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文鉴赏典丛—元曲鉴赏辞典(平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02:27:26

点击下载

作者:杨合鸣

出版社:崇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诗文鉴赏典丛—元曲鉴赏辞典(平装)

中华诗文鉴赏典丛—元曲鉴赏辞典(平装)试读:

前言

元曲是我国古代文苑里的一枝奇葩。自元代始就将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元朝罗宗信说:“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中原音韵·序》)近人王国维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代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史·序》)元曲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元曲是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剧本一般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四套曲子一般由一个角色主唱。四套曲子大体与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相适应。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小令除单支曲子外,还有“带过曲”,如南吕宫的[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套数是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按一定顺序连缀成一体,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

在元代曲坛上,可谓名家辈出,灿若群星,流派纷呈,万紫千红,精品如林。据不完全统计,元曲作家大约有200多人,其中著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姚燧、马致远、卢挚、张养浩、贯云石、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钟嗣成、张鸣善、周德清等。这些名家和众多诗人辛勤笔耕,创作出数以千计的曲作,共同促进了元曲的繁荣与发展。元杂剧今存261种(含残本),元散曲据《全元散曲》共辑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真乃蔚为大观。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以其特殊的艺术成就,永载中华诗歌戏曲史册,流芳百世。《元曲鉴赏辞典》正是我们在学习、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选取元代100多位作家各种流派杰作约400首,精华毕呈。全书所选作品大都为散曲和杂剧中久为传诵的曲子。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的写四时风光,有的写游览名胜,有的写男女情爱,有的写两地相思,有的写旅愁乡思,有的写人生况味,有的写隐逸情趣,有的写感时怀古,有的写愤世嫉俗等等,真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这些作品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或豪放,或婉约;或雄浑,或飘逸;或深沉,或清丽;或铺陈,或含蓄;或讽刺,或幽默;或诙谐,或戏谑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竞放异彩。

本书编撰体例除原曲外,还有作者简介、注释、鉴赏及插图。“作者简介”力求言简意赅。“注释”疏通曲义,求其简洁准确。“鉴赏”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优美精当,有助于读者掌握原曲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鉴赏曲子时,尤其注意发掘原曲的意境及主人公的思想情绪,借以引起今人的共鸣,同时还恰当地援引一些意境相同的诗词与之对照,以便加深对曲意的理解。适量的“插图”则以视觉形象与曲境交相辉映,触发读者的通感。另外,我们还编写了“曲律基本知识”“名句索引”作为附录。“名句索引”能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鸟瞰元曲千古绝唱,可谓事半功倍。愿我们精心编撰的这部《元曲鉴赏辞典》,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元曲名曲佳作、领略元曲的独特神韵。编者

凡例

一、本书共收元代曲作家117家作品共计386首。作品包括散曲和杂剧中的套曲和单曲。

二、本书选收作品按作家生卒时间先后排序。每篇之下包括曲作原文、注释以及鉴赏文字等。

三、鉴赏文字务求行文简练,达意为主。大致包括如下内容:作品背景、内容讲析、艺术特色、后世影响等。注释务求明白晓畅,简洁易懂。注释主要包括难懂字词、名物、典故等。

四、篇首位置附作家小传,主要介绍作家生卒年、籍贯、生平事迹、主要作品等,注重吸收近年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五、本书使用简化字。在可能产生歧义时,酌用繁体字或异体字。

六、本书涉及古代史部分的历史纪年,一般用旧纪年,并括注公元纪年。

七、本书精选与所收作品内容相关的插图数十幅,冀图从另一侧面反映元代社会的风土人情与时代风貌。

八、本书附录部分有:曲律基本知识、名句索引等,谨供读者参考使用。

元好问

元好(hào)问 (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曾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后,隐居不仕。金元之际颇有声望,有“元才子”之称。著有《遗山集》。编有《中州集》《壬辰杂编》等。散曲作品仅存小令九首。

[黄钟]人月圆

元好问

卜居外家东园[1][2]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注释】①红尘:闹市的飞尘。②岫(xiù):峰峦。【鉴赏】金天兴二年(1233)正月,汴京守将崔立投降,元好问随被俘官吏北渡黄河,滞留聊城(今属山东)。元太宗十一年(1239),元好问携家回到故乡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开始过上了遗民生活。

回到故乡,首先面临着择居问题。元好问考虑再三,选定外婆家东园作为住所。

这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四周崇山峻岭,已隔断闹市的飞尘;是年风调雨顺,更碰上丰收年景。其住房环境清幽,窗中含着远山,房后排列长松。谢朓诗云:“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这两句曲词虽是从谢朓的诗句化出,但平添了一种情趣:山水诗人向往的幽居佳境原来就在这里啊!

移居这里将干什么呢?人总要吃饭,而要吃饭就得务农,植树、种谷之事必不可少。此时元好问已年过五旬,身体渐衰,因而一切农活皆交给儿孙们去干。而他自己呢,每天只与美酒做伴。醒来仰首观赏明月,醉后一任清风吹拂。这种生活看似闲适,但他满腔愁绪正从这“醉、醒、醉”的字眼里隐隐传出。

元好问饮酒已达到诗意般的境界。在古代,醉即饮酒适量、神志清醒之谓。《醉仙图记》云:“凡醉有所宜:醉花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洁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如此之醉,对于身心有益无害。然而,古今有些嗜酒者,由于饮酒过量,神志不清,结果或误事,或闹事,或败事,这就不可取了。奉劝当今的一些酒君子,应记取古人的一条遗训:“酒犹水也,可以济舟,可以覆舟。”(杨合鸣)

[双调]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3]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4][5]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注释】①蹙(cù):皱,聚拢。②芳樽:精致的酒器。③酩酊(mǐng dǐng):大醉。【鉴赏】盛夏纳凉赏景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元好问就很会休闲,他选择一处池畔亭阁作为纳凉赏景之所,极富诗情画意。

这里林木成排,绿阴覆盖,池畔亭阁异常凉爽。在万绿丛中,朵朵榴花鲜红如罗,照眼欲明。乳燕呢喃,雏莺歌唱,高柳上的蝉儿也不甘寂寞,与燕莺唱和。突然,下起一阵骤雨,雨点好似琼珠,遍洒新荷之上,洗出清景无限。这阵过路雨,不仅给盛夏带来凉意,而且替画面增色不少。这景致,恰如吴敬梓所描绘的那样:“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不正是“琼珠乱撒”的写照吗?那真是“人在画中”,岂不令人赏心悦目。

