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好爸爸必读(套装2册):爸爸课+好妈妈培养聪明女孩不可不知的100个细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03:54:37

点击下载

作者:王悦 著,宋阳 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妈妈好爸爸必读(套装2册):爸爸课+好妈妈培养聪明女孩不可不知的100个细节

好妈妈好爸爸必读(套装2册):爸爸课+好妈妈培养聪明女孩不可不知的100个细节试读:

爸爸课:有心老爸的成功教养经验

序言

是男人,更是爸爸

做了爸爸的你,除了开心和激动之外,想必会有更多的压力。此时你的心里想必正琢磨:努力工作,赚更多的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于是,你的应酬越来越多,然后把教育孩子的担子搁到了妻子的肩上。但家庭教育可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你的位置也非常重要。

根据科学家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融入社会也更容易。这是因为爸爸对孩子的关怀和关注能让孩子的性格更具自信和开放特质,这种性格上的补充将有助于孩子应付外界不同环境的变化。相反,如果你在家庭教育中缺席,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孩子的性格中很容易缺少一些可贵的特质。

心理学家指出,以协助孩子的人格成长而言,爸爸对子女的照顾与妈妈相比,可以增加25%到30%的正面效果。遗憾的是,许多爸爸因忙于工作,想着事业发展,顾着赚钱养家,却忽略了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使得孩子的教育成了大问题:孩子有可能沉浸于妈妈温暖的怀抱,养成严重的依赖性,变得特别黏人,而没有独立性,甚至有可能造成孩子软弱的性格。

作为爸爸,要为美好的生活而勤奋工作,这无可厚非,但是在忙碌之下,也不要忽略了孩子。孩子心里渴望和你交流,以建立亲密的情感。努力为孩子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别忘了孩子也需要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

孩子需要你。忙碌和赚钱不是忽略孩子的理由。不要觉得没时间,只要你有心,任何时刻都可以教育,让孩子感受你的爱和关注。

有的爸爸认为男人总跟孩子待一起,不够男人,有失男人的体面,没出息,于是拒绝接触孩子,对孩子抱着疏远的态度。这种认识何其荒谬!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还有些爸爸不与孩子相处,往往是因为嫌麻烦,因为自己没有耐心,更没有办法去处理孩子带来的种种尴尬难题,于是将麻烦全推给了妈妈。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无事一身轻,但实际上失去了一个顶好的机会,培养亲子关系的机会。殊为可惜!

不要忽视孩子,也不要让孩子忽视你。阅读本书,将改变你的观念。你会发现和孩子在一起其实也没那么难。甚至,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还能帮助你从孩子身上学到美好的东西,让你的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这也许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帮助你走出教子烦恼的同时,让你重拾快乐的童真之心!第一课好好做爸爸——男人最有价值的投资爸爸对孩子一辈子的影响,你无法想象跟孩子一起共度的岁月不过十几年。如果说母性教育是一种“叶根”教育的话,可以使生命的滋润、丰满,那么父性教育就是一种“主干”教育,可以实现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然而,在这个父性教育缺乏的年代,你的缺位很可能会让孩子终身“缺钙”!父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你要当一个怎样的爸爸?其实,好好做爸爸才是男人最有价值的投资!1. 爸爸也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那个人

妈妈对孩子的成长之重要作用已经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基本上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要是爸爸总是不在家,不去关心子女,育儿的事情完全落在妈妈的肩上,那么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只会越来越突出。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便可能会造成某种误解:爸爸对孩子的影响不重要。事实上,生活中许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然而,很显然这是错误的认识,妈妈教育的突出并不能表明爸爸对孩子的影响就不重要。其实爸爸对于孩子的影响极为深远,哪怕是那些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爸爸的孩子们,都深深受到爸爸的影响。

现在社会中存在这样的看法,认为爸爸在家庭中经常情感缺位;相对于妈妈,爸爸们推卸了很多养育子女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孩子的影响作用,爸爸肯定没有妈妈大。这种看法很有市场,甚至得到了一些教育专家的认同。但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父子关系是永恒的,不论爸爸在与不在,这种关系都会带给孩子不可磨灭的影响。

有些人谈论起爸爸,声称自己与爸爸的关系疏远,可是即便如此,他们同样深受爸爸的影响:他们会为父子关系的不和谐而感到沮丧,尤其是等到他们自己成为爸爸之后,可能会更加注意亲子关系。

有人忆起爸爸:“那个时候,爸爸告诉我,我的孩子没有一个是轻言放弃的。他对我说,一定要有执着追求的人生目标,那是不可磨灭的信念。如果没有信念,没有执着的追求,一个人就不会发现人生的意义。我的一生都深受爸爸的影响。”

有人则说:“爸爸很重要吗?不,绝对不是这样的。对我来说,爸爸并不重要。我的一切都是妈妈教育的结果,我最感谢的人就是我的妈妈。而爸爸,他从来就没有关心过我。我以后绝不会像他那样不负责任,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

看一看,上面的看法,无论是正向的怀念,还是负面的评价,都不能否认爸爸对孩子的影响。就是父子关系疏远,也不代表爸爸没有影响力。要么对孩子带来爱的引导,要么就带给孩子深重的伤害。总而言之,对孩子来说,你绝不会缺乏影响力的。

有一个人非常喜欢酗酒,他经常在下班后与同事一起去酒馆。对他而言,半夜才醉醺醺地爬回家是常有的事。一天,下起了大雪,他和往常一样与公司的“酒友”去酒馆。走到一半,他忽然发现儿子跟在自己后面,正顽皮地踩着自己的脚印跟着自己。看到这样的情景,这个人若有所思,站住脚想了半晌,突然明白:原来自己的儿子正学着自己呢!于是,他当即辞别了同事,带着儿子回家了。从此,他改掉了酗酒的恶习。希望作为爸爸的你修正自身行为,多给孩子正向的影响,以免孩子误入歧途。

爸爸对孩子的重大影响作用不需要你的认同。不论你认同与否,爸爸的影响力都存在。这不是你决定的,而是孩子本能的渴望决定的。你能够决定的只是影响的方向性:是正向积极的,还是负面消极的。好爸爸导航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对于爸爸,每个人或许会有这样的感觉:内敛,深沉,爱得不留痕。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觉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爸爸不再沉默了!爸爸在用自己的方式,教给孩子们独立、坚强和责任感,他们成为孩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角色。2. 孩子的教育,爸爸们请不要落下

