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09:39:56

点击下载

作者:马晶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读: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具备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闻人才。因此,要求新闻采访与写作教育实现由“理论灌输”到“实践操作”的转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培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上手快、素质高、业务精、技能强的专业人才。本书围绕培养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编写而成。在总结长期教学经验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理论体系。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建立完善的教学计划和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之外,还需要与之相配套的适用教材。本书就是切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广泛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注重以下两点。

1.理论具有针对性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考虑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工作岗位对其素质和技能的要求,重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基本理论的阐述,力求概念、原理表述准确、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书注重吸收新知识,采用新准则,强化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便学生通过专业理论能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2.每章都配有相关阅读和案例分析

案例与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实际密切相关。案例分析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由马晶编著,张永涛、李浚猷、张帆、冯倩、陈远良、刘静、张琦、陈珊珊、丁明玉、顾姝月、申小平、孔德胜、孙亭亭、庄惠凤、张炜、林婕、冯书亭、陈嫱、徐文杰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专著、报刊文献、网络资料,以及新闻采访与写作相关图书的内容,借鉴了部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对所涉及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本书各编著者通力合作,但因编写理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我们诚挚地希望读者对本书的错漏之处给予批评、指正。编者2018年1月第1章 新闻记者【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职责和使命。

2.理解记者的基础修养和专业素养。

3.增强记者的采访意识。【导入案例】记者的由来

在我国,“记者”是一个外来词。我国近代报刊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把外出采访的新闻从业人员称为“访员”“探员”或“访事人”。直到1905年,《申报》向外国报纸学习,把日文报纸上刊载的“记者”“新闻记者”搬到我国的报纸上,我国的新闻工作者才有了专门的称号——“记者”或“新闻记者”。

人有传播的本能,传播也是人类的生存需要。但真正出现以传播为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却是伴随着人类第三次分工产生新闻事业后出现的。换句话说,没有新闻事业,也就没有今天以传播新闻信息为职业的新闻记者。

在人类原始传播时期,也就是口头传播时期,人们虽然掌握了结绳记事、刻画记号、灯火传递等信息传播技术,但这种传播是无偿的,因而不可能产生职业传播人。

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传播时期。同时,文字的诞生也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文化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周朝时,每到“孟春三月”,周天子就会派人到各地搜集民歌民谣,了解民风民俗。如《诗经》中的《国风》大多是从民间搜集而来的。《汉书•艺文志》中说:“古有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正也。”采诗官虽然也算是职业传播者,但传播对象十分狭窄,是专为“王者”服务的,不是大众传播工作者。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传播者。

唐代时,我国最早的报纸——唐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我国古代的报纸主要是官报,人们把它统称为“邸报”。我国自汉代开始设置“邸”。“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设在京城的办事处,其任务就是为地方政府“中转”信息,下情上报、上情下达,沟通地方政府与朝廷的信息联系。所谓“邸报”,就是驻京城办事处的官员将皇帝的命令、朝廷的文告、官员的任免等具体的政务抄录下来传送至各地官员的手写报纸。唐代出现的“邸报”,有“报”“状”“状报”“报状”“杂报”“朝报”“条报”“阁抄”等名称不一的手抄小报。唐代的《开元杂报》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邸报”。唐人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为研究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的一份“进奏院状”,是英国人斯坦因于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并掠往英国的“敦煌邸报”。这份“进奏院状”记载了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敦煌附近的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人前往京城的情况。“敦煌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之一。

到宋代,出现了一种冲破官办限制的非法传播物——“小报”。《宋会要辑稿》记载了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发布的一条查禁小报的谕旨:“诏如闻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三司开封府在京诸司亦有探报,妄传除改,至感中外。自今听人告捉勘罪告停,告者量与酬赏。”在这里非法传播物为“单状”,信息提供者为“在京诸司”的“探报”,编辑者为“诸路进奏官”,读者多为官吏和士大夫。由此可见,宋代的“小报”是进奏官利用进奏院系统非法经营的传播媒体,它有自己的采编和发行人员。小报的出现,使报纸开始成为商品。

明朝在我国新闻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由于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和政治的需要,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就是明朝的《京报》。《京报》报房收集新闻、编辑新闻,同时也传播新闻,具有近代报社的某些特征。从规模上看,《京报》的报房备有印刷设备,雇有抄刻工人,主要以抄刻印卖报纸为主,也兼营其他业务。

如果说,至19世纪初,中国还没有出现以采写信息为职业的传播人员,那么,西方在16世纪就诞生了一批以打听商品行情、采集各地物价、告知来往船只以及政事、战争信息为业的传播人员,他们搜集各种信息,然后抄写出售。这就是“手抄小报”。据记载,1536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就有了专门采集信息的机构和贩卖手抄小报的职业报人。1563年,意大利同土耳其发生战争,威尼斯政府也曾发行手抄小报。1566年,威尼斯出现定名小报,叫作《手抄新闻》,史称这一事件为“威尼斯手抄新闻”。

