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才必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09:45:35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成才必备

孩子成才必备试读:

内容提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纪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社会,第一课堂,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本书通过对孩子学习方法的介绍,从而达到为孩子将来成功做铺垫的目的。

序言

罗得岛大学图书馆长拉夫特先生说:“让孩子学习,是你可以赠给孩子的最伟大礼物,它比你花很多钱安排孩子上私立学校更有效,比你赠给孩子一台电脑更管用,甚至比获得哈佛大学的学位更实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纪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社会,第一课堂,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本书通过对孩子学习方法的介绍,从而达到为孩子将来成功做铺垫的目的。

做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一生品性优良,将来杰出有为。那就得看今天如何教育他了,他的一生就在您手中!事实上,当一名称职的现代父母,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有些父母只知道教育或强制,忽视了孩子的特点——可塑性。往往事得其反,让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有时木已成舟,追悔莫急。

学习,让孩子从小懂得学习,热爱学习才是教育他们的唯一出路。当然,学习不仅仅包括文化知识,还有培养他们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培养他的记忆能力可以使他们以后在学习与工作中效率大大提高;培养他的社交能力可以使他们以后在社会与生活中得到更大的成功;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游刃有余等等,所以让他们学习与培养他们的能力才是孩子将来成功最最重要的。

本书通过介绍16种培养孩子学习的方法,帮助你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中,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告诉他们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待人,怎样面对社会,同时帮助他们学习对世纪和人生多样化的理解,对人生成长多样化的把握,提高他们的人生智慧。

在希望的田野上您撒下希望的种子,相信通过不断的教诲、学习、塑造,你的孩子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和辉煌的明天。

第1篇 提高记忆力

一、兴趣是记忆最好的老师

兴趣与记忆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德国大诗人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下面介绍一些这方面的记忆方法,读者可以借鉴并创造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来。

1.运用比喻可加强记忆

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变得浅显易懂,由于它的形象化、具体化、浅显性、新颖性,能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直观的深刻影响,引起类比联想,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1842年,奥地利学者约斯琴·约翰·多普勒首次描述了一种物理学效应——多普勒效应。其内容是:他在观察来自星球的光色变化时,发现当星球与地球相向运动时,光色向光谱的紫色端移位,表明光波的频率升高;而当星球与地球背向运动时,光色向光谱的红色端移位,表明光波的频率降低。他在解释这一原理时比喻成这样一个例子,当人们驾驶一只小船顶风迎波前进时,如果船前进的速度和波浪前进的速度相等,则在船上感到的波浪频率是船静止时的二倍;反之,如果船顺风随波前进而且两者速度相等则船“骑”在波上前进,感觉到的波浪频率为零。这一比喻使人们理解并记住了多普勒效应的实质内涵,并知道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波源和接受器之间的运动。如坐在行驶的火车上,对面驶来一列鸣笛的火车由远向近开来,尽管笛声本声的音调(频率)保持不变,但人们听到的笛声越来越尖(即频率升高),当火车向远处驶去时,人们听到的笛声变得逐渐低钝(频率降低)。通过比喻,多普勒效应就会很容易记住而不会忘记。

2.巧用计算记忆

适用于对数字的记忆。如历史年代、电话号码等。其原理是经过运算后,手脑心并用,在回忆时会多有一条线索帮助你提取记忆库中的材料。运用该方法时要针对数字的特点灵活地用加、减、乘、除法帮助自己记忆。如,电话号码8216可用8×2=16,记住3801444可用238=1444记住。

3.利用歌诀记忆将事半功倍

歌诀记忆法是把识记材料编成有节奏、有韵律的材料,从而加强记忆的方法。

歌诀记忆法同谐音记忆法一样,具有事半功倍的奇效。记忆经验告诉我们,有节奏有韵律的材料,比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材料要好记忆得多,而歌诀记忆法正符合这一规律。锦州市记忆研究会曾经在锦州市实验中学文科班进行过这样的实验,让一组学生背诵琅琅上口的诗歌,让另外一组背诵比诗歌短得多的散文,结果,背诵诗歌的一组成绩大大好于散文组。还有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个规律。脍炙人口的散文《三峡》虽然短小精练,但学生总不如背诵三峡七律那样顺口。这说明歌诀记忆法确是一条记忆的捷径。

歌诀记忆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许多大学问家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鲁迅的老师章太炎先生说过:“儿童记诵,本以谐于唇吻为宜。古人教学,多用于此。”这就道出了歌诀记忆法的特点,即“谐于唇吻”。谐于唇吻的样式很多,诗歌、歌诀、打油诗、顺口溜等都是。我国运用歌诀对儿童进行文化启蒙教育由来已久。西汉元帝时,史游编著的《急就篇》,就成为汉以下许多朝代的识字课本。以后兴起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歌诀。念过几天私塾的同志都还记得“赵钱孙李、周吴郑玉、冯陈襦卫、蒋沈韩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它是靠什么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的呢?就是靠句式的严整规范,声调的顿挫抑扬,在大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幼儿、少儿以至小学里的教材,都是采用歌诀法的形式的。如小学课本中“南风吹,小麦黄,农民伯伯割麦忙”、“早晨空气好,小学生起得早,整整齐齐排好队,大家都来做早操,伸伸手,弯弯腰,天天锻炼身体好”,小学生对此有较浓厚的兴趣。其实,不光只是儿童,大人亦是如此。唐诗远播四海,白居易、柳永的诗词流传到日本、朝鲜,靠的也是“谐于唇吻”。试想,让儿童背诵拗口的东西,尽管他们很努力去记,但学习能有什么好效果!

那么,究竟怎样编歌诀呢?王维同志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罗列法即按照识记材料的先后顺序,将其处理成为有韵律的歌诀。避免大幅度的跳荡和起伏。例如,大家熟知的《标点符号歌》,即是按照罗列法编写的: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圈(。句号);句中有停顿,小圆点带尖(,逗号);并列词句间,点个瓜子点(、顿号);并列分句间,逗点顶圆点(;分号);引用原话前,上下两圆点(:冒号);疑惑或发问,耳朵坠耳环(?问号);命令或感叹,滴水下屋檐(!感叹号);引文特殊词,蝌蚪上下窜(“引号)文中要注解,月牙分两边(()括号);转折或注解,直线写后边(——破折号);意思说不完,六点紧相连(……省略号);强调词语句,字下加圆点(·着重号);书名要标明,四个硬角弯(《》书名号)。

概括法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高度浓缩的方法编写歌诀。如辛安亭先生编写的《历史歌》,就多用此法。又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形象法形象法要求歌诀不但要合乎韵律,而且要生动、形象,给人造成清晰可见的印象。例如《数字歌》:l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水上飘,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随风飘,5像秤钩来卖菜,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菜,8像麻花拧一遭,9像饭勺能盛饭,10像鸡蛋做蛋糕。

4.趣味记忆法

人们对有趣的事物容易记住。比如在幼儿初学识字时,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把要认的字放在一个有趣的故事里,幼儿感觉有趣就容易记住。在中小学教学工作中,老师讲课富于感情,生动活泼,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容易记住老师讲的东西。

很多中小学生对北京电视台的《东芝动物乐园》节目很感兴趣,因此记住了很多有关动物的知识。不难看出,学生对所学的东西兴趣浓厚,就能集中注意力,当然容易记住。

二、妙用思维记忆法

我们“记”的目的是为了“忆”,“输入”的目的是为了“提取”,那么怎样根据需要进行提取呢?实际上,我们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信息有两类:第一类是信息还原输出,“记”什么就“忆”什么;第二类是信息经过思维加工后概括性或者创造性的输出。这是最有价值的输出。思维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人就是凭借着这种神奇的思维能力,才统率着世界上的生灵。人的智慧就体现在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上,智力的其它因素都是为思维能力服务的,各种智力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思维有助于记忆,而记忆是思维的基础。

1.理解记忆有奇效

在领悟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方法,我们称它为理解记忆法。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是专家们经过大量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人们长期实践获得的经验。19世纪末,艾宾浩斯曾以自己作过实验,结果表明: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复习16.5次,识记36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复习54次,而识记含有480个音节的六首诗,平均只需复习8次即可成诵。我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用普通一首诗来比较两种记忆方法的优劣。他让甲组学生单纯用机械记忆法去死记硬背,而让乙组学生认真领会诗的内容,进入诗的意境,掌握诗的技巧,然后再去背诵。隔了一段时间测试,乙组学生平均记住83%,而甲组只记住了47.2%。请看,理解记忆法的优越性多么明显,我们真不可以小觑。不信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给你两个材料,要求能倒背如流,请准确记下识记每个材料所需要的时间。

材料1 请记下泰国首都曼谷的全称:共台甫马哈那坤奔他哇劳狄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浦改劝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

材料2 背诵杜甫七律《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1个材料共41个字,第2个材料共56个字。我们敢肯定,记杜诗要比记曼谷全称快得多,虽然曼谷全称要比唐诗少15个字。这是为什么?因为对材料1只能是机械记忆,而对材料2,却可以驰骋理解记忆的才能。当你诵读《蜀相》时,你的眼前会浮现发思古之幽情的诗人形象,他吊古伤今,流连在武侯祠肃穆的氛围之中,双泪横流,评说着诸葛亮这位一代名相。不知不觉之中,武侯祠的景观、诸葛亮的伟绩、诗人的情怀,经过“理解”这个通道潜移默化地记入了脑海。而材料1却难以和“理解”这把钥匙对上号,所以我们只能望“谷”兴叹!

