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资治通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14:15:17

点击下载

作者:龚学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本书读懂《资治通鉴》

一本书读懂《资治通鉴》试读:

前言

《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历史巨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刘恕、范祖禹、刘攽分撰,历时十九年编写而成。它继承了《左传》写人叙事的风格,并有所发展。《左传》最后记载了赵、韩、魏三家灭智伯的史实,司马光便以三家分晋作为开篇,一直写到五代十国为止,即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洋洋洒洒三百余万字,记录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面展示了其间历朝各代政权的兴衰过程,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帝王将相和先贤圣哲们为政治国、待人处事之道。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并亲自撰序。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指导思想向来被视为辅助统治、提供政治智慧的“帝王之学”。因此,司马光在编纂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以及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活动。除此之外,凡与加强统治有关的制度、礼乐、品德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不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经验都收入其中。所以,《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备受历代王侯将相、文人墨客、史学家们的青睐。史学家胡三省评论此书说:“为人君而不知《资治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资治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资治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资治通鉴》参考了正史、野史、传状、话录、奏议等二百余种相关资料,内容博大精深,记事求实考信,兼收并蓄,拾遗补阙,文辞优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赞誉。《资治通鉴》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它的体例是编年体通史,以时间为叙述线索,许多历史事件被分割在各个不同的章节中。同时,原著古文相对晦涩难懂,令一些现代读者望而却步,无法亲其芳泽,领略其神韵。鉴于此,编者从原著中遴选出大量人物和历史故事,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用白话文展开生动的叙述。

本书力求语言简洁、表达准确、故事情节精彩,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古代帝王将相、先贤圣哲的身上汲取智慧,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才智谋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使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王岩、才永发、陈艳丽、高海友、金跃军、李丽、李仁成等人参与了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鉴于《资治通鉴》的博大精深,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上篇

三家分晋智伯丧命

春秋末期,各诸侯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一些国力衰微的小国很快就被强盛的大国吞并了。而曾经称霸中原的晋国已经霸气全无,君王大权旁落,由六家大夫执掌朝政,他们拥有各自的地盘和军队。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互相攻打,最后两家被打败,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而这四家中,智家兵多将广,实力最为雄厚。

大夫智伯是个野心家,他嫌自己的土地不够多、疆域不够广,便找借口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想当年晋国独霸中原,众多诸侯国莫不臣服,如今却……”说着,智伯看着他们三人长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依我之见,为了让晋国尽快强大起来,恢复霸主的地位,我们四家应该各自拿出一百里的土地归于国家。”

三家大夫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对智伯的诡计心知肚明:他是想以国家的名义吞并三家的土地啊!韩康子深知自己势单力薄,与智家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为了明哲保身,他让出了一些土地。魏桓子出于同样的心理,也让出了一些土地。只有赵襄子不亢不卑地说:“土地是祖辈用性命换来的,岂可轻易送人!”说罢便拂袖而去。智伯勃然大怒,一掌拍在桌子上,桌子上的酒樽碟箸跳得老高,随即恶声命令韩康子和魏桓子一起发兵攻打赵家,并许诺胜赵之后,由三家平分赵家的土地。二人不敢违背,领命而去。

公元前455年,智伯率领中军,魏桓子的军队担任左路,韩康子的军队担任右路,将赵家的都城晋阳围了个水泄不通。赵襄子见大兵压境,死守不战。每逢三家士兵搭梯攻城时,城头上万箭齐发,三家士兵死伤无数,却没有办法攻下城池。就这样,赵襄子凭着强弓硬弩屡次击退三家军队的进攻,死守两年多。

到公元前453年,事情发生了变化。一天,智伯登上一处山地观察地形,忽然看到晋阳城东北方向那条波涛汹涌的晋水,心念一动,有了破城的主意:如果想办法挖一条渠道,将晋水引到西南边,不就能把晋阳城淹了吗?于是,他命令士兵挖地通渠,将水引到晋阳城,又在上游修筑大坝,拦住上游的水。

等渠道挖通后,又逢天降大雨,水坝里很快就储满了水。智伯见状不禁高呼:“真是天助我也!”他令人将大坝挖开豁口,大水立刻向晋阳城汹涌奔去。不多时,城里的房屋被水尽悉淹没,百姓们纷纷逃往高处避难。他们恨透了智伯,纷纷向赵襄子表示:誓与城池共存亡,宁可被水淹死,也决不投降智伯。

韩康子和魏桓子察看水势时,不禁暗自心惊,各自担忧。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和韩家的封邑平阳旁边各有一条河,谁能保证智伯有一天不会用同样的手段来对付他们呢?

此时,晋阳城里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粮食短缺,将士生病,眼看快要守不住了,赵襄子万分着急。这时,谋士张孟说:“大夫不必担忧,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韩、魏两家反戈一击,共同讨伐智伯。”当夜,张孟潜出城外,见了韩、魏二人说:“如果今天让智伯攻下晋阳城,你们有朝一日必会有同样的下场。”韩、魏二人早有反智之意,如今听张孟一说,正中下怀。于是,三人密议攻打智伯的事宜。

第二天夜里,赵、魏、韩三家按照约定好的时间开坝放水,淹没了智军营地。三家军队里外夹攻,智军大败,智伯也在混乱中被杀。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手灭了智家。除了夺回自己的土地外,他们又把晋国的土地瓜分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见木已成舟,无可挽回,便正式承认赵、韩、魏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意味着战国时期的到来。智伯是个有才无德的人,他贪婪、狂妄,以为打败赵家易如反掌,却未曾料到韩、魏两家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为避免将来被智家吞并,会联合赵国对付他,最终落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①大(dà)夫:古代官名。②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③封邑(yì):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④安邑:今山西省夏县。⑤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

急报仇豫让勇自刎

赵、韩、魏三家瓜分智家的土地后,赵襄子犹不解恨,他割下智伯的头颅,剥皮除肉,以漆涂之,做成酒器。豫让听说后,跪地泣血,对天起誓要为智伯报仇雪恨。

豫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人,曾在范氏、中行氏家中做过一段时间的门客。因未能受到重用,豫让又改投到智伯门下,智伯对其以礼相待,并委以重任。豫让是知恩图报的人,他对智伯言听计从,恭敬有加。如今恩公兵败被杀,他岂有罢休之理?

豫让改名换姓,假冒有罪之人,怀揣匕首混入宫中,企图以修厕所之名伺机杀掉赵襄子。可赵襄子正要如厕时,突然心头一颤,有大祸临头之感,便命人搜查宫中。就这样,豫让被擒住了。赵襄子的侍卫想杀掉豫让,赵襄子却阻拦道:“豫让一心为故主报仇,此乃忠义,我不能杀他。”便把豫让放出宫了。

豫让刺杀不成,心有不甘,再次谋划复仇。为了改变容貌,他用黑漆涂身。为了改变声音,他口吞火炭,乔装成乞丐沿街乞讨,等待时机。但一连等待几天,始终不见赵襄子出行。倒是无意中看到赶集的妻子,他躲避不及迎面碰上,却发现妻子只是怜悯地看了他一眼就走了。豫让这才明白妻子没认出自己来。

有一次,豫让在街上四处游荡时遇到一位老友,便上前打招呼。老友仔细端详他半晌才认出来,不禁大惊道:“以你之才,若是假意投靠赵襄子,他必会重用你。那时再替故主报仇,岂不是易如反掌?你何故这样虐待自己呢?”豫让凛然说道:“大丈夫立身于天地之间,当以忠义为先。倘若我投靠赵襄子,则应当忠心不二,绝不能阳奉阴违。我自认为自己不是卑鄙小人,所以绝不会用这样的手段复仇。”

一天,豫让得到赵襄子明日要出宫视察的消息。他以重金贿赂宫中一位侍卫,得到了赵襄子的出行路线后,便连夜潜伏在赵襄子必然经过的一座桥下,准备再次行刺。第二天,赵襄子果然在众多侍卫的簇拥下出宫巡游,一路鸣锣开道,穿过几条街道。赵襄子骑马先行侍卫一步,转过一个弯。正要过桥时,马突然受惊,后蹄倒立,前腿腾空,把赵襄子甩在地上。豫让从桥下一跃而出,持剑砍杀赵襄子。千钧一发之际,赵襄子的侍卫赶到,各持大盾护住赵襄子,挡住豫让的攻势,与豫让战在一起。豫让见刺杀又不成功,勃然大怒,索性大开杀戒,立时连斩数十名侍卫。赵襄子眼见身边侍卫越来越少,不禁大骇,连忙朝一名侍卫喝道:“还不快去搬救兵!”侍卫得令,立即退出阵中,一跃上马,飞奔而去。

赵襄子拔剑自卫,命侍卫且战且退。此时的豫让已杀红了眼,紧追不舍,死战不退,不时有侍卫被砍翻倒地,惨呼不已。渐渐地,只剩下两名侍卫与豫让苦战。眼见快要支撑不住了,突然一队骑兵杀到,为首的正是那位前去搬救兵的侍卫。眼见情势危急,豫让朝后一跃,转身欲逃,却被骑兵团团围住,哪里逃得了?豫让此时已力竭,战不多时便被擒获。

赵襄子惊魂初定,大骂道:“你真是野性不改!当初你在范氏、中行氏家里做门客,智伯纵兵灭了他们,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转投到智伯的门下!如今,你为何不投靠我,而非要为智伯报仇?”豫让说:“当初我拜在范氏、中行氏家中,他们却视我为奴仆,呼来唤去。而智伯对我有知遇之恩,奉我为上宾客,待我恩重如山,我如不替他报仇,天诛地灭!”说罢,伏地泣血道:“我请求你脱下衣服,让我用剑一刺,以了却我为故主复仇的心愿!”

赵襄子叹道:“智伯能得如此壮士真乃三生有幸!”便答应了豫让的请求。豫让拔剑连刺衣服三剑,仰天大笑道:“大仇已报,我可以含笑九泉矣!”说完,立即自刎而死。乱世既出枭雄,也出侠客。一些侠客为了情义、道义乃至国家的兴衰存亡,往往能挺身而出,视死如归。豫让对故主的知遇之恩没齿不忘,为之报仇不成,便自刎成仁。同样,聂政成功刺杀相国侠累后,为了不连累姐姐,临死之前,自行挖出眼珠,毁坏面容。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侠客行》中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样的侠客注定要受到后人的敬仰。①门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如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

施仁政文侯成霸主

魏文侯姓魏名斯,于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建立魏国。他在位期间礼贤下士,拜卜子夏、田子方为相,辅佐自己处理国家政务;任命乐羊、吴起为将军,统领兵马,维护国家安定。魏文侯宵旰勤政,孜孜求治。不出几年,魏国大治,成为战国时期的首强,一度称雄于中原。魏文侯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与其品德有很大关系。

一天,魏文侯与群臣聚宴,美酒佳肴,交杯换盏,又有美姬歌而舞之。正当众人酒兴正浓之际,外面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立时暴雨倾盆。魏文侯放下酒樽,命左右准备马车。群臣不解地问道:“现在外面狂风骤雨,不知国君因何事要冒雨前往?”魏文侯说:“两天前我与围场的官员约定今日前去围猎,但突然下雨,我必须去告知他们不准备围猎了。”一位大臣劝阻道:“国君乃天下之主,若是淋雨受寒,我等如何能担待得起!我愿替国君一行。”魏文侯断然拒绝说:“不行,明明是我与别人约定,你怎能替我代劳呢?是我失约在先,理应向人家道歉。”说罢便出门驾车而去。四方贤士听闻此事,纷纷前来投奔魏文侯。

一次,韩国派谋士游说魏文侯联手讨伐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怎能同室操戈?”不久,赵国也派使者向魏文侯借兵攻打韩国,魏文侯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后来,赵、韩两家国君得知魏文侯对自己和善的态度,十分感慨魏文侯的深明大义,都前去朝拜,忠心臣服。魏国由此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路诸侯都不能与之争霸。

后来,魏文侯见国运昌盛、兵强马壮,便有征讨中山国之意。于是任乐羊为将,命儿子魏击随军历练,出兵征讨中山国。吞并中山国后,魏文侯封魏击为中山君。事后,魏文侯问群臣:“你们认为我是一位什么样的君王?”群臣齐声赞叹道:“您乃仁义之君!”只有任座垂首沉默,魏文侯便问他为何不说话。任座这才说:“您的弟弟劳苦功高,您得了中山国,应该封给他,可您偏偏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是什么仁义之君?”魏文侯勃然大怒,正要喝令左右拿下任座时,任座见势不利己,立即转身而逃。

