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狮子写作课系列:让财经创作更简单(套装共2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23:11:59

点击下载

作者:吴晓波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蓝狮子写作课系列:让财经创作更简单(套装共2本)

蓝狮子写作课系列:让财经创作更简单(套装共2本)试读:

蓝狮子写作课:如何进行财经创作

第一章第一步——选题1.如何选题

写书面临很大的困扰是在什么地方呢?总结来说,就是该写什么书、什么书才是市场需要的。从1996年到2000年,我写了很多书,最多的一本也只卖到了2万册,平均一本卖1万册。直到写到《大败局》,才卖到了30万册。那个时候我很困扰,接下来我该写什么书?这种感觉很像武侠小说里面的练武功,你关起门来在山上练,练了很多年。怎么才能成名呢?你一定要找个人杀一杀。问题是你要杀谁呢?所以江湖上练武功的人家门口常会来很多挑战的人,你只有把他杀了你才是最厉害的人。所以选题很重要,要有很强的创作能力,现在的问题是“要杀谁”?

我没有办法确切的说“就是这个东西”,只能够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来分析。秦朔曾谈到过写作与市场呼应度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去讨好市场,这个呼应度指的是我们的创作能够跟市场的需求相统一。这也是时机的问题。但有一个普遍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思考:你写作的公共价值是什么?

所谓的公共价值部分是,你要创作的选题、对象和人物,究竟有没有公共阅读的价值。最简单的判断在于它在行业之外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往往是判断他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多大,其实从图书出版的角度讲这个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在行业外的影响力有多大。每一个企业家从行业性企业家变成公众的人物,在图书里面看得很清楚。当马云出现在图书上的时候,他一定是公众人物,IT外的人不会来关注他。比如俞敏洪,俞敏洪的公司还不能排入中国500强,他公司的资产才10多亿,英语行业也不是一个大的教育行业,企业资产也排不进去,但是为什么俞敏洪有书出版?而且有好几本?这就说明这个人有公共价值。比如说唐骏,他身上承载的某些商业价值超出了行业本身。公共价值部分,是需要作出判断的。

做这个判断的过程,就是“选题”的过程。选题,就是要“选择有公共价值”的人或事物去进行创作。这就是财经创作寻找选题要遵循的规则。2.如何把握选题的时效性

上一节我们谈了“公共价值”。即便是一个有公共价值的人,是不是在这个时间出最好?所以在选题中,也有时效性。

比如郑作时有一本写马云的书《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直到现在这也是阿里巴巴唯一授权的书。这本书出版的时间点是在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时,这本书基本上把阿里巴巴推向了图书市场。后来我就建议作者在书的前面再加一万多字,出精华版,结果卖了大概5万多册。第二版为什么量很大?因为那时候阿里巴巴上市,关注度很大。所以时效点很重要。郑作时还写过《汽车“疯子”李书福》,这个书出版以后,销售没有我们预期那么好,我们后来反思为什么。这本书写得还是挺不错的,我认为很大的原因就是时效性不够。外界最关注李书福的时间点应该是WTO以后,2005年以前,他是以悲剧化的方式进入行业,然后万拳打死老师傅,当郑作时出版《汽车“疯子”李书福》的时候,他已经过了疯狂期了,变成了很普通的汽车制造商,所有的奇迹就慢慢淡化了。书是一种商品,到市场上面临着很残酷的事情。我们有机会放到任何一个书店,从最新畅销书的堆头做起,可能小的出版社都没有这个机会。如果你做得不好的话,会直接竖到书架上,开始还会在书店正中间的书架位置,然后往后退,退到大概找不到的角落里,这个过程大概是两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时效能力的话,就很麻烦。

我们现在做书,时效性会变得更重要。像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刚出版三四个月,已经卖到12万册左右。那时候他刚宣布离开盛大,我们就找他谈,要给他出书。我们给他提供了很多选题,最后决定出传记。另外其他唐骏的书加在一起的销量,跟我们这本差不多,这就在于我们时间点选的比较好,整个方向切得很准。然后是排他性的,自传性的选题。他那个时间点又是所谓第一职业经理人的炒作点,一下子把这个书撑起来了。

