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外科健康教育·器官移植分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07:56:12

点击下载

作者:喻姣花,李素云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外科健康教育·器官移植分册

现代外科健康教育·器官移植分册试读:

前言

器官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能够消除或减轻影响器官移植患者的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本书集器官移植的常见问题和临床护理人员的实践经验于一体,为广大移植患者提供了必要的健康知识。

本书分为器官移植总论和临床各器官移植康复指导两部分。临床各器官移植康复指导是本书的重点,围绕各器官移植的基础知识,紧密结合术前健康指导、术后健康指导、出院健康指导进行逐章编写,答案部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本书着重体现系统、全面、新颖、实用等特点。尽管我们竭尽全力,但书中可能还存在错误和不当之处,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发现问题,给予指正!编者第一部分 器官移植总论第一章 器官移植发展史一、移植医学发展史

1.国际器官移植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这样一个设想:如果身体的某一个器官出现病症,能不能像机器更换零件一样更换器官。1954年,美国波士顿医学家哈特韦尔·哈里森和约瑟夫·默里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人体器官移植手术——肾移植手术。为了避免出现身体排斥外来组织这个最大的问题,这次手术是在一对双胞胎身上进行的。至此,外科学进入人体器官移植的新时代。1963年,医学家们在肺和肝脏移植方面进行了尝试。接着,南非的克里斯蒂安·巴纳德医生和美国的诺曼·沙姆韦和登顿·库利医生相继完成了心脏移植手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环孢素这种能抑制身体攻击外来器官倾向的药物研制出来以后,器官移植才成为常规疗法。至今,人类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已经非常普遍。目前,全世界每年要进行1万多例肾移植、1000例左右肺移植、2000例左右心脏移植、4000例左右肝移植和1000例左右胰腺移植手术,迄今已有数万名患者通过他人捐献的器官获得了新生。

1) 器官移植障碍:器官移植遇到的发展障碍也让世界各国的医生们颇为头痛。首先,一个人身上的器官移植给另一个人时,难免受到排斥,就像是一个在热带生活了几十年的人突然让其到北极生活,他肯定会排斥北极的寒冷气候一样。目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终生都需服用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以防止体内出现排斥反应。但这些药物同时又对整个免疫系统产生作用,会降低患者抵抗疾病的能力。另外一个障碍是,器官移植手术的出现使很多患者看到了健康的曙光,等待接受器官移植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愿意捐献器官的人却没有这么多。据估算,目前世界上有25万患者等待做器官移植手术,但是每年有机会接受这种手术治疗的患者只有5万人左右。西班牙是世界上人均捐献器官最多的国家,每100万居民中有27人捐献器官,但是西班牙每年却有500人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美国从1984年开始实行器官的有偿供给,销售额逐年上升。“人体器官库”和“细胞库”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这些“器官库”把脑死亡者和心脏停止跳动者捐献的心脏瓣膜、皮肤、血管和肝脏的细胞等收集起来,有偿提供给需要进行器官移植者或新药开发者。有偿器官供给的经济利益很大,导致当时包括红十字会在内,加入“全美人体器官库协会”的企业约达到70家。如果再加上非成员团体,以及从事细胞和遗传基因商品化的企业在内,数量将超过数百家,而且企业数量和销售额都在逐年增加。华盛顿的一位律师估计,包括生殖器官等在内,美国的人体器官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尽管如此,人体器官市场仍然明显供小于求。如何为人体器官移植找到突破口是科学家们苦思冥想的事情。他们先是想到了用动物器官代替人的器官,然后又想到了用人造器官代替人体器官。

2) 异种器官移植的发展历史:最早的异种移植是在1906年,医生大胆地把猪和山羊的肾脏分别移植到两位患者身上。遗憾的是,由于发生了当时还不为人所知的排斥反应,患者很快就死亡了。1992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又开始了这样一种尝试,他们把狒狒的肝脏移植给一名35岁的男子,这名男子因患乙型肝炎导致肝脏坏死。他们先把一只15岁雄性狒狒的肝脏取出来,然后植入这位生命垂危的男子体内。医生担心移植人的肝脏后新肝脏同样会被乙型肝炎病毒破坏,因而决定使用狒狒的肝脏。手术后当天,狒狒肝脏就开始发挥功能。为了减少患者机体对狒狒肝脏的排斥反应,医生们采用多种抗排斥反应药物,包括尚处于实验阶段的FK506。7月2日这位男子手术后第一次刮了胡子,并开始食用流质食物,并且可以下地走路。但是,两个月后这名男子出现了发热症状,经X线胆管检查后又发现血液感染,不久后就死去。把动物器官移植给人体实验的失败并没有让科学家气馁。为了探索这种跨物种器官移植手术的奥妙,他们又在动物之间进行了类似的实验。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自1992年开始饲养世界上第一群心脏中含有人基因的猪,科学家是将猪卵细胞中植入人的一种基因后培养出这种猪的。在猪长成后,科学家将猪心脏植入猴子体内。实验表明,将猪心脏植入猴子体内后,猴子体内几乎不产生排斥反应,植入猪心脏的猴子手术后平均存活时间为40天。此后,英国科学家决定选择4~5名患者进行猪心脏移植手术。科学家说,存在于猪组织内的病毒似乎不会感染人类,它绕开了一个在实践中人体移植猪器官的主要障碍。另外,科学家之所以对猪情有独钟,因为它们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猪的心脏与人的心脏大小相同,其管道分布和动力输出也相类似。此外,猪的心脏只需经过少量的基因工程处理,就能与人类的免疫系统相兼容。在美国,这项研究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58岁的美国帕金森病患者托尼·约翰逊接受了猪神经细胞移植手术。科学家们让两只经过严格灭菌消毒且不携带任何病毒的健康成年猪交配,使母猪怀孕。在约翰逊接受手术的当天,科学家们将8只猪胚胎从母猪体内取出,并从每一胚胎中取出少量脑组织,通过手术放到约翰逊脑中被损害的部位。出院后,约翰逊的行动能力大大提高,每天可以工作一段时间,还重新开始了他最喜欢的运动——钓鱼。虽然远期疗效还有待观察,但最初的脑检查表明,约翰逊大脑中的猪神经细胞依然活着。面对跨物种异体移植迅速发展的势头,一些科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首先某些对猪、狒狒等动物无害但对人类却是致命的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很可能通过异种移植传播给人类。虽然目前在进行异种移植之前要经过严格的检查,但一些还未被人类所了解的动物病毒却有可能逃过检查贻害人类。科学家已经发现,猪的器官中至少有两种可能传染给人的病毒。伦敦全国医学研究所的病毒学家乔纳森·施托耶说:“这不一定会产生不幸的结果,但我是担心的”。医学研究所委员会主席、波士顿大学的医学教授诺曼·莱温斯基说,这些新的发现是“吓人的”。他说:“我们在将猪的器官移植给人之前必须慎之又慎。”为此,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于1996年公布了有关跨物种移植的指导原则草案。草案呼吁医生们在进行跨物种移植以前,必须仔细对动物进行检查,防止某些特殊的动物疾病通过移植传染给人类。草案要求医生们必须保留动物和患者的血样和组织标本,并对接受移植的患者进行监测以防突发性疾病。

