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风贵韵:黔贵文化特色与形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17:15:45

点击下载

作者:郭艳红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黔风贵韵:黔贵文化特色与形态

黔风贵韵:黔贵文化特色与形态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黔风贵韵:黔贵文化特色与形态作者:郭艳红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8-01ISBN:9787514323733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黔风贵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文明奠基历史遗韵

黔贵文化是指在黔贵区域内产生的一种地方文化,其区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云贵高原东部。

几十万年以前,黔贵地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黔西观音洞、桐梓岩灰洞、水城硝灰洞等在旧石器时代和威宁中河、赫章刁乐等在新石器时代,就有远古人类居住,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远古文化。

从商周时期,经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直到明代贵州建省,在此过程中,众多历史名人为黔贵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南方已知的最早古人类

在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的东南部,有一片高原山地,这里四季分明、风景如画。

在这片秀丽古朴的土地上,发现早、中、晚时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多处,主要有黔西观音洞遗址、桐梓岩灰洞遗址、水城硝灰洞遗址、兴义猫猫洞遗址、普定穿洞遗址、六枝桃花洞遗址。黔西观音洞,不仅是我国长江以南材料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而且还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观音洞文化与周口店文化、西侯度文化交相辉映,形成3个不同的文化区,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石器的3个重要类型。■旧石器时代石斧

观音洞文化遗址位于黔西县城南30千米的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锦山村。

洞由石灰岩构成,高出洼地15米,海拔1450米左右,主洞长90米,宽三四米,支洞长5米,宽一两米,因洞顶在堆积过程中坍塌,含旧石器的堆积物主要在洞外,洞中堆积物厚达8米以上。出土石器4000多件。

石器的原料、制作与类型组合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观音洞出土的石制品分为3大类,即石核、石片、石器。石器材料为燧石或硅质灰岩及火成岩。石核绝大多数是单台面、双台面和多台面的,台面角最大90度,最小50度。

石片形制多样。包括天然台面石片、素台面石片、小台面石片、有疤台面石片、有脊台面石片和修理台面石片6种。以人工台面石片居多,主要是用锤击法生产的,少数用碰砧法。硝灰洞 因古时有人在洞内挖土熬硝得名。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心城西北23千米的三岔河北岸,是贵州省继黔西观音洞、桐梓岩灰洞后,于1973年夏发现的又一古人类文化遗址,为贵州发现的第二个有人类化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硝灰洞是我国华南地区古人类用火年代最早、最丰富的遗址。■环状石器

石器多用石片制成,个体大小悬殊,器型也较复杂,80%以上是刮削器,其次是端刮器、尖状器,还有数件凹缺刮器和雕刻器。

与石器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有20多种。这些动物稀奇古怪,有柯氏熊、大熊猫、鬣狗、嵌齿象、贵州剑齿象、似东方剑齿象、巨獏、中国犀等。

其中尤以剑齿象、犀牛等的数量为多,与早期人类的狩猎活动密切相关。

毫无疑问,这是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距今约20万年至4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早期,这时的人类还处在“晚期直立人”阶段。

桐梓人是在贵州桐梓岩灰洞发现的。岩灰洞位于九坝乡柴山冈半坡,下距河面几十米,向阳不燥,泥土多呈粉末状,所以当地人都叫它岩灰洞。洞穴呈喇叭形,高3米,宽近2米,洞道时宽时窄,呈“之”字形向东北延伸。

岩灰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出土石器12件和一些烧骨,还发现老年右上内侧门齿化石1枚、青年右上第一前臼齿化石一枚和10岁儿童左上犬齿化石1枚。