理解记忆之所以能获得机械记忆难以企及的效果,是因为它使识记材料与识记者的知识结构建立了联系。实践告诉我们:知识结构越完善、越系统的人,记忆就越全面、越迅速、越牢固。假如让排球队员去记乐谱和旋律,让画家去记武功招术,让文学家去背化学方程式,那记忆效果一定不佳,因为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大相径庭,相距甚远。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的认识渠道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只是从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去认识,而后者则是从本质上,从事物内部相互关系上去认识。所以,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的人理解能力就越强;理解能力越强,记忆效率就越高。锦州夕照明诗词社有位词家,能背诵数千首宋词。问他背诵经验时,他说:越背越快,越背越熟。初背与掌握几百首时大不一样,掌握越多,背诵的速度越快。因为这时词的知识已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体系,如词的分类、句式的结构、典故的运用、流派与风格都了然于胸,所以背起来驾轻就熟,毫不费力。这位词家说得有道理,从理论上说那就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理解记忆法的诀窍就源于此。

那么,怎样进行理解记忆呢?(1)对识记材料进行分析综台、研究斟酌,力争掌握其内容实质。

就是说,对识记材料务求必懂,不能囫囵吞枣。我国古代许多学者很重视这点,甚至“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宋朝有个陈正之,读书很勤苦,常常手不释卷、日读数十篇,但收获不多,长进甚少,思前想后,他埋怨自己记忆不佳。后来,他求教于朱熹,朱熹指教他说,你以后读书,每次只读五十个字,一连读它二三百遍。陈正之遵训而行,果然大有进益。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也说过,“我读书宁肯少些也要懂透些。”所以,进行记忆的第一步就要弄清材料的精神实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千万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上,更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那样就很难高效地记忆。许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数理知识,要注意弄明白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习语言,要着重弄清音、形、义;学习诗文,要先掌握内容,抓住中心。这样就大大胜过从头至尾的单纯记忆。(1)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通向理解的唯一坦途。每个有志于学习的人都应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使所学知识不断巩固。汽车司机、火车司机、飞机驾驶员、机械操纵者的独立操作就是对他是否全面掌握驾驶技术知识的最好检验,也是他进一步加深对驾驶知识理解的大好机会。学生的课后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设计以及每一次考试,甚至每一次造句、作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都是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从而达到牢固记忆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不理解的理解了,理解肤浅的深刻了,淡忘的记起来了。总之,其中诸多方面的弥补、思考、反思,都能使记忆得到强化。

我们肯定理解记忆,并不贬低和排斥机械记忆。机械记忆自有它的功用。我们无论学习什么知识,总有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因此,一味地反对机械记忆,片面强调非理解不能记忆,既不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也不符合记忆主体的实践事实。例如小孩子学话,就是从机械记忆开始的,老和尚读经,也是从机械记忆开始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是互补的两种记忆手段,缺哪一方面都是不行的。科学的方法是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合理运用,这样才能获得最佳记忆效果。

2.5W1h记忆法

5W1H是Who(谁)、What(什么)、When(何时)、Why(为什么)、Where(在何处)、五个字的第一个字母和How(怎样)的第一个字母。这个记忆方法的主旨是,通过回答六个基本问题,便可找出各类文章的主导思想,也可抓住电影、剧本的主导思想,以增强记忆力。

这是一个很容易掌握的方法。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读者应当在阅读过程中回答如下问题:谁?做什么?何时做?为什么做?在何处做?怎样做?这是在美国新闻学校里采用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一个事件的各个不同方面。人们也可以用此法了解一次谈话、一个广播节目、一篇叙事文章或一次重要讲话。这种方法完全适用于阅读报纸文章。

3.形象记忆法

例如记森林的作用,不直接记抽象的条文,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记忆它的美称:

古人类的摇篮(在树上筑巢而居);绿色的金库;生物的制氧机;土壤的保育员(防止水土流失);空气的过滤器;天然的蓄水池(防干旱);防风的勇士;防沙的长城;防污染的卫生员;天然的灭菌器;煤炭的鼻祖。记住美称,解析其含义,就是它的作用了。

4.连锁记忆法

利用新奇形象联想法把要记的10个、20个甚至上百个事物串联起来,其中每个事物都像锁链上的一个环,环环相连。这样环环相连的记忆方法,称为“连锁记忆法”。例如说甲、乙、丙、丁四件事,那么第一步是把甲与乙联系在一起作新奇联想,接着又联想到乙与丙,再联想丙与丁。在回忆时,只要记起甲就能回忆起乙,乙又与丙有联,因而丙也被回忆出来了。

采用连锁记忆法,把毫无联系的内容串起来后,一口气可以记忆几十个、上百个,不但“记”与“忆”快速,而且大脑负担轻松。

例如,我们打算记忆10件毫无关系的事情,不过可以不限于名词:飞机、树、信封、耳环、水桶、唱歌、篮球、腊肠、星星、鼻子。要是逐个记忆,当然不是件简单的事。但是,通过记忆链的联想方法,就容易记牢。最好采用离奇的联想,联想步骤如下:(1)把飞机和树木通过联想联系起来,可以想象这样的景象:巨大的树木就犹如一架大型飞机在空中飞翔。(2)再由树木联想到信封,无数像信封样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或巨大的信封中装有树木)。必须让事物形象地在脑中浮现。即使是百分之一秒那样短的时间也好,最主要的,是要使联想到的事物形成清楚而稳定的形象,以便使极清楚的形象在决定性的一瞬间出现在脑海中。千万注意,别把思路弄乱了。(3)由信封想到耳环,当打开信封时,无数耳环朝自己的脸上飞来,或把信封作为耳环戴在自己的耳朵上。(4)再联想水桶,想象耳环下挂着巨大的水桶。(5)接下来是“唱歌”。想象巨大的木桶张开大嘴在唱歌,或想象自己头戴水桶在唱歌。(6)唱歌人的嘴中飞出无数个篮球,或者想象篮球在唱歌。(7)由篮球联想到腊肠。想象腊肠在打篮球,或者想象篮球运动员用腊肠作为球进行比赛。(8)联想星星,把天空中的星星想象为大腊肠。(9)最后联想到鼻子,想象星星长着巨大的鼻子,或者想象自己脸上的鼻子是一颗大星星。

通过这样联想,就把10件事物联系起来了。当然这里的联想有点麻烦,一旦习惯之后,在10秒钟内就能联想完毕。只有第一个“飞机”没有联想物,需要稍费点力气。但只要想起飞机,后面的就能想起来。飞机——树木——信封——耳环——水桶——唱歌——篮球——腊肠——鼻子。

学习中利用连锁记忆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地理课时,记东北三省九大工业——钢铁、石油、煤炭、森林、造纸、化学、机电、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用如下一串连锁:(1)钢铁——石油:以铁水为钢铁工业的代表形象,想象到通红的铁水一流出来就变成乌黑的石油。(2)石油——煤炭:石油流到某处就凝结成煤炭。(3)煤炭——森林:凝结成的煤炭上突然长出大树来(大树代表森林工业)。(4)森林——造纸:大树上面长着的不是树叶,而是一片片纸。(5)造纸——化学:纸上画着一个试管(试管代表化学工业)。(6)化学——机电:试管里装有一台大型发电机。(7)机电——汽车制造:汽车将发电机从试管里拖出来。(8)汽车制造——机械制造:汽车一下子撞到大车床上(大车床可以用来代表机械工业)。

如果能够熟练运用连锁法,要记住九大工业所需时间很短。

5.比较记忆法

这是对于要识记的两个或两类对象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或不同点,然后加以识记的方法。例如:

这两个面积公式都有3项,其中有1个相同的常项即有2个不同的变项,而这2个变项同都是相乘的关系,并且底对应于弧长,高对应于半径。这一比较,就把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扇形面积公式的异同点都鲜明表现出来了,很容易记忆,并能增强记忆的准确性。

比较记忆法是一种很有用的记忆方法,应用范围很广泛。因为任何对象之间都存在着相同点、相似点、相异点,而要想清楚准确地记住它们,最好的记忆法莫过于比较记忆法了。

6.分类记忆法

这是一种把要识记的对象,根据不同特点分门别类归纳再进行记忆的方法。假定我们要记住以下一些单词:

电视机、镜子、书柜、椅子、大头针、电风扇、稿纸、钉书机、收音机、铅笔、组合柜、图钉、梳子、录像机、三角尺、大宝、花夹、电冰箱、沙发、席梦思床、茶几。对上述单词,如果一个词一个词去记,肯定很困难。如果把它分为以下4类:家电类:电视机、电风扇、收音机、录像机、电冰箱。文具类:大头针、稿纸、钉书机、铅笔、图钉、三角尺。梳妆类:镜子、梳子、大宝、花夹。家具类:书柜、椅子、组合柜、沙发、席梦思床、茶几。

按照以上4类分别去记,就很容易记住这些单词了。分类记忆不仅可以按照意义进行分类记忆,也可以按照形式分类记忆。例如:

齐齐哈尔、锦州、石家庄、广州、牡丹江、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哈尔滨、满洲里、杭州、西安、洛阳、天津、日喀则、攀枝花、赛汉塔拉。

如果把上述城市按照名称的字数分为以下3组:二字组:锦州、广州、拉萨、杭州、西安、洛阳、天津。三字组:石家庄、牡丹江、哈尔滨、满洲里、日喀则、攀枝花。四字组:齐齐哈尔、乌鲁木齐、呼和浩特、赛汉塔拉。

按照各个组去记忆地名,就会提高记忆效率。

在记忆外语单词时,也可以采用分类记忆法。这就是把某些有共同词根、词干、词尾、相同读音的单词,分门别类进行记忆。

比较记忆法不仅便于记忆,而且有助于知识系统化。

7.规律记忆法

德国大数学家高斯在小学念书时,老师让学生计算1+2+3+……一直加到100的和。正当全班同学紧张的挨个数相加的时候,高斯报告了他的结果5050。同学们都惊讶,老师问高斯怎么算得这样快。高斯说,1+100=101、2+99=101、3+98=101……然后50+51=101,他掌握了这个规律,采用了101×50=5050的简便算法。

所谓规律记忆法就是把要记的东西找出事物之间联系和规律,从而有助于记忆效果。

数、理、化课本上的不少定理、定义、公式的记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效果欠佳。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规律,记忆效果就好。例如欧姆定律理解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电流与电阻成反比,这样就很容易把欧姆定律记住了,考试时就会运用自如,考出好成绩来。

利用规律记忆法,对英语单词的记忆效果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北京市的一些中学英语考试成绩不及格。例如有的班级四十几人,竟有15人期末英语考试不好,就是及格的当中分数较高的也不多。

笔者和这些同学谈话,了解到之所以英语学习成绩不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记不住单词。我说,你们对英语的构词法,要逐步有所了解,并加以应用,那末英语单词的记忆效果就会提高。比如说,英语构词法之一派生法也叫词缀法,就是在词根前面或后面加上前缀或后缀就构成了新的词。如work(工作)后面加词缀er,就构成了新的词worker(工人)。英语构词法之二合成法,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合成一个新词的方法。例如class(课)+room(房间)就构成了classroom(教室)。如every(每一)+where(在哪里)就构成了everywhere无论何处)。every每一)+one(一)就构成了ereryone(每人)。some(一些)+body(人)就构成了somebody(某人)。my(我的)+self(自己)就构成myself(我自己)。