3) 人造器官的发展历史:为了解决器官捐献者太少的难题,科学家一方面尝试在人和动物之间进行器官移植,另一方面大力开发另一个有前途的项目:如果人造器官可以代替人体器官正常工作,那么可以建成很多“人体零件工厂”,大量生产人体内的各种“零件”,这样,那些需要进行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就不会苦于器官捐献太少了。如果用人造心脏把人的心脏替换出来,那么如同给机器更换了发动机,如果人体实验表明这种强力发动机能让人体这台活机器长时间无故障运行,那无疑在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1982年12月2日,美国西雅图62岁的退休牙科医生巴尼·克拉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接受人造心脏移植手术的人。一颗塑料心脏在他的胸腔里跳动了将近1300万次,维持了112天的生命。这颗人造心脏是由犹他医疗小组成员罗伯特·贾维克设计的。它通过两条2米长的软管连到体外的一部机器上,压缩空气维持着这颗人造心脏的跳动。后来陆续又有另外4名患者移植了贾维克人造心脏,其中活得最长的一个活了620天。从此,人造心脏移植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医学界认为,这种技术还不成熟和完善,暂时不能用于人体。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1984年规定:只能用贾维克人造心脏移植作为过渡,使垂死患者延长生命,等待移植人心。该局1990年又做出更严格的规定:除急救外,禁止使用贾维克人造心脏。由于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仍不允许在美国实施永久性电动人造心脏手术,因此英国成为第一个实施永久性电动人造心脏手术的国家。1995年10月,一位64岁的英国退休电影制片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接受永久性电动人造心脏的人。埃布尔·古德曼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医生认为如不接受特殊治疗他很可能活不到次年春天。手术在英国牛津约翰·拉德克里夫医院实施。这颗价值8万英镑的电动人造心脏大小如同拳头,固定在古德曼的腹腔内,通过从胸部引出的导线与体外的电池组相连。古德曼接受手术后情况良好。在他手术初步成功的鼓励下,当时英国很多心脏病患者都跃跃欲试。但次年3月,医生发现古德曼植入的电动人造心脏出现了问题,于是在3月23日对古德曼实施了电动人造心脏移出手术。移出电动人造心脏后,古德曼依靠自己的心脏生存,手术30个小时后,古德曼心脏病发作,离开了人世。尽管美国政府出于安全考虑禁止对人体进行这种人造心脏的移植手术,但美国的科学家们在人造心脏的研究领域却一直走在前列。人造心脏在美国的实验中已经创造了1.6亿次无故障跳动的纪录,相当于输送2000000L血液,使患者继续生存了5年。他们研制的人造心脏有不同型号,除了普通大小的之外,还有专门为儿童患者设计的小心脏,其使用的寿命更长。目前,世界上人造器官已经可以替代几乎所有的人体器官。