面对此景,诗人发出了对人生的喟叹。人生百年世上能有几人?面对如此美景,应尽情观赏,不使虚过。命运的好坏乃前世注定,既如此,又何苦去钻营。还不如邀约宾朋共同玩赏,浅酌低歌。姑且喝个酩酊大醉吧,任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看似消极,实则在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新认识。他曾在诗中写道:“人生要适情,无荣复何辱。”(《亭》)这种情感与“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正相一致。

现如今实行双休日制,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走出户外,投向大自然的怀抱,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有忙有闲,一张一弛才是合情合理的人生。休闲不仅可以适情,而且还可以养精蓄锐,从而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创造的乐趣与享受的愉悦,应该相映生辉。(杨合鸣)

[1]红尘:闹市的飞尘。

[2]岫(xiù):峰峦。

[3]蹙(cù):皱,聚拢。

[4]芳樽:精致的酒器。

[5]酩酊(mǐng dǐng):大醉。

杨果

杨果 (1195—1269)字正卿,号西庵,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金正大元年(1224)进士。为偃师令,以廉干称。入元后,官至参知政事。至元六年(1269)出为怀孟路总管。以老致仕。善作乐府,有《西庵集》问世。贯云石《阳春白雪序》称其曲“平熟”。现存小令十一首,套数五套。

[越调]小桃红

杨果[1][2][3]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隔三湘[4][5],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注释】①微茫:隐约模糊。②兰舟:木兰舟。也用作小舟的美称。③若耶:溪水名。又名浣溪。在浙江绍兴市东南若耶山下,相传为西施浣纱处。④三湘:指湖南境内的漓湘、蒸湘、潇湘。此处并非实指。⑤惆怅:因失意而感伤。【鉴赏】这是一首描写男女恋情的小令。作者通过现实与回忆的时空转换,将情感层层铺开。

暮色降临,水面上雾气升腾,月色更显隐约模糊。这样一幅朦胧、凄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一丝感伤的情调。突然,他瞥见兰舟上依稀有人在低声歌唱。那倩影,那歌喉是多么熟悉啊!他蓦然想起,那不正是曾经在若耶溪畔遇见的美人吗?他由哀转乐,在回忆中体味着当时相遇的甜美。自从那次离别之后,两人相距遥远,天各一方,雁足无凭,望穿秋水,唯有临风惆怅而已。曲的结尾又由悬想拉回到现实。这次两人再次相遇,女子无比激动。她笑着说道:欢会时的浓情蜜意好像开放的莲花一样暂短,而别后的思念如同藕丝一般绵邈悠长。“藕”与“我”音近,“丝”与“思”谐音,语意双关,意味深长。

这首小令虽然是围绕相思来写,但是情感表达并不单薄,作者通过现实、悬想、现实层层展开,显得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曾倩)

[越调]小桃红

杨果[6]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7][8]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注释】①和(hè):唱和。②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③司马泪痕多:典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鉴赏】这是一首抒发亡国之恨的小令。前三句描写水乡风情。一叶兰舟从柳树外边的江上荡了过去,兰舟上采莲姑娘们互唱互和采莲歌曲。这种欢快热闹的场景,打破了夜深的寂静。难怪诗人埋怨道:“不管别人的美梦被惊破!”后四句抒发亡国之恨。这一夜,诗人独自住宿在江楼之上,还正在做着美梦。突然,一阵采莲歌声将他从睡梦中惊醒。他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再也难以入睡。他想起了朝代的更迭,想起了国家的兴亡,想起了南朝的陈后主,想起了唐代的白居易。陈后主是一个荒淫的国君,他自制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成天耽于声色,终致亡国。诗人劝慰自己,伤心之时,千万莫唱这种“亡国之音”,否则,会令人更加伤感。杨果是金朝进士,入元后才出来做官,虽然显达,但是在异族统治之下,备受压抑,岂不怀有亡国之恨。末尾“司马泪痕多”一句,诗人以白居易自喻,寓意尤深。白居易抒发的是“沦落天涯”之感,而诗人抒发的则是“故国黍离”之思。曲中只言“司马泪痕”,而不言“故国黍离”,正是诗人为了更深地“隐蔽自己的见解”,不愿“和盘托出”。如此便可为读者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

杨果有八首[越调]《小桃红》,大都表现儿女情长,写得温柔缠绵,唯此曲写亡国之恨,痛彻肺腑,甚是感人。(曾倩)

[仙吕]翠裙腰

杨果

莺穿细柳翻金肢,迁上高枝。海棠零乱飘阶址,坠胭脂。共谁同唱送春词。[9]

[金盏儿]减容姿,瘦腰肢,绣床尘满慵针指。眉懒画,粉羞施,憔悴死。无尽闲愁将甚比?恰如梅子雨丝丝。[10]

[绿窗愁]有客持书至,还喜却嗟咨。未委归期约几时,先拆破[11]鸳鸯字。原来则是卖弄他风流浪子。夸翰墨,显文词,枉用了身心空费了纸。[12]

[赚尾]总虚脾,无实事,乔问候的言辞怎使。复别了花笺重作[13][14]念,偏自家少负你相思,唱道再展放重读,读罢也无言暗切齿。沉吟了数次,骂你个负心贼堪恨,把一封寄来书都扯做纸条儿。【注释】①傭(yōng):懒。②嗟咨:叹息。③鸳鸯字:指书信。④乔:假意。⑤花笺:指书信。⑥唱道:真正。【鉴赏】这是一首描写少妇思念丈夫的散曲。此曲写得一波三折,情趣盎然,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首曲写暮春景象。黄莺抖动金翅,在柳枝间翻飞;海棠红花飘落满阶,好似泪洒胭脂。这里用飞莺穿柳、海棠纷飘的暮春美景,反衬少妇孤寂和惜春的情怀。少妇的丈夫外出久久未归,她只好独自送春归去。

次曲写少妇憔悴无聊的情态。她由于思夫殷切,以致姿容瘦损。她既无心女红,也无心修饰。“憔悴死”三字已说到了极点。然而又巧设一喻,说少妇的闲愁有如梅雨绵绵不绝。“梅子雨丝丝”,显然是脱胎于宋贺铸《青玉案》词“梅子黄时雨”一句。但此曲的“丝丝”叠字,更有绘声绘色之妙。