对于孩子来说,既需要妈妈的教育,也需要有爸爸的教育。两者不可偏废。哪怕是单亲家庭,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该告诉孩子爸爸的事情,坏的要说,好的也要说。当然,最好多说一些爸爸的好话,让孩子心里多一些自豪感。

在提倡爸爸教育的时候,首先要注意避免一些错误的、极端的教育观念。下面几种教育观念很常见,往往很容易让你的教育出现大问题。看一看,你有没有?如果有的话,赶快改正过来:(1)从爸爸身上学习果断自信,从妈妈身上学习情商。

这样的看法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其实这是片面的。无论是爸爸和妈妈,如果能以健康、有效的方式与孩子们交流感情,都能让孩子具有果断自信的品质和良好的情商。我们不能这样认为,教孩子果断自信就是爸爸的事情,而提升孩子的情商就是妈妈的事情。(2)在养育子女中,爸爸和妈妈扮演同样的角色。

这样的看法同样也是片面的。爸爸和妈妈的教育有共性,同样也是有差别的:爸爸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更多在事业追求之上;妈妈的影响则主要侧重在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之上。一个偏理性,一个偏感性;一个刚,一个柔。刚柔相济,平衡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的作用都不可忽视。(3)父爱缺失会导致孩子的性格走向负面,这样的看法也很不靠谱。

爸爸离去或者父子关系恶劣,不等于孩子注定要重演历史或者延续爸爸的负面言行。在肯定父爱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孩子本身具有的能力。事实证明,许多人都能够克服父爱缺失的过去,发展出具有积极的人生模式。因此,爸爸对孩子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并不代表爸爸的影响就是孩子成功的唯一关键。(4)如果孩子憎恨爸爸,便不能从爸爸身上学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这个认识是不对的。孩子将从爸爸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有好的,也有坏的,这是无法想象的。即便孩子憎恨爸爸,讨厌爸爸,反对爸爸,同样不会阻止他从爸爸身上学习东西。(5)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积极、正面的父子关系。

这是不对的。有些孩子似乎不需要爸爸,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出来的孩子,长大之后,看上去对于父亲并没有特别的印象,而且似乎也没有父爱的需要,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寻求、渴望与爸爸的情感联系。对父爱的渴望和依赖是一种本能。否认这种与生俱来的冲动会造成人的情感空洞,对于下一代的培养容易出现偏激的举动。(6)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就不再需要爸爸的赞许和支持。

这也是不对的。不管年纪大小,我们都想获得爸爸的赞许和支持。期望获得赞许和支持,本来就是一种心理的需要,更何况是来自至亲之人的赞美和支持。实际上,获取赞许和支持,也是一种自然的父子关系互动方式。好爸爸导航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父性教育有许多母性教育不能取代的优势。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爸爸的言谈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失去父爱则是人类情感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3. 爸爸可以帮孩子“断奶”

常见一些孩子天天黏着妈妈,妈妈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反而很自得:“我家那孩子,就是特别黏人,整天缠着我,走到哪里,跟到哪里,根本脱不开身。”在妈妈的思想里,孩子这样黏着自己,正好说明母子关系良好。然而等到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麻烦事情来了:每天在幼儿园门口,孩子都抱着妈妈的腿,蹲在地上又哭又闹,就是不愿妈妈离开。

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认为,这样的孩子没有完成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任务。通俗地讲,就是孩子在心理上还没有“断奶”。幼儿期,每个个体都需要经历一个个体分离化的阶段,从对妈妈的依恋中走出来,去接纳其他人。这个阶段很重要,直接决定了个体独立意识的发展。

这个时候,爸爸必须意识到自己的作用。爸爸如果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孩子,便有利于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个体分离任务顺利完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如若不然,孩子对妈妈的依赖难免加重。

所有的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是先从妈妈那里寻找安全感和亲密感,每个人都无法忘怀“妈妈的怀抱”中那种温暖又舒适的感觉。一直沉溺于这种感受,孩子的依赖性自然就会变得严重起来。

爸爸的任务就是把孩子从妈妈温暖的怀抱里面拉出来。事实上,没有爸爸的参与,很多妈妈都无法拒绝孩子的依恋。妈妈们认为,这是爱的体现,但是她们往往不会去考虑,这种爱是否过度了呢?

观察现实生活,便会发现爸爸的教育方式和妈妈有很大不同。看看生活中的情况就知道了:通常给孩子手把手穿衣服的,是妈妈;一匙一匙,喂孩子吃饭的,通常是妈妈;给孩子洗手、洗脚和洗脸的,也通常是妈妈。

爸爸在干什么呢?他会说:“让孩子自己试试!”穿衣服、扣扣子、洗手、洗脸,诸多事情,爸爸都习惯于让孩子自己做。妈妈会说:“孩子还小,他还不会呢。”妈妈担心孩子把事情弄糟,但爸爸却认为,只要让孩子去尝试,他们慢慢就能自己做到。

爸爸们教孩子,不太喜欢手把手地教,而比较倾向于“放养”模式,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做。然而妈妈对此往往很不认同,认为爸爸这样做是不耐烦的表现,纯粹就是为自己偷懒、躲麻烦,这种“放养”的做法是不负责的体现。

无论妈妈如何责备爸爸的“偷懒”行为,都无法否认这样的事实:爸爸的放养教育对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塑造很有帮助。就连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都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同样地,孩子自己愿意动手做的事情,就应当让他自己去尝试。

妈妈的心思细腻,思维感性比较强,总是担心对孩子的爱和帮助不够,担心孩子跟自己不够亲近;爸爸的心思就粗糙了不少,或许真像妈妈所说的那样想偷懒的缘故,所以不会帮孩子操办太多的事情,他们除了提供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之外,基本上就不太管孩子的行动。殊不知,就是这种看起来撒手不管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自我能力的锻炼其实很有好处。好爸爸导航与妈妈教育相比,爸爸教育的优势往往就体现在这里:让孩子从依赖感中走出来,变得独立自主。妈妈的心总是比较软,就怕自己的孩子会有什么闪失。爸爸的心就比较硬一些,觉得孩子受点委屈,没什么不好。不同思维之下的教育带给孩子不同的成长体验,能够让孩子的心理发展更加全面、更加健康。4. 好爸爸成就好男孩

培养男孩的性别意识,爸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男孩带着自己的本性来到这个世界,在接受一切外界环境影响的过程中,便会将爸爸当作是他最好的参照。