门齿非常粗壮,呈铲形。齿根完整,灰黄夹有黑色斑点。齿冠色白,基本完整,切缘已磨耗成平面。

前臼齿只保存有齿冠的舌面、近中面、远中面的舌侧半及舌侧齿根。咬合面未曾磨耗。齿体极其粗壮,舌面呈球面隆起。

儿童犬齿较完整,切缘尚未磨耗,齿根还未生长。齿冠完整,齿根仅保留颈部一小部分,颊舌径大于近中近远径。在近中远中面都见到浅纵沟。■旧石器时代的尖状器

唇面的横向上有几条肋状条带,基部齿带明显。两侧缘有三角形隆凸。舌面底突,游离缘有粗脊。

此外,还出土了6岁左右儿童上臼齿、门齿化石,老年左上内侧门齿化石1枚。

桐梓人是我国南方已知的最早“古人”,使用的石器加工相当粗糙。烧骨表面呈黑色或灰色,可能是用火的产物,但是未发现灰堆或灰烬层。水城人属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其遗址在水城硝灰洞。出土石器53件,老年男性左上犬齿化石1枚。齿冠部前后缘无三角形凸起,说明其体质特征比北京猿人进步,是典型的古人类。其生产有所进步,生活有所改善,使用的石器用“锐棱砸击法”打制而成。其方法是将砾石一端稍斜置于石砧上,一手紧握砾石另一端,另■旧石器时代石质尖状器一手拿石锤;用石锤的扁锐边猛砸石砧上砾石一端。多次连打,制成石片。

石片大都不修台面,打击点粗大,凹入显著,破裂面放射线清晰。这种锐棱砸击石片,也出现在云南、四川、广西、广东、西藏、江苏、台湾等省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中。锐棱砸击法 一种有别于寻常的砸击方法。“水城人”开创,后经“兴义人”和“穿洞人”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贵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主旋律。在穿洞晚期文化层中,锐棱砸击石核和锐棱砸击石片越来越多,并用它们来制成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刀状器等工具。

遗址中还发现了灰烬层,有各色灰烬和炭屑、烧骨、烧石。这是我国华南地区古人类用火最早和最丰富的遗迹。

猫猫洞遗址位于兴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在兴义顶效西南1千米处,顶效河的左岸,有一座峻秀的小山,山东侧有一奇妙的溶洞,远观宛如一只精巧的山猫,匍匐在山顶,睁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其态逼真,人们因此给此山取名叫“猫猫山”,给洞取名“猫猫洞”。

猫猫洞是兴义人长期生息、繁衍、劳动的地方。出土下颌骨化石4件、股骨化石3件。下颌骨粗壮而低矮,齿弓短宽,形态接近山顶洞人的下颌骨。股骨较粗,骨壁厚,髓腔小。由此可见,兴义人属晚期智人阶段。刮削器 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制成的一种切割和刮削工具。因形状不同,可分为长刮器、短刮器和圆刮器等。这种刮削器是骨质或石质的,用途很多。另外也可以用来制作木制品、竹制品,比如刮去树皮制作棍棒,制作箭等。

该文化层出土4000多件石器,以“锐棱砸击法”打制为主,锤击法为辅。刮削器占多数;其次为尖状器,有少量砍砸器和雕刻器。刮削器和尖状器体形较大,多数长0.5厘米以上。刮削器中斜刃多于直刃。

猫猫洞遗址还出土了骨刀、角铲等骨、角工具10件。骨刀造型较美,整体磨制光滑,刃部磨制细致,锋锐光洁。■旧石器时代化石

骨铲用鹿角制作,琢削,磨平,铲刃磨成45度角。骨椎用三棱形骨片刮削琢磨制成,尖刃,刃部扁锐光滑,比较精致。■

可见,兴义人生产技术已有改进,群居生活以渔猎为主,应属“古人”向“新人”过渡阶段的人类。

穿洞遗址在普定县城西南5000米处的新寨村一个南北对穿的天然溶洞中。

穿洞遗址出土古人类化石比较丰富,除较完整头盖骨化石两个外,还有上颌骨、下颌骨、顶骨、桡骨、胫骨,还有臼齿、门齿和犬齿等,共100多件。

穿洞遗址出土石器共5000多件,制作材料有水晶、燧石、石英岩等,质地坚硬。石器种类有砍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制作方法有锤击法、砸击法和锐棱砸击法。

出土了大量骨铲、骨锥、骨棒,还有用以刺鱼的骨叉,用作缝纫的骨针和装饰用的扁体骨器。同一种骨器,往往有多种器型,例如骨铲的刃口,就有平直、倾斜、圆钝、尖状诸种式样。

在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中,已知的磨制骨器极少,而普定穿洞竟然出土了近百件磨制骨器。

穿洞出土的骨针非常精巧,它用小骨片研磨而成,扁圆修长,针尖锐利,上面还挖有一个针眼。角器相对要少得多,均用鹿角制成,有角铲和角锥两种。角铲两面磨得均匀,刃口平齐,薄而光滑。

