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闲话精选集一/副刊文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03:26:33

点击下载

作者:刘倩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纽约客闲话精选集一/副刊文丛

纽约客闲话精选集一/副刊文丛试读:

“副刊文丛”总序

李 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最佳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序

2004年暮秋,相当意外,我被安排担任《侨报》副刊编辑。自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我已经与文学渐行渐远,更何况又是在美国。我不确知这是不是一次必然的回归,因为仅持续一年的副刊编辑经历,重新让我与文学沾黏在了一起。说实话,在当时的情境下,编辑这些文字,就仿佛在异国不期而遇一位久违的老友,是既熟悉又温暖的。也是从那时起,愈来愈远离我投身多年的财经报道,某次在电话中我和一位国内同事打趣,如今我离华尔街很近,但离金融很远。

2007年年初,我接受任务,用一个半月的时间筹备设计《侨报周刊》纽约版。当时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本周刊要有一个经典的专栏随笔版,如同我喜爱的《纽约客》杂志“Talk of the Town”,多一些审美情趣。和姚学吾教授在电话中谈起,他非常赞同,我对他说,我要请纽约最好的华文作家。因为时间紧,他自告奋勇,出马和作家们联络。由于他和多位纽约的知名作家交情深厚,很快第一批撰稿人出炉了,他们是:董鼎山(专栏名:随感录)、宣树铮(笔名鲜于筝,专栏名:细雨闲花)、赵淑侠(专栏名:漫步寻思)、陈九(专栏名:浅酒微醉)、梅振才(专栏名:一剪梅),以及姚学吾先生本人(专栏名:西苑雅集)。征得董鼎山先生同意,版名采用了他一本书的书名“纽约客闲话”。2007年2月17日《侨报周刊》纽约版(2011年9月更名为《侨报周末》)创刊号如期出版,“纽约客闲话”首次与读者见面。因缘流转,后来陆续加入的作家有:赵淑敏(专栏名:人间潮汐)、张宗子(专栏名:兴之所至)、王海龙(笔名海宁,专栏名:曾经沧海)、朱小棣(专栏名:闲读拾偶)、任寰(笔名瓷娃娃,专栏名:都市涂鸦)、卢蜀萍(专栏名:紫蜡笔)、辛梓(笔名众小川,专栏名:浮世萤火)、蔡维忠(专栏名:美国故事)、刘荒田(专栏名:落日楼头)、陈安(专栏名:艺苑草)、顾月华(专栏名:说东道西)、谢凌岚(专栏名:金色笔记)、穆青(专栏名:莱蒙湖)、鲁鸣(专栏名:倒着活)。作者和发行的范围也扩展到纽约以外的地区,这期间,人来人往,而董鼎山与宣树铮两位先生每周一篇,即使在病中和旅行时也从未中断,陪伴这个栏目走过8年多的岁月。

记得一次在纽约华埠的聚会上,一位老者拉着我的手说,每周六早上,他们都会找来“纽约客闲话”的文章读上一阵,版上的几位作家已经和老朋友一样了。何止他们,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回想这些年蛰伏在编辑部的桌案前,时光从指间流过,外部世界疾驰而去,而我却如蜗牛般,踏着极不和谐的慢步。感谢学佛给予我耐心,让我在步入中年后,终于学会不给自己预设目标,只要专心走路就好。可是,如果问我假使没有“纽约客”的陪伴,我会不会走这么久,我没有答案。

每个周一,照例是我编“纽约客闲话”的时间,心情最是放松。为了不叨扰其他编辑,读到高兴处只在心里大笑,感动得落泪,也是常有的事。

就在我编辑这本小书的时候,董鼎山先生走了(2015年12月19日董鼎山先生于纽约辞世)。在他去世的那个周末,《侨报周末》刊出了他的最后一篇文章。当时他因在家中摔倒,手术后被送往康复中心,到他去世总计三个星期。住院前,他在我这里正好预留了三期稿件。我不得不相信,冥冥之中真有天意,让一个一生以写作为最大乐趣的人的心愿得以圆满。他写到93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没有他的这些日子里,我被一种绵绵不绝的忧伤缠绕着。不仅仅是怀念这位我所熟悉敬重的长者,我隐约感到,他的过世代表了那一代人的文学经验的远去,我们曾经受其滋养,并组成了我们自己的文学记忆。当然,我也并不悲观,在纸质媒体和文学刊物日渐衰微的今天,相信文学终究是不死的。

有关“纽约客闲话”的文章,作为编辑,自然禁不住喜爱。这些文章透露出不同层次的美国体验,也许会令国内读者感到新鲜,由于疏离国内的中文语境,作家的文字修炼更为纯粹,论说叙事,文气畅达,显出个人的审美趣味。有关散文和随笔的特色,著名散文家王鼎钧先生曾经有过非常绝妙的归纳,在此恕我借用一下。他形象地将“纽约客闲话”的散文风格分类为“土”“石”“沙”“玉”四类。“土”散文沉实厚重,境界包容大;“石”散文奇峭多型,结构多样;“沙”散文冷酷奇幻,自成一格;“玉”散文精致细密,技术求精,内涵求美。他说仅就散文风格而言,无优劣之分。

编辑这本精选集对我来说是容易的,又是困难的。我对这个版的文章非常熟悉,可是想要从刊出的180余万字的文章中,选出10万字来,颇费了些脑筋,最先选出15万字,然后再忍痛筛选下许多好文,滋味不好过,有些作者仅有少数篇幅,还有些没有一篇文章收入本书,我在这里只好对作者们说声抱歉了。希望以后有机缘出版全本可以补这个缺憾。

依照主题,我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由于作家们在内容和风格上各具特色,这样的编排不尽完美,却也只能暂且如此。所幸这里的每一篇文字都颇值得一读,可以补编辑的不足。

最后,我要把这本集子献给纽约客闲话版的作者们,以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激与敬意。当然,我还要感谢向出版社推荐我的刘荒田先生,没有他,就不会有这本小书;感谢副刊文丛的主编李辉先生,因为他的创意填补了一项空白;感谢我供职的美国《侨报周未》提供给我这样一个平台,使得“纽约客闲话”这个园地得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感谢我的同事编辑程旦佳多年来一直辅助我编校。希望有机会读到这本小书的读者,和我一样喜欢其中的文章。