三曲写少妇读信的复杂心绪。少妇突然收到丈夫的来信,喜出望外。她急切地拆开书信,读后大失所望,顿时由喜转怒。她痛骂丈夫显文词,耍虚滑,一封长信竟然不提归期,让她火冒三丈。这个“风流浪子”真是枉费了心机,浪费了白纸。嘲讽的意味,溢于言表。

尾曲写少妇愤愤不平。少妇暗想,如此虚情假意的问候,亏他怎么说得出口。此曲至此又一跌宕。少妇怕自己错怪了丈夫,连忙把书信又重新细读了一遍,还是找不到“归期”字样,自己确实没有错怪他。读罢她又切齿大骂,最后还不解气,把一封家信撕得粉碎。此曲在撕信声中结束,极为精彩。

此曲运用反衬和白描手法,把少妇的形象刻画得真切生动,栩栩如生,令读者耳目一新。(杨合鸣)

[1]微茫:隐约模糊。

[2]兰舟:木兰舟。也用作小舟的美称。

[3]若耶:溪水名。又名浣溪。在浙江绍兴市东南若耶山下,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4]三湘:指湖南境内的漓湘、蒸湘、潇湘。此处并非实指。

[5]惆怅:因失意而感伤。

[6]和(hè):唱和。

[7]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8]司马泪痕多:典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9]傭(yōng):懒。

[10]嗟咨:叹息。

[11]鸳鸯字:指书信。

[12]乔:假意。

[13]花笺:指书信。

[14]唱道:真正。

刘秉忠

刘秉忠 (1216—1274)字仲晦,初名侃,少时为僧,名子聪。拜官后更名秉忠,自号藏春散人。原籍瑞州(州治今江西高安),曾祖时移居邢州(州治今河北邢台)。蒙古王朝灭金后,曾任邢台节度府令史。后受知于元世祖忽必烈,元初时官至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后死于上都。著有《藏春散人集》。《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十二首。[1][南吕]干荷叶

刘秉忠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注释】①干荷叶:又名[翠盘秋]。为刘秉忠自度曲。【鉴赏】“干荷叶”是刘秉忠“即名漫兴”而作的8首小令中的第一首。[干荷叶]又名[翠盘秋],为刘秉忠的自度曲。

此曲虽短小,但言简而意丰。此曲描绘出了秋荷衰败的景象。干枯的荷叶,其色苍黄;枝枝老柄,在萧瑟的秋风中摇荡。“干”“苍苍”“老柄”诸词用得尤其细致真切。荷叶既“干”,已无昔日丰润硕大之风采;荷色“苍苍”,不复有“接天莲叶无穷碧”之盛貌。“老柄”二字更显萧杀颓唐,且表明红花已谢,莲蓬已摘,只剩下光秃秃的老茎。如此景象,有似人之风烛残年,凄清之至。加之昨夜又遭受风霜的侵袭,致使秋荷翠减香消。“寂寞在秋江上”,点明了秋荷的落魄之所。“寂寞”二字更为传神,表现了秋荷孤寂冷落的处境。纵观全曲,只有此句抒情最深沉,最直白,令人回味无穷。《词品》评论说:“其曲凄恻感慨,千古寡和也。”这一赞语并非过誉。作者描绘秋荷这一形象,其寄寓的意义是丰富而复杂的。就人生而言,其所寄寓的是青春之不再,年华之易逝;就世事而言,其所寄寓的是江南之残破,繁华之消歇。此曲字锤句炼,立意新颖,以我入曲,移情物中。描绘秋荷形象自然逼真,栩栩如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张静)[双调]蟾宫曲

刘秉忠[2][3]

盼和风春雨如膏。花发南枝,北岸冰销。夭桃似火,杨柳如烟,穰穰条条。初出谷黄莺弄巧,乍衔泥燕子寻巢。宴赏东郊,杜甫[4]游春,散诞逍遥。【注释】①膏:油脂。②夭桃:语出《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③散诞:自由自在。【鉴赏】这是一首描写春游宴赏的小令。初春的一天,和风习习,轻轻吹拂;春雨濛濛,好似油脂。这的确是一个游春的好日子。作者偕同友人出城来到东郊,只见南枝花朵已经绽放,北岸冰雪正在消融。举目远眺,鲜艳的桃花如同团团火焰,轻柔的杨柳好似缕缕绿烟。初出谷的黄莺卖弄它的歌喉,刚衔泥的燕子寻觅它的窝巢。这一派旖旎的春光,令人流连忘返。

时至中午,作者和友人,在林间一片草地上,摆上丰盛的筵席。他们一边饮酒赏景,一边即兴赋诗,彼此唱和,兴致勃勃。这时,作者想起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描写游春的诗篇《乐游园歌》。于是他用[双调]《蟾宫曲》也写了这首描写春游宴赏的小令。他不禁感叹道:这是多么闲适逍遥的乐事啊!

春天是一个美好季节。此时此刻,刘秉忠的心里像春天般的温暖,也像春天般的充满希望。(杨合鸣)[双调]蟾宫曲

刘秉忠[5]

炎天地热如烧,散发披襟,纨扇轻摇。积雪敲冰,沉李浮瓜,不用百尺楼高。避暑凉亭静扫,树阴稠绿波池沼。流水溪桥,右军观[6][7]鹅,散诞逍遥。【注释】①纨(wán)扇:白色细绢制作的团扇。②右军:指晋王羲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后称羲之为“右军”。③散诞:悠闲;自由自在。【鉴赏】暑热天气,烈日当空,汗流浃背,这是人们对夏日的印象。而此曲描绘的却是一幅优雅文人消夏的图画。全曲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夏天酷热难耐。作者仅用“炎天地热如烧”一句就将热度热状形容得无以复加。只此一句,我们便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感觉到酷暑逼人,作者与读者之间达到默契,故无须多费笔墨。第二层写主人公在凉亭避暑的情景。夏天天气炎热,有条件有讲究的人是要到“夏宫”、“避暑山庄”、“消夏别墅”去消夏的。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视线,看看他收入镜头的是怎样一种景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散发披襟、纨扇轻摇的闲淡人物。大家知道,李白有诗“明朝散发弄扁舟”,卢挚有曲“午梦醒披襟散发”,可见古代文士常风雅如此,那么这位主人公便显得文人之状可掬,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在暗示了主人公是个文人并描绘了他的雍容潇洒后,作者又将镜头投向人们消夏避暑的日常生活。古代没有冰箱冷柜,通常人们是在冬天采集些大冰块藏在地窖里以备夏天消暑之用。主人公享受着冰雪之凉爽,吃着可口的时令瓜果,自然得意不已,难怪主人公自豪地说道“不用百尺楼高”了。不过这也只有官门富户、文章处士家才能消受,平民百姓家就不同了,刘秉忠为元初重臣,这样的描写更显出养尊处优的文人的雅致。接着,作者将镜头又移向人物周围的环境,越发清爽怡人。“避暑凉亭静扫,树阴稠绿波池沼”,点出了地点、环境。炎夏里能拥有凉亭、树阴、绿池,怎不叫人觉得暑气顿消呢?透过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看见一座如苏州园林一般精巧别致的庭园,有树有水有桥有亭,悠闲自在于其中的,便是一个脱俗雅士了。此情此景,也只有过着平和安宁日子的得志文人才有闲心去游赏享受。第三层三个短句,轻轻松松,表现了作者一如主人公一样的闲适自在之情。“流水溪桥,右军观鹅,散诞逍遥”,其情趣妙不可言,喜赏之意不言而喻。