魏文侯余怒未消,又问翟璜:“你说,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翟璜回答说:“您是自古以来少见的仁德之君!”听到这样的回答,魏文侯又问:“哦?何以见得?”翟璜说:“臣听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君是仁德之君,那他的臣子则会犯言直谏。方才任座说话耿直,因此,我认为您是一位仁德之君。”

魏文侯大喜,忙令人追回任座,奉他为上宾。魏文侯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于一身,博采众长,根据治国的需要以及当时社会发展所需,对儒、法两家的思想去芜存精,择善而从。经过他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后,国家日渐强盛。除此之外,他能知人善任、求贤若渴、闻过则喜,所以他能成为一代明君。①中山国:前身为北方狄族鲜虞部落。②任座:生卒年不详,战国初期魏国建立者魏文侯的谋士。③翟璜(zhái huáng):战国时期魏国的相,辅佐魏文侯,又名翟触。

功成业立吴起被杀

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拜曾子为师。他不仅聪明,而且通晓兵法。起初,他离开卫国去鲁国做官,但一直没能得到重用。

周威烈王十四年(公元前412年),齐国派重兵攻打鲁国,鲁国国君召集群臣商议退敌之策。这时,有人向鲁君举荐了吴起。鲁君早就耳闻吴起有将帅之才,有意任命他为将,但是又顾及到他的妻子是齐国人,万一有所不测,他会不会反鲁投齐?群臣得知鲁君的担忧,纷纷进献计策,但没有一个可行的。

一心想建功立业的吴起得知鲁君的担忧后,立即狠心举剑将妻子杀死。他用这种方式向鲁君表示和齐国再无瓜葛,定能无所顾忌、专心用兵。鲁君这才放了心,任命吴起为大将。不久后,吴起率领鲁国的士兵,打退了齐国的进攻。

鲁国之围既解,吴起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得到了鲁君的宠信。然而,吴起的得势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他们纷纷向鲁君进言:“君王,吴起是个小人,万万不能再重用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初,吴起拜在曾子门下学习儒学,后来他的母亲去世,他竟然不回家奔丧。正因为如此,曾子才与他断绝师徒关系,把他逐出师门。这时的吴起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可他听说您贤明有德,需要能带兵打仗的人,他就苦学兵法来臣事您。后来您对他有所怀疑,他竟然手刃妻子,以此来争取将军之位。君王,如果让这种不孝、不义之人得势,鲁国就危险了!”鲁君听了触动很深,便渐渐对吴起有了轻慢之心。

吴起也感受到了鲁君对自己日渐冷淡,深知一定是有人挑拨离间,如果此时不走,必定会为人所害,于是前去投奔魏文侯。当时,魏文侯正广招贤士,得知吴起前来,自然是十分欢喜。他问左右侍臣:“吴起为人如何?”大臣李悝上前一步说:“吴起贪财又好色,而且心狠手辣,但此人是少见的军事天才,乃当世孙武,君王不妨用其所长。”就这样,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领兵攻打秦国,接连攻下五座城池。

然而,好景不长,魏文侯死了,吴起继续为他的儿子魏武侯效力。魏武侯的妹夫公叔痤(cuó)非常嫉妒吴起,便和一个仆人密谋如何算计他。吴起无奈,为了明哲保身,他又投奔到了楚国。

楚悼王早就听说过吴起的名气,知道他是个难得的人才。所以吴起刚到楚国,楚悼王亲自出城迎接他,邀他同坐一辆马车入宫,然后又任命他为相国,掌管国家大事。刚刚上任时,吴起颁布了严明的法纪,撤掉一批闲散官员,又疏远一些不相干的贵族远亲,用节省下来的钱奖励有战功的人。在吴起的一系列改革下,楚国越来越强大,东征西讨,各个诸侯国无不慑服。

楚国得吴起之后迅速崛起,盛极一时。然而,吴起在改革的过程中触犯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他们非常痛恨吴起,一直暗中寻找机会杀掉他。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的贵族和大臣们得知后,迅速集结军士入宫斩杀吴起。吴起戎马一生,应变之力无人能及,他知道宫门早已被封闭,无法逃走,便返身伏在楚悼王的遗体上号啕大哭,意在让叛乱者有所顾忌。如果叛乱者用箭射杀吴起,必会射中楚悼王,如此一来,谁是叛乱者立见分晓。然而,那些贵族和大臣虽有些忌惮,但深知当断不断反受其害的道理,他们仍然下令射杀了吴起。

楚悼王葬后,楚肃王继位,那些射杀吴起累及楚悼王遗体的人被全部诛杀。吴起一生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东征西讨,屡战屡胜,显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虽然他贪图名利、杀妻求将,一直为后人所不齿,但是,他在当了将军后治军严明,能与兵卒同甘苦、共进退,赢得了部下的尊敬和崇拜。他才华横溢、功绩卓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设了一局,借用楚肃王之手杀了那些贵族、大臣,替自己报仇雪恨,心机可谓深不可测。冯梦龙有诗叹吴起曰:“为国忘身死不辞,巧将贼矢集王尸。虽然王法应诛灭,未报公仇却报私。”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孙武:春秋时期吴国著名将领,有传世巨著《孙子兵法》为后世兵法家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

游列国孔伋论仁义

孔伋,字子思,是孔子嫡孙。他自幼跟随孔子的弟子曾参学习儒家经典,长大后满腹经纶,开始周游列国,宣扬儒家以仁治国的思想。

孔伋曾向卫侯举荐苟变说:“此人博学多才,精通兵法,可以指挥五百辆战车。”卫侯摇了摇头说:“我知道苟变有统帅之才,但他在做小官的时候,有一次征税却私自吃了百姓的两个鸡蛋,所以我不能用他。”对于卫侯的这个理由,孔伋不以为然地说:“贤明睿智的君王任用官吏,就如同木匠选用木材一样,要用其所长而弃其所短。所以,一根合抱粗的优质良木,即便有几处腐烂的地方,技艺高明的木匠也不会抛弃不用。现在国家正处于战乱之时,更加需要能征惯战的武将,怎么能因私吃几个鸡蛋就舍弃一位守卫国家的将领呢?此事千万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听了孔伋这番话,卫侯有点震动,他向孔伋鞠了一躬说:“您说得很有道理,我愿意接受您的指教。”

后来有一次,卫侯提出了一个不合理的计划,大臣们不去纠正反而随声附和。孔伋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不解地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孔伋解释说:“君王自以为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事情处理对了却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喜欢别人称赞自己,是无比的昏聩;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王昏聩而臣下谄媚,这样来统治百姓,百姓绝对不会容忍的。如果长期下去,必然会有祸乱发生。那时,国家就不像国家了。”

孔伋对卫侯说:“您的国家正渐渐走向衰败。”卫侯奇怪地问:“为什么?”孔伋答道:“我这样说是有原因的。您说话自以为是,朝中官员由于畏惧您的权威而不敢纠正您的错误,于是,他们说话也自以为是,百姓也没有谁敢反驳。国君和大臣都自以为是,下属官员又同时称贤,称赞贤能则和顺而有福,指出错误则忤逆而有祸。这样,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诗经》上说:‘都称颂自己是圣贤,乌鸦雌雄谁能辨?’这难道不像你们君臣吗?”

邹地人孟轲去拜见魏惠王魏罃,魏惠王热情地接待了他,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是要为我的国家带来利益吗?”孟轲说:“您何必张口就言利益呢?有仁义美德就足够了!如果君王只为国谋取利益,大夫只为家谋取利益,天下士民百姓所在乎的也是如何让自身获得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魏惠王点头赞同道:“你说得很对!”

当初,孟轲拜孔伋为师,向他请教治理百姓应以什么为先。孔伋说:“先为他们谋取利益。”孟轲却不同意孔伋的观点,他说:“贤能之人教育百姓,只谈论仁义就够了,为何还要说利益?”而孔伋说:“仁义本质上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常常欺诈,这就是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上说:‘利,就是义的全部体现。’又说:‘用利益安抚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都说明了利益的重要性。”仁义和利益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也就说明了孔伋和孟子所说的话殊途同归,说的是相同的道理。只有心怀仁义的人才明白仁义是最大的利益,而心怀不仁的人是意识不到这些的。所以,孟子向魏惠王直接宣扬仁义而对利益避而不谈,这是因为谈话的对象不同而已。①邹地:今山东省邹城市。②孟轲:即孟子,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立木为信商鞅变法

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国秦献公去世,其子秦孝公继承大统。秦孝公年仅二十一岁,雄心勃勃,心怀大志,一心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他决心变法图强,改变国势衰微的处境。为了能得到匡扶国运的济世贤才,他张榜天下:凡有人能献出奇计使秦国富强,不论何人,一律重用并赐之封地和财宝。

此榜张贴出去后,举国沸腾,人们议论纷纷,猜测究竟有没有人能担起如此大任。这天,人们又围在榜文前开始议论,忽然听得身后传来一声高喝:“让一让!让一让!”话音尤未落,来人已经穿过人群,揭榜在手了。人们定睛一瞧,揭榜人相貌堂堂,举止儒雅,面对众人的围观泰然自若,面不改色,此人正是商鞅。

商鞅姓公孙,名鞅,是卫国宗族旁支的后裔,故称卫鞅,后封于商,人们又管他叫商鞅。商鞅才华横溢,颇有盛名。他认为卫国过于弱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便转投魏国,但仍然没能得到重用。正当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得知秦孝公招募贤才,便来到秦国揭了榜。

见有人揭榜,看守榜文的兵丁不敢怠慢,立即带商鞅入宫觐见秦孝公。一见秦孝公,商鞅侃侃而言,足足说了半个时辰才把富国强兵的办法说完。秦孝公听了,深深被商鞅的才华所折服,他高兴地起身绕室踱步,口中不住叹道:“秦国兴起有望了!”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制定法令,这就是有名的商鞅变法。

等法令详细制定出来后,商鞅担心如果马上公布,恐怕百姓不会轻易相信,难以树立法令之威,于是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长约三丈的木柱,并下令说:“谁能把木柱扛到北门,奖赏他十金。”很快,柱子的周围就围了很多百姓,他们有些狐疑:这根柱子不是太重,扛到北门也不难,为什么要悬赏这么多金子呢?此事太过蹊跷,结果没有人去扛。商鞅见状,知道百姓还是不信任自己,于是又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人群经过短暂的沉默后,一位彪形大汉走了出来,对商鞅作了个揖,粗声粗气地说:“大人,我来试一试!”说着便扛起木柱就走,不一会儿就到了北门。商鞅十分高兴,遵守诺言赏了他五十金。见大汉轻松得了金子,百姓在艳羡的同时也开始相信商鞅的话。商鞅见时机成熟,便开始颁布新法令。

虽然在推行法令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阻力,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仍然坚定地执行新法令。就这样没过几年,秦国开始慢慢强大起来。新法令实行十几年后,秦国国力更盛,国库丰盈,百姓富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臣民勇于为国奋战而怯于私斗。这无疑为秦国后来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搬运一根木柱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树立价值千金的诚信。商鞅深知变法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所以他始终坚持当初扛柱说到做到的变法信条,因此新法令才得以推行、实施。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小到个人,大到团体甚至国家,如果不守信用,则是自取灭亡。诚信,即诚实守信用,这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第一准则。只有诚信做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发光。①卫国:现在的河南省北部与河北省南部一带。②左庶长: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

邹忌鼓琴谏齐威王

周安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齐国大夫田和迁国君齐康公吕货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吕货去世,吕氏齐国绝嗣,至此完全被田氏取代。齐国异姓的这个过程,史称“田氏代齐”。也是这一年,齐桓公田午去世,儿子田因齐继位,为齐威王。继位初期的齐威王,终日寻欢作乐、弹琴侑酒,将政事全部交给大臣处理。齐国的内政开始变得混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外国趁机起兵侵略,齐国屡吃败仗。

齐国有位贤士,名叫邹忌,不但学识渊博,而且还弹得一手好琴。他见齐国日渐衰微,心中十分着急。他知道齐威王喜欢听琴,于是,特意带了一把琴去求见。齐威王听说来了一位琴师,顿时来了兴趣,立马吩咐:“快快宣他进宫,寡人要听听他的琴声如何。”

