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甲乙經校注(上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01:04:45

点击下载

作者:张灿玾,徐国仟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鍼灸甲乙經校注(上冊)

鍼灸甲乙經校注(上冊)试读:

版权页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鍼灸甲乙經校注.上册/張燦玾,徐國仟主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

ISBN 978-7-117-18174-7

Ⅰ.①鍼… Ⅱ.①張…②徐… Ⅲ.①《鍼灸甲乙經》-注釋 Ⅳ.①R245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3)第237618號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鍼灸甲乙經校注(上册)

主  编:張燦玾 徐國仟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4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174-7

策划编辑:张永太

责任编辑:崔长存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内容介紹

《鍼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鍼灸學專著,也是最早最多地收集和整理古代鍼灸資料的重要文獻。本書的内容主要取材於《素問》《靈樞》《明堂孔穴鍼灸治要》三書,這三部書是晉代以前在醫學基礎理論和鍼灸治療等方面帶有總結性的主要醫學著作,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皇甫謐爲使鍼灸學的内容更加係統和切合實用,遂將上述三書中的有關内容進行編纂,取其精要,删其浮辭,釐定十二卷,從而奠定了鍼灸學的理論基礎,開拓了鍼灸學這一專門學科。《鍼灸甲乙經》對後世鍼灸學的發展影響甚大,歷代醫家視爲“經典”,整理研究者不乏其人,特别是近代曾有多種整理本問世,然而這些大多爲一家之言。本書是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下進行的科研項目之一,經過全國專家論証,作者歷經十年之久,在原有整理本的基礎上,廣開思路,深入探討,採古今衆家之長,結合自己的見解,整理研究了這部《鍼灸甲乙經》。内容設有提要(鍼對每一篇)、原文、校注與按語几項,故名曰《鍼灸甲乙經校注》。

本書資料豐富,校勘翔實,訓解得當,按語精辟,可謂集古今鍼灸研究之大成。其中對《甲乙經》的一些研究論點,經全國有關專家審定,代表了九十年代初研究的最新水平,故是一部臨床、教學、科研人員較好的參考讀物。

重刊説明

《中醫古籍整理叢書》是我社1982年爲落實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加强古籍整理的指示精神,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領導下,組織全國知名中醫專家和學者,歷經近10年時間編撰完成。這是一次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規模最大、水準最高、品質最好的中醫古籍整理,是中醫理論研究和中醫文獻研究成果的全面總結。本叢書出版後,《神農本草經輯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黄帝内經素問校注》《黄帝内經素問語譯》《傷寒論校注》《傷寒論語譯》等分别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

本次所選整理書目,涵蓋面廣,多爲歷代醫家所推崇,向被尊爲必讀經典著作。特别是在《中醫古籍整理出版規劃》中《黄帝内經素問校注》《傷寒論校注》等重點中醫古籍整理出版,集中反映了當代中醫文獻理論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在中醫學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將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30年過去了,這些著作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在中醫界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的著作多成於他們的垂暮之年,是他們畢生孜孜以求、嘔心瀝血研究所得,不僅反映了他們較高的中醫文獻水準,也體現了他們畢生所學和臨床經驗之精華。諸位先賢治學嚴謹,厚積薄發,引用文獻,豐富翔實,訓詁解難,校勘嚴謹,探微索奥,注釋精當,所述按語,彰顯大家功底,是不可多得的傳世之作。

中醫古籍浩如煙海,内容廣博,年代久遠,版本在漫長的歷史流傳中,散佚、缺殘、衍誤等爲古籍的研究整理帶來很大困難。《中醫古籍整理叢書》作爲國家項目,得到了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不僅爲組織工作的實施和科研經費的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援,而且爲珍本、善本版本的調閲、複製、使用等創造了便利條件。因此,本叢書的版本價值和文獻價值隨着時間的推移日益凸顯。爲保持原書原貌,我們只作了版式調整,原繁體字排(校注本),現改爲繁體字横排,以適應讀者閲讀習慣。

由於原版書出版時間已久,圖書市場上今已很難見到,部分著作甚至已成爲中醫讀者的收藏珍品。爲便於讀者研習,我社決定精選部分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名家名著,編爲《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出版,以饗讀者。人民衛生出版社二〇一三年三月

出版者的話

根據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加强古籍整理的指示精神,以及衛生部一九八二年制定的《中醫古籍整理出版規劃》的要求,在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領導下,我社在組織中醫專家、學者和研究人員在最佳版本基礎上整理古醫籍的同時,委托十一位著名中醫專家,用了七八年時間,對規劃内《黄帝内經素問》等十一部重點中醫古籍分工進行整理研究,最後編著成校註本十種、語譯本八種、輯校本一種,即《黄帝内經素問校註》、《黄帝内經素問語譯》、《靈樞經校註》、《靈樞經語譯》、《傷寒論校註》、《傷寒論語譯》、《金匱要略校註》、《金匱要略語譯》、《難經校註》、《難經語譯》、《脈經校註》、《脈經語譯》、《中藏經校註》、《中藏經語譯》、《黄帝内經太素校註》、《黄帝内經太素語譯》、《鍼灸甲乙經校註》、《諸病源候論校註》、《神農本草經輯校》等十九種著作。并列入衛生部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文獻研究方面的科研課題。

在整理研究過程中,從全國聘請與各部著作有關的中醫專家、學者參加了論證和審定。以期在保持原書原貌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中醫學理論研究和文史研究的新成果,使其成爲重點研究中醫古籍的專著,反映當代學術研究的最高水平。因此,本書的出版,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然而,歷代中醫古籍的内容是極其廣博的,距今的年代是極其久遠的,有些内容雖然經過研究,但目前尚無定論或作出解釋,有待今後進一步深入探討。人民衛生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二月

