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19:41:16

点击下载

作者:杨翠柏,刘成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试读:

前言

自1840年前后中国被迫开关、步入世界以来,对外国舆地政情的了解即应时而起。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受林则徐之托,1842年魏源编辑刊刻了近代中国首部介绍当时世界主要国家舆地政情的大型志书《海国图志》。林、魏之目的是为长期生活在闭关锁国之中、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的国人“睁眼看世界”,提供一部基本的参考资料,尤其是让当时中国的各级统治者知道“天朝上国”之外的天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部著作,在当时乃至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国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那时起中国认识世界、融入世界的步伐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以主动的自信自强的积极姿态,加速融入世界的步伐。与之相适应,不同时期先后出版过相当数量的不同层次的有关国际问题、列国政情、异域风俗等方面的著作,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它们对时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今世界,资本与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在国际间流动和传播,“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对中国的发展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面临不同以往的“大变局”,中国已经并将继续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快的步伐全面步入世界,迎接时代的挑战。不同的是,我们所面临的已不是林则徐、魏源时代要不要“睁眼看世界”、要不要“开放”问题,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世界发展大势下,如何更好地步入世界,如何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更好地维护民族国家的主权与独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与人类共同发展做出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对外部世界有比以往更深切、全面的了解,我们只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融入世界,也才能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不迷失方向,保持自我。

与此时代要求相比,已有的种种有关介绍、论述各国史地政情的著述,无论就规模还是内容来看,已远远不能适应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要求。人们期盼有更新、更系统、更权威的著作问世。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研究机构和国际问题综合研究中心,有11个专门研究国际问题和外国问题的研究所,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力量雄厚,有能力也有责任担当这一重任。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就提出编撰“简明国际百科全书”的设想。1993年3月11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先生在科研局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我想,国际片各所可考虑出一套列国志,体例类似几年前出的《简明中国百科全书》,以一国(美、日、英、法等)或几个国家(北欧各国、印支各国)为一册,请考虑可行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根据胡绳院长的批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2月28日发出《关于编纂〈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和〈列国志〉立项的通报》。《列国志》和《简明国际百科全书》一起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按照当时的计划,首先编写《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待这一项目完成后,再着手编写《列国志》。

1998年,率先完成《简明国际百科全书》有关卷编写任务的研究所开始了《列国志》的编写工作。随后,其他研究所也陆续启动这一项目。为了保证《列国志》这套大型丛书的高质量,科研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1999年1月27日召开国际学科片各研究所及世界历史研究所负责人会议,讨论了这套大型丛书的编写大纲及基本要求。根据会议精神,科研局随后印发了《关于〈列国志〉编写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陆续为启动项目拨付研究经费。

为了加强对《列国志》项目编撰出版工作的组织协调,根据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李铁映同志的提议,2002年8月,成立了由分管国际学科片的陈佳贵副院长为主任的《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编委会成员包括国际片各研究所、科研局、研究生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及有关同志。科研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成《列国志》项目工作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立了《列国志》工作室。同年,《列国志》项目被批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列国志》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

在《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的领导下,《列国志》各承担单位尤其是各位学者加快了编撰进度。作为一项大型研究项目和大型丛书,编委会对《列国志》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资料详实、准确、最新,文笔流畅,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备。《列国志》之所以强调学术性,是因为这套丛书不是一般的“手册”、“概览”,而是在尽可能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体现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所得和个人见解。正因为如此,《列国志》在强调基本要求的同时,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没有对各卷的具体内容及学术观点强行统一。应当指出,参加这一浩繁工程的,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科研人员以外,还有院外的一些在该领域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现在凝聚着数百位专家学者心血、约计200卷的《列国志》丛书,将陆续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希望这样一套大型丛书,能为各级干部了解、认识当代世界各国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情况,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提供有益的帮助;希望它能成为我国外交外事工作者、国际经贸企业及日渐增多的广大出国公民和旅游者走向世界的忠实“向导”,引领其步入更广阔的世界;希望它在帮助中国人民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够架起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的一座“桥梁”,一座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桥梁”。《列国志》编辑委员会2003年6月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贺词

很高兴地得知杨翠柏教授向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巴基斯坦的新作即将出版。

1999年杨教授出版了《当代巴基斯坦》,这使杨教授成为巴基斯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实在是名至实归。《当代巴基斯坦》着重介绍了巴基斯坦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杨教授的新作《列国志·巴基斯坦》内容更加丰富,将对巴基斯坦的历史、地理、文明、文化,以及巴基斯坦当今的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生活和对外关系等作全面而深入的介绍。杨教授将他的真知灼见和在巴基斯坦的亲身经历与他从各个渠道得到的信息融合在了一起。

我相信,该书将会成为巴基斯坦研究的学者和学生的实用、翔实的参考资料,同时有助于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巴基斯坦。我衷心的感谢杨教授写了这样一本全面介绍巴基斯坦的著作。对该著作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祝杨教授在以后一切顺利、取得更大成就。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 里亚兹·穆罕默德·汗2004年7月导言

我进行巴基斯坦研究,已有10年多时间,也发表了一些文章和出版了一部《当代巴基斯坦》著作。不过这些文章和书籍是在四川大学的图书馆和我的书房中写出来的。当时最大的一个遗憾是我没有能亲身感受巴基斯坦。

2004年3月,在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馆的协助下,我终于能到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拉合尔、卡拉奇等世界著名的城市参观访问。在整个行程中,无论是与巴基斯坦政府官员、学者的座谈,还是与普通巴基斯坦人的接触,处处感受到巴基斯坦与中国之间的友谊之树根深叶茂。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我暂离访问小组,用我蹩脚的英语与巴基斯坦老百姓交谈时,常常能听到他们用汉语说上一句“(我们是)好朋友!”在卡拉奇的商业街道上还能听到商贩用汉语而不是用英语兜售“羊皮夹克”、“貂皮”。这让我想起在国内的一些情况。每当向别人提起我是研究巴基斯坦的时候,常能听到对方说“中巴是铁哥们儿!”这可见中巴友谊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当我问及“你到过巴基斯坦?”或“你到过中国吗?”得到的更多的是否定的回答。可见,中巴之间的民间交流还有很大的空间。

当我们成批涌向东南亚旅游景点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开辟中国西南到巴基斯坦的旅游航线?当我们的巨型油轮通过海盗经常出没、拥挤异常的马六甲海峡的时候,为什么不铺设中国西部到巴基斯坦的铁路和输油管道?