感恩所有的好因缘。刘倩2016年2月13日于纽约一 美国种种“丑陋的美国人”董鼎山

40多年前,我开始趁暑假经常前往欧洲游历,参加的多是20余人的旅行团,团员中大多是退休、有钱的老年男女。那时美金价值高,到了欧洲,我们很可似富人一样地花钱。美国游客往往持一种自大而又慷慨的态度,但是他们不顾所在地礼貌习惯的行为,往往引起当地人士的蔑视,“丑陋的美国人”(Ugly Americans)称号因之而生。一般欧洲人喜欢美国游客消费,但不爱他们的傲慢。

6月旅游时节到了,今年美金跌价,纽约市政当局预测今年外国游客可达700万,乃是“9·11”以来最大的数目。美国旅欧游客已不再是“丑陋的美国人”,那让我们看看外国人来美旅行的行为。

我在Expedia旅游网站读到调查结果,一般意见认为英国游客行为态度最讨厌,但是由于近年中国游客众多,也被放入“最讨厌”者之列。这些意见来自旅游业服务人士,他们指出“小费吝啬,不排队抢前挤后”等等为“讨厌”的理由。

一般常识是,去陌生地方,举止不能随便,须注意当地礼貌习惯。伯克利加州大学一位人类学教授称,他有一学生在中国问导游对西方游客的意见。导游说法国、美国与以色列游客要求最苛刻,不同的是美国人在大声责问后,结果总会道歉,而且小费慷慨。

文化背景的不同往往引起误解。此人类学教授说,近年来遭人讨厌者不是英国游客或欧洲游客,而是中国游客。他们的行为好像是仍在本国:高声谈话,推推挤挤。旅游业人士所最乐道的是去年夏天中国游客在德国的一件逸事:整个夏季有4万中国人游历马克思出生地。小城当局未作防备,结果一团糟,弄得居民非常不快。(2007年6月23日)游历“富人国”董鼎山

我此前曾写过好几篇对美国贫富不均现象表示不平的评论,最近读了一本形容富人生活的小册,满是讽刺,很觉有趣,想借此篇幅与读者分享。

书名Richistan,意思是富人集居的小国,谈暴发户新富生活的荒谬。作者弗兰克乃是《华尔街日报》报道富翁情况的记者。他以为这些富人自成一国。他指出百余年前美国首富洛克菲勒家族全部财产约值今日的140亿美元,但21世纪沃尔玛(Wal-Mart)主人的财富就比他多了好几倍。美国亿万富翁于1985年估计共有13位,20年后已达到1000位。至于百万富翁之多更是不可胜数。

这些“富人国”国民生活与常人相异。他们旅行时用豪华私人飞机,有一个11岁的富家女童,想体验普通人生活,过生日竟向父母要求让她“与陌生人一起乘坐大飞机,因我要看看飞机场里面是怎样的”。通常,她一下私人飞机,就在机旁被豪华轿车接走。

根据此书作者观察,你如要成为“富人国”国民,至少须有财产1000万美金。当然,千万富翁在“富人国”只不过是穷小子。但“富人国”国民仍有势利者亟想炫耀他的财富,常用座车(奔驰牌不算数)、钻石手表(贵的价达60万美金)等等来招摇。

既有势利人物,当然也有自卑感者,特别是那些刚刚够上资格的千万富翁。这些自卑的富翁不免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感觉。在表面上他们谦虚得很,自谓财富不及别人。暴发户多是刚从中产阶级升上来的,自卑感免不了,有一位富翁告诉作者:“我讨厌多数富翁,他们都傲慢得很。”“富人国”国民互相竞争炫耀,有时荒谬得令人发笑。在豪华私人飞机上,浴室抽水马桶上装了一个鳄鱼皮盖子,就是一个异想天开到了极点的例子。(2007年7月28日)虚构的总统魅力蔡维忠

大卫·帕默是电视连续剧《24》中虚构的美国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是广受民众爱戴的伟大黑人领袖。帕默的身份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现实中的奥巴马。2015年3月,路透社发表一份民意调查,显示观众对帕默的支持率为89%。而奥巴马总统的支持率只有46%,不支持率为54%。同是黑人总统,虚构的总统显然比现实中的总统更有魅力。

路透社发表的民意调查还显示其他虚构总统的支持率都很高。例如,约书亚·巴特勒,拥有杰出的智慧、伟大的人格、坚韧的感情,为电视剧《白宫群英》的总统,取得了83%的支持率。即使作为负面形象的弗兰克·安德伍德,为人善于摆布,惯使权谋,不择手段,阴险毒辣,为电视剧《纸牌屋》的总统,也取得了61%的支持率,都超过奥巴马总统。

电视剧中的总统,经过精心塑造,把他光鲜的一面呈现给观众,因此赢得喜爱。即使人格有缺陷的总统,也坦露真性情,因而能博得相当一部分观众的认可。此外,没有政敌和不满民众整天摩拳擦掌、随时随地对他们发起攻击。所以,他们都能取得很高的支持率。

现实中的总统有时也能获得较高的支持率。例如,奥巴马总统在2009年1月刚上任时,支持率最高,为69%,那时候,美国人普遍对前任小布什总统不满,期望新任总统来开创新局面。奥巴马没有立即带来惊人的变化,因此他的支持率也慢慢往下降。小布什总统在2001年9月,“9·11”恐怖袭击后不久,取得高达90%的支持率。但高支持率没维持多久,到2008年他即将卸任时,已经下滑到25%,惨不忍睹。比尔·克林顿总统的支持率在1998年12月达到最高,为73%。那时候正是他和莱温斯基的丑闻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他受到国会弹劾的时候。美国民众认为克林顿把美国经济搞得很好,国会小题大做,因此反而支持他。老布什总统在1991年2月取得89%的支持率。那时,他领导各国联军,成功地打败伊拉克军队,解放了它所并吞的科威特。他的支持率因为国内经济不景气而很快烟消云散,降到30%以下,无法连任。

美国总统能取得高支持率,通常伴随着他们处理重大事件而被民众认可时。但是,这种高支持率无法维持太久。而且从两位布什总统的民调看,他们是升得越高,跌得越惨。近几届总统的平均支持率都在40%~60%之间。奥巴马能维持47%的平均支持率,也算不错了。

有人说,美国的选民没记性,才把人捧到天上,又把人摔在地上。此话不错。有人会问,这样的选民靠谱吗?

