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农业生产自救手册(农业常备技术手册系列,新农村书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23:55:36

点击下载

作者:敖立万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灾后农业生产自救手册(农业常备技术手册系列,新农村书屋)

灾后农业生产自救手册(农业常备技术手册系列,新农村书屋)试读:

编者的话

我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农业灾害频繁发生。灾害致使农业减产,农民减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灾害发生后,如何及时应用农业科技进行生产补救,达到少减产、少减收或不减产、不减收,这是农村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十分关心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我们针对粮、棉、麻、油料、果树、茶叶、蔬菜、蚕桑、畜禽等常遇到的水、旱、冻、冷、虫等灾害,着重介绍了灾后应急补救技术。应用这些技术可以达到避灾、救灾、减灾的目的。

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撰写的内容是他们研究工作中的技术成果与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阐述道理通俗易懂,技术措施简单实用,操作性强。

本书采取问答形式,一事一解,读者遇到问题,翻开书中有关部分,就可查找到需要的技术。本书可供农村基层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朋友及农业学校师生阅读,也可作培训教材,同时还可供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参考。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和失误之处,诚望同行和读者指正。

在编写中,得到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谢意。编者

概述

我国农业灾害发生的特点是什么?

我国是一个农业灾害频发且损失较重的国家。影响我国的农业灾害可分为:农业气象灾害,如旱涝灾害、风灾、冷害、冻害、雪灾、冰雹、干热风等;农业生物灾害,如农作物病害、虫害、杂草、鼠害等;农业环境灾害,如生态恶化、农药残毒、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农业土壤灾害,如盐碱地等;农业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水温度变异、海水倒灌等;农业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这些灾害在我国的不同时间、空间和地域范围内均时有发生,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总的来说,我国农业灾害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1)灾害发生频率很高,几乎年年有灾 从1950~1989年40年的统计,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危害面积年均达3300万公顷以上,年成灾面积1300万公顷。各类灾害发生最多的年份受灾面积达5300万公顷,受灾最少的年份受灾面积也近900万公顷,每年的灾害损失均较严重。(2)灾害分布很广,几乎各地都有灾 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各地都有可能发生各种不同的农业灾害。仅以1988年所发生的各种灾害为例,旱灾主要在黄淮、长江中下游、西南和西北等地;洪涝灾害则在湖北、广西、吉林、内蒙古、陕西、福建、浙江、山西等地较严重;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遭受了低温阴雨的袭击。此外,当年冻害和台风也有较大规模的发生。(3)气象灾害所致的损失最大 从我国农业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看,在上述各类灾害中,以气象灾害发生最为频繁,所致损失亦为最大。据测算,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中,约有90%系由气象灾害所致。(4)农业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都呈上升趋势对我国50~80年代农业灾害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就受灾面积看,20世纪50年代年均约2200万公顷,60年代年均约3500万公顷,70年代年均约3800万公顷,80年代年均约4100万公顷;从成灾面积看,50年代年均约900万公顷,60年代年均约1700万公顷,70年代年均约1200万公顷,80年代年均约1900万公顷。(5)农业灾害发生的地域性较为明显 由于各种自然条件的地域性差别较大,从而导致了农业灾害分布的地域性。仅以旱灾为例,春旱以北方为主,黄淮海流域春旱频率可达87%,东北地区春旱频率可达70%,南方的春旱则主要集中在华南南部和西南地区;初夏干旱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伏旱则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主,发生频率可高达83%;秋旱主要发生在江南和华南地区;冬旱对南方的冬季作物影响最大。

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危害?

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或造成人员伤亡,或导致财产损失,而这些危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从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来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灾害导致农业减产减收,经济损失严重 例如:1954年长江、淮河流域的特大水灾淹没农田370万公顷,1888万人受灾,导致财产损失100亿元以上;1991年江淮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2100万公顷农田受灾,成灾面积达1300万公顷,经济损失达685亿元之巨。1998年全国有29个省市遭受洪涝灾害,农田受灾面积2230万公顷,成灾面积138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可见,灾害所致的经济损失是十分惊人的。(2)导致生产和生活的不稳定 灾害导致农业生产水平波动较大,产量不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安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生产和经营。例如,1959~1961年的旱灾,导致农业产量大幅度降低,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工业生产也受到较大冲击,从而形成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54年的水灾同样导致了人民生活的困难和1955年工业生产的萧条。(3)导致投入增加 灾害导致农业生产投入增加,成本升高,投入产出比下降,影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为了抗御农业灾害,需要增加肥料、种子、农药、机械、电力、灌溉用水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用量;灾后需要增加投入,以修复灾毁设施,或新建御灾设施。因此,农业灾害会导致生产投入的增加。(4)灾害破坏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容易引起“灾后灾”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极强,加上我国农业生产的复种指数很高,作物茬口安排非常精密。因此,前茬作物受灾之后,还有可能因季节和茬口关系而导致下一季作物不能适时播种,或下一季作物的病虫害增加,或下一季作物的土壤环境劣化等,从而造成下一季作物减产。1998年湖北省夏季特大水灾接秋旱,秋旱接冬旱,冬旱接春旱,形成“灾后灾”或“灾连灾”的局面。(5)减产减收,影响生产积极性 频繁的农业灾害造成经常性的减产减收,会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抗灾夺丰收。在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规模受到限制,农业灾害对农民生产投入的影响程度将会进一步增大,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什么是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洪涝灾害通常是洪水灾害和涝淹灾害的合称。所谓洪水灾害,主要是指短期内大量降雨引起江河泛滥,淹没城镇、村庄或田地所形成的灾害;涝灾则是指长期大雨或暴雨后,在地表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由于积水太多、来势较猛,排水速度有限,从而在一定时间内淹没地势较低的土地,这种灾害称为涝灾。实际上,多数情况下洪灾和涝灾是同时发生的,有时甚至很难区别清楚。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很多,如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地形、地貌、江河的宽窄及其淤积和弯曲程度、植被状况、所处的季节和作物所处的生育期等。其中,降雨量过多和降水强度过大是导致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如1954年长江流域从5月底就提前进入雨季,并一直持续到7月底,雨季比常年长1个月左右,汛期总雨量达800~1300毫米,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也是由降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造成的。

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面积农田被淹没,农作物被冲毁,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绝收。以粮食作物为例,1950~1979年30年中,全国因水灾造成粮食损失达421.8亿千克,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粮食损失最大,约为170.1亿千克,占全国总损失的40%。此外,洪涝灾害还会损毁水利设施,破坏交通条件,淹没房屋,冲走各种财产甚至造成人身伤亡,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生产。