由于潜在性别意识的影响,你会发现男孩总会不自觉地将爸爸作为自己最好的代言,在他和其他的小朋友玩的时候,常常会将“我爸爸”挂在嘴边。

有位幼儿园老师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当我把孩子们的餐具都洗好时,一个小男孩正好在我身边。我请他帮我一起整理餐具,没想到却遭到了这个小家伙的严词拒绝。他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不,我不能帮你做这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是女人做的,我爸爸从来都不做这些事情。’”

看看,这就是爸爸的作用。一个刚刚有了性别意识的小男孩,就已经在主动模仿爸爸的行为,他会自觉地把爸爸当成自己的榜样。心理学家甚至认为,爸爸和儿子之间存在一门他人无法读懂的言语。他们通过这门特殊的语言,进行深层次的心灵交流。

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次沟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将要成长为一个像爸爸那样的男人。儿子是通过爸爸确认自己的能力的。一个小男孩长时间接触不到爸爸,感受不到父爱,他的性别意识中会充满不确定的感受,因而变得迷失。男孩需要从爸爸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未来。在这方面的心灵体验,妈妈是无法取代爸爸的。

母爱在于细腻与温柔,在于无微不至的呵护与体贴,这会给男孩更多的满足感;而父爱所表现的博大、粗犷和野性,则带给男孩更加准确的方向感。

有位商界成功人士回忆说:“小时候,我对爸爸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觉得他无所不能。那时,我才六岁,在爸爸的眼里,我似乎就已经很大了。他对我有许多要求,让我去做一些危险的动作,赞许我是勇敢的男子汉,这些活动成了我儿时快乐的源泉。”

因此,爸爸要尽可能地多陪陪儿子,别让儿子长不大。根据研究表明,男孩在四五个月之前,由爸爸带孩子,孩子会更勇敢,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会相对较强。对于单亲家庭或者留守儿童,爸爸缺席,便可以尝试找一个“代理爸爸”的角色长期与孩子进行交流。“代理爸爸”可以是舅舅、外公或者其他男性亲戚,老师也可以,这对于孩子的男性特质的形成是有帮助的。

有些爸爸认为,既然要培养男孩子的勇敢与果断,那就不能对他们太亲近了。这是不对的。男孩和女孩一样,同样需要体肤之亲,特别是来自爸爸的亲近。这种充满温情的触摸将有助于他们得到安全感,使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感情的联系及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对于孩子来说,体肤之亲是反映和传达爱和支持的基本手段。好爸爸导航“父亲”对男孩的特殊意义在于,父亲身上的男性特质,比如果断、刚毅、坚强、有力量、保护性等,对男孩性格的形成尤为重要。另外,如果爸爸与妈妈关系融洽、亲密,对孩子来说,父亲更容易接近,否则就会人为地拉开孩子与父亲的距离。所以说,父母是影响下一代成长与发展的关键人物。5. 好爸爸教出好女孩

很多女孩会偷偷穿妈妈的高跟鞋和长裙,幻想自己以后变成风姿绰约的女人。妈妈帮助女孩建立最初的女性意识,但真正让女孩对自身性别建立认同的,往往就是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性:爸爸。

或许连女孩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们洗手的姿势、大笑的样子,其实更像爸爸,她们的潜意识里,更多地向着爸爸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如果说妈妈是女儿的榜样,那么爸爸就是女儿的偶像。

我们经常说:“女儿随爸爸,儿子随妈妈。”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小女孩在三岁以前,通常都特别依赖妈妈。随着年龄的长大,她会对爸爸更加依赖。当然,前提是爸爸愿意接近女儿。这个时候,看到父女俩亲密和黏糊的样子,妈妈可能要吃醋了。

爸爸的教育对于女儿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因为爸爸是女孩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性,对她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女儿长大后找对象,往往都会以自己的爸爸作为参照。不太懂事的小女孩,甚至会把爸爸当成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情人。

有个爸爸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在路上散步。小女孩很有意思,说:“爸爸,爸爸,你以后做我的老公,好不好?”周围的人听了大笑,爸爸很尴尬。其实根本没必要尴尬,因为爸爸就是女儿心目中的偶像。

等到女孩找对象的时候,她们往往就会无意识地拿自己的爸爸做标准,希望别的男孩能像爸爸一样,成为自己坚实的依靠。

调查显示,40%的女孩显示出和异性交往的能力与爸爸有关。如果说母女的亲密关系带给女孩满足的体验和情感的支持,那么父女的关系则使女孩初步懂得怎样与异性相处,以及如何维持异性间的关系。

经常和爸爸接触的女儿会更加理解男人的深沉和广博,也会明白什么是男子汉气概。当爸爸真诚地面对女儿,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男子气概,女孩也会懂得男性应该具备的特质。她们会心中感动,会为男子汉的气概所倾倒。

相反,女儿很少接触爸爸,而是更多地跟妈妈待在一起,则很容易使得女儿内心排斥男性,甚至因为很少接触男性,对男性不了解,而内心充满恐惧。这样一来,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女孩以后找对象会比较困难,而且日后的婚姻生活也有可能会因为不知道如何与男性相处,而变得麻烦起来。

所以,作为爸爸的你要记得多和女儿在一起。除此之外,你还要注意多给女儿一些鼓励和赞美,这对于女孩的成长很重要。

女孩心思细腻敏锐,爸爸如果不善于表达情感,往往会被女儿认为爸爸不爱自己。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女孩会变得自卑、悲观,甚至对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感兴趣。相反,女孩如果感受到爸爸始终关注她们,不时地传达着鼓励,她会变得自信、乐观,做任何事情都充满积极向上的动力。

通常,爸爸对于女儿的外表做出反应,会使得女儿对自我性别的认同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不相信的话,你可以试一试:当你赞赏女儿的新发型、新衣服或新鞋子,你会发现,她都会备受鼓舞,变得特别温柔起来,从而显现出她的女性特质。

千万不要忘记抽时间陪伴你家的小天使。你的头脑里要有这样的意识:与事业相比,女儿更重要。无论多忙,都要留点儿时间出来,陪陪女儿,这对女孩的成长很重要,能让她有安全感。女儿从小缺乏安全感,将来的人际发展便会产生很严重的“爸爸”情结。她会不断地去寻找“爸爸”,最终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很多爸爸觉得,与儿子在一起比较自在一些,因为可以进行摔跤、竞跑等激烈的游戏;但是与女儿在一起,就不太好玩了,总不可能跟她玩过家家吧。你当然不必与女儿玩过家家的游戏,你可以让女儿帮助你完成一些“工作”。