总的说来,这支曲子呈现出的是一片承平气象,作者在艺术上虽无可表,但他对传统手法的娴熟运用,寓情于景,得心应手。借用典故如“右军观鹅”,无斧凿之痕。(张静)[双调]蟾宫曲

刘秉忠

朔风瑞雪飘飘,暖阁红炉,酒泛羊羔。如飞柳絮,似舞蝴蝶,乱剪鹅毛。银砌就楼台殿阁,粉妆成野外荒郊。冬景寂寥,浩然踏雪,散诞逍遥。【鉴赏】人在屋中,“暖阁红炉,酒泛羊羔”,看着窗外,“朔风瑞雪飘飘”,作者在曲子一开始便给我们设置了如此惬意的场景。这实在是一个灵活巧妙的视角,一方面,可环顾屋内,暖洋洋,红炉新焙可取暖,美酒在手可驱寒;另一方面,又可回望窗外,瑞雪纷飞朔风吹,自是另外一番景象。避寒暖阁之中,不必忍受风寒雪冻之苦而尽享白雪世界之美,怎能不是文人一大赏心乐事呢?许多文人的冬天就是在吃酒赏雪中消磨的,赏雪是本篇作者的真正立意所在。雪花轻盈洁白,引发了文人墨客的无限遐思妙想,留下了不少上乘佳作。在这里曲作者对于雪的描写并没有新的突破,但是他以三个排列整齐的四字句反复描摹雪之状态,以“柳絮”、“蝴蝶”、“鹅毛”三个常见的但确实细腻的比喻接踵而来,的确加深了我们对雪的印象。另外,这其中的几个动词,“飞”、“舞”、“剪”用得好,尤其是“乱剪鹅毛”一句,透出一种随意性闲散性,毫无牵强不妥之感,由此可见作者观察之细致和想象之丰富。接下来的“银砌就楼台殿阁,粉妆成野外荒郊”一句,描述了白茫茫的一片雪景。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末一句的惊人之处。冬天,花木凋敝,兽鸟绝迹,人也躲进屋子里,虽然外面是浩荡苍茫天地、银装素裹世界,奇丽壮美,但终究不免寂寥。这时作者突然轻飘飘地抛出一句“浩然踏雪,散诞逍遥”,真是点睛之笔。这里并未见学孟浩然骑驴踏雪,而只取其意趣,让人觉得如听天籁琴音,在渐绝渐消之中,突地又爆出一个音符才戛然而止,听的人却觉得余韵仍犹在耳,荡漾心中。又如纯净的画面上忽添一抹亮色,其效果与《红楼梦》中惜春画大观园时要加上穿红着绿的宝玉、宝琴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这支曲子虽然无甚新意,但曲境上还优美可取。(张静)

[1]干荷叶:又名[翠盘秋]。为刘秉忠自度曲。

[2]膏:油脂。

[3]夭桃:语出《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4]散诞:自由自在。

[5]纨(wán)扇:白色细绢制作的团扇。

[6]右军:指晋王羲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后称羲之为“右军”。

[7]散诞:悠闲;自由自在。杜仁杰

杜仁杰 (约1201—1283?)字仲梁,号止轩,长清(今属山东)人。原名之元,字善夫。金末隐居,与友人以诗篇唱和。入元后,屡征不起。颇受元好问赏识。有《善夫先生集》。所作散曲今存小令一首,套数四套。[般涉调]耍孩儿

杜仁杰[1]

庄家不识构阑

风调雨顺民安乐,都不似俺庄家快活。桑蚕五谷十分收,官司无甚差科。当村许下还心愿,来到城中买些纸火。正打街头过,见吊个花碌碌纸榜,不似那答儿闹穰穰人多。

[六煞]见一个人手撑着椽做的门,高声的叫“请请”,道“迟来的满了无处停坐”。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背后幺末敷演[2]《刘耍和》”。高声叫“赶散易得,难得的妆哈!”

[五煞]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3][4]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四煞]一个女孩儿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一伙。中间里一个央人货。裹着枚皂头巾顶门上插一管笔,满脸石灰更着些黑道儿抹。知他待是如何过?浑身上下,则穿领花布直裰。