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播种之前遇水灾,则难以按时播种或栽插作物,从而难保农时,不仅影响当季作物的产量,而且还会耽误下季作物的种植;播种之后淹水,则种子在淹水缺氧情况下,难以发芽出苗,长时间浸泡会导致种子在土壤中腐烂。即使播种后很快退水,也会因土壤板结而影响出苗。遇地表径流很大时,还会冲走地表土层和种子,使当季作物严重受损;淹水后土壤中水多气少,作物根系发育受阻、活力下降,对水肥的吸收能力减弱,不利作物生长;淹水时作物生理代谢失调,洪水带来的泥沙覆盖在作物的茎秆和叶片表面,导致光合作用降低,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作物分蘖期受淹,则分蘖力降低,难以确保作物丰产的群体数量;拔节抽穗或现蕾开花期遭遇洪水,则无效分蘖增多,花蕾大量脱落,难以确保作物丰产的个体质量;农作物灌浆成熟期淹水,会导致果实脱落、腐烂,种子发芽变质,粒重减轻,最终造成严重减产;较长时间的淹水还会使田间泥土稀软,作物根系无法固着,不仅引起高秆作物倒伏,而且造成作物易被地表水流冲走;淹水导致植株生长瘦弱,抗病能力降低,加之水灾后的潮湿气候十分有利于病菌繁衍,因此,很易造成作物病害的暴发和流行。总之,不同的作物、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不同生长时期对洪涝灾害的抗御能力不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关键问题,力争把水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暴雨有什么危害?

暴雨是指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水量每日达到50.1~100毫升的降雨,暴雨经常夹杂着大风。降雨量每日超过100毫升的为大暴雨,超过200毫升的为特大暴雨。暴雨来得快,雨势猛,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它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可能危害人民的生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暴雨的危害主要有两种:(1)渍涝危害 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畅易引起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充满,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使根系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加强了嫌气过程,产生有毒物质,使作物受害而减产。(2)洪涝灾害 由暴雨引起的洪涝淹没作物,使作物新陈代谢难以正常进行而发生各种伤害,淹水越深,淹没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特大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河流泛滥,不仅危害农作物、果树、林业和渔业,而且还冲毁农舍和工农业设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经济损失严重。我国历史上的洪涝灾害,几乎都是由暴雨引起的,像1954年7月长江流域特大洪涝,1963年8月河北的洪水,1975年9月河南大涝灾,1998年我国全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等都是由暴雨引起的。

连阴雨有什么危害?

连阴雨天气一般是指有3~5天以上的降水,或降水期间,间有阴天或短暂晴天的天气。连阴雨的降水强度,可以是中、小雨,也可以是大雨或暴雨。连阴雨天气一般由稳定的雨带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处于雨带边缘,常发生连阴雨天气。6~7月份雨带移入该区,产生梅雨季节的连阴雨天气,秋季雨带南退又经过该区,间有秋季连阴雨。

春季连阴雨天气,一般阴雨与低温同时出现,因此,常称为低温阴雨天气。容易造成光照不足,低温冷害,积水成涝,影响作物播种、发芽及正常生长。

秋季出现连阴雨,对农业生产也有较大影响。生产实践证明,华中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质量好,得益于秋高气爽天气。因为棉花裂铃吐絮,正需要秋季多阳,否则,早秋多雨,对伏前桃吐絮、伏桃成铃和秋桃幼铃发育均不利。四川盆地种棉发展难,秋雨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子。另外,9月中下旬为长江流域后季稻抽穗扬花季节,如遇秋雨连绵,即可形成寒露风(华中称秋寒,因在秋分时节出现)危害,亦往往使后季水稻大量减产。

什么是梅雨,有什么危害?

每年初夏6~7月间,在南至我国福州和湖南的衡阳,北至江苏淮阴、徐州和河南信阳,西起湖北宜昌,东至日本南部的地域范围内,经常出现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阴雨天气,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频繁。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把这段降雨称为“梅雨”或“黄梅雨”。同时,又由于降雨延续的时间较长、空气湿度很大、气温较高、光照不足,器物极易发霉,故又称“霉雨”。

梅雨开始,称为“入梅”;梅雨结束,称为“出梅”。根据梅雨出现的时间迟早,可将梅雨分为典型梅雨和迎梅雨(早梅雨)。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上中旬入梅,7月上中旬出梅。迎梅雨是指入梅之前的连阴雨,一般始于5月中旬,为期半个月左右。迎梅雨结束后,雨带将会暂时南退,然后再次北进而形成典型梅雨。通常典型梅雨持续时间20~25天,长的可达一个多月,短的只有几天。少数年份甚至不出现梅雨,从而形成“少梅”和“空梅”。

梅雨所带来的水分,可为作物生长带来很大好处。但梅雨量的多少和持续时间长短年度间变化很大,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梅雨量过大,易造成内涝水灾,反之则会出现干旱。入梅太早,对夏收不利,给脱粒晒干带来困难,易导致夏收作物“烂场”,使产量受到损失;入梅过晚,又会因缺水而影响夏种,导致晚稻不能及时栽插;出梅过早,则伏旱可能提前出现;出梅过晚,梅雨期过长,则作物长期处于低温、高湿、光照不足的环境下,光合作用强度降低,生长发育受到阻碍,苗细株瘦。棉花易形成“高脚苗”,并导致花蕾脱落。双季早稻生育期延迟,影响双季晚稻的及时栽插。尤其是在早稻孕穗期,如果遇到梅雨低温,会使幼穗性器官的发育受到影响,导致不孕花和空秕粒增多,引起水稻减产。梅雨降水强度过大,还会引起高秆作物倒伏,造成产量损失。此外,梅雨季节少光多雨,会对果树的果实品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于梅雨季节雨量的多少,梅雨期的长短以及入梅、出梅迟早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应有足够的分析和了解,并通过气象部门的科学预测,充分利用梅雨的好处,做好克服梅雨不利影响的精心准备工作。

干旱分为哪几种类型?

