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德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05:22:15

点击下载

作者:颜德馨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颜德馨

颜德馨试读:

再版前言

新世纪之初,我们策划、出版了大型系列丛书《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旨在总结上世纪百余位为中医药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受到广大群众爱戴的中医临床工作者的丰富经验,把他们的事业发扬光大,让他们的优秀经验代代相传。转眼之间,丛书已经十岁了,令人欣慰的是,靠着各位专家作者的积极支持和辛勤耕耘,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目前已出版120多种,而且,影响也日益扩大,其宏大的构架、朴实的风格、鲜明的特色,在同类书中独树一帜,深受读者喜爱,绝大多数出版后都很快售罄,多次重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我社长销的品牌图书之一,基本实现了我们的出版初衷。

著名老中医药专家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总结、传播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我们中医药出版人义不容辞的工作。去年,刚刚评出的首届30位国医大师中,就已经有5位大师相继去世,让我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感到时间的紧迫和任务的艰巨。为此,我们决定修订再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对已经出版的,做全面修订,纠正书中的个别错漏,重新排版装帧,并采纳读者的建议,按这些临床家的专长、特色进行归类,分为《内科专家卷》、《外科专家卷》、《妇科专家卷》、《儿科专家卷》、《针灸推拿专家卷》等;鉴于国医大师是当今中医药学术与临床发展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遂独成一卷,即《国医大师卷》。此次修订,从内容到形式都精雕细刻,力求和谐统一,尽善尽美,使之真正成为提炼名老中医精髓,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传世精品,以不辱中医药出版人的使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12月

出版者的话

中医学源远流长。昔岐黄神农,医之源始;汉仲景华佗,医之圣也。在中医学发展的长河中,临床名家辈出,促进了中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贯彻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精神,在完成了《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出版的基础上,又策划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以期反映近现代即20世纪,特别是建国5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历程。我们邀请时任卫生部张文康部长做本套丛书的主编,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同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同志任副主编,他们都欣然同意,并亲自组织几百名中医药专家进行整理。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1世纪初正式问世。

顾名思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就是要总结在过去的百年历史中,为中医药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受到广大群众爱戴的中医临床工作者的丰富经验,把他们的事业发扬光大,让他们优秀的医疗经验代代相传。百年轮回,世纪更替,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世纪之巅,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为的是更好地发展,更快地创新,使中医药学这座伟大的宝库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未来。

本套丛书第一批计划出版140种左右,所选医家均系在中医临床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在全国享有崇高威望且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中医临床大家,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等各科的代表人物。

本套丛书以每位医家独立成册,每册按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其中,医家小传简要介绍医家的生平及成才之路;专病论治意在以病统论、以论统案、以案统话,即将与某病相关的精彩医论、医案、医话加以系统整理,便于临床学习与借鉴;诊余漫话则系读书体会、札记,也可以是习医心得,等等;年谱部分则反映了名医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或转折点。

本套丛书有两个特点是值得一提的:其一是文前部分,我们尽最大可能地收集了医家的照片,包括一些珍贵的生活照、诊疗照以及医家手迹、名家题字等,这些材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其二,本套丛书始终强调,必须把笔墨的重点放在医家最擅长治疗的病种上面,而且要大篇幅详细介绍,把医家在用药、用方上的特点予以详尽淋漓地展示,务求写出临床真正有效的内容,也就是说,不是医家擅长的病种大可不写,不要让人感觉什么都能治,什么都治不好。

有了以上两大特点,我们相信,《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会受到广大中医工作者的青睐,更会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对百余位中医临床医家经验的总结,也使近百年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因此,本套丛书不仅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还具有前所未有的文献价值,这也是我们组织编写这套丛书的初衷所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年10月28日

内容提要

颜德馨先生是一位中医功底深厚的医家,其在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自己独到见地的学术思想,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说,提出“衡法”新治则,开辟治疗新途径,颇受学术界所重视和推崇。该书系统整理了颜老的理论建树和宝贵的临床经验,是一部临床实用的佳作,可供中医各科临床医师及中医科研、教学工作者参阅。颜德馨教授近照颜德馨教授在诊室颜德馨教授在工作室颜德馨教授正在为患者诊病颜德馨教授在查房颜德馨教授在门诊带教颜德馨教授于诊疗之余从事了大量科研工作,图为颜教授在书斋查阅文献颜德馨教授在主持会议颜德馨教授正于书斋挥毫泼墨颜德馨教授九旬仍精神矍铄。图为诊疗之余,颜老在散步邓铁涛教授题字任继学教授题字颜德馨教授处方真迹

医家小传

一、幼承家学 刻苦学医

颜德馨先生,先贤颜子后裔。1920年11月出生于江苏丹阳北草巷31号颜氏老宅。父亲颜亦鲁为当地名医,得孟河医派真传,母亲汪兰珠系出名门。在严父慈母的关怀和教导下,颜德馨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文化上承先启后的时代,中国主流文化转型期亦已开始,新旧共存、中西碰撞、排斥、融汇的复杂的文化环境,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传统家庭的意识形态。颜德馨就是在这种典型的诗礼传家和新旧兼容的书香世家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1926年,7岁的颜德馨开始读书习字,父亲亦鲁公嘱从读启蒙经典开始,家中延请宿儒林墨舫设馆。父亲比老师更为严格,他强调习字要坚持不懈,要练出执笔书写的腕力。在冰天雪地的冬天,颜德馨被冻得手脚冰凉,砚台上的墨汁也总是随磨随冻,但他依旧一边磨墨,一边写字,很少叫苦。年方少,颜德馨就表现出坚毅的性格特点。亦鲁公教育子女不仅严格,也注重传授读书的方法。他对颜德馨说:“读书要‘猛火煮,慢火炖’。猛火煮,就是强调要博览群书,把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名医著作作为学医入门的途径,通过泛读强记,打好理论基础的根底。任何学问初涉时必须默背强记,然后再反刍,再升华。慢火炖,就是读书学习一定要独立思考,反复研习,决不能生吞活剥,食而不化,光有博览群书还不够,还必须深思苦悟,才能有所收获。”这六个字对颜德馨的读书经历影响很大。