老师和家长发现孩子记忆方面出现的问题,要具体帮助他们分析记不住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帮助孩子找出能记住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记忆上的困难,学习效果就会提高,成绩也就会提高。

只要是有心人、细心人,都可以应用这种记忆法。例如,某数学老师对同学说:“我在黑板上写出一个长数字,你们看5秒钟后我就擦掉,看谁能把它记住。”接着,老师写出数字:

162738495162738495162738495

时间一到,教师就把数字擦掉了。刚擦完就有一个同学举手要求回答,他果然正确地答出了数字。教师问他是用什么方法记的,他回答说:“这个长数列是由162738495重复3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162738495,让各位数l、2报数,然后单数向前一步走,结果报单数的是1、2、3、4、5,报双数的是6、7、8、9,一还原归队就是162738495,然后再把这个数重复2次。”这个同学使用的就是规律记忆法。

8.选择记忆法

大家都知道“优选法”吧?这个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明的科学方法曾经风靡全国,几乎达到了人人皆知的程度。优选法可以应用在各行各业,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地安排实验,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合理的配方、合适的条件与最佳的途径。选择记忆法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归纳的。它的要义是:在记忆领域里进行优选,即把最需要的、最实用的材料输入大脑,并编码储存,以使记忆效果更加突出。

选择记忆法是治学所面临的形势的需要。近几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第三次浪潮”席卷全球。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在有科技期刊35000多种,每年发表的蕴含新知识的科学论文约有500多万篇,每年登记的发明创造就有30多万件。在这信息爆炸、知识翻番的形势下,选择记忆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记忆方式不能不被人们广泛采用。面对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书籍应该怎么办?只有选择!

俗话说读书有失才有得,泛览莫若一精。说的也是选择。爱因期坦的传记中记载了这位大科学家的治学方法: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头脑负担过重和会诱离要点的一切。他注意记忆的是真正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周恩来同志在治学中也非常注意选择。他在《我的修养要则》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加强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当代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我们各门学科都有一些基本的知识要记住。基本公式、规律要记住,这是不错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七零八碎的繁琐的东西都要记住。书上都写着在那里,那时候你去查一查就行了。”可见,读书必须有选择,记忆也必须有选择。

读书和记忆没有选择就没有收获。朱熹曾经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贪多嚼不烂,饕餮之徒不但不能健身,也话还要得胃病呢!

那么,究竟应怎样选择记忆呢?

确定目标首先要确立学习或记忆的目标,然后再相应地选择多种书刊资料。最好请专家、学者、教师开列书目,对目标所及的书刊资料精中选精、优中选优,特别不要遗漏那些代表或反映本专业最新科研成果的资料。

治学者要弄清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确立以主攻专为骨架的知识结构网络,围绕主攻专业建构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以便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长线有短线地选择学习、记忆的材料。

提炼重点记忆中要善于抓住材料中最有的价值的精髓,一本书也好,一篇文章也罢,往往只有一条主线、一个主题、几段精彩的论述,一些必须记住的重点,其余的只是起烘托或辅助作用。因此,必须牢牢地抓住重点部分,提纲挈领。

广博钻研学习记忆不但要专,而且要博,这一点表面看来互相矛盾,其实不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博大才能精深,精深是建立在博大基础上的,没有广博就谈不到精深。知识越是高度分化、高度综合,就越要求治学者广采博取、提炼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巩固专业知识。

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大斯基说:“记忆,好像是一个神话里的筛子,筛去了垃圾,却保留了金沙。”让我们用选择记忆法这个神奇的筛子,不断筛选知识的金沙吧。

9.概括记忆法

概括记忆法就是对识记材料进行提炼、抓住关键和要点的记忆方法。

概括记忆法是根据心理学原理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总结出来的,是科学的。概括需要积极的思维。只有经过充分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精华提炼出来。在简化和提炼过程中,我们对材料的认识提高了,理解加深了,从必然王国跃到了自由王国。这种经过凝缩、概括后的材料言简意赅,有代表性,容易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相挂钩,不易遗忘。同时,概括需要辛勤的筛选劳动,只有经过认真的筛选,才能沙里淘金,把同类事物的精华提炼出来。这样,大量的原始的芜杂的材料经过删繁就简、择精选萃后,数量减少了,质量提高了,识记者的记忆负担量就会大大减少,记忆效率自然会显著提高。

古人云:“百炼为字,千炼成句”,呕心沥血炼字锻句,就是一种概括。因为炼字锻句的目的在于炼意,即用简约而精炼的字句,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书店里常见的《大纲》、《纲要》、《提要》、《举要》等都是概括的产物,思维的结晶。

概括记忆法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主题概括提炼、概括出识记材料的主题思想,抓住要领,笼罩全篇。识记材料不论长短,都有主题,只要用心总结,不难窥出。

内容概括对长篇材料进行凝缩、概述。有些识记材料,洋洋数千、上万言,如不进行处理,很难把握。高屋建瓴地对其内容进行压缩、删减,使其变得精炼,有利于对全部材料的记忆。有些长篇小说前边的内容提要,有些刊物登载的名著缩写,都是内容概括的产物。利用内容概括法,可以大大减轻记忆的工作量。

简称概括对一些较长词语、名称、概念进行高度简化,识记起来就大大方便了。现代语汇中涌现出了大量的简称概括,它很快进入了人民生活之中。像“中华全国总工会”简称“全总”,京、津、沪、辽、闽、浙、赣、桂等省、市、区的简称也都属于此例。

顺序概括对识记材料按顺序进行概括,记忆时突出其顺序性。这种方法能突出识记材料的原貌,防止错讹。如记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青苗法;(2)募役法;(3)农田水利法;(4)方田均税法;(5)保甲法。可以按其顺序概括为:一青二募三农四方五保。这样念起来顺口,记起来便当,如果需要回忆时自己添加内容就行了。

数字概括用数字来概括识记材料。如“五讲四美三热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五项原则六条措施”等。

以上这些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运用。概括记忆法适用于记忆那些内容较多、较系统的社会科学材料,要求识记者有较高的概括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实践,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10.系统记忆法

所谓系统记忆法,就是把需要记忆的材料分门别类,使这些要记住的材料有内在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增强记忆效果。

人的大脑就像一座图书馆,图书馆买了新书后,要编目归类,按次序摆在书架上,才能根据读者的需要准确而迅速地提出图书。人的大脑记忆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人的记忆过程类同于图书馆的图书购入、归类、上架和外借。如果图书馆买了新书,不及时的归类、编目、上架,读者借书时就很难准确而迅速提出书来。人的记忆也是如此,如果学了新东西,不定期进行分类加工,脑袋里获得的知识是杂乱无章的,考试时就提不出来,考试效果也不会好。相反学习新知识后,有计划地将其分门别类,使之系统化,记忆效果就好。

学校里的课程在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复习,在期末要进行期末复习,这都是为了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加深理解,使之系统化,提高记忆效果。因此,学生要重视单元复习、期末复习,借此机会把学过的东西系统化,分门别类、井然有序储存在大脑里,提高记忆效果,提高考试成绩。

系统记忆法主要应这样做:

首先是循序渐进地学习。万丈高楼平地起,知识的大厦需要开掘和浇铸深厚的地基,地基不稳,大厦必倾。学习亦如此,一定要有步骤地、分阶段地、分层次地逐步提高,把系统的根子扎得深深的。

其次是深入细致理解。这主要是要深入细致地理解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形成自己知识结构间的大循环。即千方百计把自己所学所记的东西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顺畅地输入,迅速地编码。再次是要一点一滴地积累。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要靠平日一点一滴地积累,集腋成裘地努力建立。只有我们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并产生飞跃的时候,我们的系统工程才初具规模。只有当我们的知识形成系统时,我们的记忆才会有奇效。有人把系统记忆法比作图书目录学,说系统记忆就是有计划地向大脑图书馆里藏书,果如其是,我们何不多多藏之!

三、发挥联想记忆法

实践证明,新颖奇异的联想是有助于记忆的。所说的“奇特的联想”,也就是新奇的想象。如果是“奇特”的形象,自然就不同于一般联想的形象相近联想法。

1.挂钩联想法

该方法是指用识记者熟悉的词组、数字、亲朋好友、家庭设施或人体部位作为基础(不需特别记住),然后将识记对象或内容按顺序与这些识记者熟悉的事物挂钩反复识记数次,将来回忆时,只要先回忆起这些熟悉的事物,就可回忆起相应的挂钩内容。每换一套记忆内容时,也要换一套识记者熟悉的事物。在“挂钩”过程中若能运用奇异联想法的原理来挂钩,则效果会更好,记忆也会更加牢固。

识记者熟悉的事物如下:笔类——毛笔、钢笔、圆珠笔、铅笔、签字笔、金笔、铱金笔、派克笔等;家庭设施——组合柜、立柜、高低柜、书柜、沙发、折叠椅、竹椅、电视、电扇、电冰箱、电吹风、电热褥、洗衣机、自行车、摩托车等;人体部位——头发、前额、眼眉、眼睛、鼻子、嘴唇、牙齿、舌头、下巴、耳朵、脖子等。

如何挂钩呢?如,在演讲前识记演讲稿时,可运用该方法。前额——与要论述的中心问题挂钩,眼眉——与要阐述的第一个问题挂钩,眼睛——与要阐述的第二个问题挂钩,依此类推,经过反复识记,则可把演讲稿熟练地记下来,发言时不仅不会遗漏而且做到流畅,轻松自如。

挂钩联想法有助于在识记系统内容或许多复习题时发挥识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做到全面、完整、不漏细节。

6.形象联想法

在识记和回忆过程中,利用联想记忆法,可以提高记忆力。法国心理学家威廉·雅姆说:“记性好的秘诀就是根据我们想记住的各种资料进行各种各样的联想……每种联想成了挂资料钧子,有了这个钩子,如果资料掉了下来,就能够再把它挂上去。”在进行联想时,要以带上几分离奇、古怪为好。因为人一般不大记得一般的平凡的事情,但是对于奇怪的,不可思议的,夸大的事情,对于奇特古怪的内容,人会记得很清楚很长久。

请看下面的一些词:

红花 电话机 夹心巧克力 办公桌 黄瓜 竹竿 天空 小孩

松树 铅笔 带鱼 彩云 花猫 松果 钱币 楼房

信封 红旗 书包 沙发椅

用一般的方法识记上述20个单词是很吃力的,如果用联想法来识记,则就很容易了。对于这20个词,可以做出数种不同的联想,下面只介绍其中的一种:沙发椅上放着一个书包,书包里装着一部电话机。电话机的听筒是一根黄瓜,打电话的人无法使用。打电话的人生气了,使劲吃了一块夹心巧克力。真奇怪,巧克力里竟有一个小信封。拆开一看,里面还有钱币,是一张拆叠得小巧玲珑的钞票。打开钞票后,居然从里面出来一条小带鱼,并游到办公桌底下。办公桌的式样很别致,因为它象一栋楼房。楼房上的旗竿是一支巨大的铅笔,在铅笔上面飘着一面红旗,红旗忽然腾空而起,化作一朵彩云,飘向天空。突然一声响雷,彩云降落在松树上。松树开出红花,并结出美丽的松果。一群小孩奔跑过来,用竹竿打松果。不料松果未打下来,却打下一只花猫来。

这种记忆法把各种对象联系起来,把动的形象与不动形象结合在一起,生动有趣,有利于加深记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个女友,女友要求爱因斯坦有空给她打电话。“你的电话号码是多少?”“我的电话号码很难记。”女友说。“好,我听着,你说吧!”“24361。”“啊!这有什么难记的呢?”爱因斯坦笑着说,“两打与19的平方,我记住了。”

在这里,爱因斯坦使用了联想记忆法,把24联想成2打(每打是12),把361联想成19的平方。

3.运用色彩进行记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我们不仅在雨后的彩虹中能够看到,在肥皂泡中,在分光镜中都可以看到,但无论这种现象出现的场合怎样,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来自于光线的折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光线的折射可以产生这七种颜色,并且色彩间的搭配是有规律的,正因为有这种规律,美丽的大自然才多彩多姿,画家才能运用它绘出精美的画卷,服装设计师才能够设计出艳丽的服装。人们常说“红配黄亮堂堂,红配紫恶心死。”这说明人们已经在实践中总结出色彩搭配的一般规律了。特别是画家,他们用红黄蓝三原色就可以搭配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从而绘制出色彩各异的美丽图画。实际上只要一提到“色彩”两个字的时候,人们的头脑中反映出来的并不是什么单个的颜色,而是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的美丽图案,这就给我们运用色彩之间的搭配规律来为记忆服务,提供了可以探索的途径。

色彩与形象记忆

比如,在形象联想中,要想物象清晰,首先是物象色彩要鲜明,要想使某一个事物奇特,也首先要使色彩奇特。可见,形象联想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如果运用得好就会增强联想记忆的效果。

我们先来看物象。物象就是事物的形象。人们在进行形象联想的时候,首先要在大脑中浮现出事物的形象,并想象这些形象是挂在屏幕上的。提到屏幕可能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彩色电视的效果要比黑白电视好得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彩色的。由此可以看出,色彩能使物象更鲜明、更吸引人并使人难志。所以,人们在进行联想记忆的时候,尽量要给物象涂上鲜明的色彩,便于记忆的“抓钩”能够牢固地把物象抓住并“捞”起来,使物象在联想的自由王国里尽情地驰骋。不过,在联想的时候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物象的鲜明还是不够的,还应该使物象奇特起来,因为“奇特是记忆的秘诀”。奇特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物象的首要奇特之处还是色彩。比如,当您看到外国人的时候,使您感到最明显的“奇特”之处还是肤色、眼睛的颜色、服饰的颜色等。从人们接收记忆信息的器官来划分,记忆有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四种,但大多数人是属于视觉型的,每个人的记忆一般也主要依靠视觉,尽管都是物象浮现在头脑中,但是凭借想象中的视觉来记忆的。所以,人们在进行联想的时候,如果物象与色彩有关,那么你不但应该使物象的色彩鲜明,而且应该使物象的色彩奇特。所谓“色彩的奇特”是指物象的色彩特别鲜明,对比强烈,并不是指各种色彩毫无“原则”的混杂,不伦不类。有些色彩是混合色的,比如“肥皂”的颜色,一般人很难说准它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它给你的印象本身就是模糊的,你也就很难记住它的物象,这就给记忆带来了障碍。所以人们在联想的时候,要尽量给物象涂上鲜明的并且是你最喜欢的颜色。

比如,当记忆“高楼、旗帜、阳光、大树”这几个词的时候,就可以这样联想:“一幢白色的高楼下面插着一面红色的旗帜,在金黄色的阳光照耀下,旗杆变成了一棵郁郁葱葱(翠绿)的大树。”在上面的联想中,人为地给“高楼、旗帜、阳光、大树”分别涂上了“白、红、金黄、翠绿”等鲜艳的色彩,这样呈现在头脑中的物象就是彩色的了,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因而增强记忆的效果。所以,在联想时如果要给物象涂上色彩,就必须遵循“鲜明”这一原则。

色彩与标识记忆

在学习中应用色彩来记忆更是屡见不鲜。如读书的时候,人们都习惯于用笔在关键的句子上边划上线,有的还做书头笔记,这样既便于抓住重点又有利于记忆。实验告诉我们,划线的方式不一致,达到的记忆效果显然也不一样。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在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时候,前半部分没有任何标记,而后半部分则分别用蓝。红笔做标记,并且标记的方式也不一致,蓝色笔只在关键的句子下面划单横线,而红色的笔则在不同的关键性的句子或词下面分别划上单红线、双横线、波浪线、圆点等符号。

实验的结果发现,当尝试回忆或者第二次重读的时候,没做标记的那部分记忆得比较模糊,抓不住重点。用蓝色笔做标记的那部分,就比没做标记的这部分记忆效果好,而运用红笔做标记的这部分,要比用蓝色笔做标记的部分记忆效果还要好。这是因为不同色彩所致。不同色彩的对比使物象更鲜明了,显现在脑际里的图象也更清晰了,所以便于记忆。

我们除了运用红笔来做各种各样的标记之外,其它颜色较鲜艳的(如黄、绿等)也可适当选用。因为我们的记忆材料本身没有任何“奇特”之处,为了增进记忆的效果,我们就应该在记忆材料的背景上创设“奇特”的记忆环境,使记忆的材料与奇特的背景发生联系,这就人为地给记忆材料增添了“奇特”的色彩。我们很有必要在记忆材料的背景上作点文章。不仅是各种符号要奇特,更主要的是色彩搭配要奇特。但也一定要注意,在记忆材料的背景上创设奇特环境的时候,一定不要太复杂,应该是简明清晰,色彩对比强烈,否则就容易使记忆材料复杂化而影响记忆。

而且,由于色彩与影响记忆力因素之一的情感也是有联系的,当人们运用色彩记忆法的时候,尽量给浮现出的物象涂上你自己所喜爱的色彩,这样有利于调动你自己的积极思维,有利于增进记忆。

4.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根据记忆材料的声音编成另一句声音相同的话,利用二者音调和谐产生的效果帮助记忆的方法。

谐音记忆法的发明权属于人民群众。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歇后语,多是谐音联想的产物。如“从飞机放鞭炮——响(想)得高”、“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旗杆插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等。但是,歇后语追求的是幽默和滑稽,不是从记忆的角度着眼的。而谐音记忆法则是从记忆着眼,通过谐音处理,使材料变得幽默而生动。以下这则广为人知的笑话,就是谐音记忆法的典型佳作。从前,江南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僧。山下有个学校,学校有位教师。教师本是怀才不遇之人,流连山水,他无心教书,有心混日。夏日炎热,酷暑难耐,他便天天到山上寻老和尚对饮,但却不准学生稍有松懈。有几天,他布置学生背圆周率,且一定要背到小数点后22位。他说:“西学东渐,势态逼人,咱们祖宗发明的圆周率,可要背熟啊,谁背不熟打谁的手板!”于是,他把圆周率小数点后22位写到黑板上:3.1415926535897932384626,然后飘然上山,与和尚推杯换盏,一连几天不见面。老师避暑偷闲,可苦了学生。学生们大汗淋漓,有板有眼地背诵,但记此忘彼,几天不见成效,见实在记不下,几个淘气包则满山遍野地野上了。这一天,淘气包们看到老师正与和尚在寺中凉亭对饮,不禁气上心头,一个学生随口念出几句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酒杀尔,(897——932),杀不死,乐尔乐(384626)!”众学生拍手叫道:“背下来了,背下来了!”教师回校后检查学的背诵效果,学生个个倒背如流,老师好生奇怪,有个学生憋不住了,说出了秘密,老师顿悟,大叫道:谐音法好!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谐音法是记忆艺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锦州市记忆研究会的王美璇、杨术、张国忠、张国荣等众多的学员,就是利用谐音法熟练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600位的。

谐音法往往能使识记材料变得富有趣味性。这种趣味性是通过修辞格——双关来实现的。如果谐音后的音节产生不出趣味性的东西,那么,这种谐音就是“无用功”。而谐音得法,妙趣无穷,易于联想和记忆。据说南京有家包子铺,为了广招顾客,把自己的电话号码41478,谐音为“试一试吃吧”,这有趣的音节,使包子铺生意顿时兴隆。你看,多么有趣啊!

