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00:12:22

点击下载

作者:席建平、马宏霞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武术(第二版)

武术(第二版)试读:

前言

为更好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2006]16号)的指示精神,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材建设,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力求满足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以及将来从事不同职业的学生的需求,体现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成为学生在校学习武术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指导性用书,也是中州大学教改工程之一。

本书的编写,力求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注重技术性的基础上,融入科学和人文、生活和时尚,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教、学、练、育”相结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视角新颖,信息量大,内容翔实,是一本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武术教材。

编写过程中,针对高职高专院校职业岗位对身体素质的实际需求,增加了学生不同职业体能训练的详细介绍,并且同时强化了职场的“工学结合”,旨在教会学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身边的场地设施健身强体,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本教材由席建平、马宏霞担任主编,负责全书的整体框架、题纲编写与统稿工作。赵丹、袁书立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桥健负责编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一节;胡楠负责编写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四章第一节,第七章;乔正霞负责编写第四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章第一节、第四节;袁书立负责编写第五章第二节、第三节;赵丹负责编写第五章第五节、第六节;王献福负责编写第六章。书稿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由于笔者水平和时间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师生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编 者2015年8月第一章武术概述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内容丰富精深、社会价值广泛、文化色彩浓厚的我国特有的体育文化形态,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之瑰宝、民族奇葩。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完善实用的技击理论、卓越的强身健体功效,使武术得以成为一种魅力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武术集健身、防身、修身、娱乐、养生为一体,从人的整体观出发,注重人体的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循序渐进地对人体进行全面的修炼。武术主要以踢、打、摔、拿、击、刺为主要内容,在发展人的全面身体素质的同时,对人的内在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尚武崇德”等都是中华武术优良传统的很好体现。第一节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一、武术的起源及其原始形态

从70万年前中国猿人的出现,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伴随人类文明的出现,武术亦开始萌生、发展。武术最根本的特征是技击性,所以研究武术的产生必须从技击性的发生入手。1.生存竞争中技击的萌芽

原始时代,人群生活在莽莽荒原中。在恶劣的环境下,为了生存,人们首先要与兽斗,于是产生了武术技击的萌芽。其内容主要有二,即徒手搏斗和使用器械。徒手搏斗中,必然产生奔跑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器械的运用产生了击、刺、砸等技巧,同时也促进了武器的发明和改进。早在60万年前的“北京人”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的石锤、石刀等石器和少量锐利的骨器,当然木棍、木矛也是当时少不了的武器,只是易朽不存罢了。既然有搏斗就必然产生了搏斗的经验,经过长期的积累,终于形成了一定的动作和攻防技巧,在后来的搏斗中逐渐产生了运用这些技巧的观念。于是,武术技击意识就萌生了。这就是原始武术在生存竞争中的起源。2.原始战争促进武术萌生

原始人群之间为争夺食物、领地而发生的战争,男性为争夺女性或女性为挑选男性而产生的性选择的争斗,这些人与人斗的现象经常发生,实际上战争已成为原始人群的职业。《吕氏春秋·荡兵》说:“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大量的古籍传说说明了在原始社会,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争夺领土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原始部落,就开始了有组织、有目的的战争演习与操练,各种击刺动作、对练动作逐步作为战争经验流传了下来。3.原始宗教、教育、娱乐与武术的发端

武术形态是多位一体的,宗教、教育、娱乐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人们在狩猎、战争之前或之后,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武舞是最主要的项目,他们以场面宏大的武舞或激发人的战斗意志,使部落的子民勇敢杀敌;或宣泄人们丰收的喜悦;或祈求上天保佑平安,以求风调雨顺。《尚书·尧典》中首领“夔”说:“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意思是,“啊!让我们敲打起石鼓,大家模仿百兽动作跳起来吧!”其形式还有模仿人与兽斗的场面等。4.原始武器的创造

工具及其使用,是人类进化的最重要标志。工具的改进与制作,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原始时期,工兵不分,以木石击物则为器,以之格斗即为兵。最早的武器萌芽应该算是木石,是因为它们最易得。木石结合是人类武器史上的一大进步。据考古资料表明:大约距今3万年前,就已经有石制矛头加上木棒成为矛枪,从而开创了复合武器的先河。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石刀、石枪、石戈、石斧、石矛头、石锛、石铲、石槌等。同一时期出现的还有骨刀等。弓箭的发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飞跃。恩格斯认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及枪炮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世本》说,黄帝臣“挥作弓、夷牟作矢”。

可见,人与兽斗的技巧与方法显现了武术的雏形;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人与人搏杀格斗的技能为武术产生奠定了基础;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从而使用兵器的技艺也逐渐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为武术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而“武舞”则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将宗教祭祀、教育、娱乐及搏斗训练集于一体的活动方式,也是武术最主要的原生形态。二、古代武术的发展概况1.先秦时期的武术