9岁时颜德馨入读白云街鸣凤小学校,同时走读于精通儒学的周鲤庭老师。从汉儒的章句之学开始到宋儒的义理之学。小学毕业后,受教于杨锡甫先生。杨先生是江苏省有名的数学专家,曾任丹阳县教育局长,满腹经纶且头脑开明。杨先生对颜德馨在自然科学、逻辑学与国学方面的授业,影响并深化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良好的国学功底为他学习中医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自12岁起,父亲开始令颜德馨学习《黄帝内经》,他常随父亲挑灯夜读。杨锡甫老师配合督其每日背诵一章,杨老师很严格,若背不出,就会用木尺打手心作为惩罚。学习《黄帝内经》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生命观、自然观以及整体观念的认识,亦能塑造中医独特的认知思维。但在读《内经》之初,颜德馨着实无法领悟其中的涵义,他只是一味地读下去,父亲鼓励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所感悟。”待熟读《内经》之后,父亲又嘱其涉猎《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医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来自勤奋和不懈的努力。颜德馨通过长期诵读经典,从朗朗上口至渐能背诵,这对于一个聪慧的孩子并不难,但其中的理论奥旨仍感难以揣摩。他利用课余时间协助父亲襄理诊务,恭敬地侍诊一侧,在父亲细致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接待病家,如何利用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病,父亲对病家的耐心和处方的审慎态度他看在眼里,刻在心中。有时候为了不耽误患者病情,父亲常常要连夜出诊,星夜当空,颜德馨小心翼翼地提着灯笼跟着父亲一家一家去看病,问诊、开方、煎药……若病人病情严重,一天之后必来复诊。忙起来,一晚上甚至要走十几户人家,走进最后一位病人家中时,往往天已经蒙蒙亮,但是灯笼中的火苗依然与他们的心一起跳动。颜德馨一边抄方,一边聆听父亲教诲,诊后还要随父亲认真地把方子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内外妇儿以及喉科等都分别成册,父亲启发他要时常思索,体会用药法度。

少年时期诊务过程,父亲的脾胃学说以及临床经验对他最初的中医入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父亲的影响下,颜德馨阅读了金代著名医家李东垣的《脾胃论》,该书详细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父亲十分重视对于颜德馨临床实践的指导,让他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体会“人以水谷为本”,“人以胃气为本”等思想的内涵。颜亦鲁先生晚年将“固本清源”,“燥湿健脾,扶正固本”等思想贯穿于治疗过程,并以善用“苍白术”而闻名。父亲的影响使颜德馨很早就树立了固护脾胃的思想,也为日后他善用苍术做了铺垫。

1936年,16岁的颜德馨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中国医学院破格录取,并插班就读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系统地接受中医药专业教育。除了学习中医基础课,如内经、伤寒论、温病学、病理学、药物学、方剂学、诊断学、治疗学、医学通论、医学选粹、医学史、医案、论文等外,还以临床跟师学习为主。颜德馨每天安排半天到名医诊疗所抄方,抓住机会随徐小圃、秦伯未、盛心如、单养和、费通甫、祝味菊等中医大家学习。这些老师既有深邃的学识智慧,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专题报告,理论联系实际,解疑释难,深入浅出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语言多切中要害,足令人茅塞顿开,这些经历大大拓展了他思维的广度。颜德馨根据自己的爱好,不拘一家,多处拜师学艺,兼学不同流派,不同科别,师从多人,令他受益匪浅。

颜德馨除认真读书之外,课外活动也很活跃,研究中药植物、建立药圃,讲演比赛,还当了校刊编辑。开始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和《资本论》。在进步思想感召下,参演了“放下你的鞭子”、“毕业以后”、“女人、女人”等进步话剧。在校研究植物提取,研制“肝胃宁”、“康她宁”、“康儿宁”,其间还主办了《康宁医刊》,油印出来的期刊定期在学校内部传阅,很受同学们的欢迎。二、投身医林 衡法成家

1939年7月,颜德馨于中国医学院毕业。8月在山海关路延陵里3号自立私人诊所。1945年抗战胜利,举家迁返故里,并创办“德社”免费为儿童接种疫苗,免费施诊给药,通函问病,又为丹阳两家报纸开辟“中华医药”、“民族医药”两副刊达60余期,很受民众赞许。被公推为丹阳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又受聘于丹阳县外勤记者联谊会顾问。1949年丹阳解放,积极参加迎解放活动和组织全县200余中西医师联合筹委会,由公众推举、政府任命为医联筹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事业如枯木逢春,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强调“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西医并重”。初入医林的颜德馨以满腔热忱投入到祖国建设事业中,为了更好地学以致用,颜德馨放弃自设诊所之高额收入,受聘于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并参加了农工民主党,担任农工闸北区委副主委。因其工作的突出表现被评为上海铁路局先进工作者,光荣地参加了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大会。

在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工作时,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他率先在上海市的综合医院建立了中医病区,提出了“创新与继承相结合,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中医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并在摸索中建立了一套中医病房管理制度。

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时常不期而遇,他从未怨天尤人,只是默默地通过努力和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一次病房里来了一位肺脓疡病人,因为肺纤维化而出现空洞,高烧持续不退,咳吐脓、黄、泡沫样痰,情况十分危急,几个治疗方案用下来,起效甚微,在场的医生们此刻也已经束手无策了。“让我试试吧”,危急关头,颜德馨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主动站出来。大家愣了,都在怀疑中医怎么能够治疗这么棘手的病?颜德馨诊脉辨证,并以鱼腥草为主的药方施治,接下来的三天三夜,他在楼梯口搭建起来的临时病床边陪护病人,没有护士帮忙,他就亲自熬药,细心观察患者的服药反应。很快,中药起了作用,40℃的高烧退了下来,各项症状均得到改善。就这样,颜德馨以传统的方法先后治好了一批肺脓疡、肺结核纤维化空洞病人,在西医为主导的医院中,赢得了医护人员的尊重。