我们去年还出版了《大道平安》这本书,平安这么一个很封闭的企业,去年要出书,为什么?因为它去年是20周年,马明哲做企业做了20年。在这个点上,我们就有机会研究这个企业,市场也会关心这个企业,这本书卖了六七万册。所以时效点很重要。为什么?因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很多企业都是10年、20年、30年走过来了。还有一些行业,比如说地产、保险,一定有某一个时间点。像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徐明天出版了《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卖得也很好。

当我们想一个选题值不值得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投入的时候,要考虑公共价值、时效性,以及你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源”。这个资源是指可以无限接近这个企业,当都准备好,这本书的市场效应就会被预期到。这就是选题的问题,对作者来讲也是很困扰的一个问题。3.好选题的特点

好的创作选题,在我看来有三个特点:

一、一定是一个好问题。选题本身是一个问题,比如说《激荡三十年》本身是由一个问题引发出来的。当时我到哈佛去当访问学者,美国人问我,你告诉我,这二十多年来中国的企业是怎么发展的?这本身是一个问题。而你发现当时的图书市场没有人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好选题。

二、这个问题要有强大的现实性,是跟现实有关的问题。这是财经书的一个大特点,你是为当世写作的,或者是为某一个家务而写作,与国家有关的东西。

三、适合自己的题材才是好题材。我在2004年选了这个选题之后,给秦朔打电话,他当时刚刚到上海办《第一财经日报》。我跟他说,我决定写一本书,想在2008年出版,内容是关于中国经济的三十年。到30年的时候中国经济发展就三十而立了,一定需要有一本书来描写中国经济与成长。他当时跟我说,全中国大概有5个人可以写这本书。我简单排了一下,我说我能写出来,秦朔说他也能写出来。他说,写这本书要有一个条件:要有足够长的采访调研时间,而且你的文笔一定不能是学究型的文笔。后来为什么这个题材定下来是我来写,中间也经过一些调整。比如要有足够的时间,秦朔说他没有时间去写。还有你要敢赌,因为你2004年写的书,要到2008年才出版,实际上这本书是2007年出版的。你不知道花这么久时间写的书能卖多少册,但我当时算了一下,保底能卖5万册。其实当时我有其他机会,比如说去办一本商业周刊。所以,心里要对写这个选题的愿望特别强烈,才能最终写出来。第二章第二步——找素材1.如何搜集写作资料

自从有了互联网,财经图书写作已经变成超级鱼龙混杂的一个市场。像唐骏的书,他辞职以后会有10本书跑到市场上来,什么原因?是因为大家都能通过互联网搜到他的资料。当资料越来越多的时候,稀缺变成一个问题了,也就是说再整理和独家性变成一个问题了。虞立琪写《李宁:冠军的心》的时候,不采访李宁,到网上搜一下,大概也能写10来万字。我们的财经创作是去采访,把自己关到房间里写出来的。

所以,财经写作首先就要学会搜集写作资料。

那么,如何搜集写作资料呢?

第一,剪报。我写作都是从剪报开始的,我剪报的时候往往是企业发生新闻的时候,所以一定要提前做剪报。你要建立自己的档案库,这是日常的工作,就要做得非常细。

第二,学会利用网站资源的利用并适当提炼。我们习惯到Google里面去找资料,这已经变成我们的一个拐杖。但是我建议大家,当你利用Google的材料时,最好是“吃进去再吐出来”,就是一定要学会提炼。这个社会是一个档案社会,当我们做图书出版的时候,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已经变成公共事件。