英国人还研制出人造塑料肺,主要由与小型光盘播放机大小相当的扁平盒子组成,扁平盒子可以植入胸腔,盒子中包含由多孔纤维管组成的氧气、二氧化碳两套网络。氧气管网中的氧气通过盒子与血液结合,而通过口或鼻部排出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另外一套纤维管网排出。新型塑料人工肺植入猪体内后,成功地替代了大部分猪肺的功能。研究人员认为,虽然目前塑料肺还无法模拟自然肺的所有功能,特别是无法实现为满足体内不同能量需要而发生的复杂化学反应,但这一新技术有望首先应用于那些等待肺移植的患者及用于紧急治疗肺部功能暂时丧失的患者。英国还研制出一种人造血管,将它植入患者体内后可长期使用,并不易形成血栓。英国血管技术公司研制的这种人造血管的管壁是用聚合物纤维编织成的毛衣状结构,这样的结构具有很好的弹性,并且坚实耐用。科学家在这层管壁上再薄薄地涂上另一种聚合物,这种聚合物非常光滑,油脂很难在上面沉积。这样就可防止血栓的形成。这种血管直径只有6mm,在现有人造血管中已算很细的了。东京帝国大学则研制出一种可以靠人的意识排大便并且能用电控制的新型人造肛门,并投入临床应用。人造肛门的制造方法是,先把位于大腿内侧的大腿薄肌的肌肉切下一半,然后将其反转缠到肛管前端部分的周围。大腿薄肌的顶端代替括约肌,它是靠埋入腹部的起搏器的电刺激进行收缩。当患者想解大便时,就用体外开关的专用磁铁中断起搏器的电流,使患者能够及时大便。采用这种人造肛门可以使患者靠自己的意识排大便,排便口也设计在肛门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它与过去的人造肛门相比,能更接近自然的排便状态,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精神负担。可以说,几乎人体内的所有器官都可以人工制造了。这不仅能挽救人的生命,还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假牙、假发早已在市场普及,而人造晶体也已经使成百上千的人恢复了视力。更奇妙的是,澳大利亚科学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仿生耳可以使听觉神经完全受损的人恢复听觉。用金属或陶瓷材料制成的关节可以用来替代人们受损的髋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和腕关节。人造韧带也被用来代替受损的膝韧带,但是这种韧带的长期效果不够理想。人们不仅可以制造功能健全的假肢,而且可以制造肌肉和皮肤。用聚丙烯网状物制成的人造肌肉虽然不能产生力量,却能够有效地把人的机体连接在一起,并起到加固肌肉组织的作用。科学家们用牛皮为原料生产出一种人造皮肤。它的较厚的下层是骨胶原,它的表层是薄薄的胶乳封闭层。把这种人造皮肤植于创伤处,可以使肌体逐渐吸收骨胶原,促使肌体自行分泌骨胶原,然后揭去表面封闭层,再将真皮移植上去。此外,还有人造五官、手足、脊椎和性器官。

2.我国器官移植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我国器官移植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60年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院士进行了我国首例尸体供肾肾移植。由于在术后没有有效的免疫抑制措施,患者未能长期存活。1972年,中山医学院梅骅教授完成了我国第一例亲属肾移植手术,患者存活超过了一年,在我国医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肾移植作为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有效方法在我国各大城市开始推广。1981年统计全国肾移植数量达800余例,1984年达到1301例。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肾移植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术后护理以及免疫抑制药物的不断完善,我国每年完成肾移植例数逐年上升。这个阶段的一年肾存活率大约在50%。1985年至1993年是我国肾移植稳步发展阶段。由于开始系统引进国外经验,包括提高手术技术、全面应用环孢素等措施,我国的器官移植数量逐年增加;一年肾存活率达80%,心脏移植和肝脏移植开始起步。从1994年以后,肾移植例数进入飞速上升阶段。每年肾移植例数由2000例飞速上升到4000多例。2002年全国有超过28个省市开展了肾移植手术,完成肾移植总例数超过4500例。但由于我国有超过100万的尿毒症患者,所以目前远不能满足尿毒症患者的需要。随着人类对机体免疫系统认识的不断完善,一些新的免疫抑制药物,如MMF、抗CD25单抗等相继开始临床应用,移植肾长期存活率逐年提高。本阶段一年、三年、五年肾存活率分别为90%以上、80%左右、70%左右。目前我国有3例肾移植患者存活23年,受体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的1个月;其他类型的器官移植也开始蓬勃发展。二、移植医学研究现状

3.国际器官移植研究进展有哪些?

1) 肝移植:据Terasak全球移植中心名录统计,肝移植累积例数逐年增加,至1995年底已达48967例,一年成活率为80%~90%,最长存活者为26年。目前美国每年以3000例,欧洲联盟国家每年以1600例的速度递增。肝移植总数仅次于肾移植,在脏器移植中居第二位。在许多先进国家的大医院,肝移植已成为常规手术。近年,肝移植有较多的新进展,包括:①适应证的变化动向;②供肝的保存;③对原位肝移植时转流泵的评价;④异种肝移植。

2) 肺移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肺移植已成为某些晚期肺部疾病(如阻塞性、限制性、感染性及血管性肺部疾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1995年,国际心、肺移植登记处报道,单肺移植以每年450~500例次,双肺移植以每年约300例次的速度稳步递增。而心肺联合移植自20世纪80年代初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高峰时,以每年约200例次的速度增长。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心脏及单、双肺移植的广泛开展,使供体心肺来源严重不足,且部分心肺移植也被单、双肺移植所取代。心肺联合移植呈逐年平稳下降趋势。至1995年2月全球约有111个中心开展单、双肺移植。其中单肺移植2465例、双肺移植1344例;其一年、三年生存率分别为67%、49%及67%、47%。99个中心开展心肺移植,移植患者达1708例,一年生存率为56%,十年生存率为20%。

3) 心脏移植:同种心脏移植供心短缺问题十分严重。许多移植中心重新对异种心脏移植产生了兴趣。异种心脏移植始于20世纪60年代,存活效果极差。迄今仅7例,存活时间为数分钟至20天。虽未取得较好的存活效果,但至少可说明:①异种心脏移植的外科操作有可行性;②异种供心确实能在受体体内发挥作用并对地高辛产生反应;③应用环孢素A(CsA)和传统的免疫抑制药物可使协调性异种心脏移植存活期延长,提示异种移植与同种移植至少在某一部分上是相同的。当前异种心脏移植研究的热点是适应证和转基因动物。

4) 性腺移植:1989年科学家将新生大鼠睾丸组织移植至近交系大鼠的肾包膜下,可使去势大鼠的黄体生成素水平明显下降,移植物细胞发育,但曲细精管不发育。因供体来源少、技术难度大、费用高及伦理等问题,难以推广。众多学者转向研究睾丸组织和细胞移植,且进展很快。研究提示,细胞同种移植可望成为治疗男性低睾酮血症的有效方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5) 喉移植:1992年,科学家成功地进行了大鼠喉移植实验,使大规模的喉移植实验研究成为可能。喉移植作为器官移植的特殊领域,在用于人体之前,需考虑免疫抑制药物给机体带来的种种弊端,如肿瘤复发等问题,目前尚未达到共识。