20世纪50年代后期,血液病发病率升高,西医治疗方法单一,疗效不佳,于是他开始涉足于血液病的领域,探索中医治疗血液病的有效药物。经过查阅文献和长期的临床观察,他认为白血病属于中医学的温毒、虚劳、癥瘕、积聚等范畴,治疗过程中必须对病邪予以足够的打击,并首创白血病的中医分型证治:阴虚型、阳虚型、温热型、阴阳两虚型和瘀血型。他注意到“犀角(用代用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等文献记载,于是应用于临床,兴奋地发现犀角(用代用品)能使白细胞迅速降低,高烧下降,出血缓解。在治疗中摸索,在摸索中发现。经过长期科研和临床观察,颜德馨又发现砷剂可以降低白细胞与红细胞,对血小板无影响,结合化疗协同应用,可治疗各种急性白血病,并率先提出雄黄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对血液病进行研究时,他深入钻研了多部医学著作,尤其是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他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领悟到气血流行全身一切组织器官,是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以流畅和平衡为贵,如果气血失去流畅就会产生瘀血,瘀血阻于体内,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导致气血艰涩和失衡,引起脏腑病变,疾病丛生,由此而深入到对中医气血理论的研讨。

然而正当颜德馨满腔热情地开拓事业的时候,一场不可避免的磨难降临了。十年浩劫,中医事业遭到严重摧残。颜德馨被迫停止诊务,被下放到五七干校锻炼。面对磨难,他没有消沉,而是从中汲取力量。白天劳动一天,晚上仍然严厉鞭策自己读书。当别人入眠的时候,却是他最佳的读书时间。他那时虽然年轻,但拿起书本便可心静如水,他先后阅读了《儒门事亲》、《血证论》、《医林改错》、《类证治裁》、《医门法律》等医学典籍,午夜的孤灯伴随着他的每一次翻阅和思索,每有新悟,不禁欣然振奋。此间,广大患者们的信任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持,他的家门经常在半夜时分被叩响,都是患者的家属们冒着刺骨寒风来请他诊治。每当他看着病人家属恳切的目光,总是尽量不让他们失望。迅速披衣起身,不论多晚都毫不犹豫地偷偷跑出去看病。他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得到了百姓的称赞,更赢得了患者和家属对他发自内心的尊敬。人生的历练让他的医德、医术都在不断地升华。“文革”后,颜德馨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基于临床疗效的支撑,他继续自己的气血学说探索研究之路。他通过对古今瘀血学说的研究和长期临床观察,提出对血瘀证的诊断应该以四诊为主,以实验室为辅,总结提炼出“颜氏血瘀证诊断法”。复出第二年,总结其临证经验的《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一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获得云南省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

此后,他继续在中医典籍与临证经验双重基础上深入探索,并提出了“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辨证观点及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衡法”能够调畅气血,平衡阴阳,发挥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的作用,适用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多种疾病,在治疗上则将“衡法”归纳为10种配伍方法,灵活运用,疗效卓著。尤其是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成效,例子不胜枚举。如应用温阳活血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使不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减少硝酸类药物剂量,有些患者甚至停用西药。通补阳气治疗心功能不全(慢性心衰)可使阳气旺盛,运行通畅,不仅能激发脏腑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且阳气一旦振奋,即可迅速动员全身的抗病能力与病邪相争,促使病邪消散,疾病得以改善。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介入疗法后再狭窄,则为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2001年在上海市卫生局领导下,颜德馨作为学术带头人组建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目前中心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中心标志性学术专著《颜德馨中医心脑血管病学》120万字,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颜德馨还将气血学说和“衡法”治则应用于抗衰老领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认为气血流通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也是长寿的保证,“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反之则“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从而导致人体趋向衰老。这是因为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而气则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两者并行以供给人体各脏腑组织之营养需要。任何一种病因和各种疾病的发生均影响气血的正常循行,使气血失去平衡,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然后才出现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气化功能一旦受损,脏腑的生理功能更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加重气血失衡,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脏腑功能衰竭直至死亡。而且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自然界和疾病的不断斗争中,正气必然受到消耗,由于气虚推动血液无力,更加重了瘀血的阻滞,形成“气虚血瘀”的局面。因此他最早提出的“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在于气血失调、内环境失衡”的论点,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已成为这一领域里重要的一种学派。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根据上述理论,拍摄《抗衰老》科教片,向全世界发行。

颜德馨重视总结经验,并将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1992年4月《气血与长寿》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阐述气血与衰老的关系。次年《中国历代中医抗衰老秘要》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介绍历代中医关于长寿与衰老的学说。并先后出版了《颜德馨医艺荟萃》(台湾启业书局)、《颜德馨教授诊治疑难病秘笈》(文汇出版社)、《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颜德馨卷》(文汇出版社)、《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全面反映了其60多年的临证经验。他的这些临床经验还转化为科研成果并通过科研鉴定或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如“颜德馨治疗心脑血管病专家系统”,1997年通过上海市卫生局组织的专家鉴定;“颜德馨治疗疑难病的经验总结”,1997年通过上海市卫生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脑梗灵治疗脑梗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2001年通过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衡法新药调节血脂功能的研究”,2003年通过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被评为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同济大学临床医疗成果奖。三、德艺双馨 开拓创新

20世纪80年代,面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颜德馨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他多次撰文指出中医界要统一认识,团结起来,继承中医经典,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化手段,进一步发展中医学。90年代,上海的中医药业采取开设分部、科研合作、技术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发展和走向世界,上海的名医们也开始走出国门进行学术交流。