美国的民主体制恰恰是依靠这些没记性的选民维持着。他们没热情给总统太久太高的支持,他们让每一个总统都懂得谦卑,不敢傲慢自大,不敢有非分之想。试想,如果有一位总统能稳定地维持着像虚构的帕默总统那样的高支持率,或者像两位布什总统一度拥有的90%或接近90%的支持率,那么,他离独裁也就不远了。萨达姆·侯赛因可是在得到超过90%的选票后当选为伊拉克总统的,他是不折不扣的独裁者。

美国真幸运,没有长期强势的总统。(2015年6月6日)参议员的行为艺术蔡维忠

2013年9月24日晚上8点多,联邦参议员们大多回家了,只有特德·克鲁兹参议员还在发言。他对着空荡荡的参议院议事厅,开始把话题转到两个女儿身上。他告诉女儿,爹今晚不能陪她们了,只能给她们念儿歌。于是,他念起儿歌《绿鸡蛋和火腿》。他拿着儿歌书,花了5分半钟,把122行的儿歌念完,然后和女儿说声晚安。

这个场面虽然很温馨,但和他演讲的主题没什么关系。

当时,美国国会和总统正在角力,为财政预算争得不可开交。共和党议员们在克鲁兹的鼓动下,坚持要推迟执行奥巴马医改法案,否则不通过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此事相当紧迫,因为如果没有通过财政预算,政府就要在10月1日关门(至少部分关门)。当时民主党占多数的参议院的议案没有绑定奥巴马医改,而共和党占多数的众议院的议案绑定奥巴马医改。两院没达成共识,则财政预算无法通过。克鲁兹演讲的主题便是反对奥巴马医改。

克鲁兹从下午2点41分争得发言机会开始,口若悬河一直讲到第二天中午12点9分,发言时间超过21小时。冗长的发言,经常被少数派用来阻挠议案的表决。这种做法在英语中有个专门的名称,叫作filibuster。根据发音,把它译作“费力把事拖”似乎更恰当。但是,这次克鲁兹的发言不是费力把事拖,因为参议院(包括他在内)已经事先一致同意,第二天的议案照常表决。

克鲁兹非常清楚,没几个参议员会在晚上乃至半夜去听他演讲,而且他费力的发言将不会对参议院的议程产生任何影响。但是,他还是要坚持下去。为了打发时间,他穿插了一些和辩论无关的内容,儿歌便是其中之一。

每当我在视频里看到他演讲的情景时,便忍不住把他当成行为艺术家而不是政治人物看待。他在半夜对着空荡荡的参议院议事厅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演讲的神态,只有堂吉诃德骑着马,挺着枪,向风车冲刺过去的姿态可以媲美。

那次争议导致政府部分关闭了半个月才由共和党让步而结束。当这一切都过去后,我便有闲情逸致来欣赏克鲁兹所朗诵的儿歌《绿鸡蛋和火腿》。那是我和女儿在她小时候念过的儿歌,只是我无法达到像参议员那样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境界。抛开他的政治观点专心听他朗诵,还真是蛮享受的呢。不知道他的政敌们是不是有时候也持这种欣赏的态度?

时间过去一年多了,美国的政局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2014年11月中期选举时,共和党夺得了参议院多数。如果克鲁兹耐心地等着2015年来临,便可以以多数派身份在新一届的参议院大显身手。但是,就在年终参议院快要关门休假时,他又忘记了政治人物的身份,表演起行为艺术来。

2014年12月12日(星期五),参议院两党领袖已经达成共识,让参议员们回家过周末。这时,克鲁兹联合犹他州参议员麦克·李,出人意料地表演起占住讲台延长辩论的行为艺术,迫使参议员们星期六回来就反对奥巴马总统的移民措施投票。满怀怨气的参议员们回来投票否决了克鲁兹的议案。这个机会还意外地给民主党多数党领袖哈里·瑞德多出宝贵的一天。他利用这一天,一口气安排通过了23名政府官员和法官提名。本来星期二参议院就要关门过年,过完年就是共和党当家,这些他们不喜欢的任命可能会被永远束之高阁。

这次,克鲁兹这位反对奥巴马的旗手无意中为奥巴马送了一份大礼。他的共和党同伴们对他恨得咬牙切齿,而民主党政敌却对他表示难得的欣赏了。(2015年2月14日)种族脸谱蔡维忠

一个夏日周末的下午,路边的一个男子挥手让我停车。他先表示他很喜欢寿司,然后请我把他载到附近的一所乡村俱乐部,因为他的车坏了。上车后,他又表示他是乡村俱乐部的主人,俱乐部经常向餐馆买寿司。我开始纳闷了:他怎么老提寿司呢?他在车上得意地给一位无法来接他的家人打电话说,一位中国人已经给他提供了帮助。说完他问我是在哪家餐馆。至此,我才明白他为什么老是提寿司。原来他一开始就认定我是开餐馆的中国人。现在纽约的寿司餐馆90%以上是中国人开的。看来他吃寿司吃得多了,对这个行情很了解啊。他说他喜欢寿司,是为了拉近乎,以便得到帮助。这位老兄在打心理战术呢。

总之,这位老兄在和我还没开始说话时,就已经把我定型了:开餐馆的中国人。我是中国人,这个没错;但我不开餐馆,这个是他弄错了。既然他已经给我画了个面谱,我也得对他有个判断:一个财气粗见识短的意大利裔“土豪”。财气粗见识短,是根据他的谈吐判断;意大利裔,是根据他的口音和长相判断。不一定准确。

在美国这个多族裔的国家,人们见到陌生人时,常常都会根据此人的特征(比如肤色),产生概括性的看法。这种概括性的看法叫作刻板印象(stereotype)。这种现象我早已听说过。不过,当有人把这一套应用到我身上时,就感觉不太舒服。这位老兄对我并没有什么恶意,他给我的定型也不坏,只是,我不喜欢他给我带上“开餐馆的中国人”这张脸谱,因为我不开餐馆。

