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淫病辨证(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06:17:48

点击下载

作者:袁晖戍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六淫病辨证(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丛书)

六淫病辨证(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丛书)试读:

编写说明

《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丛书》是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为蓝本进行整理,共五册,分别是《肝胆病辨证》、《脾胃病辨证》、《心肺肾病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六淫病辨证》。本书是《六淫病辨证》分册。

中医临床的特点是辨证施治,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有些证候其临床表现、舌苔、脉等基本相同,治疗也大致相同。例如内科很多疾病有肝郁气滞证,儿科、外科、妇科、耳鼻咽喉等科中的很多病证也有肝郁气滞证,并且其治疗方法和代表方剂也大致相同。将不同科别的疾病的相同证候归纳对比,对中医学习者的临床辨治大有裨益。《六淫病辨证》从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因来论述各种证型分属于哪些疾病,共计7章21节200余个病证。全书以证为纲,横向比较相同证候在不同疾病中的治疗方法的异同,采取全新的叙述方式,更有利于临床实践。

本书不仅概述了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还较系统地论述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分型与辨证论治。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二节由袁晖戍编写,第三章第三至七节由郑剑编写,第三章第八、九节由王昌郁编写,第四章由孙妲男编写,第五章由李贞晶编写,第六章和第七章由张莹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兄弟院校、本校针灸教研室、推拿教研室以及临床各科室教师的大力协助。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编者2011年8月第一章 概说

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当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六淫则可侵害人体,导致外感病的发生。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但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由于六淫是致病邪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异常与否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应寒而暖,或夏应热而寒等,或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急骤,如严寒酷热,或暴冷暴热等。此时六气则变为六淫而侵入发病。二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主要是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及调节适应能力相对而言的。若气候剧变,正气充盛者则可自我调节而不病,正气虚弱之人则可发病;气候正常,个体正气不足,仍可发病,这时对于病人而言,六气即成为致病邪气,所致病证也属六淫致病范畴。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共同特点:

1.外感性

六淫致病,其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如风寒湿邪易犯人肌表,温热燥邪易自口鼻而入。由于六淫病邪均自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六淫致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又称之为“时令病”。由于气候异常变化的相对性,故夏季也可见寒病,冬季也可有热病。

3.地域性

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4.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为病。如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着)痹也。”

六淫致病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第二章 风淫证

1.风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由风邪引起的病证为风淫证。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邪。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

风邪为病,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风邪来去疾速,善动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不入。风邪侵入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病证。风邪是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长”。

2.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指其易使腠理宣泄开张而有汗出。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则属于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如风疹块(荨麻疹)就表现为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特征。同时,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发病急,传变也较快。如风中于头面,可突发口眼斜;小儿风水证,起病仅有表证,但短时间内即可现头面一身俱肿、小便短少等。故《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风邪入侵,常现颜面肌肉抽掣,或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临床上因受风而面部肌肉颤动,或口眼斜,为风中经络;因金刃外伤,复受风毒之邪而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也属于风性主动的临床表现。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4)风为百病之长:长者,始也,首也。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因风性开泄,凡寒、湿、暑、燥、热诸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证。《临证指南医案·卷五》说:“盖六气之中,唯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由是观之,病之因乎风起者自多也。”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邪终岁常在,故发病机会多;风邪侵入,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遍及,侵害不同的脏腑组织,可发生多种病证。古人甚至将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故《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3.风淫证的临床表现与病因病机

风淫证指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络,卫外机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苔薄白,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或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病因病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常兼夹其他邪气为患,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风淫证根据其所反映病位与证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名。

风邪袭表,肺卫失调,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则具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的特征,并以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点,是为风邪袭表证;外邪易从肺系而入,风邪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则见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等症,而为风邪犯肺证。

风邪侵袭肤腠,邪气与卫气搏击于机表,则见皮肤瘙痒、丘疹,从而形成风客肌肤证。风邪或风毒侵袭经络、肌肤,经气阻滞,肌肤麻痹,则可出现肌肤麻木、口眼斜等症,是为风邪中络证。风与寒湿合邪,侵袭筋骨关节,阻痹经络,则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从而形成风盛行痹证。风邪侵犯肺卫,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则见突起面睑、肢体浮肿,是为风水相搏证。

风邪可与寒、热、火、湿、痰、水、毒等邪兼并为病,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风寒证、风热证、风火证、风湿证、风痰证、风水证、风毒证等。

内风证是由于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热盛、阳亢、阴虚、血虚等所致,以出现类似风性动摇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为“动风”。风淫证主要是感受外界风邪所致,证候表现与内风有所不同,临床时应加以鉴别。

风淫证的辨证依据是可表现为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瘙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症。第一节 风热证

风热证是风邪与热邪同时存在的一种病证,可同时感受风邪与热邪,也可风邪郁久化热;热证又感风邪,根据风热侵犯部位不同,又分为风热在表、风热蕴结肺卫、风热蕴结耳窍、风热蕴结鼻窍、风热蕴结咽喉颈项、风热蕴结眼目、风热蕴结肌肤等。

