导员朱葆初、卫生指导员骊绍季、武术指导员韩凌森和陶行知、赵叔愚一起登上主席台。

因为战事,城里赶来的嘉宾只有名士江问渔和徐作人几个。附近的农友来了不少,来看热闹,都说是“从南洋来了一个大财主,带了五十万两银子,要在老山脚下办一座洋学堂”。头一回看见洋学生戴红花,穿草鞋,人人感觉新鲜。

农民不熟悉夸夫追日、精卫填海的故事。他们哪里知道,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将要上演二十世纪的夸夫追日呢?

蓝天,白云,红花,草鞋,还有高高飘扬的校旗,让人热血沸腾。

陶行知校长发表演说。“本校开学特异于平常学校,我们一无校舍,二无教师。大凡一个学校创立,总要有房屋,才能开课。我们在这空旷的山麓行开学典礼,实属世所罕见。所谓房舍,不过避风躲雨之所。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天,下面踏的是地,我们的精神充溢于天地之间。另外,本校只有指导员而无教师。我们认为世间没有专能教的老师,只有比较经验稍深或学识稍好的指导者。举凡农夫、村妇、渔人、樵子,都可以做我们的指导员,因为我们很有不及他们之处。我们认清了这些,才能在广漠的乡村教育的路上阔步前进。”2

3月24日,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进驻南京城。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师生集体进城,打着校旗,红旗,走上大街,汇入民众的海洋,热烈欢迎北伐军。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举起屠刀,发动反革命政变。随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也相继“清党”,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仅广东一地,被捕杀者就达两千多人。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

有一句话杀气腾腾,名头很大:“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南京乡村试验师范似乎是一片世外桃源,这里不搞“清党”,搞建设。

晓庄的校舍别出心裁,全是茅草屋。

是月,陶行知明确提出晓庄学校的使命:第一步要谋中国三万万四千万农民之解放,第二步要助东亚各国农民之解放,第三步要助全世界农民之解放。这个学校不但要做中国教育革命之出发点,并且要做世界教育革命之中心。

6月,陶行知畅谈“晓庄精神”:乐观精神、革命精神和团结精神。指出:“我们办好乡村教育,要改造乡村社会,总须有宽阔的胸怀,奉献的精神,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同月,陶行知组织“晓庄小学设计委员会”,专门设计了语言文字、公民训练、自然农艺、健康卫生、正当娱乐五门新课程。各课程均由师生研究制定详细计划,然后交与前去实习的师范生实习,由师范生把小学的全部教学做活动承担下来,原小学的教师具体指导和辅助师范生。8月初,全国学生总会召集各省学联会代表在南京举行第九届代表大会,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生程本海以江苏省学生联合会代表资格出席会议,被推举为宣传部副部长,负责大会日刊编辑。

8月14日,南京市教育局局长陈剑修、学校教育课课长陈鹤琴、局内职员及全市各校长教员三十余人到晓庄参观。

9月,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收第二批学生。

10月2日,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与高鲁、沈定一等到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参观。陶行知校长主持欢迎会,蔡元培先生在欢迎会上发表演说,称赞“教学做合一是很自然的”,晓庄的教育是“现代教育方法中最好的一种”。蔡元培对“晓庄同志”“教学做合一”的办学思想及“抱有大志研究乡村教育”的精神予以高度评价。

10月,国际自由平等同盟会派代表两人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参观,称赞晓庄师范的办学宗旨和办法“实在很适合现代潮流,推翻旧时教育制度,将为新中国创造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出来”。3

1928年2月,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收第三批学生,其中有从如皋来的四个年轻人,四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他们是刘季平、石俊、汤藻和马名驹。

四个人同时被如皋师范除名,他们均是从“清党”白色恐怖中侥幸脱身的“漏网之鱼”。

初到晓庄,四个人同时发现,这座学校不一般,和所有学校都不一样。

礼堂为什么叫做“犁宫”?

图书馆为什么叫作“书呆子莫来馆”?

厕所为什么叫做“黄金世界”?

刘季平是四个人的头,有着和年龄不相称的沉稳。石俊的好奇心强,逮住谁问谁,让他逮住的正是第一期学员谢纬棨。

先入山门为师傅。谢纬棨尽管年少,已经是晓庄的“老人”了,很乐意担任新学员的“导游”。

两排教室,茅草覆顶,土坯垒墙,安着明晃晃的玻璃窗。礼堂也是草屋,坐落在一片草坪之上,足有十五六间。正中间的屋顶高高隆起,呈现出类似北京天坛的圆形穹隆。两旁的厢房有着弧形的飞檐,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风格。门柱上写有一副楹联,很特别:

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

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犁宫”格外宽敞明亮,足足可以容纳四五百人,便是以石灰黄沙掺和的地面,夯得结实,抺得平整,竟也如水门汀一般。明明是一处会堂,为什么要叫做“犁宫”呢?