商周时期青铜器工艺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同时战争的频繁,促进军事武艺的巨大发展。商周时期战争的主要方式是车战,战车为两轮四马,方形车厢,上立三位甲士。左方为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持弓箭主射;右方称“车右”,又称“参乘”,执戈、矛作战;中间为御手。战车上的武器还有戟、殳、剑。《晏子春秋》曰:“戟拘其颈,剑承其心。”可见当时既有弓箭远射,又有长兵击刺,还有短兵相接。《楚辞·国殇》曰:“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战争的发展也促进了盾的发明和改进,当时光盾就有大小形状不同之分,所谓“五盾”。为了步战的需要,短兵、拳搏、角力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武士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另外,西周射术与礼乐相结合而形成“射礼”。射礼共有四种,一是大射,天子与诸侯在举行盛大祭祀之前为选拔参与祭祀的人而举行的射礼;二是宾射,诸侯来朝天子或诸侯互相朝拜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天子、诸侯娱乐宴会时的射礼;四是乡射,乡大夫举行乡饮酒礼时举行的射礼。这四种射礼根据身份不同使用不同的侯(箭靶)—天子自射用虎侯,诸侯射用熊侯,大夫以下用豹侯。每人皆四矢。设置众多职事人员管理竞赛,如司射(掌握射法,测量距离)、梓人(制侯张)、太史(点记射中之箭数)、司常(举旗报告射中成绩)、射鸟氏(取回射出之箭)、车仆(供应报靶、记分者之护具)、大司乐(射箭竞赛中的奏乐)等。2.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

随着战争方式由车战渐变成车、步并用,进而发展成以步骑为主的形式。武技的社会功能向多样化发展,武术的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社会功能的出现,形成了多样化的武术文化。这一时期人们斗剑成风,不但涌现出越女、庄子等击剑高手,还造就了一大批侠义之士,如荆轲、专诸、曹沫、聂政等。最重要的是出现诸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军事巨著。同时,随着斗剑之风的日益激烈,兵器的制造技术越来越高超,制造出的武器也越来越精良,而且具有地域特色,正所谓“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周礼·考工记》)。《越绝书外传记宝剑》中详细记载了湛卢、纯钩、胜邪、鱼肠、巨阙及龙渊、太阿、工布等名剑之特色与神异。如巨阙,能穿铜釜、绝铁。纯钩,“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20世纪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历时2000余年仍光华灿烂、锋利无比,可为确凿物证。

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尚武强兵一直是当时每个国家或民族的主要政策,国家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如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民族之间的这种互相学习、交流,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武器的改进。3.秦、汉时期的武术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开始收缴天下兵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至廷宫中。”这些举措大大限制了民间武术的发展,但是在暴秦的残酷压迫下,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起义军只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而秦军则“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最终灭亡。

汉代时,刀、剑、相扑、角抵活动开始东传日本。武术已经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技术内容。《汉书·艺文志》把当时的兵书归为:《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兵形势》十一家九十三篇;《兵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兵技巧》十三家一百九十九篇。其中《兵技巧》就载有大量的射法和武术技法,如《逢门射法》两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将军射法》三篇、《魏氏射法》六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篇、《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等。

由此可见,当时的武术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口传心授的方法。从史料看来,武术技法已经到了非常高超的地步,不但有兵器的对练,甚至出现了空手夺白刃。曹丕的《典论·论文·自序》中记载的奋威将军邓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

汉代武术套路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从著名的鸿门宴上,范增密授项庄假以舞剑之名,行刺杀沛公之实来看,当时剑术套路已流行于军中。汉代沂南墓剑饰图中帝王欣赏剑士舞剑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兵器的对练、角力、练力、试力、比武已经相当流行并发展壮大起来。随着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汉代的刀、剑、相扑之术也东传日本。

由于骑兵的发展,剑已经不适应马上作战,刀逐渐代替了剑在军事舞台上的地位,剑以其他非军事用途继续发展下去,佩剑之风盛起,而且有严格的佩剑等级制度。

至此,武术已发展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具有攻防格斗作用的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动作,紧密地围绕军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另一类则是适应表演需要,把攻防技术反复加工提炼而逐渐形成的套路技术。套路技术的艺术性较强,具有固定的动作次序,既有单练,也有对练,既有短兵对短兵,也有短兵对长兵等形式。这样,在军事方面具有实用性的套路与以表演为主而突出演练技巧的套路,都有了各自的生命力,因而长期并行不衰。4.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剧烈动荡的时代,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西北民族纷纷进入中原,相互混战,先后建立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汉族政权南迁以后,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五个朝代。而北方则由鲜卑等民族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朝代。南北对峙近300年,史称南北朝。这一时期战乱频繁,促进了军事武术的发展,特别是民族间的战争,使得各民族间的武艺得到了发展与交流。

两晋兵制继承汉魏世兵制,士兵全家为兵,家传武艺促进武艺的提高。另外,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为了自卫或扩大势力,建立“坞壁”,农民成为依附豪强的“部曲”,经常练兵习武,使得武艺在民间推广。直到北朝末期,才创立府兵制。

由于作战方式以骑兵为主,所以马上兵器如矛、稍等长兵器得到了发展,较之以前更长、更重,称为“丈八稍。”傅玄《失题》诗有“弄我丈八稍。”《释名》曰:“矛长丈八曰稍,马上所持。”刀剑等短兵也发展较快,而且其意义不仅局限于兵器,赋予新的意义,晋人多佩带刀剑,有的用木剑代刀剑,此时的刀剑除了兵器以外已成为饰物。《宋书,礼制》:“剑者,君子武备……自人君至土人,又带剑也。自晋代以来,始以木剑代刀、剑。”

