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布鲁氏菌病防控新方法的探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21:16:00

点击下载

作者:王大力,李晔,李铁锋,王季秋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布鲁氏菌病防控新方法的探索

中国布鲁氏菌病防控新方法的探索试读:

前言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人畜共患病,全世界每年发病约50万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广泛的流行。我国人间布病疫情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回升,波及范围逐年扩大,2016年共报告47 139例,发病率3.44/10万,在法定乙类传染病排名中从2000年的第16位上升至第8位。目前快速回升的布病疫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并引起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媒体的关注。防控布病疫情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养殖方式的改变,对传染源有效的防治措施“检疫、免疫、扑杀”综合防控措施当前难以落实,布病疫情出现了流行和蔓延。因此,研究新的布病防控策略、措施势在必行。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下,我们从2005年开始连续组织《全国布鲁氏菌病干预试点》项目、世界银行《中国新发传染病能力建设—布病干预》项目、吉林省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吉林省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试点》、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我国布病防控策略的研究》、参加科技部《布病防治示范基地》项目,同时部分省区也开始了布病防控的探索。通过十二年的实践、理论、再实践,我们转变思维,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布病疫情的扩大和蔓延,以新的观点重新认识布病的预防与控制,以新的思维重新考虑布病防治的政策和策略。预防为主,联防联控,人间以宣传教育为主,畜间以免疫为主是新的防控策略。宣传是最好的防控,于是人间布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走上了防治舞台。

布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遏制布病疫情上升的有力武器,是以传播、教育为手段,以促进健康为目的进行的系列活动。布病防治项目是以保证农牧民健康为目的,在预防为主的原则下,重点开展布病健康促进工作,以点带面,通过发放干预包为主的健康促进项目,使重点职业人群掌握布病防治知识,做到购买牲畜检疫、饲养牲畜免疫,减少布病的发生,同时提高基层专业机构布病防治能力、利用现有的卫生政策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布病病例的管理,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减少慢性化以及提高患者医药费的报销比例。因此,我们组织人员编撰了此书。书中主要内容包括布病健康促进与人间布病防控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理论;近年来我国(国家级)和重点省(市、区)对布病健康促进的实践;布病健康教育工具、素材与现场图片。

感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省卫生计生委组织领导布病防控工作及对本书的关注与支持,感谢参编、校对人员付出的辛勤努力,感谢内蒙古等省(区)对本书编撰提供的帮助。

布病防治的过程是从实践到理论再指导实践的过程。本书也是本着先进行防治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再总结出相关理论,我们的探索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故编撰过程中难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恳请从事布病防治和研究的同仁给予批评指正,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和完善。王大力 李 晔 李铁锋 王季秋2017年8月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疫情概况一、全球疫情概况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以下简称布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全世界约有17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生过人畜间布病疫情,近几年全世界年报告发病50万例左右,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是布病疫情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00年以来,全球已有62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人间布病病例,布病疫情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法国、以色列以及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地方性流行已得到控制;欧洲的部分国家及美国疫情较轻;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重新流行;中东的部分国家流行更加严重。二、我国疫情概况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不含我国香港、澳门、台湾,下同)人间布病严重流行,报告发病率超过1/10万。其中,1963年报告发病率1.77/10万,波及28个省份。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世纪70年代起疫情逐渐下降,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疫情得到基本控制。1992年,人、畜间疫情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全国仅报告人间布病病例219例,报告发病率0.018/10万,畜间布病阳性率稳定在0.1%以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疫情持续快速上升,人间布病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最快的传染病之一。2009年,人间布病报告发病数(37 104例)和发病率(2.79/10万)均创历史新高。2013年、2014年、2015年持续上升,2016年较2015年下降17.28%(图1-1)。图1-1 1950—2016年全国报告布病新发病例数、发病率

2007—2016年我国疫情较重地区为内蒙古、山西、黑龙江、河北、新疆、河南、吉林、辽宁、山东、宁夏,共报告病例376 171例,占全国报告病例94.14%。第二节 布病危害

布病既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畜牧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并可危及食品安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已成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一、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增加疾病负担

人患布病后可造成机体多系统的损害。临床表现多样,急性期主要为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有的病例可累及泌尿生殖系统,男性可引起睾丸炎,女性可引起附件炎等,少数病例可有神经痛、脑膜炎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布病常因治疗不及时而转为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病程可达数年甚至几十年,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在疫区是导致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影响畜牧业发展

