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05:14:23

点击下载

作者:赵建军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技术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技术试读:

第一章 概论

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疾病(脑卒中)。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位居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三大疾病(脑血管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之首。因此,脑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吞咽障碍在临床上也日益增多。

中风后吞咽障碍是由于脑血管病变,致使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所引起的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取得足够营养和水分的进食困难。

近期国内外文献报道,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51%~73%。吞咽障碍患者有1/3会发生误吸,国外有学者统计,右侧大脑半球卒中患者出现误吸占9.9%,左侧大脑半球病变占12.1%,双侧大脑半球病变占24%,脑干病变占39.5%。吞咽障碍容易导致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心理障碍甚至窒息,危及生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增加脑卒中患者的住院时间。

第一节 吞咽的生理过程

正常吞咽从功能上可分4个阶段:准备期、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1.准备期咀嚼食物,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适合吞咽的食团。2.口腔期 舌体依次从前向后把食团推送进入咽部之前的过程。几乎同时,软腭开始抬高,舌后部下降,舌根前移,食团进入咽部。食团在口腔传递的时间应在1~1.25s。3.咽期 指食团从进入口咽部到通过食管上括约肌进入食管的这一阶段。这一过程可分解为几乎同时发生的几个顺序紧密协调的动作:软腭上提、舌骨上肌群收缩将舌骨前上提、喉上提、声带内收关闭、会厌盖住喉入口、杓状软骨内向运动关闭喉前庭,舌、咽缩肌收缩,环咽肌打开,加上重力使食团通过环咽肌进入食管;然后喉、咽结构复位,重建呼吸道,整个过程需要0.75~1s。因此这一阶段必须快速、有效,使呼吸仅有短暂中断而防止食团进入气道。4.食管期 指食管以蠕动运动把食团从食管上括约肌沿食管向胃部移送的阶段,约需8~20s,该期不受吞咽中枢控制,主要由平滑肌和横纹肌的收缩产生蠕动而运送食物。

第二节 吞咽的神经生理机制

吞咽的神经控制包括3个成分:皮质高级中枢,启动和调节自主吞咽;脑干吞咽中枢反射性协调吞咽;传入传出神经,包括脑神经的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一、皮质吞咽中枢部位及功能

人类皮质吞咽中枢有多个脑代表区。Hamdy等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发现吞咽中枢存在于多个脑区,尤其是扣带前回、中央回皮质、岛叶前部和运动前区皮质。Martin等发现健康成人在无意识及自主情况下吞咽运动的皮质兴奋区与Hamdy报道部位相同,自主唾液吞咽中右侧脑岛及前扣带回尾部出现明显兴奋区。这表明吞咽运动是由一个可变的、相互联系的神经网络控制的。目前吞咽皮质中枢主要集中在初级感觉运动区、皮质运动前区、扣带前回、岛叶和顶枕区,其中最为稳定的是初级感觉运动区皮质。皮质吞咽中枢的作用是启动吞咽和控制口咽阶段,与皮质下中枢共同调节延髓吞咽中枢的吞咽模式,通过调节延髓吞咽中枢的阈下兴奋来调节其功能。二、脑干吞咽中枢及功能

脑干吞咽中枢也叫中枢模式发生器,控制和调节吞咽反射,与吞咽脑皮质紧密联系。双侧对称的延髓吞咽中枢有2个区域:①孤束核及其周围网状结构构成背侧区。②疑核及其周围网状结构构成腹侧区。双侧呈交叉性密切联系,以确保吞咽过程协调完成。延髓吞咽中枢是一个功能性神经元群,相互之间有机联系,有效刺激可兴奋相应运动神经元自动完成顺序发生、协调的抑制和兴奋过程,支配吞咽肌协调性顺序运动。背侧区接受脑神经、吞咽皮质和皮质下的传入,综合处理信息后,产生一系列按照特定时间顺序排列的兴奋传至吞咽中枢腹侧区,然后再到疑核吞咽运动神经元和脑桥吞咽神经元(PSN)支配吞咽肌活动。腹侧区则由疑核附近网状结构的延髓吞咽神经元和疑核的运动神经元构成。疑核的运动神经元控制咽、喉、食管肌活动。三、脑神经与吞咽功能