各朝君王都重视习射、练武。《南齐书·礼志》:“秋金之节,讲武习射。”人们习射主要有两点,即练准、练力致远。由于弓矢威力强大,因而可以对敌人起到威慑作用。《周书·蔡祜传》记蔡在一次战斗中被东魏人围困,“乃弯弓持满四面据之,东魏人弗敢逼。乃募厚甲长刀者直进取枯……敌人渐进,可十步,祜乃射之,正准其面,应弦而倒,便以刺杀之。敌乃稍却,祜徐引退”。

此时的拳术也有非常高超的技艺。《魏书》记“孝文帝有膂力,年十余岁,能以指弹碎髀骨。”《梁书·杨侃传》:“侃少而雄勇,膂力绝人,所用弓至十余石。尝于兖州尧庙,踏壁直上至五寻,横行得七胁。泗桥有数石人,长八尺,大十围,侃执以相击,悉皆破碎。”同时娱乐性武术发展也较快,拳术套路雏形已经出现。《魏书·奚康生传》:“正光二年三月,肃宗灵太后于西林园。文武侍坐,酒酣迭舞。次至康生,康生乃为力士舞,及于折旋,每顾视太后,举手踏足,瞋目颔首,为杀搏之势”,生动描述了拳术之动作神态。为躲避战乱、保护寺院,许多寺院、道观开始组织习武,武术与佛教、道教的结合是这一时期的特点。5.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武术

隋朝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统一了中国,更加完善了府兵制,唐朝人仍沿袭。其特点是“寓之于农”“兵农合一”。府兵由一般民户中选取,这实际上将兵源、武器装备、习武活动扩展到了整个国家的基层。这无疑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武则天创立武举制度,把武术的发展推向高潮。大大提高了民间练武的热情,这在中国历史上功不可没,使得武术更加精炼化、规范化。武举的内容有长垛、马射、马枪、筒射、步射、穿箚、翘关、负重、材貌、言语。

盛唐时期尚武任侠之风,涌现了一大批游侠少年,同时唐朝文化与武术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出现了大量描写武术的唐诗。李白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贾岛也在《剑客》中写道:“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君赠,谁有不平事。”白居易《李都尉古剑》:“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杜甫的《观孙大娘舞剑器行》详细描述了剑器舞的奇妙之处。由于少林十三僧救唐王李世民,佛教界习武更盛,少林武僧也闻名于世。角抵又兴起,而且盛况空前。《隋书·炀帝纪》:“大业六年春正月丁丑,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数微服往观之。”唐代的君王大多也喜好角抵,作为宫廷娱乐节目与飞剑、走索、旱船、击鞠、杂戏等一同表演。远射兵器有弓射、弩射、弹丸射、抛石机等。武舞和武术套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随着刀制代替剑制,枪是阵战的主要兵器。徒手格斗的角力、角抵、手搏、相扑开展兴盛,东传日本,对日本武道发展贡献极大。6.两宋时期的武术

两宋武术主要表现在武艺多样化发展。军事武艺继续沿用武举制,招募优秀士兵入伍,进行统一训练,并且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弓箭等远射兵器已达高峰,最强的三弓床弩,所用的箭“木干铁翎,世谓之一枪三箭”,“以其射著城上,人可踏而登也”,射程可远达三百步。在短兵上日本的手刀大量输入中国。宋元时期不仅军事训练规范、系统,而且兵器种类大增。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武艺结社组织,如“弓箭社”等。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扑)等。这些社团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枪、竹标排、木弓刀、蒿矢等习武技”(《宋史》卷191)。在城市中,据《栋亭十二种都城记胜》所载,在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十分热闹。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及打弹、射弩等。对练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对牌”等。这时,集体项目也发展较快。例如,《东京梦华录》卷7载:“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但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都逐渐走向衰微。

随着两宋经济的发展,民间练武结社的习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等。在城市一些专门性的群众游艺场所“瓦舍”“勾栏”,出现了大量的以卖艺为生的民间艺人,其内容不仅有单练套路,还有对练表演,极大地促进了武术向套路方向发展。当然这些场所少不了角抵表演。

理论方面著有军事名著《武经七书》和《武经总要》,从军事组织、军事制度、步骑教练、行军、营战、战略、战术、武器制造和使用、军事地理等都有所论述。7.辽、金、西夏及元代武术

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诸族,均极重视军事。契丹兵制,凡男子15岁以上、50岁以下,皆隶兵籍。蒙古族在备受金朝残酷压迫下奋起斗争,擅长骑射的蒙古族人民,更是全民皆兵,男子从15岁到70岁都要入伍。成吉思汗把其臣民按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的军事组织编制起来,加上骑射精通、武器精良,所向无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大元帝国。

元代文艺戏剧的发展,给武术套路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土地,在元代戏剧中有很多武打场面,如“三战吕布”“单鞭夺槊”“关大王单刀会”等,促使武术向套路方向发展,为后来武术套路发展打下基础。元朝少数民族执政,政权建立以后,吸取汉族武制,选拔军事人才。但是,他们在重视朝廷习武练兵的同时,为巩固其统治,禁止民间习武,尤其是汉人习武。元代统治者对民间“……二十人之上不许聚众围猎”(《元典章》卷3,赈饥贫),连民间私藏武器也属犯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的方式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传授,因而阻碍了武术发展的步伐。但是,民间武术仍然艰难地向前发展。8.明代武术