牲畜患布病后表现为流产、死胎、不孕、乳腺炎和睾丸炎等,可导致繁殖能力和出栏数下降。牲畜患布病后流产率高达50%~80%,乳、肉产量可减少15%~20%,并严重损害皮、毛质量,对畜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据我国新疆等10个省区统计,1982—1991年,10省区因家畜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3.8亿元;当时我国有各类布病患者达70余万,除给患者及家庭带来精神痛苦外,估算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亿元~40亿元。目前,我国的布病疫情已大幅升高,其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就世界范围而言,因布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家畜流产、空怀、乳肉产量下降、使役能力下降、影响畜种改良和推广,以及人群劳动能力的损失或下降等,估计每年损失可达数十亿美元。三、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食用生的被污染的奶制品、未煮熟的病畜肉,处理加工病畜都有被感染布病的风险。国内外均有生食奶制品而感染布病的报道,我国还有因食用羊胎盘、羊肉串等感染布病的报道。监测发现,我国布病病例中城市人口约占5%,除职业接触感染外,部分病例不排除因食品途径感染。四、造成社会影响

由于布病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布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报道,如某大学多名师生因动物实验感染布病、某市逾百名检疫员感染布病,这些事件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影响了社会稳定。第二章 布病健康促进基本理论第一节 布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

布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研究如何促使人们的行为向着避免患病、尽快康复的方向改变的学科,它属于医学、传播学、社会学和健康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并广泛借鉴这些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当前掌握的布病临床、检验和流行病学知识角度出发,进而实现阻断高危人群患病危险因素、预防患病、促进健康的最终目的。一、布病健康教育(一)布病健康教育涵义

布病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 of brucellosis)是以保障人群健康为目的,通过大众或人际布病防治信息传播,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布病防治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利于避免患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二)布病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人们获取、理解、实践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并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功能性健康素养、互动性健康素养和评判性健康素养等概念。

谈到布病健康教育就不能逃避其与健康素养的关系,因为人们接受布病健康教育的程度与健康素养息息相关,布病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受教育对象健康素养的提高,健康素养能够影响布病健康教育效果。此外,也能作为布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

然而有调查显示,作为布病重点高危人群的牛羊养殖户的文化程度极低,小学以下占全部调查人群的51.09%,所以布病健康教育达到理想效果的前提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乃至受教育程度,这是我国一项长期的而艰巨的任务。二、布病健康促进(一)布病健康促进涵义

布病健康促进广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预防、治疗、康复等所有与布病有关的人类社会活动,狭义可以理解为布病的干预,即调动经济和行政等广泛社会力量,在卫生和畜牧等专业机构倡导下,改变人群布病高危行为,预防患病、促进人群健康的过程。(二)布病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

在《渥太华宪章》健康促进活动领域的框架下,布病的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制定布病健康促进的法律、法规与公共政策

2.创造支持布病健康促进的环境

3.加强社区行动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三)布病健康促进指导原则

1.倡导(advocacy)

倡导政策支持、社会各界对健康措施的认同和卫生部门调整服务方向,激发社会关注和群众参与,从而创造有利于防治布病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条件。

2.赋权(empowerment)

帮助以高危人群为主的人们具备正确的观念、科学的知识、可行的技能,激发其保障自身健康的潜力,从而有助于保障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及资源的平等机会。

3.协调(mediation)

协调不同个人、社区、卫生机构、社会经济部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在布病健康促进中的利益和行动,组成强大的联盟与社会支持体系,共同努力实现防治目标。三、布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布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有所交叉,但在内涵、方法、着重点等有所不同。(一)布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相同点

布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新时期布病防治的主题之一。两者共同点都是采用各种手段、方式或方法来改变人们危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预防患病,促进健康。布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战略措施,是实现三级卫生保健的基础,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措施,是防病治病的重要渠道。总之,布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促进人群健康,预防和控制感染的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图2-1)。图2-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关系示意图(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区别

布病健康教育要求人们通过自身认知、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的改变而自觉采取避免患病、促进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从原则上讲,布病健康教育最适于改变自身因素即可改变行为的人群;而布病健康促进是在组织、政策、经济、法律上提供支持环境,它对树立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有支持性或约束性。

布病健康教育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健康促进一样,不仅涉及整个人群,而且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布病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核心和基础,健康促进如不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则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健康教育如不向健康促进发展,其作用就会受到极大限制。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健康促进需要健康教育的推动和落实,营造健康促进的氛围,没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就缺乏基础。而健康教育必须有环境、政策的支持,才能逐步向健康促进发展,否则其作用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健康教育主要强调知、信、行三个方面;而健康促进是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强调环境的支持(环境支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健康教育相比,布病健康促进融客观支持与主观参与于一体,不仅包括了健康教育的行为干预内容,而且强调行为改变所需的组织支持、政策支持、经济支持等环境改变的各项政策支持,注重政府行为和行政干涉(表2-1)。表2-1 布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区别第二节 布病健康促进的意义与任务

借鉴健康促进概念衍生而出的布病健康促进的概念是“帮助人们改变其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实现预防布病、保障健康的科学和艺术”,广义上应不仅仅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而是应该理解为将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集于一体,目标是使高危人群不患病、少患病、患病后得到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减少慢性化。一、布病健康促进的意义(一)布病健康促进是保障人群健康的客观需要