4.国际器官移植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国际器官移植发展趋势有很多方面,从移植的外科技术来讲,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现在在免疫耐受、延长机体的长期存活时间、减少并发症等方面都有进展。因为器官移植和其他手术不一样,比如一个胃癌手术,开过刀以后,化疗几次,随访患者没有大的问题就算治愈。但器官移植等于是终生治疗,行器官移植术后,患者要经常回医院做随访,随访包括有没有并发症及药物浓度。从免疫耐受和减少并发症这方面,进展很大,并发症发生率可以降到很低的水平,但是机体在免疫抑制状况下也有其他的问题,比如容易发生感染。还有手术当中固有的并发症,像肝移植手术会有胆管并发症、血管并发症,还有慢性排斥反应。因为器官移植后要服用大量的抗排斥的药物,其机理就是把机体抵抗力压到一个很低的水平,这个时候机体容易遭受外界的感染,在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正常健康人和患感冒的人接触没有问题,但做过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就易感染。(喻姣花)第二章 器官移植基础知识一、移植概念

1.什么是器官移植?

移植是将身体的某一部分如细胞、组织或器官,用手术或其他措施移到自己体内或另一个体的特定部位,而使其继续存活的方法。器官移植是指用手术的方法,将整个保持活力的器官移植到自己或通常是另一个体体内的某一部位,用于治疗一些已不能用其他疗法治愈的器官致命性疾病。被移植的部分称为移植物。献出移植物的人体称为供者或供体。接受移植器官的个体称为受者、受体或宿主。

2.器官移植的分类有哪些?

(1) 根据供者和受者的遗传基因的差异程度,异体移植术可分为三类:①同质移植术,即供者与受者虽非同一个体,但二者遗传基因型完全相同,受者接受来自同系(同基因)供者移植物后不发生排斥反应,如动物实验中纯种同系动物之间的移植,临床应用的同卵孪生个体之间的移植。②同种移植术,即属同一种属,但遗传基因不相同的个体间的移植,如不同个体的人与人、狗与狗之间的移植;同种异体移植为临床最常见的移植类型,因供、受者遗传学上的差异,术后如不采用适当的免疫抑制措施,受者对同种移植物则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排斥反应(rejection)。③异种移植术,即不同种属(如猪与人)之间的移植,术后如不采用强而有效的免疫抑制措施,受者对异种移植物则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强烈的异种排斥反应。

(2) 根据移植物植入部位,移植术可分为:①原位移植,即移植物植入到原来的解剖部位,移植前需将受者原来的器官切除,如原位心脏移植、原位肝移植;②异位移植,即移植物植入到另一个解剖位置,一般情况下,不必切除受者原来器官,如肾移植、胰腺移植一般是异位移植;③旁原位移植,即将移植物植入到贴近受者同名器官的位置,不切除原来器官,如胰腺移植到紧贴受者胰腺的旁原位胰腺移植。

(3) 根据不同的移植技术,移植术可分类为:①吻合血管的移植术,即移植物从供者切取下来时血管已完全离断,移植时将移植物血管与受者的血管予以吻合,建立有效血液循环,移植物即刻恢复血供。临床上大部分器官移植如心脏移植、肝移植、肾移植、胰腺移植等都属此类。②带蒂的移植术,即移植物与带有主要血管以及淋巴或神经的蒂相连,其余部分均已分离,以便转移到其他需要的部位,移植过程中始终保持有效血供,移植物在移植的部位建立了新的血液循环后,再切断该蒂。这类移植都是自体移植,如各种皮瓣移植。③游离的移植术,即移植物移植时不进行血管吻合,移植后移植物血供的建立依靠周缘的受者组织产生新生血管并逐渐长大。游离皮片的皮肤移植即属此类。④输注移植术,即将移植物制备成具保存活力的细胞或组织悬液,通过各种途径输入或注射到受者体内,如输血、骨髓移植、胰岛细胞移植等。

(4) 根据移植物来源不同分为胚胎、新生儿、成人、尸体及活体供者。活体又包括活体亲属(指有血缘关系的个体如双亲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和非亲属(如配偶)。

(5) 根据移植物性质分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移植。为了准确描述某种移植术,往往综合使用上述分类,如活体心脏移植、活体亲属同种异体肾移植、血管吻合的胎儿甲状旁腺异位移植。二、移植免疫学基础

3.移植供受者是如何选配的?

(1) 免疫学检测:为预防排斥反应,提高移植效果,在器官移植前必须进行相关的免疫学检测,主要包括:①ABO血型相容试验;②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③预存抗体的检测;④混合淋巴液的培养。

(2) 非免疫学要求:①移植器官功能正常,供者无血液病、结核病、恶性肿瘤、严重全身性感染和HIV等;②供者年龄<50岁最佳;③活体移植效果由好至差排序为同卵孪生→异卵孪生→同胞兄弟姐妹→父母子女→血缘相关亲属→无血缘者。

4.什么是ABO血型相容试验?

检测供者与受者的红细胞血型抗原是否相同或相容。若为同种异体移植,供、受者血型需相同,至少符合临床输血原则。

5.什么是PRA检测?

PRA在医学上又称为群体反应性抗体,通过检测受者体内同种异体抗体对随机细胞群体反应的细胞筛查试验来测定其被致敏的程度。PRA水平高的患者交叉配型的阳性率高,提示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供体。

6.什么是HLA配型?