记忆里中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要经过南海、马六甲海峡,才能到达印度洋。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人们也许认为,郑和的这条航线并不算太远。但是对于生活在中国西南、中国西北地区的人们来说,经东南亚一线,到非洲、到西亚、到南亚、到印度洋,还是遥远了一点。而从西部城市直接到巴基斯坦和南亚其他国家要近得多。从乌鲁木齐到伊斯兰堡,地图上距离只有约1700公里,到卡拉奇只有约3100公里。从中国西部中心城市成都到伊斯兰堡,图上距离只有约2400公里,比成都到哈尔滨还要近400公里。成都到卡拉奇地图上距离只有3400公里。所以,当我脚踩卡拉奇的海滩,面对印度洋波涛翻涌的大海,呼吸着阿拉伯海湿润空气的时候,才感觉到我们与印度洋是如此的接近!

早在“历史的黎明时期”,中国人就到过巴基斯坦游学。我们这次有幸寻访了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游历过的塔克西拉。塔克西拉正是中巴友谊的历史见证。中巴之间的友谊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经过两国领导人长期培植和两国人民共同努力才建立起来的。

中巴之间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有着现实的基础。这些现实基础包括两国在国际与地区问题上有共同立场;两国在文化、习俗、宗教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有一定的共通性;两国有近600公里的边界线,为双方的边界贸易、交通、人员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

巴基斯坦在伊斯兰教世界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也是一个温和的穆斯林国家,是值得中国信赖的朋友。中国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发展速度迅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亚洲,乃至世界的某些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加之,中国推行和平崛起战略,执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在处理外交事务中坚持一贯立场,不像个别国家外交政策大起大落,因此,中国也是巴基斯坦在众多领域进行长期合作的伙伴。

中巴在反恐问题上,进行了有效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当今世界上,有些国际问题是复杂的,情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对待相关问题,两国应予以慎重考虑。

愿中巴两国为共同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进步,为亚洲的团结与合作,为建立大亚洲自由贸易区,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而共同努力!

感谢本书中所引用和提到的中外著作与论文的作者们!

本书第1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为杨翠柏、刘成琼所写,第2章为杨翠柏、蒋华志、梁建东所写。

由于时间仓促,资料有限,学识浅薄,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学界同行批评指正!

感谢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里亚兹·穆罕默德·汗先生为本书所写贺词!感谢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国防兼陆军武官穆罕默德(M)·穆拉德·汗准将与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新闻官赛义德·贾维德先生为我提供有关资料。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孙士海研究员对我的信赖与支持以及对本书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杨翠柏谨识2004年6月第一章国土与人民第一节自然地理一 地理位置

巴基斯坦意即“清真之国”,全称是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地处北纬23°30′~36°45′,东经61°~75°31′之间。它是南亚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要冲,也是中亚国家出海的捷径。

巴基斯坦南濒阿拉伯海,从其1046公里长的海岸线最西端到阿曼首都马斯喀特,海上直线距离仅390公里。所以,巴基斯坦在海湾战略中有着重要影响。

巴基斯坦国土略呈矩形,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1600公里,东西宽约885公里。面积803940平方公里,陆地面积778720平方公里,领水面积25220平方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毗连区为24海里,大陆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200海里。东邻印度,共同边界长达1610公里;东北与中国接壤,有共同边界595公里;西北与阿富汗的共同边界长2430公里,经过阿富汗16~19公里宽的“瓦罕走廊”,便可到达中亚的塔吉克斯坦;西南与伊朗毗邻,有共同边界805公里。二 地形特点

巴基斯坦地形比较复杂。从南部的海滩、珊瑚礁、沼泽到中部的沙漠、荒凉高原、肥沃平原、被河流切割的高地和北部的高山狭谷、雪峰冰川等,有多种景观共存。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巴基斯坦可分为北部高山区、西部低山区、俾路支高原、波特瓦尔高地、旁遮普和信德平原。山地和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3/5。巴基斯坦可分为四个大的自然区域,与其境内的四省相吻合:东部平原二省和西部高原山地二省。东部印度河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之一,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该平原南北延伸长1280公里,东西平均宽约320公里,最大宽度(在旁遮普)达550公里。沿北纬29°线可将印度河平原分为上印度河平原和下印度河平原。

上印度河平原主要位于旁遮普省,所以又称旁遮普平原。下印度河平原又称信德平原,位于旁遮普平原和阿拉伯海之间。

俾路支高原位于巴基斯坦的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北部山区由北部高山区、西部低山区和波特瓦尔高地三部分组成。西部低山区东起印度河,西至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北起喜马拉雅山西段南麓和南北走向的奇特拉尔山和斯瓦特山,南到戈马尔,它包括了西北边境省的大部分。

波特瓦尔高地通常又称波特瓦尔高原。位于北部高山区之南,盐岭山脉以北,东西以杰卢姆河和印度河为界。三 河流与湖泊

巴基斯坦河流主要是印度河水系,注入阿拉伯海。在俾路支高原和西北部山地有一些内流河,但流量极小;在西南沿海有一些独流入海的小河。

印度河发源于中国西藏高原的冈底斯山冈仁波齐峰北坡,称狮泉河。印度河奔流于高山深谷之间,绕过南伽峰之北,切穿喜马拉雅山西缘,南折流入巴基斯坦。有些河段陡岸高达1200~1500米,其中在南伽峰(海拔8126米)附近的印度河大转弯处,峡谷深达5180米。印度河自北而南流贯印度河平原,注入阿拉伯海,全长3180公里,年流量达2080亿立方米,流域面积达96.6万平方公里,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之一。印度河水源主要来自季风降雨和北部高山区冰雪融水,因而一年有两次汛期,3~5月为春汛,7~8月为伏汛。季节流量变率极大,冬季枯水期与夏季洪水期相差达10~16倍。

印度河以加拉巴格为界,加拉巴格以北为上游,自加拉巴格到海得拉巴为中游。上游长约1368公里,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中游长1600多公里,落差小,河面宽阔,流速缓慢,中游多支流。自海得拉巴到入海处为下游,长约150公里。此段河床平缓,泥沙淤积量大,河床常高于地面,洪水季节容易泛滥成灾,因而两岸筑有防护堤。印度河通航价值小,但因大部分流经干旱区,富灌溉之利,干、支流上修筑了众多水利工程,40%的河水用于灌溉。