第三,要去图书馆、档案馆找资料。大家知道我写《激荡三十年》和《跌荡一百年》的时候,很多资料都没有在互联网上查。Google不是大家唯一的拐杖,我不是让大家把拐杖丢掉,第一要用好拐杖,我写“激荡”的时候直接用到的Google的资料大概不到1/10,大量的资料是在图书馆里面查到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的资料,还有一些是在学院里的资料,不一定是出版的东西,比如说论文,都可以拿来利用。

第四,资料创新。你要学会拿来做对比。比如你讲一个杯子永远也讲不清楚,你再拿一个碗或者是其他的东西,一对比就能够讲清楚。大家都知道,我们做一个行业或者说企业家,一定要找到假想敌,这样多有一个思维会让你的资料很丰富。千万不要蒙头就去做李书福的案例、去做柳传志的案例,你要学会通过对比来做研究。2.如何建立素材档案

我的写作习惯是家里写作。为什么?因为家里都是书柜,可以随时查资料。对我们来讲,资料收集和来源是很重要的问题。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东西,一个人长期写作的真正本事是在你的资料库里面。如果你要写这本书,这本书80%的资料来自于百度,我建议你不要写,这没有意义。而自己搜集档案材料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能力决定书稿质量。如果你决定在相当长的职业生涯(记者、财经作者)当中,就必须要建立档案。我大概两个月到三个月作为一个周期,需要有半天时间,待在家里把所有的报纸铺在地上,大概需要剪半天。现在有互联网搜集资料比较简单。原来我想到某个选题的时候,我可以叫一个人跑到上海图书馆或者浙大图书馆按主题搜索,找一些报纸材料出来,现在比原来简单,但是还是要建一些档案。

二、图书馆资料一定比互联网资料更重要。我写书很少借用互联网,我用互联网大概就是查一些年份,核实一些数据,或者说通过互联网的搜索能够帮我找到一些我以前没有看到的书跟书名,但是具体论文资料,还是通过去图书馆或者去论文资料库购买的方式,拿到资料。直接用互联网的东西,对财经作家来说,是极不可靠的一件事情。所以图书馆的资料一定比互联网的资料更重要。

三、地方史馆与企业资料库的重要性。比方说我写《跌荡一百年》时,我去了哪里?我去了张謇的纪念馆,去了深圳招商局的档案馆等,就是你必须到这些地方史馆去,地方的材料一定比别的地方更加多而且全。像写某一个企业的话,企业的档案馆也要进去看,这些地方都很重要。案例要找到相关的案例去佐证,如果有两个人做一件事,大概可能是真的。每个字、每个数据都要有出处,这非常重要。

四、日常的积累、核心词的积累和抽屉式的档案。建立个人档案库其实很像中药铺的药房柜,有一格一格的抽屉,这些抽屉都是些核心词。比如说仇晓慧是写资本市场投资方面的,投资市场有很多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有些是企业、有些是概念、有些是人名,你平常就往里面扔,扔啊扔,你这个药柜就越来越丰富。扔到某一天你要写书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会变得很重要。

五、经典案例的精细化采集与写作非常关键。作为一个书的写作者来讲,书的质量是靠细节来决定。我们说一本书好卖或者不好卖,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讲什么论题很关键,第二,讲书中两个段子给他听。所以写一本书的时候,当书进入到一个细节性描述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问题:疏可跑马,密不容针。意思是说它叙述可以是非常宏大的,但是当进入到一个细节性描述的时候,你要看得到那个人的眉毛、表情、情绪、性格,这就是密不容针,越细致越好。

我们拿到一些作者的书稿会面临一个问题,他写了很多事,但是每个事都似曾相识。他写了20个案例,好像都看过的,每个都不错,但都不够精致。如果你这样写书,你还不如重点写5个案例,把另外15个案例浓缩掉,变成过渡性产品。把这5个案例写得非常细致,这就要你的裁写能力,文本构建能力。第三章第三步——开始写1.如何分解写作的过程

写书有不同的方式。我写了十多本书,但我意识到写作一定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人生重要的是生活本身。如果一个人写书写到吐血了,把身体都写垮掉了,写到寿命减少了三年、五年、二十年,我建议别写了。因为生活本身和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然后你再考虑去写一些书。

