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竞争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13:01:19

点击下载

作者:王莉华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竞争力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竞争力试读:

前言

21世纪的信息时代,大学作为知识创造、传播和传承的中心,其作用、地位和重要性走到社会经济的核心。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及其学科的作用和成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的卓越水平和学科的竞争力成为大学以及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目前世界各国对大学和学科教育水平和竞争力的关注是学术共同体自身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内在需求驱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外在需求驱动的双重影响的结果。

知识和真理的探索过程是人们不惜一切追求完美的过程。现代大学里聚集的学术人士与科学家是追求知识与真理的先锋。他们在各自领域里,与同行竞争、与时间赛跑、对自身挑战,充分展示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内在倾向。大学是不同学科构成的学术共同体。一所大学里,不同学科的组织文化和运作机制各异,由他们共同组成的大学的组织和运行因而也各有特色。

西方现代大学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大学职能变迁的历史,从最初的学术追求,到20世纪拓展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大学职能的变迁也标志着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作用与地位的变迁。大学从最初纯粹追求学术的“象牙塔”,社会经济发展的边缘机构,逐步走到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当大学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外界的需求和关注也成为大学发展的外在驱动力。相反的,各国的实力也为其大学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环境和条件。

如今,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贡献备受瞩目,这充分体现在政府、学术界、商界以及社会机构等频繁开展的大学以及学科排行榜和评价活动中。学术界本身的同行评价活动以各种方式开展,由来已久。社会性的大学和学科以及其他大学活动的排名也盛行已久。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来,各个国家名目繁多的商业性大学和学科排行榜一直流行至今。20世纪6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逐步推行新公共管理改革以来,政府部门逐步介入大学的评价活动,公布各类大学评价活动结果。多种形式和性质的大学评价排行榜的盛行反映了大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20世纪末以来,几乎所有大学都普遍采取各种措施提升自身竞争力,追求发展。美国学者认为20世纪末的美国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大学之间在生源市场、研究经费市场、财政资助市场、慈善捐赠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与商业竞争无异。学术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新的高等教育现象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之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积极开发、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

大学竞争力、学科竞争力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大学主要是由各个学科构成的学术共同体。各个学科的实力与竞争力的变化必然推动一所大学的实力与竞争力发生变化。然而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大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实力与竞争力,大于各个学科的相加。相反的,一个学科的实力与竞争力也并非仅仅是一所大学实力的一个部分。一个学科的实力与竞争力有独立于大学的、属于该学科整体的特性。因此,大学与学科的竞争力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牵制;既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有相对独立性。本书第一章中哈佛大学的整体以及各个学科在各类排行榜中的差异表现,正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竞争力与其学科竞争力的复杂关系。

大学和学科竞争力的研究从方法上主要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定性的研究,采取历史研究、人类学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定性研究方法对大学、学科以及大学和学科的某个方面,比如人物进行整体深入的研究。第一类定性研究的结果大多以学校史、学科史、人物史等形式呈现。第二类是定量的研究,采取定量分析手段,采集各类数据,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系统的高低、优劣比较。许多基于客观数据和指标的大学和学科排行榜属于第二类研究的结果。第三类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比如综合同行评议、声誉调查和客观数据的大学排行榜。本书融合了第一类和第三类研究方法,从面上的综合排行情况和具体的学科发展案例这两个不同层面和角度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竞争力的发展和现状。

本书第一章首先分析学术界对竞争力的研究概况,概述学术界对大学竞争力和学科竞争力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大学竞争力与学科竞争力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对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大学在通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路途上大学内部学科竞争力的写真可见一斑。大学内外学科的竞争,是大学学科生存的环境。学科竞争力一方面表现在学科在大学内部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它与外部同行的竞争优势上,如优质毕业生、高水平科研产出、外部的资源和支持等。学科竞争力的评价视角和手段各异。当前几种学科评价方法都是基于排名视角的,一类是学科大类或学科领域的排名,另一类是具体各个学科排名。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英国泰晤士报高教副刊(THE)排名和QS排名涉及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武汉排名)。本书分析了各大排名的内容、方法和特征,以及大学学科在不同排名中的情况,进而显示学科排名的实质与局限性。本书还从学科图谱的视角,以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为例,分析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竞争力的内外差异对比。

第二至五章,本书重点采取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定性研究方法深入分析3个学科在8所大学的系或学院,分析这些学科成长的过程和重要影响因素。大学里的系或学院是学科的载体。本书选择的8个案例,按学科分别是物理学科的日本东京大学物理系和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化学学科的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学院;以及计算机科学学科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和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本书的案例研究聚焦两个关键领域:一是学科成长的崛起时期,二是学科成长的影响要素。

最后谈谈本书的独特之处和局限性。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结合面上的综合评价分析和具体的案例历史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竞争力。而这一独特性决定了本书内容虽然丰富多样,但是各部分的篇幅有限,内容的选择性强,资料的呈现高度概括,事实资料的具体性和完整性不足,尤其是第二至五章的案例研究部分。