一、风热在表

1.感冒(风热犯表)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凡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现感冒特征者,皆可参照本节内容进行辨证论治。【临床表现】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两方均有辛凉解表、轻宣肺气功能,但前者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表证热毒重者;后者重在清宣解表,适用于风热袭表、肺气不宣者。方中金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若风热上塞,头胀痛较甚,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痰阻于肺,咳嗽痰多,加贝母、前胡、杏仁化痰止咳;痰热较盛,咳痰黄稠,加黄芩、知母、瓜蒌皮;气分热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多饮,尿黄,加石膏、鸭趾草清肺泄热;热毒塞阻咽喉,乳蛾红肿疼痛,加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时行感冒,热毒较盛,壮热恶寒,头痛身痛,咽喉肿痛,咳嗽气粗,配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等清热解毒;若风寒外束,入里化热,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嗽气急,痰稠,音哑,苔黄白相间,可用石膏合麻黄内清肺热,外散表寒;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之邪,伴有呛咳痰少,口、咽、唇、鼻干燥,苔薄,舌红少津等燥象者,可酌配南沙参、天花粉、梨皮清肺润燥,不宜再伍辛温之品。

2.小儿感冒(时邪犯肺)

小儿感冒是小儿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高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痛,心烦,目赤咽红,肌肉酸痛,腹痛,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舌苔黄,脉数。【证机概要】外感时邪,肺卫受邪。【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羌活解表祛邪;栀子、黄芩清肺泄热;大青叶、桔梗、牛蒡子宣肺利咽;薄荷辛凉发散。

高热加柴胡、葛根解表清热;恶心、呕吐加竹茹、黄连降逆止呕。

3.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是因感受幼儿急疹时邪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①邪郁肌表【临床表现】骤发高热,持续3~4天,神情正常或稍有烦躁,饮食减少,偶有囟填,或见抽风,咽红。舌质偏红,舌苔薄黄,指纹浮紫。【证机概要】外感风热时邪,壅郁肌表。【治法】解表清热。【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透表解毒;薄荷、桑叶、菊花疏风清热;牛蒡子、桔梗、竹叶、板蓝根、甘草清热利咽。

时邪夹寒郁表,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加苏叶、防风解表散寒;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加栀子、蝉蜕清热除烦;烦躁欲惊加僵蚕、钩藤祛风镇惊;热郁脾胃,时作呕恶加竹茹、生姜和胃降逆;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加葛根、扁豆、焦山楂调脾止泻。

②毒透肌肤【临床表现】身热已退,肌肤出现玫瑰红色小丘疹,皮疹始见于躯干部,很快延及全身,经1~2天皮疹消退,肤无痒感,或有口干、纳差。舌质偏红,苔薄少津,指纹淡紫。【证机概要】毒邪透表,邪毒渐减,耗损气阴。【治法】清热生津。【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薄荷、大青叶疏风清热;桔梗、牛蒡子、生甘草清热利咽;生地、丹皮、玄参养阴生津。

食欲不振,加鸡内金、麦芽健脾和胃;大便干燥,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

4.瘾疹(风热犯表)

瘾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临床表现】风团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得冷则减;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证机概要】风热外束肌表。【治法】疏风清热止痒。【方药】消风散加减。主要药物荆芥、防风、当归、生地、苦参、炒苍术、蝉蜕、胡麻仁、炒牛蒡子、生知母、煅石膏、生甘草、木通。

风团鲜红灼热者加牡丹皮、赤芍;口渴者加玄参、天花粉;瘙痒剧烈者加刺蒺藜、珍珠母。

5.阴虚感冒(风热在表)

阴虚感冒属感冒的一种,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凡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现感冒特征者,皆可参照本节内容进行辨证论治。【临床表现】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细数。【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治法】滋阴解表。【方药】加减葳蕤汤化裁。本方滋阴解表,适用于体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等症。方中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阴伤较重,口渴、咽干明显,加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脉细,加地黄、当归滋阴养血。

6.口疮(外感风热)

小儿口疮是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之疾病。【临床表现】以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为主,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焮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证机概要】外感风热,内侵脾胃,外伤口舌。【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薄荷、牛蒡子疏风散郁火;竹叶、芦根清心除烦;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发热不退加柴胡、黄芩、生石膏清肺胃之火;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通腑泻火;疮面色黄糜烂者加黄连、薏苡仁清热利湿。

7.白喉(疫毒犯表)

白喉是指以咽喉间起白腐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属时行疫病之一。【临床表现】咽痛,声音嘶哑,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检查见咽喉微红肿,喉核有白点、白膜。【证机概要】疫毒犯表,蒸灼咽喉。【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方药】除瘟化毒汤加减。方中桑叶、葛根、薄荷疏风清热解表;金银花、生地、川贝、枇杷叶养阴清肺解毒;竹叶、木通清热利水,引热下行;甘草清热解毒。可加土牛膝以解白喉疫毒。如服药后已无表证,仍见喉痛溃烂,宜改服养阴清肺汤。

8.头痛(外感风热)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头痛可见于西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中。外感头痛多属表属实,病因是以风邪为主的六淫邪气。【临床表现】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证机概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治法】疏风,清热,和络。【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本方功能清热散风止痛,可用于风热上扰头窍而致的头痛。方中菊花、桑叶、薄荷、蔓荆子辛凉微寒,轻清上浮,疏散风热,通窍止痛;川芎活血通窍,祛风止痛;白芷、羌活散风通窍而止头痛;生石膏清热和络。

烦热口渴,舌红少津者,可重用石膏,配知母、天花粉清热生津,黄芩、山栀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口舌生疮者,可用黄连上清丸泄热通腑。小 结

1.风热在表的病证与类型

风热在表的病证与类型有感冒(风热犯表)、小儿感冒(时邪犯肺)、幼儿急疹(邪郁肌表、毒透肌肤)、瘾疹(风热犯表)、阴虚感冒(风热在表)、口疮(外感风热)、白喉(疫毒犯表)和头痛(外感风热)等。

2.临床表现

发热(根据病情或轻或重)、微恶风、无汗、头痛,或有心烦、烦躁不安,重则抽搐。根据疾病部位可有皮疹、风团以及口腔溃烂、目赤、咽喉肿痛、口干口渴、咳嗽黄痰、便结溲赤等。