你用什么状态来写书?很多人写一本书,会一天写一千字,一写写三个月、半年。我是不赞同这样的行为的,这是个疲劳的状态。一不本书写完后,脸发黄了,瘦了20斤,和老婆也离婚了,爹娘也三个月没见了。所以我个人写一本书是花一年到两年的时间,但在这这一年到两年的时间里面,我大量时间做工作笔记。你看我前面讲的资料收集、归档都属于写作的一部分。工作要分阶段做,所以我建议各位在写作时该干嘛干嘛,该谈恋爱谈恋爱,然后把写作切到各个时间段面去。通过阶段性笔记的方式来保留你的工作,比如说你采访完了,调研完了,或者资料拿到以后,你迅速地把它转化为工作笔记。这样的工作就是把所有的压力分散到日常的生活中,当你要写一本书的时候,其实一个月就干完了。我写书从来没超过一个半月,一天八千到一万字,写完以后休息半天,还有时间打麻将,再继续写。一个半月的时间你的身体是受得住的,这个是跟大家分享的长期写作的过程。

写专栏对图书写作是非常好的锻炼,让你保持长期写作的能力。写作其实就是长期的选题发现,绝对不要进行疲劳战,同时保持体力很重要。你如果要成为一个好的财经作家的话,要经常锻炼身体,保持体力。

写作中要把握文本节奏。我认为一本好书,无论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能够被朗读是一个很关键的条件。写书我不太建议说用长句写作,要用短句、短章节写作,保持文本节奏感,写了一半以后,去朗诵它。如果你的文字是能有节奏地被朗诵出来的话,就是好文字;如果你自己念都不清楚的话,那就不是好文字。如果你要做畅销书的话,朗读对文本是很重要的。

写作是新闻资讯到知识模块的锻造,经过写作新闻的锻炼也很关键。媒体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很敏感、快速地把新闻抓取出来,把新闻变成资讯,把资讯做成一种表达。但是这会有什么缺点吗?缺点在于它是模块,不是知识块,就跟水一样,沉淀不下来。无论你是写企业史、企业家传记、投资理财或者其他任何门类的书,要学会把写作的内容由新闻资讯转化成知识模块,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不完成这个转化的话,你这个文章就跟一件有水的衣服一样,拎起来的时候水份就会被挤掉。书和互联网上的文章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新闻。我们现在很多人还是用写新闻的方式在写书,那出来的还是叫新闻书。所以这就是现在财经书很容易被淘汰的原因——作者在写作时没有把新闻变成知识模块。

为什么有的人的书能够卖三五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把它变成了知识模块。知识模块需要提炼,这十分关键。2.如何切入写作主题

当我们写某一个主题的时候,往往是一个概念。一本书不能穷尽所有的话题,我们在写作中,特别是那些知名度很大的,已经被写过的人或企业,你一把打掉的话,难度很大,而且得不偿失。这就相当于我们面临一个选题的时候,从哪一刀给切进去的问题,这是一个技巧性的东西。

创作对象的内在分析很关键。作者现在给蓝狮子写书,往往我们请作者做的第一件事是:你先用500字把这个事讲清楚。500字足够讲清楚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普通读者要花钱买你这本书。任何一个话题都有很多种解读的方式,一定要找到那个点。所以大家还是要先想想,就像打仗时所说的“你先不要乱跑,先想清楚了”,跟我们写书一样,先不要写,先想清楚,到底这个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他放在书摊上的时候,人会停下来买。就像在机场,那么多书,为什么会停下来买你这本书。这其中一定有一个点打动他,那么这个点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是很困难的事情,需要做内在的分析。