干旱是指在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植物对水分的需要量和从土壤中摄取的水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相平衡,而使农作物生长发育因缺水而受到损害,影响产量下降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干旱,主要是在高压稳定控制下,长期无雨所造成的。由于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不断消耗土壤中的水分,若无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会使土壤水分入不敷出而逐渐变干,从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干旱类型可根据农作物发生干旱的原因和季节来分类。(1)按干旱发生的原因分类

①土壤干旱。在干旱时期,温度通常偏高而湿度则偏低,这就加强了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土壤含水量少,土壤颗粒对水分的吸附力大,植物的根系难以在土壤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去补偿蒸腾的消耗,植物体内的水分收支便失去平衡,从而影响生理活动正常进行,以至发生旱害。

②大气干旱。虽然土壤具有一定的可供植物利用的有效水分,但由于空气极度干燥、光照强、温度高,植株蒸腾加剧,终使水分入不敷出,植株体内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遭致旱害。(2)按干旱发生的季节分类

①春旱。春季因天气晴朗少云,气温迅速回升,空气干燥加上多风,助长蒸发作用而出现春旱。

②伏旱。每年7月中旬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结束,处于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致使该区进入高温酷暑的干热季节,若遇持续多日无雨,即出现伏旱。

③秋旱。季节入秋后,副热带高气压势力减弱,长江中下游地区高空为暖高压,地面为冷高压,天气晴朗少雨,出现秋高气爽的秋旱天气,虽有利于秋收,但也常影响秋播。

④冬旱。冬季,大陆性干冷气团控制我国广大地域,降水稀少,且多西北风,气温低,湿度小,主要影响我国的华南地区。北方冬旱对越冬作物影响较少,此时作物已停止生长,需水量很少。土壤中的水分主要为来年开春时,供春播作物和越冬小麦返青生长使用。所以,冬春连旱影响较大。对华南地区来说,由于冬季尚有部分旱地作物生长,冬旱有一定影响。此外,冬旱严重时会引起越冬果树新梢抽干现象,使第二年果枝显著减少而减产。

干旱对作物生长危害最大的是哪几个时期?

一般来说,农作物在播种期、水分临界期和灌浆成熟期遇到干旱,所受到的危害最大。(1)播种期干旱 农作物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是从土壤中吸收足够的水分,因此,土壤水分不足会影响作物的适时播种。即使将种子勉强播入土壤中,也会因缺水而推迟发芽和出苗,或因出苗率降低而难保全苗,或因种子在土壤中时间过长而导致死种、烂种和虫害损失等。种子刚刚发芽出苗时,幼苗根系发育不全,如遇干旱,也会引起幼苗死亡,从而导致严重缺苗。全苗是作物丰产对群体数量的要求,壮苗是作物丰产对个体质量的要求,只有获得全苗和壮苗,才能为作物丰产奠定牢固的基础。所以,播种期干旱对作物造成的损失是十分严重的。(2)水分临界期干旱 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水分的敏感程度并不一样,我们把一种作物对水分供应最最敏感的时期,称为该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在水分临界期内,水分不足或过多,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最大。值得注意的是,水分临界期并不一定是作物需水量最多的时期,作物需水量的多少和水分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大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些作物的水分临界期与其需水量最大时期是吻合的,有些作物则不一致。几种主要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分别是:小麦为孕穗到抽穗期,玉米为开花到乳熟期,高粱、粟谷为抽穗到灌浆期,棉花为开花到成铃期,大豆、花生为开花期,水稻为抽穗到开花期,向日葵为花盘形成到开花期,马铃薯为开花到块茎形成期,甜菜为抽薹到开花末期,番茄为结实到果实成熟期,瓜类作物为开花到成熟期。掌握各种作物的水分临界期,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强水分管理,以减轻水分多寡对作物产量的影响。(3)灌浆成熟期干旱 各种作物的灌浆成熟期都是需水量最大的时期,此期遇旱将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尤其是对一些水分临界期与需水量最大时期并不吻合的作物来说,千万不可只注意水分临界期的水分管理而忽视需水量最大时期的水分供应。灌浆成熟期干旱,会阻碍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影响植株体内营养向子粒(果实)的输送,最终造成子粒(果实)变小、秕粒增多、品质下降、产量降低。因此,作物生长后期遇到干旱时,应当及时灌溉。

霜冻(冻害)与低温冷害有什么区别?

在植物生长季节里,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气温降低到0℃以下,引起植物遭受的冻害,称为霜冻,也称冻害。当霜冻出现时,若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可在植物表面形成霜;若未饱和,便没有霜,这种不出现霜而使植物遭受到冻害,称为“黑霜”。低温冷害,是当温度下降到低于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最低温度而高于0℃时,植物生理活动受到障碍,严重时也可以使植物某些组织受到危害的现象。霜冻(冻害)与低温冷害的区别是:①低温程度不同,霜冻(冻害)是低于0℃的低温危害,低温冷害是高于0℃的低温危害。②危害机理不同,霜冻(冻害)的机理是植物细胞结冰造成原生质过度脱水,原生质分子破坏,原生质凝固变性,细胞膜丧失半透性及机械损伤等。低温冷害的机理是首先改变植物细胞的膜相,在低温来临的时候,细胞膜从液晶态转变为凝胶态,膜收缩,出现裂缝或通道。然后由于膜损坏而引起代谢紊乱,导致死亡。③对植物危害程度不同,霜冻(冻害)对植物危害相对较大,低温冷害对植物危害相对较轻。

霜冻(冻害)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霜冻(冻害)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其伤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轻则造成作物局部器官受损,生长缓慢,发育不良,产量降低;重则冻死作物,减产绝收,造成严重损失。当温度降到0℃时,首先是生物膜相发生变化,由液晶态变为凝胶态,膜透性强大,打破离子平衡,接着植物细胞间隙的水分结冰,邻近细胞原生质的水分不断地外渗,导致原生质体脱水凝结变性,蛋白质破坏,最后细胞死亡。细胞间隙结冰过大,也容易对细胞造成机械损伤。胞内结冰,直接影响原生质体变性,生命活动停止。当早晨太阳上升,阳光直接照射,温度迅速回升,细胞间隙的冰融化,蒸腾失水,而此时根部吸水又供应不上,导致水分代谢失调,造成植株萎蔫,严重的生理机能难以恢复,终致死亡。我国北方晚秋及早春时,寒潮入浸,气温骤然下降,使果木和冬季作物形成严重的冻害;华南地区的霜冻虽不严重,时间也较短,但此时生长的作物有许多是不耐寒的,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受害更为严重。

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低温冷害系指温度在0℃以上,有时甚至在20℃左右时,由于环境温度低于该生育期的生物学零度,引起农作物的生育期延迟,或使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受到损害,造成农业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种类也不同,同一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低温冷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且具有不同的名称。春季发生在长江流域的低温烂秧天气,人们称为春季低温冷害,或称为“倒春寒”;秋季长江流域双季晚稻抽穗扬花期,遭受的低温冷害称秋季低温冷害,或称“寒露风”;东北地区在6~8月份出现的低温,称东北低温冷害,或称夏季低温冷害。由此可见,冷害主要发生在春、夏、秋的温暖季节里,亦正是绝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季节里,一旦遭受低温危害,损失严重。