3.舌象与脉象

舌象:舌质(或舌尖)红,苔为微黄、薄黄少津或黄。脉象:多为浮数,少数为数、细数。指纹可见紫、浮紫、淡紫等。

4.代表方

代表方为银翘散和消风散。银翘散在《方剂学》中为解表剂中的辛凉解表方。消风散为治风剂中的疏散外风方。(1)银翘散:风热在表病证的代表方剂。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现代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期,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如风疹、荨麻疹、疮痈疖肿亦多用之。

其他如葱豉桔梗汤亦为辛凉解表剂,在感冒时或用。与银翘散作用基本相同。(2)消风散:功用:疏风除湿。主治:风疹、湿疹。本节用于风热犯表的瘾疹。(3)其他:加减葳蕤汤用于阴虚感冒;除瘟化毒汤用于疫毒犯表的白喉,芎芷石膏汤用于外感风热的头痛。这些方剂均为疏风清热、辛凉解表剂。

二、风热蕴结肺卫

肺主气,司呼吸,为华盖娇脏。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相通,有卫外的功能,易受外邪侵袭,故外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先伤肺。风热在表与风热蕴结肺卫治法与方药基本相同,风热蕴结肺卫表现为咳嗽等肺部症状及皮毛、咽喉症状较多。

1.外感(风热犯卫)【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微咳,咽喉红痛。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证机概要】卫阳被遏,肺气失宣。【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方药】银翘散合桑菊饮。

银翘散取轻清宣透之品,以清宣肺卫之邪。方中芥穗、豆豉、薄荷解表透邪,祛邪外出;牛蒡子、甘草、桔梗轻宣肺气以除咳嗽;连翘、金银花、竹叶清热解毒以退热;苇根生津止渴。

桑菊饮亦为辛凉解表之剂。方中桑叶、菊花、连翘、薄荷辛凉轻透以泄风热;桔梗、甘草、杏仁宣开肺气以止咳嗽;苇根以生津止渴。

临证运用时,如口渴较甚,加天花粉、沙参以生津清热;项肿咽痛,加马勃、玄参以解毒消肿;咳嗽较甚,加杏仁、桔梗以宣利肺气;痰多者加瓜蒌、川贝等化痰止咳。

2.咳嗽(风热犯肺)

咳嗽是指肺失肃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出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临床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加减。本方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黏,咽干,微有身热者。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挂金灯、赤芍清热利咽;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南沙参、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3.小儿咳嗽(外感风热)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证,相当于西医学之气管炎、支气管炎。【临床表现】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咳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证机概要】风热束表,肺气不宣。【治法】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加减。方中桑叶、菊花疏散风热;薄荷、连翘、大青叶辛凉透邪,清热解表;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

肺热重加金银花、黄芩清宣肺热;咽红肿痛加土牛膝根、玄参利咽消肿;咳嗽重加枇杷叶、前胡清肺止咳;痰多加浙贝母、瓜蒌皮化痰止咳。风热夹湿证,加薏苡仁、半夏、橘皮宣肺燥湿。

4.小儿感冒(风热)

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临床表现】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喷嚏,咽红肿痛,口干渴,咳嗽,痰稠色白或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证机概要】风热束表。【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解表清热;薄荷、桔梗、牛蒡子疏风散热,宣肺利咽;荆芥、豆豉辛温透表,助辛凉药疏表,达邪外出;芦根、竹叶清热生津除烦。

高热加栀子、黄芩清热;咳嗽重,痰稠色黄加桑叶、瓜蒌皮、黛蛤散宣肺止咳祛痰;咽红肿痛加蝉蜕、蒲公英、玄参清热利咽;大便秘结加枳实、生大黄通腑泄热。

兼症(1)夹痰:痰稠色白或黄,发热,恶风,微汗出,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风热夹痰桑菊饮加减,方中桑叶、菊花、瓜蒌皮、浙贝母等清肺化痰。(2)夹滞: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苔厚腻,脉滑。治以解表兼以消食导滞。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可用山楂、神曲、鸡内金消食化积;莱菔子、枳壳导滞消积。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加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3)夹惊: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风。舌质红,脉浮弦。治以解表兼以清热镇惊。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方中钩藤、僵蚕、蝉蜕清热镇惊。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5.喉痹(风热外袭)

喉痹是指以咽痛或有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西医学的咽炎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在咽部的表现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施治。【临床表现】咽部疼痛,吞咽不利。偏于风热者,咽痛较重,吞咽时痛增,发热,恶风,头痛,咳痰黄稠。舌苔薄黄,脉浮数;检查可见咽部黏膜鲜红、肿胀,或颌下有臖核。偏于风寒者,咽痛较轻,伴恶寒发热,身痛,咳嗽痰稀,舌质淡红,脉浮紧;检查见咽部黏膜淡红。【证机概要】风热外邪侵袭,客于肺系,结聚于咽。【治法】疏风散邪,宣肺利咽。【方药】风热外袭者,宜疏风清热,消肿利咽,用疏风清热汤。方中荆芥、防风疏风解表;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清热解毒;玄参、浙贝母、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牛蒡子、桔梗、甘草散结解毒,清利咽喉。

6.喉喑(风热犯肺)

喉喑是指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西医学中喉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喉肌无力、声带麻痹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施治。【临床表现】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痛不适,干痒而咳,发热,微恶寒,头痛。舌边微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喉黏膜及声带红肿,声门闭合不全。【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气不宣,壅结于喉。【治法】疏风清热,利喉开音。【方药】疏风清热汤加减。本方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音哑可加蝉蜕、木蝴蝶、胖大海以利喉开音;若痰黏难出者,可加瓜蒌皮、杏仁,以清化痰热。