迷走神经背核支配大多数软腭肌、咽肌和环咽肌,参与软腭上提、声带闭合和会厌反折。下咽部喉上神经支配区感受器接受的压力刺激可能是诱发吞咽的关键因素。三叉神经运动核支配口群肌。面神经核支配唇和表情肌。舌下神经核支配颏舌肌、茎突舌骨肌和舌骨舌肌。来自颈上神经节的交感神经也参与咽丛支配咽肌和环咽肌。

第三节 吞咽障碍的发病机制

一、中医学

本病中医学称为喑痱、类噎膈,属中风、中脏腑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载:“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指出:“中脏者,病在里,多滞九窍”。可见本病为中风重症,其病机为肝肾虚衰,精血不能上荣,加上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风、火、痰阻滞经隧,阳气不达,窍闭神匿,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奇效良方》说:“喑痱之状,舌喑不能语,足废不能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谓其临床表现为:“颈气闷肿,食不下”。认为“出心之言”必失二者机转之用而见构音障碍。

中医学认为:咽喉与经络循行的关系非常密切,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之经别循喉咙;足阳明胃经,其支者下人迎,循喉咙;足太阴脾经挟咽,连舌本;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上挟咽;手太阳小肠经循咽下膈;足少阴肾经,其直者循喉咙;手厥阴心包经别上循喉咙;足少阳胆经别上挟于咽;足厥阴肝经循喉咙入颃颡。奇经八脉中,督脉自少腹直上者入喉;任脉至咽喉。冲脉上行的一支出于咽喉上部及鼻道;阴跷脉至喉咙,交贯于冲脉。对于中风后吞咽障碍,依据中医学“经之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可以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的腧穴,以治疗喉咙的疾病,改善喉咙的功能。

在具体取穴上,古代书籍有大量的记载。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口噤,舌根急缩,下食难,取廉泉、翳风治喑不能言”,百会治“中风……或多哭、言语不择”。《类经图翼》载:“风池治中风不语,汤水不能入口,百会一曰治悲笑欲死。”《医学纲目》云:“舌根急缩,廉泉三分,得气即泻。”《备急千金要方》载:神庭治“久风、卒风……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流涎自出,目闭耳聋……或烦闷恍惚,喜怒无常,或唇缓失音,声喑”。《针灸大成》认为“风池主……气塞涎上不语”,又云:“廉泉主……舌下肿难言,舌根缩急不食,舌纵涎出”。《针灸聚英》认为风池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二、现代医学

通常认为脑卒中后出现吞咽困难是由于损伤了脑干或双侧皮质延髓束。但也有文献报道,单侧核上性损伤也可导致吞咽困难。电视透视检查发现皮质损伤引起的吞咽困难往往表现为咽反射的延迟,导致吞咽启动不能,启动吞咽时的犹豫表现,有些皮质损伤导致咽肌收缩力减弱或低位食管括约肌异常。而脑干吞咽中枢病变主要导致咽阶段延长,与皮质中枢导致的吞咽触发困难相对应:双侧延髓吞咽中枢损伤可导致吞咽反射消失。单侧疑核损伤会出现同侧咽肌麻痹,同侧声带麻痹及软腭麻痹,发生吞咽困难,但程度非常轻,持续时间也较短。损伤皮质下白质区域前部,使皮质吞咽区与对侧皮质及皮质下投射的联系中断,并干扰皮质向下的投射,导致吞咽困难和误吸。一个前瞻性研究表明,吞咽功能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灶的大小和范围有关,半球前部(中央沟之前)损伤较后部损伤容易损伤吞咽功能,并导致误吸,损伤单侧中央前回最下部和额下回后部可导致严重吞咽困难,并不伴有口舌的失用、言语损伤、局部麻痹;迷走神经损伤可以对吞咽功能造成破坏性影响,因为它可以造成咽缩肌麻痹、声带麻痹、吞咽时声门关闭不全、咳嗽减弱等多方面的损伤,其支配的杓状软骨肌功能异常,导致喉麻痹,出现喉关闭不全和误吸。喉返神经在咽丛分支的功能异常导致食管上括约肌顺应性下降,出现吞咽困难,舌根部和会厌感觉减弱会导致食团溢出而误吸。三叉神经脊束核及脊束受损,则口腔、口底、牙龈、舌、软腭的黏膜感觉减弱,导致食团进入咽部却不能触发吞咽,使误吸危险增加。舌下神经损伤后,舌不能将食物维持在口腔内而提前溢入咽喉部,发生误吸,或者流出口腔,影响食团在咽部的清除。