由于低温冷害是发生在0℃以上,不是引起植物体冰冻的那种低温,从直观上看不出作物的受害症状,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冷害与冻害、霜害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故有“哑巴灾”之称。

低温对农作物主要影响是: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减少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影响养分的运转。

农作物在苗期和生育后期,生理上要求的适宜温度相对降低些,生殖器官开始分化,到抽穗、开花、授粉、受精的过程中和灌浆初期,要求的适宜温度及能耐受的临界低温相对高,此时如发生不适于植物生理要求的相对低温,就会延缓作物一系列生理活动机能,甚至破坏其生理活动,以致抽穗开花延迟或花器官发育异常,造成不育或灌浆不饱满而导致减产。

倒春寒对农业有什么影响?

对农业生产来说,倒春寒的危害比较严重,因为入春以后,前期偏暖,越冬小麦较早拔节,油菜提前抽薹,抵抗低温能力减弱,春播棉花、水稻等喜温植物,苗期也怕冻。如果出现倒春寒,这些植物均易遭到低温危害,使这些作物光合作用强度降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减少,影响养分的运转,延缓作物一系列生理活动的速度,甚至破坏其生理活动机能,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

害虫防治有哪几种方法?

害虫防治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机械防治法、化学防治法六种防治方法。(1)植物检疫 国家以法律手段,由专门机构执行,控制应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进出国境以及国内的传播蔓延,这是防止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2)农业防治法 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益虫)、作物、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作物整个生产过程而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害虫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使之不利于害虫的发生发展,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或是直接对害虫虫源和种群数量起到经常的抑制作用。(3)生物防治法 广义地讲,利用昆虫、细菌及其他有益动物等生物有机体或它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或使害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阻遏,以压低和制止虫害的发生和发展,使其不能造成损失,这种方法就是生物防治法。(4)物理防治法 是利用各种物理因子如光、热、电、声、热、温湿度等对害虫的影响作用,并根据害虫的反应规律进行防治。(5)机械防治法 是指包括人工在内的应用器械或动力机具,对害虫进行控制的各种防治措施。(6)化学防治法 就是利用化学农药直接防治害虫,也称为药剂防治。农药除杀虫剂外,还包括防治农作物、农林产品的螨类、鼠类、病菌、线虫、杂草的药剂,以及调节植物生长和使植物的叶子干枯脱落的药剂等。化学不育剂、昆虫激素及其类似化合物以及性诱剂等,也归入化学防治的范畴。

什么是害虫的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是对害虫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体系,它属于农田最优化生产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根据害虫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因时因害虫制宜地综合应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机械的和化学的防治方法,将害虫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如何正确使用化学农药?

在使用化学农药过程中,正确的施药方法十分重要。不同种类和剂型的品种,其施用方法是不同的。(1)喷雾法 农药制药中除超低容量喷雾剂不需加水稀释而能直接喷洒外,可供液态使用的其他农药制药如乳油、可湿性粉剂、水溶剂、胶体剂及可溶性粉剂等,均需加水调成乳液、悬浮液、胶体液或溶液后才能供喷洒使用。采用喷雾法时应注意:①选用较好的药械。药械要求能保持一定的空气压力,雾滴均匀细小。②选择硬度较小的自然水源。③选择适宜的施药时间及气候。一般应避免正午时高温施药,也应避免在大风天气下施药,以免造成药液的飘移。(2)喷粉法 良好的喷粉技术,应当有较多量的药粉能在作物上均匀而持久的沉积。喷粉时应注意:①为了使药粉均匀地喷布到作物上,应特别保证喷粉器在各个时间内喷出粉剂量衡定。保持衡定的送风速度和行进速度是喷粉的关键技术。②选择合适的天气条件,一般认为风力每秒超过1米时,就不适宜喷粉。喷粉时,作物上有露水,有利于提高附着药量。在喷药后24小时内降雨,一般应补喷药。③注意粉剂的质量,粉剂因贮存受潮而结团,则不能作为喷粉使用。(3)撒施法 用于撒施的农药主要是毒土,在防治水稻螟虫、稻飞虱时可采用。此类害虫主要在植株下部活动,在密植情况下,采用撒施较喷施效果好,按每亩所需药剂掺细土15~20千克,在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但应注意用手直接施用的药剂,必须是低毒或经加工而已低毒化的药剂。(4)泼浇法 将一定浓度药液均匀泼浇在作物上。这是南方防治水稻上多种害虫的施药方法之一,每亩泼浇药水400~500千克。但对多数病害的防治此种方法不适用。(5)种子处理 包括拌种和浸渍法,前者是用药粉与种子拌匀,使每粒种子外面都覆盖一层药粉,后者是用水溶剂或乳剂浸泡种子,浸泡时应严格掌握药剂浓度和浸泡时间,以免产生药害。(6)毒饵法 即用害虫喜食的食物为饵料,如豆饼、花生饼等,加适量的水拌合,再加具有胃毒作用的农药,如敌百虫、辛硫磷等,拌匀而成。药剂量一般为饵料量的1%~3%。每亩1.7千克左右,撒在种沟里或随种子同时施下。地面撒毒饵,饵料可用鲜水草或野菜,以傍晚,尤其是雨后撒饵效果为最好。此法对防治蝼蛄、地老虎、蟋蟀、金针虫、蛴螬效果很好。

什么叫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物及生物技术获得的生物产物、抗生素、生物农药或天敌等来治理病虫害。生物防治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一起构成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IPM)体系。

人类从刀耕火种以来,各种农作物一直备受病虫害的威胁。每年由于病虫害而造成的农作物损失,占总产量的1/4以上。病虫害的猖獗是自然界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结果,所以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学问题。与化学农药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是通过人为引进自然界原有的生物资源的手段,一般对病虫害选择性强、毒性大;对人畜毒性小,对环境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病虫害不易产生抗药性。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天敌引进和利用 如利用柞蚕卵繁育赤眼蜂用于防治玉米螟、果树害虫,在国内已实现卵卡工厂化生产,并在北方地区大面积应用。(2)微生物农药 包括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昆虫病毒等微生物杀虫剂和井冈霉素、农抗“120”等农用抗生素等,在我国发展较快、应用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3)生化农药 包括昆虫生长调节剂、性信息素等,干扰害虫的正常生长和交配。1992年以来北方棉区棉铃虫严重发生,不少地区应用人工合成棉铃虫雌性性外激素,有效地诱杀棉铃虫雄性成虫,降低雌虫交配率和产卵量。

什么是微生物农药?