邹忌见了齐威王,十分恭敬地行了个礼,然后调好琴弦,做出要弹琴的样子。齐威王闭目准备聆听这天籁之音,然而等了半天却始终没听到琴声响起。齐威王睁开眼睛,却见邹忌手扶弦而不弹,不由感到奇怪:“听说先生琴艺精湛,为何抚琴而不弹呢?”邹忌微微一笑说:“大王,小民不只会弹琴,而且还精通弹琴的道理。”齐威王说:“寡人一生听琴无数,却从未听说过弹琴还有什么道理。”邹忌说:“大王,其实弹琴和治国有很大相似之处。国君如同大弦,贤明大度;宰相如同小弦,正直廉洁。弹琴时,大弦和小弦要互相协调,和而不乱,这样弹出的曲子才好听。所以,小民说治国和弹琴的道理是相同的。”

齐威王是个聪明人,他听了这话便明白邹忌是在劝谏自己,于是留下邹忌谈论国家大事。邹忌说:“要想治理好国家、安定民心,关键在于君王和宰相颁布政令时要张弛有序,如同四季轮替交换一样协调。”齐威王听了,大为赞赏邹忌的见解,于是让他担任宰相,负责整顿吏治,改革朝政。

邹忌位居宰相,手中握有任免地方官员的大权。为了考察官员的政绩,他召来主管大臣询问:“地方官员有谁比较勤政爱民?”主管大臣回答说:“地方官员中,阿城大夫廉洁公正、政绩突出,有很高的威望。即墨大夫胡作非为,经常压榨百姓,百姓们都恨透了他。”邹忌把这些话如实告诉了齐威王。齐威王又问左右大臣,大臣们都称赞阿城大夫的贤明而诋毁即墨大夫。为了不受蒙蔽,齐威王暗中派使者走访两地治状。使者如实回禀,齐威王便下诏召阿城、即墨两地大夫入朝。

一天早朝,齐威王命人在大殿置鼎烧水。左右大臣不知齐威王要干什么,都十分疑惑。这时,齐威王又下令召阿城大夫和即墨大夫觐见。大臣们见他俩上殿,暗想:今日阿城大夫必然有重赏,即墨大夫大祸临头了,肯定会被扔到鼎里煮死。正当大臣们私自揣度时,却听齐威王对即墨大夫说:“自从你到即墨上任后,天天有人向我告你的状,说你如何贪污腐败、如何鱼肉百姓。但我派人去你那里调查,发现百姓生活富足,田里的庄稼长势也好。你专心治理地方,不会讨好朝中大臣,所以人们很讨厌你,尽说你的坏话。其实,国家正缺少像你这样的人,你也是地方官员的楷模。寡人今天召见你,是要奖励你,给你增加俸禄。”即墨大夫听了,十分感动,忙伏地叩头谢恩。齐威王也动情地说:“寡人能得像你这样的官员,是国家之福、百姓之福。”

突然,齐威王话锋一转,严厉地对阿城大夫说:“自从你到阿城上任后,朝中大臣对你的赞誉不断,夸你如何为百姓谋福、如何能干。但是,寡人派人到你那里调查,发现百姓居无定所、缺衣少食,田间杂草丛生。你千方百计压榨百姓、贪婪无比,又以重金贿赂大臣,让他们为你说好话,好蒙蔽寡人。像你这样的贪官污吏,如果不严加惩治,如何能对得起天下的黎民百姓?”阿城大夫一听,顿时冷汗直流,慌忙磕头谢罪,恳请改过的机会。齐威王哪里肯听,厉声喝道:“来人,将他扔到鼎中!”满朝大臣吓得面如土色,大气也不敢喘。

从此以后,地方官员再也没有人敢玩忽职守、贪赃枉法了。如果邹忌不顾及齐威王的颜面,义正言辞地直言规劝,必然会激怒齐威王,除了起不到劝谏的效果,反而会招来杀身之祸。而聪明的邹忌深谙此理,他委婉规劝,借物喻理,一一陈述了抽象的治国安邦的道理,将深奥转化为简单,将逆耳之言转为容易接纳之语,委婉而有说服力,达到了完美劝谏的效果。①阿城: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②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

智张仪巧舌立奇功

战国时期,鬼谷子王诩是一位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是纵横家的鼻祖。张仪曾师从于他,学习权谋纵横之术,学成之后在秦国担任相国。

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想征讨齐国,便征求张仪的意见。张仪说:“现在齐国与楚国结为盟友,如果攻打齐国,楚国必会出兵相助,不如先破坏他们的互助条约。”于是,张仪被派到楚国去游说楚怀王。

楚怀王早就听说过张仪的名气,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询问他要商讨何事。张仪说:“秦王仰慕您的仁义道德,特派我前来与贵国交好。如果您愿意与齐国断交,秦王不但愿意与您永远结成兄弟之邦,而且愿意献出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除此之外,还会把秦国的美女进献给您。如此一来,楚国以后就不用再依靠齐国了,而且还能得到那么多土地,岂不是两全其美?”楚怀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糊涂虫,听张仪说能得到那么多土地和美女便不禁欣喜万分,他答应了张仪与齐国断交。

楚国大臣听说此事后纷纷表示祝贺,只有陈轸说:“秦国提出送给大王商於六百里土地,绝对是个诱饵,您千万不能轻信。”陈轸的反对让楚怀王很生气,他愤怒地说:“寡人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面对国君的怒气,陈轸很镇定,他慢慢地说:“大王请息怒,请容臣把话说完,大王再做定夺也不迟。依臣之见,楚国正是有齐楚互助条约,秦国才不敢贸然侵犯楚国。如果大王与齐国绝交,秦国日后必然会出兵欺辱楚国。如果秦国诚心想把商於六百里土地让给楚国,大王不妨先派人接受。等土地到手后,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怀王哪里肯听,一面关闭边界与齐国绝交,一面派人出使秦国接受商於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后,佯装坠车摔伤了腿,告假在家,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国的使者连张仪的面都见不到,更别说接受商於的土地了,只好如实向楚怀王禀报。楚怀王得知后仍然没有发觉自己被骗了,他还在反思:“难道是张仪觉得我与齐国决裂得不够彻底吗?”觉得自己哪里还没有做到位。思前想后了好一阵子,他派勇士宋遗到齐国的边境把齐王大骂了一顿。齐王气得浑身直哆嗦,发誓要报此仇,马上派出使者去见秦王,相约共同发兵征讨楚国。

张仪见目的已达到,这才去朝见秦王。途中遇到了楚国的使者,使者马上拦住张仪说:“张相国,现在楚国已与齐国断交,贵国也应该按照承诺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割交给楚国了,这样我也好回去复命。”张仪突然哈哈大笑:“我想你们大王一定是听错了,我当时向他许诺的是我家的六里地,秦国的土地怎么会轻易送人呢?”楚国使者气得一脸煞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马上回国向楚怀王报告。楚怀王这才反应过来上了当,顿时怒上心头。他向左右咆哮:“传令下去,发兵灭了秦国!”

秦王早已摸透楚怀王的脾性,还未等楚国发兵,他就约了齐国助战。结果楚国大败,楚怀王只好主动求和,割让两座城池给了秦国。

公元前311年,秦王派使者出使楚国,告诉楚怀王说想用武关以外的土地换取楚国的黔中郡。楚王回复说:“我不要你的土地,你把张仪交给我,我拿黔中土地跟你交换都行。”秦王一直很欣赏张仪的才能,对他也很倚重,想再派他出使楚国,但又为他的性命担忧,所以一直没说。张仪听说后,主动请命出使楚国。秦王说:“楚王恨你入骨,你去不是白白送死吗?”张仪却满不在乎,他很有信心地告诉秦王:“现在秦国强大而楚国弱小,楚王不会拿我怎么样的。而且我与楚国宠臣靳尚是朋友,靳尚又是楚王妃子郑袖的亲信,而楚王又十分宠爱郑袖,对她总是言听计从。”于是,张仪就去了楚国。

张仪刚到楚国,就被楚怀王的士兵抓住投入大牢,准备处死以泄心头之恨。靳尚得知张仪被捕,马上进宫对郑袖说:“你处境危险了!”郑袖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弄懵了,她不解地问:“我安居深宫,这里禁卫森严,哪来的危险?”靳尚连忙向她解释:“秦王十分喜欢张仪,一定会救他的。听说秦王打算用上庸六县送给楚国,还要挑选一批能歌善舞的美女进献给大王。大王既看重土地又十分忌惮秦国,一定会答应的。这样一来,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得宠,那你就要失宠了。我看还不如把张仪放回去。”

郑袖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便日夜向楚怀王哭诉说:“做臣子都要竭尽全力为他的君王效力。现在我们用来交换的土地还没割交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前来,这是对您的尊重。如果杀了张仪,秦王恼怒之下,必会举兵攻打楚国。我请您准许我带着孩子到江南避难,以免遭到秦兵伤害。”楚怀王被这股枕边风说动了,他下令放了张仪并赐予厚礼。

张仪趁机又对楚怀王说:“秦国十分强大,兵强马壮足以吞并天下。而合纵抗秦之人,犹如驱羊与老虎搏斗。现在大王不结交老虎却亲近羊群,这是大错特错了。如果现在秦国联合韩、魏进攻楚国,那楚国就危险了。大王您如果能采纳我的意见,我一定会尽力让秦国和楚国成为兄弟之邦,永不互相攻打。”楚怀王最终采纳了张仪的建议,与秦国结好。

后来,张仪周旋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先后说服燕、韩、赵等国“连横”亲秦。就这样,六国“合纵”抗秦的联盟终于被张仪各个击破了。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诸侯国之间,采用“连横”的策略分析形势,一语击中要害,使得六国“合纵”联盟迅速瓦解。张仪是个满腹韬略的人,竟然敢两次戏弄楚怀王,在身陷囹圄的被动情况下还能力挽狂澜、反败为胜。究其成功的原因,就是张仪懂得投人所好,说了楚怀王想听也十分在意的事情。因此,楚怀王才采纳了他的意见。①商於:在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②陈轸(zhěn):战国时纵横家。③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的少习山峡谷之间武关河的北岸。④黔中郡: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名,辖境约当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省东部。⑤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

大难不死范雎复仇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齐湣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惹来众怒。燕将乐毅率燕、楚、赵、魏、韩五国攻破齐国都城临淄,并一举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齐国仅剩莒和即墨两座较大的城池尚未被攻破。后来,齐将田单力挽狂澜,智摆火牛阵,大败联军,力复七十座城池,齐国才免遭亡国。

此时,齐湣王已死,齐襄王法章继位。齐襄王精心治国,一改齐国颓废之势,国力有所恢复。这使得随燕破齐的魏王坐卧不安,担心齐王会报复,于是派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议和修好。

齐襄王一见魏国使臣须贾,就毫不客气地责问说:“齐、魏本是兄弟之邦,为何却如此反复无常,助燕伐齐?”又说先王之死与魏国脱不了干系,令人切齿痛心!须贾诺诺无言,无法应对。此时,须贾身边有一人上前一步据理力争,说得头头是道,驳得齐襄王哑口无言。

原来,此人正是范雎。他心怀大志,有经天纬地之才。起初,他想投奔魏王,怎奈家境贫困,没钱买通门路,只好暂时充当须贾的门客以待时机。后恰逢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从行,结果须贾被齐襄王责问得阵脚大乱。在这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代为作答。

齐襄王十分钦佩范雎的勇气和才学,当晚便派人劝说范雎留在齐国,并许诺一定厚待他。然而,范雎义正言辞地拒绝了。齐襄王听后顿生敬意,又派人赐给范雎黄金十斤以及其他宝物。

须贾得知齐襄王重赏了范雎,心中很不痛快,命范雎送还黄金等物,范雎唯命是从。回到魏国后,须贾想到自己此行作为正使没得到齐襄王的看重,却让范雎出了风头,越想越气,便把齐襄王重赏范雎的事告诉了魏相魏齐,并说范雎很可能要叛魏投齐。魏齐勃然大怒,当即派人将范雎抓来严刑拷打。范雎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惨不忍睹。为了保住性命,范雎屏息僵卧,一动不动地躺在血泊中佯装死去。左右触其鼻息,便去禀告魏齐:“范雎已死。”魏齐正在喝酒,只见他挥手说:“卖国贼死得好!”又令人用竹席裹住范雎的尸体丢在茅厕中,还让家中宾客轮番向范雎身上撒尿以警示后人。