用火的遗迹,在穿洞各个文化层都有发现。灰烬中有烧过的骨头、石头。骨头烧成黑色、白色、灰色,石头烧变色,烧炸裂,有的烧成石灰。

可见穿洞人已具备保存火种和人工取火的能力。

遗址中还出土2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共10000多件。动物化石中以鹿为主,可能穿洞附近古代有广阔的草地。

穿洞遗址文化内涵丰富,被命名为“穿洞文化”,它对研究石器打制技术的演变、研究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贵州石器区域性特征都具有重要意义。

穿洞人的骨角器在国内首屈一指,它的影响可以说是“独领风骚数千年乃至数万年”。阅读链接桃花洞位于六枝桃花山脚桃花湖与山壁结合部的石灰岩天然洞穴,旧称“逃荒洞”。洞高9米,宽24米,进深60米。是修公园时发现的。经试掘,在洞内地表获得磨制的石斧1件,骨锥2件,打击骨器17件;穿孔蚌器和螺壳2件。清理出石核32件,石片、石钻、石锤20件。石器分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盘状器。在用火遗迹处,有大量的烧骨、烧石和炭屑;人类化石有一段左侧股骨;动物化石种类有巨貘、豪猪、竹鼠、虎、熊、牛、豹、鹿、麂、羚、毛冠鹿等12个种类。进入原始农耕文明时期

时光飞逝,经过不断的创造、改进,至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开始在乌江流域等地区活动。发现的遗址有威宁的中河、赫章的可乐、毕节的青场、平坝的白云等。最有代表性的是赫章可乐文化遗址和平坝飞虎山文化遗址。赫章可乐遗址在可乐乡马家庙子山坡的山腰。先后在其文化层出土石器30多件,陶器数百件,还有其他文化遗物。石器多用砾石做原料,磨制技术较精细。如椭圆形双孔石刀,刃■新石器时代陶罐口磨得较薄。石斧、石锛、石磨盘等,都比旧石器进步得多。从石器的形制看,石斧、石磨盘都具有地方性。

从出土的石工具上,可以看出当时的原始人使用磨光石斧来砍树、开荒、种地,已进入原始的农耕阶段。用双孔石刀收割禾穗,用石杵和石磨盘去壳加工谷物。

出土磨制的石弹丸,既是工具又是武器,石尖状器绑上木棒,就成了石矛,证明当时人们已从事狩猎,正在从猎取野兽向驯养家畜的阶段过渡。

出土陶片中,有大量的四耳、圈底、底柱等,还有残陶杯2件。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有少量黑色陶。纹饰较单调,有弦纹的不多。

陶器多用轮制,从陶片的薄厚■石器均匀看,制陶技术比较进步。出土的两个陶纺轮,呈锥形圆柱体,中心有孔对穿,制作技术较高。

飞虎山文化遗址在平坝县城南面的白云镇平村东南的“飞虎山”上。乌江 又称“黔江”,贵州第一大河。古称“内江水”,“涪陵水”,“延水”等。首次被称为乌江始于元代。发源于威宁香炉山花鱼洞,在重庆涪陵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037千米。主要支流有六冲河、猫跳河、清水江、濯河、洪渡河、芙蓉江、郁江、阿蓬江等。

关于飞虎山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不知法号的僧人,踏遍千山万水,走访名山古刹,苦寻佛道。■石器时代刮削器

有一天,他路途疲惫,饥渴万分,在平坝白云镇境内一条杂草丛生的古道上,发现一个大如篮球的鹅卵形石蛋。

他好奇地拾起来看,他从未见过有这么大的石蛋,皱起眉头惊疑起来:“这不可能是鹅蛋、鸭蛋、鸡蛋,更不是鸟蛋……这到底是什么蛋呢?”