首先,本书只选择了3个学科:物理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进行案例分析。物理学和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代表,而计算机科学是新兴交叉学科的代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竞争力研究将在日后进行。其次,由于篇幅有限,每个学科只选择了两个到三个系或学院为具体案例。案例选择的标准有二:一是根据各大学科排行榜的前10名,二是系或学院崛起时期的代表性,比如学科或国家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最后,考虑到国家的代表性,选择了英国、美国和日本。英国代表欧洲高等教育中心,美国代表20世纪后期的高等教育中心,而日本是东亚的重要国家。

本书的案例研究采取了比较独特的历史视角,关注系或学院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虽然采取了历史视角,但毕竟是案例分析,对于事实资料的选择一方面受到分析框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资料可获得性的制约。历史研究视角的一个局限在于学科贡献和成就的衡量标准通常是实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比如学生和教师的规模、发表的成果、修建的大楼和实验室等等。而许多更为重要的成就比如对整体学科成长、学术生态环境,对学生甚至整体行业的影响,却很难直接衡量。有时,学生成就以及毕业生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还可以通过毕业生和雇主调查等渠道进行了解。但是一个大学一流学科开展一些有可能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学术活动比如会议、公共演讲和评论等,却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衡量。学科发展方面,软性的学术影响通常会持续几代人。第一章学科竞争力与世界一流大学

竞争力是很多领域都在使用的一个概念,从动物的交配竞争力到产品的竞争力,从区域竞争力到国家竞争力,等等,不胜枚举。竞争力研究由来已久,现在几乎各个领域都有竞争力研究的问题。就竞争力概念而言,每个学科都带有自己的色彩,人们关注各自领域竞争力的目标也不同。

全球化加剧了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也引发了人们对其中竞争力问题的关注。学科是大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现在说到大学发展,更是言必称学科建设。但对于大学学科、竞争力、影响力和一流大学等的理解还存在一些误区,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待厘清。

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竞争力,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全面提升大学的学科竞争力,而不仅仅是凭借排行榜上少数几个指标上的冲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一、竞争力研究概况“竞争力”是当代社会使用非常频繁的一个词,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吸引着大量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深入探讨。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按发表时间从“1979年到2012年”,就“主题”为“竞争力”进行跨库检索,有多达30多万条记录。[1]

从中国知网按“篇名”为“竞争力”的检索结果来看,“外文[2]文献”最早的一篇是1945年《有关合成纤维对棉花的竞争力》。中文文献则是1976年的一篇译文文摘。该文摘写道:“不育雄虫技术在防治昆虫中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育雄虫在自然环境下与当地雄虫的竞争活力。然而在大量人工饲养和不育的处理过程中往往造成不育雄虫竞争力的丧失。作者根据遗传学上的杂种优势的原理来[3]增进不育雄虫的竞争能力。”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出现了“竞争活力”、“竞争力”和“竞争能力”三个表述。1979年《国外舰船技术》(内燃机类)刊登的王有槐译自MTZ的《八十年代柴油机展望》一文中,则讲到“内燃机未来的前途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可用的合适燃料,另一个是与其他动力机的竞争力”,“内燃机的主要对[4]手是燃气涡轮机”。“竞争力”在英文中有多种用词,如competitiveness、competitive forces、competitive power、competitive strength、competitive ability等;core competence则与中文“核心竞争力”相对应;最广义的概念是竞争,英文为competition;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因此,文献查找也无法穷尽。表1.1是“主题”分别是“competitiveness”和“competitive forces”在Web of Science中就“时间跨度=1900—2013”(注:2013年7月24日检索)的SSCI 和SCIE数据库进行检索的结果。表1.1 Web of Science“竞争力”检索结果(1900-1-1—2013-7-24)主题competitivenesscompetitive forcesSSCI6318篇129篇SCIE8191篇95篇合计14509篇224篇

就主题检索的结果而言,competitiveness使用的频率较高,共14509篇,其中最早的一篇文献在半个世纪以前,是1962年的《用化[5]学绝育剂绝育苍蝇和普通家蝇的交配竞争力》。Competitive forces则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一)多学科视角的竞争力研究