范雎咬牙承受了这奇耻大辱,待四周安静下来,他从竹席中张目偷看,只有一名卒吏在旁看守,便悄声说:“我身受重伤,虽然暂时苏醒,但绝无生还的可能。如果你能让我死在家中以便安葬,我一定托人以重金酬谢你的。”卒吏贪财又见他可怜,便对魏齐说:“范雎死去多时,时间长了,恐怕尸体会腐烂发臭。”魏齐便命人将范雎的尸体弃于荒野。范雎这才得以脱身,遍体鳞伤地返回家中。后来,在好友郑安平的帮助下,范雎隐匿民间,化名张禄,待机洗刷耻辱。

过了一段时间,秦王派使者王稽出使魏国。范雎得知后,深夜前去拜谒王稽。通过一番攀谈,王稽被范雎的才华折服,便带他回到了秦国。秦王也十分赏识范雎的才华,拜他为客卿,让他参与军国大政,后又让他出任丞相。范雎向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外交方略,并让秦王出兵攻打魏国。

魏王得知后大惊,忙派须贾出使秦国。周赧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66年),范雎听说昔日的仇人来了,便脱去丞相的衣服,换了一身破烂的衣服,徒步去见须贾。须贾见了范雎,不禁大惊失色:“范雎,你竟然还活着?怎么落魄到如此地步?”当即留住范雎,请他吃饭,又赠送他一件锦袍。接着,须贾问道:“我听说秦国新任丞相叫张禄,是魏国人,可不知他为何要建议秦王攻打魏国呢?此次前来,我就是想见见他。”范雎说:“我恰巧是张禄相国的门客,愿意为你引见。”须贾大喜,当即与范雎去了相国府。到了门口,范雎对须贾说:“你稍候片刻,我先进去为你通报一声。”

须贾等了半天,也不见范雎出来,便问守卫刚刚进去的范雎到哪里去了。守卫听了不禁笑道:“刚刚进去的不是什么范雎,而是秦国相国张禄。”须贾大呼上当,进退不得,只好跪地膝行,挪进相国府中谢罪。此时,范雎早已换上了相国的衣服,威风凛凛地坐在堂上,对须贾呵斥道:“我饶你不死,是因为你还知道送我一件锦袍,说明你还有些故人的旧情。既然刚刚你请我吃饭,我也理应留你在府中吃饭。”于是,范雎大摆筵席,招待各国来宾。但须贾没有被奉为上宾,而是被安排在堂下。范雎又命人把喂马的黑豆和碎草之类的饲料拌在一起,盛给须贾吃。须贾虽受辱,但又不敢违抗,只能勉强下咽。范雎说:“请你回去转告魏王,让他马上斩下魏齐的人头送给我,不然我要血洗魏国。”

须贾回国后,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齐。魏齐大惊,连夜逃往赵国,躲在平原君家中。秦王得知此事后,执意要为范雎报仇雪耻,便下令追杀魏齐。魏齐穷途末路,只好自刎身亡。范雎能在命悬一线的危急关头审时度势,忍辱装死,并改名换姓,几经辗转逃离魏国,实在不容易。到了秦国,范雎凭借自己的超凡口才征服了胸有大志的秦王,并且取得秦王的信任。从此,范雎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使秦国快速成为军事强国。范雎在秦国得势之后,对自己有过一饭之恩的人,他必定重重赏谢;对于曾侮辱过自己的人,他必会实施报复。这就是“睚眦必报”的典故。范雎有仇必报,心胸固然是狭窄了些,但他做人的准则还是有可取之处的。①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②中大夫:古代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负荆行廉颇传佳话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军,骁勇有谋,能征惯战。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出兵征讨齐国,几战几捷,不久攻下晋阳,被封为上卿。从此,廉颇名扬天下,威震各诸侯国。

一次,赵惠文王得到一块千年不遇的宝玉,名曰和氏璧,极其珍爱,时常拿出来把玩。却不曾想被秦昭王得知,提出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王深知秦王乃虎狼之辈,表面看是以城换璧,实则是设计暗夺,便派蔺相如持璧出使秦国。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凭着三寸不烂之舌驳得秦王哑口无言,夺回和氏璧后全身而退,从此声名鹊起,备受赵王的宠信。

秦王骗璧不成,恼羞成怒,多次发兵征讨赵国,夺城池数座。后来,秦王突然又改变主意,告知赵王不再征讨赵国,而且愿意罢兵和好,并邀请赵王到黄河边的渑池相聚。赵王深知此次赴约,必定凶多吉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此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示愿意与赵王一同前往,生死与共。廉颇护送赵王和蔺相如前往秦国,并屯兵边境以应非常之变。

在渑池会上,秦王为侮辱赵王,借口喝酒助兴迫使赵王为其鼓瑟。蔺相如为了替赵王挽回颜面,欲以命相搏,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深知再这么闹下去必会惹恼赵国,骑虎难下,所以未敢轻举妄动,客客气气地送赵王回去了。回国后,赵王表彰了蔺相如的功绩,并封他为上卿,官位在战功卓著的廉颇之上。

这让廉颇很生气,他说:“我攻城略地、南征北战数十年,又忠心保主护国,不敢夸耀战功赫赫,但也算是忠心不二。蔺相如匹夫,既无寸土之功,也非兴国安邦之才,却凭一张利口巧言荣升,位居老夫之上,是可忍,孰不可忍!”并扬言要是碰到蔺相如的话,非羞辱他一番不可!

很快,蔺相如的门客把这件事告诉了蔺相如。蔺相如听后淡然一笑,却不肯说廉颇半点不是,相反肯定廉颇宝刀未老,将来还会再建奇功。从此,蔺相如为了避免与廉颇发生正面冲突,托病不朝。

不巧的是有一天,蔺相如乘车出行,走至半途,忽见廉颇在数十位兵卒的簇拥下骑着高头大马迎面而来,他忙命人掉头返回。这让他的门客很不满:“您贵为上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廉颇虽战功赫赫,也不过是一介武夫罢了。您为什么要避开他呢?”门客们纷纷表示要离开他,改投别家。

蔺相如诚恳地说:“你们且听我说完,是去是留,再做决定也不迟!”众门客点头应允。蔺相如问:“依你们之见,秦王与廉颇相比,谁更厉害?”众门客答:“自然是秦王更厉害。”蔺相如笑道:“秦王凶残无比,天下皆知。我敢在秦国的土地上与秦王对峙,让他不敢奈何我。这样的人我都无所畏惧,难道还会惧怕廉颇老将军吗?我赵国正是因为有我和廉颇,秦国的军队才不敢踏入我赵国半步!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倘若我与廉颇不和,非要一争高下,秦国必会趁隙起兵,进犯我境,赵国危矣!”听到蔺相如的解释,众门客都面露羞色,伏地向他道歉。

廉颇听到这件事后感叹道:“蔺相如乃真丈夫也!”他脱去上衣,赤裸上身,背负荆条,到蔺府中请罪。蔺相如慌忙抢步上前,扶起廉颇,邀入屋内。从此,二人成为至交,齐心辅助赵王。蔺相如平日静若处子,但在危急关头,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主公的颜面,能挺身而出,置生死于不顾,仿佛一头发怒的雄狮,成为无数后代文臣效仿的楷模。廉颇虽年长,武功却不老,脾气也渐长。他如同一个老顽童,不服气就要怒声高骂,气极或许还会动武,但他转圜自如,认为有错就改,就算负荆请罪也不觉丢脸。他的行为让人觉得可爱又由衷佩服!蔺相如品德俱佳,雍容大度,能谅人之过,同样使人折服!①上卿:古代官名。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②鼓瑟:瑟,古代拨弦乐器的一种,形似古琴。鼓,在古诗文中与“琴”、“瑟”联用一般作动词,弹奏、敲击的意思。③缶(fǒu):一种瓦器,用以盛酒浆。

为社稷触龙说太后

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5年),秦昭王派兵讨伐赵国,接连攻克赵国三座城池。当时,赵国的惠文王刚刚薨逝,太子丹继位,是为孝成王。孝成王未及弱冠,不能理事,所以把朝中一切事务都交给他的母亲赵太后处理。

赵太后情知仅凭赵国的兵力是无法抵挡秦军的虎狼之师,便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回复说:“齐国愿意帮助赵国,但必须以孝成王之弟长安君作为人质,让齐国相信赵国的诚意才肯发兵相助。”朝中大臣苦苦劝谏数日,赵太后无论如何也不答应,她怒声说:“我决定的事情,谁都休想改变!如果谁还敢来劝说让长安君作人质,看我老婆子不吐他一脸口水!”当时,重臣蔺相如已经告老还乡,朝中似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劝得动赵太后的人。众臣不知该怎么办,一时愁容相对。

老臣触龙听说这件事后,便请求面见赵太后。赵太后知道他是来劝谏的,憋了一肚子火,正好冲他发,让他知难而退,从而堵住众人之口。触龙入殿便看见赵太后一脸怒容,心中明白了十有八九,便一路小跑到赵太后的面前磕头问安:“太后恕罪,老臣腿脚不好,活动不方便,所以很久没来看您了。但我又担心您的身体,所以特意来探望您。”赵太后没好气地说:“我老太婆比你也好不了多少,全靠别人用轿子抬着出行。”触龙又问:“那您最近饮食可好?”赵太后说:“每天只能喝点稀粥。”说到这里,赵太后的脸色缓和了一些。

触龙见状,不失时机地说:“老臣膝下有个小儿子,名叫舒祺,很不成器,但我又十分疼爱他。如今,我也老了,想恳请太后准许他进宫当一名侍卫。”赵太后听了,点头说道:“这事不难办,你儿子多大年龄了?”触龙说:“十五岁了。年龄虽然是小了些,但我想在有生之年把他托付给您,这样我就死而无憾了。”听到这里,赵太后有些感慨:“真没想到,你也偏爱小儿子。”触龙说:“还是太后了解老臣,老臣比妇人更心疼小儿子。”赵太后微微一笑说:“不对,你怎么能比得上妇人疼爱小儿子呢?”

见时机已成熟,触龙也笑着说:“老臣私下里觉得太后疼爱燕后要超过疼爱长安君。”赵太后说:“这你可就说错了,我疼爱长安君要远远超过疼爱燕后!”触龙却说:“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都会为他们考虑将来。当年燕后出嫁时,您依依不舍,攀住车辕,抱着她的脚痛哭不已。等她嫁人之后,您十分想念她,甚至暗中流泪。但是,您每次祭祀的时候却虔诚地祈祷:‘千万别叫人给休回来!’您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替她考虑将来,希望她的子孙后代能做燕国的君主啊。”赵太后感慨地说:“你说到我心里去了。是啊,身为父母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个好前程呢?”触龙问:“从这一辈往上推三代,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后代有谁能把爵禄继承到今天?”赵太后想了想,说:“好像还没有。”触龙又接着说:“赵王的这些后代一旦遇到灭顶之灾,近不能保全自身,远不能庇护子孙后代,难道是因为他们受封之后就变坏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而是因为他们从先辈那里继承了很高爵位,却没有一点功劳;得到了丰厚的俸禄,却没有为国家出一点力。如今,您老想抬高长安君的地位,赏赐给他无数良田美宅,赋予他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不让他为国家做贡献。将来有一天,您一旦不在了,那他还能依靠谁呢?他又如何在赵国立足呢?”