HLA在医学上又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能够反映接受器官移植的受者和提供移植器官的供者之间的组织相容程度,与器官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故又将HLA称为移植抗原。MCHⅠ类分子抗原:HLAA、B、C。MCHⅡ类分子抗原:HLADR、DP、DQ。

HLA六抗原配型与肾移植、骨髓移植的存活率有密切关系,但与肝移植的存活率无密切关系。

7.什么是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

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为检测受者血清中针对供体特异性抗体反应性的最直接方法。阳性(>10%):提示移植后有超急性排斥反应或血管排斥反应的风险。

8.什么是混合淋巴液的培养?

受者与供者的淋巴细胞混合在一起培养,观察其转化率。若转化率大于20%,提示供、受者的淋巴细胞抗原不同,不宜进行移植手术。三、临床排斥反应

9.什么是排斥反应?

医学上称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由于机体对内外的各种致病因子有着非常完善的防御机制,其中对外来物如细菌、病毒、异物等“异己成分”的重要作用就是攻击、破坏、清除,正常情况下,这是对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然而行器官移植术后,新的器官作为一种异物被机体识别,并将动员机体的免疫系统发起针对移植物的攻击、破坏和清除,这就是排斥反应,这时的排斥反应对机体而言就成了破坏性的。一旦发生排斥反应,移植器官将会受到损伤,严重时会导致移植器官功能的丧失,危及生命安全。

10.为什么人体会对移植器官产生排斥反应?

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好比一支精密的军队,能够识别并攻击外来入侵的敌人(如细菌、病毒等),维持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在识别过程中,需要一个特别的标签来帮助免疫系统区分自己或非己,从而保证自身正常的组织器官不被破坏。这个标签即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于它直接关系着器官移植成功与否,故又被称为移植抗原。移植抗原具有个体差异性,即使是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之间,也只有1/4的概率完全相同。当一个外来的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由于移植器官表达的移植抗原和患者的不同,免疫系统就会把它当作对人体有害的异物,从而发动强烈的攻击,于是产生了各种排斥反应,最严重的会导致移植器官失去功能。此外,即使移植器官的移植抗原和患者的完全相同,仍有一些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所以,移植前必须对患者和移植器官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进行全面的分析,尽可能选择与患者匹配程度高的移植器官,从而减少排斥反应的产生。

11.为什么器官移植前需要配型?

为了降低排斥反应。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 antigen,HLA)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作为不同个体免疫细胞相互识别的标志,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功能。HLA由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的一组基因所编码,主要表达于有核细胞膜表面,尤其是在人类白细胞膜上含有丰富的HLA分子,因此被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由于HLA能够反映接受器官移植的受者和提供移植器官的供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程度,与器官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故又将HLA称为移植抗原。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的器官移植都一定会出现排斥反应,眼角膜移植就较少出现排斥现象。这是因为眼角膜不含血管,属于免疫豁免器官,眼角膜移植是迄今最成功的器官移植类型。四、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12.什么是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巨噬细胞)的增殖功能,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皮肤真菌病、膜性肾小球肾炎、炎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13.器官移植后为什么要用免疫抑制剂?

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个免疫系统,它具有自我保护功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免疫功能,它能够对异物的入侵产生识别、控制、排除和消灭等一系列生理过程,从而保卫自身的健康。

当患者接受器官移植手术后,对身体而言,移植器官就是一个异物,这时免疫系统会对移植物产生识别和控制,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最终达到排除和消灭的目的。这种机体对移植物的对抗反应就是排斥反应,排斥反应是导致术后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多数移植后的患者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从而削弱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攻击,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但即使如此,排斥反应仍不能完全避免,长期的排斥反应引起的慢性移植物功能丧失依然是现今困扰全球医生的问题之一。

14.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历史及药理作用是怎样的?

(1) 环孢素:20世纪70年代后期瑞士的Borel发现了一种从霉菌酵解产物里提取的一种只含11个氨基酸的环形多肽,取名为环孢素A(CsA),可以有效地特异性抑制淋巴细胞反应和增生。CsA对T细胞,尤其是辅助T细胞有较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而对其他的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弱,因此在抗器官移植排斥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也用于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因此是一种具有很高临床使用价值的免疫抑制剂。经10年的临床试验应用研究证实其抗排斥反应作用较其他药物强而且副作用小得多,故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批准正式注册投入市场应用。CsA近20年的临床应用显示了较好的效果,使得除小肠移植外,肝、肾、心及心/肺、胰移植的患者移植物一年存活率达70%~85%,而在此之前仅30%~50%。CsA相关性神经毒性症状的发生率为10%~28%,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种较为重要的因素。轻度以头痛、肢体震颤、感觉障碍等多见,中度以视力障碍为主。CsA相关神经毒性的重症表现发生率极低。

(2) 他克莫司(FK506):从土壤真菌中提取的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特性,其药物强度是CsA的10~100倍,预防各种器官移植所出现的排斥反应的效果优于CsA。1984年,日本藤泽公司(Fujisawa)分离出筑波链霉菌,通过发酵、纯化,分离出FK506成分。1989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器官移植中心将FK506首次在临床试用。1993年,FK506在日本上市。1995年FK506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获准后在多个国家正式使用。目前,FK506已广泛地应用于肝脏、胰腺、肾脏、心脏、肺等实体器官的移植中。根据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报告,在使用CsA无效的援救疗法中,肝移植患者应用FK506有87%的成功率,而肾移植患者有74%的成功率。自1999年在中国上市以来,到目前为止,使用过该产品的移植患者累积已超过5000例,基本上每个移植中心和单位都应用FK506产品。由于其价格昂贵,大多数患者经济上无法承受,使其应用受限。FK506应用于临床只有10余年的历史,时间较短。因此,有些方面(药理和毒理)研究得不够全面。FK506的主要副作用为肾毒性、神经毒性以及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他克莫司可诱发糖尿病(概率为10%~30%),严重时可引起酮症酸中毒。FK506相关高血压的发病率较CsA显著降低。与FK506和CsA相比,雷帕霉素是一个与钙调素没有相互作用的新型免疫抑制剂,被认为对血压没有影响。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包括FK506和雷帕霉素等)不仅可内服,还可外用,主要是对一些皮肤病比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扁平苔藓、接触性皮炎和秃斑等均有一定疗效。