14世纪初,我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到了欧洲,德国成为欧洲第一个使用活字印刷技术的国家。随着这一技术的逐步推广和使用,16世纪后期,欧洲逐渐出现了一些定期的新闻书,并且有了固定的名称。最早的定期报刊是1588年奥地利人迈克尔•冯•艾青出版的新闻书《博览会编年表》,每年两册,每册系统地介绍过去6个月内欧洲和近东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事件。1660年,德国莱比锡创办的周刊《莱比锡新闻》,于1663年改为每日出版。这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的第一份日报。

我国职业新闻记者的出现,是在1815年8月5日。在英国人马礼逊、米怜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担任刻工的梁发,被公认为我国近代最早的新闻记者。

19世纪后期是我国报刊发展较快的时期。1875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就“招延访事”,公开招聘新闻记者。时过3年,《申报》分别在北京、南京、汉口、宁波等26个省会和重要城市招聘“外事”采写人员。此后,许多报刊有了专门从事外出采访的“访员”“访事”“探员”“探事”。

这个时期的新闻传播开始重视新闻采访,并对从事新闻采访的人员有着比较明确的条件要求:熟悉“各种社会情形”“耳目灵通”“能说出原委”。不但使用了今天意义上的“采访”一词,而且对采访人员有明确的职责,新闻的采、编开始分离。

辛亥革命后,新闻记者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被人称为“无冕之王”。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和有很强活动能力的新闻记者脱颖而出,其中包括被称为“民初三大名记者”的黄远生、徐彬彬和刘少少,以及稍后的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等人。黄远生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职业新闻记者”和“报界奇才”。

19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其新闻记者一开始就以鲜明的阶级性和战斗性横空出世。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起创办、主编过4种报刊,协助创办、参与主编过5种报刊,指导编辑方针的报刊达十余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列宁一生都没有脱离新闻工作。从1900年至1917年,他先后主持或参加编辑、撰稿的报刊多达四十余种。其中,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火星报》《无产者报》《真理报》等。1921年,列宁在填写莫斯科市劳动人民代表苏维埃成员履历表时,填写自己的职业是“新闻工作者”。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报刊应当坚持真理、宣传真理,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毫不动摇,决不屈服,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品格;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核心;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事业的灵魂。马克思说:“如果禁止报刊报道它目睹的事情,如果报刊在每一个有分量的问题上都要等待法庭的判决,如果报刊不管事实是否真实,首先得问一问每个官员……出版自由就完结了。”列宁对新闻真实做出了更为严格的界定,他说:“绝对准确,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事实经过再三核对;材料来源可靠,引语和数据准确无误。”列宁针对报刊上的一些吹嘘,严厉批评说:“决不要撒谎!”“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

在我国,从“五四”运动前后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到建党初期的《向导》《前锋》;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张日报《红军日报》《红色中华》,以及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到宝塔山下的《解放日报》、新华广播电台……一代代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为着民族的解放和觉醒,以笔作枪,唤起民众,追求真理,匡扶正义。他们当中不仅有横眉冷对敌人屠刀的我党的创始人李大钊、瞿秋白;也有不畏反动派胁迫利诱、惨遭杀害的新闻记者邵飘萍、羊枣(杨潮);还有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著名报刊活动家邓拓……为我们树立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职业典范。资料来源:姚海涛,李培乐.“新闻”与“历史”融通的一种解读——以现代记者与古代史官为例[J].青年记者,2017,(12):50-51.【思考提示】 19世纪中后期以来,我国新闻记者的工作显现出哪些变化?1.1 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随着广播和电视的相继问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传媒的出现与普及,一次次刷新了新闻的“时效性”。人类新闻传播由以前的以印刷新闻为主的时代,步入了一个由印刷新闻、电子新闻和网络新闻并驾齐驱的新时代。1923年,由美国人奥其邦在上海办起了我国第一座广播电台;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诞生。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新闻记者队伍日渐壮大,记者活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特点。

1.高度的专业化分工

自20世纪初《申报》首次使用“记者”一词以来,记者的内涵、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1)采编的分离

记者有广、狭两义。广义的记者,是指新闻传媒内部与新闻信息有着直接关联或间接联系的新闻从业人员,它甚至包括报纸的校对、广播电台的录音人员、听审人员和电视画面的剪辑人员,等等。狭义的记者,是专指从事采访新闻信息和报道新闻的人。记者的任务是“采”和“写”,或者是“采”和“制”。这里的“制”,是制作,指包括广播新闻录音信号的录制、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等。“采”是记者工作的第一要务,即搜集新闻和发现新闻。然而,记者在采集新闻的过程中,必然要与社会发生联系,其工作对象是分布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和各个角落的人,通过与社会的人交往来获取新闻线索。从这个意义上讲,记者的工作是“一个专门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2)传媒的分工