不同时期吞咽障碍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差异,分别介绍如下。1.准备期吞咽障碍 准备期吞咽过程由舌的感觉、咀嚼肌的咀嚼活动、舌肌运动及口唇闭合等一系列动作共同完成,当支配这些器官感觉及运动的三叉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及大脑皮质、脑干神经核团损伤时,可导致患者口前部、舌前部感觉减退,舌运动或协调运动减弱,使食物布满口腔或堆积于口腔前部或一侧面颊,患者出现以流涎、食物堆积于面颊或硬腭、咀嚼不当及咳嗽等为共同特征的吞咽障碍。此外,有些患者可伴有经鼻反流、构音障碍及感觉减退或丧失等。2.口腔期吞咽障碍口腔期吞咽过程是舌尖上抬,舌体依次从前向后推送,将食团推向口腔后部,同时软腭开始抬高,舌后部下降,舌根前移,食团进入咽部的过程,主要由舌肌运动完成。当舌下神经及大脑皮质损伤时,舌作无效运动,食物不能进入口腔后部,表现为舌反复运动试图吞咽,咽启动延迟或困难,或分次吞咽,此期吞咽障碍主要影响流质食物吞咽,半流质和黏稠食物较易控制。3.咽期吞咽障碍 咽以软腭及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喉咽,是呼吸道及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期吞咽活动由咽缩肌、咽上缩肌、咽中肌、咽下肌、环咽肌、会厌舌骨肌及其附着韧带的共同协调运动完成。当支配这些器官的神经及脑干核团、锥体束、吞咽中枢、大脑皮质病变时,则出现以呛咳为主要症状的吞咽困难,可伴有误吸、穿透、进食流质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沉默性误吸或无症状性误吸,即食物或液体进入声带水平以下的气道而不出现咳嗽或任何外部体征。4.食管期吞咽障碍 食管期是指食物转运至食管后向下输送至胃的过程。此期吞咽运动不受吞咽中枢控制,主要靠食管和胃底的平滑肌、横纹肌的协作运动完成。研究显示,任何食管协调性收缩障碍均可引起食物传送异常,表现为食管无蠕动、食管返流、食管痉挛等,患者主诉食物梗阻于食管某一部位,但流质饮食不受影响。文献报道,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主要发生于口腔期、咽期,很少发生于食管期。

第四节 吞咽障碍的临床表现

脑卒中部位不同,吞咽障碍的临床特点各有侧重,现分述之。一、皮质脑卒中(一)左侧大脑皮质脑卒中

左侧大脑皮质损伤可导致口腔期吞咽障碍。其特征为食物放在口中,但没有舌的运动,导致口腔期启动延迟。如果不给任何吞咽的口语提示,让患者自行进食,反而表现出较好的吞咽功能。此类患者还会出现轻度口腔期通过时间延迟(3~5s)和轻度咽期吞咽延迟(2~3s),但通常咽吞咽的动作基本正常。(二)右侧大脑皮质脑卒中

较之左侧大脑皮质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更常见。当咽期启动时,喉部上提的时间也可能稍微延迟,从而造成吞咽前和吞咽时误吸。咽期运送时间延长,误吸发生率更高。二、皮质下脑卒中