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微生物,或微生物代谢产物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一类农药。

各种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都不是彼此孤立地存在的,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昆虫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且关系十分复杂,有的可以产生有利的关系,有的则产生对抗的关系。有的微生物能够在自身的生长过程中抑制甚至杀死其他的植物病原菌或昆虫。人们利用微生物的这一特性发展成微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

微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和农用抗生素两大类。(1)微生物杀虫剂20世纪初,苏云金杆菌(Bt)的发现,使微生物杀虫剂的研制步入了商品化。苏云金杆菌成为微生物杀虫剂的典型代表,因为它已经逐渐具备了适合短期防治的特性,即:①在昆虫病原中,杀虫谱较广;②具有强力杀虫效果;③能迅速阻止吸食而防止对作物的危害;④能用人工培养基廉价生产;⑤可长期贮藏;⑥可用通常的器具和方法进行撒播。由于苏云金杆菌具备有上述特性,它在杀虫效果和价格上均可以和化学杀虫剂相竞争,使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在国内,白僵菌、昆虫核多角体病等微生物杀虫剂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广东省林区马尾松毛虫每年有13万公顷用白僵菌防治,效果很好。在昆虫病毒杀虫刹方面,据初步统计已有21株病毒研制成杀虫剂并通过省级鉴定,棉铃虫病毒杀虫剂进入了商品化生产。(2)农用抗生素 由微生物产生的对植物病原菌或昆虫有抑制或杀死作用的代谢产物称为农用抗生素。农用抗生素与其他杀菌剂相比较,它的作用性质具有下列特点:①农用抗生素的作用是有选择性的,也就是各种农用抗生素所能抑制的植物病原菌种类并不一样;②农用抗生素的作用在作物的生理方面,即通过生物化学作用来干扰病原微生物的代谢机能,使它不能以正常的途径维持延续生命的活动;③农用抗生素能以微小的剂量(低浓度)抑制或杀灭病原菌,在应用上的浓度比化学杀菌剂要低得多;④农用抗生素具有向植物体内渗透运移的性能,大多数的抗生素都具有较好的内吸性,更易于作物吸收利用。目前,在生产上应用得最为广泛的农用抗生素是井冈霉素,有25年的历史,对防治

水稻

纹枯病有特效,且价格低廉。在农抗杀虫剂方面,如阿维菌素对多种害虫,浏阳霉素对螨类,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此外,还有农抗“120”、中生霉素等,在农作物病害防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稻

水灾或旱灾后利用早稻品种翻秋应掌握哪些技术要点?

(1)选择品种 早稻翻秋应选择感温性迟纯的早稻早熟品种。此类品种在高温条件下对生育期影响较小,且有较稳定的丰产性,如浙辐802就属此类品种。感温性迟纯的早稻早熟品种翻秋,最好先用隔年的陈种作种。因为当年收割的种子有明显的迟熟性,可使抽穗期延迟15~20天,所以要特别注意选用陈种。否则,会导致翻秋的损失甚至失收。若要用当年新种,可选择感温性强的品种,如二九青等。(2)适期播种 早稻早熟品种翻秋,对季节要求严格,不宜过早或过迟播种。过早播种,温度高,易出现早穗现象而影响产量;播种过迟,不能在9月10日前安全齐穗,易遭9月中旬低温冷害,降低结实率而影响产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熟早稻品种翻秋的适宜播种期为7月20~25日,最迟不得迟于7月28日。(3)严格控制秧龄 严格控制秧龄是早稻早熟品种翻秋能否培育壮秧的关键技术所在。一般要控制在10~15天,以培育三叶一心小苗壮秧移栽。如果迟播,应尽量争取早插,以早补迟,否则将明显降低秧苗素质,影响熟期和产量。(4)合理密度,插足基本苗 早稻早熟品种翻秋,在高温条件下生育期明显缩短。有效分蘖时期也相应缩短,应适当插足基本苗,以多穗夺取高产。每亩基本苗20万~30万苗,这样每亩最高苗数可达45万~50万苗,最后每亩成穗25万~30万,就可争取达到350~400千克以上的产量。(5)早管精管 早熟早籼品种翻秋在管理上强调一个“早”字,利用前期有利的高温条件,早管促早发,达到“一哄而起”,使移栽后15天内能迅速搭起丰产苗架。因此,要求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肥,早中耕除草,及时防治病虫害,搞好后期水分的湿润管理,这样有利于保持根系活力,延长功能叶寿命,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获得高产量。

水灾后如何利用早稻品种直播翻秋夺高产?

水稻直播是稻田灌水整地后,田面保持浅水层直接播种水稻的一种栽培方法。是水灾后生产自救的主要技术措施。早稻早熟品种翻秋直播技术,能抢住季节,省工省力,功效快。直播没有拔秧伤根和移栽后的返青过程,可早生快发,缩短生育期,有利早熟高产。(1)精细整地 大田耕整。应做到“泥融、平整、无杂草”。进行水耕水整,最后用耖拖平田面,进行湿润播种。畦宽一般3~4米,畦间沟宽25~30厘米,以利湿润播种,排灌方便。精细整地是翻秋直播获得全苗、匀苗、壮苗的基础,是保证化学除草效果的前提,是早稻翻秋直播高产的关键。(2)品种选择 选择感温性迟钝的早稻早熟品种、隔年的陈种子翻秋直播,能获高产,如浙辐802属于这种类型品种。如果用当年的新种子翻秋直播,可选择感温性强的早稻早熟品种如二九青等。(3)适期播种 早稻早熟品种翻秋直播,适于在7月30日至8月5日前播种,最迟不得超过立秋。(4)提高播种密度 早稻早熟品种翻秋直播,生育期短,植株矮,穗粒数少,主要靠增加基本苗来增加穗数。因此,要适当提高播种密度,每平方米保苗300~400株,每亩播种量为10~15千克。(5)直播田的管理

①匀苗补苗。直播田常因整地质量差、播种不匀、水层深浅不一等原因,造成出苗不齐、疏密不匀、苗数不足等情况。因此,播种时要做到边播种、边检查、边补救。如果发现漏播的应及时补播。一般在秧苗4~5叶时,要进行全田检查,结合除草,拔密补稀,消灭缺株空档,保证足够的基本苗,达到苗全、苗齐、苗匀目的。