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明朝建立以后,蒙古瓦剌部长期与朝廷处于敌对状态。日本封建诸侯又支持日本西部地方破产的封建主、武士、浪人、商人等,到我国中南沿海进行抢、掠、烧、杀的海盗活动,史称“倭寇”。为了抗击倭寇,军事训练被重视起来。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何良臣的《阵纪》、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等一批武术及军事名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军事训练及战争实践的检验总结而产生的。民族英雄、著名军事家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同时也成了在武术实践、武术理论上颇有建树的武术先行者。明代武术不再仅以刀、枪、棍分门别类,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流派,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的名称内容。因此,明代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武术项目之多,是过去所没有的。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中概括为“十八般武艺”,即“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锦绳套索、十八白打。”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征、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等,有的还附有歌诀及动作图解,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以此为特征,标志着中国武术体系的形成。9.清代武术

清军入关以后,随着火器的出现,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意识到火器的厉害,在强调骑射、长枪等训练的同时,军队也开始配备洋枪、洋炮。至甲午海战后编练的“新军”,已全部采用新式火器。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宣布废止武举制。武术从总体上退出了军事技术范畴。同时民间武术逐渐开始兴盛,已失去军阵格杀价值的冷兵器大量流入民间,成为反清抗暴、自卫身家的兵器,也成了白莲教、天地会、清水教、义和团等组织的主要装备,从而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则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武术与传统文化结合,产生了许多武术流派,诞生了近百种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查拳、太祖长拳、洪门拳、翻子拳、螳螂拳、虎拳、鹤鸣拳、少林拳等,多在清代形成。武术名著有《手臂录》《拳经·拳法备要》《内家拳法》《苌氏武技书》《六合拳谱》《太极拳谱》等。另外,对武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明清时期,随着火器在军中的出现,使得武术与军事武艺逐渐分离开,并在更广阔的民间开花结果,从而迎来了武术的集大成发展时期,使得武术文化的完备形态在此期间最终形成。主要标志是,武术拳种流派的形成;武术内功的形成;武术套路的形成;内家拳的出现,以及对武德的明确要求等。三、近代武术发展概况

近代中国,时局动荡,战火不断,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武术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在“强国强种”理念的号召下,武术曾一度兴盛。它的发展特点有二,一是以城市为中心,推动武术的普及和发展;二是在近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武术开始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演化。由于备受外国列强的欺辱,许多有识之士倡导“强国强种”。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家,广揽武术人才,出面组织以推广和研究武术为宗旨的武术组织,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积极作用。1910年,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1911年在北京成立北京体育研究社,同年在天津成立中华武士会。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国家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国术馆”等,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武术专业人才。1924~1935年,历届全运会上武术都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第11届奥运会表演。这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然而,旧中国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影响,武术受到严重的摧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它已经沦落到奄奄一息的地步。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3年,举行了第1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接着又举行多次全国性武术比赛或表演大会。为了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提高,从1957年开始,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组织部分武术家创编了比赛规定套路,编制了群众武术活动所需要的初级套路和简化太极拳等,出版武术书籍和挂图,拍摄武术影片和录像。为探讨武术运动锻炼的价值,还组织有关生理的测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学化。此外,各体育学院、体育系相继设立武术课和武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青少年业余体校也建立武术班,各地武术协会设立各种形式的武术辅导站,吸引着大批武术爱好者习武健身。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武术事业迅速发展。武术已进入各级学校,武术爱好者及从业人员挖掘、整理出许多武术遗产。武术沿着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健康发展。我国武术正在走出国门,并迅速在世界范围推广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武术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完善

现代体育文化形态的特征就是高度的社会化和组织化。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的发展同样表现为高度的组织化,使得武术大踏步地走出国门,并迅速在世界上推广开来。1952年设立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1958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1986年在北京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1994年下发了《国家体委武术协会更名为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通知》。(二)武术竞赛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1953年11月在天津举行了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竞赛大会,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实施了武术运动员等级标准,1990年第11届亚运会起武术成为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1998年第13届亚运会上,散手列为正式竞赛项目。(三)武术在学校的普及与推广

1956年,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武术内容,1987年,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把武术列为基本项目,全国体育院系均把武术列为必修课程,纷纷开设武术选修课,教育部在制定本科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时把武术类列为六类主干课程之一。(四)武术的社会化与市场化发展

1983年全国有各类武术辅导站3570多个,1987年各种武术馆、校有1万多个,全国习武人数多达6000万,并于1997年,国家体委颁布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将武术段位定为三级九段,初级一段、二段、三段,中级四段、五段、六段,高级七段、八段、九段。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实施无疑使全民的武术锻炼更为规范。1987年,国家体委提出了“开发武术资源”的口号和“以武养武”的思路,“武术搭台,经贸唱戏”,使武术运动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的道路越走越宽阔。(五)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把武术推向世界,扩大中国武术在海外的影响,对显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力量,发展国际上的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都有深远的意义。1985年8月在西安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每4年1次。1999年6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为“被承认的联合会”。(六)武术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

1952年国家体委设立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1983~1986年全国开展大规模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查明全国拳种129个。1986年成立了中国武术研究院,1987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1997年武术学科首先在上海体育学院招收武术博士研究生。