印度河上游的主要支流有来自喀喇昆仑山的什约克河和来自兴都库什山脉的吉尔吉特河、喀布尔河等,其中喀布尔河流量较大。

印度河中游的主要支流有杰卢姆河、奇纳布河、拉维河、萨特累季河和比亚斯河。杰卢姆河发源于克什米尔山谷的韦尔纳格深泉。主要流经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与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边界,在章马吉亚纳附近与奇纳布河汇合。全长725公里,流域面积达6.35万平方公里,年流量占印度河年流量的13%。萨特累季河发源于中国西藏高原的兰戛错湖。流经印度喜马偕尔邦,在费罗兹普尔北面进入巴基斯坦,在马齐附近与奇纳布河汇合。全长1450公里,流域面积39.5万平方公里,占印度河流域年流量的16%。奇纳布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西端印度境内,流经克什米尔,在阿赫努尔附近流入巴基斯坦,在马齐附近同杰卢姆河汇合,最后又与萨特累季河相汇合,全长约1200公里,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印度河年流量的14%。拉维河发源于印度喜马偕尔邦山区。从伯索利以南的马多普尔附近流入巴基斯坦,在锡德奈附近注入奇纳布河,全长约725公里,流域面积1.16万平方公里,占印度河年流量的40%。

印度河下游因受苏莱曼山脉和沙漠的影响,没有大的支流。较有名的是印度河下游接纳的巴冷河,常年有水,对卡拉奇平原的灌溉有重要意义。

印度河流经次大陆最干旱地带。这些地方降水稀少,蒸发量又特别大,所以印度河提供的灌溉水源特别重要。1960年,巴基斯坦为了综合治理和利用印度河,实施了庞大的“印度河河谷发展计划”,历时14年,于1974年基本完工。在印度河上修建了德尔贝拉水坝和门格拉水坝,前者蓄水量达150亿立方米,后者储水80亿立方米;开挖了6条共长640公里的联结渠、修筑了5座巨型拦河坝及1座虹吸管。印度河、杰卢姆河、奇纳布河上游西水东调至旁遮普平原,总调水量达148亿立方米。这些水利工程扩大了灌溉面积,并兼防洪、发电、渔业之利。四 气候

巴基斯坦地处热带季风区西缘,除西部沿海为热带季风区外,大部分属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类型。

由于北有高山屏障,巴基斯坦全国总的气温比亚洲东部同纬度地区高。根据地形差异所带来的气温变化,巴基斯坦可分为四个气温区:印度河三角洲地区、印度河平原、西部俾路支高原地区、北部高山区。

印度河三角洲地区,因受阿拉伯海的影响,空气湿度大。4~6月天气闷热,平均气温达29℃,12月至来年3月,天空晴朗,阳光充足,气候宜人,1月份平均气温为20℃。

印度河平原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4~6月与12月至来年3月的温差较大,4~6月为热季,平均气温在25℃以上,5~6月平均最高气温达40℃以上,雅各布阿巴德有记载的最高气温达到53℃。

西部俾路支高原地区冬季和夏季、白天和黑夜温差大。7月份白天气温可达35℃以上,早晨则只有15℃。11月至来年2月早晨最低气温均在0℃ 以下。

北部高山区是巴基斯坦气温最低的地区。12月至来年3月,气温低,常有霜冻和暴风雪。最低气温1月份平均在零下7℃,整个1月份平均气温为2.8℃;4~6月气候凉爽,6月平均气温21.2℃,最高气温为27℃。

根据巴基斯坦一年中的气候变化,可分为四个季节。每年4~6月为热季或夏季,通常气候干燥,5月和6月的相对湿度早晨为50%,午后为25%左右。气温可达40℃,沿海为25℃~35℃,而湿度却在70%~80%。7~9月为季风季。7月初西南季风开始到达巴基斯坦,7月中旬后加强,一直持续到8月底,这个季节雨水多。10~11月为短暂的转换季,又称季风后季。10月份全国最高气温可达34℃~37℃,而夜间却相当凉爽,最低气温约16℃。11月气温下降到6℃左右。10~11月,平原地区相当干燥。12月至来年3月为冬季。此时节,天气好,阳光充足,空气湿度低,温差大,平均最高气温为18℃,最低气温为4℃。

巴基斯坦降水稀少,全国3/5的地区年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下。西部俾路支高原和西北部分山区以冬春降雨为主,降水量自北而南递减,北部为250~400毫米,南部为100~200毫米,哈兰沙漠仅50毫米。北部高山区以春夏雨为主,是全国多雨区,年降雨量可达1000~1500毫米。东南部平原以夏雨为主,多暴雨,雨量集中在6~9月的西南季风期,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全年降雨天数仅为10~20天。旁遮普平原山麓地带为350~500毫米;信德平原为100~200毫米。塔尔沙漠地区在100毫米以下。沿海地区因受阿拉伯海影响,雨量可达150~250毫米。全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所以,巴基斯坦农业属于灌溉农业。第二节自然资源(含地质构造)一 矿物

巴基斯坦矿产资源较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业资源有铬铁矿、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铀、盐、石膏、硫磺、锑矿、重晶石、天青石、皂石、瓷土、白云石、长石、耐火土、萤石、漂白土、宝石、金矿、磷铁矿、锰矿、大理石、硅等47种。

根据巴基斯坦统计数字,巴基斯坦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1.97亿桶。主要分布在伊斯兰堡西南面坎贝尔普尔县的图特油田和南面德拉加齐县的多达克油田。其他较大的油田有豪威尔、杜利安、约亚迈伊尔、巴尔克萨尔、米亚尔、阿边、喀斯克里、拉加利、费因克萨和帕塞基等。

巴基斯坦公布的官方数字表明,巴基斯坦天然气储量相当丰富,达22.58万亿立方英尺(约合6398亿立方米)。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苏伊和乌奇地区。位于俾路支省的苏伊气田储量特别大,占巴基斯坦天然气总储量的77%。其他比较大的气田有马里、巴丁、达赫里、皮科赫、洛提、多达克、托特、科塔尔、罗德霍、南德普尔、潘吉皮尔等。近年来巴基斯坦在阿拉伯海沿岸发现海上油气田。

煤矿储量丰富。在信德的塔尔沙漠发现的煤矿储量,估计超过1000亿吨。另外在旁遮普省的盐岭和俾路支省的拉斯比拉—胡兹达尔等地也发现煤层。

铬铁矿主要分布在俾路支省的查盖地区。重要开采地有奎达的欣杜巴格,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铬铁矿之一。另外有白沙瓦附近的马拉坎德、查盖的卡兰等矿点。20世纪70年代初探明的储量为300万吨,今天探明的储量远远超过这一数字。

铁矿储量约4.3亿吨,主要分布在俾路支省的查盖山区、旁遮普省印度河西岸的苏莱曼山区和西北边境省的南部和东部等20多个矿点。巴基斯坦西部地区的铁矿储量小而含铁量高,中部和北部地区的铁矿储量大而含铁量较低(在30%左右)。