竞争力研究涉及的学科分布相当广泛。在上面所述的万余篇材料中,以competitiveness 为主题,就SSCI数据库检索获得的记录进行分类,记录数前100名的学科分布如表1.2所示。表1.2 “竞争力”研究的学科分布学科记录学科记录学科记录数数数经济学(1967社会问题(59)计算机科学理论方法(11))管理学(1260跨学科科学(56)人口统计学(11))环境研究(857计算机科学人工智(55)心理学发展(11))能工商业(814工程电气电子(50)教育心理学(11))规划发展(494社会科学的历史(47)行为科学(10))地理学(493交通科学技术(47)化工(10))运筹学管理科学(418土木工程(43)纺织品材料科学(10))城市研究(314环境工程(42)气象学大气科学(10))工程工业(313卫生政策服务(42)女性研究(10))政治科学(298通信(41)计算机科学控制论(9))环境科学(269食品科学技术(41)电化学(9))能源燃料(213卫生保健科学服务(40)历史科学哲学(9))公共管理(191伦理(35)语言学(9))国际关系(169社会科学的数学方(35)纸木材料科学(9))法酒店休闲体育旅游(164林业(34)普通内科学(9))信息科学图书馆学(143营养学(30)社会工作(9))教育培训及教育研究(141历史(29)自然地理学(8))社会学(135运动科学(29)多学科人文学科(8))工程制造(128工效学(25)神经科学(8))运输(126心理学实验(24)生物医学社会科学(8))农业经济政策(119心理学临床(23)热力学(8))多学科工程(119电信(23)心理学生物(7))企业财务(117心理学(22)应用微生物学生物技(6))术社会科学跨学科(109人类学(18)物理化学(6))计算机科学跨学科应(97)跨学科应用数学(16)应用数学(6)用区域研究(87)统计概率(16)兽医学(6)社会心理(70)农业多学科(15)内分泌学(5)工业劳动关系(68)自动化控制系统(15)机械工程(5)跨学科心理学(65)精神病学(15)家庭研究(5)应用心理学(63)教育科学学科(13)老年学(5)生态学(60)计算机软件工程(12)医学信息学(5)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59)建筑施工技术(12)哲学(5)公共环境的职业健康(59)语言学(12)水资源(5)

由此可见,基于竞争作为一种自然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竞争力有非常多的学科视角。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是最常见的,从国际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等不同视角,涉及的内容也大有不同,相应的评价指标也会有所不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论坛(WEF)给出的评价指标是114项,而[6]在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的评价指标中则多达331项。(二)竞争力的含义

下面重点回顾一下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对分析大学和学科的竞争力更具启发性。

自1979年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如何塑造战略》(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首次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以来,波特在随后几年中对决定任何企业长期盈利的五种力的阐述,引发了20年之久的学术研究和商业实践。波特在研究竞争理论并用于实践指导的几十年中,越来越看到竞争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他说:“竞争是在人类活动很多领域让事情变好的最强有力的社会力量之一。竞争和价值创造的研究,不断完善,花去了我几十年的心血。竞争普遍存在,无论是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国家应对全球化,抑或社会组织对社会作出回应。为了让消费者物有所值,每个组织都需要有一个战略。今天比任何时候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最近几十年间,几乎每个领域都有激烈的竞争。竞争遍布全球,因此国家为了保持繁荣,更不用说要进一步提升的话,竞争在所难免。竞争已经遍布社会各个部门,诸如艺术、教育、医疗保健,以及慈善事业,这些都是资金短[7]缺但需求增长的部门。”

2008年波特的《塑造战略的五种竞争力》(The Five Competitive Forces That Shape Strategy),对他自己战略制定的经典工作进行了彻底的重申和拓展,包括表明如何将五力分析用于实践的实质性新内容。波特的竞争力分析站在构筑企业战略需要的角度,针对企业的竞争力做出全方位分析,兼顾内部和外部、当前和未来的五种竞争力量,让企业立足当前,看到远忧,高瞻远瞩,制定战略。

波特竞争力示意图的中间是一个完整的粗圆圈,“内部竞争力”包容其中,圆圈上均匀分布三个箭头,给出一种动态的诠释。圆圈左右上下四个框框箭头都指向中间这个圆圈,四个框分别表示“供应商议价权力”(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消费者讨价还价权力”(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s)、“新入行者威胁力”(threat of new entrants)和“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力”(threat of substitute of [8]new products or services)。

因此,对于任何组织来说,上述分析思路都是可以借鉴的。所谓组织,是“一种主动协作的社会单元,包括两个或多个成员,其功能[9]是在相对连续的基础上实现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目标”。一个企业,最主要的组织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竞争力都会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没有企业与外部的接触,企业就没有外部的竞争者或“对手”,四个外部的竞争力无源而起。但企业如果主动离开外部竞争力的环境,企业等于自己退出市场,不复存在。竞争力是能让自己强大起来的力量,它同时存在于组织内部和外部,它既是阻力也是推动力。一个组织面对的竞争力是几种竞争力的综合,组织内部、组织与产品之间、组织与市场之间等等,都可能形成竞争力。竞争力是变化的,会此消彼长。一所大学或一个学科组织,同样会面临内外竞争的各种力量。

我们从波特的竞争五力对竞争力作个引申的思考,竞争力可以解读为组织存续期间,组织内部存在的,以及外部指向本组织的,涉及成本、质量、品种、技术、服务、管理和制度等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各种竞争力量。不同组织这五力的具体构成和范围大小都可能是不一样的。

国内外学者就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所做的另外一些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竞争力作进一步理解。“M.Oral通过竞争力评价模型证明了生产率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其模型主要包括企业在其所处产业内的当前定位、潜在定位及相对定位三大评估指标,这些定位指标体现出竞争力的动态演化过程。Buckley在综合考虑企业的投入潜力、管理过程和产出结果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三个因素为评估手段的企业竞争力分析模型,他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如果不考虑竞争潜力实现的可能性,而仅就竞争优势来分析企业能否成功,是一种片面的研[10]究方法,必然会导致扭曲的结果。”这些分析方法涉及了企业的多重定位、投入—过程—产出、竞争潜力实现的可能性等,对大学学科竞争力的分析都有所启发。注释

[1]中国知网文献检索(2013)[2013-7-20].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2]Ahmad N. Synthetic fibres in relation to their competitiveness with cotton[J]. Council for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Australia),1945(4):329-334.