赵太后听到这时,恍然大悟。她当即下令为长安君准备一百辆马车,派人护送到齐国作人质。齐国见赵国送来了长安君,马上发兵援助赵国。秦昭王得知后,马上下令撤走了军队。俗语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一句关心、友善的话往往能使人的心温暖如春,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触龙能成功说服赵太后的原因,除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外,更在于他能深知对方的心理并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同时,他也确实为长安君做了长远的打算。所以,赵太后才答应让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①薨(hōng):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②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国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为人谦和且礼贤下士,声名远播,很多人不远千里来投奔他。不论来者身份贵贱与否,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只要有一技之长,他一概不拒,真心结交。据说,他门下门客最多的时候竟有三千多人。其他诸侯国畏惧信陵君贤能,也畏惧他手下的诸多门客,所以不敢轻易进犯魏国。

当时,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十分有才能,已经七十多岁了,因家境贫困,在大梁夷门做守门人。信陵君听说他很贤能,打定主意一定要把他请到自己的府中。

有一次,信陵君在府中设宴款待门客。门客们如约而至,信陵君见门客坐定,却没有宣布开宴,而是命人备好马车,自己坐在右边,空出左边的上位,亲自驾车去夷门迎接侯嬴。得知信陵君的来意后,侯嬴穿了一身破旧的衣服,毫不客气地坐到了马车上的左边。信陵君见了,毫不在意,态度更加恭谦了。

途中,侯嬴对信陵君说:“我的好友朱亥在集市里当屠夫,我好久没见他了,想去看看他。”信陵君马上掉转马头,驾着车来到了集市中。见了朱亥,侯嬴东拉西扯,一聊就是半天。他不时偷偷地观察信陵君,只见信陵君脸上没有丝毫不耐烦的神情,相反倒像一个童蒙的小学生一脸恭敬地倾听他们谈话。侯嬴不禁暗中称赞,他告别朱亥,和信陵君一起回到府中。

此时,府中的门客早就等得不耐烦了,三五成群地谈天说地,忽然见信陵君搀扶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翁走了进来,请他入上座坐定后,又当着众门客的面介绍称赞他。侯嬴被信陵君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决心报答他。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起兵攻打赵国,赵国大败,秦昭王又派兵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平原君赵胜向魏国求救,魏王马上派将军晋鄙带兵援助赵国。可是,魏国的军队还没到赵国,秦王就派人威胁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人敢援助赵国,等我攻下邯郸,第一个就征讨他!”魏王有些畏惧,马上命晋鄙的军队驻扎在邺城,原地待命。

赵胜迟迟等不到援兵,马上派人向信陵君求救(赵胜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信陵君收到消息十分焦急,多次劝说魏王命晋鄙发兵救赵,但魏王始终不肯答应。万般无奈之下,信陵君决定把手下的门客临时组成军队,准备赶往赵国抗击秦军。

信陵君路过夷门时,侯嬴看到了他那支稀稀拉拉的队伍,忙上前问他准备干什么。信陵君把事情的始末缘由告诉了侯嬴,希望他能想想办法。谁知,侯嬴却说:“公子,您一定要多加保重。可惜我老了,就不随您一起去了。”信陵君有些不快地离开了,但走了数里后,他突然悟到了什么,忙回去见侯嬴。侯嬴笑着说:“我就知道公子会回来找我的。”信陵君这才觉得自己过于鲁莽了,忙问侯嬴有何妙计能解邯郸之围。侯嬴屏退左右对信陵君说:“你只要拿到魏王的调兵符,命令晋鄙发兵,邯郸之围就可解了。”信陵君问:“可如何才能拿到调兵符呢?”侯嬴说:“我听说魏王的调兵符放在卧室里,而如姬现在是魏王最宠幸的妃子。我还听说公子曾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对她有恩。如果让她偷出调兵符,她一定会答应的。”

信陵君按照侯嬴话去做,果然顺利拿到调兵符。侯嬴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晋鄙见了兵符不发兵,事情就糟了。我的朋友朱亥力大无穷,武功高强,公子可带他一起去。如果晋鄙不发兵,就让朱亥灭了他。”

信陵君马上带着朱亥去见了晋鄙。晋鄙见了兵符果然不愿意发兵,还要禀报魏王。朱亥大怒:“见符如见王,你为何不服从命令?难不成想谋反?”趁着晋鄙惊愕之际,朱亥从袖中拿出一柄四十多斤的铁锥,砸在了晋鄙的脑袋上,晋鄙立马毙命。

就这样,信陵君精选了八万士兵进攻秦军,秦军溃败而逃,解了赵都邯郸之围,赵国得以保全。得知赵国都城被围,信陵君先是不顾个人安危要与秦军拼命,后来却得到了侯嬴、朱亥、如姬的帮助,从而顺利拿到兵符,解赵都之围。他的成功与他平日里平等对人、礼贤下士是分不开的。为了能结交隐士侯嬴,他甘愿放下自己魏国公子的高贵身份,更不在乎侯嬴是守门之人,亲自前往迎接。也正是如此,他门下才云集了三千多位门客,愿意为他效劳,甚至甘愿为他付出生命。①大梁:大梁城,为中国古代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一带。②夷门:魏都城的东门。③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④邺城:今河北省磁县南。

春申君贪色命归西

战国后期,楚国的国君楚考烈王因没有子嗣而焦急万分。相国春申君也格外担忧,生怕楚王去世后楚国后继无人,便从民间遴选美女进献给楚王,希望她们能为楚国王室留下后代,但一直未能如愿。

赵国有个叫李园的人,虽然出身微寒,却极有心计。他听说楚王因没有子嗣而担忧的消息后,想把自己漂亮的妹妹进献给楚王,从而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可是,李园又想:楚王后宫嫔妃如云,个个身体健康,可为什么始终没能生孩子呢?问题肯定出在楚王身上。如何能让妹妹怀孕后再进献给楚王?李园很快就想到了一条妙计。

楚国的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他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求贤若渴,广收天下奇能异士。凡是有才华的人,不论身份贵贱,都在收养之列,以便在非常之时为他们效命。四公子当中,要数春申君黄歇权势最大。他身为楚国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正为楚王遴选有生子之相的美女。

李园的第一步就是去春申君家当门客。和春申君熟悉之后,他便借口有事告假回乡。不料,李园一去就是几个月,等他回到春申君家时,春申君有些不快地问道:“你不是只告假半个月吗?为何却晚回来这些时日?”李园解释说:“公子息怒,请容我解释。我此番回乡后,恰逢齐王派来人要娶我的妹妹。我身份卑微,不敢怠慢人家,所以一直陪客到今天。”春申君听了,暗想:齐王看中的女人一定长得很漂亮。于是,他就问李园:“齐王下聘礼了吗?”李园说:“还没有。”春申君大喜,便要求与李园的妹妹相见。见面之后,李园的妹妹果然美貌非凡,春申君十分喜欢。李园的心思极其灵动,一看春申君的表情就知道他已上钩,便把妹妹献给他做妾。

很快,李园的妹妹就怀有身孕。李园得知后大喜,他让妹妹劝说春申君:“楚王非常倚重和信任您,甚至更胜于他的兄弟。如今您在楚国当了二十余年的相国,尽心辅助楚王治理国家,可是楚王至今还没有儿子。如此一来,等楚王去世后,必然会指定他的一个兄弟当国君。新的国君一定重用原来最信任的人,到那时,您相国的位置恐怕就保不住了。除此之外,您长期执掌国政,杀伐决断都是您说了算,多少都会涉及到楚王兄弟的利益。他们登上王位之日,也就是您大祸临头之时。现在我已有身孕,除您之外,再无别人知道。如果您愿意将我进献给楚王,就一定会得到他的宠幸。假如我能生一个儿子,那么,楚国的王位就会由您的儿子继承。如此一来,您就可以完全统治楚国了。现在到了关系到您生死的时候了,您一定要慎重啊。”

春申君听得冷汗直冒,又觉得她分析得十分有道理,便暗自把她送出府,安置在一家馆舍中,并命人暗中保护,他自己则进宫向楚王推荐她。楚王十分好奇,马上将李园的妹妹召入宫中,见她果然如春申君所说的一样,有倾城之貌、绝世容颜,欢喜异常,就马上纳入宫中,恩宠无比。

半年后,李园的妹妹果然生了个儿子。楚王欣喜得彻夜无眠,马上立孩子为太子,封李园的妹妹为皇后。为了给太子祈福,楚王还下令大赦天下,一年内不处决犯人,又给李园一个大官做。

随着李园的权势越来越大,他越来越担心春申君会泄露这个惊天秘密,妨碍自己的仕途。于是,他采取欲擒故纵之策,表面对春申君十分恭顺,暗中却培植杀手,只等楚王归西,直接除掉春申君。当时很多人对李园的阴谋心知肚明,只有春申君始终蒙在鼓里,什么也不知道。

过了十几天,一直有病的楚王终于撒手归天。李园提前得知密报,马上进宫夺取朝廷大权,然后在棘门埋伏下杀手,同时派人通知春申君火速入宫商议楚王驾崩之事。春申君毫无提防,独身一人进宫,刚过宫门就被埋伏好的杀手砍掉了脑袋。同时,李园又诛杀了春申君的家人。后来,李园立春申君与他妹妹所生之子为楚王,也就是楚幽王。世间上看似很美好的事物往往有几分潜在的危险,正如那些美丽的花朵往往带有致命的毒液。色字头上一把刀,春申君正是因为过分贪恋美色,才让李园抓住了他的软肋,设好圈套。在美色和权力的诱惑下,春申君一步步进入圈套,最后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当然,历史上还有很多因贪色而引发的悲剧,也正是这些悲剧在不断警告后人:色不可贪,贪者必败!①相国:我国古代官名。春秋时齐景公设左、右相,相成为齐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以后其他诸侯国也有设置,或称“相国”,或称“相邦”。西汉刘邦做皇帝时,因为忌讳“邦”,“相邦”被称为“相国”,后来慢慢地变成只有“丞相”一职。②棘门:楚国宫名。

灭楚国王翦屡请功

秦始皇嬴政继位后任用李斯大力改革弊端,使得秦国很快强大起来,秦始皇便开始实现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愿望。

秦将李信年轻气盛,武艺超群,作战勇猛,曾以数千兵力追杀燕太子丹至衍水,立下了大功。秦王十分欣赏李信的忠勇,便问他:“我想灭掉楚国,不知将军认为需要多少兵马?”李信自信地回答:“楚国不过是个小国家,灭掉它只需要二十万人马就足够了!”

秦王又问大将王翦。王翦老谋深算,仔细思索一番才谨慎回答说:“要想灭楚国,非六十万人马不可。”秦王听罢,不悦地说道:“王将军老矣!李将军用二十万人马就能灭掉楚国,你为何却说需要六十万人马?此次攻打楚国你就不用去了。”于是,派李信和大将蒙恬率二十万人马攻打楚国。王翦也顺势告老还乡。

秦军兵分两路,李信率领一路兵马进攻平舆,蒙恬率领另一路兵马进攻寝丘,大败楚军。李信信心大增,马上率军攻克了鄢郢,于是引军西进,准备到城父与蒙恬会师。但是,由于几战几捷,李信认为楚军不堪一击,渐生轻敌之心,防备自然松懈。楚将项燕抓住李信这个心理,率领大军尾随三天三夜,出其不备,趁夜猛攻秦军。秦军大败,李信率残部逃回秦国。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后暴跳如雷,这才想到王翦的话是正确的。于是,秦王亲自到王翦家乡,向王翦道歉说:“寡人后悔没听将军之言,轻信李信,才有此大败。现听闻楚军西进,您必须重新出山带领秦军抗击楚军。”王翦推辞道:“多谢秦王一番美意,只可惜老臣身体不济,恐怕难以担此大任。”秦王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对王翦说:“难道老将军真的不愿意帮助寡人吗?”见秦王对自己礼让有加,王翦颇为感动:“如果您一定让我带兵的话,必须给我六十万人马才行。”秦王毫不迟疑地答应了。

次日,六十万大军集结完毕,兵强马壮,甲胄鲜亮,战旗飘扬。王翦见军容声势浩大,不禁热血沸腾,对秦王说:“我一定不负您的重托,早日击溃楚军。”秦王高兴得连连点头,但王翦话锋一转:“老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望您准许。”秦王说:“将军但说无妨。”王翦说:“请您赏赐老臣一些良田美宅。”秦王大笑道:“将军只管放心出征便是,如果能大破楚军,便立下奇功,还会担心贫穷吗?”而王翦却严肃地说:“为大王将,即便是立了大功也不能封侯,所以趁老臣还受您的重用时多为子孙谋求些家业。”秦王又是一阵大笑,答应了王翦的请求。

行军途中,王翦又五次派人回去请求秦王赐予土地和房屋。一些部下见王翦如此贪图富贵,不满地对他说:“将军频繁求赏是不是太过分了?”王翦说:“秦王生性多疑,脾气暴躁,将全国兵力交给我统率,自然有些不放心。我再三请赏,不过是向秦王表示我没有野心,是忠于秦国的。”