(3) 雷帕霉素(纳巴霉素,西罗莫司,RAPA,RPM):1975年加拿大Ayerst试验室Vezina等从太平洋某岛土壤样品中分离的吸水链霉菌所产生的一种亲脂性三烯含氮大环内酯抗生素类免疫抑制剂,是一种用于固体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结构与FK506相似,但作用机制不同。雷帕霉素与FK506之间的相互作用尚未经过深入研究。1989年Morris等首次将其用于抗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现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有效抗增殖作用比CsA强50~500倍,肾毒性比CsA和FK506都低,1999年应用于临床。从目前临床应用来看,雷帕霉素有很好的抗排斥作用,且与CsA和FK506等免疫抑制剂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是一种疗效好、低毒、无肾毒性的新型免疫抑制剂。CsA和FK506与药物源性的肾功能障碍有关,特别是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过程中,治疗上应尽量避免有肾毒性的药物。至今为止,尚未发现雷帕霉素有明显的肾毒性。雷帕霉素与CsA、FK506、MMF等联合应用均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其益处在于:①减少了治疗方案中各种免疫抑制剂的用量;②减少了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③增强了免疫抑制的效果。雷帕霉素有与FK506相似的副作用。在大量的临床试验中发现其副作用有剂量依赖性,并且为可逆的,治疗剂量的雷帕霉素尚未发现有明显的肾毒性,无齿龈增生。主要毒副作用包括:头痛、恶心、头晕、鼻出血、关节疼痛等。

(4) 吗替麦考酚酯(MMF):MMF作为抗真菌药物100多年前开始研发,1991年正式上市,是由青霉素属真菌产生的具有抗代谢作用的霉酚酸半合成物,商品名为骁悉。此药中的活性成分为霉酚酸(MPA),吗替麦考酚酯是霉酚酸的2乙基酯类衍生物,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

(5) 咪唑立宾(布累迪宁):日本旭化成从土壤霉菌的培养滤液中获得的咪唑类抗生素,作为免疫抑制剂,1991年12月起在日本临床肾移植中应用。日本许多临床移植中心已将咪唑立宾作为肾移植后的常规免疫抑制剂。我国近年也将其作为肾移植抗排斥药用于临床。咪唑立宾与同类药物硫唑嘌呤相比,肝毒性和骨髓抑制作用小,它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障碍和过敏症状,偶见骨髓功能抑制和急性肾衰竭。

(6) 环磷酰胺:别名“癌得散、癌得星、安道生、环磷氮芥”,1958年首次合成,开始作为抗肿瘤药,后来发现有免疫抑制的作用。由于其在被活化前无作用,所以与氮芥不同,无局部发疱和刺激作用,不引起局部坏死或静脉炎。胃肠道反应较氮芥轻,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大剂量注射亦可引起呕吐,但不甚严重。脱发较多见,一般在用药后3~4周出现,停药后可再生。骨髓抑制:白细胞数下降远较血小板下降明显。本品引起的骨髓抑制虽较常见,但一般较易恢复。中毒性膀胱炎为特有的毒性反应,在大剂量注射时可见,主要由于其水解产物在膀胱内浓集,引起膀胱刺激症状和少尿、血尿、蛋白尿等。肝功能损害较常见,对原有肝病患者应慎用。少数患者可有头昏、不安、幻视等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可致男性睾丸萎缩、精子缺乏、妇女闭经、卵巢纤维化、畸胎等。孕妇禁用。偶有胃溃疡、出血等。

15.目前临床所使用的免疫抑制剂分哪几类?

1)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有五类:

(1) 糖皮质激素类,如可的松和泼尼松。

(2) 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环孢素和藤霉素等。

(3) 抗代谢物,如硫唑嘌呤和6巯基嘌呤等。

(4) 多克隆和单克隆抗淋巴细胞抗体,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OKT3等。

(5) 烷化剂类,如环磷酰胺等。

2) 根据合成方法,免疫抑制剂大致可分为:

(1) 微生物酵解产物:环孢素A(CsA)类、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雷帕霉素(rapamycin,RPM)及其衍生物SDZRAD、咪唑立宾(mizoribine,MZ)等。

(2) 完全有机合成物:大部分来源于抗肿瘤物,主要有烷化剂和抗代谢药两大类,包括激素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氨甲蝶呤等。

(3) 半合成化合物:MMF、SDZIMML25、脱氧精胍素等。

(4) 生物制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globulin,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ntilymphocyteglobulin,ALG)等。

3) 根据其发展状况,免疫抑制剂大致可分为:

(1) 第一代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糖皮质激素等,药品有泼尼松和甲基泼尼松龙(methyprednisolone))、雷公藤多苷片、硫唑嘌呤、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为代表,主要作用为溶解免疫活性细胞,阻断细胞的分化,其特点为非特异性,为广泛的免疫抑制剂,ALG对骨髓没有抑制作用。主要副作用是可引起代谢紊乱、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目前总的倾向是尽可能减少其用量或停用,但移植界对此尚有争论。

(2) 第二代以环孢素(又名环孢菌素、环孢素A(CsA)、山地明、赛斯平、环孢多肽A、环孢灵、新出地明)和他克莫司为代表,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剂,主要作用是阻断免疫活性细胞的白细胞介素2(IL2)的效应环节,干扰细胞活化,其以淋巴细胞为主而具有相对特异性。CsA和FK506已被FDA批准用于临床,其余药物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它们主要的副作用是具有肾毒性。