那么,这种脸谱化的现象有多普遍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美国广播公司(ABC)专门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一辆自行车用锁链栓在路边的一个标记柱上,让一个白人男青年演员从工具袋里拿出锤子、锯子、钳子,使劲敲打,企图把锁链弄断。在一个多小时内,从他身边走过的人有100多个,大多没对他进行干涉。有人和他打招呼后继续走路。有人问这自行车是不是他的,他回答不是。问者听完离去。有人停下来观看时,他特意提醒人家他不是车的主人:“你知道这自行车是谁的吗?”除一对夫妇外,所有的人都没有责问他,阻止他。事后广播公司采访了这些过路的人,问他们为什么没有阻止他?回答是他不像是个盗窃的人。一位浅色皮肤的黑人说:“第一眼印象很重要。年轻的白人一般是不携带盗窃工具的。”

不久后,广播公司在同一个地方重演这个情景,只是换上一个黑人男青年演员在摆弄锁链。很快就有一大堆路人停下来问:“这自行车是你的吗?”黑人青年和白人青年一样,坦率地回答不是。结果就受到责问:你为什么要切断锁链?你为什么要拿自行车?于是,有人提议叫警察,有人拿出手机报警,有人拿出手机照相,有人还动手来收他的工具。

不久后,出现同样的情景,只是换上一位漂亮的白人女青年演员。她同样和前面两位男青年一样坦诚,告诉路人自行车不是她的。结果,过路的男士们纷纷显示绅士风度,表示愿意帮忙。有位男士还亲自动手,帮她把锁链弄断。根本没人往盗窃上想。

广播公司把这个实验在远处录下来,展示给人们做比较。对于这个实验结果,看法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种族歧视的根源多么深重,有人说黑人青年犯罪的概率就是大,就该受到怀疑。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种族脸谱化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了。(2014年8月3日)如果山姆大叔不高兴蔡维忠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每年有100万人取得永久居留权。这还不包括1000多万已经在美国的非法移民。人们为什么要像潮水般地涌到美国来?主要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现在却有一些人甘愿放弃美国国籍。2013年,约3000人放弃美国国籍;2014年,约4000人放弃美国国籍。数目还不是很大,却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为什么放弃美国国籍?还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有钱人放弃美国国籍以后可以少交一大笔税。

放弃美国国籍后还可以回来吗?应当可以,除非美国政府要和你过不去。

我们不妨拿罗杰·佛尔这个例子来看看。罗杰·佛尔因为投资比特币(一种网络虚拟货币)挣了不少钱,在该领域小有名气,还挣了个外号叫作比特币耶稣。2014年,他放弃了美国国籍,在人口只有5万的加勒比海小岛国圣基茨和尼维斯(简称圣基茨)取得了国籍,人则主要居住在日本。

2015年1月,罗杰·佛尔为来美国开会申请签证遭拒。拒签的理由是:申请非移民者签证需要证明他们在外国有一个他们不想放弃的住所,而佛尔无法证明他和居住国的联系密切,不能保证来美后会回到该国去。换句话说,美国政府的理由是害怕他滞留美国,成为非法移民。他接连申请了三次,每次都被拒签。就这样,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人,现在美国害怕他非法居留了。

美国拒签的理由成立吗?其实佛尔长期居住日本,圣基茨只是给他发护照的地方。说他与这个小岛国关系不密切,那是事实。但说他会非法居留美国,那就没有道理了。从来都是穷人非法居留,没听说富人非法居留的。所谓非法居留只能是借口。美国还有一个法宝没有祭出来,那就是对于那些因为逃税而放弃国籍的人可以拒签。总之,山姆大叔真的不高兴了,后果也很严重了。那么,为什么它不高兴呢?

根据佛尔的说法,美国政府不愿意看到比特币失控,被坐大。比特币发明于2008年,是一种不受政府承认也不受政府控制的电子货币。政府不能控制货币,这真是很可怕的事啊!所有货币都会被用来进行非法交易,沦为犯罪工具,而比特币因为不受政府控制,更容易沦为犯罪工具,比如用于枪支和毒品交易。

但是还可能有其他原因,那就是美国不高兴有人用圣基茨护照来掩盖犯罪。入籍圣基茨对于那些移民不移居的富人(包括中国人)来说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你不用亲自去访问,只要有40万美元的投资或者25万美元的捐款就可以得到国籍。入籍以后,该国帮你保密,而且收入也不用交税。拿它的护照到120个国家和地区旅行不需要签证。别人说这是买护照,但该国的发言人玩弄文字游戏,说这是取得国籍。有专家认为圣基茨吸引了不少赃钱,美国财政部更是直指该岛国的护照助长金融犯罪。

佛尔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曾经因为在ebay网上无照卖鞭炮被判刑10个月,外加3年假释。现在,他不但自己放弃了美国国籍,而且还鼓励别人也来圣基茨买护照。为此,他专门设立了一个网站,帮助圣基茨卖国籍。这应当是美国不高兴的主要原因吧。(2015年3月14日)且看21世纪的女权运动董鼎山

半个世纪前,20世纪中叶,女权主义运动蓬勃之时,美国妇女界有两位英雄(女英雄),一是中年的蓓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1921—2006),一是青年的格罗丽亚·史丹乃姆(Gloria Steinem,1934—)。她们在当时的活动掀起全美妇女的解放热潮,女子放弃家庭主妇的职责而纷纷走上社会与男子竞争找职,怀孕可以堕胎,性学专家金赛等人的报告和避孕药丸的发明问世,更纵容了女子在性生活方面的自由。今天回想起来,我无法相信,我在20世纪60年代的生活是在整个社会大动荡期间度过的。

我早已将20世纪60年代称为美国社会革命时期。在那期间我也与朋友们参与反越战、争取黑人人权的运动,同时参加女权主义、争取性自由乃至嬉皮士音乐会等各种活动。而我觉得对人类历史(至少在美国)影响最大的还是女权运动。

特别是受过大学教育的女子们,她们不愿关在家相夫教子,也要去社会上打出一片天地。当时替她们代言的就是弗里丹与史丹乃姆,前者于1965年出版了一本《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一时成为当时女性必读的圣经,后者于1969年编辑了一本名叫MS.的杂志宣扬女权。它与时兴的专谈家务、烹调、时装的妇女杂志形成对峙(MS.一字也进入词典,成为Miss与Mrs.合成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再来谈论21世纪的女权运动,是为纪念《女性的奥秘》出版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女性几乎达到与男性完全平等的地位,国会参众两院内女性议员增加,工商界大企业中CEO(所谓“首席执行官”)女性数目之多,都是上述两位妇女运动先驱努力的成果。