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的诞生,不同传播手段的媒体对记者提出了不同的专业要求。记者的内涵,也由以往的报刊记者扩展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等。传播手段的不同,记录新闻事实的手段与方法也就大相径庭。传媒分工的另一层含义,是传播媒介的专业化。如以电视媒体为例,按照国家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电视节目“专业化、对象化”的设置要求,电视频道分别为经济频道、生活频道、娱乐频道、文体频道、教育频道、体育频道、影视剧频道,等等。然而,传媒的分工,对于记者来说,只是报道领域的不同,采访仍然是新闻传播的“第一道工序”,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依旧是新闻记者永恒不变的主题。

3)报道领域的分工

一般而言,新闻媒介按社会行业、职业、领域的报道内容,对记者进行具体分工。如,有的负责工业的采访报道,被称为“工业记者”;有的负责党政新闻的采访报道,被称为“党政记者”;有的负责财经领域的采访报道,被称为“财经记者”;有的负责政法战线的采访报道,被称为“政法记者”,等等。

报道领域分工的最大好处,就是把记者认知生活的重心,引向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专业,为发现新闻、认识生活创造条件。然而,不管什么传媒的记者,哪里来的记者,有何等地位、何等影响的记者,只要你进入采访环节,就得遵循采访规律;只有遵循采访规律,才能发现新闻、获得新闻素材。因此,对于记者来说,研究采访学问,掌握采访方法,既是学问所在,又是必修的功课。

2.新闻竞争,首先是采访的竞争

采访决定写作,没有采访也就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新闻。新闻的“新”,从采访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内容上的“新颖”和时间上的“新近”两个方面。新闻要解决“新”的问题,主要是要解决记者发现新闻和获得新闻的问题。对于记者来说,首先是采访的“抢”,它包括“抢题材”“抢素材”和“抢速度”三个方面。所谓“抢题材”,就是报道题材的“人无我有”,在报道时间上的先行一步;所谓“抢素材”,是指在同一题材的采访中,对支撑新闻材料的深度开掘,在“人有我深”“人有我异”上下功夫;所谓“抢速度”,是指对新闻的快采,要求记者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对新闻材料的占有,快写快发,以满足新闻“时新性”的要求。

纵观世界各国传媒,随着采访手段的不断完善,新闻的竞争表现为速度的竞争,新闻的“快”,早已大大突破了“今日新闻”的“时新”概念,而以“分”和“秒”作为“快”的标准。广播电视更是以播出时间与事件发生同步进行,即观众看到的新闻是和事件的发生同步的,具有“零秒差”的特点,作为今天时间上“时新”的标准。

3.采访竞争,紧紧围绕采访对象展开

由于采访对象手中掌握着新闻事实,记者采访就是向采访对象“要情况”。采访的“重心”自然要集中到采访对象身上。采访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采访对象进行的。即使是采访“神六”“青藏铁路”这样现场感很强的新闻,采访也是首先围绕采访对象展开的。为了从采访对象身上获得“情况”,记者使出浑身解数,开展公关活动,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从采访对象身上获得“情况”。1.2 记者的职责与使命1.2.1 记者的职责

所谓职责,就是职业责任或职务责任,是从事某项社会工作所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责任。那么,记者的职责是什么呢?马克思曾把新闻记者比作“喉舌”和“耳目”,他说:“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由的人民的千呼万唤的喉舌”。美国传播学大师哈罗德•D.拉斯韦尔曾把新闻记者的职责比喻为“哨兵”。他说:“在动物社会里,社会成员扮演着专业分工的角色。有的从事环境的监视,负责担当‘哨兵’的成员,在距离动物群较远的地方活动,警戒周围的环境。一旦发现威胁,就会立即大声吼叫起来。运动中的动物群,一听到‘哨兵’的吼叫,便会迅速地行动。”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把新闻记者比喻成“瞭望者”。他说新闻记者犹如大海航船上的“瞭望者”,既要注视来往船只和地平线上可能出现的任何小事,还要密切注意水下的暗礁和天空的风云。周恩来曾在1958年7月考察广东工作时把新闻记者比作蜜蜂。他说:“你们记者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像蜜蜂采花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酿出蜜来。”

具体说来,新闻记者的职责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采写新闻,传播信息

这是记者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职责。这里所指的新闻,是指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故事、调查报告等各种新闻报道。采写新闻是记者的首要工作和职责所在。

我们知道,作为新闻记者,其工作就是不断采写和传播大众欲知、未知而应知的各种新闻信息,如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科技信息、军事信息,等等。满足大众对社会生活的“知情”,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由于社会生活的无穷无尽和大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永无休止,新闻记者采写新闻的职责就永无终结。

2.反映情况,充当耳目

反映情况是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记者的基本职责,是新闻记者充当党和人民“耳目”的具体表现,也是舆论监督的具体表现。