(3) 第三代以雷帕霉素、MMF为代表,对PI 3K相关信号通路进行抑制,从而抑制免疫细胞增殖和扩增,与第二代制剂有协同作用。

(4) 第四代以抗IL2受体单克隆抗体、FTYZO等为代表。

4) 根据临床应用分为:

(1) 预防性用药:CsA、FK506、MMF、Aza等。

(2) 治疗/逆转急性排斥反应(救治用药):MP(甲基泼尼松龙)、ALG或ATG、MMF、FK506等。

(3) 诱导性用药(因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出现延迟肾功能患者、高危患者、二次移植患者、环孢素肾毒性患者):ATG或ALG、OKT3或OKT4等。

16.常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1) 环磷酰胺:

其作用机制是在体内经过羟化后产生具有烷化作用的代谢产物,对体液免疫抑制作用较强,也抑制细胞免疫反应。

(2) 硫唑嘌呤:硫唑嘌呤是类同于6MP,在细胞内转化为硫代次黄嘌呤核苷酸,后者假性反馈抑制次黄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从而阻断DNA的合成,导致细胞死亡,产生抑制细胞免疫和抑制体液免疫作用。

(3) 环孢素A:环孢素A属环多肽结构,口服后主要在回肠缓慢不完全地吸收,个体差异大。环孢素A的微型乳化制剂可被全胃肠道吸收,个体差异小。有供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剂型。其作用机制为抑制IL2、IFNγ、B细胞分化因子,主要干扰辅助T细胞的功能,其次对T和B细胞的活性都有抑制作用。

(4) FK506:其免疫机制为抑制IL1、IL2、IL3、IL4、IL6、IL7、IL8和IFNγ的表达,抑制T细胞受同种抗原的刺激后的激活和增殖,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抑制T辅助细胞依赖性B细胞的增殖作用。按质量计算,抑制性T细胞的作用在体内和体外较CsA分别强10及100倍,但治疗指数相近。

(5) 骁悉: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datemofetil,MMF),曾用名霉酚酸酯。吗替麦考酚酯在体内转变成霉酚酸(MPA),具有活性。MPA是高效、选择性、非竞争性、可逆性的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抑制剂,可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MPA对淋巴细胞有高度选择抑制作用。MPA不抑制IL1、IL2的合成。

(6) 来氟米特:通过其体内代谢产物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的活性,从而影响活化淋巴细胞的嘧啶合成。抑制酪氨酸激酶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生物利用度为80%。

(7) 雷帕霉素:是新型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通过不同的细胞因子受体阻断信号传导,阻断T淋巴细胞及其他细胞由G1期至S期的进程而发挥免疫抑制效应。

(8) 15脱氧精胍素:其抑制机制为抑制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的活性和功能,抑制IL1合成,抑制MHCⅡ类抗原表达及抗原提呈。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化增殖,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不抑制IL2的产生。

17.如何正确服用免疫抑制剂?

(1) 免疫抑制剂必须按时服用,如FK506、MMF、CsA等需要一天服用2次的药物,需要间隔12小时服用,最好在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以免影响吸收。

(2) 如果出现漏服,一定要提高警惕。绝对禁止在下一次服药时擅自增加剂量。2次服药间隔时间不应少于8小时,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

(3) 有些药物会增加、降低血药浓度,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些药物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氨茶碱、速尿、酮康唑等。

(4) 如果在服用免疫抑制剂后出现呕吐,应按下列方法增加药物用量或者遵医嘱,并注意检测浓度:①服药10分钟内呕吐时,加服全量;②服药10~30分钟呕吐时,加服1/2量;③服药30~60分钟呕吐时,加服1/4量;④服药60分钟以后呕吐时,无须加服。

(5) 如果在服用免疫抑制剂后出现腹泻,应按下列方法增加药物用量或遵医嘱,并注意检测浓度:①水样便每日5~6次,需加服1/2剂量;②水样便每日3次,需加服1/4剂量;③糊状软便时,无须加服。

(6) 某些食品会影响免疫抑制剂的吸收,改变血药浓度。如当FK506与食物同服(特别是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其吸收速率及程度会下降。服用FK506时饮酒会增加视觉和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西罗莫司可以与水或橙汁一起服用,但不能与苹果汁、西柚汁同服。CsA和FK506与西柚汁同时服用,可以提高两者的血药浓度。

(7) 儿童患者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可使用牛奶、温水稀释后饮用,但应避免使用冷水。

(8) 避免使用未经医生同意的药物,包括中药或偏方。

(9) 某些免疫抑制剂会对外貌产生影响,如CsA会导致多毛症、牙龈增生,激素会导致痤疮、满月脸。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10) 药品应按说明书保存,避免潮湿、高温或阳光直接暴晒,夏天不要放在未开空调的车里。注意不要让儿童接触药品。

(11) 建议在服药期间对服药的种类、血药浓度、药量增减、异常症状等进行完整的个人记录。五、器官移植患者的营养支持

18.移植营养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近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器官移植患者的营养支持关系到移植器官的功能、移植患者的存活与并发症;认识到器官移植患者的营养支持既具有一般应激患者营养支持的共同性,又具有它自身营养支持的特殊性。营养支持领域是广泛的:从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到维护身体内环境的稳定;从一般营养物质的供给,到特殊营养的补充;从简单的能量供应和氮平衡,到特殊营养素的代谢调理与免疫调理作用,均在临床营养专家的研究之列,并且从理论的升华到实践的深入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移植患者营养支持的原则有哪些?