得知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扑来,楚王不由得大惊,只得倾全国之兵力抵抗秦军。但秦军到达楚国边境,王翦却下令安营扎寨,不许交战。楚军急于决战,数次出兵挑衅,王翦都置之不理。楚军见秦军据守不战,便引兵向东撤退。这时,王翦见时机成熟,立即发兵追击。通过一段时间的养精蓄锐,秦军作战更加勇猛。最终,楚军大败,主将项燕被杀。

次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王翦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很有处世智慧。他深知秦王是不得已才将全国六十万的军队交给自己指挥,对自己充满了提防和猜忌,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王翦才故意表现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只为多求一些良田美宅能安度晚年便足够了。这样一来,秦王才大放其心,王翦也得以全身而退,安逸终老。①衍水:今称太子河,位于辽宁省。②平舆(yú):今河南省上蔡县东南。③寝丘:今安徽省临泉县。④鄢郢(yāān yǐng):今河南省鄢郢县西北。⑤城父:今安徽省亳县。⑥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惧遭殃赵高杀李斯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游途中突然病崩。宦官赵高与丞相李斯秘不发丧,篡改遗诏,赐死太子扶苏,拥立秦始皇次子胡亥为帝。因此,赵高获得秦二世的宠信,开始肆意专横,擅杀与他有仇怨的人。他又担心朝中大臣会向秦二世揭发,祸及自己,便对秦二世说:“您贵为天子,就应该随时保持自己的威仪,令群臣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让百官心生敬畏。陛下继位不久,年纪又轻,倘若言语有误,处事不当,恐怕会招来朝中非议,这岂不是玷污天子之威吗?所以,臣建议陛下,从今日起不必临朝,只要深居皇宫,由微臣等人辅政。待有大事,微臣会及时报告,也好方便陛下裁决。这样一来,您的英明必会流传后世,成为子孙效仿的楷模。”秦二世本来就不喜欢上朝,现在听赵高这么一说,乐得在宫中恣意享乐,不再临朝。

从此,赵高完全大权独揽,朝中事无大小都要过问,这引起了丞相李斯的不满。赵高得知后便去拜访李斯说:“关东盗贼起兵作乱,斩之不尽,杀之不绝,边防屡次告急,而陛下却沉迷于酒色,征调民夫,修建阿房宫,采办各种奇珍异兽,玩物丧志,不知自省。我想进行规劝,奈何人微言轻,不敢进言。您身居相国之位,威望很高,怎么能坐视不管呢?”李斯长叹一声说:“不是我不愿进谏,实在是陛下深居简出,处理政事都在宫中,我连陛下的面都见不到,叫我如何面奏?”赵高说:“这有何难,倘若丞相真要进行规劝,待我等到陛下闲暇之时派人通知您。”

于是,赵高等到秦二世在宫中宴饮、与宫女嫔妃取乐之时,派人通知李斯进谏。李斯忙穿了朝服,入宫求见秦二世。如此接连三次,秦二世不禁大怒道:“我有闲暇时,丞相不来。在我宴饮时,他却来求见。真是败我酒兴!”赵高趁机进谗言说:“当初伪造诏书,逼扶苏自杀,李斯参与了。他本意是割地称王,结果您登上帝位,他却没有得到好处,所以心怀怨恨,暗中与长子李由密谋造反。”秦二世听了,尚在沉吟。赵高又说:“楚地盗贼陈胜等人都是丞相邻县的人,这些人无所顾忌,四处横行,经常在三川出没。而身为三川郡守的李由只是固城自守,不肯出兵迎击。”秦二世听了,沉吟多时。他想查办李斯,但又顾虑到案情重大,草率不得,便派使者走访三川,暗中调查李由与盗贼勾结的情况。

李斯收到密报,才知中计。他立即上书弹劾赵高,揭发赵高独揽朝政、滥杀无辜,有篡位自立的野心。秦二世看了李斯的奏章,对左右说:“赵高精明强干,廉洁公正,体察民心,一心为国。如果我不信任他,那朝中还有可信的人吗?李斯自己心虚,便来诬陷赵高,实在可恨!”说着就把李斯的奏章扔在地上。秦二世还担心赵高会被李斯暗中杀害,就特意找来赵高,嘱咐他多加小心。赵高又趁势说:“陛下,丞相早有杀臣之意,只因微臣经常侍驾而一时找不到机会罢了。倘若有一天,微臣被杀,丞相便会像田常篡夺齐国一样篡夺您的天下。”这一番话,终于让秦二世下定决心除掉李斯了。他命赵高将李斯收捕,随后又将李斯家人、门生、故交一并抓捕投入大狱。

赵高在狱中历数李斯父子谋反之事,逼迫他们承认。李斯大呼自己受冤,坚决不承认,赵高便动用酷刑。李斯实在熬不住,还是屈打成招了。但他又不甘心蒙受不白之冤,就上书秦二世自陈前功,希望秦二世赦免自己。赵高截获上书,冷笑着说:“身为囚犯也配上书?”

李斯的上书引起了赵高的警觉:如果秦二世真的派人来审问,李斯必然会翻供。于是,赵高命心腹家奴扮作御史、侍中等官去轮番审问李斯。李斯自然不知其中有诈,他高呼冤枉又将实情相告,结果每次都会遭到笞杖之刑。后来,秦二世派人来复审李斯,李斯以为会和前几次一样再受笞杖之苦,便没敢再翻供而承认了谋反的罪名。复审官员把审讯的结果向秦二世做了报告,秦二世高兴地说:“如果没有赵高,我差点就被李斯蒙蔽了!”

就这样,李斯被定为死罪,腰斩于咸阳,并被夷三族。在李斯的辅佐下,秦始皇迅速吞并六国,统一中华,而李斯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古一相”。李斯不仅有着高超的政治智慧,而且极有才华,笔下文章绝无仅有,天下文人墨客无不仰慕。奈何却因贪求禄位而深陷名利的漩涡,他一改初衷迷失了方向,倒行逆施以至落了个被诛三族的下场。可见,“富贵”二字最能误人。而作为文人,切不能丢掉自己的信念,对富贵不可过于强求,随顺自然也是人生大乐。①三川: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地区。②笞杖:我国古代使用得最广泛的刑罚,指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部、腿或背部的刑罚。

破釜沉舟浴血杀敌

公元前208年,秦王朝倾全国之兵力征讨各诸侯义军,大将王离率二十万大军包围了赵王和张耳驻守的巨鹿。不久,秦上将军章邯在定陶与项梁大战,项梁兵败身亡。章邯以为楚军不足为虑,便撤兵与王离合围巨鹿,并在巨鹿以南修建甬道以保粮草及时从后方运来。

赵王被困数月,眼看城中的粮食越来越少,军队士气不振,不禁大急,便派使者向各路诸侯求救。各路诸侯深知秦军实力雄厚,如果贸然出兵相助,无异于自取灭亡,所以没有人敢去迎敌。

见各路诸侯互相推诿,始终不出兵援助,赵军使者便请求楚王出兵。楚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出兵解巨鹿之围。而宋义却是个纸上谈兵之辈,根本不懂用兵之道。当军队到达安阳时,宋义下令安营扎寨,不再行军。项羽几次三番劝说宋义进军,宋义都不听,他说:“我宋义战场杀敌不如你勇猛,但说到用兵布阵,你项羽不如我。”而且,他还下令三军:凡是强出头、不服从命令者,一律斩首!”项羽大怒,在军帐中斩了宋义,并通告三军:“宋义有谋反之意,楚王密令我将他诛杀。”各位将领不敢有异议,纷纷拥护项羽为代理上将军。后来,楚王得知这件事便正式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发兵救赵。项羽这一壮举迅速传遍了楚军,楚军上上下下都在夸赞他。

项羽先挑选精兵两万,任命当阳君和蒲将军为先锋,先渡黄河去解救赵王,自己会带余下人马随后赶到。当阳君和蒲将军刚到巨鹿就与秦军遭遇,双方大战。虽然楚军只有两万人马,但个个骁勇善战,不仅挫败秦军的锐气,还切断了章邯修建的粮道。如此一来,秦军粮草供应不上,军队士气大减。

楚军拔寨渡过黄河后,项羽暗想:现在秦军强大,我军弱小,如果不能拼命冲杀,恐怕全军都要被秦军消灭。更何况其他诸侯军的将领都是贪生怕死之辈,绝不会发兵相助。现在唯一的胜算就是激发将士的血勇,让他们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秦军必败!于是,他向军中下令,先让士兵们把所有的船都凿沉。当时,项羽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士兵们尽管心中疑惑却不敢怠慢。他们找来工具,通通一阵乱响,不大一会儿,无数大船纷纷沉没水中。

项羽接着又威风凛凛地下令:全军军帐一概放火烧掉,所有做饭用的锅全部砸烂,所有兵将只带三天口粮!将士们仿佛意识到了什么,随项羽一声令下,他们嗷嗷直叫,挥舞大刀砸锅的,放火烧军营的。顷刻间,军营火光冲天,砸锅毁碗之声响彻云霄。一切归于沉寂后,项羽才站在高处向全军喊话。

项羽身高八尺,面相魁岸,勇冠三军,威震天下,只听得他一嗓子喊出,声震四方,连方阵最后的士兵都能听得格外真切:“天下苦秦久矣,我有幸率领关中弟子讨伐秦朝。今日此战凶险万分,我已做好战死沙场的准备,所以我恳求众将士能随我打败秦军。现在形势是敌强我弱,我们只有三天粮食,如果三天打不退秦军,我们必死无疑!所以成败在此一战!”项羽说完,将士们个个气血涌动,五脏六腑扑通直跳,他们一起高声大呼,震天动地。

项羽率领部队刚到巨鹿就与王离的部队遭遇,大战立即爆发。楚军的将士如猛虎下山,冲入秦军,左冲右杀,个个以一当十。有的楚兵胳臂、胸上中箭,不由怒声高喝,一边拔箭一边挥舞大刀继续向秦兵冲去。秦兵哪里见过这样凶悍的人,他们丢盔弃甲落荒而逃。秦军大败,秦将王离被俘。

秦军败逃后,巨鹿之围已解,项羽入城召见其他诸侯首领。他们个个胆战心惊,刚入辕门就不由得腿脚发软,跪在地上向前走,没有一个人敢抬头看项羽。从此,项羽威名更盛,成为诸侯中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归他统率。巨鹿一战,秦朝主力尽数丧失,不久便灭亡了。也正是因为这一战,项羽威震天下,留名后世。非常之人所做之事绝对不会平凡,项羽敢在自己的阵营中手刃主将,率领全军砸锅毁船、背水一战,最终取得胜利,这种让人为之振奋的勇气和魄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①赵王:名赵歇,秦朝末年赵国王族。②张耳:赵国相国,秦亡后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后被刘邦改封为赵王。③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④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⑤项梁:秦末著名起义军首领之一,楚国贵族后代,项燕之子,项羽的叔父。⑥甬道:两侧筑墙的通道。

惜英才萧何追韩信

秦朝末年,淮阴地区有个叫韩信的人,名不见经传,家境贫寒又没有谋生的本领,常常跟着别人混饭吃,人们都很厌恶他。有一次,韩信好几天没有饭吃,饿得头晕眼花,便到河边钓鱼。无奈,钓了半天,一条鱼也没钓上来,不禁有些气恼,他对水边漂洗布帛的老妇人说:“你看,把我的鱼都吓跑了。”妇人听后却不恼怒,笑着对韩信说:“小伙子,我看你是饿了吧?”说着,就起身拿出随身带的干粮给韩信吃。韩信有些不好意思地接过干粮,对老妇人说:“日后我如果能飞黄腾达,必定以千金相报。”老妇人听了,淡淡地说:“区区一顿饭何足挂齿!我是同情你才给你饭吃,我哪里希望你报答我啊。”

淮阴县有个屠夫很瞧不起韩信。一次,韩信路经屠夫的作坊,屠夫立即拦住他说:“老子最瞧不起你这种没有胆量还敢佩刀带剑的人!有种你就刺我一剑,要不然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盯着屠夫看了一会儿,便当着众多围观人的面俯下身子从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很快,整个淮阴县都以为韩信是个胆小如鼠的人。

后来,韩信听说项羽英雄盖世,便慕名前去投奔。他曾不止一次为项羽出谋划策,但项羽从来不肯听从他的意见。韩信觉得项羽虽勇猛无敌,但刚愎自用,不足以成大事,便有了离开之心。