首届生长沙人谢纬棨压抑不住骄傲和兴奋。

晓庄的草房和农村司空见惯的草房不一样,不是低矮的“齐山”、“丁头虎”、“元宝屋”,是有设计图纸的,设计师是科班出身的园林设计师、美术指导员朱葆初。至于那些别具一格的称谓,则全是“民主集中制”的产物。那时候,全校师生一共也就20多个人,人人都投了票。

礼堂命名:犁宫12,双挥宫6人,四通八达宫6人,农家乐宫4人。

图书馆命名:晓庄图书馆16人,晨钟图书馆8人,一颗心图书馆3人,书呆子莫来馆1人。

那些日子里,全校师生人人参与讨论,真叫一个热闹。把大会堂命名为“犁宫”,象征着晓庄的师生们要和广大中国农民一起,在中国的大地上,犁尽不平坎坷,犁尽荆棘与杂草,犁出一片长满粮食、开满鲜花的乐土。

把图书馆叫做“书呆子莫来馆”的那一票正是出自谢纬棨,他是受了学校招生广告的启发。谢纬棨只有一票,是绝对的少数派,理由却十分充足:“旧教育把人变成书呆子,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成了精神上的鸦片。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积贫积弱,我们要把书本上的死知识变成生活中有用的活知识,为改造乡村而读书。所以说,我们的图书馆坚决不向书呆子开放!因为我们的图书馆就叫做‘书呆子莫来馆’!”

陶行知击节叫绝,说:好一个“书呆子莫来馆”!就叫这个名字!

自此,晓庄的图书馆门前挂上牌子,上面堂堂正正地写着“书呆子莫来馆”。“黄金世界”是晓庄厕所的雅号。

晓庄的厕所是师生自己动手修建的。除了厕所,师生还参与修建了厨房和浴室。师生们似乎对厕所情有独钟。这是因为晓庄辟有试验农场,每个学生分配菜地一分,普通农作物地五分,荒山地一亩。这些地分到各人头上,由各人负责耕种,目的是使师生们经常过劳动的生活,受劳动的教育,培养农夫的身手。收获的农产品交学校农场收购,学生可获得一定的收入,多少解决一点个人经济上的困难。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人人都要种“自留地”,肥料还不成了抢手的宝贝?

晓庄的生活充满了激情和希望。

这里简直就是为石俊他们量身定制的一处世外桃源啊。

谢纬棨热情洋溢,教新来的四个如皋同学唱晓庄校歌《锄头歌》。《锄头歌》是陶行知亲自写的歌词,请在美国读书时期的同学赵元任谱曲,用了南京地区流行的山歌调。赵元任与陶行知气味相投,先后给晓庄写了好几支曲子,都由上海的唱片公司灌了唱片,红极一时。

手把个锄头锄野草呀!

锄去野草好长苗呀!

依呀海,呀嗬海。

锄去野草好长苗呀!

呀嗬海,依呀海。

五千年古国要出头呀!

锄头底下有自由呀!

依呀海,呀嗬海。

锄头底下有自由呀!

呀嗬海,依呀海。

天生了孙公做救星呀!

唤醒锄头来革命呀!

依呀海,呀嗬海。

唤醒锄头来革命呀!

呀嗬海,依呀海。

革命的成功靠锄头呀!

锄头锄头要奋斗呀!

依呀海,呀嗬海。

锄头锄头要奋斗呀!

呀嗬海,依呀海。

补一句后话。

1933年3月15日,晓庄学校在沪师生集会,纪念晓庄创校七周年。陶行知为《锄头歌》续写了第五段歌词,满怀激情地说:“《锄头歌》要体现时代精神,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第五段一定不能少!”

光杆的锄头不中用呀!

联合机器来革命呀!

绮呀嗨,雅荷嗨,

联合机器来革命呀!

雅荷嗨,依呀嗨。

一句“光杆的锄头不中用”,其中蕴含了多少酸楚?一句“联合机器来革命”,是不是颇多弦外之音?