[3]缪建吾.埃及伊蚊的化学不育杂种雄蚊在户外笼中交配竞争力的研究[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寄生虫病分册),1976(5):244.

[4]卡尔•齐纳. 八十年代柴油机展望[J]. 国外舰船技术(内燃机类),1979(7):1-8.

[5]搜索结果显示为:“标题:MATING COMPETITIVENESS OF CHEMOSTERILIZED AND NORMAL MALE HOUSE FLIES;作者:LABRECQUE,GC;SMITH,CN;MEIFERT,DW;来源出版物:SCIENCE 卷:136 期:3514 页:388-& DOI:10.1126/science.136.3514.388;出版年:1962;被引频次:34”(来自 Web of Science)。

[6]郝华,林秀梅.WEF和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J]. 经济视角(中旬),2012(4):80.

[7]Porter,Michael E. On Competition—Updated and Expanded Edition[M].Boston,USA:Harvard Business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8:.

[8]Porter Michael E. On Competition—Updated and Expanded Edition[M].Boston,USA:Harvard Business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8:4.

[9]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英汉工商管理双解大词典[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159-1160.

[10]唐剑. 企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 现代企业,2011(2):40-41.二、大学竞争力与世界一流大学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始于中世纪的“高等学科研习所”。大学、学科和学院的历史源远流长。大学近千年的历史中,有发展,有停滞,有恢复,有变革。大学和学科千年经历的生存、发展、变革和适应力,就是其竞争力的最好的证明。

对于任何一所大学而言,其竞争力也是逐步积累起来的。早期世界一流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奠定了学校声誉的基础,早期学生的规模显示了学校的实力,后来则同时有赖于大学各个学科新知识的创造能力,作出杰出创造性成果,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能力。(一)大学的起源

中世纪大学,“如同宪政王权、议会代议以及陪审判决等组织制[1]度一般,毫无疑问正是中世纪最独特的组织建制之一”。 “当时所谓的‘大学’,仅仅是意味着一定数量的、身份多元的人们所集聚的地方……相比‘公会(universtas)’一词,‘学科研习所(studium,或称学馆)’的称谓更准确地指代了抽象意义上的学术机构,而‘院校(schools)’或‘城市(the town)’则是容纳这些学术机构的具体场所。身为大学一员,则意味着需要正在进行学位的攻读或从事学科的研究。实际上,真正能够与英语世界中的‘大学’这个含混模糊的概念相对应的,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校、神学研究班以及私立教育机构的拉丁语概念,应当是‘高等学科研习所(studium generale)’,而不是‘公会’。所谓的‘高等学科研习所’,也并非意指一个可以攻读所有科目的研究场所,而是致力于广聚天下学子于一堂的文化圣殿。事实上,中世纪几乎没有任何研习所能够含括所有的学科,即使全盛时期的巴黎,也缺少民事法学,而整个13世纪神学[2]学位的授予实际上几乎成为巴黎大学与英国大学大的特权。”“‘高等学科研习所’这个概念应当至少体现出三种特征:(1)致力于吸引,或者至少邀请世界各地,而不是某个地区的学子前来研究学习;(2)提供高层次的学科教育,也就是说,至少提供神学、法学、医学三大高等学科其中之一的教育;(3)拥有相当多位不同学科(至少两个以上)的教师进行教学和研究。……至13世纪,欧洲大陆便拥有了三所举世公认的杰出研习中心。它们分别是:神学与文学圣地巴黎,法学渊薮博洛尼亚以及医学权威萨勒诺(Salerno)……除了巴黎和博洛尼亚,还有许多13世纪的其他院校都号称自己居于[3]‘学科研习所’之列,而在意大利这种自吹自擂者为数最多。” “在它斗争的早些年,中世纪大学在学术上充满活力,正如其在制度上具有灵活性一样。一旦它的制度以及相关保护措施被固定下来,那大学在学术上也就变得僵化。……欧洲的大学在17世纪开始衰落,到18世纪彻底失去了生机。科学革命在大学以外的私立学院、社团和沙龙中广泛开展,而大学则错失良机。许多重要的学者和科学家是身份独立的有钱人,是他们自己的财富,而不是大学的保护机制,给他们提供[4]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二)德国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影响力“大学在持续几个世纪的衰落之后(‘与不断进步’的历史观恰好相反),19世纪德国凭借自身的几次变革——这几次变革与中世纪大学的几次制度发明是同时发生的——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定义现代大学。……特别是威廉•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提出,科学并不是学生通过机械的学习就可以掌握的知识混合体。他认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必然是不完全的,探求知识这一持久的事业也必须让学生参与进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既理解探求的过程也理解探究的结果。虽然洪堡认为科研重于教学,但他的人文主义方法强调了探究和学习是一个统一体。就这样,德国形成了从事高深知识的专门研究、将研究与教学结合在以学科为基础的单一科目上的教授这一理念和制度。”“高深的专门化知识和学科的相继出现是有原因的。……为了这个目的,大学把这个世界划分成井然有序的学科和学科内的领域以及领域内的子领域等。一个从事高深专门研究的学者会用他一生的时间来钻研某个艰深的问题,这个问题孤立地看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同与他做相同或相关问题研究的学者的研究结合起来,他的研究才有意义和影响。同样,只有在更大学科中进行联系和积累,一群学者的研究[5]才有意义和影响。”