锰矿主要分布在哈扎拉、拉斯比拉、白沙瓦、奎达等地,具体储量还未探测清楚。

铝土矿储量大约为7400万吨,主要分布地区是盐岭山脉的萨戈达县,盐岭西部的穆萨凯尔,克什米尔的木扎腊巴德、米尔普尔和伊斯兰堡南部的科特利等。

铜矿分布广,但主要集中在西部边境和北部山区。主要开采地有西北边境省的奇特拉尔、北齐瓦里斯坦、迪尔,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俾路支省的奎达—比辛、若布和旁遮普省的萨戈达。俾路支省查盖县萨因达克铜矿最为有名,估计储量为4.12亿吨。在这一矿区还有金矿、银矿,价值约为93亿美元。

锑矿储量约为2.7万吨,主要分布地有西北边境的奇特拉尔、白沙瓦和俾路支省的奎达。

磷镁矿储量为13万吨,主要分布在俾路支省的若布县。白云石储量丰富,主要集中在旁遮普省的萨戈达。石灰石储量也相当丰富,主要分布在信德省、西北边境省、盐岭和哈扎拉等地。重晶石储量750万吨,皂土10万吨,天青石32万吨,瓷土49万吨,耐火土超过1亿吨,萤石10万吨,石膏3.5亿吨,岩盐1亿吨以上,皂石100万吨。最近又在杜达尔发现锌矿,储量60万吨,价值约2亿美元。苏尔玛依的锌矿储量更大,约为200万吨。

总之,自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以来,巴基斯坦政府就重视矿产资源的勘探和采掘。1947年仅开采5个矿种,价值仅4.6亿卢比。到1986年,巴基斯坦已开采35个矿种,其中仅煤、铜、铁、铝、银、锌、锰、大理石、瓷土以及磷矿等价值达7585.3亿卢比。二 植物

巴基斯坦林业资源比较贫乏。据统计,巴基斯坦森林面积为3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9%,远远低于印度(其森林覆盖率为19.5%)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和北部高山区常年冰雪覆盖。巴基斯坦政府计划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需要长时期努力。为此,政府发起全社会植树运动。

从巴基斯坦现有植被来看,平原区主要是坚硬、韧性强的木本科植物和耐旱、低矮的灌木丛;北部和西部山区植被因海拔高度和坡面不同而变化。海拔915米以下的山脚,长有法国梧桐、野生橄榄等;915~1525米则多为雪松和其他针叶树。在海拔1525~1836米的山坡,生长有三针长叶松;而在海拔1836~2745米的山坡,主要生长有五针叶松。在2745米以上的地区,生长有栎树、七叶松、云杉、冷杉、紫杉、白桦树、桧属植物和矮小的椰树。在斯瓦特谷地和卡加河谷地区,生长有各种高山开花植物。在吉尔吉特地区的德奥塞平原,海拔3965米,面积6475平方公里,周围有高山阻隔,在更新世纪,这里为冰川覆盖,没有植物,现在生长的植物是从其他地区移植来的。德奥塞高原每年11月到来年的7月为冰雪覆盖,植物只能在8~10月这三个月里生长、开花、结果。

巴基斯坦水果丰富,品种多,质量高。主要有芒果、葡萄、梨、苹果、香蕉、石榴、桃李、香木瓜、枣和各种柑橘。俾路支省西北部雨水多,阳光充足,出产的苹果、梨、葡萄、杏、桃、樱桃等,肉厚汁多,味甜,特别有名;在旁遮普的拉合尔、古加拉南瓦拉、萨希瓦尔、萨戈达等地盛产各种柑橘。三 动物

巴基斯坦山区占国土的3/5,所以动物种类多,而且在北部高山区有珍稀动物。常见的有山羊、绵羊、羚羊、黄羊、野驴、野猪、猴、豹、熊、鬣狗、狐狸、豺、狼、蛇等。鸟类品种多达100余种。主要有鹰、兀鹰、孔雀、鹦鹉、苍鹭等。巴基斯坦平原地区和沿海水产资源丰富,尤其是卡拉奇附近海域是世界最好的渔场之一,盛产龙虾、小虾(又称白虾)、墨 鱼、鳎、鲳、石斑鱼、弓鳍鱼、笛鲷、蟹、鲶鱼、银色石鲈等。其中小虾深受巴基斯坦人喜爱。小虾、墨鱼和鳎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影响。第三节行政区划

巴基斯坦划分为旁遮普省(205334平方公里),信德省(140914平方公里),西北边境省(74521平方公里),俾路支省(347190平方公里),以及联邦首都地区伊斯兰堡(906平方公里)、联邦管辖部落地区(27220平方公里)。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克什米尔的一部分被划为联邦管辖的北部地区(72496平方公里)及查谟和克什米尔(13279平方公里)。这两个地区的人民持巴基斯坦护照,享有对该地政府的选举权,不享有对中央政府的选举权。一 巴基斯坦的政治中心

巴基斯坦最初将首都定在卡拉奇,拉瓦尔品第曾经作为临时首都,最后确定营建新首都伊斯兰堡。

1959年1月21日,阿尤布·汗总统下令组建了有气象、铁路、水利、电力、农业等方面的官员和专家参加的委员会,对首都问题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论证,委员会由总参谋长叶海亚·汗负责。同年7月15日,正式发表了委员会起草的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卡拉奇不宜作为首都,而且全国也没哪一座城市可改建成首都。委员会认为只有波特瓦尔地区拉瓦尔品第附近宜于建设新首都。新首都取名为“伊斯兰堡”。

从1959年10月20日起,至新首都建成,拉瓦尔品第作为中央政府临时所在地。

根据希腊建筑规划专家道格拉西厄迪斯制订的总体规划,新首都区总面积为1165.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拉瓦尔品第(259平方公里)、伊斯兰堡市区(220.15平方公里)、公园区(220.15平方公里)和农业区(466.20平方公里)。此外,还划有郊区3626平方公里。市区、公园区和农业区合称为联邦首都区,由首都发展局负责建设。拉瓦尔品第和特别区仍属地方,但其建设必须与首都发展局协商,以保持和谐一致。

伊斯兰堡市区从马尔格拉山麓,平行延伸至克什米尔路,这是建设的重点。市区又分为行政、外交使团、公共事业、住宅和轻工业四个区。行政区位于市区的东部,中央秘书处、总统府、议会大厦、最高法院集中在这里。外交使团区位于行政区的南面。公共事业区位于行政区以西,包括国家银行、电报电话局、广播公司、电视公司等。住宅区位于公共事业区以西,在众多的面积为3.1平方公里的正方形住宅小区之间,有笔直的街道和绿树成荫的绿化带。每个住宅小区中心有商店、银行等辅助设施。轻工业区位于克什米尔路以南到拉瓦尔品第方向,其中分布有住宅、学校和政府部门。伊斯兰堡已成为巴基斯坦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伊斯兰堡的建设体现了巴基斯坦民族特色。布局以方格形干道为骨干,建筑新颖且具有伊斯兰传统风格。市内各区功能分明。城东为行政、使馆区,傍山临湖,有国民议会大厦、总统府、各部机关大楼以及各国使馆。围绕拉瓦尔湖的是植物园、水族馆、茉莉花园和玫瑰园,以及政府宾馆和伊斯兰堡俱乐部。主要的政府机构组成一大片白色建筑群,典雅庄重。城西为大片住宅区,街区东西排列有序,服务设施完备,每个街区均有清真寺及商店、学校、旅馆、银行及公园等。