7.风疹(风热犯肺)

风疹是感受风疹时邪(风疹病毒),以轻度发热、咳嗽、全身皮肤出现细沙样玫瑰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臖核(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喷嚏流涕,轻微咳嗽,精神倦怠,饮食欠佳,皮疹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疹点稀疏细小,疹色淡红,一般2~3日渐见消退,肌肤轻度瘙痒,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触痛。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见薄黄,脉象浮数。【证机概要】风热犯肺,壅结肌表。【治法】疏风解表清热。【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表;牛蒡子疏风清热;桔梗、甘草宣肺止咳;荆芥、薄荷、豆豉疏风解表,使邪热由肌表透出。

耳后、枕部臖核肿胀疼痛者加蒲公英、夏枯草、玄参以清热解毒散结;咽喉红肿疼痛者加僵蚕、木蝴蝶、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皮肤瘙痒不舒者加蝉蜕、僵蚕祛风止痒;左胁下痞块(脾脏)肿大者加丹皮、郁金疏利少阳。

8.水痘(风热束表)

水痘是由水痘时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的出疹性疾病。【临床表现】发热轻微,或无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起病后1~2天出皮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皮疹瘙痒,分布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舌苔薄白,脉浮数。【证机概要】风热时毒,束表化湿。【治法】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薄荷辛凉解表;牛蒡子、桔梗宣肺利咽;车前子、六一散清热利湿。

咳嗽有痰者加杏仁、浙贝母宣肺化痰;咽喉疼痛,加板蓝根、僵蚕清热解毒利咽;皮肤瘙痒,加蝉蜕、地肤子祛风止痒。

9.猩红热(邪侵肺卫)

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皮肤潮红,痧疹隐隐。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证机概要】起病初期风热时毒侵犯肺卫咽喉,外达肌表。【治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方药】解肌透疹汤加减。方中桔梗、甘草、射干、牛蒡子清热利咽;荆芥、蝉蜕、浮萍、豆豉、葛根疏风解肌透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僵蚕清热解毒。

乳蛾红肿者加土牛膝根、板蓝根清咽解毒;颈部臖核肿痛者加夏枯草、紫花地丁清热软坚化痰;汗出不畅者加防风、薄荷祛风发表。

10.肺痈(风热外袭)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西医学称肺脓肿。其他如化脓性肺炎、肺坏疽及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等伴化脓感染而表现肺痈证候者亦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治。【临床表现】初期恶寒发热,咳嗽,咳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证机概要】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方药】银翘散加减。本方疏散风热,轻宣肺气,用于肺痈初起,恶寒发热,咳嗽痰黏。方中金银花、连翘、芦根、竹叶疏风清热解毒;桔梗、贝母、牛蒡子、前胡、甘草利肺化痰。

表证重者加薄荷、豆豉疏表清热;热势较甚者加鱼腥草、黄芩清肺泄热;咳甚痰多者加杏仁、桑皮、冬瓜子、枇杷叶肃肺化痰;胸痛加郁金、桃仁活血通络。

11.艾滋病(肺卫风热)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所致的传染病。【临床表现】见于急性感染期。症见发热,微畏寒,微咳,身痛,乏力,咽痛。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证机概要】风热在肺束表。【治法】宣肺祛风,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加土茯苓、夏枯草。

若寒邪为患,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12.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风热犯心)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临床表现】发热,低热绵延,或不发热,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咳嗽有痰,肌痛肢楚,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胸闷胸痛。舌质红,舌苔薄,脉数或结代。【证机概要】外感风热邪毒,客于肺卫,袭肺损心所致。【治法】清热解毒,养阴活血。【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薄荷、淡豆豉清热透表;板蓝根、贯众、虎杖、玄参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太子参、麦冬益气养阴。

邪毒炽盛加黄芩、生石膏、栀子清热泻火;胸闷胸痛加丹参、红花、郁金活血散瘀;心悸、脉结代加五味子、柏子仁养心安神;腹痛泄泻加木香、扁豆、车前子行气化湿止泻。

13.小儿哮喘(外寒内热)

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病。本病包括西医学所称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喘促气急,咳嗽痰鸣,鼻塞喷嚏,流清涕,或恶寒发热,咳痰黏稠色黄,口渴,大便干结,尿黄。舌红,苔白,脉滑数或浮紧。【证机概要】外感风寒,入内化热,肺气不宣。【治法】解表清里,定喘止咳。【方药】大青龙汤加减。方中麻黄、桂枝、白芍散寒解表和营;细辛、五味子、半夏、生姜蠲饮平喘;重用生石膏、黄芩清泄肺热;生甘草和中;葶苈子、苏子、射干、紫菀化痰平喘。此方尤其适宜于外寒内饮、饮郁化热者。

热重者加栀子、鱼腥草清其肺热;咳喘哮鸣甚者加射干、桑白皮、葶苈子泻肺清热化痰;痰热明显者加地龙、黛蛤散、竹沥清化痰热。小 结

1.风热蕴结肺卫的病证与类型

风热蕴结肺卫的病证与类型有外感(风热犯卫)、咳嗽(风热犯肺)、小儿咳嗽(外感风热)、小儿感冒(风热)、喉痹(风热外袭)、喉喑(风热犯肺)、风疹(风热犯肺)、水痘(风热束表)、猩红热(邪侵肺卫)、肺痈(风热外袭)、艾滋病(肺卫风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风热犯心)和小儿哮喘(外寒内热)。