蛋是生命之源,此蛋与他有缘,缘有因有果,于是僧人带上此蛋一路风餐露宿来到了四川峨眉山。僧人在此念经修佛。峨眉 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庙约26座,其中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万年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华藏寺知名度最高。有“峨眉天下秀”之称。据传为佛教中普贤菩萨的道场。

僧人把捡来的怪蛋精心孵育九九八十一天,终于从蛋壳里蹦出一只怪异的鸟,方形虎眼,形状吓人,羽翅丰硬,欲腾欲飞。僧人猜想此鸟乃仙人之物,应好生喂养。

鸟儿一天天长大,不到一个月,羽大如伞,比人还高,凶暴异常,食量大得吓人,僧人无法供给喂养。僧人们都责怪他养了一个怪物,而僧人却想有朝一日能乘坐此鸟游行万里,普度众生,甚为一件好事。

此鸟性情暴烈,饥饿时啸声震天,僧人用一间房屋关它。一日旭日东升,此鸟破门而飞,冲上云霄,巡天遥看。

僧人见状惧怕,却无可奈何,只得由它飞走。

这只巨鸟如猛虎出笼,翱翔于天地之间,所过之处,狂风卷云,砂石满天,树倒林毁。人们以为是千年妖魔作怪,却无人能够制服。

人们惶恐不安,纷纷乞求神仙降伏此魔,保世平安。

位于平坝白云镇夏云庄村的剪刀山看到这只怪兽猖狂无比,祸害人间,决定为百姓灭除祸患。剪刀山默默地等待着怪鸟从它的刀口上飞过,以便把它剪断除掉。

一天,怪鸟从刀口飞过,剪刀山化为一把巨大的锋利无比的剪刀,像怪兽剪去,快如闪电。怪兽仓皇逃飞,但仍被剪掉了它的左翅膀,飞鸟怪叫一声飞走了。

夹砂灰陶约占70%,夹砂黑陶占30%,泥质类陶极少。

夹砂陶以夹细砂为主。

那被剪掉的翅膀正好掉在田坝中间,压住了正在耕田的一个农民,据说现在插秧时节,还会听到被压在山下的耕田人喊耕牛“背招”、“背招”的声音。

传说那只受伤的巨鸟落在了平村的东南方,并化为一座大山。此山远远看去,犹如一只巨大的无翅的飞虎,人们便把它叫作“飞虎■石器时代砍砸器山”。

飞虎山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有石斧、石箭头、石纺轮和大量陶器碎片。厚薄不匀,厚者达1.2厘米,薄者仅0.2厘米,火候高,质地坚硬。陶片纹饰复杂多样,有粗细绳纹、方格纹、锥刺纹、刻划纹、附加堆纹等。陶片中有3片彩陶。其中有一片是在泥质灰陶的内外施以粉橙色陶衣,再于外表绘两条平行的红色条带。从陶器纹饰及质地考察,飞虎山遗址制陶技术比可乐遗址有了进■新石器时代石铲步。飞虎山出土的石器工具,如石锛磨成斜刃或直刃,石箭头磨成锐角等腰三角形,也比可乐遗址同类物器要磨制得更精细一些。阅读链接平坝飞虎山遗址的上层为新石器时代,而在它的下面,叠压着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这里出土的石核、石片、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共532件,石核和石片的制造既有锤击法也有锐棱砸击法。石核石器15件,石片石器111件,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盘状器、斧形器等。另有骨锥57件、骨铲20件、角器2件。石器增加了盘状器、斧形器等新类型,骨器使用较多,这都为转入新石器时代做了准备。文化教育的鼻祖尹珍

然而,黔贵文化最有影响的第一人,当推尹珍。尹珍是贵州汉文化的传播人,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

在商周时期,即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黔贵地域是“鬼方”地的主要部分。

秦代开“五尺道”,汉代筑“南夷道”首先进入贵州北部和西北部。巴蜀文化从北向南流入,黔北正安得风气之先。

正安属鄨县东北境,犍为郡治鄨县,开发较早,与巴蜀贸易交往历史悠久,其文教也必最先。曾产生过文学卒史臣舍人,著名辞赋家盛览。■尹珍雕像尹珍是东汉牂柯郡毋敛县人,生于公元79年,出身豪门,少纨绔习气,自幼聪颖好学。东汉时,朝廷已将儒学立为官学,立五经博士,全国郡、县、乡■学者许慎塑像均设经师,经学大盛。尹珍20岁时,学业已有相当的基础,但深感本郡学业太差,于公元99年,奔赴京师洛阳,拜许慎为师。