大脑皮质下脑卒中往往影响返回皮质的运动及感觉通路。大脑皮质下脑卒中常导致口腔期时间轻微延长(3~5s),咽吞咽启动轻微延迟(3~5s)。由于咽吞咽启动延迟,少数患者可出现吞咽前误吸;或因咽神经肌肉控制欠佳,产生吞咽后误吸现象。如果无并发症,患者需要3~6周的时间恢复经口进食。三、脑干卒中(一)脑桥卒中

通常导致严重的高张力,主要出现在咽,造成咽期吞咽不出现或延迟出现,一侧咽壁痉挛性瘫痪或麻痹,喉上提不足合并严重环咽肌功能障碍。(二)延髓卒中

延髓是主要的低位吞咽中枢,该部位脑卒中通常引起口咽吞咽功能异常。一侧延髓受损者的口腔控制能力接近正常或基本正常,但会有明显的咽期启动和咽期吞咽异常。临床上可以见到脑卒中后第1周的患者出现咽期吞咽缺乏的情况,实际是咽期吞咽非常微弱,以致几乎无法察觉。脑卒中后第2周的患者逐渐出现咽期吞咽,但咽期启动明显延迟(通常10~15s或更久)。概括来说,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包括两方面:①吞咽中枢损害引起的不协调;②皮质脑干束受损后引起的运动减弱(感觉减退也可引起)。

总而言之,吞咽障碍是否由脑卒中引起,应考虑两个问题:①脑损伤定位;②损伤引起的功能性后果。损伤定位对理解感觉运动功能损害很重要,对于了解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在单侧还是双侧病损基础上的恢复潜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大脑半球受损常表现为咀嚼的自我控制不良或不能把食团送入咽部,而脑干受损常表现为咽反射延迟。

第二章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诊断及评定

一、吞咽障碍的诊断(一)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有学者在研究中所采用的吞咽障碍标准:主要症状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不能进食,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查体见舌肌运动无力,伸舌不灵,但无舌肌萎缩,咽反射存在;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病史;无意识障碍。其他脑卒中吞咽障碍的诊断标准:通过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检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并且通过一系列的量表或实验室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二)吞咽困难的诊断流程

首先对所有脑卒中患者,在入院初首次进食或饮水之前均应进行吞咽功能筛查,一般由接受过培训的护士或医生在患者入院24h内完成。了解有无吞咽障碍的可能,通过筛查的患者可正常进食,对于未通过筛查、怀疑有吞咽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临床吞咽功能评估,这一般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言语治疗师完成。首先需要询问患者既往的吞咽情况,吞咽障碍开始的时间和进程、出现频率、持续时间、间断性或持续性加重或缓解的因素,饮食史等,中风的程度和部位、有无并发症状等。其次观察患者的口舌感觉、运动功能、咽反射状况,检查吞咽相关结构(如口腔、舌、软腭、咽喉、颅神经等)的功能,再利用一系列不同黏度、不同量的液体及固体食物进行吞咽试验,要求对吞咽各期的功能进行评估,并提出对吞咽障碍的处理意见。但目前临床吞咽功能评估的意义正受到置疑,因为吞咽障碍中最危险的症状误吸在临床评估中常常被漏诊。如果临床吞咽功能评估仍不能明确诊断,需要进一步行仪器检查。根据临床吞咽功能评估或仪器检查的结果制定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案。二、吞咽障碍的评估

吞咽障碍评估主要包括临床评估、仪器评估和联合吞咽筛查方案。评估人员由语言治疗师,或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医生组成。(一)临床评估