再补一句更为久远的后话。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南京晓庄学院依然以《锄头舞歌》作为自己的校歌,歌词一字未改。第三章 松树林里诞生的党支部1

寅会,是晓庄学校每天举行的晨会。古代计时法,寅时是指夜里三点到五点的时间。晓庄的寅会,是取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的意思。每次寅会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安排当天的工作,扼要讲述亟待解决的问题。

寅会结束后是武术课。晓庄学校没有体操,由武术代替。武术既可健身,也是一种防身的手段,时局不靖、社会不宁之际尤受师生欢迎。在犁宫前的操场上,全校师生都是武术指导员韩凌森的徒弟,这位膀大腰圆的山东大汉格外神气,也格外卖力。

晓庄的食堂叫作“食力厅”。在食力厅早餐后,有半小时清洁工作的时间。各处室内,以及庭院、场地、通道、厕所等等,都有分工,都须认真清理打扫。

全校师生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分为社会组、农艺组、生物组、数理化组、儿童文学组、图画组、音乐组、体育游戏组,根据燕子矶地区各中心小学和幼稚园的需要,分别进行研究探讨,编出有关教材,制定“教学做”计划。在研讨过程中,有本校的指导员指导,还经常约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指导。同学们则根据自己的分组及研讨的问题阅读图书,搜集参考材料,自己找寻答案,培养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精神。

上午,轮流担负院务工作的同学,则要进行“办公”。开始的时候,晓庄分小学师范院与幼稚师范院,后来为了便于统一领导,将两院合并,分为五部:小学指导部、幼稚园指导部、行政部、生活部和社会改造部。各部门工作由师范生轮流担任,指导员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工作能力。这是晓庄师范的一门主要课程,叫“分任院务教学做”。

下午,主要为农事活动,或进行音乐、工艺、采集标本等活动。每周星期四下午的时间有专门安排,全校师生“会朋友去”。谁是朋友?农民。师生分头行动,走访农户,与农民谈心,了解和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

每天晚上有两个小时的自修时间,用于看书,记日记,整理笔记。2

1928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存空间十分逼仄。

晓庄是个例外。

各地“清党”中的“漏网之鱼”,有不少年轻人,来到了晓庄。“漏网之鱼”到了晓庄,犹如蛟龙得水,马上便都找到了家的感觉。

1928年的夏天,中共晓庄党支部正式成立。从各地转来组织关系的党员有刘季平、石俊、汤藻、马名驹、叶刚、马纯仁、徐明清等人。

学校后山的小松林,是共产党员们经常聚会的地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中共组织大都受到破坏。晓庄支部是南京地区最早恢复的中共党支部之一,直属中共南京市委的领导。第一次会议选举刘季平为支部书记。

不久,又成立了共青团晓庄支部,由女学生徐明清(徐一冰)担任支部书记。

年轻的共产党员们经常讨论的是几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谁是我们的同志?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如何自立、自强,成为学生中间的表率和中坚力量?

如何进行组织发展工作?如何对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

晓庄毕竟不是世外桃源,按照当局的有关规定,必须要建立国民党基层组织。此外,晓庄也有所谓国家主义派,其头头是学校指导部主任杨效春。杨效春自视甚高,他是陶行知礼聘来的教育学指导员,公开宣称与共产主义“势不两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篇)

指导部主任杨效春是敌人还是朋友?

校长陶行知是朋友还是同志?

石俊坚持以为陶行知是革命同志。“陶校长明确提出晓庄学校的使命:第一步要谋中国三万万四千万农民之解放,第二步要助东亚各国农民之解放,第三步要助全世界农民之解放。请问,这三个‘解放’是不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呢?”

浙江南田的叶刚持有相同看法:“陶师有一句名言:镰刀到处无荆棘,锄头底下有自由。只要略改一字,那就是‘镰刀到处无荆棘,斧头底下有自由’。各位请注意,镰刀斧头象征着什么?”

支部书记刘季平持不同意见。1927年的刘季平理念偏激,认为陶行知信奉的是改良主义、实用主义和新马尔萨斯主义。

争论很激烈。达成的共识有两条:一,共产党人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和陶行知的“爱满天下”有共通之处,也还有着相当的差异;二,陶行知不是共产党员,党的组织纪律十分严明,党员必须严守党的秘密,这关系着党组织的生死存亡。

陶行知校长如果知道了校内中共地下支部的存在,会作何想?有何举措?也就隔着一层窗户纸,这层窗户纸却无论如何不能捅破。“窗户纸”始终没有人去捅破,主要不是因了这群年轻人的保密工作,而是校长陶行知有意无意的的庇护。3

一批年轻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到来,给晓庄学校注入新鲜血液。这所特殊时期的特殊学校,充满了青春蓬勃的朝气,在联系群众、改造社会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他们的言行,对陶行知政治思想的成熟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晓庄学校内建有公开的国民党区分部,指导员杨效春是国家主义派,在晓庄担任的职务,相当于一般学校的教导主任。

陶行知当然知道晓庄学校内有党派斗争的情况,某一天,在寅会上,陶行知慷慨激昂地说:“蔡元培先生办北京大学是‘兼容并包’,我们晓庄学校是‘自由园地’,是搞乡村教育的试验田。各党派的政治主张不同,我不在此评判高下,你们可以自由竞争,谁讲得有道理,我就赞同谁。我们都是同志,不是同志,不会走到晓庄的旗帜底下来。我恳请我们全体师生每天都要抬起头来,多看一眼我们的校旗。“在全国教育会议期间,我有一个提案,请大学院呈请国民政府。这个提案就是全国划出几个实验区,使各种不同的政治主张都有一个试验的机会,哪一种主张符合社会的需要,真正能为人民谋福利,就拿过来在全国推广。我个人认为,无论什么社会制度,都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与其秘密进行,防不胜防,不如规定一个范围,让它公开实验。”