人类与布病斗争已经持续了漫长的时间,预防患病、保持健康是我们长久以来的最高目标。随着对该病认识的逐渐深刻,我们发现,不能用单纯的传染病防治思维来防治布病,尤其在像我国这种发展中国家,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疾病负担较重,畜间根除措施难以落实,这时,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防治布病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需要通过健康促进使人们意识到健康是社区、家庭和个人自身的责任,自觉地改变存在风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自发地向卫生服务机构提出服务需求,并于患病后遵从医嘱,配合治疗与康复。

此外,布病主要患病人群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保证这些人群的健康对于推进国家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安全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健康促进也是一个执政党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客观需求。(二)布病健康促进是“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思维的具体体现

我国布病健康促进策略制定一直在“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方针指导下进行,核心是改变可能感染布病的危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从政策、环境等方面为安全生产和健康生活方式提供支持,并始终贯彻“三级预防”政策。

一级预防又称初级预防或病因预防,即首先找出各种患病危险因素,在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充分合作基础上,积极采取畜间检疫、免疫和扑杀,人间做好消毒、防护等综合预防措施。

二级预防是“三早”,即布病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包括对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筛查也是重要的措施。

三级预防则是指积极康复及防止后遗症和伤残的发生,同时也包括预防康复后的再次感染,恢复社会生活和劳动能力。这需要多方通力协作,临床医生、护士、村医及家庭应参与其中。(三)布病健康促进是低成本-高效益和低成本-高效果的公共卫生策略

布病给我国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包括政治负担、公共卫生负担和经济负担,对个人来讲也会造成生理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为了降低这些负担就要制定有效的防治政策和策略,而成本-效益与成本-效果是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策略需要考量的因素,目前已在布病防治项目设计中获得广泛应用。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看布病健康促进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防病措施。有效的布病健康促进能够预防布病的发生,因此能够节省大量的社会财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四)布病健康促进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人们享受健康促进政策、处于健康环境支持、获得卫生服务的机会是均等的。

健康促进是新的公共卫生方法的精髓,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的关键要素,是布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单独针对于某个人、单位甚至地点,也不是干预某个单一危险因素,而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或所有高危人群的生产和生活中的所有危险因素。在养殖户家中、屠宰场、牲畜交易市场、社区等场所开展布病健康促进,公平地保障了公共卫生服务对受众的广泛覆盖。二、布病健康促进的任务(一)提倡有力的政府领导

争取决策者支持布病防治工作,从政府层面制定、修订有利于防治布病的政策、法规等。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将防治布病任务提到日程上,使其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密切配合。(二)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营造良好的防治氛围

使政府及其下属的公共卫生、畜牧兽医等部门、媒体、非政府组织、牧场主、私营业主等共同意识到布病的危害以及防治的重要性和可能性,逐步营造全社会防治的良好生产、生活和社会氛围。(三)提高全人群,尤其是高危职业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

通过布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和干预,使广大群众和高危职业人群掌握“不食用未煮熟的肉和奶”“购入牲畜检疫,饲养牲畜免疫”“接羔、屠宰时候做好个人防护”等布病防治技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四)从需求出发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卫生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临床与治疗服务而必须坚持健康促进的方向。将服务对象的迫切需求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而不是闭门造车性质的盲目的防治布病。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也要求更重视卫生研究及专业教育与培训的转变,并立足于把一个完整的人的总需求作为服务对象,也就是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新的医学模式作为出发点,进行立体全方位的服务。第三节 行为改变理论基础与布病危险行为一、行为基本理论(一)行为概念

人的行为是一种生物和社会现象,是人类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反应,是受到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取决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其产生原因及内在机制极其复杂。行为由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5个因素构成,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点,按行为主体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在人的生命周期中,行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被动发展阶段(0~3岁)、主动发展阶段(3~12岁)、自主发展阶段(12岁~成年)、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改变行为主要阶段在自主发展阶段和巩固发展阶段,因为这两个阶段人从开始就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进行认识并逐渐巩固、完善、调整。(二)行为影响因素

不同领域的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卫生领域的健康或危险行为主要受到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和学习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因素和学习因素对于布病健康相关行为影响最大,其中年龄、性别、遗传、技术与能力、亲友态度、知识与态度相对来讲更易对行为产生影响。

1.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特性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与卫生领域相关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性别和年龄因素,例如男性更喜欢吸烟和饮酒,低年龄组更易出现意外伤害、通过与羊羔玩耍而患病等。

2.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卫生领域,后者对健康或危险行为影响更多。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显而易见,例如一些地球化学性疾病,饮用水中微量元素含量高或者低,这些危险因素对局部地区生活的居民健康都会产生严重危害,而这些居民可能会选择改变以往的饮水行为,选择从更远的地区调取饮用水或将水井打得更深。社会环境包括医疗卫生、民族信仰、教育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习俗等等。例如不同地区对于布病的医疗保险政策不同,报销比例高的地区居民可能选择就医,而其他地区的居民可能选择自行治疗。