[三煞]念了会诗共词,说了会赋与歌,无差错。唇天口地无高下,[5]巧语花言记许多。临绝末,道了低头撮脚,爨罢将幺拨。

[二煞]一个妆做张太公,他改做小二哥。行行行说向城中过。见个年少的妇女向帘儿下立,那老子用意铺谋待取做老婆。教小二哥相说合,但要的豆谷米麦,问甚布绢纱罗。

[―煞]教太公往前挪不敢往后挪,抬左脚不敢抬右脚。翻来覆去由他一个。太公心下实焦躁,把一个皮棒槌则一下打做两半个。我则道脑袋天灵破,则道兴词告状,刬地大笑呵呵。

[尾]则被一泡尿,爆的我没奈何。刚捱刚忍更待看些儿个,枉被这驴颓笑杀我。【注释】①构阑:即“勾栏”。宋元时城市中演出戏剧及各种技艺的场所,相当于今日的剧场。②妆哈:也作“妆合”“妆喝”。意为捧场、喝彩。③团(luán):圆貌。④觑(qù):看。⑤爨(cuàn):戏曲名词。表演。【鉴赏】这支《庄家不识构阑》套曲,是元散曲中少有的一篇别开生面、风格独特的曲子。全曲共包括八支曲子,作者以高度口语化的代言叙述方式,描写了一个庄稼人在城里的剧场看戏的经过。其中[耍孩儿]写庄稼人进城还愿偶然看到剧场前的热闹情形。从全曲故事发展的顺序看,它是一个楔子,因为只有“风调雨顺民安乐”、“桑蚕五谷十分收”,庄稼人才要“还心愿”,从而就要“来到城中买些纸火”,也才得有机会进剧场看戏。[六煞]写剧场把门人招揽看客的情景。把门人高声招呼看客,预告上演剧目,显然极有诱惑性,把个进城买纸火还愿的庄稼人都打动了。[五煞]写庄稼人进剧场时的所见所闻。[四煞]写戏台上的演出以及剧中人物的穿着扮相。[三煞]写剧目开场时的一段小演唱。[二煞]写上演剧目的角色分配和剧情。[一煞]写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和结局。[尾]写庄稼人因内急而中途退场。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的,作者紧紧抓住“不识”二字来描写。因其是庄稼人,所以不识,而因其不识,所以才滑稽有趣。事物的本来样子经庄稼人的眼都变了形,城里人不以为怪的场景他却觉得不可理解:一份演戏的海报,他说是个花花绿绿榜纸;看戏的看台,他说是个木坡;演戏的戏台,他说是个钟楼;明明是演戏时不可少的伴奏班子,他却纳闷“又不是迎神赛社”,怎么“不住的擂鼓筛锣”;杂剧演员一般有四五个人,他们的出场是有一定程序的,而庄稼人的描述却是这样:“一个女孩儿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一伙”;杂剧演员的头饰,古称簪笔,长五寸,是古代行礼时用的冠饰,庄稼人不认识,竟以为人家“顶门上插一管笔”;杂剧演员的脸谱化妆,在庄稼人看来是“满脸石灰更着些黑道儿抹”,这样的怪样子,又穿着花衣裳,庄稼人心实,还担心这人怎么过日子,其实内行一看就知道这是个丑角;演戏时用的道具“磕瓜”,供副末演员扑击副净演员以调笑逗乐时用,形状像皮棒槌,但里面包了棉布,打起人来是不痛的,庄稼人不懂,心想打下去肯定要“脑袋天灵破”。这样一个庄稼人,真像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又像上城的陈焕生,作者以其声口述事,拟其心理观物,从庄稼人特有的生活体验、艺术趣味和欣赏水平出发,把庄稼人初次看戏时无不感到新奇、惊异,少见多怪而又很愉快的心理、神态以及他对剧情的独特理解和评议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作者在这支套曲里大量的使用了当时的口语、俚语,极符合庄稼人的身份,明白晓畅,生动活泼,显得本色当行。作者杜仁杰,人说他性善谑,由这篇作品真可见文如其人,他笔下的庄稼人,憨厚爽直,甚是可爱,不懂便是不懂,而作者对其也只是谑而不虐,并无轻视、鄙薄的意思。

总之,这支套曲在生动的叙事中夹以惟妙惟肖的心理刻画,故事完整,人物丰满,文笔幽默,情趣盎然,充满了轻快、滑稽的气氛,现在读来还极有意思,放下书来,一个只知道看热闹的外行庄稼人的形象便会如在眼前。(张静)

[1]构阑:即“勾栏”。宋元时城市中演出戏剧及各种技艺的场所,相当于今日的剧场。

[2]妆哈:也作“妆合”“妆喝”。意为捧场、喝彩。

[3]团(luán):圆貌。

[4]觑(qù):看。

[5]爨(cuàn):戏曲名词。表演。王和卿

王和卿 生卒年不详。《辍耕录》谓其“与关汉卿友,常以讥谑加之”。大名(今属河北)人。钟嗣成《录鬼簿》列其于前辈名公,但各本称呼不同,天一阁本称“王和卿学士”,孟称舜本称“散人”。散曲风格滑稽佻达。《全元散曲》录其小令二十一首,套数二套。[仙吕]醉中天

王和卿

咏大蝴蝶[1]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谁道风[2]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注释】①弹:指两翅扇动。②搧:这里意同“吹”。【鉴赏】蝴蝶是一种可爱的生灵。它色彩斑斓,体态轻盈,因而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历代骚人墨客都喜欢将蝴蝶作为描写的对象。如关汉卿写有杂剧《蝴蝶梦》,蒲松龄写有《聊斋志异·放蝶》篇,还有梁祝死后化为蝶等。所以郑振铎在《蝴蝶的文学》一文中说:“蝴蝶在我们东方文学里,原是具有异常复杂意义的。”

此曲也描写了一只大蝴蝶。《庄子·齐物论》云:“昔日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喜悦貌)为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惊动貌)周也。”这只大蝴蝶从庄子的幻梦中挣脱出来,有如大鹏展翅,乘风而起,凌空而飞。它胃口极大,许多名园的花朵都被它一采而空;它气势汹汹,那些采花的蜜蜂被它吓得纷纷逃匿;它力大无比,双翅轻轻一振竟将卖花人吹过桥东。请看,它想独占所有的花朵,既不许蜜蜂采花,也不让人家卖花,显得贪婪而专横。此曲极尽夸张之能事,而且笔调诙谐风趣,令人读后忍俊不禁。

这只大蝴蝶象征什么呢?有的说是戏谑关汉卿“寻花采芳的风流生活”。这种说法虽不无道理,但坐实为某一人,未免过于拘泥。有的说是讽刺“花花太岁”任意污辱女性的恶行,这种说法并非牵强,但纵观王和卿的创作倾向,未必有此用意。有的说元代曲家多“滑稽”、“善谑”,这是时代风气使然。王氏性格滑稽佻达,尤善写怪诞之曲。在“玩世滑稽”的争奇斗胜之中,他描写大蝴蝶形象只不过为了寄托自己的不平和牢骚,别无深意可求。这种说法似较合理。这只大蝴蝶究竟象征什么?读者不妨思索思索,若能得出新的答案,这也是一件乐事。(杨合鸣)[双调]拨不断

王和卿

大鱼[3][4]

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注释】①神鳌:传说中的海上大鳖。②夯(hāng):扛。【鉴赏】此曲所描写的是一种神奇的大鱼。这类描写大鱼的作品早已有之。《庄子·逍遥游》说:北海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之大不知有几千里长。这鲲鱼的形体何等巨大。《列子·汤问》说:渤海之东,有蓬莱等五座仙山,随着波涛上下翻腾。天帝恐其流失,遂命十五只神鳌轮流顶住,终使五座仙山屹立不动。这神鳌的力量多么神奇。