有位成年女性回想自己和爸爸相处的情景,觉得很有温暖:“爸爸常想出能够消磨时光的事情,如集邮、集币,叫我跟他一起忙。一方面培养我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创造我们父女相处的机会。”

其实,女孩渴望爸爸的陪伴,并不只是希望一起玩游戏,而是希望获得爸爸关注,这样她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此,作为爸爸,你应该有所了解。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爸爸常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面对女儿时,更不善于表达,这导致女孩的成长出现很多问题,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比较容易出现自卑情绪。如果你能够常对女儿说:“宝贝女儿,我爱你!”“你真棒!爸爸为你感到骄傲!”你会发现你的天使会变得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开朗。

爸爸应多给女孩一些关注,多做一些正向情感的表达和赞美,拉近与女儿之间的感情,提升女孩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爸爸往往能够给女孩的头脑中补充不同的知识。

有数据显示:43%的女儿从爸爸那里继承艺术天赋;超过25%的女孩成年后认为自己的服装品位来自爸爸;53%的成年女性认为自己的历史、自然科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女孩比较不感兴趣的学科知识是从爸爸那里获得的。

如果你有了宝贝闺女,可别忘了多和她亲近哦!因为你的男性风度将会深刻影响女儿的心理发展。好爸爸导航人们常说:“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女孩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爸爸的高大伟岸会给女儿带来安全感,是女儿的骄傲,也会成为女儿将来择偶的参照标准。但是如果爸爸总是没时间陪女儿,不能及时了解女儿的内心,恐怕小棉袄就没法贴心了。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要把女儿的教养完全交给妈妈,这对女儿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第二课如何与孩子们相处——爱孩子首先应注意爱的方式爱孩子就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在想什么?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孩子和你会有那么深的代沟?不是因为孩子不懂你的良苦用心,而是因为你不懂孩子到底想要什么?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读懂孩子的心理密码,才能明白孩子的那颗真心,消除你与孩子的对抗冲突,建立你与孩子的亲密关系。1. 孩子也有自己的感受

小囡五岁时,第一次去幼儿园。她的妈妈陪着她,她看着墙上的画,大声问道:“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小囡的妈妈感到很尴尬,不满地看着女儿,说:“太没有礼貌了,把这些漂亮的画说成难看,是很不友好的。”

一个明白小囡问题含义的老师笑着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陋的画。”小囡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现在她已经得到了她隐藏的问题的答案:“如果一个女孩画画,画得不好又会怎么样呢?”

接下来,小囡拿起一个坏了的玩具消防车,自以为是地问道:“谁弄坏了这辆消防车?”她的妈妈回答说:“谁弄坏了它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这儿你谁都不认识。”

事实上,小囡并不是真的对那个名字感兴趣,她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老师给了一个适当的答复:“玩具就是拿来玩的,有时候它们会坏,就是这样。”

小囡看上去很满意。她得到了必要的信息:这个大人很好,即使画画得难看,即使玩具弄坏了,她也不会马上生气,我不需要害怕,待在这里很安全。小囡和她的妈妈挥手告别,走到老师身边,开始了她在幼儿园的第一天。

想要理解孩子,就要注意孩子的感受,读懂孩子真正的意思。首先,要了解的是孩子们都非常自我。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数和自身的存在感有关。对此,你应该有所了解,然后有针对性地解答孩子的问题。

美国小男孩安迪问他的爸爸:“在哈莱姆,有多少孩子被抛弃?”安迪的爸爸是一个律师,对于儿子对社会问题感兴趣,感到非常高兴。于是他就特地去查了有关数据,然后向孩子发表了一通长长的演说。

但是安迪还是不满意,继续问同样的问题:“在纽约被抛弃的孩子有多少?美国呢?全世界呢?”

安迪的爸爸仔细想了想,方才明白过来,他的儿子并不是关心社会问题,他关心的是个人问题。安迪问这些问题并不是出于对被遗弃孩子的同情,而是担心自己被遗弃。他并不是想得到被遗弃孩子的数字,而是想得到确认他不会被遗弃。

于是,爸爸仔细考虑了一下安迪的担心,然后回答道:“你担心你的父母可能会像其他父母那样将你抛弃,我向你保证,我们不会抛弃你,如果你再为此感到烦恼,告诉我,这样我才能帮你消除担心。”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和你所处的情况会让你感到分外棘手。尽管你努力地说有用的话、做有用的事,但你还是得不到好的结果,无法让孩子感到满意。为什么会如此?答案很简单,因为你对于孩子其实并不太了解。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想要什么。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是孩子故意调皮;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理解,你会发现原来事情完全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你误解了孩子。只有先弄清楚孩子想做什么,你才能引导他用合适的方式去完成,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好爸爸导航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只有当孩子们体会到自己的感受被接纳、被尊重,他们才能有安全的感觉。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理解他们的感受!2. 孩子的事,先听听他的想法

有位爸爸带儿子去买衣服,挑来挑去,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孩子跟在爸爸后面,一副兴趣索然的样子。突然他停下脚步,指着一件衣服,大声地对爸爸说:“我就要这件。”

爸爸一看,那件衣服的质量并不很好,而且颜色也不适合孩子,于是便劝孩子说:“再看看别的吧。这件衣服不漂亮。”可是孩子一副非它不要的架势,爸爸拗不过他,也只好买了下来。

回到家爸爸才明白,孩子并不是看衣服有多好,而是因为衣服上面印着变形金刚的图案。这促使爸爸开始观察孩子的生活,他发现孩子对于变形金刚特别喜欢。了解到这一点,爸爸突然想到,这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切入点。

平时孩子有一个喜欢赖床的坏习惯,每天早晨上学的时候,妈妈叫他起床,他总是拖拖拉拉,好一会儿,才很不情愿地起来。联系到孩子喜欢变形金刚的情况,爸爸想到了一个改正孩子赖床习惯的好办法。

早晨起床的时候,妈妈照例喊孩子,孩子依然赖床。爸爸告诉妈妈,说自己有办法叫醒孩子。妈妈不相信。爸爸走到孩子的房间里,对孩子大声喊:“小变形金刚,快来救我,外星人来了……”

听到“变形金刚”几个字,孩子马上从床上跳起来。以后每次叫孩子起床的时候,爸爸都会使用类似的方法,屡试不爽。

当孩子认定了某位英雄,他们便会以这个人为榜样,这时,便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孩子去改变自己。借助他们喜欢的英雄,去和孩子沟通,孩子往往很乐于接受教育。