3.学习因素

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几乎贯穿于人的一生。初级的学习是通过模仿他人,更高级的学习是掌握各方面知识,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信息,进而指导生活和工作实践。

卫生领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自身学习或外界教育,掌握健康促进技能,改变不良的生活生产方式,进而达到预防布病发生的目的。(三)行为基本模式

早期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模式是刺激(S)和反应(R)的简单关系,而当代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行为基本模式应该考虑到有机体的内在条件,因此提出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应该放入一个中间变量“O”(个人的内在因素),从而使人们的行为概念从S-R模式演化为S—O—R模式。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也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的外在因素则起到导火线的作用。内在因素是根本,外在因素是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产生了行为。根据这一观点,他提出了著名的行为公式:

公式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的需要(内在心理因素),E代表环境(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的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学习和发展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二、布病健康相关行为(一)布病健康相关行为

布病健康相关行为包括能够避免患病的健康行为和能够增加患病几率的危险行为或致病行为,流行病学中也称为“暴露因素”。这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例如,牲畜养殖者在接羔的过程中,采取戴橡胶手套、口罩等防护措施是健康行为,反之,不采取防护措施便是危险行为。

研究布病健康相关行为目的是探讨这些行为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等,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变个体和群体布病危险行为,即促进健康行为,减少危险行为。鉴于布病改变了危险行为变相是促进健康行为,以下只是针对危险行为进行阐述。(二)布病危险行为

1.布病危险行为概念与特点

布病危险行为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自身以及他人(家人、邻居、工友等)感染布氏菌的风险,或不利于自身布病康复的一组行为。其主要特点为:(1)危害性:

行为不利于自身和其他人的健康,对个体、群体乃至社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2)稳定性:

行为并非偶然发生,存在一定的规律和强度,且能保持一段时间。(3)习得性:

行为多数是在后天的生产、生活中经过学习而获得,与文化程度和健康素养存在关联。

2.布病危险行为分类(1)与不良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有关行为:

与不良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有关的布病危险行为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①危险的饮食方式。一些民族地区喜欢食用生的肉类、动物血液或血奶混合物;生食(饮)用被布氏菌污染的蔬菜或水,例如一些地区还存在人畜共用饮用水的情况。②危险的食品加工方式。加热食品不彻底,包括食用未经消毒的奶(牛奶、羊奶、骆驼奶等)及其制品(冰淇淋、奶酪等)、未加工熟的肉、内脏及其制品;加工食材生熟不分开,即生熟食材共用加工工具或容器;常温下,长时间保存食物。③不良生活与卫生习惯。饭前或接触牲畜及其制品后不洗手、不更换衣服;儿童与幼畜玩耍;皮毛加工场所吸烟(进食)等。(2)与不良生产方式有关行为:

与不良生产方式有关的布病危险行为主要是通过皮肤黏膜和呼吸道传播。

布病作为生物性职业病之一,其危险职业种类多样,不同职业和人群的布病危险行为有所不同,总体概况为如下几个方面:①不科学的养殖行为。牲畜养殖者是我国患病的主要人群,不科学的养殖行为包括购入牲畜不检疫,饲养牲畜不免疫,将牲畜在村屯散养、混群,将幼畜放置人居住的室内饲养,牲畜圈舍与人居住房屋相邻,随意丢弃流产物,不清理散落牲畜粪便等。②不采取防护措施。相关职业行为包括贩运牲畜、屠宰、皮毛入肉加工、布病实验室工作、牲畜预防治疗、布病疫苗生产,进行这些与病畜及其制品接触的活动过程时,无安全有效防护场地、设施,不戴口罩、手套、帽子、护目镜、工作服、靴子等防护用具。③不采取消毒措施。圈舍、流产物污染场地不消毒,防护用具使用后不清洗、消毒,工作场所不消毒,劳动工具不消毒、流产物和疫苗空瓶不焚烧掩埋等。

养殖、防护和消毒措施即便落实了,但操作不规范,行为质量不高,也应算作不良生产方式有关行为,例如牲畜免疫剂量不足、戴一次性口罩或气密性不好的口罩等。(3)不良医疗行为:

不良的医疗行为能够影响到患者的疗效和后期的康复,包括暴露后不及时预防性服药,患病后讳疾忌医,不到专业机构及时就诊,采取自行服药或私人诊所简单治疗,有的还进行巫医治疗。确诊后不听从医嘱,不按疗程足量用药等。三、布病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主要对策

影响个体布病危险行为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主要还是环境作用于心理,进而影响行为,研究这些因素可以找出改变危险行为的切入点,并为改变危险行为、促进健康提供依据。下面从生物、环境和学习(心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布病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1)年龄:

年龄对布病危险行为的影响既相同又不同。例如,从消化道传播的风险来看,食用未经消毒的奶及其制品的高危行为在所有年龄阶段均有发生,而对于皮肤黏膜传播的风险则是不同年龄组的布病高危行为种类和风险有所不同,儿童的高危行为多是与幼畜玩耍,20~55岁的青壮年则以饲养和加工为主且风险较高。(2)性别:

性别对于布病危险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男性要比女性更多进行危险行为,同时,女性的卫生习惯和采取防护措施上要比男性做得更好。(3)职业:

职业对于布病危险行为的影响很大,布病也是职业病的一种。所有进行与病畜及其制品接触的行为,都有可能感染,但不同工种或同一工种的不同工作阶段,其危险行为的风险也有所不同。例如牲畜饲养者与乳制品加工者相比,前者危险行为的患病风险更大;同样是从事实验室工作人员,从事病原学研究的风险高于从事血清学,即便都是从事病原学研究,进行分离传代阶段的风险明显高于免疫凝胶电泳阶段。(4)遗传:《科学》杂志曾发表荷兰奈梅亨大学的遗传学家汉·布鲁纳的研究文章,其中的观点就是遗传与性格存在一定的关联,也有同卵双胞胎行为倾向相似性的研究,可见遗传不仅让人们获得了上一代的生物学特征,或许还影响到我们的性格。然而,不同性格的人群对于布病危险行为的形成与改变有着不同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独立(偏执型)性格较难改变其危险行为。可见遗传对于布病危险行为也有一定影响,且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但具体在全部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2.环境因素

环境对于布病危险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主要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文化、法律制度、医疗卫生等。(1)自然环境:

生活环境对布病危险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危人群生活村(屯)的卫生条件,如果其生活村(屯)干净、整洁,各项爱国卫生运动措施落实到位,就会减少其肆意放养牲畜导致的粪便播散,也不会将流产物随意丢弃。

生产环境直接影响布病危险行为,全自动化的生产环境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职业人群的危险行为,但当前我国的生产方式仍旧是粗放型或半粗放型的,职业人群多数还是直接暴露于危险的生产环境,以重庆市某兽用疫苗生产企业为例,开封、培养、分装等几乎每个生产环节都存在空气的弱毒菌苗暴露,所以员工只要暴露在这种环境下就属于危险行为。此外,企业对员工是否提供防护设备和用品对危险行为影响也很大。

生态环境主要针对养殖业者,生活在海岛、沙漠、雨林等不适宜养殖牛、羊等牲畜的生态环境中,相对危险行为自然就会减少。

季节因素:布病的流行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即发病高峰在春、夏季,低谷在冬季,这可能与中国北方的生活、生产特点以及菌体自身抗性等原因有关,无论怎样,季节因素始终影响着布病危险行为,毕竟北方冬天不能放牧。(2)社会环境:

医疗卫生影响布病危险行为是多方面的,下面只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是通过医疗保险等卫生政策的制定和改进,可以改变患者就医行为,从不愿就医到积极就医。二是通过疾控中心的健康教育等干预工作能够影响到人群的养殖和防护行为,从不检疫、不免疫、不消毒到采取科学养殖方法和防护措施。三是通过医疗机构的诊疗措施改变患者用药行为,从不遵从医嘱到积极配合治疗。

风俗信仰:风俗信仰往往长期影响布病危险行为,如一些地区食用生肉(奶),这种危险行为一般难以改变,除非发生大型的疫情暴发,造成严重后果。

教育:受文化程度影响布病危险行为较为深远,上文也提到,如果我国广大农牧民的文化程度大幅提高,对自身和家人健康更为重视,健康素养得到加强,布病高危行为相应就会减少。

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在某些范围内能避免布病高危行为,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前一段时间,政策不允许个人私自饲养、贩卖牲畜,这就避免了更多人从事危险行为。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已消除布病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于检疫、免疫和阳性畜扑杀的补贴政策,使畜间疫情消除,这也间接的避免了居民从事危险行为。

经济:美国、欧盟等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对布病疫情均较轻或已经消除布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对布病防控的重视,更主要的是经济的发达使畜间根除措施落实更为容易,畜间疫情降低了,人们的行为风险也就随之减少。

事物规律与意外:一些布病危险行为不可预见。因布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们通过与野生动物接触可以意外感染,例如有报道秘鲁渔民眼部感染布氏菌,怀疑与接触海中患病哺乳动物有关,此外吉林省某乡村人群聚集于存放患病羊羔的房间内而造成疾病暴发也属于意外行为感染。

3.学习(心理)因素

布病危险行为的改变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因起决定性作用,生物因素与学习(心理)因素同属于内因,但生物因素属于客观范畴,学习(心理)因素更为主观。这里将周围人的态度作为学习(心理)因素,而不是环境因素,考虑到周围人的态度主要影响的是行为人的心理层面。(1)自身态度:

影响高危人群是否规避危险行为、采取健康行为的最根本因素是高危人群对自身及其周围亲属朋友健康重视程度,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健康素养,如果一个人为了金钱利益而弃健康于不顾,即便我们进行再多的能力方面的宣传教育也是徒劳的,那么哪些因素能够影响高危人群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呢?一是周围人群的态度和舆论。周围人指的是个体的家人、亲属、朋友、邻居、工友等人群。人是社会动物,周围人对待布病危险行为的态度和做法会直接影响到行为人,例如看到隔壁邻居在对羊进行免疫,行为人会想到甚至模仿这种做法,本书的实践篇就有针对这种现象采取同伴教育的干预方法;二是家人或亲属有人患病。高危行为的家人或亲属患病后,给其造成了极大的精神、经济等种种压力,使其深刻体会到患病的危害,就会改变之前不屑一顾的态度;三是布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一个人心理态度的因素很多,上面只是简单列举,我们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时,对于抱有怀疑态度的人群可以将这些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宣传说服。(2)具备的能力:

态度是心理学范畴,但知识是后天习得的,哪怕布病危险行为也是后天学习获得,改变这种危险行为的知识同样也需要后天学习,这种学习当前形势下多数依靠的是我们健康信息传播者的宣传教育工作。

对于态度上渴望避免危险行为的高危人群,不一定具备识别危险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学习后识别危险行为,才能知晓并有能力改变这些行为。(二)主要解决对策

1.畜间主要对策

畜间采取措施控制畜间阳性率是布病防控的根本,这些措施包括监测、检疫、免疫、扑杀、控制阳性畜流动等。如果畜间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根除,人间也就难以谈上危险行为了。

2.人间主要对策(1)疾病的三级预防:

对于改变布病危险行为的具体对策,首要的是三级预防,对于布病来讲,一级和二级预防稍显重要,即患病前的预防和患病后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我们强调的目标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使高危人群不患病、少患病,患病后得到及时的诊断和规范治疗,及时治愈、减少慢性化。(2)健康促进:

能够改变人群布病危险行为的主要对策之一就是健康促进,这包括倡导与推广“安全生产、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和创造有利于防治的支持性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卫生环境等。

布病健康促进是政府的职责,是国家和政府对人民健康负责的表现。以政府的有力领导为前提,卫生和畜牧部门牵头落实,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四、行为改变理论基础

改变高危人群危险行为是健康教育的目的之一,了解和学习人们行为的产生和改变规律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有助于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帮助高危人群建立健康行为和改变危险行为。对人类健康行为改变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健康信念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健康行为改变的不断深入认识,陆续有学者提出了知-信-行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多阶段改变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等,这些理论模型有的是基于个体行为改变的,也有基于群体行为改变的,他们对理解布病危险行为改变都有着指导性的意义。(一)知-信-行理论

知-信-行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也就是说,人们只有了解了布病症状、传染源、传播特点、防治方法等相关知识,树立起布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自身想要防治布病的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改变生食乳肉、徒手接羔等高危行为。

人们普遍认识到,从知识到态度再到行为改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们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很多因素都能影响到危险行为的顺利转变。现实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往往存在“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情况,养殖户往往知晓布病,也知道如何防治,也相信采取防护措施、检疫、免疫能够预防患病,但就是不去采取任何行动,有时是因为缺乏防护用品、有时是找不到相关机构进行检疫和免疫,但多数还是由于对自身健康不重视。我们发现,在具备了布病防治知识到危险行为改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个所谓的“触动点”,这个“触动点”就是对目标个人心理或经济影响很大的事件,例如周围家人、亲属、朋友患病,也可以是医生强烈提出的建议。这就引出了“健康信念理论”。(二)健康信念理论

健康信念理论,又叫健康信念模式,该理论研究相对较早,也较为合理、完善。它强调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基础,人们如果具有与布病、健康相关的信念,他们就会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也就是说,养殖户等布病高危人群在决定是否采取防护(健康行为)措施前,首先要对布病威胁(严重程度)进行判断,然后对预防布病的价值、采取防护措施、积极就诊等健康行为能否预防患病、促进康复作出判断,最后才会采纳健康行为。健康信念理论中,人们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感知疾病的威胁、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自我效能、提示因素和人口学因素等有关。

1.感知布病的威胁

对布病易感性和严重性的感知程度越高,即对布病威胁的感知程度高,是人们产生行为改变动力的直接原因。感知布病易感性指个体对自身患布病或出现某种健康问题的可能性的判断,用通俗的话来讲,高危人群越是知道自身患上布病的可能性大,越易改变危险行为。感知布病的严重性是指布病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就是高危人群越知道患上布病的严重危害,越易改变危险行为。

2.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

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是指人们对采纳行为后能带来的益处的主观判断,举例来说就是养殖户会权衡判断“检疫、免疫”与“流产、患病”中哪个能给自身带来更大的效益,这种效益有人理解成健康效益,也可以理解成经济效益。

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指个体对采纳健康行为会面临的障碍的主观判断。举例来说,若养殖户越是觉得防护行为过于复杂、花费时间越多、会有副作用、比较痛苦、支出金钱过多,越不利其改变以往的养殖或就医行为。