弗里丹与史丹乃姆都是犹太家庭出身(史丹乃姆的父亲是犹太裔,母亲是德裔)。我之所以提出此点,只不过是要表明犹太民族思想先进,智慧优越。但是犹太民族也存在一般的重男轻女风气。弗里丹愤而脱离夫君,写出一本张扬女权主义的巨作乃是因为遭受丈夫殴打。她在1963年的“女权宣言”中有言:“女性花了前半个世纪争取女权,又花了后半个世纪困惑她们到底要不要女权,这是女人心理的奥秘,现代女性要去除的就是这类所谓‘快乐的家庭妇女’的理念。”弗里丹在离婚后因此书成名,受到现代女性拥戴,进而开创了女权运动的新纪元。她的活动甚至受到保守的联邦调查局(FBI)的注意,局中存有她的档案。当时社会上任何进步活动都被政府扣上“左倾亲共”的帽子。其实犹太知识分子的思想是受到了前辈反纳粹思想的影响。

史丹乃姆在女权运动时代的出现,曾遭到弗里丹嫉妒。主要因为史丹乃姆年轻漂亮,抢了弗里丹的风头。史丹乃姆是女记者出身,曾在当时刚面世即流行起来的《纽约》杂志周刊任职。某次她乔装打扮,前往花花公子俱乐部(Playboy Club)应征女侍者,她们着兔装,露肩裸腿,为前来夜总会取乐的富有男人服务(他们在取到酒杯后不免摸摸“兔子”的屁股)。兔女郎的小费极为丰厚。史丹乃姆以她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报道。这类报道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花花公子》杂志老板最后不得不在众目睽睽之下关闭俱乐部(当时男子不敢前往这种场所取乐,以免被责骂为蔑视女性)。

不久前,公共广播电台(P.B.S.)曾因纪念《女性的奥秘》出版50周年播出了一个记述过去半世纪女权运动的节目,最让我惊讶的是,当年波士顿马拉松长跑比赛甚至不准女子参加。最令我气愤的镜头是:一个初次破例参加长跑的女子竟被长跑主持人一把抓出,高声说:“我不要你参加我的马拉松!”新闻传出后,在公众舆论指责下,此后任何马拉松赛事都允许女性参加。

不过半个世纪前的女权运动似乎并没有完全解决21世纪女性自由的问题,在今日,有些职业单身母亲怀孕生育仍享受不到产假或在上班期间的托儿服务。日前一件惊人新闻:雅虎公司新总裁甚至下令工作人员必须坐班,不准在家用电脑工作,而这位新总裁自己是刚生了儿子度过产假的新女性!(2013年3月10日)在美国 她是玛丽·居里陈 安

古今名人的传记往往不止一部,不止一种语言、一个版本。爱因斯坦传记有多部,玛丽·居里也是,今年又有一部问世,书名《她是玛丽·居里》 (Making Marie Curie),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们都知道一个古今中外最富灵感的女科学家,一个因发现放射性物质镭和钋,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大家都习惯称她为“居里夫人”(Madame Curie),以为这是对她的尊称。其实,新传记作者、瑞典学者伊娃·沃尔顿指出,“居里夫人”是法国给她的“封授”,而在美国,她被称为“玛丽·居里”。这是两种不同的称呼,“居里夫人”是贬称,称她为“玛丽·居里”才表示对她的尊重。

了解一下玛丽·居里的遭遇,我们就会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事实上,不论发现放射性物质或提炼出镭和钋,主要都是玛丽·居里一人的功绩,其丈夫皮埃尔·居里只是其助手,另一个联名获奖者贝克勒尔只起引荐作用,可这位贵族科学家却说:“居里夫人的贡献是充当了皮埃尔·居里先生的好助手,这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上帝造出女人来,是配合男人的最好助手。”玛丽·居里后来曾亲自声明:“关于镭和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完全是我一人独立完成的。”她对自己的女儿(也曾获诺贝尔奖)说:“在由男性制定规则的世界里,他们认为,女人的功能就是性和生育。”

居里因车祸去世多年后,玛丽·居里曾与著名科学家保罗·兰捷文相恋 (后者妻子粗鲁野蛮,曾用重物击伤他的头部),她因此长时期受到羞辱、谩骂,有人还落井下石、添枝加叶。沃尔顿在传记中写道:1911年末,巴黎媒体报道说,居里夫人与其已婚同事兰捷文一块儿离开巴黎,这确有此事,但他们是前往布鲁塞尔出席会议,与爱因斯坦、普兰克一起商讨为量子物理学奠定基本理论,而记者却说,这是“一个诡计多端的外国女人”(玛丽·居里生于波兰),“使用科学手段破坏正当的法国婚姻”。当时有许多人为玛丽·居里辩护,兰捷文甚至多次提出要与毁谤者决斗以维护她的声誉。

在美国,玛丽·居里却是人们(尤其是妇女)心目中的“圣人”。1921年春,她接受纽约女记者米西·梅罗尼的邀请访问美国,“美国妇女”组织为她募集了10万美金,供她继续从事科研之用,约有1000名捐款女性在梅罗尼的《镭书》上签字,表示对玛丽·居里的爱和尊敬。胡佛总统夫人也赠给她一大笔款,汽车大王福特的儿媳妇则送给她一辆汽车。沃尔顿写道:“美国妇女既将玛丽·居里视为科学圣徒,也把她当作自己人中的一员。”

玛丽·居里从不觉得自己“神圣”,而始终视自己为“自然之子”。她说:“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不仅是一名技术员,也是一个面对自然现象的小孩子,自然现象就如童话故事一般使他铭记难忘。”她完全献身给科学,终因过多接触放射性物质,罹患恶性贫血症去世。(2015年9月19日)淡 定蔡维忠

2013年5月18日,敏蒂·克兰德尔在排队买彩票,一位84岁的老太太插到了她的前面。她女儿提醒她说有人插队,她不在意。卖彩票的店员特意把老太太拦住,让敏蒂先买。但是敏蒂谢绝好意,还是让老太太先买。这一让不得了,老太太买的彩票竟然中了5.9亿美元的超大奖!

5.9亿是什么样的数字呢?以前的彩票常常是一两百万美元,中奖的人就被吹捧成百万富翁。现在彩票头奖越滚越大了,不时能达到上亿。5.9亿就是590个百万,反正是大得普通人无法真正掂量的数字。本来有个机会可以赢得这一大笔钱,现在眼巴巴看着别人拿走了,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呢?