②科学用水。水耕水整后,平田落水进行湿润播种(种子经催芽后播种),可到二叶一心期后再灌水,有利立针扎根。分蘖期应以浅水灌溉为主,够苗后及时晒田(苗数45万~50万苗)。孕穗、结实期以间歇灌溉为主,以利发根、壮秆,防止倒伏,达到以水保叶、青秆黄熟、高产稳产的目的。

③合理施肥。首先要施足底肥,且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追肥分两次进行,第1次在三叶期结合灌水追施,一般每亩施尿素5千克;第1次追肥后7~10天再进行第2次追肥,追尿素10千克。

④防治杂草。直播田杂草主要有稗草、千金子、鸭舌草、牛毛毡、矮慈姑等,应注意防除前期杂草。化学除草剂通常采用播前土壤处理和播种出苗后的苗期施用。播前土壤处理采用灌水法即在田面平整后,灌寸水后每亩100~150克,并加水20千克一同喷施,喷后关水保持水层5~7天,然后再排水播种。出苗后结合灌水施肥、拌肥施用除草剂。杂草较多、种类差异大的田块,可采用2种除草剂混合施用。除草剂有杀草丹、丁草胺、禾大壮、恶草灵、扫弗特等。施用时根据说明书掌握好剂量,以免造成伤苗。

水灾后如何在中稻田进行再生稻栽培?

再生稻是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水分、养料、温度条件下,使之萌发出再生蘖,并出穗成熟的一茬水稻(俗称秧荪)。利用中稻成熟收割后稻茬上的休眠芽,留蓄再生稻,多收一季再生稻已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救灾经验。搞得好,每亩能收200~250千克稻谷。(1)抢住蓄留再生稻的季节,落实蓄留再生田块 在鄂中丘陵、江汉平原及鄂东南等地区的中稻,凡能在7月25日以前抽穗,估计在8月20日以前能成熟的常规中稻或杂交中稻均可落实作蓄留再生稻田块。(2)加强中稻后期田间管理 中稻齐穗后,以湿润管理为主的间隙灌溉,可增强根系活力。应强调用井冈霉素等药剂普遍防治纹枯病1~2次,同时注意防治稻飞虱、螟虫等害虫,保证中稻成熟时叶青秆壮,为后期萌发再生芽打好基础。(3)适时重施促芽肥 在中稻成熟前10天,及时重施促芽肥,每亩施尿素15千克。施尿素时注意稻田留浅水,施肥后稻田不可串水,以防肥料流失。在施肥7天以后再排水,以利收割。(4)掌握适宜割茬期和割茬高度 应掌握在中稻成熟后2~3天收割留茬,以利用母株绿叶发芽。割茬要做到割平、割齐、快捆快运、不践不踏,确保稳桩健活。割茬高度为30~40厘米。(5)抓好再生稻生长季节的田间管理 在中稻收割后及时灌水5厘米,同时施壮芽肥,每亩施尿素10千克,并结合进行中耕除草。在再生苗生长发育期间,注意浅水勤灌,防治螟虫、稻飞虱和纹枯病等病虫害,保证再生苗的正常生长。由于再生稻各节位再生芽生长发育先后不一,抽穗成熟期也参差不齐,所以要坚持黄熟收割,不宜收割过早,以免影响产量和品质。

中稻田遭受渍涝被淹后采取哪些补救措施?

根据多年的经验,洪涝灾害常在7、8、9三个月发生,这时正是中稻拔节,穗分化,抽穗开花,灌浆结实的重要时期,而水稻90%的产量是在中后期形成的。因此,中稻田遭受渍涝被淹后可采取的补救措施有:(1)排水露苗洗叶 抢排被淹水的稻田,使稻苗及早露出水面,并及时洗去叶片上的泥浆。倒伏的稻苗应及时扶正,割去烂叶、病叶。(2)对被淹水的瘦苗、弱苗的施肥方法 洪灾后应采用逐步排水方法(不宜1次排光),提高稻苗的适应能力,及时追施穗粒肥,或根外喷肥。根据苗情每亩追施穗粒肥尿素3~5千克。在剑叶抽出和灌浆期可以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每亩用量75~100克,兑水50千克,进行喷雾1~2次。(3)加强后期水分管理 抽穗后采取浅水间歇灌溉为好,以增强根系活力,延长功能叶寿命,增强稻苗抗逆性。间歇灌溉即灌1次水后,让其自然落干1~2天,再接着灌第2次水,这样让其干干湿湿,直到成熟。(4)及时防治病虫害 一般被淹水稻田,病虫危害严重,是防治的重点。在7月底8月上旬应强调用井冈霉素等药剂普遍防治纹枯病1~2次,同时,应及时防治三代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

水灾后的晚稻生产应抓哪些补救措施?

洪涝灾害后往往季节已迟,惟一的办法是早插晚稻秧苗,同时,节约秧苗,尽量扩大晚稻面积。适当放宽行距,采取宽行窄株的方法,降低栽插密度,增加肥料投入,保大穗高产,既能抗灾保面积,又能稳产高产,是确保丰收的好办法。(1)力争早插多插 抓住双季晚稻最佳插秧季节,力争早插,充分利用前期温光条件,促进早插早发。实践证明,晚稻适期栽插很重要,在7月20日前栽插的秧苗能夺取高产。每迟1天栽插,大约减产4~6千克。因此,必须尽量争取在7月底栽插晚稻秧苗。(2)降低栽插密度,扩大种植面积 灾后应该节约利用好现有的晚稻秧苗,尽量扩大晚稻栽插面积,确保增加总产。可以放宽行距,采取宽行窄株的高产栽培方法,如常规稻株行距由原来的13厘米×30厘米,每蔸4~5苗,改为13厘米×26厘米,每蔸2~3苗;杂交晚稻由原来的13厘米×23厘米,每蔸2苗,改为13厘米×27厘米,每蔸1苗。原来栽插1亩的秧苗,现在可插到1.5~2亩。只要增加肥料的投入,可以利用水稻自动调节功能,前期促早发多发分蘖优势,均衡生育,控制苗峰,提高分蘖成穗率;后期发挥宽行通风透光优势,提高光合效率,提高结实率而获得晚稻的高产。(3)宽行窄株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①施足底肥。施肥要求底肥足,追肥早,氮、磷、钾配合。底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7∶2∶1,分次施用。