目前武术科学研究正向多学科、多层次的立体型研究深入发展,武术的理论体系框架和技术体系的理论建设已见成效。第二节武术的特点与作用一、武术的特点(一)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

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如散打的技术与实用技击术基本是一致的,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只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严格规定了禁击部位和保护器具。作为中国武术特有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虽然拳种不同,风格各异,有的还具有地方特色,但无论何种套路,其共同特点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构成套路的主要内容。虽然套路中不少动作的技术规格在原技击动作的基础上略有变化,或因连接贯穿及演练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具备攻防意义的动作,但通过一招一式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仍然是套路技术的核心。(二)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

讲究动作形体规范,又求精气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指人体手眼身步的活动,如太极拳要求“以意识引导动作”,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套路演练在技术上特别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这一特点充分反映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备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和练功方法。(三)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其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不尽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体质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加以选择。同时,武术运动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体质、职业,不受时间、季节、场地限制,场地器材也可以因陋就简,这种广泛的适应性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武术的作用

武术文化的内在价值是完整的。有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的精神价值,有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心理健康的健身养生价值,有集形体美和精神美于一体的审美价值,有融合精气经络学说和辨证施治、整体施治原则的医学价值,有竞技体育的观赏价值、娱乐价值,以及规模巨大的产业价值。(一)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

武术的基本活动是人体的运动,一切运动的根本目的都是健身,但是,武术运动有别于其他的运动训练,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会损伤人的机能和器官,在正确的功法训练下,能起到内固精气、外壮皮骨的作用。

武术运动作为一种健身手段,它有一套独到的功法和运动规律,它的训练功法与中国古代的导引养生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武术不但在外部形态上与导引养生术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如动作的运动方法、动作与呼吸的配合、运动技能等方面有极其相似的地方,而且武术的理论与导引养生术理论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中国的导引术讲究吐故纳新,武术也同样讲调息运气。无论是“提、沉、聚、托”,还是“气沉丹田”“以气催力”“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等,都说明了呼吸与动作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使动作完成得更合理,而且通过呼吸还能增强对内脏器官的锻炼。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强调运动,重视生命,《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强调了这种思想。武术与养生术的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武术的健身作用。通过武术的锻炼,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增进身体的健康,从而全面发展人的自身素质,使自身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各种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由于中国的武术流派繁多,内容极为丰富,不同的拳种有各自不同的锻炼方法,所以不同的拳种所产生的效益,在人身体的表现也就不尽相同了。它们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这样才能使武术的健身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二)提高防身自卫能力的防身技击作用

武术由我国古代的技击术发展而成,其直接来源是攻防格斗。尽管现代武术属于体育的范畴,然而技击性仍然是它的本质属性。通过练拳习武,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的各种身体素质,而且可以掌握一定的攻防技法,起到防身自卫的作用。另外,武术散打项目更是以攻防格斗为目的,坚持长期系统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防身自卫能力,还可以为国防、公安建设服务。(三)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华武术,也必然以具有浓郁的伦理思想色彩为其主要特色,尚武与崇德便成为习武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中华浩浩历史长河中,如关羽、岳飞、戚继光等无数民族英雄和武术家,无不是德行和技艺同时修炼,甚至德先于技。实行尚武与崇德的教育,无疑可以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另外,艰苦的习武实践,对于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性和意志品质也具有积极作用。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然就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一般是把主体内在的情感表现放在中心位置,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内在情感的表现。在练习武术时,演练者往往会通过肢体把内在的情感通过动作的演练表现出来,而这种情感的表现又往往是含蓄的。像武术所追求的“内宜鼓荡,外示安逸”就体现了一种既重“形”又重“神”的思想,这与中国先贤所追求的“诗言志”“诗缘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等思想是一致的。古人说“书如其人”“文如其人”,同理“拳也如其人”。所以人们在练习武术时,除了追求外在的“形”,更注重内在的“神”。

这种外练其“形”、内练其“神”的武术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自娱运动。许多人把每天习武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练自乐,寻求得到一种自我满足,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练习武术者一方面追求高尚的武德,另一方面追求技艺超群的“功夫”,并把“功夫”作为一种修养。“功夫”指做一件事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也指在某一事业上的造诣和本领。很多前人竭尽毕生精力“练功夫”,他们一方面是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也是在进行意志品质的自我磨炼。

中国武术非常富于哲理,对每个练习者都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得每个练习者孜孜不倦地去探寻其博大精深的奥妙,坚持不懈地磨炼着自己的意志,从而培养了人对信念执著追求的精神。

中华武术独有的审美情趣也给武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套路运动的动静疾徐、起伏跌宕美,散打运动的巧妙方法、激烈对抗美,不仅能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给人以美的教育,还能在节庆集会时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同时,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还能扩大交往、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四)经济作用

不同的历史时期,武术表现的价值功能侧重点不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传统的武术在体育产业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经济价值越来越被更多的有识之士认同。首先,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武术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种武术表演、比赛,以及武侠文学和影视,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武术作为一种劳务,在进行武术教学训练及辅导等活动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另外,作为一种资源,武术还能够带来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武术服装、器材及各种武术书籍、期刊、音像制品等武术附属产品的销售,还有各种国际武术文化节等,都是以武术搭台,经贸和旅游唱着精彩的戏。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武术发挥的经济效益将会越来越大。第三节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武术的内容丰富,种类颇多。从组织、机构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门派;从武术的师承、特点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拳种及套路。门派有更强的社会性,拳种、套路有更强的技艺性。这两个从不同角度归纳出来的武林集团概念,相互包容、相互交叉而存在。但是,总的来说,按其运动形式一般可分为三类,即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包括单练、对练和集体练习)、搏斗运动。一、功法运动