19世纪,当德国大学以其纯学术研究独领风骚的时候,世界各国的学子趋之若鹜。这个阶段,德国大学不仅有学术上的极强影响力和吸引力,而且也具备了足够的求学成本的价格优势,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到20世纪前半叶,德国大学更是以盛产学术大师闻名于世。“这一代人只有梦想着德国的大学。英格兰被忽略了。人们认为它没有足够的学者风度。法国也被忽视了。德国学者是我们的大师和指导者。到处都是暗示。人们去德国时还对理论生活的可能性有所怀疑,回来时已经成为理想主义者,暂时献身于纯学术,决心把金钱(scherflein)贡献给人类渊博的知识,为帮助建立美国大学而燃烧自[6]己。”“若有必要,一个人只需一小笔钱就能去德国并且生活相当长的时间。1889年,有人估算,在德国学习一年的费用比在霍普金斯、哈佛或康奈尔学习一年的费用少三分之一,这一估算还包括了旅[7]游费用。”“如果说诺贝尔奖是一个国家科学研究的衡量标准,那么德国是实至名归的教育圣地。1901年到1932年间,德国总共有化学界、医药界、物理界的32位科学家(是法国和英国的两倍)获得[8]诺贝尔奖这样的荣耀。”(三)美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影响力

哈佛大学1642年第一次举行毕业典礼时只有9位毕业生;1755年,约翰•亚当斯毕业,开启了哈佛制造美国总统的传奇;1776年,8位哈佛校友签署了独立宣言,奠定了美国的建国基石;1854年,亨利•戴维•梭罗(1837届毕业生)发表《瓦尔登湖》(注:至今仍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1897年,89岁的玛丽•发萨诺成为哈佛最年长的学位获[9]得者。20世纪以来,哈佛一如既往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优秀毕业生。哈佛是“总统的摇篮”、“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亿万富翁的摇篮”……无数毕业生成为影响世界的人物,无数创造性的科研成果成为改变世界和影响社会的强大力量。

哈佛的传奇,道出了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大浪淘沙,千年世界大学史中,哪些是最具竞争力的大学?有个很有创意的“全球高校千年排名”,并分“累积性排名”和“世纪排名”,“筛选出在过去一千年之内出现的对于社会和历史影响力最大的学者和知名人士约1400名,务求代表不同流派。这是在不预设名额限制和不预设学科比例的条件下进行的。根据学者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可以对于各个相关学校加分,从而得出高校的千年累积性排名和[10]各个世纪的排名”。累积性排名前50名的院校如表1.3所示。表1.3 全球高校千年排名(累积性排名前50名)排名大学排名大学1巴黎大学15圣彼得堡国立大学2剑桥大学15康奈尔大学3哈佛大学15斯坦福大学4柏林洪堡大学18巴黎高等师范学校5格奥格 ‐奥古斯特 ‐格丁根大学18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6牛津大学20耶鲁大学7芝加哥大学21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8哥伦比亚大学22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学院9麻省理工学院23鲁普莱希特-卡尔斯海德堡大学10M.В.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24波洛尼亚大学学11普林斯顿大学24莱比锡大学12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26帕多瓦大学13伦敦大学27波恩莱茵弗里德里希 •威廉大学14巴黎综合理工学院28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续表排名大学排名大学29莱顿大学39汉堡大学29斯特拉斯堡大学42E.康德俄罗斯国立大学31维也纳大学43罗马智慧大学32密歇根大学43慕尼黑工业大学33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43宾夕法尼亚大学33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43东京大学33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 ‐香槟分校43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33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48帕维亚大学37哥本哈根大学48马尔堡大学38纽约大学50阿尔布莱希特-路德维希弗莱堡大学39爱丁堡大学50曼彻斯特大学39明尼苏达大学50加尔各答大学

这个比较特别的大学排名,通过影响世界、影响学科的杰出人物,反映出大学在全球经历的传承、变革与繁荣。这是创始者、追随者、学习者和创新者一起,共同努力使大学走向繁荣昌盛的一个见证。每个地区和国家的大学都有可能挑战本国和他国的大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排名也反映了大学与社会变革的一些相关现象。