②提高栽插质量。要求拉线定距栽秧,确保栽插的密度。常规晚稻每亩基本苗5万~6万苗,杂交晚稻3万~4万苗(加分蘖)。

③早施分蘖肥和除草剂。移栽后2~3天内,每亩按尿素10千克加100毫升丁草胺撒施,或用50%的杀草单乳油200~250毫升,或用80%稻思达WG 6克拌湿润细土15千克撒施。促早发分蘖兼除杂草。

④湿润管理够苗晒田。做到“浅水插秧,深水返青,浅水分蘖”。适当排水搁田,以水调气促分蘖。插秧后25天左右,每亩茎蘖苗数,常规晚稻达到25万苗以上,杂交晚稻18万苗以上即可开始晒田。晒到白根满田跑、叶片硬挺、叶色稍退淡、分蘖停止发生时,则可复水。

始穗到成熟期有40多天,是形成产量的最后时期,及时补施穗粒肥,每亩施尿素3~4千克或叶面喷肥,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50克,兑水30~40千克,加0.5千克尿素液,喷施1~2次,可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⑤及时防治病虫害。根据当地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稻瘟病和第4代三化螟的危害。

如何防治水灾后翻秋的早稻出现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由稻恶苗病菌寄生引起发病。发病症状有徒长、矮缩和不显著三种类型,而以徒长型最为常见,即长得又快又高但不结实,俗称“公禾”。近几年此病在生产上又有回升趋势,尤以早稻翻秋和海南繁殖的种子更为严重,防治此病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是认真做好种子消毒工作。(1)利用盐水选种,淘汰伤谷和秕谷,减少病原。(2)不用病草催芽、覆盖种子和捆秧。(3)结合人工除草,拔除病株带出田外并集中烧掉或深埋 种子催芽不过长,以免播种碰伤,病菌侵入。(4)严格进行种子消毒 消毒效果较好的药剂是线菌清浸种,方法是用袋装(17克)线菌清,兑水8千克,浸种6千克。浸种温度和时间是影响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要求水温15℃时,浸种4~5天;25℃时浸2~3天即可。亦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40%克瘟散乳油50克(毫升)兑水100千克,浸种80~100千克,一般浸2天。采用强氯精浸种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体方法是:1克强氯精兑水1千克配成药液,然后将清水预先浸过10~12小时的种子1千克倒入,用力搅拌均匀,药剂浸种36小时,然后将种子捞出,洗净沥干催芽。此外,使用1.5%~2%的石灰水浸种1~2天,也有一定的防效。

水稻低温冷害分为哪几种类型?

(1)冷害常因低温侵袭的时期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危害,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延迟型冷害。作物在营养生长期遭受低温,生长很迟缓,抽穗开花也延迟,成熟受到阻碍,结实率低,严重时植株青枯,穗头直立。

②障碍型冷害。作物在生殖生长期,从幼穗形成到抽穗开花时,因低温使花器的生理机能受到破坏,造成颖花不育,空壳多而减产。

③兼发型冷害。在生育初期遇低温延迟生育和抽穗,孕穗期又遇低温危害时,会使部分颖花不育,又延迟成熟,产生大量空秕。

④稻瘟病型冷害。稻瘟病是由于真菌感染而发生的,之所以把它列为冷害的一种,是因为冷凉年份稻瘟病发生范围广泛,即使在常年不发病的地方,危害亦很严重,抗病品种也受害,表现出冷害所特有的发病情况。(2)冷害的防御

①掌握低温规律实行安全栽培。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以及水稻各生育期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和冷害发生规律,从战略上考虑避开低温危害,合理确定其安全播种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实行安全栽培。

②选用耐冷早熟丰产品种。品种是内因,是基础,选育出适合当地条件的早熟、耐冷、优质高产品种,是抵御低温的重要措施。

③采用综合栽培技术防御低温冷害。包括适时早播、早插秧,缩短播期和插秧期;实行塑料薄膜保温育秧和地膜覆盖,提高土温和水温;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合理使用氮肥;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有条件的喷磷、喷洒促熟激素、增温剂等,也能促进作物早熟,避免低温危害。

④进行品种区划。要因地制宜地选好当家品种,早、中、晚熟品种适当搭配。当家品种应在一般年份增产,冷害年也能基本成熟的中、早熟品种。(3)加强和注意低温冷害预报 准确的低温冷害预报,对水稻生产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如在水稻生产上可根据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抢晴天播种,以克服低温引起的烂秧,后季稻亦可根据中长期天气预报安排种植计划,在低温出现早的年份,可以多种些早熟种,少种迟熟种,甚至压缩双季晚稻的种植面积;低温出现晚的年份,可考虑多种一些晚熟种和扩大后季稻或再生稻的种植面积。

如何防止低温冷害引起的早稻烂种死苗?

早稻发生烂种死苗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低温冷害所致的烂芽烂种死苗亦不少见。烂种烂芽是谷种下田后,遇到持续低温阴雨,它竖芽少,成秧率低,有些已经竖芽的也因受到低温影响而逐步发生烂芽死亡。造成烂种烂芽的原因:一是低温和阴雨削弱了种胚的活力;二是谷芽受到病原真菌侵染而造成死苗。首先是低温会造成死苗现象发生,在阴雨低温情况下死苗率就会明显增加。早籼稻的根和叶的生长最低温度在14℃左右,气温和地温持续低于此值时,根的呼吸、吸收和合成蛋白质等功能都会显著地受到抑制,最后导致烂根死苗。其次温差过大,特别是在持续低温后温度突然升高,根的呼吸和蛋白酶的合成失调,造成凋萎死亡。

防治早稻烂种烂芽死苗要找出其发生原因,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及时处理。一般情况下,应对早稻秧田管理做好以下工作:(1)保温、增温 早籼稻发芽的最低温度一般为12℃,而扎根、现青最低温度需要在15℃以上,若低于这个温度指标就会烂种烂芽死苗。因此,要适时播种,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以上时才能播种。播种期最好掌握在冷尾暖头,抢晴播种,以增加有效积温。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塑料薄膜育秧,能比露天育秧提早10~15天播种,有利于防止早春冷、雨、风、霜等不良气候的影响,确保秧苗安全生长。(2)切实加强秧田水浆管理 按照“芽期湿润,苗期灌水”的原则,在芽期保持畦面湿润,不灌水上秧板,以促进早竖芽扎根,这是防止烂芽烂种的重要措施。如果用塑料薄膜育秧,可充分利用薄膜保温条件,采用高温育秧。在3叶期前不通风,不揭膜,使棚内温度增高,促使扎根早、扎根好、长叶快。露地秧在现青前畦面不灌水,只要保持沟内有水、秧田湿润就行了。如遇暴雨或霜冻,需要短时期的深水护芽。现青后适当灌跑马水,到3叶期前后,畦面上开始灌浅水层,同时在1叶1心期,适当施好“断奶肥”,以补充秧苗氮素营养,增强秧苗抗逆能力。(3)严防病害发生和病菌蔓延发生烂秧 除了低温和管理不妥以外,死苗还往往与土壤中病菌有关。在阴湿、低温情况下秧苗常会发生绵腐病,先是在谷粒和芽根上出现白点,逐步扩大到点片感染,最后发生大面积烂秧。因此,在发现有病害时,要抢晴天落干畦面,让太阳晒一二天或用灌跑马水的方法冲洗白点,连续冲洗、落干几次,也能起到一定效果。

冷水对水稻前期生长有什么影响?