吞咽障碍首先需要经过临床评估,为治疗提供依据,确定患者有关误吸的危险因素,防止误吸发生。临床评估是指由临床医生或语言治疗师在床旁根据卒中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填写一系列的量表,判断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及其程度的方法。因为要根据评估结果选出可安全经口进食的患者,并预测吞咽障碍的并发症和预后,所以可靠的床旁评估非常重要。临床评估必须在所有其他诊断性检查(如吞咽造影检查)之前进行。与仪器检查比较,临床评估程序相对简便,涉及的人员较少,费用也相对低廉。临床评估包括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1.主观评估 主观评估指由患者本人、照顾者、家属及其重要的他人所提供的病历资料,包括主诉,既往有关的主客观检查及其医疗处理。主诉询问需包含吞咽障碍发生的部位和时间、发病的频度和进程、诱发因素以及加重和缓解的因素、症状、次要症状和发生并发症的证据。2.客观评估 首次接诊病人时,经验丰富的医师可以通过主诉、体格检查发现病人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并且通过一系列的量表评估,进一步明确病人的情况。主要分为口腔功能评估、吞咽功能评估、摄食-吞咽过程评估及摄食评估。

吞咽障碍的评价量表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有:口腔、吞咽功能评估;吞咽功能障碍评价标准;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分级标准;吞咽困难评价标准;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医疗床旁评估量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1)口腔功能评估:把咀嚼形成的食团送入咽部的过程称为吞咽的口腔期,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涉及面肌、咀嚼肌、腭肌、舌肌和舌骨肌的运动。

采用口腔、吞咽功能评估量表中有关吞咽过程口腔肌肉活动功能的项目进行评估。包括:①唇的运动:静止状态下唇的位置,做唇角外展动作以观察抬高和收缩的运动,做闭唇鼓腮动作,交替重复发“u”和“i”的音,观察会话时唇的动作;②颌的位置:静止状态下颌的位置,言语时颌的位置;③软腭运动:进食时是否有返流入鼻腔,发“a”的音5次观察软腭的抬升,言语时是否有鼻腔漏气;④喉的运动:发音的时间、音高、音量,言语的协调性;⑤舌的运动:静止状态下舌的位置,伸舌动作,舌抬高动作,舌向双侧的运动,舌的交替运动,言语时舌的运动。上述5项检查,每项最低分为1分(e级),最高分为5分(a级),16分以上为相对安全。本评估法有较好的量化标准,实施方便,能动态观察病情的变化,可作为治疗前、中、后效果的比较,并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毕竟是间接的评估方法,有一定的主观性。

吞咽功能障碍评价标准量表:由日本人洼田俊夫提出,注重于吞咽肌的临床评定,以肌力减弱的程度分为4级,1级为正常肌力(表2-1)。表2- 1 吞咽功能障碍评价标准量表(2)吞咽功能评估:由于吞咽运动从外部难以观察,诊断时常需要特殊仪器的辅助,一般的医院难以开展。目前常用的简单、实用的在床边就能进行的吞咽功能评估法为:反复唾液吞咽试验、饮水试验。

反复唾液吞咽试验

本评估法由日本人才藤荣一提出,是一种评定吞咽反射引发功能的方法。患者取坐位,检查者将手指放在患者的喉结及舌骨处,观察在30s内患者吞咽的次数和动度,高龄患者30s内完成3次即可。对于患者因意识障碍或认知障碍不能听从指令的,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可在口腔和咽部做冷按摩,观察吞咽的情况和吞咽启动所需要的时间。

饮水试验

又称洼田饮水试验(表2-2),是最常用的吞咽功能筛查方法,由洼田俊夫在1982年提出。该试验分级明确清楚,操作简单,主要通过饮水来筛查患者,不但可以观察到患者饮水的情况,而且可以作为能否进行吞咽造影检查的筛选标准。

检查方法:主要通过饮水。先让患者单次喝下2~3茶匙水,如果没问题,让患者像平常一样喝下30ml水,然后观察和记录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进行评价。

在5s内将水一次喝完,无呛咳属于正常;饮水时间超过5s,或分2次喝完,均无呛咳者属于可疑;分1~2次喝完,或难以全部喝完,均出现呛咳者属于异常。表2- 2 饮水试验量表(3)摄食-吞咽过程评估:按照摄食-吞咽阶段,通过意识程度,进食情况,唇、舌、咀嚼运动,食团运送情况,吞咽后有无食物吸入、残留等相关项目来观察和评估摄食-吞咽过程中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在临床工作中,该项评估可操作性较好,观察的内容较全面,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的摄食-吞咽过程,可作为治疗前、中、后疗效的评估和对比,但仅以良、中、差作为评估的指标,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未能量化。