然而,曲中的大鱼,不仅力量远远胜过神鳌,而且形体也大大超过鲲鱼。你看它,脊梁上背着蓬莱岛显得异常轻松,力量如此神奇,真令人瞠目结舌。在夕阳的映照下,只能见到它华美的脊背露出水面,而不能见到它的首尾,其全身之大已可想见。岂料诗人异想天开,层楼再上:偌大一个东洋,茫茫无边,深不可测,可它尚恨狭小不能翻身,形体这般巨大,真令人惊讶不已。据传姜太公能用直钩便可把鱼钓到。但面对如此大鱼,他也无可奈何,只能是望洋兴叹。

这大鱼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且达到了既“大”又“神”的最高境界。作者塑造大鱼形象显然有所寄托。在元代,汉族文人备受钳制,很不自由,王和卿也不例外。因而这大鱼形象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他渴望能像大鱼一样放浪形骸,不为名缰利锁所拘,去过一种悠闲适意的生活。王氏的这一心态在当时很有代表性。(杨合鸣)

[1]弹:指两翅扇动。

[2]搧:这里意同“吹”。

[3]神鳌:传说中的海上大鳖。

[4]夯(hāng):扛。盍西村

盍西村 盱眙(今属江苏)人。钟嗣成《录鬼簿》“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列“盍士常学士”,或即此人。今存散曲小令十七首,套数一套。[越调]小桃红

盍西村

江岸水灯[1]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2]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注释】①可怜:可爱。②蓬莱:传说中的海中仙山名。【鉴赏】我国古代有一种风俗,每到元宵佳节,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要闹花灯,以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此曲描写的正是临川元宵放花灯的盛况。

临川城千家万户花灯高悬,滨江十里长街一片通明。江岸上人潮如流,纷纷涌向“春桥”观赏水上花灯。

江上花灯极为壮观。花灯品种繁多,形态各异。水面浮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随着波浪上下漂荡;船上花灯龙飞凤舞,绝妙无比,倒映江中闪动变幻。人们观赏这奇妙而壮丽的景象,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多么可爱的良宵啊!一只只灯船璀璨辉煌,在江面上缓缓漂浮,仿佛突然从江中涌现出蓬莱仙岛,观之令人有一种仙山楼阁之感。

那灯船之上,热闹非凡。香烟缭绕,随风飘散;笙歌齐发,热烈喧闹。这袅袅香烟和悠扬笙歌,似乎飘然而上,飞绕在天上玉楼之腰。

此曲构思新巧,以岸上灯火衬托江上花灯,以蓬莱仙境衬托人间胜景,使画面更为壮丽。运用“闹”、“舞”、“翔”、“涌”、“飘”、“飞”等动词,使元宵之夜更具神韵,显示出火树银花下不夜天的欢乐气氛。(杨合鸣)[越调]小桃红

盍西村

杂咏

杏花开候不曾晴,败尽游人兴。红雪飞来满芳径。问春莺,春莺[3][4]无语风方定。小蛮有情,夜凉人静,唱彻醉翁亭。【注释】①小蛮:歌女。②醉翁:本欧阳修自号,这里指作者自己。【鉴赏】宋代无名氏写有一首《采桑子》。其词曰:“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词意是说,每年百花盛开之时,天公就刮风下雨,经旬不息。人们困在家中,延误了赏花的良辰。是日天虽放晴,但残花遍地已成泥,一片狼藉不忍看。于是人们质问天公:“你既让风雨经旬,又何必送来春天?”一种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此曲的意境与这首《采桑子》大体相同。杏花开放,一片火红,煞是好看。然而天公不作美,每到此时,风雨交加,老是不肯放晴。鲜红的杏花在风雨中像雪片纷纷坠落,布满小径。这对游春赏花的人们来说真是大杀风景。面对此景,诗人不免产生惋惜流连之情。他不由自主地探问黄鹂:春光为何逝去得如此之快?黄鹂也无可奈何,只能是无语相对。此时风儿虽定,但落红早已满径,春光再也无法留住。

风雨无情,黄鹂无情,然而歌女有情。这位多情的歌女,在夜深人静之时,唱起了美妙动人的歌曲,这歌声响彻了醉翁亭。这歌,是惜春之歌,也是珍惜青春之歌。唯有这歌声才给诗人以莫大的安慰。(杨合鸣)[越调]小桃红

盍西村

杂咏[5]

海棠开过到蔷薇,春色无多味。争奈新来越憔悴。教他谁?小环也似知人意。疏帘卷起,重门不闭,要看燕双飞。【注释】①争奈:岂料。【鉴赏】一位少女居在重门深宅,足未出户,连庭院外的景色也无法观赏,因而深感孤寂与苦恼。

眼下,海棠已凋谢蔷薇正盛开。海棠、蔷薇都很美丽,然而,海棠开时春意浓郁,而蔷薇着枝则春光即逝。这位少女对时令非常敏感,她觉得暮春景色已失去魅力,再也没有什么滋味。她惜花伤春,顾影自怜,春愁无限,致使近来越发憔悴。

她生活在大院深宅、帘幕低垂的环境之中,真乃苦不堪言。她再也耐不住寂寞,希望有人能将“疏帘”卷起,能将“重门”打开,以便观赏庭院之外的景象。可是这事叫谁去做呢?自己的心事又不便道破,实难启齿。还是小丫环似知主人的心意,连忙卷起帘幕,打开重门,终于使她如愿以偿,能够看见春燕双飞。

古诗中常以“燕双飞”衬托“人孤单”。五代翁弘《春残》诗云:“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此诗正是以“燕双飞”衬托“人独立”。从曲中少女“要看燕双飞”的意愿中,也可窥测到她渴望爱情的隐秘。她久居深宅,形单影只,寂寞孤凄,婚姻大事尚无着落,只好坐等青春消逝。因而她希望自己也能像成双成对的燕子一样,在春风中自由地比翼飞翔。

她的愿望是美好的,她的追求也是合理的。但是“燕双飞”的愿望能否实现呢?只有天知道。(杨合鸣)[越调]小桃红

盍西村

杂咏[6]

绿杨堤畔蓼花洲,可爱溪山秀。烟水茫茫晚凉后,捕鱼舟,冲开万顷玻璃皱。乱云不收,残霞妆就,一片洞庭秋。【注释】①蓼(liǎo):草名。生水边,味辛辣。【鉴赏】这是一幅充满诗情的风景画。画中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真可谓远近相衬,动静相生,读着它的确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近处,堤边绿杨成排,洲上蓼花点点。绿杨与红蓼相映,美景和野趣并存,显得生机蓬勃。远处,座座青山耸立,条条碧水流淌,山清水秀,煞是可爱。而绿杨、红蓼在水光山色的映衬下显得更为绚丽多姿。