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包括内壮功、外壮功、轻功、柔功等。

内壮功是一种采用以意领气、以气催力为基本锻炼手段的人体活动形式,内功的习练以练气为主。外壮功一般也称“硬功”,其练习方式往往采用被动抗打或主动击打,以及用抓、插、点等手段进行的功法练习。二、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整套练习。它包括单练、对练、集体练习三种形式。

单练是指个体独自进行的套路练习方式,可分为拳术和器械两类。

对练是在单练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上,在预定条件下进行的假设性攻防练习的套路形式,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集体练习是指多人(竞赛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同时进行演练的套路形式,演练时可配音乐。(一)单练1.拳术

拳术是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其种类很多。据万月的《拳术套路初探》记述,从拳术命名的角度,有以下拳种、套路。

以“门”命名的有余门拳、硬门拳、法门拳、空门拳、红门拳、鱼门拳、孔门拳、风门拳、水门拳、火门拳、鸟门拳、佛门拳、窄门拳、字门拳、孙门拳、严门拳、熊门拳、自然门拳、引新门拳、罗汉门拳、磨盘门拳、水浒门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有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赵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温家拳、孙家拳、邹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钟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连拳、罗家三展、杨家短打、胡氏戳脚、郝氏戳脚、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有燕青拳、太祖拳、孙膑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纯阳拳、达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圣拳、南枝拳、咏春拳、岳王锤、武子门拳、子龙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锤、孔朗拜灯拳、刘唐下书拳、武松脱铐拳、武松独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达摩点穴拳、太白出山拳、甘凤池拳法、黄啸侠拳法、燕青十八翻、罗王十八掌、达摩十八手、孙二娘大战拳、武松鸳鸯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有潭腿(山东临清龙潭寺)、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门,即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梅山拳、灵山拳、昆仑拳、关东拳、关西拳、龙门拳、登州拳、东安拳、石头拳、水游拳、西凉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动物命名的有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狗拳、鸡拳、鸭拳、龙形拳、龙桩拳、龙化拳、行龙拳、飞龙拳、火龙拳、青龙拳、飞龙长拳、青龙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饿虎拳、猛虎拳、飞虎拳、伏虎拳、五虚拳、八虎拳、虎啸拳、回头虎拳、侧面虎拳、车马虎拳、隐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鹤双形拳、白鹤拳、宗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饱鹤拳、饿鹤拳、五祖鹤阳拳、永春白鹤拳、独脚飞鹤拳、狮形拳、金狮拳、狮虎拳、二狮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鸡形拳、鸭形拳、鹰爪拳、老鹰拳、岩鹰拳、雕拳、鹞子拳、鹞子长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龟牛拳、螃蟹拳、灰狼拳、黄莺架子、鸳鸯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门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环螳螂拳等。

以佛圣道仙、神祇鬼怪命名的有神拳、二郎拳、韦驮拳、大圣拳、八仙拳、天罗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吒拳、金刚拳、观音拳、佛汉拳、佛教拳、罗汉拳、金刚锤。二十八宿拳、四仙对打拳、七星访友拳、罗汉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刚三昧掌、夜叉铁砂掌等。

以日常杂物命名的有巾拳、扇拳、伞拳、花拳、船拳、钟拳、板凳拳、褂子拳、云帚拳、脱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莲花拳、螺旋拳、山门拳、白玉拳、汤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战铁扇拳、三十六合锁等。

以手法命名的有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剑手、短手、五手拳、应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拳、撂挡拳、撞打拳、通臂拳、杀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锦八手、照阳手、金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门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盖手六合拳,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有弹腿、暗腿、踔腿、截腿、连腿、戳脚、四步拳、六步拳、八步拳、练步拳、穿步拳、顺步捶、腰步捶、挡步捶、涌步捶、乱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转、掘子腿、溜脚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脚架子、连环鸳鸯步、鹿步梅花桩、八步连环拳、九宫十八腿、少林二十八步,进步鸳鸯连环腿等。

地躺拳类有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脚,地功翻子、地功罗汉拳、活法黄龙拳、地躺八仙拳、金刚地躺拳、少林地龙拳、地功鸳鸯拳、飞龙地躺拳、九滚十八跌等。

醉拳类有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挡、醉八仙拳、醉罗汉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罗汉醉酒拳、太自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鲁智深醉打山门拳等。

跌打拳类有跌扑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拳、武松脱铐拳、水浒连环拳等。

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种还有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极拳、六合拳、查拳、华拳、红拳、节拳、绵掌、绵拳、太虚拳、二郎拳、大悲拳、功力拳、石头拳、连城拳、两仪拳(太极快拳)、独臂拳、疯拳、埋伏拳、迷踪拳、缅拳、缠丝拳、磋跤拳、曦阳掌等。2.器械

器械运动是指手持武术兵器进行练习的套路运动,又可分为长、短、双、软器械。如刀、剑等短器械,枪、棍、大刀等长器械,双刀、双剑、双钩、双枪等双器械,九节鞭、三节棍、绳鞭、流星锤等软器械。