学者许慎被尹珍千里求学的精神所感动,对他精心传授。尹珍刻苦研习五经文字,接受系统的儒家道德思想。尹珍不仅精熟“五经”,也得到《说文解字》的真传。

学习期间,正值许慎编纂《说文解字》,尹珍在老师指导下,研习篆书、攻习隶体。许慎 (约58年~约147年),博通五经,撰有《五经异议》被称为“五经无双许叔重”。精通文字学,所著《说文解字》收集小篆、古文、籀文共9353个字。解说每个字的形、音、义极为简要,集我国文字大成,也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被视为“汉学经典”。

许慎撰著《说文解字》收集了古今各种书籍、碑刻和钟鼎款识,尹珍刻意摩习,书法技艺大为提高,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南北朝刘宋时期,王愔著有《文字志》中评述秦、汉、魏、晋间120位书法家,就列有尹珍之名。唐代张彦远著《法书要录》引录《文字志》的篇目,才使尹珍作为书法家留传于世。清代咸丰七年(1857)刻印的《广金石韵府》中也收录有尹珍篆书。

尹珍回乡里,在“手建草堂三楹”,设馆收徒教学。尹珍的学堂是一座木结构的三合院,一正两横,呈“品”字形。

尹珍设馆授徒,启蒙教化,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蒙学,学生学习的是字书,目的在识字。童蒙识字教材用规范的正体小篆写就,依文理编成韵文,便于记诵。教学中把识字和理解文意结合起来,学生在识字教育过程中接受一些常识。《论语》 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一共20卷,11705个汉字。成书于战国初期。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尹珍教学十分重视文字条例,以及书法艺术,解说文字教学,极为认真,学生文字学和书法造诣都较高。第二阶段学生学习《论语》、《孝经》,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儒家道德教育。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修十义以冶七情”。教育人们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十义”来陶冶,约束人们在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许慎著《说文解字》

尹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父母兄长的孝顺,对弟妹子侄的慈爱,以及忠于职守,交朋友重信义,对民众谦恭和蔼等,都被地方官和乡党舆论公认为“孝廉”楷模,名声远播。

尹珍学开馆教学、传授书法艺术的同时,自己也日习千字。

务本堂门前河边就是尹珍洗笔淘砚处。他的隶书精湛,远近闻名,求书楹联、墓碑的甚多。在开馆讲学时期,还在学馆旁建一房子,专为书写之用,后人称“碑房”。

153年,尹珍应奉任武陵太守,兴学校。尹珍虽年过古稀,但精力充沛,慕名就近前往师事应奉,学习谶纬;学成,精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尹珍成了饱学之士,名声大震。不久,汉代朝廷任用尹珍为尚书丞郎,尹珍应诏出仕,官至荆州刺史。

尹珍功成名就,但年老体弱,遂辞官还乡,重操旧业,将原学馆改名为“务本堂”,矢志育人。162年,尹珍病逝,葬于务本堂后,卒年84岁。阅读链接一次,尹珍的一个学生家因欠朱财主家几石租谷,朱财主就霸占了他家房屋,那个学生家没地方住,只得住到山洞里。尹珍决定帮助那个学生。一天,尹珍拿出一件白衣服,并提笔在上面画了两横,说:“你穿着这件衣服到朱财主家门口走几趟吧!”学生莫名其妙,但仍照着老师的话做了。朱财主看见学生衣服上的两横后,便提出归还学生家的房屋,换那件白衣服。原来,朱财主不久前求尹珍给他家写了一块“朱门富贵”的牌匾,可是,自从他霸占那个学生家房屋后,那牌匾上“朱”字和“贵”字中间的一横就不见了。他再去求尹珍写,可尹珍说啥也不同意,于是便有了拿房屋换两横的典故。诗文传世的作家孙应鳌

在明代,黔贵地域的文化名人当属孙应鳌。1392年,江苏如皋人孙华调龙里卫总旗,永乐年间为清平卫官,世居清平。1527年,孙华之子生子,当时恰巧其父从河中捉到一只鳖,遂取名为“鳌”。

孙应鳌自幼聪颖好学,9岁能吟诗作文。10岁起受业于塾师周慎轩门下,能“日诵千言”,十分勤学,阅尽了家藏图书。16岁时,其父调任云南保山知县,随父至保山,日不离书,口不停诵。18岁时返回清平。