这里指的“情况”,是指记者以“哨兵”和“瞭望者”的目光审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采集到的各种信息“编码分流”后,把不适合公开报道,但又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安定,事关人民群众的心声和疾苦,事关国家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向各级党组织、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采写成反映“社情、民情、舆情”的内部参考,通常称作“内参”。在我国,各新闻传媒都把采写“内参”作为记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政组织都非常重视记者的这项职能工作。记者采写的“内参”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情、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渠道,促成了许多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党和政府的工作。用“内参”形式反映“情况”,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又是作为“哨兵”“瞭望者”而进行的信息分流。

反映情况的要义,是及时反映和如实反映。“内参报道和公开报道一样,都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如果反映的情况不实,党的领导机关据此做出决策,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3.联系群众,下情上通

联系群众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殊职责。

1)联系群众源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

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就要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投身到伟大的革命实践中来。因此,作为党的宣传“喉舌”的新闻媒体,是党了解群众愿望、倾听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担负着联系群众的重要职责。列宁有句名言:“要把机关报办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不仅需要5个从事领导和经常写作的著作家,而且需要500个、5000个非著作家的工作人员。”

2)联系群众源于共产党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谆谆告诫红军宣传队,要联系群众,接近群众。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告诫新闻工作者:“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来办。”“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中国共产党办报的一贯方针。

3)联系群众源于新闻传播的根本宗旨

新闻信息的传播对象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作为新闻这种精神产品的最终“消费者”,要求新闻传媒倾听他们的呼声、满足他们的愿望和维护他们的利益。“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新闻记者只有联系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获得好的传播效果。

新闻记者联系群众,主要是指要做好群众的信访接待工作、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与呼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同时,在新闻采访中尊重采访对象,建立信息来源网络。联系群众,就能使记者“耳聪目明”。1.2.2 记者的使命

所谓使命,即重要的责任,是比职责更高层次的工作要求。换句话说,职责是工作的范畴,使命则属于社会责任的范畴。使命具有追求性、牺牲性的特点。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的整个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记者的使命如下。

1.追求真实,献身真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真实的“新闻”是打着新闻的旗号对大众进行欺骗。失实的“报道”,意味着失去大众。新闻采访学提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样一个命题。(1)源于新闻传播的铁定法则。这个法则不仅要求新闻要素的真实,还要求新闻细节的真实、新闻背景的真实和新闻分析的准确客观。(2)源于在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始终存在不真实的问题。(3)分析新闻失实,尽管原因各异,但有相当数量的新闻失实,虽然表现为新闻的报道形态,却形成于新闻的采访环节,是采访的失误导致报道的失实。

真理是人类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真实是构成真理的基础。作为新闻记者追求事物真实就是追求真理。追求真实就要自觉和持之以恒地抵制社会上的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和不健康的思想与观念的侵蚀。同时,坚持新闻的真实,要把握好真实与立场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新闻记者就是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实事求是地报道新闻。

2.忠于事业,服务人民

新闻记者忠于事业,就是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自觉抗拒虚荣,自觉抵制诱惑,自我克制欲望,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民群众作为受众的绝大多数,既是记者的服务对象,又是记者新闻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是记者的“上帝”。人民群众是记者永不枯竭的新闻源泉。新闻记者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新闻。

3.维护利益,促进繁荣

在我国,新闻记者的利益是和党的利益、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党和国家要求新闻记者本能地、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形象、民族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记者必须用自己的智慧去处理问题,而且眼中要有国家,要有为国家而献身的觉悟。”新闻报道中,记者还应以社会效益、社会稳定为最高原则,通过自己的新闻作品,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和谐发展。

4.伸张正义,讴歌光明

光明与黑暗同在,正义与邪恶并存,这是人类生活的普遍规律。作为新闻记者要爱憎分明,面对光明则讴歌光明,面对黑暗则揭露黑暗,面对邪恶则鞭挞邪恶。刘少奇曾说:“人民的呼声,人民不敢说的、不能说的、想说又说不出来的,你们要说出来。”伸张正义是舆论监督的内容。关于舆论监督,李瑞环同志曾经作过这样的描述,他说:“人民的利益与愿望,人民的意志和情绪,人民的意见和建议,都是党和政府所必须时刻重视和考虑的内容,通过新闻报道把这些反映出来,形成舆论,也就是舆论监督。”【相关阅读】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2009年11月9日修订)

中国新闻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团结协作、严守法纪,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第一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1)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和服务对象,多宣传基层群众的先进典型,多挖掘群众身边的具体事例,多反映平凡人物的工作生活,多运用群众的生动语言,使新闻报道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3)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和呼声,批评侵害人民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