2.临床表现

肺主气,司呼吸,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根据病情,可有不同表现:如痰黄稠、呼吸气粗、声音嘶哑、咽喉肿痛等;因为病邪在表,所以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等表证;因为在窍为鼻,也有鼻塞流浊涕、喷嚏等表现,还可有皮疹等表现。因为是风热证,当有热证的表现,如口渴头痛、便燥溲赤、身楚头痛等。

3.舌象与脉象

舌象:舌质(或舌尖)红。舌苔黄或薄黄、白、薄白等。脉象:多数为浮数,个别有浮滑、滑数或浮紧。指纹为浮紫。

4.代表方

代表方为银翘散和桑菊饮。(1)银翘散: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现代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期。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如风疹、荨麻疹、疮痈疖肿亦多用之。用于小儿感冒时,高热加栀子、黄芩清热;咳嗽重,痰稠色黄加桑叶、瓜蒌皮、黛蛤散;咽红肿痛加蝉蜕、蒲公英、玄参;大便秘结加积实、生大黄。(2)桑菊饮: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症。现代常用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属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者。咳嗽: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挂金灯、赤芍;热伤肺津,加南沙参、天花粉、芦根;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小儿咳嗽:肺热重加金银花、黄芩;咽红肿痛加土牛膝根、玄参;咳重加枇杷叶、前胡;痰多加浙贝母、瓜蒌皮。风热夹湿证,加薏苡仁、半夏、橘皮。

银翘散与桑菊饮均为辛凉解表方剂,适用于风热侵犯肺卫之证,但两者清解之力有轻重区别。银翘散其解表之力较盛,故称为“辛凉平剂”;桑菊饮多为辛凉之品,力轻平和,其解表之力较逊于银翘散,为“辛凉轻剂”,所以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而偏于表热较重,以发热微恶寒、咽痛为主症者,宜用银翘散;偏于肺失宣降,表证较轻,以咳嗽为主症者,宜用桑菊饮。(3)疏风清热汤:除疏风清热外,还有利咽作用,用于风热犯肺之喉痹与喉喑。常加蝉蜕、木蝴蝶、胖大海。若痰黏难出者,可加瓜蒌皮、杏仁。(4)解肌透疹汤:有辛凉宣透、清热利咽的作用,用于邪侵肺卫之猩红热。(5)大青龙汤加味:具有解表清里、定喘止咳的作用,用于外寒内热之小儿哮喘。

三、风热蕴结耳窍

1.大疱性鼓膜炎(风热时邪)

大疱性鼓膜炎是指以耳痛、鼓膜起血疱为主要特征的耳病。【临床表现】患耳疼痛剧烈,耳胀,听力减退。伴发热恶寒、头痛、鼻干、鼻塞、喷嚏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鼓膜及邻近外耳道皮肤充血,鼓膜后上方见红色血疱,若血疱破裂,则外耳道可见血性分泌物流出。【证机概要】风热时邪外侵,肺经受邪,风热时邪循经上犯耳窍。【治法】疏风散邪,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银翘散疏风清热散邪;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

2.耳鸣、耳聋(风热侵袭)

耳鸣指患者自觉耳中鸣响而周围环境并无相应的声源。耳聋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西医学的突发性耳聋、爆震性耳聋、传染病中毒性耳聋、噪声性耳聋、药物中毒性耳聋、老年性耳聋、耳硬化症以及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混合性耳聋及耳鸣等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施治。【临床表现】突起耳鸣,如吹风样,昼夜不停,听力下降,或伴有耳胀闷感。全身可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发热恶寒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证机概要】风热外袭,肺经受损,循经上犯,蒙蔽清窍。【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加减。

临床应用时可加入蝉衣、石菖蒲以疏风通窍;若无咽痛、口渴去牛蒡子、淡竹叶、芦根;伴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白芷;头痛者加蔓荆子。

3.耳疖(风热外侵)

耳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西医学的“外耳道疖”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施治。【临床表现】耳痛,张口及咀嚼时加重,伴患侧头痛。全身可有发热、恶寒等症。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患侧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壁局限性红肿,隆起如椒目状。【证机概要】挖耳伤及肌肤,风热邪毒乘机侵犯耳窍。【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银翘散加减。

4.脓耳(风热外侵)

脓耳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西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施治。【临床表现】发病较急,耳痛并呈进行性加重,听力下降,或有耳内流脓、耳鸣。全身可见周身不适,发热,恶风寒或鼻塞流涕。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检查可见鼓膜红赤,或饱满,正常标志消失,或见鼓膜小穿孔及搏动性溢脓,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证机概要】风热外侵,肺卫受邪,风热壅滞耳窍。【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药】蔓荆子散加减。方中蔓荆子、甘菊花、升麻体轻气清上浮,善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木通、赤茯苓、桑白皮清热利水祛湿;前胡助蔓荆子宣散,助桑白皮而化痰;生地、赤芍、麦冬养阴凉血。全方以疏风清热为主,兼以利水去湿而排脓,凉血清热去火邪。

病初起风热偏盛者,去生地、麦冬,加柴胡、薄荷;若鼓膜红赤肿胀、耳痛较甚者,为火热壅盛,可配合五味消毒饮,以加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5.耳眩晕(风邪外袭)

耳眩晕是指由耳窍病变所引起的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学的内耳疾病所引起的眩晕,如梅尼尔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药物中毒性眩晕、迷路炎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施治【临床表现】突发眩晕,如坐舟车,恶心呕吐,可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发热恶风。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证机概要】风邪外袭,引动内风,上扰清窍。【治法】疏风散邪,清利头目。【方药】桑菊饮加减。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散邪;桔梗、杏仁宣降肺气;可加蔓荆子、蝉衣清利头目;眩晕较甚者加天麻、钩藤、白蒺藜以息风;呕恶较甚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小 结