如著名的器械套路有八门金锁刀、八卦刀、八卦大枪、九州棍、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剑、六合棍、日月乾坤刀、日月乾坤圈、少林双刀十八滚、太极刀、太极剑、河州棍、月牙枪、达摩杖、达摩棍、纯阳剑、八仙纯阳剑、武当剑、青萍剑、袁氏青萍剑、杨氏青萍剑、贾氏青萍剑、梅花刀、梅花枪等。(二)对练

对练是中国武术项目之一,是两人以上按照固定动作进行攻防格斗的套路练习。其套路是在各种武术单练(拳术、器械)项目的基础上由踢、打、摔、拿、击、刺、劈、撩、砍、点、蹦等技击方法组成的。武术对练有助于进一步体会和理解各种武术单练套路中每个动作的技击意义,从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由于武术对练要求做到战斗气氛逼真,动作熟练,方法准确,配合协调,因而有助于培养运动员勇敢、机智、敏捷和互相协作的精神。1.徒手对练

徒手对练是以徒手的踢、打、摔、拿等功防技术组成的拳术攻防套路。双方运动员在相同拳种的单练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法、腿法、身法等,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排对练套路。不同的拳种,各有不同的对练特点。例如,查拳的对练套路,多闪展腾挪、蹿蹦跳跃等动作;华拳的对练,除蹿蹦跳跃外,还有扑跌滚翻等动作;南拳的对练,多肘臂的桥法动作;太极拳的对练,多粘连随带等动作;形意拳的对练,多紧凑快速的动作;八极拳的对练,多挨傍挤靠的动作。擒拿对练,则是按照逆人体关节而动的原则,利用刁、拿、锁、扣、搬、点等手法进行擒拿与解脱。控制与反控制的练习,多是封拿锁扣等反关节和闭气脉的动作。2.器械对练

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击、刺等攻防技术组成的器械对器械对练套路。有短器械对练、长器械对练、软器械对练、长与短对练、单与双对练等。双方可持相同器械(如各持单剑),也可持不同的器械(如一方持单刀或双刀,另一方持单枪)进行攻防练习。不同武术器械对练,其风格也不尽相同。如练刀时应呈现出勇猛、刚毅、快速的特点,练剑应突出刚中含柔、轻快潇洒的风格,练三节棍进棍的动作要快速紧凑、气势逼人等。还有大刀进枪、匕首进枪、梢子棍进枪等长、短、双、单不同武术器械对练。3.徒手与器械对练

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以拳术、另一方以器械而组成的对练套路。套路的编排,多以徒手的一方争夺对方器械的形式出现。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枪、空手进双枪、单刀对空手枪等。要求持器械的一方熟练掌握器械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徒手的一方则须闪躲敏捷、动作轻巧。

武术对练在技术编排上一般要求做到下列四点。(1)攻防合理 对练必须根据对方的进攻方法来防守,只有对方进攻动作做出之后才可进行防守和还击,否则,会无的放矢,破坏套路结构。(2)招式准确 武术对练套路,是象征性地进攻、防守、还击,不是真杀实砍。这一点在器械对练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持枪者既要使枪扎得惊险逼真,又要保证对方不受伤害,这就要准确地掌握枪扎出后的方位。例如,上扎枪这个动作,就要扎对方的面侧、颈侧或耳际,切不可像单练那样,照直扎对方的面部或咽喉;又如,中平扎枪,不能扎对方腹部,而扎对方两腋下或左右肋侧;再如,对练刀中的劈头动作,既表现出刀的勇猛快速的特点,也要注意对练时的刀法,劈头这个动作,当刀即将接近对方背部时,右前臂稍外旋,使刀刃向斜上微翘起,随即用刀背沿着对方背部快速划弧下劈,这样既惊险又安全。(3)节奏一致 双方配合要默契,协调一致。如果一方快,一方慢,不仅动作紊乱,而且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在对练中,要求双方要一招一式地把进攻与防守的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4)距离适当 双方进退的步幅要调节得当。假如双方距离太近,肢体伸展不开,动作会受影响,而距离太远,又显得松散,攻防意识不易做到真实。(三)集体练习

武术集体项目是武术的一种练习形式,是各拳种的6人或6人以上徒手或器械的集体表演。中国早在周代就有武舞,以后历代传习不衰。新中国成立之后,将武术集体项目列入武术竞赛项目。现代武术集体项目整套动作包括规定的步型、步法、身型、身法、跳跃、翻腾等,器械项目还要有一定的器械方法;其队伍要整齐,布局要匀称,有一定的图案变化;内容上要突出武术的特点和风格;可以配乐。武术集体项目在演练时,要求每个运动员必须精神贯注,动作规范,技术准确,有高度的默契。这个项目表演起来经常是场面开阔,威武雄壮,扣人心弦;再配上节奏明快具有各种特色的古典音乐或民族音乐及适当的服饰,可使人获得舒畅、优雅的美好感受。武术集体项目有集体基本功、集体拳、集体剑、集体大刀、集体鞭、集体棍等。三、搏斗运动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练习形式。1.散打

古称手搏、白打。由于比赛是以徒手相搏相较的运动形式在擂台上进行,又称“打擂台”。现在的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技击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2.推手

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棚、捋、挤、按、探、捌、肘、靠等技法,双方在粘连相随、不丢不顶的条件下,运用肘、腕、掌、指等本体感觉来判断对方肌肉力量上所发生的细微变化,引劲落空、借力发力、寻机借力将对手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赛方法。3.短兵

短兵是两人手持一种特制的短器械,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击、刺、劈、斩等剑法和刀法为主要攻防方法进行比赛的竞技项目。4.长兵

长兵是两人手持一种特制的长器械,遵照一定的规则,以棍法和枪法为主要攻防方法进行比赛的竞技项目。思考题

1.什么是武术?你如何认识武术的起源?