孙应鳌19岁以儒士应试,时王阳明弟子徐樾以提学副使督学贵州,一见孙应鳌而大奇之,许必魁多士,于是把王阳明、王心斋之学传授给孙应鳌,孙应鳌于是成为了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次年,孙应鳌乡试以《礼经》中第一名。■贵州名人王阳明画像1547年,孙应鳌入京应礼部试落第,入太学就读3年。1550年,孙应鳌再入礼部会考,又落第。时患■王阳明的书法作品肺疾,昼夜吐血,回清平就医,病稍愈,发奋学习。

1553年,孙应鳌第三次应试,中进士,随即入选庶吉士,复读中秘书,备朝廷内阁选用。28岁时,被礼部尚书徐阶请留于史局,因遭严嵩阻挠,改任户部给事中,第二年改任刑部右给事中。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代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孙应鳌34岁时,出任陕西提学副使,即建立正学书院,并亲书《谕官师诸生檄文》,提出了“崇制、订学、论心、立志、破迷、修行、规让、饬礼、励勤、戒速、博理、讲治、进业、惇友、养蒙、严范”的教育治学主张,被陕西推崇为办学宗旨。563年,孙应鳌升任四川右参政,次年移镇剑南。

1567年,刚进不惑之年的孙应鳌升任四川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时郧阳涝旱交错发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孙应鳌体察民情,同情百姓,上疏朝廷请免光化等县秋粮,获准。穆宗皇帝继位,望治心切。孙应鳌及时地向皇帝提出了“勤学、励政、亲贤、远奸”等10条建议,并被采纳。■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

同时,在皇帝面前揭露了太和宫宦官吕祥贪赃枉法等罪行,使吕祥遭到皇帝斥逐。吕祥党羽随后便制造流言蜚语对孙应鳌进行攻击。1569年,为避免遭受陷害,孙应鳌被迫托病辞官回归清平故里。

孙应鳌是王阳明学派的卓越再传弟子,心学研究十分有成,学识非常渊博。回到清平以后,众生倾慕其非凡学识,纷纷前往求学问教。孙应鳌为满足大家的要求,遂建立学孔书院以居学徒,建立平旦草堂以接待文人墨客,研书论学,并著有《平旦草堂咏怀》。

1575年,孙应鳌48岁时,升迁为户部右侍郎,不久又改礼部,掌国子监祭酒。他全力整顿国子监,使其出现了“严监视、勤考课”的新局面。同年,神宗皇帝御驾国子监,孙应鳌进讲《尚书·无逸篇》,借周公对成王的告诫,委婉地劝谏神宗不要贪图享乐,要体察民间疾苦,勤于政务,爱护百姓,以图中兴。孙应鳌阐述精辟,入情致理,使得神宗皇帝大悦,破例命坐、赐茶,次日又赐大红紵罗衣料各一套,随后御书“学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经大法”字幅,悬挂于文华殿作鉴借。孙应鳌不仅是明代的名臣,更是在王阳明学说思想影响下,成长为明代四大理学家之一。其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求仁”,他进出“无欲”、“无欲就是天理”,以“无欲”■汤显祖(1550年~1616年),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著作有传达到“求仁”的目的,继承了王阳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明学说思想。记》、《紫钗记》,合称为《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吴国伦 (1524年~1593年),字明卿,号川楼子、惟楚山人、南岳山人,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著名文学家,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等七人并称“后七子”。“后七子”前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王死后,吴国伦成为文坛盟主。

1577年,孙应鳌进入“知天命”之年。他经历了官场的险滩漩涡,看够了世间百态,尝尽了人生酸甜苦辣,遂以病辞官回清平,精心构筑学孔精舍,潜心著述。

此后,朝廷先后于1579年、1583年两次分别以国子监祭酒故重新起用,复起官刑部右侍郎让孙应鳌回京城,他都借病推辞。

1584年,朝廷又任命孙应鳌为工部尚书,他还是疏辞不赴。明廷三次起用,而且职位逐次提高,然而孙应鳌却一再疏辞不就。

在第三次疏辞不就的当年冬天,孙应鳌溘然辞世,享年57岁。

在诗文方面,孙应鳌不仅冠冕黔中,而且名播海内。与当时文坛巨擘王世贞、吴国伦等人均有诗文唱酬交往。

在诗文创作上,孙应鳌力主人心自立、自主,“读书作文,全是真宰运用,是我制外”,绝去依傍。

所阐述的情志并举、率性而真,重“风骨”而轻“色泽”,以“妙悟”超“兴象”等文学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极富生机与活力。和当时思想家李贽、徐渭、汤显祖等一起,站在文学革新思潮的前列,推动着晚明文风的巨变。