校注説明

《鍼灸甲乙經》爲晉代皇甫謐據《素問》、《鍼經》及《明堂孔穴鍼灸治要》三書,删其浮辭,除其重複,選其精要,使事類相從,撰集而成。全書今存本共十二卷,正文實有十一萬餘字。自問世之後,在國内外影響較大。故歷來不少醫家,都非常重視對該書的整理研究。本次整理,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八三)衛中字第十三號文“關於落實《傷寒論》等六本經典著作整理任務的通知”,下達給山東中醫學院的中醫古籍整理研究重點項目之一。

本次整理是根據衛生部一九八三年第三十九號文附“關於十二種中醫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若干具體問題的規定”、一九八四年七月十一日所發“關於十一種重點中醫古籍整理重新開題論証的通知”附“中醫古籍校注通則”及衛生部一九八六年第五十七號文附“關於十一種中醫重點古籍研究整理編寫體例的訂補意見”等文件精神與有關規定,結合本經實際情況及中醫專家的合理化建議,提出的設計方案進行校注。

校注内容包括提要、原文、校勘、注釋、按語等項。

一、提要

列於每篇篇首,含釋篇名及概言該篇主要内容,以提示篇文要領。凡一篇而分上、下或上、中、下者,其内容提要則分别加述。

二、原文

以底本爲基礎,經標點、校勘整理而成。

底本原有段落過長或過散者,據文義予以適當調整,使章節分明。

底本原有加冠書名條文若干條(他本同),與全書體例不一,是否本經舊文,尚難論定,今仍依其舊。

底本原有大字解文若干條,是否出於原作者之手,學術界看法不一,暫難論定,亦仍其舊。另有按文若干條及引用後世如“楊上善曰”等文,誤作大字正文者,據本經體例,改作小字注文,并出校説明。

底本原校,已參之别本或别書據改者,則並爲删除,於校記中注明。

由於《甲乙經》正文與今存《素問》、《靈樞》及《太素》正文,本自同源,爲便於讀者互參,特將《素問》、《靈樞》及《太素》之見於本經者,標記篇名於篇題下。

底本原僅有分卷子目,不便查閲,今則合子目爲總目,並據正文增補篇目序號,置於卷前。

底本篇名,間有脱文誤字,今參之别本及目録等,予以校正,並於題名下加按説明。《甲乙經》稱謂,歷來不一,一本中前後亦不一,今以底本卷端所署爲據,定名爲《鍼灸甲乙經》。

三、校勘

底本:《醫統正脈全書》明五車樓刊本(簡稱醫統本)。

主校本:明藍格抄本(簡稱明抄本)、明正統刊本抄本(簡稱正抄本),以上二書均用日本《東洋醫學善本叢書》本;余氏校《醫統正脈全書》本引用明嘉靖年刊本校文(簡稱嘉靖本)。

參校本:《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日本八尾勘兵衛本(簡稱八尾本)、存存軒本、行素草堂本等。

他校本:主要有《黄帝内經素問》(簡稱《素問》),明顧從德翻宋刻本;《靈樞經》(簡稱《靈樞》),明趙府居敬堂本;《黄帝内經太素》(簡稱)《太素》),日本仁和寺抄本,《黄帝内經明堂》(簡稱《明堂》)殘卷,日本永仁與永德抄本,以上二書均用日本《東洋醫學善本叢書》本;《難經集注》(簡稱《難經》),日本武村兵衛刊本;《脈經》,元廣勤書堂刊本;《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日本江户醫學影印北宋本;《千金翼方》(簡稱《千金翼》),清翻刻元大德梅溪書院本;《外臺秘要》(簡稱《外臺》),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經餘居本。另外,有别書引用《甲乙》及《明堂》文、古醫籍及鍼灸文獻等與本經有關者,亦列爲他校之書,詳見校注後記。

校勘方法:一本對校、他校、本校、理校之法合參而用。

凡底本字形筆劃小誤者,均予逕改,少數因字形極似而致誤者,如日曰、戌戍、已己巳等,亦予逕改。凡書刊匠體别字,字形筆劃有增、減者,如冰作氷;有筆劃斷、聯者,如庚作、乘作乗;有筆劃曲、直者,如念作、窌作;有筆劃長、短者,如再作,異作;有筆劃易、代者,如參作叅、翹作;有字形横、竪者,如魂作、岸作、腰作等均爲逕改。凡諸俗體字,均逕改作正體,如作凶、作充、刦刧作劫、徃作往、隂作陰、作衄、盳作、麄作麤、膓作腸、决作決、减作減、沉作沈、作歲、作暴作數闗作關、作、作緊、作發、窓作窗、摠揔作總、作微、冲作沖、閇作閉、俻作備、晋作晉、廹作迫等。凡諸異體字及或字,則根據本經用字常例,選留其一,如疏、喉、脉、體、齧、俛、唇、默、濇、雞、留、於等字,别體不再使用。餘者有古今字、通假字等,均予保留,於首見時加以詳注。

底本中遺留之歷朝諱字,如:不與弗、中與内、盈與憑盛、堅與緊、匡作、葉作、昬作昏等,凡無碍文義或醫理,且已約定俗成者,不再回改,於首見時,出校詳明。再見處,必要時,則作簡要交待。凡缺筆之字,則予以補正。

凡底本之衍、脱、誤、倒處,信而有徵者,予以改正,並出校記。

凡疑有衍、脱、誤、倒或錯簡、尚無確証據改者,則出校存疑。

底本與校本間之虚詞,互有差異,足資語言方面之研究,亦爲出校,以供參考。

底本原注,仍按原樣保留,其衍、脱、誤、倒處,同時進行校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