一旦抓住孩子的心,教育就会变得简单。对于孩子喜欢和关心的事物,我们要充分了解。有些可以用来作为教育孩子的切入点,帮助我们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奶奶看到小女孩咬手指甲,教育道:“哎呀,子雯,好脏啊,不许咬,再咬你就考不上大学!”这个5岁的小女孩问:“奶奶,那我能找到男朋友吗?”奶奶笑道:“那肯定是找不到的,谁会找咬指甲的脏女孩做女朋友呢?”后来,小女孩看到小朋友咬指甲,就会教育说:“咬指甲好脏啊,会找不到男朋友的。”

还有一个孩子上幼儿园小班,他特别爱吃,而且平时晚上不早睡,早上赖床。为了让他起床,他的爸爸想了一个办法:在他的耳边念幼儿园当天的食谱。念着,念着,他就清醒了,嘴里嘟囔着:“这个可好吃了,我最喜欢吃了……”然后翻身起床去幼儿园了。

用孩子关心的话题教育孩子,效果绝对比说教要好得多。要想抓住孩子的心,你就得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而这就需要你仔细观察了。好爸爸导航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要了解孩子,如果连他们心里在想什么都不知道,教育又从何谈起呢?为此,做爸爸的应当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平等的个体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也要用孩子的眼光,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的一言一行。3. 孩子都是渴望被关注的

小明一回到家,把书包甩在地上,冲进厨房,嚷嚷道:“我饿了,我要喝牛奶,吃曲奇饼,我快饿死了!”

爸爸一捂手中的电话,说:“等一会儿,爸爸要打一个电话。”

可是小明才不管呢,完全听不进去,不断地嚷嚷。

爸爸讲完电话,看到扔在地上的书包,便说:“明明,把你的书包收拾一下。”

小明不理会爸爸的要求,就好像没有听到一样。他开始大声哭闹、抱怨,打开冰箱乱找东西吃。

爸爸很愤怒,可看到孩子流泪的小脸蛋,又有了负罪感,不好意思去责怪他。

就在这个时候,孩子把冰箱一拉,一个盒子掉了出来,牛奶顿时洒了一地。

爸爸再也控制不住了,大怒道:“你怎么搞的!叫你等一会儿,等一会儿……你给我回自己的房间待着去!”

孩子怎么闹起来的?很多人都完全摸不着头脑。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孩子需要被关注。

孩子刚从一天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希望别人能够体会到他的辛苦。从孩子乱扔书包,开冰箱找吃的,最后,孩子洒了牛奶,都是有目的的:一方面因为回到家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和抚慰,所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则希望自己的言语和行动,能够引来大人关注的目光。

在他数次试图引起父母的关注,而父母都没有认真搭理他的时候,他会很不爽,然后采取哭闹的方式,引人注目。

当孩子想找个人聊天的时候,当孩子有问题需要指导的时候,当孩子想要别人来分享快乐的时候,当孩子有了心事需要倾诉的时候,作为爸爸,你一定要有耐心,对其表示关注。

耐心听孩子的诉说,亲切地指导孩子,是爸爸应该做的事情。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不仅能够增加孩子的心理满足感,还能够锻炼孩子的表达自我的能力,同时可以增进亲子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当孩子回到家里,都希望大人能够一眼看到自己,并且发出欢迎的呼声。有的孩子则喜欢把自己看到的稀奇事儿说给爸爸妈妈听,这时不应拒绝孩子诉说。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讲述,并做出认真对待的神态,以回馈孩子的讲述,会使孩子感觉到被尊重:他会觉得你确实在认真地听,而不是敷衍了事。

要是你确实非常忙,没有闲暇听孩子讲述,就可以用温和的话语和孩子商量:“你看,爸爸正忙着呢!等会儿爸爸坐下来仔细听你说,好吗?”

如果因为忙碌或其他的事情,你便不耐烦地说:“没见我正忙吗,以后再说!”那么孩子的满腔热情就被扑灭了,他们会觉得很失望,甚至不满,而导致哭闹的情况发生。

记住,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关注的目光,成为人群的焦点。

有一对夫妇生了第二个儿子,亲友们跑来看孩子,大家一进门都高声说:“小宝贝儿在哪儿呢?快让我们看看!”

然后他们拿出很多礼物,热情地围在小婴儿的旁边,发出热烈的赞赏声:“看那睫毛,多么长,多么浓密!看那头发,哇,多么柔软!看那小手,肥肥短短的,多可爱……”

直到客人们走,都没人注意到客厅里4岁的孩子正手托着下巴,看着议论纷纷的人们。

晚上刷牙的时候,这个孩子拿着镜子,问妈妈:“我的睫毛不长吗?我的睫毛不密吗?我的头发不软吗?妈妈,我的手不可爱吗?”

向来乖巧听话的孩子开始制造麻烦: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每一件事都要和大人对着干,最后惹得爸爸妈妈很不高兴。

孩子是忌妒吗?不是这样的,他只是在表达自己无声的抗议,想吸引人们的关注而已。好爸爸导航对于孩子而言,受到承认的关注不仅仅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当孩子表现出我们所不理解的行为时,做爸爸的不应该表现得不耐烦,而应该静下心来,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大人对自己的尊重。要知道,孩子渴望大人的关注,说到底是渴望大人的尊重。4. 绝不“代替”孩子解决困难

当孩子希望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不要阻止他,心里也不要厌烦。被阻止参与某种活动时,孩子内心会不满和愤怒。对此,大人应该表示理解。

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做事的技巧,他们需要花很长时间去系鞋带,扣上衣的扣子,穿上外套,拧开瓶盖,或者开门。

这个时候,不要着急,你要给孩子一点时间。此时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耐心地等待,而不是横加干涉。

站在孩子的旁边,你对任务的困难进行一点评价:“穿一件外套不容易。”“瓶盖很难拧开。”这样的评价会对孩子有帮助:肯定任务的难度,那么孩子不管最终成功与否,都不会否定自己的努力。

孩子把事情做成了,他们知道一件很难的家务事被征服了,他们会有满足感。孩子没有完成任务,他们从你的话语里了解到了这件事确实很难,他们会感到安慰。不管是哪种情况,孩子都能从中获得理解和支持。

这将加深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当孩子没有能够做成某事,你不能让孩子感到自己能力不够。若孩子因此沮丧,你要鼓励他。