器官移植后,由于手术应激、感染等原因,常可导致高血糖;CsA、FK506、糖皮质激素均可抑制胰岛细胞功能和胰岛素释放,因而也常导致障碍。在此状态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将可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某些器官移植患者术后可能并发食管炎、胃肠炎、胰腺炎、小肠梗阻、肠瘘、胃肠出血、乳糜样腹水,因而也需要长期施行肠外营养治疗,但长期的营养支持可并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骨质疏松。

营养支持分为移植前期、围手术期和手术后期。在各个期间,按病情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术前营养支持的原则是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手术的耐受性。特别指出的是,除小肠移植患者外,其他器官移植患者在术前均能正常进食,当患者不能进食时,应考虑放置鼻肠管或鼻胃管。肝移植术前因患者肝功能衰竭,需增加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抑制脂肪和肌肉的丢失,限制钠的摄入,减少钠潴留。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原则在于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减轻分解代谢,减轻组织损伤,调节免疫反应,预防并发症,促进移植器官功能的恢复。移植术后的恢复过程中,如果移植器官功能正常,营养摄取与正常人相同,饮食的质量和数量没有特殊要求,但如果并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时,则应调整饮食结构,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具体内容见《现代外科健康教育——围手术期分册》。(李素云)第三章 器官移植相关法律法规及伦理学要求一、《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相关规定

1.《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是哪一年颁布的,有何意义?《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是为了规范人体器官移植,保证医疗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其于2007年3月31日发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人体器官移植,是指摘取人体器官捐献人具有特定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或者胰腺等器官的全部或者部分,将其植入接受人身体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过程。从事人体细胞和角膜、骨髓等人体组织移植,不属于人体器官移植,不适用本条例。器官移植事关人体健康,涉及器官的捐献、摘取、植入过程中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因此,需要通过制定专项条例,以规范人体器官移植活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医疗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同时,制定这个条例,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也具有重要意义。

2.《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对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进行了哪些规定?

为了保障公民自愿捐献人体器官的权利,防止非法摘取人体器官,提高人体器官移植的临床疗效,需要重点对人体器官的摘取和植入两个环节加以规范。对此,做了四个维度的规定:一是,摘取活体器官前或者尸体器官捐献人死亡前,应当经所在医疗机构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审查,并经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同意。二是,摘取活体器官,应当查验活体器官捐献人同意捐献其器官的书面意愿、活体器官捐献人与接受人之间存在条例规定关系的证明材料,并应当向活体器官捐献人说明器官摘取手术的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预防措施等有关情况,并确认除摘取器官产生的直接后果外不会损害活体器官捐献人的其他生理功能,确保捐献人的生命安全。三是,摘取尸体器官,应当在依法判定捐献人死亡后进行。对摘取人体器官完毕的尸体,除用于移植的人体器官以外,应当恢复尸体原貌。四是,对人体器官捐献人应当进行医学检查,采取措施,降低接受人因人体器官移植感染疾病的风险。

3.《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对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医疗机构的准入和退出做了哪些规定?

为了确保医疗机构提供的人体器官移植医疗服务安全、有效,《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简称《条例》)对人体器官移植医疗服务规定了准入制度;同时,从医疗机构主动申报和卫生主管部门监督两个方面,规定了不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的退出制度。在准入方面,《条例》规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医疗机构从事人体器官移植,应当有与从事人体器官移植相适应的执业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设备、设施;有由医学、法学、伦理学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有完善的人体器官移植质量监控等管理制度。②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应当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申请办理人体器官移植诊疗科目登记。③省级卫生主管部门进行人体器官移植诊疗科目登记,应当考虑本行政区域人体器官移植的医疗需求和合法的人体器官来源情况。在退出方面,《条例》做了两个方面的规定:①已经获准从事人体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不再具备《条例》规定条件的,应当停止从事人体器官移植,并向原登记部门报告;原登记部门应当注销该医疗机构的人体器官移植诊疗科目登记,并予以公布。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专家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率、植入的人体器官和术后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对医疗机构的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应用能力进行评估,并及时公布评估结果;对评估不合格的,由原登记部门撤销其人体器官移植诊疗科目登记。

4.哪些患者可以接受器官移植?

(1) 心脏:由各种病因导致的心脏衰竭患者,心脏移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2) 肺脏:终末期良性肺部疾病患者,经过传统内科治疗无法治愈,但估计尚有1~3年存活希望,可考虑进行肺移植手术来改善身体状况。

(3) 肝脏:处于良性肝病末期,无法用传统内科及手术治疗的患者,肝脏移植是唯一的方法。

(4) 肾脏:当一些疾病对肾脏产生损害,肾脏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时,就会逐渐发展为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其终末期就是尿毒症。挽救尿毒症患者生命的方法包括透析和肾脏移植。

(5) 胰脏:胰脏移植多数是与肾脏移植同时进行的,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和胰切除后糖尿病。

(6) 其他:患有脾脏、小肠等多种疾病的患者可以进行移植手术。

5.《条例》是怎样体现禁止人体器官商业交易原则的?

禁止人体器官买卖是国际共同遵循的规则。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买卖或者变相买卖人体器官的情形,《条例》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买卖人体器官,不得从事与买卖人体器官有关的活动。同时,对人体器官移植手术收取费用的范围做了界定、规定:医疗机构实施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只能依照条例的规定收取摘取和植入人体器官的手术费、药费、检验费、医用耗材费以及保存和运送人体器官的费用,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所移植人体器官的费用。为了防止变相买卖人体器官,《条例》对活体器官接受人的范围做了严格的限制,其规定:活体器官的接受人限于活体器官捐献人的配偶、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有证据证明与活体器官捐献人存在因帮扶等形成亲情关系的人员。

为了保证禁止人体器官商业交易原则得以落实,《条例》对买卖人体器官或者从事与买卖人体器官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条例》规定,对买卖人体器官或者从事与买卖人体器官相关活动的,由卫生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交易额8倍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