众多媒体记者自然不肯放弃这么一个好机会。他们赶去采访敏蒂,要看看一个人与如此巨大财富擦肩而过后是如何悔恨交加。但是敏蒂的反应却是出乎意外的安然。她说她对此事毫不后悔,还真心祝福老太太一家过上好日子。她真的是不在乎,说话时脸上露出坦然的微笑,透露出一身轻松的感觉。

中彩票可是考验人的事,很多中奖的人硬是无法超越自己的心理障碍。他们被突然从天而降的所谓百万富翁的身份弄得飘飘然,无法踏踏实实地生活,有的很快把钱花光,有的倒欠了一身债,有的弄得众叛亲离。

杰克·惠特克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他于2002年12月中了3.15亿美元的头彩,那在当时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头彩。他一次性取出,经过折扣,加上扣税,实际拿到手的是1.1亿美元。他当时55岁,是西弗吉尼亚州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已经是百万富翁了。如果没得奖,他的一生应当过得挺富足满意的。刚开始,他把一部分钱捐了出去,说明他还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后来,他开始挥霍,经常酗酒,经常光顾脱衣舞夜总会。他还卷入几件官司,其中一件是因为对一位女士非礼被告上法庭,另一件是他外孙女的男朋友因在他家吸毒而死亡。每件官司都让他赔偿不少。他还在赌场输钱欠了150万美元。他对钱满不在乎,经常随身携带大量现金。为此被人偷去了几十万美元现款。最后,他干脆声称银行的存款全部被人取走了,身无分文。中彩票4年后,他的财富全都花光了,输了官司的钱付不起。更有甚者,外孙女在他的娇惯下吸毒身亡,女儿去世,妻子和他离婚,可谓家破人亡。想起不堪回首的往事,他真后悔当初没把那张彩票撕掉,他真希望一切能够从头再来。

杰克不是例外。其实,赢得彩票的人有70%在几年之内便把钱全撒光了。他们没有脚踏实地的坚强的心理素质,被彩票那巨大的浮躁力连根拔起,然后重重摔下。

敏蒂从未后悔失去了赢得头奖的机会。她拥有许多人所缺少的对财富淡然处之的定力。头彩真该让她赢,因为她会比一般人更有能力来抗拒各种各样的诱惑。(2014年1月5日)面子与尊严蔡维忠

汤姆·帕罗米曾是公司的高级主管。现在,他已经77岁了,却在干着烤汉堡包、抹地板之类的低收入工作。他的人生轨迹是如何运转到今天的呢?

1977年,41岁的汤姆当上了库珀公司副总裁。作为大公司的高级主管,他的年薪有10万美元,他经常坐头等舱乘飞机穿梭于美国、英国、瑞典、德国等地,周末则与其他高级主管打打高尔夫球。可是,当库珀公司决定于1980年从新泽西搬迁到加州时,他面临人生重大抉择。为了职业,他应当随公司搬到加州。可全家就得搬到人地生疏的他乡。为了家庭,他决定离开库珀,留在新泽西单干。库珀公司是一家大型医疗保健公司,现在拥有雇员8000多人,年销售额13亿美元。如今几个主要副总裁的年薪都在百万美元以上。如果汤姆继续在库珀公司待下去,年薪也会逐年上升,收入应当是相当可观的。他离开库珀后,虽然辗转经营,有些收入,但已经不如从前了。

汤姆尽心尽力地维持着一个美好的家庭。可是,1983年,妻子死于车祸,使他遭受重大打击。当时正在上大学的女儿要弃学回来照顾两个弟弟。他没答应,而是自己承担起既当父亲又当母亲的家庭重任,让女儿安心继续念完大学。其后,他又支持两个儿子上完大学。

即使在子女成人后,他也一如既往地尽力支持。2000年,他64岁时,以18万美元的价钱卖掉了新泽西的房子,自己搬到佛罗里达住进一栋价值2.5万美元的小型移动房屋。他把卖房子所得的钱分给子女,让他们能够各自买房。他觉得这笔钱就算是提前留下的遗产了。至此,他为家庭子女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

他忙碌一生,却忘掉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他没有给自己留下多少积蓄,来享受晚年。2008年,当金融风暴袭来时,他一生所积蓄的9万美元顿时缩水过半,剩下4万美元。真是雪上加霜。

子女邀请他搬去同住,他没答应。他很自信拥有养活自己的能力,也很珍惜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他喜欢继续自己一个人过活。两年前,他已经76岁了,却找了两份工作做。一份是在仓储商店做食品展示工作,每小时收入10美元;另一份是在高尔夫俱乐部烤热狗和汉堡包,每小时工资不到10美元。每天站着干活,最后还得清理烤炉,清扫地板。他每月收入1400美元,相当于法定最低工资。

他每月可以领到1800美元社会安全金和退休金。靠这点钱过活确实很拮据。而这额外的1400美元的收入,使得他手上有点余钱,可以买机票去看望儿孙,有时还可以外出旅游。

他三十几年前一天的工资相当于现在一周的收入。现在库珀公司副总裁一天的工资,则相当于他现在几十天的收入。他自然意识到这个巨大反差,但没有耿耿于怀,而是坦然接受,因为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选择。过去只是过去,而现在他还能工作,他已经很满足了。

别人到了70多岁这个年龄,早就干不动了。汤姆则为拥有健壮的身板而得意。别的老人即使干得动,也不愿拉下脸面去干粗活。汤姆则完全没有这种心理负担。他觉得自己挣钱,独立生活,不靠子女,特有尊严。(2014年1月12日)诗 人瓷娃娃

美国最著名的女诗人艾米丽·狄更森(Emily Dickinson)的家在麻州一个风景幽美的小镇上,乳白色的房子掩映在浓绿的树荫里,我们度周末的地方就在她的故居对面,听到门铃萨沙就一阵风似的跑来了,火焰一样卷卷的红色短发,硕大的耳环叮咚响,大大的裙摆掀起一阵风。

萨沙是朋友母亲年少时的密友,我在朋友妹妹的婚礼上和她一见如故。萨沙原名苏珊,是个新泽西姑娘。父亲的宠爱和熏陶让这个多才多艺的姑娘快乐得像自由的小鸟。父亲在她18岁时过世,苏珊悲痛中抓住了另外一个男人的手,嫁了他,并跟随他去了阿拉斯加。两年后苏珊再次返回东海岸,离开了冰冷的极昼和冻坏了的婚姻,只带回一个温暖的小婴儿。小婴儿很快长成个多病、坏脾气、神经质的男孩子。为了他能健康成长,受良好教育,苏珊含辛茹苦、绞尽脑汁。