紧接着,笔锋一转,着重描绘洞庭湖的迷人风光。末几句以时写景,以动破静,使画面更见生命,更为人爱。深秋的傍晚,烟水一片迷茫,那绿杨、红蓼、青山、碧水都已失去了它的色彩。然而,就在此时此刻,一幅飞动的画面又呈现在眼前。渔人为了生计,驾着渔舟,奋力击桨,冲开万顷玻璃般的水面,泛起层层波纹。着一“冲”字,异常有力,使平静的湖面平添出飞动的形象,观之令人精神振奋不已。放眼蓝天,又是一番景象。在夕阳余晖之下,乱云未退,残霞犹在,妆点洞庭秋色,与湖波相映,显得更为美丽而壮阔。

作者在此曲中,倾注了热爱自然之情,钟情山水之意。读罢此曲,令人陶醉,并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杨合鸣)

[1]可怜:可爱。

[2]蓬莱:传说中的海中仙山名。

[3]小蛮:歌女。

[4]醉翁:本欧阳修自号,这里指作者自己。

[5]争奈:岂料。

[6]蓼(liǎo):草名。生水边,味辛辣。商挺

商挺 (1209—1288)字孟卿,一作梦卿,晚年自号左山老人。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人。元初时,任行台幕官,官至枢密副使。善隶书,工山水墨竹。所著诗、曲甚丰,但流传下来的不多。《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十九首。[双调]潘妃曲

商挺[1]

带月披星担惊怕,久立纱窗下。等候他。蓦听得门外地皮儿踏,[2]则道是冤家,原来风动荼架。【注释】①蓦(mò):忽然,突然。②荼(mǐ):也作“荼蘼”。落叶小灌木,攀缘茎,有刺,夏末秋初开花,白、黄或红色,洁美清香。可供观赏。【鉴赏】在古典诗词中有不少描写男女幽会的作品。这些作品,或含蓄,或直露,风格各异。《诗经·陈风·东门之杨》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诗》曰: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

昏以为期,明星晳晳。

此诗意象朦胧,语言含蓄,言简而意丰。每章首二句点明幽会之地。东门之外,白杨成排,树叶苍郁茂盛,环境异常幽静。在这个地方谈情说爱,该多有诗情画意。每章第三句点明幽会之时。时至黄昏,夜幕已经降临,一层层黑纱笼罩着“东门”。在这个时辰幽会蜜语,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每章末句暗示一方负约不至。一方守信按时来到幽会之地,可另一方却迟迟未来。他(她)等啊等啊,心中万分焦灼。但又不忍遽然离去,于是从黄昏一直等到夜深人静,“明星煌煌”,爱情之执着于此可见。

此曲的意境和《东门之杨》非常相似,曲中也描写了一位少女期待情人前来幽会的情景。在一个月朗星明、寂静无人的夜晚,这位少女担惊受怕,精神上承受着极大的负担。她惊怕什么呢?想必是怕情人负约不至吧。因而她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在纱窗之下久久地站立,等候情人的到来。正当她殷殷期待之时,突然听到从门外传来了一阵声响,她的心禁不住一阵狂跳,惊喜之情达于极致。她以为这声响就是脚步声,更认定是“冤家”赴约而来。然而,她朝窗外定睛一看,却不见人影,刚才听到的声响原来是轻风吹动荼架所发出的声响。此时,她由喜出望外一下子跌入无比失望的深渊。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生怜。

此曲堪称一首佳作。明沈仕《榴花泣》云:“偶闻人语隔窗纱,不觉猛地浑身乍。却原来是架上鹦哥不是他。”其意趣与此曲颇为相似,受此曲的影响极为明显。(杨合鸣)[双调]潘妃曲

商挺[3]

闷酒将来刚刚咽,欲饮先浇奠。频祝愿,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谢神天,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注释】①将:取,拿。【鉴赏】一位姑娘深深地爱上了一个小伙子。由于在爱情上碰到难以逾越的障碍,因而她内心十分苦恼。

如此处境,如此心绪,她唯有借酒排遣,从醉中求得解脱。她举起酒杯,正欲一饮而尽,但这闷酒却又难以下咽。就在这一瞬间,她的意念突然发生了逆转。她洒酒于地,虔诚祭奠,以祈求神灵佑助。由举杯自饮变为洒酒祭神,包含着一个激烈的思想过程:她意识到饮酒岂能浇愁,只有祈求神灵佑助方能获得美好的爱情。

因此,浇奠之后,她开始频频祝愿。这祝愿是理想的燃烧,是对命运的抗争。这姑娘胸襟开阔,推己及人,首先祝愿普天下相爱的人能早日团圆。在封建社会里,男女大防,压抑人性。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他们只能把爱禁锢在心里,化为默默的相思。因而“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便成了青年男女的共同心声。接着她希望神灵多恩典恩典,让自己也能和意中人频频相见。频相见是爱的萌芽,早团圆才是爱的归属。这姑娘正处在初恋阶段,离成婚尚有很大差距。可眼下连“勤相见”也不可得,那“早团圆”就更属渺茫。这姑娘为何不能与意中人“勤相见”呢?她的严厉的父母,或许就是爱情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在一片娓娓祝愿声中,透露出一股不平之气和反抗情绪。

这姑娘既已洒酒祭神,频频祝愿,果真能实现勤相见、早团圆的愿望吗?这就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杨合鸣)[双调]潘妃曲

商挺[4]

一点青灯人千里。锦字凭谁寄?雁来稀。花落东君也憔悴。投[5]至望君回。滴尽多少关山泪。【注释】①东君:春神。②投至:等到。【鉴赏】这是一首描写离情闺怨的曲词。夫妻二人相隔千里之遥,天各一方,无由团聚。妻子在家独对青灯,孤寂难耐;丈夫在外形单影只,愁绪满怀。这正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由于思念殷切,妻子想给丈夫写封书信以诉衷肠,但是无法投递,因而深感苦恼。这跟宋晏殊《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意思正同。句中的“锦字”典出《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凡八百四十一字。”“锦字”后泛指妻子写给丈夫的书信。在古代,雁是传递书信的使者。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而被扣留多年,其属吏常惠曾教汉使向匈奴诡言昭帝在上林苑射得北来之雁,雁足系有帛书,因知苏武等尚在。“雁来稀”一句喻指丈夫很少写信回家。这对夫妻音信阻隔,两情难通,真乃苦不堪言。