同时,要特别提醒爸爸注意的是,孩子的生活不能被大人对效率的需要所控制,这一点至关重要。效率是孩子的敌人。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而言,提倡效率的代价太高了,会耗尽孩子的才智,阻碍孩子个性的成长,抑制其兴趣的发展,还可能会造成情感上的彻底崩溃。

因此,孩子做事情,作为爸爸,要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和时间,不要催促或斥骂,免得孩子丧失继续做事的兴趣。

孩子虽然被比喻成纯洁的白纸,但是他们其实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笨拙。孩子小小年纪可以很容易学会做许多事,而且可以做得很灵巧、很精确、很认真。所以不要小看孩子,应多给孩子一些尝试的机会。哪怕是一些极为简单的小事,诸如扣纽扣,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若能够最终完成,也会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

另外,我们还要肯定孩子的学习劲头和认真的品质。几乎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够把事情做好,以得到父母和其他大人的肯定,因此不少的孩子在自己做事的时候,有一种轴劲。他们往往很坚持,不肯轻易放弃,而直到自己把事情做成为止。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于孩子需要通过做成事情来实现自我肯定。

孩子都希望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控制和掌握能力能不断增强,当他们发现自己对世界并没有控制能力时,他们都会感觉到某种程度的丢脸,甚至感到做好的危险和害怕。因此,很小的孩子也渴望独立,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些事情。孩子的独立成长需要你的信任。你要理解孩子,并相信孩子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好爸爸导航你会喜欢一个不相信自己的人吗?一定不会,孩子更是这样。爸爸对他们的信任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他们会感觉到爸爸对他的支持与期待,这种力量可以让他们做得更好。5. 放下不切实际的期望

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寄托了父母深深的期望。作为爸爸,你的期望将影响孩子的成长,有时这种影响很直接。

你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孩子可能会变得拘谨;你期望太少或太低,孩子则可能会失去行为能力和发展方向,以后遇到事情,将变得无所适从。

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合乎实际。要是你的期望不切实际,孩子无法达到,那么期望就会变成一座大山,压在孩子的身上,让他透不过气来。如此一来,孩子的人生就必将不幸。

因此,不要让你的要求和期望压制孩子的个性,不要强迫孩子去适应你设计的模型,或许你的设计很完美,但并不一定适合孩子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却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被强行放在了孩子的身上。(1)拿孩子与别人比较。

这就是最常见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拿孩子与成功的哥哥、姐姐或班级其他同学比较,会破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如果你对孩子说“为什么你不能像哥哥那样安静地睡觉,不能像隔壁的小明那样安静地玩耍呢”,就等于将孩子置于无形的压力下。孩子乖觉一些,就会反驳:“我不是哥哥,我不是小明,我是我!”(2)“就要做第一”,要求孩子做到最出色。

这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这往往会成为压迫性的负担。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多,孩子可能会反抗,或不理睬我们,或被迫屈服。无论孩子产生何种情况,都难免对父母生出怨恨和不信任的情绪。(3)子承父业,走父辈的道路。

这样的期望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家长甚至因此和孩子闹别扭。其实这样的期望也很不合理。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无论他们具备怎样的能力和个性,尊重他们选择人生道理的权力。

教授要是能够接受儿子在菜园里种地,而不是他所期望的学术领域,他会与儿子形成良好的关系;反之,如果你不能接受孩子的职业选择,期望孩子继承你的事业,或祖业,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4)不顾孩子的个性爱好,要求孩子学钢琴、学美术、学舞蹈,等等。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但是如果忽略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将才艺学习强加在孩子身上,必然会造成逆反的心理,引发你和孩子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彼此的亲子关系。

作为孩子的爸爸,你要理解孩子,就应放下对孩子怀抱的不切实际之期望。就像爱与信任只能慷慨地给予,而不能强求一样,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

另外,要注意放下不切实际的期望,不代表放弃所有的期望。如果孩子感觉到大人对他们没有期望,他们也会有觉得痛苦,因为那样,他会觉得自己被忽视,所以,对孩子要有期望,但要保证你的期望合乎实际,就是让孩子经过努力,完全能够达到的期望。好爸爸导航“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正如诗人雨果所说:“寄托有时候会成为断送。”做爸爸的要想自己的期望成为有益孩子健康的积极力量,就必须调整好你的期望值,不要让你的期望变成对孩子的伤害。6. 鼓励孩子做想做的事

有位爸爸在儿子稍稍懂事时,便开始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做主,独立地去选择和决定一些事情,比如早上是喝牛奶还是豆浆,晚上跟谁一起睡,双休日去哪个公园玩,等等。久而久之锻炼下来,儿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常常努力地表现自己,然后欢呼雀跃:“爸爸,看我的,你看我的……”

这一天,爸爸下班后,妈妈告诉他:“儿子的幼儿园要开兴趣班了,其中有舞蹈、绘画、英语、跆拳道等好几种,你觉得到底该报名学哪个?”同时,她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觉得让他选英语好一点,这样对他以后上学很有好处。”

爸爸说:“我看还是先问问孩子自己的想法吧。”

妈妈不以为然:“他才五岁,懂什么?”

晚饭后,妈妈问孩子:“儿子,妈妈给你报个英语的兴趣班吧,你想想以后你就可以去外国,和外国人说话,多厉害!”“不,我要报画画。”孩子虽小,回答可一点不含糊。“画画?画画有什么意思!将来能画出什么名堂来?听妈妈的,报英语!”“不,我就要画画,我就喜欢!”

旁边的爸爸微笑点头,说:“儿子,很好,事事都有自己的主见和决断,这就是我的儿子。可是,千万别半途而废哦。”

听了爸爸的话,孩子很严肃地说:“我会很认真地学画画,我要成为一个画家。”

爸爸微笑地说:“嗯,爸爸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杰出的画家。”

妈妈可不乐意了:“学画画,这怎么行?没看见大街上那么多流浪画家吗?”

爸爸摇头说:“让他自己选,这样他才不会后悔。押着他去学,他又怎么学得进去呢?”

于是,孩子终于如愿上了绘画兴趣班。儿子每周都会拿回自己的习作。尽管那些习作并不见得精彩,但爸爸将之贴在家里的墙上,鼓励孩子。妈妈看到墙上的画,心里酸溜溜的,不甘心地说:“儿子学画那么认真,可是画画对他有什么帮助啊!这不是浪费他的时间吗?”爸爸说:“儿子大概永远成不了画家,但从小培养自信心和决断力的他一定会有能力为自己将来的人生描绘一幅最美的画卷!”