比如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我们和胡腾、编辑有反复的比较,“这个人跳槽是为什么呢?”有很多种写法,最简单的写法就是从他是一个江苏的穷小子写起,到他最后的离开,就写个人的成长历史这个过程。还有一种是“唐骏讲管理”。最终跟胡腾达成一个共识,我们写“励志”的读本,不是商业思想、商业模型,定位就清晰了。最后他的书名就是《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从这个书名也可以看到是专门讲成功的,是励志类的作品。我们很了解一个人,很了解一个企业,就想把所知道的全写清楚,这种写法其实很吃亏。所以如果你准备写书的话,第一件事就是你动笔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当一个陌生人走过你写的书的位置的时候,为什么能够停下来让他买你这本书,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第四章第四步——怎么写1.如何确定写作范式

在写作的时候,你要形成自己的文本特点。写作不是讨好,不是讨好某一份工作、某一个人。一旦到我要讨好某个人的时候,前面一定是条死路,写作最大的特点是形成自己的风格。

各位知道,对我们写作来讲,最好的专栏作家是什么样的?是那个读者看内容就知道是谁写的,写书也是一样的。但是全天下那么多人都在打同样的套路,都是用刀用箭,为什么就你能成功?所以你一定要形成一种偏执性风格,这个非常关键。很多经济学家、企业家为什么没有办法写出好书来?他最大的坎就在这个地方,不注重文本写作本身,他们觉得写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观点,那写出来的作品就一定不能够成为畅销书。美国那些好的经济学家,基本上都有非常优美的文格作品,这是因为他长期进行写作的训练的结果。中国经济学家有写作风格能力的很多,也有几个写得很好。典型没有受到训练的,乱打一气的有时也会自成一套自己的文风,这也是一个风格。作者要有自己写作的符号化风格,这个非常关键。

蓝狮子每年会策划出一些选题出来,我们为选题寻找作者的时候,我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念头,就是我有没有办法提供相关的两三本范本书给到这个作者。因为天下没有新鲜事,写作范式上也绝对没有。你要在已经成功的文本或者国际写作案例中找这样的写作范式。

比如说我写《大败局》,当时是我找了两个范式,《光荣与梦想》和《人类群星闪耀时》。《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对戏剧性的把握点比《光荣与梦想》还更要强。所以我写《激荡三十年》的时候,写作范式基本上就是这两本书混在一起后的产品。

你找到这个范式,然后怎么学习这个范式?最简单的办法是你把这书解构开来。我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喜欢解构书。我前两天解了一本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解的时候盘了两遍。第一遍,看一个人物出现的汉字,汉字的长度是多少,场景的转换是怎么转换的。第二遍是看人物是怎么样的出现,一个细节,一个场景描写是多少汉字量。我平时最大的乐趣就是解构东西,我还解韩剧,把韩剧解构出来大概知道它的戏剧点,韩剧非常标准的是五分钟一个情节。我解过很多美国的记实片,我没事就解构书。

我解构过《光荣与梦想》。那么厚一本书,其实仔细看非常简单。把每个章节变成汉字就是4万字,4万字里面大概1万到1万5千字是一个场景描述,就是每一章大概三分之一左右的场景描述。另外1万到1万5千字里面,又会有两到三千字是一个细节描述。那中间靠什么来过渡呢?是靠公众媒体的报道来过渡,还是靠专家的文本过渡。所有的书都完全解开来了,解完以后你就知道那个作家在哪些时间是偷懒的,哪些时候是他精力最旺盛的。我解构过金庸的书,解完以后就知道哪些段落不是他写的,哪些是他乱写的。作家要欺骗读者是很难的,所以解书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各位要以写作为终身职业的话,解一些书是很好的练习。我这个习惯的形成是因为我是做新闻的,新闻有一个培训的机能,就是解文章。你把一部作品解构之后,才知道秘诀在什么地方,这是推荐给大家的一个好习惯,没事就解书去。2.如何界定格式化写作与创新写作