此外,孙应鳌还是书法家,大小兼能,特擅楷、行。其书法以欧阳询为基础。参柳公权笔意,端庄严劲,亦如其人。楷书《谕陕西官师诸生檄》遗存西安碑林。福泉有《分守新镇道题名碑记》。阅读链接孙应鳌学识渊博,勤于治学,著作颇多,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史学及音乐诸领域。其见于《明史》的有《学孔精舍汇编》、《淮海易谈》、《吕律分解发明》、《论学会编》。见于《理学传》和《千顷堂书目》的有《春秋节要》、《四书近语》、《左粹题评》、《教秦语录》、《雍谕》、《学孔精舍续稿》和《道林先生粹言》。见于《温纯恭毅集》的有《教秦总叙》、《归来漫兴》。其最完整的就是1910年7月印行的炉山李氏珍藏本《孙应鳌遗书》。影响西南的巨儒莫友芝

1811年农历五月初三,莫友芝出生于贵州独山州城北兔场上街的一书香世家。其父莫与俦1799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

莫友芝自幼聪慧,3岁能识字,7岁时已能背诵不少诗词。一天,他看到草堂外竹林深处,隐现出远山的影子,忽然想起晋代诗人谢朓“竹外山犹影”的诗句,便请父亲将他们读书的草屋取名“影山草堂”。从此影山草堂远近闻名。莫友芝8岁时,除《六经》外,增读《四书》并开始学《苍雅》文字之学,由于他聪慧,记忆力强,进步很快,常受到长辈嘉奖。加上自小尊老爱幼,深得乡里好评。一天,父亲的同年好友夏鸿时来访,见莫友芝在读《尚书》,于是举书中成语命对。友芝所答深称夏意,当即答应将其三女许配给友芝为妻。这年,友芝11岁。1828年,莫友芝考取秀才;1831年考取第十一名举人,后屡试不第。■莫友芝画像

1847年,客居曾国藩幕府,代曾氏收购江南遗书,后为曾国藩督领江南书局,担任校勘经史之职。

1865年,莫友芝任金陵书局总编校,定居金陵,以“影山草堂”作为书屋的名字。

影山草堂收藏的书籍以明清精刻、精抄、精校本为多,尤其以唐代写本《说文解字》残本最为珍贵,是唐宪宗元和年间遗物。

曾国藩见此书后,赞叹不已,即命刻版传世,并为之题词:“插架森森多于笋,世上何曾见唐本!”■莫友芝的行书作品谢朓 (464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至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朓主张把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他与刘宋山水诗人谢灵运并称“大、小谢”。

1870年,莫友芝任扬州书局主校刊,李鸿章、张之洞特邀其为武昌书院的主讲,他以衰老为由推辞不就。■莫友芝与曾国潘

次年,到扬州、兴化寻找文宗、文汇两阁被焚后散失的图书,突感风寒,高烧不退,病逝船中,归葬于遵义新舟青田山。

曾国藩亲笔书写了一副挽联:张之洞 (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即今河北省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京华一见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早钦宿学;

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魂。

莫友芝一生著述甚多,他的《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及附录、《知见传本书目》、《恃静斋藏纪要》为目录版本学者所重视。《韵学源流》、《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1卷等为声韵、训诂研究作出了贡献。

他的文学作品格调高,产量多,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

他的《郘亭遗诗》收集诗作546首;《郘亭诗抄》收集401首;《影山词》收集词作百余首;另著有《素阴杂记》1卷,《樗茧谱注》1卷,《资治通鉴索隐》等。

此外,他还收集了贵州266家诗人的诗2290余首,编成《黔诗纪略》33卷。这些著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篆书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为“秦篆”,是秦代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主要是形体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莫友芝精于书法,为清代十大书法家之一。清代晚期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黎庶昌评其书“分篆高骞,冰斯雄睨”。■莫友芝的篆书作品题跋 题,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跋,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后面的文字,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若是书画家本人所题,称为本人题跋,他人所作,称为他人题跋。同时还分为作者同时代人题跋,或者后人题跋。