第二条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不断巩固和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1)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动摇,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2)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决抵制格调低俗、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3)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着眼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坚持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4)采访报道突发事件要坚持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全面客观报道事件动态及处置进程,推动事件的妥善处理,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第三条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1)要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获取新闻素材,新闻采访要出示有效的新闻记者证。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确保新闻要素及情节准确。(2)报道新闻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不摆布采访报道对象,禁止虚构或制造新闻。刊播新闻报道要署作者的真名。(3)摘转其他媒体的报道要把好事实关,不刊播违反科学和生活常识的内容。(4)刊播了失实报道要勇于承担责任,及时更正致歉,消除不良影响。

第四条 发扬优良作风。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品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抵制不良风气,接受社会监督。(1)强化学习意识,养成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努力成为专家型新闻工作者。(2)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体验生活,在深入中了解社情民意,增进与群众的感情。(3)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行为,不利用职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利用新闻报道发泄私愤,不以任何名义索取、接受采访报道对象或利害关系人的财物或其他利益,不向采访报道对象提出工作以外的要求。(4)尊重新闻同行,反对不正当竞争。尊重他人的著作权益,引用他人的作品要注明出处,反对抄袭和剽窃行为。(5)严格执行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分开的规定,不以新闻报道形式做任何广告性质的宣传,编辑记者不得从事创收等经营性活动。

第五条 坚持改革创新。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深入研究不同传播对象的接受习惯和信息需求,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能力。(2)认真研究传播艺术,利用现代传播手段,采用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3)善于利用新载体、新技术收集信息、发布新闻,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

第六条 遵纪守法。要增强法治观念,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遵守党的新闻工作纪律,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保守国家秘密。(1)严格遵守和正确宣传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2)维护采访报道对象的合法权益,尊重采访报道对象的正当要求,不揭个人隐私,不诽谤他人。(3)维护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合法权益,注意保护其身心健康。(4)维护司法尊严,依法做好案件报道,不干预依法进行的司法审判活动,在法庭判决前不做定性、定罪的报道和评论。(5)涉外报道要遵守我国涉外法律、对外政策和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

第七条 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要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积极搭建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1)在国际交往中维护祖国尊严和国家利益,维护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形象。(2)积极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3)尊重各国主权、民族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多样性,报道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优秀民族文化。(4)积极参加有组织开展的与各国媒体和国际(区域)新闻组织的交流合作,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多做工作。

附则:对本《准则》,中国记协各级会员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实施细则,认真组织落实;全国新闻工作者要自觉执行;各级各专业记协要积极宣传和推动,欢迎社会各界监督。资料来源:中国网.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09年11月9日修订)[EB/OL].(2009-11-27).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9-11/27/content_18968088_2.htm.1.3 记者的修养1.3.1 记者的基础修养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即“根脚”,原指建筑物的根脚,后引申为事物的根本或起点。所谓记者的基础修养,是指记者采写新闻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的政治修养、理论修养和知识修养,三者缺一不可。

1.政治修养

新闻与政治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分的两个概念。二者的相同之处是同属于上层建筑,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同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是,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处于支配地位,对新闻具有控制权;新闻为一定的政治服务,成为政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我国,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

新闻为政治服务,要求新闻记者要有相应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和政治远见,并且做到自觉地服从政治和服务政治。

1)政治立场

所谓政治立场,是指立足于一定的阶级,反映这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根本态度。记者的政治立场,决定了记者的政治态度。社会主义的新闻记者就是在新闻宣传中要始终如一地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旗帜鲜明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观察、思考和判别眼前发生的事实,指导自己的新闻传播实践。

2)政治观点

新闻为政治服务,就必须以正确的政治观点作指导。所谓正确的政治观点,是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总揽工作大局,始终坚持新闻宣传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地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新闻记者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分清是非,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也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善辨真伪,立于不败之地。

3)政治纪律

社会主义的新闻记者,肩负着引导人民群众投身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重任,必须靠高度统一、严明的纪律作保障。体现在新闻宣传中,政治纪律主要有新闻政策和宣传纪律两个方面。所谓新闻政策,是指国家、政党或有关部门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目标、任务而制定的关于新闻宣传的行为准则和策略规范。新闻政策是新闻服从政治的具体化,宣传纪律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对新闻宣传规定的组织纪律。它主要包括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保密纪律三个方面。具体来说,有宣传请示制度、重要稿件送审制度、向上级党委反映情况制度、涉外报道不得随便发言制度、同级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制度,以及统一宣传口径制度,等等。

4)政治远见

政治远见是建立在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纪律基础之上,更为高层次的、一叶知秋的政治敏感。政治远见的核心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政治远见要求记者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历史风云,不畏浮云遮望眼,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微知著、高屋建瓴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进程。

新闻不可能脱离政治,新闻必须用政治作指导。毛泽东说:“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报要求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所以,记者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远见,是政治家办报的具体要求。