陶行知的提案未获通过,原因是不在教育会议的讨论范围之内。

陶行知先生太天真了。

此时的国民党右派已经视共产党为心腹大患。

1927年7月,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自己的军队。

9月、10月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一九二八年秋)“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一九二九年初)

湖南、江西“匪焰甚炽”,蒋介石开始谋划调集大军全面“围剿”,怎么可能划出地区来实验共产主义?这不是与虎谋皮吗?

此时的陶行知,政治上远未成熟。

此时的陶行知是孙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孙中山逝世的时候,陶行知恭恭敬敬地撰写了一副挽联,“生为民有,死作国魂”,一直悬挂在南京的孙中山纪念馆。1929年春,在晓庄师范举行孙中山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会上,陶行知发表了《定于一》的演讲,旗帜鲜明地指出,只有真正实行孙中山亲手制定的包括“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内的三民主义,中国才能得救。这种认识与国民党右派的“剿共”政策相抵触,却和共产党当时的政策相吻合。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公开如此主张,是有着相当政治风险的。

无论如何,在陶行知的这“一亩三分地”上,可以试种各式庄稼,晓庄已然成为不同政治派别的“试验田”。

其中得益最大的当然是中共晓庄支部。

在国民党统治的中心,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有这样一片能够让共产党人自由耕种的土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第四章 师生才艺大比拼1

1928年3月15日《乡教丛讯》第2卷第5期刊发了陶行知的一篇文章:《乡村教育实践: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第一年》。

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如春风拂面,如甘霖润心。这篇文章“原生态”地介绍了晓庄十烈士当年生存和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具有相当的史学研究价值。笔者不敢独享,全文引用如下——“南洋有个财主,带了五十万两银子来,要在晓庄开洋学堂咧。”“学生也肯打赤脚种田,这倒奇怪!”“他们自己扫地,抹桌,烧饭,洗碗,还不是和我们一样的苦吃苦做。”“晓庄的先生们就要到我们那里去办学堂了,刮刮叫,我们要用锣鼓炮竹去欢迎他们咧。”这些话是我在这一年当中亲耳听来的。晓庄学校在农民心目中曾经过这几度的变化。

但是山左的松树营,山后的三元庵,到现在还是怀疑我们。不能怪他们深闭固拒,只怪我们没有充分努力。我们应当用爱与诚来感化他们。我们今后要以这两处地方的反应来测量我们的爱与诚。

去年今日我们在这里开学,房子一无所有。本来只要有先生和学生便是一个学校,学校是不限定要有房子的。那些有四十二套桌椅一个大讲台的场所,未必是真学校。但是有房子总比较要便利些。从没有房子的去年到有五六座房子的今年,物质上的进步总算是可以自慰的。但是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于无房可住的同胞的同情心,还有去年那样的热度吗?”我们能保持去年那样的同情心,才算不辜负这些房子。我们切不可给安乐把我们软化掉。倘使因为有了这些房子而减少了我们奋斗的精神,那末有房子还是不如没有房子好。这样说来,进步倒可成为退步。倘是我们不留意,这是可能的。

我们这个学校是师生共创共有的学校,不是一个人所创所有的学校。因为有了这个条件,所以军阀压不坏,炮火轰不散,土豪劣绅推不倒。没有校长、院长,也可以渡过存亡关头。倘若不是同志的结合,那末,不毁于枪炮也要毁于诬告,早已夭折了。我们今日之所以有一周年纪念固然靠这一点,将来是否能有百周年纪念、千周年纪念、万周年纪念,也都要靠着这一点。

共同生活在安徽公学已经实行了几年,再经晓庄这一年的试验,我们对于这个原则的信念便益加坚固了。本校不但是师生共生活,连校工也是和大家共生活的。在不实行共同生活的学校里,教师自教师,学生自学生,校工自校工,一校之内分成三个阶级。既有阶级,便免不了风潮。不但坏教员能引起风潮,教员虽好,不与学生共生活,也就不知道学生的问题,不知道随时帮助他们解决,积久成多,一旦爆裂起来,也是不可收拾。我们大家共生活,自无阶级之可言,那因阶级隔阂而发生的问题也就消灭于无形了。校内一发生问题便立刻知道,立刻解决,那末,积久爆裂的危险也就可以预防掉了。积极方面,与学生共生活,日久便成为学生的朋友;与校工共生活,日久便成为校工的朋友。大家由相亲而达到相知相爱,自然可以造成和乐的境界。但是有形式的共同生活,有真正的共同生活。形式的共同生活难免同床异梦。真正的共同生活必须大家把人格拿出来互相摩擦,各人肯以灵魂相见才算是真正的共同生活。否则虽是日出共作,日入共息,中间却是隔了一个太平洋。我们共同生活之有无价值,全看这种意义之存在与否以为判断。