3.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和判断,也就是个体对自己有能力采纳健康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信心。自我效能越高越有利于改变危险行为建立并坚持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可以通过自己成功完成某项行为、他人间接经验、口头劝说、情感激发来提高。其中他人间接经验和口头劝说与布病健康教育中的同伴教育措施思想不谋而合,也就是看到别人(同伴教育中的健康教育者)科学养殖未患病、及时就诊后康复,从而提升自我效能,同时,同伴教育者对周围人群进行口头劝说也能提升周围人群的自我效能,从而使其改变高危行为。

4.提示因素

指的是诱发健康行为产生的因素,也就是上文所说的“触动点”,提示因素越多,离个体越接近、越强烈,其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综上所述,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改变危险行为的过程如下:首先必须对患布病感到害怕(知觉到易感性和严重性),接着,相信改变高危行为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后果(知觉到效益),对存在的各种障碍能够克服(知觉到障碍),最后,具备对长期改变高危行为的能力和信心,加上出现“提示因素”。(三)市场营销理论

行为改变的市场营销理念是从市场学发展来的,是社会营销的一种,即通过使用市场营销的原理与技术来影响目标受众,促使他们为个人、集体或社会整体的利益而自愿地接受、拒绝、改变和放弃某种行为。笔者更为喜欢将此理论引入布病健康教育活动。与其他营销一样,布病行为改变的市场营销一般包括6个特征:

1.危险行为的改变是干预活动的基础

假如改变危险行为需要很长时间,我们评价干预项目可暂时用非行为目标,也就是布病防治知识和态度指标,但最终关心的还是危险行为的改变指标。

2.项目计划自始至终进行受众研究

在干预的最开始就能理解目标受众,在执行干预措施前,尽可能进行预实验,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监测。这点一直是我国布病防治项目所欠缺的,作为疾控部门工作人员,始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我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所以进行健康干预项目要时刻围绕在受众周围,知晓受众的真实情况和需要。一言以蔽之:“顾客就是上帝”。

3.进行目标受众的细分以保证稀缺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在市场营销中,将顾客细分为少年、青年、老年或普通客户、大客户,这样做是为了金钱利益最大化,而布病健康教育受众的细分,也就是将受众分为普通人群、高危人群,或养殖户、患者,这样做是为了使健康教育措施更有针对性,达到教育效果最大化。

4.为目标受众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能引发动机的交换条件

通俗来讲,就是布病健康教育或干预策略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全部都要围绕危险行为改变,这些策略和措施不只要有效,还要能够真正吸引高危人群。这就要求我们专业人员,虽然没有经过美学的培训,但可以跟设计公司联合,将宣传工具、材料制作的不仅内容科学,还有外表美观,具有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受众,达到宣传教育目的。

5.布病行为改变的市场营销可以尝试整合4C理念

布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可以理解为要尽可能地将专业人员(销售员)防病、治病的健康理念(产品)向高危人群(顾客)推荐(销售),如果高危人群采纳了(购买)这些理念、改变了行为,专业人员还要继续进行随访、评价(售后)。那么如何做好一个“销售员”,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呢?很多大型超市将顾客(Consumer)、成本(Cost)、便利性(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四个词写在墙上,这就是由劳特朋提出的4C理念,转化到健康教育领域可以理解为:(1)顾客:

一切为了受众,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实施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即受众需要防病知识,我们传授防病知识,受众需要防护用品,我们尽可能提供防护用品,受众需要免疫牲畜,我们提供联系方式甚至免费提供疫苗。(2)成本:

付出最小的时间、人员、精力、经费来换取最大的健康教育效果,最简单的例子是,在农闲时候或放牧人员回家吃饭的时候进行宣传教育,否则宣传人员到山上去宣传,连人都找不到,这样既浪费了金钱,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3)便捷:

做到受众接受健康理念、改变高危行为便捷化、无障碍化。例如联防联控工作中的网格化管理,行政、卫生、畜牧工作人员包片到村,养殖户无论需要哪方面的布病防治相关服务或咨询,到村卫生室或村支部一看公示牌,就能找到相对应负责人员,做到便捷化服务。(4)沟通:

布病的流行与防治形势是复杂多变的,只有在项目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不断与受众沟通,了解真实情况,才能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否则我们在某村不管不顾,上来就发干预包,殊不知该村几乎家家都有口罩、手套和消毒药,但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这样不但浪费了资源也达不到目的。五、布病危险行为改变(一)改变个体布病危险行为

布病个体的行为干预与矫正多与临床预防服务有关,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健康咨询,也就是从事健康教育或健康促进的工作人员或临床医生,向患者及其家人提出防病、治病、康复的建议,或经过患者主动向专业人员询问,上述人员答复,从而最终达到改变患者危险行为的干预方式。咨询的前提是咨询对象有改变行为的需求,然后需要咨询双方沟通顺畅,此外,还需要专业人员制订精准化的行动计划。