2.武术的内容和分类有哪些?

3.武术运动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第二章武术图解知识第一节武术图解知识与识图方法

武术图解知识是通过图形和文字说明来传授、学习和记忆武术套路和动作的。中国传统武术在历史上早就有使用画图和识图记忆与学练动作的习惯。从民间武术广泛使用的武术拳谱和秘籍到现在的武术教材和音像资料,以及现在多媒体教育手段的广泛使用,都是通过文字、画图和动画影像等形式来记忆和传承武术套路动作,这些都为学习、记忆和熟练武术套路动作提供着越来越方便、生动、快捷的自学途径和方法,从而保证和促进了武术能够得以系统地传承和发展。一、武术图解的一般知识

武术图解的一般知识主要包括运动方向、动作路线、附加图、往返路线、运动方位、动作名称、术语的运用、要领说明、常用叙述词等方面的内容。正确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不仅方便自学,而且对熟练记忆动作以及在武术教学中突出武术学习和传授的重点,提高教学效果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运动方向

武术图解中一般所指的运动方向,是以图中人的躯干姿势为准,并且随着躯干姿势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图中人的身前为前,身后为后,左侧为左,右侧为右;此外还有左前、左后、右前、右后之分。如各种套路开始的预备势,前后左右的方向是以图中人躯干姿势为准。转体时,则以转后的身前为前,身后为后,以此类推。武术的动作很多,身体的变化也大,但始终以躯干姿势来确定方向,不受头部和视线的影响。(二)动作路线

插图中一般用虚线()或实线()箭头表示该部位下一动作行进的路线。箭尾为起点,箭头为止点。有的插图上、下肢的运动路线都用虚线表示。有的右上肢和左下肢用实线表示,左上肢和右下肢用虚线表示。虽然用法不一,但作用则是一致的,都是指明下一动作将经过的路线。有的图解还加用足迹图,以表示脚在运动中的方位及触地面积。(三)附加图

有些身体背向的动作,图示中无法表现,应附加一幅正面的动作图,与文字说明相吻合,运动方向和路线应以原图为准。有些重要的技术细节,如缠腕、握把等动作,在整体图示中看不清楚,应附加一幅局部动作图。(四)往返路线

武术套路由若干段(趟)构成,各段的往返路线,一般是单数段向左,双数段则转回来的原来的右。弄清段的前进方向之后,即使在前进中有转身的动作变化,在转身后仍须朝着原来的方向前进,这样段的方向就不会搞错。较为复杂的套路,每段的前进方向经常变化,可将一段分成若干小节,一节节地看就容易看懂了。有些图解绘有平面路线图,可以参考。(五)运动方位

运动方位是以图中人的预备姿势的假设来确定的。通常设面对方向为南,右手为西,左手为东,背对方向为北。还有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相应的方位。运动方位不受身体姿势变化的影响,全套动作方位固定不变。正确地掌握运动方位,会对套路的往返路线和动作布局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六)动作名称

为简化文字说明,方便记忆与交流,武术图解常常使用动作名称。动作名称多以下肢的主要动作结合上肢的主要动作而命名,如“马步冲拳”“弓步顶肘”“虚步刺剑”“歇步砍刀”等。有的根据动作形象命名,如“白鹤亮翅”“手挥琵琶”“金鸡独立”等。掌握动作名称对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会有很大帮助。(七)术语的运用

为了简练,文字说明中常用术语来表述动作,比如步法中的上步、退步、插步、盖步、击步等,步形中的马步、弓步、仆步等,腿法中的正踢腿、弹踢、侧踹腿等,以及各种平衡、跳跃动作等。有的从简说明,有的直接用术语,有的在文中第一次涉及则可能详细说明,以后均用术语。掌握术语对正确认知和理解动作是十分重要的。(八)要领说明

武术要领是指武术动作和技术的基本要求。有些武术图解中,在动作的后面附有“要领”或“要点”,是为提示完成该动作的关键,或者说明应注意之处。例如,冲拳的要领有拧腰、顺肩、急旋臂等。阅读或练习时必须认真领会动作要领,只有掌握了动作要领,并且反复练习,才能正确地完成动作。(九)常用叙述词

在动作说明中有左(右)或右(左)的写法,它是指左、右均可或左右互换的意思。“同时”一词在文字说明中是指身体各部位在运动时同时进行的,不受文字叙述先后的制约,以免影响动作的协调。“上动不停”一词,常常是由于一个连续完整动作,因需要而分解为几个图解,为表示动作的连贯完整性而采用的,以免看图解时造成分割的理解。“紧接上动”一词,多属在节奏上两个动作连接要紧凑,中间不应有太长的停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