1.风热蕴结耳窍的病证与类型

风热蕴结耳窍的病证与类型有大疱性鼓膜炎(风热时邪)、耳鸣与耳聋(风热侵袭)、耳疖(风热外侵)、脓耳(风热外侵)和耳眩晕(风邪外袭)。

2.临床表现

耳为听力器官,疾病的表现则为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如听力减退、耳鸣等)、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因为是风热证,故常有耳痛或张口及咀嚼时加重。检查可见鼓膜及邻近外耳道皮肤充血,或见红色血疱、血性分泌物流出,或鼓膜微红、内陷或有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清稀积液,或见鼓膜小穿孔及搏动性溢脓等耳内的炎症性变化。全身则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干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风热症状。

3.舌象与脉象

舌象:舌质淡红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象:多数为浮数,个别有弦数(脓耳)。

4.代表方

多用银翘散。其中根据病情有合五味消毒饮治疗风热时邪之大疱性鼓膜炎、风热外侵之耳疖。

其他有蔓荆子散,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作用,用于脓耳初起,炎症重者可合用五味消毒饮、桑菊饮(用于耳眩晕)。

四、风热蕴结鼻窍

1.伤风鼻塞(风热犯鼻)

伤风鼻塞是指因感受风邪所致的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症状的鼻病,俗称“伤风”或“感冒”。西医学的急性鼻炎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施治。【临床表现】鼻塞较重,鼻流黏稠黄涕,鼻痒气热,喷嚏时作,发热,头痛,微恶风,口渴,咽痛,咳嗽痰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鼻黏膜色红肿胀,鼻内有黄涕。【证机概要】风热外袭,肺失宣降,风热上扰鼻窍。【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疏风清热,消肿通窍;薄荷、荆芥、牛蒡子、淡竹叶、桔梗、淡豆豉助主药疏风清热,宣肺通窍;芦根生津护阴,而解口渴;甘草调和诸药而解毒。

若头痛较甚者加蔓荆子、菊花以清利头目;咽部红肿疼痛者加板蓝根、射干以清热解毒利咽;咳嗽痰黄,加前胡、瓜蒌以宣肺止咳化痰。亦可选用桑菊饮加减。

2.鼻疳(肺热内蕴)

鼻疳是指以鼻前庭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皲裂为主要特征的鼻病。西医学的鼻前庭炎及鼻前庭湿疹等疾病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施治。【临床表现】鼻前庭及周围皮肤灼热干焮,微痒微痛,皮肤出现粟粒样小丘,继而浅表糜烂,流溢脂水,周围皮肤潮红或皲裂,鼻毛脱落。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症重者可见头痛发热,咳嗽气促,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小儿可见啼哭躁扰,搔抓鼻部,甚至血水淋漓。【证机概要】肺经蕴热,风热外袭。【治法】疏风散邪,清热泻肺。【方药】黄芩汤加减。方中黄芩、栀子、桑白皮、甘草清泻肺热而解毒;连翘、薄荷、荆芥穗疏散风热外邪;赤芍清热凉血;麦冬清热养阴;桔梗清肺热,载诸药直达病所。

若大便结者加入瓜蒌仁、生大黄;热毒壅盛、焮热痛甚者,加黄连、丹皮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红肿甚者加大青叶、板蓝根。

3.鼻衄(肺经风热)

鼻衄即鼻出血,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临床表现】鼻中出血,点滴而下,色鲜红,量不甚多,鼻腔干燥,有灼热感。多伴有鼻塞涕黄,咳嗽痰少,口干身热。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或浮数。【证机概要】风热犯肺,灼伤鼻窍,血热伤络。【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方药】桑菊饮加减。本方为疏风清热之剂,应用时可加丹皮、白茅根、栀子炭、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4.鼻渊(肺经风热)

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西医学的鼻窦炎症性疾病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施治。【临床表现】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为甚,中鼻道或嗅沟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宣降,邪热循经上壅鼻窍。【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透邪,解毒清热;荆芥、薄荷、牛蒡子、淡豆豉辛凉宣散,解表祛邪;桔梗、甘草宣肺理气,祛痰排脓。

若鼻涕量多者酌加蒲公英、鱼腥草、瓜蒌等;若鼻塞甚者酌加苍耳子、辛夷等;若鼻涕带血者酌加白茅根、仙鹤草、茜草等;若头痛者酌加柴胡、藁本、菊花等。小 结

1.风热蕴结鼻窍的病证与类型

风热蕴结鼻窍的病证与类型有伤风鼻塞(风热犯鼻)、鼻疳(肺热内蕴)、鼻衄(肺经风热)和鼻渊(肺经风热)。

2.临床表现

主症:鼻塞、流涕、鼻痒等,或流鼻血。伴有嗅觉减退、额痛,局部干、热、痒、微痛,皮肤丘疹、糜烂、皲裂等。全身可伴有发热,头痛,微恶风,口渴,咽痛,咳嗽、咳痰等。

3.舌象与脉象

舌象:舌质红,舌苔可有薄白、薄黄、黄。脉象:数或浮数。

4.代表方

因其为风热在表,故选用清热解表的银翘散与桑菊饮。鼻疳因其肺热较甚,故用黄芩汤,除疏风散邪外,重在清热泻肺。

五、风热蕴结咽喉颈项

1.急喉风(风热外袭)