一个作者的符号化和专业化是非常关键的。专注于一到两个题材是可以持续性创作的。

格式化写作与文本创新的能力。一个人写作到三五本书以后,一定会形成一个惯性写作,这也是个好处。好处在于说你的书写完以后,大家认得你的文风,你的风格就是这样的。我看村上的书如《海边卡夫卡》等,他就是同一种格式化写作,这章写A,这章写B,到第五章的时间两个人发生了交集,同样的一个写作格式,但是格式化写作到后来也会疲劳,所以对于一个熟练的财经作家来讲,格式化写作与写作创新是一辈子都会面临的问题。我现在就面临了这个问题。

当我要写下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我已经形成格式化写作的符号了。我现在在想我为什么去看村上的书,可能是想在他那里找到一些灵感。

作家的读者维护也很重要。在这一点上我做得很差,我看村上的书,村上一天回一千封信给他的读者,他那样做就是一个职业作家的精神。

中国现在很多人都是通过邮件、博客交流,到现在来看写信已经是一个很古老的客户维系方式,如果你要成为一个职业作家的话,你跟读者之间的维护是极其关键的。我们的读者基本上他喜欢你就会跟你一辈子了,因为我们本来就是理性写作。但是我现在在检讨自己,我觉得我们与这些读者关系的维护还是太薄弱了。

财经类作家有很多延伸,这是我们这类型作家与小说类作家最大的不同,比如讲座。像我们这样的人,我们的成长如果假以时日,是完全可以规划出来的。3.书的内在核心是什么

从书本身来讲,它的内在的核心在什么地方呢?当我们找到一个点的时候,我们要找到它的理念。我们写公司的时候,要把过程讲清楚。任何公司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们一般写书,会顺着它的思路走,按照时间表写出来。最后就会发现,你面面俱到写了一个流水帐,这是很大的问题。这个点确定以后,我们做图书一定要学习商学院的做法。他们是教学式的案例,但商学院有一个优势,有一个强大的理论模型,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我们写书往往会把模型丢掉,这是出身造成的。今天的财经作者中也有很多是从培训公司出来的,他写的书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他会创作一个模型,这个模型里用很多故事、案例给组装起来。这个写作方式在10年前可能还很流行,现在就会有问题,因为你所有的故事都是二手故事,或者是讲了很多遍的故事,万一你这个概念不能被接受的话,就很麻烦。除非你强大到这个概念能够被接受,而被接受的话往往是作者本身,比如他提“蓝海战略”或“基业常青”的时候,这个人足够强大了,或者说本身他的知名度够了,大家才会相信他。因为很多商业的东西,是靠结果来讲的,没有什么对和错的问题,无非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你信不信我的问题。你相信我,我就是对的。如果你不相信,就是没有用的东西。

写作的本身很重要,这个经验给我们写某一个公司或者某一个企业、行业能带来很多借鉴。我们本身的优势是在于我们掌握了足够大的核心资料,这是别的写作者所没有的。剩下的是我们要把商学院和培训公司他们构建结构的能力,和我们的写作嫁接起来,这个过程如果能够完成嫁接的话,这本书在市场上的专业水准就会有提升。我们做书做到现在,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是这个问题。你到底要讲什么东西呢?

我自己做书,有两本书很有感触,第一本是2003年的时候写《非常营销》,一开始我的写作是从头写起,后来觉得不对。写娃哈哈这30年,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是好还是坏呢?有些内容写还是不写呢?面临着很多问题点。然后发现这个公司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关注,跟人一样,有的人就是唱卡拉OK比较好,有的人就是跳舞比较好,他一定有一个面值得我们欣赏,而这个面很重要。

我写娃哈哈的时候,最后是把原稿推翻的,我就写一个点,就是他怎么把一块钱的水卖到西藏去,这是可口可乐没有做到的事情。我写了以后,可口可乐就找我去讲座,问娃哈哈怎么能把一块钱的水卖到西藏去?首先,我们把它卖的结构解出来,它第一是卖给谁,第二是卖给谁,卖到最后零售商还能赚5分钱;第二,为什么他能持续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