儿子长大了,果然像妈妈所说的那样,并没有成为画家,不过,他却成了一名杰出的商人,尽管事业忙碌,但他依然喜欢画画,闲暇时就画上几笔。当他谈起自己的成功时,他说:“我能有今天,多亏了爸爸,因为他让我学会了选择,让我拥有了成就事业的魄力。”

对于充满幻想的孩子,你永远都不能预测他们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不能预测他们将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成功。

这时,你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励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只要他们做的事情是积极向上的,就要鼓励,而将来的结果如何,则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主。孩子往往会给你意外的惊喜,能在你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取得更大的成绩。好爸爸导航放手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其实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做家长的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权,相信孩子自己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7. 让孩子在赞赏中进步

有个孩子看一本旅游的杂志,爸爸则在一旁看着报纸。过了一会儿,孩子对爸爸说:“我过几天准备去海南旅游。”

爸爸好像没有听见,没有理他。孩子不甘心地喊道:“爸爸,你不觉得我很勇敢吗?为什么不说话呢?”

爸爸说:“世界上的事并不单是勇敢就能办到,你说的这件事不只需要勇敢,还需要钱。”

孩子对爸爸说:“这本杂志上面有一个征文比赛的通知,冠军可以免费到海南旅游,我决定投稿试试。”

孩子把杂志摊开,摆在爸爸面前。

爸爸对杂志看都没看一眼,对孩子说:“关于征文中提到的内容,你知道多少呢?冠军只有一个,竞争太过激烈了,你还是好好看自己的书吧,不要想那么多不现实的东西。”“可是我有许多好玩的想法……”孩子继续异想天开地说。

爸爸继续看着自己的报纸,对孩子的话题一点都不在意,只是淡淡地说:“随便你怎么想吧,不过你要记住,现在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与其胡思乱想,不如把精力用在学习上。”

之后,爸爸也没有注意孩子每天都在忙些什么。过了一个星期,孩子突然告诉爸爸,他要去海南了,因为他的征文获奖了。

爸爸很惊愕,半晌才对孩子说:“太好了,儿子,祝贺你,我们是不是应该举办一个庆祝仪式?”

孩子嘟着嘴说:“爸爸,只要你别不理我就行了。”

不要小看你的孩子,更不要忽视孩子。对于孩子的异想天开,你要保持关注的态度。孩子需要你的支持和鼓励,那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孩子也许只是一时兴起,或者因为莫名的冲动,不管为何,总之他怀着憧憬启航了。

孩子决定实施他的想法时,就证明他已经对自己的行为和人生有了决断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个时候,你应该给他支持,给他鼓励和赞赏。

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决定,他很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支持。如果你能够在孩子表达意见、做出决定的时候,表示关注和赞赏,他就会因此而焕发更加强的自信;如果你忽视了孩子的决定,没有及时地给予赞赏,尽管有的孩子会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的决定实现,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缺憾。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就可以看出,忽略孩子的表达,很容易让孩子形成某些偏激的思想。虽然偏激思想能够刺激人前进,然而在偏激思想的刺激下,孩子很容易走入歧路。

因此,不要小看了孩子,更别忽略了孩子,因为这不仅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好机会,还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重要时刻。尊重孩子的决定,对孩子的决定给予赏识与支持,让孩子养成果断和勇敢的性格。好爸爸导航人性最奥妙的地方之一就是会渴求赞赏。“一斤”赞赏的成效远超过“一吨”重的责备。一个不能得到称赞和欣赏的孩子,反倒会尝试从其他怪诞,甚至有害的途径,寻求他们所需要的赞赏。如果做爸爸的愿意去寻求,必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发现他们有值得赞赏的地方。第三课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好爸爸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总会做出一些让家长匪夷所思,甚至是懊恼的行为。其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心路成长历程,而父爱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爸爸,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跟上孩子的成长脚步,陪孩子一起长大。1. 成熟不是教出来的

一位收藏家受邀到某小学讲课,校长对他说:“学校有一个小记者团想采访您,您能不能屈尊配合一下?”收藏家答应了。小记者站起来,一本正经地问:“请问老先生,您是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收藏家听到如此熟悉的话,有些痛心,因为他觉得孩子说的分明是成年人的套话。不过,他没有说教,而是微笑着答道:“我是用脚走上收藏之路的。”孩子听到这样的答案,都快哭了。

希望孩子早熟,是家庭教育过程中最大的弊病。许多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加聪明,特别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对孩子常有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做出拔苗助长的行为。

须知,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教育只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没有那个心智,你就不要用这个心智要求他。

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着急,你应该让孩子慢慢地了解。如果要教育孩子,则要跟孩子讲清楚其中的道理,而如果孩子的心智发展没有到那一步,即便你的道理讲得再多,孩子也不能理解。

按照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只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教育孩子急不得,不要用你的急功近利之心,去毁灭孩子的童真。

有个孩子跟爸爸学了生肖属相。刚学习完,孩子就问旁边的邻居:“你属什么的啊?”邻居说:“你爸爸属什么呀?”孩子说:“我爸属羊啊。”邻居问:“羊下面是什么呀?”儿子说:“羊下面是腿啊。”邻居开玩笑说:“那我就属羊腿的呗。”

在边上听着孩子与邻居的有趣对话,爸爸大笑。他没有扫孩子的兴,当面去纠正错误。在孩子经历一番学习,体验到开心的时刻,对孩子泼冷水,容易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说教是必要的,但在不适当的时候,绝不要对孩子进行说教。

爸爸接儿子回家。到家后儿子关心地问:“爸爸,你累吗?我一点儿都不累。”爸爸哭笑不得道:“你来背我试试看?”如果一般的家长估计就要给孩子大讲特讲一番。那样的话,孩子的关心可能就会变成厌烦。而这位爸爸就这样开玩笑似的回了一句话,孩子就理解了爸爸的劳苦。

幼儿园的老师放学要求小朋友回家,把父母的姓名和电话写到纸条上带来。第二天一早,一个男孩很兴奋地对老师说:“老师,老师,我看见我爸爸姓的那个刘,竟然和我的刘是一样的!”老师摸摸他的头:“好,宝贝,你真的很善于观察!”