莫友芝书法四体皆精,而最为人称道者是他的篆书。他的篆书,取法颇丰。在清代以篆书名世者,如钱坫、王澍、孙星衍、洪亮吉等人皆以硬笔、短毫、枯墨作篆,用笔结体专以工稳、匀称为能事。

而莫友芝继承了邓石如以长锋羊毫,浓墨悬腕作书的方法。用笔舒徐流走,一波三折,遒丽厚重甚为精到;结体上紧下松;章法、行列有致,风格平和简静,气宇轩然,遒丽天成。于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中独树一帜。

在隶书方面,莫友芝也是颇有成就的。其风格高古,喻巧于拙,笔势方圆互用,结体因字立形,一扫长期以来隶必扁长的积习。其章法,多以纵向取势而气韵生动,显得格调高古,气象浑穆。由于莫友芝喜收藏,眼界所及异乎常人,故从其书中都打下许多名碑印记,如《礼器碑》中的飘逸、《张迁碑》中的古拙、《衡方碑》中的浑穆、《夏承碑》中的使转以及《天发神谶碑》中的用笔、《白石神君碑》中的结体,成就当颉颃于汀州和子贞。在行、楷方面,虽然他的影响远不及其篆、隶书那样巨大。但他在以魏入行的探索上似有筚路蓝缕之功。由于其作品遗留较少,只能从他的一些书信、题跋等手札中去管窥其成就。其用笔貌似漫不经心,但是却有自然飞动之妙。章法行气一气呵成,大小相间参差错落。既有山重水复之跌宕,复具柳暗花明之开朗。得鱼忘筌,■韵味悠长。

莫友芝的楷书以鲁公为根底,融会汉、魏风格显得气象浑朴,自出机杼,书卷气十足。

莫友芝虽然出生僻壤,但他勤于学术、长于诗词、精于收藏,朋辈中又多社会贤达、学界泰斗,故而能够“学”、“识”相长,使其得以雄视阔步,特立独行书坛。

莫友芝一生甘于淡泊,专于学问。书法上无意名家,却备受后世推崇。清代论书者多以邓石如为书坛冠冕,却又不约而同把莫友芝与其相提并论。阅读链接1847年一天,莫友芝来到琉璃厂看书,欲买些好书卷席回黔。他在书肆索检书目时,正巧遇到来■莫友芝的篆书作品肆内阅书的当朝翰林院侍讲大学士曾国藩。曾国藩见莫友芝相貌平平,但是遴选的书却非同一般,便主动与莫攀谈起汉学,朱程理学等。在交谈中,曾国藩不禁为莫友芝的渊博知识而叹服,问其姓名、籍贯之后,不禁叹道:“黔中固有此宿学耶!”清代诗坛大家郑珍

1806年农历三月初十,郑珍生于遵义西乡天旺里河梁庄玉磬山脚下的儒医之家。

郑珍5岁时便由爷爷郑仲桥启蒙识字,后随父郑文清课读,11岁入私塾,12岁就读于遵义湘川书院,攻研《四书》、《五经》,涉猎诸子百家,极嗜读书。母见他与众不同,舍弃耕田,在郑珍14岁时举家迁东乡乐安里的尧湾,与外祖父黎安理家就近而居,并拜舅父黎恂为师。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乡县令,藏书甚丰。郑珍常走读于舅父家,每次舅父都装一箱书给他。■郑珍画像

郑珍从早至晚肘不离案,衣不解带,一天要读若干万言,后又专心致志地攻读宋代周敦颐、程颢、张载和朱熹的著作,仔细研究程朱理学。

如此数年,学业上有了十分显著的长进,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集》等。

1825年,侍郎程恩泽督办贵州学政,择优选拔他为贡生。程恩泽系汉学家,为当时宋诗运动领袖,指导他说:“为学不先识字,何以读三代两汉之书。”勉励其以黔北先哲尹道真为楷模,赐字子尹,并指导郑珍读许郑之书,习宋代诗艺。■郑珍的楹联作品

于是,他进一步钻研文字的形、音、义的源流和先秦时期各种制度。当时的学者们都十分注重考据,他继承了这种传统,实事求是地做学问,既不随便标新立异,也不轻易附和苟同。

两年后,郑珍返回遵义,拜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为师,继续攻读汉学与宋学,并因此与其子莫友芝相识,共同探讨经文、切磋诗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