布病个体行为干预与矫正模式可采用许多国家的临床预防服务指南中的“5A模式”即健康咨询应遵循的五个步骤:一是评估,专业人员评估咨询者对布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信息等;二是劝告,向咨询者说明患病危害和防病益处;三是达成共识,根据咨询者的能力、兴趣共同设定一个改变危险行为的目标;四是协助,为咨询者找到行动的障碍,并帮助其克服困难;五是随访,咨询双方明确随访间隔和方式掌握目标进展。(二)改变家庭布病危险行为

由于布病主要传染源的养殖往往以家庭为单位,此时,家庭每位成员都与传染源接触,患病的机会几乎是均等的,所以对家庭危险行为的干预在布病干预活动中存在一定意义。以家庭为基础的危险行为干预可使干预效果最大化,因为家庭成员最为亲密且影响力最大。家庭干预方法有:行为认知干预、家庭关系干预和家庭治疗,其中行为认知干预最为常见。研究显示,以家庭为单位的干预研究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三)改变群体布病危险行为

1.群体行为干预

群体布病危险行为干预在实践中较为常用,是以群体或行政单位(村屯、社区、工厂、学校等)为基础,运用行为团体干预的方法进行干预。团体干预法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优点是各种资源能够得到充分保证,且目标更为明确、更容易评价干预效果。促使某一特定群体树立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的干预机制通常包括:(1)政策制定与倡导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是群体行为改变的根本原则和依据:

对群体行为改变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屠宰场或乳肉制品加工厂制定预防布病的规章制度,自然(行政)村屯制定卫生防病公约等,通过这些制度和公约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变相关人员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避免人群患病。此外,建议利用文件报告、数据分析、典型案例和媒体呼吁等策略和活动积极影响决策者,使其制定有益于防病治病的公共卫生政策,使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得到政策、资源和舆论等多方面的支持。(2)目标人群行为干预:

改变群体高危行为需要从群体中的个人和整个群体两方面入手,充分利用群体有组织和目标的优势,通常采用的方法有:①信息传播。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单)大众传播和面对面健康教育、培训讲座等人际传播的方式,向目标人群传播布病的防治知识,为改变危险行为奠定基础。②心理支持与压力。干预的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相对密切,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群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这样的环境下,率先改变群体中的骨干或在群体中影响力较大的人,会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或给其他人带来信心支持和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有效带动、促进其他群体成员树立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③竞争与评价。在有组织的群体或单位中,可以试试竞争评价机制,例如严格遵循制度者或积极改变危险行为者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对后进者提出批评等,从而督促全体成员共同完成行为改变目标。

2.环境改善(1)改善环境条件:

群体行为干预活动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是环境条件的改善,如果没有环境条件的支持,即使人们已经做出了行为改变的决定并开始了高危行为改变,但也会由于各方面环境条件不支持而导致健康行为不能持久。例如从我国《劳动法》中明文规定,要求企业对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健康防护用品。(2)社会支持与制约:

通过社会舆论的倡导形成关注布病防治、全社会支持布病防治的良好氛围。第四节 布病健康信息传播理论一、布病健康信息传播涵义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一词是从拉丁语“Communicare”起源,继而演绎为英语“Communication”最终舶来中国的,然而作为布病健康信息的传播不能简单理解为传递、交流、通信和传达等字面意义,而是涵盖双向的人际交往、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意义共享等更深层次。对于信息传播的理解百家争鸣,这里不作更多的阐述,只是将布病健康信息传播深层次的含义概括性的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共享性与互动性

传播者和接受传播者对语言、文字、图片等信息具有共有性和共享性,双方可以积极互动,例如疾控中心对职业人群进行布病面对面健康教育时,并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可以在宣教过程中与受教者互动,了解其需求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但共享性与互动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具有不同经历的人群对于同样的一幅宣传画会有不同的理解力,布病患者与非患者对宣教内容的理解程度有可能不同,这就要求我们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制作宣传品、拟定宣传内容的时候要有针对性。(二)影响性

信息的传播是影响他人的过程,也就是要求健康教育者(传播者)在布病信息传播活动中应处于主动性地位,掌握整个宣传教育过程的节奏和主题,有时候甚至需要靠职务和个人魅力去影响受众。(三)反应性

反应性的含义吸收了刺激-反应理论,更注重受众的反馈,但略夸大了反馈而忽视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众的能动性,且模糊了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等理论的界限。(四)过程性

过程性是把信息传播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这种理解是从学习与遗忘的角度出发,将信息传播看作学习的一种,某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与遗忘的一个动态的过程,也被诸多传播学者所采用。信息传播过程性的含义与我们强调的要将布病健康教育机制化、制度化的思路不谋而合。二、布病健康信息传播分类

信息传播的分类方法很多,例如按照信息的不同性质,可以分为政治传播、文化传播、经济传播、教育传播等;根据信息的表达形式可以分为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符号、图片、影像等);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可以分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两个或者更多人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是小群体传播,例如布病健康教育的面对面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