S再比如,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日,如果强性记忆,很难记住,记住了也容易淡忘。秦牧同志把这个日子连同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联系起来,谐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直哭”,使人极易牢记。近年来在大学、中学几十场的演讲中,有人都当众提问,革命导师马克思是哪一年生的,哪一年去世的。结果仅有两个人答对了。其实,也有很多人学过这方面的知识,可是一提问都说忘了,记不住了。有的也回答,但答得都不对。

谐音记忆法就是利用读音相似或相同,把要记的东西编成富有兴趣的话,不但记起来简便而且经久不忘。谐音法对记忆历史年代、数学公式、人名、地名等等效果很好。

虽然谐音记忆法具有事半功倍的奇效,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照搬此法的。一般情况下,它只适用于那些零散的、枯燥的、晦涩的、无意义的材料。

四、集中注意力法

某中学一个班,有些学生上课不专心,老师为了启发大家认识注意力分散的害处,给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大家每天多次走过教室右侧的楼梯,那么,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楼梯一共有多少级?”全班同学面面相觑,没有一人举手。老师接着说:“你们虽然每天几次走过楼梯,但由于走时没有留神注意,所以记不得有多少级。同样道理,大家每天听老师讲课,但如果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照样也记不住。生活中不仅有‘熟视无睹’,也有‘熟闻不记’啊”。

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神贯注地听讲,聚精会神地做实验,以及专心致志地思考问题,都是“注意”的表现形式。人在醒着的时候,几乎永远都是把注意自觉或不自觉地集中在某种事物上。

在生活中,我们知道聚光灯的灯光能照得远而且亮。记忆也是一样,只有集中注意力进行记忆才能记得住,记得牢。可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集中注意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注意力能否集中,关键在于我们对该事物有没有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果你对唐诗有兴趣,很自然,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名字就永世也忘不了。

第2篇 培养观察能力

一、时态观察法

1.特征法

事物都有区别于他种事物的本质特点的标志。观察时依据被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标志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叫做特征法。运用此方法观察,要因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对象不同,注意抓住其事物或现象的特征方可进行。

唐初杰出诗人骆宾王的《咏鹅》,千古流传。诗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当时年仅七岁的骆宾王,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首好诗,是由于他平素善于观察鹅,抓住了鹅的形态与生活习性的特征的结果。例1:在学习“压力压强”时,为了引入“压强”的概念,演示“小木桌压在沙面上的实验”。首先把小木桌正放在沙面上,让大家观察小木桌的四条腿压入沙面的深度;然后把小木桌倒放在沙面上,再让大家现察小木桌桌面压入沙面的深度。现察的结果是,在两种情况下,桌子压入沙面的深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抓住了压力在一定条件下,受力面积愈小,压力产生的效果愈明显这一特征。接着再演示小木桌正放的情况下,在桌面上加放一重物。请大家观察桌腿压入沙面的深度有什么变化?观察结果发现压入沙面的深度增加了。这也是抓住了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条件下,压力愈大,压力产生的效果愈明显这一特征。例2:大家在“热传导”的学习中,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试管中盛入凉水,使管口向上,并用酒精灯的火焰加热试管的上部,大家看到试管中上部的水沸腾了,但用手摸摸试管的底部,仍感到很凉,这说明水是不容易传热的物质。接着,我们又重做这一实验,但这次加热是试管的底部,结果看到试管中的水很快就全部沸腾了。于是大家会产生一个疑问,水是怎样变热的呢?为搞清这一现象的实质,我们再用方框形试管做实验,大家清晰地看到了,当加热框形试管的下角时,管内装有的紫红色高锰酸钾水溶液在框形试管中循环流动起来;当加热框形试管的上角时,带颜色的高锰酸钾水溶液静止。由于大家早已掌握了水的流动性这一特征,终于理解了热传导在水中进行,是依靠水的流动。在物理学上把这种热传导的方式称做“对流”。

2.发生顺序法

遵循被观察事物或现象发生发展的先后为序,而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此法观察,是按着被观察对象出现的客观现象的步骤进行,因此层次清晰,观察得比较系统、全面。例二:物理课本中“研究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现察现象的顺序是:第一次观察的是弹簧下端挂物体时,弹簧指针所指的位置;第二次观察是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指针所指的位置;第三次观察的是当被物体溢出的水全部倒入弹簧下端的金属筒内时,弹簧指针所指的位置。结论:观察说明,金属块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重。例2:生物学家研究蕨类的生活史,必须沿着蕨的生长发育顺序进行观察。夏季在阴湿的山坡上能找到蕨,看到蕨有根、茎、叶——叶片背面的边缘生有孢子囊群(内有孢子)——孢子落地萌发成原叶体——原叶体腹面一端生有精子器(内有精子),另一端生有颈卵器(内有卵细胞)——在有水的环境下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合子——合子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从胚再长出的蕨。

3.结构顺序法

根据观察的目的和内容的要求,按着某些事物的结构为序,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事物的结构有外形结构、内部结构、局部结构和整体结构等。观察时有的直接观察,有的借助仪器观察,但都必须按结构的顺序进行观察。运用此法观察事物,层次清晰又容易抓住其事物的本质。例1:用显微镜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取三年生的杨树枝条,横切成薄片,制成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从外向里可以看到茎的细微结构如下:表皮——木栓层——皮层——韧皮部——形成层——第三年的木质部——第二年的木质部——第一年的木质部——髓——髓射线。例2:观察“人体骨骼结构”的骨制标本,可按头骨、躯干骨、四肢骨的结构顺序进行整体性的现察。

4.时间顺序法

有些事物的发生发展及现象的变化,随着时间愈演愈烈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这种以时间为序而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做时间顺序法。例1:观察“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这是以时间为序,愈演愈烈的例子。(1)菜豆种子吸收土壤中的水,我们看到菜豆种子体积胀大,种皮被胀破。(2)胚内生命活动开始活跃起来,看到胚根、胚轴、胚芽得到营养以后开始分裂和生长。(3)看到胚根伸长了,它发育成根;胚轴也伸长了,弯曲着拱出地面。(4)过几天又看到,两片子叶之间长出了幼叶。这就是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例2:对“草履虫无性生殖现象”的观察。用5克莴苣叶加100毫升水,煮沸5分钟,待冷却后取其汁液与等量的稻草液混合,叫莴苣稻草培养液。将草履虫接种到这种培养液中,放到灯光下培养,使水温保持20℃左右。经6小时后,吸一滴培养液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现察,可以看见草履虫分裂的个体。经8-10小时后,再吸一滴培养液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草履虫的分裂旺盛起来。24小时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观察,发现草履虫分裂的个体减少了。草履虫这种无性生殖的变化,是依时间为序观察到的。

5.空间顺序法

就是以空间为序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此方法多适用于景物、建筑、绘画及各种用具等事物的宏观观察。

例:观察长城。要身临其境,首先要远望长城,再近看长城。到长城脚下,要仰视长城,登上长城顶要俯视长城,然后走到外侧望长城内,走到内侧望长城外。这样从不同的空间位置去观察长城,才能对长城的雄伟、壮观的气势有个完整的认识。

6.两者兼顾法

有些被观察的事物所产生的现象变化,既同时发生,又同时消失,观察时应两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的一种观察方法。

例1:对“研究萘的熔解过程”实验的观察。观察者必须同时注意观察时钟的指针、温度计的示数和萘的状态。并且每隔一分钟或两分钟时间,认真做一次记录。然后才能正确地掌握萘的熔解过程。

例2:对“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实验的观察,在搞清电路的连接方法和一根直导体与磁场的相对位置后,观察者首先要观察,导体不动时,电流表的指针不发生偏转,这表明导体中没有电流。实验开始了,观察者要看清楚磁场的方向,随后要求观察者必须同时观察导体在磁场中向前或向后运动切割磁力线和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的方向。因为这两种现象既同时发生,又同时消失。观察后得出电磁感应现象的结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生电流。

7.对比对照法

对两个或几个大同小异或小同大异的事物或现象,加以对照,从而进行比较鉴别的一种观察方法。此方法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间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找到事物的本质,获得清晰的印象。

例1:对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实验观察。首先把整片叶子放在光下照射,按植物学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实验,最后碘酒使叶子变成蓝色,这是因为碘酒遇到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而起变化的缘故。其次为了说明没有光的照射,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这时就需要通过对照实验,来进行对比现察,即把叶子的一部分遮住不见光,让另一部分见到光,然后进行光照实验。观察结果,会发现只有见光的部分经处理后遇碘酒更蓝,说明在光照的条件下,才能生成淀粉。通过这种对比现察得出结论:光是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例2:对始祖鸟模型的观察。现察者首先观察到它的翼上有三个发育完全的指,指端有的爪;尾很长,由许多块尾椎骨构成,尾羽排列在尾椎骨的两旁;口内生有牙齿。这些是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然后再现察始祖鸟的模型,看到身体覆盖着羽毛;前肢像翼;足有四趾,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这些是与鸟类的特征相似。通过比较鉴别的观察,说明了始祖鸟是鸟类的祖先,从而证实了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观察法

1.解剖观察法

对某些事物,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结构剖析的一种观察方法。此法观察,细致、准确,易掌握被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例:观察家兔的消化系统。先将家兔的四肢固定在解剖用板上,进行解剖,把家兔的整个体腔剖开,然后进行观察。首先现察消化器管:依次观察口、口腔、食管、胃、小肠、盲肠、大肠、直肠、肛门。又观察到,除食管外,胃和肠都在腹腔里。盲肠发达,在腹腔中占有显著地位。把盲肠拉出来,认清盲肠是怎样生长着的。其次再观察消化腺、肝脏和胰腺。它们都在腹腔中。肝脏很大,生有胆囊;胰腺在胃跟小肠的回曲部分。

2.重复观察法

对同一事物或现象,再次或多次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自然界有很多的现象出现非常迅速,观察者的观察速度往往跟不上它,只好重复观察才能掌握其实质。

例1:观察人造彩虹的实验。实验时用喷雾器,向太阳的方向喷射,喷出的雾状水滴中,就呈现出由七种颜色的光所组成的“虹”,但瞬间便消失了。为了掌握七种颜色光线的排列顺序,只好重复或多次重复这个实验,才能观察清楚,准确排列七种颜色光线的顺序。

例2: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调查。要求生物学工作者,必须身临其境去观察某些野生动物。观察的内容有:某些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及生活习性,还要观察繁殖周期、生长发育规律等。但是,这不是一两次观察就能办得到的事情,必须通过多次或者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了解它和掌握它。

3.长期观察法

对同一事物或现象,进行较长时间观察的一种方法。因为有些客观事物,它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周期不都是一样的,有的发生过程很慢,周期很长,要想准确地掌握它的本质属性,就必须进行较长时期的跟踪观察。

例1:遗传学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经过8年的时间,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进行观察,终于发现了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为什么用这么长的时间观察呢?这是由于豌豆完成一个周期性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年时间,杂交后的子1代会出现什么样的性状,是高茎还是矮茎,花会出现什么颜色,需在子2代表现出来。那么所得到的相对性状的遗传性又是怎样的呢?稳定性、遗传性的变异性如何,是隐性遗传还是显性遗传,得需通过子3代、子4代或更多的周期才能观察出来,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二:有些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其发生发展也需较长时间才能分晓。如:用久了的日光灯管的两端会发黑,我们刚看到时很淡、面积也小,还能透光。但是时间长了,我们会逐渐逐渐地观察到,黑的程度由淡变浓、面积由小变大、不透光了,最后灯丝烧断,灯管报废了。这是由于钨丝受热,产生了升华和凝华的缘故。