教学做合一是我们的根本主张。经过这一年的试验,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最有效力的方法。从冯玉祥练兵以及到绑票匪教徒弟都是不知不觉的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办法,所以最有效力。中国一般学校教育为善不足,为恶也不足,都是因为教学做分家的缘故。所以用一般学校的形式来训练人才,决不会发生很大的效力,也决不能彻底的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办法。一面要实现教学做合一,一面又要顾到一般学校的形式,实属绝对不可能。数月前我们得了一个方法叫做艺友制,简括说来,他是用朋友之道来训练同志学做教师或别种艺术。这才是真正的教学做合一。

中心小学也是我们的一种主张。但是挂了一个中心小学的牌子,未必就是真正的中心小学。真正的中心小学是师范学校训练小学教师的中心,同时以实际生活为他自己的中心。建设中心小学是本校一年来最困难的问题。我们试验的成败全在这一个问题上。全国乡村里的学校以单级为最多,这问题又可缩小为单级中心小学问题。倘使我们不能建设一个活的单级中心小学去培养乡村单级小学教师,我们便不会成功。一年来我们改变了好多办法。都没有满意的结果。最近似乎找到一条光明之路。指导会议议决:请五位指导员各人指导一位学生,单身匹马、因地制宜,用最少的经费去创办一个单级小学。现已成立一所,其余三所定于本月内完全成立。这件事我认为是乡村师范教育最有关系的一着。一,师范学校指导员既负责去指导创办小学,他的兴趣方法必定是要受小学同化。师范学校指导员受了小学化才能与小学打成一片,否则师范自师范,小学自小学,真正的中心小学是跑不出来的。二,师范生既是单独去负责创办单级小学,那末单级小学活动教学做便是真的去干了。真的去干才能得到真本领,这是一定不移的道理。

我们的院务教学做,简单说来便是用学生学做职员。教务、文牍、会计、庶务等等都由学生担任。我们起初纯粹采取轮流办法,又因时局关系,指导员不能一贯指导,所以缺少衔接。本学期改为个人继续负责,大家轮流学习,推行以来,很是有效。本校现在事务方面之进步,多由于这个改革。只要有指导员指导,个人继续负责,学生分任事务是可以行的。

乡村幼稚园在这一年中已由理想而成为事实。燕子矶幼稚园由十数人加至三十余人。可见乡村对于幼稚园有一种自然的需要。我们所最引为憾事的就是:幼稚师范院招考而应者寥寥。我现在要奉告从事妇女运动的太太小姐说:“乡村妇女占全国妇女百分之八十五。世界上最需要你们的帮助的便是这些人。你们最能帮助她们的方法便是做幼稚园教师,代她们教小孩子。代她们教小孩子便可进一步去做她们的朋友和导师。二千六百万乡村幼儿在那儿呼喊,可听见了没有?八千五百万乡村妇女在那儿用手相招,可看见了没有?我们这里并不像你们心里想的那样苦。为何不来试他一试?”

我们虽是注重儿童教育,但从来没有忘记了成人。我们开始就立了一个信念:要想化农民,须受农民化。我们大家都抱着一个跟农民学的态度。起初有一种功课,叫做到民间去。后来大家觉悟到这个名词不妥当,便改为会朋友去。恰巧创办了一个中心茶园,我们便可以随时约几位农友来喝喝茶谈谈心,这才是结交朋友最自然的方法。中心茶园开幕之后,邻村未染嗜好之青年农友都到这里听书下棋了。老太太们以为这是防避儿孙赌博豪饮的好法子,个个都为中心茶园捧场。这是出于我们意料之外的成功。

最近我感觉到以上所述都是属于次要的。乡村教育之能否改造,最要紧的是要问我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儿童。《毛毛雨》歌词依我们听来,不是情人的要求,乃是乡村儿童对着小学教师的呼喊。倘使我们肯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乡村儿童,那末,无论如何困难,必有达到目的之一日。否则天天背诵教学做合一,也是空的。我今天要代表乡村儿童向全国乡村小学教师及师范生上一个总请愿:“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2

好一个“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原本平常的一篇回顾性文章,让陶行知写得有波有澜,有韵有味,振聋发聩!