吞咽功能分级标准量表(表2-3):是才藤荣一结合康复锻炼方法制定的,该量表将症状和康复治疗的手段相结合,对临床指导价值较大,不需要复杂的检查手段,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评价方法。表2- 3 吞咽功能分级标准量表

吞咽困难评价标准量表(表2-4):来自日本康复学界,分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吞咽困难的程度越低,10分表示正常吞咽。该量表包含康复训练方法的选择,以营养摄取为线索反映经口进食的能力,分级较细。表2- 4 吞咽困难评价标准量表(4)摄食评估:包括患者口腔控制食物情况、吞咽动作协调性及进食前后声音的变化、咳嗽情况、进食的姿势选择、分泌物情况等。评估者可根据上述评估得出印象:患者吞咽异常的可能原因,最容易吞咽哪种食物;食物放于口中的最佳位置;采取何种姿势吞咽;需要进一步完善哪些仪器检查。

1)吞咽障碍程度分级量表(表2-5),分为正常、轻、中、重4个层面,从严重吞咽困难到正常吞咽功能共10级。该量表以所能吞咽食物的种类及营养摄取途径为线索,分级与吞咽困难评价标准量表非常接近,因此从表面看二者的相关性应该最好。表2- 5 吞咽障碍程度分级量表

2)医疗床旁评估量表(表2-6)表2- 6 医疗床旁评估量表

如果患者不能正常吞咽5ml的水,即尝试3次中多于1次出现咳嗽或者气哽,或者出现吞咽后声音嘶哑(即喉功能减弱),则不再继续第2阶段。不能进入第2阶段,在第2 阶段中出现咳嗽或气哽,或出现吞咽后声音嘶哑,就认为是不安全吞咽。

3)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表2-7):分为5个评分级别,0分为正常。表2- 7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二)仪器评估

临床评估主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细致的体格检查来进行,属于间接的评估方法,有一定的主观性,不能直观显示吞咽的解剖生理情况和过程。越来越多的功能性检查被应用于吞咽障碍的评估。吞咽障碍仪器检查有影像学检查与非影像学检查,两种方法都可以应用在正常和异常的吞咽生理研究。影像学检查包括吞咽造影检查、吞咽电视内窥镜检查、纤维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超声检查、咽部荧光核素扫描检查,非影像学检查包括测压检查、表面肌电图检查、脉冲血氧定量法等。1. 吞咽造影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examination,VFSE) 吞咽造影检查有许多名称,如改良钡剂吞咽造影检查、电视荧光钡剂检查、电视荧光吞咽检查、动态吞咽检查。尽管名称不同,实际上都是做同样的检查,即在X线透视下,针对口、咽、喉、食管的吞咽运动所进行的特殊造影。此项检查可以进行点片或录像来记录所看到的影像,并加以分析。

Mosher首次提出使用X线荧光透视检查来进行吞咽障碍的研究,之后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E)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被称为诊断吞咽障碍、确定口咽功能紊乱机制的“金标准”。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是由放射科医师和语言治疗师共同指导病人进行的。

VFSE能在透视下观察病人吞咽液体、浓汤、固体等不同黏稠度的由钡剂或碘水包裹的食团和不同容积的食团的情况,并通过从侧位及前后位成像对吞咽的不同阶段(包括口腔期、咽部期、食管期)的情况进行评估,也能对舌、软腭、咽喉的解剖结构和食团的转运过程进行观察。在检查过程中,语言治疗师可以指导患者在不同体位下(尤其是改变头部的位置)进食,以观察何种体位更适合病人;当病人出现吞咽障碍,则随时给予辅助手段或指导病人使用合适的代偿性手段以帮助其完成吞咽。

VFSE通过对吞咽时口腔内的咀嚼运动、喉部的上提及关闭、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