记住,成熟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教出来,你需要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也没有必要总是长篇大论地进行说教。其实,你只要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孩子很容易。好爸爸导航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作为孩子成长见证者的爸爸,迫切需要知道怎样对待孩子才适度,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成人的架子,走进孩子神秘而丰富的内心世界。2. 放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在我们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最让我们感到懊恼的,也许就是孩子的对抗行为。我们有的时候会认为,孩子这样做分明就是有意与我们过不去。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孩子对你表现对抗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独立意识发展的结果。

两岁以前的孩子往往都很听话、很合作,这是因为这时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和外界有多大的区别。随着自主意识的发展,孩子对自己的小天地有了全新的认识,小脚丫一下地就想迈步行进。这就是自我走向独立的开始。当孩子高举着独立的旗帜,家庭的宁静也将被打破了。

孩子的行为似乎正在说:“我有自己的手脚,我有自己的头脑。”但是如果我们根本不懂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对此,我们完全没有足够的认识,可能就会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反感:明明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怎么突然变得如此不可理喻?

事实上,这个时候,即便我们不给孩子反抗的机会,孩子也会无所畏惧和毫不疲倦地创造机会来反抗我们,以表现自我存在的独立性。孩子只有在独立的实践中才能获得自主的感受。这种感受很重要,它能够让孩子自信成长。在这种感受里,孩子好像在说:“为了发现自己,我必须蔑视你们。我一定要证实自己的真实存在。”

面对孩子如此自我的行动,我们或许会很困惑:“如果我接受了他的蔑视,那岂不是在教孩子不尊重人吗?”于是我们决定要干涉孩子的行为,希望让他赶紧学会尊重他人。然而事实上,孩子以后尊重他人的能力,首先来自于他目前自尊的能力。此时,孩子们首要的心理发展需求,便是形成自我意识。

有个家长给儿子播放结婚的录像,结果儿子一边看一边哭,然后说:“那里边怎么没有我呀,我要看有我的!”

听到孩子这样说,或许有的人会觉得这孩子太自我了,要改正他这种自大的行为,免得以后失去谦虚的心。可是这样的做法并不恰当。如果你这样做了,那将有可能导致孩子的自尊出现问题。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孩子需要认识到自我的存在。

幼儿园午饭时间,有个小女孩对老师说:“老师,我讨厌吃香菇,可以剩下吗?”老师:“可以是可以,不过你看华华同学就是爱吃香菇,才长这么可爱的哦。是不是,华华同学?”叫华华的小女孩却不同意老师的说法,她很坚定地摇头,一本正经地说:“没有,我是天生就这么可爱的。”

看看这个小故事,难道你不觉得孩子其实挺自信的吗?所以不要嫌弃孩子的自我表现,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好爸爸导航我们在教育孩子,还是在培养另一个自己?很多爸爸很容易把自己的意志投射到孩子身上。其实,这对于孩子是不公平的,孩子也有权利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做爸爸的是不能复制贝多芬、达·芬奇、爱因斯坦的。3. 不要剥夺孩子的自主权

对于孩子来说,自我存在感的发展占有优先的地位。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一点,就不会理解孩子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

格林太太就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情况。她的孩子一口咬定:“不要冰淇淋!”格林太太便把他推开的碟子拿走,没想到小家伙又像杀猪似的尖叫起来。格林太太给弄糊涂了,不知道小家伙到底是什么意思,想了想,干脆决定不再把碟子还给他。“他总是玩这种把戏,我绝不能把这个小东西惯坏。把冰淇淋还给他只会宠着他,让他与人作对。”格林太太如是说。

其实,那小孩的行为无可指责,他可不是在调皮捣乱。你得了解他的心态:此时他正忙着完成认识自我的工作,于是他会说“不要冰淇淋”,可实际上他的心里很想要冰淇淋。这似乎很矛盾,其实不矛盾,他只是想要在自己的独立被承认之后,再得到冰淇淋。

由此可见,孩子们在独立意识发展过程中,心情是很复杂的。如果你不注意,很可能就会误会孩子。人要走向独立,就会吃苦头,你可以想象出他受到的挫伤。其实孩子真正想说的是:“妈妈,你给我再好的东西我也要拒绝,因为我的事儿,我说了算。”孩子会用“不要”来表达“我是独立的”的意思。

了解了孩子要做的事情,并不会使你和孩子在一起的生活变得轻松些,但是,知道了他们对立的原因后,你会想法避免妨碍孩子成长的举动。至少你的心里会好过一点,毕竟他们的反抗并不是对人不尊重。

也许孩子的努力是笨拙而夸张的,是可笑的,但他的自主行为却应受到尊重。当孩子像一位小暴君,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这说明一个小生命正在向自我意识迈出第一步。通常,孩子的最为激烈的对抗行为会发生在两岁的时候,有些专家将之称为“对抗期”。

有的家长已经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到了两岁左右,孩子突然变得令人厌烦。这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孩子正在完成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将这一时期称为“独立期”,可能对你会更有帮助。

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自主意识发展需要独立的实践,你就要放弃所有的规矩,任由孩子乱来。孩子做出某些必要的行为时,你不要当场阻止,而应在不使孩子感到内疚的情况下,学会容忍孩子的对立情绪,同时把孩子的对立行为疏导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中来。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孩子认识自我而感到内疚,他就会断定:“虽然我独立了,但它却给我带来了麻烦,不如做个听话的孩子。”这样一来,他的独立意识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好爸爸导航如果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无权做主、无法选择,这样的童年无疑是不幸的。因此,对于孩子自己能做出判断的问题,爸爸不妨把这个选择权交给孩子,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和理解。4. 保护好孩子的自我意识

自我存在感的发展让孩子很讨厌别人的命令。对此,你应该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少用命令的口气。例如,要吃饭的时候,不要说“来吃饭吧”。因为直截了当地呼唤孩子,他不愿意接受。你可以装着做游戏的样子说:“来,伸开胳膊,咱们当大飞机,要飞去吃饭喽!你的飞机能发出多大的声音呀?”

又如晚上睡觉的时间到了,不要说“该上床了”。你可以这样说:“催眠曲时间到了,咱们像小兔子那样跳到摇篮里。我要一边跳一边扭鼻子,你呢?”如此使用一些简单的游戏,能使吃饭、睡觉等老套的活动变得具有吸引力。

另外要注意,要做某事时,最好提前告诉孩子,比如要吃饭的时候,便在饭前5分钟就要告诉他要吃饭了,这样能帮助他较快地变换活动。这是因为孩子不愿意老是改变自己的活动,他们习惯于重复某件事情。如果你想要让他从一种活动转到另一种活动,就应当给他充裕的时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