丈夫不仅离家远,而且离家也久。妻子年复一年地盼望丈夫归来,但总是落空。眼下百花凋落,春天又即将归去。面对此景,她慨叹年华虚掷,青春空负,大有美人迟暮之感。她设想等到丈夫归来,还要捱过一段漫长的岁月,还要落下无数相思泪。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需要,夫妻两地分居也是常有之事。不过如今通讯畅通,夫妻之间即使相隔万里,也犹近在咫尺。双方只要打一个电话便可互通情愫。生活在现代的人们较之古人则幸福得多。(杨合鸣)[双调]潘妃曲

商挺

断肠关山传情字,无限伤春事,因他憔悴死。只怕傍人问着时,[6]口儿里强推辞,怎瞒得唐裙。【注释】①裙(zhì):下裳;衣裙上的褶纹。【鉴赏】这首曲词写得很有情趣。一位少女明明思念情人,但她却忸怩作态,矢口否认,这反映出初恋少女那种害羞的心态。

少女的情人出门在外,远隔千里关山,而且久久未归。这对一个正处热恋中的少女来说,其相思之苦可想而知。更为痛苦的是,她心中无限伤心之事还无法向他倾诉。因为成天想他念他,令人愁肠欲断,憔悴要死。

大凡相思之人,其身体是会日渐消瘦的。《古诗十九首》曰:“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柳永《蝶恋花》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衣带日缓”、“衣带渐宽”正是相思所致。这位少女也是由于过度相思,致使身体憔悴、衣带渐宽。她最担心别人问及此事。每当别人问及此事,她总是面带羞色,嘴里用别的话儿极力推辞。但是,如此分辩又有何用。别的事情还可以瞒着,而身上穿的唐裙又怎能瞒得过去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艳丽华贵的唐裙,是情人所赠的财礼信物,原来很合身,因身体消瘦,现在显得宽大起来,这不是相思所致又是什么呢?她想到这些,觉得很难为情。自己的心上人不在眼前,他人还故意问我,真让人害羞。

此曲语言平淡,情趣横生,符合散曲明朗爽快的本色。(杨合鸣)

[1]蓦(mò):忽然,突然。

[2]荼(mǐ):也作“荼蘼”。落叶小灌木,攀缘茎,有刺,夏末秋初开花,白、黄或红色,洁美清香。可供观赏。

[3]将:取,拿。

[4]东君:春神。

[5]投至:等到。

[6]裙(zhì):下裳;衣裙上的褶纹。胡祗遹

胡祗遹 (1227—1293)字绍开,一作绍闻,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曾任应奉翰林文字兼太常博士。因忤权贵,出为太原路治中,提举铁冶。后历任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荆湖北道宣慰副使、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等职。与当时艺人如朱帘秀等有交往,并互赠散曲小令。有《紫山先生大全集》。《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十一首。[中吕]阳春曲

胡祗遹

春景[1]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洛阳花酒一时别。春去也,[2]闲煞旧蜂蝶。【注释】①屏:屏风。室内挡风或遮挡视线的东西。②煞(shà):极,很。【鉴赏】这三首曲词描写的是暮春景色。随着时序的推移,景色的变换,主人公的心绪也随之而变化。

首先写春晴。这几天和风习习,丽日当空。近处,墙头上几枝杏花正在怒放,团团簇簇,异常繁盛,犹如堆堆红雪;远处,数座青山点缀在蓝天之下,苍翠恬静,历历在目,好似屋上树起的一架屏风。面对盎然的春意,主人公不觉心旷神怡。与此同时,他又感叹一春之中晴好天气没有几天,实在难得。因而要抓紧时光,尽情赏春。春酒令人醉,春景更醉人。这样的天气,适宜喝得酩酊大醉,在醉眼蒙眬中,这景色将会更加美丽。

接着写春睡。时过几日,天气骤变,由晴转雨。由于阴雨绵绵,树上的花儿开始坠落,地上的泥土已经湿润。雨中的春景也别有韵味。那蜜蜂还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从残蕊中采蜜;那燕子也在雨中往来穿梭,衔泥筑巢。这残花、细雨,也不失为春的另一种旖旎,但毕竟比春的极佳景象差了一等。面对此景,主人公则心灰意懒,似乎已厌倦不堪。他无心观赏这种景象,夜躺床上酣然入睡。要不是窗外“晓莺”的啼鸣,其懒睡也不知要“迟”到何时才醒。

最后写春归。经过几番风雨,春天就要归去了。帘外桃花纷纷凋谢,飘落如雨;十里垂柳枝叶浓密,清阴一片。这是一种残春景象。为此,主人公内心充满空寂,感到蜂蝶无花可采,清闲得很,完全没了乐趣。他只好在百无聊赖中,满怀惋惜,与“洛阳花酒一时别”了。

读罢此曲,能给人一种有益的启示。“风雨送春归”,这是客观规律。春天是美好的,但总要归去;青春是美好的,但总要消逝。因而要百倍珍惜自己的青春,切莫让年华空度,青春虚掷,否则便后悔莫及。(杨合鸣)[双调]沉醉东风

胡祗遹

赠妓朱帘秀

锦织江边翠竹,绒穿海上明珠。月淡时,风清处,都隔断落红尘土。一片闲云任卷舒,挂尽朝云暮雨。【鉴赏】朱帘秀艺名“珠帘秀”。她是元代大德年间的著名戏剧演员。她容貌秀丽,风姿绰约,天资聪慧,演技超群,是色艺俱佳的一代名伶。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歌儿珠帘秀,姓朱氏,姿容姝丽,杂剧当今独步。胡紫山宣慰(即胡祗遹)极钟爱之,尝拟《沉醉东风》小曲以赠云云。冯海粟先生亦有《鹧鸪天》云云。皆咏珠帘以寓意也,由是声誉益彰。”这说明胡氏此曲与冯氏此词曾传诵一时,对朱帘秀声名的传播有着很大影响。

胡氏此曲虽然咏的是一挂珠帘,但是句句双关其人,饱含着对朱帘秀品格的赞美。

首二句写珠帘质地精美。这珠帘是用彩色丝线和细长竹片编织而成,上面还缀满以彩色绒线串起的明珠,色彩斑斓,熠熠生辉。这不正是朱帘秀容貌风采的写照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