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列出各个世纪的“世纪排名”结果。“有趣的是,在世纪排名中占据前两名位置的学校通常属于同一个国家并与该国的历史事件有着某种关联。在17世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曾经超越巴黎大学而称雄世界,此时正值英国革命发生。到了18世纪,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巴黎大学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正好赶上法国大革命。19世纪轮到德国的柏林大学和格丁根大学占据前两名的位置,同时也是德国爆发革命的时代。这里谈到的仅仅是一种相关性,还不能证明有因果关系。20世纪美国学校的雄起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送上了宝座。这似乎很难跟革命沾上边,倒是跟全球化超级大国的兴起密切相关。总体来说,过去一千年的高校排名变迁反映了一个历史划分的可能性:第一阶段从11—14世纪为中世纪,以法国为学术中心;15—16世纪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与法国分庭抗礼;17—19世纪是欧洲革命时代,英法德轮执牛耳;20世纪开始进[11]入全球化时代,美国胜出。”这是巧合,还是一种现象,或揭示了一流大学跟随时代脚步,引领时代潮流,与时共进的内在规律?

19世纪以来大学最值得骄傲之处是德国大学和美国大学的相继胜出,他们之间的传承是美国大学走向辉煌的重要因素。“早在1830年,柏林大学就出现了第一次研讨会。此后德国的研讨会时断时续地存在。……恰恰是这种在德国大学内部并非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很多在德国求学的美国学生的想象。70年代由亨利•亚当斯和查尔斯•坎德尔•亚当斯分别进行了首次尝试后,研讨会在十年之后成为美国研究生院最盛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德国研讨会尤其在历史和经济[12]学上出名。”“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于1892年说,研讨会‘是齿轮内部的齿轮,是现代大学恢复生机的、激励的、创造性力量[13]的真正核心’。”德国大学的研讨会形式让美国高等教育受益匪浅,并最终成为美国大学研究生院持续的竞争优势。

20世纪全球科技高度发展,科技成果得到大规模实际应用,科研在大学内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学与研究结合,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结合,毕业生、科学论文、专利等的多样产出,无不展示了美国大学模式的强大力量。“从1992年到2002年,全世界发表的科学论文超过500万篇,这大量论文中有40%是美国的研究人员写出来[14]的。”20世纪是各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世纪,也是大学从德国模式转向美国模式的世纪。随着美国模式独占鳌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模仿美国模式,美国大学在全世界大学中拥有了最为广泛和强大的竞争力,不同国家不同版本的全球大学的排行榜上,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几乎都占据了半壁江山。注释

[1]海斯汀•拉斯达尔. 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大学的起源(第一卷)[M]. 崔延强,邓磊,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2.

[2]海斯汀•拉斯达尔. 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大学的起源(第一卷)[M]. 崔延强,邓磊,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4-5.

[3]海斯汀•拉斯达尔. 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大学的起源(第一卷)[M]. 崔延强,邓磊,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5.

[4]罗纳德•G. 埃伦伯格. 美国的大学治理[M]. 沈文钦,张婷姝,杨晓芳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7.

[5]罗纳德•G. 埃伦伯格. 美国的大学治理[M]. 沈文钦,张婷姝,杨晓芳,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7-58.

[6]转引自劳伦斯•维赛. 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M]. 栾鸾,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5-136.

[7]转引自劳伦斯•维赛. 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M]. 栾鸾,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6.

[8]埃克哈德•伯恩斯坦. 走世界品文化:理性德国[M].武海霞,武银强,译.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68.

[9]Historical Facts [EB/OL].(2013)[2013-8-1].http://www.harvard.edu/historical-facts.

[10]全球高校千年排名[EB/OL].(2009)[2013-8-1].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52&id=2706336.

[11]全球高校千年排名[EB/OL].(2009)[2013-8-1]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52&id=2706336.

[12]劳伦斯•维赛. 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M]. 栾鸾,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0.

[13]劳伦斯•维赛. 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M]. 栾鸾,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1.

[14]转引自杰罗姆•凯根. 三种文化:21世纪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M]. 王家丰,宋严萍,译. 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2.三、学科和学科竞争力

约定俗成的“学科”,它有一些共识性的含义,教育和研究领域常用学科来表达以下几种含义:(1)教与学的科目,或称某某课程,如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美术和音乐等各级学校开设的课程。对学生来说,就是功课的门类;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科目。这是最狭义的理解,也是基于学科是知识分类意义上的理解。(2)职业学校的课程类别,包括一组课程。这个理解由来已[1]久,如“故职业学校之教科目应有下列三种分配”,包括职业学科、职业基本学科和非职业学科。这是早期就运用的课程管理的一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明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上的要求,现在的课程设计中也会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不同类型课程的匹配。(3)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具有参照或指导意义的专门的学科专业的分类。如工科、理科、农科、医科、文科和商科等。以中国特色而言,包括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等三个层次,往往与攻读学位和学位授予门类密切相关。(4)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进行研究的不同专门领域或研究方向,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工学、农学等等。(5)与学科相关的大学学系、学院等基层学术组织。(一)学科:定义的困境