2.理论修养

记者的理论修养是一个与政治修养紧密相连的概念。政治是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理论则是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思想基础。记者的理论修养,主要是指记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1)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来看,新闻采写业务需要以正确的理论作支撑。理论指导实践,思维决定行为。新闻采访作为一种发现新闻、认知社会的业务活动,事实上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业务活动。如,新闻价值理论、新闻敏感理论、角度选择理论、舆论导向理论,等等。记者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判别新闻、发现新闻和选择新闻素材。换言之,这些新闻业务理论,同样是建立在一定政治理论基础之上的。无数新闻实践证明,理论修养高的新闻记者,观察生活就能入木三分,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2)从新闻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新闻传播离不开社会政治的影响。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在一定意识形态下的社会,是由一个一个阶级、阶层和一个一个政党、团体组成的社会。社会维系的基础,一是社会组织基础。如政权组织、军队组织、司法组织、经济组织,等等。二是思想理论基础。社会用理论基础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各个民族,从而形成社会政治制度。试想,作为认知生活和反映生活的新闻记者,如果没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怎么去认知生活和反映生活?(3)从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来看,需要新闻记者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新闻从属于政治,新闻为政治服务。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服从谁的政治,为谁的政治服务,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由此可见,新闻记者的思想理论修养,既是履行职责的要求,又是衡量专业水准高下的重要标志。无产阶级新闻记者的理论修养,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新闻记者应该努力培养自己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自觉地站在马列主义的立场上,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采访报道中的问题。与此同时,提高马列主义修养水平,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知识修养

现代科学发展分工越来越细,新的学科、新的成果不断涌现。每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出现,新闻传媒往往最先传播。因此,记者的学识和专业知识越来越重要。

鉴于此,记者应在平日的采访中强化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专业积累。生活是新闻的源泉。对于记者而言,每一个人都是一部书。记者如果以傲视、漠视的心态看待社会,看待采访对象,就很难从采访对象那里学到知识。

记者的知识积累,主要是指文化积累和政策积累。文化造就了新闻事业,也造就了新闻记者。新闻事业和新闻记者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作为以传播信息、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为职业的新闻记者,只有尽可能地把握文化的内涵,才能够从采访对象那里吸纳更多的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记者的专业知识是指与新闻传播相关联的专业知识,它包括本专业的知识和采访中应具备的相关专业的知识两个方面。记者只有具备厚实的社会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才可能自由地活动在认知王国里。

关于记者的知识修养,有“杂”“专”二说。有人认为,记者的知识应是“杂家”;也有人认为,记者应当是“专家”。

持“杂家”观点的人认为,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应当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持“专家”观点的人,则强调人的时间、精力的有限,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强调对所反映的生活涉及的内容和本专业知识的精通。

著名记者商恺说:“对记者博与专的要求,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博,只能要求他广泛地学习和积累各方面的基础知识;专,是对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力求在某一方面和几个方面成为权威的发言人。”我们从采写新闻、传播信息的角度出发,提出记者应具备三个层次的知识修养。(1)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社会学知识和民俗学知识等。

政治理论知识等在前面已经作过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①文学知识。文学知识是新闻从业人员不可缺少的知识。新闻学与文学是两个紧邻的专业,关系非常密切。新闻报道要以文学作基础。文学是写作新闻、还原事实的基础,对陶冶人的情操,增长人的知识、开阔人的思路,以及借鉴表现手法、吸收写作词汇等都大有帮助。古今中外优秀的记者无不具有良好的文学功底,有的还是世界级的文学大师。

②历史知识。今日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的发生,一般而言总与历史有着某种联系,或者有着许多的重复。古人说“以史为镜”就是这个道理。新闻作品中如有相关的历史背景,其作品就显得文化底蕴丰厚、作品内容丰满。

③地理知识。地理涉及交通、能源、经济结构、旅游、物产以及区域文化等综合性的知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新闻的角度上说,这就是地域的差异性,也就构成了生活的丰富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往往具有鲜为人知的特点,采访报道出来也就具有可读性。

④社会学知识和民俗学知识。对于记者采访而言,这两方面更是基础性的知识。社会学是研究人与社会、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行为、行为规范的科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职业,都可能形成不同的民风民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对于记者而言,既是知识所在,更是实现采访自由的条件。(2)经济学知识、社会调查知识、心理学知识。

经济学知识。当前,我国最大的政治是经济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是时代的主流。作为新时期的新闻记者,学习掌握了必要的经济学知识,就能正确地理解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正确地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发现和把握新闻的“亮点”。

社会调查知识是了解社会、认识生活的学问。如普遍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等。新闻采访与社会调查有很多相通、相同之处。新闻记者掌握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和原理,对新闻采访具有很大的帮助,使记者受益无穷。

心理学知识。采访是以记者为一方和以采访对象为另一方的双向互动交流。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有记者的心理,采访对象有采访对象的心理。二者只有心灵的叩击和行为的互动,才能获得好的采访效果。(3)科学知识、行业产业知识、法律政策知识和新闻业务知识。