颜德馨活跃于中医界各种学术活动中,不仅与国内中医同仁来往密切,切磋医道,也非常重视同海外中医同行的接触、交流和互访。他多次应邀在世界传统医学大会、美国加州中国医学研究院、国际东方医学会、台湾中国医药研究院、香港中医癌症研究中心等学术会议、科研机构做临床和科学研究成果报告,在被聘为特约研究院顾问的同时,荣获了多项荣誉奖励。他的学术成果广泛传播到北美、欧洲、东南亚、港澳和台湾等地,影响颇广。他连续3次访美,都引起了舆论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92年,颜德馨发起创办旨在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提高中医药学术地位的中医药研究中心——当代沪港台中医药研究中心,在香港注册成立。该中心是沪港台中医界首次打破地域界限而成立的学术研究机构,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93年,颜德馨受聘于台湾中医针灸学会、中国医学研究会,作为学术顾问多次赴台讲学。在此期间,颜德馨曾会晤了国民党总统府资政、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陈立夫先生,陈老当年逾95岁,一贯热心于中医事业,是台湾中医药界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们在孔孟学会作了气氛友好的谈话,结束后陈老赠笔墨以示推崇。

针对中医在产业化、市场化方面进展缓慢的现状,颜德馨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医事业,他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卓越的洞察力,身体力行积极开发临床疗效可靠的中成药。在20世纪80年代,颜德馨就开始踏上产学研一体的奋斗征程,他长期致力于将衡法抗衰老学说进行成果转化。在长达20余年的研究中,他以追求卓越和永不言败的学术精神先后创制了四代产品,取得了明显疗效。第一代产品为“衡法Ⅱ号”,通过研究证实其具有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第二代产品“颜氏寿宝”研发成功,在美国推广10余年,在北美地区影响非常广泛,用于高脂血症10余万患者,并行销加拿大等地。20世纪末,他又创制了第三代产品“衡生颗粒”,由四川太极集团开发,其销量为全国中药产品前10位。21世纪初创制的第四代产品通过对“衡生颗粒”拆方研究,筛选出新组方——调脂护脉方“行气活血颗粒”,既保留了原方功效,又简化了处方,疗效颇佳。2003年,颜德馨的“衡法在调节血脂中的应用”被评为“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充分肯定了他的研发成果。

2000年和2001年,颜德馨将其临床应用多年的两个中药验方:消渴方、醒脑方交给天津天士力集团实施产业化。消渴方产业化之后名为“消渴清颗粒”,为纯中药制剂,主要针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颜德馨指出“此方是从中医整体论的观点出发来考虑的,目的在于让糖尿病人不要再为药越吃越多而苦恼,同时调节血糖,减少并发症,让病人提高生命质量。”2008年9月24日在上海成功举行了上市发布会。同样来自于颜德馨先生治疗临床老年性血管性痴呆病的“醒脑方”也已经完成临床试验,正在申报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

颜德馨在上海“非典”流行期间,以84岁高龄,勇挑重担,奔走第一线。他担任上海市中医防治专家组顾问,上海市中医治疗指导组组长,同时还是上海市卫生局突发事件应急专家组成员,积极参与多项中医防治“非典”的工作,参加制定中医中药预防“非典”的方案,创制了“扶正祛邪方”,授权上海3家药厂生产,同时上海市科委紧急将此列为科研项目,边科研、边防治,为预防“非典”取得社会效果。同时指导上海市中医防治“非典”工作,就“非典”病人发热、气促、纤维化、激素反应、危证抢救等进行指导。并参加上海市“非典”病人的远程会诊,为进驻上海市传染病医院“非典”病房的中医师进行指导。还指导广东省中医院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非典”工作。广东专家去香港后,继续得到颜德馨的具体指导,在抗非典的工作中,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而他分别被中国科协和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医药抗击非典型肺炎特殊贡献奖”。四、培养后学 不遗余力

颜德馨教授热心中医事业的建设,非常重视下一代中医接班人的培养。1998年,他与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任继学等八位名老中医联名上书时任国家领导人的朱镕基同志、李岚清同志,对他们当时所担忧的诸多问题如中医医院合并为西医医院的一个科、中药新药的评审模式问题、中医医院医药分家以及中医教育继承等问题,列陈己见并提出合理建议,观点明确中肯,得到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对中医的发展影响深远。

面对中医学子,颜德馨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竭尽全力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和机会。他常以先哲墨子“志不坚,智不达”勉励学生,经他培养的学生近百人,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地。1990年12月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颜德馨被确认为首届全国名老中医学专家,任指导老师。1994年1月,首届继承学员3人结业,接任第二届带教任务。1997年1月,接第三届带教任务。他还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单位和中医药大学邀请,不辞辛苦,奔走各地,先后在广东、上海、哈尔滨、香港等地举办讲座,深入浅出的讲座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历年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主办两期“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科主任管理研讨班”,三次“振兴中医、发挥中医优势”全国性学术会议,四期“心脑血管病中医诊治讲习班”以及“全国中医政策学习班”、“活血化瘀专题学习班”、“中医诊治危急重症专题学习班”、“中医诊治脾胃病专题学习班”等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同时他还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现场示范中医查房,参观学习者均为上海市各中医医院临床科室负责人和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主任,嘉惠后学,获得很大的社会效益。

在长期的临床和教学工作中,颜德馨发现当前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重“西”轻“中”的教育模式导致相当部分中医学校的毕业生不会望闻问切,不懂八纲、八法,不懂阴阳五行、辨证施治。这让他深感担忧。面对当前中医“西化”问题,颜德馨明确指出这是中医传承的障碍和症结之一,而没有真正适合中医传承的临床实习基地,则令有志于中医的年轻学子极度失望。为了开辟一条传承中医之路,颜德馨敢于挑战当前的中医教育西化的弊端,上书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建议通过举办“中医大师传承班”,建设真正能传承中医的临床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对中医经典原著研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在大师的指点下领悟道家、儒家、佛教等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相通的精髓所在,让学生能学到道地的中医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等学术精华。