所谓冷水种稻,就是利用水温较低的井水、雪水、山间泉水以及水库、湖泊5米以下深水灌溉水稻。这类水的共同特点是,水的温度低于水稻生长发育最低临界温度,而且年度间变化很小,故称冷水。

冷水危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生育前期,到生育中后期因气温已高,影响较小。冷水对水稻缓秧的最适水温是31℃,随水温下降,长势减弱。当水温下降到16℃时,便影响秧苗成活和插秧后的生长发育,使抽穗期和成熟期延迟,成熟不良,严重减产;当水温下降到14℃时,仅能勉强维持生存;降到10~12℃时,经过10天便全部枯死。冷水对水稻分蘖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分蘖的最适水温也是31℃,水温降到25℃时,分蘖开始受抑制;降到20℃时,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生育延迟,容易感染稻瘟病;降到18℃时,分蘖停止。

插秧后长期用冷水灌溉的水稻植株,叶色淡绿带黄,叶片短小,分蘖极少,有时叶片出现若干段白色或黄色的横斑,严重时烂秧枯死。

提高灌溉水温回避冷水危害的方法有:(1)延长灌水的流程 利用地形地势,做成迂回水路,使灌溉水渠延长,通过日晒提高水温。一般晴天气温25℃时,每延长100米,可使水温提高1℃左右。如利用塑料薄膜覆盖水路,增温效果更好。(2)蓄水增温 即利用沟坑池塘,存贮冷水,经过一定时间水温升高后,再用来灌溉。(3)循环灌溉 非盐碱稻田可在田内增设回水灌溉设施,将稻田排水和渗透水循环利用,不仅有良好的增温效果,而且能节约用水和回收流失养分。(4)夜间灌水 同样的冷水,白天灌水危害重,夜间灌水危害要轻些。这是因为夜间的灌溉水与田面水温温差小,田间热量损失少,而且不影响白天水温上升。(5)中午高温时不灌水 因为中午田面水温与灌溉水温温度差最大,这时灌水田面热量损失最大,而且灌水后水温不易上升,所以对水稻的不利影响也最大。(6)变更灌溉顺序 经常变更田块的灌溉顺序,使白天灌溉与夜间灌溉、上午灌溉与下午灌溉、冷水灌溉与非

冷水灌溉交替进行,便可消除或减轻冷水的不良影响。(7)变更进水口 如果长期用一个进水口灌溉,低温区的水稻便严重受害。所以灌水数次后,要变更进水口位置,以利消除冷水影响。(8)防止跑水漏水 田面跑水漏水,水温随之流失,田内热量不能够贮存上升,必然影响水稻生育。所以,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田埂和田面跑水漏水。

低温对早稻空秕粒有什么影响,如何预防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低温可以造成早稻空秕粒的增加。低温造成空秕粒数增加主要发生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开始到小孢子发育期间,日平均温度20℃以下,就会影响花粉的正常发育;日平均温度17℃以下,会使花粉失去生活力,不能授粉结实,最终影响早稻产量。

防止低温危害的方法:

①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合理安排早稻品种的播种期,使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避过可能出现的低温。

②调节田间小气候,减轻低温危害。低温来临前对稻田灌深水,有条件的喷施保温剂等都有一定的增温作用。

③选用耐低温的品种。

为什么说低温是影响杂交晚稻空秕粒的主要因素?

杂交晚稻抽穗扬花期对温度要求高:安全齐穗需要日平均温度在23℃以上,日最低温度大于18℃。生产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晚稻在抽穗到灌浆期,遇上连续2~3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3℃的天气,将产生大量的空秕粒,甚至无收,正如俗话所说:“寒露不低头,割去喂老牛。”因此,低温是影响杂交晚稻空秕粒的主要因素。

减少低温危害、提高杂交晚稻结实率是夺取双季晚稻稳产高产的重要保证,根据近年来的生产实践,双季晚稻减少低温的危害主要有以下4条途径。(1)确定播种期和插秧期 了解杂交稻组合的播种到齐穗的天数或全生育期,并与当地已在生产上应用的组合或品种比较,向前推算出最迟的播种期。如某一组合从播种到齐穗需要90天,当地的杂交水稻齐穗期为9月20日,那么该组合应在6月20日播种比较适宜。例如湖北省迟熟组合汕优63适宜的播种期在6月5~10日,而中熟组合威优64适宜的播种期则在6月15~20日。

插秧期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应尽量早插。杂交晚稻育秧期间气温高,秧苗生长快,若秧龄过长,易产生老秧,甚至在秧田期就拔节,插后易造成早穗,使每穗粒数减少,导致产量降低。因此,在“双抢”期间,一定要抢收抢插,尽量让杂交晚稻在幼穗分化前搭好丰产架子,如长江流域双季稻区有“不插八一秧”(8月1日前尽量插完)之说,这是杂交晚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2)安排好茬口,搞好品种搭配 合理安排全年的茬口布局,搞好品种搭配,在双晚杂交稻配茬的夏熟作物和早稻茬口中,都应有一定的比例的早熟品种,以求早稻早播早熟,为杂交晚稻提供早插的茬口。(3)选用耐寒的早中熟品种 实践证明,不同组合、品种的耐寒力有很大的差异。如两系晚粳组合鄂粳杂1号耐寒力较强,在遭遇同样低温危害时,空秕率比一般品种低,产量高而稳。因此,选用耐寒组合或品种,是减少低温危害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在晚插的情况下,选用耐寒的早中熟品种,比一般品种增产更为显著。(4)适当早播 采用早熟组合或品种提早抽穗,丰产性能好。生育期短的早熟组合,适当早插就能早齐穗,能有效地避免低温危害确保稳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