苏珊改名萨沙,她做各种工作来支撑家。画画,写诗,设计制作首饰,开班教授土耳其肚皮舞。她没有钱,但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她能从跳蚤市场、车库甩卖和别人的垃圾中找到有用的东西,变废为宝,加工成各种艺术品。她开了几十年的吉普赛人小店成了当地的特色景点。

萨沙帮我挑了个城里很火的日餐自助餐厅,等在那里和我们共进晚餐。我们还没到萨沙就打来电话,说今天太幸运了,猜我在餐厅碰上了谁?我儿子!打圣诞节之后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我的宝贝呢!坏脾气男孩如今40岁出头,是家食品研究机构的高层了,带了漂亮女友,谈吐得体。餐后结账,我们付完自己的,见高层对着账单发呆,萨沙掏出信用卡来,高层说:我刷卡吧,你最好给我现金。

因为精力有限,萨沙的小店去年关张,她把过去住的房子低价转给了儿子,靠政府养老金生活,搬进一个半地下的公寓。公寓是小店的微缩版,从门厅到卫生间各处都摆满了萨沙式的收藏品。她儿子只来过一次,嫌这里旧货太多,他看了头疼。“他太忙了,事业很成功,还去白宫讲授营养学呢。”去白宫讲授营养学的高层拒绝为母亲付晚餐17块钱的账单。

那次婚礼萨沙带去的礼物让每个人都爱不释手:一首她写的诗和她采集花草精心调制的吉普赛香料“爱的魔法”,祝福每个人都可以和心爱的人感受爱的香氛。

从萨沙满布着诗作、速写画和待加工首饰零件的工作台的窗口望上去,可以看到艾米丽·狄更森的家。艾米丽一生独身,甚至很少走出自己的家门。I asked no other thing,No other was denied.(我别无所求,也无可被否。)艾米丽一声叹息。(2010年7月24日)二 书文漫话想象年轻的庄子张宗子

庄子说,自由的要义在无待。无所依傍,完全自主。所以,蓬间小鸟固然不自由,云程九万的大鹏,御风而行的列子,也不自由,他们都借助了外物。庄子又说了,就算你想有待,“其所待者特未定也”,还是靠不住。你不能指望像戏台上的诸葛亮那样,临到火烧眉毛,只好仗剑借风。道化为物,纷纭复杂,难以尽知。道之本体,却单纯透明。人从简单一面看世界,则世界实在很简单。四十岁前,人看世界,是累累叠加。四十岁后,是删繁就简。入眼的事物越来越少,终于慢慢归向清静。

著书立说时候的庄子,洞观世相,冥思人生,不必活到两百岁,实在已经成精。立足于最低的出发点,结论于溟漠渺茫之处。庄子的墙上画了太多扇装饰的假门,以至于很多人以为进去了,其实还在门外,有人步子太急,不免撞痛了头,有人已经拉开了门,却以为无路可入。

和庄子对谈是我一生的消遣。庄子是一条长长的走廊,我愿意在任何地方停步,注目良久,或轻轻一瞥。我把自己的年龄叠加在他的年龄上,把玩彼此的异同。我渐渐看到了晚年庄子的清晰面孔,同时向更远的过去追溯。

我想象庄子年轻时候是什么样子?假如那时他留下文字,会是什么样的风格?

即如一般人所说,《庄子·内篇》出自其手,那已是成熟时期的作品,代表他的晚年定论,所以思想是一贯的、纯粹的,没有杂质。他对自己的所知所得没有怀疑,思考愈深,愈觉那些结论的必然。伟大的思想家总是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留下一些看似漏洞的地方,其实那正是机智所在,精义所在。一件事物只有不圆满才有继续存在的理由,留下一个缺口才使它不受局限,能够永远成长。宣称自己是绝对,是终极,也就等于宣布了自己的死亡。此后尽管绵延,不过行尸走肉。我们看到的庄子,坐在水边或山崖,是一个老人。我们知道他走了很长的路,却不知道他经行的路线。我们不知道他休息于何处,犹疑于几时。他是义无反顾,还是辗转徘徊。他离开家乡很远了,还是始终坐在门口。大袖飘飘的庄子也应该有个仗剑纵横天下的时代吧,有个陷于各种情感而痛不欲生的时代吧。他的豪气化为文字,他的痴情发为歌吟,是《诗经》一路还是《楚辞》一路?对于爱情他会怎么说?对于个人理想和苦行僧式的磨砺,他会怎么说?他一定是个崇尚天才的人,因为心智始终是一切的根本。怕的是智不足以驱除魔障,而恰恰成了培育魔障的沃土。

我曾经在《庄子》外杂篇里试图寻找青年庄子的痕迹,我没有找到。我找到的片断,仍是晚年的他。唯一可疑的是《说剑》,这是最接近青年庄子的文字了: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一个嬉笑怒骂皆成趣味的人,同时,一个还相信世界不妨是英雄用武之地的人。

庄子在最复杂的时候仍然保持了单纯,干净得像一滴水。而在青年时代,他也曾充满了愤怒。那时他信心不足,时刻想着逃避。老子说过一切大患在于肉身,这句话一度使他沉迷于幻想,后来他才领悟到,那不过是一个比喻。他觉得永恒并非不可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人摆脱束缚,只是一个心灵,只有单纯的形式。

他说登天,还是他的逍遥游吧。白云之乡云云,不知是否真的这么想,但我只当也是比喻。自由狂放的瞬间,有一刻也是好的,生活毕竟不是全部细节的叠加,是那些自己喜欢的瞬间的总和。

你看,归根结底是美好的。(2014年1月26日)棋子与刍狗张宗子《堂吉诃德》第二部第12章,两位主人公有一段关于演戏的对话。堂吉诃德说:“戏剧演员的衣着服饰若是做成真的就不合适了,只能做假的。这就同戏剧本身一样。” “没有任何东西能像戏剧那样,表现我们现在的样子和我们应该成为的样子。在戏剧里,这个人演妓院老板,那个人演骗子,这个人演商人,那个人演士兵,有人演聪明的笨蛋,有人演愚蠢的情人。可是戏演完后,脱下戏装,大家都是演员而已。”