4.定期定点观察法

对某些事物或现象,按着预定时间或选定一个能看清事物全貌和特征的观察点,按时定点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多方面需要的观察,对研究一些宏观或微观的现象,观察比较细致,对积累数据、揭示本质、探索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1:气象小组的气象观测员,每天必须按规定时间到气象观测站去定点观察。打开百叶箱认真观测温、湿度计和气温表,观察风向标大箭头指的方向……并且将现察的结果认真做好记录,按时写出天气预报。

例2:对于人体的某些疾病,为了防止病变,及早根治,医生往往告诉患者,定期去医院检查。这也是一种定期性观察方法。

5.多角度观察法

根据材料积累的需要,移动观察点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此法最适用于积累习作材料的观察,观察时要注意选好角度,可以远眺,可以近观,可以仰望,可以平视,可以左顾右盼,又可以瞻前顾后,从多种角度去看,做到点面结合,了解事物或现象的全貌及全过程。

例:《老山界》,按爬山顺序,有六次观察。第一次是“从山脚向上望”见的“奇观”: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第二次是在“之”字拐的路上观察: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第三次是半夜里在山腰上观察:天上的星星好像黑幕上缀着的宝石……第四次观察是快到山顶时向下回望: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第五次是在山顶:“回头望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第六次是一口气跑下山沿途的观察。

这六次观察,就其每一次来说,都是定点观察,但六次的组合则是动点观察,观察点是按上山到下山路线移动的,通过观察点的移动才写出了从黑夜到白天沿途的不同“奇观”,使读者产生红军长征路上在陡坡峭壁行军的苦与乐的身临其境的感受。

6.多种感官协同观察法

多种感官协同法是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进行观寨的一种方法。由于一种事物或现象,同时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得到的观察效果是比较完整、深刻、本质的。

例:观察认识苹果,要用眼睛看苹果的颜色与形状,要用鼻子嗅苹果的气味,用舌头尝尝味道,用手指摸摸苹果的软硬程度等。这才能对苹果有了一个准确的本质的认识。

总之,善于观察很重要,可是学会观察方法更重要。

三、洞悉“一切”的方法

提高观察效果,须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坚强的意志,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观察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观察气氛,尽量做到最佳观察,深入探究,减少因人为或客观因素所造成的观察失败。在实施观察活动中,一是消除先人之见,一是要注意捕捉“细小”新现象。

这是最佳观察的关键一步。要求观察者无论何时、何地和在任何情况下,观察事物不能预先带有成见。因为,凡是预先怀有成见的人遇事往往固执己见,其结果是符合自己“口味”的就吸收,反之就不吸收了。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不慎丢失了一把斧头,怎么找也找不到。他想,定是邻居小子偷去了。为这事,他便偷偷去察看小子的神情、态度,果然发觉大有可疑:小子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像是偷过斧头的样子。于是断定:“准是小子偷的,我早就料到他不怀好心。”第二天,失斧者又上山去打柴,却发现丢失的斧头就在树旁,他这才想起昨天打柴时忘了把它带回家里。回家后,他又留心观察小子,果然,小子的行动和语言不像偷过斧头的样子。于是又说:“是啊,小小的斧头,哪家没有?小子决不会干那种事的。”

最初,失斧者为什么一口断定“小子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像是偷过斧头的样子”呢?主要是因为他对邻居小子进行暗地观察之前,就在头脑中形成了不应有的看法。这种看法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使失斧者的观察力受到很大的影响,以致产生错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对事物未进行观察之前,不得在思想上产生先人之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观察中的错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接受新信息、研究新问题,认识新事物。

当然,观察中的错觉总是难免的,何况产生错觉的原因不单是一个先人之见,即使完全消除了先人之见,也难以做到“洞察一切”。但是,作为一个科学观察者,了解这个对于观察极为不利的因素,在实施观察活动中尽量减少它,就会提高观察效果。

1.精细观察

精细观察,首先是在“看细”上下功夫。某些“细小”新现象能否捕捉到,通常与研究者的精细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观察事例表明,某一现象虽然很有研究价值,但观察者由于缺乏“看细”的习惯,就很难抓住它;相反,有时看来是一些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现象,但因观察者体察入微,倒有可能悟出从中的“细小”新现象。所以观察事物应当精细,才能从中发现别人看不见的那个方面。例如,我国画家于非阐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去年我画了一小幅雨后大红色的美人蕉,经过一位养花专家指出:我画的是肥料不足的花,所以花瓣只是红色;如果施足肥,每个花瓣的边缘,就都泛出金黄色了。我细看专家所种植的,果然是金边大红。其次,精细观察还要在“顾全”上下功夫。

这里的“顾全”,就是指观察事物要周到全面。如果满足于对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局部的观察,割裂了事物的多样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正面不见反面,就要犯片面性的毛病。再看画家于非阐的另一个于我们很有教益的体会:画飞翔的鸽子,我虽然养过几十年的鸽子,但是观察它的飞翔,只是站在地面上向上看,所以看到的动作,大半是腹部方面的,即或看到背部,也是它们向下降落的时候。有人启发我,要我画向上飞扬的鸽子,对现实有意义。我接受了这一宝贵的意见,我考虑到观察的地点,只有在午门的城墙上居高临下可以体验鸽子的飞翔。我观察了三天鸽子自下向上飞翔的情形,飞鸽有时在我视平线上,有时却在下。这情况,和我想象出来的形象,几乎完全相反。

画家告诉我们,他是站在城墙上居高临下进行观察,才抓住了“向上飞扬”的新现象的。究其原因,一是他受到别人的启发,从而变换了原有的观察角度;二是他反复观察飞鸽时而在前、时而在上等多种飞翔情形。这两个方面,无疑对画家全面而深刻地认识飞鸽的动态形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精细观察必须在“看细”和“顾全”上下功夫,才能捕捉到不为人们所注意的“细小”新现象。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强调说:“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中发现迄今还没有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

2.及时记录

及时记录,是指边看边记下呈现在眼前的“细小”新现象。及时记录,以免时过境迁,过目而忘。从这个意义上说,随身携带记录本,是比较合适的。因为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只顾观察并不当场记录,然后凭借事后的印象进行回忆,也就很难做到准确具体了。如果要对回忆记录下的“走了样”的似是而非的“细小”新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是相当困难的,也是不可靠的。

及时记录是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新现象的有效措施,也是作为一个科学观察者必须养成的好习惯。大文豪郭沫若就有这样的记录习惯,他曾在《跨着东海》中介绍说:“我睡在床上,把一册抄本放在枕上,一有诗兴,立即拿着一枝铅笔来记录,自然也就录成了一个集子。”

捕捉“细小”新现象,就有及时记录才能带给我们日后研究的线索。尽管有时所记录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但当我们对记录在案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它们的意义所在。

四、多器官感觉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心理活动。这是通过眼、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一种心理过程。观察能力的强弱指的是观察速度的快慢与否,观察得准确与否以及在单位时间内观察客观对象的客观数目的多少。观察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智力因素之一。

下面再介绍几种方法:

1.捕捉时机法

捕捉时机,是观察的一种手段。例如:1834年8月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斯科特·罗素正骑着马在河边散步。骤然间,有两匹马拉着一只小木船,以每小时13公里的速度从他的身旁驰过去。罗素侧目小船,发现一股激浪从那小船的船头上卷起,顷刻间便离开船头向前流去。这种波不像平常见到的波浪那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有着明显的波峰波谷。为了找到这种特殊波的运动规律,罗素扬鞭催马,一步不舍地紧追这只小船,仔细地观察1尺多高3尺来长的激浪。追了四五公里,直到小船在运河转弯处拐弯,激浪消失时,他才掉转马头停下来。不久,罗素在这次现察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研究,提出了有名的“孤立波”理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十分爱观察,他走到哪里就观察到哪里。一次,他在大连疗养,路过马栏河桥时,偶然看到一个形态奇特的山峰,一道一道的山梁呈弧形旋上山顶。登高鸟瞰全貌,犹如莲花花瓣围绕着中心的莲蓬。这激起了他的思考,经过研究,终于得出了地质构造体系的新类型,取名为“莲花状结构”。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从1920年冬开始对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进行观察,把其身心变化的各种刺激反应逐日作出文字和摄影的记录。根据808天的具体观察和记录,他分析了孩子的身体发展、动作发展以及模仿、游戏、好奇、惧怕、言语等各个方面,于1925年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

因此说,观察趋势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机会,随着主动地去观察趋势变化,就会善于区别趋势和时尚,就可以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和创造的机会。

2.深思立意法

在对事物观察之前,要明确观察的目的,根据这个目的制定观察计划,然后一步步地按系统进行,这样才能保证不致遗漏有用的材料。我国著名的系统工程学家钱学森教授在指导我国导弹工程的研究中,一直强调“要有总体规划”,“而总体规划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和制定目标方案”。按这一指导思想,我国的导弹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观察的目的性,还要求我们观察时勤作记录,以确保掌握比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例如:我国气候和气象学家竺可桢在对气候变迁、物候变化的长期观察中,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坚持测量气温、风向、湿度等气象数据,从不间断。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他都在为编写《中国物候学》而勤奋地进行观察、记录和积累资料。

观察记录要及时、全面,间隔较长时间后的追记往往不完全。观察记录要准确,要严格按照要求记录数字,切忌概念模糊,字迹不清楚。

3.周密系统法

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周密的、系统的、全面的观察。例如: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他从小就喜爱在野外观察昆虫的生活,有时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虫卵,有时为了追寻某种昆虫的秘密踪迹,在烈日下一晒就是几个小时。他经常全神贯注地观察,直到洞悉了全部奥秘才肯罢休。后来,为了便于观察,他买下了一片贫瘠的土地,养花种草,招引各种昆虫前来安家落户,为他进一步观察昆虫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和理想的园地。靠这样的观察,法布尔撰写了多卷本的巨著《昆虫记》,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昆虫世界,受到世人的赞誉。

生活中,对任何事物的观察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耐心地、细致地、一次次地反复进行。观察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够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区别出假象与真相、偶然与必然。

4.注重客观法

观察的目的是为分析资料,为抽象提供事实依据,所以观察一定要客观,不能凭主观来定论。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门户。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首先要培养自己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观察习惯。

例如,组织一批不同职业和学科的人去观察某座名山,就会得到不同的观察报告:地质学家现察的是山的地质;生物学家观察的是山林;诗人迷恋于山的风景。这说明兴趣不同,观察的内容也不同。无目的的“走马观花”,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有目的的观察,是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过去,中外地质“权威”曾经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就不信邪,深入太行山东麓沙河县一带,从对这一带大石头的观察入手,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客观事实断定,华北地区曾经发生过冰川,推翻了“权威”们的结论,从而对地质学、地理学、人类学等方面作出了一大贡献。