陶行知是个艺术天赋极高的诗人。

他的同乡、同学胡适,以写白话诗著称。胡适的白话诗说白了就是“口水诗”,其诗名远播,多多少少沾了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光。陶行知写诗,完全是有感而发,以诗言志。

且看《自立歌》——

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上,

不算是好汉!

再看《黄金时代》——

拔茅草,

搬石块,

自己的学校自己开。

互相教导,

互相信赖,

读书不做读书呆。

分析过去,

抓住现在,

创造将来。《自立歌》由陶行知的好友、著名作曲家赵元任谱曲,迅速成为晓庄师生及学校农友们爱唱的“流行歌曲”。不久,上海一家唱片公司灌了唱片,成为江浙沪地区年轻人爱唱的励志歌曲。

陶行知还写有一首与《锄头歌》齐名的《镰刀歌》,也由赵元任谱曲,可唱可舞,好唱好舞。

太阳起山墩墩,呀嗬海。

镰刀雪亮,嗬嗬。

遇到草儿割,么依子唆,

捆去好烧锅,

见得婆婆,嗬嗬。

太阳当顶墩墩,呀嗬海。

砍呀砍呀,嗬嗬。

大嫂子听了,么依子唆;

好花儿砍掉,

没有戴了,嗬嗬。

太阳偏西墩墩,呀嗬海。

砍呀砍呀,嗬嗬。

大嫂子看呀,么依子唆。

树苗若不留,

秋山髠头,嗬嗬。

晓庄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们唱着《自立歌》,唱着《镰刀舞歌》《锄头舞歌》,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能不茁壮成长吗?3

陶行知的目光一定有着极强的穿透力,能够看见八十多年后的当今。《新华文摘》先后有多篇文章论及当今教育的功利色彩太过强烈。普通教育受高考升学率的驱使,把学生训练成了高考机器。大学教育则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满足于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脱离实际的教学损害了学生的创造力,他们常常只会根据现成的理论、知识和数据去做外围性的辅助工作,很难独辟蹊径地进行开创性的领导工作。学生的学习、模仿能力很强,却提不出独创性的思想、方法和模式。我们的学生,很多人缺少对真实世界的认知、理解和同情,甚至漠不关心。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必须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热情、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合作精神,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度、洞察力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感,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早在八十多年前,晓庄师范就已经针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还有哪里的学生更比晓庄师范接地气呢?

也许,是晓庄的教育实践太过“前卫”了?

晓庄的生活和学习,每一天都是“爱满天下”的前卫实验。

那还真就不是一般的丰富多彩。

周末常有娱乐会,师生同乐,同台献艺。有一次,他们举行化装同乐会,人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量装扮得与众不同,别出心裁,别开生面。邵仲香先生化装成老农,举手投足土得掉渣。方与严同学装作木匠,墨斗刨子悉数登场,眯起眼睛瞄墨线,像极了学校里做木匠活的师傅。叶刚扮做卓别林,手里拄着文明棍,脚上蹬着大皮鞋,活灵活现地走着舞台步。郭凤韶西服革履,头戴礼帽,一副颐指气使的阔少爷作派。程本海和王琳装扮作村姑,头上打着大辫子,腰间扎着蓝印花布抱裙。工友高大哥反串老教授,背手哈腰踱方步。还有一位同学扮作算命先生,手敲小锣,自称“李半仙”,逗得众人哄堂大笑。忽然间闯进一个叫花子,又猥琐又窝囊,朝“阔少爷”郭凤韶伸出脏兮兮的手乞讨,口中念念有词:“可怜可怜吧,给几个小钱!”郭凤韶没有思想准备,慌慌去掏口袋,那“乞丐”已经挺直了腰板,哈哈大笑起来。众人定睛一看,哪里是什么乞丐,原来是谢纬棨的恶作剧!

同乐会上,唱歌,说书,讲故事,人人登台表演节目,哪怕说个笑话。有的人没那份表演天赋,连笑话都说不好,逗不了人,那就模仿鸡鸣、狗叫。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大狗小狗汪汪叫。叫几回,鸣几次,脸儿老了,胆儿大了,潜能也就得以开发了。

晓庄师范还与附近村庄的农民举行联村运动会。

陶行知曾经写有一篇文章——《我们的信条》,文中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在晓庄的培养目标中,原来就有“农夫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三条,后又增加了“健康的体魄”和“艺术兴趣”两条,并且把“健康的体魄”列为五项目标之首。为了在农民中开展体育运动,陶行知发起成立“农民武术会”,以恢复“我国国民固有的尚武精神”。晓庄师范在每年春秋二季举行大型联村运动会。他们利用“会朋友”的机会,宣传体育运动的好处,动员农民参加运动会。他们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拟定了运动项目,成人参加的项目有武术、跑山、挑柴、举石担、石锁等,儿童参加的项目有团体表演、跳远、跳绳、提水、掷球、竞走、短跑。