伊斯兰堡全市公园星罗棋布,到处绿树成荫;草坪、喷泉和鲜花盛开的花坛,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城市南边的夏克帕里安山上的玫瑰和茉莉花园,也是伊斯兰堡的一景。山顶上还专门辟有一块来访园地,供外国首脑植树留念。

伊斯兰堡依山傍水,风光旖旎。除马尔格拉山森林区外,城市绿化也成绩斐然。全城已植树1100多万株,绿化面积达3036.6公顷。一年四季马路两旁绿树流翠,整个城市掩映在绿树丛中,繁花似锦,姹紫嫣红,伊斯兰堡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

伊斯兰堡仍在继续建设之中,但它已经以自己宁静、幽雅、秀丽的风格,屹立于世界首都之林。二 旁遮普省

旁遮普意为“五河”,是由杰卢姆河、奇纳布河、拉维河、比亚斯河和萨特累季河冲积而成。由于该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一直是巴基斯坦的粮仓。

旁遮普主要是平原,南部有东西向的盐岭山脉。从地貌特点看,旁遮普可分为5个主要的地区:北部山地、西南山地、波特瓦尔高地、上印度河平原和沙漠区。北部是喜马拉雅山的余脉穆累丘陵、卡哈塔丘陵和普比丘陵,西南是苏莱曼山的余脉,海拔不超过1200米,该地区干燥贫瘠。波特瓦尔高地海拔305~610米,东边是杰卢姆河,西边是印度河,面积为1.2944万平方公里。从南部的盐岭向北延伸至卡拉奇塔山脉的南侧和马尔格拉丘陵。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波特瓦尔地区是巴基斯坦最早发现石油的地区,现在集中了全国主要的油田和巴基斯坦全国第一家炼油厂。波特瓦尔地区属拉瓦尔品第行政区管辖。上印度河平原包括拉合尔、木尔坦、古杰兰瓦拉和费萨拉巴德行政区,以及萨戈达、D.G.汗和巴哈瓦尔布尔行政区的大部分。地势向西南倾斜,坡度为19厘米到1厘米。在萨特莱杰河的西南,有大片沙漠,面积达259.2万公顷,占巴哈瓦尔布尔行政区面积的2/3,分为大乔利斯坦和小乔利斯坦。由含盐的冲积土组成,表面有低矮的沙丘、山脊和洼地。

从政治、军事意义上讲,旁遮普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有许多外族国王、将军侵入该地区。旁遮普的第一位征服者和第一位农耕者是埃及国王奥西里斯。此后,巴比伦人、希腊人、匈奴人、加兹尼人、塔塔尔人以及廓尔、哈尔吉、图格鲁克、洛迪、苏里斯、莫卧儿等穆斯林王朝先后在该地区建立统治。1849年英国吞并该地区时,锡克人是该地区的统治者。莫卧儿人统治时,旁遮普达到其黄金时代。莫卧儿人在这里建立了巨大的城堡、富丽堂皇的王宫、壮丽的清真寺和其他公共建筑物。拉合尔、拉瓦尔品第、巴哈瓦尔布尔和木尔坦等规模巨大和漂亮的城市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旁遮普省有许多历史、文化建筑遗址,成为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和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较著名的有巴德夏西清真寺、拉合尔城堡、莫卧儿帝国贾汉吉尔和他的王后的陵墓、阿托克和洛塔斯城堡、穆洛城堡、卡拉尔博物馆、拉尔·苏汉拉公园、阿尤布国家公园、夏利马尔公园、诗人兼哲学家伊克巴尔的陵墓等等。

旁遮普省面积20.5万平方公里,占巴基斯坦国土总面积的25.8%。由8个行政区,30个地区和93个区组成。最大的行政区是巴哈瓦尔布尔,面积4.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D.G.汗,面积3.9万平方公里,拉合尔行政区最小,面积为1.6万平方公里。拉合尔人口最多,占全省人口的19.4%,D.G.汗行政区人口最少,只占全省人口的8.8%。

旁遮普经济中,农业占主要成分,工业次之。耕地面积1200万公顷,森林面积为43.5万公顷,另外有272万公顷的牧场。旁遮普拥有世界最大的灌溉系统,有35.69%的耕地面积完全由水渠灌溉,17.58%的耕地由管井灌溉,另外的44.78%的耕地由水渠和管井灌溉。

旁遮普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基地,农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大量出口。该省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22.40%。占全国小麦产量的73%,全国棉花产量的87%,甘蔗产量的53%,生产的上等稻米量在全国同类作物产量中所占比例高达95%;占全国渔业产品产量的41%,水牛饲养量占71%,黄牛饲养量占50%,家禽饲养量占53%,绵羊和山羊的饲养量分别占到29%和36%。

古杰兰瓦拉和达斯卡建有核发电厂。达斯卡以制造柴油机、农业机器设备、发动机、洗衣机等著名。锡亚尔科特因制造体育用品和外科手术器械而世界闻名。费萨拉巴德是全国最大的动力纺织中心。谢胡普尔已发展成为包括人造纤维、聚酯纤维生产的化工基地。木尔坦出产各种优质手镯、陶器、瓷砖、皮制品、地毯、木版印刷品和刺绣品等。此外,旁遮普省小型工业企业占有很大比例,吸收的劳动力,在制造业中占80%,提供24%的产值。小型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农村,所占比例为55%,其余45%集中在城市,总数有15万家。这些企业生产手工地毯,手术器械、体育用品、毛巾、服装、袜子、皮手套和特殊纺织品等。这些产品几乎全都用于出口,占巴基斯坦制造业出口商品的45%。

旁遮普的矿藏主要用于商业开发。其中煤、石灰岩、石膏、岩盐、硅石、普通石料、沙砾等产量高。另外,小规模开采皂土、铝矾土、瓷土、铁矿、大理石等矿。旁遮普主要的矿点有希拉、瓦查、卡拉巴赫等地的盐矿;煤矿主要集中在丹多特、萨戈达和米安瓦里等地;铁矿主要集中在卡拉巴赫、拉基姆和查克等地;铝矾土集中在库沙布、卡拉其塔山。在D.G. 汗地区有巨大的漂泊土矿藏。