这个建议获得教育部、科技部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结合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2008年11月24日由同济大学承办的“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以下简称大师班)正式开班,得到热烈响应。大师班由颜德馨教授、邓铁涛教授、路志正教授、朱良春教授、周仲瑛教授、张琪教授等组成核心导师团队,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出任领导小组组长。目前培养计划进展顺利。这种在综合性大学中进行中医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尚属首次。

颜德馨为拓宽发展中医之路,还力求多途径支持中医学术的发展。1999年12月,颜德馨在其行医60周年之际,毅然捐出自己多年积蓄的稿酬和学术成果奖金共计20余万元人民币,设立“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成立以个人名义命名的以中医药发展为目标的全国第一家非公募基金会,用于奖励优秀的中医药人才,鼓励后学。此后数年中,他又投入了20多万元。2005年,为了更好地发挥基金会的积极作用,颜德馨将“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扩展为“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中医、中药特色,鼓励青年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支持中医科研,促进中医药的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为了激励全国各地年龄在45岁以下的优秀的青年中医药人才,基金会每二年举办“优秀中医药学术论文评比”,鼓励中医药工作者钻研学术。2001年、2004年和2006年三次奖励了在中医教研和继承老中医经验、中药传统工艺和研制方面的成绩突出者,包括2003年在抗击“非典”中有突出贡献者。随着基金会的成长,它将触角渐渐伸展到更加广阔的空间。2005年参与举办了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进展”;2006年7月,由基金会与东方新闻网站共同推出了中医药专业网络平台——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网站。颜德馨以其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和人格魅力扩大了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基金由原来的50万元扩充到700余万元。其支撑范围扩大到中医科研、临床和中药产品的开发、产学研结合、学术专著的出版、中医药健康咨询、中药加工制造、工艺现代化、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等方面,基金会的良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中医学者,培养了中医界的青年人才,增强了中医界同仁的凝聚力。与此同时,由颜德馨担任所长的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获得国家科技部973重大科研课题“气血学说继承与研究”一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颜德馨先生病证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经验研究”一项,市级科研项目五项。“颜氏感冒灵”抗病毒药效研究评价取得了良好结果,部分实验指标不亚于达菲,获得一致好评。

漫漫征程九十年,人生有涯而医无涯。颜老虽已耄耋之年,然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手足轻健,兴趣广泛而健谈,光明磊落而执着。现在他依然担任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卫生局突发事件应急专家组成员等职务,他全然忘我地门诊、查房、讲课、讨论病例、带教指导,关注并参加中医界各项社会活动,乐此不疲!鉴于他为中医药发展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2009年5月当选为国家首届“国医大师”。他以君子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向世人彰显了“医德广披是所愿”的崇高理想!他的学识与医德值得后学继承发扬。专病论治气血与衰老

人体衰老是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机制极为复杂,至今人类衰老机制之谜,仍未完全揭示。自古以来,长寿是个永恒的话题,早在《诗经》中“永锡难老”、“万寿无疆”、“如南山之寿”等美好祝词,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渴望。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哺乳类动物的最高寿命,为其完成生长时限的5~7倍。而人类完成生长期需要20~25年,按此推算,人类最高寿命为100~175岁。目前,还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因此探索人类衰老之奥秘,寻求有效的延缓衰老之药物,已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一、抗衰老研究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以及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衰老本质的研究不断深化。一系列的抗衰老研究表明,许多中西药物有延缓衰老的可能,但各种学说未能统一,也未能完整地阐明人体衰老机制。

中医学对人体长寿以及衰老等问题的论述极为丰富,自《内经》起,代有阐述,如:(1)《黄帝内经》的肾精、气血与衰老相关学说;(2)《华氏中藏经》的阳气衰惫与衰老相关学说;(3)《千金翼方》的心力减退与衰老相关学说;(4)《养老奉亲书》的脾胃虚弱与衰老相关学说;(5)《寿亲养老新书》的气滞而馁与衰老相关学说;(6)《徐氏医书八种》的元气不足、阴虚生火与衰老相关学说等等。近代医家根据上述学说进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均未能脱胎“虚损学说”之范畴。脏腑虚衰的根本原因何在?精、气、神亏损的本质是什么?均未能论及其关键所在,且多种学说互相之间的有机联系,尚未完全阐明。

长期以来,由于“脏腑虚衰”学说一统天下,因此均一味从补益药中寻求延缓衰老药物,如历代帝王,为延年益寿,遍服补品,长寿者寥寥无几。可见,脏腑虚衰并不能完全反映衰老的本质,单用补益药物来延缓衰老也不是十分理想的。二、生命、长寿与气血的关系

为了阐明人类长寿之奥秘,揭示人类衰老机制之谜,寻找延缓衰老新途径,我反复学习了中医学有关文献,结合50年的临床所见,1980年初提出“人体衰老的本质在于气虚血瘀”新学说。

朱丹溪说:“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常春。”《血证论》说:“人之一身,不外阴阳,阴阳两字即水火,水火两字即气血。”所谓阴阳失调,其实质就是气血失调。气血是一切脏器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脏腑的病变,必定先有气血的失调,脏腑的虚损亦必先由气血失养所致。《内经》中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未并,五脏安定”(《素问·调经论》),“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生气通天论》)等论述,说明气血的充盈、平衡、调和是人体健康与长寿的主要因素。后世医家对此有很多论述,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指出人体以“气血流通为贵”。朱丹溪《格致余论》说:“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气血和一疾不生”。《寿世保元》也提出:“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所以得全生命者,气与血也。血气者,乃人身之根本耳。”《景岳全书》中说得更为明白:“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及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生,无非血之用也。”均说明气血对人体长寿至关重要,为应用益气化瘀延缓衰老提供了理论根据。三、气虚血瘀是衰老的根本原因