晓庄的第一次联村运动会,是在晓庄师范创办一周年的庆祝会上进行的。当时正是春天,田间的工作不多,到场的人特别多。参赛的农友、晓庄师生、小学以及幼稚园的小朋友,加上前来参观的各村男女老少,有一千多人,把广场围得满满的,大学院院长、晓庄师范董事长蔡元培,大学院副院长、陶行知的老朋友、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科主任的杨杏佛等来宾,也饶有兴趣地来现场参观。有一个是挑水比赛,选手二十人,有农民,有学生,也有工友。每人一担水,满满的,五十米的距离,既看谁最先到终点,还要看谁桶里的水最多。陶行知告诉与会客人,本来是要比赛挑粪的,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对粪肥的感情就是对农人的感情。可是粪肥金贵,溅了可惜,不得已,只好比赛挑水。

参加挑水比赛的学生不是农民的对手,全都让农民兄弟抛在后面。农民兄弟也没拿到第一,第一名是晓庄的工友,校工高大哥。高大哥是专门给学校挑水的挑水工,他在水桶里圈了一道稻草箍,奔跑起来桶里的水不晃荡。

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打听清楚第一名的身份,点评道:好,跟庖丁解牛一个道理,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

有一项比赛叫做“跑山竞赛”。在劳山顶上插一面锦旗,谁最先登上山顶,夺得锦旗,谁就是冠军。冠军只有一个,锦旗只有一面,人人还都要参加比赛,都要爬山,因为运动会的颁奖会场设在山顶上。杨杏佛跃跃欲试,蔡元培有点犯难。陶行知说,杏佛兄你先行一步,我陪蔡先生慢慢走,沿途看看风景。

跑山竞赛夺得锦旗的是学校武术指导员韩师傅,锦旗就是奖品,韩师傅舞着锦旗,好不风光。4

晓庄师生鱼龙混杂,卧虎藏龙。

那年头似乎没有什么“政审”,只须有人举荐。如皋来的刘季平、石俊、汤藻和马名驹,便随身带有如皋教育局局长的一封亲笔举荐信。二是考试,除了笔试、面试,好像还挺注重眼缘。

浙江南田的叶刚,进校才几天就交上了一篇童话:《一片枫叶》。那是一篇文字优美的童话,开篇就颇有诗意——

可爱的秋天到了!田里铺满金黄的地毯。青山换了一件紫红大袍,美丽得像晚霞一般的娇艳!树呀,草呀,都披上深红的舞衣,大家烈热地欢笑着,舞蹈着,歌唱着欢迎这娇丽的娟媚的秋姐!啊,这是多么快活哟!

但是,有一片美丽的叶子,她却偏偏在这般可喜可乐的时候,感有一种莫大的悲伤呢!

她是枫树太太的孩子,枫太太是何等地爱喜她哟!她把她的女儿缚在自己的手指上,一天到晚不舍得让她离开自己一步。她小心翼翼地养育她,教导她;唱歌,跳舞,装饰。啊!像枫太太这样慈爱的母亲,是很少有的了!但是美丽的叶子,她却因为她母亲这等爱她,所以才不高兴呢!她哭泣着,不断地叹气着说:“唉!这种生活,我再不愿意过了。每天像坐在监牢里一般沉闷,唉……”她接着又说:“看吧,可爱的小鸟能够随意地飞跑,他能够看见那汪汪的大洋(是小鸟告诉她的),又能够看到那终年积雪的高山,还能够同许多天真活泼的小朋友,在一处唱歌,谈笑,还有……啊!他们真快活呀!要到那里就到那里,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我呢?唉,可怜的我哟!只是像枚烂铁钉似的,钉在我母亲的手指上。”她这样地叹息着,“沙沙”地响着。但是她声音太小了,她的母亲虽然看到她的脸色渐渐地发黄了,而且也此担忧,但是她从来没有听到她的女儿的叹气。至于说叶子的发黄和叹气的原因,是因为她太爱她的缘故,这更是枫太太做梦都想不到的。

童话接着描写枫叶与小蚂蚁、小蜜蜂的交流和对话。后来,枫叶在“秋风伯伯”的帮助下离家旅行,碰上了“老母鸡”、“兔少爷”,恶少爷和小姑娘,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曲折。童话的结尾写道:

可怜的红叶,她对于世界,真愈弄愈不清楚了,愈弄愈觉得奇怪而莫名其妙了。她觉得有莫大的不幸要碰到一般。她害怕得震栗着全身,她想在这个摸不着头脑的世界要倘若再住下去,恐怕要连自己的身体都会找不着了。

晚上,那位可爱的姑娘回来了。她一到房里就同红叶亲吻,问好。可是红叶的兴趣不在这上面了。她哭丧着脸,向那位姑娘,悲诉她今天的遭遇;和她心中的无限的悲痛和烦闷。她怀疑世界上所有的规矩,和一切人的行为。她切望着她的伴侣!那位美丽的姑娘——给她一个详细的解释和安慰。但是她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她虽然是极烈热的爱她,然而红叶心中的苦闷她是完全不能明了哟!啊!可怜的红叶哟!有谁能明了你的心事呢!