大学的“学科”的英语有多种表述形式,直接翻译成英文的话,有“academic discipline”、“discipline”、“field of study”、“subject”、“course”、“research field”和“branch of learning”,等等。“学术”的英文表达有 “academic”、“science”、“sciences”、“learning”、“scholarism”,等等。可见,大学学术的内涵是宽泛的,学科则局限于专门的知识领域,但两者又有关联。学科也分为学术性学科和职业性学科(专业)。“学科(academic discipline或field of study)是学院或大学层次的教师教学和研究的领域。学科(部分地)由发表学术成果的学术杂志,[2]以及学术团体、学系或学院的实际成员来划分和认可。”“学科(discipline)包括知识的类型、专家、技能、人员、课题、社团、问题、挑战、研究、探究、方法,以及与学术研究领域或专业实践领域紧密相关的研究领域。例如,科学的分支通常指科学的学科。因此,重力的现象与物理学学科密切相关,那么重力就被认为是物理学的学科知识的组成部分。……密切相关的概念包括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multidisciplinarity,interdisciplinarity,transdisciplinarity,and crossdisciplinarity),它们涉及各学科内部专门化所伴随的孤立性之外的问题。学科壁垒(silos)给用语不同的专家之间的交流带来麻[3]烦。”

我国高教研究领域大多把“学科”翻译成“discipline”。但问题是,“discipline”在英语中大量用于“纪律”、“训练”、“惩罚”等。如此不对等的“学科”和“discipline”在文献检索中就遇到了麻烦。根据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有关“学科”的中文文献,早在1921年就有8篇,累积到今天已到达数十万条。

有人尝试从原指、延指、隐指三个层面对“学科”作出解释,并概括道:“学科概念有五个要义:其一,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其二,学科乃达到专门化程度的知识体系;其三,学科乃一定历史时空中以一定的措辞建构起来的规范化知识形式;其四,学科延伸为由规范化、专门化知识群体结成的学界的或学术的组织;其五,学科隐含规训和控制研究对象和门徒的权力技术的组合。五种含义既包括学科的原意及其发展意,也包括了学科的延伸意和隐含意。” “一般而言,可以认为,学科原意指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规范化、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延伸为由规范化、专门化知识群体结成的学术组织,它为规范化、专门化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提供平台;也隐含为实现知识的专门化、规范化,对研究对象与门徒予以规训和控制的权力技术的组[4]合。”以上说法大致就是知识、组织、权力技术三个层面。“对研究对象与门徒予以规训和控制的权力技术的组合”主体不详,含义模糊。实际上,上述解释留下一些疑问:与知识体系相关的分类方法不一而足,专门化程度以何为标准、规范化又如何界定、学科与学科密不可分的学科组织结构到底什么关系,等等。

现代学科是全球知识的分类保存形式,也是大学、科研机构各方学者们进行专门研究的方向设定和领域界定的参照。隔行如隔山,学术内部的“行”,就是通过学科来分割的,学科具有各不相同的文化特色。大学内部学科之间的竞争多少也源自大学内部学科相对独立的“领域意识”引起的资源的争夺。(二)学科:文化的鸿沟

1959年,斯诺以其作为科学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往返于这两个不同团体的活动的经历,引发了“两种文化”的思考。今天,学科文化的鸿沟依然存在。即使你写作再好,语言没有障碍,但在科学日益发达、学科日益分化和深化的今天,很多东西读而不懂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即使同一个学科,因为研究方向不同,人们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可能不甚相通。表1.4所示,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在诸多方面的不同,似乎构筑了学科的围墙。[5]表1.4 三种文化在九个方面的比较项 目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人文学者1.主要对所有自然现象进行预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理解人类对各种事件的反应兴趣言和解释进行预言和解释和人们强加于经验的各种意义,这些意义是作为文化、历史时代和个人经历的一种功能2.主要通过实验来控制物质实各种行为、口头陈述和在最低控制的情况下搜集起证据来体的观察结果较少使用的各种生物措来的各种已存的文本和各种源和对施,在并非总是能控制人类行为各种条环境的条件下进行搜集件的控制3.主要各种语义和数学概念,涉及个体或群体的各种涉及人类行为及驱使这些行词汇其所指事物是物理学、心理特征、状态和行为为产生的事件的各种概念,化学和生物学的物质实的结构,接受观察背景对这些事件的推断受种种严体,并被假定为超越了施加于普遍性之上的各格的前后关系的限制特定背景种限制4.历史最小中等严重条件的影响5.对伦最小重要重要理的影响6.对外高度依赖中等依赖相对依赖部支持的依赖7.工作小规模或大规模合作小规模合作或单独单独条件8.对国重要中等最小民经济的贡献9.完美结论涉及自然界中最基结论能够经受关于人类用文雅的散文来描述出语义的标准本的物质成分,是从机行为的广阔的理论视野上连贯的各个论点器所产生的证据中推断的检验出来的,经得起数学描述的检验