根据1998年统计,旁遮普省人口中10岁以上年龄段的识字率为46.6%,其中城市为64.5%,而农村较低,只有38%。而男女识字率相差很大:分别为57.2%和35.1%。在农村,男子识字率为50.4%,女子识字率只有24.4%。在城镇,男女识字率差别稍小一些,分别为:70.9%和57.2%。

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大城市较多,最著名的有拉合尔、木尔坦、锡亚尔科特、拉瓦尔品第等。

拉合尔是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旁遮普省的首府。在巴基斯坦人中有这样一句俗语:“一个巴基斯坦人要是没有去过拉合尔就等于白活。”拉合尔位于印度河上游支流拉维河冲积平原上,潺潺的拉维河流经拉合尔的北方1公里处,距巴印边界仅27公里。拉合尔海拔240米,面积33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夏热冬凉,年平均气温23℃,6月最热,最高气温达41℃,最低气温21℃;1月最凉,月最高气温21℃,最低气温为4℃。年降雨量为500毫米。降雨最多的7月为140毫米,最少的11月只有3毫米。拉合尔是印度通向中亚的交通枢纽。

拉合尔在巴基斯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849年英国侵占拉合尔,拉合尔人民进行了不懈地反抗斗争。1940年3月在拉合尔召开了穆斯林联盟第27次年会,通过了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新国家的拉合尔决议,为次大陆穆斯林指明了斗争方向。

两千多年来,拉合尔是旁遮普省及附近地区的行政、商业和文化中心。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后,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印巴分治后大量印度穆斯林的移入,城市进一步扩展。拉合尔工商业发达,其从业人数占全市职工总数的55%,工厂数占全国总数的18%,主要工业部门有纺织、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农业机械和全国著名的马加尔普尔机车车辆制造厂。医疗器械、制革、丝绸、刺绣、陶瓷、地毯等手工业也占有一定地位。拉合尔也是巴基斯坦的交通枢纽,有铁路、公路和航空线连通全国主要城市。西北通拉瓦尔品第、白沙瓦,西南通木尔坦、莱亚普尔,东南可达印度首都新德里。

拉合尔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教育文化中心。在拉合尔有旁遮普大学、拉合尔大学以及众多的学院,全市有400余所小学。城市内有许多图书馆、博物馆、剧院、俱乐部及其他文化设施。以英语和乌尔都语出版的报纸杂志发行全国。市内有两家电台和电视台。拉合尔老城紧邻拉维河,原来高大的石砌城垣,现已辟为环形干道和公园。城内街道狭窄,建筑拥挤。城南阿纳尔卡利林阴道区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成的高级住宅区,具有英国建筑风格;规划有序,道路井然,现为行政、文化、商业区,有政府机构、旁遮普大学和各种商业设施。城东是铁路枢纽、新建工业区、工人住宅区和兵营。

拉瓦尔品第,巴基斯坦北部城市。位于波特瓦尔高原上,西南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14公里,背靠高山,面向平原。海拔530米,面积5237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城市建在古代习演瑜伽的拉瓦尔部族村落的遗址上。拉瓦尔品第意为拉瓦人的村庄。先后为巴蒂部落和加吉普尔的首府。14世纪毁于蒙古人入侵,后经加哈尔首领詹达·汗重建,始称今名。1765年为锡克人米尔卡·辛格占领后,许多杰卢姆、沙赫布尔地区的居民迁居至此。1849年为英国侵占,1867年设市,为英属印度西北部最大的军事基地,建有要塞、兵工厂、机场和巨大兵营。巴基斯坦独立后,1959~1967年曾为临时首都,市政建设和工商业发展迅速。莱赫纳拉河纵贯市区,将旧城与东岸的工业区、新兴商业区及巨大的机场和兵营隔开。城市向北沿穆里公路扩展并建有卫星镇。北部工业区主要工业有纺织、炼油、机械(机车制造、兵工)、铸造、水泥、食品、制药、制鞋等。家庭手工业发达,以编织地毯、制革为主。附近有农牧产品集散地,每年4月举行马市。拉瓦尔品第为巴基斯坦北部交通枢纽,是通往克什米尔的道路的起点。铁路和公路向西北经白沙瓦可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向东南经拉合尔直抵印度首都新德里。拉瓦尔品第机场为国际航空港。北部为交通枢纽,8条公路汇集点,有铁路、公路、航空通向白沙瓦、科哈特、拉合尔、卡拉奇、伊斯兰堡等。拉瓦尔品第市内街道繁华,多现代化建筑。城内有真纳大学分校、旁遮普大学的六所学院、综合技术学校、武装部队医学院、警察训练学校、军事学院、全巴艺术研究中心和阿尤布国家公园、利亚卡特茶园等。拉瓦尔品第与东北14公里处新建的伊斯兰堡连成一体,构成伊斯兰堡—拉瓦尔品第大城市区。此外还有阿尤布国家公园、里阿夸特花园。巴基斯坦武装部队大本营设在此地,驻有重兵。

拉瓦尔品第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1867年,拉瓦尔品第成为英属印度西北部最大的军事基地。现为巴陆军总部所在地。在城西北30公里处的瓦赫村还有全国最大的兵工厂。现在每年3月23日国庆节时,都在市区跑马场举行规模盛大的阅兵式和游行。

工业主要有机车制造、炼油、纺织、食品、皮革等。在城市的西郊还有1971年中国援建的塔克西拉重型联合企业。三 信德省

信德省总面积为14.09万平方公里,占巴基斯坦总面积的17.7%。信德省北与旁遮普相连,东与印度相接,南部是阿拉伯海,西边是俾路支省。信德省位于印度河下游,降雨量稀少,年平均降雨量仅211.7毫米。信德省温差较大,夏季最高气温达49℃,冬季气温在5℃~27℃间。信德省有许多野生动物栖息地,如:基尔塔尔国家公园、哈累季湖、迪里格湖、金贾尔湖等。印度河三角洲被公认为亚欧大陆最重要的候鸟越冬栖息地。每年有成千上万的野鸭、白骨顶等候鸟来这些湖泊过冬。印度河及其支流是世界7条候鸟飞行路线的第四号飞行线。在苏库尔至古度大坝间是海豚科动物保护区。基尔塔尔山脉生活着许多野生动物,如巨角塔尔羊、东方盘羊以及大量豚鹿、鳄鱼、海龟等。

信德省有四个行政区:卡拉奇、海得拉巴、拉尔卡纳和苏库尔,共17个分区,65个小区,79个小税区。每个大的行政区有一名行政长官,每一分区有一名行政副长官。他们负责日常管理事务,法律和秩序,内部安全以及税收;大区行政长官配有6名助手。