堂吉诃德接着说:“戏剧和现实一样。这个世上,有人当皇帝,有人做主教,一句话,各种各样的人物充斥着这部戏。不过,大幕落下之时,就是人生结束之日。死亡将剥掉把人们分为不同等级的外衣,到了坟墓里,大家就都一样了。”

桑丘说:“这类比喻我已经听过多次,譬如说人生像一盘棋。下棋的时候,每个棋子角色不同。可是下完棋,所有棋子都混在一起,装进口袋,就像人死了埋进坟墓一样。”

读这段对话,使我想起老子的名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狗一词已经进入英语,译作“草狗”(Straw Dogs),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萨姆·佩金帕1971年的同名电影,使这个词迅速流行开来。在影片里,“草狗”有微贱和行尸走肉的意思,近似“草民”而意思更深一层,相当于“苟活的草民”,“浑浑噩噩的草民”。魏源解释刍狗说:“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英语大约取意于此。《老子》的注释是先秦经典中最复杂的,刍狗这一段自不例外,关键的分歧在“不仁”的“仁”字。仁者爱人,仁的本义是“亲爱”。但老子的话,如果解释“仁”为“仁爱”,含义就单薄了。苏辙《道德真经注》释“仁”为不偏私,虽非创见,却是最准确的。我看过几种英译本,采纳的是他的注解。苏辙说:“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譬如结刍以为狗,设之于祭祀,尽饰以奉之,夫岂爱之,时适然也。既事而弃之,行者践之,夫岂恶之,亦适然也。圣人之于民亦然,特无以害之,则民全其性,死生得丧,吾无与焉。虽未尝仁之,而仁亦大矣。”大意说,天地对于万物,生老病死任其自然,不加干涉,虽然并未施以仁爱,体现的正是大仁大爱。

苏辙还写了一首《土牛》诗,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天地非不仁,万物自刍狗。土牛适成象,逡巡见屠剖。田家挽双角,归理缫丝釜。生无负重力,死作初耕候。碎身本不辞,及物稍无负。君看刘表牛,岂脱曹公手。”

顾颉刚《浪口村随笔》说:“夫万物当春而荣,当秋而杀,而不任其常荣,此天地之不仁也。百姓得其时则富贵,不得其时则贫贱,而不任其常富贵,此圣人之不仁也。”又说:“重自然之变化,轻人为之矫揉,诚道家之中心思想。”

苏辙说大仁,顾颉刚说不仁,意思一样:重自然,轻人为。

注《老子》最有名的王弼,此处却犯了一个错误,他以为刍狗是两种动物,因此发挥道:“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顾颉刚因此猜测说,王弼不知道刍狗即草狗,估计到晋朝时候,已经没有刍狗之祭了。

这个猜测恐怕大胆了些,唐人刘禹锡的《汉寿城春望》诗中有一句“田中牧竖烧刍狗”,牧童在田间烧草狗。假如是实写,那么,用草狗祭祀的习俗在唐朝依然存在。《庄子·天运》篇很生动地描写了刍狗在祭祀前后的身份变化:“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庄子大概是想说,用过的刍狗,想重温祭祀前的荣华之梦,恐怕是不可能的吧。“以万物为刍狗”,老子要说的,实际上就是桑丘所说的:下棋之时,有王后、骑士、主教之分;下完棋,棋子入盒,最有权势的后,价值最小的兵,就都是一枚棋子而已。

这就是天地的仁,也是天地的不仁。(2014年12月13日 )羽扇纶巾张宗子

历来注东坡的《赤壁怀古》词,注到“羽扇纶巾”,不免众说纷纭。早些年,因为三国故事深入人心,刘逸生写《宋词小札》的时候,这里还要插一句,说根据词意,头戴青巾手摇鹅毛扇的,不可能是指诸葛亮。以后当然不再有这样的误解,但羽扇纶巾究竟何指,多数选本含糊带过,只说是当时儒将流行的打扮。这样说不算错,但等于什么也没说。有的注者在儒将的意思上更进一步,发挥成“在野的装束”,虽然饶富诗意,却是谬之千里。我看过一种最要言不烦的解释,说羽扇,言其指挥若定;纶巾,言其名士风流。这说得多好。

纶巾问题不大,有疑难的是羽扇。诸葛亮的例子在前,羽扇向被当成军师的象征,说某人是“背后摇鹅毛扇的”,意思是他在幕后出谋划策,作为政治语言,极具贬义。其实这错了。周一良先生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写过一篇《“羽扇纶巾”考》,以大量材料,无可辩驳地说明,“白羽扇为指挥军事战斗之标帜”。

周先生先举《晋书》顾荣传的例子:“荣麾以羽扇,其(指陈敏)众溃散。”《资治通鉴》记载此事发生在二月,可见手挥羽扇不是为了取凉。其次是裴启《语林》说诸葛亮:“乘舆葛巾,将白羽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可见诸葛亮也用羽毛扇指挥。《陈书》的《高祖纪》里说:“公赤旗所指,袄垒洞开,白羽才

,凶徒粉溃。”萧绎《金楼子》序:“而侯骑交驰,仍麾白羽之扇;兵车未息,还控苍兕之军。”还有《魏书》的《傅永传》,记载傅永在豫州打败齐将裴叔业,缴获对方的“伞扇鼓幕甲仗万余”。傅永打败裴叔业,发生在十二月,这再次证明,缴获的扇,确实不是取凉用的。

周先生说:汉画像上有人手持形似羽扇之物,旁边注明“齐将”,说明用白羽扇指挥战斗的习惯,后汉以来就有。之所以用白色的羽扇,是因为颜色鲜明,容易识别。这个意思,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里就已经说过了。

周先生发现,古代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日本古代两军对阵时,大将手执以指麾进退者,有所谓‘军配团扇’。系铁、皮革或纸质葫芦形,下附铁柄,上涂以漆,用泥金绘有日月星辰等。又有所谓‘军扇’,系铁骨红色纸折扇,两面分绘日月形。唯未有用白羽扇者耳。”

周一良的考证解决了羽扇的疑问,我这里只能补充小小一点。周先生说,根据见到的材料,执扇指挥作战,或自后汉开始。这是很严谨和稳妥的结论。不过在《庄子》一书中,也有一条资料可供我们参考。此条见杂篇中《徐无鬼》:“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