急喉风是指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咽喉疾病。西医学的急性喉阻塞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施治。【临床表现】咽喉肿胀疼痛,吞咽不利,继之咽喉紧涩,汤水难下,强饮则呛,语言不清,痰涎壅盛,咽喉堵塞,呼吸困难。全身可见乏力,恶风,发热,头痛。舌质红,苔黄或黄厚,脉数。检查见咽喉黏膜呈鲜红或紫红色,声门区红肿显著。【证机概要】风热邪毒,壅结咽喉。【治法】疏风泄热,解毒消肿。【方药】清咽利膈汤加减。方中荆芥、防风、薄荷疏表散邪;栀子、黄芩、连翘、金银花、黄连泻火解毒;桔梗、甘草、牛蒡子、玄参清利咽喉,消肿止痛;生大黄、玄明粉通便泄热。

若痰涎壅盛者加瓜蒌、贝母、竹沥、前胡、百部等清热化痰之药。

2.乳蛾(风热外袭)

乳蛾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肿,表面或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西医学的扁桃体炎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施治。【临床表现】病初起咽喉干燥灼热,疼痛逐渐加剧,吞咽时更重。全身见头痛,发热,微恶风,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喉核红肿,连及周围咽部,喉核表面有少量黄白色腐物。【证机概要】风热邪毒搏结咽喉,蒸灼喉核,气血壅滞,脉络不畅。【治法】疏风清热,利咽消肿。【方药】疏风清热汤加减。

3.喉痈风热侵袭

喉痈是指发生于咽喉及其邻近部的痈肿。西医学的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会厌炎及会厌脓肿、咽后脓肿、咽旁脓肿等疾病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施治。【临床表现】喉痈初起,咽痛逐渐加重,吞咽不利,吞咽时疼痛尤甚,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口干,咳嗽痰多,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可见患处黏膜色红漫肿或颌下肿胀,触之稍硬。【证机概要】风热邪毒侵袭,搏结于咽喉。【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本方以清热解毒见长,为治疗痈疽疗毒之有效方剂,应用时可加荆芥、防风、连翘以加强疏风清热之力,加白芷以助消肿止痛。

4.颈痈(风热痰毒)

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临床表现】颈旁结块,初起色白漫肿,形如鸡卵,灼热疼痛,逐渐红肿化脓;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项强,咽痛,口干,溲赤便秘。苔薄腻,脉滑数。【证机概要】风热毒邪,壅结颈部。【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5.流行性腮腺炎(邪犯少阳)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证机概要】风热时邪,结于少阳。【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方药】柴胡葛根汤加减。方中柴胡、黄芩清利少阳;牛蒡子、葛根、桔梗疏风利咽;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板蓝根专解温毒;夏枯草、赤芍疏肝散结;僵蚕祛风通络散结。

热甚加石膏清热;咽喉肿痛加马勃、玄参、甘草清热利咽;纳少、呕吐加竹茹、陈皮清热和胃。小 结

1.风热蕴结咽喉颈项的病证与类型

风热蕴结咽喉颈项的病证与类型有急喉风(风热外袭)、乳蛾(风热外袭)、喉痈(风热侵袭)、颈痈(风热痰毒)和流行性腮腺炎(邪犯少阳)。

2.临床表现

局部:咽喉病表现为咽喉肿胀疼痛,吞咽不利,或咽喉干燥灼热,呛咳,语謇,痰涎壅盛,咽喉堵塞,呼吸困难等。颈痈为颈部炎症性变化。流行性腮腺炎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全身有恶风、发热、头痛、周身不适、口干、溺赤便秘等风热的表现。

3.舌象与脉象

舌象:舌质红,舌苔薄白、薄黄、黄或黄厚。脉象:多数为浮数,个别有滑数(颈痈)。

4.代表方

具有疏风泄热、解毒消肿作用的清咽利膈汤,治疗风热外袭之急喉风;具有疏风清热、利咽消肿作用的疏风清热汤,治疗风热外袭之乳蛾;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五味消毒饮治疗喉痈;具有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的牛蒡解肌汤治疗风热痰毒之颈痈;具有疏风清热、散结消肿作用的柴胡葛根汤治疗邪犯少阳的流行性腮腺炎等。此五方皆有程度不同的疏风、清热、解毒、消肿等作用。

六、风热蕴结眼目

1.风赤疮痍

风赤疮痍是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灼热疼痛,起水泡或脓疱,甚至溃烂的眼病。风赤疮痍相当于西医学的病毒性睑皮炎,常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和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皮炎。

①脾经风热【临床表现】胞睑皮肤红赤、痒痛、灼热,起水泡;或伴发热恶寒。舌苔薄黄,脉浮数。【证机概要】脾经风热上攻胞睑。【治法】除风清脾。【方药】除风清脾饮加减。

若无便秘者,则去方中大黄、元明粉,加赤芍、丹皮以清热凉血退赤,散瘀止痛;皮肤痒甚者,可加薄荷、蝉蜕、木贼以疏风散邪止痒。

②风火上攻【临床表现】胞睑红赤如朱,焮热疼痛难忍,水泡簇生,甚而溃烂;或伴发热寒战。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证机概要】风热引动内火,灼伤眼睑肌肤。【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可于方中加赤芍、生地、丹皮等以加强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作用。

2.睑内结石(脾经风热)

睑内结石是指胞睑内面生有黄白色状如碎米的坚硬颗粒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睑结膜结石症。【临床表现】自觉涩痛,流泪,羞明,睑内面有一个或多个黄白色状如碎粟米的小颗粒,触之坚硬如石,其周围略显红赤,或有白睛红赤等。【证机概要】脾经风热,壅阻睑内。【治法】清泻脾经风热。【方药】内疏黄连汤加减。