信德省可以分为三个经济区:印度河盆地灌溉农业区,占全省面积的27%;干旱贫瘠区,占全省面积的48%;城市和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卡拉奇、海得拉巴和苏库尔等城市。灌溉农业区面积5051万公顷,是信德省的主要农业区,这儿的降雨量少且没有规律。

信德省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部分地区高度城市化和高度工业化。卡拉奇等城市的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和来自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尼泊尔的移民和劳工的大量涌入。卡拉奇人口中的37%居住在贫民窟。

信德省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稻谷、甘蔗、棉花、高粱、珍珠粟以及各种水果。

信德省有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卡拉奇,此外还有海得拉巴、苏库尔、纳瓦布沙、拉尔纳卡拉、开浦尔、达杜、米尔浦尔、科特里等重要城市。

卡拉奇,旧译作“喀喇蚩”,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信德省的首府。该市位于印度河三角洲西北部,距河口约90公里,南濒阿拉伯海。面积1448平方公里,市区591平方公里。19世纪中叶,人口仅1.4万,1941年增至44万。到1998年,卡拉奇人口已达757.8万,是世界超大城市之一。

卡拉奇城处于科希斯坦高原南麓至沿海平原地带,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一般海拔1.5~40米。沿海多沼泽,市区东部和北部有低山和孤丘,其中门戈皮尔山为城市最高点,海拔195米。自高原南流的默利尔河和勒亚里河分别流经市区东部和西部,为季节性河流,河床宽广,平时呈沙滩状。

卡拉奇最凉的1、2月平均最低气温13℃,最热的5、6月平均最高气温34℃。雨量稀少,年降水量仅200毫米,且绝大部分降雨是在夏季的9~10天内。以原联邦首都区构成的大卡拉奇,除市区和近郊外,目前多数仍是农田和荒地。

卡拉奇原为渔村,名迪布罗。18世纪初,一群商人从附近的卡拉克·班达尔港迁居到这里。1839年被英国人占领后,成为英军驻防地。

由于印、巴分治,有大约60万印度穆斯林移入,城市急剧扩展,工商业空前繁荣,1951年人口已达100.5万,超过拉合尔,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到1998年时,人口翻了将近8倍。

卡拉奇市区由新城和老城组成。市区沿道路向市郊呈线形放射,使这座城市的形态很像一只大蜘蛛。城市建筑物差异鲜明:高贵豪华的洲际饭店与藤叶小棚相对;彻夜通明的洋行与土坯矮屋为邻;金碧辉煌的清真寺与棕棚茅舍高低俯仰。城市自西南向东北延伸达20余公里。

老城位于港区附近,为港区库场和批发商业中心,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无规划。这里的街道狭窄、建筑密集,具有近东和中世纪欧洲的风貌,但这里有更多的民族特色和人情味。市中区位于老城以东,是金融机构和省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南郊为新兴的重工业区,有炼油、冶金等企业。在西郊又开辟了新工业区,并为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出口,建立加工出口区。

新城区位于老城以东,呈棋盘状,颇具欧洲城市风貌,是金融机构和省、市政府机关所在地。传统工业则集中在东北郊。图书馆和清真寺等位于市中心高地上。这里还有著名的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的陵寝和哈比卜银行大楼。著名的卡拉奇国家博物馆即坐落于此,馆内收藏着许多珍贵的古老的和现代的美术工艺品。

卡拉奇濒临美丽的阿拉伯海滨,风光绮丽。桑斯皮特、克利夫顿、霍克斯湾都是海滨度假胜地。

卡拉奇经济中主要成分是工业和贸易,从业人员占全市职工总数的45.2%。全市工厂数和职工人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6%和22%,工业产值约占全国50%。主要工业部门有纺织、制鞋、粮食加工、木材加工、饮料、金属制品、电气制品、机械、化工、石油和造船等。其中炼油厂、钢铁厂、和马纳拉地峡上的核电站都是全国著名的大型企业。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也占一定比例,以生产花边、地毯、黄铜制品、金银首饰为主。

卡拉奇还是全国的金融和保险业中心。巴基斯坦国家银行、巴基斯坦民族银行、联合银行、巴基斯坦工业发展银行、巴基斯坦农业发展银行等大型银行的总行设于此。这里有大约24家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在巴基斯坦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卡拉奇是全国铁路和干道公路的起点和终点,国际交通枢纽。从卡拉奇到白沙瓦的公路使巴基斯坦内地有了出海口。从卡拉奇到扎黑丹的公路使巴基斯坦与伊朗和其他中东国家相联。卡拉奇市有3200多公里长的交通线。每天有数十次铁路始发或到站,东边经海得拉巴有铁路与印度相通。城东北15公里的卡拉奇机场,为次大陆重要的国际航空港。卡拉奇港位于市区西南勒亚里河口,港区外横亘着马纳拉地峡和奥伊斯特岩岛,是阻挡海流泥沙回淤和防避风浪袭击的良好屏障。港口分东、西两码头区,计22个泊位和1座石油码头。水深达10~20米,能停泊2万~3万吨级巨轮。除经营全国海上对外贸易外,还转运阿富汗一部分进出口货物。苏联解体后,中亚独立国家希望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出海,卡拉奇将成为中亚国家重要的出海口。港口常年吞吐量近1000万吨。输出稻米、羊毛、铬铁矿、皮革等;输入以金属、石油、机械、车辆和煤炭为主。为满足卡拉奇钢铁联合企业对矿石的需要,已另在比蒂小港湾兴建新港。

卡拉奇市还有许多的文化机构、娱乐设施和名胜古迹。卡拉奇博物馆藏有早期印度河流域文化、犍陀罗艺术以及全国各地的文物。卡拉奇大学博物馆是该城最大的博物馆,另外还有10多座图书馆。卡拉奇出版的报纸有英文的《黎明报》、《早间新闻》,另外还有用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和信德语出版的报刊。

全城有19个公园,其中甘地公园、伯尔宁公园最为著名。其次还有9座游泳馆,多处钓鱼池。卡拉奇动物园集中了各种动物。四 西北边境省

西北边境省位于中亚、西亚通向南亚次大陆的交通要冲。其间有许多条通道,世界有名的是开伯尔山口通道。西北边境省北与中国相接,与中亚国家距离也很近,另与查谟、克什米尔相邻;西与阿富汗的边界线很长,从帕米尔延伸到科赫·伊·苏莱曼山脉。西北边境省的东南是旁遮普省,西南是俾路支省。