陶行知从童话习作《一片枫叶》中读到了一个新生的蓬勃才气,也读到了年轻作者的茫然和苦闷。陶行知专门抽了时间和叶刚谈心,谈《一片枫叶》的长和短,谈格林童话丹麦童话,谈文学对人心的感动和教化。

陶行知说:“你这篇童话写枫叶挣脱树的束缚寻找自由的故事,寓意深刻,故事性也很强。文学是要给人以希望的,童话更是如此,要给儿童以温暖和希望。当然,每一篇童话都拖上一个光明的尾巴,那就千篇一律了。希望你能够尽快地融入我们乡村试验师范学校的生活,也希望我们这所学校能够化解你的苦闷和烦恼,写出更好的童话!”5

晓庄师生真正跟艺术结缘是因了著名剧作家田汉。

田汉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回国后与郭沫若、郁达夫等共同组织“创造社”,不久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是中国戏剧革命的拓荒者。中国的戏剧,京剧被称之为“国粹”,才子佳人,帝王将相,高雅得不食人间烟火;另有一路地方戏,男女调情,妇姑勃谿,充斥着低俗和颓废。南国社在国内最早把话剧搬上舞台,在市民阶层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上海,陶行知和田汉有过一面之交。陶行知认为话剧是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工具,尤其在文化落后的乡村更为适宜。田汉率领南国社到南京演出,陶行知喜出望外,几次派人进城,邀请剧团来晓庄演出,开“送戏下乡”之先河。

陶行知写有一封热情洋溢的邀请函,后来收入《陶行知全集》。

田汉先生转南国社诸先生:

自从诸先生来到首都,城里民众唤不醒,乡民众睡不醒。唤不醒,连夜看戏,早上爬不起来也;睡不着,想看戏,路远,无钱也。诸先生以艺术天才,专攻话剧,必能为中国戏剧开一新纪元。知生谨代表晓庄农友、教师、学生向诸先生致一最高敬礼,并欢迎诸先生下乡现身说法,以慰渴望。此在有千仞冈,可以振衣;万里流,可以洗脚。下乡一游,亦别有乐趣。兹公推陈金禄、赵彥如等三先生前来奉约,如蒙俯于接见,不胜感激之至。敬祝康乐!陶行知一月二十日

南国社结束在南京城里的演出后,大车载着道具,浩浩荡荡出了和平门,过迈皋桥,直奔晓庄而来。晓庄这边,犁宫前搭起了临时的舞台,客人们在“食力厅”吃过晚饭,马上准备晚上的演出。

临时舞台前悬挂着明晃晃的汽油灯,学校周围的农民得到消息,拖家带口,早早来到犁宫,来看“文明戏”。几天里头,南国社一口气演出了《卖花女》《苏州夜话》和《湖上的悲哀》。天天看不花钱的“白大戏”,演戏的还都是业内一流的演员,师生和农民都上了瘾,晓庄比过年都热闹。在饭厅,在宿舍,校园里随处都有对剧情的热烈议论,还有人背诵剧中的台词,扮作剧中的角色。最活跃的是谢纬棨。谢纬棨是最早入校的十三个学生里的一个,“黄埔一期生”,知识面比同龄人都宽,在同学中间赢得了“博士”的美名。南国社在晓庄演出,正是一年里最冷的日子,好些演员都感冒了,这就给了谢纬棨“客串”的机会,让他的表演潜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有一句套话,叫做“乘着”什么什么的“东风”。乘着南国社来晓庄演出的东风,陶行知下决心组建晓庄剧社。陶行知跟田汉商量,田汉十分赞同,说,你们晓庄藏龙卧虎,那个小谢天生就是个演戏的料,我们南国社随时欢迎他!田汉送给晓庄全套演出台本,这种无条件的扶持让晓庄师生大为感动。陶行知不止一次在寅会上说,南国社来晓庄演出,是革命戏剧初次下乡与革命教育的携手,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陶行知还给师生上了一堂“过艺术生活,受革命教育”的课。他说:“艺术是生活的再现,我们欣赏艺术,就是过艺术生活,如果我们观赏的是进步艺术,我们就会受到一次生动的革命教育。”“演戏的人是过艺术的生活,受革命的教育,看戏的人同样是在过艺术生活,受革命的教育。不过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罢了。”“晓庄剧社”应运而生。陶行知亲自担任社长,三十多人学生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