现代研究型大学内部往往是不同学科共存,因此出现互不理解的情况是非常多见的。但问题是,大学管理中一旦出现一刀切的做法,可能在一些学科如鱼得水的同时,让另一些学科面临困境。“大学管理中的变革不是要建立集权化的命令—控制系统,或界定过分简单的利益中心和绩效标准,也不是要向大学注入商业价值——这将置大学于死地。另一方面,如果大学仍然掌握在教师手中,它也必将走向灭亡。管理变革,即是指要设计出鼓励竞争、保护多样性和保持大[6]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分权式结构。”因此,学科竞争是多样化的竞争,是不同运动场所、不同跑道上的竞争。

同样,仅仅站在任何学科自身的立场去看,学科也只是知识的碎片。30多年前,我国科技事业和高等教育百废待兴的时候,钱学森先生提出:“科学技术的体系得有四个组成部分:自然科学、科学的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工程技术综合应用前三个组成部分的成果,直接改造客观世界。”“数学不能归属于体系中的上述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又在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每一门学科或技术都有用,都离不了它。说数学是‘科学技术的皇后’是有理由的。……科[7]学技术的体系应该是四大部加数学。”这是从更高的层次来认识学科。学科不是分崩离析的东西,需要从科学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未来趋势进行把握。

那么学科体系究竟是如何构建的呢?从历史来看,就早期大学中的学科来说,伴随着最初若干少数学科慢慢增加,由少到多,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地发展来的。大学学科则依托学系、学院等学术基层组织,慢慢完善起来,功能逐渐拓展;在足够的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房产、设备、图书资料、设备以及其他资源的配备下,以学科特有的方法开展教学,后来又不断扩充了其研究职能。随着研究职能的强化,学科组织调整的内在要求也日益成为大学内部组织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三)学科:标准的解析

就整个知识体系而言,学科发展到今天,要用统一的定义来概括它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用相关的标准来统一、引导和参照。例如,我国于1983年、1990年、1997年和2011年先后颁布过4个与学位制度密切相关的学科目录。

学科目录适用于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和规范功能。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本科教育中称为“专业类”)和二级学科(本科专业目录中称为“专业”)三级。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二级学科是学位授予单位实施人才培养的参考依据。学科门类是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其设置应符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兼顾教育统计分类的惯例。一级学科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原则上按学科属性进行设置。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8]本单元。

与上述学科目录有所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Classification and Code of Disciplines)有1992年和2009年两个版本,即GB/T 13745—1992和GB/T13745—2009。GB/T 13745—2009 对学科作了如下界定:“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这里‘相对’、‘独立’和‘知识体系’三个概念是本标准定义学科的基础。‘相对’强调了学科分类具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独立’则使某个具体学科不可被其他学科所替代,‘知识体系’使‘学科’区别于‘业务体系’或‘产品’。本标准中出现了一些学科与专业、行业、产品名称相同的情况,是出于使学科名称简明的目的,其内在含义是不同的。”“本标准建立的学科分类体系是直接为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的,因此主要收录已经形成的学科,而对于成熟度不够,或尚在酝酿发展有可能形成学科的[9]雏形则暂不收录。”下面通过GB/T 13745—2009对学科分类作一个系统的解析,以期对学科体系有更加完整的了解。

在这个分类中,“学科群”是指“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每个学科群包含了若干个分支学科”。学科分类的依据有五个方面: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学科的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和学科研究的目的与目标。

学科分类划分为一、二、三级学科层次:一级学科(或学科群)、二级学科(或学科群),以及三级学科。二、三级学科设“群体学科”(用数字99表示)。

以110数学(一级)为例,有11014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二级)、1101410演绎逻辑学(三级);有11017数论(二级)、1101799数论其他学科(三级,是群体学科)。

以数学为例,数学的二级学科有数学史、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数论、代数学、代数几何学、几何学、拓扑学、数学分析、非标准分析、函数论、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动力系统、积分方程、泛函分析、计算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学、应用统计数学、运筹学、组合数学、离散数学、模糊数学、计算机数学、应用数学、数学其他应用。

GB/T 13745—2009将学科分为了62个一级学科,现将其汇总列于表1.5。表1.5 GB/T13745—2009一级学科汇总表序号代码学科名称序号代码学科名称1110数学25440矿山工程技术2120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26450冶金工程技术3130力学27460机械工程4140物理学28470动力与电气工程5150化学29480能源科学技术6160天文学30490核科学技术7170地球科学31510电子与通信技术8180生物学32520计算机科学技术9190心理学33530化学工程10210农学34535产品应用相关工程与技术11220林学35540纺织科学技术12230畜牧、兽医科学36550食品科学技术13240水产学37560土木建筑工程14310基础医学38570水利工程15320临床医学39580交通运输工程16330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40590航空、航天科学技术17340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41610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18350药学42620安全科学技术19360中医学与中药学43630管理学20410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44710马克思主义21413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45720哲学22416自然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46730宗教学23420测绘科学技术47740语言学24430材料科学48750文学续表序号代码学科名称序号代码学科名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