反之,如果在观察中,仅仅根据过去的经历、经验、知识而主观地加以反映,往往使观察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国外的一次心理学会议上,主办者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会议正在进行中,突然从门外冲进一个人,另一个执枪的人在后面追赶。两人又一起冲了出去。从进来到出去总共历时20秒钟。会议主席立即请所有与会者写下他们目击的经过。在交上的40篇报告中,只有1篇在主要事实上错误少于20%,有14篇错误20~40%,有25篇错误在40%以上,而半数以上的报告中有10%或更多的细节纯属臆造。

可见,客观的、真实的反映被观察的事物,是成功观察的首要条件。

5.消除偏见法

观察不能受偏见的影响。例如:我国清代杰出的医学家王清任,曾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冒着风险对人体进行了现察。1797年,河北滦州一带流行小儿传染病,死亡率极高,贫穷人家多用草席包着尸体埋在乱坟岗上。尸体每日被野狗扒出、撕吃,破腹露脏。王清任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不畏艰苦,不避腥臭,一连10多天仔细观察了100多个小儿尸体,获得了对人体内脏的实际知识。此外,他又到刑场现察尸体,还进行动物解剖。经过40多年的观察研究,王清任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过去医书上的许多错误。

6.慧眼识真法

观察必须十分认真,一丝不苟,这样才能明察秋毫、慧眼识真。有些杰出的科学家,往往就因为一时粗心,放过了能作出重大发现的机会,以至后悔莫及。化学元素“溴”的发现就是一例。1828年,德国化学家巴里阿尔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了一种褐色液体,与常见的氯化碘非常相似。但是巴里阿尔没有粗心大意,没有按照常规把它当作已知氯化物放在一边,而是对这种褐色液体进行了细心的观察和提纯实验,证明了它并不是人们所熟悉的氯化碘,而是一种未知的新元素溴。这个发现震动了当时德国的化学界。为此,著名的德国化学家利比深深感到内疚。原来,他在实验中也得到过同样的液体,但由于没有仔细地观察,便贴上氯化碘的标签放在了一旁,结果白白放过了一次成功的机会。他常指着那贴着氯化碘标签的瓶子对人们说:“这是我的一次失败的纪念,请记住我的教训,要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再作结论。”在后来的科学道路上,他吸取了这次失败的教训,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

7.由表及里法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乔瓦尼·斯基亚帕雷利借火星异常接近地球的机会,用望远镜仔细地观察了火星的表面,模模糊糊地发现火星表面有纵横交错的直线条纹,因而提出了人类最早的一份用望远镜观察和研究火星的报告。

这一发现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天文学家首先通过观察火星表面的现象,发现了问题,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8.以小见大法

一个有经验的科学家,往往能够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观察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找到研究的课题。一个普普通通的蜂窝,能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呢?然而,细心的法国科学家马拉尔其,却对蜂窝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他一次又一次地对蜂窝进行仔细的观察,研究每一个孔洞的形状,终于发现蜂窝那由菱形面组成的角度大小相等。他还发现那钝角平均是109度28分,锐角平均是72度32分。别人没注意到的,他注意到了;别人没发现的,他发现了。这一发现,在建筑学上有很大的意义。

第3篇 培养创造能力

一、观察、观察、再观察

你听过鱼没有眼皮的这个故事吗?2000多年前,有位青年仰慕亚里斯多德的大名,不远万里来向这位大哲学家求教。亚里斯多德问明来意后,信手给他一条鱼,叫他看。这位青年一怔,心想:鱼天天吃,有什么好看的?于是就漫不经心地看了一下,一无所获。后来,亚里斯多德启发他:要有目的地系统地仔细看。终于,“鱼没有眼皮”被这位青年发现了。

还有一个科学史话,说的是:70多年前,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生病躺在床上,端详对面墙上挂着一幅地图。同样的地图,已经被全世界的人不知看了多少次了。但是,魏格纳却通过观察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由此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原来是一块整地,后来由于地壳的移动,才被“扯开”、“漂移”,形成了今天的各大洲和大洋。这个学说同以后发现的许多科学资料相符合,因而受到广泛的重视。

这些科学传说是饶有趣味的,同时也能给人以很深的启迪。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离不开科学的发现,而科学的发现需要有明亮、敏锐的眼睛,缜密、细致的观察。一个人只有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某些方面、某些现象细心,深入地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有了发现才能进行创造。没有发现,看什么都平平淡淡,习以为常,你哪里还能创造呢?任何发现,都来自于认真细致的观察。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谈到发现青霉素的时候说:“我唯一的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是:观察、观察、再观察。所以说,提高创造力,学会观察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观察,青少年怎样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呢?天上闪电,你看到了,这算不算观察呢?不算,因为你只是被动地接受自然发出的信息。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它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用手摸等活动与积极的指向性的思维活动紧密配合,去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的心理过程。

1.类比仿生法

这是一种以仔细观察、富于联想、善于模仿为基础和前提的方法,也是最易于启发创造“灵感”并取得发明成功的一种高效率的方法。这种方法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创造发明,也是这种方法造就了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众多光芒闪烁的伟大发明家。比如人类由鸟类能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而得到启发,制造出飞机;由鱼类的习性而联想创造出潜艇;由对蝙蝠的观察而发现编蝠在夜间飞行主要靠耳朵的“超声波”功能辨别物体和方向,进而发明了雷达;今天,正在从事飞机研究的科学家,从某种鱼类身子的凸凹不平是这种鱼类速度快捷而平稳的关键而受到启示,正在研制一种与现在光滑的机身完全不同的新型飞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种全新的、更安全平稳的、速度更快捷的、现代化的飞机将展现在我们眼前。

类比仿生这种方法,就是以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为参照系,类比创造或模仿制造从而获得创造发明的方法。一位名叫乔治的英国工程师,很爱好狩猎,可是每次狩猎归来都为沾满全身衣服的野草种子犯愁,因为这些野草种子总是很稳地沾在衣服上,每次都需要很多时间一粒粒地从衣服上剥离。有一次他把一些草籽拿到放大镜下观察,发现这些草籽的外壳布满了细小的倒钩,正是这些小钩子紧紧地把衣服钩住了。为此,他联想到衣服上那些使人颇费周折的纽扣,如果能制造一种像草籽一样紧紧扣在衣服上的东西,不是既方便又省事了吗?他这样想就这样去做了,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发明了“尼龙搭扣”,这种搭扣虽然没有完全取代纽扣,但它却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仿生”的杰作。

同样,今天在乐器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小提琴,其创造发明的契机源于自然界的乌龟壳。你只要留意就会发现,小提琴那个葫芦形的共鸣箱,它多么像一个微微弯曲的乌龟壳!那是在大约2000年前,有个名叫美尔克里的埃及人,在尼罗河畔的沙滩上散步,无意中踩在一个乌龟壳上,乌龟壳被踩得发出了响声,听起来十分悦耳。喜爱音乐的美尔克里捡起乌龟壳,仔细地看了看,心想,这个空壳子怎么会响呢?也许这个空壳子能引起美妙的声音。于是,他模仿乌龟壳的形状,制造了一个龟壳状的乐器,弹奏起来,果然音色十分优美。这个被美尔克里命名为‘咧里’的乐器很快在阿拉伯直至世界各地流传开来,经过无数先人的改进,就变成了今天的音色非常优美动听的小提琴。

今天,科学家们依据类比仿生的方法,研制了智能型机器人。这是人类对自身模仿的杰作。这种机器人的创造发明,不仅替代了人类去完成那些诸如高温、高压等艰苦条件下的工作,更证明了类比仿生这种创造性的方法,不但在人类久远的过去是启迪人的智慧从而产生出许许多多的物质文明的有效方法,而且在今天,乃至将来都将是人们获得创造灵感、取得发明成功的重要方法。

因此,凡有志于发明创造并希望找寻到一条通向成功之路的青少年朋友,你不妨依照类比仿生的方法,仔细地观察世间的万事万物,尤其是留心前述埃及人美尔克里踩到乌龟壳那样的偶然现象,或像英国工程师乔治那样仔细观察并展开联想,生活中这些无数的“偶然”和丰富的“联想”必将助你迅速地走向成功。

2.反馈调节法

这是控制论中的一个基本方法,叫做反馈调节。馈,是送的意思。反馈,就是一去一回的意思。反馈调节法就是指根据目标变化信息的来回传递而做出相应的及时调节。

在自然界里,被称为变色龙的动物,为了保存自己不受侵害,及时地根据周围环境色彩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保护色。许多动物为了捕获食物而及时地根据周围色彩的变化而调节自身的色彩,都属于反馈的调节,是这种适时的调节使它们或保护了自己,或捕获了目标。老鹰抓地上奔跑逃命的鸡,比我们用猎枪打飞禽要准确千百倍。当鹰发现老母鸡并决定追捕它以后,便向老母鸡方向直接追去,尽管警惕性很高的老母鸡已早早发现了危险并亡命地奔逃,但老母鸡改变方向的光信息传入鹰的眼睛再及时传入大脑,大脑立即指挥翅膀和尾巴调节方向。因此,不管老母鸡怎么变化,鹰不断进行自我调节,最终一定稳稳地捕获目标。这是自然界运用反馈调节的典型表现。相反,“荆人循表涉江”的寓言说的是楚国人准备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江水中做好标记。而江水突然猛涨了,楚国人仍按原标记渡河,结果溺死者千余人。这就是不及时调节或不懂调节的结果。因此,调节必须贯彻全过程,不善或不懂得调节法的人是抓不住目标的。

反馈调节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而且也是创造发明中的重要法则,这种方法应贯穿于发明者思维方法的始终。当你立志于创造发明之初,不得要旨或不知从何着手时,可以按照反馈调节的方法去观察思考,寻找创造的目标和突破口,它可以使你迅速直接地进入创造的领域。上海市重庆北路小学的茅嘉凌同学发明穿绳器的契机就是一个例证。他常常看到邻居或自己的妈妈在晾晒衣服时总是要非常艰难地先完成在高墙之间穿拉绳索的工作。正是这一反馈的信息,被茅嘉凌同学及时正确地把握了,才有了他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获一等奖的“穿绳器”。