科学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是整个自然界,研究任务是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和生物六大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作为以反映生活为己任的新闻记者,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是实现正确传播和科学传播的基础。例如,2003年春夏之交,我国北京、广东等地的许多城市爆发“非典”,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的采访报道,但也因为专业知识的不足而出现了一些常识性错误,受到采访对象的批评。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运动变化及发展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它包括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等两千多个分支学科。无须多言,记者应当尽量多地学习掌握社会科学的知识。

行业产业知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今天行业的划分恐怕大大超出三百六十行的概念。但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发生、发展以及内在的运行规律。从历史上看,有的行业还有着自己的图腾与禁忌,即所谓的“行规”。记者如具备了这些知识,采访对象就认为记者懂“规矩”,从心理上就认可和接纳记者的采访。

法律政策知识和新闻业务知识也是新闻从业者必备的知识。1.3.2 记者的专业素养

1.新闻业务素养

新闻业务素养是指以从事新闻传播为职业的人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和修养,它包括新闻理论修养和新闻业务修养。

新闻学由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三部分组成。

采访学属于应用新闻学的范畴。学好新闻学,把握新闻传播的规律,是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前提。对于记者而言,新闻传播始终是围绕传播效果进行的。基于此,新闻传播就要研究采访方法,讲究采访艺术,探知事物真相,揭示事物规律,获取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同时,要做好新闻记者,还要用正确的新闻理论做指导。新闻学有无产阶级新闻学和资产阶级新闻学之分。对记者来说,当然首先要学好无产阶级新闻学,掌握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了解中外新闻事业史,具备关于采访、写作、编辑等新闻业务的系统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学习一点国外的新闻学著作,也是有必要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才知道人家的长处和短处,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违反科学的,才知道什么应该批判,什么应该借鉴。”

2.政策法规素养

政策是政党组织、国家政权和其他社会集团围绕一定的目标,以权威的形式制定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行为准则,指示着人们怎么做。新闻传播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记者应当具备强烈的政策意识和政策修养。代表性、利益性、时效性、规范性是政策的特点。在我国,党和国家的政策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党的总政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的根本的、全局性的总路线,它决定着党的各项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在国家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总政策一经制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一般不会改变,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基本政策,是指党在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如经济、文化、产业、外交、新闻等领域或方面,为实现总政策而制定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政策,具有很强的根本性和稳定性。具体政策,是指在总政策和基本政策的指导下,为了解决某一类或某一个具体问题,或者为了实现某一项具体工作所规定的具体的行为准则。

记者的政策素养,主要体现在对党和国家总政策的把握,对新闻政策的熟悉和对行业政策、产业政策等具体政策的大致了解。所谓新闻政策,是指政党、国家或国家有关部门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任务而制定的有关新闻宣传的行为准则和策略规范。新闻政策是新闻服从政治的具体化。政治要求新闻无条件地服从其新闻政策,因而具有强制力。对于记者而言,熟悉新闻政策、遵守新闻政策规定是实现新闻有效传播的前提条件。

3.道德素养

记者的道德素养涉及的内容很多,但主要集中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民族美德等几个方面。道德是伦理学研究的范畴,是评判和规范人与人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新闻记者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宣传精神文明的“灵魂工程师”,其新闻作品是具有社会公信力的产品。站在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的角度上讲,良好的道德修养是记者安身立命、成功成才的基础。

记者作为一个自然人,首先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修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除此之外,遵守公共秩序、保持公共卫生、敬老爱幼、礼貌待人、扶危济困、拾金不昧、和睦相处等一切有益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为,是社会公德的具体表现。试想,一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能当好新闻记者吗?他的精神产品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吗?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记者的道德素养,还集中地体现在职业道德上。所谓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要求每一个成员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那么,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记者的职业道德,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业务和记者与采访对象、记者与报道对象、记者与受众、记者与同行等关系上。以新闻业务为例,真实性是新闻职业道德最为重要的内容。新闻的失实或不真实,是对广大受众的欺骗,无异于销售虚假伪劣产品,违反了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又如,有偿新闻,是新闻传媒或新闻从业人员利用报道的版面或时间,或明或暗地与采访对象或报道对象进行的交换。这样的新闻报道同样是对新闻受众的欺骗,结果必然是导致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下降。

4.心理素养

著名记者艾丰说:“新闻工作这个岗位,对从事这种工作的人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特殊的要求。”的确,新闻记者这个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心理压力大,实际困难多,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采访的激情,没有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是很难当好记者的。

记者心理素质的培养,重在记者意志的培养。比方说,以吃苦耐劳、承担风险为例,记者采访并非是跟随领导走马观花,也并非是鲜花、美酒和掌声,而是要深入实际,直面现场,哪里有新闻,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新闻记者。据有关资料表明,新闻记者已经成为一种高危职业。例如,2003年春夏的抗击“非典”战,当人们“谈非色变”的时候,我们的新闻记者却挺身而出,直奔“抗非”第一线,有的记者还因此而感染上了“非典”。