常言道:“天天动,血脉通”,“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目的在于气血的流通,气血流通则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也是长寿保证。“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反之则“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从而导致人体趋向衰老。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的本质在于气血,离开气血就无所谓生命,正如《内经》所说的“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因此,人体生长、发育、壮盛以至衰老的过程,从中医理论角度看也即气血由弱转强、由盛转衰的过程,人的生、长、壮、老、病、死,尽管其表现形式很多,但归根到底都离不开气血的变化。

因为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而气则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两者并行以供给人体各脏腑组织之营养需要。任何一种原因包括七情、六淫、外伤跌仆,各种疾病的发生均将影响气血的正常循行,首先出现气血失衡,流通受阻,瘀血停滞。由于瘀血的产生和存在,使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然后才出现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气血阻滞,气血失调,造成气的生化作用减退。气化一旦受损,脏腑的生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加重气血失衡,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脏器功能衰老直至死亡。可见“虚”是现象,“瘀”是本质,“虚”是归宿,“瘀”是原因。然而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自然界和疾病的不断斗争中,正气必然受到消耗,由于气虚推动血液无力,更加重了瘀血的阻滞,形成一种“虚实夹杂”、“气虚血瘀”的状况。所以说,瘀血实在是导致衰老的因子,因子不除,补之何益?临床上也看到一些老年人愈补愈滞、愈补愈虚之现象。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现在的百岁老人,很少是以补取得效果的。欲谋长寿之道,必须消除导致衰老的因子——瘀血。消除瘀血最妥善的方法是“固本清源”,清源者正所以为了固本,固本者亦所以为清源服务,因气行则血行,益气有利于化瘀。中医的治则中有“关门缉盗”之戒,补法之所以不效,是犯了“实实之戒”。临床所见,人体进入老年,都有明显的瘀血存在,例如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老年斑的出现,巩膜混浊等等,都是典型的瘀血表现。而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中风、老年性痴呆、前列腺肥大、颈椎病等都是瘀血深化的体现,也是最常见的导致衰老和致死的原因。经过临床证实,应用活血化瘀方法能治疗许多传统上认为是“肾亏”的阳痿、脱发、耳聋等等,也可反证这一观点的可信性。

用现代科学研究来证实老年人衰老的本质在于气虚血瘀,表现在微循环的障碍和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各个主要脏器的血管形态变化。亦即气血平衡的状态受到破坏,导致血瘀征象,因而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合成代谢功能以及主要脏器机能均受影响,呈现一系列病理改变,出现衰老征象。通过对老龄家兔的心、肺、脾、肝、肾、脑等主要脏器的光学显微镜观察,在这些脏器内均可看到脏器功能的微循环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一些代谢废物——脂褐素不能排泄而沉积于脏器内,以及脏器组织细胞间沉积瘀血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这证实了机体进入老年时,其微循环障碍遍及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这种微循环的障碍,即是气血失衡状态。由于“气虚血瘀”,脏腑无以滋养,出现功能失调、津液亏耗等,诸脏腑因瘀而衰,直至死亡。

临床实验发现,老年人的血液成分、血球性状与青年人相比有明显改变,老年人血浆黏度明显增高,主要表现为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脂蛋白、纤维蛋白原的增多,特别是脂蛋白的增多,导致血流缓慢,血管硬化,管腔狭窄,出现“脉不通、血不流”的瘀血病理改变。也证实衰老的表现在虚实夹杂:所谓虚,即是血细胞及血清白蛋白的减少;所谓实,就是血聚集成团,血液黏度增高。

综上所述,无论理论上,还是临床所见和现代科学研究,均说明老年人存在瘀血。可以认为:人体衰老奥秘在于气血失衡,其失衡的关键在于气虚血瘀。四、益气化瘀是延缓衰老的可靠途径

人体衰老的本质在于气虚血瘀,因此要使机体延缓衰老、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从根本上说就要解除各脏器存在的瘀血现象,使脏器源源不断地得到气血滋养,纠正脏腑虚衰,使气血由不平衡状态转向新的平衡,以保持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应用具有益气化瘀作用之黄芪、当归、川芎等药物组成的“衡法Ⅱ号”进行延缓衰老研究,以冀达到气足血活,气通血流,保持气血平衡,促使机体健康长寿的目的。

经动物实验提示:“服药组老龄家兔脏器解剖经显微镜观察,可见血管组织结构基本正常,各脏器的主要结构与壮龄家兔对比基本相同;对照组老龄家兔的心、肺、肝、肾、脑等主要脏器的光学显微镜观察有明显微循环障碍,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代谢废物脂褐素沉积,细胞间瘀血等病理改变。服药组家兔2年生存率明显增高。在对小白鼠进行抗疲劳、抗寒冷试验中,服药后小白鼠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平衡气血,益气化瘀能使脏器保持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延缓衰老。”

通过各种指标的检测和150人次的临床观察,证实由益气化瘀的药物所组成的“衡法Ⅱ号”具有下列几方面作用:(1)能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血压和睡眠,振作精神,提高思维能力,改善食欲,尤对自觉症状如胸闷、心悸改善尤为明显。(2)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浆黏度,改变微血流流态,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脏器的血供,维持正常生理功能。(3)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淋巴母细胞转化率和E玫瑰花环形成,增强抗病能力。(4)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代谢,提高血浆白蛋白。(5)保持脏器正常组织结构,有效地保持正常生殖器官的功能,维持生育能力。(6)促使细胞内代谢废物的排泄,特别是脂褐素的排泄,促使老年斑的消退,减少色素沉着等。这些生理、生化、组织、免疫等衰老指标的改善,都是气血保持平衡的结果,显示益气化瘀、固本清源的法则在抗衰老方面的前景是大有可为的。疑难病诊治心法