反馈调节法的运用可以帮助你迅速地直接进入创造发明的新天地。同时,在你创造的过程中,它仍然是使你的发明最终被社会认可而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创造发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为了使这一目的得以最终实现,亦即取得成功的发明,创造者必须始终把握住反馈调节这个方法,及时地捕捉住自己正在从事的创造过程中所反馈的信息,冷静地加以思考分析,及时地修正创造的方向,纠正存在的不足。比如吉林省汪清县汪清镇第三小学崔强同学发明的曾获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一等奖的“自锁式表钩”,其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最后获得成功的过程。崔强同学因一次把脱下的衣服挂上衣钩后,尚未转身离开,衣服就掉了下来而获得创造的灵感:决心制做一种新式衣钩,避免普通衣钩存在的易掉、易破、不易取的不足。他首先用锉刀把家里的衣钩钩端锉得很尖很尖,成为“乙”字型的竖弯衣钩。结果,衣服挂上去是牢固了,但因为衣钩又尖又细,很容易刺破衣服。后来花了许多的课余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断地改进终于又做成了个又大又笨的夹式衣钩。它能够克服易掉、易破、不易取的缺点,但老师仔细地现察了以后说:“这是一种特型衣钩。”并且告诉他,衣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的东西,需要灵活,体积小,还要美观好看。最后,经过四次大改革,才制成了简单、牢固、方便、美观、成本低廉的获奖作品——自锁式表钩。

假设崔强同学有了创新后就停止或满足了,或者只顾自己埋头创造而不注重对反馈信息的分析思考,不进行多次的大改造,那么,他就不可能有“自锁式衣钩”的成果,也就不再有全国青少年科技发明一等奖的成功。因此,在创造的进程中,不断地搜集反馈信息,及时地修正和弥补自己创造的不足,亦是发明取得最后成功的重要方法。

3.随处留心法

有俗语道:“处处留心皆学问,慧眼岂不识真金?”它告诉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引起思考。在那些天天被人碰到却又熟视无睹的普遍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亦不失为一种发明创造的重要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随处留心法。世界上的第一枚邮票是1840年在英国发明的。但是,当时的邮票却没有今天这样的齿孔。因此,使用起来颇为不便,邮局卖邮票,营业员得准备有剪刀,以便把连在一起的邮票剪开。到了1848年的一天,在伦敦的一家酒店里,一位新闻记者喝完了酒后,匆匆地写了一篇稿件,装进信封后,掏出一大张邮票,却因没带小刀而犯了难,问遍周围的人都没有借到刀具,在无可奈何之际,只见他从领带上取下一枚别针,在两张邮票的空隙之间,扎出了一连串均匀的小孔,然后就很整齐地把邮票撕了下来。这件事被坐在一旁的颇有心眼的发明家亨利·亚瑟尔看得真真切切,他佩服这位记者的巧妙,并记住了那一行的小孔洞,更产生了“为什么不能在邮票印完之后就打上一行行齿孔”的联想。于是,他立即研制了打孔机,并成功地获得了打孔机的发明专利权。

这是对现实的、自然的现象随处留心取得的创造发明,它是随处留心法所指要“留心”的主要方面。除此之外,在生活中人们常会碰到许多令人苦闷烦躁甚至发怒的琐碎小事。对待这样的事,许多的人只顾大发其火,伤肝伤神,而同样的问题随后再出现。而部分人在烦躁之后能细心地思前想后,不仅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且常常因此而启发了创造的“火花”,并由此而获得成功的创造发明。这就是随处留心法要留心的另一个领域。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东一路小学赵辉同学就抓住了这种“令人烦心”的小事并认真地加以思索,发明了“切菜护板”。他用一块金属片弯成指甲形状,宽度约与中指食指同宽,长度约2-3厘米,并在金属片的内侧铆两个形似缝被顶针的环。使用时,将左手食指和中指或无名指和中指套入护板内侧的环内,手指就不会被刀切伤了。这件发明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荣获“特等奖”。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留心生活中类似的“不愉快”现象,并展开想象和联想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也可以获得成功的创造发明。同时,这些事例还告诉我们,发明创造并非高不可攀。随处留心,把坏事变成好事,也可以从中获得创造发明的成果。其要旨在于养成“随处留心”的习惯,凡属你视野内的现象都应留心,无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事物,都属于有志于创造发明者应留心的范畴。

二、怀疑一切

科学发明就是要创新。要创新,就是要求疑。

谁敢对“地心说”产生怀疑!在西方,亚里斯多德宣称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在围绕着地球转动。这个“地心说”被基督教所利用,中世纪受到反动教会的支持,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学说,如果谁对这个学说提出异议将会有被杀头的危险。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面对行星运行中的许多解释不了的事实,冒着生命危险对“地心说”产生了大胆怀疑,自己创设了一个小小的天文台,废寝忘食,致力观测,长达30年,并把观测资料加以精心整理,经过三次重大修改补充,写了一部六卷巨著《天体运行记》推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怀疑是发明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立的学说所压倒”。马克思很喜欢一句箴言,叫做“怀疑一切”。巴甫洛夫说过,对于科学思维富有成效来说,一定要经常地怀疑。伟人的话都告诉我们,没有怀疑,就不可能破除迷信,不准怀疑就不可能解放思想,也就不可能有创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话是耐人寻味的。的确,在发明创造中,有时能发现问题,要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更艰巨。那些唯书、唯师、唯权威,人云亦云的人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创见的。因此青少年朋友就要从小培养敢想、大胆求疑的胆略和习惯。

求疑,一方面对事物总抱有“怀疑感”,多问几个为什么,另一方面就是对事物的新奇感、好奇心。

1.好奇法

求知欲、好奇心是青少年的天性。但须从小就注意珍惜它、培植它、开发利用它。上海市建平中学的王亦加同学为什么能够发明获上海仁利达青少年发明一等奖的“无空耗电度表”根据教师和家长介绍,就是好奇心强,愿意产生疑问。当他还是一个小学生时,他即对电筒为什么发光产生了疑问。

如果一个人对什么都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他的创造力也就泯灭了。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应有一种每事必问的精神。

2.求疑法

有人说,大陆相地层是不可能有大油田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就偏偏不信,结果找到了罕见的大油田。北京八十中学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在教学改革中向学生提出了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师)、三个欢迎(欢迎质疑、欢迎发现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提出和教师不同观点的意见)、三个允许(允许错、允许改、允许保留意见),这个意见是很有价值的,这为发展学生的求疑精神松了绑。不要相信老师讲的就都一定正确,不要相信教科书上写的就一定可靠,不要相信科学定理、定律就都那么十全十美,完整无缺。

只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不相信本本、不迷信权威的精神,才敢于大胆假设、积极探索,去寻求现成结论之外的新异。

当然,大胆质疑,提倡标新立异,并不是说要胡思乱想,无根据地怀疑。求疑是有目的、有根据的认真思考的怀疑,求疑最终为了不疑,不信最终达到有信。

三、放飞思维的翅膀

遇到了问题,家长常常对我们说:“你们好好地想一想。”这个“想一想”就是指用大脑“思考思考”。心理学把这种思考和判断的过程叫做思维。

恩格斯称赞说,人类的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人类有了思维,没有皮毛抵挡寒冷,就创造了衣服;没有翅膀不能飞翔,就发明了飞机;没有强健的四条腿不能飞奔,就生产了汽车、火车;没有尖牙利齿和吃野果野枝的肠胃,就播种粮食饲养牲畜供人们食用。

人类的思维所创造的工具,从简单的斧子、锤子、剪子,到望远镜、显微镜,到复杂的电子产品,如收音机、电视机,到更复杂的航天飞机、宇宙太空站……

大家都知道,若要花朵长得鲜艳和芬芳,要靠阳光的照射、雨水的滋润、肥料的浇灌和防治病虫害的侵袭。所以,花丛里有的长得好,有的长得孬。

人的思维之花也一样,有的好有的孬。

人的思维像人的肌肉一样,可以通过科学的合理的训练,让它结出智慧的果实。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鼓励我们从小要立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才干,树立创造精神,将来为使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力量。

1.开阔思路法星期天,小明在家看课外书籍,突然,奶奶心脏病发作,而小明的爸爸妈妈上班去了,家里只有一老一小两个人,怎么办呢?心脏病是一种需要及时救治的疾病,耽搁了时间就会有生命危险,碰到这种情况应采取哪几种有效的办法呢?当时,小明首先给奶奶服“救心丹”;接着,叫邻居张叔叔帮他打电话到医院,叫救护车;回头,他又叫小伙伴鹏鹏去喊他爸爸回来。

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怎么办呢?

当然,要想办法去解决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一个,而是有许多许多。因为世界上事情是复杂的,这是一;其次是,世界上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运动)着的。为了完美地解决问题,所以,必须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想出千百个方法和计策来,中国成语叫“千方百计”,而不能只有“一方一计”。

想得多,就是培养我们思维的广阔性。思路开阔,不局限在一个范围里想,要想到有关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不要只想到一个办法,大脑就刹车,要想到10个、20个、30个……

2.刨根问底法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寻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对某个问题、某些事物刨根寻底地追究,非要弄个清楚,问个明白,把思维引向深入,为什么呢?

因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弄明白,还有许多需要创造发明的课题。如人类是怎样来的?人是从猿类进化而来的,但是这中间还缺少几个环节怎么解释?恐龙曾经主宰了世界,为什么突然一下子都灭绝了呢?专家们推测的原因很多,到底哪些是主要原因呢?

另一方面,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有的变化速度很快,真可以说瞬息万变,要使我们的思维要跟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要有“超前意识”,要探索未来的世界,发明“明天的产品”。因此,要求我们想得深。

刨根问底,就像挖井一样,是在纵深(直)方面深层挖掘。是指在某一个问题、某一个系统里掘得很深很深,想得很远很远。

3.新颖想象法

颖,就是禾本植物小穗基部的苞片,新颖就是指新出生的苞片。现在把新颖引伸为新鲜、前所未有的意思。我们干什么事都不要墨守成规、老一套,要敢于创新,敢于改革。

就拿学习知识来讲吧,就要创造性地学,比如英语单词记不住,就下死功夫来背,下巧功夫来背。有的同学利用上学路上、课间休息来背;有的制成单词卡片,在休息的时间随时掏出来熟读;有的结成对子,相互问答;有的利用录音机;有的……每个人都可利用自己的条件,创造出各种新颖的方法来学习。

又比如写作文,这是一种极有创造性的作业,可以写得各不相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