3.睑弦赤烂(风热)

睑弦赤烂是以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临床特征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睑缘炎。【临床表现】睑弦赤痒,灼热疼痛,睫毛根部有糠皮样鳞屑。舌红苔薄,脉浮数。【证机概要】外感风热,客于睑弦。【治法】祛风止痒,清热凉血。【方药】银翘散加减。

可于方中加赤芍以增清热凉血之功;加蝉蜕、乌梢蛇以祛风止痒;加天花粉以生津润燥。

4.椒疮

椒疮是指胞睑内面颗粒累累,色红而坚,状若花椒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沙眼。

①风热客睑【临床表现】眼微痒不适,干涩有眵,胞睑内面脉络模糊、眦部红赤,有少量颗粒,色红而坚,状如花椒,或有赤脉下垂。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证机概要】风热初客,睑染邪毒。【治法】疏风清热。【方药】银翘散加减。

可于方中加生地、赤芍、当归以清热凉血退赤。

②热毒壅盛【临床表现】眼灼热痒痛,羞明流泪,沙涩难睁,眵较多,睑内脉络模糊,红赤明显,颗粒丛生,并见粟样颗粒,赤脉下垂。舌红苔黄,脉数。【证机概要】热毒触染睑内,复感风邪。【治法】清热解毒,除风散邪。【方药】除风清脾饮加减。

若大便不干燥者,可去方中元明粉;若睑内红赤、颗粒丛生较甚者,可加金银花、大青叶、赤芍、丹皮以加强清热解毒退赤之功;痒甚者,可加菊花、地肤子、白鲜皮等以散邪止痒。

5.针眼(风热客睑)

针眼是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睑腺炎。睫毛毛囊或附属的皮脂腺感染称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称内麦粒肿。【临床表现】初起胞睑局限性肿胀,痒甚,微红,可扪及硬结,压痛。舌苔薄黄,脉浮数。【证机概要】风热之邪初犯胞睑。【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散结。【方药】银翘散加减。

可去方中淡豆豉加赤芍、丹皮、当归以凉血活血,消肿散结;若痒甚者加桑叶、菊花以助祛风止痒。

6.眼丹(风毒)

眼丹是指整个胞睑红肿如涂丹,痛如火灼,化脓溃破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眼睑蜂窝组织炎。【临床表现】病初起,胞睑漫肿微红,按之较软,痒痛并作;伴有身热,头痛恶风。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证机概要】风毒外邪客于胞睑。【治法】疏风消肿,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加减。

可于方中加川芎、防风以助疏风散邪;加生地、当归助凉血活血;加蒲公英、紫花地丁以助清热解毒。

7.胬肉攀睛(心肺风热)

胬肉攀睛是指眼眦部长赤膜如肉,其状如昆虫之翼,横贯白睛,攀侵黑睛,甚至掩盖瞳神的眼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翼状胬肉。【临床表现】患眼眵泪较多,眦痒羞明,胬肉初生,渐渐长出,攀向黑睛,赤脉密布。舌苔薄黄,脉浮数。【证机概要】外感风热,邪客心肺,经络瘀滞。【治法】祛风清热。【方药】栀子胜奇散加减。

若赤膜密布者,可加赤芍、丹皮、郁金以散瘀退赤;便秘者,去羌活、荆芥穗,酌加大黄以通腑泄热。

8.暴风客热

暴风客热是指外感风热,猝然发病,以白睛红赤、眵多黏稠、痒痛交作为主要特征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属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①风重于热【临床表现】痒涩刺痛,羞明流泪,眵多黏稠,白睛红赤,胞睑微肿;可兼见头痛,鼻塞,恶风。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证机概要】病变初起,风热之邪上犯白睛,风重于热。【治法】疏风清热。【方药】银翘散加减。

若白睛红赤明显,可加野菊花、蒲公英、紫草、丹皮以清热解毒、凉血退赤。

②热重于风【临床表现】目痛较甚,怕热畏光,眵多黄稠,热泪如汤,胞睑红肿,白睛红赤浮肿;可兼见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证机概要】外感风热之邪,火邪为甚,热重于风。【治法】清热疏风。【方药】泻肺饮加减。

白睛赤肿浮壅者,重用桑白皮,酌加桔梗、葶苈子以泻肺利水消肿,可加生地、丹皮以清热解毒,凉血退赤;便秘者,可加生大黄以通腑泄热。

③风热并重【临床表现】患眼焮热疼痛,刺痒交作,怕热畏光,泪热眵结,白睛赤肿;兼见头痛鼻塞,恶寒发热,口渴思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证机概要】平素内热较重,复感风热之邪,内外合邪。【治法】疏风清热,表里双解。【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

若热毒偏盛,去麻黄、川芎、当归辛温之品,加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以清热解毒;若刺痒较重者加蔓荆子、蝉蜕以祛风止痒。

9.时复目痒(风热)

时复目痒是指发病时目痒难忍,白睛红赤,至期而发,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眼病。该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春季结膜炎,属变态反应性结膜炎。【临床表现】眼痒难忍,灼热微痛,有白色黏丝样眼眵,睑内遍生状如小卵石样颗粒,白睛污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证机概要】外感风热,郁滞睑肤肌腠。【治法】祛风止痒。【方药】消风散加减。

痒甚者,酌加桑叶、菊花、刺蒺藜以增祛风止痒之功;若白睛红赤、灼热明显者,可加丹皮、赤芍、郁金以凉血消滞退赤。

10.天行赤眼(初感疠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