刘邦率军进入四川,韩信离开项羽去投奔刘邦。虽然韩信在滕公夏侯婴的举荐下见到了刘邦,但刘邦并没有觉得韩信有多少能耐,有心不用他,但碍于夏侯婴的情面,便让他做了治粟都尉这样一个小官。萧何与韩信交谈了几次,发现他韬略非凡,绝非常人,所以十分欣赏他。

刘邦率军抵达南郑时,很多人因思念家乡而纷纷逃跑。韩信知道萧何多次向刘邦举荐自己,可刘邦还是不肯重用,便也走了。萧何听说韩信也逃走了,他来不及报告刘邦,立即骑着马就着月光去追赶韩信。马上就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勃然大怒,马上派人去追,但没有追上。刘邦怅然若失,像是失去了左膀右臂一样。

过了几天,萧何回来见刘邦。刘邦既高兴又欢喜,责备他:“你为什么要逃跑?难道是因为我对你不好吗?”萧何忙说:“我怎么会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问:“是什么人值得你这么去追?”萧何说:“韩信。”一听是这么一个人,刘邦立时大骂:“能带兵打仗的将领你不追,为何要追韩信?”萧何不紧不慢地说:“那些将领很容易得到,但韩信却是当世罕见的奇才,一旦被别人任用,日后必将成为主公强劲的对手。如果主公只想在汉中称王,那也就用不着韩信了。而如果主公想得天下,除韩信之外,再也没有人能辅佐您成就霸业了。现在就看主公如何选择。”

刘邦说:“我也想向东进军的,怎能一直待在这里呢?”萧何继续说:“如果主公计划东进,就要重用韩信,这样他才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他,他迟早还是会逃跑的。”刘邦沉吟一番说:“那就封他为将军吧,我倒要看看他有多少才能。”萧何摇摇头说:“以韩信之能,如果只是当将军,他肯定不会留下来。”听萧何这么说,刘邦有些意外:“好,那就让他做大将军。”刘邦的这个答复让萧何很高兴:“真是太好了!”

刘邦当下就要命人传来韩信,拜他为将。但萧何忙阻止说:“主公且慢,您要拜韩信为将,怎么能像呼唤一个小孩一样传唤他呢?您如果诚心拜韩信为将,就要挑选良辰吉日,摆设祭坛,亲自把将军之印交给韩信。这样韩信才会为您誓死效劳。”刘邦采纳了这个意见,按照萧何的话去做了。

韩信当上大将军之后,果然一鸣惊人,屡建奇功,成为汉朝的一员开国重臣。萧何是一个极其爱才的人,同时,他也能慧眼识才。也正是如此,才有了萧何月夜追韩信的千古美谈。假如萧何没有追到韩信,那么刘邦能否夺取天下就是一个未知数,秦末的历史也很可能会重写。而韩信一生成败似乎总与萧何脱不了干系,他在萧何的帮助下取得人生事业的成功,而后来的被杀又与萧何有关,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①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②南郑:今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

入咸阳刘邦三约法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领大军率先进入关中,驻军灞上,拿下咸阳指日可待。期间,赵高为了自保,派遣心腹以搜捕盗贼为名闯入宫殿,杀了秦二世,拥立秦二世哥哥的儿子子婴即位。子婴深知赵高素来有虎狼之心,是自己的心腹大患,便设计杀了赵高,诛其三族。

秦王子婴眼见刘邦的军队频频打败自己的军队,深知大势已去,再无回天之力,便带领众大臣去灞上投降刘邦。子婴颈项间系着绳子,以示自己该服罪自杀。他的马车上挂着缕缕素缟,迎风飘扬,猎猎作响。到了灞上见到刘邦后,子婴忙伏地叩头,双手捧上封好的皇帝玉玺。刘邦见到这位跪在自己脚下只做了四十六天的皇帝,心中感慨不已。他亲自扶起子婴,好言劝慰,并留在军中派人看管。

有人建议处死子婴,刘邦却置若罔闻。他起身走到外边,登高眺望,看着依稀可见的咸阳城,语气凝重地说:“当初怀王派我来此地的初衷,就是认定我能宽容待人,不忍涂炭生灵。更何况子婴主动投降,杀了他也不吉利。”

次日,刘邦率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咸阳城。兵将们知道发财的机会到了,个个兴奋得摩拳擦掌,直奔秦朝储放金银布帛的库房,瓜分那里的财宝。一时间争夺声、叫骂声不绝于耳,更有甚者还刀剑相向。只有萧何在第一时间去了秦朝丞相府中,将那些地理图册、文书等珍贵档案加以分类、登记造册。这无疑有助于刘邦能全面了解天下山川要塞的分布、人口的多少以及财物的多寡。

别说那些粗鲁的兵将,就连征战沙场多年的刘邦进入阿房宫后,也被富丽堂皇的宫殿弄迷糊了。他看着周围数不尽的财宝,用手摸摸,无声一笑。恍恍惚惚地走进内宫,却见侍立着数十位美若天仙的宫女,刘邦顿觉一阵晕眩,躺在那张宽大的龙床上,一时不愿意起来。这时,樊哙走进来对刘邦说:“您是想成为一个富翁呢?还是想得天下呢?秦朝正是因为贪图这些奢侈华贵之物才亡了国,您要它有什么用呢?”张良也走进来,伏地叩头进谏:“樊哙言之有理。秦朝正因为不遵循天道,残害忠良,所以您才有机会来到这里。现在您刚入秦城,应该尽快安抚民心,不能安于享乐,否则就是‘助桀为虐’了。”

刘邦听了,幡然醒悟。他从床上一跃而起,下令军队封库,不得扰民,然后率军返回灞上。随后,刘邦召集各县的父老,对他们说:“秦朝不施行仁政,你们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从今天起,我宣布秦朝的法令全部废除。此外,我和诸位父老约法三章:第一,滥杀无辜者处死;第二,故意伤人者办罪;第三,偷窃者办罪。”

百姓们听后,欣喜万分,家家宰牛杀羊款待刘邦的军队。刘邦却坚持不受,他说:“粮仓还有很多粮食,我们已经足够了,请乡亲们不要操心了。”百姓们听了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入关称王。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率先入关,废秦法,又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为的就是赢得民心,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虽然这个“民”不一定就是受苦受难的普通百姓,因为刘邦主要笼络的还是地方的豪杰和有威望的人。但如此一来,老百姓自然会受到恩惠。刘邦这一举措做得十分巧妙,这也注定他日后能夺取天下,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①关中: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②灞上:古地区名,因处灞水西高原得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蓝田西。③怀王:历史上有两个楚怀王,一个是战国时楚怀王熊槐,被骗客死在秦国;另一个是秦末的熊心,最初被立为“楚怀王”,不久便被尊为“义帝”,是“亡秦”战争中的精神领袖,后被项羽暗杀。

划鸿沟分楚河汉界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六月,项羽相继攻下荥阳、成皋并打算继续向西进军,但被汉军阻击在了巩县。八月,刘邦派将军刘贾、卢绾率兵深入楚地,配合彭越攻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池。项羽大怒,他必须回击彭越。九月,项羽命曹咎留守成皋。临行前,项羽再三叮嘱:“将军守住成皋,遏制住刘邦,使他无法东进,便是立了大功。请将军谨记,固守城池即可,万万不可和汉军交锋。”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刘邦趁项羽东去、成皋兵力薄弱之机反攻成皋。刚开始,汉军派人到城下叫阵,一连数日,但曹咎遵照项羽的嘱咐就是死守不战。刘邦得知后,与张良、陈平等谋士商就一计,派兵到城下百般辱骂,句句不堪入耳。曹咎性情火爆,如何能受得了这般羞辱,便当即率众出城,欲渡汜水与汉军决一死战。哪知才渡了一半,埋伏在两岸的汉军就摇旗呐喊,如潮水般涌来。楚军一半在水中,一半留在岸边,眼见汉军杀到,弓弩齐射,箭如雨发,水中的楚军被射死、淹死的不计其数。曹咎慌忙登岸,想组织岸上的楚军反攻,却又被汉军团团围住。他左冲右突,始终不能杀出包围。眼见岸上的楚军被杀得溃不成军,四处奔逃,他情知大势已去,深感无颜见项羽便拔刀自杀了。刘邦攻下成皋后,又屯兵广武,取敖仓之粮而用。

项羽得知成皋失守,急忙引兵围攻广武,叫阵谩骂,要找汉军决战,而刘邦只是闭城不出。眼看军中粮食越来越少,不能久战,为了迫使刘邦投降,项羽想出一计。他把俘获的刘邦的父亲押到两军阵前,要挟刘邦说:“你如果再不投降,我便煮了你父亲!”刘邦心中虽恨,表面却故作镇静。他不紧不慢地说:“当初,你我二人起兵共同反秦,曾经约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煮了我们的父亲,请分我一杯羹!”项羽听了这话,气得七窍生烟,他立即命令左右,要把刘太公杀了。这时,项羽的叔父项伯劝阻说:“将军,现在谁能夺取天下,我们无法预料,更何况争取天下的人都不会顾及到家人的安危。现在就算杀了刘太公,不仅毫无作用,而且对楚军也不利。”项羽这才作罢,让人把刘太公带了回去。他又对刘邦说:“如今天下大乱已有数年,无非就是因为你我二人相持不下。我愿与你单打独斗,一决雌雄,不要让天下父老继续受战乱之苦。”刘邦笑着说:“我只愿和你斗智,不愿和你斗力。”

项羽派三名壮士出营挑战。刘邦手下有个楼烦族的神射手,百发百中,从未失手,刘邦派他放箭。只听“飕飕”三声,楚军三壮士应声落马,倒地而亡。项羽勃然大怒,亲自披甲持戟,一跃上马,疾驰出营。他怒喝一声,声音响彻山谷,好似晴空霹雳一般。吓得楼烦射手后退数步,双手发颤,已不能再射,踉跄跑回大营。刘邦见他神色慌张,几乎不能说话,派人探察才知道是项羽。

刘邦虽惊骇项羽的神勇,但也不愿示弱,他率部与项羽在广武涧隔涧相见。项羽手持战戟指着刘邦说:“你敢与我单打独斗吗?”刘邦对此置之不理,而是宣布项羽的十大罪状:“第一,你负前约,没让我称王天下而是称王蜀汉;第二,目无主上,杀上将军宋义并取而代之;第三,援助赵国之后不回去复命,强迫诸侯入关;第四,火烧阿房宫,挖掘秦始皇的坟墓,中饱私囊;第五,秦王子婴本已投降,你却把他杀死;第六,残暴不仁,坑杀秦国降军二十万;第七,把好的土地分给自己的将领,却把各国故主赶到边陲;第八,将义帝赶出彭城却自己在此定都,又吞并韩国、楚国、魏国;第九,暗中行弑义帝;第十,对人不公平,做事不讲信用。我刘邦带着仁义之师,联合诸侯,前来诛杀你这个乱臣贼子,你不配与我单打独斗!”

项羽听着这些,一团怒火正在心中升起。他也不回话,暗中引弓搭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刘邦差点栽落马下,幸亏旁边将士及时上前救护。刘邦暗想,如果项羽知道射中我的胸口,必然会引兵来杀。于是,他摸着脚说:“该死的项羽,射中了我的脚趾头!”刘邦因受伤严重,卧床不起。张良担心军心动摇,坚持让他勉强出营抚慰将士,以免项羽趁机进攻。巡视回来后,刘邦伤势愈发严重,疼痛难当,只好返回成皋大营养伤。

不久便有信使前来报告刘邦,说韩信已攻下齐国,并用水淹的计策打败了项羽派去援助齐国的龙且。而楚军补给困难,兵源缺乏,危机四伏,难以和汉军对抗。刘邦提出要求,让项羽放了刘太公。项羽借机和刘邦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将天下一分为二:鸿沟以西的地方归刘邦,鸿沟以东的地方归项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鸿沟为界”的故事。当初项羽进入关中后,兵强马壮,几乎无人是他的对手。这时有人给他提建议说,关中易守难攻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长期在此驻守,足可成就帝王霸业。但项羽刚愎自用,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那个给项羽提建议的人得知项羽有意回故乡,私下说项羽目光短浅,结果被项羽用鼎烹煮了。而刘邦面对各种意见和批评能做到从善如流、礼贤下士,因此,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慕名前来投奔,为刘邦出谋划策、夺取天下。所以,楚河汉界之争,最后由泗水亭长战胜了英雄项羽。这绝非偶然,而是他们对待各种意见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命运。②成皋: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③广武:位于河南省荥阳市东北。④敖仓:古代重要粮仓,秦设置,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敖山。⑤广武涧:古运河鸿沟经广武山连接黄河的一段。⑥鸿沟:古运河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市。

登帝位刘邦封功臣

刘邦在诸多谋士和大将的辅佐下,终于夺得天下。当上皇帝没多久,刘邦便开始大封有功之臣,一次就封赏了二十多人。其中,萧何被封为酂侯,食邑也最多。剩下没有受封的将领们都觉得不服,他们开始争论谁的功劳最大,日夜不休。刘邦不得已,只好暂停封赏。

有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散步,经过复道时,看到一些将领们三五成群,接连坐在洛水的沙滩上交头接耳,像是在商量什么事情。刘邦疑惑不已,便问身侧的张良:“你知道那些人鬼鬼祟祟,在干什么吗?”