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出记者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职业品质。记者采访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在进行舆论监督的采访报道时,总会有些采访对象给记者出难题、设圈套,提供假材料,增加记者的采访难度,有的甚至动粗耍野,威胁记者,让记者望“难”生畏、退避三舍。良好的心理素养,就能使记者“咬定青山不放松”,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当然,对自身素质的提升与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记者也要主动提升自身素质。1.4 记者的采访意识

新闻是客观存在的,新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是,发现新闻又是主观的,新闻作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就是说,新闻作品有着很浓厚的主观色彩,它包括新闻记者的学识、专业素质以及政治素养等。那么,怎样才能发现新闻?从根本上说,新闻发现的关键是在新闻的采访环节。记者要有强烈的采访意识。

所谓采访意识,是指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敏感的程度和职业反应的态度。记者的采访意识,主要包括竞争意识、捕捉意识和服务意识三个方面。

1.竞争意识

新闻传播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行业,无论是报刊传播业,还是广电传播业,或是网络行业,概莫如此。新闻传播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新闻的时效性与市场的占有率两方面。新闻的时效性是由新闻的时新性决定的。受众有着“先睹为快”的求知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新闻竞争,首先表现为“抢时间、比速度”的竞争。新闻界有句行话:今日新闻是“宝”,隔日新闻为“草”。随着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的时效性早已大大突破“日”的时间概念,而是以“分秒”作为快的标准。

对于记者而言,新闻竞争首先是采访的竞争。采访的竞争往往集中在快速采写和题材占有两个方面。我们知道,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传播的基础。只有快采,才能为快写、快编、快发创造条件。从今天的传播速度来看,广播电视的现场直播就是集采访、写作、制作以及播出于一体同步进行的,即:采访现场与播出在时间上是“零秒差”。题材占有是指独家新闻的题材占有。所谓独家新闻,是指独家发布的新闻,人无我有的新闻;或者说,是大家都应该采访到的新闻,而别人没有察觉,没有采访到,唯独你察觉到了,又采访到了。独家新闻对于新闻媒体拓展市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记者的竞争意识也可以表述为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拼搏意识。枕戈待旦,随时投入采访,是记者敬业的工作常态。外国有位著名记者曾经这样描绘记者的工作:“你要当有作为的记者吗?靠8小时写稿是不行的,要做24小时的记者!”新闻界经常说的一句行话是“懒人是做不了记者的”。

2.捕捉意识

新闻是在采访中发现的。所谓捕捉新闻,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传播价值的认识程度和掌握程度。一般而言,捕捉意识是由人的新闻敏感、新闻预见和新闻价值观决定的。

勤奋是记者竞争意识的基础,但还必须具有竞争的本领和专业素质,才能投入新闻竞争的战斗。新闻敏感又称“新闻嗅觉”,西方新闻理论称为“新闻鼻”,是指记者对新闻事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粗略认识,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综合表现。

激活性和指向性是构成新闻敏感的两项主要指标。记者一旦对某一新闻题材获得敏感,就会激活记者的采访兴趣,唤醒记者的捕捉意识,指引记者朝着敏感的方向深入发掘采访题材。换句话说,新闻事件如果不能激活记者的采访兴趣,就不能指引记者的采访方向,就很难说记者获得了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预见,是指记者对已知的新闻事实及态势做出的一种预先性的分析与评估。这种分析评估,包括新闻价值的评估、受众关注程度的评估和社会反响的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自己下一步的努力程度。新闻预见是记者对新闻敏感理性思考的结果,判断新闻是否受众关心、是否具有新闻的传播价值和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例如,聂荣臻元帅与日本孤女美穗子的一幅新闻照片,就是摄影记者沙飞新闻预见的经典之作。1939年,在八路军“百团大战”中,时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将军,获知八路军在一次战斗中收养了日本军人的孤女。出于人道主义,聂帅指示部队将孤女送到军区,由自己亲自收养。摄影记者沙飞获知后,全程拍摄下《将军与孤女》这一历史的“瞬间”。这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反响。然而,时隔41年后,美穗子于1980年手持《将军与孤女》的这幅照片,专程来华谢恩,看望中国父亲,写下了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新篇章。

沙飞的女儿介绍说,沙飞当时拍摄这组照片时,有个学生很不理解,问老师:“日本人是那样的残酷、凶狠,你拍它有什么用?”沙飞笑着回答说:“这你就不知道了,现在看起来没什么用,但过了几十年那就有大用场了。”

通过《将军与孤女》这张新闻照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任何新闻的发现,都是记者对事物价值做出的一种预见性的分析与评估。记者应从学习理论政策、熟悉实际情况、掌握好的思维方法和随时准备投入采访这几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

新闻价值也称新闻传播价值,是指新闻报道被受众关注、重视的程度。新闻价值高的新闻作品,必然在广阔的社会范围内引起强烈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