中医疑难病证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临床一般以其病因复杂,症状怪异多变,病机虚实兼夹、寒热错杂,辨证难明,治疗棘手为主要特点。现代难治病是指一些病因不明而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这些疾病并不取决于个别医家的诊疗水平,也不完全受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制约。

中医疑难病证与现代难治病在概念与范围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古代提出的“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症多属现代难治病的范围。但由于疑难病症的概念较笼统,它可以因时代、地域、医学体系、医疗条件、医疗水平以及经济文化生活条件的不同而异,有的疑难病证难而不疑,有的疑而不难;就疗效而言,有的确属疑难而不能取得较好疗效,但也有的虽属疑难,但只要论治得当,尚能取得较好疗效。疑难病证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病程漫长,久治不愈;②怪病奇症,症状奇异;③病机复杂,辨证难明;④用药困难,治疗棘手。中医疑难病证的范围较广,现代难治病均应归属于中医疑难病证的范围内,同时,还包括一些病因虽明,但因体质等因素,或失治、误治而引起的宿疾顽症。

我从事疑难病证的研究,学术上推崇气血学说,诊治疑难病证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根据疑难病证的缠绵难愈、证候复杂等特点,倡立“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理论,并提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是治疗疑难病证的主要治则,创立“衡法”观点,为诊治疑难病证建立了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一、立论于气血学说1.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气血温煦、濡养脏腑组织,使其能发挥各自的功能,正如《灵枢·脉度》篇所谓:“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五脏生成篇》谓:“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因此,可以说气血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气血失和可直接引起各种病变,人体产生的一切病理变化均与气血相关。2.气血以流畅、平衡为贵

气血的流畅和平衡是气血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也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因为气血生成虽有赖于脏腑功能的生化,但脏腑功能的产生皆须气血的温煦和滋润,气血的畅通及相对平衡,有助于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进行,有利于气血的生化不已。每一脏腑的气机运动都有固定规律,包括气机运动的方向、循行部位和升降限度,如脾主升发,肺主肃降,心火下煦,肾水上奉,胃主降浊等。如当升不升,反而下降,或当降不降,反而上逆,皆为病态。同时,脏腑间的气机运动又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升降相因,互为其用,如五脏贮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导化物宜降,就五脏而言,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心火下煦于肾水,肾水上奉于心火,脾胃居中,连通上下,升清降浊,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等,只有这样,体内气机才能出入不已,升降不止。气的条达通畅,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保证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不致出现气郁、气滞、气逆、气陷等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

血液循行于血脉之中,由气推动,周流全身,血脉为血液循行的管道,故称为“血府”。血液的循环过程永不停留,血液的正常流行,一则需要有健全周密的脉管,二则需要气的推动,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脉道失于固密,气机出现异常,血液就不能正常循行,如血液流出脉管,排出体外,则称之为出血,如血液运行不畅,受到阻滞,或溢出脉外,郁于体内,称之为瘀血。不管是瘀血还是出血,都是“离经之血”,由于离经之血已离开了脉管,失去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也丧失了血液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病理产物。

气属阳而生于阴,血属阴而生于阳,血之运行有赖于气的统率,而气之宁谧温煦,则依靠血的濡润,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依存。气血平衡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标志,也是平人所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气血的正常平衡不是静止和绝对的,而是必须处在动态的平衡中,这是因为人在生长、发育、壮盛、衰老、死亡这个发展过程中,机体内一直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为之就需要气机一刻不停顿地进行“升降出入”的运动,血液一刻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以完成人体所需要物质的运输和代谢,气血在不断地运动中,又必须保持相对平衡,这样才能各司其职,各自完成其生理功能,如果气血运行失常,则会影响到脏腑、经络、阴阳等各方面功能的协调平衡,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就会出现各种病变。二、辨病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1.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的基础

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藉以分析和归纳人体种种生理现象。同时,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证无不涉及气血。因此,我认为气血病理变化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等辨证方法中,占首要地位。“辨证”是中医临床的关键,也是治疗与用药的纲领。中医辨证核心是“八纲辨证”,八纲之中,虽无“气血”两字,但气血内容的确尽贯于八纲之中。八纲辨证的总纲是阴阳。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中,阴阳双方保持相对平衡,如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出现病理状态。而气血是人体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正平,则阴阳平衡,疾患消除。表里辨证与气血关系也极为密切,表证辨证多宗“卫气营血辨证”,而卫属气,营属血;里证不外乎脏腑病变,而脏腑病多与气血相关。虚实辨证更不能舍气血而言虚实,不论何种虚证,多兼有气虚或血虚,不论什么实证,皆与气血瘀滞有关。寒热辨证是两种绝对相反性质的病变,但寒热病变均直接影响气血的正常生化功能,热则煎熬气血,寒则凝涩气血,而气血的寒热病变又直接反映到体征上或症状的寒证与热证上。故我认为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的基础,也是疑难病证的辨证基础。2.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疾病不论来自何方,首先均干扰气血的正常功能,而使之紊乱,以致阴阳失去平衡协调,经脉瘀阻不通,气血循行失常。这既是常见病的发病过程,也是疑难病证的发病规律,疑难病证虽然表现奇异少见,致病因素错综复杂,但在复杂的病变中大多要涉及气血,再而造成脏腑组织功能紊乱,不论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均是以气血为枢纽。气血通畅不仅反映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健旺,也表明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正常,气血冲和,百病不生,若一旦气滞血凝,脏腑经脉失其所养,功能失常,疾病即随之而起。因此,在诊治疑难病证时,必须重视气血流畅这个重要环节。