张良犹豫片刻,说:“难道陛下没看出来?他们正在密谋造反。”

刘邦愕然:“天下刚刚平定,他们为何要谋反呢?”

张良说:“陛下原来是一介布衣,依靠这些将领的效忠才得以夺取天下。如今,您当了皇帝,封赏的多是您的故人和亲属,而杀的全都是您的仇人。这些将领担心今日未得受封,又恐怕时间一久,您会因记恨他们曾经的过失而杀了他们,所以他们才聚在一起密谋造反。”

刘邦大惊:“那该如何处置?”

张良沉吟半晌,问道:“陛下,您平生最厌恶的,而且朝中人人皆知的人是谁?”

刘邦说:“雍齿!此人和我有旧怨,曾经数次侮辱我。我早有杀他之心,但又因他曾立过不少功劳,所以不忍心下手。”

张良急忙说:“请陛下速封此人为侯,便可防止叛乱。”

刘邦仔细思虑一番,觉得张良的主意很好,便在南宫宴请群臣,当场封雍齿为什邡侯,然后又催促丞相和御史马上评估各位将领的功劳以作为封赏的依据。宴罢席散,那些未受封的将领都喜不自胜,并互相议论:“雍齿屡次得罪陛下,已够他斩首五次了。他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张良这一招果然奏效,那些将领都安了心,个个都规矩行事,再无谋反之意。

然而,一波刚息,一波又起。待封赏完毕,各位将领又开始争论起来,这次是为了功臣的位次排列。将领们纷纷向刘邦进言:“当初攻城略地,平阳侯曹参作战勇猛,身上负伤七十多处,真可谓战功赫赫,他应该位列第一位。”

这时,鄂千秋说:“陛下,臣也承认曹参确实是有功之臣,但他多是夺取城池之功,这只是一时之事。想当初,陛下在与项羽持续五年的征战中,不知有多少次,军队被打败,将士四处逃亡。然而,正是由于萧何坐镇关中,不断训练人马,补充兵源,征调粮食,才免去了您的后顾之忧。这些事情,恐怕是曹参做不到的。微臣相信,如果单单依靠一些武将,陛下是很难夺取天下的。因此,臣认为,萧何功盖万世,理应位居第一,而曹参可位居第二。”

听了鄂千秋的这番话,刘邦不禁抚掌称赞:“你说得太好了!”就这样,萧何被列为第一,并受到特别恩准可以佩剑、穿鞋上殿。刘邦又对鄂千秋说:“举荐贤能的人,理应受到封赏。萧何虽功高,但如果没有你的大力推荐,恐怕也难以引起我的注意。”于是,鄂千秋被封为安平侯。如果赏与罚恰到好处,便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赏罚不当,则会引起混乱。赏与罚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一些受到赏罚的人给那些未受到赏罚的人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某个团体内部的平衡。而刘邦刚得天下时全凭自己的好恶爱憎进行赏罚,结果因为不公引起了群臣的不满,他们因担心自己受到猜忌而深感不安。深谙赏罚之道的张良及时向刘邦提出建议,先封赏与他有旧怨的雍齿。如此一来,在体现刘邦大度的同时也消除了群臣疑惧的念头,国家的隐患也因此得以消除。①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②复道:楼阁或悬崖间有上下两重通道,称复道。

入牢狱贯高受酷刑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韩王信与匈奴勾结反叛西汉,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结果中计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幸亏有陈平巧施美人计,使匈奴自行退兵,刘邦才得以安全返回。

刘邦在返回的途中经过赵国。赵王张敖是刘邦手下大臣张耳的儿子,也是刘邦的女婿,因此,张敖非常谦恭地伺候刘邦的生活起居。然而,刘邦非但不领情,反而经常辱骂张敖,十分无礼。刘邦的这种态度让赵国相国贯高、赵午等人气愤难当,他们暗中劝说张敖:“天下大势,群雄逐鹿,唯德才兼备者方能称王为帝。如今,您精心侍奉刘邦,他却以恶语相报。这样傲慢无礼的人,不配当皇帝!让我们杀了他,拥护您当皇帝。”听他们说出这话,张敖顿时拍案而起:“你们追随我父王多年,怎能说出这等谋逆之言?当年,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入关之后封我父王为常山王。后来,父王被陈馀(yú)联合叛军打败,我们的土地被占领。父王万般无奈之下投靠了刘邦,跟随他南征北战,屡建功勋,终得以复国并被封为赵王,我才能坐到今天的位置。可以说,我家的一切都是刘邦赏赐的。我怎么能不知恩图报,反而要做对不起他的事呢?”

贯高、赵午等人打算刺杀刘邦的主张尽管被自己的顶头上司给否决了,但他们并没有死心。他们不再征询张敖的意见,而是开始暗中商议:“我们虑事不周,没办好此事。大王仁义有德,绝对不会允许我们做对刘邦不利的事情。而我们就是为大王受辱之事感到愤怒,才有诛杀刘邦的念头。我们既然为大王着想,就不应该把他牵扯到这件事当中,我们只能再寻找机会刺杀刘邦。如果成功,马上拥立大王为帝;一旦失败,我们应该自己承担责任。”

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冬天,刘邦追剿韩王信的残兵到东垣,返回的途中经过柏人。贯高等人派刺客埋伏在厕所中,准备刺杀刘邦。到了晚上,刘邦正要就寝,忽然感到一阵心慌意乱,忙问侍从:“这个县叫什么名字?”侍从回答说:“此县名叫柏人。”刘邦沉吟一番,大惊失色道:“柏人……岂不是迫害人的意思吗?这里肯定有危险,还是早走为好。”就这样,刘邦无形中躲过一劫。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贯高的一个仇家无意中探知他们的计划,立马向刘邦告发。刘邦得知后勃然大怒,他立即下令逮捕赵王张敖以及贯高等参与谋反的人。赵国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赵午等参与密谋的十几个人纷纷准备自刎而死,而贯高却对他们怒骂:“谁让你们自杀的?大王没有参与谋反,却受我们的牵连一起被抓。你们都一死了之,谁能证明大王的清白呢?”就这样,贯高和赵王一起被捕并押往长安。

到了长安,贯高主动对审讯官员说:“密谋刺杀皇帝的事都是我们一手策划的,与赵王没有关系。”狱吏开始严刑逼供,用皮鞭抽打贯高几千次,又用针刺他。直到皮开肉绽、体无完肤,贯高仍不肯把赵王牵扯进来。吕后知道这事后对刘邦说:“张敖是我们的女婿,肯定不会谋反的,定是有人诬陷他。”刘邦却不以为然,他怒声说:“要是张敖得了天下,身边还会缺女人吗?”

几天后,审讯官员把审讯情况以及贯高的表现报告给刘邦。刘邦听了,不由得发出感叹:“真乃壮士也!看来酷刑对他是不管用的。有谁和他关系好,试着私下问问他。”这时,中大夫泄公说:“我与贯高是同乡,我很了解他。此人素来信守承诺,十分重义气,我去试试,说不定能问出些什么。”刘邦便派泄公去狱中看贯高了。

贯高因浑身是伤,不能起身,奄奄一息地躺在竹床上。泄公到了狱中,先是问他的伤势如何,接着又和他回忆了家乡的一些事情,而闭口不提关于密谋的事情。贯高也颇有兴致,聊了很久。最后,泄公临走时以一个老朋友的口气问:“密谋刺杀皇帝,赵王真的不知道吗?”贯高回答说:“你想一想,现在有哪个人不爱自己的家人呢?可如今,因为这事儿,皇帝要诛我三族,难道我会用亲人的性命去换赵王的性命吗?赵王的确不知情,都是我们自己这样做的。”接着,贯高详细地讲述了他们当初密谋刺杀刘邦的本意,如何策划,如何实施,一五一十地全盘托出。泄公觉得贯高说的都是实话,马上入宫原原本本地向刘邦报告。刘邦这才相信张敖的确没有谋反之心,便下令释放了张敖。

通过这次刺杀事件,刘邦看中了贯高的忠心和勇气,想收为己用,便又派泄公去见贯高。泄公一见到贯高就说:“张敖已经被释放了。”贯高有些不相信。等再次确认后,他高兴地说:“真是太好了,大王终于重获自由了!”泄公又说:“不仅如此,皇帝也赦免了你的罪行。而且,皇帝十分欣赏你的为人,想请你入朝为官。你看,这真是双喜临门啊!”这本来是件喜上加喜的事情,而贯高听了却摇摇头说:“我受尽酷刑而不肯一死了之,就是要证明赵王没有参与谋反。现在,赵王的冤屈得以澄清,我的职责已尽到,死而无憾了!而且,我作为臣子背负弑君的罪名,又有何面目入朝侍奉皇帝呢?即使皇帝不杀我,我心中难道没有愧疚吗?请你转奏皇帝,说我感谢他的一番美意,但我绝不会出仕为官了。”说完,他就自杀了。古语云:“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贯高是一位忠义之士,当他看到自己的主公张敖受辱,自然怒不可遏,带头策划刺杀刘邦。事情败露后,贯高在狱中饱受酷刑的煎熬而始终不肯改口,拼死为张敖洗刷冤屈。当贯高得知张敖重获自由时,他认为自己的使命已完成便选择自杀身亡,为后世留下一个忠勇之士的光辉形象。①韩王信:战国时期韩襄王的庶出孙子,为免与同时期被封为淮阴侯的名将韩信混淆,故称韩王信。他是秦末汉初将领,西汉初年被刘邦封为韩王,后来投降匈奴,公元前196年与汉军作战时被杀。②白登山:亦称小白登山,今名马铺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东5公里处。③东垣: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北。④柏人:今河北省柏乡县西南。

长乐宫里韩信失算

秦朝末年,朝廷横征暴敛,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挈妇将雏,四处逃亡,露宿于荒山野岭,满目都是冻饿之殍。再加上绅富贱价购买奴仆,一时间,妻离子散,嚎哭之声直达天庭。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斩白蛇而起义,在众多谋士和武将的辅佐下夺取天下,开创了汉朝三百年的大好基业。淮阴侯韩信就是建立汉朝的功臣之一。

汉朝开国不久,基业不稳,人心浮动,陈豨扯旗放炮,聚兵谋反。刘邦闻之大怒,便亲自讨伐陈豨。这次,跟随刘邦东征西讨多年的韩信却意外地称病告假,并未随刘邦出征。韩信觉得这是个成就大事的绝佳机会,刘邦刚走,他就暗中派人去找陈豨商议发动政变。韩信不愧为军事家,他计划利用正在官府里做苦工的工人和罪人对朝廷的不满情绪,趁夜间假传诏书赦免他们,再从中鼓动一番,发动暴乱,攻入后宫,杀掉吕后和太子。如此一来,在前线打仗的刘邦必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得知后方有变,从而无心应战,不得不班师回朝。陈豨趁机进攻刘邦,必能大获全胜,真可谓一石二鸟之计。但是,这位常胜将军也有失算的时候。有个韩信的门客因得罪了韩信,被韩信关入大牢,准备择日处死。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正月,这个门客的弟弟向吕后告状说韩信如何如何想谋反。

吕后听后大惊失色,不过她也是久经风雨之人,很快便镇静下来,找来萧何商议应对之策。萧何听说韩信要造反,目光霍然一跳,脸上的肌肉不自觉地抽动了几下,心中一阵痛。无论如何,他都不能相信这个曾受过自己举荐的将帅之才转眼之间就成了自己的敌人!辗转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