西北边境省北部地区冬季寒冷并有积雪,夏季多雨,气候宜人,惟一例外的是白沙瓦河谷地区。那儿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雨量适中。北部山区极其寒冷,气温经常在0℃以下。南部地区干旱荒凉,夏季炎热,冬季较冷。南部的D.I.汗地区是该省最热的地区,夏季气温高达48℃~50℃。降雨量250毫米。奇特拉尔地区降雨量为150毫米,降雨量最多的地区是北部的曼塞拉,年降雨量1000毫米。

全省分为联邦管辖的部落区和“定居”区两个大的行政区。部落区紧靠阿富汗,位于杜兰线和“定居”区之间,面积2.722万平方公里。

西北边境省的其他地区,即所谓定居区,与全国其他省一样,执行中央统一的法律。这部分的面积为7.4521平方公里。根据1998年统计,除以上提及的部落区外,西北边境省全省人口1774万。其中男性908.5万,女性为865.5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8人。

西北边境省首府设在白沙瓦,全省有7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下面又分为2~4个小区。白沙瓦行政区下辖白沙瓦、查萨达和瑙塞三个区。哈查拉行政区下辖阿波塔巴德、曼塞拉和科赫斯坦、巴塔格拉姆、哈里普尔五个区。马拉坎德行政区又分为斯瓦特、奇特拉尔和上迪尔区和下迪尔区、布内尔区,以及马拉坎德代理处。马丹行政区下辖马丹、斯瓦比区。科哈特行政区下设科哈特、汗沽区、喀拉克区。德拉·伊斯梅尔· 汗行政区下辖D.I.汗和棠克。班努行政区下设班努和拉吉·马瓦特两个区。

巴焦尔、夏哈曼德、开伯尔、库拉姆、北瓦齐斯坦和南瓦齐斯坦等部落事务处分别由马拉坎德、白沙瓦、科哈特和德拉·伊斯梅尔·汗行政区专员管理。

全省面积大约10.02万平方公里,其中联邦直辖部落区7.45万平方公里。从北向南绵延65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

西北边境省经济成分多样,其中以农业为主。可耕地只占全省总面积的23%,另有13%的土地是冰川或不毛之地。农作物种植面积为440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甘蔗、水稻、烟草、蔬菜、水果、豆类、高粱和珍珠粟。农业用水主要由人工水渠提供。著名的人工水系有喀布尔河水渠、斯瓦特河下游水渠、斯瓦特河上游水渠、华萨克·斯瓦特水渠、马尔瓦特水渠、帕哈布尔水渠等。在白沙瓦、马尔丹、班努、D.I.汗等地,修建了许多管井,提取大量地下水,以补河水之不足。总的看来,农业用水的85%来自河流,15%来自地下水。西北边境省耕地亦存在较严重的土壤盐碱化问题,政府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解决这一问题。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5%,为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资。

西北边境省矿藏比较丰富,省政府重视开发矿产资料。主要有奇特拉尔白钨矿开发项目、科哈特瓷土矿、拉伽班磷矿和马拉坎德铬铁矿以及联合霞石长岩矿等项目。

西北边境省的主要城市有白沙瓦、阿博塔巴德、曼塞拉和马拉坎德等。但是,这些城市的规模、人口远不及巴基斯坦南部和东部一些大城市。

白沙瓦是巴基斯坦西北边境城市,西北边境省首府,行政中心。位于喀布尔河支流巴拉河西岸,西距开伯尔山口16公里,海拔340米。由老城(12.5平方公里)和兵营组成。

巴基斯坦独立后,城市建筑和现代工业有一定发展,喀布尔河上装机16万千瓦的瓦萨克水电站建成后,城市的发展获得了动力。主要工业有纺织、制糖、水果罐头、制鞋等,手工业以陶瓷、刺绣、铜器、象牙制品和刀剑制作等著称。市内还有巴基斯坦北部大型干果集散地。有铁路或公路与拉合尔、拉瓦尔品第、海得拉巴、卡拉奇、喀布尔相连,空中与拉瓦尔品第、奇特拉尔、喀布尔等地相通。特别是西经开伯尔山口通向喀布尔的国际公路是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联系的大动脉。

白沙瓦市内建筑密集,街道曲折狭窄,沿街多集市,旧城外多花园。有1950年创立的白沙瓦大学,大学现有5个独立学院,18个附属学院。市内科研机构有白沙瓦农业研究所、中央森林研究所、兽医研究所。

除白沙瓦外,西北边境省内还有马尔丹、科哈特、德腊伊斯迈尔汗、班努、迪尔、奇特拉尔、赛杜、阿博达巴德、莫赫曼德、开伯尔和库拉姆等中小城镇。五 俾路支省

俾路支省是巴基斯坦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省份。全省34.719万平方公里,但人口却只有656.6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9人。俾路支省位于巴基斯坦西部,其西和西北与伊朗、阿富汗相邻;其北是西北边境省和旁遮普省,东是信德省,南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达771公里。俾路支省境内遍布高山和宽阔的平原,而且有着巴基斯坦最长的海岸线。因此,全省可分为3个不同的气候区:沿海区气候温和,内陆沙漠和不毛地区炎热难熬,山区则寒冷。卡纳特高原和奎达—比辛还有降雪,冬季气温一般在零下几度、降雨稀少而且没有规律。

省府设在奎达。全省有6个行政区:奎达、锡比、卡纳特、麦克兰、纳西拉巴得、若布。奎达行政专区又包括奎达、比辛、查盖、克拉·阿布杜拉4个县或市;锡比行政区包括锡比、齐亚拉、科鲁、德拉·巴格提;卡纳特行政专区管辖卡纳特、库兹达尔、卡兰和拉斯贝拉、阿瓦兰和马斯棠;麦克兰管辖图尔巴特、潘吉古尔和瓜达尔县。

数百年来,现在的俾路支省四分五裂,众多的土邦王公和部落酋长各自为政,只关注自己的统治权,不注意发展社会经济,所以,与其他巴基斯坦省份相比,俾路支的百姓更加贫穷,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落后。英国人统治时期,将该地区分为土邦、部落区和“定居”区。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后,并入巴基斯坦,1952年组成俾路支邦联,后统一组成俾路支省。

俾路支省有许多山地通道。进入奎达的山间通道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波斯走廊。另一条著名的通道被称作科贾尔通道,它将奎达与查曼、巴阿边界相连。亚历山大大帝离开信德后,通过南拉斯贝拉和东麦克兰撤出次大陆。距离奎达124公里的齐亚拉特,四周高山环绕,生长着树龄长达300多年的杜松,这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古老的杜松树林。巴基斯坦国父真纳就曾在此地度过他最后的日子。

农业是俾路支省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全省有75%的人口从事农业、牧业。全巴基斯坦45%的水果是由俾路支省提供的。所以,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是俾路支省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一环。

全省可耕地大约有1679万英亩,其中只有20%约340万英亩,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