我根据《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曾提出“气为百病之长”之说。气为一身之主,升降出入,周流全身,以温煦内外,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得以正常活动。若劳倦过度,或情志失调,或六淫外袭,或饮食失节,均可使气机失常,而出现气滞、气逆、气陷等病理状态。气机升降失常也是导致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内生的根本原因。血液的流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为血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则所谓“气能生津”。气机一旦失常,即可产生瘀血、痰饮等病变。气血是疾病发展的两个分期。邪之伤人,始而伤气,继而伤血,或因邪盛,或因正虚,或因失治、误治,邪气久恋不去,必然伏于血分。故我主张对痼疾、顽症、劳伤沉疴、累年积月之内伤杂病、疑难重症等慢性病从血论治。

总之,各种疾病的发病情况和病理变化虽然不一,但其病变大多要涉及气血,由于气血失和可产生多种病变,因此可以说气血失和是机体病变和脏腑失调的集中病理反映,它与任何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都可发生联系,气血失和,循行受阻则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功能低下和病理障碍,所以从气血角度辨证,可以把握疾病在机体中的整体病机,通过疏通调和气血就可调整脏腑功能活动,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至正常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目的。三、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1.疑难病证从瘀论治

疑难病证大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邪正混乱,而其病机则均涉及气血。我根据疑难病证之病程缠绵、病因复杂、症状怪异多变的特点,曾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论点,认为疑难病证中,瘀血为病尤为多见,无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之气,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导致气滞血瘀,故瘀血一证,久病多于新病,疑难病多于常见病。

久发、频发之病从瘀。病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年久不愈的沉疴、顽症、痼疾等疑难病当从瘀论治。初病在气,久病入络是病变发展的规律,疑难病缠绵不去,反复发作,导致体内气血流行受阻,脉络中必有瘀凝。清代医家傅山指出:“久病不用活血化瘀,何除年深坚固之沉疾,破日久闭结之瘀滞?”信然!

奇症怪病从瘀。奇症怪病之证无定候,无病位,忽痛忽痒,时上时下,幻听幻视,或有不可名状之苦,其因不可究,既无色诊可查,又无脉症可辨,皆从瘀论治。多因六淫七情,引起气机逆乱,气血乖违;或因失治、误治,病久影响生化之源而致血瘀;或因胎孕产后、外伤等原因所致瘀血停滞,气机失宣,郁滞脉络,着而不去,最终形成难治之证。

久虚羸瘦从瘀。五劳七伤,消耗气血引起极度消瘦虚弱的慢性病,谓之久虚羸瘦,表现为肌肉消瘦,饮食减少,面色黄白,心悸神疲,四肢乏力,或寒或热,或肌肤甲错,面色黧黑。久虚羸瘦,正气不足,推血无力,体内必有瘀血内潜,可从瘀论治。

久积从瘀。积久而不去,多由瘀血内结所致。不论寒积、水积、气积、痰积、湿积,积久则碍气阻血,气血不行,瘀从中生,久积为瘀,久瘀必结,久而为肿为瘤,故久积不愈当从瘀论治。

常法论治不效者从瘀。一些慢性病,或反复发作的疑难病如心脑血管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脉管炎、硬皮病及增生性疾病等,视虚补之,视热寒之,视寒热之,或攻补兼施,或寒热并用,常法论治百药不效者,当从瘀论治。这类病证多由气血乖违,机体功能紊乱,以致寒热夹杂,虚实互见,故而攻之无效,补之无益,唯有疏其血气、令气血条达,方能奏效。2.疑难病证的瘀血表现

疑难病证范围广泛,症状怪异多变,而在这些怪异多变的症状中,很多是瘀血证的表现。我在长期诊治疑难病证的实践中,对其瘀血表现进行了归纳。(1)症状①一般症状

发热:瘀血证的发热,可有全身发热和局部发热两类。全身发热表现为持续高热不退,或高热伴出血、狂躁,或高热伴局部疼痛,或低热绵绵,或往来寒热,或午后潮热,或周期性发热。局部发热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局部肌肤灼热,或自觉心胸、脘胁、少腹、阴器、咽喉部位发热,但全身又无发热症状。

疼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有定处,拒按,按之痛甚,其痛如绞,或似针刺,痛难立消,缠绵迁延。

出血:吐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鼻衄、齿衄、肌衄等,或外伤跌仆致局部出血。其出血特点是量多,出血难止;或反复间断不已,血色暗红;或鲜红,多夹血块;或出血时伴发热、疼痛;或烦躁,或口渴不欲饮等。

胀满:头目、胸胁、脘腹、腰背以及肢体局部胀满,其特点是胀满持久不减,且日益加重。

瘙痒:肌肤瘙痒,或皮里膜外如虫蚁爬行,抓之不及,阵阵而作。

麻木:肢体麻木不仁,或麻如触电,甚则失于感觉,不知寒温。

板滞:肢体牵掣板滞,活动不利,或关节不得屈伸,或颈项不耐转侧,或俯仰不便,或举握受限。

口干:口干而漱水不欲咽。

多梦:少寐多梦,其梦多惊恐险恶,或梦从高处坠落,或梦窒息欲死,或梦腾云飘逸,或被恶梦惊醒。

健忘:心烦失寐,怔忡健忘,或焦虑不安,思绪紊乱,甚则妄言、妄听、妄见。②各系统症状

心系:心悸怔忡,心痛,神志错乱,癫狂。

肝胆系:寡欢抑郁,多疑多虑,易烦易躁,黄疸日久不退,易怒易暴,喜怒无常。

脾胃系:脘腹疼痛、胀满、灼热,干呕频频,噎膈反胃,不得食,便秘与泄泻交替而作。

肺系:久咳,久喘,久哮,咽燥,梅核气日久不解,咳痰粉红,甚则咳血、咯血。

肾系:少腹胀满拘急,肢体浮肿不退,尿浊、尿血、尿时涩痛、尿时中断、少尿。(2)体征

毛发:毛发枯萎,干燥,或色泛黄,易折断,易脱落,或毛发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